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2108A - 在分時雙工子訊框結構中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 Google Patents

在分時雙工子訊框結構中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2108A
TW201722108A TW105139821A TW105139821A TW201722108A TW 201722108 A TW201722108 A TW 201722108A TW 105139821 A TW105139821 A TW 105139821A TW 105139821 A TW105139821 A TW 105139821A TW 201722108 A TW201722108 A TW 2017221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mode user
uplink short
short pulse
decoupl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9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643B (zh
Inventor
曾偉
江勁
約瑟夫畢那米拉 索瑞亞嘉
庭芳 紀
Original Assignee
高通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高通公司 filed Critical 高通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2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2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6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7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04B1/71072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where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ffects multipl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101/0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 B64U2101/2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for use as communications relays, e.g. high-altitude platfor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案內容的各個態樣提供了用於多路存取攜帶由使用兩種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發送的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的通道的方法、裝置和電腦軟體。特別地,耦合模式為細胞邊緣處的使用者提供範圍延伸,而解耦模式為使用者提供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的資料傳輸。可以在非正交方案中經由緩和各個模式之間的干擾量而提供在這些不同模式之間的多路存取。此外,可以在正交方案中經由使用交錯分頻多工存取(IFDMA)來提供在這些不同模式之間的多路存取。

Description

在分時雙工子訊框結構中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本案內容的各態樣一般係關於無線通訊系統,更具體地係關於針對在分時雙工(TDD)子訊框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的上行鏈路通道結構。
無線通訊網路被廣泛部署以提供各種通訊服務,例如,電話、視訊、資料、訊息傳遞、廣播等。這種網路通常是多路存取網路,其經由共享可用網路資源而支援多個使用者的通訊。
在這種無線網路中可以提供多種資料服務,包括語音、視訊、電子郵件等。近來,無線通訊網路用於甚至更廣泛的服務範圍,包括關鍵任務應用和遠端控制應用(例如當需要即時回饋時的遠端手術)。在這種應用中,非常低的延時對於使能適當高品質的服務是關鍵的。亦即,從通訊設備發送資訊的時間以及在通訊設備處接收回的回應需要非常快速,以毫秒級或更小。
隨著行動寬頻存取的需求繼續增加,研究和開發繼續發展無線通訊技術不僅滿足移動頻寬存取的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改善並增強使用者體驗。
後文提出了對本案內容的一或多個態樣的簡化總結,以便提供對這些態樣的基本理解。該摘要不是本案內容的所有構思特徵的廣泛概述,並不意圖辨識本案內容的所有態樣的關鍵或必要元素,亦不圖示本案內容的任意或所有態樣的範疇。其唯一目的是以簡化形式呈現本案內容的一或多個態樣的一些概念,作為後文呈現的更詳細描述的前奏。
本案內容的各個態樣提供利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裝置和電腦軟體,其中為被配置為耦合模式的設備和被配置為解耦模式的設備實現針對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的多路存取。
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提供了一種在排程實體處操作用於經由分時雙工(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排程實體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排程實體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排程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排程實體在TDD載波上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排程實體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被配置為在TDD載波上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處理器;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記憶體;及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收發機。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被配置為: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該處理器和記憶體亦被配置為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被配置為在TDD載波上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處理器;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記憶體;及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收發機。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被配置為: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該處理器和記憶體亦被配置為: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用於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用於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單元。