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6574A -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 Google Patents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6574A
TW202306574A TW111119803A TW111119803A TW202306574A TW 202306574 A TW202306574 A TW 202306574A TW 111119803 A TW111119803 A TW 111119803A TW 111119803 A TW111119803 A TW 111119803A TW 202306574 A TW202306574 A TW 2023065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in
butyrate
butyric acid
insulin resistance
chrom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9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沃斯 威廉 梅因特 德
路卡斯 格拉爾杜斯 威利布羅德 斯特克曼
施 方 南 布伊
伊斯梅爾 薩辛 古爾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卡勒斯製藥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卡勒斯製藥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卡勒斯製藥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6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657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045Hydroxy compounds, e.g. alcohols; Salts thereof, e.g. alcoholates
    • A61K31/047Hydroxy compounds, e.g. alcohols; Salts thereof, e.g. alcoholates having two or more hydroxy groups, e.g. sorbit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3Amines
    • A61K31/155Amidines (), e.g. guanidine (H2N—C(=NH)—NH2), isourea (N=C(OH)—NH2), isothiourea (—N=C(SH)—NH2)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3/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in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3/24Heavy metals; Compound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y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組合,該組合包含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及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用於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地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該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至少部分地對降低個體之胰島素抗性具有協同作用。

Description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本發明係關於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之領域,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地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胰島素抗性為一種醫學病況,其中細胞對胰島素具有抗性,導致高血糖症或高血糖水準。高血糖症之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經損傷、腎臟損傷/衰竭、血管損傷及潛在的失明。
胰島素抗性可藉由改善個體之胰島素敏感性來治療或預防。已知數種化合物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常見的胰島素增敏膳食補充劑包括鉻、肌醇、小蘗鹼及鎂等。常見的胰島素增敏藥品包括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及雙胍(biguanide)等。作為雙胍類之一個實例,藥物二甲雙胍(metformin)可用作胰島素增敏藥品,且為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之一線藥物。
胰島素增敏劑可改善外周組織對胰島素之敏感性,從而使循環胰島素水準下降。然而,藉由胰島素增敏化合物緩解胰島素抗性所涉及之分子機制往往知之甚少。
此項技術中需要提高胰島素增敏劑之治療效果的新的干預措施。特別是,胰島素增敏膳食補充劑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及預防/治療代謝疾病之治療效果仍然值得懷疑(Ali等人 Treat Strategies Diabetes. 2011; 3(1): 34-40)。相比之下,諸如二甲雙胍之胰島素增敏藥品在預防/治療代謝疾病,包括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通常在臨床上更有效。儘管如此,仍需要新的策略來降低胰島素增敏藥品之有效劑量,及/或進一步提高其功效,作為管理及減少不良事件之方法(Bruckbauer等人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3; 6: 93-102)。
除其他目標外,本發明之一個目標為解決此項技術中之上述需要,以提供一種新的及/或改良的策略來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此外,除其他目標外,本發明之一個目標為提高胰島素增敏劑之治療效果。
本發明人出人意料地發現,用根據本發明之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治療個體可在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提供協同治療效果。
本發明教示一種組合,其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在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提供協同治療效果。
作為本發明之組合的一部分,胰島素增敏劑可與生產丁酸之細菌分開、依次或同時投與(例如向人類個體),其中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呈單獨的調配物。或者,胰島素增敏劑可與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在單一組合物中投與(例如向人類個體)。
如本文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選自厭氧丁酸菌屬種( Anaerobutyricumspecies)/真桿菌屬種( Eubacteriumspecies)、腸單胞菌屬種( Intestinimonasspecies)及/或厭氧棒狀桿菌屬種( Anaerostipesspecies)。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為霍氏真桿菌( Eubacterium hallii)、蘇氏厭氧丁酸菌( Anaerobutyricum soehngenii)、霍氏厭氧丁酸菌( Anaerobutyricum hallii)、產丁酸腸單胞菌( Intestinimonas butyriciproducens)及/或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Anaerostipes rhamnosivorans)。
本發明提供一種方法或用途,除其他目標外,藉由將此類胰島素增敏劑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來提高胰島素增敏劑之有益治療效果。
除其他目標外,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新的且改良的策略用於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本發明係關於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之用途,該胰島素增敏劑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 鉻; - 肌醇; - 二甲雙胍;及/或 - 山梨糖醇 用於例如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 其中該胰島素增敏劑可與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該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 蘇氏厭氧丁酸菌或霍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 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及/或 -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此等生產丁酸之細菌可自糖及乙酸中生產丁酸,但通常亦能夠進行自乳酸及乙酸中生產丁酸之不尋常轉化。此點特別重要,因為乙酸及不希望的乳酸係在小腸中產生,且此亦為胰島素增敏劑可發揮其作用的部位。
用於預防及 / 或治療代謝疾病之組合根據本發明之組合,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在治療及/或預防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具有特定用途,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最佳為胰島素抗性、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
術語『代謝疾病』或代謝病症係關於破壞正常代謝之病況,正常代謝為在細胞水準上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代謝疾病可為先天性或後天性的。胰島素抗性、代謝症候群、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為代謝疾病之常見實例。
術語『胰島素抗性』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在本發明內,該術語涵蓋由(經授權)開業醫師診斷為『胰島素抗性』之所有病況。如本文所用,術語『胰島素抗性』較佳係指外周胰島素抗性及/或肝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抗性可例如藉由「高胰島素正常血糖鉗夾術」之金標準來診斷(DeFronzo RA, Tobin JD, Andres R, Am J Physiol. 1979年9月;237(3):E214-23)。此方法量測補償胰島素水準升高而不引起低血糖所需的葡萄糖量。該程序可能需要兩個小時且通常涉及以下步驟:經由外周靜脈,以每m 2每分鐘10-120 mU輸注胰島素。為了補償胰島素輸注,輸注20%葡萄糖以將血糖水準維持在5與5.5 mmol/L之間。葡萄糖輸注速率係藉由每五至十分鐘檢查一次血糖水準來確定(Muniyappa R, Lee S, Chen H, Quon MJ, 2008年1月,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94 (1): E15-26)。在測試的最後三十分鐘期間葡萄糖輸注速率決定胰島素敏感性。若需要高水準(7.5 mg/min或更高),則患者對胰島素敏感。低水準(4.0 mg/min或更低)指示胰島素抗性。水準在4.0與7.5 mg/min之間為不確定的,且提示「葡萄糖耐量異常」,此為胰島素抗性之早期跡象。其他評定胰島素敏感性或抗性之方法包括「胰島素抑制測試」(IST)、「頻繁取樣靜脈內葡萄糖耐量測試之最小模型分析」(FSIVGTT)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胰島素抗性之恆穩模型評定(HOMA或HOMA-IR)為一種替代方法,用於確定及量化空腹穩態條件下之胰島素抗性,且與金標準合理相關(參見例如Matthews DR, Hosker JP, Rudenski AS, Naylor BA, Treacher DF, Turner RC (1985). Diabetologia. 28 (7): 412-9. doi:10.1007/BF00280883. PMID 3899825;及/或A. S. Rudenski; D. R. Matthews; J. C. Levy; R. C. Turner (1991) Metabolism. 40 (9): 908-917)。偏離參考範圍之HOMA(-IR)評分可指示胰島素抗性。HOMA(-IR)已廣泛應用於流行病學研究及實驗研究中。HOMA(-IR)表示一個值,其代表對胰島素抗性之估計,藉由對個人血液中胰島素及葡萄糖水準之劃分而得出。HOMA(-IR)值可藉由以下等式計算:
Figure 02_image003
其中H為以mg/dL表示之HOMA(-IR)值,葡萄糖代表以mmol/L表示之血液中空腹葡萄糖水準,胰島素代表以mIU/L表示之血液中空腹胰島素水準。IU (與酶活性有關)為國際單位之縮寫,亦稱為酶單位。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用於量化此等水準之方法。酶活性為每單位時間轉化之受質的量。1 IU等於每分鐘轉化1 µmol受質。對於具有正常胰島素敏感性之個體,HOMA(-IR)可等於1。正常HOMA(-IR)之上限常視為2.0,但正常HOMA(-IR)可能取決於人群亞組之特徵。通常,健康個體之HOMA-IR值低於2.0 mg/dL,較佳地,HOMA-IR值低於1.9、1.8或1.7 mg/dL,更佳地,HOMA-IR低於1.6、1.5、1.4、1.3、1.2、1.1 mg/dL,且最佳地,HOMA-IR值低於1.0。空腹血清胰島素水準大於25 mU/L或174 pmol/L亦視為指示胰島素抗性。
術語『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可指由胰島素抗性引起及/或放大之病況。或者,『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可指症狀與胰島素抗性相關之病況。在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中預防及/或治療胰島素抗性可緩解症狀、減緩疾病進展及/或逆轉疾病。在此等病況中預防及/或治療胰島素抗性亦可減少獲得與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相關之額外共生病症的機會。本文所揭示之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較佳為胰島素抗性、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
術語『1型糖尿病』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1型糖尿病被認為由胰臟β細胞之自體免疫性破壞造成,且主要的病理生理學可為幾乎絕對的胰島素貧乏症。胰島素抗性在1型糖尿病中亦有描述,且可為除胰島素療法外之潛在干預目標。在罹患1型糖尿病之個體中,在青春期發育及間發病期間經常會觀察到胰島素抗性。
術語『2型糖尿病』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之特徵在於高血糖、胰島素抗性及相對缺乏胰島素。此等患者通常已經過胰島素抗性之早期階段,但此早期階段往往未被診斷出。普遍認可的是,胰島素抗性為2型糖尿病未來發展之有力預測因子,且亦為一旦出現高血糖的主要治療目標。
術語『血脂異常』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血脂異常之特徵在於血液中之脂質量異常。在發達國家,大多數血脂異常為高脂血症或血液中之脂質升高,其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胰島素抗性及由此產生的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症與血脂異常有關。胰島素抗性之特徵性血脂異常由甘油三酯及富含甘油三酯之脂蛋白水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低及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升高組成。
術語『代謝症候群』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在本發明內,該術語涵蓋由(經授權)開業醫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之所有病況。舉例而言,若患者具有以下性狀中之至少兩者或至少三者,則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  大腰圍——經量測女性至少35吋(89公分)及男性至少40吋(102公分)之腰圍; -  高甘油三酯水準——在血液中發現此類型之脂肪為150毫克/分升(mg/dL)或1.7毫莫耳/公升(mmol/L)或更高; -  「好」或HDL膽固醇降低——男性低於40 mg/dL (1.04 mmol/L)或女性低於50 mg/dL (1.3 mmol/L)之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 -  血壓升高——130/85毫米汞柱(mm Hg)或更高; -  空腹血糖升高——100 mg/dL (5.6 mmol/L)或更高。
