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6362A -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6362A
TW202306362A TW111121973A TW111121973A TW202306362A TW 202306362 A TW202306362 A TW 202306362A TW 111121973 A TW111121973 A TW 111121973A TW 111121973 A TW111121973 A TW 111121973A TW 202306362 A TW202306362 A TW 2023063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ccess method
aforementioned
information
multiple ac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1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健
松田大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6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636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課題]可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 [解決手段]無線通訊終端,係資料單元會被生成,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已被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係對無線通訊裝置而被發送。本技術係可適用於無線通訊系統。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特別是有關於,能夠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的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在IEEE802.11 TG(Task Group)be中,適合於產業專用之無線通訊的低延遲化,正受到注目。尤其是,從感測器終端等之使用者終端(STA:Station)、往身為基地台的存取點(AP:Access Point)的傳輸也就是上鏈(UL:Uplink)傳輸中,必須將裝置的控制訊號這類講求即時性的資訊,以低延遲進行傳輸。
無線LAN中的主要延遲因素係肇因於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封包之碰撞等所致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延長係為主要的原因。
一般而言,無線通訊中作為低延遲化的技術,可舉出提升並列傳輸數。例如,在IEEE 802.11ax中,是藉由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或MU(Multi-User)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以謀求並列傳輸之提升。此外,於這些並列傳輸中,STA係如果不是剛好在從AP所被通知之觸發(Trigger)訊號之後,就無法實施多工傳輸。
除了這些以外,作為提升並列傳輸數的技術,非正交多工存取(NOMA:Non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正受到矚目。
在NOMA中,除了功率領域以外,藉由在交錯型樣、或拌碼型樣等之領域中進行準正交化,就可將訊號進行多工。但是,已被多工之訊號,係由於訊號對干擾功率比(SIR: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較小,因此身為收訊終端的AP中需要高階的干擾去除機能,而在身為送訊終端的STA中則是需要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這類低效率之調變訊號所致之傳輸,為其特徵。藉此,STA係可提升並列傳輸數來實施UL傳輸,可實現低延遲化。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係言及了,蜂巢式網路中的功率領域多工之NOMA。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9-52072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係於UL傳輸中的功率領域多工之NOMA中,根據來自AP的控制訊號,由STA來隨機決定送訊功率。在如此情況下,一旦同時進行送訊的STA之數量較多,或是各STA所設定的功率未被最佳化等等,則在UL傳輸中身為收訊側的AP中,有時候SIR就無法達到干擾去除所必須之閾值。
亦即,STA雖然是在送訊側之STA間不必進行同步,可在任意之時序上發送訊號,但是就結果而言,於AP中無法正確地將訊號進行解調及收訊,會有無法將訊號毫無錯誤地進行傳輸之虞。這是起因於,在同時進行送訊的STA間,各STA在NOMA中所利用的參數(功率、交錯型樣、拌碼型樣等)並非已知。因此,就結果而言,會有無法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之虞。
本技術係有鑑於如此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能夠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技術的第1側面的無線通訊終端係具備:生成部,係生成資料單元,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和無線控制部,係令已被前記生成部所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本技術的第2側面的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無線控制部,係令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和收訊部,將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於本技術的第1側面中,資料單元會被生成,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已被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係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而被發送。
於本技術的第2側面中,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係對無線通訊終端而被發送;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係被接收。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本技術的形態。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先前技術 2.實施形態 3.其他
<1.先前技術> 在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的免執照頻帶中,AP及STA係在1個基本服務集(BSS)內,自律性地獲得BSS內之送訊權而進行通訊。
近年來,以工廠自動化(Factory Automation)、或對遠端的即時傳輸為例,從使用者終端或感測器終端的低延遲傳輸之需要,日益增高。
尤其是在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中,作為以降低對位於發送訊號之送訊終端之周邊的周邊終端之干擾為目的的存取方式,是採用了CSMA/CA。然而,在送訊終端要發送訊號之前,周邊終端正在發送無線訊號的情況下,由於送訊終端會一直抑制訊號之送訊直到該當無線訊號之送訊結束為止,因此即使發生了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仍會發生等待時間。
一般而言,從STA往AP的傳輸係被稱為UL傳輸,從AP往STA的傳輸係被稱為下鏈(DL:Downlink)傳輸,但UL傳輸中的資料大小,相較於DL傳輸中的資料大小,是比較小。因此,作為縮短UL傳輸中的等待時間之手法,上述的ULMU傳輸被認為是有效的,在IEEE 802.11 TG ax中,UL OFDMA、或UL MU-MIMO正受到矚目。
然而,以CSMA/CA之存取方式為前提的情況下,上述的技術,係若未事前從AP通知用來誘發UL傳輸的Trigger訊號,就無法實施。這是因為,在UL傳輸的身為收訊終端的AP中,在將來自複數個STA之訊號進行分離之際,除了需要將資料長度(或PPDU(PHY Protocol Data Unit)長度)予以對齊、在複數個STA之間必須使頻率同步以外,於UL傳輸中各STA所使用的編碼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也必須事前進行通知。