該排程實體亦包括用於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的單元。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用於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用於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單元。該排程實體亦包括用於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的單元。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了一種包括代碼的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該代碼能夠由排程實體執行以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該代碼包括在TDD載波上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該代碼亦包括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包括代碼的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該代碼能夠由排程實體執行以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該代碼包括在TDD載波上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該代碼亦包括在該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來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耦合模式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的被配置為要基於SRS被解調的控制資訊。耦合模式從屬實體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從屬實體發送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來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耦合模式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的被配置為要基於SRS被解調的控制資訊。耦合模式從屬實體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解耦模式從屬實體發送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來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解耦模式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從SRS解耦的解調參考信號(DM-RS)。解耦模式從屬實體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耦合模式從屬實體發送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來經由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根據該方法,解耦模式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從SRS解耦的解調參考信號(DM-RS)。解耦模式從屬實體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從耦合模式從屬實體發送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當查看後文的詳細描述時,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態樣。在查看後續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特定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時,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瞭解本發明的其他態樣、特徵和實施例。儘管相對下文的特定實施例和附圖描述了本發明的特徵,但是本發明的所有實施例可以包括本文論述的一或多個有利特徵。換句話說,儘管將一或多個實施例論述為具有某些有利特徵,但是可以根據本文論述的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使用一或多個這些特徵。以類似的方式,儘管可以在下文中將示例性實施例論述為設備、系統或方法實施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各種設備、系統和方法中實現這種示例性實施例。
下文結合附圖闡述的詳細描述意圖作為各種配置的描述,而不意圖僅呈現在其中可以實踐本文描述的概念的配置。詳細描述包括特定細節,以用於提供對各個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而易見的是,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的情況下實踐這些概念。在一些實例中,以方塊圖形式示出公知的結構和組件,以免模糊這些概念。
圖1圖示在細胞102和104中的兩個高功率基地台110和112;並圖示第三高功率基地台114用於控制細胞106內的遠端無線電頭端(RRH)116。在該實例中,細胞102、104和106可以稱作巨集細胞,因為高功率基地台110、112和114支援具有大尺寸的細胞。此外,低功率基地台118示出在小型細胞108(例如,微細胞、微微細胞、毫微微細胞、家庭基地台、家庭節點B、家庭eNode等)中,該小型細胞108可以與一或多個巨集細胞重疊。在該實例中,細胞108可以指的是小型細胞,因為低功率基地台118支援具有相對較小尺寸的細胞。根據系統設計以及組件約束可以進行細胞定尺寸。可以理解,存取網路100可以包括任意數量的無線基地台和細胞。基地台110、112、114、118為任意數量的行動裝置提供到核心網的無線存取點。
圖1亦包括四軸飛行器或無人機120,其可以被配置為用作基地台。亦即,在一些實例中,細胞可以不必是固定的,並且細胞的地理區域可以根據行動基地台(例如,四軸飛行器120)的位置而移動。
在一些實例中,基地台可以使用任意適當的傳輸網路經由各種類型的回載介面(例如,直接實體連接、虛擬網路等)彼此互連及/或互連到存取網路100中的一或多個其他基地台或網路節點(未圖示)。
存取網路100示出為支援多個行動裝置的無線通訊。在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發佈的標準和規範中,行動裝置通常被稱作使用者設備(UE),但亦被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稱為行動站(MS)、用戶站、行動單元、用戶單元、無線單元、遠端單元、行動設備、無線設備、無線通訊設備、遠端設備、行動用戶站、存取終端(AT)、行動終端、無線終端、遠端終端機、手機、終端、使用者代理、行動服務客戶端、客戶端或者一些其他適當的技術。