代謝症候群為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之一個實例。大部分患有代謝症候群之人具有胰島素抗性。已提出胰島素抗性為代謝症候群之一個重要的潛在原因。
術語『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係指與對胰島素之敏感性變化相關的內分泌病症,通常導致高血糖。實例為肢端肥大症,以及生長激素缺乏症、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過程中之高皮質醇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醛固酮增多症、嗜鉻細胞瘤、腎上腺先天性肥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性腺低能症或其他激素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的高血糖通常為可逆的,且可藉由胰島素增敏劑逆轉。
術語『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係指影響卵巢及排卵之全身性內分泌及代謝病況。PCOS與深刻的胰島素抗性以及胰島素分泌缺陷相關。因此,降低胰島素抗性之策略可預防及/或治療PCOS。
術語『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係指飲酒很少或不飲酒的人肝臟中累積過多脂肪的一組病況。NAFLD之最常見形式稱為脂肪肝。NAFLD與胰島素抗性及2型糖尿病密切相關,因此NAFLD之治療可能旨在降低胰島素抗性。
術語『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係指由肝臟中之脂肪堆積引起的肝臟炎症及損傷。NASH與罹患肝硬化及肝細胞癌以及其他與肝臟損傷不直接相關的疾病之風險明顯增加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增加。NASH與胰島素抗性之間的關聯為眾所周知的,且降低胰島素抗性之策略可減少NASH之疾病進展或症狀。
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的組合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提高胰島素增敏劑與一或多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之有益治療效果的方法或用途,用於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組合,其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用於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除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外或作為替代,根據本發明之組合可用於(增強)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生產,較佳原位,亦即在小腸中。類似地,根據本發明之組合或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亦能夠降低乳酸水準,例如原位,亦即在小腸中(已知乳酸為腸道中不希望的化合物)。
特定言之,發現胰島素增敏劑為山梨糖醇且生產丁酸之細菌為蘇氏厭氧丁酸菌(或霍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之組合對於(增強)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生產特別有用,較佳原位,亦即在小腸中。
胰島素增敏劑術語『胰島素增敏劑』在本發明中用於描述降低胰島素抗性之藥劑(例如與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通常藉由本文較佳方法中之一者量測,諸如高胰島素正常血糖鉗夾術、HOMA(-IR)及/或空腹血清胰島素水準,例如在實驗研究及/或臨床環境中。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亦知道量測胰島素增敏作用之其他方法。
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胰島素增敏劑可選自諸如肌醇、硫胺素HCl、核黃素、吡哆醇HCl、菸鹼酸、氯化膽鹼、泛酸鈣、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2、對胺基苯甲酸、乙酸維生素A、維生素K、維生素D、維生素E及其類似物)之成分、糖及複合碳水化合物(例如水溶性及水不溶性單糖、雙糖及多糖)、藥用化合物(例如抗生素、格列本脲、吡格列酮、羅格列酮及雙胍)、抗氧化劑、微量元素成分(例如鈷、銅、錳、鐵、鋅、錫、鎳、鉻、鉬、碘、氯、矽、釩、硒、鎂、鈉及鉀及其類似物之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胰島素增敏劑較佳選自如本文所揭示之鉻、肌醇、二甲雙胍及/或山梨糖醇中之一或多者。
( 吡啶甲酸鹽 )鉻已被確定為藉由增加胰島素受體之敏感性及/或增加胰島素受體之數目來調節胰島素。鉻可強化胰島素之作用,加強胰島素信號傳導路徑,鈍化胰島素信號傳導之負調節劑,增強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上調細胞葡萄糖攝取及/或減弱氧化應激。
鉻之數種替代形式可能會提高人體對鉻的吸收,包括但不限於吡啶甲酸鉻、吡啶甲酸鉻(III)、組胺酸鉻、苯丙胺酸鉻、鉻酵母、氯化鉻、菸鹼酸鉻、菸鹼酸-甘胺酸鉻、聚菸鹼酸鉻及檸檬酸鉻。
特別是吡啶甲酸鉻(III),亦稱為三吡啶甲酸鉻,已被提議作為代謝疾病之治療劑,諸如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包括2型糖尿病。吡啶甲酸鉻(III)為由鉻(III)及吡啶甲酸衍生之化合物(亦稱為鉻(III)及吡啶甲酸之配位錯合物)。作為吡啶甲酸鉻(III)可能有益於預防或治療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之數種提議機制之一,吸收的吡啶甲酸鉻(III)可將Cr3+釋放給運鐵蛋白。繼而,運鐵蛋白將Cr3+轉運至胰島素敏感細胞(亦即脂肪細胞),在此其與脫輔基鉻調蛋白(apochromodulin)結合以形成全鉻調蛋白(holochromodulin)。全鉻調蛋白與胰島素受體結合,藉由延長激酶之激酶活性或上調胰島素受體mRNA水準之量來幫助維持胰島素受體之活性構形。
可與如本發明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使用的胰島素增敏劑可為鉻、吡啶甲酸鉻、吡啶甲酸鉻(III)、組胺酸鉻、苯丙胺酸鉻、鉻酵母、氯化鉻、菸鹼酸鉻、菸鹼酸-甘胺酸鉻、聚菸鹼酸鉻及檸檬酸鉻,最佳為吡啶甲酸鉻(III)。然而,替代鉻形式可能更有益,此取決於臨床需要、投與途徑及/或投與形式。
( 肌肉 ) 肌醇肌醇(或環己烷-1,2,3,4,5,6-六醇)為具有式C 6H 12O 6或(-CHOH-) 6之化合物,亦即具有六個羥基之環己烷衍生物。例示性化學式為:
Figure 02_image005
肌醇可視為一種糖醇,其甜度通常為蔗糖之一半,且存在九種可能的立體異構體。立體異構體鯊肌醇、黏質肌醇、(D-)對掌性肌醇及新肌醇在自然界中以相對較低的數量存在。
順式-1,2,3,5-反式-4,6-環己烷六醇或肌肌醇(亦稱為內消旋肌醇或i-肌醇)為自然界中最廣泛存在的肌醇立體異構體,且為生物利用率最高的。膳食肌醇補充劑一般包含肌肌醇形式。眾所周知,膳食肌肌醇補充劑可減少胰島素抗性,但此發生之確切機制至少有一部分為未知的。肌肌醇之胰島素增敏劑作用可能涉及三磷酸肌醇(IP3)、磷酸磷脂醯肌醇(PIP)、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及三磷酸磷脂醯肌醇(PIP3)之生成。PIP3經由活化PI3K/AKT充當胰島素路徑中之第二信使。另一方面,細胞內環境中磷酸肌醇之增加可使細胞之能量狀態發生重要變化,該等變化可藉由能量感測激酶如肝激酶B1 (LKB1)及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偵測到。
可與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使用的胰島素增敏劑可為肌醇、肌肌醇、鯊肌醇、黏質肌醇、(D-)對掌性肌醇及新肌醇,最佳為肌肌醇。
本發明較佳使用肌肌醇形式,然而,視臨床需要及/或投與途徑而定,其他肌醇異構體可能更有益。
二甲雙胍二甲雙胍為胍類之成員,其為雙胍,在1位攜帶兩個甲基取代基。其具有作為降血糖劑、異生物質及環境污染物之作用。已知二甲雙胍用於降低代謝疾病中之血糖,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包括2型糖尿病。二甲雙胍之例示性式為:
Figure 02_image007
二甲雙胍預防/治療代謝疾病之分子機制至少有一部分尚不完全清楚。已提出多種潛在作用機制:抑制粒線體呼吸鏈(複合物I)、活化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升糖素誘導之環單磷酸腺苷(cAMP)升高且減少蛋白激酶A (PKA)之活化、抑制粒線體甘油磷酸去氫酶及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二甲雙胍亦在大多數人中發揮厭食作用,減少熱量攝入。最終,其減少肝臟中之葡萄糖新生(葡萄糖產生)。其亦具有胰島素增敏作用,對包括肝臟、骨骼肌、內皮、脂肪組織及卵巢之組織具有多種作用。在臨床環境中,二甲雙胍一般以鹽酸二甲雙胍形式提供。
在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二甲雙胍可為任何類型或形式之二甲雙胍。在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二甲雙胍較佳為鹽酸二甲雙胍(1,1-二甲基雙胍鹽酸鹽)。
山梨糖醇山梨糖醇,亦稱為D-山梨糖醇、50-70-4、E420或D-葡萄糖醇,為碳水化合物之一種類型。其屬於一類稱為多元醇之糖醇。山梨糖醇之熱量約為蔗糖之三分之一且甜味活性約為蔗糖之60%,且用作糖尿病之糖替代品。山梨糖醇之例示性式為:
Figure 02_image009
山梨糖醇一般自馬鈴薯澱粉中獲得,但亦存在於例如蘋果、梨、桃及李子中。山梨糖醇為另一種糖醇甘露糖醇之異構體;兩者之區別僅在於碳2上羥基之取向。雖然相似,但兩種糖醇在自然界中之來源、熔點及用途均非常不同。山梨糖醇可藉由山梨糖醇-6-磷酸2-去氫酶轉化為果糖。
未吸收的山梨糖醇經由滲透壓在大腸中保留水,從而可刺激腸道蠕動且發揮利尿、通便及/或瀉藥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除山梨糖醇外或作為山梨糖醇之替代物,亦可使用蜜二糖、丙酮酸、乳糖或乳酮糖。
生產丁酸之細菌本發明人驚奇地發現,根據本發明,丁酸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之共投與可在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提供協同治療效果,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產生本發明人所揭示之有益作用的可能機制可為一或多種生產丁酸之細菌改良胰島素增敏劑之胰島素增敏作用。
罹患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之個體通常生產短鏈脂肪酸(SCFA),特別是丁酸之細菌含量降低(Karlsson等人 Nature. 2013年6月6日;498(7452):99-103)。
眾所周知,包含生產丁酸之細菌之糞便微生物群的移植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及與此類菌群失調相關之病變,包括2型糖尿病(WO 2014/121298 A2)。因此,投與選擇性生產丁酸之菌株具有治療價值。
舉例而言,WO 2016/110585 A1揭示經分離之腸道細菌菌株,諸如產丁酸腸單胞菌,其包含離胺酸路徑基因組,能夠將L-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WO 2021/028585 A1揭示來自厭氧棒狀桿菌屬之丁酸細菌,最佳為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其包含編碼肌醇至丙酸路徑之基因組。WO 2019/046372 A1揭示霍氏真桿菌(後來更名為蘇氏厭氧丁酸菌及霍氏厭氧丁酸菌,參見下文)用於治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疾病之用途。
術語『生產丁酸之細菌(butyrate-producing bacterium/butyric acid-producing bacterium)』係指能夠生產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及/或其一或多種衍生物之細菌。可在哺乳動物腸道中(或活體外培養物中)原位生產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及其衍生物之重要路徑,亦即丁酸(butyric acid)/丁酸(butyrate)合成路徑基因組,即為所謂的『乙醯-CoA路徑』。乙醯-CoA路徑已有充分文件證明,且已知在屬於例如毛螺菌科( Lachnospiraceae)及瘤胃菌科( Ruminococcaceae)之腸道細菌(它們共同構成高達20%之總腸道微生物群)中特別普遍。根據乙醯-CoA路徑,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及/或其衍生物可由單一細菌物種經由碳水化合物醱酵形成,及/或藉由一組微生物形成,其中來自其他生物之代謝物充當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受質。習知乙醯-CoA路徑涉及一連串的酶,包括(除其他外)稱為丁醯-CoA轉移酶(But)及丁酸激酶(Buk)之兩種關鍵酶。
如本文所用,術語『丁酸(butyrate/butyric acid)』(亦根據系統命名稱為丁酸(butanoic acid))係指具有結構式CH 3CH 2CH 2COOH之羧酸。該術語可包括其衍生物,亦即衍生自丁酸之化合物且包括丁酸之鹽及酯,其稱為丁酸(butyrate/butanoate)。丁酸鹽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丁酸鈉、丁酸鈣、丁酸鎂、丁酸錳、丁酸鈷、丁酸鋇、丁酸鋰、丁酸鋅、丁酸鉀、丁酸亞鐵及其類似物。丁酸酯(亦即丁酸之酯)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乙酸丁酸纖維素、丁酸甲酯、丁酸乙酯、丁酸丁酯、丁酸戊酯及其類似物。
如本文所用,術語『丙酸』係指具有化學式CH 3CH 2CO 2H之羧酸。該術語可包括其衍生物,亦即衍生自丙酸之化合物且尤其稱為丙酸(propionate/propanoate)之丙酸之鹽及酯。丙酸鹽之非限制性實例為丙酸銨、丙酸鈣、丙酸鎂、丙酸鉀及丙酸鈉。丙酸酯之非限制性實例為丙酸乙酯。
不希望受任何理論束縛,咸信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當向人類投與時或當被人類以足夠量攝入時,能夠存活且至少短暫地定殖該人類之胃腸道。此定殖通常可使丁酸(butyric acid)/丁酸(butyrate)之原位生產更多,但不能排除其他機制。原位生產增加可至少部分構成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之有益效果的基礎,例如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較佳地,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屬於厚壁菌門( Firmicutes),較佳屬於梭菌分類單元(簇XIV)。在一實施例中,本文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自人類腸道中分離,亦即為人類腸道分離株。
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選自: -  厭氧丁酸菌屬種或真桿菌屬種,較佳為蘇氏厭氧丁酸菌(例如DSM17630/KCTC15707)及/或霍氏厭氧丁酸菌(DSM3353/ATCC27751); -  腸單胞菌屬種,較佳為產丁酸腸單胞菌(例如DSM26588);及/或 -  厭氧棒狀桿菌屬種,較佳為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例如DSM26241)。
蘇氏厭氧丁酸菌及/或霍氏厭氧丁酸菌 在Shetty等人(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8年12月;68(12):3741-3746)之一項研究中,以前稱為霍氏真桿菌之物種已重新分類為兩組:霍氏厭氧丁酸菌及蘇氏厭氧丁酸菌。蘇氏厭氧丁酸菌及/或霍氏厭氧丁酸菌均被視為屬於厚壁菌門之梭菌簇XIVa之厭氧革蘭氏陽性、過氧化氫酶陰性細菌。
最佳地,根據本發明之厭氧丁酸菌屬種為蘇氏厭氧丁酸菌(例如DSM17630/KCTC15707)或其親屬,其16S rRNA基因序列與蘇氏厭氧丁酸菌之16S rDNA序列(SEQ ID NO: 1)具有至少70、80、85、90、95、96、97、98、99、99.5、99.9%序列一致性。此類基於16S rDNA相似性之截止值可定義具有類似特徵及/或功能之物種。
另外或替代地,根據本發明之厭氧丁酸菌屬種為霍氏厭氧丁酸菌(例如DSM3353/ATCC27751)或其親屬,其16S rRNA基因序列與霍氏厭氧丁酸菌之16S rDNA序列(SEQ ID NO: 2)具有至少70、80、85、90、95、96、97、98、99、99.5、99.9%序列一致性。此類基於16S rDNA相似性之截止值可定義具有類似特徵及/或功能之物種。
蘇氏厭氧丁酸菌 L2-716S rRNA序列
