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4806B -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 Google Patents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4806B
TWI484806B TW101120924A TW101120924A TWI484806B TW I484806 B TWI484806 B TW I484806B TW 101120924 A TW101120924 A TW 101120924A TW 101120924 A TW101120924 A TW 101120924A TW I484806 B TWI484806 B TW I4848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protoco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0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51407A (en
Inventor
lin hao Yang
Chung Shine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Inc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51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1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806B/zh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不同裝置之間的資料交易(data transaction),尤指一種利用一通訊協定來傳輸/接收另一通訊協定之應用的資料的方法及其相關的非暫時性(non-transitory)機器可讀媒體。
隨著無線通訊(wireless communication)技術的進步,一裝置得以透過無線通訊協定(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來與另一裝置進行資料傳輸通訊。其中,無線通訊協定可例如藍芽(Bluetooth)、無線相容認證(wireless fidelity,Wi-Fi)等等。因為藍芽技術發展得相當早,故已有許多藍芽應用(Bluetooth application)問世,舉例來說,點對點通訊應用(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係普遍為許多藍芽裝置(例如,行動電話)所支援。對於無線相容認證技術來說,由於其提出的比藍芽技術晚,故可用的應用相當少,舉例來說,無線相容認證隨意模式(Wi-Fi ad-hoc mode)係為最常使用的應用。由於無線相容認證直連(Wi-Fi Direct)標準的發展,可允許無線相容認證裝置彼此之間無需無線存取點(access point)即可進行通訊,換言之,無線相容認證直連應用之操作係相似於藍芽應用之操作,舉例來說,無線相容認證直連應用可支援文件/檔案共享、列印以及兩個無線相容認證裝置之間的同步處理(synchronization),然而,由於無線相容認證 直連標準係近期所發表,並沒有許多無線相容認證直連應用可供使用者來使用。
再者,由於不同的協定於不同的應用可具有不同的優點,因此,人們也許會想利用多種協定來達到相對應之應用的最佳效能。
因此,需要一種可透過一通訊協定(例如,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來支援用於另一通訊協定(例如,藍芽協定)之應用的新穎設計。
有鑑於此,本發明係提出一種利用一通訊協定來傳輸/接收另一通訊協定之應用的資料的方法及其相關的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以解決上述問題。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揭示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該資料傳輸方法包含:接收用於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應用的一第一資料;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一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不同於該第一通訊協定;以及將該第二資料傳遞至一通訊元件,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來傳輸該第二資料,以及該第一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二資料之傳輸。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其揭示一種資料接收方法。該資料 接收方法包含:自一通訊元件接收一第一資料,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不同於一第二通訊協定之一第一通訊協定來接收該第一資料,以及該第二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一資料之接收;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以及發送該第二資料至用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應用。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其揭示一種具有一程式碼儲存於其中的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當一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碼時,該程式碼可致使該處理器執行下列步驟:接收用於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應用的一第一資料;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一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不同於該第一通訊協定;以及將該第二資料傳遞至一通訊元件,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來傳輸該第二資料,以及該第一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二資料之傳輸。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其揭示一種具有一程式碼儲存於其中的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當一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碼為時,該程式碼可致使該處理器執行下列步驟:自一通訊元件取得一第一資料,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不同於一第二通訊協定之一第一通訊協定來取得該第一資料,以及該第二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一資料之接收;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以及發送該第二資料至用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應用。
