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5039A -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 Google Patents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5039A
TW201815039A TW105130774A TW105130774A TW201815039A TW 201815039 A TW201815039 A TW 201815039A TW 105130774 A TW105130774 A TW 105130774A TW 105130774 A TW105130774 A TW 105130774A TW 201815039 A TW201815039 A TW 2018150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inductor
coil
rectifying element
input s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7622B (zh
Inventor
潘晴財
鄭明杰
Original Assignee
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潘晴財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潘晴財 filed Critical 亞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07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762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62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5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039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可達成零漣波電壓特性;所謂零漣波電壓於工程上代表接近零之極低的漣波電壓。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漣波消除電感器、功率開關、第一至第四電容器、第一及第二整流元件及輔助電感器。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複數線圈用以使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區分為輸入級及輸出級。漣波消除電感器、功率開關、第一及第二電容器位於輸入級,並分別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第三電容器、第四電容器、第一整流元件、第二整流元件及輔助電感器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Description

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
本發明是關於直流轉換器,且特別是有關於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種類日益增多,如筆記型電腦、行動通訊裝置、多媒體播放器等,這些電子產品皆需使用電源轉換器來將交流電源或直流電源轉換成一符合需求且穩定之直流電源,以作為正常運作的電力來源。
傳統的升壓型電源轉換器主要是由控制器、開關元件、二極體、儲能電感以及電容器所組成,由於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之特點,因此,已被廣泛採用作為電子產品的電源轉換器。
然而,傳統的升壓型電源轉換器的輸出電力具有高輸出漣波,這使得輸出電壓不穩定,並可能影響連接在其後端之負載的操作。
本創作為發明者為了紀念其父親潘恭先生(Mr. Kung Pan)百年冥誕,因此提出一種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連接於電源及負載之間。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漣波消除電感器、功率開關、第一電容器、第二電容器、第三電容器、第四電容器、第一整流元件、第二整流元件及輔助電感器。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複數線圈用以使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區分為輸入級及輸出級。其中,輸入級連接於電源,輸出級連接於負載。漣波消除電感器位於輸入級;功率開關位於輸入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及漣波消除電感器。第一電容器位於輸入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第二電容器位於輸入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第三電容器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第四電容器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第一整流元件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與第三電容器;第二整流元件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與第四電容器;輔助電感器位於輸出級並電連接於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當功率開關導通時,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輔助電感器配合分配電源提供的電力,藉以降低傳遞至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當功率開關截止時,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輔助電感器亦配合分配電源提供的電力,以降低傳遞至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
請參照圖1,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連接於電源Vin及負載RL之間,並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未另標號)、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第一電容器C1、第二電容器C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
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複數線圈,如圖1所示的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第一至第四線圈W1~W4;其中,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串聯連接並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與電源Vin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入級),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串聯連接並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與負載RL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出級),第一線圈W1及第三線圈W3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一變壓器TR1,第二線圈W2及第四線圈W4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二變壓器TR2。
第一電容器C1、功率開關Q、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第二電容器C2位於輸入級。第一電容器C1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一線圈W1非與第二線圈W2相連接的一端。
如圖1所示,功率開關Q可例如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實際實施時並不以此為限。功率開關Q的汲極連接於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之間,源極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及第二電容器C2非與第二線圈W2相連接的一端,閘極可例如是連接於控制器(圖未示),並接受控制器輸出的控制信號以進行導通(Turn-on)或截止(Turn-off)。功率開關Q的汲源之間更可與二極體D並聯,二極體D可例如是功率開關Q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
漣波消除電感器100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一線圈W1與第二線圈W2之間及功率開關Q的汲極。