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 tgatcctggc tcaggatgaa cgctggcggc gtgcctaaca catgcaagtc gaacgaagca ccttttaaga ttcttcggat gattgatcgg tgactgagtg gcggacgggt gagtaacgcg tgggtaacct gccctgtaca gggggataac agttggaaac ggctgctaat accgcataag cgcacgagag gacatcctct tgtgtgaaaa actccggtgg tacaggatgg gcccgcgtct gattagctgg ttggcagggt aacggcctac caaggcgacg atcagtagcc ggtctgagag gatgaacggc cacattggaa ctgagacacg gtccaaactc ctacgggagg cagcagtggg gaatattgca caatggggga aaccctgatg cagcaacgcc gcgtgagtga agaagtattt cggtatgtaa agctctatca gcagggaaga taatgacggt acctgactaa gaagctccgg ctaaatacgt gccagcagcc gcggtaatac gtatggagca agcgttatcc ggatttactg ggtgtaaagg gtgcgtaggt ggcagtgcaa gtcagatgtg aaaggccggg gctcaacccc ggagctgcat ttgaaactgc atagctagag tacaggagag gcaggcggaa ttcctagtgt agcggtgaaa tgcgtagata ttaggaggaa caccagtggc gaaggcggcc tgctggactg ttactgacac tgaggcacga aagcgtgggg agcaaacagg attagatacc ctggtagtcc acgccgtaaa cgatgaatcc taggtgtcgg ggccgtatag gcttcggtgc cgtcgcaaac gcagtaagta ttccacctgg ggagtacgtt cgcaagaatg aaactcaaag gaattgacgg ggacccgcac aagcggtgga gcatgtggtt taattcgaag caacgcgaag aaccttacca ggtcttgaca tccttctgac cactccgtaa tgggagtctt ccttcgggac agaagagaca ggtggtgcat ggttgtccgt cagctcgtgt cgtgagatgt tgggttaagt cccgcaacga gcgcaacccc tatcttcagt agccagcagg taaggctggg cactctggag agactgccag ggataacctg gaggaaggtg gggacgacgt caaatcatca tgccccttat gatctgggcg acacacgtgc tacaatggcg gtcacaaagt gaggcaaacc tgcgaggggg agcaaaccac aaaaaggccg tcccagttcg gactgtagtc tgcaacccga ctacacgaag ctggaatcgc tagtaatcgc gaatcagaat gtcgcggtga atacgttccc gggtcttgta cacaccgccc gtcacaccat gggagtcgga aatgcccgaa gccagtgacc caaccttttg gagggarctg tcgaaggtgg agccggtaac tggggtgaag tcgtaacaag gg   
霍氏厭氧丁酸菌16S rRNA序列
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 tttatttgag agtttgatcc tggctcagga tgaacgctgg cggcgtgcct aacacatgcaagtcgaacga agcaccttac cwgattcttc ggatgaaagw ytggtgactg agtggcggacgggtgagtaa cgcgtgggta acctgccctg tacaggggga taacagctgg aaacggctgctaataccgca taagcgcacg aggagacatc tccttgtgtg aaaaactccg gtggtacaggatgggcccgc gtctgattag ctggttggca gggtaacggc ctaccaaggc aacgatcagtagccggtctg agaggatgaa cggccacatt ggaactgaga cacggtccaa actcctacgggaggcagcag tggggaatat tgcacaatgg gggaaaccct gatgcagcaa cgccgcgtgagtgaagaagt atttcggtat gtaaagctct atcagcaggg aagataatga cggtacctgactaagaagct ccggctaaat acgtgccagc agccgcggta atacgtatgg agcaagcgttatccggattt actgggtgta aagggtgcgt aggtggcagt gcaagtcaga tgtgaaaggccggggctcaa ccccggngct gcatttgaaa ctgcwyrgct agagtacagg agaggcaggcggaattccta gtgtagcggt gaaatgcgta gatattagga ggaacaccag tggcgaaggcggcctgctgg actgttactg acactgaggc acgaaagcgt ggggagcaaa caggattagataccctggta gtccacgccg taaacgatga atactaggtg tcggggccgt ataggctycggtgccgccgc taacgcagta agtattccac ctggggagta cgttcgcaag aatgaaactcaaaggaattg acggggaccc gcacaagcgg tggagcatgt ggtttaattc gaagnaacgcgaagaacctt accaggtctt gacatccttc tgaccgcacc ttaatcggtg ctttccttcgggacagaaga gacaggtggt gcatggttgt cgtcagctcg tgtcgtgaga tgttgggttaagtcccncaa cgagcgcnac ccctatcttc agtagccagc aggtaaggct gggcactctggagagactgc cagggataac ctggaggaag gtggggacga cgtnnaatca tcatgccccttatgatctgg gcgacacacg tgctacnatg gcggtcacag agtgaggcga accygcganggggagcaanc cacaaaaagg ccgtcccagt tcggactgta gtctgcaacc cgactacacgaagctggaat cgctagtaat cgcgaatcag aatgtcgcgg tgaatacgtt cccnngtcttgtacacaccg nccgtcacac catgggagtc ggaaatgccc gaagccagtg acccaacctttatggaggga gctgtcgaag gtggagccgg taactgggg *「n」係指a、t、c或g。
產丁酸腸單胞菌 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為腸單胞菌屬種,較佳為產丁酸腸單胞菌(例如DSM26588)。
該腸單胞菌屬種可能能夠將L-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該腸單胞菌屬種可能能夠將L-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及乙酸或其衍生物。
本文所教示之腸單胞菌屬種可能屬於厚壁菌門、梭菌簇IV分類單元、腸單胞菌屬,且較佳屬於產丁酸腸單胞菌物種。
最佳地,根據本發明之腸單胞菌屬種為產丁酸腸單胞菌(例如DSM26588)或其親屬,其16S rRNA基因序列與產丁酸腸單胞菌之16S rDNA序列(SEQ ID NO: 3)具有至少70、80、85、90、95、96、97、98、99、99.5、99.9%序列一致性。此類基於16S rDNA相似性之截止值可定義具有類似特徵及/或功能之物種。
產丁酸腸單胞菌AF211 16S rRNA序列
核苷酸序列(SEQ ID NO:3)* gtgcagtcga cggagcaccc ctgacggagt tttcggacaa cgaaagggaa tgcttagtggcggacgggtg agtaacgcgt gagtaacctg ccttggagtg gggaatagca gccggaaacggctgctaata ccgcatgatg tatctggatc gcatggttct ggataccaaa gatttattgctctgagatgg actcgcgtct gattagctag ttggtgaggt aacggctcac caaggcgacgatcagtagcc ggactgagag gttggccggc cacattggga ctgagacacg gcccagactcctacgggagg cagcagtggg gaatattggg caatgggcga aagcctgacc cagcaacgccgcgtgaagga agaaggccct cgggttgtaa acttcttttg tcagggacga agcaagtgacggtacctgac gaataagcca cggctaacta cgtgccagca gccgcggtaa tacgtaggtggcaagcgtta tccggattta ctgggtgtaa agggcgtgta ggcgggagtg caagtcagatgtgaaaacta tgggctcaac ccatagcctg catttgaaac tgtacttctt gagtgatggagaggcaggcg gaattccctg tgtagcggtg aaatgcgtag atatagggag gaacaccagtggcgannncg gcctgctgga cattaactga cgctgnnncg cgaaagcgtg gggagcaaacaggattagat accctggtag tccacgccgt aaacgatgga tactaggtgt ggggggtctgaccccctccg tgccgcagtt aacacaataa gtatcccacc tggggagtac gatcgcaaggttgaaactca aaggaattga cgggggcccg cacaagcggt ggagtatgtg gtttaattcgaagcaacgcg aagaacctta ccaggacttg acatcctact aacgaagcag agatgcataaggtgcccttc ggggaaagta gagacaggtg gtgcatggtt gtcgtcagct cgtgtcgtgagatgttgggt taagtcccgc aacgagcgca acccttattg ttagttgcta cgcaagagcactctagcgag actgccgttg acaaaacgga ggaaggtggg gacgacgtca aatcatcatgccccttatgt cctgggccac acacgtacta caatggcggt caacagaggg aagcaaagccgcgaggtgga gcaaatccct aaaagccgtc ccagttcgga ttgcaggctg aaactcgcctgtatgaagtc ggaatcgcta gtaatcgcgg atcagcatgc cgcggtgaat acgttcccgggccttgtaca caccgcccgt cacaccatga gagtcgggaa cacccgaagt ccgtagcctaacagcaatgg ggcgcggccg aagga *「n」係指a、t、c或g。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腸單胞菌屬種,較佳產丁酸腸單胞菌(例如DSM26588),包含離胺酸路徑基因組,使該腸單胞菌屬種將L-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鹽或酯,且進一步可包含果糖-離胺酸攝取及降解操縱子,使該腸單胞菌屬種將果糖-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鹽或酯,其中較佳地: - 該離胺酸路徑基因組包含編碼以下蛋白質之基因:離胺酸2,3-胺基變位酶;L-β-離胺酸5,6-胺基變位酶α次單元;L-β-離胺酸5,6-胺基變位酶β次單元;3,5-二胺基己酸去氫酶;3-酮基-5-胺基己酸裂解酶;3-胺基丁醯-CoA解氨酶;丁酸-乙醯乙酸CoA-轉移酶次單元A;丁酸-乙醯乙酸CoA-轉移酶次單元B;乙醯-CoA:乙醯乙醯-CoA轉移酶,及/或其中 - 該果糖-離胺酸攝取及降解操縱子包含編碼以下蛋白質之基因:果糖-離胺酸激酶;果糖胺去糖酶;ABC轉運蛋白周質亞精胺腐胺結合蛋白PotD;亞精胺腐胺ABC轉運蛋白透過酶組分PotC;亞精胺腐胺ABC轉運蛋白透過酶組分PotB;腐胺轉運ATP結合蛋白PotA及視情況選用之果糖-離胺酸3-差向異構酶。
因此,除了或替代如本文所教示之腸單胞菌屬種,包含該離胺酸路徑基因組及/或(果糖-)離胺酸攝取及降解操縱子之任何細菌可用於本發明中。舉例而言,可用如本文所教示之離胺酸路徑基因組及/或果糖-離胺酸攝取及降解操縱子轉染所選細菌,且其因此將能夠將L-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及/或能夠將果糖-離胺酸轉化為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熟習此項技術者非常熟悉用所需基因構築體(例如操縱子及/或路徑基因組)轉染細菌之方法。
不希望受任何理論束縛,咸信如本文所教示之腸單胞菌屬種或包含該離胺酸路徑基因組及/或(果糖-)離胺酸攝取及降解操縱子之任何細菌,當向人類投與時或當被人類以足夠量攝入時,能夠定殖該人類之胃腸道。除其他外,此定殖可使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或其衍生物之原位生產更多,及/或果糖-離胺酸或其他糖化離胺酸在該人類之胃腸道中之代謝更大。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為厭氧棒狀桿菌屬種,較佳為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例如DSM26241)或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1y2
最佳地,根據本發明之厭氧棒狀桿菌屬種為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例如DSM26241)或其親屬,其16S rRNA基因序列與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之16S rDNA序列(SEQ ID NO: 4)具有至少70、80、85、90、95、96、97、98、99、99.5、99.9%序列一致性。此類基於16S rDNA相似性之截止值可定義具有類似特徵及/或功能之物種。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1y-216S rRNA序列
核苷酸序列(SEQ ID NO:4)* tattttggat tgaagttttc ggatggatct ccttaatgac tgagtggcgg acgggtgagtaacgcgtggg gaacctgccc tatacagggg gataacagct ggaaacggct gctaataccgcataagcgca cagaatcgca tgattcagtg tgaaaagccc tggcagtata ggatggtcccgcgtctgatt agctggttgg cggggtaacg gcccaccaag gcgacgatca gtagccggcttgagagagtg gacggccaca ttgggactga gacacggccc aaactcctac gggaggcagcagtggggaat attgcacaat gggggaaacc ctgatgcagc gacgccgcgt gagtgaagaagtatttcggt atgtaaagct ctatcagcag ggaagaaata agacggtacc tgactaagaagccccggcta actacgtgcc agcagccgcg gtaatacgta gggggcaagc gttatccggaattactgggt gtaaagggtg cgtaggtggc atgataagtc agaagtgaaa gcccggggcttaaccccggg actgcttttg aaactgtaat gctagagtgc aggagaggta agcggaattcctagtgtagc ggtgaaatgc gtagatatta ggaggaacac cagtggcgaa ggcggcttactggactgtca ctgacactga ggcacgaaag cgtggggagc aaacaggatt agataccctggtagtcnacg ccgtaaacga tgaatactag gtgtcggggc cgtagaggct tcggtgccgcagcaaacgca gtaagtattc cacctgggga gtacgttcgc aagaatgaaa ctcaaaggaattgacgggga cccgcacaag cggtggagca tgtggtttaa ttcgaagcaa cgcgaagaaccttacctggt cttgacatcc ttctgaccgg ttnnnaaccg aacctttcct tcgggacagaagtgacaggt ggtgcatggt tgtcgtcagc tcgtgtcgtg agatgttggg ttaagtcccgcaacgagcgc aacccctatc tttagtagcc agcatataag gtgggcactc tagagagactgccagggata acctggagga aggtggggac gacgtcaaat catcatgccc cttatggccagggctacaca cgtgctacaa tggcgtaaac aaagggaagc gaccccgcga gggcaagcaaatcccagaaa taacgtctca gttcggattg tagtctgcaa ctcgactaca tgaagctggaatcgctagta atcgtgaatc agaatgtcac ggtgaatacg ttcccgggtc ttgtacacaccgcccgtcac accatgggag tcagtaacgc ccgaagtcag tgacccaacc gcaaggaggaga*「n」係指a、t、c或g。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厭氧棒狀桿菌屬種包含編碼肌醇至丙酸路徑之基因組,使該厭氧棒狀桿菌屬種將(肌及/或對掌性)肌醇轉化為丙酸或其鹽或酯,尤其但未必在厭氧條件下,諸如其中該細菌及/或其培養基不與包含超過1、2、3、4、5、10體積%氧氣之氣體接觸。厭氧棒狀桿菌屬種較佳但不一定為分離株,例如人類腸道分離株。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可藉由投與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來增加個體胃腸道中厭氧棒狀桿菌屬種之水準,該組合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厭氧棒狀桿菌屬種作為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為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1y2。或者,除了或替代厭氧棒狀桿菌屬種,可使用已用如本文所教示之肌醇至丙酸路徑基因組轉染且能夠將肌醇,例如肌肌醇及/或對掌性肌醇轉化為丙酸或其衍生物之細菌。熟習此項技術者非常熟悉用所需基因構築體(亦即路徑基因組)轉型細菌之方法。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厭氧棒狀桿菌屬種屬於厚壁菌門,較佳屬於梭菌綱(及/或梭菌目),更佳屬於毛螺菌科,更佳屬於厭氧棒狀桿菌屬,甚至更佳屬於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物種。或者,根據本發明之厭氧棒狀桿菌屬種為丁酸厭氧棒狀桿菌,較佳為模式菌株DSM22094。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包含如本文所教示之可用作益生菌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的組合。因此,如本文所用之『益生菌』係指當以有效量投與或攝入時給宿主(例如人類或哺乳動物)帶來健康益處的微生物,諸如腸道細菌。較佳地,益生菌在向個體投與時應為活的或有活力的,以允許益生菌定殖宿主之大腸。然而,在某些條件下,益生菌在投與時亦可為死亡的,其限制條件為由益生菌產生之物質仍對宿主發揮益生菌的有益作用。大部分益生菌或益生菌產品由乳酸菌構成,諸如乳酸桿菌或雙歧桿菌。熟習此項技術者非常熟悉益生菌領域且知道如何選擇具有益生菌活性之乳酸菌。