藉由傳輸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傳輸方法及接收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接收方法,可輕易地將藍芽應用之應用層面拓展至其他具有幾乎無支援之應用的通訊協定。可選擇的,當一第二無線通訊協定係支援一較長的最大無線傳輸距離及/或一較高的最大資料傳輸速率時,用於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應用的服務範圍及/或吞吐量可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的協助而增加。
在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的元件。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製造商可能會用不同的名詞來稱呼同樣的元件。本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別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別的基準。在通篇說明書及後續的請求項當中所提及的「包含」係為一開放式的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此外,「耦接」一詞在此係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電氣連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裝置電性連接於一第二裝置,則代表該第一裝置可直接連接於該第二裝置,或透過其他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連接至該第二裝置。
第1圖係為本發明通訊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功能方塊圖。通訊系統100包含一第一裝置102以及一第二裝置104,上述兩裝置的其中之一為一傳輸端,而其中之另一則為一接收端,其中該接收端係用以接收自該傳輸端產生之控制資訊及資料。對於第一裝置102來 說,其包含一處理器(processor)112、一機器可讀媒體(machine readable medium)以及複數個通訊元件(communication device)116_1及116_2,其中,機器可讀媒體耦接於處理器112,且機器可讀媒體可例如儲存系統(storage system)114,儲存系統114可利用一個或複數個記憶體元件(memory device)來實現,且通訊元件116_1及116_2均耦接於處理器112。對於第二裝置104來說,其包含一處理器122、一機器可讀媒體以及複數個通訊元件126_1及126_2,其中,機器可讀媒體耦接於處理器122,且機器可讀媒體可例如儲存系統124,儲存系統124可利用一個或複數個記憶體元件來實現,且通訊元件126_1及126_2均耦接於處理器122。為使說明能簡單明瞭,第一裝置102及第二裝置104之中的每一裝置均僅繪示了兩個設置於其中的通訊元件,然而,以上並非用來做為本發明之限制。
由第1圖可知,儲存系統114及124之中的每一儲存系統均具有應用軟體(application software)APP1/APP2及程式碼(program code)PROG1/PROG2儲存於其中。當處理器112/122執行應用軟體APP1/APP2時,會致能一個用於一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 protocol)P1的應用。請注意,通訊元件116_1及126_1係透過通訊協定P1來傳輸/接收資料,而通訊元件116_2及126_2則是透過不同於通訊協定P1之一通訊協定P2來傳輸/接收資料。
當處理器112/122執行程式碼PROG1/PROG2時,因為處理器112/122亦執行應用軟體APP1/APP2的緣故,故程式碼 PROG1/PROG2可用以控制所致能之應用的資料傳輸及接收,更具體地說,當選擇了一第一資料交易模式(data transaction mode)(亦即,習知模式)Mode_1時,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的資料傳輸及接收會藉由通訊元件116_1/126_1來執行,然而,當選擇了一第二資料交易模式(亦即,本發明所提出之新模式)Mode_2時,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的資料傳輸及接收會藉由通訊元件116_2/126_2來執行。
假定第一裝置102係作為一傳輸端以及第二裝置104係作為一接收端,處理器112所執行之程式碼PROG1因而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傳輸方法,以控制自同一處理器112所執行之應用軟體APP1產生之資料的傳輸,以及處理器122所執行之程式碼PROG2因而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接收方法,以控制自同一處理器122所執行之應用軟體APP2產生之資料的接收。進一步的說明詳述如下。
請連同第1圖來參閱第2圖。第2圖係為本發明資料傳輸方法之一實施例的流程圖。可透過處理器112執行程式碼PROG1來實現該資料傳輸方法,並可簡單歸納如下。
步驟200:開始。
步驟202:檢查是否有選擇第一資料交易模式(亦即,習知模式)Mode_1?若是,執行步驟210;反之,執行步驟204。
步驟204:接收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的資料D1,其中因為處理器112係執行應用軟體APP1的緣故,該應用會被致能。
步驟206:將對應於通訊協定P1之資料D1轉換為對應於通訊協定P2之資料D2。
步驟208:將資料D2傳遞至透過通訊協定P2來傳輸資料D2的通訊元件116_2。執行步驟214。
步驟210:接收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的資料D1,其中因為處理器112係執行應用軟體APP1的緣故,該應用會被致能。
步驟212:將資料D1傳遞至透過通訊協定P1來傳輸資料D1的通訊元件116_1。執行步驟214。
步驟214:結束。
在步驟202中,處理器112所執行之程式碼PROG1會檢查目前所選擇的為哪個資料交易模式,舉例來說,使用者可手動設定資料交易模式。當選擇第一交易模式Mode_1時(亦即,並沒有選擇第二交易模式Mode_2),其意味著自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產生的資料D1,應會透過通訊協定P1來從該傳輸端(亦即,第一裝置102)被傳輸至該接收端(亦即,第二裝置104),因此,資料D1會被傳遞至通訊元件116_1以供後續傳輸之用(如步驟210及212所示)。在接收到資料D1之後,通訊元件116_1會將所接收到的資料D1傳輸至設置於該接收端的通訊元件126_1。
當選擇第二交易模式Mode_2時(亦即,並沒有選擇第一交易模式Mode_1),其意味著自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產生的資料D1,應會透過通訊協定P2來從該傳輸端(亦即,第一裝置102)被傳輸至該接收端(亦即,第二裝置104)。由於通訊協定P1及通訊協定P2兩者之間會存在差異,對應於通訊協定P1之資料D1會被轉換為對應於通訊協定P2之資料D2(如步驟204及206所示),接下來,資料D2會被傳遞至通訊元件116_2以供後續傳輸之用(如步驟208所示)。請注意,於通訊元件116_2及通訊元件126_2在建立彼此之間連結(link)之交握程序(hand-shaking procedure)的期間,通訊元件116_2及通訊元件126_2會分別註冊(register)(從資料D1獲得)對資料D2進行交易的特定服務。在接收到資料D2之後,通訊元件116_2會將所接收到的資料D2傳輸至設置於該接收端的通訊元件126_2。
於此實施例中,除了將資料D2傳輸至通訊元件126_2之外,通訊元件116_2係用以控制於該傳輸端與該接收端之間資料D2的傳輸,例如,建立第一裝置102與第二裝置104之間需要的連結,換言之,通訊協定P1並不會控制資料D2的傳輸,因此,於傳輸資料D2的期間,可停用或關閉通訊元件116_1,也就是說,當選擇第二資料交易模式Mode_2時,可允許停用或關閉通訊元件116_1。
