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8803B -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8803B
TWI428803B TW101138752A TW101138752A TWI428803B TW I428803 B TWI428803 B TW I428803B TW 101138752 A TW101138752 A TW 101138752A TW 101138752 A TW101138752 A TW 101138752A TW I428803 B TWI428803 B TW I4288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unit
film
touch sens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8160A (zh
Inventor
Yu Hsuan Lee
Original Assignee
Apac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acer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Apac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1138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88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08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8160A/zh
Priority to US13/846,616 priority patent/US2014011144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8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8803B/zh
Priority to US14/512,984 priority patent/US20150029124A1/en

Links

Description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本案係關於一種定位裝置,尤指一種觸感定位裝置。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在市場上已逐漸蔚為主流,而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需求上升,各家智慧型手機除了不斷地強化產品的功能性,也提供越來越豐富的附加功能及應用程式(App)服務,以增加對智慧型手機用戶的吸引力。
而在眾多的應用程式中,遙控器應用程式也被大量開發,其係可針對不同電子產品設計專屬的遙控器介面,並下載至智慧型手機,使得智慧型手機可變身成為家電的遙控器,例如變成電視、網路電視或媒體播放器的遙控器,不僅能自由切換頻道及調整音量,更能方便快捷的在電視螢幕上瀏覽多功能選單並進行各種操作,甚至是瀏覽網頁或是玩遊戲,真正達到智能化需求。
以智慧型手機作為遙控器主要是藉由智慧型手機的無線網路連結或紅外線發射器來傳送訊號,並透過智慧型手機的觸控操作來達成遙控的目的。而由於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係為平面設計,並多以點擊方式進行輸入,因此使用者在遙控時通常需要以眼睛察 看觸控螢幕上的按鍵位置,才能準確地點擊目標按鍵以進行遙控。
然而這樣的操控模式亦帶來些許的不便。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正在觀看電視時,常會需要重新選擇頻道或調整音量,這時就必須將目光從電視螢幕上移轉到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上,以尋找目標按鍵進行遙控,因而使得觀看品質受到影響。又例如在玩遊戲時,如需不時地察看觸控螢幕上的按鍵位置,則無法專心注視在遊戲角色或目標上,也使得遊戲過程受到干擾,甚至影響遊戲競賽的結果。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定位方式,讓智慧型手機在作為遙控器使用時能有更友善的操作方式,使得使用者可在無須用眼睛察看的情況下即能進行遙控,實為目前迫切需要研發之課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使得使用者可無須用眼睛察看觸控表面上的按鍵位置,即能靈活地在操控裝置上進行操控。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觸感定位裝置,其包含一貼膜,係貼附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觸控表面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以及至少一第二觸感單元,係為一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 