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4138A - 黏著帶 - Google Patents

黏著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24138A
TW202424138A TW112136074A TW112136074A TW202424138A TW 202424138 A TW202424138 A TW 202424138A TW 112136074 A TW112136074 A TW 112136074A TW 112136074 A TW112136074 A TW 112136074A TW 202424138 A TW202424138 A TW 2024241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tape
tape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本友也
緒方雄大
戶田智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24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4138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該黏著劑層儘管使用分子量較低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保持性能及接著性仍優異。 本發明係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對於與SUS板貼合之上述黏著帶,於在80℃於剪切方向上施加24小時之1 kg負載之保持試驗中,該黏著帶不掉落,且該黏著帶對SUS板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

Description

黏著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黏著帶。
於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等可攜式電子機器中,使用黏著帶用於組裝(例如專利文獻1、2)。又,黏著帶亦用於將光學構件貼合之用途(例如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4254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5827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21454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由溫室效應氣體所導致之全球暖化係應該於全球範圍內考慮之環境問題。近來,碳中和之想法正在全世界普及,碳中和係使溫室效應氣體之排放量減去吸收量與去除量所得之合計為零。於將黏著帶作為使用構件之電子裝置領域中,亦加速環境友好製品創造之進程。 由於用於形成黏著帶具有之黏著劑層之黏著劑通常包含溶劑,故而於黏著帶之製程中,會排放來自該溶劑之CO 2。雖然藉由減少黏著劑所含之溶劑量,可減少製程中排放之CO 2,但是僅減少溶劑量的話,會存在黏著劑之黏度上升,加工性下降之問題。為了達到即便減少溶劑量,即提高黏著劑之固形物成分之含有比率,亦不使黏度上升,必須降低黏著劑所含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成分之分子量。另一方面,作為黏著劑層所需之功能,可例舉由整體凝集力及耐熱性所構成之保持性能、由界面之潤濕性及整體流動性所構成之接著性,為了滿足該等性能,必須使以往黏著劑中使用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成分之分子量為約50萬以上。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該黏著劑層儘管使用分子量較低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保持性能及接著性仍優異。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形態1係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對於與SUS板貼合之上述黏著帶,於在80℃於剪切方向上施加24小時之1 kg負載之保持試驗中,該黏著帶不掉落,且該黏著帶對SUS板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 本形態2係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且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 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 第二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5質量%,且自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A減去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B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該重量平均分子量A係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該重量平均分子量B係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0.1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本形態3係如本形態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一構成。 本形態4係如本形態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二構成。 本形態5係如本形態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三構成。 本形態6係如本形態1記載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 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 第二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5質量%,且自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A減去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B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該重量平均分子量A係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該重量平均分子量B係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0.1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本形態7係如本形態2或6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或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1.5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本形態8係如本形態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 本形態9係如本形態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1.5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本形態10係如本形態1、2、3、4、5、6、7、8或9之黏著帶,其中,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萬以上50萬以下。 本形態11係如本形態1、2、3、4、5、6、7、8、9或10之黏著帶,其中,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為7萬以上30萬以下。 本形態12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或11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0.03質量%以上之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且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2質量%以上之具有羧基之化合物。 本形態13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或12之黏著帶,其中,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50質量%以上的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 本形態14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12或13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以上30℃以下。 本形態15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12、13或14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在80℃之儲存彈性模數G'(80℃)為1.0×10 4Pa以上。 本形態16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12、13、14或15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為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 本形態17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12、13、14、15或16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帶具有基材,上述基材為聚酯樹脂膜或聚丙烯樹脂膜,且上述基材之厚度為5 μm以上200 μm以下。 本形態18係如本形態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或1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帶具有基材,且於上述基材之兩面具有上述黏著劑層。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述。 再者,本形態1之黏著帶亦稱為「本發明1之黏著帶」,本形態2之黏著帶亦稱為「本發明2之黏著帶」。又,關於本發明1之黏著帶與本發明2之黏著帶共通之事項,並未特別指定,或記載為「本發明之黏著帶」。
本發明人等發現,即便於將包含特定之具有較低分子量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黏著劑用於形成黏著劑層之情形時,藉由使該黏著劑層具有特定之構成,亦可獲得具有保持性能及接著性優異之黏著劑層之黏著帶,從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黏著帶係具有黏著劑層者。 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意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關於上述黏著劑層,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下亦僅稱為「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 由於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優異者。由於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50萬,故而可降低用於形成上述黏著劑層之黏著劑之黏度,可提高加工性,並且可減少作為製程中排放之CO 2之來源的溶劑之量。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較佳之下限為10萬,更佳之下限為15萬,較佳之上限為49萬,更佳之上限為45萬,進而更佳之上限為40萬。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可為上述黏著劑所含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亦可為其他化合物。作為其他化合物,例如可例舉上述黏著劑所含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一部分結構經修飾及/或缺失而成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 又,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藉由以下方法進行。 即,於壓力容器中添加上述黏著劑層300 mg、乙醇6 mL、60% KOH水溶液7 mL,於160℃之烘箱中加壓水解60小時,藉此使交聯產物之交聯點鹼分解,獲得(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又,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例如可採用以下方法。 即,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凝膠滲透層析儀(GPC)(Waters公司製造,「2690 Separations Model」)進行分析,藉由聚苯乙烯換算測定分子量分佈。上述GPC可於以下條件下進行。 溶離液:四氫呋喃(THF) 流量:0.4 mL/min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RI 管柱:LF-804(SHOKO公司製造) 管柱溫度(測定溫度):40℃ 注入量:20 μL
