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1091A -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方法及記憶媒體 - Google Patents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方法及記憶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1091A
TW201811091A TW106114521A TW106114521A TW201811091A TW 201811091 A TW201811091 A TW 201811091A TW 106114521 A TW106114521 A TW 106114521A TW 106114521 A TW106114521 A TW 106114521A TW 201811091 A TW201811091 A TW 2018110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ameter set
base station
terminal device
station devic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9008B (zh
Inventor
松田大輝
示沢寿之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1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1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0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基地台裝置與終端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系統 中,提供一種可大幅提升系統全體之傳輸效率的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通訊系統、通訊方法及集積電路。
一種基地台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 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Description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方法及記憶媒體
本揭露係有關於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方法及記憶媒體。
蜂巢式移動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亦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Advanced(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New Radio(NR)」、「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AT)」、「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或「Further EUTRA(FEUTRA)」),係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被研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LTE係包含LTE-A、LTE-A Pro、及EUTRA,NR係包含NRAT、及FEUTRA。在LTE及NR中,基地台裝置(基地台)係亦稱為eNodeB(evolved NodeB),終端裝置(移動台、移動台裝置、終端)係亦稱為UE(User Equipment)。LTE及NR,係將基地台裝置所覆蓋的區域複數配置成蜂巢網狀的蜂巢式 通訊系統。單一基地台裝置係亦可管理複數個蜂巢網。
NR,係作為針對LTE的次世代之無線存取方式,係為與LTE不同的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係為,可對應於包含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及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的各式各樣之使用案例的存取技術。NR係以這些使用案例中的利用情境、要求條件、及配置情境等所對應之技術框架為目的而被研討。NR之情境或要求條件之細節,係被揭露於非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 (Release 14), 3GPP TR 38.913 V0.2.0 (2016-02).網際網路<URL: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8_series/38.913/38913-020.zip>
於無線存取技術中,像是子載波間隔或符元 長度這類的送訊訊號等之參數(實體參數),係隨應於使用案例而做最適地設計,較為理想。然而,在LTE的擴充技術的研討中,使用該擴充技術的終端裝置,係從頻率利用效率之觀點來看,與先前的LTE之終端裝置進行多工是很重要的。因此,LTE的擴充技術係被要求向後相容性,對該擴充技術有可能會設下限制。結果,這類限制有可能會對系統全體之傳輸效率造成影響。
本揭露係有鑑於上記問題而研發,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基地台裝置與終端裝置進行通訊的通訊系統中,藉由隨應於各式各樣的使用案例而做彈性地設計,而可大幅提升系統全體之傳輸效率的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通訊系統、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基地台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終端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方法,係含有: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通知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方法,係含有: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接收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在基地台裝置與終端裝置進行通訊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可提升傳輸效 率。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基地台裝置
101‧‧‧上層處理部
103‧‧‧控制部
105‧‧‧收訊部
1051‧‧‧解碼部
1053‧‧‧解調部
1055‧‧‧多工分離部
1057‧‧‧無線收訊部
1059‧‧‧頻道測定部
107‧‧‧送訊部
1071‧‧‧編碼部
1073‧‧‧調變部
1075‧‧‧多工部
1077‧‧‧無線送訊部
1079‧‧‧下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
109‧‧‧收送訊天線
2‧‧‧終端裝置
201‧‧‧上層處理部
203‧‧‧控制部
205‧‧‧收訊部
2051‧‧‧解碼部
2053‧‧‧解調部
2055‧‧‧多工分離部
2057‧‧‧無線收訊部
2059‧‧‧頻道測定部
207‧‧‧送訊部
2071‧‧‧編碼部
2073‧‧‧調變部
2075‧‧‧多工部
2077‧‧‧無線送訊部
2079‧‧‧上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
209‧‧‧收送訊天線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本實施形態中的分量載波之設定之一例的圖示。
[圖2]本實施形態中的分量載波之設定之一例的圖示。
[圖3]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
[圖4]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
[圖5]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一例的圖示。
[圖6]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
[圖7]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
[圖8]本實施形態的基地台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
[圖9]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
[圖10]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 映之一例的圖示。
[圖11]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
[圖12]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
[圖13]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
[圖14]本實施形態中的自我完結型送訊之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5]本實施形態中的參數集之切換之一例的圖示。
[圖16]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1例的說明圖。
[圖17]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2例的說明圖。
[圖18]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3例的說明圖。
[圖19]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4例的說明圖。
[圖20]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集對映之切換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21]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準靜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2]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動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3]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動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4]本實施形態中的切換關連資訊的暗示性送訊方法的說明圖。
[圖25]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6]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7]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8]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又,若無特別聲明,則以下所說明的技術、機能、方法、構成、程序、及其他所有的記載,係可適用於LTE及NR。
<本實施形態中的無線通訊系統>
於本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係至少具備有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基地台裝置1係可收容複數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1,係可和其他基地台裝置藉由X2介面之手段而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1,係可藉由S1介面之手段而連接至EPC(Evolved Packet Core)。甚至,基地台裝置1,係可藉由S1-MME介面之手段而連接 至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可藉由S1-U介面之手段而連接至S-GW(Serving Gateway)。S1介面,係在MME及/或S-GW與基地台裝置1之間,支援多對多之連接。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分別支援LTE及/或NR。
<本實施形態中的無線存取技術>
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分別支援1個以上之無線存取技術(RAT)。例如,RAT係包含LTE及NR。1個RAT,係對應於1個蜂巢網(分量載波)。亦即,在支援複數個RAT的情況下,這些RAT,係分別對應於不同的蜂巢網。於本實施形態中,蜂巢網係為下行鏈結資源、上行鏈結資源、及/或側行鏈結之組合。又,於以下的說明中,對應於LTE的蜂巢網係被稱呼為LTE蜂巢網,對應於NR的蜂巢網係被稱呼為NR蜂巢網。
下行鏈結之通訊,係為從基地台裝置1對終端裝置2之通訊。下行鏈結送訊,係為從基地台裝置1對終端裝置2之送訊,係為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下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上行鏈結之通訊,係為從終端裝置2對基地台裝置1之通訊。上行鏈結送訊,係為從終端裝置2對基地台裝置1之送訊,係為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側行鏈結之通訊,係為從終端裝置2對別的終端裝置2之通訊。側行鏈結送訊,係為從終 端裝置2對別的終端裝置2之送訊,係為側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側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
側行鏈結之通訊,係為了終端裝置間的鄰近直接偵測及鄰近直接通訊,而被定義。側行鏈結之通訊,係可使用與上行鏈結及下行鏈結相同的訊框構成。又,側行鏈結之通訊,係可能被限制成上行鏈結資源及/或下行鏈結資源之一部分(子集合)。
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於下行鏈結、上行鏈結及/或側行鏈結中,可支援使用1個以上之蜂巢網之集合的通訊。複數個蜂巢網之集合,係亦被稱呼為載波聚合或雙連結。載波聚合和雙連結之細節將於後述。又,各個蜂巢網,係使用所定之頻帶寬度。所定之頻帶寬度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可設定之值,係可預先規定。
圖1係本實施形態中的分量載波之設定之一例的圖示。在圖1的例子中,被設定有1個LTE蜂巢網和2個NR蜂巢網。1個LTE蜂巢網,係被設定成為首要蜂巢網。2個NR蜂巢網,係分別被設定成為首要次級蜂巢網及次級蜂巢網。2個NR蜂巢網,係藉由載波聚合而被整合。又,LTE蜂巢網與NR蜂巢網,係藉由雙連結而被整合。此外,LTE蜂巢網與NR蜂巢網,係亦可藉由載波聚合而被整合。在圖1的例子中,NR,係有可能藉由首要蜂巢網也就是LTE蜂巢網而被協助連接,因此亦可不支援單獨獨立通訊所需之機能之類的部分之機能。單獨獨立通訊所需之機能,係包含初期連接時所必要之機能。
圖2係本實施形態中的分量載波之設定之一例的圖示。在圖2的例子中,係被設定有2個NR蜂巢網。2個NR蜂巢網,係分別被設定成為首要蜂巢網及次級蜂巢網,藉由載波聚合而被整合。此情況下,藉由NR蜂巢網支援單獨獨立通訊所需之機能,就可不需要LTE蜂巢網之協助。此外,2個NR蜂巢網,係亦可藉由雙連結而被整合。
<本實施形態中的無線訊框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規定了以10ms(毫秒)而被構成的無線訊框(radio frame)。無線訊框之每一者係由2個半訊框所構成。半訊框的時間間隔,係為5ms。半訊框之每一者,係由5個子訊框所構成。子訊框的時間間隔係為1ms,藉由2個連續的時槽而被定義。時槽的時間間隔,係為0.5ms。無線訊框內的第i個子訊框,係由第(2×i)個時槽與第(2×i+1)個時槽所構成。亦即,無線訊框之每一者中,係被規定有10個子訊框。
子訊框係包含下行鏈結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特殊子訊框及側行鏈結子訊框等。
下行鏈結子訊框係為了下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的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係為了上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的子訊框。特殊子訊框係由3個欄位所構成。3個欄位係包含: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GP(Guard Period)、及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 DwPTS、GP、及UpPTS的合計之長度係為1ms。DwPTS係為了下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的欄位。UpPTS係為了上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的欄位。GP係為不會進行下行鏈結送訊及上行鏈結送訊的欄位。此外,特殊子訊框,係亦可只由DwPTS及GP所構成,亦可只由GP及UpPTS所構成。特殊子訊框,係於TDD中被配置在下行鏈結子訊框與上行鏈結子訊框之間,為了從下行鏈結子訊框切換成上行鏈結子訊框而被使用。側行鏈結子訊框,係為了側行鏈結通訊而被預留或設定的子訊框。側行鏈結,係為了終端裝置間的鄰近直接通訊及鄰近直接偵測而被使用。
單一無線訊框,係可由下行鏈結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特殊子訊框及/或側行鏈結子訊框所構成。又,單一無線訊框,係亦可只由下行鏈結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特殊子訊框或側行鏈結子訊框所構成。
複數無線訊框構成係被支援。無線訊框構成,係被訊框構成類型所規定。訊框構成類型1,係只能適用於FDD。訊框構成類型2,係只能適用於TDD。訊框構成類型3,係只能適用於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次級蜂巢網之運用。
於訊框構成類型2中,規定有複數種上行鏈結-下行鏈結構成。在上行鏈結-下行鏈結構成中,1個無線訊框中的10個子訊框之每一者,係分別對應於下行鏈結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及特殊子訊框之任一者。子訊框0、子訊框5及DwPTS係總是為了下行鏈結送訊而 被預留。UpPTS及其特殊子訊框後一個之子訊框係總是為了上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
於訊框構成類型3中,1個無線訊框內的10個子訊框係為了下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終端裝置2,係可將PDSCH或偵測訊號係為未被發送的子訊框,視為空的子訊框。終端裝置2,係除非在某個子訊框上偵測到所定之訊號、頻道及/或下行鏈結送訊,否則都想定為,該子訊框中不存在任何訊號及/或頻道。下行鏈結送訊,係被1或複數個連續的子訊框所專用。該下行鏈結送訊的最初之子訊框,係可從該子訊框內的任意地點被開始。該下行鏈結送訊的最後之子訊框,係可為完全被專用,或可為以被DwPTS所規定之時間間隔而被專用之任一者。
此外,於訊框構成類型3中,1個無線訊框內的10個子訊框係亦可為了上行鏈結送訊而被預留。又,1個無線訊框內的10個子訊框之每一者,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下行鏈結子訊框、上行鏈結子訊框、特殊子訊框及側行鏈結子訊框之任一者。
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於特殊子訊框的DwPTS中,發送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下行鏈結實體訊號。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於特殊子訊框的DwPTS中,限制PBCH之送訊。終端裝置2,係亦可於特殊子訊框的UpPTS中,發送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上行鏈結實體訊號。終端裝置2,係可於特殊子訊框之UpPTS中,限制部分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
此外,1個送訊中的時間間隔係被稱呼為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於LTE中,將1ms(1子訊框)定義成1TTI。
<本實施形態中的LTE之訊框構成>
