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15081B -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 Google Patents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415081B
TW415081B TW87121237A TW87121237A TW415081B TW 415081 B TW415081 B TW 415081B TW 87121237 A TW87121237 A TW 87121237A TW 87121237 A TW87121237 A TW 87121237A TW 415081 B TW415081 B TW 4150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posited
patent application
capacitor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87121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ang-Yuan Jeng
Guan-Jr Tsai
Original Assignee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filed Critical Vanguard Int Semiconduct Corp
Priority to TW871212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41508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415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415081B/zh

Link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Description

4ip81 五、發明說明(1) [發明領域] . 本發明係有關於半導體積體電路裝置,特別是有關於 以具有在位元線下之電容器之記憶體單元的陣列來製造動 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的方法。同時積體過程中也在dram 晶片中之單元區域和周邊區域中形成可為複合層接觸窗縮 小縱橫比之鎢連接插塞。其中上述鎢連接插塞包括一 τ i N / T i / N+之複晶矽之阻障層,上述阻障層可以避免從基 底流失摻質並形成對基底有低接觸電阻(rc)之矽化鈦 (TiSi2)。 [習知技術之描述] 在電子業中廣泛地使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來 儲存資料。每一個記憶體單元包含一個電容器和一當作電 荷轉移之場效電晶體。二進位的資料(1,s和〇, s)以電荷形 式儲存在每個記憶體單元之電容器内。近幾年内,DRAM 晶片中記憶體單元的數目和密度戲劇性地增加。預計至西 元2000年,DRAM晶片中記憶體單元的數目會到達1千萬位 元。提高的電路密度導因於個別半導體裝置(FETs)的縮小 及隨後所增加的裝置堆積密度。裝置得以縮小的一部份原 因歸功於高解析度的微影技術和方向性(非等向性)的電漿 钱刻。然而當要將水平的裝置縮小至次微米尺寸時,便需 要自行對準技術來減緩對準的需要並改善關鍵尺寸 (critical dimension, CD)。 不幸地,當持續地減少水平的尺寸時,垂直的尺寸也 變的更重要,因為若增加縱橫比(深度對寬度)的話,會造
IHB
頁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 ptd第 £156)81 五、發明說明(2) 成敍刻可靠的接顧愈 接觸窗時,這是雜當在DRAM裝置令蚀刻複合層 5,332,685中\^重/^。1^等人在美國專利號 觸窗困難的方法。在上 置中降低蝕剡高縱橫比接 選擇性的沈積或、、尤積爯二氺:’在基底上之絕緣層中以
容器之位元線。然:上述方法 Ik 一.同縱k比之接觸窗,所以會增加縮小裝置尺寸之困 難。Arim〇t〇等人在美國專利號5, 045, 899中敘述另一種製 造DRAM之方法。因為位元線形成在堆疊的電容器之間並 與堆疊的電容器相鄰,所以會降低位元線電容而改善電路 之表現。但上述方法未提及製造具有高縱橫比之複合層接 觸窗之問題。因此,仍然有改善DRAM製程之需要,使得可
在縮小裝置特徵尺寸之過程中,在DRAM晶片上降低複合層 接觸窗之縱橫比。 隨著積集密度的增加會造成具有縮小尺寸之接觸窗會 增加接觸窗電阻以及為改善FET的電特性而在FET源極/汲 極接觸區域中形成窄的擴散接面深度(shallQwei_ diffused junction depths)的問題。另—種方法是以使 用鈇/氮化鈦阻障/粘合層之鎢金屬插塞來代替傳統地摻雜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6 頁 415081 五、發明說明(3) 的複晶矽插塞。 這種方法敘述在Somekh等人之美國專利號 5, 250, 467。上述方法使用一種傳統PVD法濺鍍製程來在接 觸窗内沈積一鈦阻障層,並在氮氣中回火形成一 1^3“層 和一頂端之T i N層。然後再以使用六氟化鎢之CVD沈積法來 形成鎢插塞。然而,Somekh等人沒有提及在TiSi2形成過 程中會從基底接觸處流失摻質之問題,上述問題也會造成 接觸窗電阻之增加。Pinchovski等人在美國專利號4, 822, 753中敘述另一種製造W/ TiN插塞之方法,在上述方法中 使用一自行對準的矽化鈦(金屬矽化物),然後沈積一當作 阻障/祐合層之TiN層。然而,Pinchovski等人並沒有提及 在TiSi2形成過程中會從在基底接觸處之窄擴散的接合處 流失摻質之問題。 因此半導體工業仍需要提出一種可行且有經濟效應之 製程來在DRAM晶片上增加記憶體單元密度並同時縮小複合 層接觸窗之縱橫比和降低接觸電阻。 [發明概述]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為形成一種具有在位元線下之電容 器結;和鎢連接插塞之高密度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單元的 陣列。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為同時在DRAM晶片之記憶單元區域 和周邊區域中形成這些連接插塞來同時縮小在DRAM晶片之 兩個區域中之複合層接觸窗之縱橫比。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為形成鎢連接插塞之前先形成一
