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7892A -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7892A
TW201937892A TW108106863A TW108106863A TW201937892A TW 201937892 A TW201937892 A TW 201937892A TW 108106863 A TW108106863 A TW 108106863A TW 108106863 A TW108106863 A TW 108106863A TW 201937892 A TW201937892 A TW 2019378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
type
signal
user termi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2843B (zh
Inventor
諸我英之
永田聡
柿島佑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8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3Acquisition of prim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within cell-ID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6Acquisition of 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gro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備:送訊部,係發送上行共享頻道;和控制部,係在對前記上行共享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將各躍點的開始符元視為參考點,基於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對映類型,而決定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Description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次世代移動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於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被規格化(非專利文獻1)。又,為了LTE(LTE Rel.8、9)的更加大容量、高度化等之目的,LTE-A(LTE進階版,LTE Rel.10、11、12、13)正被規格化。
LTE的後繼系統(例如FRA(Future Radio Access)、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plus)、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亦稱為LTE Rel.14或15以上等)也正被研討。
於既存的LTE系統(例如LTE Rel.8-13)中,是使用1ms的子訊框(亦稱為傳輸時間間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等),來進行下行鏈路(DL:Downlink)及/或上行鏈路(UL:Uplink)之通訊。該當子訊框,係為已被頻道編碼的1資料封包的送訊時間單位,係為排程、鏈路調整、重送控制(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等的處理單位。
又,無線基地台(例如eNB(eNode B)),係控制對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的資料之分配(排程),使用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而將資料之排程指示通知給UE。例如,符合既存的LTE(例如LTE Rel.8-13)的UE,係在接收到用來指示UL送訊的DCI(亦被稱為UL允諾)的情況下,則在所定期間後(例如4ms後)的子訊框中,進行UL資料之送訊。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3GPP TS 36.300 V8.12.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Release 8)”,2010年4月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NR)中,為了獲得頻率分集增益,正在研討要支援UL頻道(例如UL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及/或UL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亦稱上行訊號等)之跳頻。
然而,對UL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若該當UL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未被適切地配置,則結果恐怕會導致無法適切地解調該當UL頻道。
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供一種,對UL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可適切地配置該當UL頻道之DMRS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為其個1個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露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備:送訊部,係發送上行共享頻道;和控制部,係在對前記上行共享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將各躍點的開始符元視為參考點,基於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對映類型,而決定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對UL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可適切地配置該當UL頻道之DMRS。
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 Rel.14、15以後、5G、NR等;以下亦稱為NR)中,利用時槽基礎的排程及迷你時槽基礎的排程來進行資料等之送訊,正被研討。
時槽,係為送訊的1個基本單位(basic transmission unit),1時槽係由所定數之符元所構成。例如,在通常CP(Normal CP)中,時槽期間是以第1符元數(例如14符元)而被構成,在擴充CP(Extended CP)中,時槽期間是以第2符元數(例如12符元)而被構成。
迷你時槽係相當於,以所定值(例如14符元(或12符元)以下之符元數而被構成的期間。作為一例,在DL的送訊(例如PDSCH送訊)中,迷你時槽係亦可以所定數(例如2、4或7之符元數)而被構成。
時槽基礎排程(類型A)、與迷你時槽基礎排程(類型B)係亦可視為,適用了不同的資源之分配方法的構成。
例如,想定在UL(例如PUSCH送訊)中,適用時槽基礎排程(亦稱為PUSCH對映類型A)的情況。此情況下,時槽中的PUSCH之開始位置係從預先設定之固定符元(例如符元索引#0)中被選擇,PUSCH之分配符元數(PUSCH長)係從所定值(Y)至14為止的範圍中被選擇(參照圖1A)。
在圖1A中係圖示了,對時槽的開頭符元起至第4符元(符元#0-#3)為止,分配了PUSCH的情況。如此在PUSCH對映類型A中,雖然PUSCH的開始位置係被固定,但PUSCH長度(此處係為L=6)係被彈性地設定。此外,Y係亦可為大於1的值(Y>1),也可為1以上。
於類型A中,PUSCH之解調時所被利用的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係被配置在一個以上之符元(DMRS符元)。最初的DMRS符元(l0 ),係亦可藉由上層參數(例如UL-DMRS-typeA-pos )而被表示。例如,該當上層參數係亦可表示,l0 為2或3之哪一者(亦可表示最初之DMRS符元是符元索引2或3之哪一者)。
又,在類型A中,除了該當最初之DMRS符元(l0 )以外,亦可還在一個以上之追加之符元中配置DMRS。該當追加之DMRS符元之位置及或數量,係亦可藉由上層參數(例如DMRS-add-pos)及PUSCH之期間(符元數)之至少一者而被表示。
又,在類型A中,DMRS符元之時間方向之位置l,係亦可把時槽之開始符元(符元#0)視為基準(參考點(reference point))而被規定。
想定在UL(例如PUSCH送訊)中,適用迷你時槽基礎排程(亦稱為PUSCH對映類型B)的情況。此情況下,PUSCH之分配符元數(PUSCH長度)係從預先設定之候補符元數(1~14符元數)中被選擇,PUSCH於時槽中的開始位置係被設定在時槽的任意場所(符元)(參照圖1B)。
在圖1B中係圖示了,PUSCH之開始符元係為所定符元(此處係為符元#3(S=3)),從開始符元起被連續分配的符元數係為4(L=6)的情況。如此在PUSCH對映類型B中,PUSCH之開始符元(S),與從該當開始符元起連續的符元數(L),係從基地台被通知給UE。從開始符元起連續的符元數(L)係亦稱為PUSCH長度。如此,在PUSCH對映類型B中,PUSCH的開始位置係被彈性地設定。
於類型B中,PUSCH之解調時所被利用的DM-RS,係被配置在一個以上之符元(DMRS)。該當DMRS用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係亦可為固定的符元。例如,最初之DMRS符元,係亦可等於PUSCH之開始符元(亦可為l0 =0)。
又,在類型B中,除了該當最初之符元(l0 )以外,亦可還在一個以上之追加之符元中配置DMRS。該當追加之DMRS符元之位置及或數量,係亦可藉由上層參數(例如DMRS-add-pos)及PUSCH之期間(符元數)之至少一者而被表示。
又,在類型B中,DMRS符元之時間方向之位置l,係亦可把已被排程之PUSCH資源的開始符元(在圖1B中係為符元#3)視為基準(參考點)而被規定。
表示資料(例如PUSCH)之開始符元的資訊(S)、與表示資料之長度的資訊(L)(或是S與L之組合集合之資訊),係亦可從無線基地台通知給使用者終端。此情況下,無線基地台係亦可將開始符元(S)與資料長度(L)所組合而成的複數之候補(選項)以上層訊令事前設定給使用者終端,將用來指定特定之候補的資訊,以下行控制資訊而通知給使用者終端。此外,於類型B中,PUSCH長度與開始位置之組合係被想定有105種。
又,要設成哪一種對映類型之PUSCH,係亦可藉由上層訊令(例如上層訊令)而被設定,亦可藉由DCI而被通知,亦可藉由兩者之組合而被辨識。
順便一提,在NR中,為了獲得頻率分集增益,正在研討要對PUSCH適用跳頻。然而,對PUS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如果PUSCH之DMRS未被適切地配置,則結果恐怕會導致無法適切地解調該當PUSCH。又,同樣的問題在對PUC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恐怕也會發生。
於是,本發明人等係想到了,在對UL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基於該當UL頻道的對時間方向的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而每一躍點地或在躍點間為共通地,決定該當UL頻道之DMRS用之符元(DMRS符元)。
