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737A -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737A
TW201941737A TW107110450A TW107110450A TW201941737A TW 201941737 A TW201941737 A TW 201941737A TW 107110450 A TW107110450 A TW 107110450A TW 107110450 A TW107110450 A TW 107110450A TW 201941737 A TW201941737 A TW 2019417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se
remote
local
tactile feedback
hum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0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2765B (zh
Inventor
陳湘鳳
吳健民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to TW1071104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276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1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2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2765B/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發展了一個新穎的遠端互動式擬真脈象觸覺回饋系統,該系統透過網路的整合,可完成遠端的人類脈象量測,並且將遠端的人類脈象震動,擬真地重現於本地端。本系統可以讓身處本地端的施測者透過與脈象觸覺回饋裝置的互動,實際的觸摸到系統所重現的遠端人類脈象震動,進而實現中醫的遠端醫療照護的目標。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包含了一個可以感測並記錄人類手腕處脈象震動的裝置暨方法、可以重現擬真人類脈象震動回饋的裝置暨方法、一套可透過網路通訊的雙向視訊暨脈象偵測資訊傳遞的控制系統暨方法。

Description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屬於一種可以遠端量測、紀錄暨重現人類脈象觸覺的回饋裝置,以及相關重現人類脈象觸覺回饋的方法。
“望、聞、問、切”或稱為四診是中醫師用來診斷病人疾病的基本方法。其中“切”所指的是中醫師用手指觸摸感受患者手腕撓動脈搏動處所產生的脈象,並透過該脈象來評估患者的病症。由於觸覺回饋的感受難以用言語形容,也因此切診法在四種診法中則相對主觀。雖然前案已有許多關於脈象分析的發明,並發展了多種脈象分析的儀器,但切診部分因偏重個人主觀經驗,且須與其他三診的結果共同整合後,才能做為評估患者病症的結論。故至今這些脈象分析的儀器尚未能夠完全取代中醫脈診的工作。此外,前案相關於脈診的發明,乃著重於人類脈象的量測以及患者的脈象分析,而非脈象觸覺的重現。是故前案的著作並無法即時重現患者的脈象震動回饋讓中醫師感受,此外,前案的發明亦無法即時的將患者的脈象透過網路傳遞至遠端的中醫師。此外, 前案的發明亦無法儲存當下患者的脈象觸覺資訊,即日後中醫師無法再次體驗患者脈象的觸覺回饋。
另外,現況的遠端醫療照護大多是透過網路進行遠端患者的居家行為提醒,或是收集患者平日的生理資訊,讓醫師透過這些資訊做為病患日後的診療參考所用。但在遠端的醫療照護過程中,礙於系統與設備的限制,大多僅能詢問病患的現況以及紀錄患者生理資訊,鮮少能有其他互動的遠端醫療行為,特別是中醫的部分更是如此。有鑑於此,要透過網路實現中醫的遠端醫療照護,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雖然視訊以及語音等通訊軟體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技術,讓中醫師可以透過相關技術觀察患者面色及精神狀態,並詢問病症而得到患者部分的病情資訊,然而,中醫遠端醫療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中醫師無法觸摸到患者的脈象,而少了脈象的資訊,中醫師便無法完整的評估患者的病情。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透過網路達成遠端量測人類脈象、紀錄人類脈象暨重現人類脈象的觸覺回饋系統及方法。本發明中所提出的系統及方法可透過網路資訊傳輸的功能,讓本地端施測者(如:中醫師)除了可以在本地端透過視訊的方式瞭解人在遠端的受測者(如:患者)現況,更可以透過本發明所提出的裝置來觸摸到位於遠端的受測者脈象震動,藉以解決先前技術無法克服的問題。
本發明包含一個可以遠端紀錄暨重現脈象的觸覺回饋系統,該系統包含:一個位於本地端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與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一個位於遠端的脈象量測裝置與 脈象量測控制器,一套用來控制本地端的脈象紀錄與脈象重現裝置的本地端人機介面,(4)一套用來控制遠端脈象量測的遠端人機介面。
