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9740A -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9740A
TW202419740A TW111143399A TW111143399A TW202419740A TW 202419740 A TW202419740 A TW 202419740A TW 111143399 A TW111143399 A TW 111143399A TW 111143399 A TW111143399 A TW 111143399A TW 202419740 A TW202419740 A TW 2024197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ower generation
collecting pipe
wind power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6722B (zh
Inventor
錦文 賴
陳祐維
林怡理
紀博祥
林于婷
李欣怡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Priority to TW111143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672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433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3672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72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9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9740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包括了集風管,擾流裝置,以及風力發電裝置。

Description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風力發電系統,特別是本發明係具有集風管,擾流裝置,以及風力發電裝置的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通常在一般所認定的低成本發電的燃煤發電,核能發電,以及風力發電的三種發電方式中,風力發電並非比燃煤發電或是核能發電具有更低的發電成本,但因風力發電比較有可能產生更低的發電成本,故具有使用上的優勢。通常,所謂的風能(wind power, wind energy),係指風所產生的能量,風的分布區域十分廣泛,且當流速夠大時,其內含的能量十分豐富,適合用於風力發電領域,而可利用風能帶動風力發電裝置進行運轉產生電力。且相較於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風力發電的碳排放量則低了許多,成為許多國家積極推動的永續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技術之一。此外,對比於燃燒煤炭或是燃燒天然氣,風能對環境的影響較小,故而,現今的風力發電已為全球電力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前述的風力發電,係由風力發電廠廠進行運轉而輸出電力,而風力發電廠廠係由多組風力發電機所組成,並連接到輸電系統中以提供電力。而於風力發電廠廠的類型中,亦有一種小型風力發電廠,可以作為一種微型發電,除可為電網提供電力,或是為尚未納入於電網之外的較偏遠地區,提供有效的電力來源。
而在前述風力發電的習知技術領域中,會產生相當多的發電機議題,主要因風力發電裝置於啟動運作後,有可能產生相當大的機械能損失,在低風速下,轉子亦會因發電機之齒槽效應轉矩的影響,變得難以順暢旋轉,當想要盡快達到可開始發電的啟動風速時,需要預先花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以提升速度,至所產生的發電效率亦相當低。
而在另一方面,如習知的風力發電機需仰賴自然風力以推動扇葉,使得扇葉轉動而作功於發電機,使得發電機運轉,可將風能轉換為電能,以方便儲存或輸送能源,得以用於滿足生活中的能源需求。但因自然界的風力強弱不穩定且無法以人工進行控制,當風力減弱至不足以推動扇葉時,發電機則會停止輸出電力。而當風力增強至超過扇葉的結構強度,或是超過發電機的負載時,則可能導致扇葉壽命減少,或是發電機迴路產生過熱而毀損等使用上的問題。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包括了集風管,擾流裝置,以及風力發電裝置。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中集風管具有入口部,該入口部連接連通部,該連通部連接出口部,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為不同側的設置,該集風管的該入口部具有一特定曲率,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0度至90度的風向,將這些風向的風轉變為單風向,使其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除此之外,因入口部與出口部可互相切換,故亦可將另一側的0度至90度風向的風轉變為單風向。故而,該集風管適用於收集共180度風向的風,並將其轉變為平行流動的風。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內較靠入口部的位置,裝設有擾流裝置,依序裝設有風力發電裝置,即該風力發電裝置位於該擾流裝置的另一側。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中擾流裝置係一種具有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長型柱子。
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的優勢,係在於利用集風管的管道輸送外界風力,使管道全天候自然保持適當的流動風力。
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的優勢,係針對集風管的管道,運用擾流裝置以配合產生風力的擾動作用。
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主要目的暨使用功效在於利用集風管的管道輸送外界風力,並且配合擾流裝置進行風力的擾動作用,使管道全天候自然保持適當的流動風力。
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主要目的暨使用功效在於能確保風力流通,能夠充分使用風力發電裝置,而能降低碳排放量,達到節能環保功效,並且大力地有效提升風力發電效能。
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主要目的暨使用功效在於排除舊式通風道之死角,使用新式集風管,且搭配擾流裝置以產生更強大之能量擷取效果。
