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8380B -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8380B
TWI398380B TW096126780A TW96126780A TWI398380B TW I398380 B TWI398380 B TW I398380B TW 096126780 A TW096126780 A TW 096126780A TW 96126780 A TW96126780 A TW 96126780A TW I398380 B TWI398380 B TW I3983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valve
flow
fluid chamber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6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1212A (en
Inventor
Michael Mcandrews
Original Assignee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filed Critical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Publication of TW200821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1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83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83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5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 F16F9/3487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with spacers or spacing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suspension manual adjustment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本發明大體是關於車輛懸吊系統。更具體言之,本發明是關於待併入至車輛(諸如,自行車)之懸吊系統中的改良之懸吊阻尼系統。
一般而言,回應於懸吊系統之可移動部分的相對移動,懸吊系統產生彈簧力以及阻尼力。懸吊阻尼系統一般產生阻尼力,所述阻尼力隨著阻尼總成之可移動部分的相對速度而改變。懸吊設計之目標是要在懸吊系統通常經歷的速度之整個範圍上達成合意的阻尼力位準。實現此目標之嘗試已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且通常包括提供多個阻尼線路,此等阻尼線路中之每一者主要在總速度範圍之僅一部分上是有效的。
然而,在與適用於自行車懸吊系統之懸吊阻尼系統相結合時,最重要的設計約束為可用以容置阻尼系統之相對較小的物理空間。另外,因為自行車一般是人力驅動的,所以另一重要的設計約束為重量。亦即,可用或可銷售的自行車懸吊系統之總尺寸以及重量相比於諸如汽車之其他車輛而言受到嚴格的限制。由於此等約束,所以先前技術之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通常在懸吊系統之整個速度範圍之僅一部分上提供合意的阻尼力位準。舉例而言,某些先前技術自行車阻尼系統在低速度下提供合意的阻尼力位準,但在高速度下卻並非如此,而其他先前技術阻尼系統在高速度下提供合意的阻尼力,但在低速度下卻具有不當的特性。因此,所需要的是一種改良之自行車阻尼系統,所述自行車阻尼系統符合自行車懸吊系統盛行的物理約束,且比起先前技術而言亦在整個更大的預期懸吊系統速度範圍上提供合意的阻尼力位準。
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包括懸吊阻尼總成之自行車,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自行車之框架與自行車之前輪以及後輪中的一者之間。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以及第二流體腔室。隔離件將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包括閥體以及由隔離件界定之第一孔。第一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流動於隔離件之第一側面與隔離件之第二側面之間。閥體具有:第一位置,在所述位置中,閥體實質上阻止流體在隔離件與閥體之間自第一孔流動;以及,第二位置,在所述位置中,閥體允許流體在隔離件與閥體之間自第一孔流動。第二閥包括由閥體界定之第二孔。第二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自閥體之第一側面流至閥體之第二側面。
另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包括懸吊阻尼總成之自行車,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自行車之框架與自行車之前輪以及後輪中的一者之間。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以及第二流體腔室。隔離件將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一閥包括第一閥體以及由阻尼總成界定之第一孔。第一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流動。第一閥體可回應於流體壓力而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第一位置中,第一閥體擋住第一孔以實質上阻止流體在隔離件與第一閥體之間自第一孔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第一閥體允許流體在隔離件與第一閥體之間自第一孔流動。第二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二閥包括第二閥體以及由阻尼總成界定之第二孔。第二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流動。第二閥體可回應於流體壓力而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擋住第二孔以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第二孔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第二閥體允許流體穿過第二孔流動。
又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包括懸吊阻尼總成之自行車,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自行車之框架與自行車之前輪以及後輪中的一者之間。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以及第二流體腔室。隔離件將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一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第一閥之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第一閥之流動。第二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二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第二閥之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第二閥之流動。當第二閥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之任一者時,第一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此外,當第一閥處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之任一者時,第二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又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包括懸吊阻尼總成之自行車,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自行車之框架與自行車之前輪以及後輪中的一者之間。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以及第二流體腔室。隔離件將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一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第一閥之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第一閥之流動。第二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第一流體腔室與第二流體腔室之間通過隔離件而於第一方向上流動。第二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第二閥之流動,而在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第二閥之流動。阻尼總成具有至少第一模式,在所述模式中,第一閥處於第一位置且第二閥處於第一位置。阻尼總成具有第二模式,在所述模式中,第一閥處於第一位置且第二閥處於第二位置。另外,阻尼總成具有第三模式,在所述模式中,第一閥處於第二位置且第二閥處於第一位置。
又一較佳實施例為一種包括懸吊阻尼總成之自行車,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自行車之框架與自行車之前輪以及後輪中的一者之間。所述懸吊阻尼總成包括界定流體腔室之管。第一活塞藉由管之內表面而密封,且包括第一閥,所述第一閥經組態以選擇性地允許流體自第一活塞之第一側面流至第一活塞之第二側面。第二活塞藉由管之內表面而密封。第一以及第二活塞在其間界定流體腔室。第二活塞界定多個孔,所述多個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自第二活塞之第一側面流至第二活塞之第二側面。可移動板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中,板並不擋住所述多個孔,使得允許流體在第一流動速率下在第二活塞之第一側面與第二活塞之第二側面之間流動。在第二位置中,板擋住所述多個孔中之至少一者且不擋住所述多個孔之至少一者,使得允許流體在小於第一流動速率之第二流動速率下在第二活塞之第一側面與第二活塞之第二側面之間流動。
