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7125A -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 Google Patents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7125A
TW202107125A TW109113732A TW109113732A TW202107125A TW 202107125 A TW202107125 A TW 202107125A TW 109113732 A TW109113732 A TW 109113732A TW 109113732 A TW109113732 A TW 109113732A TW 202107125 A TW202107125 A TW 2021071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artially laminated
layers
reflective
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凱文 威力 勾翠克
葵 陳
葛雷漢 麥克 克萊克
史考特 喬瑟夫 瓊斯
麥可 安東尼 麥可考伊
雪瑞 尼瓦斯
大衛 約翰 羅威
天 怡 德瑞莎 許 懷庭
夏穎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712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6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 G02B5/128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transparent spheres being embedded in matri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3/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properties or particular surface features, e.g. particular surface coatings; Layered produc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ingle 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7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layers are not bonded on the totality of their surfaces
    • B32B37/0084Point bo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a sequence of laminating steps, e.g. by adding new layers at consecutive laminating stations
    • B32B37/025Transfer 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84Application of adhesive
    • B32B37/1292Application of adhesive selectively, e.g. in stripes, in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4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using layers with different mechanical or chemical conditions or properties, e.g. layers with different thermal shrinkage, layers under tension during bo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discrete sheets or panel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02B5/288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thin film resonant cavity, e.g. in bandpass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復歸反射物品包括一黏合劑層及複數個復歸反射元件。各復歸反射元件包括部分埋置在該黏合劑層中的一透明微球體。該等復歸反射元件之至少一些包括一第一局部層壓層及一第二局部層壓層。

Description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復歸反射材料已針對各式各樣的應用開發。此種材料常用作例如衣物中的高能見度飾邊材料以增加穿戴者的能見度。例如,此種材料常添加至由消防員、救難人員、道路工人、及類似者穿著的衣物。
概括而言,本文揭示一種復歸反射物品,其包含一黏合劑層及複數個復歸反射元件。各復歸反射元件包含部分埋置在該黏合劑層中的一透明微球體。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層及一第二局部層壓層。此等及其他態樣將經由下文的詳細說明而顯而易見。然而,無論如何,不應將本案發明內容解釋為限制可主張的申請標的,不論此申請標的是在最初申請之申請案的申請專利範圍內所提出,或是在審理中以修改或是其他方式呈現的申請專利範圍中皆然。
各圖式中相似的元件符號代表相似的元件。某些元件可能存在有相同或等效的複數者;在此類情況下,一元件符號可僅指示一或多個代表性元件,但應瞭解,此類元件符號適用於所有此等相同元件。除非另外指示,此文件中的所有非照片圖與圖式均未依比例,並經選取用於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的目的。具體地,圖式中之各種項目的形狀、尺寸、及其他態樣僅供例示,且除非明確指示,否則應可從圖式推斷各種項目的尺寸、形狀、相對曲率等之間並無關聯。(事實上,從本文中的討論將理解,如圖式中所描繪的各種層及其他項目係理想化的泛用表示。)
如本文所使用,諸如「前方(front)」、「向前(forward)」、及類似者的用語係指自其觀看復歸反射物品的該側(且因此光自其照射在待復歸反射之物品上)。諸如「後方(rear)」、「向後(rearward)」、及類似者的用語係指相對側,例如,待耦接至衣物之側。用語「橫向(lateral)」係指垂直於物品之前後方向的任何方向,並包括沿著物品之長度及寬度二者的方向。例示性物品的前後方向(f-r)及例示性橫向方向(l)指示於圖1中。
諸如設置在(disposed)...上(on)、設置在...之上(upon)、設置在...的頂上(atop)、設置在...之間(between)、設置在...之後(behind)、設置成相鄰(adjacent)、設置成接觸(contact)、設置成鄰近 (proximate)、及類似者的用語不要求第一實體(例如,一層)必然與該第一實體係例如設置於其上、設置於其之後、設置成與其相鄰、或設置成與其接觸的第二實體直接接觸(例如,第二層)。而是,此種用語為描述的便利性使用並允許一額外實體(例如諸如一接合層的一層)或在其間之多個實體存在,如將從本文的討論清楚知道。
反射意指實體(例如層)能夠反射「光」;在此上下文中,「光(light)」經定義為涵蓋可見光譜及紅外光譜。如本文所定義的反射層可因此至少在某一可見光波長、至少在某一紅外光波長、或在兩者反射。在定量方面,反射層(如本文所討論,其可包含多個子層)係材料層,其在以法線入射所得的光譜反射率曲線中,至少在所選波長或在介於380奈米(nm)與1毫米(mm)之間、介於400nm與700nm之間(例如一般的可見光波長範圍)、或介於700nm與2500nm之間(例如一般的近紅外(IR)光波長範圍)之所選波長範圍內展現至少25百分比(%)的反射率。在許多實施例中,所選的波長或範圍將係該層展現峰值反射的波長或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在所選波長或在所選波長範圍內可展現至少40、60、80、或90百分比的反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可跨整體可見光範圍、跨整體近紅外光範圍、或跨兩者範圍展現至少40、60、80、或90百分比的反射率。
反射性不同的層意指該等層在任何所選波長或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介於400nm與700nm之間、或介於700nm與2500nm之間的任何所選波長範圍內展現至少10百分比之反射率差異,如本文稍後詳細討論者。
透明意指實體(例如層)在所選波長或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介於400nm與700nm之間、或介於700nm與2500nm之間的所選波長範圍內透射至少50百分比的光。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實體在所選波長或在所選波長範圍內可透射至少60、70、80、或90百分比的光。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實體可跨整體可見光範圍、整體近紅外光範圍、或跨兩者範圍透射至少60、70、80、或90百分比的光。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實體可透射可見光譜中至少50百分比的光,並反射近紅外光譜中至少25百分比的光。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實體可透射近紅外光譜中至少50百分比的光,並反射可見光譜中至少25百分比的光。(因此將理解,一些層(例如某些波長選擇反射介電質堆疊)可同時符合如本文所定義之反射層及透明層的資格。)
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語「大致上(generally)」當作特性或屬性的修飾詞時,除非另有具體定義,否則意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辨識該特性或屬性,但是不需要高度近似(例如可量化特性之+/-20%之內)。對於角度定向,用語「大致上(generally)」意指順時針或逆時針10度以內。除非另有具體定義,否則用語「實質上(substantially)」表示高度近似(例如可量化特性之+/-10%之內)。對於角度定向,用語「實質上(substantially)」意指順時針或逆時針5度以內。「基本上(essentially)」一詞表示高度近似(例如可量化特性之加或減2%之內);對於角度定向,在加或減2度內);將理解的是,用語「至少基本上(at least essentially)」包含「精確(exact)」匹配之具體情況。然而,甚至「精確(exact)」匹配或使用 例如相同、等於、完全相同、均勻的、恆定的、及類似者的任何其他表徵詞據了解應在適用於特定環境,而非要求絕對精準或完美匹配的一般公差或測量誤差之內。用語「經組態以(configured to)」及類似用語之約束性至少與用語「經調適以(adapted to)」一樣,且需要執行特定功能的實際設計意圖,而非僅是執行此一功能的實體能力。應理解,本文中所引用的數值參數(尺寸、比率等等)係藉由使用自該參數之數個測量導出的平均值計算而得(除非另有註明)。除非另外指定,本文提及的所有平均都是數字平均。
1:物品
2:前(觀看)側
3:背側
4:前表面/前側
10:黏合劑層
11:容納腔
12:面向前表面
13:區域
14:主前表面
15:後表面
16:邊緣
20:復歸反射元件
21:微球體
23:主向後表面
24:暴露區域/區域
25:埋置(表面)區域/區域/突出區域
26:位置
28:區域
30:第一局部層壓層/第一層/埋置層/層
31:邊緣
32:向前表面
33:向後表面/後表面/最後表面
50:接合層/中介層/連續層
52:向前表面
53:向後表面/表面
100:轉移物品
110:載體/載體層
111:前主表面
112:後主表面/表面
120:接合層
124:主表面
125:主表面
130:基材/項目
301:反射層/層
302:脆化層/層
303:選擇性接合層/層
331:選擇性離型界面/離型界面/界面
332:選擇性接合界面
334:界面
350:轉移堆疊
360:可釋離支撐總成
361:支撐基材
362:離型層
380:轉移堆疊
381:適形基材/可適形基材
530:第二局部層壓層/第二層/埋置層/層
530':特定第二層/第二局部層壓層
531:邊緣
532:向前表面
533:主向後表面
534:部分
535:部分
1000:中間物品
f-r:前後方向
l:橫向方向
V:頂點
α:角弧
β:角弧
〔圖1〕係例示性復歸反射物品的示意側截面圖,該例示性復歸反射物品具有第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及第二例示性局部層壓層。
〔圖2〕係圖1之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圖,顯示例示性局部層壓層的細節。
〔圖3〕係顯示另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之細節的放大截面圖。
〔圖4〕係單一透明微球體及第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與第二例示性局部層壓層的隔離放大透視圖。
〔圖5〕係單一透明微球體及第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與第二例示性局部層壓層的隔離放大示意側截面圖。
〔圖6〕係包含例示性復歸反射物品之例示性轉移物品的示意側截面圖,該例示性復歸反射物品具有第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及第二例示性局部層壓層,其中該轉移物品顯示為經耦合至基材。
〔圖7〕係用於將層局部層壓至突出的透明微球體之一部分之例示性程序的示意側截面圖。
〔圖8〕係用於將層局部層壓至突出的透明微球體之一部分的另一例示性程序的示意側截面圖。
〔圖9〕係例示性中間物品的示意側截面圖,該例示性中間物品包含承載具有設置於其上之第一例示性局部層壓層及第二例示性局部層壓層的透明微球體之載體層。
〔圖10〕針對比較例呈現隨波長及進入角而變動之復歸反射率。
〔圖11〕針對另一比較例呈現隨波長及進入角而變動之復歸反射率。
〔圖12〕針對工作例呈現隨波長及進入角而變動之復歸反射率。
圖1繪示例示性實施例中的復歸反射物品1。如圖1所示,物品1包含黏合劑層10,該黏合劑層包含在黏合劑層10之前側面的長度及寬度上方間隔開的複數個復歸反射元件20。各復歸反射元件包含透明微球體21,該透明微球體部分地埋置在黏合劑層10中使得使微球體21部分地暴露並定義物品的前(觀看)側2。透明微球體因此各具有坐落在黏合劑層10的容納腔11中的埋置(表面)區域25,及向前暴露於黏合劑層10之主前表面14的暴露區域24。在一些實施例中,物品1的微球體21的暴露區域24暴露在如所使用的最終物品中的環境氣氛(例如,空氣),而非例如以任何種類的覆蓋層或類似者覆蓋。此種物品將稱為暴露透鏡復歸反射物品。在各種實施例中,微球體可部分地埋置在黏合劑層中,使得平均從微球體之直徑的15、20、30百分比至微球體之直徑的約80、70、60、或50百分比埋置在黏合劑層10內。在許多實施例中,微球體可部分地埋置在黏合劑層 中,使得平均從微球體之直徑的50百分比至80百分比埋置在黏合劑層10內。
復歸反射元件20將包含設置在透明微球體21後方(例如在透明微球體21與黏合劑層10之間)的至少一反射層。微球體21及(多個)反射層共同使照射在物品1的前側2上的大量入射光朝向光源返回。亦即,照射復歸反射物品之前側2的光之至少一些進入且穿過微球體21並由至少一反射層反射以再次重新進入微球體21,使得光經操縱以朝向光源返回。在許多實施例中,可存在兩個反射層;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兩個此類層可採取局部層壓層之形式,如本文詳細討論者。
如本文所揭示之復歸反射物品1將包括至少一些復歸反射元件20,該等復歸反射元件各自包含透明微球體21,該透明微球體承載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如圖1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或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可係反射層,如本文稍後所詳細討論者。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之至少一者可係不反射的。而是,在一些實施例中,層壓層可提供某一其他功能。例如,此一層可提供離型表面以防止某一其他層接合至微球體由離型層覆蓋的區域,如本文稍後所討論者。在此類實施例中,可提供某一其他層以充當反射層,例如由金屬層或介電質堆疊在透明微球體上之習知的氣相塗佈、由將反射層印刷在微球體上等所形成的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反 射層可以如藉由在復歸反射物品之黏合劑層中包括反射粒子所達成之次級反射層的形式提供,如本文稍後所討論者。
事實上,局部層壓層可未必僅(或完全)用作反射層,此一層在本文中將稱為「功能」層,當瞭解在許多實施例中,此一層之功能將係充當反射層。局部層壓層意指功能層經預製作為物品(例如作為膜狀或片狀結構的部分),其後將預製作層的局部區域物理地轉移(即層壓)至透明微球體的一部分,如本文稍後所詳細討論者。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意指在第一層壓程序中將第一層設置至至少一些微球體上,其後在接續的第二層壓程序中將第二層設置至相同微球體之至少一些上。亦即,在此情況下,用語第一及第二具體意味著順序式層壓程序。執行兩個順序式層壓程序連同如本文所揭示般適當地控制層壓程序可得出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其等可藉由各種幾何、結構、光學、或其他性質來識別,如本文所詳細討論者。
例示性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在圖1中係以泛用的理想化方式描繪。如圖1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之至少一部分534可經定位為與第一局部層壓層30「並列(in parallel)」。用語並列象徵從前面照射在復歸反射元件上的光線可在無須穿過第一層30之任何部分的情況下使那些光線到達第二層530的一部分(例如圖1之部分53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530之整體可由與第一層30並列之部分534組成;在其他 實施例中,僅第二層的一部分可與第一層並列,如下文之討論將闡明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之至少一部分535可經定位為與第一局部層壓層30「串列(in series)」。用語串列象徵第二層530的一部分(例如圖1表示為530’之特定第二層的部分535)大致上經定位在第一層30的後方,使得從前面照射在復歸反射元件上的光線必須穿過第一層30以到達第二層530之「串列」部分535。
因此在至少一些實施例中,對包含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之復歸反射元件20的至少一些而言,透明微球體之埋置區域25之由第一層30覆蓋的第一區域及微球體之埋置區域25之由第二層530覆蓋的第二區域將係非共延伸的。此意指由第二層530佔據的第二區域並未與由第一層30佔據之第一區域共享確切相同的大小及形狀。
在一些情況下,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可無任何一部分經定位為與第一局部層壓層串列。換言之,對一些復歸反射元件20而言,可不存在如所示之用於圖1中之第二局部層壓層530’的部分535。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可作為部分或完整的球形區段而提供(例如圖1、圖4、及圖5之區段534),其至少部分地外接第一局部層壓層30(例如以圖4及圖5所示之第二層530的通用方式),而第二層530無任何顯著部分經定位在第一層30之任何部分的後方(與該第一層的任何部分串列)。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層 530的顯著部分535可以圖1表示為530’之特定第二層的部分535之通用方式定位在第一層30的後方(與該第一層串列)。在至少一些此類情況下,包含串列部分535之第二層530亦可包括與第一層30並列的顯著部分534,如從圖1明顯可見者。
因此總之,在一些情況下,第二層530可經局部層壓,使得其僅作為球形區段存在,該球形區段至少部分地外接第一局部層壓層,但並未向後與第一層重疊達任何顯著程度。此一情況係在圖1、圖4、及圖5中針對標示為530的特定第二層以例示性泛用表示描繪。在其他情況下,第二層可經局部層壓,使得其部分535向後與第一層重疊,如在圖1中針對標示為530’的特定第二層以例示性泛用表示描繪者。