圖3係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圖3中所被圖示的圖,係亦被稱呼為LTE的下行鏈結資源柵格。基地台裝置1,係可於往終端裝置2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中,發送LTE的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LTE的下行鏈結實體訊號。終端裝置2,係可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中,接收LTE的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LTE的下行鏈結實體訊號。
圖4係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圖4中所被圖示的圖,係亦被稱呼為LTE的上行鏈結資源柵格。終端裝置2,係可於往基地台裝置1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中,發送LTE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LTE的上行鏈結實體訊號。基地台裝置1,係可於來自終端裝置2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中,接收LTE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LTE的上行鏈結實體訊號。
於本實施形態中,LTE的實體資源係可被定義如下。1個時槽係藉由複數符元而被定義。於時槽之每一者中所被發送的實體訊號或實體頻道,係藉由資源柵格而被表現。於下行鏈結中,資源柵格,係藉由對頻率方向的複數子載波、和對時間方向的複數OFDM符元,而被定 義。於上行鏈結中,資源柵格,係藉由對頻率方向的複數子載波、和對時間方向的複數SC-FDMA符號,而被定義。子載波或資源區塊之數量,係亦可依存於蜂巢網之頻帶寬度而被決定。1個時槽中的符元之數量,係由CP(Cyclic Prefix)的類型而決定。CP的類型,係為通常CP或擴充CP。於通常CP中,構成1個時槽的OFDM符元或SC-FDMA符元之數量係為7。於擴展CP中,構成1個時槽的OFDM符元或SC-FDMA符元之數量係為6。資源柵格內的元素之每一者,係被稱為資源元素。資源元素,係使用子載波之索引(號碼)與符元之索引(號碼),而被識別。此外,於本實施形態的說明中,OFDM符元或SC-FDMA符元係也被簡稱為符元。
資源區塊,係為了將某個實體頻道(PDSCH或PUSCH等)對映至資源元素,而被使用。資源區塊係包含有:虛擬資源區塊和實體資源區塊。某個實體頻道,係被對映至虛擬資源區塊。虛擬資源區塊,係被對映至實體資源區塊。1個實體資源區塊,係被時間領域中所定數之連續的符元所定義。1個實體資源區塊,係根據頻率領域中所定數之連續的子載波而被定義。1個實體資源區塊中的符元數及子載波數,係基於藉由該蜂巢網中的CP之類型、子載波間隔及/或上層而被設定的參數等而決定。例如,CP的類型係為通常CP,子載波間隔係為15kHz的情況下,1個實體資源區塊中的符元數係為7,子載波數係為12。此時,1個實體資源區塊係由(7×12)個資源元 素所構成。實體資源區塊係於頻率領域中從0起被編號。又,同一實體資源區塊號碼所對應的1個子訊框內的2個資源區塊,係被定義成為實體資源區塊配對(PRB配對、RB配對)。
於LTE蜂巢網之每一者中,在某個子訊框中,係使用1個所定之參數。例如,該所定之參數,係為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實體參數)。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係包含有:CP長度、子載波間隔、1個子訊框(所定之時間長度)中的符元數、1個資源區塊(所定之頻帶)中的子載波數、多元接取方式、及訊號波形等。
亦即,在LTE蜂巢網中,下行鏈結訊號及上行鏈結訊號,係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例如子訊框)中,使用1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換言之,終端裝置2係想定為,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發送的下行鏈結訊號、及發送至基地台裝置1的上行鏈結訊號,是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中,以1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又,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設定,以使得發送至終端裝置2的下行鏈結訊號、及從終端裝置2所被發送的上行鏈結訊號,是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中,以1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
<本實施形態中的NR之訊框構成>
於NR蜂巢網之每一者中,在某個所定之時間長度(例如子訊框)中,係使用1個以上之所定之參數。亦即,在NR蜂巢網中,下行鏈結訊號及上行鏈結訊號,係 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例如子訊框)中,使用1個以上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換言之,終端裝置2係想定為,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發送的下行鏈結訊號、及發送至基地台裝置1的上行鏈結訊號,是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中,以1個以上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又,基地台裝置1係可進行設定,以使得發送至終端裝置2的下行鏈結訊號、及從終端裝置2所被發送的上行鏈結訊號,是分別於所定之時間長度中,以1個以上之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在使用複數個所定之參數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所定之參數而被生成的訊號,係藉由所定之方法而被多工。例如,所定之方法係包含有: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及/或SDM(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
NR蜂巢網中所被設定之所定之參數之組合,係可作為參數集,而被預先規定有複數種類。
圖5係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一例的圖示。在圖5的例子中,參數集中所含之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係為:子載波間隔、NR蜂巢網中的每一資源區塊的子載波數、每一子訊框的符元數、及CP長度類型。CP長度類型,係為NR蜂巢網中所被使用的CP長度之類型。例如,CP長度類型1係相當於LTE中的通常CP,CP長度類型2係相當於LTE中的擴充CP。
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係可按照 下行鏈結及上行鏈結而分別個別地規定。又,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係可按照下行鏈結及上行鏈結而分別獨立地設定。
圖6係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在圖6的例子中,使用參數集1、參數集0及參數集2而被生成的訊號,係於蜂巢網(系統帶域幅)中,被FDM。圖6中所被圖示的圖,係亦被稱呼為NR的下行鏈結資源柵格。基地台裝置1,係可於往終端裝置2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中,發送NR的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NR的下行鏈結實體訊號。終端裝置2,係可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下行鏈結子訊框中,接收NR的下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NR的下行鏈結實體訊號。
圖7係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之一例的圖示。在圖7的例子中,使用參數集1、參數集0及參數集2而被生成的訊號,係於蜂巢網(系統帶域幅)中,被FDM。圖7中所被圖示的圖,係亦被稱呼為NR的上行鏈結資源柵格。基地台裝置1,係可於往終端裝置2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中,發送NR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NR的上行鏈結實體訊號。終端裝置2,係可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上行鏈結子訊框中,接收NR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NR的上行鏈結實體訊號。
<本實施形態中的天線埠>
天線埠,係為了讓搬運某個符元的傳播頻道,是可從 同一天線埠中的搬運別的符元的傳播頻道來加以推測,而被定義。例如,可以想定,同一天線埠中的不同實體資源,係被同一傳播頻道所發送。亦即,某個天線埠中的符元,係可根據該天線埠中的參照訊號而推訂出傳播頻道,並予以解調。又,每個天線埠中係有1個資源柵格。天線埠,係藉由參照訊號而被定義。又,各個參照訊號,係可定義複數個天線埠。
天線埠係可藉由天線埠號碼而被特定或識別。例如,天線埠0~3,係為CRS所被發送之天線埠。亦即,以天線埠0~3而被發送的PDSCH,係可用對應於天線埠0~3的CRS來加以解調。
2個天線埠係滿足所定之條件的情況下,係可表示為準同一位置(QCL:Quasi co-location)。該所定之條件係為,某個天線埠中的搬運符元的傳播頻道之廣域的特性,是可以從別的天線埠中的搬運符元的傳播頻道來加以推測。廣域的特性係包含有:延遲分散、都卜勒擴展、都卜勒位移、平均增益及/或平均延遲。
於本實施形態中,天線埠號碼係亦可每一RAT而不同地被定義,亦可在RAT間被共通地定義。例如,LTE中的天線埠0~3,係為CRS所被發送之天線埠。於NR中,天線埠0~3,係可設成與LTE相同之CRS所被發送之天線埠。又,於NR中,與LTE相同之CRS所被發送之天線埠,係可設成與天線埠0~3不同的天線埠號碼。於本實施形態的說明中,所定之天線埠號 碼,係可對LTE及/或NR做適用。
<本實施形態中的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
實體頻道係包含有: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側行鏈結實體頻道。實體訊號係包含有:下行鏈結實體訊號、上行鏈結實體訊號及側行鏈結實體訊號。
LTE中的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係分別亦被稱呼為LTE實體頻道及LTE實體訊號。NR中的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係分別亦被稱呼為NR實體頻道及NR實體訊號。LTE實體頻道及NR實體頻道,係可分別定義成為不同的實體頻道。LTE實體訊號及NR實體訊號,係可分別定義成為不同的實體訊號。於本實施形態的說明中,LTE實體頻道及NR實體頻道係亦被簡稱為實體頻道,LTE實體訊號及NR實體訊號係亦被簡稱為實體訊號。亦即,對實體頻道的說明,係對LTE實體頻道及NR實體頻道之任一者都可適用。對實體訊號的說明,係對LTE實體訊號及NR實體訊號之任一者都可適用。
<本實施形態中的NR實體頻道及NR實體訊號>
如已經說明,對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的說明,係分別對NR實體頻道及NR實體訊號都可適用。NR實體頻道及NR實體訊號,係可被稱呼如下。
NR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係包含有:NR-PBCH、NR-PCFICH、NR-PHICH、NR-PDCCH、NR-EPDCCH、NR-MPDCCH、NR-R-PDCCH、NR-PDSCH、及NR-PMCH等。
NR下行鏈結實體訊號係包含有:NR-SS、NR-DL-RS及NR-DS等。NR-SS係包含有NR-PSS及NR-SSS等。NR-RS係包含有:NR-CRS、NR-PDSCH-DMRS、NR-EPDCCH-DMRS、NR-PRS、NR-CSI-RS、及NR-TRS等。
NR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係包含有:NR-PUSCH、NR-PUCCH、及NR-PRACH等。
NR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係包含有NR-UL-RS。NR-UL-RS係包含有NR-UL-DMRS及NR-SRS等。
NR側行鏈結實體頻道係包含有NR-PSBCH、NR-PSCCH、NR-PSDCH、及NR-PSSCH等。
<本實施形態中的下行鏈結實體頻道>
PBCH,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1的服務蜂巢網所固有之報知資訊也就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予以報知時,而被使用。PBCH係只在無線訊框內的子訊框0中被發送。MIB,係可以40ms間隔而更新。PBCH係以10ms週期而被重複發送。具體而言,滿足將SFN(System Frame Number)除以4而餘數為0之條件的無線訊框中的子訊框0中會進行MIB之初期送訊,於其他所有的無線訊框中的子訊框0中會進行MIB之重送訊 (repetition)。SFN係為無線訊框之號碼(系統訊框號碼)。MIB係為系統資訊。例如,MIB係含有表示SFN之資訊。
PCFICH,係為了發送PDCCH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OFDM符元之數量的相關資訊,而被使用。被PCFICH所表示之領域,係亦被稱呼為PDCCH領域。被PCFICH所發送之資訊,係亦被稱呼為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PHICH,係為了發送針對基地台裝置1所接收到的上行鏈結資料(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的表示ACK(ACKnowledgement)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的HARQ-ACK(HARQ指示器、HARQ回饋、回應資訊),而被使用。例如,若終端裝置2接收到表示ACK的HARQ-ACK時,則不會重送對應之上行鏈結資料。例如,若終端裝置2接收到表示NACK的HARQ-ACK時,則終端裝置2係將對應之上行鏈結資料,以所定之上行鏈結子訊框而予以重送。某個PHICH,係發送針對某個上行鏈結資料的HARQ-ACK。基地台裝置1,係將針對同一PUSCH中所含之複數上行鏈結資料的HARQ-ACK之每一者,使用複數PHICH而予以發送。
PDCCH及EPDCCH,係為了發送下行鏈結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而被使用。下行鏈結控制資訊的資訊位元之對映,係作為DCI格式而被定義。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係含有:下行鏈結允諾 (downlink grant)及上行鏈結允諾(uplink grant)。下行鏈結允諾,係亦被稱為下行鏈結指派(downlink assignment)或下行鏈結分配(downlink allocation)。
PDCCH,係藉由連續的1或複數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之集合而被發送。CCE,係由9個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所構成。REG,係由4個資源元素所構成。當PDCCH是由n個連續的CCE所構成的情況下,則該PDCCH,係從滿足將CCE之索引(號碼)i除以n而餘數為0之條件的CCE而開始。
EPDCCH,係藉由連續的1或複數個ECCE(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之集合而被發送。ECCE,係由複數EREG(Enhanced Resource Element Group)所構成。
下行鏈結允諾,係被使用於某個蜂巢網內的PDSCH之排程。下行鏈結允諾係被使用於,與該下行鏈結允諾所被發送之子訊框相同子訊框內的PDSCH之排程。上行鏈結允諾,係被使用於某個蜂巢網內的PUSCH之排程。上行鏈結允諾係被使用於,該上行鏈結允諾所被發送之子訊框的後4個以上的子訊框內的單一PUSCH之排程。
對DCI係附加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同位元。CRC同位元,係以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而被拌碼。RNTI,係可隨應於DCI之目的等,而加以規定或設定的識別元。RNTI 係為:被規格所預先規定的識別元、作為蜂巢網所固有之資訊而被設定的識別元、作為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資訊而被設定的識別元、或對終端裝置2作為所屬之群組所固有之資訊而被設定的識別元。例如,終端裝置2,係在PDCCH或EPDCCH之監視中,在DCI上所被附加之CRC同位元,以所定之RNTI進行去拌碼,識別CRC是否正確。若CRC為正確,則得知該DCI係為終端裝置2所需之DCI。
PDSCH,係為了發送下行鏈結資料(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而被使用。又,PDSCH係也為了發送上層之控制資訊而被使用。
PMCH,係為了發送廣播資料(Multicast Channel:MCH)而被使用。
於PDCCH領域中,複數PDCCH亦可被頻率、時間、及/或空間多工。於EPDCCH領域中,複數EPDCCH亦可被頻率、時間、及/或空間多工。於PDSCH領域中,複數PDSCH亦可被頻率、時間、及/或空間多工。PDCCH、PDSCH及/或EPDCCH係亦可被頻率、時間、及/或空間多工。
<本實施形態中的下行鏈結實體訊號>
同步訊號,係終端裝置2為了取得下行鏈結之頻率領域及/或時間領域之同步,而被使用。同步訊號係含有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及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訊號係被配置在無線訊框內的所定之子訊框。例如,於TDD方式中,同步訊號係被配置在無線訊框內的子訊框0、1、5、及6。於FDD方式中,同步訊號係被配置在無線訊框內的子訊框0及5。
PSS,係亦可被使用於粗略的訊框/符元時序同步(時間領域之同步)或蜂巢網識別群組之識別。SSS,係亦可被使用於較正確的訊框時序同步或蜂巢網之識別、CP長度真偵測。亦即,藉由使用PSS與SSS,就可進行訊框時序同步與蜂巢網識別。
下行鏈結參照訊號,係終端裝置2為了進行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之傳播路推定、傳播路補正、下行鏈結之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頻道狀態資訊)之算出、及/或終端裝置2的定位之測定,而被使用。
CRS,係在子訊框的全頻帶中被發送。CRS,係為了進行PBCH、PDCCH、PHICH、PCFICH、及PDSCH之收訊(解調),而被使用。CRS,係亦可為了讓終端裝置2算出下行鏈結之頻道狀態資訊,而被使用。PBCH、PDCCH、PHICH、及PCFICH,係以CRS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天線埠,而被發送。CRS係支援1、2或4個天線埠之構成。CRS,係以天線埠0~3的1或複數個而被發送。
與PDSCH相關連的URS,係用URS所關連的PDSCH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子訊框及頻帶,而被發送。URS,係為了進行URS所關連之PDSCH之解調,而 被使用。與PDSCH相關連之URS,係以天線埠5、7~14的1或複數個而被發送。
PDSCH,係基於送訊模式及DCI格式,而以CRS或URS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天線埠,而被發送。DCI格式1A係被使用於,以CRS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天線埠而被發送的PDSCH之排程。DCI格式2D係被使用於,以URS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天線埠而被發送的PDSCH之排程。
與EPDCCH相關連的DMRS,係用DMRS所關連的EPDCCH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子訊框及頻帶,而被發送。DMRS,係為了進行DMRS所關連之EPDCCH之解調,而被使用。EPDCCH,係以DMRS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天線埠,而被發送。與EPDCCH相關連之DMRS,係以天線埠107~114的1或複數個而被發送。
CSI-RS,係以已被設定之子訊框而被發送。CSI-RS所被發送的資源,係被基地台裝置1所設定。CSI-RS,係為了讓終端裝置2算出下行鏈結之頻道狀態資訊,而被使用。終端裝置2,係使用CSI-RS來進行訊號測定(頻道測定)。CSI-RS,係支援1、2、4、8、12、16、24及32的部分或全部之天線埠之設定。CSI-RS,係以天線埠15~46的1或複數個而被發送。此外,所被支援的天線埠,係亦可基於終端裝置2的終端裝置能力、RRC參數之設定、及/或所被設定的送訊模式等,而被決定。