C:\Program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7 頁 415Q81 五、發明說明(4)
TiN/Ti/N+之阻障層來避免在回火過程中從基底流失摻 , 質,因此避免了接觸電阻之增加。 本發明敘述一種製造具有作為位元線、電容器節點和 複合層插塞之連接插塞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ΡΜΜ)之陣 列’其中這些連接插塞會縮小複合層插塞之縱橫比。本發 明也包含了在連接插塞和基底介面間,當作一部份阻障廣 之N +掺雜的複晶石夕層’因而較傳統的複晶梦插塞製程改善 了接觸電阻。 當本發明從提供一半導體基底開始。一般而言,上述 基底為具<100〉單晶晶格方位的p-掺雜單晶石夕。在基底上 作為DRAM記憶體單元和周邊裝置之裝置區域被相當厚之場 氧化層區域圍繞和電性隔離著。一種工業界普遍用來形成 場氧化層區域的傳統方法’乃使用淺渠溝隔離法(STI)。 之後形成FET。在上述裝置區域上成長薄閘極氧化層β之 後沈積並圖形化由一濃r摻雜的複晶矽層、一耐高溫金屬 石夕化物層(複晶矽化金屬)和一氧化矽/氮化矽層構成之複 合層以形成有一蓋氧化層之閘極電極β同時已圖形化之複 晶石夕層產生在場氧化層區域上之字元線。為了這些次微米 FET結構’在閘極電極旁形成淡摻雜源極/汲極區域,之後 在FET閘極電極旁形成絕緣的側壁間隔物以降低短通道效 應和改善裝置的電特性。另外,於FET閘極電極上之侧壁 間隔物旁離子植入如磷離子(jm) 型摻源來形成源極/汲 極接觸區域。這樣便完成在dRAM單元中用來產 體陣列之m陣列。另外,藉由切基底中同時包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8 頁 415381 五、發明說明(5) ' ---- 井區域之製程步騍,可以同時形成P通道和N通道FET來在. 周邊區域中及上方提供互補的金屬氧化半導體電路 之後形成低接觸電阻之鎢連接插塞接觸窗。沈積一非 薄且保角的氮化矽層。沈積一由硼磷矽玻璃(BPSG)組成 之非常厚第一絕緣層,並施以化學/機械研磨法來產生一 平坦的表面。 使用第一光阻罩幕和非等向性蝕刻法,於記憶單元區 域中之第一絕緣層内選擇性地蝕刻接觸窗至源極/汲極接 觸區域上方以形成自行對準的位元線和電容器節點之接觸 窗’並同時在周邊裝置區域中蝕刻接觸窗至基底。之後移 除第光阻罩幕及從第一絕緣層内之接觸窗内移除氮化石夕 層’使用第二光阻罩幕和非等向性银刻法,在周邊區域9 中第一絕緣層和氮化矽層内蝕刻接觸窗至已圖形化之複晶 石夕化金屬層’同時银刻過程中第二光阻罩幕會保護記憶單 元區域不被蝕刻。移除第二光阻罩幕。本發明的一個重要 特徵為沈積一r掺雜的複晶矽層後,再沈積由鈦(Ti)和氮 化鈦(TiN)構成的阻障層。回火上述基底來在接觸窗中形 成梦化鈦(TiSi2) ’同時加入的N+摻雜的複晶石夕層會避免在 回火過程中因為產生固體狀態的擴散而流失基底之掺質。 這提供了改善的接觸電阻(低接觸電阻)。沈積一如鎢(w) 之第一導電層至足以填滿接觸窗之厚度。將鎢層、TiN和 TiSi2層回#至第一絕緣層來形成在接觸窗中之w連接插 塞。沈積一如氮化矽(Si3N4)之蝕刻終止層。
C:\PrograniFiles\Patent\05i6-3933-E.ptd第 9 頁 411081
的第隹儲存電容器以沈積一由二氧化石夕構成之非常厚 層來形成,㊉用第三光阻罩幕及非等向性餘刻 電容号麻ί緣層和蝕刻終止層内形成接觸窗’使得可以將 上。移電極對準並㈣1當作電容器節點之連接插塞 極之開口由二光阻罩幕,及在基底上和作為電容器底部電 蔣一内沈積由鎢或氮化鈦構成之保角的第二導電層。 電容残門化矽或聚合物構成之第三絕緣層沈積至可以填滿 兔谷器開口並形成一平坦的表面。 在第將層或聚合物全面回蝕(blanket etch back)至 之頂端表面上之第二導電層,同時遺留部分 層來避免蝕刻當底部電極用之第二導電層 ΐίΑΜΐ 層頂端表面上之第二導電層施行回敍來為 電漿Ϊ化:谷器底部電極之陣列。之後以如濕式蝕刻法或 電聚灰化法移除氧化層或聚合物。 :用氫氟酸蝕刻法將剩餘之第二絕緣層移除至蝕刻終 止層並施订電漿灰化法來移除聚合物,這樣便完成 器底部電極。然後在底冑電極上形成電$器電極間介電 層,及再沈積並圖形化如TiN、w或類似物之第三導電層以 形成電容器頂端電極。沈積第四絕緣層至能夠填滿電 底部電極之厚度,然後回磨第四絕緣層以形成」平坦& 面。 — 繼續下面製程步驟便可以完成有縮小縱樺比之複人芦 接觸窗。然後在第四絕緣層内蝕刻複合層接觸窗或介;二 來形成下-層電的内連接。冑用傳統的微影技術和非等向
41..5Q81
性蝕刻法在第四絕緣層中蝕刻複合層接觸窗至電容器頂端 電極,及在周邊裝置區域中之第四絕緣層和飯刻終止層中 蝕刻複合層接觸窗到基底上之連接插塞插塞),和到已 圖形化複晶矽層(1 8,1 6 )上之連接插塞。同時也在記憶單 元區域中蝕刻接觸窗至FET源極/汲極區域上之連接插塞。 以本發明之方法’將複合層接觸窗都同時蝕刻至連接插 塞。將導致有縮小縱橫比之較窄接觸窗,並且單一蝕刻會 降低在不同接觸窗蝕刻過程中可能發生之基底損害的風 險。這將改善在有次微米尺寸之高密度電路上製造接插塞 之可罪性。為了將積體電路(DRAM)完成至第一層電的内連 接’便沈積並回蝕如Ti/TiN和W之第四導電層來在複合層 接觸窗内形成導電插塞。然後沈積如Ti/TiN/A1Cu/TiN之 第一金屬層’並以傳統方法圖形化之以完成包含位元線之 第一層電的内連接。可以重複製造第一層電的内連接之製 程以形成另一層電的内連接來完成DRAM晶片之電路。 [實施例]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 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 細說明如下: 圖式之簡單說明 圖1到圖13為概略的剖面圖’顯示製造新的具有在位 元線下之電容器(capacitor under bit line,CUB)的 DRAM晶片’其中包括在單元區域和周邊區域有具縮小縱橫 比之複合層接觸窗。