其中,脈象觸覺回饋裝置與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乃指一個具有按壓力感測能力且可以重現擬真人類脈搏震動回饋的裝置。其中所指壓力感測能力乃是當本地端的施測者按壓脈象觸覺回饋裝置時,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藉由脈象觸覺回饋裝置內建的按壓力感測器偵測本地端施測者按壓力量的大小。另外,重現擬真的人類脈象震動回饋,乃指該脈象觸覺回饋裝置可以透過制動器所產生擬真的人類脈象觸覺回饋感受。
其中,脈象量測裝置與脈象量測控制器,乃指一個具有脈象感測能力並可記錄人類手腕橈動脈處的脈象震動裝置。其中所指脈象感測能力乃是當藉由該脈象量測裝置包覆於遠端的受測者的手腕橈動脈處時,脈象量測控制器可藉由脈象量測裝置內建的脈象感測器偵測並記錄受測者手腕處的脈象震動資訊。此外,脈象量測裝置內建有三組獨立的脈象感測器,可分別量測以及紀錄受測者的寸、關以及尺部三位置各別的脈象震動資訊。此外,脈象量測裝置內建有三個獨立的壓脈裝置,上述所指的壓脈裝置乃指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可各別施壓至人類手腕橈動脈處的寸、關以及尺部,達到模擬施測者按壓受測者脈動處的效果。
其中,本地端人機介面,以及遠端人機介面,乃指分別用來操作脈象觸覺回饋裝置與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脈象量測裝置與脈象量測控制器。
其中,本地端人機介面及遠端人機介面可藉由網 路通訊傳輸完成雙向視訊暨脈象偵測訊號傳遞。其中雙向視訊乃指透過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本地端施測者以及位於遠端的受測者可以透過視訊方式相互進行影像以及語音的交換;而訊號的傳遞則包含三個部分,其一為本地端施測者可以將三指的按壓力道的強度透過網路傳遞至遠端人機介面中,遠端人機介面乃根據該三指的按壓力道強度控制脈象量測裝置內建三個獨立的壓脈裝置施壓。其二為藉由脈象觸覺回饋裝置與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所量測到的受測者脈象震動資訊,可藉由網路傳遞至本地端的電腦端人機介面。其三為受測者的皮膚溫度以及受測者身處環境的相關資訊,如受測者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等資訊。
本發明揭露一種應用在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以提供本地端施測者感受遠端受測者脈象觸覺回饋。其方法說明如下:(a)本地端施測者操作並按壓本發明所提出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脈象觸覺回饋裝置除了具有觸覺回饋功能外,另內建有三組獨立的按壓力感測器,可偵測本地端施測者手指按壓力道)。(b)本地端人機介面偵測到本地端之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量且判斷該按壓力趨於穩定。(此處所稱的穩定乃指三指的按壓力變化小於一特定閥值)。(c)本地端人機介面將三指的按壓力量資訊透過網路傳遞至遠端人機介面。(d)遠端人機介面與脈象量測裝置則根據本地端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強度大小,對脈象量測裝置內三組獨立的壓脈裝置完成施壓。(e)脈象量測裝置藉由內建的脈象感測器開始量測並記錄位於寸、關以及尺部的脈象震動資訊。(f)遠端人機介面將所記錄到寸、關以及尺這三部的脈象震動資訊、受測者皮膚表面的溫度資訊,以及受測者所處環境的溫濕度等資訊,透 過網路回傳至本地端人機介面中。(g)本地端人機介面根據所傳回的脈象震動資訊,產生對應的驅動訊號。(h)將驅動訊號輸入至本發明所提出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產生擬真的人類脈象震動給本地端施測者感受。(i)本地端施測者結束該階段的脈診感受後,系統回到步驟(a),則本地端施測者可再次進行遠端的脈象量測與感受擬真的人類脈象觸覺回饋。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應用在遠端脈診的一種脈象儲存方法,以提供本地端施測者再次感受遠端受測者脈象的觸覺回饋。該方法乃指藉由上述脈象觸覺重現方法所紀錄的人類脈象觸覺回饋資訊,透過電腦等儲存裝置將各別脈象儲存成一特定檔案,隨後本地端施測者可利用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將該檔案開啟並且藉由本發明所提出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再次觸摸及體驗先前所記錄的脈象震動回饋感受。透過本發明所提出的方法,本地端施測者可以將脈診資訊數位化,且得以透過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於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再次重現。該功能可提供本地端施測者進行教學實驗,或是在診療前後的驗證及比較使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了一套透過網路實現遠端的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及方法,該系統能夠讓本地端施測者針對受測者進行遠端的診療。透過該系統內建的視訊及語音功能,讓中醫生可以透過網路來觀察遠端病患的氣色以及訊問受測者的病症表現。最重要的是,利用本發明所發展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以及脈象重現方法,可以讓本地端施測者透過網路感受到身處遠端受測者的實際脈搏震動,提供本地端施測者擬真的人類脈象觸覺回饋感受。藉由上述功能的整合與達成,突破中醫脈診在遠端醫療的現況。