以下,關於本發明所涉及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而詳細說明。此外,以下雖然是以對PUSCH適用跳頻的情況為中心做說明,但對PUC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也可適宜地適用。
又,以下是以在1時槽內適用跳頻的時槽內跳頻(intra-slot frequency hopping)為一例來做說明,但對在複數個時槽間適用跳頻的時槽間跳頻(inter-slot frequency hopping)也可適宜地適用。
(第1態樣)
在第1態樣中係說明,使用者終端是基於PUSCH的對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而每一躍點地控制PUSCH之DMRS符元的例子。
於第1態樣中,使用者終端係接收,每一躍點地表示前記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之哪一者)的類型資訊(亦稱第1類型資訊、躍點別類型資訊等)。例如,對PUSCH適用2躍點之跳頻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表示第1躍點之分配類型的資訊(第1躍點用類型資訊(Mapping-type-UL-hop1)及表示第2躍點之分配類型的資訊(第2躍點用類型資訊(Mapping-type-UL-hop2)。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基於上記每一躍點之類型資訊,而每一躍點地決定PUSCH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
又,於第1態樣中,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每一躍點地表示DMRS之位置的位置資訊(亦稱為第1位置資訊、躍點別位置資訊等)。例如,對PUSCH適用2躍點之跳頻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表示第1躍點之DMRS之位置的資訊(第1躍點用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hop1)及表示第2躍點之DMRS之位置的資訊(第2躍點用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hop2)。
每一躍點之位置資訊係亦可表示,各躍點的l0 為2或3之哪一者(亦可表示最初之DMRS符元是符元索引2或3之哪一者)。此外,符元索引,係亦可以參考點為基準(將參考點設成符元索引0然後由小而大之順序)而被附加。
使用者終端,係在分配類型係為PUSCH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之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的情況下,亦可基於每一躍點之位置資訊,而每一躍點地決定DMRS符元。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將上記每一躍點之類型資訊及上記每一躍點之位置資訊之至少一者,藉由上層訊令及/或實體層訊令而予以接收。上層訊令係亦可為例如:RRC訊令、MAC訊令、廣播資訊等之任一者,或是這些的組合。廣播資訊係亦可為例如: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RMSI: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及/或OSI:Other System Information)等。
圖2A及2B係為第1態樣所述之分配類型及DMRS符元之控制之一例的圖示。圖2A中係圖示了上記類型A之一例,圖2B中係圖示了上記類型B之一例。
如圖2A及2B所示,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基於第1躍點用類型資訊(Mapping-type-UL-hop1)及第2躍點用類型資訊(Mapping-type-UL-hop2),而分別決定第1躍點及第2躍點之分配類型。此外,在圖2A及2B中,雖然是假設在第1躍點及第2躍點間適用相同的分配類型,但在第1躍點及第2躍點間亦可適用不同的分配類型。
如圖2A所示,在類型A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符元索引0),基於每一躍點之位置資訊,來決定最初之DMRS符元。
例如,在圖2A中,假設第1躍點用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hop1)是表示符元索引2,第2躍點用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hop2)是表示符元索引3。因此,使用者終端,係以第1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1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2。另一方面,使用者終端,係以第2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2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3。
又,如圖2B所示,在類型B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將最初之DMRS符元決定在所定位置(例如符元索引0)。
例如,在圖2B中,使用者終端,係以第1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1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0。同樣地,使用者終端,係以第2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2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0。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在圖2A及2B中,各躍點的追加之DMRS符元也是,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基於上層參數(DMRS-add-pos)而被決定。此外,該當上層參數(DMRS-add-pos),係亦可每一躍點地被設定(configure)給使用者終端。
在第1態樣中,PUSCH的對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及/或DMRS符元之位置,是每一躍點地被獨立控制。因此,例如,可容易將PUSCH之DMRS與PDSCH之DMRS配置在同一符元。其結果為,可容易達成管線化解調,可提升解調精度。
(第2態樣)
在第2態樣中係說明,使用者終端是基於PUSCH的對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而在躍點間共通地控制PUSCH之DMRS符元的例子。
於第2態樣中,使用者終端係接收,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前記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之哪一者)的類型資訊(亦稱第2類型資訊、共通類型資訊等)。例如,對PUSCH適用2躍點之跳頻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表示第1躍點及第2躍點間共通之分配類型的資訊(Mapping-type-UL)。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基於上記躍點間為共通之類型資訊,而決定PUSCH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
又,於第1態樣中,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DMRS之位置的位置資訊(亦稱為第2位置資訊、共通位置資訊等)。例如,對PUSCH適用2躍點之跳頻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接收表示第1躍點及第2躍點間共通之DMRS之位置的資訊(UL-DMRS-typeA-pos)。
上記共通位置資訊係亦可表示,l0 為2或3之哪一者(亦可表示最初之DMRS符元是符元索引2或3之哪一者)。此外,符元索引,係亦可以參考點為基準(將參考點設成符元索引0然後由小而大之順序)而被附加。
使用者終端,係在分配類型係為PUSCH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之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的情況下,亦可基於上記共通位置資訊,而決定各躍點的DMRS符元。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將上記共通類型資訊及上記共通位置資訊之至少一者,藉由上層訊令及/或實體層訊令而予以接收。上層訊令係亦可為例如:RRC訊令、MAC訊令、廣播資訊等之任一者,或是這些的組合。廣播資訊係亦可為例如:主資訊區塊(MIB、系統資訊區塊(SIB、系統資訊(RMSI及/或OSI)等。
圖3A及3B係為第2態樣所述之分配類型及DMRS符元之控制之一例的圖示。圖3A中係圖示了上記類型A之一例,圖3B中係圖示了上記類型B之一例。
如圖3A及3B所示,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基於上記共通類型資訊(Mapping-type-UL),而分別決定第1躍點及第2躍點之分配類型。在圖3A及3B中,第1躍點及第2躍點間係被適用相同的分配類型。
如圖3A所示,在類型A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符元索引0),基於上記共通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來決定最初之DMRS符元。
例如,在圖3A中,假設共通位置資訊(UL-DMRS-typeA-pos)是表示符元索引2。因此,使用者終端,係以第1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1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2。同樣地,使用者終端,係以第2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2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2。
又,如圖3B所示,在類型B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將最初之DMRS符元決定在所定位置(例如符元索引0)。
例如,在圖3B中,使用者終端,係以第1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1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0。同樣地,使用者終端,係以第2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而將第2躍點的最初之DMRS符元(l0 )決定成符元#0。
此外,雖然未圖示,但在圖3A及3B中,各躍點的追加之DMRS符元也是,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基於上層參數(DMRS-add-pos)而被決定。此外,該當上層參數(DMRS-add-pos),係亦可每一躍點地被設定(configure)給使用者終端。
