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4195B -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4195B
TWI474195B TW101143865A TW101143865A TWI474195B TW I474195 B TWI474195 B TW I474195B TW 101143865 A TW101143865 A TW 101143865A TW 101143865 A TW101143865 A TW 101143865A TW I474195 B TWI474195 B TW I4741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sensus
space
group
databas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3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1262A (zh
Inventor
Chueh Pin Chao
Original Assignee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to TW1011438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419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1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4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4195B/zh

Links

Description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於教育方面的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由於電腦越來越普及,因此在教學上以電腦輔助教學之方式發展越來越普及。而使用電腦裝置概念構圖已經逐漸地以紙本形式被應用於中小學,由於需要一定程度的抽象化能力,對於中低能力之學生,教師需要給予思考空間與適時指引。
然而,應用於教育方面的傳統方式中,主要皆是提供多人或個別(非協同)之概念構圖之建構與儲存與後續分析,以及應用於測驗題目的分類。並未協助教師即時觀看各學生或分組學生的概念構圖作答狀況,進而給予適時輔助。此外,傳統的方式也無提供各學生於協同構圖前有自我思考的空間與時間,以避免都是能力高之同學在主導、發想,而能力中低之學生沒有思考、練習、貢獻的現象。
因此,需要一種可解決上述問題,希望以成本較為簡單之方式,使得可普遍運用在所有學生,又可進行相當有效的協同概念構圖教學。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 記錄媒體。
本發明提出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用於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系統中,上述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系統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及一協同概念構圖模組,而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被分為複數群組,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藉由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中之一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一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方法流程 直到概念構圖完成為止。
本發明提出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包括:一記憶單元,包括:一私有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複數私有空間畫面;一共識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複數共識空間畫面;一群組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於上述記憶單元:其中,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上述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上述處理單元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 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動作直到概念構圖完成為止。
本發明提出一種記錄媒體,經由一電子裝置讀取上述記錄媒體所儲存之程式碼後以執行一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而上述電子裝置係一管理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被分為複數群組,其中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藉由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藉由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藉由一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中之一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一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 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方法流程直到概念構圖完成為止。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為了讓本發明之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第1圖至第8圖,做詳細之說明。本發明說明書提供不同的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的技術特徵。其中,實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係為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且實施例中圖式標號之部分重複,係為了簡化說明,並非意指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聯性。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100之示意圖。系統100主要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110、複數使用者端裝置(使用者端裝置120A、使用者端裝置120B、使用者端裝置130A及使用者端裝置130B)、一伺服器140及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150。複數使用者端裝置可依據不同活動分為複數個不同群組,在此實施例中,使用者端裝置120A及使用者端裝置120B屬於群組I 120,而使用者端裝置130A及使用者端裝置130B屬於群組II 130。必須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之複數使用者端裝置之數量及所屬群組,並不侷限於本案圖示及說明書之內容所示。