11‧‧‧本地端人機介面
12‧‧‧遠端人機介面
13‧‧‧本地端視訊攝影機
14‧‧‧遠端視訊攝影機
15‧‧‧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
16‧‧‧脈象量測控制器
161‧‧‧微控制器單元
162‧‧‧溫濕度感測器
163‧‧‧施壓驅動電路
17‧‧‧脈象觸覺回饋裝置
171‧‧‧按壓力感測器
172‧‧‧觸覺回饋制動器
173‧‧‧脈象觸覺回饋區
174‧‧‧脈象觸覺回饋機構
175‧‧‧脈象觸覺回饋平台
18‧‧‧脈象量測裝置
181‧‧‧壓脈外袋
182‧‧‧壓脈裝置
183‧‧‧脈象感測器
184‧‧‧皮膚溫度感測器
185‧‧‧接合裝置
186‧‧‧施壓用管線
S501~S508‧‧‧流程
請參閱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及其附圖,將可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及其目的功效;有關附圖為:圖1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系統架構圖;圖2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之脈象觸覺回饋裝置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之脈象量測裝置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之脈象量測裝置暨寸、關以及尺部位置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之流程圖;圖6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之脈象量測控制器功能方塊圖。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但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架構圖。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10包含有本地端人機介面11,本地端人機介面11透過通訊埠整合外部本地端視訊攝影機13,本 地端人機介面11另透過本地端訊號通訊埠連接至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15。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15則整合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內建三組獨立的按壓力感測器171以及三組獨立的觸覺回饋制動器172。其中按壓力感測器171可用來感測三指按壓力道強度,而觸覺回饋制動器172則用來產生擬真的脈象觸覺回饋給予本地端的施測者感受。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10另包含有遠端人機介面12,遠端人機介面12透過遠端視訊通訊埠整合外部遠端視訊攝影機14,遠端人機介面12另透過遠端通訊埠連接至脈象量測控制器16。脈象量測控制器則整合脈象量測裝置18。脈象量測裝置18內建三組獨立的壓脈裝置182以及三組獨立的脈象感測器183以及受測者(患者)皮膚溫度感測器184。其中三組獨立的壓脈裝置182會根據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所偵測到本地端施測者的三指按壓力強度,來對各別壓脈裝置施以相同壓力於受測者的手腕橈動脈處,而三組獨立的脈象感測器183則獨立量測寸、關以及尺三部分的脈象震動資訊。皮膚溫度感測器184可用來量測受測者皮膚溫度資訊。另外,脈象量測控制器16內建有溫濕度感測器162,可感知受測者所身處環境的溫濕度等資訊。
請參閱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的示意圖。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乃由三個按壓力感測器171、三組觸覺回饋制動器172、脈象觸覺回饋機構174以及脈象觸覺回饋平台175所構成。而位於脈象觸覺回饋機構174上方的圓孔區域則為脈象觸覺回饋區173。而脈象觸覺回饋區173乃為本地端施測者手指放置的位置,當本地端施測者在該位置上施力時,透過脈象觸覺回饋機構174則可以將本地端施 測者手指所按下的力道傳遞至位於下方的按壓力感測器171,進而偵測到本地端施測者的按壓力道。其中三個獨立的按壓力感測器171是用以感測本地端施測者三指不同的按壓力道強度。
而三組觸覺回饋制動器172則是由一至複數片壓電片所構成的觸覺回饋制動器,藉由一至複數片壓電片同時作動可提高脈象觸覺回饋力強度,並用以產生擬真的脈象觸覺回饋感受。其中一至複數片壓電片所產生的力回饋則透過脈象觸覺回饋平台175,將脈象觸覺回饋效果經由脈象觸覺回饋區173傳遞至本地端施測者的手指。其中,本地端施測者在按壓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時,本地端施測者手指的部分指腹則會穿過脈象觸覺回饋區173的圓孔,進而接觸到脈象觸覺回饋平台175,透過觸摸來感受到由三組觸覺回饋制動器172所提供的脈象觸覺回饋效果。
