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5975A - 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 Google Patents

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5975A
TW201925975A TW106142455A TW106142455A TW201925975A TW 201925975 A TW201925975 A TW 201925975A TW 106142455 A TW106142455 A TW 106142455A TW 106142455 A TW106142455 A TW 106142455A TW 201925975 A TW201925975 A TW 2019259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hamber
chamber
communicates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2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6689B (zh
Inventor
藍文基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2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668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5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5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6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6689B/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係包含一容液板體組具有:一上容液板體,具有一上液體腔室;一下容液板體,具有一下液體腔室;一第一連通管,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於該上、下液體腔室之間;及複數連通道,每一連通道分別具有一連通口,分別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形成該工作液體的入口或出口。

Description

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散熱領域,特別指一種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目前,液冷散熱裝置被廣泛應用於通訊、電器、汽車、建築等行業,用於製造各種零部件及製成品。以通訊及電器領域為例,電腦在運作時,許多內部元件會產生大量熱能,因此良好的散熱系統是決定電腦運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所有會發熱的元件當中,一般以工作負荷最高的中央處理器(CPU)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熱問題最為棘手。尤其當前各類電腦遊戲的畫面愈來愈細膩,電腦輔助繪圖軟體的功能也日趨強大,這類軟體在運作時往往會讓中央處理器以及繪圖晶片處理器處於高負荷狀態,同時也會導致大量的熱能產生,這些熱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輕則導致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效能下降,嚴重時更可能造成中央處理器或繪圖晶片處理器的損壞或者使用壽命大幅降低。 請參閱第1圖,為了降低發熱電子元件的工作溫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裝置由一習知水冷排1透過二水導管51連接用以貼觸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的一水冷頭5及一水泵(Pump)6,透過水泵(Pump)6驅使水冷液(或稱工作液體)流動到水冷排1上散熱並不斷地進行循環冷卻,以快速散除熱量。習知水冷排1由複數散熱鰭片11、複數扁管12及二側水箱13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11設於該等直條狀扁管12彼此之間,且前述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的兩側是透過焊錫焊接而成,令該二側水箱13與該等散熱鰭片11及該等直條狀扁管12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1,並其中一側水箱13上設有一進水口131與一出水口132,該進水口131與出水口132分別用以連接相對二水導管51。 由於從該進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體於一側水箱13內後,從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到另一側水箱13內,接著再藉由該等直條狀扁管12內快速直通流經道一側水箱13內,然後由該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進入到水冷排1內的流動時間過短,相對使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與水冷排作熱交換時間也不長,以導致習知水冷排對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的解熱效果不佳,進而造成散熱效率不佳的問題。此外,由於習知水冷排的整體結構無法因應一電子裝置內的空間作結構調整變化,使得放置於一電子裝置(如電腦或伺服器)內時,該電子裝置內需一獨立空間來供給習知水冷排放置的問題。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解熱效能佳的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透過間隔層疊設置及在液體腔室內設有流道的結構設計,使得有效增加(或延長)一工作液體於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內的流動時間,藉以有效提升散熱效率的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包含:一容液板體組具有:一上容液板體,具有一上液體腔室;一下容液板體,具有一下液體腔室,該上容液板體係與該下容液板體間隔設置;一第一連通管,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於該上、下液體腔室之間;及複數連通道,每一連通道分別具有一連通口,分別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形成該工作液體的入口或出口。 在一實施中,該下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頂板及一第一底板,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相對蓋合形成該下液體腔室,該上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頂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相對蓋合形成該上液體腔室,該第一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並該第一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 在一實施中,該下液體腔室設置有一下流道,該下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上液體腔室設置有一上流道,該上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在一實施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及一第二連通道,該第一、二連通道的一第一、二連通口分別連通該下液體腔室,及一第三連通道的一第三連通口連通該上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下液體腔室設置有一第一分隔件分隔該下液體腔室形成一第一液體腔室及一第二液體腔室,該上液體腔室設置有一第二分隔件分隔該上液體腔室形成一第三液體腔室及一第四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及一第四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的一第一連通口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的一第二連通口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的一第三連通口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及該第四連通道的一第四連通口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第一、二、三、四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該第一、二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並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二、四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在一實施中,該下液體腔室更設置有一第三分隔件分隔該第一、二液體腔室分別形成一第五、六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一第三連通管、一第四連通管,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管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管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及一第四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四連通道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該第一、二、五、六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並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二、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四、五、六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在一實施中,該上液體腔室更設置有一第四分隔件分隔該第三、四液體腔室分別形成一第七、八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一第三連通管、一第四連通管,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三、四連通管貫的另一端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管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七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管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八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一第四連通道、一第五連通道、一第六連通道、一第七連通道及一第八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道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五連通道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連通道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該第七連通道連通該第七液體腔室,及該第八連通道連通該第八液體腔室。 