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5502B -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 Google Patents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5502B
TWI415502B TW098137690A TW98137690A TWI415502B TW I415502 B TWI415502 B TW I415502B TW 098137690 A TW098137690 A TW 098137690A TW 98137690 A TW98137690 A TW 98137690A TW I415502 B TWI415502 B TW I4155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igna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bu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7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9773A (en
Inventor
Chia Chun Hsu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19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9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5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55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本發明係指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尤指一種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碰撞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第三代行動通訊聯盟(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之長期演進系統(Long Term Evolution,LTE)被視為一新的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可提供高資料傳輸率、低潛伏時間(Latency)、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等功能。於長期演進系統中,一演進式通用地面無線接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含多個加強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可與多個行動基地台(以下稱用戶端)進行通訊。長期演進系統之無線介面協定包含三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L1)、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L2)以及網路層(Network Layer,L3),其中網路層在控制面(Control Plane)為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而資料連結層分為一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一無線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以及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
長期演進系統提供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機制,以提升用戶端位於蜂巢式細胞邊界時的上鏈路傳輸能力,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啟動或關閉由無線資源控制層命令控制。一集束尺寸參數TTI_BUNDLE_SIZE定義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的傳輸時間間隔數量,根據目前的無線通訊規範,每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有四個傳輸時間間隔。在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內,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之重傳(Retransmission)屬於非適應性重傳(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也就是用戶端不須等待前一次傳輸之回應訊息,如確認收訖訊息(Positive Acknowledgement,ACK)或未收訖訊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即進行重傳。用戶端只會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最後一傳輸時間間隔時,接收到確認收訖訊息或未收訖訊息。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重傳,同樣為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請注意,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不應用於包含有細胞無線網路暫時認證(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之媒體存取層控制元(MAC Control Element)之上鏈路傳輸,也不應用於隨機存取程序期間包含有共用控制通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之服務資料單元(Service Data Unit,SDU)之上鏈路傳輸。
於用戶端中,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HARQ entity)用來維持多個平行運作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使用戶端在等待前一次傳輸之確認收訖訊息或未收訖訊息的期間,能夠繼續進行上鏈路傳輸。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攜帶了每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的相關參數,包含有新資料指標(New Data Indicator,NDI)、實體資源區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及調變與編碼機制(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等。當一上鏈路允量(Uplink Grant)被指派至用戶端時,用戶端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會將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分配給上鏈路允量所指示之一傳輸時間間隔時的上鏈路傳輸使用。另外,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根據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決定一重傳為適應性重傳或非適應性重傳,並提供適應性重傳的相關參數。當用戶端收到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確認收訖訊息時,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認為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可被中止,無須繼續進行,因而停止進行非適應性重傳。
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適應性傳輸分為二種,一為新傳輸,另一為適應性重傳,上述二者根據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所指示的實體資源區塊及調變與編碼機制而進行。新傳輸或適應性重傳係根據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實體所攜帶的新資料指標而判斷,若一傳輸所對應之新資料指標相較於前一次傳輸之新資料指標有所改變,此傳輸為新傳輸;若新資料指標沒有改變,則為適應性重傳。另一方面,非適應性重傳所使用的實體資源區塊及調變與編碼機制,與前一次傳輸相同。