C:\Prograni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11 頁 41.5_ 五、發明說明(8) 現以圖1至1_3來敘述製造具有縮小的縱橫比之複合層、 接觸由之CUB-ΜΑΜ的一較佳實施例。使用鶴連接插塞來造 成縮小的縱橫比。另一個新顆的特徵為在阻障層中包含一 導電摻雜的複晶矽層使得連接插塞可以降低接觸電阻。雖 然上述製程是用來製造如存取電晶體之具有N通道的eft的 DRAM裝置之記憶體單元,但是熟知此技術人士也之除了這 較佳實施例之外’在DRAM晶片上也可以包括其他類型的裝 置。例如’在一 P掺雜的基底中形成N井區域,便可以再形 成P通道之EFT以形成這個互補的金屬氧化半導體(cmos)電 路,如DRAM晶片之周邊區域所需。 參照圖1 ’從提供半導體基底10開始,圖中顯示一部 分上述基底具有記憶單元區域8和周邊區域9。一般而言, 上述基底為具< 1 0 0 >單晶晶格方位的P-摻雜單晶;6夕。以圍 繞和電性隔離裝置區域的方式來形成場氧化層區域12。圖 中所示之部分場氧化層區域12為記憶單元區域之一。一種 工業界普遍用來形成場氧化層區域的傳統方法,乃使用淺 渠溝隔離法(STI)。通常,藉由在基底上的場氧化層區域 内蝕刻深度介於約2000-4000埃間之渠溝來形成STI。當於 凹槽内形成薄熱氧化層後,渠溝充滿一種絕緣物質,如二 氧化矽(S i 02),並再施行如平坦的回蝕法或化學/機械研 磨法(CMP)使得渠溝與基底10 —樣變的平坦。之後在上述 裝置區域上成長厚度介於約40-90埃之間的薄閘極氧化層 1 4。沈積N+摻雜的複晶矽層1 6,然後便形成FET閘極電 極,層16以如低壓化學氣相沈積法(Low pressure
C:\Program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12 頁 五、發明說明(9)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CVD)通常沈積至厚度介 於約500-1500埃之間。層16以神(αγ)或碟(p)摻雜至濃度 介於 1.0E20-1.0E21 at〇ms/cm3 之間。以 LPCVD 法沈積一種 对高溫金屬矽化物層18至厚度介於約500-1500埃之間,層 18由矽化鎢(WSia)組成較佳,。沈積由Si〇2*—si3N4頂層 構成之蓋(CAP)氧化層20。層20以LPCVD法沈積較佳,並且 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 000-250 0埃之間。使用傳統的微影技 術和非等向性電漿蝕刻法來圖形化層2 〇、1 8、和1 6,造成 在主動裝置區域(active device area) 8上形成複晶石夕閘 極電極’同時在場氧化層區域12上形成字元線並為周邊電 路在晶片區域9中形成部分FETs。之後離子植入磷(psi)而 於鄰接閘極電極形成淡摻雜源極/汲極區域以減少次微米 結構的短通道效應 現參照圖2 ’在閘極電極(1 6, 1 8)之侧壁(s i dewa 11 ) 上形成絕緣的侧壁間隔物22。侧壁間隔物22以LPCVD法沈 積一保角的(conforma 1) Si3N4層後,再用非等向性電漿法 回蝕上述Si3N4層來完成較佳。在回蝕之前,Si3N4層沈積 至厚度介於約2 0 0 - 8 0 0埃之間較佳。現在,於侧壁間隔物 22旁離子植入如P31的N型掺源來形成源極/汲極接觸區域 19(N+)以完成FETs。接觸區域19(N+)摻雜至最後濃度介於 約 1.0 E19-1.0E21 atoms/cm3 之間較佳。 仍參照圖2,在製造自行對準鎢(W)位元線和鎢接觸插 塞之方法中,包括沈積非常薄且保角的層24。層24由Si3N4 構成較佳,並使用如二氣矽甲烷(SiCl2H2)和氨(NH3)為反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13 頁 415QS1 五、發明說明(10) 應氣體混和物之LPCVD法沈積。層24沈積至厚度介於約 、 50-400埃之間較佳。在Si3N4層24上沈積非常厚第一絕緣層 26。層26是由硼磷矽玻璃(BPSG)組成,以原矽酸四乙醋 (TEOS)當反應氣體之LPCVD法沈積。硼和磷是在沈積bpsg 層過程中加入的。之後對層26施行化學/機械地研磨,來 在閘極電極上產生厚度介於約4500-9000埃之間的平坦表 面。 現參照圖3 ’使用第一光阻罩幕2 8和非等向性姓刻 法’於記憶單元區域8中之第一絕緣層2 6内選擇性地钱刻 接觸窗2’和2’’至源極/汲極接觸區域19(N+)上之Si3N4層 24 ’以及在周邊區域9中選擇性地蝕刻接觸窗2至基底1〇, 同時第一光阻罩幕28保護其他區域不被蝕刻。較佳之非等 向性蝕刻法採用反應性離子蝕刻法(R〖E)及以例如四氟異 丁烯(CJ8)、三氟甲烷(CHFS)、一氟曱烷(CHSF)、四氟化碳 (CF4)、一氧化碳(CO)、氧(〇2)和當作載送氣體氬(Ar)之餘 刻氣體混合物’並提供對BPSG和S“N4高於20 : 1之蝕刻速率 選擇性。這將導致如圖3所示之位元線接觸窗2’和節點接 觸商2 自行對準至閉極電極。然後以如在氣中之點將灰 化法移除第一光阻罩幕28。 參照圖4,在移除第一光阻罩幕之後,使用第二光阻 罩幕30和非等向性蝕刻法,在周邊區域9中第—絕緣層26 和S“N4層内蝕刻接觸窗4,其中上述接觸窗穿越蓋氧^匕層 20至由層18和16構成之已圖形化之複晶矽化金屬層之表面 頂端。在蝕刻過程中,第二光阻罩幕3〇會保護記憶單元區