無論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包括與第一局部層壓層30串列的部分535與否,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二層530將包含與第一層30並列且形成至少部分球形區段的部分534,該球形區段至少部分外接第一層。此一配置係在圖4及圖5的放大隔離圖中以例示性泛用表示描繪。在圖4及圖5的特定配置中,第二層530之部分534係完整球形區段而非部分球形區段;亦即,部分534完全外接第一層30。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層530可包含僅部分外接第一層30之並列部分534。當沿著透明微球體的前後軸觀看時,為完整球形區段之第二層部分534將類似完整無中斷的環;當以此方式觀看時,為部分球形區段之第二層部分534將類似部分環。將瞭解,用語球形區段(spherical segment)係為了方便而用以表示當以此方式觀看時大致外接第一層的 第二層;其並非意味著球形區段必須一定要採取完美環的形式,亦非意味著此一區段的徑向外部周緣或徑向內部周緣需要採用完美圓的形狀。
第二層530在其中包含並列部分534的配置可藉由兩種通用方法來達成。在一個此類方法中,第二層經局部層壓,使得第二層包括餘留在第一層後方之適當位置的部分535(即以圖1之第二層530’的通用方式)。此一第二層壓程序(本文稍後討論)在本文中將稱為全轉移程序。此類方法將產生具有至少一部分535之第二層530,其向前表面532與第一層30的向後表面33接觸。第二層亦可具有另一部分534,其向前表面532與透明微球體的向後表面接觸或與接合/中介層50的向後表面53接觸,該接合/中介層可存在於透明微球體上。
在另一個此類方法中,第二層經局部層壓,使得第二層不包括餘留在第一層後方之適當位置的部分(即,以如圖4及圖5所示之第二層530的通用方式)。此一第二層壓程序(本文稍後亦討論)在本文中將稱為環形轉移程序。當然,在任何現實的層壓程序中,可發生此兩配置的混合。亦即,從本文稍後關於形成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之方法的討論,將係顯而易見的是,第一層及第二層之特定形狀、微球體覆蓋率等可由於層壓程序的統計性質而稍微改變。然而,本文中的討論亦將闡明,可改變層壓參數及條件以將第一層及第二層的平均條件客製化為所欲範圍。
可選擇各種參數及層壓程序條件,以便影響(例如支配)由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佔據之透明微球體的位置、第一層及第二層之相對大小等。可針對圖4及圖5中之理想化泛用表示所描繪的例示性配置討論此類配置,並可例如經由各層所佔據的角弧而予以特徵化。
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可佔據角弧α(從微球體之幾何中心處之頂點「V」自層30之次要外部邊緣31測量,如圖5所指示),其係例如不大於135、90、70、50、30、20、或10度。在進一步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可佔據至少5、15、25、35、45、55、65、或80度的角弧α。舉特定實例而言,圖5所示之第一層30佔據大約80至85度的角弧α。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第一層30可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置中於透明微球體的前後中心線上(即,置中於微球體之最後方的點或「北極」上,如圖4及圖5之例示性配置中者)。
第二層530接著可包含與第一層30並列的部分534,該部分係例如呈球形區段之形式,該球形區段經定位為從第一層30徑向向外且至少部分外接該第一層。第二層可佔據例如大於10、20、30、50、60、70、90、110、130、150、或170度的角弧β。此一角弧係從第二層之周緣(即從層530之次要外部邊緣531)測量,且忽視第二層是否僅包括球形區段部分534或亦包括與第一層重疊之串列部分535。舉特定實例而言,圖5所示之第二層530佔據大約125至135度的角弧β。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第二層530將以類似於第一層30的方式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置中於透明微球體之最後方的點上。
評估角弧(以及其他相關參數,諸如層所展現的區域覆蓋百分比)之方法係詳細地呈現於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506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53號中,其兩者之全文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此類方法亦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489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61號中討論,其兩者之全文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將理解,此類參數可藉由使用例如發現於‘489及‘561申請案中之通用類型的顯微照片而至少半定量地確認。
在一些特別有用的實施例中,第一層30相較於第二層530所佔據的區域可存在於相對小的區域中,並可以上述方式位於透明微球體之最後方的點處或該點附近。在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層可與透明微球體的前後中心線重合(意指中心線穿過第一層的一些部分),如圖1、圖4、及圖5之例示性實施例中者。為方便起見,此一第一層在本文中將偶爾以「極冠(polar-cap)」層之簡略表達指稱。此一極冠第一層可部分地(例如完全地)由第二層外接(例如,第二層可佔據大於第一層的角弧)。此類配置可賦予如本文詳細討論之特定優點。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極冠第一層可佔據不大於40度的角弧,而第二層可包含佔據至少80度角弧的並列區段。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極冠第一層可佔據至少80度的角弧,其中第二層包含佔據大於90度角弧的並列區段。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平均可佔據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相同的角弧。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該等層在所有態樣中可彼 此完全相同或在至少一態樣中可彼此相異)可經局部層壓,使得該等層之兩者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佔據透明微球體的相同面積。應瞭解,在任何實際生產程序中,可發生統計上的變化,甚至對瞄準相同的標稱區域覆蓋率及/或角弧的第一層及第二層而言亦然。
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之任一者或兩者可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反射層。在各種實施例中,任何此類反射層至少在介於380nm與2500nm之間的某一波長可展現至少40、60、80、或90百分比的反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及第二層530在其反射特性中可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彼此完全相同。例如,其兩者可皆係氣相沉積銀層,其兩者可皆係包含實質上完全相同的子層組之介電質堆疊等。在此類情況下,執行兩個相繼的層壓操作可用於例如增強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的總體均勻性、產生在較大進入角下展現增強的復歸反射性之復歸反射物品等。
然而,在許多有用的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及第二層530之反射特性可相異。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層530最終可係大致反射的,而第一層30可係非反射的(例如透明),如本文稍早所定義者。若第一非反射層30存在於如上述之極冠組態中且在至少一些側上由第二反射層530的部分534外接,則可產生具有獨特性質的復歸反射元件。例如,包含極冠組態中之可見光透明的第一層30及球形區段組態中之可見光反射的第二層530之復歸反射元件(及包含此類元件之集合的復歸反射物品)可展現可見光復歸反射性,其至少在一些波長實際隨著入射光之進入角增加(即更斜向)而增加。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主要可用以鈍化透明微球體的極冠區域,使得第二局部層壓反射層將不會接合至極冠區域。此可允許產生具有為純粹球形區段(而非包括與透明極冠第一層串列的一部分)之第二反射層並具有非反射(例如透明)極冠區域的復歸反射元件。(如本文稍後所討論,亦可操縱層壓條件以促進或不利於此一事件。)在各種實施例中,此一第一層30從380nm至2500nm可展現至少85、90、或95百分比的總透射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之反射率可相異。如上文所定義,此意指該等層在任何所選波長或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介於400nm與700nm之間、或介於700nm與2500nm之間的任何所選波長範圍內展現至少10百分比之反射率差異。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在所選波長或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介於400nm與700nm之間、或介於700nm與2500nm之間的所選波長範圍內可展現至少20、40、60、80、或90百分比的反射率差異。百分率差異係呈絕對項,且係在具有最大反射率差異的波長進行評估。經常,反射的最大百分率差異可發生在該等層中之一者的峰值反射之波長。舉特定實例而言,若一個層在某一波長(例如峰值反射波長)展現70百分比的反射率,而另一個層在該相同波長展現40百分比的反射率,則該等層的反射率差異達30百分比。
對本文所呈現之這些及任何其他需要測量反射率的評估而言,明定即使如存在於微球體上的層係例如太小而不允許在復歸反 射物品中直接測量其等之原位反射率,仍將應用這些定義,以允許評估其反射率的格式測量具有這些相同材料的層。當然,對許多此類層而言,可係可行的是從承載該等層之復歸反射物品的復歸反射率測量取得可靠的反射率估計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30及第二局部層壓層530兩者可係反射的,但其等之反射特性可至少稍微不同。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中之至少一者可係波長選擇的;即,如下文所定義及描述般優先反射特定(例如預定)波長的光之層。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反射層中之一者(例如第二層530)可係波長選擇的,而其他反射層(例如第一層30)係非波長選擇的。非波長選擇反射層係任何反射層,其不符合作為如本文所定義之波長選擇層的資格。在許多實施例中,非波長選擇層可係廣譜高度反射層,其包含例如銀或鋁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兩者可係波長選擇反射層。
舉特定實例而言,第一層30(例如以極冠配置設置)可係波長選擇反射層,其經組態以優先反射在近紅外光(IR)光譜(例如涵蓋大約700至2500nm的波長)內之某處的光。同時,第二層530(例如以球形區段設置)可係波長選擇反射層,其經組態以優先反射在可見光譜(例如涵蓋大約400至700nm的波長)內之某處的光。因而可產生復歸反射物品,其在例如0至5度之相對低(例如迎面)的進入角下優先反射近紅外光;以及,在相對較大的進入角(例如30度)下優先反射可見光。在本文之工作例的工作例1中展示達成此通用類型行為的一個配置。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切換第一層及第二層的 波長選擇性以產生在低進入角下優先反射可見光且在高進入角下優先反射近紅外光的復歸反射物品。且,當然,可提供配置,其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在可見光範圍內之不同波長優先反射,或其中該等層在近紅外光範圍內之不同波長優先反射。
優先反射意指在380nm至1mm之範圍內的特定波長,該層展現大於此範圍內之某一其他波長所展現的反射率至少20百分比之峰值反射率,其中差異以絕對項表示。舉特定實例而言,在600nm下展現80百分比的峰值反射率且在900nm下展現20百分比的反射率之波長選擇反射層,其展現的大於900-nm反射率60百分比的峰值反射率。在各種實施例中,波長選擇反射層可展現大於某一其他波長所展現的反射率至少30、40、50、60、70、80、或90百分比的峰值反射率。
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及第二層530可經組態以在彼此相差所欲量的波長展現峰值反射。如上文所提及,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層可在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而另一層可在近紅外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層可在一部分的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而另一層可在另一不同部分的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兩層可充當例如帶通濾波器、陷波濾波器、或類似者。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可經選擇以展現相差至少50、100、200、400、或600nm的各別峰值反射波長。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可經選擇以展現相差不 大於10000、5000、2000、1000、800、700、500、或300nm的各別峰值反射波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復歸反射元件(及包含此類元件之集合的復歸反射物品)可展現復歸反射性,該復歸反射性至少在一些波長不會如同習知的復歸反射物品般隨著入射光的進入角增加而大幅下降。事實上,此類元件及物品可展現復歸反射性,至少在一些波長,該復歸反射性在高進入角下(例如在光的30度進入角下測量者)實際上大於在低的更「迎面」的進入角(例如在5度進入角下測量者)。此類配置與習知的復歸反射物品形成對比,並提供許多令人感興趣的用途之可行性。在本文之工作例的工作例1中展示達成此類型行為的一個此類配置。
上文的討論已闡明第一層及第二層可係具有任何所欲組態、性質、或功能之任何合適的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或第二層可係或包含光學延遲器,意指層(或子層)選擇性減緩光的正交分量中之一者以改變其偏振。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光學延遲器可經組態為四分之一波延遲器,其針對某一關注波長λ具有λ/4的延遲。用於給定波長的光之四分之一波延遲器將該波長的光從圓偏振光改變成線性偏振光或反之亦然。光學延遲器係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610180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IB2018/058406號中詳細描述及討論,其兩者之全文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或第二局部層壓層可包含著色劑,以便其係本文稍後詳細描述之通用類型的色層。大 致上,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可包含針對任何目的之以任何所欲順序或組態形成之任何所欲類型、組成物、及數目之(子)層。未必需要任何此類子層作為光學目的(雖然在一些情況下,子層不減損某一其他層的光學功能可係必要的)。在各種實施例中,子層可係脆化層、黏著促進(或黏著最小化,即鈍化)層、色層、或光學延遲層,如本文所討論者。第一局部層壓層及/或第二局部層壓層可包括任何此類子層的任何所欲組合(例如與反射層組合)。雖然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在至少一方面(例如組成物、子層的數目及/或類型、厚度、及/或任何光學性質(諸如反射性、吸收、或透明度))可相異,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可彼此完全相同。
將理解,第一層及第二層之反射性可以廣泛各種的方式組態。例如,上述之通用配置可相反,以提供優先反射可見光的極冠第一層及優先反射近紅外光的球形區段。在更具體的實例中,第一層或第二層可係例如金屬層(例如銀、鋁等的氣相塗佈層),其展現實質上無優先反射(即不會隨著波長而劇烈變化)。另一層則可係介電質堆疊(例如包含高折射率材料(諸如金屬氧化物)及低折射率有機聚合材料的交替子層),其在所欲範圍中選擇性展現峰值(最大)反射的波長。或者,第一層可係第一介電質堆疊,其中高折射率子層及低折射率子層經配置使得第一層在第一範圍中選擇性展現峰值反射波長,而第二層係第二介電質堆疊,其中高折射率子層及低折射率子層 經配置使得第二層在不同於第一範圍之第二範圍中選擇性展現峰值反射波長。
可在許多及各式各樣的組態中客製化具有交替的高折射率子層及低折射率子層之介電質堆疊,以提供所欲的反射選擇性。所有此類可行配置將不會在本文中討論,但將係普通的技術人員所周知且可用的。各種例示性配置提供於例如美國專利第3700305號及第6172810號中,其等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特定例示性配置(例如具有在260至270nm範圍中的總厚度且具有在550至600nm範圍中的峰值反射性波長之介電質堆疊;及具有在780至790nm範圍中的總厚度且具有在大約850至950nm範圍中的峰值反射性波長之介電質堆疊)揭示於本文之工作例中。
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可經組態以在彼此相差所欲量的波長展現峰值反射。如上文所提及,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局部層壓層可在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而另一局部層壓層可在近紅外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層可在一部分的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而另一層可在另一不同部分的可見光範圍中優先提供反射。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兩層可充當例如帶通濾波器、陷波濾波器、或類似者。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可經選擇例如以展現相差至少50、100、200、400、或600nm的各別峰值反射波長。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層及第二層可經選擇以展現相差不大於1000、800、700、500、或300nm的各別峰值反射波長。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可經組態使得至少在介於400nm與1400nm之間的一波長下,復歸反射物品在30度進入角下展現大於在5度進入角所展現的百分比反射率至少1、2、3、4、或5百分比的增量的百分比復歸反射率。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此類效能可至少發生在介於400nm與750nm之間的一波長。在此類測量中,百分比大於增量係按照復歸反射率值的絕對差而非與該等值中之一者成比率的差值。例如,將瞭解,在30度進入角下展現5百分比的百分比復歸反射率且在5度進入角下展現2百分比的百分比復歸反射率之物品,展現大於5度復歸反射率3百分比(而非150百分比)的增量的30度復歸反射率。
因此,將理解,本文所揭示之在各種幾何組態(例如包含佔據微球體之所選區域的「極冠」第一層及至少部分地包圍極冠第一層之「球形區段」第二層)中設置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的能力;以及選擇第一層及第二層之反射性的能力,提供允許生產具有廣泛各種特性、復歸反射效能等之復歸反射物品的工具。
舉一個特定非限制性實例而言,可生產復歸反射物品,其具有在所有相關波長均高度反射(例如包含氣相塗佈銀)的極冠第一層反射器(平均佔據例如從40度至多90度的角弧)。該物品可具有球形區段第二層反射器,其等係經選擇以在一些可見光波長展現合理的良好反射性,但對至少一些可見光波長亦係透明(且具體而言,非吸收)的介電質堆疊。在此一實例中,第二層反射器可作為球形區段存在,該球形區段延伸自大約位於第一層反射器之外部周緣處的內 部邊界,且平均佔據大於第一層反射器至少2、5、10、20、30、40、50、或60度的角弧。