請注意,由於用戶端接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Activation)或關閉(Deactivation)之無線資源控制命令(RRC Command)後,需要一段時間解碼才能得知無線資源控制命令的內容,這段時間稱為處理時間延遲(Processing Delay)。因此,用戶端無法在接收到無線資源控制命令時立刻啟動或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導致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或關閉的真正時間並不明確。由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關閉時間不明確,可能造成傳輸時間間隔未集束之傳輸(其可能為新傳輸或非適應性重傳)與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其可能為適應性傳輸或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Collision),即二者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有部分重疊。為便於稱呼,以下將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簡稱為集束傳輸,傳輸時間間隔未集束之傳輸簡稱為未集束傳輸。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習知一未集束傳輸與一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之一時序圖。如第1圖所示,有二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之上鏈路允量於不同時間到達用戶端,較早的上鏈路允量到達時,用戶端尚未將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關閉之無線資源控制命令處理完畢,換言之,較早的上鏈路允量的到達時間位於處理時間延遲中,因此較早的上鏈路允量所對應之傳輸仍是集束傳輸,發生於上鏈路允量到達後的四個傳輸時間間隔後,如第1圖所示之”AAAA”。較晚的上鏈路允量到達時,用戶端已將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關閉之無線資源控制命令處理完畢,因此較晚的上鏈路允量所對應之傳輸為未集束傳輸,如第1圖所示之”B”。由第1圖可知,先後到達之上鏈路允量所對應的傳輸,發生碰撞。請參考第2圖,其亦描述習知一未集束傳輸與一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類似於第2圖,不同之處在於較晚的未集束傳輸是由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一未收訖訊息所觸發。
除了無線資源控制命令之處理時間延遲可能造成傳輸碰撞之外,網路端之訊號處理能力有限也是導致傳輸碰撞發生的另一原因。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中,網路端可能一時疏忽而指派了二個造成傳輸碰撞的上鏈路允量至用戶端,或者連續回報了二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的回應訊息,導致傳輸碰撞。另外,當網路端的傳輸負荷量大時,即使網路端知道可能造成傳輸碰撞,也無能避免。基於上述現象,一集束傳輸(其可能為適應性傳輸或非適應性重傳)可能與另一集束傳輸(其可能為適應性傳輸或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
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習知二個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之一時序圖。如第3圖所示,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之前有一傳輸進行失敗,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後,用戶端收到一未收訖訊息,其相對應的非適應性重傳(如斜線區域所示)係於前一次傳輸的八個傳輸時間間隔後發生。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後,網路端連續指派了多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之上鏈路允量至用戶端,沒有考慮到可能發生傳輸碰撞,因此,上鏈路允量所對應之集束傳輸AAAA、BBBB、…、FFFF彼此之間多次發生碰撞,也與未收訖訊息所對應之集束傳輸發生碰撞。
請參考第4圖及第5圖。第4圖及第5圖為習知二個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之時序圖。如第4圖所示,一上鏈路允量所對應之集束傳輸,與二個傳輸時間間隔後到達的另一上鏈路允量所對應之集束傳輸,發生碰撞。如第5圖所示,傳輸碰撞由二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未收訖訊息所造成,較早的未收訖訊息所觸發之非適應性重傳的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與較晚的未收訖訊息所觸發之非適應性重傳的第一個傳輸時間間隔重疊。
簡言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下可能發生的傳輸碰撞,主要肇因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的關閉時間不明確,以及網路端未能妥善處理上鏈路允量的指派時間及未收訖訊息的回應時間。此外,在半持續性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機制下,半持續性排程資源也可能與其它傳輸發生碰撞。
因此,本發明主要提供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的上鏈路傳輸之方法及相關裝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包含有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以及於該第一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一傳輸與該第二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二傳輸發生一傳輸碰撞時,根據該第一信令的類型及該第二信令的類型,處理該傳輸碰撞。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包含有於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時,進行第一次集束傳輸;以及於該第一次集束傳輸後,中止任何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網路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包含有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以及進行一傳輸碰撞處理程序,該傳輸碰撞處理程序係根據一第一信令的類型及一第二信令的類型,處理該第一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一傳輸與該第二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二傳輸發生之傳輸碰撞。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通訊裝置,包含有一裝置,用來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以及一裝置,用來於該第一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一傳輸與該第二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二傳輸發生一傳輸碰撞時,根據該第一信令的類型及該第二信令的類型,處理該傳輸碰撞。