<先前的UL MU傳輸之例子> 圖1係為先前的UL MU傳輸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中,橫軸係表示時間。此外,於本說明書中係說明,以PHY Pre.(PHY前文)、PHY標頭、PE(Packet Extension)等是已被附加的PPDU格式,來發送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框的例子。圖1的情況下,PPDU格式的資料訊框PPDU#1,係由PHY Pre.與MPDU#1-1乃至MPDU#1-N所構成;PPDU#2,係由PHY Pre.與MPDU#2-1乃至MPDU#2-N所構成。
AP,係於圖1的時刻t1上,對STA#1及STA#2開始Trigger訊框的通知,於時刻t2上,結束Trigger訊框的通知。
STA#1及STA#2,係在Trigger訊框之收訊後的時刻t3上,分別同時對AP開始PPDU#1及PPDU#2之送訊,於時刻t4上,結束PPDU#1及PPDU#2之送訊。
AP,係於PPDU#1及PPDU#2之收訊後的時刻t5上,將對於PPDU#1及PPDU#2的收訊確認回應也就是ACK(Acknowledgemant)訊框,對STA#1及STA#2進行送訊。於時刻t6上,ACK訊框的送訊係結束。
Trigger訊框,係如上述,除了含有為了於STA中實施頻率同步所需之參考訊號以外,還含有各PPDU中所被適用的MCS或PPDU長度、用來讓各STA決定所要適用之送訊功率所需之資訊等。
在如此的UL ML傳輸中,必須要有效率地決定同時進行送訊(被多工)的STA。AP,係基於各STA所正在保持的資料訊務的量,而決定要被多工的STA。AP係例如,藉由用來通知各STA所正在保持之資料訊務的所需之BS(Buffer Statuts) Report訊框,從各STA事前進行通知,就可預估各STA所正在保持的資料訊務。
藉由如此的BS Report訊框之通知,就可避免對未保持資料訊務的STA要求送訊,因此可以高頻率利用效率來實施UL MU傳輸。然而,在BS Report訊框之送訊後發生了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的情況下,對於保持該當資料訊務的STA並不一定能夠實施送訊要求。
圖2係為先前的UL MU傳輸之另一例子的圖示。
AP,係於圖2的時刻t11上,對STA#1及STA#2開始Trigger訊框的通知,於時刻t12上,結束Trigger訊框的通知。
STA#1,係於Trigger訊框之收訊後的時刻t13上,對AP開始PPDU#1之送訊,於時刻t15上,結束PPDU#1之送訊。
在圖2的情況下,在Trigger訊框中並未含有對於STA#2而表示送訊許可的資訊。因此,STA#2,係在時刻t13上,不會發送PPDU#2。又,假設即使是在Trigger訊框之送訊以後的時刻t14上,STA#2中發生了訊務,STA#2仍然無法立刻發送PPDU#2。
AP,係於PPDU#1之收訊後的時刻t16上,將對於PPDU#1的收訊確認回應也就是ACK訊框,對STA#1進行送訊。於時刻t17上,ACK訊框的送訊係結束。
針對在時刻t14上所發生的訊務,STA#2係如圖2所示般地,如果還沒等到STA#1與AP間的傳輸時間T 1的結束以後的時刻t18以後,則對AP就無法開始PPDU#2之送訊。亦即,STA#2,係若還沒等到從訊務發生起延遲了時間T 2的時刻也就是時刻t18以後,則無法開始PPDU#2之送訊。
於是,上述的利用了NOMA的同時多工連接,正受到矚目。
在NOMA中,如上述,除了功率領域以外,藉由在交錯型樣、或拌碼型樣等之領域中將訊號進行準正交化,以進行多工。但是,已被多工之訊號,係由於SIR較小,因此身為收訊終端的AP中需要高階的干擾去除機能,而在身為送訊終端的STA中則是需要BPSK這類低效率之調變訊號所致之傳輸,為其特徵。藉此,在NOMA中,相較於OFDMA或MU-MIMO,可增大並列傳輸數之上限。
又,如上述,專利文獻1中係言及了於UL傳輸中利用了NOMA的傳輸,並言及了,藉由來自AP的控制訊號,STA係隨機決定送訊功率。在如此情況下,一旦同時進行送訊的STA之數量較多,或是各STA所設定的功率未被最佳化等等,則在UL傳輸中身為收訊側的AP中,有時候SIR就無法達到干擾去除所必須之閾值。此時,STA雖然可在任意之時序上發送訊號,但是就結果而言,於AP中無法正確地進行解調及收訊,會有無法將資料訊號毫無錯誤地進行傳輸之虞。
又,尤其是在IEEE 802.11中,雖然在收訊側之AP中進行收訊訊號之解調所必須的參考訊號,係與收訊資料是在相同時刻上被發送,但在收訊側之AP中需要將來自複數個STA之收訊訊號進行解調的情況下,則這些參考訊號必須要對齊於相同時刻。這是起因於,從複數個STA而OFDM符元是在同時刻抵達的情況下,若GI(Guard Interval)部沒有對齊,則頻率領域的傳播路徑資訊就無法正確解調的緣故。此外,以其為背景而在IEEE802.11中,在AP是將來自複數個STA之訊號予以同時收訊的情況下,前一個誘發送訊的觸發訊號會從AP被通知給STA。
由以上可知,在先前的技術中,會有無法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之虞。
於是,在本技術中,資料單元會被生成,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然後,已被生成之資料單元,係對無線通訊裝置而被發送。
因此,可提升無線通訊終端的送訊時刻之自由度。藉此,可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
以下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2.實施形態> <本技術的無線通訊系統> 圖3係為本技術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3的無線通訊系統係由存在於1個基本服務集(BSS:Basic Service Set)內的1台存取點(AP:Access Point)、和複數台終端(STA:Station)也就是STA#1及STA#2所構成。
於圖3中,雖然圖示了STA#1及STA#2之2台STA,但STA係亦可為3台以上。以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是以有STA#1及STA#2之2台STA存在的情況為例來做說明,但即使STA為3台以上也是同樣如此。
<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 圖4係為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4所示無線通訊裝置11係為,作為AP或STA而動作的無線通訊裝置。
無線通訊裝置11係由通訊部31、控制部32、電源部33、以及天線41-1乃至41-n所構成。天線41-1乃至41-n,係在不需要區別的情況下,則總稱為天線41。
無線通訊裝置11,係亦可含有複數個通訊部31而被構成。
通訊部31,係進行資料的送訊及收訊。通訊部31係含有:無線控制部51、資料處理部52、調變解調部53、訊號處理部54、頻道推定部55、無線介面部56-1乃至56-n、及放大部57-1乃至57-n,而被構成。
此外,無線介面部56-1乃至56-n、及放大部57-1乃至57-n,係在不需要區別的情況下,則分別總稱為無線介面部56及放大部57。
無線控制部51,係在構成通訊部31的各部間,進行資訊之收授。又,無線控制部51係進行調變解調部53及訊號處理部54中的參數設定、資料處理部52中的封包之排程、無線介面部56及放大部57的參數設定及送訊功率控制。
於CSMA/CA中,在訊號送訊之前需要確認,於該當裝置中所被測定到的所有的收訊訊號之收訊功率,都必須低於某個閾值以下。將收訊功率予以測定的部,係可為無線介面部56或訊號處理部54、或調變解調部53,但收訊功率的測定結果,係被供給至無線控制部51。
收訊功率的測定結果的資訊格式係可採用例如:802.11-2016 - 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以下稱作引用文獻1)中所揭露的PHY-CCA.indication等。
資料處理部52,係在送訊時,根據由網路層等之協定上層所被供給之資料而生成無線送訊所需之封包,並實施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所需之標頭的附加或錯誤偵測碼的附加等之資料處理。資料處理部52,係將資料處理後的資料,輸出至調變解調部53。
資料處理部52,係在收訊時,對於從調變解調部53所被供給之符元串流,實施MAC標頭之解析、封包錯誤之偵測、重排處理等之資料處理,並將資料處理後的資料,輸出至協定上層。
此外,於收訊時,資料處理部52實施MAC標頭之解析等時候所必要的資訊,亦可從調變解調部53、訊號處理部54、或無線介面部56而被供給至資料處理部52。MAC標頭之解析等時所必要的資訊係可為例如,表示收訊訊號之訊框格式的參數。又,表示該收訊訊號之訊框格式的參數的資訊格式,係採用了引用文獻1中所揭露的PHY-RXSTART.indication(或RXVECTOR)等。
調變解調部53,係在送訊時,對於從資料處理部52所被供給之資料,基於藉由控制部32或無線控制部51而被設定的設定資訊,來進行編碼、交錯、及調變,以生成資料符元串流,並供給至訊號處理部54。
藉由控制部32或無線控制部51而被設定的設定資訊,係含有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等,但除了這些以外,還包含有送訊訊號之前文中所被記載之資訊。該設定資訊係亦可從控制部32、無線控制部51、或資料處理部52之任一者,供給至調變解調部53。此外,該設定資訊的資訊格式係採用,引用文獻1中所揭露的PHY-TXSTART.request (或TXVECTOR)等。
調變解調部53,係在收訊時,對於從訊號處理部54所被供給之資料符元串流,進行與送訊時相反的處理,然後輸出至資料處理部52及控制部32。
訊號處理部54,係在送訊時,因應需要,而對從調變解調部53所被供給之資料符元串流,進行用作空間分離的訊號處理,將所得到的1個以上之送訊符元串流,輸出至各個無線介面部56。此外,此時,對於送訊,係亦可取代空間分離,改為適用針對每一天線41而賦予任意之延遲量的送訊(以下稱作循環平移延遲 CSD:Cyclic Shift Delay)。