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操控裝置,包含: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以及一觸感定位裝置,包含一貼膜,係可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及至少一第二觸感單元,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該第二觸感單元係為一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又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操控裝置,包含: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以及一觸感定位裝置,包含至少一貼膜,係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之部分範圍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且該貼膜之邊緣係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貼膜之邊緣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貼膜之邊緣所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又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操控裝置 ,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接收一使用者的觸控指令以進行操控,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表面上設有一線型觸感單元,該線型觸感單元與該操控裝置的一操控行程路徑相對應。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又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操控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接收一使用者的觸控指令以進行操控,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表面上設有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上至少包含一按鍵的按鍵組之定位參考點;該操控裝置被設定為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以及該操控裝置被設定為該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針對該按鍵組的觸控操作。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又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操控方法,其係包含下列步驟:於一操控裝置之一觸控表面上設置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的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設定該操控裝置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以及設定該操控裝置於該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施於該按鍵或其周圍按鍵的觸控操作。
10‧‧‧智慧型手機
20‧‧‧觸控螢幕
21‧‧‧停止鍵
22‧‧‧左搖桿
23‧‧‧右搖桿
24‧‧‧環形控制鍵
30‧‧‧貼膜
31‧‧‧第一膜層
32‧‧‧黏著層
33‧‧‧第二膜層
40、41、42、43、44、45、46、47‧‧‧第一觸感單元
50、51、52‧‧‧第二觸感單元
61、62‧‧‧第三觸感單元
71、72‧‧‧第四觸感單元
80‧‧‧筆記型電腦
81‧‧‧觸控板
82‧‧‧觸感單元
S1-S3‧‧‧步驟1-步驟3
第1圖:係顯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觸感定位裝置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本案貼膜之局部結構剖面圖。
第3A圖及第3B圖:係顯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4A圖及第4B圖:係顯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5A圖及第5B圖:係顯示本案第三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6A圖及第6B圖:係顯示本案第四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7A圖及第7B圖:係顯示本案第五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8A圖及第8B圖:係顯示本案第六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9圖:係顯示本案第七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10圖:係顯示本案第八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11圖:係顯示本案第九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12圖:係顯示本案第十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13圖:係顯示本案第十一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第14圖:係顯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觸感定位裝置示意圖。