請連同第1圖來參閱第3圖,第3圖係為本發明資料接收方法 之一實施例的流程圖。可透過處理器122執行程式碼PROG2來實現該資料接收方法,並可簡單歸納如下。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檢查是否有選擇第一資料交易模式(亦即,習知模式)Mode_1?若是,執行步驟310;反之,執行步驟304。
步驟304:自通訊元件126_2取得資料D2,其中通訊元件126_2係透過通訊協定P2來接收資料D2。
步驟306:將對應於通訊協定P2之資料D2轉換為對應於通訊協定P1之資料D1。
步驟308:發送資料D1至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其中因為處理器122係執行應用軟體APP2的緣故,該應用會被致能。執行步驟314。
步驟310:自通訊元件126_1取得資料D1,其中通訊元件126_1係透過通訊協定P1來接收資料D1。
步驟312:發送資料D1至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其中因為處理器122執行應用軟體APP2的緣故,該應用會被致能。執行步驟314。
步驟314:結束。
在步驟302中,處理器122所執行之程式碼PROG2會檢查目前所選擇的為哪個資料交易模式,舉例來說,使用者可手動設定資料交易模式。當選擇第一交易模式Mode_1時(亦即,並沒有選擇 第二交易模式Mode_2),其意味著要被提供至該接收端之用於通訊協定P1之應用的資料,應會透過通訊協定P1而從該傳輸端(亦即,第一裝置102)被接收,因此,將從通訊元件126_1獲得的資料D1發送至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步驟310及312)。
當選擇第二交易模式Mode_2時(亦即,並沒有選擇第一交易模式Mode_1),其意味著要被提供至該接收端之用於通訊協定P1之應用的資料,應會透過通訊協定P2而從該傳輸端(亦即,第一裝置102)被接收,請注意,於通訊元件116_2及通訊元件126_2在建立彼此之間連結之交握程序的期間,通訊元件116_2及通訊元件126_2可分別註冊(從資料D1獲得)對資料D2進行交易的特定服務,因此,在接收到資料D2之後,該接收端(亦即,第二裝置104)可輕易地得知透過通訊協定P2所傳輸之資料D2係提供予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由於通訊協定P1及通訊協定P2兩者之間會存在差異,從通訊元件126_2獲得之資料D2會被轉換為對應於通訊協定P1之資料D1(如步驟304及306所示),接下來,將資料D1發送至用於通訊協定P1之該應用(步驟308)。於此實施例中,除了接收資料D2之外,通訊元件126_2係用以控制於該傳輸端與該接收端之間資料D2的接收,例如,建立第一裝置102與第二裝置104之間需要的連結,換言之,通訊協定P1並不會控制資料D2的接收,因此,於接收資料D2的期間,可停用或關閉通訊元件126_1,也就是說,當選擇第二資料交易模式Mode_2時,可允許停用或關閉通訊元件126_1。
上述之通訊協定P1及P2之中的每一通訊協定均可為任何的有線或無線通訊協定。於一設計範例中,通訊協定P1可為一無線通訊協定(例如,藍芽協定),以及另一通訊協定P2可為一無線相容認證協定或一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於另一設計範例中,通訊協定P1可為一藍芽協定,以及另一通訊協定P2可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協定或一序列埠(serial-port)協定。如上所述,由於藍芽技術已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已提出了用於藍芽協定之多種不同應用,因此,藉由傳輸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傳輸方法以及接收端採用本發明所提出之資料接收方法,可輕易地將藍芽應用之應用層面拓展至其他具有幾乎無支援之應用的通訊協定。再者,在通訊協定P2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例如,無線相容認證協定/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以及其所支援之最大無線傳輸距離(maximum wireless transmission distance)係長於藍芽協定所支援之最大無線傳輸距離的情形下,藍芽應用之服務範圍會因而增加。再者,在通訊協定P2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例如,無線相容認證協定/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以及其所支援之最大資料傳輸速率(maximum data transfer rate)係高於藍芽協定所支援之最大資料傳輸速率的情形下,藍芽應用之吞吐量(throughput)會因而增加。
為了能夠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有更清楚的了解,進一步說明如下。第4圖為改良的藍芽堆疊架構(modified Bluetooth stack architecture)之一實作範例示意圖。該改良後藍芽堆疊架構具有無 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作為一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由第4圖可知,用來控制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通訊的一虛擬控制器(virtual controller)401係增加至習知的藍芽堆疊架構402之中,如此一來,當選擇上述之第二資料交易模式Mode_2時,可允許透過建立於傳輸端與接收端之間的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來傳輸/接收藍芽資料,因此,可將用於藍芽協定之藍芽應用的應用層面拓展至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為本發明基於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之一藍芽應用的一實作範例的示意圖。由第5圖可知,當採用上述資料傳輸方法及資料接收方法時,一藍芽裝置502可於一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上透過藍芽物件交換規範/協定(object push profile/protocol,OPP)來將任一物件(例如,壁紙(wallpaper)、鈴聲(ringtone)或視訊短片(video clip))與另一藍芽裝置504進行交換,舉例來說,可利用處理器112執行程式碼PROG1來實作出傳輸分配器(transmission dispatcher)511、藍芽傳輸層(Bluetooth transport layer)512、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Wi-Fi/Wi-Fi Direct transport layer)513以及藍芽堆疊(Bluetooth stack)514,其中,藍芽傳輸層512可例如用來驅動通訊元件116_1的藍芽驅動器(driver),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13可例如用來驅動通訊元件116_2的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驅動器。