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1355A -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1355A
TW201901355A TW106115717A TW106115717A TW201901355A TW 201901355 A TW201901355 A TW 201901355A TW 106115717 A TW106115717 A TW 106115717A TW 106115717 A TW106115717 A TW 106115717A TW 201901355 A TW201901355 A TW 2019013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mounted display
portable device
head mounted
virtual real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5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朝光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5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901355A/zh
Priority to US15/712,440 priority patent/US20180329490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901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135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102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where the programme performs an interfacing function, e.g. device driv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4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 G06F21/35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information/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一種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以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廣播一識別訊號。一攜帶式裝置接收識別訊號。依據識別訊號,建立攜帶式裝置與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Description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隨著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的發展,各種虛擬實境硬體與軟體不斷推陳出新。虛擬實境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於視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感覺仿佛身歷其境。
使用者移動或轉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影像傳回產生臨場感。此技術集成了電腦模擬、感測、顯示、電腦圖形、人工智慧等技術,是目前相當熱門的新興產品。
然而,當使用者戴著頭戴式顯示裝置時,將與外界形成某種程度的隔絕。一旦使用者的手機來電或即時訊軟體收到訊息時,使用者無法立即得知。倘若使用者錯失重要來電或重要訊息,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損失。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夠與攜帶式裝置自動建立通訊路徑。即使使用者戴著頭戴式顯示裝置,而與外界形成某種程度的隔絕,頭戴式顯示裝置與使用者的攜帶式裝置仍可自動建立通訊路徑。攜帶式裝置的來電或即時訊軟體收到訊息時,使用者仍然能夠立即得知,而不會錯失重要來電或重要訊息。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方面,提出一種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以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廣播一識別訊號。一攜帶式裝置接收識別訊號。依據識別訊號建立攜帶式裝置與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方面,提出一種虛擬實境系統。虛擬實境系統包括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及一攜帶式裝置。頭戴式顯示裝置用以廣播識別訊號。攜帶式裝置用以接收識別訊號,並依據識別訊號,建立攜帶式裝置與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方面,提出一種頭戴式顯示裝置。頭戴式顯示裝置包括一廣播單元及一傳輸單元。廣播單元用以廣播識別訊號,以使一攜帶式裝置接收到識別訊號。攜帶式裝置依據識別訊號,建立攜帶式裝置與頭戴式顯示裝置之傳輸單元之一傳輸路徑。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方面,提出一種攜帶式裝置。攜帶式裝置包括一傳輸單元及一路徑建立單元。傳輸單元用以接收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廣播之一識別訊號。路徑建立單元用以依據識別訊號,建立傳輸單元與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100的方塊圖。就第1圖的示例而言,虛擬實境系統100包括一頭戴式顯示裝置110及一攜帶式裝置130。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例如是一眼罩、一頭盔、或一眼鏡。攜帶式裝置130例如是一智慧型手機、一平板電腦、或一筆記型電腦。
頭戴式顯示裝置110包括一廣播單元111、一傳輸單元112及一通知單元113。攜帶式裝置130包括一傳輸單元131、一路徑建立單元132及一事件單元133。廣播單元111用以廣播(broadcast)各種訊息。廣播單元111例如是一光發射器、一無線電波發射器、或一聲音廣播器、或可被辨試之識別碼(ID)(例如是QR Code、bar code)、或被動讀取式訊號源(NFC tag)。傳輸單元112、131用以進行訊號傳輸之動作。傳輸單元112例如是一無線傳輸模組或一有線傳輸模組。通知單元113用以發出一通知訊息。通知單元113例如是一顯示器或一喇叭。路徑建立單元132用以建立傳輸單元112與傳輸單元131之間的傳輸路徑。事件單元133用以產生一事件(event)。事件單元133例如是一電話模組、一網路通訊模組、或一電源管理模組。事件例如是一來電、一通訊軟體之訊息、或一電量警示。
在本實施例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及攜帶式裝置130依據廣播單元111所廣播之識別訊號ID建立傳輸路徑PH,使得事件單元133的事件訊息EV能夠透過傳輸路徑PH傳遞至通知單元113,並令通知單元113對使用者進行通知。
以下搭配流程圖詳細說明上述各項元件之運作。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100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在步驟S11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廣播單元111廣播識別訊號ID。在此步驟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並非針對特定對象傳輸此識別訊號ID,而是對任意對象廣播識別訊號ID。在訊號強度範圍內,任何電子裝置均能夠接收到此識別訊號ID。識別訊號ID例如是帶有信標(beacon)或快速響應矩陣碼(Quick Response Code, QR code)的光訊號、電波訊號、或聲音訊號。
接著,在步驟S120中,攜帶式裝置130之傳輸單元131接收識別訊號ID。傳輸單元131可以是與廣播單元111相同類型的通訊模組,或者傳輸單元131可以是涵蓋到廣播單元111的通訊模組。