在一實施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該第一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一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二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二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三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四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五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五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六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六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七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七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八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八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二、四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三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五、七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四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六、八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在一實施中,該容液板體更包含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上、下液體腔室或該等連通道其中任一。 在一實施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上、下液體腔室或該等連通道其中任一。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考第2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2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第2C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2D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如第2A、2B圖所示,本發明的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包含一容液板體組2,該容液板體組2具有一上容液板體21、一下容液板體23、一第一連通管251及複數連通道27。在本實施例中,該容液板體組2係表示為具有兩個容液板體間隔堆疊設置(該上、下容液板體21、23),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容液板體組2也可以表示為具有三個容液板體間隔堆疊設置,本發明並不侷限容液板體間隔堆疊設置的數量。 該下容液板體23具有一第一頂板231及一第一底板232,該第一頂板231與該第一底板232相對蓋合形成一下液體腔室233。該上容液板體21具有一第二頂板211及一第二底板212,該第二頂板211與該第二底板212相對蓋合形成一上液體腔室213,並該上容液板體21係與該下容液板體23間隔堆疊設置。該第一連通管251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213、233,並該第一連通管251的一端係貫穿該第一頂板231連通該下液體腔室233,並該第一連通管251的另一端係貫穿該第二底板212連通該上液體腔室213,以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於該上、下液體腔室213、233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連通道27係表示為一第一連通道271的一第一連通口271a及一第二連通道272的一第二連通口272a分別連通該下液體腔室233,並該第一、二連通口271a、272a係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另外該等連通道27係表示一第三連通道273的一第三連通口273a連通該上液體腔室213,並該第三連通口273a係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反之,該第一、二連通口271a、272a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並該第三連通口273a表示為該工作液體入口,亦可。 如第2D圖所示,帶有熱量的工作液體係從該第一、二連通口271a、272a流入該下液體腔室233,待該下液體腔室233充滿該工作液體,該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一連通管251流入該上液體腔室213,並該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然後進行輻射散熱。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3A圖所示並同時參考第2B圖,該下液體腔室233內設置有一下流道233a,該下流道233a在本實施例中係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231相對該下液體腔室233的一側,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下流道233a也可以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底板232相對該下液體腔室233的一側,以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該工作液體為高比熱係數的液體例如:水或純水等。並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3B圖所示並同時參考第2A圖,同時在該上液體腔室213設置有一上流道213a,該上流道213a在本實施例中係彎繞形成在該第二底板212相對該上液體腔室213的一側,以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上流道213a也可以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211相對該上液體腔室213的一側,以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如第3C圖所示,藉由該上、下流道213a、233a的設置,以延長該工作液體在該上、下液體腔室內213、233流動的時間,進而延長工作液體與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的熱交換時間,因此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能夠充分的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進行散熱。 此外,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3D、3E圖所示,一泵浦26係設置在該下液體腔室233內,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泵浦26也可以選擇設置在該上液體腔室213內。並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3F圖所示,該泵浦26係設置在該第二連通道272的第二連通口272a附近,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泵浦26也可以選擇設置在該第一連通道271的第一連通口271a或該第三連通道273的第三連通口273a,本發明的該泵浦26可以選擇設置在任一個腔室或流道內。該泵浦26例如包含一扇輪及一驅動馬達(如沉水馬達或防水馬達)驅動該扇輪轉動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 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4A、4B圖所示並同時參考第2C圖,該上、下容液板體21、23之間的空曠位置具有一第一散熱空間291,該下容液板體23相反該上容液板體21的一側的空曠位置具有一第二散熱空間292,該上容液板體21相反該下容液板體23的一側的空曠位置具有一第三散熱空間293。該上、下容液板體21、23之間的第一散熱空間291設有一第一散熱鰭片組2911,該下容液板體23相反該頂板21的一側的第二散熱空間292設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2921,該上容液板體21相反該下容液板體23的一側的第三散熱空間293設有一第三散熱鰭片組2931,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911、2921、2931分別由複數散熱鰭片構成以增加熱交換的面積提升散熱效率。 