此外,可利用處理器122執行程式碼PROG2來實作出傳輸分配器521、藍芽傳輸層522、無線相容認證/ 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23,以及藍芽堆疊524,其中,藍芽傳輸層522可例如用來驅動通訊元件126_1的一藍芽驅動器,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23可例如用來驅動通訊元件126_2的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驅動器。對於藍芽裝置502來說,其可採用第2圖所示之資料傳輸方法來於該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上傳輸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Bluetooth data packet)。對於藍芽裝置504來說,其可採用第3圖所示之資料接收方法來於該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上接收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更具體地說,於傳輸端之傳輸分配器511係用以接收自一上層(upper layer)(亦即,藍芽堆疊514)產生的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將所接收之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轉換為複數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以及提供所產生之複數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予一下層(lower layer)(亦即,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13),其中藍芽堆疊514係依據要被交換至藍芽裝置504之物件的資料透過傳輸端之藍芽交換物件規範來產生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接下來,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13會控制傳輸硬體(transmission hardware)於該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建立在藍芽裝置502及504之間)上傳輸所接收之複數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當位於接收端之一下層(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傳輸層523)控制接收硬體(reception hardware)接收於該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連結上傳輸的複數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時,將所接收之複數個無線相容 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傳輸至傳輸分配器521以供進一步的處理。傳輸分配器521係用以將所接收之複數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資料封包轉換為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以及提供所產生之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予一上層(亦即,藍芽堆疊524),其中藍芽堆疊524係自該複數個藍芽資料封包提取被交換至藍芽裝置504之物件的資料,並在接收端發送所提取之資料至藍芽物件交換規範/協定。如上所述,當一第二無線通訊協定係支援一較長的最大無線傳輸距離及/或一較高的最大資料傳輸速率時,用於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應用的服務範圍及/或吞吐量可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的協助而增加。對於第5圖所示之藍芽物件交換規範之應用來說,其可受益於所採用之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提供的高速資料傳輸速率以及長程無線傳輸距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通訊系統
102、104、502、504‧‧‧裝置
112、122‧‧‧處理器
114、124‧‧‧儲存系統
116_1、116_2、126_1、126_2‧‧‧通訊元件
200-214、300-314‧‧‧步驟
401‧‧‧虛擬控制器
402‧‧‧藍芽堆疊架構
511、521‧‧‧傳輸分配器
512、522‧‧‧藍芽傳輸層
513、523‧‧‧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 直連傳輸層
514、524‧‧‧藍芽堆疊
PROG1、PROG2‧‧‧程式碼
D1、D2‧‧‧資料
P1、P2‧‧‧通訊協定
Mode_1‧‧‧第一資料交易模式
Mode_2‧‧‧第二資料交易模式
第1圖為本發明通訊系統的一實施例的功能方塊圖。
第2圖為本發明資料傳輸方法之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3圖為本發明資料接收方法之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4圖為改良後藍芽堆疊架構之一實作範例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基於無線相容認證/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之一藍芽應用的一實作範例的示意圖。
200-214‧‧‧步驟

Claims (22)

  1.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用於一傳輸端,包含:接收該傳輸端的遵循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上層產生的一第一資料;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一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不同於該第一通訊協定;以及將該第二資料傳遞至該傳輸端中的一通訊元件,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來傳輸該第二資料,以及該第一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二資料之傳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協定係為一藍芽協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相容認證協定或一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二通訊協 定係為一有線通訊協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有線通訊協定係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協定或一序列埠協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協定及該第二通訊協定均為無線通訊協定,以及該第二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無線傳輸距離係長於該第一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無線傳輸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二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資料傳輸速率係高於該第一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資料傳輸速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方法,其中該第一資料包含複數個第一資料封包;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該第二資料的該步驟包含:將該第一通訊協定之該複數個第一資料封包轉換為該第二通訊協定之複數個第二資料封包;以及將該第二資料傳遞至該通訊元件的該步驟包含:將該複數個第二資料封包提供予遵循該第二通訊協定之一下層。