415Q81 五、發明說明(11) 域8 °較佳的非等向性蝕刻技術是在具有對BPSG層和WSi2 . 層1 8高於1 〇 : 1之高蝕刻速率選擇性的反應性離子蝕刻器中 實行。 參照圖5,為周邊的接觸插塞蝕刻接觸窗4後,移除第 二光阻罩幕。移除暴露在接觸窗2、2’和2’’中和源極/汲 極接觸區域19(N+)上之Si3N4層24。之後產生本發明的一個 重要特徵。沈積一保角的導電地摻雜的複晶矽層32。層32 以使用矽甲烷(SiH4)為反應氣體之LPCVD沈積較佳,並將 複晶矽層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 00-30 0埃之間。之後以使用 P31離子之離子植入法將複晶矽層32摻雜至濃度介於約1〇 £19-1.〇£2181:〇1118/(;1113之間較佳。為了防止植入至?通道 FETs之接觸窗,可以在ρ3ι植入過程中使用一光阻概略的 (block-out)罩幕,或者當在p通道FET之接觸窗内植入如 硼(B)之P摻質時,可使用一block_out罩幕在n通道FET 之接觸窗上。然後形成由鈦(Ti)層34和氮化鈦(TiN)層36 所構成之一保角的金屬阻障層。例如,T i層3 4使用以 TiCU當反應氣體之CVD法來沈積。將層34沈積至厚度介於 約50-200埃之間較佳。接下來,TiN層36可用以如TiCl4 和氨(NHS)當反應氣體之CVD法來沈積。將層36沈積至厚度 介於約1 0 0 - 3 0 0埃之間較佳。 形成阻障層後,回火上述基底使Ti層34和複晶矽層32 反應來形成TiSi2層35。在無氧之環繞氣體及介於 500-700 °C間之溫度中回火一段時間至能夠形成TiSi2, 更特別是1到30分鐘。另外也可採用快速熱回火法(rtA)來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15 頁 五、發明說明(12) 形成TiSi2層35。因為TiSU層35為N+摻雜的,所以會避免_ 矽基底外擴散(outdiffusion)和流失N摻質而且並避免高 接觸電阻(Rc)。另外可在氮氣或氨(NH3)中進行回火來省 略沈積TiN之製程步驟, 仍參照圖5 ’鎢層3 8採用以六氟化鎢(WF6)當反應氣體 之LPCVD法沈積。將層38沈積至厚度足以填滿開口 2、 2’ 、2’’和4,更特別是至少大於1〇〇〇埃之厚度。 參照圖6 ’然後將鶴層38、TiN層36、由層34和層32反 應而產生之TiSi2層回#刻至第一絕緣層26,因此產生由 具有TiN/TiSi2阻障層和鎢層之導電插塞38,。或者可用化 學/機械地回磨層38、36和由層34和層32反應而產生之 Ti Sis層。導電插塞3 8’當成後來形成之複合層插塞之連接 插塞。這樣製造了有縮小的縱橫比之複合層插塞。並因為 所有的插塞都同時地製造,這將降低可能發生在不同接觸 窗蝕刻過程中之基底損壞的可能風險。 參照圖7 ’沈積一敍刻終止層4 0和一厚的第二絕緣層 42。蝕刻終止層40由氮氧化矽(SiON)層或氮化矽構成較 佳,並且沈積在連接插塞接觸窗38,之上。以如二氯石夕甲 烷(31(:12112)和氨<^113)當反應氣體混和物之1^(^1)法沈積層 40 ’並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 00-5 0 0埃之間。層42由氧化 梦層或BPSG構成較佳、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約 埃之間。以TE0S當反應氣體之LPCVD法沈積3丨〇2層42,並 且如果使用BPSG,則可在沈積過程中加入如硼和填的適當 摻源。
C:\Program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16 頁 415Θ81 五、發明說明(13) 參照圖8 ’使用第三光阻罩幕4 4以及非等向性蝕刻技 術在第二絕緣層4 2和蝕刻終止層4 〇中形成複數開口 6,使 得電容器底部電極可以對準至當作電容器節點之連接插塞 38’之上;同時第三光阻罩幕保護在其他連接插塞上之第 一絕緣層4 2不被蝕刻。開口之姓刻採用R〗e法及如c4F8、 CHh、、CF4、c〇、〇2和當作載送氣體Ar之蝕刻氣體混 合物。
現參照圖9 ’以在氧氣中之電漿灰化法移除第三光阻 罩幕44。沈積當作電容器底部電極用之一保角的第二導電 層46。較佳之層46為以六氟化鎢(WF6)當反應氣體之LPCVD 法沈積之鎢層。將第二導電層46沈積至厚度介於約 300-1000埃之間。層46也可以是其他電的導電材料,例如 TiN,可以使用如TiCU和NH3當反應氣體之CVD法沈積。 仍參照圖9,沈積一第三絕緣層48。較佳之層48為一 聚合物,其使用旋轉塗覆法沈積至足以填滿電容器開口 δ ’並形成一平坦的表面。可以使用多種聚合物,包括光 阻和聚亞氨。
參照圖10,將聚合物48全面回姓(blanket eteh back)至在第二絕緣層42頂端表面上之第二導電層46 ,同 時在電容器開口 6中遺留部分聚合物48以保護開口中之第 二導電層,這樣會為電容器提供底部電極。聚合物之回# 以在氧氣中之電漿灰化法完成較佳。並如圖中所示,回# 暴露於在第二絕緣層42頂端表面上之第二導電層46來為 DRAM完成電容器底部電極46’陣列。對TiN或W層施行以如
C:\Program Files\PatentM)516-3933-E.pt(i第 17 頁 4lg〇81 五、發明說明(14) " ' 1 --
Cl2、BC13、SF6、CF4、02和人!·為蝕刻氣體之電襞蝕刻法 化學/機械的回磨法來形成電容器底部電極。或者,一以 氧化層可以代替聚合物為第三絕緣層。
參照圖11,以接下來之步驟來完成電容器。使用以如 在氧氣中之電漿灰化法移除剩餘之聚合物48。之後以氫 酸蝕刻法來選擇性地將剩餘之第二絕緣層42移除至蝕刻终 止層40。假如層48為一 CVD氧化層,則可以這種氫氟酸蝕、 刻步驟同時移除之。然後在電容器底部電極46,之表面上 形成電容器電極間介電層5〇,而且其在圖u中非描述為一 分離層。較佳之層50為一具高介電常數絕緣層。假使底部 電極由鶴或TiN構成’則電極間介電層可由高介電常數層 構成,例如五氧化二钽(Ta2〇5)或氧化鋇勰鈦 H
UaSr)Ti〇3(通常以BST視之)。層5〇之厚度介於約453〇〇 埃之間較佳。 參照圖11,現在以沈積一保角的第三導電層52來完成 堆積的電容器之陣列,層50可例如TiN、w或類似物。層5〇 沈積至厚度介於約5〇〇_〗5〇〇埃之間較佳。之後圖形化層5〇 來形成複數電容器頂端電極52。 參照圖1 2 ’將第四絕緣層5 4沈積至足夠填滿電容器開 口6之厚度,更特別是介於約1〇〇〇〇_2〇〇〇(}埃之間之厚度。 ,層54施行化學/機械地回磨以形成一平坦表面及對記憶 單元區域8上方和在周邊區域9之晶片裝置提供絕緣。 仍參照圖1 2 ’使用傳統的微影技術和非等向性蝕刻法 在第四絕緣層54内蝕刻接觸窗7至電容器頂端電極52,並