ZP CSI-RS之資源,係藉由上層而被設定。ZP CSI-RS之資源係亦可以零輸出之功率而被發送。亦即,ZP CSI-RS之資源係亦可不做任何送訊。於設定了ZP CSI-RS的資源中,PDSCH及EPDCCH係不被發送。例如,ZP CSI-RS之資源係為了讓相鄰蜂巢網進行NZP CSI-RS之送訊,而被使用。又,例如,ZP CSI-RS之資源係為了測定CSI-IM而被使用。又,例如,ZP CSI-RS之資源係為PDSCH等之所定之頻道未被送訊的資源。換言之,所定之頻道,係將ZP CSI-RS之資源除外(進行速率匹配、打孔)而被對映。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
PUCCH,係用來發送上行鏈結控制資訊(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時所被使用之實體頻道。上行鏈結控制資訊係包含有:下行鏈結之頻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表示PUSCH資源之要求的排程要求(Scheduling Request:SR)、針對下行鏈結資料(Transport block:TB,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的HARQ-ACK。HARQ-ACK,係亦被稱為ACK/NACK、HARQ回饋、或回應資訊。又,針對下行鏈結資料的HARQ-ACK,係表示ACK、NACK、或DTX。
PUSCH,係用來發送上行鏈結資料(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時所被使用之實體頻道。又, PUSCH係亦可被使用於,為了將上行鏈結資料連同HARQ-ACK及/或頻道狀態資訊一起發送。又,PUSCH,係亦可被使用於只發送頻道狀態資訊、或只發送HARQ-ACK及頻道狀態資訊。
PRACH,係為了發送隨機存取前文而被使用之實體頻道。PRACH,係可為了讓終端裝置2與基地台裝置1取得時間領域之同步,而被使用。又,PRACH,係也為了初期連線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程序(處理)、接手程序、連線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程序、對上行鏈結送訊的同步(時序調整)、及/或表示PUSCH資源之要求,而被使用。
於PUCCH領域中,複數PUCCH係被頻率、時間、空間及/或碼多工。於PUSCH領域中,複數PUSCH係亦可被頻率、時間、空間及/或碼多工。PUCCH及PUSCH係係亦可被頻率、時間、空間及/或碼多工。PRACH係亦可單一子訊框或跨越2個子訊框而被配置。複數PRACH係可被碼多工。
<本實施形態中的控制頻道所需之實體資源>
資源元素群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係為了用來定義資源元素與控制頻道之對映,而被使用。例如,REG係被使用於PDCCH、PHICH、或PCFICH之對映。REG,係於同一OFDM符元內,且為同一資源區塊內中,由不被使用於CRS的4個連續的資源元素所構成。 又,REG,係在某個子訊框內的第1個時槽中的第1個OFDM符元至第4個OFDM符元之中被構成。
擴充資源元素群組(EREG:Enhanced Resource Element Group),係為了用來定義資源元素與擴充控制頻道之對映,而被使用。例如,EREG,係被使用於EPDCCH之對映。1個資源區塊配對係由16個EREG所構成。各個EREG係按照每一資源區塊配對而被標上0至15之號碼。各個EREG,係於1個資源區塊配對中,由為了與EPDCCH建立關連之DM-RS而被使用之資源元素除外的9個資源元素所構成。
<本實施形態中的基地台裝置1之構成例>
圖8係本實施形態的基地台裝置1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如圖示,基地台裝置1係含有:上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收訊部105、送訊部107、及收送訊天線109所構成。又,收訊部105係含有:解碼部1051、解調部1053、多工分離部1055、無線收訊部1057、及頻道測定部1059所構成。又,送訊部107係含有:編碼部1071、調變部1073、多工部1075、無線送訊部1077、及下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1079所構成。
如已經說明,基地台裝置1,係可支援1個以上之RAT。圖8所示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RAT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可按照LTE與NR而被個別地構 成。又,於NR蜂巢網中,圖8所示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於某個NR蜂巢網中,無線收訊部1057及無線送訊部1077,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
上層處理部101係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層處理部101,係為了進行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103。
控制部103,係基於來自上層處理部101的控制資訊,進行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之控制。控制部103,係生成往上層處理部101的控制資訊,輸出至上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係將來自解碼部1051的已被解碼之訊號及來自頻道測定部1059的頻道推定結果,予以輸入。控制部103,係將要編碼的訊號,輸出至編碼部1071。又,控制部103,係為了控制基地台裝置1的全體或一部分,而被使用。
上層處理部101係進行RAT控制、無線資源控制、子訊框設定、排程控制、及/或CSI報告控制所相關之處理及管理。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每終端裝置地、或連接至基地台裝置的終端裝置共通地進 行。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只在上層處理部101中進行,也可從上位節點或其他基地台裝置加以取得。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隨應於RAT而個別地進行。例如,上層處理部101,係亦可個別地進行LTE中的處理及管理、與NR中的處理及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RAT控制中,會進行RAT所相關之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中,會進行LTE所相關之管理及/或NR所相關之管理。NR所相關之管理係包含,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設定及處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係進行:下行鏈結資料(傳輸區塊)、系統資訊、RRC訊息(RRC參數)、及/或MAC控制元素(CE:Control Element)之生成及/或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中係進行:子訊框設定、子訊框模態設定、上行鏈結-下行鏈結設定、上行鏈結參照UL-DL設定、及/或下行鏈結參照UL-DL設定之管理。此外,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亦被稱呼為基地台子訊框設定。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可基於上行鏈結之流量及下行鏈結之流量而決定。又,上層處理部1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可基於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之排程結果而決定。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中,基於從 已接收之頻道狀態資訊及頻道測定部1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或頻道之品質等,來決定將實體頻道予以分配的頻率及子訊框、實體頻道之編碼率及調變方式及送訊功率等。例如,控制部103,係基於上層處理部101中的排程控制之排程結果,來生成控制資訊(DCI格式)。
在上層處理部101中的CSI報告控制中,終端裝置2的CSI報告係被控制。例如,於終端裝置2中用來算出CSI所需而想定的CSI參照資源之相關設定,會被控制。
收訊部105,係依照來自控制部103之控制,將透過收送訊天線109而從終端裝置2所被發送之訊號予以接收,然後進行分離、解調、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已被收訊處理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103。此外,收訊部105中的收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由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之設定,而被進行。
無線收訊部1057,係對透過收送訊天線109而被發送的上行鏈結之訊號,進行:往中間頻率之轉換(降頻轉換)、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為了維持適切訊號位準而進行增幅位準之控制、以已被接收之訊號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為基礎的正交解調、從類比訊號往數位訊號之轉換、保護區間(Guard Interval:GI)之去除、及/或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所致之頻率領域訊號的抽出。
多工分離部1055,係從無線收訊部1057所被 輸入之訊號,分離出PUCCH或PUSCH等之上行鏈結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參照訊號。多工分離部1055,係將上行鏈結參照訊號,輸出至頻道測定部1059。多工分離部1055,係根據從頻道測定部1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對上行鏈結頻道進行傳播路之補償。
解調部1053,係對上行鏈結頻道之調變符元,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256QAM等之調變方式來進行收訊訊號之解調。解調部1053係進行,已被MIMO多工的上行鏈結頻道之分離及解調。
解碼部1051,係對已被解調的上行鏈結頻道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處理。已被解碼之上行鏈結資料及/或上行鏈結控制資訊,係被輸出至控制部103。解碼部1051,係對PUSCH,每傳輸區塊地進行解碼處理。
頻道測定部1059,係根據從多工分離部1055所被輸入的上行鏈結參照訊號,來測定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頻道之品質等,並輸出至多工分離部1055及/或控制部103。例如,頻道測定部1059係使用UL-DMRS來測定對PUCCH或PUS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的推定值,使用SRS來測定上行鏈結中的頻道之品質。
送訊部107,係依照來自控制部103之控制,對從上層處理部101所被輸入的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及下行鏈結資料,進行編碼、調變及多工等之送訊處理。例如, 送訊部107,係將PHICH、PDCCH、EPDCCH、PDSCH、及下行鏈結參照訊號加以生成並多工,而生成送訊訊號。此外,送訊部107中的送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由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之設定、或透過同一子訊框中所被發送之PDCCH或EPDCCH而被通知的設定,而被進行。
編碼部1071,係將從控制部103所被輸入的HARQ指示器(HARQ-ACK)、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及下行鏈結資料,使用區塊編碼、摺積編碼、渦輪編碼等所定之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變部1073,係將從編碼部1071所被輸入之編碼位元,以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之所定之調變方式,加以調變。下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1079,係基於實體蜂巢網識別元(PCI:Physical cell identification)、終端裝置2中所被設定的RRC參數等,來生成下行鏈結參照訊號。多工部1075,係將各頻道之調變符元與下行鏈結參照訊號予以多工,配置在所定之資源元素。
無線送訊部1077,係對來自多工部1075的訊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所致之往時間領域之訊號的轉換、保護區間之附加、基頻數位訊號之生成、往類比訊號之轉換、正交調變、從中間頻率之訊號往高頻訊號之轉換(升頻轉換:up convert)、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功率增幅等之處理,以生成送訊訊號。無線送訊部1077所輸出的 送訊訊號,係從收送訊天線109而被發送。
<本實施形態中的終端裝置2之構成例>
圖9係本實施形態的終端裝置2之構成的概略區塊圖。如圖示,終端裝置2係含有:上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收訊部205、送訊部207、及收送訊天線209所構成。又,收訊部205係含有:解碼部2051、解調部2053、多工分離部2055、無線收訊部2057、及頻道測定部2059所構成。又,送訊部207係含有:編碼部2071、調變部2073、多工部2075、無線送訊部2077、及上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2079所構成。
如已經說明,終端裝置2,係可支援1個以上之RAT。圖9所示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RAT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可按照LTE與NR而被個別地構成。又,於NR蜂巢網中,圖9所示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各部的部分或全部,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例如,於某個NR蜂巢網中,無線收訊部2057及無線送訊部2077,係可隨應於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而被個別地構成。
上層處理部201,係將上行鏈結資料(傳輸區塊),輸出至控制部203。上層處理部201係進行:媒體存取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 層、無線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之處理。又,上層處理部201,係為了進行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控制而生成控制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3。
控制部203,係基於來自上層處理部201的控制資訊,進行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控制。控制部203,係生成往上層處理部201的控制資訊,輸出至上層處理部201。控制部203,係將來自解碼部2051的已被解碼之訊號及來自頻道測定部2059的頻道推定結果,予以輸入。控制部203,係將要編碼的訊號,輸出至編碼部2071。又,控制部203,係亦可為了控制終端裝置2的全體或一部分,而被使用。
上層處理部201係進行RAT控制、無線資源控制、子訊框設定、排程控制、及/或CSI報告控制所相關之處理及管理。上層處理部2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基於事前所被規定之設定、及/或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設定或通知之控制資訊為基礎的設定,而被進行。例如,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控制資訊係包含有:RRC參數、MAC控制元素或DCI。又,上層處理部201中的處理及管理,係亦可隨應於RAT而個別地進行。例如,上層處理部201,係亦可個別地進行LTE中的處理及管理、與NR中的處理及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RAT控制中,會進行RAT所相關之管理。例如,在RAT控制中,會進行LTE 所相關之管理及/或NR所相關之管理。NR所相關之管理係包含,NR蜂巢網中的送訊訊號所相關之參數集之設定及處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會進行本裝置的設定資訊之管理。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無線資源控制中係進行:上行鏈結資料(傳輸區塊)、系統資訊、RRC訊息(RRC參數)、及/或MAC控制元素(CE:Control Element)之生成及/或管理。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子訊框設定中,基地台裝置1及/或與基地台裝置1不同的基地台裝置中的子訊框設定,係被管理。子訊框設定係包含有:針對子訊框的上行鏈結或下行鏈結之設定、子訊框模態設定、上行鏈結-下行鏈結設定、上行鏈結參照UL-DL設定、及/或下行鏈結參照UL-DL設定。此外,上層處理部201中的子訊框設定,係亦被稱呼為終端子訊框設定。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排程控制中,係基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DCI(排程資訊),生成用來進行針對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之排程之相關控制所需之控制資訊。
在上層處理部201中的CSI報告控制中會進行,對基地台裝置1的CSI之報告之相關控制。例如,在CSI報告控制中,用來想定在頻道測定部2059中算出CSI所需之CSI參照資源的相關設定,係被控制。在CSI報告控制中,係基於DCI及/或RRC參數,來控制為了報告 CSI而被使用之資源(時序)。
收訊部205,係依照來自控制部203之控制,將透過收送訊天線209而從基地台裝置1所被發送之訊號予以接收,然後進行分離、解調、解碼等之收訊處理,將已被收訊處理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3。此外,收訊部205中的收訊處理,係基於被事前規定之設定、或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通知或設定,而被進行。
無線收訊部2057,係對透過收送訊天線209而被發送的上行鏈結之訊號,進行:往中間頻率之轉換(降頻轉換)、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為了維持適切訊號位準而進行增幅位準之控制、以已被接收之訊號的同相成分及正交成分為基礎的正交解調、從類比訊號往數位訊號之轉換、保護區間(Guard Interval:GI)之去除、及/或高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所致之頻率領域之訊號的抽出。
多工分離部2055,係從無線收訊部2057所被輸入之訊號,分離出PHICH、PDCCH、EPDCCH或PDSCH等之下行鏈結頻道、下行鏈結同步訊號及/或下行鏈結參照訊號。多工分離部2055,係將下行鏈結參照訊號,輸出至頻道測定部2059。多工分離部2055,係根據從頻道測定部2059所被輸入的傳播路之推定值,對下行鏈結頻道進行傳播路之補償。
解調部2053,係對下行鏈結頻道之調變符元,使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 之調變方式來進行收訊訊號之解調。解調部2053係進行,已被MIMO多工的下行鏈結頻道之分離及解調。
解碼部2051,係對已被解調的下行鏈結頻道之編碼位元,進行解碼處理。已被解碼之下行鏈結資料及/或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係被輸出至控制部203。解碼部2051,係對PDSCH,每傳輸區塊地進行解碼處理。
頻道測定部2059,係根據從多工分離部2055所被輸入的下行鏈結參照訊號,來測定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頻道之品質等,並輸出至多工分離部2055及/或控制部203。頻道測定部2059在測定時所使用的下行鏈結參照訊號,係亦可至少基於藉由RRC參數而被設定的送訊模式及/或其他RRC參數,而被決定。例如,DL-DMRS係測定為了對PDSCH或EPDC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的推定值。CRS係測定,為了對PDCCH或PDSCH進行傳播路補償所需之傳播路之推定值、及/或為了報告CSI所需之下行鏈結中的頻道。CSI-RS係測定,為了報告CSI所需之下行鏈結中的頻道。頻道測定部2059,係基於CRS、CSI-RS或偵測訊號,而算出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及/或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並輸出至上層處理部201。
