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610B -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 Google Patents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5610B TWI385610B TW98126567A TW98126567A TWI385610B TW I385610 B TWI385610 B TW I385610B TW 98126567 A TW98126567 A TW 98126567A TW 98126567 A TW98126567 A TW 98126567A TW I385610 B TWI385610 B TW I38561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egory
- scores
- course
- score
- teach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課程教學評量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特別是指一種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一門課程施教效果的改進關鍵,包含從「規畫」、「執行」、「檢討」到「對策」的四個環節。目前針對學習效果評量的作法是於學習期間,擇期中及期末對受教學生實施調查,而兩次教學意見的調查結果也會反饋提供予教師參考。然後,改善執行單位再按課程的所有填答問卷學生之反饋意見計算綜合的教學成績,並訂定出一平均數的門檻,將之納入教師評鑑的評量項目。因此,可針對教學成績未達門檻標準之教師或是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評估其原因後,主動給予適當的支援與協助。
參閱圖1,目前一種習知教學問卷之各分項的量尺為李氏(Likert)量表,其使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非常同意」等五點量尺,並依序配予{1,2,3,4,5}的點數。
如圖1所示,此種李氏量表係屬等序尺度,賦予五點尺度1至5點等同於將等序尺度(Ordinal Scale)人為轉換為等比尺度(Ratio Scale)。固然平均數提供了教學評比的便利基準,可是它也具有兩項本質上的缺失。第一,示如表1,李氏量尺欠缺量測的距離屬性,故而它需要較大的樣本數始能獲致充分精確的平均值。第二,平均值會沖淡極端數的影響,以致單項平均值相當程度同時遮蔽了受教者們對教學者的肯定資訊和否定資訊。
今假設一平均數和一標準差分別是2.28和1.00的常態分數{1.00,1.44,1.76,2.03,2.28,2.53,2.81,3.12,3.56}是與{0.1,0.2,0.3,0.4,0.5,0.6,0.7,0.8,0.9}的累積機率相對應。換言之,若令九點量尺{1,2,3,4,5,6,7,8,9}是與前述常態分配累積機率對應,則九點量尺的常態分應當是數列{1.00,1.44,1.76,2.03,2.28,2.53,2.81,3.12,3.56},而非數列{1,2,3,4,5,6,7,8,9}。
同理,符合前述常態分配之五點量尺{1,2,3,4,5}的常態分數應當是數列{1.00,1.76,2.28,2.81,3.56},而非數列{1,2,3,4,5}。另外,五點量尺之常態分數的右界值分別是{1.44,2.03,2.53,3.12}。示如圖2,針對上述常態分配,當教學分數小於1.44時量尺值允當是1點,當它界於數值{1.44,2.03,2.53,3.12}之間時量尺值允當分別是{2,3,4}點,而當它大於3.12時量尺值允當是5點。
若將量尺頂級分數訂為100分,則五點量尺{1,2,3,4,5}對應的常態分數應當是{28.1,49.3,64.0,78.8,100}。此際,五點量尺之常態分數的四項右界值分別是{40.4,56.9,71.1,87.7}。當對應分數小於40.4時量尺值是1點,當介於數值{40.4,56.9,71.1,87.7}之間時,量尺值分別是{2,3,4}點,而當對應分數大於87.7時,量尺值是5點。
假設某位老師教學成績符合常態分配,而且其分數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分別是70.0和8.0,遂行蒙地卡羅模擬20次,每次取樣百筆常態成績,轉換成百位學生的李氏量尺;模擬成果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示如下表2,則該位老師Likert平均數20次中卻沒有任何一次通過3.5(相當於總分100分時的70分)的門檻數值。因此顯然此種以習知李氏量尺來評量教師教學之方法有其缺失,而有必要尋求解決之道。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
於是,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首先,提供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接著,利用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然後,利用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
於是,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該系統包含一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以及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該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記錄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用以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該課程績分計算單元用以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於是,本發明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記錄有一可受一電腦控制之程式碼。該程式碼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且包含以下步驟。首先,提供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接著,利用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然後,利用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對每位受評教師,除了能提供整學期的教師教學績分之外,同時伴附「肯定」及「否定」的績分資訊,可協助受評教師充分了解自己課程教學的強項與弱項。藉此,受評教師可以據以發揚「肯定」的強項,並且針對「否定」的弱項尋求改善,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3,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1之較佳實施例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該系統1包含一配分產生單元10、一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11、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12、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13、一教學績分計算單元14及一判斷單元15。
該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11用以記錄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
該配分產生單元10用以將與該等滿意選項對應之常模機率分別換算成對應之標準差,再將該等標準差分別平移成平移後標準差,繼而將該等平移後標準差轉換為配分,以產生該等否定績分,以及該等肯定績分。
