TWI507795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7795B
TWI507795B TW102142044A TW102142044A TWI507795B TW I507795 B TWI507795 B TW I507795B TW 102142044 A TW102142044 A TW 102142044A TW 102142044 A TW102142044 A TW 102142044A TW I507795 B TWI507795 B TW I5077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gle
reflective
degrees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2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5576A (zh
Inventor
meng-li Song
Szu Pen Wu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5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7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77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指一種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的側光式背光模組。
現有液晶顯示器主要包含一液晶面板,及一用以提供光線至該液晶面板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依不同需求區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以及側光式背光模組。
目前側光式背光模組包括一發光單元、一導光板、一背板,及一膠框。該發光單元具有一軟性電路板,及複數個設置於該軟性電路板的發光二極體,各該發光二極體所產生之一部分光線是入射至該導光板的一入射面,而其餘的光線則會照射至該軟性電路板、該背板及該膠框上。由於該軟性電路板、該背板以及該膠框的光反射率低,因此,其餘的光線照射至前述元件後便無法被有效率地反射至該導光板上,造成各該發光二極體所產生之光線的損失,使得光線的利用效率低,導致該導光板能導引出的光線亮度較暗。若欲克服前述問題,就必須提高各該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功率,如此一來,便會造成耗電量較大的情形產生。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能有效降低光源所產生之光線的損失,以提高光線的利用效率,使光線照射至導光板上的亮度增加。
於是本發明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及一承載組件。該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鄰接於該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一鄰接於該入光面另一端且與該出光面相對的背面;該承載組件包括一承載框體及一光源,該承載框體包含一第一部件,及一與該第一部件相間隔的第二部件,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界定有一容置空間,該導光板具有該入光面之一側穿伸至該容置空間內使該入光面位於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該第一部件包括複數個面向該容置空間的第一反光鋸齒,該第二部件包括複數個面向該容置空間的第二反光鋸齒;該光源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並包含一面向該入光面並與該入光面相間隔的發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一部份光線直接照射至該入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二部份光線照射至該等第一反光鋸齒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三部份光線照射至該等第二反光鋸齒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
該等第一反光鋸齒的一端鄰近於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鄰接處,該等第二反光鋸齒的一端鄰近於該入光面與該背面鄰接處。
該等第一反光鋸齒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 垂直的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一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
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一排列方向的一第一法線與該第一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二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
該第一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該第一部件為一與該光源電性連接並且疊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的軟性電路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該等第二反光鋸齒面向該等第一反光鋸齒並且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三反射面相鄰接的第四反射面。
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三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三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四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四夾角,該第三夾角大於該第四夾角,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四反射面的面積。
該第三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四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該等第一反光鋸齒區分為複數個第一齒件,以及複數個鄰接於該等第一齒件一端的第二齒件,該等第一 齒件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垂直的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一齒件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該等第二齒件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平行的第二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齒件具有一朝向該等第一齒件的第五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五反射面相鄰接且朝向該等第二反光鋸齒的第六反射面。
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一排列方向的一第一法線與該第一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二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二排列方向的一第二法線與該第五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五夾角,而該第二法線與該第六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六夾角,該第五夾角大於該第六夾角,該第五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六反射面的面積。
該第一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該第五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六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該等第二反光鋸齒面向該等第一齒件並且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三反射面相鄰接的第四反射面。
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三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三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四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四夾 角,該第三夾角大於該第四夾角,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四反射面的面積。
