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9819A - 細胞培養晶片 - Google Patents

細胞培養晶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9819A
TW202039819A TW108137429A TW108137429A TW202039819A TW 202039819 A TW202039819 A TW 202039819A TW 108137429 A TW108137429 A TW 108137429A TW 108137429 A TW108137429 A TW 108137429A TW 202039819 A TW202039819 A TW 2020398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cells
cell
culture chamber
wa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7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誠
亀井謙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京都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大學法人京都大學 filed Critical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9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981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00Tissue,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 or virus culture apparat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可實現一種細胞培養晶片,其在微小三維環境下培養細胞時,可更嚴謹地模擬細胞外微小環境。 細胞培養晶片係具備:壁部,係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之材料所構成;及培養室,係由被壁部包覆且朝長度方向延伸的細管狀空間所構成;將培養室以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之形狀的內切圓,其直徑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

Description

細胞培養晶片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細胞培養晶片。
細胞在生物體・組織內係存在於由(i)生長因子、維生素、氣體分子等可溶性因子、(ii)細胞外基質蛋白、硬度、壓力等不可溶性因子、(iii)細胞間相互作用等所構成的「細胞外微小環境」中。就細胞而言,係一面複雜且嚴謹地控制此等因子,一面控制其機能。換言之,為了自由地控制在再生醫療、細胞移植治療、藥劑開發等有前景之人類多潛能幹細胞(人類ES/iPS細胞)等目標細胞的機能,則必須自由地控制此細胞外微小環境。
以往,包含人類ES/iPS細胞之細胞的培養或實驗係在利用培養皿或平板的二維環境下進行(參照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2)。然而,細胞原本係處於三維環境下,咸認在二維環境下無法展現其原本的機能。在使用人類ES/iPS細胞的組織工程學中,整備三維環境亦極為重要。
此外,細胞外微小環境的大小亦極為重要的因子。細胞係於生物體內經控制於微米(μm)級微小環境下。然而,就習知培養方法,不易如此在微小空間內控制因子。再者,幾乎不可能全面性地解析此等因子。基於此種現況,而要求一種習知方法不易達成之以三維製作細胞培養環境的手法。
獲知上述課題,本案發明人其中一人既已提出一種適於在三維環境下培養細胞之微流體裝置及使用其之培養方法(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15/129673號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K. Kamei et al. Lab Chip, 9(4), 555-563 (2009) [非專利文獻2] K. Kamei et al. Lab Chip, 10(9), 1113-1119(2010)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係以實現一種在微小三維環境下培養細胞時,可更嚴謹地模擬細胞外微小環境的細胞培養晶片為目的。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細胞培養晶片,其特徵為,具備: 壁部,係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之材料所構成;及 培養室,係由被前述壁部包覆且朝長度方向延伸的細管狀空間所構成; 將前述培養室以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之形狀的內切圓,其直徑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