由於第一極冠層在所有可見光波長的高反射性,此通用類型物品對「迎面」可見光可顯示非常良好的復歸反射性。介電質堆疊第二層可在偏角(例如至多40度的進入角)提供足夠的可見光復歸反射性,以與「迎面」效能組合允許復歸反射物品符合各種效能標準之任一者(例如「32角」復歸反射性標準,其中在各種進入角及觀察角測量復歸反射性,如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熟悉者)。同時,介電質堆疊第二層可足夠透明,以允許在環境光下透過微球體可見到復歸反射物品(本文稍後描述)之黏合劑層的色彩。換言之,本文所揭示之配置可允許生產復歸反射物品,其可通過各種復歸反射性之效能測試的任一者,同時仍允許在環境光下見到物品天然的色彩(例如,螢光黃色,如黏合劑層中之著色劑所賦予者)。在本文之工作例的工作例2中展示達成此通用類型行為的一個此類配置。
因此,普通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揭示之配置可允許高度反射層(諸如例如銀)僅在相對低面積(例如極冠)組態中存在,使得此層提供優越的迎面復歸反射,同時不會在環境光下賦予總體灰色或「洗白」色彩,如一般在此類反射層存在於透明微球體之大百分率的面積上時所發生者。接著可包括球形區段第二反射層(例如包含介電質堆疊),以至少部分地補償在高進入角下缺乏高度反射層。因此,可提供環境光下之增強的色彩保真度或鮮明度,同時亦達成優越的復歸反射效能。因此將理解本文揭示的配置 允許復歸反射物品的設計者在可操縱物品之復歸反射效能、及環境光中的顏色/外觀二者的設計空間中操作。然而,須強調,上文的討論及特定組態僅係例示性,且本文所揭示之通用配置可允許製作許多未必需要或提供例如增強的色彩保真度之可用物品(例如為了機械視覺及類似者之目的)。可藉由本文所揭示之方法製作的配置、結構、及物品以及其等之潛在優點揭示於與本案同日提出申請之發明名稱為RETROREFLECTIVE ARTICLE COMPRISING MULTIPLE LAYERS THAT DIFFER IN REFLECTIVITY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838580號(代理人案號第81911US002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下列討論係根據單一層(例如單一反射層30)來表達,但將瞭解,可適用於如本文所揭示之第一層及第二層兩者之局部層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層將衍生自包括除功能(例如反射)層之外的一或多個額外層的多層「轉移堆疊」。(多個)額外層可促成功能層至透明微球體的轉移,如本文稍後所詳細討論者。在各種實施例中,可將一些此類額外層保持為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的部分(並可因而稱為局部轉移層的子層),且一些可係不保留為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的部分的犧牲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反射層30可係多層結構,其包含反射層301連同諸如例如脆化層302及/或選擇性接合層303的額外(子)層,如圖2及圖3之例示性實施 例中所示。此類額外層及其等之供使用的原因稍後在本文中詳細描述。
因此,根據本文所用之術語,「反射」層30包括反射層301,並可包括其他層(例如透明層),諸如脆化層302及/或選擇性接合層303。用語「反射層(reflecting layer)」表示反射層30的特定層301(例如金屬層),其執行實際的光反射(須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層301本身可包含子層,例如在反射層301係介電質堆疊的情況下)。
在圖2所示之類型的實施例中,反射層30可包含選擇性接合層303,其在反射層301的後方(使得選擇性接合層303的後方主表面提供反射層30的後表面33);且其可包含脆化層302,其在反射層301的前方(使得脆化層302的前方主表面提供反射層30的向前表面32)。在圖3所示之類型的實施例中,這些配置可相反,其中選擇性接合層303在反射層301的前方,且其中脆化層302在反射層301的後方。存在於復歸反射光路徑中的任何此類額外層(或多個層)(例如圖2中的層302及圖3中的層303)將經組態以便不會過度地干擾通過其之光的通過。例如,此一層可係透明的。
用語「層壓(laminated)」表示一配置,其藉由取得功能(例如反射)層作為預製作實體(例如宏觀的、反射的、片材狀、或膜狀項目)以及接著物理地轉移(層壓)預製作之功能層的局部區域至載體運載微球體21的突出區域25來達成。因此,層壓反射層係例如與藉由沉積前驅物至透明微球體上(例如藉由印刷銀墨水)並接著 固化前驅物以形成反射層所得之反射層有所區別。其亦與藉由沉積材料微型包至透明微球體上以建立反射層(諸如以習知方式執行之氣相沉積金屬至透明微球體上)所形成之反射層有所區別。
為執行此一層壓,可將包含功能(例如反射)層30之多層轉移堆疊帶入設置在臨時載體110上之透明微球體21的突出區域25的緊密近接處,使得功能層的局部區域接觸存在於微球體之突出區域25的至少一部分上之接合層50的至少一部分。接著將功能層的此局部區域物理地轉移至並接合至接合層的此部分,從而將反射層的此局部區域接合至微球體之突出區域25的區域28。(此將形成圖9中所描繪之通用類型的中間物品,並於稍後在本文中詳細地討論。)當如稍後在本文中所詳細描述般形成黏合劑層時,微球體的突出區域25接著變為微球體的埋置區域,亦如稍後在本文中所詳細討論者。
在如本文所定義之局部層壓程序中,預製作功能(例如反射)層的局域區域經轉移至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部分。在此程序期間,將功能層的局部區域從先前(層壓前於預製作層中)橫向地環繞經轉移區域之功能層的區域分離(不受橫向地環繞經轉移區域之功能層的區域之影響下斷裂)。局部區域自其分離之功能層的橫向環繞區域並未轉移至微球體(或至所得物品的任何部分),而係從微球體的附近移除(例如,連同多層轉移堆疊之其他犧牲層)。因此,局部層壓反射層係「微觀(microscopically)」層壓層,其與在反射層無任何層壓部分從反射層的其他區域分離的情況下得自至基材的大型層壓之反射層有所區別。功能層之局部層壓區域從功能層之其等之各別的 橫向環繞區域脫離並未受到功能層中之任何預定刻痕線的支配。反而是,脫離係功能層的局部區域經受強制適形至微球體表面上之局部變形的結果。
在此一層壓程序中,經轉移至微球體之功能層的局部區域將從向後毗連此局部區域之多層轉移堆疊的(多個)其他層釋離(脫層),如將由本文稍後的討論所闡明者。此可藉由在多層轉移堆疊中提供離型界面來促成。在許多便利實施例中,此一離型界面可由存在於轉移堆疊中之離型層的主表面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離型層可與功能層的主表面直接接觸;在此類情況下,離型界面將係功能層之主表面與離型層之主表面之間的界面。然而,在許多實施例中,至少一額外層可存在於功能層與離型層之間;在此類情況下,離型界面將係此額外層之主表面與離型層之主表面之間的界面。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額外層將係在其兩個主表面上展現差別的接合/離型的選擇性接合層。例如,此層的一主表面可以不可釋離的方式接合至功能層的主表面,而此層的相對主表面可以可釋離的方式接合至離型層的主表面以形成離型界面,如稍後在本文所詳細討論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離型層可係犧牲層,其並未轉移至或餘留在最終的復歸反射物品中,且因此可經移除及再循環、重用、或設置(因此在圖2或圖3中無可見的離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選擇性接合層303可餘留在最終的復歸反射物品中,如圖2及圖3之例示性設計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層轉移堆疊可可選地包含脆化層,其增強功能層之局部區域在不受先前橫向環繞其之功能層之區域的影 響下斷裂的能力。在一些實施例中,脆化層302餘留在最終的復歸反射物品中,如圖2及圖3之例示性設計中。
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478,992號及國際申請公開案第2018/178802號描述可適於層壓各種「功能」層之轉移堆疊(稱為轉移物品),且其等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將理解,如本文所述之反射層對應於如‘992申請案中所述之特定類型的「功能」層。‘992申請案亦描述特別適於用作選擇性接合層的組成物(例如丙烯酸酯組成物)。局部層壓反射層及使用多層轉移堆疊以提供此類層係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78,343號中(例如,在實例2.3(包括實例2.3.1至2.3.3)及實例2.4(包括實例2.4.1至2.4.5)中)詳細地討論,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506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53號中提供再更進一步的細節及討論,其兩者之全文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下列討論係根據單一層(例如單一反射層)來表達,但將瞭解,可適用於局部層壓第一層及第二層。雖然下列討論可提及反射層,亦將瞭解,其等可適用於非反射的局部層壓功能層(例如為鈍化透明微球體之區域的目的而提供者)。
如本文所定義及描述的局部層壓層將係可識別的,且將與其他層(例如與非局部層壓之反射層)有所區別。局部層壓反射層將與習知的連續反射層有所區別,因為局部層壓層作為數目眾多、不連續、離散的實體而存在。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沿著復歸反射物品的前後軸觀看時,許多(例如大於60、80、90、或95%)此類局部層壓 層可各自展現例如小於0.5、0.2、0.1、0.05、或0.01平方mm的相連面積。此將與例如包含習知反射層(例如氣相塗佈金屬層)的復歸反射物品有所區別,該等復歸反射物品可在例如若干平方mm或更大的宏觀區域上相連。
除此以外,局部層壓層可展現至少一些特徵,其等顯露出層係藉由預製作層之局部區域的轉移而非(例如以氣相或作為可流動前驅物)沉積至微球體上而製成。因此,局部層壓反射層將可與例如下列有所區別:藉由直接氣相塗佈金屬反射層或介電質堆疊反射層至微球體上所得的反射層、藉由印刷反射層前驅物(例如銀墨水)至微球體上所得的反射層等。
此類區別特性可包括例如層之次要邊緣的外觀,其指示層係從先前橫向環繞脫離區域的材料之層局部分離(例如脫離)。亦可發現得自層至微球體之局部層壓的獨特性質之其他區別特性。為執行層的局部層壓,層必須至少大致上適形於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形狀。因為層包含至多單軸曲率且微球體的突出部分包含多個曲率軸,層無法在不展現至少一些皺褶、折皺、摺疊、破裂、或類似者的情況下適形於多曲率軸微球體表面。(考慮到一般用在復歸反射物品中之透明微球體的小曲率半徑,此可具體為真。)此類特徵可因而提供證據指示層係局部層壓層。
在許多實施例中,已發現局部層壓層以裂縫或間隙的形式展現特性中斷,該等中斷看起來是由於發生在使層適形於微球體突出部分的程序期間之彎折及/或拉伸而破裂的結果。因此,存在於透明 微球體上的層中之特徵(諸如破裂線、裂縫、或間隙)可提供層係局部層壓層的證據。更進一步將理解在一些情況下,局部層壓層可藉由如本文於別處詳細描述之脆化層及/或選擇性接合層的存在來識別。基於上文的討論,將理解局部層壓層可藉由若干性質的任一者來識別以及與其他層有所區別,該若干性質可充當層係局部層壓層的指示符。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506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53號中進一步詳細討論識別及特徵化局部層壓層之方法,其兩者之全文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須強調,包含中斷(諸如例如皺褶、裂縫、及/或間隙)並展現可觀的變異及不均勻性的局部層壓反射層依然可很好地作用以提供可接受的復歸反射性。將理解,鑒於過去達成復歸反射性的方法一般涉及在個別微球體範圍內提供以確切的保真度適形於微球體的曲率之極其一致、均勻、且不間斷的反射層,此係令人驚訝的結果。
下列討論主要根據單一層(例如單一反射層)來表達,但將瞭解,可適用於局部層壓第一層及第二層。雖然下列討論可提及反射層,亦將瞭解,其等可適用於非反射的局部層壓功能層。
如圖1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繪示,復歸反射物品1之復歸反射元件20之局部層壓功能層(例如反射層)30及/或530的至少一些可係埋置層。在各種實施例中,復歸反射元件20之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全部的功能層將係埋置層。
埋置層係設置成相鄰於透明微球體21之埋置區域25之一部分的層,如圖1針對層30及530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埋置層將至少大致上適形於透明微球體21之埋置區域25的一部分(常包括最後方部分)。按定義,埋置層將完全由至少黏合劑層10及透明微球體21的組合環繞(例如,夾置)(應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些其他層或多層(例如,中介層,諸如接合層及/或色層)亦可存在於物品1中,如本文稍後所討論者,並可貢獻於埋置層的環繞)。換言之,埋置層的次要邊緣(例如圖1之例示性實施例所描繪之層30的邊緣31及層530的邊緣531)將係「埋入(buried)」在透明微球體21與黏合劑層10(及可能其他層)之間,而非暴露的。亦即,標示微球體的暴露區域24與微球體的埋置區域25之間的邊界之位置26(該等位置可稱為微球體的「腰部(waist)」)將與黏合劑層10的邊緣16(或設置於其上之層的邊緣)毗連,而非與埋置層30或530的次要邊緣毗連。
對於包含埋置層的透明微球體21,沒有埋置層的部分將暴露以延伸(亦即,覆蓋)至微球體21之暴露區域24的任何部分上。將理解,在本文所揭示之通用類型的復歸反射物品之實際工業生產中,可導致層(例如反射層)之非常小數目的例如展現經暴露而非埋入之次要邊緣或區域的次要部分形成之小規模統計波動不可避免地可存在。任何實際使用生產程序均預期此種偶發事件;然而,將如本文揭示之埋置層與在其中層以彼等將展現大數目的暴露次要邊緣或區域的方式刻意地配置的情形區分開。
在一些實施例中,埋置層(例如30或530)將係局部化層,如圖1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按定義,局部化層係不包含從微球體21之埋置區域25沿著物品1的任何橫向尺寸延伸開達足以橋接鄰接的透明微球體21之間的橫向間隙之程度之任何部分的埋置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復歸反射物品之至少大致上、實質上、或基本上全部(根據先前提供的定義)的埋置功能層(30及530)將係局部化層。
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層可係「橋接(bridging)」層,其可橋接多個(至少兩個)透明微球體。橋接微球體的層係具有第一區段及第二區段的層,該第一區段大致上經定位在第一微球體之至少一部分的後方,該第二區段大致上經定位在第二微球體之至少一部分的後方。單一個此類功能層可因此與二個(或更多個)透明微球體結合操作(例如以提供反射),且將稱為「橋接」層。一些橋接微球體可包含其他區段,該等區段大致上經定位在其他微球體的後方。在各種實施例中,橋接層可橋接二個、三個、四個、或多達十個微球體。
橋接層並非如本文所定義的局部化層,然而,將橋接層的周緣邊緣埋入在透明微球體與黏合劑材料之間;橋接層因此係「埋置」層。將理解,橋接層的存在可係統計上發生,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大多數的局部層壓層可係局部化層,其中各此類層供單一透明微球體所用。
圖4係透明微球體21及例示性局部層壓第一層30及例示性局部層壓第二層530的放大隔離透視圖。(在圖4中,省略黏合 劑層10(本文稍後描述)以易於看見層30及530。)圖5係透明微球體及例示性局部層壓第一層30及例示性局部層壓第二層530的放大隔離示意側截面圖。(在圖4及圖5中,層30及530兩者均係埋置且局部化的。)如此等圖式所示,第一層30將包含常展現大致上弓形形狀的主向前表面32,例如,其中向前表面32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大致上適形於微球體21之主向後表面23的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層30的主向前表面32可與微球體21的主向後表面23直接接觸;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層30的主向前表面32可與其自身設置在微球體21的主向後表面23上的層接觸,如本文於別處進一步詳細討論者。以此方式設置的層可係例如透明層,其例如作為保護層、作為連結層、作為接合層、或黏著促進層;或者,此一層可係光學延遲器層或色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層可供多種功能使用(例如其可充當色層及接合層)。層30的主向後表面33(例如,如圖1所示之與黏合劑層10的面向前表面12接觸的表面,或存在於其上之層的表面)可(但不一定必須)與反射層30的主向前表面32至少大致全等(例如,局部並列)。此可例如取決於將反射層設置在透明微球體上的具體方式,如本文稍後所討論的。
類似地,第二層530將包含常展現大致上弓形形狀的主向前表面532,例如,其中向前表面532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大致上適形於微球體21之主向後表面23的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層530的主向前表面532可與微球體21的主向後表面23直接接觸;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層30的主向前表面532可與其自身設置在微球體21 的主向後表面23上的層接觸,如上文所討論者。層530的主向後表面533(例如,如圖1所示之與黏合劑層10的面向前表面12接觸的表面,或存在於其上之層的表面)可(但不一定必須)與層530的主向前表面532至少大致全等(例如,局部並列)。(這些討論適用於第二層530經定位為與第一層30並列的一部分;若層530包含與層30串列的一部分,該部分可包含向前表面532,其與第一層30的向後表面33接觸,如上文所述。)
將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微球體部分地(且暫時地)埋置在載體中的同時,層可藉由轉移至微球體的突出部分而局部層壓至微球體上。因為不同微球體可在直徑上輕微改變,及/或可在不同微球體埋置在載體中的深度上有變化,不同微球體可從載體向外突出不同距離。在一些情況下,相較於更深地埋置在載體中的微球體,從載體進一步向外突出的微球體可接收更大量之局部轉移至其的材料。在此情況下,將瞭解,各種微球體之局部層壓層就層所佔據的角弧方面可彼此相異。除非另有指定,否則將瞭解,此及所有類似參數均以在多個復歸反射元件、微球體、及局部層壓層上取得之平均值的形式獲取。
局部層壓層可展現任何合適厚度(例如在層之範圍上的數個位置處測量的平均厚度)。將理解,製作此一層的不同方法可引起具有不同厚度的層。在各種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層可展現從至少0.01、0.05、0.1、0.2、0.5、1、2、4、或8微米到至多100、80、60,40、20、10、7、5、4、3、2、或1微米的平均厚度(例如,在層 之範圍上的若干個位置處測量)。在各種其他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層可包含至少10、20、40、或80奈米的平均厚度;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此一層可包含至多10、5、2、或1微米,或至多400、200、或100奈米的平均厚度。若層(或例如介電質堆疊的子層組)係多層堆疊(例如,如本文稍後描述的轉移堆疊)的一層,這些厚度僅適用於轉移層自身。
生產復歸反射物品之習知方法(無論使用例如氣相塗佈透明微球體、諸如立方角之棱鏡元件等)一般尋求在幾何參數上達到儘可能多的均勻性。因此看出,本文揭示的方法鮮明地不同於生成復歸反射物品的習知方法。只要達成可接受的總體效能(例如在復歸反射光中的復歸反射性與環境光中的色彩保真度/鮮明度之間的平衡),本配置容忍在各種反射層之形狀、大小等上的可觀變化。
更進一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許多透明微球體可完全沒有局部層壓層(例如局部層壓反射層)。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方法可留下不具有設置於其上之反射層的許多微球體。已發現沒有設置於其上之反射層的一些透明微球體的存在在許多情況下係可接受的(例如,仍可獲得足夠高的復歸反射性係數)。在各種實施例中,復歸反射物品之復歸反射元件之至少30、50、70、或90百分比各包含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及/或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