在第2態樣中,PUSCH的對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例如上記類型A或類型B)及/或DMRS符元之位置,是在躍點間共通地被控制。因此,相較於每一躍點地把類型資訊及/或位置資訊從無線基地台對使用者終端做訊令的情況,可削減額外負擔。
(第3態樣)
在第3態樣中,是以上記第1態樣或上記第2態樣所涉及之使用者終端之動作為中心做說明。圖4係為第3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動作之一例的圖示。
如圖4所示,在PUSCH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之類型(上記類型A、PUSCH對映類型A)時,對該當PUSCH不適用跳頻的情況下,l(DMRS的時間方向之位置,亦稱DMRS符元等),係以時槽之最初(亦稱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符元索引0)而被相對地規定。另一方面,對該當PUS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l,係亦可以各躍點之最初(亦稱開始符元)為參考點而被相對地規定。
又,於類型A中,l0 (最初之DMRS的時間方向之位置,亦稱最初之DMRS符元等),係亦可為符元#2或#3。該當符元,係亦可以參考點為基準(將參考點設成符元#0然後由小而大之順序)而被附加有索引。
如圖4所示,在PUSCH之開始符元是不被固定之類型(上記類型B、PUSCH對映類型B)時,對該當PUSCH不適用跳頻的情況下,l(DMRS的時間方向之位置,亦稱DMRS符元等),係以已被排程之PUSCH用的資源之最初(亦稱開始符元)為參考點(符元#0、符元索引0)而被相對地規定。另一方面,對該當PUS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l,係亦可以各躍點之最初(亦稱開始符元)為參考點而被相對地規定。
又,於類型B中,l0 (最初之DMRS的時間方向之位置,亦稱最初之DMRS符元等),係亦可為符元#0。該當符元,係亦可以參考點為基準(將參考點設成符元#0然後由小而大之順序)而被附加有索引。
此外,圖4係亦可對上記第1態樣或上記第2態樣之任一者做適用。在上記第1態樣中,上記類型A或類型B之判斷,係亦可基於每一躍點之類型資訊(例如Mapping-type-UL-hop1及Mapping-type-UL-hop2)而每一躍點地被進行。又,上記l0 是符元#2或#3之哪一者的判定,係亦可基於每一躍點之位置資訊(例如UL-DMRS-typeA-pos-hop1及UL-DMRS-typeA-pos-hop2)而每一躍點地被進行。
另一方面,在上記第2態樣中,上記類型A或類型B之判斷,係亦可基於上記共通類型資訊(例如Mapping-type-UL-hop)而在躍點間被共通地進行。又,上記l0 是符元#2或#3之哪一者的判定,係亦可基於上記共通位置資訊(例如UL-DMRS-typeA-pos)而在躍點間被共通地進行。
(無線通訊系統)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在此無線通訊系統中,是使用本發明的上記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之任一者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通訊。
圖5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係可適用,以LTE系統之系統頻寬(例如20MHz)為1單位的複數個基本頻率區塊(分量載波)所一體化而成的載波聚合(CA)及/或雙連結(DC)。
此外,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被稱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NR(New Radio)、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等,亦可被稱為實現這些的系統。
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備:形成涵蓋範圍較廣的巨集蜂巢網C1的無線基地台11、被配置在巨集蜂巢網C1內,形成比巨集蜂巢網C1小的小型蜂巢網C2的無線基地台12(12a-12c)。又,巨集蜂巢網C1及各小型蜂巢網C2中,係配置有使用者終端20。各蜂巢網及使用者終端20之配置、數量等,係不限定於圖示的態樣。
使用者終端20,係可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1及無線基地台12之雙方。想定使用者終端20,係將巨集蜂巢網C1及小型蜂巢網C2,使用CA或DC而同時加以使用。又,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使用複數蜂巢網(CC)(例如5個以下之CC、6個以上之CC)來適用CA或DC。
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係可在相對較低的頻帶(例如2GHz)中使用頻寬較窄的載波(亦被稱為既存載波、legacy carrier等)來進行通訊。另一方面,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係在相對較高的頻帶(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頻寬較廣的載波,也可使用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相同的載波。此外,各無線基地台所利用的頻帶之構成係不限於此。
又,使用者終端20,係可在各蜂巢網中,使用分時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及/或分頻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來進行通訊。又,在各蜂巢網(載波)中,亦可適用單一之參數集(Numerology),也可適用複數種不同的參數集。
無線基地台11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或2個無線基地台12間),係亦可藉由有線(例如符合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等)或無線而被連接。
無線基地台11及各無線基地台12,係分別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透過上位台裝置30而連接至核心網路40。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又,各無線基地台12,係亦可透過無線基地台11而連接至上位台裝置30。
此外,無線基地台11,係為具有相對較廣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巨集基地台、集約節點、eNB(eNodeB)、收送訊點等。又,無線基地台12,係為具有局部性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小型基地台、微基地台、微微基地台、毫微微基地台、HeNB (Home 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收送訊點等。以下,在不區別無線基地台11及12時,則總稱為無線基地台10。
各使用者終端20,係為支援LTE、LTE-A等之各種通訊方式的終端,不只包含移動通訊終端(移動台),也可包含固定通訊終端(固定台)。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在下行鏈路係適用正交分頻多元接取(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上行鏈路係適用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或OFDMA。
OFDMA,係將頻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道(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係將系統頻寬按照每台終端而分割成由1或連續之資源區塊所構成的頻帶,藉由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此外,上行及下行之無線存取方式,係不限於這些的組合,亦可使用其他無線存取方式。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路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廣播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頻道等。藉由PDSCH,使用者資料、上層控制資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係被傳輸。又,藉由PBCH,MIB (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係被傳輸。
下行L1/L2控制頻道係含有: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藉由PDCCH,含有PDSCH及/或及PUSCH之排程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係被傳輸。
此外,亦可藉由DCI來通知排程資訊。例如,將DL資料收訊予以排程的DCI,係亦可被稱為DL分配,將UL資料送訊予以排程的DCI,係亦可被稱為UL允諾。
藉由PCFICH,PDCCH中所使用的OFDM符元數係被傳輸。藉由PHICH,對PUSCH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之送達確認資訊(例如重送控制處理、HARQ-ACK、ACK/NACK等),係被傳輸。EPDCCH,係與PDSCH(下行共享資料頻道)被分頻多工,與PDCCH同樣地被使用於DCI等之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路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隨機存取頻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藉由PUSCH,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等係被傳輸。又,藉由PUCCH,下行鏈結的無線品質資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達確認資訊、排程請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係被傳輸。藉由PRACH,用來與蜂巢網建立連接所需之隨機存取前文,係被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參照訊號,係傳輸: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頻道狀態資訊參照訊號(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位置決定參照訊號(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等。又,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參照訊號,係傳輸:測定用參照訊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等。此外,DMRS係亦可被稱為使用者終端固有參照訊號(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又,所被傳輸的參照訊號,係不限於這些。
(無線基地台)