請參閱圖3、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脈象量測裝置的示意圖。脈象量測裝置18乃由一尼龍製成的壓脈外袋181、三組壓脈裝置182、三個脈象感測器183、一個皮膚溫度感測器184、一組固定用的接合裝置185以及三條施壓用管線186所構成。其中,三組壓脈裝置182以及三個脈象感測器183內嵌於壓脈外袋181的內側。而三組壓脈裝置則透過三條獨立的施壓用管線186連接至脈象量測控制器內的三組獨立的施壓驅動電路163,進行加壓以及減壓的工作。皮膚溫度感測器184則是直接與受測者皮膚接觸,用以量測受測者的皮膚表面溫度。而接合裝置185則是可依據不同受測者手腕粗細調整及固定脈象震動感測器183與受測者橈動脈處寸關尺的相對位置。
請參閱圖3,為受測者穿戴上本發明實施例的脈象量測裝置暨寸、關以及尺部位置的示意圖,從圖4中可清楚發現,脈象量測裝置18藉由接合裝置185固定在受測者手腕處,藉以量測位於手腕橈動脈處的寸、關以及尺部的脈象震動。
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之的流程圖。首先執行步驟S501,由遠端透過網路連線至本地端人機介面的電腦程式中。接著執行步驟S502,透過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內的按壓力感測器171感知本地端施測者三指各別的按壓力強度,其中當三指的按壓力的變化小於一特定閥值時則進入下一步驟。接著執行步驟S503,本地端人機介面11將三指按壓力強度資訊透過網路傳送至遠端人機介面12。接著執行步驟S504,脈象量測控制器16根據本地端施測者的三指按壓力強度大小,分別控制三組獨立的施壓驅動電路163對各別壓脈裝置182施壓,當壓脈裝置182所產生的壓力與本地端施測者手指按壓力一致時,則停止施壓。接著執行步驟S505,脈象量測控制器16內的微控制器單元161記錄三個脈象感測器183所偵測到受測者的寸關尺三部的脈象震動,並持續記錄數秒至數十秒時間。接著執行步驟S506,遠端人機介面12透過網路將所擷取的有效脈象震動資訊,以及受測者皮膚溫度與受測者身處環境的溫濕度經由遠端人機介面回傳至本地端人機介面11。接著執行步驟S507,該步驟是將回傳至本地端人機介面的脈象震動訊號,透過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內建三組獨立的脈象觸覺回饋制動器172,重現相同的脈象震動。在本步驟S507中,本地端施測者可觸摸到由脈象觸覺回饋裝置17所產生的脈象觸覺回饋。最後執 行步驟S508,在本地端施測者以及遠端的人機介面中顯示遠端受測者脈象的相關訊息。
在本發明中,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地端及遠端之間脈象觸覺重現的方式,以下乃以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利用一組人體脈搏在8秒內可以測得2000個測量點,如下圖A。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1
這8秒鐘內分解數據,我們可以得到9個獨立的本質模態函數(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s)和1個餘數。
如下圖B至圖K乃是使用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拆解後的IMFs和餘數,在成功分解人體脈搏信號之後,我們將使用這些單獨的IMFs來訓練人工神經網絡來查找信號與振動之間的傳遞函數。
從上述從圖B和圖C可以看出,IMF-1和IMF-2的信號通過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過程後,頻率能量變得很小,且頻率範圍也比較散漫。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IMF-1和IMF-2的貢獻率遠低於其他。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4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5
圖D和圖E顯示,IMF-3和IMF-4經過FFT處理後,頻率能量遠大於IMF-1和IMF-2,因此IMF-3和IMF-4的貢獻相對高於IMF-1和IMF-2。且這兩個分量表明中心頻率低於10Hz。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6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7
而從圖F和圖G可以看出,IMF-5和IMF-6經過FFT處理後,其頻率能量甚至大於IMF-3和IMF-4,這顯示IMF-5和IMF-6的貢獻相對高於IMF-3和IMF-4。此外,這兩個分量表明中心頻率低於5Hz。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8
Figure TW201941737A_D0009
由圖H和圖I顯示IMF-7的頻率能量最大,範圍約為1~2Hz。另外,這個頻率接近於人類的脈搏。因此,這個組件基本上是人體脈搏率最可靠的參考。
Figure TW201941737A_D0010
Figure TW201941737A_D0011
在分解過程之後,時域下的性能和不同分量的頻率能量分佈是明確的。在檢查每個組件的貢獻和相對頻率範圍之後,我們確定它們中的哪一個應該被重組為實際的致動信號。
由此可知,每種信號分析方法的準確性都會受到其邊界條件的影響,而在EMD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是EMD無法準確判斷邊界的極端情況導致扭曲。因此,本發 明實施了一種避免EMD的邊界效應的數據採集方法。