訊號處理部54,係在收訊時,對於從各個無線介面部56所被供給之收訊符元串流進行訊號處理,因應需要而進行串流的空間分離,然後輸出至調變解調部53。
頻道推定部55,係在從各個無線介面部56所被供給之訊號之中,從前文部分及訓練訊號部分,算出傳播路徑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所被算出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係透過控制部32,而被利用於調變解調部53中的解調處理及訊號處理部54中的空間分離。
無線介面部56,係在送訊時,將從訊號處理部54所被供給之送訊符元串流轉換成類比訊號,實施濾波及往傳播路徑頻率之升轉、相位控制,將相位控制之後的類比訊號,輸出至天線41或放大部57。
無線介面部56,係在收訊時,對從天線41或放大部57所被供給之類比訊號,進行相位控制、降轉、逆濾波,轉換成數位訊號,將其結果的收訊符元串流,輸出至訊號處理部54或頻道推定部55。
放大部57,係在送訊時,將從無線介面部56所被供給之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將功率增幅過的類比訊號,輸出至天線41。
放大部57,係在收訊時,將從天線41所被供給之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將功率增幅過的類比訊號,輸出至無線介面部56。
放大部57,其機能之一部分亦可被內包於無線介面部56中。又,放大部57的機能之一部分亦可成為通訊部31外的構成要素。
控制部32,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所構成。控制部32,係執行ROM等中所被記憶的程式,而進行無線控制部51及電源部33之控制。又,控制部32,係亦可替代進行無線控制部51的一部分之動作。又,無線控制部51與控制部32,係亦可被構成為1個區塊。
電源部33,係由電池電源或固定電源所成,對無線通訊裝置11之各部供給電力。
此外,天線41、放大部57、無線介面部56,係可將具有相同子編號的每一者視為1個組,由2個以上的組來成為無線通訊裝置11的構成要素。又,通訊部31係藉由1個以上之LSI而被實現。
<全體的處理程序例> 圖5係為針對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的無線通訊系統之全體的處理做說明的程序的圖示。
於步驟S11中,AP與STA#1及STA#2,係將含有各裝置之能力等之資訊的能力資訊,相互進行通知。
於步驟S12中,AP係基於相互通知的能力資訊,而對STA#1及STA#2,通知含有適用了NOMA的傳輸可被實施之時間及頻率資源等之資訊的排程資訊。
於步驟S13乃至S15中,STA#1及STA#2係對AP,進行適用了NOMA的UL傳輸也就是NOMA Transmission。
具體而言,於步驟S13中,STA#1係對AP及STA#2,進行NOMA Transmission。於步驟S14中,STA#2,係將STA#1的NOMA Transmission中所被發送的訊框予以接收,基於所接收到的訊框,進行NOMA之實施判定。於步驟S14中,在判定為要實施NOMA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15中,STA#2係對AP,進行NOMA Transmission。
在STA#1及STA#2所致的NOMA Transmission之後,於步驟S16中,AP係對STA#1及STA#2,分別發送收訊確認回應也就是Ack。
於步驟S16中,STA#1及STA#2係將從AP所被發送過來的Ack,予以接收。其後,全體的處理就結束。
此外,步驟S12的排程資訊的通知亦可省略。此時,於STA#1及STA#2中,係相互通知的能力資訊會被參照。於圖5中雖然是在步驟S12的排程資訊的通知之後,實施步驟S13以後的NOMA Transmission,但在步驟S12與S13之間,亦可實施其他資訊的送訊。
又,步驟S16中的Ack之送訊,係亦可藉由引用文獻1中所揭露的Ack訊框或Block Ack訊框而被實施,但在使用NOMA Transmission而被發送的訊框內的資料是不需要收訊確認回應的情況下,則亦可不被實施。
用來決定Ack之送訊的實施有無所需之資訊通知,係亦可使用圖5所示的傳輸以外而被實施,但在使用NOMA Transmission而被通知的訊框內,亦可含有相同的資訊。
以下,針對圖5的各步驟之處理做具體地說明。
<能力資訊的通知> 在圖5的步驟S11中的能力資訊的通知中,係於AP及各STA間,相互進行關於自裝置之能力的資訊之通知。這裡所謂的能力,係為裝置可以實施NOMA的能力或在NOMA中可以實施的多工領域,但不限定於這些。
能力資訊的通知係可被包含在例如:在由各裝置週期性發出的信標訊號、或在信標訊號後用來在裝置間建立連接所需之資訊通知(Assocoation)中,而被實施。
圖6係為,作為能力資訊而被通知的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6的訊框係含有:Frame Control、RA (Receiving STA address)、TA(Transmitting STA address)、UL NOMA element而被構成。此外,構成要素,係不只限定於這些。又,圖6中的斜線部分,係表示本技術中作為特徵之資訊所被含有的field。這在以下圖中也都同樣如此。
Frame Control中係含有,表示本訊框是作為能力資訊而被通知之訊框的資訊。
RA、TA中係分別含有,表示目的地之裝置、送訊來源之裝置的資訊。RA、TA係中亦可被表示有例如:裝置固有的MAC位址。
UL NOMA element中係含有,表示發送本訊框的裝置本身所能夠適用之NOMA方式或NOMA參數的資訊。NOMA方式中係有:功率領域之NOMA方式、交錯領域之NOMA方式、及拌碼領域之方式等。表示NOMA參數的資訊係表示,NOMA參數係為在NOMA方式中的多工領域(功率領域、交錯領域、拌碼領域等)中所被使用的值或序列。
UL NOMA element係含有:Element ID、Length、Tx/Rx、NOMA Types、及Parameter Set之各欄位而被構成。
Element ID中係含有,表示該當元素係為UL NOMA element的資訊。
Length中係含有,表示UL NOMA element之bit長度的資訊。
Tx/Rx中係含有,發送本訊框之裝置是否能夠藉由NOMA方式來進行送訊、收訊的資訊。
NOMA Types中係含有,表示發送本訊框的裝置所能夠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
Parameter Set中係含有,表示發送本訊框的裝置所能夠適用之NOMA參數的資訊。
此外,於NOMA Types中,在能夠適用之NOMA方式是有複數存在的情況下,則可存在有對應於每種NOMA方式的Parameter Set欄位。
又,雖然表示藉由NOMA方式而送訊收訊都可進行的資訊是被表示於Tx/Rx欄位,但在送訊與收訊間所能夠適用之NOMA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情況下,則亦可於送訊與收訊各者中,分別定義NOMA Types欄位。又,同樣地,ParameterSet 欄位也是,可按照這些NOMA Types欄位之每一者而被定義。
作為具體例,在NOMA Types欄位中係可含有:表示功率領域、交錯領域、及拌碼領域之中能夠適用NOMA之領域的資訊。
又,例如,在NOMA Type欄位中,在表示了可在交錯領域中適用NOMA的情況下,則可含有表示所能夠使用之交錯型樣的資訊。在NOMA Type欄位中,在表示了可在功率領域中適用NOMA的情況下,則亦可含有表示可控制之送訊功率的解析力、上限值、或下限值的資訊等。
<排程資訊的通知> 於圖5的步驟S11中,在AP、STA#1、STA#2間實施了能力資訊的通知之後,於步驟S12中,AP係基於能力資訊,而對STA#1、STA#2,實施含有可實施適用了NOMA之傳輸的時間、頻率資源等之資訊的排程資訊的通知。
圖7係為,作為排程資訊而被通知的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7的訊框,係由:Frame Control、RA、TA、FE(Further Enhanced) Schedule element所構成。此外,構成要素,係不只限定於這些。此外,以下i、k係表示任意之整數。
Frame Control中係含有,表示本訊框是作為排程資訊而被通知之訊框的資訊。
RA、TA中係分別含有,表示送訊來源之裝置、目的地之裝置的資訊。
FE Schedule element中係含有,表示可適用NOMA之時間、頻率資源的資訊。
FE Schedule element係含有:Element ID、Length、Number of Allocation、Channel Allocation#1乃至Channel Allocation#N之各欄位,而被構成。
Element ID中係含有,表示該當元素係為FE Schedule element的資訊。
Length中係含有,表示FE Schedule element的bit長度或八位元長度的資訊。
Number of Allocation中係含有,表示後續的Channel Allocation欄位之數量(圖7的情況下係為N)的資訊。
Channel Allocation#i中係含有,關於在特定之頻率資源中適用了NOMA的傳輸可被實施之時間、或可被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
Channel Allocation#i係含有:BW、Allocation Start、Allocation End、Recommend NOMA Type、TargetRSSI、STA Num、Granted STA#1、SS (Spacial Stream) Num Max#1、…、Granted STA#M、SS Num Max#M之各子欄位,而被構成。