並且設置在該第二散熱空間292的該第二散熱鰭片組2921設有一第一保護殼2922,設置在該第三散熱空間293的該第三散熱鰭片組2931設有一第二保護殼2932。藉由,該第一、二保護殼2922、2932保護該等散熱鰭片,避免該等散熱鰭片受外力撞擊而變形,影響整體散熱效率。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該第一散熱鰭片組2911、該第二散熱鰭片組2921及該第三散熱鰭片組2931共同界定一側面30,該側面設置有至少一風扇31,並在本替代實施例中係表示為三個風扇31。復如第4A、4B圖所示,該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然後通過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911、2921、2931,藉由該至少一風扇31可以加強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911、2921、2931的散熱效果。 並在第一實施例中,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該第一連通管251及該等連通道27係表示為鈦材質所構成,但並不侷限於此,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該第一連通管251及該等連通道27也可以表示為金材質、銀材質、銅材質、鐵材質、鋁材質、鋁合金或銅合金材質所構成。 因此,透過本發明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該第一連通管251的設計,使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本身內側具有較大吸收面積直接接觸傳導流動中的工作液體其上熱量,接著由該上容液板體21、該下容液板體23本身外側具有較大散熱面積將熱量向外快速輻射散熱,以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及增加散熱面積的效果;再者,藉由該上、下液體腔室213、233內設有上、下流道213a、233a更有效額外增加(或延長)工作液體流動時間,進而有效增加工作液體與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本身作熱交換時間;另者,還能藉由該第一、二、三散熱鰭片組2911、2921、2931及該至少一風扇31增強散熱效果;此外,還能藉由該第一、二保護殼2922、2932保護該第二、三散熱鰭片組2921、2931受到撞擊時不會變形。 請繼續參考第5A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5B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5C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如第5A及5B圖所示,並輔以參考第2A至2D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功效與前述的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係在於,該下液體腔室233設置有一第一分隔件233b分隔該下液體腔室233形成獨立互不干涉的一第一液體腔室2331及一第二液體腔室2332,該上液體腔室213設置有一第二分隔件213b分隔該上液體腔室213形成獨立互不干涉的一第三液體腔室2131及一第四液體腔室2132。在本實施例中,該容液板體組2係表示為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252,該第二連通管252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231連通該下液體腔室233,該第二連通管252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212連通該上液體腔室213,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連通管251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及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該第二連通管252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及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 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等連通道27係表示具有一第一連通道271、一第二連通道272、一第三連通道273及一第四連通道274,該第一連通道271的一第一連通口271a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該第二連通道272的一第二連通口272a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該第三連通道273的一第三連通口273a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及該第四連通道274的一第四連通口274a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 如第5C圖所示,該工作液體經過該第一、二連通道271、272的第一、二連通口271a、272a分別流入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331、2332,由於該第一分隔件233b將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331、2332分隔,使流入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331、2332的工作液體分別穿過該第一、二連通管251、252流入該第三、四液體腔室2131、2132,最後該工作液體分別從該第三、四連通道273、274的第三、四連通口273a、274a流出該第三、四液體腔室2131、2132。藉此,本實施例同樣也能夠達成將該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然後進行輻射散熱。 並且該第一、二、三、四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233c、233d、213c、213d,該第一、二流道233c、233d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231及該第一底板232相對該下液體腔室233的一側,該三、四流道213c、213d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211及該第二底板212相對該上液體腔室213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藉由該第一、二、三、四流道233c、233d、213c、213d的設置,以延長該工作液體在該第一、二、三、四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流動的時間,同樣能夠延長工作液體與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的熱交換時間。 在另一替代實施例中,如第5D、5E圖所示,一第一泵浦261係設置在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內,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泵浦261也可以設置在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內,並一第二泵浦262係設置在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內,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二泵浦262也可以設置在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內,藉此,可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 請參考第6A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6B圖為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6C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如第6A、6B圖所示,並輔以參考第5A至5G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功效與前述的第二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不同處係在於,該下液體腔室233更設置有一第三分隔件233e分隔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331、2332分別形成一第五、六液體腔室2333、2334。在本實施例中,該容液板體組2係表示為同時具有一第一、二、三、四連通管251、252、253、254,該第三、四連通管253、254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231連通該下液體腔室233,該第三、四連通管253、254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212連通該上液體腔室213,並該第一連通管251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及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該第二連通管252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及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該第三連通管253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及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該第四連通管254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及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 