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2239B - 周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周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2239B
TWI442239B TW101104961A TW101104961A TWI442239B TW I442239 B TWI442239 B TW I442239B TW 101104961 A TW101104961 A TW 101104961A TW 101104961 A TW101104961 A TW 101104961A TW I442239 B TWI442239 B TW I4422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oupled
unit
port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4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3713A (zh
Inventor
Jen Fu Huang
Chih Chien Liao
Nai Jen Kang
Original Assignee
Ky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Kye Systems Corp
Priority to TW1011049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2239B/zh
Priority to US13/765,739 priority patent/US925272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33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3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2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22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1/00Details of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mpl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without distortion of the input signal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05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amplifiers suitable for low-frequencies, e.g. audio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without distortion of the input signal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05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amplifiers suitable for low-frequencies, e.g. audio amplifiers
    • H03G3/3026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amplifiers suitable for low-frequencies, e.g. audio amplifiers the gain being discontinuously variable, e.g. controlled by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5Detection of connection of loudspeakers or headphones to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9Applications of special connectors, e.g. USB, XLR, in 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or headphones

Description

周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周邊裝置,特別是一種可判斷供電或配電種類之周邊裝置。
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Universal Serial Bus,以下簡稱USB)為普遍應用於電子裝置(如電腦)連接周邊設備(如隨身碟、鍵盤、滑鼠、喇叭等)的訊號傳輸介面,以提供便利及快速的連結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USB傳輸頻寬更大的版本也不斷的推出。原標準USB 1.1的最大傳輸頻寬為12Mbps,USB 2.0的最大傳輸頻寬為480Mbps。目前更推出USB 3.0從480Mbps提升到5Gbps。
而隨著USB版本的演進,更提升了對周邊裝置之電源供應能力。以USB2.0為例,USB2.0除可雙向傳輸資料外,更可提供5伏特與500毫安培之電源供應。USB3.0除可達5Gbps之資料傳輸速度,更可提供5伏特與900毫安培之電流供應。如具備USB3.0之介面之電腦喇叭直接連接於電腦上對應之USB3.0連接埠,將可提供更大功率的輸出而獲得更好的聲音輸出效果。
USB版本的推陳出新自是要提供更好的效能,但也考慮到實際的需求性,USB版本的更新都提供了向下相容(允許與前階版本的相容)的功能。然對多數的使用者而言,當USB版本推陳出新時,使用者並不一定能夠清楚的辨識電腦上之連接埠或是周邊裝置之連接埠之USB版本。譬如,電腦的連接埠為USB2.0,而電腦喇叭連接埠為USB3.0。因為USB3.0允許向下相容,所以USB3.0連接埠可插入USB2.0連接埠。但原本電腦喇叭內之電子線路為匹配給USB3.0之較大電流輸入之線路,USB2.0連接埠所提供的電流無法匹配USB3.0電腦喇叭之電子線路。