BW中係含有,表示該當Channel Allocation所示之對象之頻率資源的資訊。
Allocation Start中係含有,表示適用了NOMA的傳輸可被實施之期間(時間資源)之開始時刻的資訊。
Allocation End中係含有,表示適用了NOMA的傳輸可被實施之期間(時間資源)之結束時刻的資訊。
Recommended NOMA Type中係含有,表示在BW、Allocation Start、Allocation End所示之時間及頻率資源內可做適用的,所被推薦之NOMA方式的資訊。
Target RSSI中係含有,表示在BW、Allocation Start、Allocation End所示之時間及頻率資源內實施適用了NOMA的傳輸之際,AP將會接收的前文(或中綴)之收訊功率或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之目標值的資訊。
STA Num中係含有,表示後續的Granted STA子欄位之數量的資訊(圖7的情況下係為M)。
Granted STA#k中係含有,表示在BW、Allocation Start、Allocation End所示之時間及頻率資源內可以實施適用了NOMA的傳輸之終端的資訊(例如AID (Association ID)或MAC位址等)。
SS Num Max #k中係含有,表示Granted STA#k所示之終端,在BW、Allocation Start、Allocation End所示之時間及頻率資源內實施適用了NOMA的傳輸的情況下,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
此外,Granted STA#k,係可為僅表示1台份之裝置的資訊,在實施適用了NOMA的傳輸(NOMA Transmission)之際,在前文或中綴中所使用的參考訊號之序列,係可基於SS Num#1乃至Num#k所示之資訊,而被決定。
例如,於前文中頻道推定用的參考訊號(LTF:Long Training Field)的序列最多存在有8種型樣的情況下,則適用NOMA而進行傳輸的終端,係發送彼此互異之序列的參考訊號。此時,Granted STA#3,係在以下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第4型樣、第5型樣之其中至少任一方的參考訊號之序列。
在SS Num#1中含有表示“1”之資訊、在SS Num #2中含有表示“2”之資訊、在SS Num #3中含有表示“2”之資訊的情況,亦即,假設藉由SS Num#k而被表示的最大串流數為n_k的情況下,Granted STA#l,係可使用下式(1)所表示之型樣的參考訊號。 [數1]
Figure 02_image001
<NOMA Transmission> 圖8係於圖5的步驟S13乃至S15中所被實施的NOMA Transmission之程序的圖示。
於圖8中係圖示,排程資訊的通知是先被實施之情況的程序。此外,作為排程資訊而被通知的訊框,圖中是以Schedule Info而被表示。又,於圖8中,Others係表示AP、STA#1、STA#2以外之任意的終端。以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是以有STA#1及STA#2之2台STA存在的情況為例來做說明,但即使STA為3台以上也是同樣如此。
於時刻T1上,AP係對STA#1、STA#2、及Others,實施排程資訊的通知。
於時刻T2乃至時刻T3上,係亦可藉由以下所示的訊框,來進行資訊通知。亦即,作為訊框係可舉出:從AP或STA#1、STA#2而被發送的CTS訊框、或從AP而被發送的用來誘發NOMA方式之傳輸的Trigger訊框等。
在早於NOMA Transmission之前就先實施排程資訊的通知的情況下,對STA#1、STA#2係會通知,NOMA Transmission之實施是已被許可的特定之時間及頻率資源。此時,Others係參照排程資訊,從NOMA Transmission會被實施的時刻T4的稍早之前,就變成NAV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送訊禁止期間)狀態或Busy狀態。
STA#1,係基於排程資訊,而生成PPDU#1 (第1資料單元)。PPDU#1係由例如:PHY Pre.、MPDU#1乃至MPDU#N 1、PHY Mid.(PHY中綴)、MPDU#1乃至MPDU#N 1所構成。
STA#1,係於時刻T4上,開始PPDU#1之送訊,AP係開始PPDU#1之收訊。
又,於時刻T4上,STA#2係接收PPDU#1的前文,並將已接收的前文進行解析。此時,STA#2係基於已解析之前文及排程資訊,而進行NOMA的實施判定。例如,於STA#2中,因為發生資料訊務等,而在STA#2係將資料訊務予以保持,並判定為要實施NOMA的情況下,則STA#2,係於時刻T5上,開始PPDU#2(第2資料單元)之送訊。PPDU#2係由例如:PHY Pre.、MPDU#1乃至MPDU#N 1所構成。
此時,STA#2,係基於已解析之前文,來決定自身的NOMA參數等。此外,上述的判定或決定中,亦可使用排程資訊。STA#2,係以使得PPDU#2的PHY Pre.、與PPDU#1的PHY Mid.會被AP在同時刻上收訊的此種位置與長度,來生成PPDU#2,並在PPDU#2的PHY Pre.、與PPDU#1的PHY Mid.會被AP在同時刻上收訊的此種時序上,開始PPDU#2之送訊。AP,係開始PPDU#2之收訊。
STA#1及STA#2,係於時刻T6上,各自結束PPDU#1之送訊及PPDU#2之送訊。AP,係於時刻T6上,結束從STA#1及STA#2所被發送過來的PPDU#1及PPDU#2之收訊。
AP,係於時刻T7上,將對於PPDU#1的收訊確認回應也就是ACK訊框,對STA#1進行送訊,將對於PPDU#2的收訊確認回應也就是ACK訊框,對STA#2進行送訊。於時刻T8上,ACK訊框的送訊係結束。
此外,在PPDU#1被送訊之前一次的排程資訊的通知中,雖然是以Recommended NOMA Type子欄位來通知可被適用的NOMA方式,但在本PPDU內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係亦可從Recommended NOMA Type子欄位內所被表示的NOMA方式之中,加以選擇。
例如,在本PPDU內在NOMA Parameter子欄位內所被表示的資訊,係可為前一次的排程資訊的通知中所被通知之訊框內的Recommended NOMA Type子欄位中所被表示的資訊之一部分。
亦即,可在至少1個領域中適用NOMA方式的STA是有複數存在時,藉由能力資訊的通知,AP係事前就已經取得了,可讓各STA使用於送訊的NOMA方式。除此以外,對於已經連接的STA,藉由將比較多的STA能夠進行多工的NOMA方式,作為排程資訊而加以通知,就可實現多工數較多的上鏈傳輸。藉此,可縮短各STA的資料訊務的延遲時間。
<PPDU#1之構成> 圖9係為PPDU#1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9的PPDU#1係由:LEGACY、BEHT (Beyond Extremeley High Throughput)-SIG(Signal)-A、BEHT-STF(Short Training Field)、BEHT-LTF(Long Training Field)、及PSDU(PHY Service Data Unit)所構成。但是,PPDU#1的構成要素,係不只限定於這些。
此外,在該當PPDU#1內,係如圖中所示般地含有:含有LEGACY、BEHT-SIG-A、BEHT-STF#1、BEHT-LTF-#1的前文(Preamble:圖8的PHY Pre.),和含有LEGACY、BEHT-SIG-A、BEHT-STF#2、BEHT-LTF#2的中綴(Midamble:圖8的PHY Mid.)。BEHT-STF#1、BEHT-STF#2係可為相同的參考訊號序列,同樣地,BEHT-LTF#1、BEHT-LTF#2亦可為彼此相同的參考訊號序列。
LEGACY中係含有,於接收本資料單元的裝置中,表示這是無線LAN之資料單元的參考訊號或用來實施時刻同步、頻率同步、及頻道推定所需之參考訊號。
BEHT-SIG-A中係含有,發送PPDU#1的裝置所正在適用的NOMA方式或NOMA參數、表示中綴之位置的資訊。
BEHT-STF中,係有別於LEGACY,而進一步含有:用來實施高精度之時刻同步與頻率同步所需之參考訊號。
BEHT-LTF中,係有別於LEGACY,而進一步含有:用來實施高精度之頻道推定、或每一使用者之頻道推定所需之參考訊號。
在PSDU中,係可儲存各種訊框。
此外,於圖9的例子中,雖然BEHT-SIG-A是被插入至BEHT-LTF#1或BEHT-LTF#2之前,但一部分之資訊或參考訊號亦可被插入至緊接於BEHT-LTF#1或#2之後。例如,在PPDU#1之送訊前就已經實施過排程資訊的通知的情況下,如上述,就可將每一使用者的頻道推定用的參考訊號(BEHT-LTF)之序列,事前對STA#1及STA#2進行通知。
又,該當參考訊號,若在STA#1及STA#2間已被準正交化,就可高精度地實施頻道推定,因此在將隨每一STA而不同的資訊對AP進行通知的情況下,藉由被插入至緊接於BEHT-LTF欄位之後,就可將使用者間的資訊進行分離,因此可有效率地傳輸資訊。
BEHT-SIG-A係含有:NOMA Type、N_SS、NOMA Parameter#i、MCS#i、Midamble Info之各欄位而被構成。此外,i係表示任意之整數。
NOMA Type中係含有,表示本PPDU中所被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此外,NOMA Type之欄位係為,僅在先被送訊之STA的前文中有被構成的欄位。在中綴或之後被送訊之STA的前文或中綴中係未被構成。此情況下,進行NOMA方式之UL送訊的其他STA,係會聽從該資訊。