前述細胞培養晶片係具備由極細管狀的空間所構成的培養室,該空間係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之形狀的內切圓,其直徑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因此,由所述培養室內培養之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一旦碰撞包覆培養室的周圍之壁部,便會再次回至細胞側。
前述培養室係構成所謂的微流路。就具有微流路之培養晶片,向來一般係以由PDMS(聚二甲基矽氧烷)構成的樹脂所形成。其理由在於,前述材料的透光性或氧穿透性優良而容易成形之故。
然而,由PDMS構成的樹脂,由於在材料分子間具有微小間隙,會吸收添加於培養試驗液的藥劑,而不易正確控制藥劑試驗濃度。又,以由PDMS形成之微流路作為培養室時,對於由該培養室內培養之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也會被微流路的壁部內吸收・吸附。其結果,便無法充分發揮使培養細胞自行再次回歸之作用。
相對於此,根據前述細胞培養晶片,由於壁部係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之材料所構成,藥劑或生理活性物質便不易被壁部內吸收。其結果,更容易控制藥劑試驗濃度,而且可使由細胞本身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自行再次回歸,而產生自我作用。藉此,可評定近似生物體的細胞反應(cell response)。
此外,透過以由壁部包覆周圍的微流路構成培養室,即使降低培養液的液面時,亦不易發生培養液乾燥而導致培養基濃度變化的情形。因此,可高再現性地進行細胞培養。
藉由使前述內切圓的直徑為500μm以下,可使由培養室內培養之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一面抑制向細胞外的擴散一面再次返回該細胞。又,藉由使前述內切圓的直徑為200μm以上,可容易地將細胞配置於由細管狀空間所構成的培養室內。舉例而言,若為人類iPS細胞時,由於其長徑為約10~20μm左右,在培養此類小型細胞時,亦可予以配置於腔室內。
前述壁部較佳為吸水率(測定法ASTM D570,浸漬時間24hr)為0.5%以下,更佳為根據前述方法的吸水率為0.001%以上0.1%以下,再更佳為0.001%以上0.01%以下。透過吸水率為該範圍,可使由細胞自身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例如顯示內分泌作用之細胞激素、激素、脂質、細胞外基質、微RNA、胞外體、營養素或藥劑等),一面抑制壁部內的吸收一面再次返回細胞側。
前述壁部係以具有高氣體障壁性(低氧穿透性)為佳。更佳的是前述壁部在25℃下的氧穿透係數為 10-9 cm3 (STP)cm/(cm2 ・sec・cmHg)以下,再更佳的是前述氧穿透係數為10-12 cm3 (STP)cm/(cm2 ・sec・cmHg)以上 10-10 cm3 (STP)cm/(cm2 ・sec・cmHg)以下。此外,本說明書中所稱單位中的「cm3 (STP)」之表記,係表示換算成標準狀態之氣體的體積。透過壁部的氧穿透係數為該範圍,可在不受到來自材料之自然擴散所引起之非控制下的供給下,藉由僅來自溶液之供給而高精確度地控制供給至細胞之氧或二氧化碳的濃度。又,上述中,氧穿透係數可根據依循JIS K 7126(塑膠膜及薄片-氣體穿透度試驗法)之方法來進行。
前述壁部可為由具透光性之材料所構成者。藉此,可從細胞培養晶片的外側辨識在培養室內培養中的細胞。
前述壁部可為由選自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環烯烴共聚物、聚苯乙烯及環烯烴聚合物所成群組的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材料所構成者。藉此,可實現可藉由射出成形來製造,同時透光性優良,且具有非多孔質體之壁部的細胞培養晶片。
此外,前述壁部更佳為高耐水性之材料。上述各樹脂材料由於皆為高耐水性,不易因培養液所含之水分而分解。藉此,在培養細胞的過程中,壁部的表面狀態不易劣化,可維持不易吸收由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之性質。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實現能建構更嚴謹地模擬細胞外微小環境的三維環境之細胞培養晶片。