由前述習知技術可知,上鏈路傳輸主要有兩種,一為適應性傳輸(Adaptive Transmission),另一為非適應性重傳(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分別由不同的信令所控制,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之上鏈路允量用以指派適應性傳輸,其可為新傳輸或適應性重傳,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未收訖訊息則決定了非適應性重傳。因此,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機制運作下,可能發生的上鏈路傳輸碰撞分為以下幾類:(1)未收訖訊息所觸發之非適應性重傳與上鏈路允量所指派之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此類碰撞於後文中稱為第一型傳輸碰撞;(2)二個未收訖訊息所觸發之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此類碰撞碰於後文中稱為第二型傳輸碰撞;以及(3)二個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此類碰撞碰於後文中稱為第三型傳輸碰撞。本發明處理以上三類型之傳輸碰撞,進而改善上鏈路傳輸。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一無線通訊系統10之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10為一長期演進系統,亦可為其他通訊系統。於第6圖中,無線通訊系統10由一網路端及多個用戶端所組成,網路端包含有多個基地台,以本發明實施例所應用之長期演進系統而言,即演進式通用地面無線接取網路所包含的多個加強式基地台。用戶端可為行動電話或電腦系統等設備。網路端及用戶端視傳輸方向的不同,皆可作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就上鏈路(Uplink)而言,用戶端為傳送端,網路端為接收端;就下鏈路(Downlink)而言,用戶端為接收端,網路端為傳送端。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之功能方塊圖。通訊裝置20可為第1圖中所示之一用戶端,包含一處理器200、一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210及一通訊介面單元220。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2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以儲存一儲存資料212,其中包含有一程式碼214,由處理器200讀取及處理。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2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s)、磁帶(Magnetic tapes)、軟碟(Floppy disks)、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s)或載波訊號(如網際網路的資料傳輸)。通訊介面單元220耦接於處理器200,為一射頻收發機,用來與網路端進行無線通訊。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30之示意圖。流程30用於無線通訊系統10之一用戶端之一媒體存取控制層,用來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的上鏈路傳輸。流程30可被編譯為通訊裝置20之程式碼214。流程30包含有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接收一第一信令及一第二信令。
步驟304:當該第一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一傳輸與該第二信令所對應之一第二傳輸發生一傳輸碰撞時,根據該第一信令的類型及該第二信令的類型,處理該傳輸碰撞。
步驟306:結束。
在流程30中,第一信令可能是網路端指派的上鏈路允量,用來配置一新傳輸或一適應性重傳,也可能是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之未收訖訊息,其能夠觸發一非適應性重傳。同樣地,第二信令也可能是上鏈路允量或未收訖訊息其中之一。網路端指派的上鏈路允量可能是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DCCH)之上鏈路允量(UL Grant),也可能是半持續型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之上鏈路允量。若第一信令為一上鏈路允量,第一傳輸可能是一新傳輸或一適應性重傳;若第一信令為未收訖訊息,則第一傳輸為非適應性重傳。同理,第二傳輸的類型亦根據第二信令的類型而不同。
根據以上,步驟304進一步分為幾個步驟。請先參考第9圖及第10圖,第9圖及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二個集束傳輸碰撞之處理方法之示意圖,第9圖所描述之方法稱為接續(Concatenate)模式,其係刪除發生碰撞之部分集束傳輸,將未發生碰撞之部分集束傳輸接續使用。詳細來說,接續模式係完整地保留優先順序較高之集束傳輸,連接其後面(或前面)的優先順序較低之集束傳輸中未發生碰撞之部分,並且將優先順序較低之集束傳輸中發生碰撞(即傳輸時間間隔重疊)的部分刪除。如第9圖所示,接續模式有二種可能,若較早進行之集束傳輸A的優先順序較高,用戶端進行“AAAABB”模式之傳輸;若較晚進行之集束傳輸B的優先順序較高,用戶端進行“AABBBB”模式之傳輸。第10圖所描述之方法稱為非接續(Non-concatenate)模式,其係用戶端選擇優先順序較高之信令,捨棄優先順序較低之信令,因此,優先順序較低之信令所對應的集束傳輸,不論是較早的集束傳輸A或較晚的集束傳輸B,將被刪除。請注意,若被刪除之集束傳輸為一重傳,用戶端會中止相對應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被中止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能夠通過網路端所傳送之其它適應性重傳信令,再度啟動。若用戶端使用第9圖之接續模式處理發生碰撞之集束傳輸,無線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但系統複雜度也較高。使用第10圖之非接續模式,較接續模式更簡單快速,不須考慮應當接續哪一部分的集束傳輸,但無線資源使用效率相對較低。
步驟304包含有以下三步驟:
(A)當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其中一信令為一上鏈路允量,另一信令為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一回應訊息時,根據上鏈路允量及回應訊息的時間順序以及上鏈路允量的類型,處理傳輸碰撞;
(B)當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為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時,根據二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的時間順序,處理傳輸碰撞;以及
(C)當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為上鏈路允量,根據二個上鏈路允量的時間順序,處理傳輸碰撞。
步驟(A)用來解決第一型傳輸碰撞,進一步分為三步驟,第一,當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抵達用戶端的時間早於上鏈路允量,並且上鏈路允量是用來配置一新傳輸時,用戶端以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以第9圖之接續模式或第10圖之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若使用接續模式,用戶端將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一新傳輸,與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中未與新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非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BBBB”形式之傳輸。若使用非接續模式,由於用戶端以上鏈路允量為優先,用戶端將直接刪除優先順序較低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進行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新傳輸,如第10圖中“BBBB”形式之傳輸。因此,用戶端所進行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係對應於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新傳輸。
步驟(A)所包含的第二步驟,係當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抵達用戶端的時間早於上鏈路允量,並且上鏈路允量是用來配置一適應性重傳,同時此適應性重傳所對應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與回應訊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所對應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相同時,用戶端可以較早之回應訊息為優先,也可以較晚之上鏈路允量為優先,處理傳輸碰撞,處理方式可使用第9圖之接續模式或第10圖之非接續模式。若以較早之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回應訊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與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一適應性重傳中未與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AABB”形式之傳輸。若以較早之回應訊息為優先且以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刪除較晚之上鏈路允量,並且以較早的非適應性重傳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另一方面,當用戶端以較晚之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一適應性重傳,與較早之回應訊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中未與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非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BBBB”形式之傳輸;或者,用戶端刪除較早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並且以較晚之適應性重傳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