在一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教示之本發明組合可用作共生體。如本文所用,術語『共生體』或『共生體產品』通常係指將益生菌及一或多種促進GI微生物生長及/或活性之化合物(諸如益菌助生質)組合成一種產品之組合物及/或營養補充劑。共生體藉由改善益生菌在胃腸道中之存活及定殖,選擇性地刺激益生菌之生長及/或活化益生菌之代謝來有益地影響宿主,從而改善宿主福利。熟習此項技術者非常熟悉共生體且知道如何選擇可組合成共生體的成分。
本發明人另外驚奇地發現,根據本發明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微囊封,亦即經微囊封之丁酸細菌與根據本發明之胰島素增敏劑一起共投與,可在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方面提供進一步的協同治療效果,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使得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之有益作用進一步增強的可能機制可為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進一步改良胰島素增敏劑之胰島素增敏作用。
術語『微囊封』用於描述將細菌囊封在基質、塗層或膜中,一般為保護性基質或保護性膜。微膠囊之(平均)直徑可在50 nm與2 mm之間,較佳在100 nm與1 mm之間。基質、塗層或膜通常由乳汁、乳蛋白及/或聚合物構成。除其他可能的目的外,微囊封之目的可為保護細菌及其組分免受周圍環境,諸如胃腸道環境的破壞。細菌之微囊封亦可支持改良細菌併入乳製品、食品、醫藥調配物及/或醫藥組合物中。細菌之微囊封亦可支持治療效果。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微囊封亦可改良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的胰島素增敏作用。
各種材料可用於細菌之微囊封,諸如豌豆蛋白、乳汁、乳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黃原膠、海藻酸鹽、明膠、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澱粉及/或角叉菜膠及其組合。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一或多種聚合物中。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海藻酸鹽中。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海藻酸鹽及/或幾丁聚醣中。
本發明之實施例 包含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使用組合本發明教示一種使用組合,其包含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及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用於治療及/或預防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接受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的個體可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小鼠、大鼠、狗、牛及豬。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
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4至10 15個菌落形成單位(CFU)之量包含在組合中。舉例而言,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6CFU至10 13CFU、較佳10 7CFU至10 12CFU、較佳10 8CFU至10 11CFU、更佳10 9CFU至10 11CFU之量包含在組合中,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教示之組合中的細菌可以凍乾形式、微囊封形式(由例如Solanki等人 BioMed Res. Int. 2013, 文章ID 620719所綜述)或任何其他保留細菌菌株之活性及/或活力的形式。
在一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可包含一或多種成分,其適用於促進如本文所教示之細菌或自其衍生之菌株在儲存期間及/或在暴露於膽汁期間及/或在通過哺乳動物(例如人類)之胃腸道期間之存活及/或活力。此類成分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腸溶包衣及允許通過胃之控釋劑。熟習此項技術者知道如何選擇適合的成分來維持如本文所教示之細菌的活力及功能,亦即能夠執行預期功能。
將一或多種益菌助生質成分添加至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中可為有利的,例如以補充如本文所教示之細菌的作用(例如生產丙酸(propionic acid)/丙酸(propionate)及/或丁酸(butyric acid)/丁酸鹽(butyrate)或其衍生物)。益菌助生質成分亦可增強如本文所教示之細菌或自其衍生之菌株的活性及/或刺激其生長。如本文所用,『益菌助生質』通常係指促進腸道中有益微生物生長之不可消化的食品成分。益菌助生質或益菌助生質產品主要由可醱酵的纖維或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組成。益生菌對此等纖維之醱酵促進有益最終產物之生產,諸如SCFA,尤其丁酸。適合的益菌助生質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纖維,諸如菊糖、果膠及抗性澱粉,以及纖維二糖、麥芽糖、甘露糖、水楊苷、海藻糖、扁桃苷、阿拉伯糖、蜜二糖、山梨糖醇、鼠李糖及/或木糖。熟習此項技術者非常熟悉益菌助生質領域且知道如何選擇具有益菌助生質活性之成分。
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肌肉)肌醇或(肌肉)肌醇源(或磷脂或植酸源)可以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之範圍包含在組合中,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肌醇為以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投與之肌肌醇,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
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鉻可以10 µg ([mu]g)至5000 µg、更佳50 µg至2000 µg且最佳200 µg至1000 µg包含在內。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鉻為以10 µg至5000 µg或50 µg至2000 µg、最佳200 µg至1000 µg投與之吡啶甲酸鉻(III),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
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二甲雙胍可為任何類型或形式之二甲雙胍。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二甲雙胍可以100 mg至5000 mg、更佳250 mg至4000 mg且最佳1000 mg至3000 mg包含在內,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二甲雙胍為以100 mg至5000 mg、更佳250 mg至4000 mg且最佳1000 mg至3000 mg投與之鹽酸二甲雙胍,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
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山梨糖醇可以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包含在組合中,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
如本文所教示之胰島素增敏劑可與如本文所教示之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分開、依次及/或同時投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以分開的調配物投與,由此在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投與之間可能存在時間間隔。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以分開的調配物同時投與。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以同一調配物或以組合物形式同時投與。
如本文所用,術語『調配物』係指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在分開投與時之最終產品形式。調配物可能包含額外成分,諸如本文所揭示之載劑。包含胰島素增敏劑之調配物及包含生產丁酸之細菌之調配物可具有或不具有相同的額外成分。
如本文所用,術語『組合物』係指當組合以單一組合物形式同時投與時,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均併入之最終產品形式。組合物可能包含額外成分,諸如本文所揭示之載劑。
熟習此項技術者及(經授權)開業醫師熟悉如本發明中所教示之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適合的投與調配物及適當投與時序。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及(經授權)開業醫師熟悉確定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適當投與調配物及適當投與時序的適合方法。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所教示之組合中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呈微囊封形式。
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藉由各種方式微囊封。熟習此項技術者瞭解可用於細菌之微囊封的各種材料,例如豌豆蛋白、乳汁、乳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黃原膠、海藻酸鹽、明膠、幾丁聚醣、羧甲基纖維素、澱粉及/或角叉菜膠及其組合。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微囊封於聚合物中。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海藻酸鹽中。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海藻酸鹽及第二蛋白質及/或聚合物中。在一更佳實施例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於海藻酸鹽及/或幾丁聚醣中。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微囊封於組合之兩種或更多種材料中。或者,如本發明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連續微囊封於兩種或更多種材料中。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在微囊封後可或不可凍乾。如本發明組合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在微囊封前可或不可凍乾。
包含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之調配物的組合在使用組合之一實施例中,胰島素致敏劑及/或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包含在食品調配物、飼料調配物、飼料補充劑調配物、食品補充劑調配物或醫藥調配物中。同時或替代地,胰島素致敏劑及/或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包含在液體、液體飲料(包括乳飲料及醱酵飲料)、酸酪乳、乳酪、凝膠、明膠、明膠膠囊、散劑、糊劑、錠劑或膠囊中。
食品或食品補充劑調配物較佳為乳製品,更佳為醱酵乳製品,最佳為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
醫藥調配物可為例如液體或固體形式,更佳為固體形式的固體劑型,例如可為膠囊、錠劑或散劑。較佳地,醫藥調配物不涉及純水或包含超過99重量%水之水性介質。
如本文所教示之包含根據本發明之使用組合的調配物可進一步包含任何可接受之載劑,其適合於保持如本文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的活力,直至被個體(例如人類或動物)食用。舉例而言,適用於此目的之可接受之載劑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任何眾所周知的生理或醫藥載劑、緩衝劑及賦形劑。應瞭解,適合的生理或醫藥載劑之選擇將取決於如本文所教示之調配物的預期投與模式(例如經口)及調配物的預期形式(例如飲料、酸酪乳、散劑、膠囊及其類似物)。熟習此項技術者知道如何選擇適用於如本文所教示之調配物的生理或醫藥載劑。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4至10 15個菌落形成單位(CFU)之量包含在調配物中。舉例而言,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6CFU至10 13CFU、較佳10 7CFU至10 12CFU、較佳10 8CFU至10 11CFU、更佳10 9CFU至10 11CFU之量包含在組合中,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調配物或組合物。或者,生產丁酸之細菌的量及/或投與頻率經選擇以使其在10 6至10 13、較佳10 7至10 12、較佳10 8至10 11、更佳10 9至10 11之間,均以CFU/天計。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肌肉)肌醇或(肌肉)肌醇源(或磷脂或植酸源)可以55 µmol ([mu]mol)至550 mmol、較佳550 µmol至280 mmol、更佳2.8 mmol至55 mmol、最佳5.5 mmol至28 mmol包含在調配物中,或例如包含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組合物。或者,肌醇之量及/或投與頻率經選擇以使其在0.01至100、較佳0.1至50、更佳0.5至10、最佳1至5之間,均以公克/天計。
在根據本發明使用之一實施例中,(肌肉)肌醇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調配於同一組合物中,或(肌肉)肌醇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分開投與。在一些情況下,當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時,個體可能已進行(肌肉)肌醇方案。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其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同時開始(肌肉)肌醇療法。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其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後開始(肌肉)肌醇療法。如本文所教示之使用組合亦可作為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投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鉻可以24 nmol至12 µmol ([mu]mol)、更佳120 nmol至5 µmol且最佳500 nmol至2.4 µmol包含在調配物中,或例如包含10 µg ([mu]g)至5000 µg、更佳50 µg至2000 µg且最佳200 µg至1000 µg,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組合物。或者,鉻之量及/或投與頻率經選擇以使其在10至5000、或50至2000、最佳200至1000之間,均以每天食用之µg (微克)計。