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關於上述黏著劑層,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以下亦僅稱為「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之較佳之下限為7萬,較佳之上限為30萬。 由於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為7萬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由於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為30萬以下,故而可進一步降低用於形成上述黏著劑層之黏著劑之黏度,可進一步提高加工性,同時可進一步減少作為製程中排放之CO 2之來源的溶劑之量。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之更佳之下限為8萬,進而較佳之下限為10萬,更佳之上限為25萬,進而較佳之上限為23萬。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峰頂分子量」意指分子量分佈曲線上最高峰處之分子量。即便於分子量分佈曲線上存在肩峰或存在2個以上之峰之情形時,上述峰頂分子量亦意指分子量分佈曲線上最高峰處之分子量。
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關於上述黏著劑層,基於調整分子量分佈之觀點而言,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多分散指數(以下亦僅稱為「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多分散指數」)之較佳之下限為1.5萬,較佳之上限為10萬,更佳之上限為6萬。 再者,上述多分散指數意指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Mw/Mn)。
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關於上述黏著劑層,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以下亦僅稱為「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較佳之下限為5萬,較佳之上限為50萬。由於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萬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或高溫耐反彈性更優異者。由於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萬以下,故而可進一步降低用於形成上述黏著劑層之黏著劑之黏度,可進一步提高加工性,同時可進一步減少作為製程中排放之CO 2之來源的溶劑之量。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更佳之下限為7萬,進而較佳之下限為10萬,更佳之上限為40萬,進而較佳之上限為30萬。 此處,上述「溶膠成分」意指自上述黏著劑層除去「凝膠成分」所得之成分。再者,上述「凝膠成分」係藉由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後述之黏著賦予樹脂等經由後述之交聯劑構建交聯結構的上述凝膠分率測定之處理,殘留於網之流動性較低之成分,上述「溶膠成分」係藉由上述處理除去凝膠成分所得之流動性較高之成分。 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例如可藉由下述方式獲得:將上述黏著劑層於23℃浸漬於四氫呋喃(THF)中24小時,使用200目之金屬絲網過濾不溶分,除去凝膠成分。 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例如可採用以下方法。 即,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凝膠滲透層析儀(GPC)(Waters公司製造,「2690 Separations Model」)進行分析,藉由聚苯乙烯換算測定分子量分佈。上述GPC可於以下條件下進行。 溶離液:四氫呋喃(THF) 流量:0.4 mL/min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RI 管柱:LF-804(SHOKO公司製造) 管柱溫度(測定溫度):40℃ 注入量:20 μL
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關於上述黏著劑層,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溶膠成分之峰頂分子量(以下亦僅稱為「溶膠成分之峰頂分子量」)之較佳之下限為3萬,較佳之上限為30萬。由於上述溶膠成分之峰頂分子量為3萬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由於上述溶膠成分之峰頂分子量為30萬以下,故而可進一步降低用於形成上述黏著劑層之黏著劑之黏度,可進一步提高加工性,同時可進一步減少作為製程中排放之CO 2之來源的溶劑之量。上述溶膠成分之峰頂分子量之更佳之下限為7萬,進而較佳之下限為8萬,更佳之上限為25萬,進而較佳之上限為23萬。
本發明1之黏著帶於與SUS板貼合後,進行於在80℃於剪切方向上施加24小時之1 kg負載之保持試驗時,不掉落。顯示上述之保持試驗之結果的該黏著帶成為耐熱性優異者,例如對電子裝置中使用之構件之固定變好。作為上述保持試驗之結果,較佳為不存在1 mm以上之偏移,更佳為不存在0.5 mm以上之偏移。 又,本發明2之黏著帶較佳為於與SUS板貼合後,進行於在80℃於剪切方向上施加24小時之1 kg負載之保持試驗時,不掉落。顯示上述之保持試驗之結果的該黏著帶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例如對電子裝置中使用之構件之固定變得更好。作為上述保持試驗之結果,更佳為不存在1 mm以上之偏移,進而較佳為不存在0.5 mm以上之偏移。 上述保持試驗可藉由以下方法進行。又,將表示上述保持試驗之方法之模式圖示於圖1中。 即,首先將黏著帶1裁切成25 mm寬之短條狀後,將2 kg之橡膠輥以300 mm/min之速度來回移動一次,藉此將黏著帶1貼合於SUS板2。其次,以接著面積為25 mm×25 mm之方式,切開黏著帶1。其後,於23℃靜置20分鐘後,放入80℃之烘箱中,進而加熱15分鐘後,保持在80℃,並且如圖1所示使用1 kg之砝碼3,於剪切方向上施加1 kg之負載。確認黏著帶有無掉落,於經過24小時仍未掉落之情形時,藉由刻度放大鏡測定距離切口位置之移動量(偏移)。
本發明1之黏著帶之該黏著帶對SUS板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具體而言,與SUS板貼合後,依據JIS Z0237於23℃、剝離速度300 mm/min之條件下進行180°方向之拉伸試驗時,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由於上述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故而可具有作為黏著帶之充分之接著性,例如對電子裝置中使用之構件之固定變好。上述180°剝離黏著力較佳為18 N/25 mm以上,更佳為20 N/25 mm以上。 又,本發明2之黏著帶較佳為該黏著帶對SUS板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具體而言,較佳為與SUS板貼合後,依據JIS Z0237於23℃、剝離速度300 mm/min之條件下進行180°方向之拉伸試驗時,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由於上述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故而可具有作為黏著帶之更充分之接著性,例如對電子裝置中使用之構件之固定變得更好。上述180°剝離黏著力更佳為18 N/2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N/25 mm以上。 上述180°剝離黏著力可藉由以下方法測定。 即,首先將黏著帶裁切成25 mm寬之短條狀後,將2 kg之橡膠輥以300 mm/min之速度來回移動一次,藉此將黏著帶貼合於SUS板。其次,於溫度23℃、相對濕度50%靜置20分鐘,藉此獲得試驗片。對於所得之試驗片,使用拉伸試驗機,依據JIS Z0237於23℃、剝離速度300 mm/min、剝離角度180°之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藉此可測定上述180°剝離黏著力。
於本發明2之黏著帶中,上述黏著劑層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又,於本發明1之黏著帶中,上述黏著劑層較佳為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 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 第二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5質量%,且自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A減去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B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該重量平均分子量A係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該重量平均分子量B係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0.1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由於在本發明2之黏著帶中,上述黏著劑層滿足上述第一構成、上述第二構成、或上述第三構成,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保持性能及接著性變得優異。又,由於在本發明1之黏著帶中,上述黏著劑層滿足上述第一構成、上述第二構成、或上述第三構成,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保持性能及接著性變得更優異。
若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具有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則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優異者。其原因在於,即便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分子量較小、凝膠分率為較低之值,若交聯劑份數較多,則可視為溶膠成分內之交聯及高分子量化亦進行。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15質量%以上。 再者,上述第一構成、上述第二構成、及上述第三構成中之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之測定例如可採用以下方法。 即,首先採集W 1(g)上述黏著劑層,將採集之上述黏著劑層於23℃浸漬於乙酸乙酯中24小時後,使用200目之金屬絲網過濾不溶分。將該金屬絲網上之殘渣於110℃進行加熱乾燥,測定所得之乾燥殘渣之質量W 2(g)。由所得之W 1及W 2,根據下述式(I)算出凝膠分率(交聯度)。 凝膠分率(質量%)=100×W 2/W 1(I)
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較佳為未達30質量%。由於在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30質量%,故而可抑制由黏著劑層之彈性模數之上升所導致的整體流動性之下降,該黏著劑層成為「不使界面之潤濕性大幅下降之情況下,接著性更優異」者。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更佳為28質量%以下。