送訊部207,係依照來自控制部203之控制,對從上層處理部201所被輸入的上行鏈結控制資訊及上行鏈結資料,進行編碼、調變及多工等之送訊處理。例如,送訊部207,係將PUSCH或PUCCH等之上行鏈結頻道及 /或上行鏈結參照訊號加以生成並多工,而生成送訊訊號。此外,送訊部207中的送訊處理,係基於事前所被規定之設定、或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設定或通知,而被進行。
編碼部2071,係將從控制部203所被輸入的HARQ指示器(HARQ-ACK)、上行鏈結控制資訊、及上行鏈結資料,使用區塊編碼、摺積編碼、渦輪編碼等所定之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變部2073,係將從編碼部2071所被輸入之編碼位元,以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之所定之調變方式,加以調變。上行鏈結參照訊號生成部2079,係基於終端裝置2中所被設定的RRC參數等,來生成上行鏈結參照訊號。多工部2075,係將各頻道之調變符元與上行鏈結參照訊號予以多工,配置在所定之資源元素。
無線送訊部2077,係對來自多工部2075的訊號,進行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所致之往時間領域之訊號的轉換、保護區間之附加、基頻數位訊號之生成、往類比訊號之轉換、正交調變、從中間頻率之訊號往高頻訊號之轉換(升頻轉換:up convert)、多餘頻率成分之去除、功率增幅等之處理,以生成送訊訊號。無線送訊部2077所輸出的送訊訊號,係從收送訊天線209而被發送。
<本實施形態中的控制資訊之訊令>
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為了各個控制資訊之訊令(通知、報知、設定),而可使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控制資訊之訊令,係可在各式各樣的層(Layer)中進行。控制資訊之訊令係包含有:通過了實體層(Layer)的訊令也就是實體層訊令、通過了RRC層的訊令也就是RRC訊令、及通過了MAC層的訊令也就是MAC訊令等。RRC訊令係為:將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控制資訊予以通知的專用之RRC訊令(Dedicated RRC signaling)、或將基地台裝置1所固有之控制資訊予以通知的共通之RRC訊令(Common RRC signaling)。RRC訊令或MAC訊令等,從實體層來看是由上位的層所使用的訊令,係也被稱呼為上層訊令。
RRC訊令,係藉由將RRC參數予以訊令,而被實現。MAC訊令,係藉由將MAC控制元素予以訊令,而被實現。實體層訊令,係藉由將下行鏈結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或上行鏈結鏈結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予以訊令,而被實現。RRC參數及MAC控制元素,係使用PDSCH或PUSCH而被發送。DCI,係使用PDCCH或EPDCCH而被發送。UCI,係使用PUCCH或PUSCH而被發送。RRC訊令及MAC訊令,係為了將準靜態(semi-static)之控制資訊予以訊令而被使用,也被稱呼為準靜態訊令。實體層訊令,係為了將動態(dynamic)之控制資訊予以訊令而被使用,也被稱呼為動態訊令。DCI,係 為了PDSCH之排程或PUSCH之排程等而被使用。UCI,係為了CSI報告、HARQ-ACK報告、及/或排程要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而被使用。
<本實施形態中的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之細節>
DCI係使用具有事前所被規定之欄位的DCI格式,而被通知。DCI格式中所被規定的欄位,係被對映有所定之資訊位元。DCI,係將下行鏈結排程資訊、上行鏈結排程資訊、站台鏈結排程資訊、非週期性CSI報告之要求、或上行鏈結送訊功率指令,予以通知。
終端裝置2所監視的DCI格式,係藉由對每一服務蜂巢網而被設定的送訊模式,而被決定。亦即,終端裝置2所監視的DCI格式之一部分,係可隨著送訊模式而不同。例如,已被設定下行鏈結送訊模式1的終端裝置2,係監視DCI格式1A與DCI格式1。例如,已被設定下行鏈結送訊模式4的終端裝置2,係監視DCI格式1A與DCI格式2。例如,已被設定上行鏈結送訊模式1的終端裝置2,係監視DCI格式0。例如,已被設定上行鏈結送訊模式2的終端裝置2,係監視DCI格式0與DCI格式4。
對終端裝置2通知DCI的PDCCH所被配置的控制領域係不被通知,終端裝置2係將針對終端裝置2的DCI,以盲目解碼(盲目偵測)而加以偵測。具體而言,終端裝置2,係於服務蜂巢網中,監視PDCCH候補之集 合。監視係意味著,對該集合之中的PDCCH之每一者,以全部所被監視的DCI格式來嘗試解碼的意思。例如,終端裝置2,係針對有可能被發送給終端裝置2收的全部之聚合等級、PDCCH候補、及DCI格式,嘗試解碼。終端裝置2,係將解碼(偵測)成功的DCI(PDCCH),辨識成為是對終端裝置2的DCI(PDCCH)。
對DCI係附加有循環冗長檢查(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係為了DCI之錯誤偵測及DCI之盲目偵測,而被使用。CRC(CRC同位元),係藉由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而被拌碼。終端裝置2,係基於RNTI,而偵測是否為針對終端裝置2的DCI。具體而言,終端裝置2,係對CRC所對應之位元,以所定之RNTI進行去拌碼,抽出CRC,偵測對應之DCI是否正確。
RNTI,係隨著DCI之目的或用途而被規定或設定。RNTI係包含有:C-RNTI(Cell-RNTI)、SPS 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C-RNTI)、SI-RNTI(System Information-RNTI)、P-RNTI(Paging-RNTI)、RA-RNTI(Random Access-RNTI)、TPC-PUCCH-RNTI(Transmit Power Control-PUCCH-RNTI)、TPC-PUSCH-RNTI(Transmit Power Control-PUSCH-RNTI)、暫時性C-RNTI、M-RNTI(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RNTI)、及eIMTA-RNTI、CC-RNTI。
C-RNTI及SPS C-RNTI,係於基地台裝置1(蜂巢網)內為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RNTI,是用來識別終端裝置2所需之識別元。C-RNTI,係為了將某個子訊框中的PDSCH或PUSCH加以排程,而被使用。SPS C-RNTI,係為了將PDSCH或PUSCH所需之資源的週期性排程予以活化或釋放,而被使用。具有已被SI-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將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予以排程,而被使用。具有已被P-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控制傳呼而被使用。具有已被RA-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將對RACH之回應予以排程,而被使用。具有已被TPC-PUCCH-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進行PUCCH之功率控制而被使用。具有已被TPC-PUSCH-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進行PUSCH之功率控制而被使用。具有已被Temporary-C-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被C-RNTI尚未被設定或辨識的移動台裝置所使用。具有已被M-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將MBMS予以排程而被使用。具有已被eIMTA-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係為了在動態TDD(eIMTA)中,通知TDD服務蜂巢網之TDD UL/DL設定的相關資訊,而被使用。具有已被CC-RNTI所拌碼之CRC的控制頻道(DCI),係於LAA次級蜂巢網中,為了通知專有OFDM符元之設定而被使用。此外,不限於上記的RNTI,亦可藉由新的RNTI而 將DCI格式予以拌碼。
排程資訊(下行鏈結排程資訊、上行鏈結排程資訊、站台鏈結排程資訊),係作為頻率領域之排程,而含有將資源區塊或資源區塊群組以單位進行排程所需之資訊。資源區塊群組,係為連續的資源區塊之集合,表示對所被排程之終端裝置所被分配的資源。資源區塊群組之大小,係隨著系統頻寬而決定。
<本實施形態中的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之細節>
DCI係使用PDCCH或EPDCCH等之控制頻道而被發送。終端裝置2係監視,藉由RRC訊令而已被設定之1或複數個已被啟用的服務蜂巢網之PDCCH候補之集合及/或EPDCCH候補之集合。此處,所謂監視,係嘗試所有被監視的DCI格式所對應之集合內之PDCCH及/或EPDCCH的解碼。
PDCCH候補之集合或EPDCCH候補之集合,係也被稱呼為搜尋空間。對搜尋空間係定義有,共享搜尋空間(CSS)和終端固有搜尋空間(USS)。CSS,係亦可只對關於PDCCH的搜尋空間而被定義。
CSS(Common Search Space),係基於基地台裝置1所固有之參數及/或事前已被規定之參數而被設定的搜尋空間。例如,CSS係為被複數終端裝置所共通使用的搜尋空間。因此,藉由基地台裝置1將複數終端裝置所共通之控制頻道對映至CSS,以減低用來發送控制頻道所 需之資源。
USS(UE-specific Search Space),係至少使用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參數而被設定的搜尋空間。因此,USS係為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搜尋空間,基地台裝置1係可藉由USS而個別發送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控制頻道。因此,基地台裝置1係可有效率地將複數終端裝置所固有之控制頻道做對映。
USS係亦可被設定成,被複數終端裝置所共通使用。為了對複數終端裝置設定共通的USS,終端裝置2所固有之參數係被設定成,在複數終端裝置之間會是相同的值。例如,在複數終端裝置之間會被設定成相同參數的單位,係為蜂巢網、送訊點、或所定之終端裝置之群組等。
每聚合等級的搜尋空間係藉由PDCCH候補之集合而被定義。PDCCH之每一者,係使用1個以上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之集合而被發送。1個PDCCH中所被使用之CCE之數量,係亦被稱呼為聚合等級。例如,1個PDCCH中所被使用之CCE之數量,係為1、2、4或8。
每聚合等級的搜尋空間係藉由EPDCCH候補之集合而被定義。EPDCCH之每一者,係使用1個以上之ECCE(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之集合而被發送。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ECCE之數量,係亦被稱呼為聚合等級。例如,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 ECCE之數量,係為1、2、4、8、16或32。
PDCCH候補之數量或EPDCCH候補之數量,係至少基於搜尋空間及聚合等級而決定。例如,於CSS中,聚合等級4及8中的PDCCH候補之數量係分別為4及2。例如,於USS中,聚合1、2、4及8中的PDCCH候補之數量係分別為6、6、2及2。
各個ECCE,係由複數EREG(Enhanced resource element group)所構成。EREG,係為了定義對EPDCCH之資源元素的對映,而被使用。於各RB配對中,從0至15賦予編號,定義了16個EREG。亦即,於各RB配對中,定義有EREG0~EREG15。於各RB配對中,EREG0~EREG15,係對於所定之訊號及/或頻道所被對映之資源元素以外的資源元素,以頻率方向為優先,而被週期性地定義。例如,被天線埠107~110所發送的EPDCCH所被建立關連之解調用參照訊號所被對映的資源元素,係不被定義成為EREG。
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ECCE之數量,係依存於EPDCCH格式,基於其他參數而被決定。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ECCE之數量,係亦被稱呼為聚合等級。例如,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ECCE之數量,係為可使用於1個RB配對中的EPDCCH送訊的資源元素之數量,基於EPDCCH之送訊方法等,而被決定。例如,1個EPDCCH中所被使用之ECCE之數量,係為1、2、4、8、16或32。又,1個ECCE中所被使用之EREG 之數量,係基於子訊框之種類及循環前綴之種類而被決定,係為4或8。作為EPDCCH之送訊方法係支援分散送訊(Distributed transmission)及局部送訊(Localized transmission)。
EPDCCH,係可使用分散送訊或局部送訊。分散送訊及局部送訊,係對EREG及RB配對的ECCE之對映,有所不同。例如,在分散送訊中,1個ECCE,係使用複數RB配對之EREG而被構成。在局部送訊中,1個ECCE,係使用1個RB配對之EREG而被構成。
基地台裝置1,係對終端裝置2,進行EPDCCH之相關設定。終端裝置2,係基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設定,來監視複數EPDCCH。終端裝置2監視EPDCCH的RB配對之集合,係可被設定。該RB配對之集合,係亦被稱呼為EPDCCH集合或EPDCCH-PRB集合。對1個終端裝置2,可設定1個以上之EPDCCH集合。各EPDCCH集合,係由1個以上之RB配對所構成。又,EPDCCH之相關設定,係可對每一EPDCCH集合個別地進行。
基地台裝置1,係可對終端裝置2,設定所定數之EPDCCH集合。例如,2個為止的EPDCCH集合,係可設定為EPDCCH集合0及/或EPDCCH集合1。EPDCCH集合之每一者,係可由所定數之RB配對所構成。各EPDCCH集合,係構成複數ECCE的1個集合。1個EPDCCH集合中所被構成的ECCE之數量,係基於被設 定來作為該EPDCCH集合的RB配對之數量、及1個ECCE中所被使用之EREG之數量,而被決定。1個EPDCCH集合中所被構成之ECCE之數量若為N的情況下,則各EPDCCH集合係構成了以0~N-1而被編號的ECCE。例如,1個ECCE中所被使用之EREG之數量若為4,則由4個RB配對所構成的EPDCCH集合,係構成了16個ECCE。
<本實施形態中的CA與DC之細節>
終端裝置2係被設定有複數蜂巢網,可進行多重載波送訊。終端裝置2使用複數蜂巢網的通訊,係被稱為CA(載波聚合)或DC(雙連結)。本實施形態中所記載之內容,係可適用於,對終端裝置2所設定的複數蜂巢網之每一者或一部分。對終端裝置2所被設定的蜂巢網,亦稱為服務蜂巢網。
於CA中,所被設定的複數服務蜂巢網,係含有1個首要蜂巢網(PCell:Primary Cell)和1個以上之次級蜂巢網(SCell:Secondary Cell)。對支援CA的終端裝置2,可設定1個首要蜂巢網和1個以上之次級蜂巢網。
首要蜂巢網,係初期連線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程序已被進行的服務蜂巢網、已開始了連線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程序的服務蜂巢網、或於接手程序中已被指示成首要蜂巢網 的蜂巢網。首要蜂巢網,係以首要頻率而運作。次級蜂巢網,係可在連線的建立或重新建立以後被設定。次級蜂巢網,係以次級頻率而運作。此外,連線係也被稱為RRC連線。
DC係為,將從至少2個不同網路點所提供的無線資源,讓所定之終端裝置2做消費的運作。網路點,係為主基地台裝置(MeNB:Master eNB)和次級基地台裝置(SeNB:Secondary eNB)。雙連結,係由終端裝置2,以至少2個網路點進行RRC連接。在雙連結中,2個網路點,係亦可藉由非理想的骨幹網路(non-ideal backhaul)而被連接。
於DC中,至少被連接至S1-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負責擔任核心網路的移動錨點之角色的基地台裝置1,稱為主基地台裝置。又,對終端裝置2提供追加之無線資源的非主基地台裝置的基地台裝置1,稱為次級基地台裝置。與主基地台裝置關連的服務蜂巢網之群組,係亦被稱呼為主蜂巢網群組(MCG:Master Cell Group)。與次級基地台裝置關連的服務蜂巢網之群組,係亦被稱呼為次級蜂巢網群組(SCG:Secondary Cell Group)。此外,服務蜂巢網之群組,亦被稱呼為蜂巢網群組(CG)。
於DC中,首要蜂巢網,係隸屬於MCG。又,於SCG中,相當於首要蜂巢網的次級蜂巢網,稱為首要次級蜂巢網(PSCell:Primary Secondary Cell)。在 PSCell(構成pSCell的基地台裝置)中,係亦可支援與PCell(構成PCell的基地台裝置)同等之機能(能力、性能)。又,在PSCell中,係亦可只支援PCell的部分機能。例如,在PSCell中,係亦可使用與CSS或USS不同的搜尋空間,來支援進行PDCCH送訊的機能。又,PSCell,係亦可總是為活化的狀態。又,PSCell,係為可接收PUCCH的蜂巢網。
於DC中,無線承載(資料無線承載(DRB:Date Radio Bearer)及/或訊令無線承載(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係亦可用MeNB和SeNB而被個別地分配。對MCG(PCell)和SCG(PSCell),亦可分別個別地設定雙工模式。MCG(PCell)與SCG(PSCell),係亦可彼此不同步。亦即,MCG之訊框交界與SCG之訊框交界亦可不一致。對MCG(PCell)與SCG(PSCell),亦可獨立地設定複數時序調整所需之參數(TAG:Timing Advance Group)。於雙連結中,終端裝置2,係將MCG內之蜂巢網所對應之UCI,只用MeNB(PCell)加以發送,將SCG內之蜂巢網所對應之UCI,只用SeNB(pSCell)加以發送。於各個UCI之送訊中,使用了PUCCH及/或PUSCH的送訊方法,係可在各個蜂巢網群組中被適用。
PUCCH及PBCH(MIB),係只用PCell或PSCell而被發送。又,PRACH,係只要在CG內的蜂巢網間沒有設置複數TAG(Timing Advance Group),就會只 用PCell或PSCell而被發送。
在PCell或PSCell中,亦可進行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或DR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在次級蜂巢網中,亦可進行與相同蜂巢網群組之PCell或PSCell相同的DRX。
於次級蜂巢網中,MAC之設定的相關資訊/參數,基本上,是和相同蜂巢網群組的PCell或PSCell共享。一部分的參數,係亦可按照每一次級蜂巢網而被設定。一部分的計時器或計數器,亦可只對PCell或PSCell做適用。
於CA中,TDD方式所被適用的蜂巢網與FDD方式所被適用的蜂巢網,係亦可被整合。TDD方式所被適用的蜂巢網與FDD方式所被適用的蜂巢網被整合的情況下,係可對TDD所被適用的蜂巢網及FDD所被適用的蜂巢網之其中一方,適用本揭露。
終端裝置2,係將表示藉由終端裝置2而支援CA及/或DC的頻帶組合的資訊(supportedBandCombination),發送至基地台裝置1。終端裝置2,係將對頻帶組合之每一者,指示不同的複數頻帶下的前記複數服務蜂巢網是否支援同時送訊及收訊的資訊,發送至基地台裝置1。
<本實施形態中的資源分配之細節>
基地台裝置1,作為對終端裝置2分配PDSCH及/或PUSCH之資源的方法,可以使用複數種方法。資源分配 之方法係包含有:動態排程、半永久性排程、多重子訊框排程、及跨子訊框排程。
於動態排程中,1個DCI係進行1個子訊框中的資源分配。具體而言,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該子訊框中的PDSCH進行排程。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比該子訊框還後面的所定之子訊框中的PUSCH,進行排程。
於多重子訊框排程中,1個DCI係進行1個以上之子訊框中的資源分配。具體而言,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比該子訊框還後面所定數的1個以上之子訊框中的PDSCH,進行排程。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比該子訊框還後面所定數的1個以上之子訊框中的PUSCH,進行排程。該所定數係可為零以上之整數。該所定數,係亦可被事前規定,亦可基於實體層訊令及/或RRC訊令而被決定。於多重子訊框排程中,係可將連續的子訊框予以排程,亦可將具有所定之週期的子訊框予以排程。所被排程的子訊框之數量,係亦可被事前規定,亦可基於實體層訊令及/或RRC訊令而被決定。
於跨子訊框排程中,1個DCI係進行1個子訊框中的資源分配。具體而言,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比該子訊框還後面所定數的1個子訊框中的PDSCH,進行排程。某個子訊框中的PDCCH或EPDCCH,係對比該子訊框還後面所定數的1個子訊框中 的PUSCH,進行排程。該所定數係可為零以上之整數。該所定數,係亦可被事前規定,亦可基於實體層訊令及/或RRC訊令而被決定。於跨子訊框排程中,係可將連續的子訊框予以排程,亦可將具有所定之週期的子訊框予以排程。