圖6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無線基地台1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呼叫處理部105、傳輸路介面106。此外,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藉由下行鏈路,從無線基地台10被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的使用者資料,係從上位台裝置30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關於使用者資料,係被進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之處理、使用者資料之分割・結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送控制等之RLC層的送訊處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重送控制(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等之送訊處理,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又,關於下行控制訊號也是,會進行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葉轉換等之送訊處理,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
收送訊部1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對每一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1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藉由放大部102而被增幅,從收送訊天線101被發送。收送訊部1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訊號,已被收送訊天線101所接收之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收送訊部103係將已被放大部102所增幅的上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1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對已被輸入之上行訊號中所含之使用者資料,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錯誤訂正解碼、MAC重送控制的收訊處理、RLC層及PDCP層的收訊處理,然後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傳輸至上位台裝置30。呼叫處理部105,係進行通訊頻道之呼叫處理(設定、釋放等)、無線基地台10的狀態管理、或無線資源之管理等。
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所定之介面,與上位台裝置30收送訊號。又,傳輸路介面106,係亦可透過符合基地台間介面(例如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而與其他無線基地台10收送訊號(回程訊令)。
又,收送訊部103,係將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PUSCH及/或PUCCH),予以接收。又,收送訊部103,係將該當上行訊號之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對映類型)、該當上行訊號之開始符元與上行訊號之期間(符元數)之相關資訊的至少一者,予以發送。
圖7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在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亦可想定無線基地台10係還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排程器)301、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收訊訊號處理部304、測定部3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無線基地台1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104所包含。
控制部(排程器)301,係實施無線基地台10全體的控制。控制部301,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3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中的訊號之生成、對映部303中的訊號的分配等。又,控制部3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中的訊號之收訊處理、測定部305中的訊號之測定等。
控制部301係控制:系統資訊、下行資料訊號(例如以PDSCH而被發送的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例如以PDCCH及/或EPDCCH而被發送的訊號、送達確認資訊等)之排程(例如資源分配)。又,控制部301,係基於對上行資料訊號的重送控制之要否的判定結果等,來控制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等之生成。又,控制部301係進行同步訊號(例如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 (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下行參照訊號(例如CRS、CSI-RS、DMRS)等的排程之控制。
又,控制部301係控制:上行資料訊號(例如以PUSCH而被發送的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例如以PUCCH及/或PUSCH而被發送的訊號、送達確認資訊等)、隨機存取前文(例如以PRACH而被發送的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之排程。
又,控制部301係控制上行訊號(例如PUCCH及/或PUSCH)之跳頻。
又,控制部301係亦可控制,表示上行訊號(例如PUCCH及/或PUSCH)之每一躍點之分配類型的第1類型資訊、或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前記分配類型的第2類型資訊的生成及/或送訊。
又,控制部301係亦可控制,每一躍點地表示上行訊號(例如PUCCH及/或PUSCH)之DMRS之位置的第1位置資訊、或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前記DMRS之位置的第2位置資訊的生成及/或送訊。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303。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例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用來通知下行資料之分配資訊的DL指派及/或用來通知上行資料之分配資訊的UL允諾。DL分配及UL允諾,係皆為DCI,遵循DCI格式。又,對下行資料訊號,係依照基於來自各使用者終端20的頻道狀態資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而被決定的編碼率、調變方式而進行編碼處理、調變處理。
對映部3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生成的下行訊號,對映至所定之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103。對映部3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對從收送訊部1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01。例如,接收到含有HARQ-ACK的PUCCH時,將HARQ-ACK輸出至控制部3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收訊訊號及/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305。
測定部3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3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例如,測定部305,係亦可基於已接收之訊號,來進行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測定、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測定等。測定部305,係亦可針對收訊功率(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收訊品質(例如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NR(Signal to Noise Ratio))、訊號強度(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傳播路徑資訊(例如CSI)等,而進行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301。
(使用者終端)
圖8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使用者終端2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應用程式部205。此外,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已被收送訊天線201所接收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收送訊部203,係將已被放大部202所增幅的下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2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收送訊部2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對已被輸入的基頻訊號,進行FFT處理、錯誤訂正解碼、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等。下行鏈路之使用者資料,係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應用程式部205,係進行有關於比實體層及MAC層更上位層的處理等。又,下行鏈路的資料當中,廣播資訊亦可也被轉送至應用程式部205。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鏈路的使用者資料,係從應用程式部205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係進行重送控制之送訊處理(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頻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203。收送訊部2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2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藉由放大部202而被增幅,從收送訊天線201被發送。