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上述交聯劑之含量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下。由於在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之上述交聯劑之含量為12質量份以下,故而可抑制由黏著劑層之彈性模數之上升所導致的整體流動性之下降,該黏著劑層成為「不使界面之潤濕性大幅下降之情況下,接著性更優異」者。於上述第一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之上述交聯劑之含量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下。
於上述第二構成中,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減去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藉此,即便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較小,溶膠成分內之聚合物之交聯亦進行,分子量變大,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為較高之狀態。於上述第二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之較佳之下限為0.1質量%,更佳之下限為1質量%。又,於上述第二構成中,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減去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所得之值之較佳之下限為10萬,更佳之下限為12萬。
由於在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故而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優異者。於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較佳為31質量%以上,更佳為3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45質量%以上。 又,於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較佳為70質量%以下。由於在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70質量%以下,故而可抑制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流動性之下降,該黏著劑層成為「不使界面之潤濕性大幅下降之情況下,接著性更優異」者。於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更佳為6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下。 又,於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上述交聯劑之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由於在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之上述交聯劑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容易上升,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於上述第三構成中,上述黏著劑中之上述交聯劑之含量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
上述黏著劑層較佳為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或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1.5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對於上述黏著劑層,將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峰頂分子量及多分散指數、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峰頂分子量、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減去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所得之值調整為上述範圍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使用藉由活性自由基聚合、自由基聚合等聚合方法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作為上述黏著劑所含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方法。其中,基於縮短反應時間或抑制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藉由自由基聚合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方法。又,基於均勻地導入交聯點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活性自由基聚合。若均勻地導入交聯點,則所得之黏著劑層為均勻之交聯結構,整體凝集力變大,耐蠕變性提高。另一方面,若整體凝集力變得過大,則黏著劑層之柔軟性受損,對界面之接著力下降。 又,藉由對使用上述聚合方法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進行控制,可調整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峰頂分子量。
使用上述聚合方法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中,較佳為使用藉由聚合溫度及單體混合物之濃度保持一定之比較平穩之聚合條件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藉此,可使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組成更均勻,或可減小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多分散指數,容易調整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之分子量分佈。作為此種聚合條件比較平穩之聚合方法,例如可例舉:進行自由基恆溫聚合之方法、於自由基沸點聚合中向反應器內投入一半單體混合物及聚合起始劑而開始聚合後,滴加或一次性投入剩下一半單體混合物之方法等。
於上述聚合方法中,較佳為進行2小時~10小時之反應。若不適當調整聚合時間,則於自由基聚合中,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反應速度較快,因此聚合物鏈之交聯點之導入變得不均勻,或殘存單體量殘留較多,耐蠕變性下降。 上述聚合方法中之聚合反應時間之較佳之下限為2小時,較佳之上限為10小時。由於上述聚合反應時間為該範圍,故而容易將上述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等調整為上述範圍。上述聚合反應時間之更佳之下限為3小時,更佳之上限為8小時。
作為上述聚合方法中使用之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例舉偶氮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等。 作為上述偶氮化合物,例如可例舉2,2'-偶氮雙(異丁腈)、2,2'-偶氮雙(2-甲基丁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1,1-偶氮雙(環己烷-1-甲腈)、1-((1-氰基-1-甲基乙基)偶氮)甲醯胺、4,4'-偶氮雙(4-氰基戊酸)、二甲基-2,2'-偶氮雙(2-甲基丙酸酯)、二甲基-1,1'-偶氮雙(1-環己烷羧酸酯)、2,2'-偶氮雙(2-甲基-N-(1,1'-雙(羥甲基)-2-羥乙基)丙醯胺)、2,2'-偶氮雙(2-甲基-N-(2-羥乙基)丙醯胺)、2,2'-偶氮雙(N-(2-丙烯基)-2-甲基丙醯胺)、2,2'-偶氮雙(N-丁基-2-甲基丙醯胺)、2,2'-偶氮雙(N-環己基-2-甲基丙醯胺)、2,2'-偶氮雙(2-(2-咪唑啉-2-基)丙烷)二鹽酸鹽、2,2'-偶氮雙(2-(1-(2-羥乙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鹽酸鹽、2,2'-偶氮雙(2-(2-咪唑啉-2-基)丙烷)、2,2'-偶氮雙(2-脒基丙烷)二鹽酸鹽、2,2'-偶氮雙(N-(2-羧基乙基)-2-甲基丙脒)四水合物、2,2'-偶氮雙(1-亞胺基-1-吡咯烷基-2-甲基丙烷)二鹽酸鹽、2,2'-偶氮雙(2,4,4-三甲基戊烷)等。該等偶氮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作為上述有機過氧化物,例如可例舉1,1-雙(第三己基過氧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過氧化特戊酸第三己酯、過氧化特戊酸第三丁酯、2,5-二甲基-2,5-雙(2-乙基己醯基過氧基)己烷、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己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異丁酸第三丁酯、過氧化-3,5,5-三甲基己酸第三丁酯、過氧化月桂酸第三丁酯等。該等有機過氧化物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上述聚合起始劑之中,較佳為具有官能基之聚合起始劑。 藉由使用上述具有官能基之聚合起始劑,可將官能基導入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末端,尤其是可將官能基亦導入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中缺乏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的分子量比較小之分子鏈之末端。此種低分子鏈由於在末端具有官能基,故而經由後述之交聯劑摻入至交聯結構,因此,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又,即便於不參與交聯結構之情形時,上述低分子鏈由於在末端具有官能基,故而該低分子鏈彼此亦可經由後述之交聯劑,或經由後述之交聯劑與後述之黏著賦予樹脂等之結合體,而形成結合體(例如二聚物等)。於此種情形時,可以說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所含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整體上高分子量化。由此,容易將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等調整為上述範圍,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 作為上述官能基,例如可例舉羥基、羧基、矽基、環氧丙基、胺基、醯胺基、腈基、烷氧基、乙醯乙醯基等。其中,較佳為羥基及羧基。作為具有上述官能基之聚合起始劑,上述聚合起始劑之中,例如可例舉2,2'-偶氮雙(2-甲基-N-(1,1'-雙(羥甲基)-2-羥乙基)丙醯胺)、4,4'-偶氮雙(4-氰基戊酸(纈草酸))等。該等具有官能基之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相對於單體混合物100質量份,較佳之下限為0.01質量份,較佳之上限為0.5質量份。由於上述聚合起始劑為該範圍,故而容易將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等調整為上述範圍。上述聚合起始劑之添加量之更佳之下限為0.02質量份,更佳之上限為0.3質量份。
於上述自由基聚合中,可使用鏈轉移劑。 作為上述鏈轉移劑,例如可例舉月桂硫醇、巰基丙酸、巰基琥珀酸、3-巰基-1,2-丙二醇、1-丁硫醇、3-巰基丙酸環己酯、巰基乙酸2-乙基己酯、1-十六烷硫醇、2-巰基乙醇、巰基乙酸、巰基乙酸乙酯、1-辛硫醇、3-巰基丙酸十三烷基酯、苯硫酚等硫醇化合物等。又,亦可例舉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等。該等鏈轉移劑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上述鏈轉移劑之中,較佳為使用具有官能基之鏈轉移劑。 藉由使用上述具有官能基之鏈轉移劑,亦容易將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等調整為上述範圍。 即,藉由使用上述具有官能基之鏈轉移劑,亦可與使用上述具有官能基之聚合起始劑之情形時同樣地,將官能基導入上述低分子鏈之末端,結果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之耐蠕變性變得更優異。 作為上述官能基,例如可例舉羥基、羧基、矽基、環氧丙基、胺基、醯胺基、腈基、烷氧基、乙醯乙醯基等。其中,較佳為羥基及羧基,更佳為羥基。尤其是在羧基偏向高分子量聚合物鏈之體系中,藉由使用具有羥基作為官能基之鏈轉移劑,將羥基置於低分子鏈末端,可使低分子鏈之交聯反應良好地進行。 就交聯結構容易高維化,容易網狀化,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之方面而言,具有上述官能基之鏈轉移劑之官能基數較佳為複數價。作為具有上述官能基之鏈轉移劑,上述鏈轉移劑之中,例如可例舉巰基丙酸、巰基琥珀酸、3-巰基-1,2-丙二醇等。該等具有官能基之鏈轉移劑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上述鏈轉移劑之添加量相對於單體混合物100質量份,較佳之下限為0.01質量份,較佳之上限為0.5質量份。由於上述鏈轉移劑之添加量為該範圍,故而容易將上述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等調整為上述範圍。上述鏈轉移劑之添加量之更佳之下限為0.02質量份,更佳之上限為0.3質量份。