於半永久性排程(SPS)中,1個DCI係進行1個以上之子訊框中的資源分配。終端裝置2,係藉由RRC訊令而被設定SPS的相關資訊,在偵測到用以使SPS變成有效所需之PDCCH或EPDCCH的情況下,則將SPS的相關處理設成有效,基於SPS之相關設定而接收所定之PDSCH及/或PUSCH。終端裝置2,係在SPS為有效時偵測到用以釋放SPS所需之PDCCH或EPDCCH的情況下,則將SPS予以釋放(設成無效),停止所定之PDSCH及/或PUSCH之收訊。SPS的釋放,係亦可基於滿足所定之條件的情況而進行。例如,若接收到所定數的空送訊之資料,則SPS就被釋放。用來釋放SPS所需之資料的空送訊,係對應於含有零MAC SDU(Service Data Unit)的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
RRC訊令所致之SPS的相關資訊,係包含有:SPS的RNTI也就是SPS C-RNTI、PDSCH所被排程之週期(間隔)的相關資訊、PUSCH所被排程之週期(間隔)的相關資訊,用來釋放SPS所需之設定的相關資訊、及/或SPS中的HARQ程序之號碼。SPS,係只支援首要蜂巢網及/或首要次級蜂巢網。
<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細節>
圖10係本實施形態中的LTE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在此例子中,1個資源區塊及1個時槽之OFDM符元數係為7的情況下,1個資源區塊配對中的資源元素之集合係被表示。又,在資源區塊配對內的時間方向上前半的7個OFDM符元,係也被稱呼為時槽0(第1時槽)。在資源區塊配對內的時間方向上後半的7個OFDM符元,係也被稱呼為時槽1(第2時槽)。又,各時槽(資源區塊)中的OFDM符元之每一者,係以OFDM符元號碼0~6而被表示。又,資源區塊配對中的頻率方向的子載波之每一者,係以子載波號碼0~11而被表示。此外,系統頻寬是由複數資源區塊所構成的情況下,則子載波號碼分配成,放眼該系統頻寬而為不同。例如,系統頻寬是由6個資源區塊所構成的情況下,則會使用被分配了子載波號碼0~71的子載波。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說明中,資源元素(k,l)係為,以子載波號碼k與OFDM符元號碼l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
以R0~R3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天線埠0~3之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以下,天線埠0~3之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係亦被稱呼為CRS(Cell-specific RS)。在此例子中,雖然是CRS為4個天線埠之情況,但該數量係可改變。例如,CRS係可使用1個天線埠或2個天線埠。又,CRS,係可基於蜂巢網ID,而往頻率方向 平移。例如,CRS,係可基於蜂巢網ID除以6的餘數,而往頻率方向平移。
以C1~C4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表示天線埠15~22的傳輸路狀況測定用參照訊號(CSI-RS)。以C1~C4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CDM群組1~CDM群組4的CSI-RS。CSI-RS,係由使用了Walsh碼的正交序列(正交碼)、和使用了擬似隨機序列的拌碼碼所構成。又,CSI-RS,係在CDM群組內,分別藉由Walsh碼等之正交碼而被分碼多工。又,CSI-RS,係在CDM群組間,彼此被分頻多工(FDM)。
天線埠15及16的CSI-RS係被對映至C1。天線埠17及18的CSI-RS係被對映至C2。天線埠19及20的CSI-RS係被對映至C3。天線埠21及22的CSI-RS係被對映至C4。
CSI-RS的天線埠數係被複數規定。CSI-RS,係可被設定來作為天線埠15~22之8個天線埠所對應之參照訊號。又,CSI-RS,係可被設定來作為天線埠15~18之4個天線埠所對應之參照訊號。又,CSI-RS,係可被設定來作為天線埠15~16之2個天線埠所對應之參照訊號。又,CSI-RS,係可被設定來作為天線埠15的1個天線埠所對應之參照訊號。CSI-RS,係可被對映至一部分之子訊框,例如,可每複數子訊框地被對映。CSI-RS對資源元素的對映模態係被複數規定。又,基地台裝置1,係可對終端裝置2,設定複數CSI-RS。
CSI-RS,係可將送訊功率設成零。送訊功率為零的CSI-RS,係亦被稱呼為零功率CSI-RS。零功率CSI-RS,係與天線埠15~22之CSI-RS獨立地被設定。此外,天線埠15~22之CSI-RS,係亦被稱呼為非零功率CSI-RS。
基地台裝置1,係透過RRC訊令,而對終端裝置2設定CSI-RS,來作為固有之控制資訊。終端裝置2,係由基地台裝置1透過RRC訊令,而被設定CSI-RS。又,終端裝置2係可被設定,用來測定干擾功率所需之資源也就是CSI-IM資源。終端裝置2,係基於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設定,使用CRS、CSI-RS及/或CSI-IM資源,來生成回饋資訊。
以D1~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CDM群組1~CDM群組2的DL-DMRS。DL-DMRS,係由使用了Walsh碼的正交序列(正交碼)、和擬似隨機序列所致之拌碼序列,而被構成。又,DL-DMRS,係可每天線埠獨立,在各個資源區塊配對內進行多工。DL-DMRS,係由於CDM及/或FDM,而在天線埠間呈現彼此正交關係。DL-DMRS,係在CDM群組內,分別藉由正交碼而被CDM。DL-DMRS,係在CDM群組間,被彼此FDM。相同CDM群組中的DL-DMRS,係分別被對映至相同資源元素。相同CDM群組中的DL-DMRS,係在天線埠間使用各自不同的正交序列,這些正交序列係彼此呈正交關係。PDSCH用的DL-DMRS,係可使用8個天線埠(天 線埠7~14)之部分或全部。亦即,DL-DMRS所被建立關連之PDSCH,係最多可做8分級為止的MIMO送訊。EPDCCH用的DL-DMRS,係可使用4個天線埠(天線埠107~110)之部分或全部。又,DL-DMRS,係可隨應於所被建立關連的頻道之分級數,來改變CDM的擴散碼長度或所被對映之資源元素之數量。
以天線埠7、8、11及13而發送的PDSCH用的DL-DMRS,係被對映至以D1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以天線埠9、10、12及14而發送的PDSCH用的DL-DMRS,係被對映至以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又,以天線埠107及108而發送的EPDCCH用的DL-DMRS,係被對映至以D1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以天線埠109及110而發送的EPDCCH用的DL-DMRS,係被對映至以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
<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細節>
圖11係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圖11係圖示,在使用參數集0的情況下,所定之資源中的資源元素之集合。圖11所示的所定之資源,係為由和LTE中的1個資源區塊配對相同時間長度及頻帶寬度所成的資源。
於NR中,所定之資源係亦被稱呼為NR-RB(NR資源區塊)。所定之資源係可以NR-PDSCH或NR-PDCCH之分配的單位、對所定之頻道或所定之訊號之資 源元素進行對映之定義的單位、或參數集所被設定的單位等,而加以使用。
在圖11的例子中,所定之資源,係由:在時間方向上以OFDM符元號碼而被0~13表示的14個OFDM符元、及在頻率方向上以子載波號碼0~11而被表示的12個子載波所構成。系統頻寬是由複數個所定之資源所構成的情況下,子載波號碼係跨越該系統頻寬而分配。
以C1~C4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表示天線埠15~22的傳輸路狀況測定用參照訊號(CSI-RS)。以D1~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CDM群組1~CDM群組2的DL-DMRS。
圖12係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圖12係圖示,在使用參數集1的情況下,所定之資源中的資源元素之集合。圖12所示的所定之資源,係為由和LTE中的1個資源區塊配對相同時間長度及頻帶寬度所成的資源。
在圖12的例子中,所定之資源,係由:時間方向上被OFDM符元號碼0~6所示的7個OFDM符元、及頻率方向上被子載波號碼0~23所示的24個子載波所構成。系統頻寬是由複數個所定之資源所構成的情況下,子載波號碼係跨越該系統頻寬而分配。
以C1~C4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表示天線埠15~22的傳輸路狀況測定用參照訊號(CSI-RS)。以 D1~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CDM群組1~CDM群組2的DL-DMRS。
圖13係本實施形態中的NR的下行鏈結資源元素對映之一例的圖示。圖13係圖示,在使用參數集1的情況下,所定之資源中的資源元素之集合。圖13所示的所定之資源,係為由和LTE中的1個資源區塊配對相同時間長度及頻帶寬度所成的資源。
在圖13的例子中,所定之資源,係由:在時間方向上以OFDM符元號碼而被0~27表示的28個OFDM符元、及在頻率方向上以子載波號碼0~6而被表示的6個子載波所構成。系統頻寬是由複數個所定之資源所構成的情況下,子載波號碼係跨越該系統頻寬而分配。
以C1~C4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表示天線埠15~22的傳輸路狀況測定用參照訊號(CSI-RS)。以D1~D2而被表示的資源元素,係分別表示CDM群組1~CDM群組2的DL-DMRS。
<雙連結的上行鏈結送訊功率控制>
對終端裝置2被設定有複數個蜂巢網群組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使用DC功率控制模式1或DC功率控制模式2,來進行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功率控制。終端裝置2,係在送訊預定之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所要求的送訊功率之合計是不超過最大上行鏈結送訊功率的情況下,可用該送訊 功率來送出。另一方面,該送訊功率之合計是超過了最大上行鏈結送訊功率的情況下,則基於被DC功率控制模式1或DC功率控制模式2之其中一者所決定之規定而將送訊功率予以縮放,或是停止所定之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
DC功率控制模式1,係在終端裝置2有支援同步DC的情況下,且從上層是被設定了DC功率控制模式1的情況下,被設定至終端裝置2。DC功率控制模式1,係想定主基地台裝置與次級基地台裝置之間的網路係為已經被同步之狀態,隸屬於不同蜂巢網群組中的服務蜂巢網間的最大上行鏈結時序之差異係為所定值以下的情況下,會被動作。亦即,是以MCG之子訊框交界與SCG之子訊框交界係為一致之狀態為前提而動作。
在DC功率控制模式1下,終端裝置2,係基於該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之種類、或在該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中所被發送的資訊之內容而進行指定優先,分配送訊功率。又,終端裝置2,係在CG間優先順位為相同的情況下,則對MCG優先分配功率。
展示DC功率控制模式1下的功率分配之優先順位及功率分配之一例。終端裝置2,係按照PRACH、含有HARQ-ACK及/或SR的UCI所伴隨之PUCCH或PUSCH、不含HARQ-ACK也不含SR的UCI所伴隨之PUCCH或PUSCH、不伴隨UCI的PUSCH、SRS之順序,而將送訊功率予以調整、分配。再者,若在2個CG中有 相同上行鏈結實體頻道的情況,則MCG係比SCG還優先地被調整、分配送訊功率。在送訊功率的調整中,係使用下記的式(1)。
具體而言,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SRS之送訊功率係被調整成,滿足不超過數式(1)的S(i1)的狀況。此處,數式(1)的i1係為第一CG的子訊框號碼,i2係為第二CG的子訊框號碼,PCMAX(i1,i2)係為子訊框i1與子訊框i2為重疊之期間的最大上行鏈結送訊功率,Pu(i1)係為已被分配之CG1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之送訊功率之合計,Pq(i2)係為已被分配之CG2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SRS之送訊功率之合計,P’q(i2)係為尚未被分配送訊功率的CG2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SRS所要求的送訊功率之合計,γCG2係為從上層所被指示的CG2的上行鏈結送訊中所被最低限確保的保障功率之比率。
DC功率控制模式2,係在終端裝置2有支援非同步DC的情況下,且從上層未被設定DC功率控制模式1的情況下,被設定至終端裝置2。DC功率控制模式2,係即使在主基地台裝置與次級基地台裝置之間的網路未被同步的狀態下,仍可動作。亦即,是以MCG之子訊 框交界與SCG之子訊框交界係為不一致之狀態為前提而動作。
在DC功率控制模式2下,終端裝置2,係將對不同蜂巢網群組的保障功率做最低限確保,同時,將剩餘功率分配給先發生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
展示DC功率控制模式2下的功率分配之一例。CG1的子訊框i1是與CG2的子訊框i2-1和子訊框i2重疊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以被下記的數式(2)所決定之PCG1(i1)為上限,來決定被分配給CG1的送訊功率。
具體而言,子訊框i1所發生的PUCCH、PUSCH、及/或SRS所要求的功率之合計是超過了PCG1(i1)的情況下,以使其滿足不超過該PCG1(i1)之狀況的方式,將各個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上行鏈結實體訊號之送訊功率進行縮放。此處,數式(2)的Pq(i1)係為CG1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及/或SRS所要求的送訊功率之合計,PCMAX(i1,i2-1)係為子訊框i1與子訊框i2-1為 重疊之期間的最大上行鏈結送訊功率,PPRACH_CG1(i1)係為CG1的子訊框i1的PRACH之送訊功率,PPRACH_CG2(i2-1)係為CG2的子訊框i2-1的PRACH之送訊功率,PPRACH_CG2(i2)係為CG2的子訊框i2的PRACH之送訊功率,PCG2(i2-1)係為CG2的子訊框i2-1上所發生的PUCCH、PUSCH、及/或SRS之送訊功率之上限值,γCG2係為從上層所被指示的CG2的上行鏈結送訊中所被最低限確保的保障功率之比率。
<本實施形態中的NR之訊框構成>
在NR中,可將實體頻道及/或實體訊號,藉由自我完結型送訊(self-contained transmission)而發送。圖14係圖示本實施形態中的自我完結型送訊之訊框構成之一例。在自我完結型送訊中,1個收送訊,係按照從開頭起連續的下行鏈結送訊、GP、及連續的下行鏈結送訊之順序,而被構成。在連續的下行鏈結送訊中係含有,至少1個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及DMRS。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係指示,該連續的下行鏈結送訊中所含之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之收訊、或該連續的上行鏈結送訊中所含之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之送訊。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有指示了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之收訊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基於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來嘗試該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之收訊。然後,終端裝置2,係將該下行鏈結實體頻道之收訊成否(解碼成功與否),藉由被分配在GP後的上行鏈結送訊中所含之上行鏈結控 制頻道而予以發送。另一方面,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有指示了上行鏈結實體頻道之送訊的情況,則將基於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而被發送的上行鏈結實體頻道包含在上行鏈結送訊中而進行送訊。如此,藉由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彈性地切換上行鏈結資料之送訊與下行鏈結資料之送訊,就可立即對應上行鏈結與下行鏈結之流量比率之增減。又,藉由將下行鏈結之收訊成功與否以下一個上行鏈結送訊加以通知,藉此可實現下行鏈結的低延遲通訊。
單位時槽時間,係為將下行鏈結送訊、GP、或上行鏈結送訊予以定義的最小之時間單位。單位時槽時間,係為了下行鏈結送訊、GP、或上行鏈結送訊之任一者而被預留。在單位時槽時間之中,不含有下行鏈結送訊與上行鏈結送訊之雙方。單位時槽時間係亦可為,與該單位時槽時間中所含之DMRS建立關連的頻道之最小送訊時間。1個單位時槽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或符元長度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被排程所指定的最小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傳輸區塊所被發送之最小單位。單位時槽時間係亦可為,與該單位時槽時間中所含之DMRS建立關連的頻道之最大送訊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於終端裝置2中決定上行鏈結送訊功率的單位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被稱為子訊框。單位訊框時間係存在有:僅下行鏈結送訊、僅上行鏈結送訊、上行鏈結送訊與下行鏈結送訊之組合這3種類之類型。1個單 位訊框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符元長度、或單位時槽時間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收送訊時間係為1個收送訊之時間。1個收送訊與另一個收送訊之間,係被無論哪個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都未被發送的時間(間隙)所佔據。終端裝置2,係不能在不同的收送訊間將CSI測定予以平均。收送訊時間係亦可被稱為TTI。1個收送訊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符元長度、單位時槽時間、或單位訊框時間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參數集之切換>
在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係可一面切換通訊中所利用之參數集,一面進行通訊。
(被認為參數集切換係為必要之理由)
作為複數個已被定義之參數集的使用方法,以隨應於已被想定之使用案例而分門別類地使用參數集的方法為一例來考量。例如,想定了前述之使用案例的情況下,對eMBB係適用第1參數集,對mMTC係適用第2參數集,然後對URLLC係適用第3參數集,做如此之考量。再者,在NR中係被要求除了這些使用案例以外的使用案例也要能夠對應,考量對其他使用案例也分別適用不同的參數集。
因此,在NR中,即使在今後有新的參數集被 追加時仍可運用,導入具備向前相容性(Forward Compatibility)的架構,較為理想。再者,隨應於終端裝置2的狀況或通訊環境,而可彈性地切換參數集,較為理想。例如,mMTC對應之終端裝置2為增加的情況下,將對應於其他使用案例的參數集所被分配的資源,切換成對應於mMTC之使用案例的參數集而提供,較為理想。當然,使用案例係不限定於mMTC。又,於各使用案例中,也考慮讓複數個參數集成為適用候補。此情況下,從複數個參數集之中適宜切換適切的參數集而做適用,較為理想。
如以上說明,切換所適用之參數集的機能,係為了對應於NR所被要求的各式各樣之使用案例,而被認為是較為理想。
(參數集之切換的細節)
基地台裝置1,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然後,基地台裝置1,係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所述的資訊,以下亦稱為切換關連資訊。藉由切換關連資訊之通知,就可如後述般地實現參數集之切換。另一方面,終端裝置2,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亦即切換關連資訊),予以接收。終 端裝置2,係藉由參照切換關連資訊,即使在參數集已被切換的情況下,仍可將給自身之訊號予以解碼。
切換方法係可考量靜態切換方法、準靜態切換方法、及動態切換方法。
靜態切換方法,係在所定期間內被設定同一參數集,每所定期間地容許所被設定之參數集之切換的切換方法。例如,連線建構時或重新建構時等之際,參數集會被設定。此時的資源與參數集之關係,係如圖6及圖7所示。收訊裝置,係可依照已被排程之資源所被設定的參數集來接收訊號。