本文揭露本發明之自行車懸吊阻尼總成的較佳實施例。儘管所揭露之實施例良好地適合於與自行車懸吊系統結合使用,但預期本發明之阻尼總成亦可經調適以用於其他車輛,諸如,機器腳踏車、汽車、雪上汽車以及全地形車。另外,所述阻尼總成之特定實施例在本文中常常使用相對術語進行描述,諸如,“上方”、“下方”、“向上”、“向下”、“軸向”以及“徑向”。使用此等相對術語是為了便於描述如本說明書之圖式中所定向的特定實施例。因此,此等相對術語並非意在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圖1說明包括框架總成22之自行車20。自行車框架總成22包括主框架24以及副框架26。副框架26相對於主框架24得以可樞轉地支撐。減震器28延伸於主框架24與副框架26之間,且較佳經組態以提供調節主框架24與副框架26之間的相對移動之彈簧力以及阻尼力。彈簧力傾向於拉長減震器28,而阻尼力減弱減震器28之壓縮以及延伸(或回彈)移動。
框架總成22之前向末端較佳支撐前懸吊叉30以圍繞轉向軸線AS 進行旋轉。類似於減震器28,前懸吊叉30較佳提供彈簧力以及阻尼力,下文將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把手總成32連接至懸吊叉30之上端。自行車20之前輪34可由前懸吊叉30之下端加以可旋轉地支撐。框架總成22之中上部支撐自行車車座總成36,其包括車座柱桿38以及鞍座40。
後輪42可由框架總成22之副框架26加以可旋轉地支撐。因此,後輪42可與副框架26一起相對於主框架24而移動。後輪42以及副框架26之移動由減震器28進行調節。
框架總成22之中下部分支撐踏板曲柄總成44以圍繞曲柄軸線AC 進行旋轉。在所說明之配置中,踏板曲柄總成44藉由鏈條驅動傳動器46以驅動方式耦接至後輪42。鏈條驅動傳動器46較佳包括環狀驅動鏈條48,環狀驅動鏈條48環繞踏板曲柄總成44之多個可變尺寸齒輪或多個鏈環50中的一者以及耦接至後輪42之多個可變尺寸齒輪或多個嵌齒52中的一者。
前變速器54經組態以使驅動鏈條48移至所述多個前鏈環50中選定之一者。類似地,後變速器56經組態以使驅動鏈條48移至所述多個後嵌齒52中選定之一者。藉由使驅動鏈條48在鏈環50與嵌齒52的不同組合之間移動,可自多個可用齒輪比中選擇所要的齒輪比。儘管此多速鏈條驅動配置對於其效率及可靠性而言是較佳的,但亦可使用其他合適的驅動鏈條配置。
前制動總成58經組態以施加制動力至前輪34。類似地,後制動總成60經組態以施加制動力至後輪42。儘管展示盤式制動器,但亦可使用其他合適類型的制動系統,諸如,懸臂式制動器。較佳地,騎車人控制件62提供於把手總成32上,以允許自行車20之騎車人控制前變速器與後變速器54、56以及前制動總成與後致動總成58、60。
圖2說明圖1之前懸吊叉30的一個前叉腿總成70。一般地,前懸吊叉30包括經定向以跨在前輪34上之一對前叉腿總成70。然而,在其他配置中,可視需要提供僅一個前叉腿總成70。另外,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亦可使用其他合適結構,諸如,聯動式結構。
所說明之前叉腿總成70包括外管或前叉腿72以及內管或支柱74。前叉腿72與支柱74以套疊方式彼此嚙合以沿前叉腿總成70之縱向軸線A進行相對移動。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外管或前叉腿72形成前叉腿總成70之下端,而支柱74形成前叉腿總成70之上端。在其他配置中,可顛倒相對位置,使得外管72相對而言定位於內管74上方。
所說明之前叉腿總成70包括阻尼總成76,阻尼總成76定位於前叉腿72以及支柱74所界定之內部空間內。如下文更為詳細描述的,阻尼總成76較佳經組態以提供抵抗前叉腿總成70之壓縮移動以及延伸(或回彈)移動的阻尼力。另外,前懸吊叉30較佳包括懸吊彈簧(未圖示),所述懸吊彈簧產生傾向於使前叉腿總成70延伸並抵抗前叉腿總成70之壓縮的彈簧力。在某些配置中,前懸吊叉30之阻尼系統可位於一個前叉腿總成70中,而懸吊彈簧可位於另一前叉腿總成70中。在替代配置中,每一前叉腿總成70可包括阻尼總成76及懸吊彈簧。懸吊彈簧可具有任何合適構造,諸如,圈狀彈簧或空氣彈簧配置。
較佳地,阻尼總成76實質上延伸前叉腿總成70之整個長度,且耦接至前叉腿72及支柱74。阻尼總成76可藉由任何合適連接而連接至前叉腿總成70。舉例而言,阻尼總成76之下端可直接耦接至前叉腿72。在所說明之配置中,阻尼總成76之上端藉由蓋帽78而連接至支柱74。蓋帽78可(例如)藉由螺紋連接而耦接至阻尼總成76之上端以及支柱74。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蓋帽78亦可包括諸如調整槓桿或旋鈕之調整控制件,所述調整控制件允許調整阻尼總成76之阻尼特徵,下文將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另外參考圖3,所說明之阻尼總成76包括阻尼管80以及活塞桿82。活塞桿82以及阻尼管80以套疊方式彼此嚙合,以進行相對的壓縮(亦即,縮短)以及延伸(亦即,拉長)移動。如上所述,較佳地,阻尼總成76回應於阻尼管80與活塞桿82之間的壓縮以及延伸移動而提供阻尼力。阻尼力對於給定速度在壓縮方向上之移動與延伸方向上之移動之間可能不同。
如圖3所說明,活塞桿82將阻尼活塞總成84承載於其處於阻尼管80內之下端上。阻尼活塞總成84與阻尼管80之內表面實質上處於密封滑動地嚙合。因此,阻尼活塞總成84將阻尼管80之內部劃分為處於阻尼活塞總成84下方之第一流體腔室86以及處於阻尼活塞總成84上方之第二流體腔室88。流體腔室86回應於阻尼總成76之壓縮移動而減小體積,且常常被稱為壓縮腔室。類似地,流體腔室88回應於阻尼總成76之延伸或回彈移動而減小體積,且常常被稱為回彈腔室。
阻尼總成76亦包括補償器90,補償器90經組態以補償由於阻尼總成76之壓縮而存在於阻尼管80內之活塞桿82的體積增加而發生阻尼流體在阻尼管80內之位移。因此,由於壓縮時活塞桿82佔據阻尼管80的增加之體積,故補償器90減小體積,藉此增加壓縮腔室86之體積以容納無法移位至回彈腔室88之流體。
在所說明之配置中,補償器90包括氣囊92,氣囊92將壓縮腔室86與氣體腔室94分隔開。氣體腔室內之氣體發生壓縮,使得氣體腔室94能夠減小體積,以補償在阻尼總成76之壓縮期間,無法移位至回彈腔室88之阻尼流體。
可提供閥96以提供對氣體腔室94之通路。氣體腔室94通常充填有加壓氣體,諸如,氮氣。儘管說明氣囊式補償器90,但亦可使用其他合適構造。舉例而言,浮動活塞可提供於阻尼器290內,所述浮動活塞與阻尼管80之內表面處於密封滑動地嚙合,以將壓縮腔室86與氣體腔室94分隔開。另外,視需要,補償器90可位於除阻尼管80以外的管中。此改造稱為遠距儲器式阻尼總成(remote reservoir-type damping assembly)。
阻尼總成76之所說明構造之一個優點在於阻尼總成76為自含式單元。亦即,阻尼總成76可自前叉腿72以及支柱74移除,同時仍完好保持為完整總成。因此,較佳地,在自前叉腿總成70之其餘部分移除阻尼總成76時不損失阻尼流體,藉此使前叉腿總成70之組裝以及拆卸變得容易。然而,在替代配置中,來自阻尼總成76內之流體可在前叉腿72與阻尼管80之間與前叉腿總成70之內部空間相連通。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前叉腿總成70之內部空間可用作移位阻尼流體之儲器。
阻尼總成76之所說明構造之額外優點在於阻尼管80包括多個區段。所說明之阻尼管80包括上部區段80a以及下部區段80b。上部區段80a界定阻尼管80之內表面的整個部分,阻尼活塞總成84在其相對移動或懸吊行程的完整範圍上均與所述整個部分嚙合。因此,阻尼活塞總成84不必穿過區段80a、80b之間的過渡部分,穿過過渡部分可能會損壞阻尼活塞總成84與阻尼管80之間的密封結構。
下部區段80b界定阻尼管80的容置補償器90之一部分。如下文所描述的,可能需要額外特徵(例如,座閥總成)處於阻尼總成76內,且設於阻尼管80之下部區段80b內。因此,上部區段80a以及活塞桿82及阻尼活塞總成84可組成第一次總成,而下部區段80b以及補償器90及/或其他所要結構可組成第二次總成。獨立的次總成允許將不同的上部與下部區段80a、80b組合在一起,以產生阻尼總成76之不同式樣並且增加製造靈活性以及效率。
參考圖4,阻尼活塞總成84包括阻尼活塞100。阻尼活塞100與阻尼管80之內表面處於密封、可滑動地嚙合。密封構件102介入於活塞100之圓周邊緣與阻尼管80之內表面之間,以在活塞100與阻尼管80之間產生實質上的流體緊密密封。因此,活塞100充當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的隔離件。
如下文詳細描述的,阻尼活塞總成84包括一或多個流體流動線路,所述流體流動線路以限制方式允許流體在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流動,從而產生阻尼力。儘管所說明之阻尼活塞總成84支撐於活塞桿82上以在阻尼管80內進行移動,但在其他配置中,下文所述之類似的流體流動線路可提供於壓縮腔室或回彈腔室與另一流體腔室(諸如,儲集腔室)之間的固定活塞或隔離件內。
所說明之活塞100支撐於支撐軸104上,支撐軸104沿阻尼總成76之軸線延伸。支撐軸104耦接至活塞桿82之下端。支撐軸104通過活塞100之中心孔徑,且包括肩部106,肩部106接觸活塞100之底表面且自下方支撐活塞100。
活塞100包括軸向延伸穿過活塞100之一或多個壓縮口108。壓縮口108較佳為活塞100中之孔,其允許流體自壓縮腔室86移動穿過活塞而到達回彈腔室88。儘管圖4中展示兩個壓縮口108,但較佳在活塞100之圓周周圍提供多個壓縮口108。舉例而言,在一個配置中,八個此類壓縮口108可按同等間距處於活塞100之圓周周圍。
在本文中被稱為壓縮板110的閥體藉由偏置配置112而偏向活塞100之上表面。偏置配置112可包括任何合適類型之彈簧。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偏置配置112為多個盤簧114,通常亦稱為Belleville墊圈。盤簧114以交替配置提供於壓縮板110與支撐軸104之肩部116之間,使得盤簧114之較小直徑末端鄰近於壓縮板110以及肩部116。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提供四個盤簧114。然而,在其他配置中,可提供更多或更少數目的盤簧114,盤簧114中之一或多者可彼此套合,而非如圖所示之交替。另外,亦可使用其他合適類型之彈簧,諸如,圈狀彈簧。
壓縮板110包括實質上平坦的板狀部分118,板狀部分118較佳直接擱靠在活塞100之上表面上。理想地,板部分118具有足夠尺寸的外徑使得板部分118覆蓋壓縮口108。壓縮板110之管狀軸部分120自板部分118向上延伸,且以可滑動方式與支撐軸104嚙合,使得壓縮板110經組態以相對於活塞100沿活塞桿82之軸線A移動。