以下請參照所附圖式說明與敘述,以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據以示意圖進行描述。且於示意圖式中,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相同之元件,而為求清楚說明,元件之大小或厚度可能誇大顯示。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第一實施例如圖1A,為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100的俯視圖,設有集風管101,擾流裝置102,以及風力發電裝置103。
仍如圖1A,面對圖1A所示的左端位置,是該集風管101的入口部101A,該入口部101A連接連通部101B,另由面對圖1A所示的右端位置,是該集風管101的出口部101C,該連通部101B連接該出口部101C,而該入口部101A與該出口部101C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101A與該出口部101C可互相切換。該集風管101內較靠入口部101A的位置,裝設有擾流裝置102,以及依序裝設有風力發電裝置103,該風力發電裝置103係以搖擺方式進行發電,位於該擾流裝置102的另一側。
又如圖1B係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100的側視圖,可以得知,包括了集風管101,擾流裝置102,以及風力發電裝置103。
仍如圖1B,面對圖1B所示的左端位置,是該集風管101的入口部101A,該入口部101A連接連通部101B,另由面對圖1B所示的右端位置,是該集風管101的出口部101C,該連通部101B連接該出口部101C,而該入口部101A,與該出口部101C係為不同側的設置。該集風管101內較靠入口部101A的位置,裝設有擾流裝置102,以及依序裝設有風力發電裝置103,位於該擾流裝置102的另一側。
請參考圖1A與圖1B所示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100,該集風管101係為中空的管狀物體,當左端的風(亦即流體)從入口部101A流入該集風管101時,因管中截面積的逐漸降低,而使流速逐漸變快,此係屬於一種狹管效應,可以使得雜亂的多風向整理為單風向,且能讓風速上升,得到更快且強勁的風源,以便於使渦旋誘發振動 (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更容易發生。
此外,參考由圖1A俯視圖所截左端之圖示2A,即圖示2A顯示係入口部101A的俯視圖,以及由圖1B側視圖所截左端之圖示2B,即圖示2B顯示係入口部101A的側視圖,觀察可知於該集風管101的入口部101A,在經過相當的角度設計後,可以收集到0度到90度的風向。本發明集風管101的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左側的)多風向轉變為單風向。因入口部與出口部可互相切換,收集到(右側的)0度到90度的風向,而集風管101的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右側的)多風向轉變為單風向。
故而本發明可得以避免在較紊亂之風場,風向的改變會影響到渦旋誘發振動 (Vortex Induced Vibration, VIV)效應的延續共振,而可有效獲得在方向上穩定的風。通常在流體力學領域,觀察到會有一個稱為渦旋脫落(Vortex Shedding)的現象,即當風遇到阻擋的物體,風向的流動就會改變,而在通過物體之後,製造產生出週期性的渦旋,一旦這頻率接近物體結構的自然振動頻率時,物體就會開始擺動,進入與風共振的狀態,進而產生渦旋誘發振動效應。
如前述,於圖2B所示位於該集風管101入口部101A的曲率201,該曲率201的前述角度設計方式,可以幫助0度到90度的風順利流入該集風管101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曲率201之設計可整理出不同方向的風,提供風力發電系統更單一方向的流場,並放大流過的風速,使得所通過的風速,能夠流動的更佳,能有更好的風力發電表現。故而本發明的集風管101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其轉變為單風向,且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全風向振動。而本發明的功能之一,係可以避免在較紊亂之風場,風場的風向的任意改變,進而影響到渦旋誘發振動效應所產生的延續共振,而能有效獲得穩定的風向。此外,由於入口部與出口部可互相切換,故可將單風向之集風管101轉變成為雙風向。
參考圖3A所示係擾流裝置102,該擾流裝置102係一種具有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長型柱子。當風(亦即流體)流過該擾流裝置102時,得以因為直角三角形的尖角301,即因圖3A中的尖角301部分,進而形成邊界層分離的現象。而直角三角形的擾流裝置102可使風力發電裝置103產生明顯的振幅,且當改變迎風面時,依舊可以提升風力發電裝置103的振幅。故當於集風管101中加上擾流裝置102後,風力發電裝置103的振幅則會明顯提升,而通常擾流裝置102具有45度的攻角時,風力發電裝置103則會產生最大且最明顯的振幅。
參考由圖1A俯視圖所截取之中間連通部101B的風場圖示3B,依圖3B所示係風力流場圖,流動的風力在邊界層進行分離後,流場變得非常混亂,但反可提升紊流強度,故而可以藉此增加風力發電裝置103的振動,使得風力發電的效果與效率更能大幅提升。
綜前所述,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第一實施例包括了集風管101,擾流裝置102,以及風力發電裝置103。其中本發明之集風管101具有入口部101A,該入口部101A連接連通部101B,該連通部101B連接出口部101C,該入口部101A與該出口部101C為不同側的設置,該集風管101的該入口部101A具有一特定曲率201,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0度至90度風向,而於多風向時,因入口部101A與出口部101C可互相切換,除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可將多風向轉變為雙風向。該集風管101內較靠入口部101A的位置,裝設有擾流裝置102,依序裝設有風力發電裝置103,該風力發電裝置103係以搖擺方式進行發電,該風力發電裝置103位於該擾流裝置102的另一側。而本發明之擾流裝置102係一種具有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長型柱子。
本發明係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第二實施例如圖4所示之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400的俯視圖,包括有集風管401,以及風力發電裝置403。
