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6405A -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6405A
TW201836405A TW107109454A TW107109454A TW201836405A TW 201836405 A TW201836405 A TW 201836405A TW 107109454 A TW107109454 A TW 107109454A TW 107109454 A TW107109454 A TW 107109454A TW 201836405 A TW201836405 A TW 2018364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gain
power control
uplink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9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5873B (zh
Inventor
孟令三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6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6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5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58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B17/104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of other parameters, e.g. DC offset, delay or propagation ti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2Outer and inner lo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5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波束形成技術將在5G NR系統中的上行與下行方向被採用,以減少千兆赫茲頻率區域中的急劇路徑損耗的影響。然而,由於波束成型的緣故,即便在上下行都採用相同的載波頻率,但在上下行方向所測得的路徑耗損仍會不同,這是因此時的天線增益已不再如LTE/LTE-A系統中一般,為單位增益。有鑑於此,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用於處理上行傳送功率控制之機制的方法與裝置。

Description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傳送功率控制,尤指在次世代蜂巢式通訊系統,例如5G 新空中介面(New Radio)系統,用以執行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路徑耗損 (path loss)係指電磁訊號在傳送器與接收器之間傳遞時,發生衰減的現象,其可由下列的式子來說明:
其中,分別代表傳送與接收功率,而分別代表以線性數值表示的傳送與接收天線增益,為波長,以及為傳送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觀察以上的式子可知,只要傳送器與接收器都使用單位增益(unity-gain)以及全向性天線(omnidirectional antenna),則傳送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路徑耗損僅與波長(wavelength)有關。換句話說,只要上行與下行通訊的操作頻率差距不大時,路徑耗損的量“PL”在上行與下行方向中可以被當作相同。這樣的假設適用於絕大多數現有的蜂巢式通訊系統,包含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LTE)與進階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 LTE-A),在這類系統中,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藉由量測一個已知的蜂巢網專用(cell-specific)參考訊號被接收時的衰減,從而估計出路徑耗損。之後,當進行上行傳輸時,使用者設備將增加相同於路徑耗損的量於傳輸功率中,以彌補路徑耗損。
在蜂巢式通訊系統中,上行功率控制是一種使用於使用者設備,調整發射至基地台之功率,使其維持在期望位準的技巧。上行功率控制的目的相當多樣,包含有補償上述的路徑耗損、降低對於其他使用者設備的干擾、保證一定的傳輸錯誤性能、以及降低功耗等。在LTE/LTE-A系統中,上行功率控制的機制同時包含有一開迴路(open-loop, OL)成分以及一閉迴路(closed-loop, CL)成分。關於上行功率控制之機制的進一步細節,可以參閱公開文件:““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3, V14.1.0, 2017-01”。
在5G NR系統中,已經決議上行功率控制機制將同時支持:基於路徑耗損估計的開迴路部分,以及基於網路信令(network signaling)的閉迴路部分。大抵來說,5G NR系統重複使用了許多LTE/LTE-A中的設計理念,但也引入了一些新的特徵。有些特徵,包含支持不同實體層參數 (numerologies)、不同上行波形(UL waveforms)以及波束成型為基礎的系統存取等,可能會對LTE/LTE-A系統中定義的上行功率控制機制造成衝擊。
不同的實體層參數架構將會被5G NR系統所支持,包含不同的子載波頻率間隔(subcarrier frequency spacing)以及不同的OFDM符元持續時間(symbol duration)。排程單元(scheduling unit)被定義為用於為使用者設備調度一個下行或一個上行傳輸的最小時間頻率資源。排程單元中的資源元素的數量在不同的參數架構下預計將會一致。5G NR系統支持用於上行傳輸的離散傅立葉轉換(DFT)擴展OFDM與循環前綴(CP)OFDM。
5G NR系統將支援從數個MHz到高達60GHz的載波頻率範圍。正如在路徑損耗公式中可見的,路徑損耗隨著波長的減小而惡化,或者等同地隨著載波頻率的增加而惡化。因此,對於配置在接近60GHz頻率範圍的5G NR系統,路徑損耗的影響對系統設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以達到高傳送天線增益以及高接收天線增益,或者是波束成形增益的天線陣列,在5G NR系統中一開始就被被提出,且作為建構區塊來支持。這意味著基本系統資訊以及蜂巢網專用的參考信號都是使用天線增益大於1的波束形成信號在下行和上行方向上傳輸的。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用在次世代蜂巢式通訊系統(如:例如5G NR系統)中,決定與進行上行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由於次世代蜂巢式通訊系統採用了波束成型技術,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透過對天線設置中的天線增益進行計算,以決定上行傳送功率。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一使用者設備中執行上行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包含:從一基地台接收包含有至少一天線設置的一控制訊息;基於至少該控制訊息,決定至少一上行訊號的一上行傳送功率;以及以所決定的該上行傳送功率將該至少一上行訊號傳送給該基地台。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者設備,該使用者設備包含:一通訊介面單元、一儲存單元以及一處理電路。該通訊介面單元用以從一基地台,接收包含至少有一天線設置的一控制資訊。該儲存單元用以儲存一程式碼。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以基於至少該控制資訊,決定至少一上行訊號的一上行傳送功率,其中該通訊介面單元用於使用所決定的上行傳送功率,將該至少一上行訊號傳送至該基地台。