又,收送訊部203,係將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PUSCH及/或PUCCH),予以發送。又,收送訊部203,係將該當上行訊號之時間方向之分配類型(對映類型)、該當上行訊號之開始符元與上行訊號之期間(符元數)之相關資訊的至少一者,予以接收。
又,收送訊部203係亦可接收,每一躍點地表示前記分配類型的第1類型資訊、或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前記分配類型的第2類型資訊。又,收送訊部203係亦可接收,每一躍點地表示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之位置的第1位置資訊、或在躍點間共通地表示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之位置的第2位置資訊。
圖9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於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亦可想定使用者終端20係還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測定部4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使用者終端2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包含。
控制部401,係實施使用者終端20全體之控制。控制部401,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4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中的訊號之生成、對映部403中的訊號的分配等。又,控制部4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中的訊號之收訊處理、測定部405中的訊號之測定等。
控制部401,係將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控制訊號及下行資料訊號,從收訊訊號處理部404加以取得。控制部401,係基於下行控制訊號及/或對下行資料訊號的重送控制之要否的判定結果等,來控制上行控制訊號及/或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
控制部401,係在對上行訊號(例如PUSCH及/或PUCCH)適用跳頻的情況下,亦可基於前記上行訊號對時間方向的分配類型,而每一躍點地或在躍點間為共通地,決定前記上行訊號之DMRS符元(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控制部401,係亦可基於前記第1類型資訊或前記第2類型資訊,而每一躍點地或在躍點間為共通地,決定前記分配類型。
控制部401,係在前記分配類型是前記上行訊號(PUSCH及/或PUCCH)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之類型(類型A)的情況下,亦可基於前記第1位置資訊或前記第2位置資訊,而每一躍點地或在躍點間為共通地,決定DMRS符元。
控制部401,係在前記分配類型係為前記上行訊號(PUSCH及/或PUCCH)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之類型(類型A)的情況下,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來決定DMRS符元。
控制部401,係在前記分配類型係為前記上行訊號(PUSCH及/或PUCCH)之開始符元是不被固定之類型(類型B)的情況下,亦可以各躍點之開始符元為參考點,來決定DMRS符元。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403。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例如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送達確認資訊、頻道狀態資訊(CSI)等所相關之上行控制訊號。又,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資料訊號。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在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通知的下行控制訊號中含有UL允諾的情況下,被從控制部401指示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
對映部4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生成的上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203。對映部4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對從收送訊部2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構成本發明所述之收訊部。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401。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例如廣播資訊、系統資訊、RRC訊令、DCI等,輸出至控制部4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收訊訊號及/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405。
測定部4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4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例如,測定部405,係亦可基於已接收之訊號,來進行RRM測定、CSI測定等。測定部405,係亦可針對收訊功率(例如RSRP)、收訊品質(例如RSRQ、SINR、SNR)、訊號強度(例如RSSI)、傳播路徑資訊(例如CSI)等,進行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401。
(硬體構成)
此外,上記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的區塊圖,係表示機能單位之區塊。這些機能區塊(構成部),係可藉由硬體及/或軟體之任意之組合而被實現。又,各機能區塊的實現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亦即,各機能區塊,係亦可使用實體性及/或邏輯性結合的1個裝置來實現,也可將實體性及/或邏輯性分離的2個以上的裝置直接及/或間接(例如使用有線或無線)做連接,亦可使用這些複數裝置來實現。
例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等,係亦可以進行本發明的無線通訊方法之處理的電腦的方式來發揮機能。圖10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實體上係亦可被構成為含有: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儲存體1003、通訊裝置1004、輸入裝置1005、輸出裝置1006、匯流排1007等的電腦裝置。
此外,以下的說明中,「裝置」此一用語,係可改讀成電路、元件、單元等。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的硬體構成,係可將圖所示的各裝置含有1或複數個而被構成,也可不含一部分之裝置而被構成。
例如,處理器1001雖然只圖示1個,但亦可為複數處理器。又,處理係亦可藉由1個處理器而被執行,處理亦可是同時、逐次、或使用其他手法,藉由1個以上之處理器而被執行。此外,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1個以上之晶片而被實作。
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中的各機能係例如,藉由在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硬體上讀入所定之軟體(程式),由處理器1001進行演算,控制經由通訊裝置1004之通訊、或是控制記憶體1002及儲存體1003中的資料之讀出及/或寫入等等,而被實現。
處理器1001,係例如,使作業系統動作而控制電腦全體。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與周邊裝置之介面、控制裝置、演算裝置、含有暫存器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而被構成。例如,上述的基頻訊號處理部104(204),呼叫處理部105等,係亦可藉由處理器1001而被實現。
又,處理器1001,係將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資料等,從儲存體1003及/或通訊裝置1004讀出至記憶體1002,依照它們而執行各種處理。作為程式係可使用,令電腦執行上述之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動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式。例如,使用者終端20的控制部401,係亦可藉由被儲存在記憶體1002中、於處理器1001中動作的控制程式而被實現,至於其他機能區塊也是亦可同樣地被實現。
記憶體1002,係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藉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Electrically EP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來構成。記憶體1002,係亦可被稱為暫存器、快取、主記憶體(主記憶裝置)等。記憶體1002,係可將為了實施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而可執行的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等,加以保存。
儲存體1003,係為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可藉由例如:軟碟、Floppy(註冊商標)碟、光磁碟(例如精巧碟片(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數位多用途碟片、Blu-ray(註冊商標)碟片)、可移除式碟片、硬碟機、智慧卡、快閃記憶體裝置(例如卡片、記憶棒、鑰匙裝置)、磁帶、資料庫、伺服器、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所構成。儲存體1003,係亦可被稱為輔助記憶裝置。
通訊裝置1004,係為透過有線及/或無線網路而進行電腦間之通訊所需之硬體(收送訊裝置),亦稱為例如網路裝置、網路控制器、網路卡、通訊模組等。通訊裝置1004,係為了實現例如分頻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及/或分時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而亦可含有高周波開關、雙工器、濾波器、頻率合成器等所構成。例如,上述的收送訊天線101(201)、放大部102(202)、收送訊部103(203)、傳輸路介面106等,係亦可藉由通訊裝置1004來實現。