仍如圖4A,面對圖4A所示的左端位置,是該集風管401的入口部401A,該入口部401A連接連通部401B,另由面對圖4所示的右端位置,是該集風管401的出口部401C,該連通部401B連接該出口部401C,而該入口部401A與該出口部401C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401A與該出口部401C可互相切換。該集風管401內較靠入口部401A的位置,裝設有風力發電裝置403,該風力發電裝置403係以搖擺方式進行發電,故而該風力發電裝置403位於該集風管401的內部。
請參考圖4A所示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400,該集風管401係為中空的管狀物體,當左端的風(亦即流體)從入口部401A流入該集風管401時,因管中截面積的逐漸降低,而使流速逐漸變快,此係屬於一種狹管效應,可以使得雜亂的多風向整理為單風向,且能讓風速上升,得到更快且強勁的風源,以便於使渦旋誘發振動更容易發生。
此外,由圖4A可知於該集風管401的入口部401A,在經過相當的角度設計後,可以收集到0度到90度的風向。本發明集風管401的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左側的)多風向轉變為單風向。因入口部401A與出口部401C可互相切換,收集到(右側的)0度到90度的風向,而集風管的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右側的)多風向轉變為單風向。
如前述,圖示4B顯示係入口部401A的側視圖,而有圖4B所示位於該集風管401入口部401A的曲率410,該曲率410的前述角度設計方式,可以幫助0度到90度的風順利流入該集風管401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曲率410之設計可整理出不同方向的風,提供風力發電裝置更單一方向的流場,並放大流過的風速,使得所通過的風速,能夠流動的更佳,能有更好的風力發電表現。故而本發明的集風管401管道在多風向時,皆能收集到足夠的風量,並將其轉變為單風向,且能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全風向振動。而本發明的功能之一,係可以避免在較紊亂之風場,風場的風向的任意改變,進而影響到渦旋誘發振動效應所產生的延續共振,而能有效獲得穩定的風向。此外,由於入口部401A與出口部401C 可互相切換,故可將單風向之集風管401轉變成為雙風向。
綜合前述,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主要目的暨使用功效在於,妥善運用集風管且以集風管的管道輸送外界風力,並且配合擾流裝置進行風力的擾動作用,使管道全天候自然保適當的流動風力,且能確保風力流通,能夠充分使用風力發電系統,而能降低碳排放量,達到節能環保功效,並且大力地有效提升風力發電效能。有鑑於此,習知的舊式風力發電機確實仍有加以改善之必要。甚且,本發明之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主要目的暨使用功效在於排除舊式通風道之死角,使用新式集風管,且搭配擾流裝置以產生更強大之通風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風力發電系統 101:集風管 101A:入口部 101B:連通部 101C:出口部 102:擾流裝置 103:風力發電裝置 201:曲率 301:尖角 400:風力發電系統 401:集風管 401A:入口部 401B:連通部 401C:出口部 403:風力發電裝置 410:曲率
圖1A所示係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100的俯視圖。 圖1B所示係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100的側視圖。 圖2A顯示係入口部101A的俯視圖。 圖2B顯示係入口部101A的側視圖。 圖3A所示係擾流裝置102。 圖3B所示係風力流場圖。 圖4A所示係本發明一種風力發電系統400的俯視圖。 圖4B顯示係入口部401A的側視圖。
100:風力發電裝置
101:集風管
101A:入口部
101B:連通部
101C:出口部
102:擾流裝置
103:風力發電裝置

Claims (14)

  1.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至少包含: 一集風管; 一擾流裝置;以及 一風力發電裝置,該風力發電裝置係以一搖擺方式進行發電。
  2.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包含: 一入口部; 一連通部;以及 一出口部,該入口部連接該連通部,該連通部連接該出口部,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
  3. 如請求項2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的該入口部具有一特定曲率,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零度至九十度風向,於多風向時,能收集一足夠風量,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轉變該多風向為雙風向。
  4.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擾流裝置包含一種具有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長型柱子。
  5. 一種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至少包含: 一集風管; 一擾流裝置;以及 一風力發電裝置,該風力發電裝置係以一搖擺方式進行發電。
  6. 如請求項5之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包含: 一入口部; 一連通部;以及 一出口部,該入口部連接該連通部,該連通部連接該出口部,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
  7. 如請求項6之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的該入口部具有一特定曲率,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零度至九十度風向,於多風向時,能收集一足夠風量,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轉變該多風向為雙風向。
  8. 如請求項5之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擾流裝置包含一種具有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長型柱子。
  9.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至少包含: 一集風管;以及 一風力發電裝置,該風力發電裝置係以一搖擺方式進行發電。