第1圖是本發明線通信系統10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無線通信系統10大致上由一網絡和複數個通訊裝置組成。網絡和一通訊裝置之間可以透通過一個或多個授權頻段(licensed band)及/或免執照頻段(unlicensed band)的一個或多個載波相互通訊。在第1圖中,網絡與通訊裝置只是簡單地用來解釋無線通信系統10的架構。實際上,網絡可以是包括至少一個演進節點(evolved eNB)的演進式通用陸地無線接入網路(evolved UTRAN, E-UTRAN)、以及/或一次世代節點(next-generation NB, gNB)、以及/或是LTE系統、LTE-A系統、或者LTE-A系統之演進(例如:5G NR系統)中的至少一個中繼(relay)。eNB或中繼可以被稱為基地台。
第2圖為本發明之通訊裝置20之一實施例的架構圖。通訊裝置 20可能為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或是如第1圖所示之網路,但並不限於此。通訊裝置20可能包含一處理手段200,(例如微處理器,或者是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一儲存單元210以及一通訊界面單元220。儲存單元210可能為任何可儲存一程式碼214的資料儲存裝置,並可為處理手段200所存取。儲存單元210的範例包括(但不限於):用戶身份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硬碟和光學資料儲存裝置。通訊介面單元220較佳地為無線電收發器,並且可以根據處理裝置200的處理結果傳送和接收無線信號。程式碼214可以由上述任何解決方式來實現,並且可能儲存在儲存裝置210中,並在處理裝置200中執行。
為了決定傳送功率,基地台使用一第一傳送天線設置,傳送一下行參考訊號至使用者設備,從而進行路徑耗損量測,第一傳送天線設置的增益在此後以表示。使用者設備使用一第一接收天線設置接收該下行參考訊號,第一接收天線設置的增益在此後以表示。再者,使用者設備使用一第二傳送天線設置與一上行功率控制公式,傳送一上行訊號至基地台,第二傳送天線設置的增益在此後以表示。使用者設備使用該上行功率控制公式來決定用以傳送該上行訊號的上行傳送功率。決定該上行功率控制公式的流程將在後續的內文中解釋。基地台使用一第二接收天線設置來接收該上行訊號,第二接收天線設置的增益在此後以表示。第3圖繪示出上述的天線設置關係。進一步來說,天線設置可能包含至少一波束成形設置(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以及/或一波束成形訊號設置(beamformed signal configuration)。在一實施例中,波束成形訊號設置可能包含一波束成形上行參考訊號(beamformed UL reference signal)的一設置,或者是一波束成形上行參考訊號的一指標(index)。再者,在一實施例中,該波束成形上行參考訊號的該指標可能是一探測參考信號資源指標(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index,SRI)。
在以下的敘述中,天線增益都會以dB刻度(dB scale)來表示。例如,代表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的線性值,則 。另外,此處也不排除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相同。換言之,基地台使用相同天線設置,以傳送該下行參考訊號至使用者設備,並且接收由使用者設備發出的上行訊號。在此例中,假設。同樣地,亦不排除該第二傳送天線設置與該第一接收天線設置相同。故在此例中,使用者設備使用相同的天線設置,以接收由基地台發出的該下行參考訊號,並且傳送該上行訊號給基地台,因此,
上行傳送功率可基於一閉迴路(closed-loop, CL)功率控制參數、一開迴路(open-loop, OL)功率控制參數以及路徑耗損參數所決定。這些參數相關於基地台與使用者設備的天線設置中的傳送天線增益以及接收天線增益。在通訊過程中,基地台可能會透過發送控制資訊給使用者設備,從而告知使用者設備目前進行中的通訊所使用的天線增益。據此,使用者設備根據天線設置,決定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路徑耗損參數,從而進一步決定上行傳送功率。或者是,基地台可能會直接地根據天線設置,決定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路徑耗損參數,並且傳送一個包含已決定的參數的控制訊息給使用者設備。如此一來,使用者設備便可根據基地台所決定以及傳送的參數來決定上行傳送功率了。
如上所述,基地台以及使用者設備可能包含第2圖所示,儲存有程式碼214的儲存裝置,並且可能還包含處理電路200。當程式碼214被處理電路200所執行時,使用者設備或基地台便會決定以上所述的參數。據此,使用者設備決定上行傳送功率,以及對通訊介面單元 220進行一上行傳送功率控制。
使用動態信令進行閉迴路控制
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或者是使用者設備,將計算第一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第二接收天線設置之增益之間的差值,例如,.。此計算可由基地台直接完成,因為基地台一般會替使用者設備決定天線設置。或者是,在使用者設備接收到基地台所傳送的控制訊息之後,使用者設備得知天線設置,便可進行計算。
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在決定一第一閉迴路(CL)功率控制參數時,會考慮上至少上述的增益差值。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會藉由假定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皆為單位增益,來進行這個計算。之後,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將計算一第二CL功率控制參數,其中,計算該第二CL功率控制參數的方式類似於文件:““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3, V14.1.0, 2017-01” for LTE/LTE-A systems中的介紹,除此之外,該第二CL功率控制參數的計算也使用了單位增益的設定。最後,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將該增益差值與該第二CL功率控制參數結合,從而得到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
若CL功率控制參數由基地台所決定,則基地台在一下行控制訊號中,使用動態信令(dynamic signaling)將CL功率控制參數傳送給使用者設備。使用者設備在接收到該下行控制訊號後,依照該下行控制訊號中的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調整用以傳送該上行訊號的上行傳送功率。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按照以下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來決定上行功率:
其中為該上行訊號的傳送功率上限,其中這個功率上限考慮了其它可能同時進行且具有較高優先權的上行傳輸(例如,上行控制訊號),為基地台所傳送之該下行控制訊號中的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也可由使用者設備自行決定),剩餘參數的作用則相似於文件:““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3, V14.1.0, 2017-01”中的定義,請參照之。
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可能具有累計性(accumulative),亦即,使用者設備在調整上行功率時,會將當前的上行傳送功率與從基地台所傳來的的動態下行控制訊號內的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亦可能由使用者設備自行決定)相加。或者是,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可能為絕對的(absolute),亦即,使用者設備在調整上行功率時,會忽略先前接收到的CL功率控制參數,以及使用當前接收到的CL功率控制參數。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可能具有不同的暫存器,用以分別針對不同的天線設置,紀錄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的累計值。其中,每一個暫存器可能保存相關於一特定天線設置的該第一CL功率控制參數的累計值。當該天線設置改變時,使用者設備可能會從一個不同暫存器中讀取其中的累計值,從而決定上行傳送功率。
使用較高階信令進行開迴路控制
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計算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之間的一增益差值,亦即,。類似於該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的決定,此計算可由基地台直接完成,因為基地台一般會替使用者設備決定天線設置。或者是,在使用者設備接收到基地台所傳送的控制訊息之後,使用者設備得知天線設置,便可進行計算。
基地台或者使用者設備在決定使用者設備的一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UE-specific)開迴路(open-loop, OL)功率控制參數時,會將至少該增益差值納入考慮。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藉由假定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皆為單位增益,來進行這個計算。之後,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計算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其中,計算該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的方式類似於文件:““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3, V14.1.0, 2017-01” for LTE/LTE-A systems中的介紹,其中, 該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的計算也使用了單位增益的假設。最後,基地台或使用者設備將該增益差值與該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結合,從而得到該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
若OL功率控制參數由基地台所決定,則基地台,使用一較高階信令(higher layer signaling)將該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傳送給使用者設備。使用者設備在接收到該較高階信令,依照該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調整用以傳送該上行訊號的上行傳送功率。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按照以下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來決定上行功率:
其中()為該基地台所傳送之較高階信令中的該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亦可由使用者設備自行決定),其餘的參數的作用係相似於文件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3, V14.1.0, 2017-01”的定義。
基地台與使用者設備均計算天線增益差值 1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計算該第二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該第一接收天線設置之增益之間的一第一增益差值,亦即,。基地台計算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之增益之間的一第二增益差值,亦即,。之後,基地台使用至少該第二增益差值,計算一CL功率控制參數。基地台在一下行控制訊號中使用動態信令,將該CL功率控制參數傳送給使用者設備。使用者設備接收該下行控制訊號,並且使用至少該第一增益差值,以及該下行控制訊號中的CL功率控制參數,決定上行功率控制公式。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為:
其中為基地台所傳送之該下行控制訊號中的CL功率控制參數 ,以及為使用者設備所計算的該第一增益差值。之後,使用者設備按上行功率控制公式,決定上行訊號的上行傳送功率。
基地台與使用者設備均計算天線增益差值 2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計算該第二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該第一接收天線設置之增益之間的一第一增益差值,亦即,。基地台計算該第一傳送天線設置之增益與該第二接收天線設置之增益之間的一第二增益差值,亦即,。之後,基地台使用至少該第二增益差值,計算一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基地台使用一較高階信令,將該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傳送給使用者設備。使用者設備接收該較高階信令,並且使用至少該第一增益差值,以及該較高階信令中的該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決定該上行功率控制公式。於一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為:
其中,()係由基地台所傳送之該較高階信令中的該使用者設備專用OL功率控制參數,以及是由使用者設備所計算出的第一增益差值。之後,使用者設備按上行功率控制公式,決定上行訊號的上行傳送功率。
根據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以上所述的“上行訊號”可以是一般的使用者資料、上行參考訊號,或者是上行控制訊號。再者,使用者設備亦可使用上述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計算出上行功率,並傳送一功率餘量報告(power headroom report) 給基地台,向基地台告知,使用上述的上行功率控制公式進行上行傳輸後的剩餘可用功率。
總結來說,本發明所揭露的實施例提供了,在下一代蜂巢式通訊系統中,如5G新空中介面系統,為使用者設備決定上行功率控制的方法。由於次世代的蜂巢式通訊系統使用波束成型技術,因此,本發明揭露的實施例將傳送與接收天線增益的相關計算,引入到上行傳送功率控制的決定方式中。