本發明實現避免EMD的邊界效應的數據採集方式係通過使用一參考電壓作為判斷輸入信號的參考值來避開邊界極限。並使用10mV的閾值作為標準,如果脈搏信號和參考值之間的差值大於閾值,則數據將被忽略。如果小於閾值,系統的脈象量測裝置將自此點開始連續記錄2000個連續數據點(8秒)。在記錄這些數據之後,由於第2000點(邊界)可能沒有接近參考電壓,所以算法將從第2000點返回以尋找低於閾值的最近點。一旦找到該點,此點與第2000點之間的所有點將被設置為0,此方法確保脈衝信號的起點和終點不會變成極端值,從而減輕邊界效應的擔憂。
正如上述所述,每個記錄的數據都是8秒長,而電路在8秒鐘時間總共記錄2000點的脈搏信號,這意味著每秒紀錄了250個數據點,即每秒250Hz的採樣頻率。根據Huang(2015)觀察人體脈搏時,脈搏診斷系統觀察最大頻率為50Hz。因此,同時搭配奈奎斯特-香農(Nyquist-Shannon)採樣定理,250Hz採樣率足夠用於人體脈搏讀取。
上述以250Hz所紀錄之2000點脈搏訊號,先經由本發明所提之方法進行分解後所拆解得之IMFs,再分別輸入至先前預先訓練好之人工神經網絡,來獲得產生振動所需的輸入電訊號。
其中,上述所提及之人工神經網絡,在訓練過程中為避免因電源或量測環境所產生之雜訊對訓練結果造成影響,在訓練過程中將所記錄8秒鐘的2000點脈搏信號,先使用中值濾波器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降噪,隨後再將降噪後的數據做為訓練人工神經網路時的訓練資料。
隨後系統便將所有IMFs獲得產生振動所需的輸入電訊號,乘上各別訊號之權重後再加總起來,作為驅動觸覺回饋制動器產生仿真的脈象震動的電訊號,如此,本地端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即可重現人類脈象的觸覺。
另外,本實施例使用壓電片作為脈象觸覺回饋裝置的觸覺回饋制動器。舉凡可以提供施測者觸覺回饋力的觸覺回饋制動器皆可應用在本發明所述的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上,並不局限於前述所列的實施態樣。本實施例中,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係以類比數位轉換,產生任意的驅動訊號來模擬脈象的回饋。又在本實施例中,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如上所述係另包含一帶通濾波器,以濾除不需要的雜訊以提高擬真脈象力回饋訊號的品質,避免因雜訊所產生的觸覺回饋影響該本地端施測者判斷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可以透過網路達成遠端量測人類脈象、儲存與紀錄人類脈象暨重現人類脈象的觸覺回饋系統及方法。本發明中所提出的系統及方法可透過網路資訊傳輸的功能,讓本地端施測者除了可以在本地端透過視訊的方式瞭解人在遠端的受測者現況,更可以透過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來觸摸到人位於遠端的受測者脈象震動。
除此之外,本發明所提出的系統可以擬真的重現身處遠端的受測者脈象震動,搭配本發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具體地實現中醫遠端醫療照護的工作。
上列詳細說明乃針對本發明之一可行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為之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於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綜上所述,本案不僅於技術思想上確屬創新,並具備習用之傳統方法所不及之上述多項功效,已充分符合新穎性及進步性之法定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貴局核准本件發明專利申請案,以勵發明,至感德便。

Claims (15)

  1. 一種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包括:一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係包含三組獨立的按壓力感測器以及三組獨立的觸覺回饋制動器;一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係為整合該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一本地端人機介面,另得以透過本地端訊號通訊埠連接至該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一脈象量測裝置,係包含三組獨立的壓脈裝置、三組獨立的脈象感測器;一脈象量測控制器,係為則連接脈象量測裝置;一遠端人機介面,係透過遠端視訊通訊埠整合一遠端視訊攝影機,另得以透過遠端訊號通訊埠連接至脈象量測控制器;其中,該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係得以將該脈象量測裝置所測得之數據信號,透過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分解成多組本質模態函數(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s)和餘數,並經過人工神經網路轉換所得之結果,於本地端人機介面重新組合,並同時消除雜訊,並由該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遠端遙控該脈象量測控制器,執行脈象量測。