第15圖:係顯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操控方法流程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在智慧型手機走向多功能應用的潮流中,以智慧型手機作為遙控器的應用也將會越來越普及。為了讓使用者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作為遙控器瀏覽選單或進行各項操作時,可以將目光停留在電視、其他顯示螢幕、或是受遙控的玩具或家電上,而無須一直察看智慧型手機觸控螢幕上之按鍵位置,本案提供了一種觸感定位裝置 ,主要係將一貼膜貼附於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上,並於貼膜上設置觸感單元以提供不同的觸感,使得使用者以手指在觸控螢幕上滑移時,可以直接以手指的觸感來感覺主要按鍵的位置,而可在不用眼睛察看(eyes-free)的情況下即能進行遙控,以提供更靈活的運用。
當然,本案之貼膜除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外,亦可應用於其他具有觸控螢幕且同樣可載入遙控器應用程式以對其他電器進行遙控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等。此外,本案之貼膜除貼附於觸控螢幕外,亦可貼附於不具顯示螢幕的觸控板,例如設置在鍵盤、遙控器或筆記型電腦上的觸控板(touchpad),而不影響觸控板的觸控功能;換言之,任何具有觸控表面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皆可適用本案之發明。
另一方面,本案之觸感定位裝置並不限於必須透過貼膜來提供不同的觸感。舉例來說,本案之觸感定位裝置可直接將觸感單元設置於前述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觸控表面上,亦可達成相同功效。
而為方便說明,以下實施例將首先以智慧型手機作為可攜式電子裝置之示範例,並以貼膜作為實施手段來說明本案之各種實施態樣。
根據本案之實施例,該貼膜係呈透明或半透明,故不會干擾智慧型手機之觸控螢幕的觀看及操作,也可同時提供螢幕保護貼的功用,且不會影響智慧型手機之觸控功能。該貼膜亦可根據需求而有各種不同的尺寸及形狀,以方便貼附或作客製化設計。
當使用者不將智慧型手機作為遙控器之用時,該貼膜可自觸控螢 幕上撕下,且在使用者再次將智慧型手機作為遙控器之用時,該貼膜便可再貼附於觸控螢幕上,故本案之貼膜係可重複使用。
根據本案之實施例,該貼膜係具有一或多個觸感單元,以提供使用者不同的觸感。觸感單元可由形成於薄膜上之凸部或凹部所構成,或是具有不平整或不規則的表面,或是由與貼膜之其他部位不同之材質所形成。當然,本案技術不限於上述實施態樣,其他可造成觸感單元及貼膜上其他表面有不同觸感的方式,皆可納入本案之延伸應用。
當然,觸感單元之外觀形狀及樣式亦不受限,例如可為圓形、橢圓形、各種規則或不規則的多邊形,也可以是線條、文字、符號、圖案、花紋等輪廓造型或紋路。
請參閱第1圖,其係顯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觸感定位裝置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之觸感定位裝置包含一貼膜30,該貼膜30係貼附於智慧型手機10的觸控螢幕20上,且包含至少一觸感單元,例如包含一第一觸感單元40及一第二觸感單元50。智慧型手機10係可載入遙控器應用程式,並於觸控螢幕20顯示包含至少一按鍵之遙控器介面,且貼膜30上之第一及第二觸感單元40、50可供使用者察知遙控器介面上主要按鍵之位置以進行操控,故貼膜30與智慧型手機10可構成一操控裝置,例如遙控器。
請參閱第2圖,其係顯示本案一實施例中貼膜之局部結構剖面圖。貼膜30之結構由上而下依序包含第一膜層31、黏著層32及第二膜層33,其中,黏著層32可為一膠層,係將第一膜層31及第二膜層33黏合在一起,第二膜層33之下表面係具有平整表面且貼附於 智慧型手機10的觸控螢幕20上,而第一膜層31的上表面則設有第一觸感單元40及/或第二觸感單元50。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膜層31可為但不限於熱硬性材料或光硬性材料所一體成形,舉例來說,該光硬性材料可為光硬化樹脂。第二膜層33則為透明薄膜,例如由PET、PC、PVC或PP等材料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在一實施例中,貼膜表面為玻璃材質,可提供與一般智慧型手機觸控螢幕表面相同的觸感。
根據本案之實施例,貼膜上的觸感單元之數量及配置方式可根據不同應用程式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而設計,其中,觸感單元可對應遙控器介面上的主要按鍵而設置,以供使用者察知主要按鍵之位置,並可根據主要按鍵與其他按鍵的相對配置,而能一併進行其他按鍵的遙控操作。因此,貼膜上的觸感單元可僅針對重要的或是常用的按鍵設置即可,而無須以一對一方式對所有遙控器介面上的按鍵都對應設置一觸感單元。
在一實施例中,觸感單元亦可設計為線型觸感單元,藉此定義出控制鍵的操控行程路徑,以在滑移操控時能遵循觸感單元的路徑指示進行操控,或是利用線型觸感單元定義出操控的範圍或邊界。
當然,本案之貼膜可選擇性貼附於智慧型手機之觸控螢幕的全部範圍,亦或是根據不同需求而僅貼附於觸控螢幕的部分範圍上。
以下將針對不同的遙控器介面來說明本案貼膜上之觸感單元的配置方式,當然,下述實施例僅供示範說明之用,並非用以限制本 案,其他據以延伸之設計,亦當納入本案之保護範圍。
請參閱第3A圖及第3B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係為一五向導航板(5-way navigation pad),包括上、下、左、右之方向鍵,以及中央之“ENTER”鍵,而貼膜30上則設置有一第一觸感單元40,其係對應中央之“ENTER”鍵,當使用者以手指感知第一觸感單元40之位置後,即可同時得知其所對應的“ENTER”鍵以及周圍的上、下、左、右鍵的位置,故可在無須用眼睛察看的情況下即能進行遙控。
第一觸感單元40所形成的觸感區域大小並不受限,且第一觸感單元40呈現的形式也不受限。舉例來說,第3A圖所示之第一觸感單元40係為一凸點,而第3B圖所示之第一觸感單元40則係形成一面積較大的圓形輪廓,且其圓心係對應“ENTER”鍵的中心點。將觸感區域縮小至一點狀的好處在於可將觸感區域對螢幕觀看與其他操作的干擾影響降至最低。