說明書中所提到的「一實施例」或者「一範例」,代表該實施例或範例中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係存在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本說明書不同段落中的「一實施例」或者「一範例」並不一定代表相同的實施例或範例。此外,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範例中以任何合適的組合或者是子組合的形式而結合。此外,應當理解的是,本說明書提供的附圖旨在向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解釋,且附圖不是按照實體所比例繪製的。
此外,說明書內文給出的任何範例或者闡釋,不應被其中使用的任何詞彙所限制或者定義。相反地,這些範例或闡釋應當被認為是針對一個特定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並且僅作為說明。本領域的通常技術人員將可理解,這些範例或闡釋使用的任何詞彙將可涵蓋在本說明書中其他地方給出的其他實施例。其中,用以指出這些非限制性範例的用詞包括但不限於:「例如」、「如」、「舉例來說」、「在一個實施例中」以及在「在一範例中」。
說明書內的流程圖中的流程和方塊示出了基於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系統、方法和電腦軟體產品所能實現的架構,功能和操作。在這方面,流程圖或功能方塊圖中的每個方塊可以代表程式碼的模組,區段或者是部分,其包括用於實現指定的邏輯功能的一個或多個可執行指令。另外,功能方塊圖以及/或流程圖中的每個方塊,以及方塊的組合,基本上可以由執行指定功能或動作的專用硬體系統來實現,或專用硬體和電腦程式指令的組合來實現。這些電腦程式指令還可以存儲在電腦可讀媒體中,該媒體可以使電腦或其他可編程數據處理裝置以特定方式工作,使得存儲在電腦可讀媒體中的指令,實現流程圖以及/或功能方塊圖中的方塊所指定的功能/動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處理電路
210‧‧‧儲存單元
214‧‧‧程式碼
220‧‧‧通訊介面單元
第1圖為本發明無線通訊系統10之一實施例的架構圖。 第2圖為本發明通訊裝置20之一實施例的架構圖。 第3圖繪示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在上行與下行傳輸之天線設置中的增益。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中執行上行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包含: 從一基地台接收包含有至少一天線設置的一控制訊息; 基於至少該控制訊息,決定至少一上行訊號的一上行傳送功率;以及 以所決定的該上行傳送功率將該至少一上行訊號傳送給該基地台。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另包含: 從該基地台接收一下行參考訊號,以基於該天線設置進行路徑耗損量測;以及 基於至少該控制訊息以及該路徑耗損量測,決定該至少一上行訊號的該上行傳送功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天線設置包含至少一波束成型設置(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以及/或一波束成型訊號設置(beamformed signal configuration)。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波束成型訊號設置包含一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設置或者一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一指標(index)。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該指標係為一探測參考信號資源指標(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index, SRI)。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的步驟又包含有以下至少一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閉迴路(closed loop)功率控制參數;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開迴路(open loop)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路徑耗損參數。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決定該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的步驟包含: 根據該天線設置,計算該基地台之一傳送天線增益與一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 假定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為單位增益,以決定一第二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結合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以及該第二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從而得到一第一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方法,其中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的步驟包含: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該使用者設備的一接收天線增益與一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以及 根據所決定的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與該使用者設備的該接收天線增益與該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決定該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的步驟包含: 根據該天線設置,計算該基地台之一傳送天線增益與一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 假定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為單位增益,以決定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結合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以及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從而得到一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其中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的步驟包含: 根據天線設置,決定該使用者設備的一接收天線增益與一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以及 根據所決定的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與該使用者設備的該接收天線增益與該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