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連通道271的第一連通口271a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並該第一連通口271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該第二連通道272的第二連通口272a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並該第二連通口272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該第三連通道273的第三連通口273a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並該第三連通口273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及該第四連通道274的第四連通口274a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並該第四連通口273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 如第6C圖所示,該工作液體經過該第一連通道271的第一連通口271a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由於該第一分隔件233b將該第一、二液體腔室2331、2332分隔,使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一連通管251流入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流入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的工作流體隨後穿過該第二連通管252流入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並從該第二連通道272的第二連通口272a流出,同時另一工作液體經過該第三連通道273的第三連通口273a流入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由於該第一分隔件233b將該第五、六液體腔室2333、2334分隔,使流入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三連通管253流入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流入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的工作流體隨後穿過該第四連通管254流入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並從該第四連通道274的第四連通口274a流出。藉此,本實施例同樣也能夠達成將該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然後進行輻射散熱。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2333、2334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233c、233d、213c、213d、233f、233g,該第一、二、五、六流道233c、233d、233f、233g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231及該第一底板232相對該下液體腔室233的一側,該三、四流道213c、213d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211及該第二底板212相對該上液體腔室213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藉由該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233c、233d、213c、213d、233f、233g的設置,以延長該工作液體在該第一、二、三、四、五、六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2333、2334流動的時間,同樣能夠延長工作液體與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的熱交換時間。 如第6D、6E圖所示,與第二實施例相同,該第一泵浦261可以設置在該第一、二、三液體腔室2331、2332、2131其中任一內,該第二泵浦262可以設置在該第四、五、六液體腔室2132、2333、2334內,藉此,可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 請繼續參考第7A圖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7B圖為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7C圖為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局部剖面圖。如第7A、7B圖所示,並輔以參考第6A至6E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功效與前述的第三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三實施例之不同處係在於,該上液體腔室213更設置有一第四分隔件213e分隔該第三、四液體腔室2131、2132分別形成一第七、八液體腔室2133、2134。在本實施例中,該容液板體組2係表示為同時具有一第一、二、三、四連通管251、252、253、254,使該第一連通管251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及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該第二連通管252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及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該第三連通管253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及該第七液體腔室2133,該第四連通管254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及該第八液體腔室2134。 並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連通道271的第一連通口271a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並該第一連通口271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該第二連通道272的第二連通口272a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並該第二連通口272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該第三連通道273的第三連通口273a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並該第三連通口273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及該第四連通道274的第四連通口274a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並該第四連通口273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 該第五連通道275的第五連通口275a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並該第五連通口271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該第六連通道276的第六連通口276a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並該第六連通口276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入口,該第七連通道277的第七連通口277a連通該第七液體腔室2133,並該第七連通口277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及該第八連通道278的第八連通口278a連通該第八液體腔室2134,並該第八連通口278a係表示為該工作液體的出口。 如第7C圖所示,工作液體分別經過該第一、二、五、六連通道271、272、275、276的第一、二、五、六連通口271a、272a、275a、276a分別流入該第一、二、五、六液體腔室2331、2332、2333、2334,流入該第一液體腔室2331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一連通管251流入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流入該第三液體腔室2131的工作液體隨後從該第三連通道273的第三連通口272a流出,流入該第二液體腔室2332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二連通管252流入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流入該第四液體腔室2132的工作液體隨後穿過該第四連通道274的第四連通口274a流出。 流入該第五液體腔室2333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三連通管253流入該第七液體腔室2133,流入該第七液體腔室2133的工作液體隨後從該第七連通道277的第七連通口277a流出,流入該第六液體腔室2334的工作液體穿過該第四連通管254流入該第八液體腔室2134,流入該第八液體腔室2134的工作液體隨後穿過該第八連通道278的第八連通口278a流出。藉此,本實施例同樣也能夠達成將該工作液體所帶的熱量傳導至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然後進行輻射散熱。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2333、2334、2133、2134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233c、233d、213c、213d、233f、233g、213f、213g,該第一、二、五、六流道233c、233d、233f、233g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231及該第一底板232相對該下液體腔室233的一側,該三、四、七、八流道213c、213d、213f、213g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211及該第二底板212相對該上液體腔室213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藉由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233c、233d、213c、213d、233f、233g、213f、213g的設置,以延長該工作液體在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體腔室2331、2332、2131、2132、2333、2334、2133、2134流動的時間,同樣能夠延長工作液體與該上容液板體21及該下容液板體23的熱交換時間。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本實施例更包含一第三泵浦263及一第四泵浦264,該第一泵浦261可以設置在該第一、三液體腔室2331、2131其中任一內,該第二泵浦262可以設置在該第二、四液體腔室2332、2132內,該第三泵浦263可以設置在該第五、七液體腔室2333、2133內,該第四泵浦264可以設置在該第六、八液體腔室2334、2134內,藉此,可以帶動該工作液體流動。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1‧‧‧習知水冷排