N_SS中係含有,表示本PPDU中所被使用之串流數(K)的資訊。
NOMA Parameter#i中係含有,表示在第i串流中所被適用之NOMA參數的資訊。
在MCS#i中係含有,表示在第i串流中所被適用之MCS的資訊。
Midamble Info中係含有,表示該當PPDU內的中綴之位置的資訊。
此外,作為藉由NOMA參數而被表示之資訊的具體例,可為以下之任一者。
1.在NOMA Type中是含有表示交錯領域之NOMA方式之資訊的情況下,則為表示交錯型樣之資訊 2.在NOMA Type是含有表示功率領域之NOMA方式之資訊的情況下,則為於所望終端也就是AP中的,該當串流之推定收訊功率、與可容許之干擾訊號位準
此外,於圖9中,雖然圖示了中綴係為1個的情況,但亦可為複數存在。但是,於NOMA Parameter子欄位中,含有表示功率領域中的NOMA方式之資訊的情況下,則中綴係可不必存在。
又,在PPDU內適用NOMA方式的部分,係可為前文、中綴以外之任意的部分。這是因為,在前文或中綴中,用來在收訊終端中進行解調所需之資訊(例如頻率同步或頻道推定所需之參考訊號),必須要按照每一使用者以低干擾而被收訊的緣故。此外,在緊接於BEHT-LTF之後而被插入有BEHT-SIG-A的一部分之資訊的情況下,則可對該當資訊適用NOMA方式。
<PPDU#2之構成> 圖10係為PPDU#2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0的PPDU#2,係和圖9的PPDU#1同樣地,是由LEGACY、BEHT-SIG-A、BEHT-STF、BEHT-LTF、及PSDU所構成。
此外,該當PPDU#2內的各欄位、子欄位中可含有的資訊或序列,係和PPDU#1相同。但是,該當PPDU#2內的前文及中綴,係在接收這些的AP中可與從STA#1所被發送之PPDU#1內的中綴在相同時刻上收訊的位置上,以相同的長度而被配置。
於上述的圖8中係圖示了,從STA#1所被發送之PPDU#1內的中綴、與從STA#2所被發送之PPDU#2內的前文,是在同時刻上對AP而被發送。但是,於PPDU#1中,在較PPDU#2的前文還晚的時刻上若有中綴存在的情況下,則PPDU#2的中綴係被配置成,使得其中綴會在同時刻上被發送。
<STA#2的內部處理> 圖11係為,於STA#2中,將STA#1所發送之PPDU#1加以解析,並以NOMA方式來傳輸PPDU#2之情況的內部處理之例子的圖示。
於圖11中,PPDU#1係由:Preamble、屬於收訊訊號的PSDU#1、及Padding所成。PPDU#2係由:Preamble、屬於送訊訊號的PSDU#2、及Padding所成。
於圖11中,係將至少具有無線介面部56、訊號處理部54、頻道推定部55、調變解調部53之機能的層,稱作PHY Layer,將至少具有資料處理部52之機能的層,稱作MAC Sublayer。
在STA#2接收到PPDU#1的前文時,PHY Layer,係將PHY Layer中所被解析出來的資訊也就是RXVECTOR,如箭頭A1所示,向MAC Sublayer進行通知。
另一方面,在STA#2生成PPDU#2時,MAC Sublayer,係對PHY Layer,如箭頭A2所示,將關於PHY Layer中所生成之PPDU#2的資訊也就是TXVECTOR,進行通知。
RXVECTOR及TXVECTOR,係如參照圖4所上述,係為引用文獻1中所被揭露的資訊格式,總稱為原型。
圖12係為,在PHY Layer與MAC Sublayer間所被通知之原型中所包含的資訊(Parameter, Condition, Value)的圖示。
於圖12中,在各資訊的左側係表示了,各原型(TXVECTOR、RXVECTOR)的欄。被TXVECTOR所包含的Parameter之左側的TXVECTOR的欄中係被標示Y(YES),未被TXVECTOR所包含的Parameter之左側的TXVECTOR的欄中係被標示N(NO)。同樣地,被RXVECTOR所包含的Parameter之左側的RXVECTOR的欄中係被標示Y,未被RXVECTOR所包含的Parameter之左側的RXVECTOR的欄中係被標示N。
「FORMAT」之Prameter,其Value可為「“BEHT_NOMA”」,表示這是BEHT PPDU之格式(indicates BEHT NOMA PPDU format)。「FORMAT」之Prameter,係被TXVECTOR與RXVECTOR所包含。此外,BEHT PPDU係為,如圖9或圖10所示般地,含有BEHT-SIG-A或BEHT-STF、BEHT-LTF的PPDU。
「NOMA_TYPE」之Prameter,係在滿足「Format」為“BEHT_NOMA”之條件(Condition)的情況下,才會存在。此時,在「NOMA_TYPE」之Prameter中係會含有,表示所指的PPDU是哪種非正交多工之資訊。例如,亦可如圖12所示般地,在含有“0”的情況下則表示是功率領域之NOMA(power-domain NOMA),在含有“1”的情況下則表示是交錯領域所致之NOMA(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NOMA_TYPE」係為,在滿足上述之條件的情況下,會被TXVECTOR與RXVECTOR所包含的參數。
「MIDAMBLE_NOMA_MODE_PERIODICITY」之Parameter,係在滿足「Format」為“BEHT_NOMA”之條件(Condition)的情況下,才會存在。此時係會含有,表示於所指的PPDU中,中綴(Midamble)是被放在PPDU中的何處的資訊。「MIDAMBLE_NOMA_MODE_PERIODICITY」係為,在滿足前記條件的情況下,會被TXVECTOR與RXVECTOR所包含的參數。
「INTERLEAVER_PARAMETER」,係在滿足「NOMA_TYPE」是表示IDMA的此一條件(Condition)的情況下,才會存在。於圖12中係圖示,在「NOMA TYPE」中含有“1”的情況下,則表示這是IDMA的例子。此時係會含有,表示於所指的PPDU中,中綴(Midamble)是被放在何處的資訊。「INTERLEAVER_PARAMETER」係會有,被TXVECTOR與RXVECTOR之雙方皆有包含的情況。在被TXVECTOR所包含的情況下,則在「INTERLEAVER_ PARAMETER」中係會含有,表示在送訊時所被使用的交錯型樣之資訊。另一方面,在被RXVECTOR所包含的情況下,則在「INTERLEAVER_ PARAMETER」中係會含有,表示對已接收之PPDU所被適用的交錯型樣之資訊。
「ESTIMATED_INTERFERENCE_LEVEL」之Parameter,係在滿足「NOMA_TYPE」是表示這是功率領域之NOMA的此一條件(Condition)的情況下,才會存在。於圖12中係圖示,在「NOMA TYPE」中含有“0”的情況下,則表示這是功率領域之NOMA的例子。因此,在RXVECTOR內的「NOMA TYPE」中含有“0”的情況下,則「ESTIMATED_INTERFERENCE_LEVEL」係會存在。「ESTIMATED_INTERFERENCE_LEVEL」中係含有,表示在接收該當PPDU之際所被推定出來的RSSI(Received Singnal Strength Indicator)之資訊。
以下,針對圖11的內部處理,參照圖12來做詳細說明。
<RXVECTOR的通知> 接收到由Preamble、PSDU、Padding所成之PPDU#1的PHY Layer,係將PPDU#1內的Preamble加以解析,如箭頭A1所示,對MAC Sublayer,通知RXVECTOR。
RXVECTOR,係由圖12的FORMAT、NOMA _TYPE、MIDAMBLE_NOMA_MODE_PERIODICITY、及INTERLEAVER_PARAMETER、ESTIMATED_ INTERFERENCE_LEVEL之各Parameter所成。
若將RXVECTOR的各Parameter做具體說明,則PHY Layer,係將表示已接收之PPDU#1中是否有適用NOMA方式的資訊(圖12的FORMAT),予以通知。
在將表示於已接收之PPDU#1中有適用NOMA方式的資訊予以通知的情況下,PHY Layer,係亦可在圖12的NOMA_TYPE中將表示所被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包含在NOMA_TYPE中,然後通知給MAC Sublayer。或者,在將表示於已接收之PPDU#1中有適用NOMA方式的資訊予以通知的情況下,且有中綴之插入地點時,PHY Layer,係亦可在圖12的MIDAMBLE_NOMA_MODE_ PERIODICITY內包含有表示中綴之插入地點的資訊,然後通知給MAC Sublayer。
於圖12中,作為NOMA方式有被適用之情況的FORMAT所表示的資訊之一例,係圖示了“BEHT_ NOMA”。
又,已接收之PPDU#1中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交錯領域之NOMA(IDMA:Interleaver Domain Multiple Access)的情況下,則PHY Layer,係亦可在圖12的INTERLEAVER_PARAMETER;中,包含表示藉由該當PPDU#1的NOMA Parameter而被表示之交錯型樣的資訊,然後通知給MAC Layer。
於圖12中,在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交錯領域的情況下,作為NOMA_TYPE所表示的資訊之一例,係圖示了“1”。
又,已接收之PPDU#1中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功率領域之NOMA(power-domain NOMA)的情況下,則PHY Layer,係亦可在圖12的ESTIMATED_ INTERFERENCE_LEVEL中,包含表示在該當PPDU#1之所望之目的地終端也就是AP中該當PPDU#1之推定收訊功率的資訊,然後通知給MAC Layer。