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12用以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該課程績分計算單元13是用以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來計算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配合參閱圖4,以下將說明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之較佳實施例。首先,如步驟20所示,該配分產生單元10將與該等滿意選項對應之常模機率分別換算成對應之標準差,再將該等標準差分別平移成平移後標準差,繼而將該等平移後標準差轉換為配分,以產生該等否定績分,以及該等肯定績分。在本實施例中,特為教學問卷之問題設定「」五等滿意選項,將常模機率假設為5%、20%、50%、20%、5%,其PR值與換算成常態的標準差示如表3所示。又衡量教學績效滿意度其分數出現負數著實不妥,故採平移方式將其-1.64的標準差轉移為+1,本實施例設定量尺分數訂為50至100分,則五點量尺{1,2,3,4,5}對應的常態分數應當是{50,62.2,79.2,91.4,100}。
接著,如步驟21所示,該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11提供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然後,如步驟22所示,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12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
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是假設某位受評教師講授M門課程,總計N
位學生填答某一課程的教學問卷,且所有課程的教學問卷之問題題本相同,各包含a大類,而每類之題數不等。
則在計算某一課程第i
個類別之績分時,首先分別計算類別肯定績分以及類別否定績分,其中,n j
為第i
類別之分項問題數,u ijk
以及v ijk
分別為第i
個類別第j
個滿意選項第k
個學生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
接著,如步驟23所示,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12將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加總,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
接著,如步驟24所示,該課程績分計算單元13計算該特定課程之所有類別之類別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特定課程之課程績分。
接著,如步驟25所示,該判斷單元15判斷是否已計算出所有課程之每一類別之類別積分。若判斷結果為否,則本發明方法反覆進行步驟22至25。反之,若判斷結果為是,則進行步驟26,該教學績分計算單元14計算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教師之教學績分。
以下將以某位受評教師的某一20人課程之全部問卷統計詳如表4,而各項績分計算詳如表5所示。
如上述表4、5所示,該位受評教師的課程評量績分為77.4466。此外,參閱圖5、6,可將表4、5中的結果進一步表示成教學績分直條圖及雷達圖。其中,圖5縱軸上的〝綜合〞項目指的是所有類別的肯定績分之平均值,以及所有類別的否定績分之平均值,即所有類別的肯定績分之平均值=(73.533+90.2+34.017+59.317+28.433)/5=57.1,及所有類別的否定績分之平均值=(10.367+0.0+33.233+20.733+37.4)/5=20.35。如圖5所呈現者可知,該受評教師之「教學方法」類別之績分最佳,惟在「評量方法」類別(類別績分為67.25)及「教學態度」類別(類別績分為65.833)兩方面,其確有甚大的改進空間。
再者,若以上述〝先前技術〞段落中所述之李氏量尺來計算,則從表3中的問卷統計數據所計算出的課程績分為3.03分,其僅能提供一綜合評量。然而,本發明運用新量尺之方法及系統則可精確指出改進方向與應當提升程度。
因此,本發明運用新量尺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及系統對每位受評教師,除了能提供整學期的教師教學績分之外,同時伴附「肯定」及「否定」的績分資訊,可協助受評教師充分了解自己課程教學的強項與弱項。按此,受評教師可以據以發揚「肯定」的強項,並且針對「否定」的弱項尋求改善。再者,在學校行政面,校方可以一方面據以編修績優教師表揚辦法,另一方面對績分排序落後的老師提出猶待改進之明確訊號;尤其對肯定及否定的績分排序同時皆都落後的老師,校方更可以主動提供適當之支援與輔導。在該較佳實施例中,將教學績分之第五肯定百分位數及第九五否定百分位數作為門檻,應當甚為明智。
參閱圖7,其說明本案申請人根據97學年度第1學期期中調查1183科目之問卷調查結果,使用習知李氏量尺所產生的教學實績分配直條圖,其教學績分範圍分佈於0.8%至54.5%之間,平均績分為4.40,標準差是0.27,其中計有98%的課程之績分高於3,惟仍有2%的課程之績分落至3以下而形成長曳的左尾。
參閱圖8,上述圖7所根據的相同問卷若改用本發明之新量尺,則該學期期中教學績分之平均數應為94.17,而標準差等於0.28。其中,有75%的課程績分落於79.2至100分之區間,其餘25%的課程績分將低於62.2。因此,針對這些顯著落後之課程,本發明中的新量尺將可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方面需改進方向與努力之程度。
此外,本發明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係記錄有一可受一電腦控制之程式碼。該程式碼適用於執行上述本發明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方法之執行步驟。其中,本發明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例如可為軟碟片、硬碟機、光碟片、磁帶機或隨身碟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除了可以應用在一般學校作為教學評量的重要依據之外,只要調整適當之門檻值或是設計適所的問卷題目,舉凡補教業、幼兒教育體系,甚至是一般公司行號中的客戶關係評量服務皆可適用,不應侷限於本較佳實施例所揭露。
綜上所述,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對每位受評教師,除了能提供整學期的教師教學績分之外,同時伴附「肯定」及「否定」的績分資訊,可協助受評教師充分了解自己課程教學的強項與弱項。藉此,受評教師可以據以發揚「肯定」的強項,並且針對「否定」的弱項尋求改善,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
10...配分產生單元
11...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
12...類別積分計算單元
13...課程積分計算單元
14...教學積分計算單元
15...判斷單元
20~26...步驟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習知問卷量尺刻度之設計;
圖2是一統計圖表,說明習知問卷量尺刻度與常態分數;
圖3是一系統方塊圖,說明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之一較佳實施例;
圖4是一流程圖,說明本發明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之一較佳實施例;
圖5是一直條圖,說明依據表4、5中的教學評量數據所產生的教學類項肯定績分與否定績分雙向直條圖;
圖6是一雷達圖,說明依據表4、5中的教學評量數據所產生的教學類項肯定績分與否定績分;
圖7是一直條圖,說明本案申請人根據某一學期期中問卷調查成果,使用習知李氏量尺所產生的教學實績分配直條圖;以及
圖8是一直條圖,說明利用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產生的常模配分設定分配直條圖。
1...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
10...配分產生單元
11...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
12...類別積分計算單元
13...課程積分計算單元
14...教學積分計算單元
15...判斷單元
Claims (18)