在根據本發明使用之一實施例中,鉻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調配於同一組合物中,或鉻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分開投與。在一些情況下,當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時,個體可能已進行鉻方案。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同時開始鉻療法。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後開始鉻療法。如本文所教示之使用組合亦可作為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投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二甲雙胍可以0.6 mmol至30 mmol、更佳1.5 mmol至25 mmol且最佳6 mmol至18 mmol包含在調配物中,或例如包含100 mg至5000 mg、更佳250 mg至4000 mg且最佳1000 mg至3000 mg,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組合物。或者,二甲雙胍之量及/或投與頻率經選擇以使其在100至5000之間、更佳在250至4000之間且最佳在1000至3000之間,均以每天食用之mg計。
在根據本發明使用之一實施例中,二甲雙胍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調配於同一組合物中,或二甲雙胍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分開投與。在一些情況下,當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時,個體可能已進行二甲雙胍方案。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同時開始二甲雙胍療法。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後開始二甲雙胍療法。如本文所教示之使用組合亦可作為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投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山梨糖醇或山梨糖醇源可以55 µmol ([mu]mol)至550 mmol、較佳550 µmol至280 mmol、更佳2.8 mmol至55 mmol、最佳5.5 mmol至28 mmol包含在調配物中,或例如包含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組合物。或者,山梨糖醇之量及/或投與頻率經選擇以使其在0.01至100、較佳0.1至50、更佳0.5至10、最佳1至5之間,均以公克/天計。
在根據本發明使用之一實施例中,山梨糖醇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調配於同一組合物中,或山梨糖醇可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分開投與。在一些情況下,當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時,個體可能已進行山梨糖醇方案。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同時開始山梨糖醇療法。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可在患者開始投與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後開始山梨糖醇療法。如本文所教示之使用組合亦可作為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物投與。
包含胰島素增敏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組合物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包含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組成的組合物。該組合物可呈食品組合物、飼料組合物、飼料補充劑組合物、食品補充劑組合物及/或醫藥組合物形式。
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一個實施例包含醫藥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在一些實施例中,丸劑、錠劑或膠囊組合物包含腸溶包衣,其經設計以在個體之迴腸、個體之結腸或其組合中釋放丸劑或膠囊組合物之內含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物丸劑或膠囊包含用於延長或控制釋放生產丁酸之細菌及/或胰島素增敏劑的成分。
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一個實施例包含食品組合物,諸如乳製品或醱酵乳製品,較佳為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
食品或食品補充劑組合物可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液體、液體飲料(包括乳製品飲料及醱酵飲料)、酸酪乳、乳酪、凝膠、明膠、明膠膠囊、粉末、糊劑、壓製錠劑及凝膠帽。在一適合的實施例中,組合物為液體,較佳為液體飲料(例如乳製品飲料)。食品或食品補充劑組合物可為乳製品,較佳為醱酵乳製品,較佳為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
在一實施例中,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以10 4至10 15個菌落形成單位(CFU)之量存在。舉例而言,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6CFU至10 13CFU、較佳10 7CFU至10 12CFU、較佳10 8CFU至10 11CFU、更佳10 9CFU至10 11CFU之量包含在組合物中,例如每劑量或每毫升或每公克包含所述之組合物。組合物中生產丁酸之細菌的量亦可呈每一總固體劑型(例如丸劑、錠劑或膠囊)之量表示。因此,如本文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5×10 4至5×10 15CFU/g之量包含在組合物中。舉例而言,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5×10 6CFU/g至5×10 13CFU/g、較佳5×10 7CFU/g至5×10 12CFU/g、較佳5×10 8CFU/g至5×10 11CFU/g、更佳5×10 9CFU/g至5×10 11CFU/g之量包含在組合物中。或者,組合物中生產丁酸之細菌的量可呈每一液體劑型(例如液體飲料,諸如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之量表示。因此,如本文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2至10 13CFU/ml之量包含在組合物中。舉例而言,生產丁酸之細菌可以10 4CFU/ml至10 11CFU/ml、較佳10 5CFU/ml至10 10CFU/ml、較佳10 6CFU/ml至10 9CFU/ml、更佳10 7CFU/ml至10 9CFU/ml之量包含在組合物中。
在一實施例中,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肌醇可以5.5 µmol ([mu]mol)至5.5 mmol、較佳55 µmol至2.8 mmol且更佳83 µmol至278 µmol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肌醇之量亦可呈每一總固體劑型(例如丸劑、錠劑或膠囊)之量表示。因此,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肌醇可以275 µmol ([mu]mol)/g至2.8 mol/g、較佳2.8 mmol/g至1.4 mol/g、更佳14 mmol/g至275 mmol/g、最佳28 mmol/g至140 mmol/g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每公克固體劑型50 mg至500 g、較佳每公克固體劑型500 mg至250 g、更佳每公克固體劑型2.5 g至50 g、最佳每公克固體劑型5 g至25 g。或者,組合物中肌醇之量可呈每一液體劑型(例如液體飲料,諸如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之量表示。因此,肌醇可以550 µM ([mu]M)至5.5 M、較佳5.5 mM至2.8 M、更佳28 mM至550 mM、最佳55 mM至280 mM包含在組合中,或例如包含100 mg/L至1000 g/L、較佳1 g/L至500 g/L、更佳5 g/L至100 g/L、最佳10 g/L至50 g/L。
在一實施例中,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鉻以24 nmol至12 µmol ([mu]mol)、更佳120 nmol至5 µmol且最佳500 nmol至2.4 µmol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10 µg ([mu]g)至5000 µg、更佳50 µg至2000 µg且最佳200 µg至1000 µg。鉻之量亦可呈每一總固體劑型(例如丸劑、錠劑或膠囊)之量表示。因此,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鉻可以120 nmol/g至60 µmol ([mu]mol)/g、更佳600 nmol/g至25 µmol/g且最佳2500 nmol/g至12 µmol/g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每公克固體劑型50 µg至25 mg、更佳每公克固體劑型250 µg至10 mg且最佳每公克固體劑型1 mg至5 mg。或者,組合物中鉻之量可呈每一液體劑型(例如液體飲料,諸如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之量表示。因此,鉻可以240 nM至120 µM ([mu]M)、更佳1200 nM至50 µM且最佳5000 nM至24 µM包含在組合中,或例如包含100 µg/L ([mu]g/L)至50 mg/L、更佳500 µg/L至20 mg/L且最佳2 mg/L至10 mg/L。
在一實施例中,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二甲雙胍以0.6 mmol至30 mmol、更佳1.5 mmol至25 mmol且最佳6 mmol至18 mmol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100 mg至5000 mg、更佳250 mg至4000 mg且最佳1000 mg至3000 mg。二甲雙胍之量亦可呈每一總固體劑型(例如丸劑、錠劑或膠囊)之量表示。因此,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二甲雙胍可以3 mmol/g至150 mmol/g、更佳7.5 mmol/g至125 mmol/g且最佳30 mmol/g至90 mmol/g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每公克固體劑型500 mg至25 g、更佳每公克固體劑型1.25 g至20 g且最佳每公克固體劑型5 g至15 g。或者,組合物中二甲雙胍之量可呈每一液體劑型(例如液體飲料,諸如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之量表示。因此,二甲雙胍可以0.6 mM至300 mM、更佳15 mM至250 mM且最佳60 mM至180 mM包含在組合中,或例如包含1 g/L至50 g/L、更佳2.5 g/L至40 g/L且最佳10 g/L至30 g/L。
在一實施例中,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山梨糖醇可以5.5 µmol ([mu]mol)至5.5 mmol、較佳55 µmol至2.8 mmol且更佳83 µmol至278 µmol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10 mg至100 g、較佳100 mg至50 g、更佳500 mg至10 g、最佳1 g至5 g。山梨糖醇之量亦可呈每一總固體劑型(例如丸劑、錠劑或膠囊)之量表示。因此,如組合物中所教示之山梨糖醇可以275 µmol ([mu]mol)/g至2.8 mol/g、較佳2.8 mmol/g至1.4 mol/g、更佳14 mmol/g至275 mmol/g、最佳28 mmol/g至140 mmol/g之量存在,或例如包含每公克固體劑型50 mg至500 g、較佳每公克固體劑型500 mg至250 g、更佳每公克固體劑型2.5 g至50 g、最佳每公克固體劑型5 g至25 g。或者,組合物中山梨糖醇之量可呈每一液體劑型(例如液體飲料,諸如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之量表示。因此,山梨糖醇可以550 µM ([mu]M)至5.5 M、較佳5.5 mM至2.8 M、更佳28 mM至550 mM、最佳55 mM至280 mM包含在組合中,或例如包含100 mg/L至1000 g/L、較佳1 g/L至500 g/L、更佳5 g/L至100 g/L、最佳10 g/L至50 g/L。
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一個實施例包含生理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其中該載劑適合於保持如本文所教示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的活力,直至被個體(例如人類或動物)食用。舉例而言,適用於此目的之可接受之載劑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任何眾所周知的生理或醫藥載劑、緩衝劑及賦形劑。應瞭解,適合的生理或醫藥載劑之選擇將取決於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預期投與模式(例如經口)及組合物的預期形式(例如飲料、酸酪乳、散劑、膠囊及其類似物)。熟習此項技術者知道如何選擇適用於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生理或醫藥載劑。較佳地,醫藥載劑與純水或包含超過99重量%水之水性介質無關。
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可為醫藥組合物。醫藥組合物可用作補充劑。除了如本文所教示之至少一種細菌及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之外,醫藥組合物將通常包含醫藥載劑。該載劑較佳為惰性載劑。較佳形式視預期投與模式及(治療)應用而定。醫藥載劑可為適合於將本文所教示之細菌遞送至個體胃腸道之任何相容、無毒的物質。例如,無菌水,或補充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佐劑、緩衝劑、分散劑及其類似物的惰性固體。如本文所教示之醫藥組合物可呈液體形式,例如本文所教示之細菌的穩定懸浮液,或呈固體形式,例如本文所教示之凍乾細菌粉末。在將本文所教示之細菌凍乾的情況下,可採用低溫保護劑,諸如乳糖、海藻糖或糖原。例如,對於經口投與,本文所教示之細菌可以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及散劑,包含凍乾細菌,或以液體劑型,諸如酏劑、糖漿及懸浮液投與。本文所教示之細菌,例如呈凍乾形式,可與非活性成分及粉末狀載劑一起囊封於膠囊(諸如明膠膠囊)中,諸如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糖醇、澱粉、纖維素或纖維素衍生物、硬脂酸鎂、硬脂酸、糖精鈉、滑石、碳酸鎂及其類似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成分,其進一步提高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營養價值及/或治療價值。舉例而言,添加一或多種選自以下之成分(例如營養成分、獸醫或醫藥劑等)可能為有利的:蛋白質、胺基酸、酶、無機鹽、維生素(例如硫胺素HCl、核黃素、吡哆醇HCl、菸鹼酸、氯化膽鹼、泛酸鈣、生物素、葉酸、抗壞血酸、維生素B12、對胺基苯甲酸、乙酸維生素A、維生素K、維生素D、維生素E及其類似物)、糖及複合碳水化合物(例如水溶性及水不溶性單糖、雙糖及多糖)、藥用化合物(例如抗生素)、抗氧化劑、微量元素成分(例如鈷、銅、錳、鐵、鋅、錫、鎳、鉬、碘、氯、矽、釩、硒、鈣、鎂、鈉及鉀及其類似物之化合物)。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適合於提高如本文所教示之組合物的營養及/或治療/藥用價值的方法及成分。
較佳實施例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其他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其他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更佳實施例為包含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物,較佳作為乳製品,更佳醱酵乳製品,較佳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