壓縮板110之板部分118亦界定至少一個且較佳多個孔或流動口122。理想地,針對壓縮口108中之每一者而提供一個口122。另外,理想地,口122與壓縮口108對準。亦即,口122之至少一部分與壓縮口108相重疊。因此,當壓縮板110抵靠活塞100而定位時,相關聯的壓縮口108與口122處於流體連通。亦可使用用以提供口122與活塞100之壓縮口108之間的流體連通之其他配置,諸如,互連通道,下文將參考圖7以及圖8而描述其較佳實施例。
流動口122通常在其上端藉由墊片124或包括多個墊片124之堆疊而封閉。墊片或墊片堆疊124在本文中以單數形式供參考,但應瞭解,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單數參考形式亦涵蓋多個墊片之堆疊。另外,本文所述之額外墊片或墊片堆疊是以單數形式供參考,但亦包括多個墊片之堆疊。
墊片124經組態以回應於足以使墊片124彎曲之壓力差而在自壓縮板110向上之方向上圍繞軸線A撓曲或彎曲,以允許流體穿過口122之流動。墊片124藉由諸如擋止件126之保持構件而得以固持為抵靠在壓縮板110之板部分118的上表面上,如圖5所述,擋止件126亦界定物理擋止表面以限制墊片124之向上彎曲移動。理想地,諸如螺母128之保持構件與壓縮板110之軸部分120嚙合,以使墊片124以及擋止件126保持抵靠壓縮板110之板部分118的上表面。
理想地,流動口122小於壓縮口108,使得壓縮口108內之流體壓抵壓縮板110之下表面之暴露至口108的部分。因此,若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的壓力差高於臨界位準,則如圖6所說明,將克服偏置總成112之偏置力,使得壓縮板110向上移離活塞100,從而允許流體自壓縮口108流入活塞100與壓縮板110之間。。
理想地,除穿過活塞100的流體流動之外,亦允許在穿過支撐軸104之中心過道130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的流體流動。理想地,過道130在其下端處直接通向壓縮腔室86。過道130在其上端處經由一或多個徑向口132而與回彈腔室88相連通。因此,中心過道130與徑向口132相合作以允許流體在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流動。
較佳地,提供單向閥以允許調整在壓縮方向上(亦即,自壓縮腔室86至回彈腔室88)穿過過道130的流體流動。在所說明之配置中,調整軸134延伸穿過活塞桿82之中空內部過道135,且穿過支撐軸104之過道130。較佳地,調整軸134在其上端處連接至前叉腿總成70之蓋帽78(圖2),以藉由使用者控制設備(諸如,槓桿或旋鈕)而允許軸134相對於活塞桿82進行旋轉。較佳地,調整軸134經組態使得軸134之旋轉引起所述軸相對於活塞桿82沿軸線A進行平移。
調整軸134承載閥體136,閥體136經組態與閥座138相合作界定於支撐軸104之過道130之下端部。因此,調整軸134可經調整使得閥體136限制流體自壓縮腔室86流至過道130中。較佳地,閥體136可相對於閥座138移動至一位置,使得完全或實質上完全阻止流體自壓縮腔室86流至過道130中。因此,懸吊叉30之使用者可藉由使調整軸134旋轉而調整阻尼總成76之壓縮特性。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可使用多種可能的使用者調整設備(諸如,旋鈕或槓桿)以允許調整軸134之外部旋轉。另外,調整軸134或閥體136之軸向移動亦可藉由其他合適機構而實現,所述機構可能未必需要調整軸134之旋轉。
理想地,閥體136與調整軸之減小直徑部分140處於滑動嚙合。減小直徑部分140與調整軸134的處於部分140上方的其餘部分之間的過渡部分界定一肩部,如圖4中之閥體136之位置所示,所述肩部界定閥體136之移動上限。諸如彈簧142之偏置構件定位於閥體136與擋止件144之間,以通常使閥體136偏置至其最上位置中。擋止件144可藉由諸如螺母146之保持構件而緊固至調整軸134之減小直徑部分140。在此配置下,過道130內之流體壓力可使閥體136在向下方向抵抗彈簧142之偏置力而移動,以允許流體自回彈腔室88通過閥體136而流至壓縮腔室86。
參考圖4至圖6來描述所說明之阻尼活塞總成84之操作。如圖4所說明,當壓縮流體腔室86與回彈流體腔室88之間不存在壓力差,或壓力差不足以克服墊片124之偏置力時,墊片124保持處於封閉壓縮板110之口122的位置中。另外,壓縮板110經偏置而抵靠活塞100之上表面,以封閉活塞100之壓縮口108。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壓縮板110直接接觸活塞100以(與墊片124一起)封閉壓縮口108之上端。然而,在其他配置中,壓縮口108可藉由除壓縮板110以外的構件而封閉,或口122可由除壓縮板110以外的構件來界定。換言之,口108及口122以及封閉口108及122之結構可不共用任何共同組件。
在口108以及122封閉的情況下,可允許壓縮流體穿過支撐軸104之過道130以及徑向過道132自壓縮腔室86至回彈腔室88流動。如上所述,調整軸134可沿軸線A移動以改變閥體136相對於閥座138之位置,從而增加或降低阻尼活塞總成84在低壓縮速度下所提供之阻尼力。較佳地,調整軸134可經調整使得閥體136接觸閥座138,從而完全或實質上完全阻止流體自壓縮腔室86穿過過道130以及徑向過道132而流至回彈腔室88。若閥體136經調整以阻止壓縮流體穿過過道130之流動,則將阻止阻尼總成76之壓縮移動,直至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的壓力差足以打開墊片124或移動壓縮板110。
除壓縮流動之外,孔徑120以及徑向口132較佳亦允許回彈流體自回彈腔室88至壓縮腔室86的流動。理想地,彈簧142對閥體136所提供之偏置力相對較小,以使得閥體136可由於過道130內之流體的流體壓力而被向下推動,從而在閥體136所提供之相對較小阻力下允許流體自過道130流至壓縮腔室86中。另外,當閥體136與閥座138相接觸而定位以實質上阻止穿過過道130之壓縮流動時,穿過過道130之回彈流動仍可藉由克服彈簧142所提供之相對較小的偏置力而打開閥體136。因此,即使在調整軸134經調整以實質上阻止穿過過道130之壓縮流動時,亦允許穿過過道130之回彈流動。
參考圖5,如上所述,當作用於阻尼總成76之壓縮力在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產生具有臨限量值之壓力差時,墊片124便偏離壓縮板110,以允許流體自壓縮流體腔室86穿過壓縮板110之口122而流至回彈流體腔室88。在相對較低的壓縮速度(導致相對較低的壓力差)下,壓縮板110保持處於偏向活塞100之位置中,使得完全或實質上完全阻止流體在壓縮板與活塞100之間流動。除穿過孔徑122之流體流動(如箭頭C1 所示)之外,亦可發生穿過過道130以及徑向口132的流體流動。
參考圖6,若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的壓力差達到臨限差值,則作用於壓縮板110且特別是作用於壓縮板110之下表面暴露至壓縮口108的部分上之流體壓力引起壓縮板110在支撐軸104上抵抗盤簧114之偏置力而向上移動。結果,如箭頭C2 所示,允許流體自壓縮腔室86穿過壓縮口108而流至回彈腔室88。此外,如圖6所說明,當壓縮板110升起離開活塞100時,口122內之流體壓力與墊片124上方之流體壓力等同,使得墊片124移向其封閉位置,從而擱靠在壓縮板110上。如箭頭C2 所示,自壓縮腔室86至回彈腔室88之流體流動通過活塞100與壓縮板110之間的壓縮孔108。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流體繼續在壓縮板110與阻尼管80之間於向上方向上流動。然而,在其他配置中,可使用其他流體流動路徑,諸如,穿過壓縮板110與支撐軸104之間的過道。此外,儘管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壓縮板100滑動於支撐軸104上,但在替代配置中,壓縮板110可經組態以接觸阻尼管80之內表面並沿其滑動,使得可在壓縮板110與支撐軸104之間穿過壓縮板110之軸向過道(若提供)而發生流體流動。
如上所述,自回彈腔室88至壓縮腔室86之回彈流體流動穿過徑向口132以及過道130而發生。然而,視需要,可提供額外回彈流體線路,諸如,活塞100內之額外口。此配置說明於圖8中,並參考所述圖進行描述。
在圖2至圖6所說明之配置下,阻尼總成76能夠在懸吊叉30之壓縮速度的相對較寬範圍上提供合意的阻尼力位準。儘管墊片124以及壓縮板110經組態以調節壓縮流體流動,但在其他配置中,除了所說明之墊片124以及壓縮板110的替代物之外,亦可提供相同或類似元件來調節回彈流體流動。此外,儘管阻尼配置76是結合前懸吊叉30而描述的,但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後減震器28亦可經構建以併有類似於阻尼總成76之阻尼系統。
圖7至圖9說明圖2至圖6之阻尼活塞配置84的變型。為方便起見,相同元件符號用於圖7以及圖8中,以代表與圖2至圖6所描述之組件相同或實質上類似的組件。因此,圖7至圖9之阻尼活塞總成一般由元件符號84代表,且在結構以及功能上類似於圖2至圖6之阻尼活塞配置84(除下文之說明外)。
類似於圖2至圖6之阻尼活塞總成84,圖7以及圖8之阻尼活塞總成84包括與阻尼管80可滑動嚙合之主活塞100。主活塞100支撐於支撐軸104上,支撐軸104由活塞桿(未圖示)承載。主活塞100包括在軸向方向上延伸穿過活塞100之一或多個壓縮口108。
壓縮板110藉由偏置配置112而偏向活塞100之上表面,偏置配置112較佳包括多個盤簧墊圈114。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壓縮板110直接擱置於活塞100之上表面上。壓縮板110亦包括一或多個口122,所述口122在軸向方向上延伸穿過壓縮板110。口122在上端處藉由墊片或墊片堆疊124而封閉。在所說明之配置中,墊片124直接擱靠在壓縮板110之上表面上。擋止件126將墊片124保持為抵靠壓縮板110。擋止件126藉由諸如螺母128之保持構件而緊固至壓縮板110。
支撐軸104界定中心過道130,中心過道130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壓縮腔室86與回彈腔室88之間流動。徑向口132自過道130之上端延伸,且通到回彈腔室88。調整軸134延伸穿過支撐軸104之過道130,且承載閥體136,閥體136經組態以與過道130之下端處的閥座138相合作。彈簧142支撐於擋止件144上,且使閥體136相對於調整軸134而偏向其最上位置。
另外,圖7以及圖8之阻尼活塞總成84包括次級活塞150,次級活塞150定位於亦稱為“主”活塞的活塞100下方。次級活塞150由支撐軸104支撐,且與活塞100一樣與阻尼管80之內表面處於滑動嚙合。次級活塞150與主活塞100沿支撐軸104之軸線A隔開,使得在主活塞100與次級活塞150之間界定流體腔室152。因為流體腔室152處於主活塞100下方,所以其可視為次級壓縮腔室。