11‧‧‧散熱鰭片
12‧‧‧扁管
13‧‧‧水箱
131‧‧‧進水口
132‧‧‧出水口
2‧‧‧容液板體組
21‧‧‧上容液板體
211‧‧‧第二頂板
212‧‧‧第二底板
213‧‧‧上液體腔室
213a‧‧‧上流道
213b‧‧‧第二分隔件
213c‧‧‧第三流道
213d‧‧‧第四流道
213e‧‧‧第四分隔件
213f‧‧‧第七流道
213g‧‧‧第八流道
2131‧‧‧第三液體腔室
2132‧‧‧第四液體腔室
2133‧‧‧第七液體腔室
2134‧‧‧第八液體腔室
23‧‧‧下容液板體
231‧‧‧第一頂板
232‧‧‧第一底板
233‧‧‧下液體腔室
233a‧‧‧下流道
233b‧‧‧第一分隔件
233c‧‧‧第一流道
233d‧‧‧第二流道
233e‧‧‧第三分隔件
233f‧‧‧第五流道
233g‧‧‧第六流道
2331‧‧‧第一液體腔室
2332‧‧‧第二液體腔室
2333‧‧‧第五液體腔室
2334‧‧‧第六液體腔室
251‧‧‧第一連通管
252‧‧‧第二連通管
253‧‧‧第三連通管
254‧‧‧第四連通管
261‧‧‧第一泵浦
262‧‧‧第二泵浦
263‧‧‧第三泵浦
264‧‧‧第四泵浦
271‧‧‧第一連通道
271a‧‧‧第一連通口
272‧‧‧第二連通道
272a‧‧‧第二連通口
273‧‧‧第三連通道
273a‧‧‧第三連通口
274‧‧‧第四連通道
274a‧‧‧第四連通口
275‧‧‧第五連通道
275a‧‧‧第五連通口
276‧‧‧第六連通道
276a‧‧‧第六連通口
277‧‧‧第七連通道
277a‧‧‧第七連通口
278‧‧‧第八連通道
278a‧‧‧第八連通口
291‧‧‧第一散熱空間
2911‧‧‧第一散熱鰭片組
292‧‧‧第二散熱空間
2921‧‧‧第二散熱鰭片組
2922‧‧‧第一保護殼
293‧‧‧第三散熱空間
2931‧‧‧第三散熱鰭片組
2932‧‧‧第二保護殼
30‧‧‧側面
31‧‧‧風扇
5‧‧‧水冷頭
51‧‧‧水導管
6‧‧‧水泵
下列圖式之目的在於使本發明能更容易被理解,於本文中會詳加描述該些圖式,並使其構成具體實施例的一部份。透過本文中之具體實施例並參考相對應的圖式,俾以詳細解說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並用以闡述發明之作用原理。 第1圖係為習知技術示意圖; 第2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2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 第2C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2D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 第3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3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3C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第3D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3E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3F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剖視圖; 第4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4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組合圖; 第5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5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之立體組合; 第5C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第5D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5E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6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6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6C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第6D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6E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7A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7B圖係為本發明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7C圖係為本發明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一替代實施例局部剖視圖; 第7D圖係為本發明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7E圖係為本發明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另一替代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Claims (18)

  1. 一種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包含: 一容液板體組具有: 一上容液板體,具有一上液體腔室; 一下容液板體,具有一下液體腔室,該上容液板體係與該下容液板體間隔設置; 一第一連通管,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供一工作液體流通於該上、下液體腔室之間;及 複數連通道,每一連通道分別具有一連通口,分別連通該上、下液體腔室形成該工作液體的入口或出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下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一頂板及一第一底板,該第一頂板與該第一底板相對蓋合形成該下液體腔室,該上容液板體具有一第二頂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第二頂板與該第二底板相對蓋合形成該上液體腔室,該第一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並該第一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下液體腔室設置有一下流道,該下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上液體腔室設置有一上流道,該上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及一第二連通道,該第一、二連通道的一第一、二連通口分別連通該下液體腔室,及一第三連通道的一第三連通口連通該上液體腔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下液體腔室設置有一第一分隔件分隔該下液體腔室形成一第一液體腔室及一第二液體腔室,該上液體腔室設置有一第二分隔件分隔該上液體腔室形成一第三液體腔室及一第四液體腔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該第二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及一第四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的一第一連通口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的一第二連通口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的一第三連通口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及該第四連通道的一第四連通口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四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流道,該第一、二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並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二、四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下液體腔室更設置有一第三分隔件分隔該第一、二液體腔室分別形成一第五、六液體腔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一第三連通管、一第四連通管,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另一端貫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管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管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及一第四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四連通道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流道,該第一、二、五、六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下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上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並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二、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四、五、六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上液體腔室更設置有一第四分隔件分隔該第三、四液體腔室分別形成一第七、八液體腔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二連通管、一第三連通管、一第四連通管,該第二、三、四連通管的一端貫穿該第一頂板連通該下液體腔室,該第二、三、四連通管貫的另一端穿該第二底板連通該上液體腔室以供該工作液體流通,其中該第一連通管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及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管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及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管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及該第七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管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及該第八液體腔室。