4ΐζ〇81 五、發明說明(15) 同時在第四絕緣層54和蝕刻終止層40内蝕刻複合層接觸窗 7’到基底上之W連接插塞38’和到周邊裝置區域9中之已圖 形化複晶矽層(18, 16)上之連接插塞38’。同時也在記憶單 元區域之FET源極/汲極區域19(N+)上將接觸窗7’ ’蝕刻至 連接插塞38’。複合層接觸窗之蝕刻使用具有Si02對#或 T i N5之高選擇的蝕刻速率之非等向性蝕刻法來完成。例如 接觸窗之蝕刻可採用RIE法及如C4F8、CHF3、CH3F、CF4、 CO、02和當作載送氣體Ar之蝕刻氣體混合物,其具有si〇2 對W或T i N5高於1 0 : 1之的蝕刻速率比例。 以本發明之方法’所有的複合層接觸窗都同時蝕刻至 電的連接插塞。這將導致有縮小縱橫比之較窄接觸窗,並 且單一银刻會降低在不同接觸窗餘刻過程中可能發生之基 底損害的風險。這將改善在有次微米尺寸之高密度電路上 製造接觸窗之可靠性。 現參照圖1 3 ’ DRAM電路現已完成到金屬内連接之第 二層。沈積第四導電層56並回蝕之來在複合層接觸窗7、 7’ 、7’’中形成導電插塞56。以沈積一Ti/TiN阻障層和一 鶴層來形成層56較佳。Ti/TiN阻障層以CVD法沈積至厚度 介於约1 00-800埃之間,鎢層以使用WFe之以0法沈積至足 以填滿開口 7、7’ 、7’,之厚度,更特別是厚度介於約 200 0-500 0埃之間。之後對層56施以回蝕或化學/機械地回 磨來在有縮小縱橫比之開口 7、7’、7,,中形成導電插塞。 之後,以沈積一第五導電層58來形成金屬内連接之第 一層。層58為複合層由如TiN之阻障層58’ 、*A1Cu之導電
41p81 五、發明說明(16) 層58’ ’、如TiN之頂端層58’,,構成較佳。以物理氣相沈積 法或CVD法將層58’沈積至厚度介於約400-1500埃之間。將 AlCu層58’’沈積至厚度介於約4000 -8000埃之間。將TiN層 58’ ’’沈積至厚度介於約200-1 500埃之間。之後以傳統微 影技術和電漿蝕刻法圖形化複合層58以形成下一層電的内 連接。同時如圖13所示,使用類似第一層金屬内連接之方 法形成第二層金屬内連接。另外沈積如CVD氧化層之絕緣 層6 0,之後蝕刻接觸窗開口 11並以如w的金屬插塞填滿 之’然後再沈積並圖形化一第二層金屬64,例如
Ti/AlCu/TiN 。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 和範圍内’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0 頁

Claims (1)

  1. 六、申請專利範圍 機;ΐ製造具有在位元線下之電容器(CUB)之動雄PI' 機存取§己憶體(DRAM)之方法,包括步驟· 動J IW 底,?有記憶單元區域和周邊裝置區域之半導體基 自一pm π儿 琢軋化層區域圍繞和電性隔離著,更 域卜η :之複晶矽層和一絕緣的蓋層來在上述裝置區 =上形成有間極電極之場效電晶冑,並且上述閑極㊁ 中之源極/沒極接觸區域;_於閉極電極之上^件區域 沈積一保角的氮化石夕層; 沈積和平坦化一第一絕緣層; 使用第一光阻罩幕和選擇性的非等向性蝕刻法在上 述第-1緣層和上述氮化石夕層内银刻㈣窗至i述記憶單 π區域之源極/汲極接觸區域,並同時蝕刻接觸窗至在上 述周邊裝置區域之上述基底; 移除第一光阻罩幕; 使用一第二光阻罩幕和選擇性的非等向性蝕刻法在上 述第一絕緣層内蝕刻接觸窗至在上述周邊裝置區域中之已 圖形化之複晶矽層;同時第二光阻罩幕會保護上述記憶單 元區域不被姓刻; 移除第二光阻罩幕及從上述第一絕緣層内之接觸窗内 移除上述氮化矽層; 在上述基底上之接觸窗内沈積一保角且導電換雜的複 晶梦層; 沈積一保角且導電的金屬阻障層且回火來形成一具有
    C:\Pi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1 頁 41SQ81 ' ---— 上述的導電摻雜的複晶石夕層之金屬;5夕化物在上述接觸窗 内,使得基底之摻質不會流失,否則會增加接觸電阻; 一 沈積並回蝕一第一導電層至足以填滿接觸窗至上述第 —絕緣層來形成連接插塞; 沈積一银刻終止層和一第二絕緣層; 為了電容器使用第三光阻罩幕來在上述第二絕緣層和 上述姓刻終止層内蝕刻接觸窗;同時保護在上述連接插塞 上之上述第二絕緣層不被蝕刻; 移除第三光阻罩幕; 沈積一保角的第二導電層來作為上述電容器之底部電 極; 沈積一第三絕緣層到能夠填滿電容器接觸窗並平坦化 上述第三絕緣層; 沈積一電容器電極間介電層; 沈積並圖形化一第三導電層來完成上述電容器; 在上述電谷器上沈積'一第四絕緣層並回银上述第四絕 緣層來形成一平坦的表面; 在第四絕緣層内蝕刻複合層接觸窗至上述電容器頂端 電極,同時蝕刻複合層接觸窗至當作位元線用之上述連接 插塞,和蝕刻複合層接觸窗至在上述周邊裝置區域中之上 述連接插塞; 沈積一第四導電層至能夠填滿電容器接觸窗並回蝕上 述第四導電層以形成導電插塞; 沈積並圖形化一第一金屬層以完成dram裝置至第一層
    C:\Program Files\Patent\〇516-3933-E_ptd第 22 頁 41ga81 六、申請專利範圍 電的内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一絕緣 層由氧化矽構成並在上述閘極電極上平坦化至厚度介於約 4500-9000 埃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導電之阻 障層以沈積一 摻雜的複晶石夕層、一鈥層和一氮化鈦層, 以及在介於500-700 t:間之溫度之上述回火步驟中形成, 其中上述摻雜的複晶石夕層會避免從上述基底流失掺質,因 此避免接觸電阻(Rc)之增加。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導電 層以使用六氟化鎢之化學氣相沈積法來沈積。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蝕刻終止 層為氮化矽並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约1 00-500埃之間。 6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二絕緣 層為氧化矽並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0000-20000埃之間。 7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二導電 層從包含鎢和氮化鈦之族中擇一之物質,並且沈積至厚度 介於約300-1〇〇〇埃之間。 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絕緣 層為以化學氣相沈積法沈積之氧化,矽,並且以化學/機械 的研磨法來平坦化。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絕緣 層為一聚合物,並且以熱回火法來平坦化。 10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電極間介