由電功率(P)與電流(I)以及電壓(V)之關係式P=IV可知,USB3.0之電腦喇叭最佳輸出功率定為4瓦。當插入USB3.0連接埠時,電腦喇叭可接收到4.5瓦(5伏特乘0.9安培)的功率輸入,即可發揮最佳之效能。若是插入USB2.0連接埠時,電腦喇叭僅可接收到2.5瓦(5伏特乘0.5安培)之功率輸入,此時電腦喇叭將會產生破音或聲音忽大忽小的狀況發生。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當USB3.0插頭插入USB2.0之插座時,可穩定維持輸出功率的周邊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提供一種周邊裝置,此周邊裝置可用以連接於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一連接埠或一第二連接埠。此周邊裝置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一觸發單元、一放大單元、一調整單元與至少一功能單元。其中訊號傳輸介面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與一第二群組接腳,可對應耦接第一連接埠或是第二連接埠。第一連接埠可為一USB2.0連接埠、第二連接埠可為一USB3.0連接埠。觸發單元耦接訊號傳輸介面,其中當訊號傳輸介面耦接第一連接埠,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一位準訊號,當訊號傳輸介面耦接第二連接埠,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二位準訊號。放大單元耦接訊號傳輸介面與功能單元。調整單元耦接訊號傳輸介面、觸發單元、放大單元與至少一功能單元。調整單元根據觸發單元產生之第一位準訊號或第二位準訊號而改變放大單元輸出至功能單元之輸出功率。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連接於電子裝置之第一連接埠或第二連接埠之周邊裝置。此周邊裝置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一觸發單元、一放大處理單元與至少一功能單元。訊號傳輸介面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與一第二群組接腳,可對應耦接於第一連接埠或是第二連接埠。第一連接埠可為一USB2.0連接埠、第二連接埠可為一USB3.0連接埠。觸發單元耦接訊號傳輸介面,當訊號傳輸介面耦接第一連接埠,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一位準訊號,當訊號傳輸介面耦接第二連接埠,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二位準訊號。放大處理單元耦接訊號傳輸介面、觸發單元與功能單元,放大處理單元並根據觸發單元產生之第一位準訊號或第二位準訊號改變輸出至功能單元之輸出功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周邊裝置。此周邊裝置之觸發單元可根據其訊號傳輸介面為耦接至USB2.0或USB3.0而輸出兩種不同的位準訊號,使觸發單元後端的電路可根據此兩種不同的位準訊號而調整輸出功率。以使得周邊裝置不論其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至USB2.0或USB3.0之連接埠皆可維持穩定的功率輸出。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周邊裝置,用以與一電子裝置連接提供功能模式,其中電子裝置包括但不限於電腦(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多媒體播放器、具有USB2.0連接埠或USB3.0連接埠之電源轉接插頭(USB Power Adapter)等、周邊裝置包括但不限於喇叭、風扇、燈具等,在以下的實施例中,將以喇叭連接於電腦為例。又電子裝置具有連接埠,周邊裝置具有訊號傳輸介面,連接埠及訊號傳輸介面所採用之傳輸規格為包括但不限於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Universal Serial Bus,USB)、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傳輸介面(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在以下的實施例中,將以USB為例。
而USB具有多個標準版本如USB1.0、USB1.1、USB2.0與USB3.0,根據本說明書之實施例所揭露之周邊裝置,定義USB3.0為同階版本、USB2.0定義為前階版本,但不限於此。在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中,同階版本與前階版本為一比較的關係,例如若USB2.0為產品的同階版本,則USB1.0、USB1.1皆可視為前階版本之一。
『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系統方塊圖,請參照『第1圖』。周邊裝置100用以連接於電子裝置201之第一連接埠210或電子裝置202之第二連接埠220。此周邊裝置100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10、一觸發單元20、一放大單元30、至少一功能單元40與一調整單元50。訊號傳輸介面10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12與一第二群組接腳14,此訊號傳輸介面10可對應耦接於第一連接埠210或是第二連接埠220。觸發單元20耦接訊號傳輸介面10。放大單元30耦接訊號傳輸介面10,且放大單元30耦接至少一功能單元40。調整單元50耦接訊號傳輸介面10、觸發單元20、放大單元30與功能單元40。
請繼續參考『第1圖』,其中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第一連接埠210,觸發單元20輸出一第一位準訊號,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第二連接埠220,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二位準訊號。調整單元50即根據觸發單元20產生之第一位準訊號或第二位準訊號調整放大單元30輸出至功能單元40之輸出功率。
接著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周邊裝置100之電路圖,為了方便說明,周邊裝置100之電路圖中功能單元40將以雙聲道之喇叭為例,且放大單元30與雙聲道喇叭為匹配第二連接埠220之電源與電流規格。訊號傳輸介面10之第一群組接腳12至少包括一電源接腳121、一第一資料傳輸接腳D-、一第二資料傳輸接腳D+與一第一接地接腳122。第二群組接腳14至少包括該電源接腳121、第一資料傳輸接腳D-、第二資料傳輸接腳D+、一第三資料傳輸接腳T-、一第四資料傳輸接腳T+、一第五資料傳輸接腳R-、一第六資料傳輸接腳R+、第一接地接腳122與一第二接地接腳141。