- 一種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提供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B)利用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以及(C)利用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係藉由該(A)步驟前的一(D)步驟來決定,該(D)步驟包括以下子步驟:(D-1)提供與該等滿意選項對應之常模機率;(D-2)利用一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常模機率分別換算成對應之標準差;(D-3)利用該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標準差分別平移成平移後標準差;以及(D-4)利用該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平移後標準差轉換為多個配分,以產生該等否定績分,以及該等肯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其中該(B)步驟針對該特定課程第i 類別進行計算時,係按公式來計算類別肯定績分,且按公式來計算類別否定績分,其中N 為學生人數,n j 為第i 類別之分項問題數,u ijk 以及v ijk 分別為第i 個類別第j 個滿意選項第k 個學生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其中該(B)步驟中係將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加總,以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其中該(C)步驟中係計算該特定課程之所有類別之類別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特定課程之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方法,在該(C)步驟後,該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驟:(E)反覆進行該步驟(B)及(C),以計算出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以及(F)利用一教學績分計算單元,計算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教師之教學績分。
- 一種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該系統包含:一學生填答結果資料庫,記錄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用以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以及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用以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更包含一配分產生單元,用以將與該等滿意選項對應之常模機率分別換算成對應之標準差,再將該等標準差分別平移成平移後標準差,繼而將該等平移後標準差轉換為多個配分,以產生該等否定績分,以及該等肯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其中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針對該特定課程第i 類別進行計算時,係按公式來計算類別肯定績分,且按公式來計算類別否定績分,其中N 為學生人數,n j 為第i 類別之分項問題數,u ijk 以及v ijk 分別為第i 個類別第j 個滿意選項第k 個學生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其中該類別績分計算單元係將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加總,以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其中該課程績分計算單元係計算該特定課程之所有類別之類別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特定課程之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課程教學雙向評量系統,更包含一教學績分計算單元,用以在計算出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後,計算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教師之教學績分。
- 一種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其記錄有一可受一電腦控制之程式碼,該程式碼適用於執行一教師對多個學生之教學之雙向評量,且包含以下步驟:(A)提供該等學生對多門課程之教學問卷之填答結果,其中該等教學問卷包括多個類別,且該等教學問卷之問題包括多個滿意選項,該等滿意選項中之一部份為具有肯定績分之肯定選項,且該等滿意選項中之另一部份為具有否定績分之否定選項,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皆為正值;(B)利用一類別績分計算單元,針對該等課程中的一特定課程,根據該填答結果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繼而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以及(C)利用一課程績分計算單元,根據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計算該特定課程之一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其中該等肯定績分及否定績分係藉由該(A)步驟前的一(D)步驟來決定,該(D)步驟包括以下子步驟:(D-1)提供與該等滿意選項對應之常模機率;(D-2)利用一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常模機率分別換算成對應之標準差;(D-3)利用該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標準差分別平移成平移後標準差;以及(D-4)利用該配分產生單元,將該等平移後標準差為多個配分,以產生該等否定績分,以及該等肯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其中該(B)步驟針對該特定課程第i 類別進行計算時,係按公式來計算類別肯定績分,且按公式來計算類別否定績分,其中N 為學生人數,n j 為第i 類別之分項問題數,u ijk 以及v ijk 分別為第i 個類別第j 個滿意選項第k 個學生之肯定績分以及否定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其中該(B)步驟中係將每一類別之類別肯定績分及類別否定績分加總,以計算每一類別之類別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其中該(C)步驟中係計算該特定課程之所有類別之類別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特定課程之課程績分。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在該(C)步驟後,該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驟:(E)反覆進行該步驟(B)及(C),以計算出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以及(F)利用一教學績分計算單元,計算所有課程之課程績分之平均值,以作為該教師之教學績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8126567A TWI385610B (zh) | 2009-08-06 | 2009-08-06 |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8126567A TWI385610B (zh) | 2009-08-06 | 2009-08-06 |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06307A TW201106307A (en) | 2011-02-16 |
TWI385610B true TWI385610B (zh) | 2013-02-11 |
Family
ID=44814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8126567A TWI385610B (zh) | 2009-08-06 | 2009-08-06 |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85610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615867A (en) * | 2004-11-05 | 2006-05-16 | Multipi Inc | Computeriz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agnosis system |