在本文件中,「行動」裝置不需要具有能夠移動的能力,而可以是固定的。行動裝置的一些非限制性實例係包括行動電話、蜂巢(細胞)電話、智慧型電話、對話啟動協定(SIP)電話、膝上型電腦、個人電腦(PC)、筆記型電腦、小筆電電腦、智慧型電腦電腦、平板電腦以及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裝置可以額外地是「物聯網」(IoT)設備,例如汽車或其他運輸車輛、衛星無線電、全球定位系統(GPS)設備、物流控制器、無人機、多軸飛行器、四軸飛行器、智慧能源或安全設備、太陽能面板或太陽能陣列、市政照明、水、或其他基礎設施;工業自動化和企業設備;消費者和可穿戴設備,例如,眼鏡、可穿戴攝像機、智慧手錶、健康或健身追蹤器、數位音訊播放機(例如,MP3播放機)、攝像機、遊戲控制器等;及數位家庭或智慧家庭設備,例如家庭音訊、視訊和多媒體設備、家電、感測器、自動售貨機、智慧照明、家庭安全系統、智慧型儀器表等。
在存取網路100中,細胞可以包括與每個細胞的一或多個扇區通訊的UE。例如,UE 122和124可以與基地台110通訊;UE 126和128可以與基地台112通訊;UE 130和132可以與基地台114經由RRH 116通訊;UE 134可以與低功率基地台118通訊;及UE 136可以與行動基地台120通訊。這裡,每個基地台110、112、114、118和120可以被配置為為各個細胞中的所有UE提供到核心網(未圖示)的存取點。
在另一實例中,四軸飛行器120可以被配置為用作UE。例如,四軸飛行器120可以在細胞102內經由與基地台110通訊來進行操作。
在存取網路100中的空中介面可以使用一或多個多工和多路存取演算法,以支援各種設備的同時通訊。例如,可以利用分時多工存取(TDMA)、分碼多工存取(CDMA)、分頻多工存取(FDMA)、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FDMA)或其他適當的多工存取方案來提供從UE 122和124到基地台110的上行鏈路(UL)或反向鏈路傳輸的多路存取。此外,可以利用分時多工(TDM)、分碼多工(CDM)、分頻多工(FDM)、正交分頻多工(OFDM)或其他適當的多工方案來提供多工從基地台110到UE 122和124的下行鏈路(DL)或前向鏈路傳輸。
在存取網路100中,在與排程實體的撥叫期間,或者在任意其他時間,UE可以監控來自其服務細胞的信號的各種參數以及相鄰細胞的各種參數。此外,取決於這些參數的品質,UE可以維持與一或多個相鄰細胞的通訊。在該時間期間,若UE從一個細胞移動到另一細胞,或者若對於給定的時間量,來自相鄰細胞的信號品質超過來自服務細胞的信號品質,則UE可以從服務細胞切換或移交到相鄰(目標)細胞。例如,UE 124可以從對應於其服務細胞102的地理區域移動到對應於相鄰細胞106的地理區域。當對於給定的時間量,來自相鄰細胞106的信號強度或品質超過其服務細胞102的信號強度或品質時,UE 124可以將報告訊息發送給其服務基地台110以指示該狀況。作為回應,UE 124可以接收切換命令,並且UE可以切換到細胞106。
在一些實例中,可以排程對空中介面的存取,其中排程實體(例如,基地台)分配資源用於在其服務區域或細胞內的一些或所有設備間的通訊。在本案內容內,如下文所論述的,排程實體可以負責為一或多個從屬實體排程、分配、重新配置和釋放資源。亦即,對於被排程的通訊,從屬實體利用排程實體所分配的資源。
基地台不是唯一可用作排程實體的實體。亦即,在一些實例中,UE可以用作排程實體,為一或多個從屬實體(例如,一或多個其他UE)排程資源。例如,UE 138被示出為與UE 140和142通訊。在該實例中,UE 138用作排程實體,且UE 140和142利用由UE 138排程的資源進行無線通訊。UE可以在對等(P2P)網路及/或網狀網路中用作排程實體。在網狀網路的實例中,UE 140和142除了與排程實體(例如,UE 138)通訊外亦可以可選地直接彼此通訊。
因此,在具有對時間-頻率資源的排程存取並具有蜂巢配置、P2P配置和網狀配置的無線通訊網路中,排程實體以及一或多個從屬實體可以利用排程的資源進行通訊。現在參考圖2,方塊圖圖示排程實體202和複數個從屬實體204。這裡,排程實體202可以對應於基地台110、112、114和118。在額外的實例中,排程實體202可以對應於UE 138、四軸飛行器120或者在存取網路100中的任意其他適當節點。類似地,在各種實例中,從屬實體204可以對應於UE 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和142、或者在存取網路100中任意其他適當節點。
如圖2所示,排程實體202可以將資料206廣播到一或多個從屬實體204(該資料可以被稱作下行鏈路資料)。根據本案內容的特定態樣,術語「下行鏈路」指的是起源於排程實體202的點到多點傳輸。廣義地,排程實體202是負責在無線通訊網路中排程傳輸量的節點或設備,包括下行鏈路傳輸,以及在一些實例中,從一或多個從屬實體到排程實體202的上行鏈路資料210。描述系統的另一方式可以是使用術語「廣播通道多工」。根據本案內容的各態樣,術語「上行鏈路」可以指的是起源於從屬實體204的點到點傳輸。廣義地,從屬實體204是接收排程控制資訊的節點或設備,包括但不限於排程授權、同步或定時資訊、或者來自無線通訊網路中的另一實體(例如,排程實體202)的其他控制資訊。
排程實體202可以向一或多個從屬實體204廣播控制通道208。可以利用傳輸時間間隔(TTI)來傳輸上行鏈路資料210及/或下行鏈路資料206。這裡,TTI可以對應於能夠被獨立解碼的封裝集或封包資訊。在各種實例中,TTI可以對應於訊框、子訊框、資料區塊、時槽、或用於傳輸的其他適當位元組。
此外,從屬實體204可以將上行鏈路控制資訊212發送到排程實體202。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以包括多種分群組類型和種類,包括引導頻、參考信號、以及被配置為使能或説明解碼上行鏈路資料傳輸的資訊。在一些實例中,控制資訊212可以包括排程請求(SR),亦即,請求排程實體202排程上行鏈路傳輸。這裡,回應於在控制通道212上發送的SR,排程實體202可以在下行鏈路控制通道208中發送針對上行鏈路封包排程TTI的資訊。在另一實例中,上行鏈路控制通道212可以包括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回饋傳輸,例如,確認(ACK)或否定確認(NACK)。HARQ是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技術,其中在接收側針對準確性檢查封包傳輸,並且若確認,則發送ACK,而若未確認,則發送NACK。回應於NACK,發送設備可以發送HARQ重傳,這可以實現追加合併、增量冗餘等。
在圖2中示出的通道不必是在排程實體202和從屬實體204之間使用的所有通道,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認識到除了示出的通道外亦可以使用其他通道,例如,其他資料、控制和回饋通道。
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術語「上行鏈路」可以指的是起源於從屬實體204的點到點傳輸。廣義地,從屬實體204是接收排程控制資訊的節點或設備,包括但不限於排程授權、同步或定時資訊、或者來自無線通訊網路中的另一實體(例如,排程實體202)的其他控制資訊。從屬實體可以是或者可以常駐在基地台、網路節點、UE、存取終端或無線通訊網路中任意適當的節點內。
圖3是示出實現採用處理系統314的無線通訊設備300的硬體的實例的概念圖。根據本發明的各個態樣,可以經由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304的處理系統314實現元件、或元件的任意部分、或元件的任意組合。例如,無線通訊設備300可以是排程實體202、基地台(BS)、或任意其他適當的網路節點,如圖1、2及/或4所示。此外,無線通訊設備300可以是從屬實體204、UE、IoE設備或任意其他適當的網路節點,如圖1、2及/或4所示。處理器304的實例係包括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現場可程式設計閘陣列(FPGA)、可程式設計邏輯裝置(PLD)、狀態機、閘控邏輯、離散硬體電路、以及被配置為執行貫穿本案內容描述的各種功能的其他適當的硬體。亦即,如在無線通訊設備300中使用的處理器304可以用於實現本案內容的圖10-13中所描述的任意一或多個程序。