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按壓力感測器,係藉由該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偵測到三個獨立的按壓力感測結果,以獲取該本地端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道之強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觸覺回饋制動器,係產生以觸摸到遠端受測者之寸、關以及尺三部所獨立回傳的擬真人類脈象觸覺回饋 感受。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壓脈裝置,係根據該脈象量測裝置所偵測到該本地端施測者的三指按壓力強度,來對各別壓脈裝置施以相同壓力於受測者的手腕橈動脈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感測器,係為獨立且同時量測寸、關以及尺三部分之脈象震動資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量測裝置更包括一溫度感測器,該溫度係以量測受測者皮膚溫度資訊,並連接該脈象量測控制器,以回傳該皮膚溫度資訊至該脈象量測控制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本地端人機介面係透過一本地端視訊通訊埠連接一本地端視訊攝影機,而該遠端人機介面係透過一遠端視訊通訊埠連接一遠端視訊攝影機,用以傳送該本地端與該遠端間的視頻與語音傳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量測控制器,係以感測脈象震動以及壓脈裝置內的壓力變化。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量測控制器更包括一溫濕度感測器,係量測該遠端所處環境的溫濕度資訊,並經由該遠端人機介面傳送到本地端的電腦人機介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係以類比數位轉換,產 生所需的驅動訊號來模擬脈象的回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其中該脈象觸覺回饋控制器,係另包含一帶通濾波器,以濾除不需要的雜訊以提高擬真脈象力回饋訊號的品質,避免因雜訊所產生的觸覺回饋影響該本地端施測者判斷。
  12. 一種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其步驟如下:本地端施測者操作並按壓脈象觸覺回饋裝置;本地端人機介面透過脈象觸覺回饋裝置偵測到該本地端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量,且判斷該按壓力趨於穩定;本地端人機介面將該本地端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資訊透過網路傳遞至遠端人機介面;遠端人機介面係以及脈象量測裝置則根據該本地端施測者三指的按壓力道強度,對脈象量測裝置內三組獨立的壓脈裝置完成施壓;脈象量測裝置藉由內建的脈象感測器開始量測並記錄位於受測者手腕橈動脈處的寸、關以及尺部的脈象資訊;遠端人機介面將所記錄到寸、關以及尺這三部的脈象震動資訊,透過網路回傳至本地端人機介面中;本地端人機介面根據所傳回的脈象震動資訊,產生對應輸出至觸覺回饋制動器的驅動訊號;將驅動訊號輸入至脈象觸覺回饋制動器,產生擬真的人類脈象觸覺回饋震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其中該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係具有觸覺回饋功能,且另內建有三組獨立的按壓力感測器,偵測該本地端施測者手指按壓力的變化。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其中該脈象觸覺回饋裝置,係以判斷該按壓力趨於穩定是基於三指的按壓力量的變化小於一特定閾值來判斷。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方法,其中該本地端人機介面,係具有視訊、脈象回饋控制以及遠端連線,另得以將從遠端人機介面所回傳的受測者脈象震動資訊儲存至一本地端電腦內。
TW107110450A 2018-03-27 2018-03-27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 TWI6827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0450A TWI682765B (zh) 2018-03-27 2018-03-27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0450A TWI682765B (zh) 2018-03-27 2018-03-27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737A true TW201941737A (zh) 2019-11-01
TWI682765B TWI682765B (zh) 2020-01-21

Family

ID=69184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450A TWI682765B (zh) 2018-03-27 2018-03-27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27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586B (zh) * 2020-12-09 2022-06-21 國立臺灣大學 脈博重現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49019Y (zh) * 2003-11-13 2004-10-20 李士春 脉诊传感指舟器