步驟(A)所包含的第三步驟,係當上鏈路允量抵達用戶端的時間早於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並且回應訊息所觸發之非適應性重傳所對應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與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適應性傳輸所對應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相同時,用戶端以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且使用接續模式或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根據接續模式,用戶端將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一適應性傳輸,與回應訊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中未與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非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AABB”形式之傳輸。根據非接續模式,用戶端則直接刪除較晚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
步驟(B)用來處理第二型傳輸碰撞,即第一傳輸及第二傳輸皆為非適應性重傳的情形,也就是說,第一信令及第二信令皆為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用戶端根據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回應訊息的時間順序,以較早的回應訊息為優先,或以較晚的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且使用接續模式或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若以較早的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較早之非適應性重傳,與較晚之非適應性重傳中未與較早之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較晚之非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AABB”形式之傳輸。若以較早的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以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直接刪除較晚之回應訊息,並且以較早的非適應性重傳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請注意,第一信令或第二信令皆有可能是較早或較晚之回應訊息。
另一方面,若以較晚的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較晚之非適應性重傳,與較早之非適應性重傳中未與較晚之非適應性重傳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較早之非適應性重傳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BBBB”形式之傳輸。若以較晚的回應訊息為優先並以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直接刪除較早之回應訊息,並且以較晚的非適應性重傳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用戶端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實體(HARQ entity)有權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改變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之相關資訊。
步驟(C)用來處理第三型傳輸碰撞,即第一傳輸及第二傳輸皆為適應性傳輸的情形。當二個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無論導致碰撞發生的二個上鏈路允量是用來配置同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中的二個新傳輸,或二個適應性重傳,或一新傳輸與一適應性重傳,用戶端皆根據二個上鏈路允量的時間順序,以較早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或以較晚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且使用接續模式或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較理想的方式是用戶端以較晚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如此一來可以減輕網路端的負荷,使網路端有足夠的時間仔細考慮後續的排程動作;對用戶端來說,以較晚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實作上的複雜度也較低。
當用戶端以較晚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較晚之適應性傳輸,與較早之適應性傳輸中未與較晚之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較早之適應性傳輸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BBBB”形式之傳輸。當用戶端以較晚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以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直接刪除較早之上鏈路允量,並且以較晚的適應性傳輸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
另一方面,當用戶端以較早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且並以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將較早之適應性傳輸,與較晚之適應性傳輸中未與較早之適應性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並且刪除較晚之適應性傳輸中發生碰撞的部分,進行如第9圖中“AAAABB”形式之傳輸。若以較早的上鏈路允量為優先並以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直接刪除較晚之上鏈路允量,並且以較早的適應性傳輸繼續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
總結來說,流程30之步驟304包含了步驟(A)、(B)及(C),分別用以處理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傳輸碰撞,步驟(A)、(B)及(C)各自根據導致傳輸碰撞之信令的類型、信令到達用戶端的時間順序以及處理碰撞之模式,如接續模式或非接續模式,分為多個可選擇使用之步驟。請注意,流程30及其詳細步驟不僅能夠解決二個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同樣能夠解決一集束傳輸與一非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通過流程30,傳輸時間間隔機制運作時容易發生的傳輸碰撞問題,能夠獲得改善。
若欲使用流程30處理傳輸碰撞,用戶端必須能夠分辨不同類型的信令,並據以作出相對應之動作。因此,儘管流程30是最有效率的傳輸碰撞處理方法,但用戶端的系統複雜度也是最高的。本發明另提供一較簡易之流程,以處理傳輸碰撞。請參考第11圖,第1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40之示意圖。流程40用於第6圖之無線通訊系統10之一用戶端之一媒體存取控制層,用來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的上鏈路傳輸。流程40可被編譯為通訊裝置20之程式碼214。流程40包含有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於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時,進行第一次集束傳輸。