如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反射層(例如30或530)可包含金屬反射層,例如單層或多層的氣相沉積金屬(例如鋁或銀)。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反射層可包含介電質反射層, 該介電質反射層包含組合以提供反射性質的高折射率層及低折射率層的光學堆疊。介電質反射層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31444號中進一步詳細描述,針對此目的將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具體實施例中,介電質反射層可係所謂的逐層(layer-by-layer,LBL)結構,其中光學堆疊的各層(亦即,各高折射率層及各低折射率)本身包含多個雙層的子堆疊。各雙層繼而由一第一子層(例如,帶正電荷子層)及一第二子層(例如,帶負電荷子層)組成。高折射率子堆疊之雙層的至少一個子層將包含賦予高折射率的成分,而低折射率子堆疊之雙層的至少一個子層將包含賦予低折射率的成分。LBL結構、製作此類結構之方法、及包含介電質反射層(其包含此類結構)之復歸反射物品詳細地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因此可包含多個子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可存在金屬反射層及介電質反射層二者的混合組態,例如,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92142號中所討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轉移堆疊的一層(例如,如本文別處描述的選擇性接合層303或脆化層302)可作為介電質堆疊的一層。
如圖1中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提供中介層50(例如,有機聚合材料的透明層),使得中介層的一部分或整體在微球體21的後方及局部層壓層30及/或530之至少一部分的前方。此一中介層50的至少一部分可因此夾置於微球體21與層30及/或530之間,例如其中中介層50的向前表面52與微球體21之埋置區域25的向後表面接觸,且其中中介層50的向後表面53與層30的向 前表面32或層530的向前表面532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的例示性配置中,此一層50可係連續的以具有除了存在於微球體21的後方以外,駐留在物品1之前表面4上的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此一層可係不連續的(例如,其可係局部化埋置層),並可僅存在於微球體21的後方。此外,甚至「連續」層50可在層前驅物未使微球體21之間的間隙完全溼透的地方展現偶然的通孔或腔,如稍早所提及的。
此種中介層可提供任何所欲的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可作為物理保護層及/或化學保護層(例如,提供增強的耐磨性、耐腐蝕性等)。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層可充當接合層(例如連結層或黏著促進層),其能夠由功能層(例如反射層)接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層可充當鈍化層或作為光學延遲器層。將理解一些中介層可提供多於一個(例如,全部)的此等目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種中介層可係透明的(具體地說,其可至少基本上無任何著色劑或類似物)。有機聚合物層(例如,保護層)及其可能合適的組合物詳細地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具體實施例中,此種層可由聚胺甲酸酯材料組成。可能適合此種目的的各種聚胺甲酸酯材料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314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復歸反射元件之至少一些可包含至少一色層。在各種實施例中,色層可係如本文先前所定義及描述之第一層及第二層中之一者;或者,色層可係分開的額外層。本文中使用用 語「色層(color layer)」以象徵層優先允許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的至少一波長範圍中之電磁輻射的通過,同時藉由吸收在介於380nm與1mm之間的至少一其他波長範圍的輻射之至少一些來優先最小化該波長範圍中之電磁輻射的通過。如本文定義的色層藉由使用設置在色層中的著色劑(例如,染料或顏料)執行電磁輻射的波長選擇性吸收。因此將色層與反射層(及與透明層)區分開,如將為普通技術人員基於本文的討論所良好地瞭解的。各種類型的色層描述於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675020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55號中。任何此類色層可經配置使得藉由復歸反射元件復歸反射的光穿過色層,使得復歸反射光展現由色層賦予的色彩。在一些實施例中,除了賦予色彩至復歸反射光以外,色層可供一些其他功能(例如,作為接合層、黏著促進層、或連結層)使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色層可係不連續色層(例如局部化色層)。在具體實施例中,局部化色層可係埋置色層(其中用語局部化及埋置具有與上文所討論的相同意義)。色層(例如局部化埋置色層)在復歸反射物品之復歸反射光路徑之至少一些中的存在可允許物品包含展現經著色的復歸反射光之至少一些區域,與這些區域(或物品的任何其他區域)在環境(非復歸反射)光下展現的(多個)色彩無關。
復歸反射物品1可經配置以提供依所欲控制的物品1在環境(非復歸反射)光中的外觀。例如,在圖6的例示性配置中,物品1的前表面4將藉由黏合劑層10之視覺上暴露的前表面14部分地 (例如在物品1未由透明微球體21佔據之前側2的區域中)提供(在移除載體110之後)。在此類實施例中,物品1之前側2在環境光下的外觀可因此受在黏合劑層10之橫向地在微球體21之間的區域13中之黏合劑層10的色彩(或缺乏色彩)的影響。若連續層50係透明層,則可在圖1所示類型的配置中達成類似效應。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係載有著色劑(例如,載有顏料)的黏合劑層。可將顏料選擇成在環境光中賦予任何合適顏色,例如,螢光黃色、綠色、橙色、白色、及黑色等。如所提及,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之配置可允許使黏合劑層及復歸反射物品之天然的色彩更完整地了解。
在一些實施例中,復歸反射物品1在環境光中的外觀可,例如,藉由一或多個色層在物品1之前側上的存在及配置而操縱。在一些實施例中,任何此種色層(例如,與載有著色劑的黏合劑組合)可經組態使得當在環境光中觀看時,物品1的前側展現所欲影像(該用語廣義地涵蓋,例如,資訊標示、標誌、及美學設計等)。在一些實施例中,物品1可經組態以(無論是透過反射層的操縱及/或復歸反射光路徑中之任何色層的操縱)在復歸反射光中觀看時展現影像。換言之,可影響(例如藉由在物品1之前側4上使用加載著色劑的黏合劑、使用加載著色劑的層等)物品1在環境光下之外觀的任何配置可與可操縱(例如藉由在復歸反射光路徑中使用色層(例如局部化埋置色層))物品1在復歸反射光下之外觀的任何配置組合使用。
如所提及,在一些狀況下,物品1在環境光下的外觀可較不具重要性或可非顯著的考量,例如在物品之復歸反射性的波長相 依性(具體係此相依性如何隨進入角改變)具有主要重要性的情況下。
在圖6所示之通用類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可將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1提供為轉移物品100的部分,該轉移物品包含連同可移除(拋棄式)載體層110的復歸反射物品1,該載體層包含前主表面111及後主表面112。在一些方便實施例中,復歸反射物品1可建立在此種載體層110上,該載體層可針對物品1的最終用途而移除,如本文稍後所描述的。例如,物品1的前側2可與載體層110的後表面112可釋離地接觸,如圖6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
復歸反射物品1(例如雖然仍係轉移物品100的一部分)可耦接至任何所欲基材130,如圖6所示。此可用任何合適方式完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此可藉由使用接合層120完成,該接合層以面對基材130之物品1的背側3來將物品1耦接至基材130。此種接合層120可將物品1的黏合劑層10(或設置在其後方上的任何層)接合到基材130,例如,以接合層120的一個主表面124接合至黏合劑層10之後表面15,及接合層120的另一相對主表面125接合至基材130的方式。此種接合層120可係例如(任何合適類型及組成物的)壓敏黏著劑或熱活化黏著劑(例如,「熨燙式(iron-on)」接合層)。
用語「基材(substrate)」廣義地使用並涵蓋期望將復歸反射物品1例如耦接或安裝至其的任何項目、項目的一部分、或項目的集合。此外,耦接至或安裝在基材上的復歸反射物品的概念不限於將復歸反射物品例如附接至基材的主表面的組態。而是,在一些實施 例中,復歸反射物品可係將其,例如,穿線、編織、縫紉、或以其他方式插入及/或通過基材,使得復歸反射物品的至少一些部分可見的,例如,條、細絲、或任何合適的高縱橫比物品。事實上,此種復歸反射物品(例如,以紗線的形式)可與其他,例如,非復歸反射物品(例如,非復歸反射紗線)組裝(例如,編織)以形成其中的復歸反射物品的至少一些部分係可見的基材。耦接至基材的復歸反射物品的概念因此涵蓋物品有效地變成基材的一部分的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材130可係衣物的一部分。用語「衣物(garment)」廣義地使用,且大致涵蓋旨在穿著、攜帶、或以其他方式存在於使用者身體上或附近的任何項目或其部分。在此種實施例中,物品1可例如藉由接合層120(或藉由縫紉或任何其他合適方法)直接耦接至衣物。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材130本身可係物品1藉由例如接合或縫紉耦接至其並將機械完整性及穩定性添加至物品的支撐層。然後可依需要將包括支撐層的整體總成耦接至任何合適項目(例如,衣物)。經常,在將物品1耦接至所欲實體然後在耦接完成後移除的期間,將載體110保持在原地可係方便的。嚴格地說,雖然載體110於物品1之前側上保持在原地,但透明微球體21的區域24將尚未暴露於空氣,且因此復歸反射元件20可尚未展現所欲的復歸反射性位準。然而,仍將可拆卸地設置在將針對作為復歸反射器之物品1的實際使用而移除的載體110上的物品1視為係如本文所特徵化的復歸反射物品。
在一些方便實施例中,復歸反射物品1可藉由以拋棄式載體層110開始而製造。透明微球體21可部分地(且可釋放地)埋置至載體層110中以形成實質單層微球體。針對此種目的,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層110可方便地包含,例如可被加熱的可熱軟化聚合材料,及以將微球體部分地埋置於其中的此種方式沉積至其上的微球體。然後可將載體層冷卻以可釋放地將微球體保持在用於進一步處理的條件下。
一般而言,原沉積的微球體至少彼此略微橫向地間隔開,雖然微球體可偶爾彼此橫向接觸。原沉積在載體上之微球體的圖案(亦即,堆積密度或比例區域覆蓋率)將決定彼等在最終物品中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微球體可以預定圖案提供,例如,藉由使用描述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93056號中的方法,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各種實施例中,微球體21可部分地埋置在載體110中,例如,達微球體直徑的約20至50百分比。微球體21之未埋置在載體中的區域25從載體向外突出,使得其等隨後可接收局部層壓層30及530以及黏合劑層10(及依所欲的任何其他層)。在不存在黏合劑層的情況下將微球體設置在載體層上的時間期間,此等區域25(其將形成微球體在最終物品中的埋置區域25)在本文中將稱為微球體的突出區域。在慣常製造處理中,在不同微球體在載體110中埋置得多深上可存在一些變化,其可影響局部層壓至不同微球體之突出表面的部分上之層的大小及/或形狀。
包含在其上之透明微球體的載體層係在本文的工作例中描述為暫時珠載體。具有沉積在其上之有機聚合物中介層(例如接合層)之此一微球體承載載體在工作例中係稱為聚合物塗佈珠載體。合適載體層的進一步細節、暫時將透明微球體埋置在載體層中的方法、及使用此種層生成復歸反射物品的方法揭示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中。
在微球體21部分埋置於載體110中(且例如以有機聚合層塗佈)之後,第一功能層30及第二功能層530(例如反射層)(其等在形成黏合劑層10之後將變為埋置層)可形成在至少一些微球體之突出區域25的部分上。此將形成如圖9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之中間物品1000,其稍後在本文中更詳細地討論。
在許多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可經執行使得層僅局部轉移至微球體21之突出區域25的部分上,且例如不轉移至載體110的表面112上。可控制任何此類程序使得層不轉移至微球體21之突出區域25的整體上。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實行程序使得層僅轉移至微球體21之突出區域25的最外部分(該最外部分將變成最終物品中之微球體21的埋置區域25之最後方部分)。此一第一層壓程序可例如提供第一層作為通用類型的「極冠」層,如本文稍早所述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後續層壓程序可例如提供第二層作為球形區段層,其佔據大於第一層的微球體之角弧。下文詳細討論用於達成此類配置之方法。
下列討論係根據單一層(例如單一反射層)來表達,但將瞭解,可適用於局部層壓第一層及第二層。雖然下列討論可提及反射層,亦將瞭解,其等可適用於非反射的局部層壓功能層。
為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層至透明微球體之突出部分上的局部層壓,必須作出使預製作層能夠與載體運載透明微球體及層壓至其之預製作層的部分接觸之配置。此類配置可藉由提供功能層作為包括離型界面之多層轉移堆疊的部分來促成,該離型界面允許功能層與堆疊的其他層分開。在此通用類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功能層(例如反射層)30可提供作為多層轉移堆疊350的部分,如圖7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例示性轉移堆疊350包括功能層30(其係反射層30),該層包含夾置於向前脆化層302與向後選擇性接合層303之間的反射層301。轉移堆疊350進一步包括可釋離支撐總成360,其包含支撐基材361及離型層362。這些層係經配置使得選擇性接合層303的向後表面與離型層362的向前表面接觸以形成離型界面331。選擇性接合層303的向前表面與反射層301接觸且係以不可釋離方式接合至其。因此,層303建立選擇性離型界面331及選擇性接合界面332,因此將層303指定為選擇性接合層。
可使多層轉移堆疊350與載體運載微球體21的突出部分接觸,如圖7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使轉移堆疊的最向前表面(在此情況下係脆化層302之向前表面)與至少在微球體21之突出部分上提供之接合層50的表面53接觸。在層302與接合層50之間建立接合。轉移堆疊350已經組態使得界面331係選擇性可釋離(弱接合) 界面,反射層30(包括脆化層302、反射層301、及選擇性接合層303)將維持接合至微球體的突出部分,同時可釋離支撐總成360係(在選擇性離型界面331處)從反射層30釋離並經移除。
圖7係理想化截面圖,其並未擷取層壓沿著微球體之多曲率軸表面發生的事實。因此,連同如圖7所示之從可釋離支撐總成360釋離的反射層30,經層壓至微球體21之預製作反射層30的局部區域將從之前橫向環繞局部區域之預製作反射層的區域斷開。(未經轉移至微球體之預製作反射層30的區域一般將與可釋離支撐總成360一起餘留並一起移除。)
可依所欲選擇各種上述層的組成物。可釋離支撐總成360的支撐基材361可係例如任何合適的有機聚合膜,例如聚酯、雙軸定向聚丙烯等。其他可能可用於支撐基材361的材料描述於上文所引用的‘992申請案中。
離型層362可係任何合適的材料,其可經設置(例如沉積)在支撐基材361或其上之任何層的主表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離型層362可包括金屬層。金屬層可包括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之至少一者:個別金屬、作為混合物之二或更多種金屬、介面金屬或合金、半金屬或類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氧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氟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氮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碳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碳氮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氮氧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硼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硼氧化物、金屬及混合金屬矽化物、類鑽碳、類鑽玻璃、石墨烯、及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層可便利 地由Al、Zr、Cu、Ni、Cr、Ti、或Nb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離型層362可包括摻雜半導體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半導體層可便利地由Si、B摻雜Si、Al摻雜Si、及/或P摻雜Si形成。在各種實施例中,可藉由蒸發、反應性蒸發、濺鍍、反應性濺鍍、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及原子層沉積來製備離型層362。較佳的方法包括真空製備,諸如濺鍍及蒸發。
選擇性接合層303可包含任何材料,其展現在一主表面處之可釋離性及在另一相對主表面處之接合的所欲組合。在許多實施例中,此一材料可選自各種(甲基)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醯胺材料,如在上文所引用之‘992臨時申請案中詳細討論者。若欲藉由單體的閃蒸、氣相沉積、隨後交聯來形成選擇性接合層,則可使用揮發性(甲基)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醯胺單體或寡聚物。合適的材料將展現足夠的蒸氣壓力以在蒸發器中蒸發,且在氣相塗佈器中凝結成液態或固態塗層。可能合適的材料之實例經列出於‘992臨時申請案中。三環癸基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係合適材料的一特定實例,並可便利地藉由例如凝結的有機塗層隨後UV、電子束、或電漿起始自由基聚合來施加。
反射層301可係任何合適的反射層(例如金屬層(諸如銀或鋁)或金屬合金)或子層集合(例如其可係介電質堆疊)。如所提及,在一些實施例中,層30可係非反射的功能層且不包括反射層301。例如,功能層30可包含離型層,其在層30層壓至微球體之後,提供第二層可不接合至其之面向後鈍化離型表面。
脆化層302可係展現合適的易脆性質的任何層,其可增強預製作反射層之經轉移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經轉移區域之預製作反射層的區域斷開的能力。(然而,須強調此一脆化層係可選的,且許多工作例樣本已成功在無脆化層存在的情況下生產。)許多矽氧化物(例如矽鋁氧化物(SiAlOx),例如在含氧氣氛中藉由從包含矽及鋁的靶材濺鍍塗佈所達成者)可係非常適於此類應用(再次須注意,脆化層係可選的,且在各種情況下可被包括或省略)。
可依所欲選擇各種層的厚度。在各種實施例中,脆化層的厚度可從例如1、2、4、或6nm變化至100、80、60、40、30、或20nm。在各種實施例中,反射層可從例如10、20、40、或80nm變化至40、20、10、7、5、4、3、2、或1微米。在各種實施例中,選擇性接合層可從例如20、40、或60nm變化至500、400、300、200、或100nm。在各種實施例中,離型層可從例如2、4、或6nm變化至40、30、或20nm。在各種實施例中,支撐基材可從例如0.5、1.0、2、或4密耳變化至20、10、6、3、1.5、或0.6密耳。
在許多便利的實施例中,多層轉移堆疊350可由支撐基材361(例如雙軸定向聚丙烯(BOPP))開始建構,該支撐基材具備離型層362(例如金屬塗層(諸如鋁塗層)),從而提供可釋離支撐總成360。接著可將剩餘的層循序地沉積在支撐基材的離型層承載側上,從選擇性接合層303開始。