在「釋放才輸入(release to enter)」的輸入模式下,當欲輸入中央的“ENTER”鍵時,使用者可先將手指接觸觸控螢幕上之任何一點,並在不離開觸控螢幕狀態下在觸控螢幕上滑移,以搜尋並感覺觸感單元所在的位置並停留在該位置,接著將手指離開觸控螢幕即可達成“ENTER”鍵的輸入。
而當欲輸入右鍵時,使用者可先將手指接觸觸控螢幕上之任何一點,並在不離開觸控螢幕狀態下在觸控螢幕上滑移,以搜尋並感覺觸感單元所在的位置,再進一步滑移至觸感單元右側所對應的 右鍵位置並停留在該位置,接著將手指離開觸控螢幕即可達成右鍵的輸入。
另一方面,在「單點擊輸入(single click to enter)」之輸入模式下,遙控器應用程式可進一步設計為能區分以手指進行點擊或以手指進行搜尋的差異。舉例來說,以手指進行點擊時,手指與觸控螢幕接觸在一定點且接觸的時間非常短,而當以手指進行搜尋時,手指可在觸控螢幕上滑移而非僅與觸控螢幕在一定點接觸,並且接觸的時間較點擊時長,例如持續超過0.5秒以上。因此,遙控器應用程式可據此辨別出使用者是在點擊或是在搜尋觸感單元的位置。當使用者以手指搜尋到觸感單元的位置時,手指便可離開觸控螢幕,並接著在對應目標按鍵位置的觸控螢幕表面上進行單點擊,便可完成輸入動作。
而在「雙點擊輸入(double click to enter)」之輸入模式下,當使用者以手指搜尋到觸感單元的位置時,手指便可離開觸控螢幕,並接著在對應目標按鍵位置的觸控螢幕表面上進行雙點擊,便可完成輸入動作。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觸感單元40及“ENTER”鍵係呈上下對應的關係,亦即第一觸感單元40所在位置即為“ENTER”鍵所在位置,而在另一些實施例中,觸感單元並非直接對應按鍵位置,而是設置在按鍵的鄰近位置,以作為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舉例來說,在第3A圖及第3B圖所示的遙控器介面也可以是一個僅包括上、下、左、右鍵的遙控器介面,中央位置則不具按鍵功能,換言之,第一觸感單元40所設置的中央位置並未對應任何按鍵,但可作為上、下、左、右鍵的定位參考點,當使用者以手指感知第一觸感 單元40之位置後,即可得知其周圍的上、下、左、右鍵的位置,故同樣可在無須用眼睛察看的情況下即能進行操控。
綜合而言,本案之構想主要係於一操控裝置之觸控表面上設置一觸感單元,例如但不限於點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上至少包含一按鍵的按鍵組之定位參考點,而操控裝置被設定為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並於使用者在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針對該按鍵組的觸控操作。
換言之,本案亦提供一種操控方法,如第15圖所示,其係於一操控裝置之一觸控表面上設置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的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S1),接著,設定該操控裝置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S2),以及設定該操控裝置於該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施於該按鍵或其周圍按鍵的觸控操作(S3)。在此實施例之方法中,該操控裝置係不回應接觸時間超過一預設時間長度之觸感搜尋觸控操作,例如接觸時間超過0.5秒以上。
請參閱第4A圖及第4B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係為Google TV之遙控器介面,而貼膜30上則設置有複數個第一觸感單元41、42、43、44、45,其係分別對應遙控器介面上的OK鍵、播放鍵、音量增加鍵、頻道增加鍵及語音控制鍵。此外,鄰近的第一觸感單元可具有不同的觸感表現(在第4A圖及第4B圖係以不同符號表示),例如可具有不同形狀或樣式,以利使用者加以區別並避免混淆,而此一設 計在觸感單元彼此之間過於靠近或是使用者手指太粗的情形下更顯實用。
而在第4B圖所示實施例中,貼膜30上更設置有一第二觸感單元50,其係為一直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將觸控螢幕20區分為上部控制區及下部控制區,當使用者手指在貼膜30上滑移並感覺到跨過了第二觸感單元50所定義的界線時,便可得知已進入了不同操作模式或程式的控制區域。
請參閱第5A圖及第5B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三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根據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貼膜30上除了設置有對應中央“ENTER”鍵之第一觸感單元41之外,亦可同時設置有分別對應上、下、左、右鍵的第一觸感單元42、43、44、45,其中,對應四個方向鍵的第一觸感單元42、43、44、45與對應中央“ENTER”鍵的第一觸感單元41可具有不同的觸感表現(在第5A圖及第5B圖係以不同符號表示),例如可具有不同形狀或樣式,以利使用者更清楚區別而不致混淆,而能順利在無須用眼睛察看的情況下進行遙控。
當然,第一觸感單元41、42、43、44、45所形成的觸感區域面積大小可依不同需求而設計,例如第5A圖及第5B圖即顯示不同的觸感單元呈現樣式。此外,在第5B圖中,貼膜30上更增設第一觸感單元46、47,其係分別對應音量增加鍵及音量減低鍵。同樣地,第一觸感單元46、47與其他第一觸感單元41、42、43、44、45可具有不同的觸感表現,以利使用者加以區別並避免混淆。
請參閱第6A圖及第6B圖,其係顯示本案第四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 。Tankbot是Desk Pets推出的是一款遙控坦克玩具,可經由遙控的方式控制小坦克行走及轉向,且玩家可以下載專屬應用程式至智慧型手機上來遙控Tankbot。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即為Tankbot於iPhone上之遙控器介面,主要包含停止鍵21、左搖桿22及右搖桿23,其中左搖桿22係控制坦克左履帶的前進或後退,右搖桿23則控制坦克右履帶的前進或後退。