第二電容器C2的一端連接於第二線圈W2非與第一線圈W1相連接的一端,另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及功率開關Q的源極。
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位於輸出級。第三電容器C3的一端連接於第三線圈W3非與第四線圈W4連接的一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及輔助電感器La的一端。第四電容器C4的一端連接於第四線圈W4非與第三線圈W3連接的一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及輸出電容器Co的負端及負載RL。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陽極連接於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之間及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陰極。輔助電感器La非與第三電容器C3及第一整流元件110陰極相連接之一端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正端及負載RL,其中輸出電容器Co與負載RL並聯連接。
請參閱圖2,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一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當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操作於第一工作模式時,功率開關Q導通,第一整流元件110截止、第二整流元件112導通。此時電源Vin產生的電力在輸入級形成三個電流路徑,其中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電源Vin、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功率開關Q之間,另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一電容器C1、第一線圈W1及功率開關Q之間,最後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二線圈W2與功率開關Q及第二電容器C2之間。藉此,電源 Vin提供的電力可傳遞至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並耦合至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
耦合至輸出級的電力在第三線圈W3、第四線圈W4、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之間形成二個電流路徑,其中一個路徑形成在第三線圈W3、第三電容器C3、輔助電感器La、輸出電容器Co及第二整流元件112之間,另一路徑形成在第四線圈W4、第四電容器C4、第二整流元件112之間;輸出電容器Co同時也提供電力給負載RL使用。藉此,漣波消除電感器100與輔助電感器La配合分配電源Vin提供的電力,藉以達到降低漣波的效果。
請參閱圖3,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二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當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操作於第二工作模式時,功率開關Q截止,第一整流元件110導通、第二整流元件112截止。此時電源Vin產生的電力在輸入級形成二個電流路徑,其中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電源Vin、漣波消除電感器100、第二線圈W2及第二電容器C2之間,另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一電容器C1、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第一線圈W1之間。藉此,電源 Vin提供的電力可傳遞至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並耦合至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
耦合至輸出級的電力亦形成二個電流路徑,其中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三線圈W3、第一整流元件110及第三電容器C3之間,另一個電流路徑形成於第四線圈W4、第一整流元件110、輔助電感器La、輸出電容器Co及第四電容器C4之間;輸出電容器Co同時也提供電力給負載RL使用。藉此,漣波消除電感器100與輔助電感器La配合分配電源Vin提供的電力,藉以達到降低漣波的效果。
請參照圖4,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圖4所示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連接於電源Vin及負載RL之間,並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未另標號)、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第一電容器C1、第二電容器C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
在圖4中,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第一至第四線圈W1~W4,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串聯連接並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與電源Vin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入級);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串聯連接並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與負載RL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出級)。第一線圈W1及第三線圈W3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一變壓器TR1,第二線圈W2及第四線圈W4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二變壓器TR2。
第一電容器C1、第二電容器C2、功率開關Q、漣波消除電感器100位於輸入級。第一電容器C1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一線圈W1非與第二線圈W2相連接的一端。
如圖4所示,功率開關Q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其汲極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及第二電容器C2非與第二線圈W2連接的一端,源極連接於漣波消除電感器100的一端及第一線圈W1與第二線圈W2相連接的一端。功率開關Q的汲源極更可與二極體D並聯,二極體D可例如是功率開關Q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
漣波消除電感器100的另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及第一電容器C1非與第一線圈W1連接的一端;第二電容器C2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二線圈W2非與第一線圈W1相連接的一端。
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位於輸出級。在圖4中,第三電容器C3的一端連接於第三線圈W3非與第四線圈W4連接的一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及輔助電感器La的一端。第四電容器C4的一端連接於第四線圈W4非與第三線圈W3連接的一端,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與輸出電容器Co的一端(正端)。第一整流元件110陽極電連接於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之間,陰極與第三電容器C3及輔助電感器La相連接;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連接於第四電容器C4非與第四線圈W4連接的一端,陰極連接於第三線圈W3與第四線圈W4相連接的一端。輔助電感器La非與第三電容器C3及第一整流元件110相連接之一端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負端及負載RL,其中輸出電容器Co與負載RL並聯連接。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相同於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在此不與贅述;且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也可以達到降低輸出漣波電壓的效果。