因此,圖7中所描繪之通用類型的程序將產生圖2所示之通用類型的反射層。在此類配置中,脆化層302將在復歸反射光路 徑中且因此將經選擇以確保其不會以不可接受的方式影響復歸反射效能。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脆化層對復歸反射光係透明的。時常,此一脆化層將係相對薄的(例如50、30、20、或10nm、或更少)。雖然圖7的例示性圖顯示移除可釋離支撐總成360與反射層30層壓至微球體一致,實際上此移除可稍後執行;例如,具有設置於其上之轉移堆疊350的一組載體運載微球體可經儲存為例如卷材商品,其中可釋離支撐總成360係在稍晚的時候經釋離及移除。
將理解,此一方法若用以形成第一局部層壓層30,則會導致因而形成之層30的最後表面33由選擇性接合層303之高離型主表面提供(上述的多層轉移堆疊一經在選擇性接合層303與離型層362之間的界面331處劃分,該表面即暴露)。因此,此一配置可提供最後表面係高離型層的第一層30,其可促進先前所述之情況,其中第二局部層壓層不接合至第一局部層壓層(例如,未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層後方維持就位)。換言之,此一方法可用於執行第二局部層壓層的環形轉移層壓。
如稍早所述及,在一些實施例中,功能(例如反射)層30可包含圖3所示之通用類型的配置,其中脆化層302及選擇性接合層303的位置與圖2所示的對調。此類配置可使用上述之層壓程序的修改版本獲得,其使用如圖8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之以適形方式支撐的轉移堆疊380。在此一方法中,可製作初步總成(圖8中未圖示),其包含上述之通用類型的可釋離支撐總成。可相繼地沉積選擇性接合層303、反射層301、及脆化層302至此總成的離型層上以製作初步總 成。接著可將此一初步總成層壓至合適的適形基材381(於下文詳細描述),其中脆化層302的主表面與適形基材381的主表面接觸。適形基材可經組態使得此兩個表面之間的接合力(在圖8的界面334處)及其他層之間的接合力全部均大於選擇性接合層303與可釋離支撐總成的離型層之間的接合力。可釋離支撐總成因此可從其他層分離,以留下如圖8所示之以適形方式支撐的轉移堆疊380。在圖8中,可釋離支撐總成已經移除且因此未圖示;然而,數字331指示先前存在於選擇性接合層303與可釋離支撐總成的離型層之間的界面之位置。因此,此方法使用層303的選擇性接合/離型性質以在一初步步驟中從初步總成釋離轉移堆疊,該初步步驟發生在反射層至微球體的實際層壓之前。
須注意,為了方便起見,用語適形基材係用以表示在局部層壓程序中使用的實體(例如圖8之項目381),其並未餘留作為復歸反射物品的部分,且在局部層壓之後未進一步地起作用。此一適形基材不同於復歸反射物品可耦合至其之基材(例如圖6之項目130)。
因此,上述的初步程序將產生圖8所示之通用類型之以適形方式支撐的轉移堆疊380。接著可使此轉移堆疊與透明微球體之突出部分接觸(即,與存在於其上的接合層50接觸),以上述的通用方式執行局部層壓程序。在執行層壓之後,可在任何合適的時間(與層壓一致或在某一稍晚的時間)移除適形基材381。此可藉由確保適形基材381的表面與脆化層302(或反射層301,若無脆化層存在)之間的界面334處之接合力小於所有其他界面處的接合力來達成。在此 類配置中,選擇性接合層303將在復歸反射光路徑中且因此將經選擇以確保其不會以不可接受的方式影響復歸反射效能。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選擇性接合層對復歸反射光係透明的。
圖8的程序(及所得產品)與圖7之稍早所述的程序有若干差異。首先,如上文所提及,選擇性接合層303(及可選的脆化層302(若存在))相對於復歸反射光路徑的位置係不同的。同樣地,因而形成之層的最後表面在圖8中可係脆化層302(若存在)的後表面或反射層301的後表面,而非選擇性離型層的高離型表面。因此,此一配置可提供最後表面非高離型層的第一層30,且因此可促進先前所述之情況,其中第二局部層壓層接合至第一局部層壓層(例如,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層後方維持就位)。換言之,此一方法可用於執行第二局部層壓層的全轉移層壓。
除此以外,使用適形基材381可允許功能層30或530(包括其組件層的全部)沿著透明微球體之多維度彎曲表面更強烈且局部地適形。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更強烈地可適形基材381可產生局部層壓層,其展現微球體之埋置區域之更大的區域覆蓋百分比(例如佔據更大的角弧)。因此,使用以適形方式支撐之轉移堆疊的局部層壓程序可有利地用以例如提供第二局部轉移層,相較於第一局部轉移層(例如作為極冠而存在),該第二局部轉移層展現微球體之較大的區域覆蓋率(例如作為球形區段而存在)。在本文之工作例的工作例2中展示達成此通用類型行為的一個配置。然而,如稍後所討論的,存在可操縱之各種參數及程序條件,以便影響局部層壓層的區域 覆蓋百分比;因此,不一定需要使用適形基材以便達成高區域覆蓋百分比。換言之,使用適形基材僅係可改變以促進特定成果的若干參數中之一者。
展現合適的適形性之任何片材狀或膜狀材料(例如有機聚合片材或膜)可係用於適形基材381的可行候選者。將選擇任何此類材料使得其可從脆化層302的表面(或例如從反射層301的表面,若脆化層302不存在)釋離,使得適形基材381在將功能層層壓至微球體之後可自其分開。然而,亦必須選擇材料,使得其比選擇性接合層303至離型總成之離型層的接合強度更強地接合至任一此類層(使得可在上述初步步驟中移除離型總成)。各種有機聚合材料可適於實現此作用。例如,合適的材料可選自苯乙烯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基橡膠等。一些此類材料可選自已知為KRATON聚合物(例如KRATON SIS,可購自KRATON POLYMERS LLC;Houston,TX)之通用類型的苯乙烯橡膠嵌段共聚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已發現包含夾置於包含聚烯烴塑性體之較小彈性體表層之間的高度彈性體核心的多層材料係特別合適的。在一些實施例中,適形基材可沿著所有尺寸均係高度適形的(例如,其可不具備由一些高度定向聚合物膜所展現之類型的不對稱機械性質)。在一些實施例中,適形基材可經組態以有彈性地可適形。例如,基材可展現至少200、400、或600百分比的斷裂伸長率,並可如本文稍早所述般係單層或多層構造。在各種實施例中,此一基材可係從例如10、20、50、或100微米的厚度至5000、2000、1000、500、400、或200微米的厚度。
上述之層至透明微球體之突出部分的局部層壓(無論是藉由圖7所示之通用類型的「直接」層壓或以圖8所示之通用方式藉由適形基材協助的層壓)均可以任何合適方式實行。在許多便利的實施例中,其可藉由在兩個背襯輥之間的層壓夾中攜帶載體運載微球體及多層轉移堆疊在一起來執行。可依所欲改變執行此的條件。具體地,可改變程序條件以影響各層接觸(例如「纏繞」)及轉移至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程度。此覆蓋率的程度可例如藉由先前所述之角弧來特徵化,並指示功能層在最終復歸反射物品中將覆蓋微球體之埋置區域的程度。
已注意,層壓程序中之適形基材的存在或不存在可影響層壓層所達成之微球體的「纏繞」(例如藉由層壓層所佔據的角弧來表明者)。亦已發現,可有用地調整層壓期間分別支撐載體運載微球體及轉移堆疊之第一背襯輥及第二背襯輥的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兩個背襯輥可係例如具有至少40之洛氏硬度(Rockwell Hardness,HRC)的硬質表面(例如一或兩者可包含金屬表面(諸如鋼))。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兩個背襯輥可係例如具有彈性體或橡膠化塗層的軟質表面(例如具有小於100、80、70、60、或50的蕭氏A硬度)。在一個背襯輥係硬質表面(例如鋼)而另一者係軟質表面(例如橡膠化)的情況下,一般係在軟質表面輥支撐轉移堆疊且硬質表面輥支撐載體運載微球體的情況下獲得最佳效能。
亦可操縱層壓程序期間將背襯輥朝彼此驅使所用的壓力(例如從大約每線性吋50磅的低值至大約每線性吋400磅的中值至大 約每線性吋1700磅的高值),其中較高的壓力通常導致因此轉移的層對微球體之較高的區域覆蓋率,如所預期者。大致上,發現適形基材在多層轉移堆疊中的存在顯著降低達成給定區域覆蓋率所需的層壓壓力。類似地,使用軟質表面背襯輥可允許降低層壓壓力(雖然降低程度不一定與在多層轉移堆疊中使用合適的適形基材一樣大)及/或可提供所得物品之宏觀上更均勻的外觀。
因此,可就各種處理參數之效應提供通用準則。因此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程序(例如第一局部層壓程序)可使用以大約每線性吋800磅(PLI)之層壓壓力操作的硬質表面(例如鋼)背襯輥來執行。在一些情況下,此可提供具有相對小的第一局部層壓層(例如極冠層)之微球體。由此程序輸出之物品可接著經受類似程序(再次使用兩個鋼背襯輥),但在例如大約1500PLI之較高壓力下操作。此第二更強烈層壓可提供具有相對較大面積之第二局部層壓層的微球體,例如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層包含至少部分地包圍第一局部層壓層之球形區段。此一方法之進一步細節提供於工作例1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程序(例如第一層壓程序)可以軟質表面背襯輥(例如具有大約68之蕭氏A硬度的聚矽氧橡膠表面輥)執行。因此例如,可在大約400至600PLI的層壓壓力下使用軟質表面背襯輥。此類方法的進一步細節例示於例如工作例2中,其中第一局部層壓係以操作於大約500PLI之包含鋼背襯輥及具有68蕭氏A硬度之聚矽氧橡膠套筒之鋼背襯輥的夾執行,其後第二更強烈局部層壓係使用操作於大約1000PLI之兩個鋼背襯輥執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程序(例如第二局部層壓程序)可使用仰賴適形基材之以適形方式支撐的轉移堆疊執行。此類方法之進一步細節例示於例如工作例3中。在此類情況下,已發現甚至在相當低的層壓壓力下(例如,在大約10至200PLI的範圍中),可達成佔據相對大角弧的局部轉移層。
將理解,上述配置係例示性的,且基於本文之揭露,普通的技術人員將能夠操縱各種參數(包括但不限於層壓壓力、層壓夾之背襯輥的特性、適形支撐在層壓中所使用的轉移堆疊中之存在或不存在等),以操縱層壓程序的特性(例如促進第一局部轉移功能層及第二局部轉移功能層(例如反射層)之所欲配置)。
將理解,任何現實層壓程序的實際結果將係統計上的,且將不一定產生完美均勻的復歸反射元件組。例如,在一些情況下,已發現第二更強烈層壓步驟可將第二局部層壓層設置至透明微球體上,該等透明微球體(例如由於微球體的直徑較小及/或更深地埋入載體帶材中)在第一較不強烈層壓步驟中尚未接收第一局部層壓層。尚未發現一些統計上少量的僅承載局部層壓層之此類微球體(在一些情況下,連同可完全未接收任何局部層壓層之許多微球體)以不可接受的方式減損本文所揭示的總體結果。
無論處理步驟的確切本質為何,本文所述的配置提供第一預製作功能層的局部區域可以足夠強度接合至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一部分,以允許第一層的此局部區域從多層轉移堆疊的剩餘層釋離(脫層),且亦允許第一層的此局部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此局部區 域之第一層的區域斷開。類似的考量持續適用於第二預製作功能層,須注意可變更各種參數以修改第二層所達成的區域覆蓋率。
已發現,各種程序條件亦可貢獻第二局部層壓層是否純粹設置為圍繞現有的第一局部層壓層之球形區段;或經設置使得第二層的一部分在第一層後方維持就位。換言之,此類配置可影響第二層是否僅由經配置為與第一層並列之球形區段組成或者亦包含經配置為與第一層(後方)串列的一部分。大致上,第一局部層壓層之最後表面的本質(如固有地由層本身所展現者或者如藉由例如特定表面處理所改質者)可影響第二層抵靠第一層後部維持就位的傾向。亦已發現,第二層的本質可影響此傾向。例如,第二層之厚度及/或勁度可具有效應。在一些情況下,較厚、較具勁性、及/或較難以破裂或斷裂的第二層可更加具有在第一層後方保持一部分就位的傾向。即使第二層不一定(強力或完全)接合至第一層,此仍可為真。反而是,足夠厚且強並接合至微球體之未由第一層覆蓋之區域的第二層可在第一層後方保持一部分,即使該部分不一定接合至第一層亦然。因此總而言之,局部層壓程序的本質(例如第二局部層壓層之任何給定層壓是否係環形轉移程序或全轉移程序)可受到層本身之性質的影響,而非僅隨程序條件而變動。再次將理解,此類現象本質上可係統計的,且在任何給定情況下,可存在各種組態。
須強調,上文所揭示之特定配置上的許多變化係可行的,並可用於特定應用。例如,迄今的討論主要關於第一局部層壓層相對小(例如存在於極冠組態中)且第二局部層壓層相較於第一層相 對大(例如,第二層存在於至少部分包圍第一層的球形區段中)的方案。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例如最向前)層可係較大的,而第二(例如最向後)層較小。雖然此類配置可提供極少的益處,例如若第一層係非選擇性反射器(諸如銀或鋁),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層可係優先反射特定波長(諸如例如近紅外光波長)之介電質堆疊。可允許其他波長的光(例如可見光)穿過第一層,以接著藉由經合適組態的第二層操縱。在此通用類型之實施例中,第一層之向後表面可經處理或以其他方式組態以增強第二層接合至其(若係所欲)之能力。
無論特定配置為何,在一些實施例中,合適的接合層可用以將第一層或第二層的局部區域局部接合至透明微球體的突出區域。在許多實施例中,如本文於別處所討論的中介層50只要展現合適的接合性質即可用作接合層。在各種實施例中,接合層可係任何有機聚合材料層,其經設置至少在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頂上,並可經充分處理(例如軟化)以允許功能層局部接合至其。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類軟化可憑藉層壓程序中所施加的局部壓力而發生(因為層壓力將集中在微球體與轉移堆疊接觸的實際部分上)。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不一定為了執行本文所揭示的局部層壓而提供升高溫度(例如藉由加熱層壓夾之背襯輥的一或兩者)。在此類實施例中,層壓可在環境條件下(例如在大約20至22℃之範圍中之溫度)執行。在其他實施例中,在升高溫度下執行層壓可係有幫助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合層可由設置在載體運載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至少部分之頂上的有機聚合材料層(例如中介層)提供,且該有機聚合材料層經組態使得在適當的層壓條件下,功能層可局部接合至其。一些此類中介層可供某一其他目的使用,例如其等可充當保護層,其例如提供耐磨性、抗腐蝕性、或類似者。可充當接合層之保護層及其組成物詳細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具體實施例中,此種層可由聚胺甲酸酯材料組成。可能適合此種目的的各種聚胺甲酸酯材料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314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接合層,其例如在室溫下展現壓敏黏著劑性質。此類方法可提供可以相對低的層壓壓力執行局部層壓程序。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此一壓敏黏著劑可設置在載體運載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之頂上,以例如藉由轉移程序(諸如例如黏著劑前驅物之柔版印刷)形成局部化接合層。在此類型的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此一接合層(例如柔版印刷接合層)可包括著色劑。因此,此一層可充當如本文稍早所述之局部化色層,且亦可充當用於局部層壓層的接合層。
在各種實施例中,若此一接合層係與前述之局部化色層分開的一層,則可在局部化色層經設置於其上之後設置在載體運載透明微球體的頂上。將瞭解,局部層壓程序涵蓋功能層至透明微球體之 突出區域的物理轉移,無論哪一層(哪幾層)已存在於微球體的突出區域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一接合層可以連續方式存在(例如包括存在於復歸反射物品之前側上的部分,如圖1之例示性配置中的層50之情況)。在其他實施例中,此一接合層可係僅存在於欲將功能層層壓至其之透明微球體的突出區域之局部區域中的不連續接合層。此一不連續接合層可例如藉由柔版印刷或類似者局部地提供。
須注意,即使接合層係連續而非不連續,可執行層壓程序使得(第一或第二)預製作功能層僅接觸(且從而轉移至)實際與反射層接觸之接合層的區域。
在實行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的形成之後,可將黏合劑設置在微球體承載載體層11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此可藉由將黏合劑前驅物(例如,黏合劑層組分之混合物或溶液)設置至微球體承載載體層110來執行。黏合劑前驅物可設置(例如,藉由塗佈)在載有微球體的載體層上,然後硬化以形成黏合劑層(例如,連續黏合劑層)。黏合劑可係任何合適的組成物,例如其可形成自包含彈性聚胺甲酸酯組合物連同任何所欲添加劑等的黏合劑前驅物。黏合劑組成物、從前驅物製造黏合劑的方法等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31444號及第2017/027684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黏合劑、其組成物、及製作黏合劑之方法亦可選自下列所述者: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22279號及對應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38160號;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27090號及對應 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IB2018/054778號;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85326號;及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85344號,其等之全文全部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大致上,黏合劑層10經組態以支撐透明微球體21且一般係連續的、流體不可滲透的片狀層。在各種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展現從1至250微米的平均厚度。在進一步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展現從30至150微米的平均厚度。黏合劑層10可包括含有單元(諸如,胺甲酸酯、酯、醚、脲、環氧樹脂、碳酸鹽、丙烯酸酯、丙烯酸、烯烴、氯乙烯、醯胺、醇酸、或其組合)的聚合物。各式各樣有機聚合物形成的試劑可用以製造聚合物。多元醇及異氰酸酯可反應以形成聚胺甲酸酯;二胺及異氰酸酯可反應以形成聚脲;環氧化物可與二胺或二醇反應以形成環氧樹脂,丙烯酸酯單體或寡聚物可聚合以形成聚丙烯酸酯;且二酸可與二醇或二胺反應以形成聚酯或聚醯胺。可在形成黏合劑層10時使用之材料的實例包括,例如:可購自Bostik Inc.,Middleton,MA.的VitelTM 3550;可購自UBC Radcure,Smyrna,GA.的EbecrylTM 230;可購自Huntsman Corporation,Houston,TX.的JeffamineTM T-5000;可購自Solvay Interlox Inc.,Houston TX的CAPA 720;及可購自Lyondell Chemical Company,Houston,TX的AcclaimTM 8200。