在本實施例中,訊號傳輸介面10為符合A型USB3.0傳輸接規格之介面,但不限於此。在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中,訊號傳輸介面10也可符合B型USB3.0、Mini-A型USB3.0或Mini-B型USB3.0傳輸規格之介面。其中,第一群組接腳12為符合USB2.0之傳輸規格之群組接腳,第二群組接腳14為符合USB3.0之傳輸規格之群組接腳,所以訊號傳輸介面10可連接兩種不同規格的傳輸介面。
在本實施例中,與周邊裝置100之訊號傳輸介面10連接之電子裝置201之第一連接埠210為訊號傳輸介面10前階版本的連接埠(USB2.0)、電子裝置202之第二連接埠220為訊號傳輸介面10之同階版本的連接埠(USB3.0)。以USB連接埠而言,不論是前階版本的連接埠或同階版本的連接埠之電源接腳121皆可接受一正電壓源。
請繼續參考『第2圖』,本實施例之觸發單元10舉例來說更包括一電晶體Q、一第一電阻R1與一第二電阻R2。電晶體Q包括一第一端21、一第二端22與一第三端23,第一端21耦接電源接腳121,第二端耦接第二接地接腳141,第三端23耦接調整單元50。其中電晶體Q為一PNP電晶體,第一端21為射極,第二端22為基極,第三端23為集極。第一電阻R1耦接第一端21與第二端22之間,第二電阻R2耦接第二接地接腳141與第二端22與第一電阻R1之共同節點之間。
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前階版本(USB2.0)連接埠時,訊號傳輸介面10之第二群組接腳14之第二接地接腳141為浮接(floating)狀態,因此電晶體Q不導通,第三端23無法輸出電流或電壓訊號,所以第三端23處於低電位,此低電位即是觸發單元20輸出之第一位準訊號。
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同階版本(USB3.0)之連接埠時,第二群組接腳14之第二接地接腳141為接地狀態,又由於第一端21接收來自電源接腳121之正電源,所以此時電晶體Q處於順向活動區(Forward active),第三端23之電流變化與第二端22之電流輸入成比例關係,所以此時第三端23輸出之電位與第二端22浮接時相比為高電位輸出,此高電位即是觸發單元20輸出之第二位準訊號。
上述『第2圖』為揭露觸發單元20如何輸出第一位準訊號與第二位準訊號之其中之一種說明,但觸發單元20之電子元件並不以此為限,例如電晶體Q也可為NPN電晶體,此時第一電阻R1與第二電阻R2與電晶體Q之連接關係也須隨著電晶體Q之種類做適當的調整,以使觸發單元20可隨著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同階版本的連接埠時輸出高電位之位準訊號,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前階版本的連接埠時輸出低電位之位準訊號。
請繼續參考『第2圖』,本實施例之雙聲道喇叭包括一第一揚聲器42與一第二揚聲器44。放大單元30更包括一交流訊號輸入端32、一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一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一第一接地訊號端35與一第二接地訊號端37。
交流訊號輸入端32用以輸入音源訊號,且放大單元30將此交流訊號功率透過調整單元50放大輸出至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與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與調整單元50耦接。第一訊號接地端35第一揚聲器42耦接,第二訊號接地端37與第二揚聲器44耦接。調整單元50根據觸發單元20產生之第一位準訊號與第二位準訊號調整放大單元30之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與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之輸出功率。
請繼續參考『第2圖』,調整單元50更包括一繼電器52、一第一負載走線53、一第一短路走線54、一第二負載走線55與一第二短路走線56。第一負載走線53具有第三電阻R3,第二負載走線55具有第四電阻R4。其中,本實施例之繼電器52為一雙刀雙擲繼電器,具有八個接點、一控制線圈521、一第一開關522與一第二開關523,八個接點分別為一第一接點P1、一第二接點P2、一第三接點P3、一第四接點P4、一第五接點P5、一第六接點P6、一第七接點P7與一第八接點P8。第一接點P1與第二接點P2為控制線圈521之接點,第三接點P3、第四接點P4與第五接點P5為第一開關522之接點,第六接點P6、第七接點P7與第八接點P8為第二開關523之接點。
請繼續參考『第2圖』,本實施例中之第一接點P1與電晶體Q之第三端23耦接,第二接點P2與訊號傳輸介面10之第一接地接腳122耦接,第三接點P3與放大單元30之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耦接,第四接點P4與第一負載走線53耦接,第五接點P5與第一短路走線54耦接,第六接點P6與放大單元30之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耦接,第七接點P7與第二負載走線55耦接,第八接點P8與第二短路走線56耦接。
藉由繼電器52八個接點以上之連接方式,當觸發單元20輸出第一位準訊號時(低電位),控制線圈521之第一接點P1與第二接點P2沒有電流流過,因此第一開關522與第二開關523之連接狀態為第三接點P3與第四接點P4相連接,以及第六接點P6與第七接點P7相連接。此時放大單元30之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輸出之音源訊號經過第一負載走線53,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輸出之音源訊號經過第二負載走線55,因此放大單元30輸出之功率被第三電阻R3與第四電阻R4部分消耗掉,使得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接收到雖然較低之功率但輸出功率穩定的音源訊號。
當觸發單元20輸出第二位準訊號(高電位),控制線圈521之第一接點P1與第二接點P2通過電流,因此第一開關522與第二開關523之連接狀態為第三接點P3與第五接點P5相連接,第六接點P6與第八接點P8相連接,使得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接收到較大的功率輸出。並且由於當觸發單元20為第二位準訊號輸出時代表訊號傳輸介面10與USB3.0耦接,所以此喇叭不需經過負載走線消耗功率仍然接收到穩定的音源訊號。另外,本實施例中之第一接點P1與第二接點P2之間更可耦接一二極體D1,可用以防止反電動勢。