如第6A圖所示,貼膜30上設置有對應停止鍵21的一第一觸感單元41、對應左右搖桿22、23之啟始位置(亦即中點)的兩第一觸感單元42、對應左右搖桿22、23之前進終端的兩第三觸感單元61、以及對應左右搖桿22、23之後退終端的兩第三觸感單元62。因此,藉由該等第一觸感單元41、42的設置,使用者即可在無須用眼睛察看觸控螢幕20的情況下進行遙控,故可專注地將目光停留在小坦克上,以更靈活地控制小坦克的行走及轉向。
相較於第6A圖,第6B圖所示的貼膜30則更包含第二觸感單元51、52,其係為直線型觸感單元,分別設置在控制左搖桿22及右搖桿23前進及後退的操控行程路徑上,可導引使用者的手指沿著第二觸感單元51、52前進或後退,而不致偏離觸控區域,以有效遙控小坦克的行走及轉向。
在一實施例中,線型觸感可透過斷續而非連續線條來達成。在另一實施例中,線型觸感可藉由一具有寬度的帶狀線型觸感區域來達成,然而將觸感區域縮小至一線狀的好處在於可將觸感區域對螢幕觀看與其他操作的干擾影響降至最低。
請參閱第7A圖及第7B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五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除了具有中央的停止鍵21及其周圍的上、下、左、右鍵之外,還有一個環形控制鍵24,其係用於連續性的操控功能,例如方向控制、喇叭音量調整、或是作為飛梭轉盤以上下瀏覽選單等。而貼膜30上除了設置一對應停止鍵21的第一觸感單元40之外,更設置有一第二觸感單元50,其係為定義出一圓形路徑的線型觸感單元,用以指示環形控制鍵24的操控行程路徑,藉此導引使用者的手指沿著第二觸感單元50進行連續的操控模式。
而在第7B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貼膜30上除設置有第一觸感單元40及第二觸感單元50之外,更增設複數個第四觸感單元,其係設置於第二觸感單元50所定義的操控行程路徑上,例如可貼近第二觸感單元50而設置於第二觸感單元50之外周圍,且包含以十字形表示的四個第一觸感單元71以及以星形表示之四個第一觸感單元72,其係分別設置於第二觸感單元50所定義出之圓形路徑的等分割點上。例如以十字形表示的四個第一觸感單元71係設置在圓的0、90、180及270度的位置,而以星形表示之四個第一觸感單元72則設置在圓的45、135、225及315度的位置。藉由該複數個第四觸感單元71、72所提供之定位功能,可方便使用者得以感知手指位在操控行程路徑上的相對位置,藉此輔助對環形控制鍵24的操控。
請參閱第8圖,其係顯示本案第六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為遙控飛行模擬器(RC flight simulator)的遙控器介面,具有左搖桿22及右搖桿23,使用者通 常利用兩手拇指來控制兩搖桿22、23的上下及左右移動,藉此控制飛機的油門、方向舵、升降舵及副翼。每個搖桿都具有一中點,以及上下及左右兩方向各兩個端點。貼膜30即在對應兩搖桿22、23之中點位置上設置一第一觸感單元40,且在第一觸感單元40之周圍設有一第二觸感單元50,其係為定義出一矩形邊界的線型觸感單元,該第二觸感單元50所框選出來的範圍即為兩搖桿22、23在觸控螢幕20上的操控範圍。
因此,第一觸感單元40可協助使用者將搖桿22、23準確地推回到中點,而第二觸感單元50則可協助使用者在操控過程中,藉由觸及第二觸感單元50而得知搖桿22、23已達操控終端,亦即可得知油門已往上加到最大值、方向舵已往右轉到最大值、升降舵已往下降到最低點、以及副翼已往左轉到最大值等。若無第一觸感單元40及第二觸感單元50的設置,則使用者在遙控過程中就必須不斷地將目光從飛機上移回觸控螢幕20上,以觀測兩搖桿22、23的位置,且由於兩個拇指會一直擺放在兩搖桿22、23的位置上,也因此不容易看清楚搖桿的實際位置。故有了本案之貼膜30與第一觸感單元40及第二觸感單元50的設計,使用者即可輕易以拇指感知搖桿22、23的中點及控制範圍的邊界,而能在無須用眼睛察看觸控螢幕20的情況下進行遙控,故可專注地將目光停留在飛機上,以更靈活地進行飛機的各項操控。
在前述實施例中,貼膜30係貼附於觸控螢幕20的全部範圍,當然,貼膜30亦可選擇性地僅貼附於觸控螢幕20的部分範圍。以下便說明本案貼膜30僅貼附於觸控螢幕20的部分範圍之示範實施例。
請參閱第9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七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 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係為Mobile Mouse Pro之遙控器介面,該介面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上半部係提供觸控板(trackpad)功能,下半部則有複數個控制鍵,而貼膜30係僅貼附於下半部的按鍵區,並設置有複數個第一觸感單元41、42,其係分別對應播放/暫停鍵以及音量增加鍵。在此實施例中,貼膜30之上方邊緣所形成的自然邊界亦相當於一線型觸感單元,可用以區隔遙控器介面的上半部及下半部,故當使用者之手指在觸控板上滑移操作時,若觸碰到貼膜30之上方邊緣,即可得知已到達觸控板的最下方邊界。因此,除在貼膜30上形成觸感單元,以供使用者察知特定按鍵之位置外,亦可利用貼膜30的邊緣所提供的觸感,讓使用者察知觸控範圍的邊界,而更能靈活地進行各項操控。
請參閱第10圖,其係顯示本案第八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係為Google TV之另一遙控器介面,該介面亦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上半部係提供觸控板(trackpad)功能,下半部則有複數個控制鍵,而貼膜30係僅貼附於下半部的按鍵區,並設置有複數個第一觸感單元41、42,其係分別對應OK鍵以及語音控制鍵。同樣地,貼膜30之上方邊緣所形成的自然邊界亦相當於一線型觸感單元,可用以區隔遙控器介面的上半部及下半部,故當使用者之手指在觸控板上滑移操作時,若觸碰到貼膜30之上方邊緣,即可得知已到達觸控板的最下方邊界。因此,除在貼膜30上形成觸感單元,以供使用者察知特定按鍵之位置外,亦可利用貼膜30的邊緣所提供的觸感,讓使用者察知觸控範圍的邊界,而更能靈活地進行各項操控。