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係至少大致可見地透射的(例如,透明的)。在許多方便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包含一或多種著色劑。在具體實施例中,黏合劑可包含一或多種螢光顏料。 合適的著色劑(例如,顏料)可選自例如在上文引用之‘444及‘844公開案中列舉的著色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劑層10可含有反射材料(例如珍珠質或珠光材料)的反射粒子(例如薄片),使得相鄰於透明微球體21之黏合劑層10的至少一部分可作用如次級反射層。「次級(secondary)」反射層意指黏合劑層10之層,該層用來將復歸反射元件的效能增強至高於由覆蓋透明微球體之區域28的第一局部層壓反射層30及/或第二局部層壓反射層530提供的效能。按定義,此一「次級」反射層並非局部層壓層,且因此與先前所述之第一局部層壓反射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反射層有所區別。在許多實施例中,此一次級反射層主要可相鄰於透明微球體21之埋置區域25之未由第一局部層壓反射層30或第二局部層壓反射層530覆蓋的一部分(例如如圖6所示之部分27)進行操作。此種次級反射層(其不一定具有明確定義的後邊界)可由於存在於層中之反射粒子的聚集效應而提供至少一些復歸反射。次級反射層係詳細描述於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529號及PCT國際專利申請案第US2018/057558號中,其等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文的討論主要涉及例如圖1及圖6所示之通用類型的物品(包括黏合劑層,並採用例如轉移物品的形式)。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包含層30及530或其等之等效物的配置可在不包含黏合劑層的物品中提供。為便於描述,此種物品將稱為「中間」物品。如圖9之例示性實施例所示,在此類型的實施例中,在不存在 任何黏合劑層的情況下,中間物品1000可採取在其第一表面112上承載透明微球體21之載體層110的形式。(然而,若需要,透明微球體21可例如由提供在載體層之微球體承載側上的可移除覆蓋膜保護。)此一中間物品將包含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21,該等透明微球體包含突出區域25,在其等之部分28上提供局部層壓層30及530。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30及/或第二層530可形成最終物品中的埋置層。然而,嚴格說來,任何此類層將非「埋置」層,直到黏合劑層10存在。所以,在此特定類型的實施例中,此類層將等效地特徵化為「隔離(isolated)」層,意指其等覆蓋微球體之突出區域25的一部分,但並未覆蓋整體。將瞭解,局部層壓層就微球體覆蓋率、角弧等而言的各種特性可以類似方式適用於尚未設置黏合劑層以形成最終物品之中間物品中的隔離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間物品可包含本文別處描述的大致類型的中介層50。可依所欲將其他層(例如色層)包括在中間物品中。
包含在其上具有局部層壓隔離層之透明微球體的中間物品可以任何所欲方式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在一些實施例中,例如,包含任何所欲著色劑的黏合劑層可設置在微球體承載載體層上以形成物品1。可將任何合適組態的中間物品運送給例如可將黏合劑層設置於其上以形成定製物品的客戶。
本文的討論主要涉及復歸反射物品,其中在黏合劑10之前方暴露(即突出)之微球體21的區域24係按所用的在最終復歸 反射物品中暴露至環境氣氛(例如,空氣)。在其他實施例中,微球體21的暴露區域24可由係物品1之永久組件的覆蓋層所覆蓋及/或駐留於其內。此種物品將稱為封裝透鏡復歸反射物品。在此種情況下,可將透明微球體選擇成包含合適地執行與覆蓋層之折射率的組合的折射率。在各種實施例中,在封裝鏡片復歸反射物品中,微球體21可包含至少2.0、2.2、2.4、2.6、或2.8的折射率(例如,通過微球體之材料的組成物,及/或通過存在於其上之任何種類的表面塗層獲得)。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鏡片復歸反射的覆蓋層可包含子層。在此種情況下,微球體及子層的折射率可組合選擇。
在一些實施例中,此種覆蓋層可係透明層。在其他實施例中,覆蓋層的整體或經選擇區域可依需要著色(例如,可包括一或多種著色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覆蓋層可採取預存在的膜或片材的形式,該膜或片材設置(例如,層壓)至物品1之前側的至少經選擇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覆蓋層可藉由印刷、塗佈、或以其他方式沉積覆蓋層前驅物至物品1之前側的至少經選擇區域上,然後將前驅物轉變成覆蓋層而獲得。
如本文稍早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色層可存在,其可藉由使用設置在色層中的著色劑而在包括可見光及紅外輻射之範圍中的至少某處執行電磁輻射的波長選擇吸收。替代地或額外地,著色劑可設置在黏合劑層10中。用語著色劑(colorant)廣義地涵蓋顏料及染料。習知地,顏料被認為係大致不溶於著色劑存在於其中的材料中的著色劑,且染料被認為係大致可溶於著色劑存在於其中的材料中的著 色劑。然而,當分散至特定材料中時,著色劑表現得是否像顏料或染料可能並不總是有明線區別。因此,用語著色劑包含任何此種材料,無論是否在特定環境中、其是否被認為係染料或顏料。合適著色劑在上文提及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675020號中詳細地描述及討論。
使用在本文揭示之任何物品中的透明微球體21可係任何合適類型的。在此特定背景下,用語「透明的(transparent)」大致上係用以指在所選波長或在所選波長範圍內透射至少50%的電磁輻射之本體(例如玻璃微球體)或基材。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微球體可透射可見光譜(例如,從約400nm至約700nm)中的光的至少75%;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80%;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85%;在一些實施例中,為至少約90%;且在一些實施例中,為至少約95%。在一些實施例中,透明微球體在近紅外線光譜(例如從700nm至約1400nm)中的所選波長(或範圍)可透射至少50%的輻射。在各種實施例中,透明微球體可由例如無機玻璃製造,及/或可具有例如從1.7至2.0的折射率。(如稍早指出的,在封裝鏡片配置中,可依需要將透明微球體選擇成具有更高的折射率。)在各種實施例中,透明微球體可具有至少20、30、40、50、60、70、或80微米的平均直徑。在進一步實施例中,透明微球體可具有至多200、180、160、140、120、100、80、或60微米的平均直徑。微球體的絕大多數(例如,按數目計至少90%)在形狀上可至少大致、實質上、或基本上係球形。然而,將瞭解在任何實際、大規模程序中如產生時的微球體可 包含在形狀上展現輕微偏差或不規則的小數目微球體。因此,用語「微球體(microsphere)」的使用不要求此等項目必須是例如完美或恰為球形的。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及第2017/0293056號(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的整體內容)根據例如復歸反射性係數(R A )討論將復歸反射性特徵化的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之復歸反射物品的至少經選區域可展現根據此等公開案中概述的程序(以0.2度觀察角及5度進入角)測量之每平方公尺每勒克司至少20、50、100、200、250、350、或450燭光的復歸反射性係數。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以「迎面」進入角(例如5度)測量時,R A 可係最高。在其他實施例中,當以「斜向(glancing)」進入角(例如30、40、50度、或甚至88.76度)測量時,R A 可係最高。
在各種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之復歸反射物品可滿足ANSI/ISEA 107-2015及/或ISO 20471:2013在進入角及觀察角之特定組合下針對最小復歸反射係數效能的要求,諸如在評估例如安全服裝中所用之ISO 20471:2013的表5中所述之類型的「32角」測試電池組。在許多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展現令人滿意的或優異的洗滌耐久性。此種洗滌耐久性可在根據ISO 6330 2A的方法進行多次(例如,25)洗滌循環後顯現為高R A 保留(洗滌後的R A 與洗滌前的R A 之間的比率),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276844號中所概述的。在各種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在25次此種洗滌循環之後可展現至少30%、50%、或75%的R A 保留的百分 比。在各種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提及地測量的,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與每平方公尺每勒克司至少100或330燭光的最初R A (洗滌前)組合展現此等復歸反射性保留性質的任何者。
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用於任何所欲目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經組態用於或與執行例如機械視覺、遠端感測、監視、或類似者的系統一起使用。具體地,在許多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配置可提供復歸反射物品,其中復歸反射性之波長相依性以例如習知的均勻反射微球體不可行的方式(例如達一程度)隨著進入角改變。此類行為可非常有利於例如機械視覺系統。任何此類機械視覺系統可仰賴例如一或多個可見光及/或近紅外光(IR)影像獲取系統(例如攝影機)及/或輻射源或照明源,連同操作該系統所需的任何其他硬體及軟體。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無論其是否安裝在基材上)可係任何所欲類型及組態之機械視覺系統的組件或可搭配該機械視覺系統工作。此種復歸反射物品可,例如,經組態以光學地詢問(是否藉由可視波長或近紅外線相機,例如,在至多數公尺、或甚至至多數百公尺的距離),而無論環境光條件。因此,在各種實施例中,此種復歸反射物品可包含復歸反射元件,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經組態以共同展現允許由物品運載的資訊的任何合適的(多個)影像、(多個)碼、圖案、或類似者以由機械視覺系統擷取。例示性機械視覺系統、復歸反射物品可經組態用於此種系統中的方式、及復歸反射物品可特別關於用於此種系統的適 用性而特徵化的方式係揭示於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36654號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局部層壓層(例如反射層)、色層等可在復歸反射物品之各種宏觀區域中提供而非共同佔據物品的整體。此種配置可允許影像在復歸反射光中可見(無論此種影像是否係藉由增加復歸反射性及/或藉由增強顏色而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例如藉由在層壓程序中例如藉由使用圖案化層壓輥或圖案化適形基材來執行局部層壓反射層的圖案化沉積而達成此類影像。在各種實施例中,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經組態以在復歸反射光下觀看時展現影像、在環境光下觀看時展現影像、或二者。若二者均存在,在環境光中觀看時的影像大致可與在復歸反射光中觀看時的影像相同(例如,物品可在二者情況下傳達相同資訊);或該等影像可不同(例如,使得在環境光中與在復歸反射光中傳達不同資訊)。
復歸反射物品的各種組件(例如,透明微球體、黏合劑層、反射層等)、製造此種組件及在各種配置中將此種組件併入復歸反射物品中的方法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7/0131444號、第2017/0276844號、及第2017/0293056號中,及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78343號中,所有申請案的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將理解,包含如本文揭示之第一局部層壓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元件可用在具有任何合適設計及用於任何合適應用的任何復歸反射物品中。具體地,應注意包含透明微球體(連同一或 多個色層、反射層等)的復歸反射元件的存在需求不排除不包含透明微球體的其他復歸反射元件(例如,所謂的立方角復歸反射器)存在於物品中的某處。
雖然本文的討論主要涉及本文描述的復歸反射物品與衣物及相似項目一起使用,將理解當安裝至任何合適組件或實體、或存在於其上或接近其時,此等復歸反射物品可發現在任何應用中使用。因此,例如,如本文揭示的復歸反射物品可發現在路面標記帶、路標、車輛標記或識別(例如,車牌)中使用,或通常在任何類別的反射片材中。在各種實施例中,此種物品及包含此種物品的片材可呈現資訊(例如,標示)、可提供美學外觀、或可提供此種目的二者的組合。
例示性實施例
本文提出的揭露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例示性實施例、配置、及組合。
實施例1係一種復歸反射物品,其包含:一黏合劑層;及複數個復歸反射元件,其等在該黏合劑層的一前側的一長度及寬度上方間隔開,各復歸反射元件包含一透明微球體,該透明微球體部分埋置在該黏合劑層中以展現該透明微球體的一埋置區域;其中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層,該第一局部層壓層經埋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及一第二局部層壓層,該第二局部層壓層經埋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
實施例2係如實施例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或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反射層。實施例3係如實施例2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第一反射層,且其中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第二反射層。實施例4係如實施例1至3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之該等復歸反射元件之至少50百分比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及/或一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
實施例5係如實施例3至4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之至少一些係局部化層,且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之至少一些係局部化層。
實施例6係如實施例1至5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部分經定位與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並列,使得入射光線可到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該並列部分而不須穿過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的任何部分。
實施例7係如實施例1至6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的至少一部分經定位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的後方並與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串列,使得入射光線必須穿過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以到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該串列部分。
實施例8係如實施例1至7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微球體,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各自佔據至多180度的一角弧。實施例9係如實施例1至8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佔據小於40度的一角弧,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佔據大於60度的一角弧。
實施例10係如實施例1至9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選擇性接合層。實施例11係如實施例1至10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脆化層。
實施例12係如實施例1至11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係反射層,該等反射層各自包含一金屬反射層。實施例13係如實施例1至12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係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實施例14係如實施例1至13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第一反射層,該等第一反射層各自包含一金屬反射層,且其中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實施例15係如實施例1至13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第一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第一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第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且其中該等第二局部層壓 埋置層係第二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第二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第二預定峰值反射波長,且其中該第二預定峰值反射波長與該第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相差至少50nm。
實施例16係如實施例1至15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至少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反射層,且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經組態使得至少在400nm與700nm之間的一個波長,該復歸反射物品在一30度進入角展現比在一5度進入角所展現之一百分比反射率大至少2百分比之一百分比復歸反射率。
實施例17係如實施例1至16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包含一中介層,該中介層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使得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在該中介層與該黏合劑層之間經定位在該中介層的後方。
實施例18係如實施例1至17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黏合劑層包含一著色劑。
實施例19係一種轉移物品,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18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及一拋棄式載體層,該復歸反射物品以可分離方式設置於該拋棄式載體層上,其中該等透明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與該拋棄式載體層接觸。實施例20係一種基材,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18中任一者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的該黏合劑層經耦合至 該基材,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之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背對該基材。
實施例21係一種中間物品,其包含:一拋棄式載體層,其具有一主表面;複數個透明微球體,其部分埋置在該可拋棄式載體層中使得該等透明微球體展現突出表面區域;其中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層隔離層及一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該第一局部層壓層隔離層存在於該透明微球體之該突出表面區域的一部分上,該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存在於該透明微球體之該突出表面區域的一部分上。實施例22係如實施例21之中間物品,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係一反射層,且該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係一反射層。