    4i5〇8i 六、申請專利範園 電層為從包含五氧化二鈕和氧化鋇鋰鈦(BaSr)Ti〇3之族中 擇一之物質。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導電 層為從包含鎢和氮化鈦之族中擇一之物質’並且沈積至厚 度介於約5 0 0 - 1 5 0 0埃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四絕緣 層為以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沈積法沈積之氧化碎,並且已平 坦化。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四導電 層以連續地沈積一鈦層、一氮化鈦和一鎢層而形成。 14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一金屬 層為依序地沈積鈦-氮化鈦/銅化鋁/氮化鈦層而形成之一 複合層。 15· —種製造具有在位元線下之電容器(cub)之動態隨 機存取記憶體(DRAM)之方法,包括步驟: 提供具有e己憶單元區域和周邊裝置區域之半導體基 底,上述裝置區域被場氧化層區域圍繞和電性隔離著,更 =一已圖形化之複晶矽層和一絕緣的蓋層來在上述裝置區 j上形成有閘極電極之場效電晶體,並且上述閘極電極具 f絕緣的侧壁間隔物和在相鄰於閘極電極之上述元件區域 中之源極/汲極接觸區域; 沈積一保角的氮化矽層; 沈積和平坦化一第一絕緣層; 使用―第-光阻罩幕和選擇性的非等向性#刻法在上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4 頁
    415181
    述第一絕緣層和上述氮化發層内蝕刻接觸窗至上述記憶單 π區域之源極/沒極接觸區域,並同時蝕刻接觸窗至在上 述周邊裝置區域之上述基底; 移除第一光阻罩幕; 使用一第二光阻罩幕和選擇性的非等向性蝕刻法在上 述第一絕緣層内蝕刻接觸窗至在上述周邊裝置區域中之已 圖形化之複晶碎層;同時第二光阻罩幕會保護上述記憶單 元區域不被餘刻; 移除第二光阻罩幕及從上述第一絕緣層内之接觸窗内 移除上述氮化矽層; 在上述基底上之接觸窗内沈積一保角的Ν+摻雜複晶矽 層; 沈積一保角的鈦阻障層並且回火來形成一具有上述導 電的摻雜複晶矽層之金屬矽化物在上述接觸窗内,而且沒 有流失基底之摻質,否則會增加接觸電阻; 沈積並回蝕一第一導電層至足以填滿接觸窗至上述第 一絕緣層來形成連接插塞; 沈積一触刻終止層和一第二絕緣層; 為了電容器使用第三光阻罩幕來在上述第二絕緣層和 上述蝕刻終止層内蝕刻接觸窗;同時保護在上述連接插塞 上之上述第二絕緣層不被蝕刻; 移除第三光阻罩幕; 沈積一保角的第二導電層來作為上述電容器之底部電 極;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5 頁 415381 '申請專利範圍 ___— 沈積一第三絕緣層到能夠填滿電容考桩 上述第三絕緣層; 器接觸自並平坦化. 沈積一電容器電極間介電層; 沈積並圖形化一第三導電層來完成上述電容器. 在上述電容器上沈積一第四絕緣層並回蝕上 緣層來形成一平坦的表面; &第四絕 在第四絕緣層内餘刻複合層接觸窗至上述電容 電極’同時蝕刻複合層接觸窗至當作位元線用之2為頂端 杨塞’和敍刻複合層接觸窗至在上述周邊裝 接 述連接插塞; 匕场中之上 窗並回餘上 置至第一層 沈積一第四導電層至能夠填滿電容器接觸 述第四導電層以形成導電插塞; 沈積並圖形化一第一金屬層以完成裝 電的内連接。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絕 緣層由氧化石夕構成’並且在平坦化後在閘極電極上具有 於約4500-9000埃間之厚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將上述…摻 雜的複晶妙層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〇〇-3〇〇埃之間以及摻雜 至濃度介於約1.0 Ε19-1.0Ε21 at〇ms/cm3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導電的 阻障層以依序地沈積一鈦層至厚度介於約5〇2〇〇埃之間、 沈積一鈦層至厚度介於約100-300埃之間,之後在介於 500-700 °C間之溫度來施行上述回火步驟來形成一矽化欽
    C:\Program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6 頁 ^15981 六、申請專利範圍 而造成。,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導 電層為以使用六氟化鎢之化學氣相沈積法沈積之鎢層。 20、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姓刻終 止層為虱化矽並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 00-500埃之間。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二絕 緣層為氧化矽並且沈積至厚度介於約1〇〇〇〇_2〇〇〇〇埃之 間。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二導 電層從包含鎢和氮化鈦之族中擇一之物質,並且沈積至厚 度介於約300-1000埃之間。