在該實例中,可以經由匯流排架構(一般由匯流排302表示)實現處理系統314。取決於處理系統314的特定應用和整體設計約束,匯流排302可以包括任意數量的互連匯流排和橋。匯流排302將各種電路連結在一起,該等電路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通常由處理器304表示)、記憶體305以及電腦可讀取媒體(通常由電腦可讀取媒體306表示)。匯流排302亦可以連結各種其他電路,例如,定時源、周邊部件、調壓器以及功率管理電路,這在本發明所屬領域中是已知的並因此不再進一步描述。匯流排介面308提供在匯流排302和一或多個收發機310之間的介面。收發機310(通訊介面)提供經由傳輸媒體與各種其他裝置通訊的單元。在各種實例中,收發機310可以包括一或多個天線,並且在多天線實例中,可以使得收發機310能夠決定接收到的信號到達的角度或發送信號的波束成形。收發機310可以包括各種子組件,其被配置為能夠實現無線通訊,包括但不限於一或多個功率放大器、發射器、接收器、濾波器、振盪器等。此外,取決於裝置的本質,亦可以提供使用者介面312(例如,鍵區、顯示器、揚聲器、麥克風、操縱桿等)。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處理器304包括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0和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2。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可以被配置為針對耦合模式通訊執行各種功能,並且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可以被配置為針對解耦模式通訊執行各種功能,如結合圖5-13所描述的。在一個實例中,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0可以包括控制區域塊324和資料區域塊326。類似地,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2包括控制區域塊328和資料區域塊330。控制區域塊324和328可以被配置為執行與在子訊框的控制區域510和514(參見圖5)中的通訊相關的功能;並且資料區域塊326和330可以被配置為執行與在子訊框的資料區域512和516(參見圖5)中的通訊相關的功能。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處理器304包括資源排程塊332,其可以被配置為為與裝置300通訊的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排程、分配及/或指派資源,如結合圖5-13所描述的。例如,資源排程塊332可以用於排程傳輸量,使得在分時雙工(TDD)載波上利用如圖5-8所示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或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
處理器304亦可以包括熱雜訊上升(RoT)塊334和干擾消除塊336。例如,RoT塊334可以被配置為執行各種功能來控制RoT,如圖12所示。例如,干擾消除塊336可以被配置為執行各種干擾消除功能,如圖11所示。
處理器304負責管理匯流排302和一般處理,包括執行儲存於電腦可讀取媒體306上的軟體。當被處理器304執行時,軟體使得處理系統314針對任意特定裝置執行結合圖5-13在下文描述的各種功能。電腦可讀取媒體306亦可以用於在執行軟體時儲存由處理器304操縱的資料。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軟體包括電腦可執行代碼或指令,用於配置處理器304及/或裝置300來執行在圖5-13中描述的各種功能。例如,軟體可以包括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代碼338、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代碼340以及多工控制代碼342。耦合模式使用者代碼338在被執行時配置處理器304來執行如圖5-13描述的與耦合模式使用者相關的各種功能。解耦模式使用者代碼340在被執行時配置處理器304來執行如圖5-13描述的與解耦模式使用者相關的各種功能。多工控制代碼342在被執行時配置處理器304來執行如圖5-13描述的與多工耦合模式使用者傳輸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傳輸量相關的各種功能。
處理系統中的一或多個處理器304可以執行軟體。不管是被稱作軟體、韌體、中介軟體、微代碼、硬體描述語言還是其他,軟體可以被廣義地解釋為表示指令、指令集、代碼、程式碼片段、程式碼、程式、副程式、軟體模組、應用、軟體應用、套裝軟體、常式、子常式、物件、可執行檔、執行執行緒、程序、函數等。軟體可以常駐在電腦可讀取媒體306上。電腦可讀取媒體306可以是非瞬態電腦可讀取媒體。非瞬態電腦可讀取媒體例如包括磁存放裝置(例如,硬碟、軟碟、磁帶)、光碟(例如,壓縮磁碟(CD)或數位多功能光碟(DVD))、智慧卡、快閃記憶體設備(例如,卡、棒或鑰匙式驅動)、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可程式設計ROM(PROM)、可抹除PROM(EPROM)、電子可抹除PROM(EEPROM)、暫存器、可移除磁碟、以及用於儲存由電腦存取和讀取的軟體及/或指令的任意其他適當的媒體。電腦可讀取媒體306可以常駐在處理系統314中、在處理系統314的外部或者跨包括處理系統314的多個實體分佈。電腦可讀取媒體306可以實現於電腦程式產品中。經由實例,電腦程式產品可以包括包裝材料中的電腦可讀取媒體。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認識到取決於特定應用和施加到整體系統上的整體設計約束如何最佳實現貫穿該揭示內容所呈現的描述功能。
圖4是示出在存取網路中與從屬實體204的一個實例通訊的排程實體202的一個實例的額外細節的方塊圖。在DL中,將上層封包從核心網提供給控制器/處理器475。控制器/處理器475實現L2層的功能。在DL中,控制器/處理器475基於各種優先順序度量提供標頭壓縮、加密、封包分割和重排序、在邏輯和傳輸通道之間多工、以及對從屬實體204的無線電資源配置。控制器/處理器475亦負責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ARQ)操作、丟失封包的重傳、以及向從屬實體204發信號。
發送(TX)處理器416實現針對L1層(亦即,實體層)的各種信號處理功能。信號處理功能包括編碼和交錯以促進在從屬實體204處的前向糾錯(FEC),並基於各種調制方案(例如,二進位移相鍵控(BPSK)、正交移相鍵控(QPSK)、M移相鍵控(M-PSK)、M階正交幅度調制(M-QAM)等)映射到信號群集。隨後將編碼和調制符號分裂為並行串流。隨後每個串流可以映射到OFDM次載波,在時間及/或頻率域中與參考信號(例如,引導頻)多工,並隨後使用快速傅裡葉逆變換(IFFT)組合到一起以產生攜帶時域OFDM符號串流的實體通道。OFDM串流在空間上被預先編碼,以產生多個空間串流。來自通道估計器474的通道估計可以用於決定編碼和調制方案,以及用於空間處理。可以從參考信號及/或經由從屬實體204發送的通道狀況回饋匯出通道估計。隨後經由單獨的發射器418TX將每個空間串流提供給不同的天線420。每個發射器418TX可以將RF載波調制有各個空間串流以用於傳輸。
在從屬實體204處,每個接收器454RX經由其各自的天線452接收信號。每個接收器454RX恢復被調制到RF載波上的資訊,並將資訊提供給接收(RX)處理器456。RX處理器456實現L1層的各種信號處理功能。RX處理器456可以對資訊執行空間處理,以恢復去往從屬實體204的任意空間串流。若多個空間串流去往從屬實體204,則它們可以由RX處理器456組合為單個OFDM符號串流。隨後,RX處理器456使用快速傅裡葉變換(FFT)將OFDM符號串流從時域轉換到頻域。頻域信號包括用於OFDM信號的每個次載波的單獨的OFDM符號串流。經由決定由排程實體202發送的最可能的信號群集點,恢復並解調在每個次載波上的符號以及參考信號。這些軟決策可以基於由通道估計器458計算出的通道估計。隨後對軟決策進行解碼和去交錯,以恢復由排程實體20在實體通道上原啟始送的資料和控制信號。隨後將資料和控制信號提供給控制器/處理器459。