請參閱第11圖,其係顯示本案第九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 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為遙控飛行模擬器(RC flight simulator)的遙控器介面,具有左搖桿22及右搖桿23,使用者通常利用兩手拇指來控制兩搖桿22、23的上下及左右移動,藉此控制飛機的油門、方向舵、升降舵及副翼。每個搖桿都具有一中點,以及上下及左右兩方向各兩個端點。在此實施例中,觸控螢幕20上係貼附兩片矩形貼膜30,分別對應地覆蓋在兩搖桿22、23的操控範圍上,且貼膜30在對應兩搖桿22、23之中點位置上設置第一觸感單元40,而貼膜30的矩形邊緣所框選出來的範圍即為兩搖桿22、23在觸控螢幕20上的操控範圍,且可提供作為一線型觸感單元,以提示使用者已到達操控範圍的終端。
因此,第一觸感單元40可協助使用者將搖桿22、23準確地推回到中點,而貼膜30的邊緣則可協助使用者在操控過程中,藉由觸及貼膜30的邊緣而得知搖桿22、23已達操控終端,亦即可得知油門已往上加到最大值、方向舵已往右轉到最大值、升降舵已往下降到最低點、以及副翼已往左轉到最大值等。若無貼膜30的設置,則使用者在遙控過程中就必須不斷地將目光從飛機上移回觸控螢幕20上,以觀測兩搖桿22、23的位置,且由於兩個拇指會一直擺放在兩搖桿22、23的位置上,也因此不容易看清楚搖桿的實際位置。故有了本案貼膜30及第一觸感單元40的設計,使用者即可輕易以拇指感知搖桿22、23的中點及控制範圍的邊界,而能在無須用眼睛察看觸控螢幕20的情況下進行遙控,故可專注地將目光停留在飛機上,以更靈活地進行飛機的各項操控。
請參閱第12圖,其係顯示本案第十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相較於第11圖所示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貼膜30更設置有第二觸感單元 50,其係以第一觸感單元40為中心所形成呈十字形的線型觸感單元,包含垂直線及水平線,以分別定義出搖桿22、23上下及左右的操控行程路徑,藉此導引使用者的手指沿著第二觸感單元50所定義的路徑來進行操控,故可避免使用者在操控過程中偏離準確的操控行程路徑。
請參閱第13圖,其係顯示本案第十一實施例之貼膜示意圖。觸控螢幕20上所載入的遙控器介面除了具有中央的停止鍵21及其周圍的上、下、左、右鍵之外,還有一個環形控制鍵24,其係用於連續性的操控功能,例如方向控制、喇叭音量調整、或是作為飛梭轉盤以上下瀏覽選單等。而貼膜30上設置一對應停止鍵21的第一觸感單元40,且貼膜30係呈圓形,其邊緣即對應環形控制鍵24的操控行程路徑,故可藉此導引使用者的手指沿著貼膜30之邊緣進行連續的操控模式。
請參閱第14圖,其係顯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觸感定位裝置示意圖。如圖所示,觸感定位裝置係包含至少一觸感單元82,其係直接設置於觸控表面,例如筆記型電腦80之觸控板81上,該觸感單元82為一直線型觸感單元,並與筆記型電腦80的觸控板81之一操控行程路徑相對應,可導引使用者的手指沿著觸感單元82滑移。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手指在觸感單元82上前進或後退時,可控制電腦螢幕上顯示的網頁或文件之捲軸的上拉或下拉動作,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即能進行操控。
在此實施例中及其他實施例中,觸感定位裝置係可不透過貼膜而直接將觸感單元設置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觸控表面上,且觸感單元也並非以對應觸控表面上之按鍵位置為必要。觸感單元係可以 卡合、膠合或靜電結合方式設置於觸控表面上,抑或是與觸控表面一體成型,例如直接於觸控表面之玻璃、塑膠材質上形成觸感點或觸感線。
在此實施例中,藉由觸感單元提供之觸感所進行之操控主體為電腦螢幕上的網頁或文件程式,故本案之觸感定位裝置也不限定使用於遙控模式。另外,在第8圖所示之遙控飛行模擬器(RC flight simulator)若是直接在觸控螢幕上進行遊戲操控,而非投影於電視或其他大螢幕上進行遙控時,則同樣不屬於遙控模式。
綜上所述,本案係提供一種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觸感定位裝置包含一貼膜,其係貼附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觸控表面上,且至少設置有第一觸感單元及/或第二觸感單元,其中第一觸感單元係對應觸控表面上之主要按鍵,第二觸感單元則為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定義出操控的行程路徑或範圍。因此,藉由貼膜上的觸感單元所提供的不同觸感,使得使用者以手指在觸控表面上滑移時,可以直接以手指的觸感來感覺主要按鍵的位置或是操控的行程路徑或範圍,而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即能進行操控,以提供更靈活的運用。另一方面,本案之貼膜亦可僅貼附於觸控表面的部分範圍,並由貼膜的邊緣定義出操控的行程路徑或範圍,俾使使用者亦可藉由貼膜的邊緣所提供的觸感來感知操控的行程路徑或範圍而進行各項操控。此外,觸感定位裝置亦可直接將觸感單元設置於觸控表面上,而無須透過貼膜來設置。因此,本案技術極具產業之價值,且符合各項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AlEx><AlEx><AlEx>
10‧‧‧智慧型手機
20‧‧‧觸控螢幕
30‧‧‧貼膜
40‧‧‧第一觸感單元
50‧‧‧第二觸感單元

Claims (23)