請參照圖5,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圖5所示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連接於電源Vin及負載RL之間,並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未另標號)、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第一電容器C1、第二電容器C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
在圖5中,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第一至第四線圈W1~W4,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與電源Vin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入級),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與負載RL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出級)。第一線圈W1及第三線圈W3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一變壓器TR1,第二線圈W2及第四線圈W4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二變壓器TR2。
第一電容器C1、功率開關Q、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第二電容器C2位於輸入級。第一線圈W1的一端及第二線圈W2的一端通過第二電容器C2電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第二線圈W2的另一端通過漣波消除電感器100電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第一線圈W1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電容器C1電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
如圖5所示,功率開關Q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其汲極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源極通過漣波消除電感器100電連接到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功率開關Q的汲源極更可與二極體D並聯,二極體D可例如是功率開關Q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
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位於輸出級。第三線圈W3的一端及第四線圈W4的一端通過第四電容器C4電連接至輸出電容器Co的一端(正端);其中,輸出電容器Co與負載RL並聯連接。第三線圈W3的另一端通過第三電容器C3及輔助電感器La電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另一端(負端),第四線圈W4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一整流元件110及第二整流元件112之間;其中,第一整流元件110及第二整流元件112串聯連接。在圖5中,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陰極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陽極,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連接在第四電容器C4及輸出電容器Co的正端之間,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連接在第三電容器C3及輔助電感器La之間。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相同於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在此不與贅述;且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也可以達到降低輸出漣波電壓的效果。
請參照圖6,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如圖6所示的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連接於電源Vin及負載RL之間,並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未另標號)、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第一電容器C1、第二電容器C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
在圖6中,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第一至第四線圈W1~W4,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與電源Vin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入級),第三線圈W3及第四線圈W4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與負載RL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出級)。第一線圈W1及第三線圈W3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一變壓器TR1,第二線圈W2及第四線圈W4互相耦合使形成第二變壓器TR2。
第一電容器C1、功率開關Q、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第二電容器C2位於輸入級。第一線圈W1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另一端通過第一電容器C1電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第二線圈W2的一端通過漣波消除電感器100電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另一端通過第二電容器C2電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
如圖6所示,功率開關Q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其汲極通過漣波消除電感器100電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源極電連接到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功率開關Q的汲源極更可與二極體D並聯,二極體D可例如是功率開關Q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
第一整流元件110、第二整流元件112、第三電容器C3、第四電容器C4、輔助電感器La及輸出電容器Co位於輸出級。第三線圈W3的一端通過第三電容器C3及輔助電感器La電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一端(正端),第三線圈W3的另一端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另一端(負端);其中,輸出電容器Co與負載RL並聯連接。
如圖6所示,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連接於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第一整流110的陽極連接於第三線圈W3與輸出電容器Co連接的一端,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陰極連接在第三電容器C3及輔助電感器La之間。
第四線圈W4的一端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即第二整流元件112的陽極),另一端通過第四電容器C4連接於第三線圈W3與輸出電容器Co的負端相連接的一端。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相同於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的操作模式,在此不與贅述;且本實施方式的升壓式潘恭直流轉換器也可以達到降低輸出漣波電壓的效果。
請參照圖7,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在圖7中,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連接於電源Vin及負載RL之間,並包含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未另標號)、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122、第一整流元件110、激磁電感器Lm及輸出電容器Co。