次級活塞150包括第一口154,第一口154軸向延伸穿過次級活塞150。較佳地,提供多個第一口154。次級活塞150亦包括第二口156,第二口156軸向延伸穿過活塞150,且定位在口154之徑向內側。較佳地,提供多個第二口156。第二口156之上端藉由一或多個墊片158而封閉。
參考圖9,較佳地,第一口154與第二口156相比相對較大。在所說明之配置中,第一口154中之每一者為狹長的且為弧形,並圍繞活塞150之圓周而延伸相當大的距離。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提供三個第一口154,且三個第一口154一起圍繞活塞150之周邊的實質上整個圓周而延伸。
相比之下,第二口156中之每一者一般較佳為圓形,且顯著地小於第一口154中之單一者。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提供八個第二口156。第二口156之集體面積實質上小於第一口154之集體面積。在其他配置中,可提供更多或更少數目的口156。另外,口156可為除圓形以外的形狀。
另外,閥體136包括板狀部分160,板狀部分160一般定向為平行於次級活塞150。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板狀部分160與閥體136為整體結構。然而,在其他配置中,閥體136與板160可用獨立組件進行構建。
板160包括一或多個口162,所述口162軸向延伸穿過板160。較佳地,針對次級活塞150之口156中之每一者而提供一個口162。口162較佳與次級活塞150之口156徑向對準。亦即,口162較佳位於自軸線A的、與口156之位置之半徑相同或具有相似值的半徑處。另外,口162可與口156角向對準。然而,在所說明之配置中,次級活塞150之下表面界定使口156互連的環形凹槽164。因此,允許板160之口162與口156之間的流體連通,而不管口162與156之間是否角向對準。另外,次級活塞150之上表面界定使口156之上端互連的類似凹槽166。因此,作用於墊片158上之流體壓力的總面積一般與凹槽166之面積相等,此與僅等同於口156之集體面積形成對照。
如上所述,板160可與調整軸134一起移向次級活塞150之下表面,而到達足以抑制流體穿過口154之流動的位置(如圖7中之假想線所示)。較佳地,板160可抵靠次級活塞150之下表面之位置,使得實質上或完全阻止流體穿過口154之流動。當板160移至封閉位置(如假想線所示)時,仍允許流體流動穿過口156。然而,口156之集合的流體流動面積顯著小於口154之流體流動面積。另外,流體穿過口156之流動必須克服墊片158之偏置力。結果,對阻尼活塞配置84之相對於阻尼管80的類似壓縮速度而言,與板160處於下部或打開之位置時相比,當板160處於上部或封閉位置時,將發生顯著較低的流動速率。結果,與板160處於打開位置時相比,當板160處於封閉位置時,使用圖7以及圖8之阻尼活塞配置84的阻尼器將提供顯著較大的阻尼力。因為板160(以及閥體136)可與調整軸134一起移動,所以可提供外部使用者控制設備,以允許懸吊叉30之使用者使板160在打開與封閉位置之間移動。
較佳地,主活塞100之上表面界定與次級活塞150之凹槽164以及166相類似的環形凹槽170。亦即,凹槽170使主活塞100之多個壓縮口108互連。結果,流體壓力在環形面積(減去口122之集體面積)上施加至壓縮板100,而非如在圖2至圖6之配置中在口108之離散位置上施加。另外,口122不必與壓縮口108相對準,此提供阻尼活塞配置84之更簡單製造。
圖7以及圖8之阻尼活塞配置84亦包括用以調整流體穿過支撐軸104之過道130之流動的機構。具體言之,所說明之配置包括調整套管172,調整套管172以同軸方式支撐於過道130內之調整軸134上。調整套管172經組態以可沿軸線A進行調整,從而覆蓋徑向口132之選定部分。調整套管172可耦接至叉總成之上部蓋帽,以如上所述允許由使用者進行外部調整。因此,穿過過道130之回彈流體流動可經調整以改變阻尼活塞總成84在阻尼活塞總成84相對於阻尼管80的給定相對速度下,所產生的回彈阻尼力。
除穿過過道130的回彈流體流動之外,主活塞100較佳併有一或多個回彈流體流動口174。口174之下端通常藉由一或多個墊片176而封閉。墊片176經組態以阻止壓縮流體穿過口174之流動,但在流經口174之回彈流體壓力大於回彈腔室88與流體腔室152之間的臨限壓力差的情況下打開,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述流體腔室152之壓力與壓縮腔室86內之壓力實質上相同。
除徑向口132之外,一組額外的徑向口180允許流體在過道130與回彈腔室188之間流動。口180通向大體為鐘形的外殼182,外殼182支撐於支撐軸104上。外殼182之開放上端實質上藉由墊片184而封閉。如所說明,外殼182之上端與墊片184之間存在細微間隙。然而,若回彈腔室88中之壓力與外殼82內之壓力(且因此與壓縮腔室86內之壓力)相比而增加,則墊片184在向下方向上發生偏轉,以接觸外殼182並抑制或實質上阻止流體自回彈腔室88流至外殼182之內部中。回應於壓縮流體流動,墊片184在向上方向上發生偏轉,以允許流體自外殼182之內部流至回彈腔室88中。因此,墊片184與外殼182相合作而形成單向閥,以允許壓縮流體流動同時抑制或至少實質上阻止回彈流體流動。
因此,因為穿過過道130之壓縮流體流動由於允許大量體積流動穿過徑向口180而不受徑向口132被調整套管172所暴露之尺寸的限制,所以穿過過道130之壓縮流體流動主要由閥體136相對於閥座138之位置來調節。相比之下,因為閥體136將抵抗彈簧142之較小偏置力而打開,所以穿過過道130之回彈流體流動主要由徑向過道132被調整套管172所暴露之體積來調節。因此,穿過過道130之壓縮以及回彈流體流動可針對一組給定的行車條件而個別地加以最佳化。
圖10說明圖2至圖6以及圖7至圖9之阻尼活塞總成76的又一變型。為方便起見,圖10中之類似組件將由與圖1至圖9中之對應組件相同之元件符號指代。圖10之阻尼活塞總成84實質上類似於圖2至圖6之阻尼活塞84以及圖7至圖9之阻尼活塞總成84。然而,圖10之阻尼活塞總成84包括額外的回彈阻尼調整機構。
圖10之阻尼活塞總成84之支撐軸104包括中心過道130,中心過道130經由徑向口132與回彈腔室88相連通。調整套管172定位於支撐軸104之過道130內,且可沿阻尼總成76之軸線A移動,以改變徑向口132暴露至中心過道130的面積。理想地,調整套管172能夠完全或實質上完全將徑向口132自中心過道130封閉。
另外,次級套管200定位於支撐軸104之中心過道130內。較佳地,次級套管200佔據中心過道130之中間部分,且以緊貼方式抵靠支撐軸104之內表面而配合。套管200界定一或多個口202,所述口202徑向延伸穿過套管200之上端部分。
次級回彈調整桿204延伸穿過調整套管172之內部。閥體206承載於調整桿204之下端上。在所說明之配置中,閥體206由機器螺釘且具體言之由機器螺釘之頭部形成。所述機器螺釘可與次級調整桿204以螺紋方式嚙合。機器螺釘206之頭部定位於套管200之上端內。機器螺釘206之頭部經定尺寸以佔據套管200之中空內部相當大的部分,但仍允許流體在機器螺釘206之頭部與套管200之內表面之間流動。
調整桿204經組態以沿軸線A移動,從而使得機器螺釘206之頭部可經調整以擋住口202之所要部分。因此,可對允許自回彈腔室88穿過徑向口132並通過機器螺釘206而到達支撐軸104之中心過道130之下部中的流體流動量進行調整。調整桿204可耦接至前叉腿70之蓋帽78(圖2)處的使用者控制件,以允許對調整桿204之位置且因此對機器螺釘206相對於口202之位置進行外部調整。此外,儘管未具體說明,但圖10之阻尼活塞配置84較佳包括與圖7以及圖8所說明之回彈口174以及墊片176相類似的、穿過主活塞100之回彈特定流動線路。
單向閥210封閉中心過道130之下端。閥210包括閥體212,閥體212藉由諸如彈簧216之偏置構件而被偏置抵靠閥座214。所述閥體包括一或多個口218,所述口218徑向延伸穿過閥體212之側壁。因此,中心過道130內之流體壓力可克服彈簧216之偏置力,以使閥體212在向下方向上移離閥座214,使得允許流體自中心過道130穿過口218而流至壓縮腔室86中。相比之下,壓縮腔室86中之流體壓力傾向於推動閥體212而使之更加緊密地抵靠閥座214,使得實質上或完全阻止流體穿過中心過道130之流動。
另外,圖10之阻尼總成76包括慣性閥220,慣性閥220經組態以至少部分地調節流體自壓縮腔室86至儲集腔室222之流動。儲集腔室222藉由隔離件或活塞224而與壓縮腔室86分隔開。具體言之,活塞224安置於阻尼管80之下部80b的上端中。如上所述,阻尼管80之下部80b緊固至阻尼管80之上部80a。因此,如上所述,阻尼管80分為兩個區段80a以及80b,此允許視對於特定式樣的前叉是否需要慣性閥220而改變下部80b。結果,用以產生前叉腿70的製造過程之效率得以增強。
軸226支撐於活塞224之中心孔徑內,且藉由螺母228而緊固至活塞224。軸226在向下方向上自活塞224延伸,且支撐慣性閥220,下文將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活塞224包括軸向延伸之口230,口230之下端藉由墊片232而封閉。因此,口230與墊片232形成單向閥,所述單向閥允許流體自壓縮腔室86流至儲集腔室222,但實質上或完全阻止流體自儲集腔室222流至壓縮腔室86。擋止件234形成擋止表面,所述擋止表面界定墊片232之打開位置。
較佳地,活塞224包括額外的單向閥結構,所述閥結構在阻尼總成76回彈移動時允許流體自儲集腔室222至壓縮腔室86之流動。此單向閥合意地允許在阻尼總成76之壓縮期間,移位至儲集腔室222的流體能夠在隨後之回彈運動中返回至壓縮腔室86。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此單向回彈閥可由回彈口以及封閉回彈口之上端的回彈墊片進行構建,所述口以及墊片類似於口230以及墊片232。另外,亦可使用允許自儲集腔室222至壓縮腔室86之回填流動的其他合適結構。
軸226包括中心過道240,中心過道240沿軸226軸向延伸。軸226界定徑向延伸穿過軸226之一組上部口242,以及徑向延伸穿過軸226之一組下部口244。慣性塊體246藉由諸如彈簧248之偏置構件而偏向於抵靠擋止件234之向上位置中,使得慣性塊體246通常擋住口242以及244。在阻尼管80向上加速時,慣性塊體246傾向於抵抗移動,使得阻尼管以及慣性閥軸226相對於慣性塊體246向上移動。自另一角度觀看時,回應於阻尼管80之向上加速,慣性塊體246在軸226上相對向下移動,從而克服彈簧248之偏置力,以暴露口242以及244。因此,除活塞224之壓縮口230所允許的壓縮流體流動之外,亦允許流體自壓縮腔室86穿過慣性閥220而流至儲集腔室222中。因此,當遭遇顯著撞擊時,慣性閥220便打開以允許額外流體流動,並減小阻尼總成76所提供之阻尼力。然而,回應於阻尼管80之向下移動,慣性閥220保持封閉。因此,向下導向的力(諸如,騎車人誘發的力)並不打開慣性閥220,使得叉30傾向於回應於騎車人誘發的力而抵抗壓縮。