  10. 如請求項9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集風管包含: 一入口部; 一連通部;以及 一出口部,該入口部連接該連通部,該連通部連接該出口部,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
  11. 如請求項10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集風管的該入口部具有一特定曲率,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零度至九十度風向,於多風向時,能收集一足夠風量,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轉變該多風向為雙風向。
  12. 一種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至少包含: 一集風管;以及 一風力發電裝置,該風力發電裝置係以一搖擺方式進行發電。
  13. 如請求項12之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包含: 一入口部; 一連通部;以及 一出口部,該入口部連接該連通部,該連通部連接該出口部,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為一不同側的設置,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
  14. 如請求項13之具有特定曲率集風管的風力發電系統,其中該集風管的該入口部具有一特定曲率,使得該集風管可收集零度至九十度風向,於多風向時,能收集一足夠風量,該入口部與該出口部可互相切換,轉變該多風向為雙風向。
TW111143399A 2022-11-14 2022-11-14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TWI8367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399A TWI836722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399A TWI836722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6722B TWI836722B (zh) 2024-03-21
TW202419740A true TW202419740A (zh) 2024-05-16

Family

ID=91269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399A TWI836722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3672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4504B (zh) * 2011-06-15 2015-08-01 Nat Univ Chung Hsing Array kinetic energy capture device
CN205823540U (zh) * 2016-05-04 2016-12-21 刘亚平 一种风力发电机集风装置
CN114876735A (zh) * 2022-05-25 2022-08-0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柔性压电的全向微风聚能发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34252B2 (en) Converting wind energy to electrical energy
US7802967B2 (en) Vertical axis self-breaking wind turbine
US8167533B2 (en) Wind energy system
US20110266802A1 (en) Tunnel power turbine system to generate potential energy from waste kinetic energy
US8821117B2 (en) Turbine apparatus
EP2444630A1 (en) Solar thermal gas turbine power plant
JP2009185820A (ja) ガスタービン出力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排気スタック及び発電システム
CN102305181B (zh) 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的发电装置
WO2016054080A1 (en) Fluid flow energy extraction system and method related thereto
Ilhan et al. A review: diffuser augmented wind turbine technologies
CN202165220U (zh) 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的发电装置
TWI836722B (zh)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TW202419740A (zh)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
CN104100442A (zh) 海洋能发电装置及其内置模块
BR102017003156B1 (pt) Método e sistema para gerar energia elétrica.
Thakker et al. Comparison of 0.6 m impulse and Wells turbines for wave energy conversion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WO2013067698A1 (zh) 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的发电装置
Yass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NACA 0012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
EP3330536A1 (en) Wind turbine having at least one wind-cooled component
US20120201665A1 (en) Air flow deflector
CN102691624A (zh) 多级垂直叶片风力发电机
SE1050630A1 (sv) En anordning, en systeminstallation och ett förfarande
JP2004100496A (ja) 自然エネルギー発電機
US20140203566A1 (en) Wind turbine
US20130195617A1 (en) Wind Turbine Power Enhanc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