步驟404:於該第一次集束傳輸後,中止(Suspend)任何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
步驟406:結束。
根據流程40,當用戶端啟動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在進行了第一次的集束傳輸之後,用戶端即終止任何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因此,其後所有的重傳皆為適應性重傳,亦即根據網路端所傳送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信令而配置之重傳。於步驟404中,中止任何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的做法,舉例來說,係用戶端將每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中最後一個接收到的未收訖訊息,設定為確認收訖訊息,即可中止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流程40改善了發生傳輸碰撞的環境,將發生傳輸碰撞的機率降低,進而能夠減輕網路端處理重傳的負荷量。雖然流程40中止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的做法能夠避免非適應性重傳之間發生傳輸碰撞,但是無法避免適應性傳輸之間發生傳輸碰撞。
上述流程30及流程40係用於用戶端。相對地,網路端也必須知道用戶端如何處理傳輸碰撞,以使網路端與用戶端雙方同步進行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請參考第12圖,第1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50之示意圖。流程50用於無線通訊系統10之一網路端,用來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的上鏈路傳輸。流程50可被編譯為通訊裝置20之程式碼214。流程50包含有以下步驟:
步驟500:開始。
步驟502: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
步驟504:進行一傳輸碰撞處理程序。
步驟506:結束。
網路端所進行的傳輸碰撞處理程序,與用戶端所進行的傳輸碰撞處理程序相同,亦即前述之流程30或流程40,相關內容請參考前述,在此不贅述。根據流程50,網路端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實體進行與用戶端相同的傳輸碰撞處理程序;換言之,網路端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與用戶端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同步。因此,網路端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實體能夠辨認出正確的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成功地接收傳輸區塊資料。
前述流程30、流程40及流程50及其相關詳細之步驟皆可以裝置的方式實現,可為硬體(Hardware)裝置、韌體(Firmware)裝置(其係硬體裝置與其內部之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組合)或電子系統。硬體裝置可為類比電路、數位電路或混合電路,如習稱之微電路(Microcircuit)、微晶片(Microchip)或矽晶片(Silicon Chip)。電子系統可為系統整合晶片(System on Chip,SOC)或嵌入式電腦模組(Computer on Module,COM)等。
在習知技術中,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解除的時間不明確,網路端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運作時對於信令傳送時間的考量不夠謹慎,以及用戶端沒有辦法處理傳輸碰撞,以上皆是傳輸碰撞發生的原因。根據本發明,當一傳輸碰撞發生時,用戶端考慮導致碰撞之信令的類型及其時間順序,並且使用接續模式或非接續模式處理傳輸碰撞,因此,傳輸時間間隔機制運作時的上鏈路傳輸能夠獲得改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處理器
210...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
220...通訊介面單元
212...儲存資料
214...程式碼
30、40、50...流程
300、302、304、306、400、402、404、406、500、502、504、506...步驟
第1圖及第2圖為習知一未集束傳輸與一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之時序圖。
第3圖至第5圖為習知二個集束傳輸之間的傳輸碰撞之時序圖。
第6圖為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9圖及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二個集束傳輸碰撞之處理方法之示意圖。
第1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30...流程
300、302、304、306...步驟

Claims (2)

  1. 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機制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包含有:於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時,接收對應於一第一集束傳輸之較早之一第一信令及對應於一第二集束傳輸之較晚之一第二信令,其中該第一信令或該第二信令是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之上鏈路允量(Uplink Grant)、一半持續性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之上鏈路允量或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之一回應訊息或一未收訖訊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當判斷該第一集束傳輸與該第二集束傳輸碰撞且判斷(1)該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訖訊息且該第二信令是用來配置一新傳輸之一上鏈路允量時;或(2)該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訖訊息且該第二信令是用來配置一適應性重傳的一上鏈路允量,且該適應性重傳及該未收訖消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對應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時;或(3)該第一信令及該第二信令是未收訖消息; 或(4)該第一信令及該第二信令是用來配置一新傳輸或一適應性重傳的上鏈路允量且對應於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式時;將該第二集束傳輸與該第一集束傳輸中未與該第二集束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以及刪除該第一集束傳輸中與該第二集束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
  2. 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用戶端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運作時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包含有:於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啟動時,接收對應於一第一集束傳輸之較早之一第一信令及對應於一第二集束傳輸之較晚之一第二信令,其中該第一信令或該第二信令是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之上鏈路允量(Uplink Grant)、一半持續性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之上鏈路允量或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之一回應訊息或一未收訖訊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當判斷該第一集束傳輸與該第二集束傳輸碰撞且判斷(1)該第一信令是一未收訖消息且該第二信令是用來配置一適應性重傳之一上鏈路允量,且該適應性重傳及該未收訖消息所觸 發的一非適應性重傳對應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式時;或(2)該第一信令是一上鏈路允量且該第二信令是一未收訖消息,且該上鏈路允量所配置之一適應性傳輸及該未收訖消息所觸發之一非適應性重傳對應至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式時;或(3)該第一信令及該第二信令是未收訖消息;或(4)該第一信令及該第二信令是用來配置一新傳輸或一適應性重傳的上鏈路允量且對應於相同的一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時;將該第一集束傳輸與該第二集束傳輸中未與該第一集束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相連接;以及刪除該第二集束傳輸中與該第一集束傳輸發生碰撞的部分。