於上述自由基聚合中,可使用分散穩定劑。 作為上述分散穩定劑,例如可例舉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烯醇、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等。該等分散穩定劑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於在上述自由基聚合中使用聚合溶劑之情形時,作為該聚合溶劑,例如可使用:己烷、環己烷、辛烷、甲苯、二甲苯等非極性溶劑;或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四氫呋喃、二烷、N,N-二甲基甲醯胺等高極性溶劑。該等聚合溶劑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又,基於聚合速度之觀點而言,上述自由基聚合中之聚合溫度較佳為0℃~110℃。
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較佳為具有「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由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故而整體黏著劑層變得更柔軟,黏著劑溶液之黏度進一步下降,因此,加工性進一步提高。 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中的該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較佳為碳數為6以上16以下。由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16以下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流動性上升,該黏著劑層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中的該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更佳為碳數為6以上12以下。又,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的該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可具有支鏈,亦可不具有支鏈,較佳為不具有支鏈。由於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烷基不具有支鏈,故而上述黏著劑層於低溫至常溫時儲存彈性模數較低,而於高溫時儲存彈性模數變高,因此,耐熱性變得更優異,且對粗糙面之接著性變得更優異。
作為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例如可例舉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 作為上述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丙烯酸異硬脂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等。該等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正庚酯及(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意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中,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較佳之下限為50質量%。由於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50質量%以上,故而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變低,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流動性上升,該黏著劑層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又,整體黏著劑層變得更柔軟,黏著劑溶液之黏度進一步下降,因此,加工性進一步提高。進而,與後述之黏著賦予樹脂之互溶性亦提高。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下限為60質量%,進而較佳之下限為70質量%。 又,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中,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較佳之上限為98質量%。由於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98質量%以下,故而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不變得過低,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上限為97質量%,進而較佳之上限為95質量%。
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可具有來自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構成單元。 作為上述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該等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丁酯。
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較佳為25質量%以上且未達50質量%。由於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25質量%以上,故而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變得足夠高,因此,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若上述含有比率未達50質量%,則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不變得過高,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流動性上升,該黏著劑層之對粗糙面之接著性變得更優異。上述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下限為30質量%,更佳之上限為45質量%。
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較佳為具有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由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故而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及後述之黏著賦予樹脂等經由後述之交聯劑來構建交聯結構,因此,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之耐熱性變得更優異。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例如可例舉羥基、羧基、矽基、環氧丙基、胺基、醯胺基、腈基、烷氧基、乙醯乙醯基等。其中,就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容易調整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羥基及羧基。
作為具有羥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等。 作為具有羧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伊康酸、馬來酸酐、丁烯酸、馬來酸、富馬酸等。其中,較佳為丙烯酸。 作為具有環氧丙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 作為具有醯胺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例如可例舉羥乙基丙烯醯胺、異丙基丙烯醯胺、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醯胺等。 作為具有腈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例如可例舉丙烯腈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中,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較佳之下限為0.05質量%,較佳之上限為20質量%。由於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0.05質量%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由於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20質量%以下,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流動性上升,該黏著劑層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下限為0.1質量%,更佳之上限為15質量%。
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來自具有羥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情形時,來自該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較佳之下限為0.03質量%,較佳之上限為1質量%。由於來自具有羥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0.03質量%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該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由於來自具有羥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1質量%以下,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不變得過高,該黏著劑層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來自具有羥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下限為0.05質量%,進而較佳之下限為0.06質量%,更佳之上限為0.5質量%,進而較佳之上限為0.3質量%,尤佳之上限為0.1質量%。 又,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來自具有羧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情形時,來自該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較佳之下限為2質量%,較佳之上限為15質量%。由於來自具有羧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2質量%以上,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容易變高,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變得足夠高,因此,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結果該黏著劑層之耐熱性變得更優異。由於來自具有羧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為15質量%以下,故而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不變得過高,該黏著劑層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來自具有羧基作為上述交聯性官能基之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的構成單元之含有比率之更佳之下限為3質量%,進而較佳之下限為5質量%,更佳之上限為10質量%,進而較佳之上限為8質量%。