準靜態切換方法及動態切換方法係為,適應性參數集之切換是被容許的切換方法。此外,所謂準靜態,係指參數集與參數集所被適用之資源的對應關連(以下亦稱為參數集對映)是被預先決定。又,所謂動態,係指參數集對映是未被預先決定。這些情況的資源與參數集之關係的一例,示於圖15。
圖15係本實施形態中的參數集之切換之一例的圖示。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在參數集0所被對映之資源之中,對於藉由子載波位置(例如子載波號碼)與符元位置(例如符元號碼)而被特定的一部分之資源,係有參數集1或參數集2被對映。收訊裝置,係在這些資源中有給自身之訊號被發送的情況下,進行從參數集0往參數集1或往參數集2之切換而接收訊號。
以下,關於準靜態切換方法及動態切換方 法,依序詳細說明。此外,以下係想定,送訊裝置為基地台裝置1、收訊裝置為終端裝置2的下鏈通訊。
(準靜態切換方法)
基地台裝置1,係一面將對各個終端裝置2所分配的參數集做準靜態地切換,一面發送訊號。此情況下,基地台裝置1,係生成用來進行準靜態切換所需之切換關連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
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將參數集與參數集所被適用之資源建立對應的資訊。該資訊,以下亦稱為對映資訊。
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與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2的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資源的資訊。該資訊,以下亦稱為資源分配資訊。
終端裝置2,係可藉由資源分配資訊,而以給自身之訊號中所被利用之資源為對象而進行收訊訊號處理。又,終端裝置2,係可藉由對映資訊,而得知給自身之訊號中所被利用之資源上所被設定的參數集。藉此,終端裝置2係可使用已被設定之參數集,來接收給自身之訊號。
又,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藉此,就可切換是否實施參數集之切換。此外,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係亦可在實施切換時及不實施時之雙方的情況下都被通知,也可只在其中一方的 情況下才被通知。只有表示切換被實施的資訊被通知的方法,係在切換為罕見案例的情況下為有用。只有表示切換未被實施的資訊被通知的方法,係在切換是被預設進行的情況下為有用。
具體的切換方法,係可作多樣考量。
第1例係為,使用子載波號碼來進行資源之分配時的切換方法之一例。第2例係為,使用符元號碼來進行資源之分配時的切換方法之一例。第3例係為,使用子訊框號碼來進行資源之分配時的切換方法之一例。第4例係為,使用系統訊框號碼來進行資源之分配時的切換方法之一例。
以下,詳細說明各例。此外,以下是假設,參數集之準靜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係為參數集0所被設定的資源來做說明。
‧第1例
圖16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1例的說明圖。如圖16所示,於已被設定所定之參數集的資源之一部分的頻率資源中,會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處的切換對象之頻率資源,係為子載波。詳言之,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0及第11子載波係設定參數集1,對第0及第1子載波係設定參數集2。如圖16所示,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以參數集0的子載波為對象而進行,換言之,亦可以參數集0中的子載波為單位而進行。
基地台裝置1,係把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0及第11子載波設定參數集1這件事情,以及對第0及第1子載波設定參數集2這件事情,作為對映資訊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使而用已被設定之參數集來接收訊號。例如,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載波號碼第10及/或第1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1來嘗試解碼。又,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載波號碼第0及/或第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2來嘗試解碼。另一方面,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載波號碼第2~第9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0來嘗試解碼。
此處,是否實施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被動態地切換。
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會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1來接收第10及第11子載波,使用參數集2來接收第0及第1子載波,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2~第9子載波。
另一方面,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未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不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 收訊號。例如,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第11子載波。
以上詳細說明了第1例。第1例,係以子載波單位來進行切換,因此相較於第3及第4例,切換較具彈性。又,第1例,係由於沒有時間方向的空白,因此在要求低延遲的使用案例中係為有效。
‧第2例
圖17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2例的說明圖。如圖17所示,於已被設定所定之參數集的資源之其中一部分的時間資源中,會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處的切換對象之時間資源,係為符元。詳言之,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5、6、12、13符元係設定參數集1,對第4、11符元係設定參數集2。如圖17所示,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以參數集0的符元為對象而進行,換言之,亦可以參數集0中的符元為單位而進行。
基地台裝置1,係把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5、6、12、13符元設定參數集1這件事情,以及對第4、11符元設定參數集2這件事情,作為對映資訊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使而用已被設定之參數集來接收訊號。例如,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符元號碼第5、6、12、13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 用參數集1來嘗試解碼。或者,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符元號碼第4、11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2來嘗試解碼。另一方面,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符元號碼第0~3、7~10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0來嘗試解碼。
此處,是否實施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被動態地切換。
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會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1來接收第5、6、12、13符元,使用參數集2來接收第4、11符元,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3、7~10符元。
另一方面,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未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不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7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13符元。
以上詳細說明了第2例。第2例,係以符元單位來進行切換,因此相較於第3及第4例,切換較具彈性。又,第2例,係由於沒有頻率方向的空白,因此在大多數通訊的使用案例中係為有效。
‧第3例
圖18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3例的說明圖。如圖18所示,於已被設定所定之參數集的資源之其中一部分的時間資源中,會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處的切換對象之時間資源,係為子訊框。詳言之,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子訊框係設定參數集1,對第2子訊框係設定參數集2。如圖18所示,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以參數集0的子訊框為對象而進行,換言之,亦可以參數集0中的子訊框為單位而進行。
基地台裝置1,係把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子訊框設定參數集1這件事情,以及對第2子訊框設定參數集2這件事情,作為對映資訊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使而用已被設定之參數集來接收訊號。例如,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訊框號碼第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1來嘗試解碼。又,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訊框號碼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2來嘗試解碼。另一方面,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子訊框號碼0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0來嘗試解碼。
此處,是否實施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被動態地切換。
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會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 況下,終端裝置2係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1來接收第1子訊框,使用參數集2來接收第2子訊框,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子訊框。
另一方面,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未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不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2子訊框。
以上詳細說明了第3例。第3例,係以子訊框單位進行切換,因此不需要像是第1例及第2例那樣考慮子載波號碼或符元號碼。因此,第3例係相較於第1例及第2例可較為簡單地切換,可期待控制資訊量的抑制。
‧第4例
圖19係本實施形態中的準靜態切換方法之第4例的說明圖。如圖19所示,於已被設定所定之參數集的資源之其中一部分的時間資源中,會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處的切換對象之時間資源,係為系統訊框。詳言之,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系統訊框係設定參數集1,對第2系統訊框係設定參數集2。如圖18所示,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以參數集0的系統訊框為對象而進行,換言之,亦可以參數集0中的系統訊框為單位而進行。
此外,在圖19所示的例子中,雖然假設系統 訊框係為由第0~9子訊框的10個子訊框所成者,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系統訊框係可由任意之個數的子訊框所成。
基地台裝置1,係把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之中,對第1系統訊框設定參數集1這件事情,以及對第2系統訊框設定參數集2這件事情,作為對映資訊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使而用已被設定之參數集來接收訊號。例如,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系統訊框號碼第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1來嘗試解碼。又,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系統訊框號碼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2來嘗試解碼。另一方面,已被排程給終端裝置2的資源是系統訊框號碼0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用參數集0來嘗試解碼。
此處,是否實施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被動態地切換。
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是將表示切換會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9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1來接收第1系統訊框,使用參數集2來接收第2系統訊框,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系統訊框。
另一方面,作為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 是將表示切換未被實施的資訊從基地台裝置1通知給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不進行參數集之切換而接收訊號。例如,在圖19所示的例子中,終端裝置2係使用參數集0來接收第0~2系統訊框。
以上詳細說明了第4例。第4例,係以系統訊框單位進行切換,因此不需要像是第1例及第2例那樣考慮子載波號碼或符元號碼。再者,第4例,係相較於第3例,切換的時間間隔為較長。因此,第3例係相較於第1例、第2例及第3例可較為簡單地切換,可期待控制資訊量的抑制。第4例係在進行切換的頻繁度較低的使用案例中為有效。
此外,上述的第1~第4例,係可適宜組合。例如,若將第1例與第2例組合,則如圖15所示的藉由子載波號碼與符元號碼而被特定的資源中,會進行參數之切換。
‧參數集對映之切換
切換關連資訊係可含有,表示參數集與前記參數集所被設定之資源的對應關連之切換的資訊。此情況下,參數集對映的動態切換係為可能。
例如,隨著切換候補的每一參數集對映而分配識別資訊。該識別資訊,在以下係亦稱為參數集對映索引。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切換參數集對映的情況下,將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對映索引的資訊,當作對映 資訊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此外,切換候補被限定成2個的情況下,這裡的對映資訊係亦可為,表示有無實施從一方之參數集對映切換至他方的資訊。
圖2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參數集對映之切換之一例的說明圖。在圖20所示的例子中,係在參數集對映索引#0中,係於準靜態參數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中只設定參數集0。另一方面,在參數集對映索引#1及#2中,係對準靜態參數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之一部分設定參數集0,對其他部分係設定參數集1或2。又,在參數集對映索引#3中,係對準靜態參數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之全部,設定參數集1或2。
此外,在圖20中,雖然圖示了準靜態參數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是被固定的例子,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準靜態參數之切換所被進行的範圍本身亦可為可變。
以下參照圖21來說明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
圖2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準靜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參與。
如圖21所示,首先,終端裝置2,係將連線要求、及表示終端裝置2所能解碼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102)。此處,假設終端裝置2係對應於參數集0及參數集1之解 碼。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連線的建立,將參數集之對映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104)。此處,對映資訊中係含有例如:表示複數個切換候補的參數集對映與參數集對映索引之對應關連、及參數集對映索引之初期設定的資訊。接著,基地台裝置1,作為往終端裝置2之訊號中所使用的資源,分配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步驟S106)。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使用例如DCI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108)。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設定了參數集0的資源中,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判斷給自身之訊號是使用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資源而被發送,而用參數集0嘗試解碼(步驟S110)。
此處,終端裝置2,係亦可要求用其他參數集之送訊。此時的處理流程之一例,說明如下。
例如,終端裝置2,係將要求用參數集1之送訊的訊息,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11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判斷是否用參數集1進行送訊,若要進行,則作為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中所使用的資源,是分配被設定參數集1的資源(步驟S114)。此外,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如本程序所示的來自終端裝置2之訊息作為判斷基準之一,也可將其他資訊(例如資源不足、通訊負荷或使用者數等)當作判斷基準之一。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使用例如DCI等而通知給終 端裝置2(步驟S116)。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設定了參數集1的資源中,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對映資訊及資源分配資訊,判斷給自身之訊號是使用已被設定參數集1的資源而被發送,而用參數集1嘗試解碼(步驟S118)。
此處,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進行參數集對映的動態切換。此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來自終端裝置2之訊息作為判斷基準之一,也可將其他資訊(例如資源不足、通訊負荷或使用者數等)當作判斷基準之一。