類似地,如本發明所教示之更佳實施例為包含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另外,如本發明所教示之一較佳實施例為包含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山梨糖醇之組合物,較佳作為乳製品,更佳醱酵乳製品,較佳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或作為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因此,在本發明中,若胰島素增敏劑為山梨糖醇,則生產丁酸之細菌較佳為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之組合。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一較佳實施例的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經微囊封之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其他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經微囊封之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較佳實施例的其他實例可包括或不包括經微囊封之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以下各項之組合: -鉻; -吡啶甲酸鉻(III); -肌醇; -肌肌醇; -二甲雙胍; -鹽酸二甲雙胍;及/或 -山梨糖醇。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一較佳實施例為包含經微囊封之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另一較佳實施例為包含經微囊封之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如本發明所教示之另一較佳實施例為包含經微囊封之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視情況,在以下條件之一完全適用的情況下,將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或凍乾): -  胰島素增敏劑為二甲雙胍且生產丁酸之細菌為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或 -  胰島素增敏劑為鉻或肌醇且生產丁酸之細菌為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或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根據本發明之組合可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及/或根據本發明之組合可用於(增強)丁酸(butyric acid)及/或丁酸(butyrate)生產,較佳原位,亦即在小腸中。
另外或替代地,本發明可不包括預防及/或治療維生素B12缺乏症。
如本文所用,術語『包含(comprising/to comprise)』及其變化形式係指該等術語以其非限制性意義使用以意謂包括該詞之後的項目,但不排除未具體提及的項目的情形。其亦涵蓋限制性更強的動詞『基本上由……組成』及『由……組成』。
除非上下文明確要求有一個且僅有一個要素,否則藉由不定冠詞『一(a/an)』提及一元件並不排除存在多於一個要素的可能性。因此,不定冠詞『一(a/an)』通常意謂『至少一個』。
術語『增加』及『增加的水準』以及術語『降低』及『降低的水準』係指顯著增加或顯著降低之能力,或顯著增加的水準或顯著降低的水準。一般而言,當水準比對照組或參照組之相應水準分別高或低至少5%,諸如10%、15%、20%、25%、30%、35%、40%、45%、50%時,該水準為增加或降低的。或者,當樣品中之水準與對照組或參照組中之水準相比在統計學上顯著增加或降低時,該水準可為增加或降低的。
若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序列與序列表中所揭示之序列之間存在不一致,則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序列為首選。或者,可使用序列表之序列。
如本文所用,術語「一致性」係指對核苷酸序列或胺基酸序列之一致性的量度。一般而言,對序列進行比對,以獲得最高階的匹配。「一致性」本身具有此項技術中公認的含義且可使用公開技術來計算。參見例如:(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Lesk, A. M.編,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8;BIOCOMPUTING: INFORMATICS AND GENOME PROJECTS, Smith, D. W.編,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93;COMPUTER ANALYSIS OF SEQUENCE DATA, PART I, Griffin, A. M.及Griffin, H. G.編, Humana Press, New Jersey, 1994;SEQUENCE ANALYSIS IN MOLECULAR BIOLOGY, von Heinje, G., Academic Press, 1987;及SEQUENCE ANALYSIS PRIMER; Gribskov, M.及Devereux, J.編, M Stockton Press, New York, 1991)。雖然存在多種方法來量測兩個多核苷酸或多肽序列之間的一致性,但術語「一致性」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的(Carillo, H.及Lipton, D., SIAM J. Applied Math (1988) 48:1073)。通常用於確定兩個序列之間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之方法包括但不限於GUIDE TO HUGE COMPUTERS, Martin J. Bishop編,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1994以及Carillo, H.及Lipton, D., SIAM J. Applied Math (1988) 48:1073中所揭示之方法。確定一致性及相似性之方法編碼於電腦程式中。舉例而言,具有標準設置之NCBI Nucletide Blast (blastn, https://blast.ncbi.nlm.nih.gov/)。確定兩個序列之間的一致性及相似性之較佳電腦程式方法包括但不限於GCS程式包(Devereux, J.等人,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84) 12(1):387)、BLASTP、BLASTN、FASTA (Atschul, S. F.等人, J. Molec. Biol. (1990) 215:403)。作為說明,藉由與參考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例如95%「一致性」之核苷酸序列,意指該核苷酸序列與參考序列一致,但參考多肽序列之每100個核苷酸可能存在至多五個點突變。換言之,為了獲得與參考核苷酸序列至少95%一致之核苷酸序列,參考序列中至多5%之核苷酸可缺失及/或經另一個核苷酸取代,及/或至多參考序列中總核苷酸之5%的核苷酸數目可插入參考序列中。較佳地,序列一致性係指序列之整個長度上的序列一致性。應進一步理解,當在本文中提及「序列」時,一般係指具有特定次單元(例如胺基酸)序列之實際物理分子。
實驗實例 1 ( ) 胰島素增敏劑及 ( ) 生產丁酸之細菌眾所周知,胰島素增敏劑可減少胰島素抗性。本發明人認為,共投與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可對預防或治療代謝疾病、胰島素抗性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具有有益的協同作用。
如此實驗所示,本發明人確定胰島素增敏劑在單獨投與時、在與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投與時、或在與非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投與時的治療效果。
肌肌醇、吡啶甲酸鉻(III)、二甲雙胍及山梨糖醇為根據本發明之胰島素增敏劑的實例。抗壞血酸及鈣為非胰島素增敏劑之實例。
抗壞血酸為維生素C群之一個實例。抗壞血酸參與生物氧化及還原過程。抗壞血酸亦在激素、膠原蛋白之合成及造血中發揮作用。抗壞血酸主要用於治療壞血病或增加維生素C水準有益的病況。治療效果的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抗壞血酸在本文中用作非胰島素增敏劑之一個實例。
鈣參與骨骼之形成及重塑。此外,鈣參與調節各種生物過程,諸如神經及肌肉功能、激素作用、血液凝固及細胞運動。鈣與維生素D一起可能會預防癌症、糖尿病及高血壓,但證據不確定。鈣用於預防/治療鈣缺乏症或作為治療骨質疏鬆症之補充劑。鈣在本文中用作非胰島素增敏劑之第二個實例。
蘇氏厭氧丁酸菌、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及產丁酸腸單胞菌為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實例。
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subsp. Lactis)為非生產丁酸之細菌之實例。動物雙歧桿菌存在於許多食品及膳食補充劑中。益生菌主要存在於乳製品中。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屬於放線菌門,與所有雙歧桿菌一樣,在生長過程中主要生產乳酸及乙酸作為最終產物。
治療年齡在18-65歲,HOMA(-IR)評分在2.5與3.5之間,因此指示胰島素抗性之混合男/女個體被納入研究。HOMA-IR可以如本文別處所述來確定。根據表1中所示之單一或組合治療組治療個體28天。在基線及28天後量測HOMA(-IR)。治療後HOMA(-IR)之降低指示胰島素抗性之相對降低。治療後HOMA(-IR)降低之功效根據以下等級系統顯示於表1中,其中第一等級描述最低效果且最後一個等級描述最高效果:『不可量測』、『非常低』、『低』、『低/中』、『中』、『高』、『非常高』。
微生物群治療以膠囊形式給予,每粒膠囊10 10個活單位,每日一次。胰島素增敏劑以膠囊形式給予,按照以下方案:鹽酸二甲雙胍,500 mg,每日三次;肌肌醇,2000 mg,每日一次;吡啶甲酸鉻,500 mcg,每日一次。非胰島素增敏劑以膠囊形式給予,按照以下方案:抗壞血酸,500 mg,每日一次;鈣,500 mg,每日兩次。
( ) 生產丁酸之細菌與 ( ) 胰島素增敏劑組合投與單獨的胰島素增敏劑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之能力有限。然而,在與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時,胰島素增敏劑經由與生產丁酸之細菌一起的協同作用來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類似地,非生產丁酸之菌株具有適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能力,但經由與胰島素增敏劑一起的協同作用,該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表1)。甚至更令人驚訝的是,蘇氏厭氧丁酸菌(或霍氏厭氧丁酸菌)與吡啶甲酸鉻(III)之組合甚至進一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之協同改善且產生最高的胰島素增敏效果。
此實例用於說明至少一種生產丁酸之細菌菌株及至少一種胰島素增敏劑在降低胰島素抗性方面具有協同作用。同時,此實例用於說明蘇氏厭氧丁酸菌(或相關菌株,諸如霍氏厭氧丁酸菌)與鉻或鉻之替代形式之組合可在降低胰島素抗性方面產生最大的治療效果,且因此可為本發明之預防/治療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的一較佳實施例。 表1:用於顯示推定的胰島素抗性降低之治療方案(每種情況3名接受者),藉由HOMA-IR值之降低來量測。
補充劑 細菌 安慰劑 吡啶甲酸鉻 (III) 肌肌醇 二甲雙胍 山梨糖醇 抗壞血酸
      胰島素增敏 非胰島素增敏
安慰劑 不可量測 非常低 非常低 低/中 低/中 不可量測 不可量測
蘇氏厭氧丁酸菌 ( 生產丁酸 ) 非常高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 生產丁酸 )
產丁酸腸單胞菌 ( 生產丁酸 )
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 ( 非生產丁酸 ) 不可量測 非常低 非常低 非常低 非常低 不可量測 不可量測
預計在更大的患者群中可獲得與表1所示之推定效果類似的結果。亦預計,藉由HOMA-IR之變化量測的效果對於更廣泛的非生產丁酸之菌株或非胰島素致敏劑的清單亦為可量測的。
此外,預計對於空腹血清胰島素水準亦可觀察到如表1所列之類似改善。空腹血清水準大於25 mU/L已視為指示胰島素抗性。熟習此項技術者知道量測空腹血清水準之最廣泛接受及/或最準確的方式,且一般在最後一餐後空腹至少8小時後量測。空腹血清水準之量測一般作為量測HOMA(-IR)之一部分進行,如本文別處所述。
進一步預計,對於糖化血紅素(HbA1c)亦可觀察到如表1所列之類似改善。循環血糖連接至血紅素,且所得糖化血紅素或『HbA1c』之濃度反映前8-12週之血糖水準。熟習此項技術者知道量測HbA1c之最廣泛接受及/或最準確的方式。用於量測HbA1c之主要分析方法包括親和層析、免疫分析、陽離子交換層析及毛細管電泳。
降低胰島素抗性之協同效應根據本發明,用生產丁酸之細菌及胰島素增敏劑對個體進行補充在降低胰島素抗性方面提供出人意料的協同作用。特定言之,根據本發明用蘇氏厭氧丁酸菌及鉻對個體進行補充提供令人驚訝的大的協同作用。迄今為止尚未報導胰島素增敏劑與生產丁酸之細菌之間的此類協同相互作用。咸信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共投與為預防及/或治療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之高效方式,較佳選自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協同降低胰島素抗性之確切機制以及許多其他可能的作用尚不明確。不能排除細菌菌株生產丁酸在一定程度上可協同改良胰島素增敏劑之作用。或者,不能排除胰島素增敏劑在一定程度上亦可進一步增強細菌之丁酸生產。在不受理論束縛的情況下,兩種此等可能的機制均遵循以下前提:在包含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之組合中未觀察到降低胰島素抗性之協同作用,此點可自上文看出。已提出丁酸經由G蛋白偶聯受體諸如GPR41及GPR43作用於食物攝入,隨後增加飽腹感激素PYY及GLP-1之釋放。另外,丁酸與調節腸道葡萄糖新生有關,從而改善葡萄糖及能量恆定(Udayappan等人 NPJ Biofilms Microbiomes. 2016年7月6日;2:16009)。丁酸亦可調節過氧化體增殖物活化受體(PPAR)-γ共活化因子(PGC)-1α之活性,此為一種參與粒線體功能之轉錄共活化因子(Gao等人 Diabetes. 2009年7月; 58(7): 1509-1517)。
實驗實例 2 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微囊封生產丁酸之細菌的微囊封改良其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之胰島素增敏作用。
如此實驗中所示,本發明人比較未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及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的胰島素增敏作用。
不受生產丁酸之細菌微囊封之單一方法束縛,本文中使用海藻酸鹽-幾丁聚醣微囊封來說明微囊封對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之胰島素增敏作用的影響。蘇氏厭氧丁酸菌、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及產丁酸腸單胞菌用作生產丁酸之細菌。鉻、(肌肉)肌醇、二甲雙胍及山梨糖醇用作胰島素增敏劑。
治療使用與實驗實例1中所述相同的個體納入標準及HOMA(-IR)之量測。使用與實驗實例1中所述相同的等級系統來顯示降低HOMA(-IR)之功效。與實驗實例1相比,生產丁酸之細菌的施用劑量降低100倍,以例證細菌微囊封對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之胰島素增敏作用的影響。
細菌以膠囊形式給予,每粒膠囊10 8個活單位,每日一次。吡啶甲酸鉻以膠囊形式給予,500 mcg,每日一次。
簡言之,生產丁酸之細菌的海藻酸鹽-幾丁聚醣微囊封涉及將細菌懸浮液混合至聚合海藻酸鹽溶液中。海藻酸鹽珠粒使用氯化鈣凝膠化且隨後浸沒於幾丁聚醣溶液中,得到第二塗層。隨後進一步加工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得到膠囊形式。
( ) 經微囊封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投與表2:用於顯示推定的胰島素抗性降低之治療方案(每種情況3名接受者),藉由HOMA-IR值之降低來量測。
補充劑 細菌 安慰劑 胰島素增敏劑
安慰劑 不可量測 非常低
蘇氏厭氧丁酸菌
經微囊封之蘇氏厭氧丁酸菌 低/中 非常高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經微囊封之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低/中 非常高
產丁酸腸單胞菌
經微囊封之產丁酸腸單胞菌 低/中 非常高
表2例示當生產丁酸之細菌經微囊封時,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之胰島素增敏作用最大。儘管生產丁酸之細菌及胰島素增敏劑在降低胰島素抗性方面提供協同作用,但當生產丁酸之細菌經微囊封時,此治療效果最大。
預計在更大的患者群中亦獲得如表2所示之類似效果。亦預計,藉由HOMA-IR之變化量測的效果對於更廣泛的非生產丁酸之菌株或非胰島素致敏劑的清單亦為可量測的。此外,預計對於空腹血清胰島素水準亦可觀察到如表2所列之類似改善。預計對於糖化血紅素(HbA1c)亦可觀察到如表2所列之類似改善。