CN201389020Y (zh) * 2009-04-16 2010-01-27 潘礼庆 一种中医脉诊测试笔
TWI556794B (zh) * 2015-06-12 2016-11-11 羅錦興 用於脈診的陣列感測模組及脈診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586B (zh) * 2020-12-09 2022-06-21 國立臺灣大學 脈博重現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2765B (zh) 2020-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o et al.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TCM finger-reading sensations: I. Bi-sensing pulse diagnosis instrument
Caramiaux et al. Understanding gesture expressivity through muscle sensing
Gruss et al. Multi-modal signals for analyzing pain responses to thermal and electrical stimuli
Gohel et al. Review on electromyography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tfolk et al. Transfer of tactile input from an artificial hand to the forearm: experiments in amputees and able-bodied volunteers
Siddiqui et al. Multimodal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using single IMU and acoustic measurements at wrist
Antfolk et al. Design and technical construction of a tactile display for sensory feedback in a hand prosthesis system
Melero et al. Upbeat: augmented reality-guided dancing for prosthetic rehabilitation of upper limb amputees
US20090204668A1 (en) System and process for distant pulse diagnosis
WO2011147221A1 (zh) 双感测脉诊仪
RU2319444C1 (ru) Способ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варианты)
JP2005227534A (ja) 理学的診療訓練用人体装着具
Nizami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rearm muscle activation in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via high-density electromyography: A case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myoelectric control
Li et al.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ergonomic research on laparoscopic instrument handles
Siddiqui et al. Hand gesture recognition using multiple acoustic measurements at wrist
CN108652588A (zh) 远程脉诊的脉象触觉重现系统及方法
TWI682765B (zh)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
Wan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massage platform for medical training
JP2003079602A (ja) 心身診断システム
TWI626037B (zh) Virtual reality system for psychological clinical application
TW201836547A (zh) 遠端脈診的脈象觸覺重現系統及方法
JP2001198091A (ja) 診断装置
TWI546050B (zh) 可用於近端與遠端脈診的脈診設備
Riederer et al. Development of tests to evaluate the sensory abilit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touch and force sensors
Chatterjee et al. Automatic estimation of interpersonal engagement during naturalistic conversation using dyadic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