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第一至第三線圈W1~W3,第一線圈W1及第二線圈W2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10與電源Vin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入級),第三線圈W3位於升壓型潘恭轉換器與負載RL相連接的一側(以下稱輸出級)。第一線圈W1、第二線圈W2及第三線圈W3配合形成變壓器TR。
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功率開關Q、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122、激磁電感器Lm位於輸入級。在圖7中,功率開關Q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其汲源之間更可與二極體D並聯,二極體D可例如是功率開關Q的本體二極體(Body Diode)。。
第一線圈W1的一端連接於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的陰極及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122的陰極,另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的陽極通過漣波消除濾波器100連接於電源Vin的高準位端。第二線圈W2的一端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另一端連接於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122的陽極。功率開關Q的汲極連接於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的陽極,源極連接於電源Vin的低準位端。激磁電感器Lm與第一線圈W1並聯連接。
第一整流元件110及輸出電容器Co位於輸出級;第三線圈W3的一端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陽極,第一整流元件110的陰極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一端(正端);第三線圈W3的另一端連接於輸出電容器Co的另一端(負端)。輸出電容器Co與負載RL並聯連接。
請參閱圖8,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一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當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操作於第一工作模式時,功率開關Q截止,第一整流元件110導通。此時電源Vin產生的電力在輸入級形成二電流路徑,其中之一電流路徑形成於電源Vin、漣波消除電感器100、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120及激磁電感器Lm與第一線圈W1之間,另一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二線圈W2及電源Vin的低準位端之間。
耦合至輸出級的電力在第三線圈W3及第一整流元件110,再分別傳遞至輸出電容器Co及負載RL。藉此,漣波消除電感器100與激磁電感器Lm配合分配電源Vin提供的電力,藉以達到降低漣波的效果。
請參閱圖9,其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二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當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10操作於第二工作模式時,功率開關Q導通,第一整流元件110截止,故無電流導通至負載。此時電源Vin產生的電力在輸入級形成三電流路徑,其中之一電流路徑形成於電源Vin、漣波消除電感器100及功率開關Q之間,另一電流路徑形成於第二線圈W2及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122之間,第三條電流路徑形成在第一線圈W1及激磁電感器Lm之間。藉此,漣波消除電感器100與激磁電感器Lm配合分配電源Vin提供的電力,藉以達到降低漣波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升壓型潘恭轉換器
100‧‧‧漣波消除電感器
110‧‧‧第一整流元件
112‧‧‧第二整流元件
120‧‧‧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
122‧‧‧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
C1‧‧‧第一電容器
C2‧‧‧第二電容器
C3‧‧‧第三電容器
C4‧‧‧第四電容器
Co‧‧‧輸出電容器
D‧‧‧本體二極體
La‧‧‧輔助電感器
Lm‧‧‧激磁電感器
Q‧‧‧功率開關
RL‧‧‧負載
TR‧‧‧變壓器
TR1‧‧‧第一變壓器
TR2‧‧‧第二變壓器
Vin‧‧‧電源
W1‧‧‧第一線圈
W2‧‧‧第二線圈
W3‧‧‧第三線圈
W4‧‧‧第四線圈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
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一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二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
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
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
圖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之電路圖;
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一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及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於第二工作模式之電流路徑示意圖。

Claims (8)

  1. 一種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連接於一電源及一負載之間,該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包含: 一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複數線圈,該等線圈使該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區分為一輸入級及一輸出級,其中該輸入級連接於該電源,該輸出級連接於該負載; 一漣波消除電感器,位於該輸入級; 一功率開關,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第一電容器,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第二電容器,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第三電容器,位於該輸出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第四電容器,位於該輸出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第一整流元件,位於該輸出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及該第三電容器; 一第二整流元件,位於該輸出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及該第四電容器;以及 一輔助電感器,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其中,當該功率開關導通時,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該輔助電感器配合分配該電源提供的電力,藉以降低傳遞至該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當該功率開關截止時,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該輔助電感器亦配合分配該電源提供的電力,以降低傳遞至該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其中該等線圈配合構成二變壓器。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其中該輸入級之其中之一線圈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一電容器,另一端連接於該輸入級之另一線圈的一端、該功率開關及該漣波消除電感器,該輸入級之另一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於該第二電容器;該輸出級之其中之一線圈的一端通過第三電容器連接於輔助電感器,另一端連接於該輸出級之另一線圈的一端、第一整流元件及第二整流元件,該輸出級之另一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於該第四電容器,該第一整流元件及該第二整流元件串聯連接。