請繼續參考『第2圖』,在本實施例中,放大單元30之交流訊號輸入端32之訊號來源為交流訊號輸入端另外插入一電子裝置(如電腦、隨身聽、或音樂儲存裝置等)而取得,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部分實施例中,交流訊號輸入端之訊號來源可直接由訊號傳輸介面10之第一資料傳輸接腳D+與第二資料傳輸接腳D-取得,或者是訊號傳輸介面10其它之可做資料傳輸之接腳取得。
請繼續參考『第2圖』,在本實施例中之功能單元40雖以雙聲道喇叭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部分實施例中,功能單元也可為其它以交流驅動之電路,此交流驅動電路需要穩定輸出之放大功率則適合應用本發明之功能電路40。因此本實施例之調整單元50之繼電器52也不以雙刀雙擲繼電器為限,例如當功能單元40為單聲道喇叭時,繼電器52則須調整為單刀單擲繼電器。
請繼續參考『第2圖』,為了更清楚說明周邊裝置100之調整功率輸出之過程。以下說明將計算輸出功率之改變,其中此處之放大單元30以匹配USB3.0連接埠之電源與電流規格為例,功能單元40以匹配USB3.0連接埠之電源與電流規格之雙聲道喇叭為例,且假設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分別具有4歐姆之負載且匹配2瓦之輸出功率。則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同階版本(USB3.0)的連接埠時,第二接地接腳141接地,且電源接腳121輸入5伏特與900毫安培。根據電流(I)、電壓(V)與功率(P)之關係式:
P=IV
此時訊號傳輸介面10可接收達4.5瓦之功率,並且由於觸發單元產生第二位準訊號(高電位),所以調整單元50內之輸出訊號將經過短路走線組,即第一短路走線54與第二短路走線56。放大單元30扣除一些內部電路消耗後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34與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36可分別輸出2瓦之功率,所以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可分別接收到2瓦之功率。
當訊號傳輸介面10耦接至前階版本(USB2.0)的連接埠時,第二接地接腳141浮接,且電源接腳121輸入5伏特與500毫安培。此時訊號傳輸介面10可接收達2.5瓦之功率,並且由於觸發單元產生第一位準訊號(低電位),所以調整單元50內之輸出訊號將經過負載走線組,即第一負載走線53與第二負載走線55。其中第一負載走線53與第二負載走線55分別具有4歐姆之電阻,因此放大單元30之輸出功率經由負載走線組消耗後穩定輸出為分別1瓦至第一揚聲器42與第二揚聲器44。
『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系統方塊圖。其中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一樣的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與耦接關係,因此以下將不再贅述。第二實施例之周邊裝置300用以連接於電子裝置201之第一連接埠210或電子裝置202之第二連接埠220。此周邊裝置300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10、一觸發單元20、一放大處理單元60與至少一功能單元40。
訊號傳輸介面10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12與一第二群組接腳14,此訊號傳輸介面10可對應耦接於第一連接埠210或是第二連接埠220。觸發單元20耦接訊號傳輸介面10。放大處理單元60耦接訊號傳輸介面10與觸發單元20,且放大處理單元30耦接至少一功能單元40。放大處理單元60根據觸發單元20產生之第一位準訊號或第二位準訊號改變輸出至功能單元40之輸出功率。
『第4圖』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電路圖。請參照『第4圖』,放大處理單元60包括一增益控制端62耦接至電晶體Q之第三端23。放大處理單元60藉由增益控制端62接收到之第三端23之第一位準訊號或第二位準訊號調整輸出功率。本實施例之周邊裝置300更包括一第五電阻R5,耦接於增益控制端62與第三端23之共同結點與第一接地接腳122之間。第五電阻R5用以當觸發單元20輸出第二準位訊號(高電位)時,給予第三端23與增益控制端62之間之共同結點一分壓大小。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周邊裝置。此周邊裝置具有一訊號傳輸介面可連接與此訊號傳輸介面同階版本的連接埠,或者是與此訊號傳輸介面前階版本的連接埠相連接。當連接到前階版本的連接埠時,此周邊裝置會調整輸出功率以維持穩定的功率輸出,因此不論此周邊裝置耦接之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至同階版本的連接埠或者是前階版本的連接埠,其周邊裝置之功能皆可正常發揮。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訊號傳輸介面
12...第一群組接腳
14...第二群組接腳
20...觸發單元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第三端
30...放大單元
32...交流訊號輸入端
34...第一放大訊號輸出端
35...第一接地訊號端
36...第二放大訊號輸出端
37...第二接地訊號端
40...功能單元
42...第一揚聲器
44...第二揚聲器
50...調整單元
52...繼電器
53...第一負載走線
54...第一短路走線
55...第二負載走線
56...第二短路走線
60...放大處理單元
62...增益控制端
100...周邊裝置
121...電源接腳
122...第一接地接腳
141...第二接地接腳
201...電子裝置
202...電子裝置
210...第一連接埠
220...第二連接埠
300...周邊裝置
521...控制線圈
522...第一開關
523...第二開關
D1...二極體
D+...第一資料傳輸接腳
D-...第二資料傳輸接腳
T-...第三資料傳輸接腳
T+...第四資料傳輸接腳
R-...第五資料傳輸接腳
R+...第六資料傳輸接腳
Q...電晶體
R1...第一電阻
R2...第二電阻
R3...第三電阻
R4...第四電阻
R5...第五電阻
P1...第一接點
P2...第二接點
P3...第三接點
P4...第四接點
P5...第五接點
P6...第六接點
P7...第七接點
P8...第八接點