管理者端裝置110及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可為一般電腦之架構,例如,桌上型電腦(Desktop PC)、筆記型電腦(Notebook)、平板電腦(Tablet PC)、平板(PAD)、手機(Mobile Phone)等行動/非行動裝置。管理者端裝置110及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均可輸出一畫面以供一管理者及使用者觀看。每個使用者利用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作為輸入工具,以便輸出使用者所輸入之操作訊號。
伺服器140係一連接裝置,以一傳輸方式與管理者端裝置110及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相互耦接,用以將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所輸出之操作訊號傳送至管理者端裝置110。在一實施例中,伺服器可為管理者端裝置110或任一使用者端裝置其中之一。在另一實施例中,傳輸方式可以是有線或無線的傳輸方式連接,例如,區域網路、網際網路、藍牙(Bluetooth)、Wi-Fi、Wi-Fi Direct、Zigbee等傳輸方式互相耦接。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150係控制管理者端裝置110、使用者端裝置120A、120B、130A及130B及伺服器140之間之運作,可配置於管理者端裝置150、伺服器140或使用者端裝置等三者其中之一。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200之方塊圖。系統200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210及使用者端裝置220A、使用者端裝置220B、使用者端裝置230A、使用者端裝置230B、一伺服器240 及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其中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使用者端裝置220B屬於群組I 220,使用者端裝置230A及使用者端裝置230B屬於群組II 230。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包括一記憶單元251及一處理單元255。記憶單元251包括一私有空間資料庫252、一共識空間資料庫253及一群組空間資料庫254。其中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根據不同之操作訊號來進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而私有空間資料庫252、共識空間資料庫253及群組空間資料庫254分別用以儲存私有空間畫面及共識空間畫面與協同構圖成果。
使用者端裝置220A、220B、230A及230B用以供複數使用者輸入複數操作訊號至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其中每一使用者端裝置對應一不同之識別碼,使得輸出操作訊號時帶有識別碼,以便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可辨認每一使用者端裝置。在此實施例中,管理者端裝置210傳送一題目至使用者端裝置220A、220B、230A及230B,而使用者端裝置220A、220B、230A及230B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
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處理單元255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私有空間畫面至私有空間資料庫252中儲存。其中,在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若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處理單元255會依據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對應於此使用者裝置之私有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將儲存至私有空 間畫面資料庫252中,並將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傳送至管理者端裝置210。
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處理單元255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例如,合併群組I之使用者裝置220A及220B)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對應於同一群組之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共識空間畫面至共識空間資料庫253中儲存。其中,在此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若同一群組之使用者端裝置傳送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處理單元255會依據此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對應此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再將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儲存至共識空間畫面資料庫253中,並將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傳送至管理者端裝置210。
此外,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處理單元255可將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群組空間資料庫254中。
管理者端裝置210、使用者端裝置220A、220B、230A及230B、伺服器240及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執行一個人發想活動及一共識討論活動來達到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的細節說明請參考下文及第4A~4I及5~8圖。
第3A~3B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流程圖300。首先,在步驟S302中,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使用者端裝置。在步驟S304中,複數使用者藉由複數使用者端裝置輸入複數操作訊號,即,藉由複數使用者端裝置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 號。於接收上述操作訊號後,在步驟S306中,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而管理者端裝置可由私有空間資料庫取出私有空間畫面對使用者裝置進行觀察。最後,在步驟S308中,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而管理者端裝置可由共識空間資料庫取出共識空間畫面對群組進行觀察。在步驟S310中,當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處理單元將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一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管理者端裝置藉由私有空間資料庫、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使用者端裝置之私有空間畫面、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當使用者端裝置更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同步更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同一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流程直到概念構圖完成為止。