輸入裝置1005,係為接受來自外部之輸入的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麥克風、開關、按鈕、感測器等)。輸出裝置1006,係為實施對外部之輸出的輸出裝置(例如顯示器、揚聲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燈等)。此外,輸入裝置1005及輸出裝置1006,係亦可為一體的構成(例如觸控面板)。
又,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各裝置,係藉由用來通訊資訊所需之匯流排1007而被連接。匯流排1007,係亦可使用單一匯流排來構成,亦可使用隨裝置間而不同的匯流排來構成。
又,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含有: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之硬體而被構成,使用該當硬體,來實現各機能區塊的部分或全部。例如,處理器1001,係亦可使用這些硬體之至少1者而被實作。
(變形例)
此外,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用語及/或本說明書之理解上所必須之用語,係亦可置換成具有相同或類似意義的用語。例如,頻道及/或符元係亦可為訊號(訊令)。又,訊號係亦可為訊息。參照訊號,係亦可簡稱為RS(Reference Signal),隨著所被適用的標準而也可被稱為導頻(Pilot)、導頻訊號等。又,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係亦可被稱為蜂巢網、頻率載波、載波頻率等。
又,無線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期間(訊框)所構成。構成無線訊框的該當1個或複數個各期間(訊框),係亦被稱為子訊框。再者,子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時槽所構成。子訊框係亦可為,不依存於參數集(Numerology)的固定之時間長度(例如1ms)。
甚至,時槽係亦可為,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元、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元等)所構成。又,時槽係亦可為,基於參數集(Numerology)的時間單位。又,時槽係亦可含有複數個迷你時槽。各迷你時槽係亦可為,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所構成。又,迷你時槽係亦可被稱作子時槽。
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係皆用來表示訊號傳輸之際的時間單位。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係亦可使用各自所對應的別的稱呼。例如,1子訊框亦可被稱為送訊時間間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複數個連續的子訊框亦可被稱為TTI,1時槽或1迷你時槽亦可被稱為TTI。亦即,子訊框及/或TTI,係可為既存之LTE中的子訊框(1ms),亦可為比1ms還短的期間(例如1-13符元),亦可為比1ms還長的期間。此外,表示TTI的單位,係亦可不是被稱為子訊框而是被稱作時槽、迷你時槽等。
此處,TTI係指例如,無線通訊中的排程之最小時間單位。例如,在LTE系統中,無線基地台係對各使用者終端,將無線資源(各使用者終端上所能使用的頻率頻寬、送訊功率等),以TTI單位進行分配排程。此外,TTI之定義係不限於此。
TTI係亦可為,已被頻道編碼的資料封包(傳輸區塊)、碼塊、及/或碼字的送訊時間單位,亦可為排程、鏈路調整等的處理單位。此外,TTI有被給予時,實際上傳輸區塊、碼塊、及/或碼字所被對映之時間區間(例如符元數),係亦可比該當TTI還短。
此外,1時槽或1迷你時槽被稱為TTI的情況下,1個以上之TTI(亦即1個以上之時槽或1個以上之迷你時槽),係亦可成為排程的最小時間單位。又,將該當排程的最小時間單位予以構成的時槽數(迷你時槽數)係亦可被控制。
具有1ms之時間長度的TTI係亦可被稱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正常TTI、長TTI、通常子訊框、正常子訊框、或長子訊框等。比通常TTI還短的TTI,係亦可被稱作縮短TTI、短TTI、部分TTI(partial或fractional TTI)、縮短子訊框、短子訊框、迷你時槽、或子時槽等。
此外,長TTI(例如通常TTI、子訊框等),係亦可改讀成具有超過1ms之時間長度的TTI,短TTI(例如縮短TTI等),係亦可改讀成具有未滿於長TTI之TTI長度且1ms以上之TTI長度的TTI。
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係為時間領域及頻率領域的資源分配單位,在頻率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連續的副搬送波(子載波(subcarrier))。又,RB,係於時間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符元,也可為1時槽、1迷你時槽、1子訊框或1TTI之長度。1TTI、1子訊框,係亦可分別藉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此外,1個或複數個RB,係亦可被稱作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B)、子載波群組(SCG:Sub-Carrier Group)、資源元素群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PRB配對、RB配對等。
又,資源區塊,係亦可藉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所構成。例如,1RE,係亦可為1子載波及1符元之無線資源領域。
此外,上述的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等之結構係僅為例示。例如無線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之數量、每一子訊框或無線訊框的時槽之數量、時槽內所含之迷你時槽之數量、時槽或迷你時槽中所含之符元及RB之數量、RB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及TTI內的符元數、符元長度,循環前綴(CP:Cyclic Prefix)長度等之構成,係可作各式各樣的變更。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參數等,係可以使用絕對值來表示,也可以使用從所定之值起算之相對值來表示,亦可使用所對應之別的資訊來表示。例如,無線資源,係亦可藉由所定之索引而被指示。
於本說明書中對參數等所使用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的名稱。例如,各式各樣的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及資訊元件,係可藉由任何合適的名稱而加以識別,因此對這些各式各樣的頻道及資訊元件所分配的各式各樣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的名稱。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訊號等,係可使用各式各樣不同之技術之任一者來表現。例如,遍及上記說明全體所可能言及的資料、命令、指令、資訊、訊號、位元、符元、碼片等,係可藉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是磁性粒子、光場或是光子,或這些任意之組合來表現。
又,資訊、訊號等,係可從上層往下層、及/或從下層往上層輸出。資訊、訊號等,係亦可透過複數網路節點而被輸出入。
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保存在特定之場所(例如記憶體),也可使用管理表加以管理。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可被覆寫、更新或追記。已被輸出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刪除。已被輸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發送至其他裝置。
資訊的通知,係不限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態樣/實施形態,亦可使用其他方法來進行。例如,資訊的通知,係亦可藉由實體層訊令(例如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層訊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廣播資訊(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令)、其他訊號或這些組合來實施。
此外,實體層訊令,係亦可被稱為L1/L2 (Layer 1/Layer 2)控制資訊(L1/L2控制訊號)、L1控制資訊(L1控制訊號)等。又,RRC訊令,係亦可被稱為RRC訊息,例如,亦可為RRC連接設定(RRCConnectionSetup)訊息、RRC連接重新組態(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訊息等。又,MAC訊令,係亦可使用例如MAC控制元件(MAC CE(Control Element))而被通知。
又,所定之資訊之通知(例如「係為X」之通知),係不限於明示性的通知,亦可暗示性(例如藉由不進行該當所定之資訊之通知這件事情本身或別的資訊之通知)而被進行。
判定,係亦可藉由以1位元而被表示的值(0或1)而被進行,亦可藉由以真(true)或偽(false)而被表示的真偽值(boolean)而被進行,亦可藉由數值之比較(例如與所定之值的比較)而被進行。
軟體,係被稱為軟體、韌體、中介軟體、微碼、硬體描述語言,但不論是否以其他名稱來稱呼,應廣泛解釋成意指命令、命令集、代碼、代碼區段、程式碼、程式、子程式、軟體模組、應用程式、軟體應用程式、軟體封裝、常式、子常式、物件、可執行檔、執行緒、程序、機能等。
又,軟體、命令、資訊等,係亦可透過傳輸媒體而被收送訊。例如,軟體係使用有線技術(同軸纜線、光纖纜線、對絞線、數位訂閱者線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及/或無線技術(紅外線、微波等)而從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來源而被發送的情況下,這些有線技術及/或無線技術,係被包含在傳輸媒體之定義內。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系統」及「網路」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
於本說明書中,「基地台(BS:Base Station)」、「無線基地台」、「eNB」、「gNB」、「蜂巢網」、「區段」、「蜂巢網群組」、「載波」及「分量載波」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基地台係有時候會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存取點(access point)、送訊點、收訊點、毫微微蜂巢網、小型蜂巢網等之用語來稱呼。