該第三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四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及一夾設於該軟性電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端板,及一夾設於該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端板,及一夾設於該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包括一背板,及一設置於該背板並與該光源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該等第二反光鋸齒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該第一部件的該等第一反光鋸齒將該第二部份光線反射至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以及該第二部件的該等第二反光鋸齒將該第三部份光線反射至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能有效地降低各該光源所產生之光線的損失,以提高光線的利用效率,使光線照射至 該導光板上的亮度增加。
100、200‧‧‧背光模組
300、400‧‧‧背光模組
1‧‧‧導光板
11‧‧‧入光面
12‧‧‧出光面
13‧‧‧背面
2‧‧‧反射片
3‧‧‧光學膜片單元
40‧‧‧承載組件
4‧‧‧承載框體
41‧‧‧第一部件
410‧‧‧側板
411‧‧‧第一反光鋸齒
412‧‧‧軟性電路板
413‧‧‧反射板
414‧‧‧第一齒件
415‧‧‧第二齒件
416‧‧‧第一反射面
417‧‧‧第二反射面
418‧‧‧第五反射面
419‧‧‧第六反射面
420‧‧‧端板
42‧‧‧第二部件
421‧‧‧第二反光鋸齒
422‧‧‧第三反射面
423‧‧‧第四反射面
424‧‧‧背板
43‧‧‧容置空間
44‧‧‧膠框
5‧‧‧光源
51‧‧‧發光面
D1‧‧‧第一排列方向
D2‧‧‧第二排列方向
L1‧‧‧第一部份光線
L2‧‧‧第二部份光線
L3‧‧‧第三部份光線
N1‧‧‧第一法線
N2‧‧‧第二法線
θ 1‧‧‧第一夾角
θ 2‧‧‧第二夾角
α 1‧‧‧第三夾角
α 2‧‧‧第四夾角
β 1‧‧‧第五夾角
β 2‧‧‧第六夾角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說明一導光板、一反射片、一光學膜片單元,及一承載組件之間的組裝關係;圖2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該光學膜片單元,及該承載組件之間的組裝關係;圖3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一光源的一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一部份光線、一第二部份光線,以及一第三部份光線的行進路徑;圖4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態樣的一軟性電路板的局部放大圖,說明各第一齒件的一第一反射面及一第二反射面分別為一曲面;圖5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一第一部件的一部份疊置於該導光板的一出光面;圖6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該第一部份光線、該第二部份光線,以及該第三部份光線的行進路徑;圖7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該軟性電路板設置於一側板內側;及 圖8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該軟性電路板設置於一背板內側。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一較佳實施例,該背光模組100應用於一液晶顯示器(圖未示)內,該背光模組100用以提供光線至該液晶顯示器的一液晶面板(圖未示),本實施例的該背光模組100是以側光式背光模組為例作說明。
參閱圖1、圖2及圖3,該背光模組100包含一導光板1、一反射片2、一光學膜片單元3,及一承載組件40。該導光板1包括一朝向側邊的入光面11、一鄰接於該入光面11一端且朝前的出光面12,及一鄰接於該入光面11另一端且與該出光面12相對的背面13。該反射片2疊置於該導光板1的該背面13,該光學膜片單元3疊置於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
該承載組件40包括一承載框體4,及複數個光源5。該承載框體4包含一第一部件41,及一與該第一部件41相間隔的第二部件42,該第一部件41與該第二部件42之間界定有一容置空間43。該第一部件41的一部份疊置於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的一部份上,該第二部件42的一部份則疊置於該反射片2的一部份上,使該導光板1具有該入光面11之一側連同該反射片2之一側穿伸至該容 置空間43內,而讓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位於該第一部件41與該第二部件42之間。該第一部件41包括複數個位於該容置空間43內的第一反光鋸齒411,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的一端鄰近於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與該出光面12鄰接處。該第二部件42包括複數個位於該容置空間43內的第二反光鋸齒421,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的一端鄰近於該反射片2,以及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與該背面13鄰接處。
該等光源5彼此相間隔地設置於該容置空間43內,各該光源5例如可為一發光二極體,各該光源5包含一發光面51,該發光面51面向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並與該入光面11相間隔。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所發射之一第一部份光線L1會直接照射至該入光面11而進入該導光板1內;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所發射之一第二部份光線L2會照射至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進入該導光板1內;而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所發射之一第三部份光線L3會照射至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進入該導光板1內。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部份光線L1是指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朝向該入光面11方向所發射出的大部份光線,該第二部份光線L2是指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朝向該第一部件41方向所發射出的少部份光線,而該第三部份光線L3是指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朝向該第二部件42方向所發射出的少部份光線。經由該入光面11進入該導光板1 內的光線會藉由該導光板1本身的網點作用,以及該反射片2的反射,使得光線經由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照射至該光學膜片單元3內。
藉由該第一部件41的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以及該第二部件42的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將該第三部份光線L3反射至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的設計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各該光源5所產生之光線的損失,以提高光線的利用效率,使光線照射至該導光板1上的亮度增加。
以下將針對該背光模組100的具體構造進行詳細說明:參閱圖1、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部件41包括一與該等光源5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412,及一夾設於該軟性電路板412與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413。該第二部件42為一與該等光源5相間隔的背板。該承載框體4更包含一夾設於該第二部件42與該軟性電路板412之間的膠框44,該膠框44、該第一部件41以及該第二部件42共同界定出該容置空間43,並且形成對各該光源5遮光的遮光罩結構。
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可進一步地區分為複數個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412面向該容置空間43之一側的第一齒件414,以及複數個形成於該反射板413面向該容置空間43之一側的第二齒件415。該等第一齒件414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垂直的第一排列方向 D1排列,各該第一齒件414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11的第一反射面416,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416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417,該第一反射面416及該第二反射面417分別為一斜面,或至少該第一反射面416為斜面。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一齒件414的該第一反射面416時,該第一反射面416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一部份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一齒件414的該第二反射面417時,該第二反射面417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反射至相鄰接的該第一反射面416上,並藉由該第一反射面416反射至該入光面11。