第4A~4I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畫面之示意圖,並參考第2圖。在此實施例中,將僅說明管理者端裝置210與群組I 220之間之運作流程。而管理者端裝置210與群組II 230之詳細運作流程與第4A~4I圖所述相同,並不再另外說明。
首先,由教師(即管理者端裝置210)發佈指定題目至所有學生之使用者端裝置220A、220B、230A及230B。如第4A圖所示,圖中係顯示教師所發佈之指定題目T。接下來,如第4B及4C圖所示,群組I 220中學生Jorge及學生Mary(即群組I 220之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接收由教師所發佈的指定題目後,學生Jorge及學生Mary之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的顯示畫面即切換至各自的私有空間,並執行個人發想活動以發想各自的概念。如圖所示,在第4B圖中,概念a、b、c為學生Jorge所發想之概念。而在第4C圖中,概念a、B、d、e為學生Mary所發想之概念。
當群組I 220之任一學生覺得其畫面已經發想到足夠的程度時,即可透過『開始共識討論』之按鈕410發起共識討論活動。當進入共識討論活動時,如第4D及4E圖所示,群組I 220中學生Jorge及學生Mary之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皆會接收到合併私有空間畫面後的共識空間畫面,並進入畫面同步模式。在共識空間畫面中,係將所有概念與連結將以教師題目T為中心,依照原本各學生建構概念與連結相對於教師題目的位置作合併。學生Jorge及學生Mary可在此共識空間畫面進行概念與連結的修改、刪除以及新增。如第4D及4E圖所示,學生Jorge認為概念b與概念B類似,故將概念b與其連結bT移除,同時間這些動作會同步至學生Mary之使用者端裝置220B的顯示畫面。接下來,在第4F及4G圖中,學生Mary刪除了概念e與其連結eT以及概念d與概念B之間的連結 Bd,前述動作也將同步至學生Jorge之使用者端裝置220A之顯示畫面。最後,在第4H及4I圖中,學生Jorge認為概念B的命名還是更正為概念b較恰當,故更正為概念b,前述動作也將同步至學生Mary之使用者端裝置220B之顯示畫面,並與學生Mary確認過概念a、c、d以及各自的連結aT、cT、dT與連結bT、bd要保留之後,執行確認共識之功能。學生Jorge及學生Mary可透過『確認共識』之按鈕420輸出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中群組空間資料庫254中儲存。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並複製一份至私有空間資料庫252中存放,使學生Jorge及學生Mary能繼續依此階段共識成果進行第二輪的概念發想直至最終共識形成。在此實施例中,學生Jorge與學生Mary於個人發想活動與共識討論活動中的每一畫面編輯動作亦會同步即時顯示至管理者端裝置的小組共識空間畫面。
在另一實施例中,教師可藉由管理者端裝置210進入即時觀察模式,進行群組的切換,隨時經由學生私有空間畫面來觀察個別學生作答狀況、經由共識空間畫面來觀察各學生的共識形成過程、以及從群組空間畫面來觀察學生的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如第5圖所示,圖中顯示為群組I 220之學生Jorge在私有空間畫面的構圖情形,教師可以視情況藉由按下『結束構圖活動』之按鈕430以執行結束構圖活動功能。
此外,教師可藉由管理者端裝置210進入即時觀察模式,教師可隨時經由學生私有空間畫面來觀察個別學生作 答狀況、經由共識空間畫面來觀察各學生的共識形成過程、以及從群組空間畫面來觀察學生的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以下請見第6~8圖之說明以瞭解本發明如何達成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流程。同樣地,在此實施例中,將僅說明管理者端裝置210與群組I 220之間之運作流程。而管理者端裝置210與群組II 230之詳細運作流程與第6~8圖所述相同,並不再另外說明。
第6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管理者端裝置發送題目之流程示意圖,並請配合參考第2圖。首先,教師藉由管理者端裝置210輸入一題目(步驟S602),管理者端裝置210再將題目傳送至伺服器240(步驟S604),並且立即進入群組I中學生的私有空間觀察畫面(步驟S606)。接著,由伺服器240轉發題目至所有學生之使用者端裝置(步驟S608)。群組I中學生Jorge及學生Mary於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接收到伺服器所轉發之題目資訊(步驟S610)。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即根據題目資訊更新其私有空間畫面(步驟S612),並開始個人發想活動(步驟S614),於私有空間畫面開始構圖。
第7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個人發想活動之流程示意圖,並請配合參考第2圖。開始個人發想活動後,學生Jorge及學生Mary的使用者端裝置220A及220B之顯示畫面會自動切換並進入各自的私有空間畫面(步驟S702)。學生Jorge及學生Mary可於私有空間畫面進行編輯畫面之動作(步驟S704),例如,新增、修改、刪除、移動概念與連結等動作。其中任何於私有空間畫面上編輯的動作(私 有空間畫面更新訊息)皆會傳送至伺服器240(步驟S706)。伺服器240接收私有空間畫面更新訊息後(步驟S708),將轉發私有空間畫面更新訊息至管理者端裝置210(步驟S710)。管理者端裝置210接收私有空間畫面更新訊息後(步驟S712),並更新學生的私有空間即時觀察畫面(步驟S714)。教師可藉由管理者端裝置210切換學生的私有空間畫面來觀察學生最新的構圖狀況,當同組的任何學生開始共識討論活動(即點選第4B及4C圖中的『開始共識討論』按鈕)後(步驟S716),使用者端裝置將從私有空間畫面切換至共識空間畫面。
第8A~8B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共識討論活動之流程示意圖,並請配合參考第2圖。於群組I 220任一學生開始共識討論活動時,使用者端裝置220A或220B會傳送一開始共識討論訊息至伺服器240(步驟S802)。伺服器240接收開始共識討論訊息(步驟S804)後,再傳送開始共識討論訊息給群組I 220其餘學生的使用者端裝置220A或220B(步驟S806)。所有學生的使用者端裝置接收到開始共識討論訊息後(步驟S808),會自動切換並進入至共識空間畫面(步驟S810)。學生Jorge及學生Mary可於共識空間畫面進行編輯畫面之動作(步驟S812),例如,新增、修改、刪除、移動概念與連結等動作。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於共識空間畫面上任何的編輯動作(共識空間畫面更新訊息)皆會傳送至伺服器240(步驟S814)。伺服器240接收共識空間畫面更新訊息後(步驟S816),將傳送共識空間畫面更新訊息至群組I 220其餘學生的使用者端裝置 的共識空間畫面以及管理者端裝置210的小組共識空間即時觀察畫面(步驟S818)。管理者端裝置210接收共識空間畫面更新訊息後(步驟S820),並更新共識空間即時觀察畫面(步驟S822)共識空間畫面也會一併更新(步驟S824)。