基地台,係可收容1個或複數(例如3個)之蜂巢網(也被稱為區段)。基地台收容複數蜂巢網的情況下,基地台的涵蓋區域全體係可區分成小於複數個的區域,各個較小的區域,係亦可藉由基地台子系統(例如屋內用的小型基地台(RRH:Remote Radio Head)來提供通訊服務。「蜂巢網」或「區段」這些用語,係指在該涵蓋範圍中進行通訊服務的基地台及/或基地台子系統之涵蓋區域的部分或全體。
於本說明書中,「移動台(MS:Mobile Station)」、「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使用者裝置(UE:User Equipment)」及「終端」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基地台係有時候會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存取點(access point)、送訊點、收訊點、毫微微蜂巢網、小型蜂巢網等之用語來稱呼。
移動台,係對當業者而言,有時候也會用加入者台、行動單元、加入者單元、無線單元、遠端單元、行動裝置、無線裝置、無線通訊裝置、遠端裝置、行動加入者台、存取終端、行動終端、無線終端、遠端終端、手機、使用者代理器、行動客戶端、客戶端或其他數個適切的用語來稱呼。
又,本說明書中的無線基地台,係亦可改讀成使用者終端。例如,將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間之通訊,置換成複數個使用者終端間(D2D:Device-to-Device)之通訊構成,仍可適用本發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的機能,由使用者終端20來具有而構成。又,「上行」及「下行」等之用語,係亦可改讀成「旁路(side)」。例如,上行頻道,係亦可改讀成旁路頻道。
同樣地,本說明書中的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改讀成無線基地台。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機能,由無線基地台10來具有而構成。
本說明書中,由基地台所進行的動作,係隨著情況而有時也會由其上位節點(upper node)來進行。在包含具有基地台的1或複數個網路節點(network nodes)的網路中,為了與終端通訊而被進行的各式各樣的動作,係可以由基地台、基地台以外的1個以上之網路節點(例如可考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於這些)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此事係為自明。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亦可伴隨著執行而做切換使用。又,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之處理程序、序列、流程圖等,係只要沒有矛盾,其順序亦可替換。例如,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方法,係以例示性的順序來提示各式各樣之步驟的元件,並不限定於所提示的特定之順序。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被適用於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GSM(註冊商標)(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CDMA2000、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註冊商標))、IEEE 802.16(WiMAX(註冊商標))、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Bluetooth(註冊商標)、其他利用適切的無線通訊方法的系統及/或基於這些而被擴充成的次世代系統。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基於」此一記載,係只要沒有特別明記,就並非意味著「僅基於」。換言之,「基於」此一記載,係意味著「僅基於」和「至少基於」之雙方。
對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使用「第1」、「第2」等之稱呼之元件的任何參照,皆非全盤性地限定這些元件的量或順序。這些稱呼,係可作為用來區別2個以上之元件間的簡便方法,而於本說明書中被使用。因此,第1及第2元件之參照並非意味著,只能採用2個元件或以某種形式而讓第1元件早於第2元件先進行的意思。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判斷(決定) (determining)」此一用語,係有包含多種多樣之動作的情況。例如,「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計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處理(processing)、導出(deriving)、調査(investigating)、探索(looking up)(例如表、資料庫或是別的資料結構之探索)、確認(ascertain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收訊(receiving)(例如接收資訊)、送訊(transmitting)(例如發送資訊)、輸入(input)、輸出(output)、存取(accessing)(例如對記憶體中的資料做存取)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解決(resolving)、選擇(selecting)、選定(choosing)、確立(establishing)、比較(compar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亦即,「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某種動作,視為進行「判斷(決定)」。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被連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這些用語、或這些的任意變形,係意味著將2或其以上之元件間的直接或間接的任意連接或耦合,可包含在被彼此「連接」或「耦合」的2個元件間存在有1或其以上之中間元件的意思。元件間的耦合或連接,係可為實體性,也可為邏輯性,或亦可為這些的組合。例如,「連接」係亦可改讀成「存取」。
於本說明書中,2個元件被連接的情況係可想成是,使用1或其以上之電線、纜線及/或印刷電性連接,以及作為數個非限定且非包括的例子,而使用具有無線頻率領域、微波領域及/或光(可見及不可見之雙方)領域之波長的電磁能量等,而被彼此「連接」或「耦合」。
於本說明書中,「A與B不同」此一用語,係亦可意味著「A與B彼此不同」。「被分離」、「被耦合」等之用語亦可也做同樣地解釋。
於本說明書或申請範圍中,「含有(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及這些的變形被使用的情況下,這些用語,係和用語「具備」同樣地,是意指包括性。甚至,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被使用的用語「或(or)」,係並非意指排他性邏輯和。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詳細說明,但對當業者而言,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這是可自明之事項。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基於申請範圍之記載而定的本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正及變更樣態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係作為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帶有對本發明的任何形式之限制意義。
(附記)
以下針對本揭露的補充事項做附記。
<上行鏈路之跳頻所需之DM(Demodulation)-RS(Reference Signal)對映類型>
《背景》
・於NR上行鏈路中,為了達成頻率分集增益而要支援跳頻。
・用來通知先行(前部荷重,front-loaded:FL)DM-RS的最初之符元所需之詳細的機構,未被設計。
≫(例如為了對UL(uplink)及DL(downlink)而使DM-RS符元位置被對齊,為了達成管線化解調,為了提升解調精度)對各躍點具有2個獨立之位置,係為有益。
≫另一方面,為了削減gNB訊令之額外負擔,具有1個共通位置,係為有益。
《提案》
・對於各躍點,指示獨立的DM-RS位置。
≫例如Mapping-type-UL-hop1、Mapping-type-UL-hop2(例如A或B)
≫例如UL-DMRS-typeA-pos-hop1、UL-DMRS-typeA-pos-hop2(例如2或3)
・1個gNB訊令,係對各躍點而被共享。
≫例如Mapping-type-UL(例如A或B)
≫例如UL-DMRS-typeA-pos(例如2或3)
本申請是以2018年2月28日申請的日本特願2018-050163為基礎。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1‧‧‧無線通訊系統
10‧‧‧無線基地台
11‧‧‧無線基地台
12‧‧‧無線基地台
20‧‧‧使用者終端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101‧‧‧收送訊天線
102‧‧‧放大部
103‧‧‧收送訊部
104‧‧‧基頻訊號處理部
105‧‧‧呼叫處理部
106‧‧‧傳輸路介面
201‧‧‧收送訊天線
202‧‧‧放大部
203‧‧‧收送訊部
204‧‧‧基頻訊號處理部
205‧‧‧應用程式部
301‧‧‧控制部
302‧‧‧送訊訊號生成部
303‧‧‧對映部
304‧‧‧收訊訊號處理部
305‧‧‧測定部
401‧‧‧控制部
402‧‧‧送訊訊號生成部
403‧‧‧對映部
404‧‧‧收訊訊號處理部
405‧‧‧測定部
1001‧‧‧處理器
1002‧‧‧記憶體
1003‧‧‧儲存體
1004‧‧‧通訊裝置
1005‧‧‧輸入裝置
1006‧‧‧輸出裝置
1007‧‧‧匯流排
C1‧‧‧巨集蜂巢網
C2‧‧‧小型蜂巢網
[圖1] 圖1A及1B係為PUSCH之對映類型的說明圖。
[圖2] 圖2A及2B係為第1態樣所述之分配類型及DMRS符元之控制之一例的圖示。
[圖3] 圖3A及3B係為第2態樣所述之分配類型及DMRS符元之控制之一例的圖示。
[圖4] 圖4係為第3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動作之一例的圖示。
[圖5] 圖5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6] 圖6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7] 圖7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8] 圖8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9] 圖9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0] 圖10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Claims (6)