具體而言,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一排列方向D1的一第一法線N1與該第一反射面416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夾角θ 1,而該第一法線N1與該第二反射面417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夾角θ 2,該第一夾角θ 1大於該第二夾角θ 2,且該第一反射面416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反射面417的面積,藉此,使得各該第一齒件414的該第一反射面416具有較大的反射區域反射該第二部份光線L2,以提升反射的效果。
較佳地,本實施例的該第一夾角θ 1是以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為例作說明,而該第二夾角θ 2是以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為例作說明,其中,該第一夾角θ 1的角度越大其反射效果較佳。
該第二部件42的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面向該等第一齒件414並且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D1排列,各該第 二反光鋸齒421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11的第三反射面422,及一與該第三反射面422相鄰接的第四反射面423,該第三反射面422及該第四反射面423分別為一斜面,或至少該第三反射面422為斜面。當該第三部份光線L3中的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二反光鋸齒421的該第三反射面422時,該第三反射面422會將該第三部份光線L3中的一部份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當該第三部份光線L3中的另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二反光鋸齒421的該第四反射面423時,該第四反射面423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反射至相鄰接的該第三反射面422上,並藉由該第三反射面422反射至該入光面11。
具體而言,該第一法線N1與該第三反射面422之間形成有一第三夾角α 1,而該第一法線N1與該第四反射面423之間形成有一第四夾角α 2,該第三夾角α 1大於該第四夾角α 2,且該第三反射面422的面積大於該第四反射面423的面積,藉此,使得各該第二反光鋸齒421的該第三反射面422具有較大的反射區域反射該第三部份光線L3,以提升反射的效果。
較佳地,本實施例的該第三夾角α 1是以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為例作說明,而該第四夾角α 2是以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為例作說明,其中,該第三夾角α 1的角度越大其反射效果較佳。
值得注意的是,該反射板413並非是必要的元件,但可以是一輔助性的元件。由於設置在該軟性電路板 412上的例如為發光二極體的各該光源5之厚度尺寸可能會與該導光板1的厚度尺寸不一致(例如採用不同供應商的產品),因此,當該導光板1的厚度小於各該光源5的厚度時,可增設該反射板413以調和厚度。本實施例由於該導光板1的厚度相較於各該光源5的厚度薄,因此,在該軟性電路板412與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之間設置該反射板413,以防止各該光源5的該發光面51所發射出的光線經由該軟性電路板412與該導光板1之間的空隙射出。該反射板413上的該等第二齒件415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平行的第二排列方向D2排列,各該第二齒件415具有一朝向該等第一齒件414的第五反射面418,及一與該第五反射面418相鄰接且朝向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的第六反射面419,該第五反射面418及該第六反射面419分別為一斜面,或至少該第五反射面418為斜面。
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二齒件415的該第五反射面418時,該第五反射面418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該等第一齒件414的該第一反射面416上,並藉由該第一反射面416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二齒件415的該第六反射面419時,該第六反射面419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的該第三反射面422上,並藉由該第三反射面422反射至該入光面11,或是與前述各該第一齒件414反射該第二 部份光線L2中的一部份原理相同地,該第六反射面419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相鄰接的該第五反射面418上,再藉由該第五反射面418反射至該第一反射面416上。
具體而言,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二排列方向D2的一第二法線N2與該第五反射面418之間形成有一第五夾角β 1,而該第二法線N2與該第六反射面419之間形成有一第六夾角β 2,該第五夾角β 1大於該第六夾角β 2,且該第五反射面418的面積大於該第六反射面419的面積,藉此,使得各該第二齒件415的該第五反射面418具有較大的反射區域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該等第一齒件414,以提升反射的效果。
較佳地,本實施例的該第五夾角β 1是以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為例作說明,而該第六夾角β 2是以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為例作說明,其中,該第五夾角β 1的角度越大其反射效果較佳。
需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的各該第一齒件414的該第一反射面416以及該第二反射面417分別是以斜面為例作說明,但是在設計時,也可將該第一反射面416以及該第二反射面417分別設計成如圖4所示的曲面形狀,同樣能達到反射光線的效果。當然,各該第二齒件415的該第五反射面415與該第六反射面419,以及各該第二反光鋸齒421的該第三反射面422與第四反射面423,也可分別設計成如圖4所示的曲面形狀。
參閱圖5及圖6,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二較佳 實施例,該背光模組20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但該承載框體4的結構略有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光板1的厚度較厚,該第一部件41的該軟性電路板412的一部份直接疊置於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的一部份。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412面向該容置空間43之一側,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D1排列。各該第一反光鋸齒411具有一朝向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的第一反射面416,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416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417。
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一反光鋸齒411的該第一反射面416時,該第一反射面416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一部份反射至該入光面11。而當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直接照射至各該第一反光鋸齒411的該第二反射面417時,該第二反射面417會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中的另一部份反射至相鄰接的該第一反射面416上,並藉由該第一反射面416反射至該入光面11。
參閱圖7,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三較佳實施例,該背光模組30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但該承載框體4的結構略有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部件41包括一與該等光源5相間隔的端板420,及一夾設於該端板420與該導光板1的該出光面12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413,該等第一齒 件414形成於該端板420。該承載框體4更包含一側板410,該側板410一體地成型於該端板420相反於該反射板413的一端,該側板410與該端板420共同構成一膠框。該側板410鄰接於該第二部件42,該側板410、該第一部件41以及該第二部件42共同界定出該容置空間43。該軟性電路板412設置於該側板410內側。