控制器/處理器459實現L2層。控制器/處理器可以與儲存程式碼和資料的記憶體460相關聯。記憶體460可以稱作電腦可讀取媒體。在UL中,控制器/處理器459提供在傳輸和邏輯通道之間的解多工、封包重組、解密、標頭解壓縮、控制信號處理,以恢復來自核心網的上層封包。隨後將上層封包提供給資料槽462,其表示L2層之上的所有協定層。亦可以將各種控制信號提供給資料槽462以進行L3處理。控制器/處理器459亦負責利用確認(ACK)及/或否定確認(NACK)協定進行錯誤偵測以支援HARQ操作。
在UL中,資料來源467用於將上層封包提供給控制器/處理器459。資料來源467表示在L2層之上的所有協定層。類似於結合由排程實體202的DL傳輸描述的功能,控制器/處理器459經由提供標頭壓縮、加密、封包分割和重排序、以及基於排程實體202的無線電資源配置在邏輯和傳輸通道之間的多工,而為使用者平面和控制平面實現L2層。控制器/處理器459亦負責HARQ操作、丟失封包的重傳、以及向排程實體202發信號。
經由通道估計器458根據參考信號或由排程實體202發送的回饋匯出的通道估計可以由TX處理器468用於選擇適當的編碼和調制方案,並促進空間處理。可以經由單獨的發射器454TX將由TX處理器468產生的空間串流提供給不同的天線452。每個發射器454TX可以將RF載波調制有相應的空間流以用於傳輸。在一些實例中,在UL和DL方向,所有的或部分傳輸可以使用單載波波形、OFDM波形以及在該揭示內容中描述的關於UL短脈衝的任意波形或調制方案。
在排程實體202處以類似於在從屬實體204處結合接收器功能描述的方式處理UL傳輸。每個接收器418RX經由其各自的天線420接收信號。每個接收器418RX恢復被調制到RF載波的資訊,並將資訊提供給RX處理器470。RX處理器470可以實現L1層。
控制器/處理器475實現L2層。控制器/處理器475可以與儲存程式碼和資料的記憶體476相關聯。記憶體476可以稱作電腦可讀取媒體。在UL中,控制器/處理器475提供在傳輸和邏輯通道之間的解多工、封包重組、解密、標頭解壓縮、控制信號處理,以恢復來自從屬實體204的上層封包。隨後將來自控制器/處理器475的上層封包提供給核心網。控制器/處理器475亦負責利用ACK及/或NACK協定進行錯誤偵測以支援HARQ操作。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圖4中的排程實體202的上述各種組件和功能方塊可以包含於裝置300中。在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圖4中的從屬實體204的上述各種組件和功能方塊可以包含於裝置300中。
在任意無線通訊網路中,雙向通訊是期望的特徵。頻繁地,利用分頻雙工(FDD)或分時雙工(TDD)實現將通訊雙工到空中通道上。在FDD中,使用一對載波,每個各自的載波用於在不同方向攜帶通訊信號。在TDD中,使用非配對的載波。這裡,經由時間共享載波來實現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通訊的雙工,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通訊在不同時間佔據載波。
在許多現代無線通訊網路中,在用於FDD的配對載波中經由管理代理已經分配了頻譜的相當大量的部分。對於新開發的技術,若期望非常高的頻寬通訊(例如,100 MHz、300 MHz或更高),然而,這些FDD技術已經利用了許多的頻譜,並可能不是如更高資料率期望的寬頻。在更高頻率處,包括但不限於毫米波(mmW)頻率,TDD載波可能是更可用的。此外,這種TDD載波對於獲得使用權的載波而言較便宜。 在TDD載波中的公共UL短脈衝
當利用TDD載波時,在一些實例中,可以經由在時域中將通道劃分為訊框來組織通訊,其中該等訊框被進一步劃分為子訊框。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子訊框可以採取至少兩種通用形式,在這裡稱作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結構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結構。這裡,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是其大部分時間用於在下行鏈路方向的通訊的子訊框;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是其大部分時間用於在上行鏈路方向的通訊的子訊框。
圖5是示出一組子訊框500(例如,訊框)的示意圖,其在一個週期中每四個子訊框中包括一個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四個子訊框中剩下的三個是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當然,以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這種特定分配只是一個實例,並且在特定實現方式中可以利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任意比例。在一個實例中,相比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訊框可以具有較多的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在另一實例中,相比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訊框可以具有較多的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在又一實例中,訊框可以具有相同數量的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
在圖示的實例中,每個子訊框包括用於上行鏈路通訊的上行鏈路部分506和用於下行鏈路通訊的下行鏈路部分508。這裡,可以在下行鏈路部分之後和上行鏈路部分之前利用間隙、保護時段、保護間隔或保護區域。這種間隙可以促進發射器及/或接收器的RF組件的切換,包括重調鎖相迴路和其他無線電功能/電路。
圖示的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包括控制區域510,其可以包括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DCCH);及資料區域512,其可以包括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DSCH)。除了其他資訊之外,控制區域510可以包括排程資訊,用於通知被排程設備(例如,UE)在資料區域512中哪些資源包括用於該特定設備的資訊。
圖示的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亦包括控制區域514,其可以包括PDCCH;及資料區域516,其可以包括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PUSCH)及/或對應於一般上行鏈路資料短脈衝的其他適當通道。除了其他資訊之外,控制區域可以包括排程資訊,用於通知被排程設備(例如,UE)在資料區域516中它們可以使用哪些資源用於上行鏈路傳輸。
如在該實例中示出的,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均包括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部分518。在該實例中,在每個子訊框的結束處示出公共UL短脈衝部分518,但是其不必限於在結束處;在其他實例中,公共UL短脈衝可以出現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或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中任意適當的時間處,包括在子訊框的開始處、或子訊框中任意處。在一些實例中,公共UL短脈衝518可以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中以相同方式構造。