除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上述來自具有碳數為5以下之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構成單元、及上述來自含交聯性官能基單體之構成單元以外,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可視需要具有來自可共聚之其他聚合性單體之構成單元。
上述黏著劑包含交聯劑。 作為上述交聯劑,可根據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交聯性官能基之種類,選擇使用例如異氰酸酯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型交聯劑等。其中,就可與羥基及羧基選擇性地交聯,容易控制交聯結構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尤佳為於上述交聯劑100質量份中,包含80質量份以上的1個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異氰酸基之異氰酸酯系交聯劑。 作為上述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中之市售者,例如可例舉Coronate HX、Coronate L(均為Tosoh公司製造)、MITEC NY260A(Mitsubishi Chemical公司製造)等。
就交聯結構容易高維化,容易網狀化,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之方面而言,上述交聯劑之官能基數較佳為複數價。
上述黏著劑包含黏著賦予樹脂。 由於上述黏著劑包含上述黏著賦予樹脂,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對被接著體之接著性變得優異。
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軟化溫度之較佳之下限為90℃,較佳之上限為180℃。由於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軟化溫度為90℃以上,故而上述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高溫時之耐蠕變性進一步提高。由於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軟化溫度為180℃以下,故而上述黏著劑層容易變得柔軟,成為對粗糙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軟化溫度之更佳之下限為100℃,進而較佳之下限為110℃,尤佳之下限為120℃,更佳之上限為170℃,進而較佳之上限為165℃。 再者,上述「軟化溫度」意指藉由JIS K2207環球法測定之軟化溫度。
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羥值之較佳之下限為10 mgKOH/g,較佳之上限為200 mgKOH/g。由於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羥值為10 mgKOH/g以上,故而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軟化溫度容易變高。由於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羥值為200 mgKOH/g以下,故而與上述交聯劑之反應性不變得過高,可抑制阻礙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交聯,或與(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發生接枝反應。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羥值之更佳之下限為20 mgKOH/g,進而較佳之下限為25 mgKOH/g,尤佳之下限為30 mgKOH/g,更佳之上限為150 mgKOH/g,進而較佳之上限為120 mgKOH/g,尤佳之上限為100 mgKOH/g。 再者,上述「羥值」可藉由JIS K1557(鄰苯二甲酸酐法)測定。
作為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例如可例舉松香酯系樹脂等松香系樹脂、萜酚樹脂等萜烯系樹脂、石油系樹脂等。該等黏著賦予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組合使用。 其中,較佳為松香酯系樹脂、萜酚樹脂、及其等之組合,更佳為萜酚樹脂。
上述萜酚樹脂係於苯酚之存在下使萜烯聚合而得之樹脂。上述萜酚樹脂與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互溶性良好,易於進行與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接枝化,容易摻入至上述黏著劑層之內部。由此,上述黏著劑層之表面富含聚合物,變得柔軟,可對粗糙面具有更高之接著力。另一方面,藉由上述萜酚樹脂與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接枝化,上述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進一步上升,因此,上述黏著劑層成為耐蠕變性更優異者。
作為上述萜烯系樹脂中之市售者,例如可例舉YS POLYSTER G150(羥值140 mgKOH/g,軟化溫度150℃)、YS POLYSTER T100(羥值60 mgKOH/g,軟化溫度100℃)、YS POLYSTER G125(羥值140 mgKOH/g,軟化溫度125℃)、YS POLYSTER T115(羥值60 mgKOH/g,軟化溫度115℃)、YS POLYSTER T130(羥值60 mgKOH/g,軟化溫度130℃)、YS POLYSTER T160(羥值60 mgKOH/g,軟化溫度160℃)(均為Yasuhara Chemical公司製造)等。
上述松香酯系樹脂係指藉由醇使以松香酸作為主成分之松香樹脂、歧化松香樹脂、氫化松香樹脂、松香酸等樹脂酸之二聚物(聚合松香樹脂)等酯化而得之樹脂。由於用於酯化之醇之一部分羥基不用於酯化,而包含於樹脂內,故而羥值調整為上述範圍。作為醇,可例舉乙二醇、甘油、新戊四醇等多元醇。 再者,使松香樹脂酯化而得之樹脂係松香酯樹脂,使歧化松香樹脂酯化而得之樹脂係歧化松香酯樹脂,使氫化松香樹脂酯化而得之樹脂係氫化松香酯樹脂,使聚合松香樹脂酯化而得之樹脂係聚合松香酯樹脂。
作為上述歧化松香酯樹脂中之市售者,例如可例舉SUPER ESTER A75(羥值23 mgKOH/g,軟化溫度75℃)、SUPER ESTER A100(羥值16 mgKOH/g,軟化溫度100℃)、SUPER ESTER A115(羥值19 mgKOH/g,軟化溫度115℃)、SUPER ESTER A125(羥值15 mgKOH/g,軟化溫度125℃)(均為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等。 作為上述氫化松香酯樹脂,例如可例舉Pinecrystal KE-359(羥值42 mgKOH/g,軟化溫度100℃)、Ester Gum H(羥值29 mgKOH/g,軟化溫度70℃)(均為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等。 作為上述聚合松香酯樹脂,例如可例舉PENSEL D135(羥值45 mgKOH/g,軟化溫度135℃)、PENSEL D125(羥值34 mgKOH/g,軟化溫度125℃)、PENSEL D160(羥值42 mgKOH/g,軟化溫度160℃)(均為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等。
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較佳之下限為10質量份,較佳之上限為60質量份。由於上述黏著賦予樹脂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故而上述黏著劑層成為界面之接著性更優異且保持性能更優異者。上述含量之更佳之下限為15質量份,進而較佳之下限為20質量份,更佳之上限為50質量份,進而較佳之上限為45質量份。
上述黏著劑可視需要含有溶劑、塑化劑、乳化劑、軟化劑、填充劑、顏料、染料、矽烷偶合劑、抗氧化劑等添加劑。於本發明之黏著帶中,可減少作為製程中排放之CO 2之來源的上述溶劑之量。
上述黏著劑較佳為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0.03質量%以上之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且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2質量%以上之具有羧基之化合物。由於上述黏著劑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0.03質量%以上之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且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2質量%以上之具有羧基之化合物,故而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上述黏著劑層成為耐熱性更優異者。上述黏著劑更佳為包含0.05質量%以上之上述具有羥基之化合物。又,上述黏著劑更佳為包含3質量%以上之上述具有羧基之化合物。 再者,上述具有羥基之化合物及上述具有羧基之化合物可為上述黏著劑之固形物成分中所含之任意成分。 再者,上述「固形物成分」意指除溶劑以外之成分。
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之較佳之上限為1萬 mPa・s。由於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為1萬 mPa・s以下,故而不會產生氣泡或糊劑條紋等缺陷,容易平滑地塗佈黏著劑。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之更佳之上限為9000 mPa・s,進而較佳之上限為8000 mPa・s。 又,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之較佳下限為1500 mPa・s。由於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為1500 mPa・s以上,故而擠出黏著劑時可獲得充分之壓力,容易按照目標厚度或寬度塗佈黏著劑。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之更佳之下限為2000 mPa・s。 塗佈上述黏著劑時之黏度可使用B型黏度計,於23℃、12 rpm之條件下進行測定。
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之較佳之下限為-10℃,較佳之上限為30℃。由於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以上,故而耐熱性變高,整體凝集力亦變高,因此,成為保持性能或高溫耐反彈性更優異者。由於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30℃以下,故而成為對界面之接著性更優異者。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之更佳之下限為-5℃,進而較佳之下限為0℃,進而更佳之下限為5℃,更佳之上限為25℃,進而較佳之上限為20℃,進而更佳之上限為15℃。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上述「玻璃轉移溫度」意指藉由動態黏彈性測定而獲得之損耗正切(tanδ)之極大值中,由微布朗運動引起之極大值出現之溫度。 作為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及後述之儲存彈性模數之測定中進行之動態黏彈性測定,例如可採用以下方法。 即,首先將上述黏著劑層之樣品重疊,製作厚度約1 mm之積層體,將該積層體裁切成6 mm×10 mm,獲得試驗片。對於所得之試驗片,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裝置(IT計測控制公司,「DVA-200」),以剪切模式於氮氣環境下、測定溫度-40℃~140℃、升溫速度5℃/min、頻率10 Hz、應變0.08%之條件下,進行動態黏彈性測定。
上述黏著劑層在80℃之儲存彈性模數G'(80℃)之較佳之下限為1.0×10 4Pa。由於上述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為1.0×10 4Pa以上,故而上述黏著劑層之高溫時之整體凝集力變得更大,成為高溫時之耐蠕變性或高溫耐反彈性更優異找。上述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之更佳之下限為1.5×10 4Pa,進而較佳之下限為2.0×10 4Pa,進而更佳之下限為5.0×10 4Pa,尤佳之下限為8.0×10 4Pa。 若上述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過高,則常溫時之儲存彈性模數亦變高,對粗糙面之接著力下降,因此,上述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之較佳之上限為2.0×10 5Pa。