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絕 緣層為以化學氣相沈積法沈積之氧化矽,並且以化學/機 械的研磨法來平坦化。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絕 緣層為一聚合物,並且以熱回火法來平坦化。 2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電極間 介電層為從包含五氧化二钽和氧化鋇勰鈦(BaSr)Ti03之族 中擇一之物質。 26.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三導 電詹為從包含鎮和氮化鈦之族中擇一之物質,並且沈積至 厚度介於約500-1500埃之間。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四絕 緣層為以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沈積法沈積之氧化矽,並且以
    C:\Program 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7 頁 415Θ81 六、申請專利範園 化學/機械的研磨法來平坦化。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四導 電層以連續地沈積一欽層、一氮化欽和一鶴層而形成。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上述第一金 屬層為依序地沈積鈦-氮化鈦/銅化鋁/氮化鈦層而形成之 一複合層。 im C:\ProgramFiles\Patent\0516-3933-E.ptd第 28 頁
TW87121237A 1998-12-18 1998-12-18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TW415081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87121237A TW415081B (en) 1998-12-18 1998-12-18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87121237A TW415081B (en) 1998-12-18 1998-12-18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15081B true TW415081B (en) 2000-12-11

Family

ID=21632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87121237A TW415081B (en) 1998-12-18 1998-12-18 Fabrication of DRAM of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CUB)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41508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551C (zh) * 2002-12-13 2007-02-21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器制造方法及装置
CN102623410A (zh) * 2011-01-31 2012-08-01 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 基于导电奈米沟道板的静态随机存取内存单元
TWI779615B (zh) * 2020-08-11 2022-10-01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石墨烯導電結構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551C (zh) * 2002-12-13 2007-02-21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器制造方法及装置
CN102623410A (zh) * 2011-01-31 2012-08-01 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 基于导电奈米沟道板的静态随机存取内存单元
TWI779615B (zh) * 2020-08-11 2022-10-01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石墨烯導電結構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US11587828B2 (en) 2020-08-11 2023-02-21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raphene conductiv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93734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apacitor-under-bit line (CUB)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using tungsten landing plug contacts
US5780338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rown-shaped capacitors for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integrated circuits