  1. 一種觸感定位裝置,包含:一貼膜,係可貼附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觸控表面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以及至少一第二觸感單元,係為一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係呈透明或半透明。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係由形成於該貼膜上之凸部或凹部所構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係具有不平整或不規則的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係由與該貼膜之其他部位不同之材質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第二觸感單元係呈直線形、圓形、矩形或十字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係包含一第一膜 層、一黏著層及一第二膜層,該黏著層係將該第一膜層及該第二膜層黏合在一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第二膜層之下表面係具有平整表面且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上,而該第一膜層的上表面則設有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係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的全部範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係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的部分範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包含複數個該第一觸感單元,係分別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不同按鍵的定位參考點,且該複數個第一觸感單元具有不同形狀或樣式,以提供不同之觸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更包含至少一第三觸感單元,其係對應該按鍵的操控終端而設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貼膜更包含至少一第四觸感單元,其係設置於該第二觸感單元所定義之該操控行程路徑上以提供定位。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係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感定位裝置,其中該觸控表面係為觸控螢幕或觸控板。
  16. 一種操控裝置,包含: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以及一觸感定位裝置,包含一貼膜,係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及至少一第二觸感單元,其中該第一 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該第二觸感單元係為一線型觸感單元,用以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第二觸感單元所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17. 一種操控裝置,包含: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以及一觸感定位裝置,包含至少一貼膜,係貼附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該觸控表面之部分範圍上,該貼膜包含至少一第一觸感單元,其中該第一觸感單元係作為該觸控表面上之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該第一觸感單元與該貼膜之邊緣具有一段距離,且該貼膜之邊緣係定義出一操控行程路徑或一操控範圍;藉由該第一觸感單元及該貼膜之邊緣所提供的觸感,可供一使用者以手指感知該第一觸感單元所定位的該按鍵位置,以及該貼膜之邊緣所定義的該操控行程路徑或該操控範圍,使該使用者可在不用眼睛察看該觸控表面的情況下利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操控。
  18. 一種操控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接收一使用者的觸控指令以進行操控,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表面上部分設有一線型觸感單元,該線型觸感單元與該操控裝置的一操控行程路徑相對應。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操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表面上尚設有一非線型觸感單元,該非線型觸感單元與該操控行程路徑之端點、中點、等分割點其中之一相對應。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操控裝置,其特徵在於: 該觸控表面為一筆記型電腦之觸控板,該操控行程路徑對應該筆記型電腦之一捲軸功能。
  21. 一種操控裝置,其係具有一觸控表面接收一使用者的觸控指令以進行操控,其特徵在於:該觸控表面上設有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上至少包含一按鍵的按鍵組之定位參考點;該操控裝置被設定為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以及該操控裝置被設定為該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針對該按鍵組的觸控操作。