  1.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備: 送訊部,係發送上行共享頻道;和 控制部,係在對前記上行共享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將各躍點的開始符元視為參考點,基於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對映類型,而決定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對映類型係為,前記上行共享頻道之開始符元是被固定的類型A的情況下,則基於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用的最初之符元的索引,而決定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還具備:收訊部,係將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用的最初之符元的索引,以上層訊令而予以接收。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對映類型係為,前記上行共享頻道之開始符元是不被固定的類型B的情況下,則前記解調用參照訊號用的最初之符元的索引係為0。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表示追加之解調用參照訊號之位置的上層參數,而決定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
  6.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於使用者終端中,具有: 發送上行共享頻道的工程;和 在對前記上行共享頻道適用跳頻的情況下,將各躍點的開始符元視為參考點,基於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對映類型,而決定前記上行共享頻道的解調用參照訊號用之符元的工程。
TW108106863A 2018-02-28 2019-02-27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及系統 TWI832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0163 2018-02-28
JP2018-050163 201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892A true TW201937892A (zh) 2019-09-16
TWI832843B TWI832843B (zh) 2024-02-21

Family

ID=67804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863A TWI832843B (zh) 2018-02-28 2019-02-27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4616B2 (zh)
EP (1) EP3761736A4 (zh)
JP (1) JP7438933B2 (zh)
CN (1) CN111801978B (zh)
BR (1) BR112020017461A2 (zh)
CA (1) CA3092296A1 (zh)
TW (1) TWI832843B (zh)
WO (1) WO20191679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69375A1 (en) * 2019-11-07 2022-1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WO2022033876A1 (en) * 2020-08-14 2022-02-17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allocation for uplink shared channe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8621B2 (ja) * 2010-05-27 2012-05-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379255B2 (ja) * 2012-03-14 2013-12-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945414B1 (en) * 2013-01-14 2018-03-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TW201440564A (zh) * 2013-01-16 2014-10-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改善上鏈頻譜效率
CN106664675B (zh) * 2014-09-05 2020-06-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方法以及执行该方法的装置
JP6100829B2 (ja) * 2015-05-14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056020A1 (en) * 2015-09-30 2017-04-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Short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arrangement
CN106961316B (zh) * 2016-01-11 2020-02-04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LTE-A Pro中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US10608856B2 (en) * 2016-06-16 2020-03-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661847B (zh) * 2016-07-12 2023-05-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JP6769204B2 (ja) 2016-09-21 2020-10-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708938B2 (en) * 2016-10-31 2020-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L control channels with dynamic structures
KR101948901B1 (ko) * 2017-05-18 2019-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7792597A (zh) * 2017-07-17 2024-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dmrs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KR20200037347A (ko) * 2017-08-10 2020-04-08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5G(5th GENERATION) NR(NEW RADIO)을 위한 긴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설계의 슬롯 구조
US11497004B2 (en) * 2018-02-15 2022-11-08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38933B2 (ja) 2024-02-27
WO2019167939A1 (ja) 2019-09-06
CN111801978A (zh) 2020-10-20
EP3761736A4 (en) 2021-11-24
US20200412406A1 (en) 2020-12-31
BR112020017461A2 (pt) 2020-12-22
US11374616B2 (en) 2022-06-28
CN111801978B (zh) 2024-05-14
TWI832843B (zh) 2024-02-21
EP3761736A1 (en) 2021-01-06
JPWO2019167939A1 (ja) 2021-03-11
CA3092296A1 (en)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3849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83260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13852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2615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305557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TWI816828B (zh) 無線通訊終端、無線通訊方法、無線通訊基地台及無線通訊系統
CN112119667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3883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7151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21473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3855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6456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293134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7301038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TWI758550B (zh)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JPWO2019012635A1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CN112567844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13057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832843B (zh)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及系統
WO2018207374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200086689A (ko) 유저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WO201910754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10243785A1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17598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2615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