參閱圖8,是本發明背光模組之第四較佳實施例,該背光模組40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三較佳實施例相同,但該承載框體4的結構略有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部件42包括一背板424,及一設置於該背板424內側並與該等光源5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412,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412上。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各實施例中疊置於該導光板1的該背面13的該反射片2可以是一板體也可以是直接將反射材料印刷、附著或貼附在該導光板1的該背面13的一層反射層。
綜上所述,各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200、300、400,藉由該第一部件41的該等第一反光鋸齒411將該第二部份光線L2反射至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以及該第二部件42的該等第二反光鋸齒421將該第三部份光線L3反射至該導光板1的該入光面11,能有效地降低各該光源5所產生之光線的損失,以提高光線的利用效率,使光線照射至該導光板1上的亮度增加,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 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背光模組
1‧‧‧導光板
11‧‧‧入光面
12‧‧‧出光面
13‧‧‧背面
2‧‧‧反射片
3‧‧‧光學膜片單元
4‧‧‧承載框體
41‧‧‧第一部件
411‧‧‧第一反光鋸齒
412‧‧‧軟性電路板
413‧‧‧反射板
414‧‧‧第一齒件
415‧‧‧第二齒件
416‧‧‧第一反射面
417‧‧‧第二反射面
418‧‧‧第五反射面
419‧‧‧第六反射面
42‧‧‧第二部件
421‧‧‧第二反光鋸齒
422‧‧‧第三反射面
423‧‧‧第四反射面
5‧‧‧光源
51‧‧‧發光面
D1‧‧‧第一排列方向
D2‧‧‧第二排列方向
L1‧‧‧第一部份光線
L2‧‧‧第二部份光線
L3‧‧‧第三部份光線
N1‧‧‧第一法線
N2‧‧‧第二法線
θ 1‧‧‧第一夾角
θ 2‧‧‧第二夾角
α 1‧‧‧第三夾角
α 2‧‧‧第四夾角
β 1‧‧‧第五夾角
β 2‧‧‧第六夾角

Claims (18)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鄰接於該入光面一端的出光面,及一鄰接於該入光面另一端且與該出光面相對的背面;一承載組件,包括:一承載框體,包含一第一部件,及一與該第一部件相間隔的第二部件,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界定有一容置空間,該導光板具有該入光面之一側穿伸至該容置空間內使該入光面位於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該第一部件包括複數個面向該容置空間的第一反光鋸齒,該第二部件包括複數個面向該容置空間的第二反光鋸齒;及一光源,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並包含一面向該入光面並與該入光面相間隔的發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一部份光線直接照射至該入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二部份光線照射至該等第一反光鋸齒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所發射之一第三部份光線照射至該等第二反光鋸齒並經其反射至該入光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反光鋸齒的一端鄰近於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鄰接處,該等第二反光鋸齒的一端鄰近於該入光面與該背面鄰接處。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反光鋸齒 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垂直的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一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一排列方向的一第一法線與該第一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二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部件為一與該光源電性連接並且疊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的軟性電路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二反光鋸齒面向該等第一反光鋸齒並且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三反射面相鄰接的第四反射面。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三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三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四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四夾角,該第三夾角大於該第四夾角,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四反射面的面積。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四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10. 如請求項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反光鋸齒區分為複數個第一齒件,以及複數個鄰接於該等第一齒件一端的第二齒件,該等第一齒件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垂直的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一齒件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一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一反射面相鄰接的第二反射面,該等第二齒件是沿著一實質上與該入光面平行的第二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齒件具有一朝向該等第一齒件的第五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五反射面相鄰接且朝向該等第二反光鋸齒的第六反射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一排列方向的一第一法線與該第一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二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該第一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反射面的面積,定義一垂直於該第二排列方向的一第二法線與該第五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五夾角,而該第二法線與該第六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六夾角,該第五夾角大於該第六夾角,該第五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六反射面的面積。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該第五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六夾角 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二反光鋸齒面向該等第一齒件並且沿著該第一排列方向排列,各該第二反光鋸齒具有一朝向該入光面的第三反射面,及一與該第三反射面相鄰接的第四反射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法線與該第三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三夾角,而該第一法線與該第四反射面之間形成有一第四夾角,該第三夾角大於該第四夾角,該第三反射面的面積大於該第四反射面的面積。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夾角大於30度並且小於90度,該第四夾角大於0度並且小於30度。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及一夾設於該軟性電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端板,及一夾設於該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為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背板。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部件包括一與該光源相間隔的端板,及一夾設於該端板與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部份之間的反射板,該等第一齒件形成於該端板,該等第二齒件形成於該反射板,該第二部件包括一背板,及一設置於該背板並與該光源電性連接的軟性電路板,該等第二反光鋸齒形成於該軟性電路板。