本發明人預計,其他微囊封方法亦可進一步改良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組合的胰島素增敏作用。
此實例用於說明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與胰島素增敏劑之組合產生出人意料的更高治療效果,且因此可為本發明之預防/治療代謝疾病,諸如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的一較佳實施例。
經微囊封之生產丁酸之細菌及胰島素增敏劑在降低胰島素抗性方面具有進一步增強的協同作用的確切機制以及其他許多可能的作用尚不清楚。
實驗實例 3在此實例中,測試蘇氏厭氧丁酸菌(1)在不同受質存在下及(2)在定殖小腸之其他細菌(包括中間葡萄球菌、動物雙歧桿菌、青春雙歧桿菌、大腸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及極小韋榮氏球菌)存在下生產丁酸之能力。
發現蘇氏厭氧丁酸菌與韋榮氏球菌屬(其天然存在於小腸中)競爭大多數受質。因此,對於大多數受質,發現蘇氏厭氧丁酸菌之丁酸生產受限於韋榮氏球菌屬之存在。
令人驚訝的是,發現當受質為山梨糖醇時,蘇氏厭氧丁酸菌不與或在更小程度上與韋榮氏球菌屬或小腸中之任何其他細菌競爭,此似乎為與蘇氏厭氧丁酸菌活體內,亦即在小腸中原位增強丁酸生產之非常有前景的組合。參見圖1。
因此,本發明人認為,將蘇氏厭氧丁酸菌與山梨糖醇一起提供可為蘇氏厭氧丁酸菌創造局部生態棲位,從而使得在小腸中更容易原位定殖。
接下來,測試小腸中存在之代表性細菌物種是否能夠代謝山梨糖醇。所測試之物種包括中間葡萄球菌、動物雙歧桿菌、青春雙歧桿菌、大腸桿菌、鼠李糖乳桿菌、極小韋榮氏球菌、蘇氏厭氧丁酸菌。在所測試之物種中,除蘇氏厭氧丁酸菌以外,僅青春雙歧桿菌能夠代謝山梨糖醇且產生乳酸及乙酸。參見圖2 (a=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b=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 + 蘇氏厭氧丁酸菌;c=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 + 蘇氏厭氧丁酸菌 + 極小韋榮氏球菌)。在圖2a中,除青春雙歧桿菌以外之細菌可見一些乙酸生產,此歸因於培養基中存在剩餘的糖類。如圖2b中可見,此乙酸生產在蘇氏厭氧丁酸菌存在下消失。
1 (a, b) 測試蘇氏厭氧丁酸菌(a)在不同受質存在下及(b)在韋榮氏球菌屬( Veillonella spp)存在下生產丁酸之能力。丁酸及丙酸之濃度以mM為單位提供。
2 (a, b, c) 測試小腸中存在之代表性細菌物種是否能夠代謝山梨糖醇。(a=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b=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 + 蘇氏厭氧丁酸菌;c=山梨糖醇 + 指定菌株 + 蘇氏厭氧丁酸菌 + 極小韋榮氏球菌( Veilonella parvula))。所測試之物種包括中間葡萄球菌( S . intermedius)、動物雙歧桿菌( B . animalis)、青春雙歧桿菌( B . adolescentis)、大腸桿菌、鼠李糖乳桿菌( L . rhamnosus)、極小韋榮氏球菌、蘇氏厭氧丁酸菌。在所測試之物種中,除蘇氏厭氧丁酸菌以外,僅青春雙歧桿菌能夠代謝山梨糖醇且產生乳酸及乙酸。丁酸、乳酸及乙酸之濃度以mM為單位提供。

          <![CDATA[<110>  荷蘭商卡勒斯製藥有限公司(Caelus Pharmaceuticals B.V.)]]>
          <![CDATA[<120>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CDATA[<130>  P35033]]>
          <![CDATA[<150>  NL 2028324]]>
          <![CDATA[<151>  2021-05-28]]>
          <![CDATA[<160>  4     ]]>
          <![CDATA[<170>  PatentIn version 3.5]]>
          <![CDATA[<210>  1]]>
          <![CDATA[<211>]]>  1482
          <![CDATA[<212>  DNA]]>
          <![CDATA[<213>  蘇氏厭氧丁酸菌]]>
          <![CDATA[<400>  1]]>
          tgatcctggc tcaggatgaa cgctggcggc gtgcctaaca catgcaagtc gaacgaagca       60
          ccttttaaga ttcttcggat gattgatcgg tgactgagtg gcggacgggt gagtaacgcg      120
          tgggtaacct gccctgtaca gggggataac agttggaaac ggctgctaat accgcataag      180
          cgcacgagag gacatcctct tgtgtgaaaa actccggtgg tacaggatgg gcccgcgtct      240
          gattagctgg ttggcagggt aacggcctac caaggcgacg atcagtagcc ggtctgagag      300
          gatgaacggc cacattggaa ctgagacacg gtccaaactc ctacgggagg cagcagtggg      360
          gaatattgca caatggggga aaccctgatg cagcaacgcc gcgtgagtga agaagtattt      420
          cggtatgtaa agctctatca gcagggaaga taatgacggt acctgactaa gaagctccgg      480
          ctaaatacgt gccagcagcc gcggtaatac gtatggagca agcgttatcc ggatttactg      540
          ggtgtaaagg gtgcgtaggt ggcagtgcaa gtcagatgtg aaaggccggg gctcaacccc      600
          ggagctgcat ttgaaactgc atagctagag tacaggagag gcaggcggaa ttcctagtgt      660
          agcggtgaaa tgcgtagata ttaggaggaa caccagtggc gaaggcggcc tgctggactg      720
          ttactgacac tgaggcacga aagcgtgggg agcaaacagg attagatacc ctggtagtcc      780
          acgccgtaaa cgatgaatcc taggtgtcgg ggccgtatag gcttcggtgc cgtcgcaaac      840
          gcagtaagta ttccacctgg ggagtacgtt cgcaagaatg aaactcaaag gaattgacgg      900
          ggacccgcac aagcggtgga gcatgtggtt taattcgaag caacgcgaag aaccttacca      960
          ggtcttgaca tccttctgac cactccgtaa tgggagtctt ccttcgggac agaagagaca     1020
          ggtggtgcat ggttgtccgt cagctcgtgt cgtgagatgt tgggttaagt cccgcaacga     1080
          gcgcaacccc tatcttcagt agccagcagg taaggctggg cactctggag agactgccag     1140
          ggataacctg gaggaaggtg gggacgacgt caaatcatca tgccccttat gatctgggcg     1200
          acacacgtgc tacaatggcg gtcacaaagt gaggcaaacc tgcgaggggg agcaaaccac     1260
          aaaaaggccg tcccagttcg gactgtagtc tgcaacccga ctacacgaag ctggaatcgc     1320
          tagtaatcgc gaatcagaat gtcgcggtga atacgttccc gggtcttgta cacaccgccc     1380
          gtcacaccat gggagtcgga aatgcccgaa gccagtgacc caaccttttg gagggarctg     1440
          tcgaaggtgg agccggtaac tggggtgaag tcgtaacaag gg                        1482
          <![CDATA[<210>  2]]>
          <![CDATA[<211>  1479]]>
          <![CDATA[<212>  DNA]]>
          <![CDATA[<213>  霍氏厭氧丁酸菌]]>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617)..(617)]]>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955)..(955)]]>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087)..(1087)]]>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098)..(1098)]]>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184)..(1185)]]>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227)..(1227)]]>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259)..(1259)]]>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269)..(1269)]]>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374)..(1375)]]>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1391)..(1391)]]>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400>  2]]>
          tttatttgag agtttgatcc tggctcagga tgaacgctgg cggcgtgcct aacacatgca       60
          agtcgaacga agcaccttac cwgattcttc ggatgaaagw ytggtgactg agtggcggac      120
          gggtgagtaa cgcgtgggta acctgccctg tacaggggga taacagctgg aaacggctgc      180
          taataccgca taagcgcacg aggagacatc tccttgtgtg aaaaactccg gtggtacagg      240
          atgggcccgc gtctgattag ctggttggca gggtaacggc ctaccaaggc aacgatcagt      300
          agccggtctg agaggatgaa cggccacatt ggaactgaga cacggtccaa actcctacgg      360
          gaggcagcag tggggaatat tgcacaatgg gggaaaccct gatgcagcaa cgccgcgtga      420
          gtgaagaagt atttcggtat gtaaagctct atcagcaggg aagataatga cggtacctga      480
          ctaagaagct ccggctaaat acgtgccagc agccgcggta atacgtatgg agcaagcgtt      540
          atccggattt actgggtgta aagggtgcgt aggtggcagt gcaagtcaga tgtgaaaggc      600
          cggggctcaa ccccggngct gcatttgaaa ctgcwyrgct agagtacagg agaggcaggc      660
          ggaattccta gtgtagcggt gaaatgcgta gatattagga ggaacaccag tggcgaaggc      720
          ggcctgctgg actgttactg acactgaggc acgaaagcgt ggggagcaaa caggattaga      780
          taccctggta gtccacgccg taaacgatga atactaggtg tcggggccgt ataggctycg      840
          gtgccgccgc taacgcagta agtattccac ctggggagta cgttcgcaag aatgaaactc      900
          aaaggaattg acggggaccc gcacaagcgg tggagcatgt ggtttaattc gaagnaacgc      960
          gaagaacctt accaggtctt gacatccttc tgaccgcacc ttaatcggtg ctttccttcg     1020
          ggacagaaga gacaggtggt gcatggttgt cgtcagctcg tgtcgtgaga tgttgggtta     1080
          agtcccncaa cgagcgcnac ccctatcttc agtagccagc aggtaaggct gggcactctg     1140
          gagagactgc cagggataac ctggaggaag gtggggacga cgtnnaatca tcatgcccct     1200
          tatgatctgg gcgacacacg tgctacnatg gcggtcacag agtgaggcga accygcgang     1260
          gggagcaanc cacaaaaagg ccgtcccagt tcggactgta gtctgcaacc cgactacacg     1320
          aagctggaat cgctagtaat cgcgaatcag aatgtcgcgg tgaatacgtt cccnngtctt     1380
          gtacacaccg nccgtcacac catgggagtc ggaaatgccc gaagccagtg acccaacctt     1440
          tatggaggga gctgtcgaag gtggagccgg taactgggg                            1479
          <![CDATA[<210>  3]]>
          <![CDATA[<211>  1405]]>
          <![CDATA[<212>  DNA]]>
          <![CDATA[<213>  產丁酸腸單胞菌]]>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666)..(668)]]>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696)..(698)]]>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400>  3]]>
          gtgcagtcga cggagcaccc ctgacggagt tttcggacaa cgaaagggaa tgcttagtgg       60
          cggacgggtg agtaacgcgt gagtaacctg ccttggagtg gggaatagca gccggaaacg      120
          gctgctaata ccgcatgatg tatctggatc gcatggttct ggataccaaa gatttattgc      180
          tctgagatgg actcgcgtct gattagctag ttggtgaggt aacggctcac caaggcgacg      240
          atcagtagcc ggactgagag gttggccggc cacattggga ctgagacacg gcccagactc      300
          ctacgggagg cagcagtggg gaatattggg caatgggcga aagcctgacc cagcaacgcc      360
          gcgtgaagga agaaggccct cgggttgtaa acttcttttg tcagggacga agcaagtgac      420
          ggtacctgac gaataagcca cggctaacta cgtgccagca gccgcggtaa tacgtaggtg      480
          gcaagcgtta tccggattta ctgggtgtaa agggcgtgta ggcgggagtg caagtcagat      540
          gtgaaaacta tgggctcaac ccatagcctg catttgaaac tgtacttctt gagtgatgga      600
          gaggcaggcg gaattccctg tgtagcggtg aaatgcgtag atatagggag gaacaccagt      660
          ggcgannncg gcctgctgga cattaactga cgctgnnncg cgaaagcgtg gggagcaaac      720
          aggattagat accctggtag tccacgccgt aaacgatgga tactaggtgt ggggggtctg      780