[實施發明之形態]
針對本發明之細胞培養晶片,參照圖式加以說明。此外,以下各圖式僅為示意性地圖示者。亦即,圖式上的尺寸比與實際的尺寸比未必一致,而且在各圖式間尺寸比亦未必一致。
[構造] 圖1為示意性表示細胞培養晶片之一實施形態之構造的立體圖。圖2為以圖1內之平面α將細胞培養晶片1切斷時的示意性剖面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細胞培養晶片1係具備底部3與本體5。本體5在彼此相隔的位置形成有2個貫通孔,透過此等貫通孔的其中一面與底部3接觸,而形成孔21及孔22。又,本體5在底部3側的面具有一對細管狀的凹部,藉由此凹部與底部3之間的區域形成培養室11。培養室11其中一端部係連結於孔21,另一端部則連結於孔22。
亦即,培養室11係由細管狀空間所構成,該細管狀空間係以由本體5之一部分與底部3之一部分所構成的壁部包覆其周圍,並以從孔21朝向孔22的方向d1為長度方向(參照圖3)。例如,圖3中,藉由從孔21注入包含細胞41的培養液42,便可於培養室11內培養細胞41。
本體5及底部3係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之材料所構成。此處所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係指介質的表觀狀之表面積近似於實際的表面積之狀態。更詳而言之,係本體5及底部3當中至少構成培養室11之壁部的區域的BET比表面積為10m2 /g以下。
形成如上述之非多孔質體之材料的實例可舉出玻璃或矽等無機材料、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環烯烴共聚物(COC)、環烯烴聚合物(COP)、聚苯乙烯(PS)等樹脂材料。此外,此等樹脂材料亦可組合2種以上。
本體5及底部3較佳由具透光性之材料所構成。例如,當本體5及底部3由上述樹脂材料構成時,可從細胞培養晶片1的外側辨識細胞41。
培養室11係顯示如以與長度方向d1,即從孔21朝向孔22的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之形狀的內切圓c11的直徑D11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之形狀(參照圖4)。
尺寸的一例如下(參照圖5)。底部3的高度(厚度)w3為約1mm,較佳為100μm以上2mm以下。孔21的高度h21及孔22的高度h22皆為約3mm。培養室11的高度(流路高度)h11為約300μm。孔21及孔22之與底部3的面平行之方向的面(開口面)的大小為直徑2mm。培養室11之長度方向的長度t11為約5.5mm。此外,如上述,由於培養室11的高度h11係對應內切圓c11的直徑D11,而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
圖6為示意性表示培養室11附近的放大圖。本發明之細胞培養晶片1,其中培養室11的高度h11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而構成為極細。因此,由培養室11內培養之細胞41釋放出生理活性物質45時,不會擴散至遠離細胞41之處,而是與培養室11之壁部,亦即本體5之內壁面碰撞。而且,由於此壁部係如上述由非多孔質體所構成,幾乎不會吸收生理活性物質45,可返回至細胞41側。其結果,可正確地評定生理活性物質45之自我作用對細胞41的影響。
相對於此,例如如圖7所示,在高度較高之培養室61內培養細胞41時,由細胞41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在與培養室61之壁面碰撞前大幅擴散,可再次返回細胞41側的量減少。又,如圖8所示,即使高度極短時,在由多孔質體構成壁部之培養室62內培養細胞41時,由細胞41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仍會被培養室62之壁部吸收,可再次返回細胞41側的量依舊減少。根據圖7或圖8所示之構成,由於無法使生理活性物質45充分地作用於細胞41本身,而無法正確地模擬近似生物體的環境。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加以說明。
<驗證1A> 圖9A為將變更底部3及本體5之構成材料而製造同一尺寸之細胞培養晶片1,並於培養室11內培養細胞41時之每單位培養天數的死亡細胞數圖表化者。圖9A中,橫軸表示培養天數,縱軸表示死亡細胞數。此外,在所有例中,均將培養室11的尺寸定為400μm×800μm×9mm。細胞41的死亡細胞數係將包含細胞之培養液與台盼藍染色液以1:1混練後,使用血球計算盤來量測經染色之死亡細胞數。
實施例1係對應以環烯烴聚合物(COP)形成底部3及本體5此兩者的情形。比較例1則對應以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形成底部3及本體5此兩者的情形。