TW102142044A 2013-11-12 2013-11-19 背光模組 TWI507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0565.0A CN104633533B (zh) 2013-11-12 2013-11-12 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576A TW201525576A (zh) 2015-07-01
TWI507795B true TWI507795B (zh) 2015-11-11

Family

ID=53043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2044A TWI507795B (zh) 2013-11-12 2013-11-19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63258B2 (zh)
CN (1) CN104633533B (zh)
TW (1) TWI5077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6717B (zh) * 2014-03-19 2016-01-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框體結構及背光模組
KR20160069042A (ko) * 2014-12-05 2016-06-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6019714B (zh) * 2016-07-28 2020-04-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胶框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44567A (en) * 2007-05-07 2008-1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CD device and back light moudle thereof
TW201305681A (zh) * 2011-07-29 2013-02-01 Lg Innotek Co Ltd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KR20130026893A (ko) * 2011-09-06 2013-03-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Led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1319690A (zh) * 2011-11-10 2013-05-16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83619B1 (ko) * 2002-06-29 2007-1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명장치와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4436105B2 (ja) * 2002-11-29 2010-03-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リフレクタ及び照明装置及び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TWI318704B (en) 2005-05-23 2009-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TWI332596B (en) 2006-12-22 2010-11-01 Au Optronics Corp Lamp reflector for use in a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1546063A (zh) * 2008-03-27 2009-09-30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以led为光源的超薄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模块
CN102235619A (zh) * 2010-04-30 2011-11-0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TWM410897U (en) 2011-04-19 2011-09-01 Tpv Display Technology Xiamen Edge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202118710U (zh) * 2011-07-01 2012-01-18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侧照式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US9494722B2 (en) 2012-07-27 2016-11-1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44567A (en) * 2007-05-07 2008-1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LCD device and back light moudle thereof
TW201305681A (zh) * 2011-07-29 2013-02-01 Lg Innotek Co Ltd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KR20130026893A (ko) * 2011-09-06 2013-03-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Led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1319690A (zh) * 2011-11-10 2013-05-16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31308A1 (en) 2015-05-14
CN104633533B (zh) 2017-03-01
TW201525576A (zh) 2015-07-01
CN104633533A (zh) 2015-05-20
US9063258B2 (en) 2015-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4385B2 (en) Curved display apparatus
TWI461797B (zh) 背光模組
JP2014206656A (ja) 表示装置
JP2012238431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ジュール
TWI507795B (zh) 背光模組
WO2013137161A1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868128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JP2018521458A (ja) 導光板と、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WO2010016321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173719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197436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3013584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8198404A (ja) 照明装置
US20130322117A1 (en) Backlight Module
TWM408650U (en) Planar light source lamp set
TWI474086B (zh) 顯示裝置及其導光板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1011112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22023207A (ja) 表示装置
JP2013050470A (ja) 薄型表示装置
JP2011082037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4034760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M437971U (en) Uniform emission side-lighting LED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468809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I448784B (zh) Backlight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