在本案內容的態樣中,公共UL短脈衝518可以是各個子訊框的相對較短部分,例如包括兩個符號。例如,兩符號的公共UL短脈衝可以具有大約31 μs的持續時間。當然,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在公共UL短脈衝中可以包括不同的持續時間和不同數量的符號。亦即,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在公共UL短脈衝中,可以使用任意適當數量的符號。然而,為了清楚起見,在本案內容中,例如在圖6和圖8中更詳細地描述包括兩個符號的公共UL短脈衝。
這裡,公共UL短脈衝可以用於根據在任意給定實現方式中選擇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模式解耦在公共UL短脈衝中攜帶的與控制通道相關聯的時延。提供該解耦是因為公共UL短脈衝出現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例如,在TDD方案中,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通常可以比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出現地更頻繁,因為更規則的網路傳輸量通常在下行鏈路方向。此外,在巨集細胞的典型部署中(例如,LTE部署中的eNode B),在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傳輸量之間的無線電隨著時間保持相對穩定。亦即,即使任何單個使用者的UL/DL比率可能相當劇烈的變化,當在大量使用者中聚集時,整體的比率一般保持幾乎相同。然而,不像巨集細胞,小型細胞可能只服務非常少量的使用者。因此,對於小型細胞,在以UL和DL為中心的子訊框之間的總比率隨著時間變化很大。因此,取決於細胞尺寸和細胞載荷,下行鏈路和上行鏈路模式可以改變,並且在以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之間的比率可以是任意適當的比率,從一對一或其他。
若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非常少見,且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佔優勢,則可能存在問題,因為具有關鍵或時間敏感的上行鏈路資訊要發送的設備可能在能夠發送上行鏈路資訊之前需要等待延長的時段。特別地,控制資訊(例如,通道品質資訊和如封包確認的回饋)可能具有時間敏感本質,並且其的快速傳輸是重要的。因此,包括每個子訊框中的公共UL短脈衝部分518、包括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可以幫助減少或避免時間敏感UL封包的這種延長的時延。
在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這種公共UL短脈衝方案提供了相同的通道結構用於非許可頻帶以及許可頻帶。在非許可頻帶中,使用者通常爭用資源,並僅能在為其他使用者放棄通道之前預留該通道的使用達有限時間。這裡,若只在使用者具有通道時的結束時間進行傳輸並且設備在有機會發送確認(或其他時間關鍵的上行鏈路封包)之前失去了通道,則可能要求設備等待延長的時段來進行這種傳輸,直到再次獲得通道。然而,利用公共UL短脈衝通道結構,用於這種傳輸的資源可以在每個子訊框中可用,這減小或避免了時間關鍵傳輸的這種時延。在本案內容的一些態樣,可以在每N個預定數量的子訊框中提供公共UL短脈衝,其中N具有2或更大的值。
公共UL短脈衝可以額外地或替代地用於其他控制資訊的傳輸,例如,排程請求(SR)。排程請求可以是請求排程實體(例如,基地台或eNB)為設備排程上行鏈路通道資源以用於發送上行鏈路資料的資訊的上行鏈路傳輸。這些資源可以出現在被示出於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2中的一般UL短脈衝區域。
在另一實例中,公共UL短脈衝部分518可以額外地或替代地用於攜帶探測參考信號(SRS)。在非配對TDD頻譜中,被排程設備(例如,從屬實體或UE)查看下行鏈路傳輸的通道與排程實體(例如,eNB)查看上行鏈路傳輸的通道是同一通道。因此,通道特徵相對FDD通道稍微進行了簡化。亦即,排程實體一般可以獲取關於接收或被排程實體所看到的下行鏈路通道的資訊,以便適當地利用TDD通道為該使用者排程資源。儘管在FDD通道中UE量測通道並發送回饋給eNB來報告其通道狀況,但在TDD通道中,UE或被排程設備可以在上行鏈路傳輸中發送SRS,並且eNB或排程實體可以利用該傳輸來自己特徵化通道以用於排程下行鏈路傳輸。通常期望以低時延來發送該SRS傳輸,亦即,其傳輸稍微是時間關鍵的。因此,在給定實現方式中,SRS在公共UL短脈衝區域中的佈置可以從下行鏈路到上行鏈路模式或上行鏈路到下行鏈路模式解耦其時延。
當然,上述只是實例,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公共UL短脈衝不僅可以用於這種控制資訊,而且可以額外地或替代地用於以低時延要求或預定時延攜帶上行鏈路有效載荷資料(例如,使用者資料)。這裡,在公共UL短脈衝區域中的這種上行鏈路有效載荷傳輸可以限制於對這些傳輸具有足夠的功率餘裕的發送設備。發送設備或發射器的功率餘裕是可用於產生用於發送給定信號的較高級別的輸出功率的功率餘量的量測。 耦合模式與解耦模式
再次參考圖1,UE 126被示為相對遠離基地台112(例如,在或靠近細胞邊緣),而另一UE 128被示為相對靠近基地台112(例如,在或靠近細胞中央)。如下文進一步描述的,根據本案內容的各種態樣,位於細胞中央的使用者(類似於UE 128)可以具有足夠的功率餘裕來在公共UL短脈衝中包含資料傳輸(例如,有效載荷資料),而位於細胞邊緣處的使用者(類似於UE 126)可能缺少功率餘裕來在公共UL短脈衝中包含資料傳輸。因此,在本案內容的各個態樣,在細胞邊緣處的使用者可以被配置為以促進控制資訊傳輸的覆蓋延伸的耦合模式進行其公共UL短脈衝傳輸,而在細胞中央的使用者可以被配置為以除了控制資訊傳輸外促進使用者資料傳輸的解耦模式進行其公共UL短脈衝傳輸。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將結合圖6-8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
亦即,如前述在子訊框中的這些公共UL短脈衝區域可以被配置為支援所有使用者,包括靠近細胞中央的使用者,以及靠近細胞邊緣的使用者。對於在或靠近細胞邊緣(或者弱覆蓋區域)的使用者,他們的信號可能較弱,這是因為他們相對遠離基地台或排程實體,在公共UL短脈衝區域內的資訊內容可能限於特定控制資訊,例如封包確認(ACK)和排程請求(SR),其可以被攜帶在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UCCH)上。對於這些使用者,可以以特定模式進行傳輸,這裡在本案內容中稱作耦合模式。
圖6是示出具有被配置為耦合模式的公共UL短脈衝的示例性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600和具有被配置為解耦模式的公共UL短脈衝的示例性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602的示意圖。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600和602可以與圖5的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504相同。這些耦合和解耦模式在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
在耦合模式中,經由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600示出,SRS 604可以被重新用於服務於解調參考信號(DM-RS)的目的,從而可以經由耦合的SRS/DM-RS信號完成在公共UL短脈衝中對資訊位元的解調。亦即,在耦合模式傳輸中,可以省略與SRS符號分離或解耦的DM-RS符號。這樣,對於耦合模式傳輸,可以節省由DM-RS引導頻符號的傳輸所消耗的額外功率。因此,耦合模式傳輸(例如,SRS/DM-RS耦合傳輸)可以具有減小的功耗。
特別地,儘管給定設備可以具有多天線配置以及用於多輸入多輸出(MIMO)傳輸的能力,但是細胞邊緣使用者可以僅使用它們最強的天線或它們佔優預編碼器而不用MIMO進行發送。由此,當這種使用者被配置為在耦合模式中發送公共UL短脈衝時,SRS位元和DM-RS位元不需要單獨預編碼。因此,在本案內容的態樣,SRS可以用於DM-RS的目的,並因此,可以省略單獨的DM-RS。這裡,為了促進使用SRS作為解調參考信號,在本案內容的態樣,攜帶控制資訊(例如,ACK或SR)的一或多個符號606可以佔據與攜帶SRS 604的一或多個符號的相同的頻寬。