實施例23係一種製作一中間物品之方法,該中間物品包含複數個透明微球體,該複數個透明微球體的至少一些包含第一預製作局部層壓隔離層及第二預製作局部層壓隔離層,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使一第一預製作層的區域與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部分接觸,該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係由一載體層運載,且係部分地埋置於其中;物理地轉移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至與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接觸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使得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經轉移區域接合至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其中在該物理轉移程序期間,該第一預製作層之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之該第一預製作層的區域分離;接續下列步驟:使一第二預製作層的區域與承載 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部分接觸,該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係由一載體層運載且部分地埋置於其中;物理地轉移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至與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接觸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使得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經轉移區域接合至承載該等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其中在該物理轉移程序期間,該第二預製作層之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之該第二預製作層的區域分離。實施例24係如實施例23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或該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係一反射層。
實施例25係一種從如實施例21至22中任一者之中間物品製作一復歸反射物品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將一黏合劑前驅物設置在該載體層上及在承載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該等透明微球體的該等突出區域上;及固化該黏合劑前驅物以形成包含一黏合劑層的一復歸反射物品,且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經埋置於該等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
實例
在下列實例中使用的材料、製備方法、及測試方法大致上遵循在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39506號及PCT國際申請案第US2018/057553號中所用者。亦須注意,彼等申請案中提出的工作例雖然係關於單一局部層壓層而非如在本情況中之多個局部層壓層,其等進一步說明本情況下所仰賴的層壓方法,並含有局部層壓層之特徵 化(及,具體地,例如經由光學顯微鏡或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之任一者觀看時的外觀)的進一步討論。出於所有這些原因,‘506申請案及‘553申請案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測試方法
復歸反射係數
反射係數(0.20觀察角及50進入角下的RA)及環境光條件下的色座標(Y,x,y)遵循與上文引用之‘506申請案中所述之相同的測試方法。在一些情況下,樣本係在描述於ISO 20471:2013(且亦參照ANSI/ISEA 107-2015)的表5中之類型的「32角」測試電池組中評估,且常使用在例如安全服裝的評估中。
復歸反射光譜測量
在具有0.5吋直徑的樣本面積上,以4毫秒的積分時間,在具有0.20觀察角及50、200、300、或400進入角的幾何上,以Ocean Optics光譜儀(型號FLAME-S-VIS-NIR)、光源(型號HL-2000-FHSA)、及反射率探針(型號QR400-7-VIS-BX)測量復歸反射材料之復歸反射光的輻射測量性質。在0.20觀察角及50進入角下,針對一片3MTM Diamond GradeTM DG3 Prismatic Digital Sheeting 4090DS(白色)校準復歸反射光。在從400至1000奈米之波長範圍上藉由反射性百分率(復歸反射R%)來顯示復歸反射光譜。
初步物品及製作方法
用於製造含玻璃微球體之臨時珠載體的方法
承載透明微球體之暫時載體片材的製作遵循‘506申請案之「Method for Making Temporary Bead Carrier containing Glass Microspheres」一節所概述之相同的通用程序。將有機聚合層設置在微球體承載載體上遵循‘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3.1.D(D部分)的第一段中所述之相同的通用程序。所得物品稱為聚合物塗佈珠載體。
用於製作包含反射層之多層轉移堆疊之方法
呈介電質堆疊形式之包含反射層的轉移堆疊之製作遵循‘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3.3.A(部分A)中所述之相同的通用程序。製作兩個此類轉移堆疊,一個(指定為R3502-5)包含瞄準可見光範圍中之最大反射波長的介電質堆疊反射層,另一個(指定為R3512)包含瞄準近紅外光範圍中之最大反射波長的介電質堆疊反射層。(為了方便起見,這些項目在本文中可藉由可見光反射及近紅外光反射的簡短表達來指稱。)這兩個轉移堆疊的組態顯示於表1及表2中。在這些表中,所有子層厚度均係基於沉積率測量或估計之標稱目標;同樣地,這些及其他表中列為「丙烯酸酯離型」的子層對應於在上文引用的‘506及‘553申請案中指定為「丙烯酸酯-1」之通用類型的子層。
Figure 109113732-A0202-12-0074-13
Figure 109113732-A0202-12-0074-14
比較例
比較例1係藉由將轉移堆疊R3502-5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來製作。以每分鐘3呎(fpm)的線速度及每線性吋1000磅(PLI)的層壓壓力使用一對16吋直徑的平滑面鋼輥來執行層壓(這些及所有其他層壓均在環境溫度下執行,除非另有註明)。轉移堆疊之反射層看起來與存在於珠之突出表面上的有機聚合物層接合良好,且與環繞的反射層分開,以達成本文所述之局部層壓。在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包含SiAl離型層及PET基材)。接著以大致上類似於‘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4.1部分C的方式在微球體承載載體上形成黏合劑層。為方便起見, 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其瞄準可見光波長範圍中之復歸反射性)指定為比較例1。
除了使用轉移堆疊R3512以外,比較例2係以類似於比較例1之方式製作。層壓條件係相同的。復歸反射物品(其瞄準近紅外光波長範圍中之復歸反射性)指定為比較例2。
工作例1
在第一層壓程序中,第一轉移堆疊(R3512,其包含近紅外光反射層)經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以每分鐘3呎的線速度及每線性吋800磅(PLI)的層壓壓力使用該對16吋直徑的平滑面鋼輥來執行層壓。在第一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接著使所得物品經受第二後續層壓程序。
在第二後續層壓程序中,第二轉移堆疊(R3502-5,其包含可見光反射層)經層壓至第一層壓程序之上述產物。以每分鐘3呎的線速度及每線性吋1500磅(PLI)的層壓壓力使用該對16吋直徑的平滑面鋼輥來執行層壓。在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接著以大致上類似於‘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4.1之C部分的方式在微球體承載載體上形成黏合劑層。為方便起見,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
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指定為工作例1。咸信工作例1包含大多數透明微球體,由第一相對低壓層壓程序所致,在該等透明微球體上以相對小的極冠組態設置第一近紅外光反射層。由第二更強烈(較高壓)層壓程序所致,大多數透明微球體亦看起來已設置在其等、第二可見光反射層上。咸信第二可見光反射層作為相對大的球形區段存在,該等球形區段至少大致上外接該等第一近紅外光極冠層。在大多數情況下看來,第二反射層並未顯著接合至第一反射層之暴露向後表面,且並未在第一反射層後方保持就位。換言之,在這些特定條件下看來,第二反射層主要作為經定位與第一反射層並列之球形區段存在,而第二反射層看起來不具有經定位與第一反射層串列之顯著部分。
工作例1對比較例12之復歸反射率
復歸反射光譜(隨波長而變動且隨入射光的進入角而變動之復歸反射R%)係藉由上文針對比較例1及2以及針對工作例1所概述之程序獲得。各別結果係顯示於圖10、圖11、及圖12。
圖10的檢查顯露,比較例1展現大約580nm的峰值反射波長,其在該樣本中所用之特定介電質堆疊所瞄準的範圍內。此外,峰值反射波長並未隨著入射角度從5度變化至20度之後30度而發生可察覺的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此樣本的波長選擇性在此進入角範圍上並未與入射光的進入角相依。同樣地,反射性隨著增加的進入 角而迅速地減退,指示(單一)反射層係以本文先前所述之通用類型的極冠組態存在。
圖11的檢查顯露,比較例2展現大約900nm的峰值反射波長,其在該樣本中所用之特定介電質堆疊所瞄準的範圍內。此外,峰值反射波長並未隨著入射角度從5度變化至20度之後30度而發生可察覺的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此樣本的波長選擇性在此範圍上並未與入射光的進入角相依。(再次,反射隨著增加的進入角而迅速地減退,指示反射層係以本文先前所述之通用類型的極冠組態存在。)
圖12(工作例1)的檢查顯露,在5度進入角下展現大約900nm的峰值反射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觀察到非常少的反射(例如,在550至600nm具有~4至5的復歸反射R%)。隨著進入角增加至20之後30度,近紅外光復歸反射性急遽下降,而可見光復歸反射性急遽增加。這些結果表明,波長選擇性與入射光的進入角相依。此行為指示微球體具有支配例如5度之接近迎面之進入角的復歸反射性之極冠近紅外光反射器,並具有在例如30度之較高進入角下施加增加效應的球形區段可見光反射器。
值得注意的是,對工作例1而言,400至700nm之範圍中的復歸反射R%實際上在30度進入角下所測量者高於在5度進入角下所測量者。
比較例3
比較例3遵循類似於針對上文引用之‘506申請案中之工作例2.4.1所述之程序,使用具有如表3所示的構造之包括銀反射層的轉移堆疊製備。(表中所列之Al離型層與1密耳BOPP基材之組合對應於上文引用之‘506及‘553申請案中所指稱的「熱封膜-1」。)
Figure 109113732-A0202-12-0078-15
轉移堆疊經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在與‘506申請案之實例2.4.1的部分B中所述稍微不同的程序中,層壓係以30fpm(每秒12.6mm)執行,並使用裝配有68A蕭氏硬度之聚矽氧橡膠套筒的背襯輥。層壓夾持壓力係大約500PLI。轉移堆疊之銀反射層看起來與存在於珠之突出表面上的有機聚合物層接合良好,且與環繞的反射層分開,以達成本文所述之局部層壓。在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接著以大致上類似於‘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4.1部分C的方式在微球體承載載體上形成黏合劑層。為方便起見,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包含廣譜非選擇性銀反射器層)指定為比較例3。
工作例2
藉由下列程序製備工作例2。在第一層壓程序中,上文在表3中所述之具有銀反射層之轉移堆疊係以大致上類似於比較例3之方式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在第一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
在第二後續層壓程序中,第二轉移堆疊(先前所述之可見光反射轉移堆疊R3502-5)經層壓至第一層壓程序之上述產物。以每分鐘3呎的線速度及每線性吋1000磅(PLI)的層壓壓力使用該對16吋直徑的平滑面鋼輥來執行層壓。在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接著以大致上類似於‘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4.1部分C的方式在微球體承載載體上形成黏合劑層。為方便起見,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
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指定為工作例2。
咸信工作例2包含顯著數量的透明微球體,由第一相對低壓層壓程序所致,在該等透明微球體上以相對小的極冠組態設置第一反射層,該等第一反射層係銀層(提供廣譜非選擇性反射率)。由第二更強烈(較高壓)層壓程序所致,大多數透明微球體亦看起來已設置在其等第二反射層上。咸信這些層(其等係針對可見光之最大反射波長客製化的介電質堆疊)包括至少一些球形區段,該等球形區段至少大致上外接第一銀反射極冠層。
工作例2對比較例3之復歸反射率
在‘506申請案中所述之類型的「32角」復歸反射性測試中測試工作例2及比較例3。在此一測試中,以廣泛多樣的進入角(5至40度)及觀察角(0.2至1.5度)測量復歸反射性(RA)。雖然本文未重現,此測試顯露,相較於比較例3,工作例2在較高進入角下始終展現顯著較高的復歸反射性。例如,在30度進入角與從0.2至1.5度的觀察角下,工作例2之RA對比較例3之RA的比率係在3至5之範圍中,顯著高於1。結果與存在第二可見光反射層之「並列」部分一致,該等第二可見光反射層覆蓋大於第一銀反射層所覆蓋的微球體角弧。亦須注意,工作例2在更迎面的測量中(例如在5度進入角下)所展現的復歸反射性常大於比較例3所展現者,雖然程度較小(例如1.2至1.4的比率範圍)。咸信此指示比第一層壓程序更強烈之第二層壓程序可能已成功將第二可見光反射層(包含介電質堆疊)轉移至已經歷第一層壓程序但無反射層轉移至其之一些相對少量的透明微球體。工作例2(在相對迎面的角度下,且具體在較高進入角下,如上文所討論者)展現上述之增強的復歸反射性,而不會過度犧牲色彩效能。具體而言,工作例2展現92、0.37、及0.52的Y、x、及y值,其係接近比較例3所展現之Y、x、及y值(103、0.38、及0.53)的優越結果(指示明亮(螢光黃)色彩)。
比較例4
比較例4遵循類似於針對上文引用之‘506申請案中之工作例2.4.1所述之程序,使用具有如表4所示的構造之包括銀反射層的轉移堆疊製備。
Figure 109113732-A0202-12-0081-16
轉移堆疊經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遵循與比較例3中所述之相同程序。轉移堆疊之銀反射層看起來與存在於珠之突出表面上的有機聚合物層接合良好,且與環繞的反射層分開,以達成本文所述之局部層壓。在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以形成具有銀反射器之微球體承載載體。
遵循大致上類似於用於上文引用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785344號之實例12的方式製備螢光黃色黏合劑層。將51重量百分比(wt.%)的共聚物(基於苯乙烯及異戊二烯,具有22%的苯乙烯含量,可作為Kraton D1119商購自Kraton Corporation,Houston,Texas)、34wt.%之增黏劑(可作為Westerz 5206商購自Ingevity,North Charleston,South Carolina)、及15wt.%的螢光萊姆黃色顏料 粉末(以商標名稱GT-17 SATURN YELLOW由Day Glo Color Corporation,Cleveland,Ohio提供)載入雙螺桿擠壓機並在擠壓機中以182℃混合達3分鐘。接著將混合的組成物使用接觸模以大約0.101毫米(mm)之塗佈厚度擠壓至原始狀態的PET離型襯墊上,並接著以經聚矽氧塗佈的離型襯墊覆蓋。
製備白色黏合劑層,遵循大致上類似於用於‘344申請案之實例12的方式。將51wt.%的共聚物(基於苯乙烯及異戊二烯,具有22%的苯乙烯含量,可作為Kraton D1119商購自Kraton Corporation,Houston,Texas)、34wt.%之增黏劑(可作為Westerz 5206商購自Ingevity,North Charleston,South Carolina)、及15wt.%的白色顏料粉末(以商標名稱Dupont Ti-Pure R900提供,可購自The Chemours Company,Wilmington,DE)載入雙螺桿擠壓機並在擠壓機中以182℃混合達3分鐘。接著將混合的組成物使用接觸模以大約0.101mm之塗佈厚度擠壓至原始狀態的PET離型襯墊上,並接著以經聚矽氧塗佈的離型襯墊覆蓋。
白色織品係獲自Milliken & Co.(Spartanburg,SC)。
堆疊因此製備(在從黏合劑層移除離型襯墊之後),其包含下列層:白色織品、白色黏合劑層、螢光黃色黏合劑層、及微球體承載載體(具有如上文所述之承載銀反射器層之微球體)。使用Hix N-800蚌殼式層壓機以163℃及每平方吋40磅(PSI)層壓堆疊達20秒。為方便起見,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 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包含廣譜非選擇性銀反射器層)指定為比較例4。
工作例3
呈介電質堆疊形式之包含可見光反射層的轉移堆疊(指定為R3518-3)遵循‘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3.3.A(部分A)中所述之相同的通用程序製備,得出如表5所示之組態。三層彈性體轉移黏著劑膜遵循‘506申請案之工作例2.3.1.B(部分B)所述之相同程序製備。三層彈性體轉移黏著劑係以77℃的設定點使用Akiles ProLam Plus 330 13”Pouch Laminator(Mira Loma)層壓至轉移堆疊R3518-3,其中NbOx表面與彈性體轉移黏著劑表面接觸。接著從構造移除轉移堆疊的犧牲層以形成彈性體轉移黏著劑,該彈性體轉移黏著劑具有弱束縛可見光反射層。
Figure 109113732-A0202-12-0083-17
藉由下列程序製備工作例3。在第一層壓程序中,上文在表4中所述之具有銀反射層之轉移堆疊係以大致上類似於比較例4之 方式層壓至聚合物塗佈珠載體。在第一層壓程序之後,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轉移堆疊之未經轉移的反射層及犧牲層兩者。
在第二後續層壓程序中,在82℃下以40PLI的層壓力將具有弱束縛可見光反射層之彈性體轉移黏著劑抵靠第一層壓程序之上述產物進行層壓。接著將彈性體轉移黏著劑膜從微球體承載載體移除,以形成具有第一銀反射器及第二可見光反射器之微球體承載載體。
堆疊因此製備(在從黏合劑層移除離型襯墊之後),其包含下列層:白色織品、白色黏合劑層、螢光黃色黏合劑層、及微球體承載載體(具有如上文所述之承載第一反射器及第二反射器之微球體)。使用Hix N-800蚌殼式層壓機以163℃及40PSI層壓堆疊達20秒。為方便起見,暫時載體片材通常留在物品上就位,直到欲測試物品的此類時間,此時將載體片材移除並丟棄。所得之復歸反射物品(包含第一廣譜非選擇性銀反射器層及第二可見光反射器層)指定為工作例3。
工作例3因此具有大致上類似於工作例2之結構,其中顯著數量的透明微球體包含第一反射器層,該第一反射器層係廣譜非選擇性銀層;及第二反射器層,其在特定的可見光波長下展現優先反射。這兩個工作例之間的差異在於工作例3之第二反射器係在相對低的層壓壓力下由適形彈性體基材(在該實例中稱為彈性體轉移黏著劑)輔助之層壓程序形成;而工作例2之第二反射器係藉由在相對高的層壓壓力下於鋼輥之間進行層壓而產生。
工作例3對比較例4之復歸反射率