  22. 一種操控方法,其係包含下列步驟:於一操控裝置之一觸控表面上設置一觸感單元,該觸感單元係作為該操控裝置的一按鍵的定位參考點;設定該操控裝置不回應一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搜尋該觸感單元的觸控操作;以及設定該操控裝置於該使用者在該觸控表面上以觸感定位該觸感單元後,方回應施於該按鍵或其周圍按鍵的觸控操作。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操控方法,其中該操控裝置不回應接觸時間超過一預設時間長度之觸感搜尋觸控操作。
TW101138752A 2012-10-19 2012-10-19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TWI428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8752A TWI428803B (zh) 2012-10-19 2012-10-19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US13/846,616 US20140111449A1 (en) 2012-10-19 2013-03-18 Device and method for eyes-free operation of touch surface
US14/512,984 US20150029124A1 (en) 2012-10-19 2014-10-13 Device and method for eyes-free operation of touch surfa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8752A TWI428803B (zh) 2012-10-19 2012-10-19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8160A TW201308160A (zh) 2013-02-16
TWI428803B true TWI428803B (zh) 2014-03-01

Family

ID=4816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752A TWI428803B (zh) 2012-10-19 2012-10-19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8803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8160A (zh) 201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2912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yes-free operation of touch surface
CN104704451B (zh) 提供用于定位和数据输入的触觉反馈
JP6058827B2 (ja) 電子装置のタッチセンシング表面のための機械式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US8232976B2 (en) Physically reconfigurabl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and methods
US82590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inputting user command 3-dimensionally and method for employing the same
US20100164897A1 (en) Virtual keypad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10514020A (ja) ヒューマンインタラクション装置、電子装置及びヒューマンインタラクション方法
JP2016513832A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のための機械式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3780746B (zh) 触控屏幕背光开关控制方法
CN108027705A (zh) 用于按钮/键和“手指书写”混合型输入的装置和方法以及基于手的低外廓/可变几何形状控制器
US10804897B2 (en) Touch-sensitive keypad control device
TWI569184B (zh) Improved loop wearabl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3809740B (zh) 智能型输入系统及方法
CN103777795B (zh) 触感定位装置及包含触感定位装置的操控装置及方法
US20150035760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fining function thereof
CN103809768A (zh) 智能输入方法
TWI428803B (zh) 觸感定位裝置及包含觸感定位裝置之操控裝置及其操控方法
JP6412996B1 (ja) タッチパッド入力補助装置
CN107844205A (zh) 触摸输入设备以及包括该触摸输入设备的运载工具
KR101397457B1 (ko) 게임 조정장치
TWI430651B (zh) 智慧型輸入系統及其輸入裝置與電子設備
TW201308308A (zh) 觸控螢幕背光開關控制方法
JP3211484U (ja) 触感型コントローラー
CN107592923B (zh) 电子形式数据的输入方法和数据输入设备
CN103809898A (zh) 智能型输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