接下來,當群組I 220任何學生覺得此階段討論已經到達一定共識時,可執行確認共識功能(即點選第4D~4I圖中的『確認共識』按鈕)(步驟S826),並傳送一確認共識訊息至伺服器240(步驟S828)。伺服器240接收確認共識訊息後(步驟S830),再轉發給同組其餘學生的使用者端裝置(步驟S832)。同組其餘學生接收確認共識訊息(步驟S834)後,共識討論活動結束。
在此實施例中,在共識討論活動結束時,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250將複製一份共識空間畫面結果至群組空間資料庫254作為階段性成果,並另外複製一份至私有空間資料庫252。之後,學生可開始另一階段的發想。如此螺旋式地重複個人發想活動以及共識討論活動直至協同概念構圖有完整的成果,教師可透過群組空間資料庫254中的資料觀察每次的階段性成果,並對最後成果進行討論。
因此,透過本發明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與系統,提供了私有空間、共識空間及群組空間。私有空間可以使學生具有自我思考的空間,提昇中低程度學生於概念建構過程之參與率,並減少對高等程度學生之依賴性。共識空間可使高等程度學生藉由與中低程度的同學討論與交流,補足知識上不足之處,而中低程度同學亦能從此討 論過程向高等程度學生學習。群組空間可記錄學生於協同概念構圖的集體貢獻成果,可供下次發想對照以及教師評分之用。教師則可經由即時觀察個人於私有空間、共識空間的參與狀況給予即時協助,從前述空間及群組空間的成果來進行評估。利用本發明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與系統對於學習上有顯著的幫助。
本發明之方法,或特定型態或其部份,可以以程式碼的型態存在。程式碼可以包含於實體媒體,如軟碟、光碟片、硬碟、或是任何其他電子設備或機器可讀取(如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亦或不限於外在形式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當程式碼被機器,如電腦載入且執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明之裝置或系統,且可執行本發明之方法步驟。程式碼也可以透過一些傳送媒體,如電線或電纜、光纖、或是任何傳輸型態進行傳送,其中,當程式碼被電子設備或機器,如電腦接收、載入且執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明之系統或裝置。當在一般用途處理單元實作時,程式碼結合處理單元提供一操作類似於應用特定邏輯電路之獨特裝置。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系統
110‧‧‧管理者端裝置
120‧‧‧群組I
120A、120B‧‧‧使用者端裝置
130‧‧‧群組II
130A、130B‧‧‧使用者端裝置
140‧‧‧伺服器
150‧‧‧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
200‧‧‧系統
210‧‧‧管理者端裝置
220‧‧‧群組I
220A、220B‧‧‧使用者端裝置
230‧‧‧群組II
230A、230B‧‧‧使用者端裝置
240‧‧‧伺服器
250‧‧‧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
251‧‧‧記憶單元
252‧‧‧私有空間資料庫
253‧‧‧共識空間資料庫
254‧‧‧群組空間資料庫
255‧‧‧處理單元
300‧‧‧方法流程圖
S302、S304、S306、S308、S310‧‧‧步驟
410‧‧‧『開始共識討論』之按鈕
420‧‧‧『確認共識』之按鈕
430‧‧‧『結束構圖活動』之按鈕
S602、S604、S606、S608、S610、S612、S614‧‧‧步驟
S702、S704、S706、S708、S710、S712、S714、S716‧‧‧步驟
S802、S804、S806、S808、S810、S812、S814、S816、S818、S820、S822、S824、S826、S828、S830、S832、S834‧‧‧步驟
a、b、c、d、e、B‧‧‧概念
T‧‧‧題目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之方塊圖。
第3A~3B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流程圖。
第4A~4I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畫面之示意圖。
第5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管理者端裝置即時觀察共識空間畫面之示意圖。
第6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管理者端裝置發送題目之流程示意圖。
第7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個人發想活動之流程示意圖。
第8A~8B圖係根據發明之實施例之共識討論活動之流程示意圖。
S302、S304、S306、S308、S310‧‧‧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用於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系統中,上述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系統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及一協同概念構圖模組,而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被分為複數群組,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藉由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a)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中之一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b)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c)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一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 成果時,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a)~(c)之流程直到上述處理單元接收到該管理端裝置傳送之一結束訊息為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其中在上述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私有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以及在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共識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其中上述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系統更包括一伺服器,藉由上述伺服器將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所輸出之上述操作訊號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其中,上述伺服器可為上述管理者端裝置或任一使用者端裝置其中之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其中上述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係配置於上述管理者端裝置或上述伺服器或上述使用者端裝置等三者其中之一。