US20060190440A1 (en) * | 2003-02-04 | 2006-08-2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nd using models of memorability i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
TW200915244A (en) * | 2007-09-27 | 2009-04-01 | Home Work Digital Culture Inc E | Multi-edition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
-
2009
- 2009-08-06 TW TW98126567A patent/TWI38561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90440A1 (en) * | 2003-02-04 | 2006-08-2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nd using models of memorability i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
TW200615867A (en) * | 2004-11-05 | 2006-05-16 | Multipi Inc | Computeriz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agnosis system |
TW200915244A (en) * | 2007-09-27 | 2009-04-01 | Home Work Digital Culture Inc E | Multi-edition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06307A (en) | 2011-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Picus et al. |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facilities: Evidence from Wyoming | |
Porter et al. | Developing a psychometrically sound assessment of school leadership: The VAL-ED as a case study | |
Widyaningsih et al.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TS Test of Physics Based on Modern Test Theory: Question Modeling through E-Learning of Moodle LMS. | |
Ahmed et al. | BIM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ramework for Syrian AEC companies | |
Schoepp et al. | An effective rubric norming process | |
Meyer et al. | Value-added model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sessments | |
Johnson et al. | Score resolu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resolved scores | |
Salih et al. | MBBS teaching program, according to DREEM in 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Bahri, Khartoum, Sudan | |
Kayode et al. | Validating quality process management instru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 |
Glazerman et al. | False Performance Gains: A Critique of Successive Cohort Indicators. Working Paper. | |
McManus et al. |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level grades and teacher-predicted grades in UK medical school applica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data in a time of COVID-19 | |
Gyurke et al. | Standardizing an assessment | |
King et al. | Internal evalu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 districts: The importance of externally driven accountability mandates | |
Sweet et al. |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ustralian Midwifery Standards Assessment Tool (AMSAT) to the Australian midwife standards for practice 2018 | |
Goh et al. | Psychometric testing and cost of a five-station OSCE for newly graduated nurses | |
Kosia et al. | Effects of school quality assurance communication officers‟ feedback in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rusha city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Tanzania | |
TWI385610B (zh) | Two - way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ts System and Computer - readable Recording Media | |
Yen et al. |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 |
Burnham et al. |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counselor nee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rvey | |
Tatto et al. | Scale development and reporting: Opportunities to learn, beliefs, and mathematics knowledge for teaching | |
Hlongwane | Compliance with quality assurance principles of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 (RPL)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chools in South Africa | |
Poudel | A Review of the Results of National Assessment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in Nepal | |
Griffin et al. | A 20-year study of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 |
TWI441108B (zh) | 輔助學習之方法及其系統 | |
Peng et al. | One-year value-added school effects from various models and their inter-temporal vari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