          accccctccg tgccgcagtt aacacaataa gtatcccacc tggggagtac gatcgcaagg      840
          ttgaaactca aaggaattga cgggggcccg cacaagcggt ggagtatgtg gtttaattcg      900
          aagcaacgcg aagaacctta ccaggacttg acatcctact aacgaagcag agatgcataa      960
          ggtgcccttc ggggaaagta gagacaggtg gtgcatggtt gtcgtcagct cgtgtcgtga     1020
          gatgttgggt taagtcccgc aacgagcgca acccttattg ttagttgcta cgcaagagca     1080
          ctctagcgag actgccgttg acaaaacgga ggaaggtggg gacgacgtca aatcatcatg     1140
          ccccttatgt cctgggccac acacgtacta caatggcggt caacagaggg aagcaaagcc     1200
          gcgaggtgga gcaaatccct aaaagccgtc ccagttcgga ttgcaggctg aaactcgcct     1260
          gtatgaagtc ggaatcgcta gtaatcgcgg atcagcatgc cgcggtgaat acgttcccgg     1320
          gccttgtaca caccgcccgt cacaccatga gagtcgggaa cacccgaagt ccgtagccta     1380
          acagcaatgg ggcgcggccg aagga                                           1405
          <![CDATA[<210>  4]]>
          <![CDATA[<211>  1382]]>
          <![CDATA[<212>  DNA]]>
          <![CDATA[<213>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727)..(727)]]>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220>]]>
          <![CDATA[<221>  misc_feature]]>
          <![CDATA[<222>  (933)..(935)]]>
          <![CDATA[<223>  n為a、c、g或t]]>
          <![CDATA[<400>  ]]>4
          tattttggat tgaagttttc ggatggatct ccttaatgac tgagtggcgg acgggtgagt       60
          aacgcgtggg gaacctgccc tatacagggg gataacagct ggaaacggct gctaataccg      120
          cataagcgca cagaatcgca tgattcagtg tgaaaagccc tggcagtata ggatggtccc      180
          gcgtctgatt agctggttgg cggggtaacg gcccaccaag gcgacgatca gtagccggct      240
          tgagagagtg gacggccaca ttgggactga gacacggccc aaactcctac gggaggcagc      300
          agtggggaat attgcacaat gggggaaacc ctgatgcagc gacgccgcgt gagtgaagaa      360
          gtatttcggt atgtaaagct ctatcagcag ggaagaaata agacggtacc tgactaagaa      420
          gccccggcta actacgtgcc agcagccgcg gtaatacgta gggggcaagc gttatccgga      480
          attactgggt gtaaagggtg cgtaggtggc atgataagtc agaagtgaaa gcccggggct      540
          taaccccggg actgcttttg aaactgtaat gctagagtgc aggagaggta agcggaattc      600
          ctagtgtagc ggtgaaatgc gtagatatta ggaggaacac cagtggcgaa ggcggcttac      660
          tggactgtca ctgacactga ggcacgaaag cgtggggagc aaacaggatt agataccctg      720
          gtagtcnacg ccgtaaacga tgaatactag gtgtcggggc cgtagaggct tcggtgccgc      780
          agcaaacgca gtaagtattc cacctgggga gtacgttcgc aagaatgaaa ctcaaaggaa      840
          ttgacgggga cccgcacaag cggtggagca tgtggtttaa ttcgaagcaa cgcgaagaac      900
          cttacctggt cttgacatcc ttctgaccgg ttnnnaaccg aacctttcct tcgggacaga      960
          agtgacaggt ggtgcatggt tgtcgtcagc tcgtgtcgtg agatgttggg ttaagtcccg     1020
          caacgagcgc aacccctatc tttagtagcc agcatataag gtgggcactc tagagagact     1080
          gccagggata acctggagga aggtggggac gacgtcaaat catcatgccc cttatggcca     1140
          gggctacaca cgtgctacaa tggcgtaaac aaagggaagc gaccccgcga gggcaagcaa     1200
          atcccagaaa taacgtctca gttcggattg tagtctgcaa ctcgactaca tgaagctgga     1260
          atcgctagta atcgtgaatc agaatgtcac ggtgaatacg ttcccgggtc ttgtacacac     1320
          cgcccgtcac accatgggag tcagtaacgc ccgaagtcag tgacccaacc gcaaggagga     1380
          ga                                                                    138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Claims (15)

  1. 一種胰島素增敏劑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供預防及/或治療胰島素抗性及/或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用之藥物,其中該胰島素增敏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鉻; 肌醇; 二甲雙胍;及 山梨糖醇 ,且其中該胰島素增敏劑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生產丁酸之細菌組合: 蘇氏厭氧丁酸菌( Anaerobutyricum soehngenii)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產丁酸腸單胞菌( Intestinimonas butyriciproducens)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及 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 Anaerostipes rhamnosivorans)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其中該生產丁酸之細菌在以下情況下經微囊封: 該胰島素增敏劑為二甲雙胍且該生產丁酸之細菌為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或 該胰島素增敏劑為鉻或肌醇且該生產丁酸之細菌為產丁酸腸單胞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3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或鼠李糖厭氧棒狀桿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4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生產丁酸之細菌經微囊封。
  3.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胰島素抗性相關病況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代謝症候群、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內分泌疾病之胰島素抗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或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NASH)。
  4.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胰島素增敏劑為鉻,且該生產丁酸之細菌為蘇氏厭氧丁酸菌或其具有與SEQ ID NO: 1或SEQ ID NO: 2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之16S rRNA基因序列的親屬。
  5.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鉻為吡啶甲酸鉻(III)。
  6.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生產丁酸之細菌係與該胰島素增敏劑分開、依次或同時投與。
  7.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生產丁酸之細菌以10 4至10 15個菌落形成單位(CFU)之量存在。
  8.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生產丁酸之細菌以凍乾形式存在。
  9.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二甲雙胍以100 mg至5000 mg之量存在。
  10.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鉻以10 µg至5000 µg之量存在。
  11.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肌醇以10 mg至100 g之量存在。
  12.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中該胰島素增敏劑及該生產丁酸之細菌包含在組合物中。
  13. 如請求項12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包含生理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14. 如請求項12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為醫藥組合物,較佳呈固體劑型,諸如膠囊、錠劑或散劑。
  15. 如請求項12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為食品組合物,較佳為乳製品,更佳為醱酵乳製品,最佳為酸酪乳或酸酪乳飲料。
TW111119803A 2021-05-28 2022-05-27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TW2023065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2028324A NL2028324B1 (en) 2021-05-28 2021-05-28 Insulin-sensitizing agent and butyrate-producing bacterium
NL2028324 2021-05-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6574A true TW202306574A (zh) 2023-02-16

Family

ID=77227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803A TW202306574A (zh) 2021-05-28 2022-05-27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46857A1 (zh)
NL (1) NL2028324B1 (zh)
TW (1) TW202306574A (zh)
WO (1) WO2022248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34260B (zh) * 2023-03-17 2023-12-2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用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7220A (zh) 2013-02-04 2020-03-27 赛里斯治疗公司 治疗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KR20170103920A (ko) 2015-01-09 2017-09-13 바게닝겐 유니버시테이트 위장관, 대사성 및/또는 기타 질환의 치료 및/또는 예방을 위한 박테리아-함유 조성물 및 이의 사용 방법
WO2019046372A1 (en) 2017-08-31 2019-03-0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NCREASING BUTYRATE PRODUCTION
WO2021028585A1 (en) 2019-08-14 2021-02-18 Wageningen Universiteit Bacterium comprising myo-inositol to propionate pathw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L2028324B1 (en) 2022-12-12
EP4346857A1 (en) 2024-04-10
WO2022248588A1 (en)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4859B2 (ja) 細菌株を含む組成物
DK2442814T3 (en) BIFIDOBACTERIA FOR TREATING DIABETES AND RELATED CONDITIONS
KR101982491B1 (ko) 인슐린 저항 예방 및/또는 치료 방법
EP4293103A1 (en) Bifidobacterium lactis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KR20190000937A (ko) 프리바이오틱 제제 및 사용 방법
CA3138520C (en) Probiotic bacterial strains that produce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and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me
US20210213078A1 (en) Microbi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KR20200091438A (ko) 미생물총 조절을 위한 인간 밀크 올리고당 및 그의 합성 조성물
EP2459203A1 (en)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bifidobacteria for treating endotoxemia
CN112980725B (zh) 一种乳双歧杆菌及其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中的用途
TW202306574A (zh) 胰島素增敏劑及生產丁酸之細菌
US20220228105A1 (en) Bacterium comprising myo-inositol to propionate pathway
Li et al. Enhancing butyrate biosynthesis in the gut for health benefits
US20230038352A1 (en) Probiotics for regulating blood glucose
CN106974940B (zh) 厚壁菌类益生菌在治疗和预防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NL2024569B1 (en) Bacterium comprising myo-inositol to propionate pathway
WO2024105265A1 (fr) Limosilactobacillus mucosae et désordres nécessitant un accroissement du niveau de glp-1
WO2023099579A1 (en)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hepatic steat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