  11. 一種資料接收方法,用於一接收端,包含: 自該接收端中的一通訊元件取得一第一資料,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不同於一第二通訊協定之一第一通訊協定來接收該第一資料,以及該第二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一資料之接收;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以及將該第二資料提供予該接收端中的遵循該第二通訊協定之一上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協定係為一藍芽協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通訊協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協定係為一無線相容認證協定或一無線相容認證直連協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協定係為一有線通訊協定。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有線通訊協定係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協定或一序列埠協定。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協定及該第二通訊協定均為無線通訊協定,以及該第一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無線傳輸距離係長於該第二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無線傳輸距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資料傳輸速率係高於該第二無線通訊協定所支援的一最大資料傳輸速率。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資料接收方法,其中取得該第一資料的該步驟包含:自該接收端中的遵循該第一通訊協定之一下層來接收複數個第一資料封包;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該第二資料的該步驟包含:將該第一通訊協定之該複數個第一資料封包轉換為該第二通訊協定之複數個第二資料封包;以及將該第二資料提供予該接收端中的遵循該第二通訊協定之一上層的步驟包含:將該複數個第二資料封包提供予遵循該第二通訊協定之該上層。
  21. 一種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其具有一程式碼儲存於其中,當 一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碼時,該程式碼可致使該處理器執行下列步驟:接收遵循一第一通訊協定之一上層產生的一第一資料;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一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其中該第二通訊協定係不同於該第一通訊協定;以及將該第二資料傳遞至一通訊元件,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該第二通訊協定來傳輸該第二資料,以及該第一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二資料之傳輸。
  22. 一種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其具有一程式碼儲存於其中,當一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碼時,該程式碼可致使該處理器執行下列步驟:自一通訊元件取得一第一資料,其中該通訊元件是用以透過不同於一第二通訊協定之一第一通訊協定來取得該第一資料,以及該第二通訊協定並不會控制該第一資料之接收;將該第一資料轉換為對應於該第二通訊協定的一第二資料;以及將該第二資料提供予遵循該第二通訊協定之一上層。
TW101120924A 2011-06-10 2012-06-11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TWI484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95387P 2011-06-10 2011-06-10
CN201210109356XA CN102821086A (zh) 2011-06-10 2012-04-1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数据接收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1407A TW201251407A (en) 2012-12-16
TWI484806B true TWI484806B (zh) 2015-05-11

Family

ID=47304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0924A TWI484806B (zh) 2011-06-10 2012-06-11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21086A (zh)
TW (1) TWI4848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37591B2 (en) * 2013-04-17 2016-01-12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enabling use of a Wi-Fi direct services (WFDS) applic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SP) for layer 2 services
DE102013209019A1 (de) * 2013-05-15 2014-11-20 Dr. Johannes Heidenhain Gmbh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zwischen einer Positionsmesseinrichtung und einer zugeordneten Verarbeitungseinheit sowie Positionsmesseinrichtung hierfür
CN105227533B (zh) * 2014-07-01 2019-04-19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系统间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5245527A (zh) * 2015-10-20 2016-01-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递装置和方法
CN109347802B (zh) * 2016-03-15 2021-06-29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协议切换方法、数据传输方法、无线传感器及系统