然後,在步驟S130中,攜帶式裝置130依據識別訊號ID,建立攜帶式裝置130與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傳輸路徑PH,於此之後至使用者停止連線攜帶式裝置130可把收到之事件傳輸至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通知單元113(也就是以下段落0019至0021所描述之過程)。
接著,在步驟S140中,攜帶式裝置130之事件單元133接收到一事件(event)。
然後,在步驟S150中,攜帶式裝置130之傳輸單元131藉由傳輸路徑PH傳遞事件訊息EV至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傳輸單元112。
接著,在步驟S16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通知單元113通知此事件訊息EV。在一實施例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可以一文字顯示事件訊息EV、以一圖樣顯示事件訊息EV、或以一聲音說明事件訊息EV。
如此一來,使用者能夠在戴者頭戴式顯示裝置110的情況下,仍可正常收到攜帶式裝置130的事件訊息EV,而不會因遺漏訊息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第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200的方塊圖,第4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200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在本實施例中,頭戴式顯示裝置210更包括一生理量測單元214。攜帶式裝置230更包括一驗證單元234。生理量測單元214用以對一使用者感測一生理特徵PF。生理特徵PF例如是一瞳孔紋路或一瞳孔顏色。生理量測單元214例如是一瞳孔攝影機。生理特徵PF可以用來進行驗證,以進一步確認使用者之身份。在使用者身份驗證成功後,即可安全地進行事件訊息EV的程序,生理測量單元214也可是量測其它生理特徵,如指紋或聲紋。
如第4圖所示,在步驟S21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210之廣播單元111廣播識別訊號ID。
接著,在步驟S220中,攜帶式裝置230之傳輸單元131接收識別訊號ID。
然後,在步驟S230中,攜帶式裝置230依據識別訊號ID,建立攜帶式裝置230與頭戴式顯示裝置210之傳輸路徑PH。
在步驟S24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210之生理量測單元214對使用者感測生理特徵PF。
接著,在步驟S25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210傳輸生理特徵PF至攜帶式裝置230。
然後,在步驟S260中,攜帶式裝置230之驗證單元234依據生理特徵PF驗證頭戴式顯示裝置210。在此步驟中,驗證單元234至資料庫900抓取預存之生理特徵PF’,並對生理特徵PF及生理特徵PF’進行比對,以確認是否通過驗證。
若通過驗證,則在步驟S270以攜帶式裝置130之事件單元133接收一事件。
然後,在步驟S280中,攜帶式裝置130之傳輸單元131藉由傳輸路徑PH傳遞事件訊息EV至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傳輸單元112。
接著,在步驟S290中,頭戴式顯示裝置110之通知單元113通知此事件訊息EV。
如此一來,本實施例透過使用者身份驗證的程序,保障事件訊息EV之通知程序的安全性。
步驟S240之生理特徵PF也可以在步驟S210執行時傳輸,以更減化連線設定,唯生理特徵PF之資料量大小須依步驟S210能否傳輸而定。根據上述各種實施例,即使使用者戴著頭戴式顯示裝置,而與外界形成某種程度的隔絕,頭戴式顯示裝置與使用者的攜帶式裝置仍可自動建立通訊路徑。攜帶式裝置的來電或即時訊軟體收到訊息時,使用者仍然能夠立即得知,而不會錯失重要來電或重要訊息。而在有多個頭戴式顯示裝置110的場所(如 VR 體驗區),使用者可以任意選擇任一頭戴式顯示裝置110連接使用者的攜帶式裝置230。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虛擬實境系統
110、210‧‧‧頭戴式顯示裝置
111‧‧‧廣播單元
112‧‧‧傳輸單元
113‧‧‧通知單元
130、230‧‧‧攜帶式裝置
131‧‧‧傳輸單元
132‧‧‧路徑建立單元
133‧‧‧事件單元
214‧‧‧生理量測單元
234‧‧‧驗證單元
900‧‧‧資料庫
EV‧‧‧事件訊息
ID‧‧‧識別訊號
PF、PF’‧‧‧生理特徵
PH‧‧‧傳輸路徑
S110、S120、S130、S140、S150、S160、S210、S220、S230、S240、S250、S260、S270、S280、S290‧‧‧步驟
第1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的方塊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第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的方塊圖。 第4圖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Claims (25)

  1. 一種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包括: 以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廣播一識別訊號; 一攜帶式裝置接收該識別訊號;以及 依據該識別訊號,建立該攜帶式裝置與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該識別訊號係為一光訊號、一電波訊號、或一聲音訊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更包括: 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對一使用者感測一生理特徵; 該戴式顯示裝置傳輸該生理特徵至該攜帶式裝置;以及 該攜帶式裝置依據該生理特徵驗證該頭戴式顯示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生理特徵係為一瞳孔紋路、或一瞳孔顏色。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更包括: 若該攜帶式裝置接收到一事件(event),則該攜帶式裝置藉由該傳輸路徑傳遞一事件訊息至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以及 該頭戴式顯示裝置通知該事件訊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該事件係為一來電、一通訊軟體之訊息、或一電量警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係以一文字顯示該事件訊息、以一圖樣顯示該事件訊息、或以一聲音說明該事件訊息。
  8. 一種虛擬實境系統,包括: 一頭戴式顯示裝置,用以廣播該識別訊號;以及 一攜帶式裝置,用以接收該識別訊號,並依據該識別訊號,建立該攜帶式裝置與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識別訊號係為一光訊號、一電波訊號、或一聲音訊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用以對一使用者感測一生理特徵,並用以傳輸該生理特徵至該攜帶式裝置,該攜帶式裝置更用以依據該生理特徵驗證該頭戴式顯示裝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生理特徵係為一瞳孔紋路、或一瞳孔顏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攜帶式裝置更用以在該攜帶式裝置接收到一事件時,藉由該傳輸路徑傳遞一事件訊息至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且該頭戴式顯示裝置更用以通知該事件訊息。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事件係為一來電、一通訊軟體之訊息、或一電量警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虛擬實境系統,其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用以一文字顯示該事件訊息、以一圖樣顯示該事件訊息或以一聲音說明該事件訊息。