COP其氧穿透係數為10-12 ~10-10 cm3 (STP)cm /(cm2 ・sec・cmHg)左右,吸水率為0.01%左右。另以依據 JIS K 7126-1(差壓法)之方法所得之室溫37℃下的COP之氧穿透係數的實測值為5.5×10-11 cm3 cm/(cm2 ・sec・cmHg)。
又,PDMS其氧穿透係數為10-8 ~ 10-7 cm3 (STP)cm/(cm2 ・sec・cmHg)左右,吸水率為1%左右。另以依據JIS K 7126-1(差壓法)之方法所得之室溫37℃下的PDMS之氧穿透係數的實測值為6.4×10-8 cm3 cm/ (cm2 ・sec・cmHg)。
此外,作為細胞41,係使用人類iPS細胞。
根據圖9A,若為比較例1時,確認與實施例1相比死亡細胞數較高。由此可知,隨包圍培養室11之壁部的材料的不同,會左右對細胞41之活性狀態的影響。
由圖9A之結果可知,包含以COP形成周圍之壁部的培養室11之實施例1,較可使由細胞41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再次作用於細胞41。另一方面,根據包含以PDMS形成前述壁部的培養室之比較例1,則無法使由細胞41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充分返回至細胞41,暗示無法建構出生物體環境。
<驗證1B> 與驗證1A同樣地變更底部3及本體5之構成材料而製造同一尺寸之細胞培養晶片1(實施例1、比較例1),並於培養室11內培養細胞41。圖9B為表示此時之培養狀態的照片。此外,圖9B所示照片係顯示經培養5天時的狀態。又,圖9B中,以使死亡細胞更顯眼為目的,亦一併顯示將培養室11內染色後的照片。
此外,於驗證1B中,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各培養室11的尺寸亦定為400μm×800μm×9mm。於染色時,係藉由將包含細胞之培養液與台盼藍染色液以1:3混練後將此混合液導入至培養室11,而將細胞41染色。染色後的照片中,顯出黑色之處愈多,表示死亡細胞數愈多。
根據圖9B之照片,比較例1其比起實施例1,顯出黑色之處較多,可知死亡細胞數較多。亦即,據此驗證1B,確認與驗證1A同樣的結果。
<驗證2> 將由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環烯烴聚合物(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及聚碳酸酯(PC)所構成的各種樹脂分別浸漬於螢光色素溶液(尼羅紅)及抗癌劑液(艾黴素),根據螢光強度來觀察各溶液的吸附量。將其結果示於圖10及圖11。此外,兩圖中,為了比較,亦示出將白板玻璃浸漬於各溶液的情形。
更具體而言,係將濃度2.5μg/mL的尼羅紅水溶液及濃度20μM的艾黴素水溶液容納於既定的量測容器內,在分別設定為37℃之溫度的狀態下,僅以相應的適當時間使由各材料所構成的試樣(尺寸為75mm×25mm×1mm)浸漬於溶液中。具體的浸漬時間,尼羅紅水溶液係定為10分鐘,艾黴素水溶液則定為24小時。其次,藉由純水將前述試樣洗淨多次後,藉由氮氣吹掃而乾燥。其後,對各試樣照射波長480nm的激發光,測定550nm~700nm之波長範圍內的螢光強度。螢光強度愈高,表示乾燥後的試樣中含有藥劑的量愈多。
根據圖10及圖11,PDMS與其他樹脂材料相比,確認藥劑的吸附性較高。此表示PDMS顯示多孔質性,吸收材料之傾向較高。
亦即,總括驗證1及驗證2之結果可知,以PDMS形成包覆培養室11的周圍之壁部時,由細胞41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被壁部內吸收的結果,導致可再作用於細胞41之生理活性物質45的量降低。相對於此,可知透過以由COP、PMMA、PS及PC所構成的樹脂構成包覆培養室11的周圍之壁部,可抑制由細胞41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45的吸收量,而能夠再次作用於細胞41本身。
此外,聚苯乙烯(PS)其氧穿透係數為10-10 ~10-9 cm3 (STP)cm/(cm2 ・sec・cmHg)左右,吸水率為0.01%左右。另以依據JIS K 7126-1(差壓法)之方法所得之室溫37℃下的PS之氧穿透係數的實測值為1.6×10-10 cm3 cm/ (cm2 ・sec・cmHg)。
以下表1係除上述環烯烴聚合物(COP)、聚苯乙烯(PS)外,亦顯示聚碳酸酯(PC)、環烯烴共聚物(COC)之氧穿透係數之值者。
Figure 02_image001
根據PS之實測值及表1所示之值確認,縱為屬COP以外的材料之PC、COC、PS,仍顯示低於PDMS的氧穿透係數。
<驗證3> 將培養室11的高度h11變更為100μm、200μm、300 μm、400μm、500μm、600μm、800μm,比較在培養室11內培養細胞41時的培養狀態。將此時的照片示於圖12。
細胞41係使用人類iPS細胞;而培養液42則使用人類ES/iPS細胞維持培養基(TeSR-E8)。各照片係在將細胞41於37℃下培養5天後所拍攝者。