較佳地,穿過口242以及244之流動亦由壓力調節閥總成250進行控制。閥250包括閥體252,閥體252通常藉由諸如彈簧254之偏置構件而偏向至一向上位置中,使得閥體252之上表面254接觸軸226所界定之閥座256,以封閉口242以及244。閥體252可回應於來自壓縮腔室86之流體壓力而在向下方向上移動,以打開一組或兩組口242、244。因此,在所說明之配置下,阻尼管80之足夠的向上加速以及壓縮腔室86與儲集腔室222之間的足夠壓力差對於允許流體穿過口242以及244之流動而言是必要的。
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的,慣性閥220以及壓力調節閥250可與圖2至圖6或圖7至圖9之阻尼活塞總成84而取代與圖10之阻尼活塞總成84相組合。另外,儘管在圖10中未具體說明,但較佳提供體積補償設備(類似於圖2之補償器90),以補償活塞桿在壓縮移動期間佔據阻尼管80的增加之體積。所述體積補償設備可定位於慣性閥220以及壓力調節閥250下方。
儘管已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以及實例之情境中揭露了本發明,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本發明超出具體揭露之實施例而擴展至本發明之其他替代實施例及/或用途,以及其明顯的變型及均等物。詳言之,雖然已在尤其較佳之實施例之情境中描述了本發明之自行車阻尼系統,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在本揭露案之基礎上將瞭解到,可在多種其他應用中實現所述系統之某些優點、特徵以及態樣,上文業已描述了許多此等應用。另外,預期所描述之本發明之多種態樣以及特徵可獨立地、組合於一起或彼此替代而實施,且可對所述特徵以及態樣作出多種組合以及子組合,而所述組合以及子組合仍處於本發明之範疇中。因此,希望本文所揭露的本發明之範疇不應受限於上述特定揭露之實施例,而應僅由申請專利範圍之合理解釋加以判定。
9-9...線
20...自行車
22...框架總成
24...主框架
26...副框架
28...減震器
30...前懸吊叉
32...把手總成
34...前輪
36...自行車車座總成
38...車座柱桿
40...鞍座
42...後輪
44...踏板曲柄總成
46...鏈條驅動傳動器
48...環狀驅動鏈條
50...鏈環
52...嵌齒
54...前變速器
56...後變速器
58...前制動總成
60...後制動總成
62...騎車人控制件
70...前叉腿總成
72...外管或前叉腿
74...內管或支柱
76...阻尼總成
78...蓋帽
80...阻尼管
80a...上部區段
80b...下部區段
82...活塞桿
84...阻尼活塞總成
86...第一流體腔室
88...第二流體腔室
90...補償器
92...氣囊
94...氣體腔室
96...閥
100...阻尼活塞/主活塞
102...密封構件
104...支撐軸
106...肩部
108...壓縮口
110...壓縮板
112...偏置配置
114...盤簧
116...肩部
118...板狀部分
120...管狀軸部分
122...流動口
124...墊片
126...擋止件
128...螺母
130...中心過道
132...徑向口
134...調整軸
135...內部過道
136...閥體
138...閥座
140...減小直徑部分
142...彈簧
144...擋止件
146...螺母
150...次級活塞
152...流體腔室
154...第一口
156...第二口
158...墊片
160...板狀部分
162...口
164...環形凹槽
166...凹槽
170...環形凹槽
172...調整套管
174...流體流動口
176...墊片
180...徑向口
182...外殼
184...墊片
200...次級套管
202...口
204...次級回彈調整桿
206...閥體
210...單向閥
212...閥體
214...閥座
216...彈簧
218...口
220...慣性閥
222...儲集腔室
224...活塞
226...軸
228...螺母
230...口
232...墊片
234...擋止件
240...中心過道
242...口
244...口
246...慣性塊體
248...彈簧
250...壓力調節閥
252...閥體
254...彈簧
256...閥座
A...縱向軸線
AC ...曲柄軸線
AS ...轉向軸線
C1 ...箭頭
C2 ...箭頭
參考較佳實施例之圖式用來描述本發明之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的此等以及其他特徵、態樣以及優點,此等較佳實施例意在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圖式包括10幅圖。
圖1為包括框架、前輪以及後輪之自行車的正視圖。前輪懸吊系統可操作地定位於框架與前輪之間,且較佳包括一對前叉腿。後輪懸吊系統可操作地定位於框架與後輪之間。
圖2為圖1之前輪懸吊系統之一個前叉腿的部分截面圖。圖2之前叉腿具有包括外部前叉腿以及內部支柱管之前叉腿總成。前叉腿與支柱以套疊方式彼此嚙合。阻尼總成包括在前叉腿內。
圖3為圖2之前叉腿之阻尼總成的橫截面圖。
圖4為圖3之阻尼總成之阻尼活塞配置的放大圖。
圖5說明圖4之阻尼活塞的一個位置。
圖6說明圖4之阻尼活塞總成的另一位置。
圖7為圖2至圖6之阻尼活塞配置之變型的截面圖。
圖8為自圖7之從另一角度而截取之圖7之阻尼活塞配置的另一橫截面圖。
圖9為沿圖7之線9-9截取之圖7以及圖8之阻尼活塞配置之次級活塞的徑向橫截面圖。
圖10為圖2至圖6以及圖7至圖9之阻尼活塞配置之又一變型的截面圖。圖10亦說明合併慣性閥之座閥總成。

Claims (35)

  1.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前輪;後輪;框架;懸吊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所述框架與所述前輪以及所述後輪中之一者之間,所述懸吊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第二流體腔室;第一隔離件,其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其包括閥體以及由所述第一隔離件界定之第一孔,所述第一閥經組態以選擇性地允許流體在一方向即自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至所述第二流體腔室流動,所述閥體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閥體實質上阻止流體在所述第一隔離件與所述閥體之間自所述第一孔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閥體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隔離件與所述閥體之間自所述第一孔流動;第二閥,其包括由所述閥體界定之第二孔,且所述第二閥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方向即自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至所述第二流體腔室流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第二閥體,所述第二閥體具有經組態以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 所述第二孔流動的第一位置,且所述第二閥體具有經組態以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孔流動的第二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孔與所述第二孔對準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孔之流動面積大於所述第二孔之流動面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與所述第一隔離件隔開的第二隔離件,所述第二隔離件包括經組態以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流動的至少一個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經組態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板,所述第一位置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而所述第二位置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隔離件為由可相對於管移動之活塞桿所承載的活塞,所述管至少部分地界定為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至少一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懸吊總成之所有阻尼流體均包含於所述管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第三流體腔室以及慣性閥,所述慣性閥對沿所述懸吊總成之縱向軸線而導向之加速力作出回應,且經組態以調節流體 在所述第三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一者之間的流動。