US10396848B1 (en) 2018-10-04 2019-08-27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protocol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rotocol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4935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Pak-Lung Seto Multi-protocol bridge
TW201101909A (en) * 2008-12-31 2011-01-01 Mediatek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070921A1 (en) * 2005-09-01 2011-03-24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configuration update capability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343A (zh) * 2002-04-15 2003-10-29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的信号传输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KR100657258B1 (ko) * 2002-07-02 2006-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무선 랜 연결 장치 및 방법
KR100547133B1 (ko) * 2003-07-11 2006-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종 단말들의 애드-혹 망을 구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WO2009018361A1 (en) * 2007-07-30 2009-02-05 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Simultaneously maintaining bluetooth and 802.11 connections to increase data throughpu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4935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Pak-Lung Seto Multi-protocol bridge
US20110070921A1 (en) * 2005-09-01 2011-03-24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configuration update capability
TW201101909A (en) * 2008-12-31 2011-01-01 Mediatek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1407A (en) 2012-12-16
CN102821086A (zh) 2012-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4806B (zh) 資料傳輸方法、資料接收方法以及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
US87388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wherein a universal serial bus request block (URB) is generated that will vary parameters that controls wireless transmission commands between devices
JP5958161B2 (ja) 通信装置
US9220054B2 (en) Enhanced service discovery mechanis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045276A1 (zh) 终端互联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5403302B2 (ja) ネットワーク設定情報取得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87873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switch domain service data
JP5900226B2 (ja) 通信装置
WO2014183404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终端
KR101898492B1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JP5447522B2 (ja) 移動無線通信装置内の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間通信
WO2013178194A2 (zh) 数据终端升级装置及方法
JP2016206940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22048441A1 (zh) 应用数据的传输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120182979A1 (en) Performance in a dual bss environment
WO2012119543A1 (zh) 无线终端、主机设备的通信方法及无线终端、主机设备
CA2438794C (en) Method for selectively maintaining and applying ppp compre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887943B2 (en) Packet exchange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20130332504A1 (en) Station, target apparatus, initiator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2031463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of application for on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by anoth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related non-transitory machine readable medium thereof
WO2013174312A2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16015614A1 (zh) 一种密文发送、传输的方法、移动终端及通信基站
WO2009084506A1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68201B2 (ja) 通信装置
JP5848741B2 (ja) ホストと無線インターネットアクセスモジュールとの間の通信方法、及びホスト通信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