又,為了比較死亡細胞數,而與圖9之量測時所使用的方法相同,使用台盼藍染色液將圖12之各培養液染色。將此染色後的照片示於圖13。圖13的照片中,顯出黑色之處愈多,表示死亡細胞數愈多。
再者,圖14為將圖13所示死亡細胞數與流路高度h11的關係圖表化者。圖14中,橫軸表示流路高度h11,縱軸表示死亡細胞密度。死亡細胞密度係對應量測到的死亡細胞數除以培養室11的面積所得的值。
根據圖12,當培養室11的高度h11為100μm時,與200μm以上時相比,可知細胞未充分增殖。茲推測此係因培養室11的高度h11過小,結果增殖的細胞彼此便以極為密接的狀態存在,而無法充分增殖。
又,根據圖13及圖14,當培養室11的高度h11為600μm以上時,死亡細胞數會顯著增加。此暗示培養室11的高度h11過大的結果,由各細胞41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無法充分再次返回該細胞41而擴散,由此便無法建構出充分的生物體環境。
以上,基於圖12~圖14之結果,確認培養室11的高度h11較佳採200μm以上500μm以下。
<驗證4> 茲針對培養室的形狀或材質對細胞之酵素活性所造成的影響進行驗證。更具體而言,係將肝臟細胞HepaRG(註冊商標)(BIOPREDIC International公司製)於各培養室(比較例2,比較例3,實施例2)內以誘導分化培養基培養2週後,使用P450-Glo(註冊商標) CYP3A4 Assay with Luciferin-IPA, Lot: 0000333082(Promega Corporation公司製),根據發光法來評定酵素CYP3A4的活性。
比較例2係向來使用於培養試驗的聚苯乙烯(PS)製96孔多孔井盤(NUNC公司製)。 比較例3係對應以PDMS形成底部3及本體5此兩者,且高度h11採250μm的培養室(參照圖5)。 實施例2係對應以COP形成底部3及本體5此兩者,且高度h11採250μm的培養室11(參照圖5)。
圖15為表示此驗證4之結果的圖表。圖15中,縱軸之「Lum/Cell」為每單位細胞數的發光量,係對應每個細胞的酵素活性程度。亦即,每單位細胞數的發光量愈大,表示酵素CYP3A4的活性愈高。
如上述,與PDMS相比,PS與COP其氧穿透係數皆較低。而且,根據圖15,可知比起比較例2,實施例2的酵素活性較高。就其理由,可舉出比較例2之培養室,與實施例2之培養室相比極大。
亦即,若為比較例2時,相對於細胞數,由於可培養之空間及培養基量過大,由肝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擴散至培養液中的結果,導致細胞周邊之生理活性物質的濃度降低,研判無法充分獲得其效能。另一方面,若為實施例2時,由於培養室11的高度h11為微米級(250μm)而較小,由肝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僅限於細胞周邊,研判可維持能提升細胞機能的濃度。
又,根據圖15,若比較比較例3與實施例2,儘管培養室11的高度h11同等,但可知實施例2其酵素活性較高。就其理由,係與驗證1A及驗證1B之驗證結果相同,可舉出比較例3之培養室(PDMS)的氧穿透係數遠大於實施例2之培養室(COP)的氧穿透係數作為其主因。
亦即,若為比較例3時,構成培養室之壁部的材料的物質穿透性較高而於材料分子間吸收生理活性物質的結果,導致細胞周邊之生理活性物質的濃度降低,而研判無法充分獲得使生理活性物質再次返回至肝細胞之作用之故。相對於此,就實施例2,由於構成培養室之壁部的材料的物質穿透性較低,使由肝細胞所釋放出的生理活性物質僅止於細胞周邊,而研判可維持能提升細胞機能的濃度之故。
以上,根據驗證4,藉由在以物質不易穿透之材料所構成的微小空間內培養細胞培養,而使由細胞所釋放出的有效成分回歸至細胞,由此確認可提升細胞機能。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下就其他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1〉就上述實施形態,作為本體5及底部3之構成材料的實例,係例示環烯烴聚合物(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及聚碳酸酯(PC)。然而,包覆培養室11的周圍之壁部只要是非多孔質體,則不限定於此等材料。惟,在透光性優良上,基於可藉由射出成形來製造之觀點,較佳以上述材料構成;而基於吸水率低之觀點,尤以環烯烴聚合物(COP)為佳。
此外,本體5與底部3亦能以不同的材料構成。
〈2〉培養室11亦可於同一平面上配置多個配置。就其一例,可於本體5與底部3之間的位置,於多處獨立設置凹部,並藉由各凹部形成孔21、孔22與連結於此等孔(21,22)的培養室11。根據所述構成,可於不同條件下培養多個細胞41,而能夠有效地進行實驗。
〈3〉就細胞培養晶片1,只要可對培養室11注入包含細胞41之培養液42即可;就此範圍,可未必具備孔(21,22)。