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判斷,已被設定參數集1之資源係為不足(步驟S120)。如此一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參數集對映,切換成參數集1所被設定之資源為多者,以確保已被設定參數集1之資源(步驟S122)。藉由如此的切換,就可調整參數集間的資源負荷。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切換後的對映資訊(例如切換後的參數集對映索引或表示實施參數集對映之切換的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124)。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新接收到的對映資訊,依照切換後的參數集對映來進行以後的解碼(步驟S126)。
以上說明了準靜態切換方法。
(動態切換方法)
基地台裝置1,係一面將對各個終端裝置2所分配的參數集做動態地切換,一面發送訊號。此情況下,基地台 裝置1,係生成用來進行動態切換所需之切換關連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
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此資訊,係可將表示參數集本身的資訊與識別資訊之對應關連,予以複數含有。該識別資訊,在以下係亦稱為參數集索引。例如,參數集索引0是與參數集0建立對應,參數集索引1是與參數集1建立對應。藉由預先通知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就可藉由參數集索引之指定來實施切換。
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的資訊。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的資訊,係亦可為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本身(亦即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設定)的資訊。此情況下,即使在切換候補之參數集未被預先決定的情況下,仍可動態切換。又,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的資訊,係亦可為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索引的資訊。此情況下,基地台裝置1,係相較於將表示參數集本身的資訊予以通知的情況,可削減切換實施所需之控制資訊的量。
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含有,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該資訊,係在切換候補之參數集之數量被限定為2個時,會被通知。此情況下,藉由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就可指示從一方之參數集往他方之切換的實施或不實施。
具體的切換方法,係可做多樣考量。以下, 詳細說明2個例子。
‧第1例
基地台裝置1係首先,作為切換關連資訊,欲先將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切換實施之際,作為切換關連資訊,是將表示切換目標之參數集索引的資訊予以通知。終端裝置2,係基於已接收之這些資訊,來判斷給自身之訊號上所被使用的參數集,而嘗試解碼。
以下參照圖22來說明第1例的處理流程之一例。
圖2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動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參與。
如圖22所示,首先,終端裝置2,係將連線要求、及表示終端裝置2所能解碼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202)。此處,假設終端裝置2係對應於參數集0及參數集1之解碼。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連線之建立,將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204)。此處,假設切換候補係含有參數集0及參數集1。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分配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使用的資源,對該當資源設定所使用的參數集(步驟S206)。此處,假設已被了設定參 數集0。如此一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及表示參數集0的參數集索引,使用例如DCI等而加以通知(步驟S208)。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已分配的資源中,使用參數集0來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資源分配資訊、以及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及參數集索引,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參數集0之解碼(步驟S210)。
此處,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來自終端裝置2之訊息作為判斷基準之一,也可將其他資訊(例如資源不足、通訊負荷或使用者數等)當作判斷基準之一。
例如,終端裝置2,係將要求用參數集1之送訊的訊息,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21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判斷是否用參數集1進行送訊,若要進行,則重新分配資源,對該當資源設定參數集1(步驟S214)。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及表示參數集1的參數集索引,使用例如DCI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216)。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已分配的資源中,使用參數集1來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資源分配資訊、以及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參數集的資訊及參數集索引,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參數集1之解碼(步驟S218)。
‧第2例
第2方法,係切換候補之參數集之數量被限定為2個的例子。詳言之,基地台裝置1,係首先預先將表示切換候補之2個參數集的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然後,基地台裝置1,係將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予以通知。終端裝置2,係基於已接收之這些資訊,來判斷給自身之訊號上所被使用的參數集,而嘗試解碼。
以下參照圖23來說明第1例的處理流程之一例。
圖2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通訊系統中所被執行的動態參數集之切換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基地台裝置1及終端裝置2參與。
如圖23所示,首先,終端裝置2,係將連線要求、及表示終端裝置2所能解碼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302)。此處,假設終端裝置2係對應於參數集0及參數集1之解碼。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連線之建立,將表示切換候補之2個參數集的資訊、及表示預設之參數集的資訊,例如使用RRC訊令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304)。此處,切換候補,係假設包含有參數集0及參數集1,且預設係為參數集0。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分配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使用的資源,對該當資源設定預設的參數集0(步驟S306)。如此一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使用例如DCI等而予以通知(步驟S308)。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已分配的資源中,使 用預設的參數集0來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用資源分配資訊,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預設之參數集0之解碼(步驟S310)。
此處,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進行參數集之切換。此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來自終端裝置2之訊息作為判斷基準之一,也可將其他資訊(例如資源不足、通訊負荷或使用者數等)當作判斷基準之一。
例如,終端裝置2,係將要求用參數集1之送訊的訊息,通知給基地台裝置1(步驟S312)。接著,基地台裝置1,係判斷是否用參數集1進行送訊,若要進行,則重新分配資源,對該當資源設定參數集1(步驟S314)。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及表示參數集之切換實施的資訊,使用例如DCI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316)。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已分配的資源中,使用切換後的參數集1來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資源分配資訊、以及表示切換候補之2個參數集的資訊及表示參數集之切換實施的資訊,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參數集1之解碼(步驟S318)。
上記以後,基地台裝置1,係使用切換後之參數集1而繼續送訊,終端裝置2係使用切換後之參數集1而繼續收訊。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重新分配資源(步驟S320),將資源分配資訊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322)。另一方面,終端裝置2,係基於資源分配資訊, 而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參數集1之解碼(步驟S324)。
此處,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解除參數集之切換。此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來自終端裝置2之訊息作為判斷基準之一,也可將其他資訊(例如資源不足、通訊負荷或使用者數等)當作判斷基準之一。
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判斷是否用參數集0進行送訊,若要進行,則重新分配資源,對該當資源設定預設的參數集0(步驟S326)。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將資源分配資訊、及表示參數集之切換不實施的資訊,使用例如DCI等而通知給終端裝置2(步驟S328)。其後,基地台裝置1,係在已分配的資源中,使用預設的參數集0來發送要給終端裝置2之訊號。接著,終端裝置2,係基於資源分配資訊、以及表示參數集之切換不實施的資訊,嘗試已被分配之資源的以預設之參數集0之解碼(步驟S330)。
以上說明了動態切換方法。
(切換關連資訊之補足)
將切換關連資訊中所含之資訊之一例,示於下記的表1。如表1所示,切換關連資訊,係可含有:參數集切換旗標、參數集對映索引、及參數集索引。此外,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在這些資訊之中將不需要的或是已經被通知過的資訊,予以省略通知。
參數集切換旗標的實際之位元列的例子,示於下記的表2。參數集切換旗標,係相當於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位元列「0」係表示切換不實施(Switch Disable),位元列「1」係表示切換實施(Switch Enable)。
參數集對映索引的實際之位元列的例子,示於下記的表3。例如,位元列「00」係表示參數集對映索引0,位元列「01」係表示參數集對映索引1,位元列「10」係表示參數集對映索引2,位元列「11」係表示參數集對映索引3。
參數集索引的實際之位元列的例子,示於下記的表4。例如,位元列「00」係表示參數集索引0,位元列「01」係表示參數集索引1,位元列「10」係表示參數集索引2,位元列「11」係表示參數集索引3。
此外,切換關連資訊,係除了上記以外,亦可還包含有表示切換之時序的資訊。此情況下,基地台裝置1,係可將從通知切換關連資訊起到實際切換為止的期間,做任意的控制。
(切換關連資訊之通知手段)
切換關連資訊,係可使用多樣的手段而被發送。例如,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被包含在DCI中而被發送。又,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被包含在RRC訊令中而被發送。又,切換關連資訊,係亦可被包含在系統資訊中而被 發送。這些手段,係隨應於通知之時序及/或間隔等,而可彈性地選擇。
又,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切換關連資訊予以明示性發送。此情況下,切換關連資訊,係可含有上記表1中所示的資訊。
另一方面,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將切換關連資訊予以暗示性發送。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可將切換關連資訊與編碼法建立對應而暗示性地發送。具體而言,基地台裝置1,係在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2的固有之識別資訊(例如RNTI)所對應的複數個識別資訊之中,使用切換關連資訊所相應的識別資訊來進行編碼。暗示性送訊方法,係不將切換關連資訊以原本的狀態予以發送,因此相較於明示性送訊,可削減控制資訊的量。
編碼的對象及編碼法係為任意。以下,參照圖24,作為一例而說明,DCI是藉由與切換關連資訊建立對應的CRC而被編碼的例子。此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基於DCI的CRC,而可辨識藉由該當DCI所被排程的頻道之參數集。
圖24係本實施形態中的切換關連資訊的暗示性送訊方法的說明圖。此處,作為切換關連資訊之一例,說明參數集索引是被暗示性發送的例子。
如圖24所示,首先,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2的RNTI(相當於UE RNTI)與參數集索引之位元列的XOR計算。藉此,會計算出隨每一 參數集索引而不同的RNTI,其結果為,對應於複數個參數集索引的複數個RNTI,會被計算。接下來,基地台裝置1係進行,上記XOR計算後的RNTI、與從DCI之酬載所被計算出來之CRC的XOR計算,將該計算結果視為DCI的CRC。
接收到本DCI的終端裝置2,係在DCI的解碼後,實施CRC是否正確的檢查。此時,終端裝置2,係針對所有可能使用到的參數集索引,進行參照圖24而上記說明過的2次XOR計算,實施CRC檢查。例如,終端裝置2係首先使用對應於參數集0的參數集索引「00」進行2次XOR計算,實施CRC檢查。終端裝置2,係在判定CRC為正確的情況下,使用參數集0來進行解碼。另一方面,終端裝置2係在判斷CRC為不正確的情況下,使用對應於參數集1的參數集索引「01」進行2次XOR計算,實施CRC檢查。藉由逐次進行如此的處理,終端裝置2就可辨識出被暗示性發送的參數集。
(參數集間的排程)
參數集之切換,係亦可被視為參數集間的排程。
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在對終端裝置2的排程中,使用某個參數集之控制頻道,而將與該參數集不同的參數集之共有頻道予以排程。此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可根據來自基地台裝置1的控制資訊(例如RRC所致之訊令、MAC所致之訊令、及DCI所致之訊令等)中所 含之排程資訊,來辨識出所定之資源上所被設定之參數集。
又,於參數集間的排程中,亦可對一部分的參數集設下限制。例如,參數集0的控制頻道,對參數集2的排程係為可能,但對參數集1的排程係為不可,可設下如此限制。又,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隨應於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2的能力,來限制每一參數集的切換可否。具體而言,基地台裝置1,對於窄頻帶用之終端裝置2,係限制其往廣頻帶用之參數集的切換。藉由如此限制,就可實現資源的有效活用。
(參數集的辨識)
終端裝置2,係亦可不一定要辨識參數集之切換。即使在參數集已被切換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係可將所定之資源上所被設定之參數集,基於已偵測到的DCI中所含之排程資訊,而加以辨識。
例如,終端裝置2,係基於RRC訊令所致之設定等,而監視所定之參數集中的NR-PDCCH。終端裝置2,係在藉由監視而被偵測到的NR-PDCCH中所含之DCI是含有被設定了參數集0的NR-PDSCH之排程的情況下,則辨識對該當NR-PDSCH所被對映之資源,是設定了參數集0。
又,終端裝置2係不需要辨識,對該當NR-PDSCH所被對映之資源以外之資源是否使用參數集0。因 為,該當NR-PDSCH所被對映之資源以外之資源,係有可能是為了將對其他終端裝置2的頻道做對映而被使用的緣故。亦即,即使基地台裝置1是將複數個參數集做動態切換而使用的情況下,各個終端裝置2,係仍只須辨識自身的參數集即可,不必辨識其他終端裝置2的參數集。
終端裝置2,係即使在監視複數個參數集是已被設定之NR-PDCCH的情況下,也不必一定要辨識參數集之切換。因為,終端裝置2,係可將所定之資源上所被設定之參數集,基於藉由監視所偵測到的DCI中所含之排程資訊,而加以辨識。
例如想定,終端裝置2是進行,參數集0所被設定的NR-PDCCH與參數集1所被設定的NR-PDCCH之監視的情況。例如,假設對藉由已被設定參數集0的NR-PDCCH而被排程的NR-PDSCH之資源,是使用參數集0。終端裝置2,係基於監視結果,來辨識對該當NR-PDSCH所被對映之資源所被設定的參數集0。另一方面,假設對藉由已被設定參數集1的NR-PDCCH而被排程的NR-PDSCH之資源,是使用參數集1。終端裝置2,係基於監視結果,來辨識對該當NR-PDSCH所被對映之資源所被設定的參數集1。
<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 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裝置1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裝置1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裝置1而動作。
又,例如,終端裝置2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2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裝置2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5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 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5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5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 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 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5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5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5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25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8所說明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上層處理部101及/或控制部10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 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5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8所說明的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收送訊天線1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又,上層處理部101與上位節點或是其他基地台裝置的介面,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或網路介面823中。