TW098137690A 2008-11-06 2009-11-06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TWI415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215308P 2008-11-06 2008-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9773A TW201019773A (en) 2010-05-16
TWI415502B true TWI415502B (zh) 2013-11-11

Family

ID=41698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7690A TWI415502B (zh) 2008-11-06 2009-11-06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70695B2 (zh)
EP (2) EP2363971A3 (zh)
CN (1) CN101741530B (zh)
TW (1) TWI4155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648356T3 (pl) * 2007-06-18 2018-10-31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Sposób i układ w sieciach telekomunikacji ruchomej dla HARQ z pakietowaniem TTI
JP5199223B2 (ja) * 2008-12-30 2013-05-15 創新音▲速▼股▲ふん▼有限公司 Ack/nackバンドリング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KR101675367B1 (ko) * 2009-01-21 2016-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의 전송 모드 전환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JP5023123B2 (ja) * 2009-09-08 2012-09-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US8665810B2 (en) * 2010-06-04 2014-03-04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2018193A2 (en) * 2010-08-05 2012-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US9363804B2 (en) * 2010-10-21 2016-06-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2594532A (zh) * 2011-01-17 2012-07-1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延迟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及回传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WO2012127591A1 (ja) 2011-03-18 2012-09-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移動局、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13022261A2 (en) * 2011-08-11 2013-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xtension of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083746A1 (en) 2011-09-30 2013-04-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an enhanced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US9270409B2 (en) * 2012-03-09 2016-02-23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of an uplink transmission collision with an ACK/NACK signal
US8792462B2 (en) 2012-06-11 2014-07-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TTI bundling
US9380466B2 (en) 2013-02-07 2016-06-2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9936470B2 (en) 2013-02-07 2018-04-0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9414399B2 (en) 2013-02-07 2016-08-09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9451631B2 (en) * 2013-08-14 2016-09-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5047145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cheduling
WO2015113194A1 (zh) * 2014-01-28 2015-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基站以及上行数据调度方法
CA3167284A1 (en) 2014-06-09 2015-12-17 Airvana Lp Radio access networks
EP3345322A4 (en) * 2015-09-03 2018-09-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wireless device, a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rq feedback prioritization
US10785791B1 (en) * 2015-12-07 2020-09-2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troll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radio access networks
WO2017124297A1 (zh) * 2016-01-19 2017-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上行信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7196400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 using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sources
US9826540B1 (en) * 2016-05-12 2017-11-21 Asustek Computer Inc. Uplink transmission in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06468B2 (en) 2017-09-08 2019-12-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6318589A (zh) 2017-10-03 2023-06-23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C-ran中的动态下行链路重用