亦針對工作例3(及針對比較例4)執行上文針對工作例2所述之類型的32角復歸反射性測試。發現40度進入角下(及從0.2至1.5度的觀察角下)之工作例3與比較例4之RA比率係在8至21的範圍中。此顯著高於上文所討論之工作例2與比較例3之RA比率,其(在對應的進入角/觀察角下)係小於2.5。因此,相較於工作例2,工作例3在相當高的進入角(例如至多40度)下表明對復歸反射性的增強保存。此說明彈性體輔助層壓在不需要使用極度高壓的情況下於相當高的「纏繞」角下在微球體上設置反射器的能力。
前述實例已僅為了清楚理解而提供,並且無任何不必要的限制係自其理解。實例中描述之測試及測試結果旨為闡釋而非預測,並且可預期測試程序中的變化會得出不同結果。鑑於所使用的程序中涉及通常已知的公差,實例中的所有定量值應理解為係近似的。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本文所揭示之特定例示性元件、結構、特徵、細節、結構設計等等都可在許多實施例中修改及/或結合。所有此類變化及組合皆經本案發明人設想而全都在本發明的範圍內,並非只有經選擇作為例示性說明的那些代表性設計。因此,本發明的範疇應不侷限於本文中描述的特定例示結構,而是至少延伸至申請專利範圍之語言所述之結構及這些結構的等效物。本說明書中明確敘述作為替代者之元件中的任一者皆可如所欲以任何組合明確包括於申請專利範圍內或排除自申請專利範圍外。本說明書 中以開放式語言(例如:包含(comprise)及其衍生語)敘述之元件或元件組合中的任一者,皆可視為另外以封閉式語言(例如:組成(consist)及其衍生語)及半封閉式語言(例如:基本上組成(consist essentially)、及其衍生語)來敘述。雖然本文中可能已論述各項理論及可能的機制,此類論述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用來限制可主張的申請標的。倘若本說明書之內容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說明書中之任何文件之揭露間有任何衝突或差異,應以本說明書的內容為主。
1:物品
2:前(觀看)側
3:背側
4:前表面/前側
10:黏合劑層
11:容納腔
12:面向前表面
13:區域
14:主前表面
15:後表面
16:邊緣
20:復歸反射元件
21:微球體
23:主向後表面
24:暴露區域/區域
25:埋置(表面)區域/區域/突出區域
26:位置
28:區域
30:第一局部層壓層/第一層/埋置層/層
31:邊緣
32:向前表面
33:向後表面/後表面/最後表面
50:接合層/中介層/連續層
52:向前表面
53:向後表面/表面
530:第二局部層壓層/第二層/埋置層/層
530':特定第二層/第二局部層壓層
532:向前表面
533:主向後表面
534:部分
535:部分
f-r:前後方向
l:橫向方向

Claims (24)

  1. 一種復歸反射物品,其包含:
    一黏合劑層;及,
    複數個復歸反射元件,其等在該黏合劑層的一前側的一長度及寬度上方間隔開,各復歸反射元件包含一透明微球體,該透明微球體部分埋置在該黏合劑層中以展現該透明微球體的一埋置區域;
    其中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層,該第一局部層壓層經埋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及一第二局部層壓層,該第二局部層壓層經埋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或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反射層。
  3. 如請求項2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第一反射層,且其中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一第二反射層。
  4. 如請求項3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之該等復歸反射元件之至少50百分比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及/或一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
  5. 如請求項3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之至少一些係局部化層,且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之至少一些係局部化層。
  6.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至少一部分經定位與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並列,使得入射光線可在無須穿過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之任何部分的情況下到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並列部分。
  7.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之至少一部分經定位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的後方並與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串列,使得入射光線必須穿過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以到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串列部分。
  8.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微球體,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各自佔據至多180度的一角弧。
  9.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針對在其上存在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之該等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佔據小於40度的一角弧,且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佔據大於60度的一角弧。
  10.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選擇性接合層。
  11.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 些各自包含一脆化層。
  12.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係反射層,該等反射層各自包含一金屬反射層。
  13.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局部層壓埋置層的至少一些係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
  14.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第一反射層,該等第一反射層各自包含一金屬反射層,且其中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
  15.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係第一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第一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第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且其中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第二波長選擇反射層,該等第二波長選擇反射層展現一第二預定峰值反射波長,且其中該第二預定峰值反射波長與該第一預定峰值反射波長相差至少50nm。
  16.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至少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係反射層,且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等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反射層經組態使得至少在400nm與700nm之間的一個波長下,該復歸反射物品在一30度進入角展現一百分比復歸反射率,該百分比復歸反射率大於在一5度進入角所展現之一百分比反射率至少2百分比。
  17.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包含一中介層,該中介層的至少一部分經設置在該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使得該第一局部層壓埋置層及該第二局部層壓埋置層在該中介層與該黏合劑層之間經定位在該中介層的後方。
  18. 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黏合劑層包含一著色劑。
  19. 一種轉移物品,其包含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及一拋棄式載體層,該復歸反射物品可拆卸地設置於該拋棄式載體層上,其中該等透明微球體的至少一些與該拋棄式載體層接觸。
  20. 一種基材,其包含如請求項1之復歸反射物品,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的該黏合劑層耦接至該基材,其中該復歸反射物品之該等復歸反射元件的至少一些背對該基材。
  21. 一種中間物品,其包含:
    一拋棄式載體層,其具有一主表面;
    複數個透明微球體,其部分埋置在該拋棄式載體層中使得該等透明微球體展現突出表面區域;
    其中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至少一些各自包含一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一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存在於該透明微球體之該突出表面區域的一部分上,該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存在於該透明微球體之該突出表面區域的一部分上。
  22. 一種從如請求項21之中間物品製作一復歸反射物品之方法,該方法包含:
    將一黏合劑前驅物設置在該載體層上及在承載該等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該等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該等透明微球體的該等突出區域上;及,
    固化該黏合劑前驅物以形成包含一黏合劑層的一復歸反射物品,且其中該等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該等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經埋置於該等透明微球體與該黏合劑層之間。
  23. 一種製作一中間物品之方法,該中間物品包含複數個透明微球體,該複數個透明微球體的至少一些包含第一預製作局部層壓隔離層及第二預製作局部層壓隔離層,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使一第一預製作層的區域與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部分接觸,該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係由一載體層運載且部分地埋置於其中;
    物理地轉移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至與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接觸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使得該第一預製作層的該等經轉移區域接合至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
    其中在該物理轉移程序期間,該第一預製作層之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之該第一預製作層的區域分離;
    接續下列步驟:
    使一第二預製作層的區域與承載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之突出區域的部分接觸,該至少一些透明微球體係由一載體層運載且部分地埋置於其中;
    物理地轉移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至與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區域接觸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 分,使得該第二預製作層的該等經轉移區域接合至承載該等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之該等透明微球體之該等突出區域的該等部分;
    其中在該物理轉移程序期間,該第二預製作層之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從先前橫向環繞該等經物理轉移區域之該第二預製作層的區域分離。
  24. 如請求項23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局部層壓隔離層及/或該第二局部層壓隔離層係一反射層。
TW109113732A 2019-04-25 2020-04-24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TW202107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38569P 2019-04-25 2019-04-25
US62/838,569 2019-04-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7125A true TW202107125A (zh) 2021-02-16

Family

ID=7294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732A TW202107125A (zh) 2019-04-25 2020-04-24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4478A1 (zh)
EP (1) EP3959550A4 (zh)
KR (1) KR20220002458A (zh)
CN (1) CN114258502A (zh)
TW (1) TW202107125A (zh)
WO (1) WO20202172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0305A (en) * 1970-12-14 1972-10-24 Minnesota Mining & Mfg Retroreflective microspheres having a dielectric mirror on a portion of their surface and retroreflective constructions containing such microspheres
US4418110A (en) * 1982-06-21 1983-11-29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Vapor-permeable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4763985A (en) * 1986-08-01 1988-08-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sheet with enhanced brightness
AU605606B2 (en) * 1987-08-25 1991-01-1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coating and composition for forming same
US5110655A (en) * 1990-10-17 1992-05-0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movabl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retroreflective marking material
WO1992019993A1 (en) * 1991-05-08 1992-11-1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Launderable retroreflective applique
US5812317A (en) * 1995-10-26 1998-09-2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xposed lens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having a polymeric intermediate layer disposed between microspheric and reflective layers
EP3140684A1 (en) * 2014-05-09 2017-03-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ed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WO2016039820A1 (en) * 2014-09-10 2016-03-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xposed lens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comprising a self-assembled dielectric mirror
CN111279226A (zh) * 2017-10-27 2020-06-12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局部色彩层的暴露透镜回射制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9550A1 (en) 2022-03-02
EP3959550A4 (en) 2023-01-18
CN114258502A (zh) 2022-03-29
WO2020217220A1 (en) 2020-10-29
US20220214478A1 (en) 2022-07-07
KR20220002458A (ko)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3674B2 (en)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comprising embedded reflective layers
US11366252B2 (en)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comprising locally-laminated reflective layers
US11415731B2 (en)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comprising retroreflective elements comprising primary reflective layers and secondary reflective layers
CN111279226A (zh) 包括局部色彩层的暴露透镜回射制品
TW201030386A (en) Prismatic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bearing a graphic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3881686B2 (ja) 色相可変型再帰性反射シート
TW202104498A (zh) 包含反射性不同之多個層之復歸反射物品
JP2005338799A5 (zh)
TW202107125A (zh) 包含多個局部層壓層的復歸反射物品
US20220365260A1 (en)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comprising discontinuous binder-borne reflective 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