(第2應用例)
圖2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6中雖然 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25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5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6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6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8所說明的基地台裝置1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上層處理部101及/或控制部10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 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6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8所說明的收訊部105及送訊部1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收送訊天線1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上層處理部101與上位節點或是其他基地台裝置的介面,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
(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 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7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7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 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7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7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9所說明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上層處理部201及/或控制部20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 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7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9所說明的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收送訊天線2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
(第2應用例)
圖2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 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28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 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28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8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8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9所說明的終端裝置2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上層處理部201及/或控制部20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8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9所說明的收訊部205及送訊部207,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收送訊天線209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 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總結>
以上,參照圖1~圖28,詳細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如上記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切換關連資訊,予以通知。藉由通知切換關連資訊,終端裝置2係可適切地辨識給自身之訊號之送訊時所被使用的資源上所被設定的參數集,可接收給自身之訊號。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例如,在上記實施形態中,雖然主要說明下鏈通訊所相關之參數集之切換,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上鏈通訊或側行鏈結通訊所相關之參數集之切換,也可同樣地進行。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及程序圖所說明的處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圖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基地台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將前記參數集與前記參數集所被設定之資源建立對應的資訊。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參數集與前記參數集所被設定之資源的對應關連之切換的資訊。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與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資源的資訊。
(5)
如前記(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目標之前記參數集的資訊。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前記參數集的資訊。
(7)
如前記(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
(8)
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之時序的資訊。
(9)
如前記(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明示性地發送。
(10)
如前記(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暗示性地發送。
(11)
如前記(10)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固有之識別資訊所對應之複數個識別資訊之中,使用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所相應之識別資訊來進行編碼。
(12)
如前記(1)~(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能力,來限制每一前記參數集的切換可否。
(13)
如前記(1)~(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DCI中而被發送。
(14)
如前記(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RRC訊令中而被發送。
(15)
如前記(1)~(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系統資訊中而被發送。
(16)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17)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通知之步驟。
(18)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接收之步驟。
(19)
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20)
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Claims (20)

  1. 一種基地台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將前記參數集與前記參數集所被設定之資源建立對應的資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前記參數集與前記參數集所被設定之資源的對應關連之切換的資訊。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與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通訊中所被利用之資源的資訊。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目標之前記參數集的資訊。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候補之複數個前記參數集的資訊。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實施有無的資訊。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含有:表示切換之時序的資訊。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明示性地發送。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暗示性地發送。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固有之識別資訊所對應之複數個識別資訊之中,使用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所相應之識別資訊來進行編碼。
  1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通訊對象之終端裝置的能力,來限制每一前記參數集的切換可否。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DCI中而被發送。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RRC訊令中而被發送。
  1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切換所需之資訊,係被包含在系統資訊中而被發送。
  16.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17.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 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通知之步驟。
  18. 一種方法,係含有: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藉由處理器而予以接收之步驟。
  19. 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通訊中所被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做可變設定,並將用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所需之資訊,予以通知。
  20. 一種記憶媒體,係記憶有程式,其係用來使電腦發揮機能成為:控制部,係將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是被可變設定的資源,基於為了隨應於設定內容而將表示子載波間隔及符元長度之參數集予以切換而被通知的資訊,予以接收。
TW106114521A 2016-05-12 2017-05-02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通訊控制方法及記憶媒體 TWI749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5905 2016-05-12
JP2016095905 2016-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1091A true TW201811091A (zh) 2018-03-16
TWI749008B TWI749008B (zh) 2021-12-11

Family

ID=60267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521A TWI749008B (zh) 2016-05-12 2017-05-02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通訊控制方法及記憶媒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3059B2 (zh)
EP (1) EP3457746A4 (zh)
JP (1) JP7006586B2 (zh)
TW (1) TWI749008B (zh)
WO (1) WO20171954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9000521A (es) * 2016-07-12 2019-04-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y dispositivo terminal para transmitir datos.
US11166225B2 (en) 2016-08-02 2021-11-02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signaling RAN profile index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CN109392120B (zh) * 2017-08-10 2023-06-09 株式会社电装 信息指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802815B (zh) 2017-11-17 2023-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963265A (zh) 2017-12-26 2019-07-02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BR112020024169A2 (pt) * 2018-06-29 2021-03-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para transmissão de dados, dispositivo terminal, chip e mídia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JP2020025229A (ja) * 2018-08-08 2020-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027964A (ja) * 2018-08-09 2020-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基地局装置、情報処理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629072B1 (ko) * 2018-11-13 2024-01-2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5068B1 (en) 1999-05-21 2005-08-02 Wi-La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238883B2 (ja) * 2008-09-19 2013-07-17 ノキア シーメンス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ネットワーク要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要素の動作方法
JP2010263488A (ja) * 2009-05-08 2010-11-18 Sony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EP2360864A1 (en) 2010-02-12 2011-08-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ponent carrier (de)activ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US8929319B2 (en) * 2011-12-23 2015-01-06 Blackberry Limited Updating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s
US10200137B2 (en) * 2013-12-27 2019-02-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TI coexistence with LTE
US10038581B2 (en) * 2015-06-01 2018-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scheme of scalable OFDM numerology
CN109246046B (zh) * 2016-03-31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7197125A1 (en) * 2016-05-11 2017-11-16 Convida Wireless, Llc New radio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7746A1 (en) 2019-03-20
US20190140808A1 (en) 2019-05-09
WO2017195483A1 (ja) 2017-11-16
US11153059B2 (en) 2021-10-19
JP7006586B2 (ja) 2022-01-24
EP3457746A4 (en) 2019-05-15
JPWO2017195483A1 (ja) 2019-03-14
TWI749008B (zh) 2021-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6465B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通信方法和程序
JP685570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WO201719546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749035B (zh)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
JP693292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210185649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749008B (zh) 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通訊控制方法及記憶媒體
JP7209456B2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565708B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TW201807990A (zh)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WO2018030021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030158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565709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记录介质
TW201807972A (zh) 通訊裝置、通訊方法及程式
WO2017195479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
JPWO2019031135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