  10.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前輪;後輪;框架;懸吊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所述框架與所述前輪以及所述後輪中之一者之間,所述懸吊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第二流體腔室;第一隔離件,其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一閥包括第一閥體以及由所述阻尼總成界定之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流動,所述第一閥體可回應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流體壓力而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閥體擋住所述第一孔以實質上阻止流體在所述第一隔離件與所述第一閥體之間自所述第一孔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一閥體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隔離件與所述第一閥體之間自所述第一孔流動; 第二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二閥包括第二閥體以及由所述阻尼總成界定之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流動,所述第二閥體可回應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流體壓力而移動,所述第一位置擋住所述第二孔以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孔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閥體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孔流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二閥更包括擋止件,所述第二閥體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接觸所述擋止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二閥體包括墊片,所述墊片之外部環形部分經組態以發生撓曲而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墊片由所述第一閥體承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孔與所述第二孔對準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孔之流動面積大於所述第二孔之流動面積。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與所述第一隔離件隔開的第二隔離件,所述第二隔離件包括經組態以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流動的至少一個 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經組態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板,所述第一位置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而所述第二位置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隔離件為由可相對於管移動之活塞桿所承載的活塞,所述管至少部分地界定為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至少一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懸吊總成之所有阻尼流體均包括於所述管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第三流體腔室以及慣性閥,所述慣性閥對沿所述懸吊總成之縱向軸線而導向之加速力作出回應,且經組態以調節流體在所述第三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一者之間的流動。
  21.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前輪;後輪;框架;懸吊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所述框架與所述前輪以及所述後輪中之一者之間,所述懸吊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 第二流體腔室;第一隔離件,其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一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一閥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一閥流動;以及第二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二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閥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閥流動;其中,當所述第二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中之任一者中時,所述第一閥可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當所述第一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中之任一者中時,所述第二閥可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與所述第一隔離件隔開的第二隔離件,所述第二隔離件包括經組態以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流動的至少一個孔。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經組態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板,所述第一位置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而所述第二位置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隔離件為由可相對於管移動之活塞桿所承載的活塞,所述管至少部分地界定為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至少一者。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懸吊總成之所有阻尼流體均包括於所述管內。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第三流體腔室以及慣性閥,所述慣性閥對沿所述懸吊總成之縱向軸線而導向之加速力作出回應,且經組態以調節流體在所述第三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一者之間的流動。
  27.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前輪;後輪;框架;懸吊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所述框架與所述前輪以及所述後輪中之一者之間,所述懸吊總成包括:第一流體腔室;第二流體腔室; 第一隔離件,其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分隔開;第一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一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一閥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一閥流動;以及第二閥,其經組態以允許流體在所述第一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之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通過所述第一隔離件而流動,所述第二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閥流動,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閥流動;其中,所述阻尼總成至少具有: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所述第一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中且所述第二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中;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所述第一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中且所述第二閥處於所述第二位置中;以及,第三模式,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所述第一閥處於所述第二位置中且所述第二閥處於所述第一位置中。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與所述第一隔離件隔開的第二隔離件,所述第二隔離件包括經組態以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流動的至少一個 孔。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經組態以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板,所述第一位置實質上阻止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而所述第二位置允許流體穿過所述第二隔離件之所述至少一個孔流動。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隔離件為由可相對於管移動之活塞桿所承載的活塞,所述管至少部分地界定為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至少一者。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懸吊總成之所有阻尼流體均包含於所述管內。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自行車,其更包括第三流體腔室以及慣性閥,所述慣性閥對沿所述懸吊總成之縱向軸線而導向之加速力作出回應,且經組態以調節流體在所述第三流體腔室與所述第一流體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流體腔室中之一者之間的流動。