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等連通道具有一第一連通道、一第二連通道、一第三連通道、一第四連通道、一第五連通道、一第六連通道、一第七連通道及一第八連通道,該第一連通道連通該第一液體腔室,該第二連通道連通該第二液體腔室,該第三連通道連通該第三液體腔室,該第四連通道連通該第四液體腔室,該第五連通道連通該第五液體腔室,該第六連通道連通該第六液體腔室,該第七連通道連通該第七液體腔室,及該第八連通道連通該第八液體腔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液體腔室分別設置有一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流道,該第一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一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二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二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三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三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四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四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五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五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六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一頂板及該第一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六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七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七液體腔室的一側,該第八流道係選擇彎繞形成在該第二頂板及該第二底板其中任一相對該第八液體腔室的一側,導引該工作液體流動路徑,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第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三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二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二、四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一第三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五、七液體腔室其中任一,並一第四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六、八液體腔室其中任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更包含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上、下液體腔室或該等連通道其中任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其中該容液板體組更包含一泵浦係選擇設置在該上、下液體腔室或該等連通道其中任一。
TW106142455A 2017-12-04 2017-12-04 多出入口水冷排結構 TWI6866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5A TWI686689B (zh) 2017-12-04 2017-12-04 多出入口水冷排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2455A TWI686689B (zh) 2017-12-04 2017-12-04 多出入口水冷排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5975A true TW201925975A (zh) 2019-07-01
TWI686689B TWI686689B (zh) 2020-03-01

Family

ID=68048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2455A TWI686689B (zh) 2017-12-04 2017-12-04 多出入口水冷排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668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4768B (zh) * 2020-11-06 2023-06-1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6988U (en) * 2003-10-15 200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Water-cool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TWM328022U (en) * 2007-07-10 2008-03-01 Golden Sun News Tech Co Ltd Water-cooled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6115959B2 (ja) * 2013-12-11 2017-04-19 株式会社フィルテック 流体熱交換装置
TWI634304B (zh) * 2016-03-01 2018-09-0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散熱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4768B (zh) * 2020-11-06 2023-06-1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6689B (zh) 202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7906B2 (en) Liquid-cooling device and system thereof
US10111362B2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0327355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water block thereof
US20160234968A1 (en) Liquid-Cooled Heat Sink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60330868A1 (en) Cooling module, water-cooled cooling module and cooling system
US20060096743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US20050082666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EP3089210A1 (en) Cooling module, water-cooled cooling module and cooling system
EP2706569A2 (en) Radiat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oling apparatus
TWI742974B (zh) 散熱裝置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US9772142B2 (en) Water-cooling device with stator and rotor pumping unit
US20190212076A1 (en) Multi-outlet-inlet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W201925975A (zh) 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TWM557965U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TWM558516U (zh) 多出入口液冷散熱結構
CN108093609B (zh) 多出入口液冷散热结构
CN108012508B (zh) 多出入口夹层液冷散热结构
CN108260328B (zh)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TW202334598A (zh) 液冷散熱裝置及具有該液冷散熱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TWM560169U (zh)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TWI664524B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TWI676100B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US8188822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large power transformers
JP3149349U (ja) 放熱フィンユニット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