US11102816B2 (en) 2018-02-16 2021-08-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llision avoidance for transmissions in coincid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US11304213B2 (en) 2018-05-16 2022-04-1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ynamic uplink reuse in a C-RAN
WO2019222416A1 (en) 2018-05-16 2019-11-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ownlink multicast for efficient front-haul utilization in a c-ran
EP3804419A4 (en) 2018-06-08 2022-02-2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AUTOMATIC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RADIO POINTS IN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THAT PROVIDE PRIMARILY WIRELESS SERVICE TO USERS LOCATED IN AN EVENT ZONE OF A VENUE
WO2020051146A1 (en) 2018-09-04 2020-03-1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ront-haul rate reduction for use in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BR112021005261A2 (pt) * 2018-09-21 2021-06-22 Zte Corporation métodos, aparelhos e sistemas para melhorar a flexibilidade de programação em uma comunicação sem fio
US11191092B2 (en) 2019-04-05 2021-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line considerations for intra-UE multiplexing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49309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nhanced uplink scheduling gra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7504A (en) * 1994-07-29 1996-05-1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uplink/downlink collision avoida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19184A (zh) * 2006-08-02 2008-0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适应重传请求方法及其实体
WO2009132236A2 (en) * 2008-04-25 2009-10-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bundled transmission
US8199730B2 (en) * 2008-08-07 2012-06-12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uplink grant
EP2316183A4 (en) * 2008-08-11 2014-07-30 Nokia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BUNDLED TRANSMISSIONS
TWI405445B (zh) * 2008-08-15 2013-08-11 Innovative Sonic Ltd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模式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49309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nhanced uplink scheduling grant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SG-RAN WG2 #61bis, Tdoc R2-081466, Shenzhen, China, 31st March-4th April 200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84883A2 (en) 2010-05-12
EP2184883A3 (en) 2010-11-17
EP2363971A3 (en) 2011-09-28
TW201019773A (en) 2010-05-16
US20100115367A1 (en) 2010-05-06
EP2363971A2 (en) 2011-09-07
EP2184883B1 (en) 2013-01-16
US8370695B2 (en) 2013-02-05
CN101741530A (zh) 2010-06-16
CN101741530B (zh)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5502B (zh)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之上鏈路傳輸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TWI403121B (zh) 辨識混合式自動重發請求程序之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415414B (zh)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機制轉換時之混合式自動重傳請求程序的方法及裝置
TWI405490B (zh) 處理上鏈路共享通道傳輸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KR101721015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블라인드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US917866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a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resource release pro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00969B (zh)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重傳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CN111684752B (zh) 管理nr的harq缓冲区的方法
JP561488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プロセスを処理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10114271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접속들에 대한 서비스 품질을 유지하기 위한 기술
TWI428045B (zh) 無線通訊系統以及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傳輸資料的方法
US20120163322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03252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TI bundling transmission
JP200826360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プロセスを処理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20160113695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TWI389588B (zh) 執行半持續性資源之資料傳輸之方法
JP405133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パケットの伝送方法
WO2022151087A1 (zh)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