  33.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前輪;後輪;框架;懸吊總成可操作地定位於所述框架與所述前輪以及所述後輪中之一者之間,所述懸吊總成包括:型成流體腔室之管; 第一活塞,與所述管之內表面密封且包括第一閥,所述第一閥經組態以選擇性地允許流體自所述第一活塞之第一側面流至所述第一活塞之第二側面;第二活塞,與所述管之內表面密封,在所述第一活塞與所述第二活塞之間形成流體腔室,在所述第二活塞形成多個孔,所述多個孔經組態以允許流體自所述第二活塞之第一側面流至所述第二活塞之第二側面;以及移動板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板不擋住所述多個孔,使得允許流體在第一流動速率下在所述第二活塞之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二活塞之所述第二側面之間流動,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板擋住所述多個孔中之至少一者且不擋住所述多個孔中之至少一者,使得允許流體在小於所述第一流動速率之第二流動速率下在所述第二活塞之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二活塞之所述第二側面之間流動。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第一活塞以及所述第二活塞由可相對於所述管移動的活塞桿承載。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自行車,其中所述懸吊總成之所有阻尼流體均包括於所述管內。
TW096126780A 2006-07-21 2007-07-23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TWI3983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3273106P 2006-07-21 2006-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1212A TW200821212A (en) 2008-05-16
TWI398380B true TWI398380B (zh) 2013-06-11

Family

ID=3764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6780A TWI398380B (zh) 2006-07-21 2007-07-23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10826B2 (zh)
EP (1) EP2043909B1 (zh)
AU (1) AU2006346331B2 (zh)
DE (1) DE212006000103U1 (zh)
TW (1) TWI398380B (zh)
WO (1) WO2008010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3137B2 (en) 2001-08-30 2007-09-25 Fox Factory, In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7128192B2 (en) 2001-08-30 2006-10-31 Fox Factory, In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7216883B2 (en) * 2005-03-02 2007-05-15 Rocky Mountain Bicycles-A Division Of Procycle Group Inc. Bicycle with rear suspension
US8002092B2 (en) * 2006-08-07 2011-08-23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damper
US20090000886A1 (en) 2007-06-29 2009-01-01 Mcandrews Michael Bicycle damper
US7878310B2 (en) * 2006-08-07 2011-02-01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damper
US20090000888A1 (en) * 2007-06-29 2009-01-01 Mcandrews Michael Bicycle damper
US20100244340A1 (en) 2008-03-19 2010-09-30 Wootten Dennis K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variable damping and variable spring rate suspension
US9150075B2 (en) 2008-03-19 2015-10-06 Fox Factor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spending vehicles
US9156325B2 (en) 2008-03-19 2015-10-13 Fox Factor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ehicle suspension having multiple gas volumes
US8869959B2 (en) 2008-07-24 2014-10-28 Fox Factory, Incorporated Vehicle suspension damper
TW200944422A (en) * 2008-04-24 2009-11-01 Giant Mfg Co Ltd Bike with rigid damping effect
US8328454B2 (en) 2008-06-30 2012-12-11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Vertically adjustable bicycle assembly
US7909347B2 (en) * 2008-09-11 2011-03-22 A-Pro Tech Co., Ltd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employing highly predictable pedalling characteristics
CA2829564C (en) * 2011-03-11 2016-11-29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Adjustable assembly for a bicycle
US10246155B2 (en) 2011-03-11 2019-04-02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Adjustable assembly for a bicycle
US9796232B2 (en) * 2014-04-11 2017-10-24 Fox Factory, Inc. Twin tube damper with remote gas reservoir
US10363987B2 (en) * 2015-06-26 2019-07-30 Fox Factory, Inc. Compression piston
US9821877B2 (en) * 2016-04-26 2017-11-21 Chin-Sung Tsai Pressure-balanced shock absorber for a bicycle
CA171388S (en) * 2016-05-13 2017-06-13 Zhejiang Right Digital Tech Co Ltd Electric bicycle
CA171389S (en) * 2016-05-13 2017-06-13 Zhejiang Right Digital Tech Co Ltd Electric bicycle
EP3324072B1 (en) * 2016-11-21 2020-04-15 Ratier-Figeac SAS Damping assembly
TW202337718A (zh) * 2017-09-28 2023-10-01 美商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可控制自行車懸吊技術
WO2019246440A1 (en) 2018-06-20 2019-12-26 N10Z Performance Shocks LLC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FR3093987B1 (fr) * 2019-03-22 2021-09-17 Decathlon Sa Suspension réglable pour un vélo
EP3809012A1 (en) * 2019-10-18 2021-04-21 Öhlins Racing AB Front fork position-dependent damping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US11724769B2 (en) 2019-12-17 2023-08-15 Sram, Llc Bicycle suspension components and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s
US20210214041A1 (en) * 2020-01-13 2021-07-15 Sram, Llc Bicycle suspension components
DE102022002550A1 (de) 2022-07-12 2024-01-18 Günther Zimmer Feder-Dämpfer-System mit Endlagananschlag und Zweiradfahrzeug mit Feder-Dämpfer-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5009A (en) * 1986-07-03 1989-01-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win-tube type shock absorber
US5186481A (en) * 1991-04-03 1993-02-16 Rockshox, Inc. Bicycle with improved front fork wheel suspension
US5246092A (en) * 1990-01-20 1993-09-21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ehicl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having low friction seal
TW396125B (en) * 1997-07-16 2000-07-01 Rockshox Inc Suspension system, and two-wheeled vehicle suspension fork
TW396124B (en) * 1997-07-16 2000-07-01 Rockshox Inc Suspension system, bicycle suspension fork and rear shock absorber for a bicycle