『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系統方塊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電路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系統方塊圖。
『第4圖』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電路圖。
10...訊號傳輸介面
12...第一群組接腳
14...第二群組接腳
20...觸發單元
30...放大單元
40...功能單元
50...調整單元
100...周邊裝置
201...電子裝置
202...電子裝置
210...第一連接埠
220...第二連接埠

Claims (9)

  1. 一種周邊裝置,用以連接於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一連接埠或一第二連接埠,該周邊裝置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與一第二群組接腳,可對應耦接於該第一連接埠或是該第二連接埠;一觸發單元,耦接該訊號傳輸介面,其中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一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一位準訊號,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二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二位準訊號;一放大單元,耦接該訊號傳輸介面,且該放大單元耦接至少一功能單元;以及一調整單元,耦接該訊號傳輸介面、該觸發單元、該放大單元與該至少一功能單元;其中,根據該觸發單元產生之該第一位準訊號或該第二位準訊號,令該調整單元改變該放大單元輸出至該至少一功能單元之輸出功率。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第一群組接腳至少包括一電源接腳、一第一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二資料傳輸接腳與一第一接地接腳,該第二群組接腳至少包括該電源接腳、該第一資料傳輸接腳、該第二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三資料傳輸接腳、一第四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五資料傳輸接腳、一第六資料傳輸接腳、該第一接地接腳與一第二接地接腳。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之該第一連接埠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2.0連接埠,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之該第二連接埠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3.0連接埠。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觸發單元包括:一電晶體,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一第三端,該第一端耦接一電源接腳,該第二端耦接一第二接地接腳,該第三端耦接該調整單元;一第一電阻,耦接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及一第二電阻,耦接該第二接地接腳以及該第二端與該第一電阻之共同節點之間;其中,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一連接埠,該第三端輸出該第一位準訊號,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二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該第二位準訊號。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調整單元包括:一繼電器,耦接該觸發單元、一第一接地接腳、該放大單元與該至少一功能單元;一短路走線組,耦接該繼電器與該至少一功能單元之間,其中該短路走線組包括至少一短路走線;以及一負載走線組,耦接該繼電器與該至少一功能單元之間,其中該負載走線組包括至少一負載走線;其中,根據該觸發單元產生之該第一位準訊號與該第二位準訊號選擇導通該短路走線組或該負載走線組。
  6. 一種周邊裝置,用以連接於一電子裝置之一第一連接埠或一第二連接埠,該周邊裝置包括:一訊號傳輸介面,包含一第一群組接腳與一第二群組接腳,可對應耦接於該第一連接埠或是該第二連接埠;一觸發單元,耦接該訊號傳輸介面,其中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一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一位準訊號,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二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一第二位準訊號;以及一放大處理單元,耦接該訊號傳輸介面、該觸發單元與至少一功能單元;其中,根據該觸發單元產生之該第一位準訊號或該第二位準訊號,令該放大處理單元改變輸出至該至少一功能單元之輸出功率。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第一群組接腳至少包括一電源接腳、一第一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二資料傳輸接腳與一第一接地接腳,該第二群組接腳至少包括該電源接腳、該第一資料傳輸接腳、該第二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三資料傳輸接腳、一第四資料傳輸接腳、一第五資料傳輸接腳、一第六資料傳輸接腳、該第一接地接腳與一第二接地接腳。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之該第一連接埠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2.0連接埠,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之該第二連接埠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3.0連接埠。