〈4〉就上述實施形態,係針對培養室11與各孔(21,22)以底部3的上表面為共同的底面之情形加以說明。然而,此樣態僅為一例。惟,由可更容易實施細胞培養晶片1之製造步驟,且可將細胞培養晶片1的尺寸作得極小而言,係以培養室11及各孔(21,22)的底面彼此共通為佳。
1:細胞培養晶片 3:底部 5:本體 11:培養室 21:孔 22:孔 41:細胞 42:培養液 45:生理活性物質 61:培養室 62:培養室
[圖1] 為表示細胞培養晶片之一實施形態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2] 為將圖1所示細胞培養晶片以平面α切斷時的示意性剖面圖。 [圖3] 為示意性表示在圖1所示細胞培養晶片內培養細胞之情形的剖面圖。 [圖4] 為在圖1所示細胞培養晶片中,將包含培養室之區域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5] 為在圖3所示剖面圖中附註尺寸之符號的圖式。 [圖6] 為細胞培養晶片之培養室附近的示意性放大剖面圖。 [圖7] 為示意性表示在高度較高之培養室內培養細胞時之生理活性物質的動向的圖式。 [圖8] 為示意性表示在以由多孔質體所構成的壁部包覆之培養室內培養細胞時之生理活性物質的動向的圖式。 [圖9A] 為將在變更構成材料而製造之細胞培養晶片內培養細胞時之細胞的死亡細胞數圖表化者。 [圖9B] 為在變更構成材料而製造之細胞培養晶片內培養細胞時的照片及染色後的照片。 [圖10] 為將評定由PDMS、COP、PMMA、PS及PC所構成之各種樹脂之尼羅紅的吸收性的結果圖表化者。 [圖11] 為將評定由PDMS、COP、PMMA、PS及PC所構成之各種樹脂之艾黴素的吸收性的結果圖表化者。 [圖12] 為改變培養室的高度來培養細胞時的照片。 [圖13] 為用來比較改變培養室的高度來培養細胞時之染色後的死亡細胞數的照片。 [圖14] 為將圖13之結果圖表化者。 [圖15] 為表示比較在改變培養空間的大小及/或培養室的構成材料之細胞培養晶片內培養細胞時之酵素活性的結果的圖表。
1:細胞培養晶片
3:底部
5:本體
11:培養室
21:孔
22:孔
α:平面

Claims (6)

  1. 一種細胞培養晶片,其特徵為,具備: 壁部,係由實質上為非多孔質體之材料所構成;及 培養室,係由被前述壁部包覆且朝長度方向延伸的細管狀空間所構成; 將前述培養室以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時之形狀的內切圓,其直徑為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
  2. 如請求項1之細胞培養晶片,其中前述壁部其吸水率為0.5%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細胞培養晶片,其中前述壁部在25℃下的氧穿透係數為10-9 cm3 (STP)cm/ (cm2 ・sec・cmHg)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細胞培養晶片,其中前述壁部係由具透光性之材料所構成。
  5. 如請求項4之細胞培養晶片,其中前述壁部係由選自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環烯烴共聚物、聚苯乙烯及環烯烴聚合物所成群組的1種或2種以上之樹脂材料所構成。
  6. 如請求項5之細胞培養晶片,其中前述壁部在25℃下的氧穿透係數為10-12 ~10-10 cm3 (STP)cm/ (cm2 ・sec・cmHg)的範圍內,且由環烯烴聚合物所成之樹脂材料所構成。
TW108137429A 2018-11-07 2019-10-17 細胞培養晶片 TW202039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066 2018-11-07
JP2018210066 2018-1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9819A true TW202039819A (zh) 2020-11-01

Family

ID=70610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7429A TW202039819A (zh) 2018-11-07 2019-10-17 細胞培養晶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095852A1 (zh)
TW (1) TW202039819A (zh)
WO (1) WO20200958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3423A (ja) * 2003-09-30 2005-04-21 Fuji Kagaku Kk マイクロ化学デバイス
US11130935B2 (en) * 2014-02-25 2021-09-28 Kyoto University Microfluid device and three-dimensional microculture method for cell