  4.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其中位於該輸入級之該等線圈串聯連接,位於該輸出級之該等線圈串聯連接。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其中該輸入級之該等線圈相連接的一端連接於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功率開關,該輸入級之其中一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於該第一電容器,該輸入級之另一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於該第二電容器;該輸出級之該等線圈相連接之一端連接於第一整流元件及第二整流元件,該輸出級之其中之一線圈的另一端通過該第三電容器電連接於該輔助電感器,該輸出級之另一線圈的另一端通過該第四電容器連接於該第二整流元件。
  6. 一種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連接於一電源及一負載之間,該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包含: 一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包含複數線圈,該等線圈使該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區分為一輸入級及一輸出級,其中該輸入級連接於該電源,該輸出級連接於該負載; 一漣波消除電感器,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功率開關,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及該漣波消除電感器; 一激磁電感器,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一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該漣波消除電感器、該功率開關及該激磁電感器; 一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位於該輸入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該輸入級第一整流元件及該激磁電感器;以及 一第一整流元件,位於該輸出級並電連接於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 其中,當該功率開關導通時,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該激磁電感器配合分配該電源提供的電力,藉以降低傳遞至該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當該功率開關截止時,該漣波消除電感器及該激磁電感器亦配合分配該電源提供的電力,以降低傳遞至該負載之電力的漣波值。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更包含一輸出電容器,電連接於該第一整流元件及該負載。
  8.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升壓型潘恭直流轉換器,其中該電能隔離及轉換單元的輸入級包含二線圈,該輸入級之一線圈與該激磁電感器並聯連接,該輸入級之另一線圈與該輸入級第二整流元件串聯連接。
TW105130774A 2016-09-23 2016-09-23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TWI6076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774A TWI607622B (zh) 2016-09-23 2016-09-23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774A TWI607622B (zh) 2016-09-23 2016-09-23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7622B TWI607622B (zh) 2017-12-01
TW201815039A true TW201815039A (zh) 2018-04-16

Family

ID=61230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774A TWI607622B (zh) 2016-09-23 2016-09-23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762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89731B2 (en) * 2007-06-05 2012-10-16 O2Micro Inc. Converter controller
TWI427912B (zh) * 2012-03-13 2014-02-21 Univ Kun Shan 交錯式零電壓切換dc-dc轉換器
TWI441435B (zh) * 2012-06-26 2014-06-11 Univ Kun Shan Low voltage stress DC converter
TWI501531B (zh) * 2014-03-18 2015-09-21 Univ Kun Shan 交錯式零電壓切換轉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7622B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39530B1 (en) Apparatus for isolate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with coupled output inductors
US7532493B2 (en) Power supply with low standby loss
US8068355B1 (en) Apparatus for isolate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with coupled output inductors
US9071161B2 (en) Single stage PFC power supply
Balestero et al. A dc–dc converter based on the three-state switching cell for high current and voltage step-down applications
US10566891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513164B (zh) 返馳式主動箝位電源轉換器
JP2012110108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20140071716A1 (en) High efficient single switch single sta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ower supply
EP2441161B1 (en) Dual drive system for transformer isolated half bridge and full bridge forward converters
US6567284B2 (en) DC to DC converting incorporating ZVS circuit and synchronized isolation circuit
US8711588B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6429629B1 (en) Switch-mode power supplies
US20150303813A1 (en) Ac-to-dc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US6400582B1 (en) Dual forward power converter utilizing coupling capacitor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US9887632B1 (en) Step-up KP ripple free converter
Torrico‐Bascopé et al. Three‐state switching cell (3SSC)‐based non‐isolated dc–dc boost‐type converter with balanced output voltage and wide voltage conversion range
US10014765B2 (en) Single stag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US6442052B1 (en) High efficiency power converter with fast transient response
CN107919800B (zh) 升压型零涟波直流转换器
TWI607622B (zh) 升壓型直流轉換器
TWI586092B (zh) 單級交流至直流轉換器
JP2015008589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KR102144616B1 (ko) 결합 인덕터를 갖는 절연형 컨버터
TW201236344A (en) Current feed high step-up DC-DC converter and device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