  11. 一種使用者設備,包含: 一通訊介面單元,用以從一基地台,接收包含至少有一天線設置的一控制資訊; 一儲存單元,用以儲存一程式碼;以及 一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以基於至少該控制資訊,決定至少一上行訊號的一上行傳送功率,其中該通訊介面單元用於使用所決定的上行傳送功率,將該至少一上行訊號傳送至該基地台。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通訊介面單元還用於從基地台接收一下行參考訊號,以基於該天線設置進行路徑耗損量測;以及該處理電路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基於至少該控制訊息以及該路徑耗損量測,決定該至少一上行訊號的該上行傳送功率。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天線設置包含至少一波束成型設置,以及/或一波束成型訊號設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波束成型訊號設置包含一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設置或者一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一指標。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波束成型上行參考訊號的該指標係為一探測參考信號資源指標。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進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一路徑耗損參數。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進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計算該基地台之一傳送天線增益與一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 假定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為單位增益,以決定一第二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結合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以及該第二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從而得到一第一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進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該使用者設備的一接收天線增益與一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以及 根據所決定的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與該使用者設備的該接收天線增益與該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進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計算該基地台的一傳送天線增益與一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 假定該基地台之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為單位增益,以決定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及 結合該基地台的該傳送天線增益與該接收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與該第二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以得到一第一使用者設備專用開迴路功率控制參數。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電路用以執行該程式碼,從而進一步進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天線設置,決定該使用者設備的一接收天線增益與一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一增益差值;以及 根據所決定的閉迴路功率控制參數與該使用者設備的該接收天線增益與該傳送天線增益之間的該增益差值,決定該上行傳送功率。
TW107109454A 2017-03-23 2018-03-20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TWI655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5816P 2017-03-23 2017-03-23
US62/475,816 2017-03-23
US15/871,089 US10321412B2 (en) 2017-03-23 2018-01-15 Uplink power control using beamforming to compensate for path loss
US15/871,089 2018-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405A true TW201836405A (zh) 2018-10-01
TWI655873B TWI655873B (zh) 2019-04-01

Family

ID=6102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9454A TWI655873B (zh) 2017-03-23 2018-03-20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321412B2 (zh)
EP (1) EP3379740A1 (zh)
CN (1) CN108712776A (zh)
TW (1) TWI6558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21412B2 (en) * 2017-03-23 2019-06-11 Htc Corporation Uplink power control using beamforming to compensate for path loss
US10425901B2 (en) * 2017-06-26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 dur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US10924164B2 (en) 2018-05-29 2021-02-16 Skyworks Solutions, Inc. Beamform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power control based on antenna pattern configuration
US11588560B2 (en) * 2020-02-21 2023-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ation of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EP4133807A4 (en) * 2020-04-08 2024-01-10 Apple Inc MANAGEMENT OF WEAKENING REFERENCE SIGNAL ALONG THE PATH