JP6857123B2 (ja) * 2014-11-11 2021-04-14 エーアイエム バイオテック 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細胞ベースの相互作用を調べるためのマイクロ流体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NL2014840B1 (en) * 2015-05-21 2017-01-31 Intecrypt B V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in vitro 3D cell culture experimen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95852A1 (ja) 2021-09-24
WO2020095852A1 (ja)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76595A1 (en) Devices for simulating a function of a tissue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5861309B (zh) 一种超疏水微坑阵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9121847B2 (en) Three-dimensional microfluidic platform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190136171A1 (en) Cell culture container and cell culture method using the container
Huang et al. Engineering microscale cellular niches for three-dimensional multicellular co-cultures
KR101756901B1 (ko) 세포배양 칩 및 생성방법
US8679737B2 (en) Microfluid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diffusively built gradients
CN109804057A (zh) 细胞培养装置以及细胞培养方法
EP3114207A1 (en) 3d tissue culture devices and systems
KR20130009260A (ko) 미세 세포 배양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3255057B (zh) 一种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7450269B2 (ja) 灌流可能なバイオリアクタ
Li et al. Low-cost rapid prototyping and assembly of an open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a 3D vascularized organ-on-a-chip
KR20170087837A (ko) 신경혈관단위-온-칩 및 그 칩의 제조방법
US6602701B2 (en) Three-dimensional cell growth assay
TWI588256B (zh) 單細胞擷取與培養之裝置與方法
TW202039819A (zh) 細胞培養晶片
KR101442059B1 (ko) 미세 세포 배양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4893953A (zh)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贴壁细胞划痕制作及迁移观测方法
CN116445282B (zh) 一种微流控系统及其在构建仿生器官微环境中的应用
CN116333881A (zh) 一种三通道器官芯片及其应用和使用方法
Lee et al. Mesh-Based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Organ-On-A-Chip
WO2023073178A1 (en) Microfluidic cell culturing device
JP2024043493A (ja) マルチチャンババイオチップの基本要素、マルチチャンババイオチップの製造、器官および疾病モデルの確立、ならびに物質試験用のマルチチャンババイオチップの使用法
CN117683701A (zh) 一种具有血脑屏障功能的神经血管单元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