  5. 一種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包括:一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一多人協同概念構圖模組,包括:一記憶單元,包括:一私有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複數私有空間畫面;一共識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複數共識空間畫面;一群組空間資料庫,用以儲存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於上述記憶單元:其中,(a)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上述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b)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c)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上述 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上述處理單元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a)~(c)之動作直到上述處理單元接收到該管理端裝置傳送之一結束訊息為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其中在上述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私有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以及在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接傳送一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共識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更包括:一伺服器,用以將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所輸出之上述操作訊號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其中,上述伺服器可為上述管理者端裝置或任一使用者端裝置其中之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系統,其中上述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係配置於上述管理者端裝置或上述伺服器或上述使用者端裝置等三者其中之一。
  9. 一種記錄媒體,經由一電子裝置讀取上述記錄媒體所儲存之程式碼後以執行一提供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之方法,而上述電子裝置係一管理者端裝置、複數使用者端裝置,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被分為複數群組,其中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藉由上述管理者端裝置傳送一題目至上述使用者端裝置;藉由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分別接收複數使用者所輸入之複數操作訊號;(a)在一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藉由一協同概念構圖模組中之一處理單元分別依據每一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各自的第一操作訊號於各自的一私有空間畫面執行構圖,且傳送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至一私有空間資料庫中儲存;(b)在一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合併同一群組中之使用者端裝置所接收的複數第二操作訊號, 並於一共識空間畫面執行多人協同概念構圖,且傳送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至一共識空間資料庫中儲存;(c)當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結束時,藉由上述處理單元將上述共識空間畫面之一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儲存於一群組空間資料庫中,而上述管理者端裝置藉由上述私有空間資料庫、上述共識空間資料庫以及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取得上述使用者端裝置之上述私有空間畫面、上述群組之共識空間畫面及上述群組之群組空間畫面之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進行觀察;其中,當上述使用者端裝置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時,同步更新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空間資料庫,並且同時複製上述階段性概念構圖成果至上述群組之每一使用者端裝置的私有空間畫面,重複以上(a)~(c)之流程直到上述處理單元接收到該管理端裝置傳送之一結束訊息為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記錄媒體,其中,在上述個人發想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私有空間畫面,將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私有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一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私有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以及在上述共識討論活動過程中,若上述使用者端裝置傳送一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時,上述處理單元會依據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更新上述共識空間畫面,將更新後 之共識空間畫面儲存至上述共識空間畫面資料庫中,並將上述第二操作訊號更新訊息及上述更新後之共識空間畫面傳送至上述管理者端裝置。
TW101143865A 2012-11-23 2012-11-23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TWI474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3865A TWI474195B (zh) 2012-11-23 2012-11-23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3865A TWI474195B (zh) 2012-11-23 2012-11-23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262A TW201421262A (zh) 2014-06-01