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之較佳之下限為10 μm,較佳之上限為100 μm。由於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為10 μm以上,故而上述黏著劑層向被接著體之嵌入性增加,剝離阻力變大,因此,對粗糙面之接著性變得更優異。由於上述厚度為100 μm以下,故而對上述黏著劑層施加剪切力之情形時之偏移量減小,因此,上述黏著劑層之保持性能變得更優異。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之更佳之下限為12 μm,進而較佳之下限為15 μm,更佳之上限為60 μm,進而較佳之上限為50 μm。
上述黏著帶較佳為具有基材。 作為上述基材,較佳為樹脂膜。 作為上述樹脂膜,較佳為聚酯樹脂膜或聚丙烯樹脂膜。其中,就平坦、厚度之變動較小且強度較高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聚酯樹脂膜,聚酯樹脂膜之中,更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
於不損害其物性之範圍內,上述基材可含有填充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等添加劑。
上述基材之厚度根據用途適當選擇,較佳之下限為5 μm,較佳之上限為200 μm。由於上述基材之厚度為200 μm以下,故而適合用於電子構件之固定用途,且可減少製造時之CO 2排放量。上述基材之厚度之更佳之下限為10 μm,進而較佳之下限為15 μm,更佳之上限為100 μm,進而較佳之上限為50 μm。
本發明之黏著帶可僅於上述基材之一面具有上述黏著劑層,亦可於上述基材之兩面具有上述黏著劑層。其中,較佳為於上述基材之兩面具有上述黏著劑層。
本發明之黏著帶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於在上述基材之兩面具有組成、厚度相同之黏著劑層之情形時,可例舉以下方法。 首先,製備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黏著賦予樹脂、及溶劑或視需要使用之其他成分之黏著劑。其次,於一面經脫模處理之脫模膜之脫模處理面塗佈上述中所得之黏著劑並進行乾燥,而製作於脫模膜之脫模處理面具有黏著劑層之積層片。以相同之方式製作合計2個積層片。繼而,將2個積層片之黏著劑層轉印至基材並積層一體化,獲得於基材之兩面具有黏著劑層之黏著片。
基於同時提高本發明之黏著帶之保持性能與接著性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黏著帶較佳為高溫耐反彈性優異。 再者,高溫耐反彈性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等進行評價。又,將表示高溫耐反彈性試驗之方法之模式圖示於圖2中。 即,將本發明之黏著帶1裁切成25 mm寬×300 mm長之短條狀後,將不進行測定之側的黏著劑層與PET膜4(100 μm厚、25 mm寬、300 mm長)貼合。其次,將進行測定側之黏著劑層貼合於SUS板2(用乙醇清洗後再擦乾之SUS304板),使黏著帶1之短邊與SUS板之1邊重疊後,將2 kg之橡膠輥以300 mm/min之速度來回移動5次,藉此進行壓接後,於23℃靜置72小時,而製作試驗片。對於所製作之試驗片,進而將其放入80℃之烘箱中加熱15分鐘後,於80℃之條件下,對設置於水平方向之試驗片進行以下高溫耐反彈性試驗:於試驗片之前端使用100 g之砝碼5以與試驗片呈垂直方向之方式施加100 g之負載,保持該狀態144小時。於整個黏著帶掉落之情形時,測定將施加了100 g之負載之時間設為0小時之掉落時間,於整個黏著帶不掉落之情形時,目視測定黏著帶剝離之剝離長度(圖2中之雙頭箭頭間之長度)。於該高溫耐反彈性試驗之結果為整個黏著帶不掉落且剝離長度為60 mm以下之情形時,本發明之黏著帶之高溫耐反彈性變得優異。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具有儘管使用分子量較低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保持性能及接著性亦優異之黏著劑層。
以下揭示實施例對本發明之態樣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丙烯酸共聚物A~S之製備) 於具備溫度計、攪拌機、冷凝管之反應器內,添加表1所示之溶劑,進行氮氣置換後,加熱反應器而開始回流。溶劑沸騰後,投入表1所示之聚合起始劑1後,自滴液漏斗向反應器內歷時2小時滴加表1所示之單體與鏈轉移劑之混合溶液。其後,進而投入表1所示之聚合起始劑2,將開始滴加之時間作為聚合開始時間,自聚合開始起進行合計6小時聚合反應,獲得含有丙烯酸共聚物A~S之溶液。 再者,表1中之各材料如下。 BA:丙烯酸丁酯 2EHA:丙烯酸-2-乙基己酯 C7:丙烯酸正庚酯 HEA:丙烯酸羥基乙酯 Aac:丙烯酸 AIBN:2,2'-偶氮雙(異丁腈)
[表1]
丙烯酸共聚物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組成 (質量份) 單體 烷基之碳數為5以下 BA - - - 77 77 79 - - - 30 - - - - 77 77 - - -
烷基之碳數為6以上 2EHA - - - 17 17 18 - - - 20 - - - - 17 17 - - -
C7 95 95 95 - - - 95 95 95 45 95 95 95 95 - - 95 95 95
含羥基 HEA 0.01 0.01 0.01 0.01 0.01 0.2 - - 0.01 0.01 0.01 0.01 0.09 0.1 0.01 0.01 0.1 0.1 0.01
含羧基 Aac 5 5 5 6 6 3 5 5 5 5 5 5 5 5 6 6 5 5 5
聚合起始劑1 AIBN 0.1 0.2 0.15 0.05 0.4 0.1 0.3 0.1 0.05 0.1 0.05 0.05 0.05 0.05 0.05 0.3 0.3 0.05 0.05
聚合起始劑2 AIBN 0.15 - - 0.15 0.1 0.15 -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 0.15 - 0.1 0.15 0.15
鏈轉移劑 1-硫甘油 0.05 0.15 0.15 0.1 0.15 - 0.1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 0.05 0.1 - - 0.07
十二烷硫醇 - - - - - 0.05 - - - - - - - - - - 0.05 - -
溶劑 乙酸乙酯 40 30 30 60 50 80 30 40 10 40 40 40 10 70 70 60 60 50 5
丙酮 - - - - - - - - 30 - 10 10 30 40 - - - 20 30
(實施例1~23、比較例1~8) (1)黏著劑之製備 於所得之含有丙烯酸共聚物A~S之溶液中,按表2、3所示之組成添加各材料並攪拌,獲得黏著劑。將所得之黏著劑中固形物成分中之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及固形物成分中之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示於表2、3中。 再者,表2、3中之各材料如下。 Coronate L45:異氰酸酯系交聯劑(Tosoh公司製造) KE388:氫化松香酯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羥值45 mgKOH/g,軟化溫度150℃) KE359:氫化松香酯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羥值40 mgKOH/g,軟化溫度100℃) D135:聚合松香酯樹脂(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羥值40 mgKOH/g,軟化溫度135℃) G150:萜烯系樹脂(Yasuhara Chemical公司製造,羥值100 mgKOH/g,軟化溫度150℃)
(2)黏著帶之製作 準備一面經脫模處理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於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之脫模處理面,塗佈上述「(1)黏著劑之製備」中所得之黏著劑,於110℃乾燥5分鐘,使黏著劑中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進行交聯,而製作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之脫模處理面具有黏著劑層之積層片。再同樣地製作另一個積層片,獲得合計2個上述積層片。 其次,準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厚度25 μm)作為基材。將一積層片自黏著劑層面積層至該基材之一側表面,而將黏著劑層轉印至基材並積層一體化。將另一積層片自黏著劑層面積層至基材之另一側之表面,而將黏著劑層轉印至基材並積層一體化。藉此,獲得於基材之兩面設有具有表2、3所示之厚度之黏著劑層的雙面黏著帶。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共聚物)、峰頂分子量(Mp共聚物)、及多分散指數(Mw共聚物/Mn共聚物)) 自所得之雙面黏著帶採集300 mg黏著劑層。添加採集於壓力容器中之上述黏著劑層、乙醇6 mL、60% KOH水溶液7 mL,於160℃之烘箱中加壓水解60小時,藉此使黏著劑層中之交聯產物之交聯點鹼分解,獲得(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對於所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凝膠滲透層析儀(GPC)(Waters公司製造,「2690 Separations Model」)進行分析,藉由聚苯乙烯換算測定分子量分佈。將由所得之分子量分佈導出之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共聚物)、峰頂分子量(Mp共聚物)、及多分散指數(Mw共聚物/Mn共聚物)示於表2、3中。上述GPC係於以下條件下進行。 溶離液:四氫呋喃(THF) 流量:0.4 mL/min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RI 管柱:LF-804(SHOKO公司製造) 管柱溫度(測定溫度):40℃ 注入量:20 μL
(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溶膠)、及Mw溶膠-Mw共聚物) 將所得之雙面黏著帶之黏著劑層於23℃浸漬於四氫呋喃(THF)中24小時,使用200目之金屬絲網過濾除去不溶分,藉此獲得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 對於所得之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凝膠滲透層析儀(GPC)(Waters公司製造,「2690 Separations Model」)進行分析,藉由聚苯乙烯換算測定分子量分佈。將由所得之分子量分佈導出之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溶膠)、及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減去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所得之值(Mw溶膠-Mw共聚物)示於表2、3中。上述GPC係於以下條件下進行。 溶離液:四氫呋喃(THF) 流量:0.4 mL/min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RI 管柱:LF-804(SHOKO公司製造) 管柱溫度(測定溫度):40℃ 注入量:20 μL
(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 採集W 1(g)所得之雙面黏著帶之黏著劑層,將採集之上述黏著劑層於23℃浸漬於乙酸乙酯中24小時,使用200目之金屬絲網過濾不溶分。將該金屬絲網上之殘渣於110℃進行加熱乾燥,測定所得之乾燥殘渣之質量W 2(g)。由所得之W 1及W 2,根據下述式(I)算出凝膠分率(交聯度)。將所得之凝膠分率示於表2、3中。 凝膠分率(質量%)=100×W 2/W 1(I)
(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及玻璃轉移溫度) 將所得之雙面黏著帶之黏著劑層重疊,製作厚度約1 mm之積層體,將該積層體裁切成6 mm×10 mm,獲得試驗片。對於所得之試驗片,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裝置(IT計測控制公司,「DVA-200」),以剪切模式於氮氣環境下、測定溫度-40℃~140℃、升溫速度5℃/min、頻率10 Hz、應變0.08%之條件下,進行動態黏彈性測定,獲得80℃之儲存彈性模數G'(80℃)。又,將藉由動態黏彈性測定而獲得之損耗正切(tanδ)之極大值中,由微布朗運動引起之極大值出現之溫度作為玻璃轉移溫度。將所得之儲存彈性模數G'(80℃)及玻璃轉移溫度示於表2、3中。
[表2]
實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黏著劑之固形物成分之組成 (質量份)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丙烯酸共聚物A 100 100 100 100 - - - - - - - - - - - 100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B - - - - 100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C - - - - - 100 - - - - - - 100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D - - - - - - 100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E - - - - - - - 100 100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F - - - - - - - - - 100 - - - - - - - - - - - - 100