符號的頻寬可以維持為針對耦合模式使用者是相同的,因為從這些使用者接收到的UL傳輸的功率可能相對較弱,因此,這些使用者傳輸可能彼此是非正交的。因為這些使用者的傳輸是弱的,所以他們通常本質上不干擾彼此,並因此他們的傳輸在頻率和時間上可能疊加或重疊(非正交),同時仍可以被接收基地台恢復。
此外,根據一些實例,僅控制資訊(例如,PUCCH)可以在耦合模式中在公共UL短脈衝中發送。亦即,在這些實例中,資料資訊(例如,PUSCH)可以在耦合模式中從公共UL短脈衝中省略。這是因為耦合模式使用者一般是相對遠離基地台或排程實體的設備,從而在基地台處接收到的UL傳輸的功率相對較弱,並可能不足以支援在短公共UL短脈衝中的資料傳輸量。在一些實例中,資料資訊和控制資訊可以在耦合模式中在公共UL短脈衝中發送。在這種情況下,資料和SRS可以以相同方式波束成形。
因此,如圖所示,在公共UL短脈衝中,對於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包括SRS和被認為「關鍵的」(例如,時延敏感或任務關鍵的)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例如,PUCCH)可以例如包括封包確認(ACK)和排程請求(SR)封包。
在另一方面,由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602示出的解耦模式的目標是相對靠近排程實體或基地台的使用者,因為他們的信號可能更容易被基地台接收。這些設備一般具有足夠的功率餘裕來容納與DM-RS相關聯的額外引導頻或參考信號傳輸。因此,若使用者或從屬實體相對靠近細胞中央或者靠近基地台或排程實體,則排程實體可以甚至在短公共UL短脈衝期間累積足夠的能量來對在公共UL短脈衝區域中的上行鏈路有效載荷資料進行解碼。因此,在本案內容的態樣,例如為相對靠近細胞中央或者靠近基地台或排程實體的這些使用者提供了解耦模式。
在解耦模式中,使得UE或從屬實體能夠有機會發送具有低時延要求的上行鏈路有效載荷資料。亦即,經由解耦模式,可以使得在解耦模式下操作的設備能夠在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公共UL短脈衝區域內中發送關於PUSCH的資訊。本案內容具體涉及PUSCH作為實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只為了清晰而包括該術語,本案內容的各態樣可以利用任意適當的實體上行鏈路通道用於攜帶傳輸量有效載荷資料。
不像在耦合模式中,在解耦模式中,SRS符號608的頻寬不需要與第二符號610的頻寬相同,後者可以包括PUCCH(控制)和PUSCH(資料)資訊。亦即,因為SRS可能不用於解調PUCCH和PUSCH,且因為將DM-RS用於該目的,所以第二符號610可以具有不同於包括SRS的第一符號608的頻寬。
在本案內容內,關於解耦模式的名稱「解耦」一般指的是SRS從解調參考信號(DM-RS)解耦。為了解調PUCCH或PUSCH,需要引導頻或參考信號。這裡,DM-RS提供可用於解調PUCCH/PUSCH位元的引導頻。在解耦模式中,SRS和DM-RS是分離的信號,並具有不同的傳輸特性。因此,當被排程或從屬實體在解耦模式下操作時,SRS和DM-RS彼此解耦。
在一些實例中,因為解耦模式使用者一般是那些相對靠近排程實體或基地台的使用者,所以這些使用者可以在其上行鏈路傳輸中利用多輸入多輸出(MIMO)或其他波束成形技術。
亦即,從屬實體204(例如,UE 126/128、無線通訊設備300、使用者設備或UE等)可以具有支援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的多個天線。使用MIMO技術使得無線通訊設備能夠利用空間域來支援空間多工、波束成形和發送分集。空間多工可以用於在同一頻率上同時發送資料的不同串流。可以將資料串流發送到單個接收設備以增加資料速率,或發送到多個接收設備以增加整體系統容量。這可以經由空間預編碼每個資料串流(亦即,應用幅度和相位的縮放)隨後經由多個發送天線發送每個空間預編碼的串流來實現。空間預編碼的資料串流連同不同的空間簽名到達接收設備,使得每個接收設備能夠恢復去往該設備的一或多個資料串流。
通常在通道狀況良好時使用空間多工。當通道狀況較不好時,可以使用波束成形來在一或多個方向集中傳輸能量。這可以經由空間預編碼資料以供經由多個天線傳輸來實現。
具體地,提及上述公共UL短脈衝時,為了使用MIMO,適當地利用特定預編碼矩陣配置發送的資訊。亦即,在本案內容的態樣,為了使能在公共UL短脈衝中上行鏈路資料的MIMO或波束成形,可以利用選擇的預編碼矩陣對在該公共UL短脈衝中發送的上行鏈路資料進行預編碼。
然而,在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SRS傳輸可能不被波束成形或預編碼以進行MIMO傳輸。對於希望在其上行鏈路傳輸中使用MIMO的解耦模式使用者,引導頻(亦即,SRS)一般不能用作解調參考信號(DM-RS)進行解調資料,因為資料和引導頻使用不同的預編碼,並因此不同地進行波束成形。因此,SRS及其預編碼或波束成形從DM-RS和其預編碼或波束成形解耦。 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在例如圖1所示的存取網路中,一或多個解耦模式使用者(例如,UE 128)與一或多個耦合模式使用者(例如,UE 126)同時操作,需要適當的多路存取方案來使得基地台112或排程實體能夠正確地接收和解碼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不同格式化的傳輸。
因此,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態樣,針對利用公共UL短脈衝的耦合和解耦模式傳輸揭示兩個不同的多路存取演算法。在後續論述中,依次論述這些演算法。首先,是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案,第二是正交多路存取方案。經由這些方案,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傳輸可以從複數個設備同時發生。 非正交多路存取
圖7是利用支援經由一或多個耦合模式使用者以及如圖所示兩個解耦模式使用者共享通道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演算法的公共UL短脈衝700的示意圖。例如,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是位於靠近細胞邊緣的任意設備,而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是位於靠近基地台的任意設備,如圖1所示。這些耦合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數量本質上只是示例性的,並且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可以出現任一模式中的任意數量的使用者。
在第一符號702中,在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中的所有使用者可以發送他們的SRS,這佔據整個頻寬。在圖7的實例中,整個頻寬是80 MHz,但是可以理解的是這只是一個實例,並且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可以在特定實現方式中使用任意適當的頻寬。這裡,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傳輸是彼此非正交的、疊加的或重疊彼此的傳輸。可以根據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傳統CDMA技術,經由使用唯一的(或至少使用者特定的)或不同的攪頻碼來區分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SRS傳輸。