TW483848B (en) * 1997-09-16 2002-04-21 Rockshox Inc Damping system having separately adjustable damping circui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17058A (en) 1952-11-20 1955-09-06 Gen Motors Corp Shock absorber control valve
US3352387A (en) 1961-10-31 1967-11-14 Girling Ltd Shock absorber fluid flow velocity reducing means
US4203507A (en) * 1977-04-29 1980-05-2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ock absorber
US4624347A (en) 1984-01-23 1986-11-25 Ford Motor Company Piston assembly for shock absorber
US5285875A (en) 1990-12-05 1994-02-15 Nissan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c. Impact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US5190126A (en) 1991-09-16 1993-03-02 Charles Curnutt Shock absorber with air cavity controlled orifices
SE512020C2 (sv) 1995-05-18 2000-01-17 Oehlins Racing Ab Anordning vid stötdämpare
US5957252A (en) 1996-08-02 1999-09-28 Berthold; Brian D. Hydraulic suspension unit
US6241060B1 (en) * 1996-10-03 2001-06-05 Answer Products, Inc. Oil damped fork
US5848675A (en) * 1996-10-03 1998-12-15 Answer Products, Inc. Damping apparatus for bicycle forks
US5996745A (en) 1997-05-15 1999-12-07 K-2 Corporation Piezoelectric shock absorber valve
GB2337097A (en) 1998-05-07 1999-11-10 Delphi France Automotive Sys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6120049A (en) * 1998-10-29 2000-09-19 Answer Products, Inc. Bicycle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lockout means
US6371264B1 (en) 1999-06-09 2002-04-16 Denso Corporation Fulcrum blow off valve for use in a shock absorber
JP2001208123A (ja) * 2000-01-21 2001-08-03 Yamaha Motor 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6615960B1 (en) 2000-02-11 2003-09-09 Maverick American Llc Fluid damped shock absorber and method
US6672436B1 (en) 2000-04-19 2004-01-06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Variable bleed orifice valving
DE10051971C1 (de) 2000-10-20 2002-03-28 Krupp Bilstein Gmbh Arbeitskolben für einen hydraulischen Stoßdämpfer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 tellung
US6592136B2 (en) 2001-07-02 2003-07-15 Fox Factory, Inc. Bicycle fork cartridge assembly
US7128192B2 (en) 2001-08-30 2006-10-31 Fox Factory, In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20030213662A1 (en) 2001-08-30 2003-11-20 Fox Robert 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6581948B2 (en) 2001-08-30 2003-06-24 Fox Factory, In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6604751B2 (en) 2001-08-30 2003-08-12 Fox Factory, Inc.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6668986B2 (en) 2002-01-08 2003-12-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hydraulic fluid vehicular suspension damper
US7163223B2 (en) * 2003-11-19 2007-01-16 Sram Corporation Lockout mechanism for a suspension system
TWM284613U (en) * 2005-09-27 2006-01-01 Spinner Industry Co Ltd Hydraulic front fork with locking fun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5009A (en) * 1986-07-03 1989-01-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win-tube type shock absorber
US5246092A (en) * 1990-01-20 1993-09-21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ehicl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having low friction seal
US5186481A (en) * 1991-04-03 1993-02-16 Rockshox, Inc. Bicycle with improved front fork wheel suspension
TW396125B (en) * 1997-07-16 2000-07-01 Rockshox Inc Suspension system, and two-wheeled vehicle suspension fork
TW396124B (en) * 1997-07-16 2000-07-01 Rockshox Inc Suspension system, bicycle suspension fork and rear shock absorber for a bicycle
TW483848B (en) * 1997-09-16 2002-04-21 Rockshox Inc Damping system having separately adjustable damping circui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1212A (en) 2008-05-16
US7810826B2 (en) 2010-10-12
DE212006000103U1 (de) 2009-03-19
WO2008010813A1 (en) 2008-01-24
EP2043909A1 (en) 2009-04-08
AU2006346331B2 (en) 2010-11-25
EP2043909B1 (en) 2011-06-08
AU2006346331A1 (en) 2008-01-24
US20080023935A1 (en) 200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8380B (zh) 自行車懸吊阻尼系統
US10337584B2 (en) Bicycle fork having lock-out, blow-off, and adjustable blow-off threshold
US6217049B1 (en)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spring preload adjuster and hydraulic lockout device
US20090001684A1 (en) Bicycle suspension assembly
US6581948B2 (en)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8256787B2 (en) Adjustable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US6604751B2 (en)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TWI355351B (en)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US6382370B1 (en) Shock absorber with an adjustable lock-out value and two-stage flow restriction
AU2008221601B2 (en) Bicycle damper
US8356829B2 (en) Bicycle suspension-setting adjustor assembly
US20030213662A1 (en) Inertia valve shock absorber
US11040754B2 (en) Dampers for bicycle suspension components
TWI816079B (zh) 自行車懸吊組件
CN117842255A (zh) 用于自行车的悬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