丙烯酸共聚物G - - - - - - - - - - 100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H - - - - - - - - - - - 100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I - - - - - - - - - - - - - 100 - - - - - - - 100 -
丙烯酸共聚物J - - - - - - - - - - - - - - 100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K - - - - - - - - - - - - - - - - 100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L - - - - - - - - - - - - - - - - - 100 - - - - -
丙烯酸共聚物M - - - - - - - - - - - - - - - - - - 100 - - - -
丙烯酸共聚物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S - - - - - - - - - - - - - - - - - - - 100 100 - -
交聯劑 Coronate L45 6.2 8.0 6.2 6.2 8.0 6.2 6.2 5.3 5.3 1.3 8.0 6.2 6.2 8.0 6.2 8.0 6.2 6.2 4 8.0 8.0 8.0 2.5
黏著賦予樹脂 KE388 12 12 8 12 12 8 - 15 15 15 15 15 6 12 8 - 15 6 12 24 12 24 15
KE359 12 12 8 12 12 8 - - - - 10 10 6 12 8 5 10 5 12 - - - -
D135 - - - - - - 20 - - - - - - - - 15 - 10 - - - - -
G150 12 12 8 12 12 8 - - - - 10 10 6 12 8 7 10 10 12 12 12 12 -
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 (質量%) 0.06 0.06 0.06 0.06 0.16 0.16 0.11 0.16 0.16 0.2 0.1 0.05 0.16 0.06 0.06 0.06 0.06 0.06 0.14 0.08 0.08 0.06 0.2
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 (質量%) 5 5 5 5 5 5 6 6 6 3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3
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 (質量%) 15 27 29 15 17 27.4 23.6 34.2 34.2 31.7 0 0 39.4 38 20 0.12 7 4 37.5 14.3 24 15.2 45.1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共聚物) 33.5萬 33.5萬 33.5萬 33.5萬 9.6萬 12.4萬 19.7萬 9.8萬 9.8萬 47.5萬 14.6萬 29.7萬 12.4萬 40.5萬 30萬 33.5萬 26.5萬 22.4萬 38.8萬 36萬 36萬 40.5萬 47.5萬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Mp共聚物) 17.2萬 17.2萬 17.2萬 17.2萬 7.1萬 7.8萬 15.2萬 7.1萬 7.1萬 26.7萬 8.0萬 13.8萬 7.8萬 21.0萬 16.2萬 17.2萬 16.2萬 15.8萬 20萬 19.3萬 19.3萬 21萬 26.8萬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多分散指數(Mw共聚物/Mn共聚物) 5.65 5.65 5.65 5.65 2.78 3.7 2.8 2.6 2.6 3.4 3.4 11 3.7 5.7 4.8 5.65 4.2 3.9 4.75 5.1 5.1 5.7 3.4
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溶膠) 27.9萬 18.9萬 23.1萬 27.9萬 13.2萬 12.9萬 17.8萬 8.0萬 8.0萬 34.7萬 29.7萬 41.0萬 12.7萬 33.1萬 26.4萬 51.0萬 33.3萬 31.9萬 46萬 41.5萬 34.5萬 47.2萬 28萬
Mw溶膠-Mw共聚物 -5.6萬 -14.6萬 -10.4萬 -5.6萬 3.6萬 0.5萬 -1.9萬 -1.8萬 -1.8萬 -12.8萬 15.1萬 11.3萬 0.3萬 -7.4萬 -3.6萬 17.5萬 6.8萬 9.5萬 7.2萬 5.5萬 -1.5萬 6.7萬 -18.3萬
黏著劑層之厚度 (μm) 22 23 23 6 23 22 40 40 20 40 20 21 19 20 21 20 20 20 20 19 19 19 40
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 (×10 4Pa) 2.18 4.6 2.36 2.18 2.21 1.66 3.22 2.36 2.36 2.96 1.77 2.37 1.37 3.48 2.65 1.19 2.13 1.78 1.6 8.1 5.4 8.5 3.1
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 (℃) 12 17.9 7.9 12 19.9 8.9 0 2 2 -11 17 16 2 6 9 3.32 3.2 3.1 7 23 14.5 24.2 -5
[表3]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黏著劑之固形物成分之組成 (質量份)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丙烯酸共聚物A - 100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B - - 100 - - - - -
丙烯酸共聚物C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D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E - - - - 100 - - -
丙烯酸共聚物F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G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H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I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J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K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L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M -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N 100 -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O - - - 100 - - - -
丙烯酸共聚物P - - - - - 100 - -
丙烯酸共聚物Q - - - - - - 100 -
丙烯酸共聚物R - - - - - - - 100
丙烯酸共聚物S - - - - - - - -
交聯劑 Coronate L45 2.6 4.0 6.2 4.0 4.0 5.3 8.0 4.0
黏著賦予樹脂 KE388 12 12 12 15 15 15 12 12
KE359 12 12 12 - - - 12 12
D135 - - - - - - - -
G150 12 12 12 - - - 12 12
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 (質量%) 0.1 0.06 0.16 0.06 0.16 0.11 0.1 0.1
具有羧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 (質量%) 5 5 5 6 6 6 5 5
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 (質量%) 35 0 4.6 25.1 24 26 29 54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共聚物) 120萬 33.5萬 9.6萬 25.8萬 9.8萬 13.3萬 7.0萬 60.0萬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Mp共聚物) 140萬 17.2萬 7.1萬 17.7萬 7.1萬 11.5萬 6.5萬 35.0萬
藉由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多分散指數(Mw共聚物/Mn共聚物) 3.8 5.65 2.78 2.6 2.6 2.4 2.3 5.76
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溶膠) 80.0萬 39.5萬 14.0萬 21.3萬 9.6萬 12.4萬 4.8萬 32.0萬
Mw溶膠-Mw共聚物 -40.0萬 6.0萬 4.4萬 -4.5萬 -0.2萬 -0.9萬 -2.2萬 -28萬
黏著劑層之厚度 (μm) 15 27 26 40 40 40 20 20
黏著劑層之儲存彈性模數G'(80℃) (×10 4Pa) 2.65 1.51 0.75 2.88 1.42 2 0.65 4.2
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 (℃) 4.9 9.9 7.9 -5 0 -1.1 2 18
<評價> 對於實施例、比較例中所得之黏著劑及雙面黏著帶進行以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4、5中。
(加工性) 對於所得之黏著劑,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60質量%,使用B型黏度計(英弘精機公司製造,「RVDV-2+PRO」)及主軸S04,於23℃、12 rpm之條件下測定黏度。又,對於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70質量%之黏著劑,亦同樣地測定黏度。 於所得之黏度為1萬 mPa・s以下之情形時,將加工性評價為「○」,於所得之黏度超過1萬 mPa・s之情形時,將加工性評價為「×」。
(保持性能) 將所得之雙面黏著帶裁切成25 mm寬之短條狀後,將2 kg之橡膠輥以300 mm/min之速度來回移動一次,藉此將雙面黏著帶貼合於SUS板(用乙醇清洗後擦乾之SUS304板)。其次,以接著面積為25 mm×25 mm之方式,切開黏著帶。其後,於23℃靜置20分鐘後,放入80℃之烘箱中,進而加熱15分鐘後,保持在80℃,並且如圖1所示使用1 kg之砝碼3,於剪切方向上施加1 kg之負載。確認黏著帶有無掉落,於經過24小時仍未掉落之情形時,藉由刻度放大鏡測定距離切口位置之移動量(偏移)。 於黏著帶不掉落且偏移為1 mm以下之情形時,將保持性能評價為「○」,於黏著帶不掉落且偏移超過1 mm之情形時,將保持性能評價為「△」,於黏著帶掉落之情形時,將保持性能評價為「×」。
(接著性) 將黏著帶裁切成25 mm寬之短條狀後,將2 kg之橡膠輥以300 mm/min之速度來回移動一次,藉此將黏著帶貼合於SUS板(用乙醇清洗後擦乾之SUS304板)。其次,於溫度23℃、相對濕度50%靜置20分鐘,藉此獲得試驗片。對於所得之試驗片,使用拉伸試驗機(A&D公司製造,「RTI-1310」),依據JIS Z0237於23℃、剝離速度300 mm/min、剝離角度180°之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測定180°剝離黏著力。 於所得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8 N/25 mm以上之情形時,將接著性評價為「○」,於所得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且未達18 N/25 mm之情形時,將接著性評價為「△」,於所得之180°剝離黏著力未達15 N/25 mm之情形時,將接著性評價為「×」。 又,使用粗糙面SUS板代替SUS板(用乙醇清洗後擦乾之SUS304板),同樣地測定180°剝離黏著力。上述粗糙面SUS板係藉由粒度80之砂紙對用乙醇清洗後擦乾之SUS304板進行拋光所得者。又,藉由雷射顯微鏡觀察粗糙面SUS板之表面,結果Ra為1.7 μm,Rz為10 μm。
[表4]