TWI474195B true TWI474195B (zh) 2015-02-21

Family

ID=51393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3865A TWI474195B (zh) 2012-11-23 2012-11-23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7419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3425A (en) * 2008-06-25 2010-01-16 Microsoft Corp Structured coauthoring
TW201214171A (en) * 2010-09-09 2012-04-01 Microsoft Corp Concurrent editing of online drawings
US20120284635A1 (en) * 2011-05-06 2012-11-08 David H. Sitrick System For Collaboration Of A Specific Image And Utilizing Selected Annotations While Viewing And Relative To Providing A Display Present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3425A (en) * 2008-06-25 2010-01-16 Microsoft Corp Structured coauthoring
TW201214171A (en) * 2010-09-09 2012-04-01 Microsoft Corp Concurrent editing of online drawings
US20120284635A1 (en) * 2011-05-06 2012-11-08 David H. Sitrick System For Collaboration Of A Specific Image And Utilizing Selected Annotations While Viewing And Relative To Providing A Display Presen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262A (zh) 2014-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ranmanesh et al. Mandatory virtual design studio for all: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midst the global pandemic
Bower et a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ross physical and virtual worlds: Factors supporting and constraining learners in a blended reality environment
Cochrane Mobile VR in education: From the fringe to the mainstream
Neumayr et al. Domino: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hybrid collaboration and coupling styles in partially distributed teams
Rae et al. In-body experiences: embodiment, control, and trust in robot-mediated communication
Wiecha et al. Learning in a virtual world: experience with using second life for medical education
McCarthy International design collaboration and mentoring for tertiary students through Facebook
Bower et al. Blended synchronous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Amgott Critical literacy in# DigitalActivism: Collaborative choice and action
Jin et al. How will vr enter university classrooms? multi-stakeholders investigation of vr in higher education
Howland et al. Developing a virtual assessment center.
Marshalsey et al. 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 media and video‐based research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design education
Fruchter Degrees of engagement in interactive workspaces
Cochrane et al. Analysing mobile learning designs: A framework for transforming learning post-COVID
Pope et al. The latest in immersive telepresence to support shar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ichardson et al. Scenario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WI474195B (zh) 多人協同概念構圖的方法、系統及其記錄媒體
Satterfield et al. Evaluat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Onlin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reelman et al. Webinars as active learning arenas
Mchichi et al. Web 2.0 based e-learning: Moodle-openmeetings platform
Day et al. Integrating cloud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From reality to reflection
Granger et al. Community media for social and behaviour change
Hamilton Supporting Participation Through Live Media
Aleksandrov et al. Towards a Virtual Planning Support Theatre for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ross et al. Spherical 360-degree video recording and viewing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case-study from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