此時,表示該當推定收訊功率的資訊係可為,藉由已接收之PPDU#1內的NOMA Parameter子欄位內而被表示的資訊。於圖12中,在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功率領域的情況下,作為NOMA_TYPE所表示的資訊之一例,係圖示了“0”。
<TXVECTOR之生成> 從PHY layer被通知了RXVECTOR的MAC Sublayer,係基於RXVECTOR,而算出MCS等之送訊參數,然後決定送訊參數,將TXVECTOR通知給PHY Layer。將TXVECTOR進行通知的判定基準,係可為已被判定成要適用NOMA方式來將PPDU#1進行多工而送訊的情況,該判定係可在控制部32、無線控制部51、資料處理部52之任一者中進行。作為具體例,可為滿足以下的情況。
(1)在RXVECTOR內係含有NOMA_TYPE,且含有表示STA#2在送訊時所能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
(2)需要即時送訊的資料訊務,是正被STA#2所保持
(3)在NOMA_TYPE是表示功率領域之NOMA方式的情況下,容許干擾位準是在某個閾值以上
(4)在NOMA_TYPE是表示交錯領域之NOMA方式的情況下,STA#2所能適用的交錯型樣之中至少1者是未被使用
<TXVECTOR的通知> 在RXVECTOR被通知給MAC Sublayer之後,判定為要對PPDU#1進行多工而實施NOMA傳輸的STA#2,係從MAC Sublayer往PHY Layer通知TXVECTOR。
此時,TXVECTOR,係如上述,是由圖12的FORMAT、NOMA_TYPE、MIDAMBLE_NOMA_MODE_ PERIODICITY、及INTERLEAVER_PARAMETER之各Parameter所成。
FORMAT中係含有,表示將適用了NOMA方式的PPDU予以生成、發送的資訊。圖12的情況下,作為表示適用NOMA方式的具體例,FORMAT係表示“BEHT_ NOMA”。
NOMA_TYPE中係含有,表示對所生成之PPDU做適用之NOMA方式的資訊。圖12的情況下,作為具體例,在所適用之NOMA方式是交錯領域的情況下,NOMA_TYPE係表示“0”,在功率領域的情況下,NOMA_ TYPE係表示“1”。
在MIDAMBLE_NOMA_MODE_PERIODICITY中係含有,表示於所生成之PPDU中所被插入的中綴之地點的資訊。
INTERLEAVER_PARAMETER中係含有,在所生成之PPDU中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交錯領域的情況下,表示所使用之交錯序列的資訊。
此外,所生成之PPDU#2中所被適用的NOMA方式是功率領域的情況下,則可另外將表示送訊功率的資訊包含在TXVECTOR而通知給PHY Layer。
如以上所述,於STA#2中,係可將STA#1所發送的PPDU#1加以解析,生成PPDU#2,以NOMA方式進行傳輸。
<3.其他> <本技術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本技術中,資料單元會被生成,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然後,已被生成之資料單元,係對無線通訊裝置而被發送。
因此,可提升無線通訊終端的送訊時刻之自由度。
藉此,可將需要即時送訊之資料訊務以低延遲進行傳輸。
<電腦之構成例> 上述一連串處理,係可藉由硬體來執行,也可藉由軟體來執行。以軟體來執行一連串處理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是從程式記錄媒體,安裝至內嵌有專用硬體的電腦,或是泛用之個人電腦等。
圖13係以程式來執行上述一連串處理的電腦的硬體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301、ROM (Read Only Memory)3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 303,係藉由匯流排304而被彼此連接。
在匯流排304上係還連接有輸出入介面305。輸出入介面305上則連接著,由鍵盤、滑鼠等所成之輸入部306、和由顯示器、揚聲器等所成之輸出部307。又,在輸出入介面305上係連接有,由硬碟或非揮發性記憶體等所成之記憶部308、由網路介面等所成之通訊部309、驅動可移除式媒體311用的驅動機310。
在如以上構成的電腦中,藉由CPU301而例如將記憶部308中所記憶之程式透過輸出入介面305及匯流排304而載入至RAM303裡並加以執行,就可進行上述一連串處理。
CPU301所執行之程式,係記錄在例如可移除式媒體311,或者是透過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數位播送這類有線或無線之傳輸媒體而提供,然後被安裝在記憶部308中。
此外,電腦所執行的程式,係可為依照本說明書所說明之順序而在時間序列上進行處理的程式,也可平行地,或呼叫進行時等必要之時序上進行處理的程式。
此外,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系統,係意味著複數構成要素(裝置、模組(零件)等)的集合,所有構成要素是否位於同一框體內則在所不問。因此,被收納在個別的框體中,透過網路而連接的複數台裝置、及在1個框體中收納有複數模組的1台裝置,均為系統。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亦可還有其他效果。
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例如,本技術係亦可將1個機能,透過網路而分擔至複數台裝置,採取共通進行處理的雲端運算之構成。
又,上述的流程圖中所說明的各步驟,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亦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而執行。
甚至,若1個步驟中含有複數處理的情況下,該1個步驟中所含之複數處理,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也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而執行。
<構成的組合例> 本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以下之構成。 (1) 一種無線通訊終端,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資料單元,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和 無線控制部,係令已被前記生成部所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還具備:收訊部,係將從其他無線通訊終端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資料單元,且表示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類型資訊也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第1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判定是否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第2資料單元;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令已被生成之前記第2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決定前記自己所使用之參數資訊,並生成將已決定之前記自己所使用之參數資訊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前記第2資料單元。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以使得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中綴、與前記第2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會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時刻上被接收的方式,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5) 如前記(2)乃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生成以使得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中綴、與前記第2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會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時刻上被接收的方式,令前記前文之位置與長度吻合於前記中綴之位置與長度而被配置的前記第2資料單元。 (6) 如前記(2)乃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收訊部,係將從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予以接收;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已被接收之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判定是否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前記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8) 如前記(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表示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類型資訊也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前記資料單元。 (9) 如前記(8)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還具備:收訊部,係將從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予以接收;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生成前記資料單元。 (10) 如前記(9)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前記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1) 如前記(9)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將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與前記無線通訊裝置相互進行通知;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而生成前記資料單元。 (12)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由無線通訊終端: 生成資料單元,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 令已被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13)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控制部,係令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和 收訊部,將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14) 如前記(1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5) 如前記(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將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與前記無線通訊終端相互進行通知; 基於已被通知之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而令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前記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 (1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由無線通訊裝置: 令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 將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11:無線通訊裝置 31:通訊部 32:控制部 41,41-1~41-n:天線 51:無線控制部 52:資料處理部 53:調變解調部 54:訊號處理部 55:頻道推定部 56,56-1~56-n:無線介面部 57,57-1~57-n:放大部 301:CPU 302:ROM 303:RAM 304:匯流排 305:輸出入介面 306:輸入部 307:輸出部 308:記憶部 309:通訊部 310:驅動機 311:可移除式媒體
[圖1]先前的UL MU傳輸之例子的圖示。 [圖2]先前的UL MU傳輸之另一例子的圖示。 [圖3]本技術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4]無線通訊裝置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5]針對無線通訊系統之全體的處理做說明的程序的圖示。 [圖6]作為能力資訊而被通知的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7]作為排程資訊而被通知的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8]NOMA Transmission之程序的圖示。 [圖9]PPDU#1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0]PPDU#2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1]STA#2的內部處理之例子的圖示。 [圖12]在PHY Layer與MAC Sublayer間所被通知之資訊的圖示。 [圖13]電腦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T1~T8:時刻

Claims (16)

  1. 一種無線通訊終端,係具備: 生成部,係生成資料單元,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和 無線控制部,係令已被前記生成部所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還具備:收訊部,係將從其他無線通訊終端所被發送過來的前記資料單元,且表示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類型資訊也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第1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已被接收之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判定是否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第2資料單元;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令已被生成之前記第2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決定前記自己所使用之參數資訊,並生成將已決定之前記自己所使用之參數資訊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前記第2資料單元。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以使得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中綴、與前記第2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會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時刻上被接收的方式,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在判定為要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而生成以使得前記第1資料單元的前記中綴、與前記第2資料單元的前記前文會於前記無線通訊裝置中在同時刻上被接收的方式,令前記前文之位置與長度吻合於前記中綴之位置與長度而被配置的前記第2資料單元。
  6.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收訊部,係將從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予以接收;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基於已被接收之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判定是否進行適用了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前記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生成部係生成,表示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類型資訊也包含在前記前文中的前記資料單元。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還具備:收訊部,係將從前記無線通訊裝置所被發送過來的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予以接收;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生成前記資料單元。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前記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1.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無線通訊終端,其中,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將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與前記無線通訊裝置相互進行通知; 前記生成部,係基於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而生成前記資料單元。