  15. 一種頭戴式顯示裝置,包括: 一廣播單元,用以廣播該識別訊號,以使一攜帶式裝置接收到該識別訊號;以及 一傳輸單元,該攜帶式裝置依據該識別訊號,建立該攜帶式裝置與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之該傳輸單元之一傳輸路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頭戴式顯示裝置,其中該廣播訊單元係為一光發射器、一無線電波發射器或一聲音廣播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頭戴式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生理量測單元,用以對一使用者感測一生理特徵; 其中該傳輸單元更用以傳輸該生理特徵至該攜帶式裝置,以使該攜帶式裝置依據該生理特徵驗證該頭戴式顯示裝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頭戴式顯示裝置,其中該生理特徵係為一瞳孔紋路、或一瞳孔顏色。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頭戴式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通知單元,用以於該傳輸單元接收到該攜帶式裝置傳遞之一事件訊息時,通知該事件訊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頭戴式顯示裝置,其中該通知單元係為一顯示器或一喇叭,該通知單元係以一文字顯示該事件訊息、以一圖樣顯示該事件訊息或以一聲音說明該事件訊息。
  21. 一種攜帶式裝置,包括: 一傳輸單元,用以接收一頭戴式顯示裝置廣播之一識別訊號;以及 一路徑建立單元,用以依據該識別訊號,建立該傳輸單元與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之一傳輸路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攜帶式裝置,其中該傳輸單元更用以接收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對一使用者感測之一生理特徵,該攜帶式裝置更包括: 一驗證單元,用以依據該生理特徵驗證該頭戴式顯示裝置。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攜帶式裝置,其中該生理特徵係為一瞳孔紋路、或一瞳孔顏色。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攜帶式裝置,更包括: 一事件單元,用以接收到一事件; 其中該傳輸單元更於接收到該事件時,藉由該傳輸路徑傳遞一事件訊息至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以使該頭戴式顯示裝置通知該事件訊息。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攜帶式裝置,其中該事件係為一來電、一通訊軟體之訊息、或一電量警示。
TW106115717A 2017-05-12 2017-05-12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TW2019013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5717A TW201901355A (zh) 2017-05-12 2017-05-12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US15/712,440 US20180329490A1 (en) 2017-05-12 2017-09-22 Virtual reality system simulating sensing signal of portable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5717A TW201901355A (zh) 2017-05-12 2017-05-12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1355A true TW201901355A (zh) 2019-01-01

Family

ID=6409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5717A TW201901355A (zh) 2017-05-12 2017-05-12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29490A1 (zh)
TW (1) TW20190135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8121B (zh) * 2016-10-13 2021-07-20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验证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29490A1 (en)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79251B2 (en) Home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04025696B (zh) 控制附件的方法和装置
US20200167452A1 (en) Per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KR101316007B1 (ko) 스마트폰의 이어폰잭 버튼을 이용한 긴급 호출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6060098B (zh) 验证码的处理方法、处理装置及处理系统
US201900896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ng internet-of-things devices
KR20180119042A (ko) 인공 지능 기기
EP3192290B1 (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without establishing a persistent connection
CN109451849A (zh) 寻呼消息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用户设备
KR20160106580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90059151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05722085A (zh) 伪基站识别方法、伪基站识别装置和终端
EP410277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peer to peer service in electronic device
TW201901355A (zh) 自動連線之虛擬實境系統、其控制方法、頭戴式顯示裝置及攜帶式裝置
US20230189360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nnec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634928B (zh)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社交提醒方法和装置
WO2021213371A1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8965571A (zh) 自动连线的虚拟实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20220018872A (ko) 전자 장치의 위치 알람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17206246A1 (zh) 一种客户识别卡复制提醒方法及服务器
KR20180006013A (ko) Ptt 기능을 갖는 무선 디바이스 간의 통신 네트워크 시스템
CN109005680B (zh) 实现物联网设备引导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基站
CN106331290B (zh)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US202203437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location alarm service of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189357A1 (en)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 positioning service and apparatus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