  9.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周邊裝置,其中該觸發單元包括:一電晶體,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一第三端,該第一端耦接一電源接腳,該第二端耦接一第二接地接腳,該第三端耦接該放大處理單元,其中該放大單元更包括一交流訊號輸入端;一第一電阻,耦接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及一第二電阻,耦接該第二接地接腳以及該第二端與該第一電阻之共同節點之間;其中,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一連接埠,該第三端輸出該第一位準訊號,當該訊號傳輸介面耦接該第二連接埠,該觸發單元輸出該第二位準訊號。
TW101104961A 2012-02-15 2012-02-15 周邊裝置 TWI442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4961A TWI442239B (zh) 2012-02-15 2012-02-15 周邊裝置
US13/765,739 US9252727B2 (en) 2012-02-15 2013-02-13 Peripheral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4961A TWI442239B (zh) 2012-02-15 2012-02-15 周邊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3713A TW201333713A (zh) 2013-08-16
TWI442239B true TWI442239B (zh) 2014-06-21

Family

ID=4894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4961A TWI442239B (zh) 2012-02-15 2012-02-15 周邊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252727B2 (zh)
TW (1) TWI4422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8212A (zh) * 2014-10-31 2015-01-21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rs232和rs485的系统
US10116384B2 (en) * 2016-12-02 2018-10-30 Integra Optics, Inc. Remote programming and troubleshooting of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08337A1 (en) * 2006-07-05 2008-01-10 Kwang-Hwa Liu Usb hub with a usb powered speaker
JP5226722B2 (ja) * 2010-03-26 2013-07-03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記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08920A1 (en) 2013-08-15
TW201333713A (zh) 2013-08-16
US9252727B2 (en) 2016-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7225B (zh) 一种音频信号转接装置
US2013010113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arphone and USB to Share Micro-USB Interface
KR20230026464A (ko) 충전 회로 및 충전 케이블
US9048673B2 (en) Connector with embedded charging integrated circuits
US6746273B1 (en) High-speed serial bus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110244728A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and adaptor of the connector
CN107221983B (zh)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音频设备
TW202203511A (zh) 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偵測模組
US20060094286A1 (en) Apparatus includ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using first and second signaling protocols
TWI621947B (zh) 音訊裝置的控制方法與系統
TWI442239B (zh) 周邊裝置
US7745960B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signal generating circuit
TWI817862B (zh) 電腦組件及其控制方法
US2017003355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0659986B1 (ko) 유에스비 장치의 연결 인식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수행하는휴대용 단말기
TWI409997B (zh) 電腦系統中主機板上的信號切換連接器組件
CN101207255B (zh) 一种音频信号转接装置
TWI410799B (zh) 偵測裝置
TWI708438B (zh) 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轉換裝置
JP5506895B1 (ja) コンピュータ周辺装置及びその操作方法
TWI615704B (zh) 電子裝置與其控制方法
TWI548996B (zh) 電腦裝置
US8572301B2 (en) Interface device for input device
TWI497299B (zh) 電腦周邊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TWI394045B (zh) 攜帶型電子裝置及其附件鑒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