US11924006B2 (en) * 2021-11-17 2024-03-05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Enhanced method to do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based cellular radio technology by leveraging radio power reception level at per antenna element
CN117545072A (zh) * 2022-07-29 2024-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上行发送功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4510B2 (en) 2007-03-13 2014-06-03 Pranav Dayal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5990815B2 (ja) * 2011-11-07 2016-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841460B2 (en) * 2011-12-16 2014-09-23 State Of Oregon Acting By And Through The State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Tunable phenylacetylene hosts
KR102008467B1 (ko) * 2012-12-27 2019-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4175664A1 (en) * 2013-04-23 2014-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of uplink in a beam forming system
US9686751B2 (en) 2013-09-30 2017-06-20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erminal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15060680A2 (ko) * 2013-10-24 2015-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2272272B1 (ko) * 2014-07-11 2021-07-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16025450A (ja) * 2014-07-18 2016-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014916B2 (en) * 2014-11-10 2018-07-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2D active antenna array ope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321412B2 (en) * 2017-03-23 2019-06-11 Htc Corporation Uplink power control using beamforming to compensate for path los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9231A1 (en) 2018-09-27
CN108712776A (zh) 2018-10-26
US10499344B2 (en) 2019-12-03
TWI655873B (zh) 2019-04-01
US20190253979A1 (en) 2019-08-15
US10321412B2 (en) 2019-06-11
EP3379740A1 (en) 2018-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5873B (zh) 用於傳送功率控制的方法與裝置
US1046279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61585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onfigurations for a wireless device
US932625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US111151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transmit/receive point (TRP) operations
US1149702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beam management
US2020005995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ndicating a transmitter configurat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US11044744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signalling,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EP3800946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ulti-panel power control
KR20190076052A (ko)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단말기
EP3217712B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31186A1 (zh) 一种上行参考信号的通信装置及方法
US2021028885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Performance Impact from Known Signal Distortions
WO2018127138A1 (zh) 一种参考信号配置的方法、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US11849403B2 (en) Transmission of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US1064485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192564A1 (zh) 通道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JP7261223B2 (ja) 基地局及び送信方法
US9277557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14205015B (zh) 测量方法、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
EP3695524A1 (en) Interference aware packet trans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