  12.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由無線通訊終端: 生成資料單元,其係將對無線通訊裝置之送訊中所適用之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致之多工領域中自己所使用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參數資訊及表示中綴之位置的位置資訊,包含在前文中; 令已被生成之前記資料單元,對前記無線通訊裝置進行送訊。
  13.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無線控制部,係令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和 收訊部,將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中係含有:表示所被推薦之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的資訊、表示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的資訊、及可實施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無線通訊終端在進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送訊的情況下,表示可使用之最大串流數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無線控制部,係將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與前記無線通訊終端相互進行通知; 基於已被通知之表示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能力的資訊,而令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前記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
  1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由無線通訊裝置, 令關於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對無線通訊終端進行送訊; 將由前記無線通訊終端,基於關於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之資訊而適用前記非正交多工存取方式所被發送過來的資料單元,予以接收。
TW111121973A 2021-07-29 2022-06-14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TW202306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3824 2021-07-29
JP2021-123824 2021-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6362A true TW202306362A (zh) 2023-02-01

Family

ID=85086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1973A TW202306362A (zh) 2021-07-29 2022-06-14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80080A1 (zh)
TW (1) TW202306362A (zh)
WO (1) WO20230077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84920B (en) * 2010-10-25 2014-10-08 Sca Ipla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
JP6572908B2 (ja) * 2014-11-28 2019-09-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EP3455983B1 (en) 2016-05-11 2021-09-08 IDAC Holdings, Inc. Uplink asynchronou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JP2018191104A (ja) * 2017-05-01 2018-11-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基地局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7792A1 (ja) 2023-02-02
EP4380080A1 (en) 2024-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5591B2 (en)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819471B2 (en) Protocols for multiple user frame exchanges
US994837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frame transmission for supporting MU-MIMO
CN102474853B (zh) 用于进行多站请求消息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US9642144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nit based on uplink 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US1007587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sounding and feedback
KR101466717B1 (ko) 다중-사용자 송신들을 위한 순차적 ack
KR101414115B1 (ko) 최소의 스테이션 타이밍 및 주파수 동기화를 요구하는 다수의 사용자 업링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5391816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EP3241391B1 (en) Method and station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with interference avoidance
KR10180017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TW201521377A (zh) 用於通道狀態資訊回饋的方法和裝置
JP2019083577A (ja) サイクリック・プレフィックスの長さを設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2012516662A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wlan)の拡張された逆方向許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7523647A (ja) フレーム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20120062826A (ko) 클라이언트 개시 통신 전송 방식에서의 다중?사용자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0128620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06304357B (zh) 一种无线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Ahn et al. Frequency domain coordination MAC protocol for full-duplex wireless networks
TW202306362A (zh)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Dong et al. Multicluster ALLIANCES: A hight throughput and energy efficient approach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