實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評價 加工性 固形物成分濃度為60質量% 黏度 (mPa・s) 5100 5100 6000 5100 3800 4800 8100 6300 6300 9900 3800 5300 5200 7600 6600 5400 4200 4100 7200 8700 9200 8000 9900
判定
固形物成分濃度為70質量% 黏度 (mPa・s) 8100 8100 8900 8100 6800 7800 11100 9300 9300 16500 6800 8300 8200 11000 9300 8400 7100 7200 10500 10500 11200 12000 16500
判定 × × × × × × × ×
保持性能 有無掉落
直至掉落之時間 (h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偏移 (mm) 0.3 0.1 0.2 0.1 0.2 0.1 0.7 0.5 0.5 1.0 1.2 1.1 0.1 0.2 0.6 0.2 0.8 1.1 0.5 0.1 0.1 0.1 0.7
判定
接著性 SUS板 180°剝離黏著力 (N/25 mm) 22.0 19.2 19.0 15.1 24.0 20.7 21.0 25.0 16.0 15.5 20.9 19.8 15.1 18.4 20.1 16.0 19.1 22.1 17 20.1 18.7 21.2 18
判定
粗糙面SUS板 180°剝離黏著力 (N/25 mm) 17.0 14.2 14.0 10.1 19.0 15.7 16.0 20.0 11.0 10.5 15.9 14.8 9.0 9.5 13.2 11.1 15.6 13.8 12 10.5 10 11 12.2
[表5]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評價 加工性 固形物成分濃度為60質量% 黏度 (mPa・s) 32000 5100 3800 8500 6300 7000 2500 16000
判定 × ×
固形物成分濃度為70質量% 黏度 (mPa・s) 54000 8100 6800 12100 9300 10300 5600 32000
判定 × × × ×
保持性能 有無掉落
直至掉落之時間 (hr) - 0.5 20 - 2 12 0.5 20
偏移 (mm) 0.7 - - 1.2 - - - -
判定 × × × × × ×
接著性 SUS板 180°剝離黏著力 (N/25 mm) 15.6 23.8 26 13 22 16 15.2 12
判定 × ×
粗糙面SUS板 180°剝離黏著力 (N/25 mm) 9.5 18.8 21 8 17 11 9 7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該黏著劑層儘管使用分子量較低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保持性能及接著性仍優異。
1:黏著帶 2:SUS板 3:1 kg之負載(砝碼) 4:PET膜 5:100 g之負載(砝碼)
[圖1]係表示保持試驗之方法之模式圖。 [圖2]係表示高溫耐反彈性試驗之方法之模式圖。

Claims (18)

  1. 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且特徵在於: 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 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 對於與SUS板貼合之上述黏著帶,於在80℃於剪切方向上施加24小時之1 kg負載之保持試驗中,該黏著帶不掉落,且 該黏著帶對SUS板之180°剝離黏著力為15 N/25 mm以上。
  2. 一種黏著帶,其具有黏著劑層,且特徵在於: 上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交聯劑及黏著賦予樹脂之黏著劑之交聯產物, 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萬以上且未達50萬,且 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 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 第二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5質量%,且自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A減去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B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該重量平均分子量A係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該重量平均分子量B係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0.1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3. 如請求項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一構成。
  4. 如請求項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二構成。
  5. 如請求項2之黏著帶,其滿足上述第三構成。
  6. 如請求項1之黏著帶,其中, 上述黏著劑層滿足下述第一構成、下述第二構成、或下述第三構成: 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 第二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未達5質量%,且自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A減去下述重量平均分子量B所得之值為8萬以上,該重量平均分子量A係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該重量平均分子量B係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的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之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 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0.1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7. 如請求項2或6之黏著帶,其中, 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或 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1.5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8. 如請求項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一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6質量份以上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
  9. 如請求項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具有以下構成作為上述第三構成:上述黏著劑相對於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包含1.5質量份以上且未達6質量份之上述交聯劑,且上述黏著劑層之凝膠分率超過30質量%。
  10. 如請求項1、2、3、4、5、6、7、8或9之黏著帶,其中,對於上述黏著劑層之溶膠成分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溶膠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萬以上50萬以下。
  11. 如請求項1、2、3、4、5、6、7、8、9或10之黏著帶,其中,對於藉由上述交聯產物之交聯點之鹼分解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利用示差折射計RI檢測進行GPC測定時,分子量為5000以上之區域中該(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之峰頂分子量為7萬以上30萬以下。
  12. 如請求項1、2、3、4、5、6、7、8、9、10或11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0.03質量%以上之具有羥基之化合物,且於固形物成分中包含2質量%以上之具有羧基之化合物。
  13.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或12之黏著帶,其中,上述(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具有50質量%以上的來自具有碳數為6以上之烷基之單體之構成單元。
  14.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12或13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以上30℃以下。
  15.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12、13或14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在80℃之儲存彈性模數G'(80℃)為1.0×10 4Pa以上。
  16.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12、13、14或15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為10 μm以上100 μm以下。
  17.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12、13、14、15或16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帶具有基材,上述基材為聚酯樹脂膜或聚丙烯樹脂膜,且上述基材之厚度為5 μm以上200 μm以下。
  18. 如請求項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或17之黏著帶,其中,上述黏著帶具有基材,且於上述基材之兩面具有上述黏著劑層。
TW112136074A 2022-09-21 2023-09-21 黏著帶 TW2024241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9991 2022-09-21
JP2022-149992 2022-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4138A true TW202424138A (zh) 2024-06-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K3725717T3 (da) Klæbebåndsdispenser
TW202424138A (zh) 黏著帶
JP1772488S (ja) 粘着テープ
TWI848313B (zh) 黏著帶
JP1761537S (ja) 接着テープホルダー
JP1761621S (ja) 接着テープホルダー
TWI848158B (zh) 黏著帶
JP1683834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4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7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8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9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3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1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2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5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6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5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33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683840S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1770353S (ja) テープディスペンサー
TH2002005469S (th) ที่จ่ายเทป
TH2002003408S (th) แท่นตัดเทป
TH2002005470S (th) ที่หมุนเทป
ES1252745Y (es) Aposito adhesivo termocroma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