US6117725A (en) Method for making cost-effective embedded DRAM structures compatible with logic circuit processing
US6143604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mall-size two-step contacts for word-line strapping on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US5895239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by simultaneous formation of tungsten bit lines and tungsten landing plug contacts
KR100320332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5843820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new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cell having a buried horizontal trench capacitor
US6479341B1 (en) Capacitor over metal DRAM structure
US5943581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buried reservoir capacitor structure for high-density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circuits
US6159839A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borderless and self-aligned polysilicon and metal contact landing plugs for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s
US6187624B1 (en) Method for making closely spaced capacitors with reduced parasitic capacitance on a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
US5595928A (en) High density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 structure having a polysilicon pillar capacitor
US6037213A (en) Method for making cylinder-shaped capacitors for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KR100763745B1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6294426B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structure with increased capacitanc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aspect ratio for a dry etched bit line contact hole
US6037211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contact holes in high density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polysilicon landing plug and self-aligned etching processes
US6468858B1 (en) Method of forming a metal insulator metal capacitor structure
US6630380B1 (en) Method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for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and 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 (FERAM)
US6300191B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capacitor under bit line structure for a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
US6762110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apacitor
US5795804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stack/trench capacitor for a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US6784068B2 (en) Capacitor fabrication method
US7595521B2 (en) Terraced film stack
JP405322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20031283A (ko) 반도체집적회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