在第二符號704中,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例如利用PUCCH發送控制資訊。對於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706,每個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佔據該符號中所有的次載波。因此,耦合模式使用者的UL傳輸彼此重疊,並進一步與解耦模式使用者的UL傳輸重疊。
因為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跨所有次載波傳播,所以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通訊(亦即,其PUCCH及/或PUSCH)與耦合模式使用者的通訊是非正交的。
因此,在第二符號704中,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可能不同於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傳輸。亦即,如前述,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利用與SRS傳輸相同的頻寬發送其PUCCH(例如,控制資訊)。例如,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發送其PUCCH以佔據整個寬頻或通道頻寬。在第二符號704中每個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與其他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非正交,並且可以利用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使用者特定或不同的序列或攪頻碼來區分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
關於解耦模式使用者,其在第二符號704中的傳輸包括控制區域,例如,包括PUCCH 708;及可選地包括資料區域,包括PUSCH 710。
圖7是根據一個實例由三個或更多使用者對公共UL短脈衝傳輸的多路存取的示例性圖示。在圖示實例中,一個耦合模式使用者與兩個解耦模式使用者(使用者1和使用者2)在相同的公共UL短脈衝中進行發送。當然,任意數量的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在給定的公共UL短脈衝700期間進行發送,並且這些數量只是出於說明目的提供的。
如圖7所示,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經由發送其各自的SRS來共享第一符號702,包括每個使用者的唯一攪頻碼。因此,接收實體(例如,基地台或排程實體)可以經由利用使用者特定序列或攪頻碼來區分各個使用者的SRS。在第二符號704中,耦合模式使用者發送佔據整個頻寬的PUCCH 706,亦即,具有與在第一符號702中傳輸SRS相同的頻寬。利用使用者的唯一攪頻碼對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進行加擾以實現多路存取,其中任意其他的耦合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的該符號中發送其自己的PUCCH。
解耦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的第二符號704中的傳輸彼此不同。在控制區域中,兩個使用者可以以未排程的方式發送其各自的PUCCH 708,彼此疊加以及疊加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的區域或頻寬。這裡,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8彼此非正交,經由用各自使用者的唯一攪頻碼加擾而進行區分,以利用傳統的CDMA技術實現多路存取。然而,每個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SCH或有效載荷資料佔據被排程的資源(例如,不同頻率的次載波),從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資料區域傳輸710-1和710-2可以彼此正交。亦即,每個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例如在公共UL短脈衝的PUCCH區域內發送排程請求。作為回應,網路可以將排程授權發送給解耦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的資料區域710中分配特定的資源集。因此,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利用分配的資源來在公共UL短脈衝的資料區域中(例如,第二符號704)傳輸其PUSCH 710。這裡,可以經由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FDMA)實現在解耦模式使用者之間的多路存取,其中被排程的傳輸佔據在公共UL短脈衝的資料區域內不同的次載波集合
可以觀察到,在第二符號704中的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控制和資料傳輸708和710(710-1和710-2)與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706非正交。因此,在各自的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之間存在干擾。特別地,因為解耦模式可以應用於靠近細胞中央或基地台的使用者,所以在基地台處接收到的其傳輸的功率可能非常強,並且可以對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產生顯著干擾,該等使用者的來自靠近細胞邊緣的傳輸在接收基地台或排程實體處可能是弱的。根據本案內容的各個態樣,接收基地台或排程實體可以利用適當的干擾處理演算法或技術來解決該干擾。 干擾處理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可以在接收排程實體處採用連續干擾消除(SIC)接收器。SIC接收器是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一般已知的,並在許多習知基地台(例如,部署於現有的CDMA網路中的基地台)中實現。在一個實例中,可以經由圖3的干擾消除塊336實現SIC接收器。
為了解決在耦合和解耦模式使用者之間的干擾,排程實體可以利用SIC接收器首先對從相對高功率的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解碼。一旦被解碼,就可以重構這些傳輸,並消除這些傳輸以利用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干擾消除技術將其信號從接收到的波形中移除。一旦消除或移除了解耦模式使用者的信號,排程實體可以利用SIC接收器對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到的相對弱的信號進行解碼。
在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可以經由接收排程實體採用熱雜訊上升(RoT)控制來處理在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之間的干擾。RoT是在排程實體處接收到的總功率和熱雜訊之間的比率。RoT是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公知的,並且許多現有網路採用多種技術來管理和控制由網路使用者的傳輸造成的RoT。
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到的信號可能相對較弱,並且其傳輸跨頻寬傳播。因此,由這些耦合模式傳輸造成的RoT可能相對較低。然而,由解耦模式使用者造成的RoT(尤其與其PUSCH或資料區域傳輸有關)可能變得有問題。因此,只要這些解耦模式使用者的傳輸被適當地控制,則他們貢獻的總RoT可以被充分地緩和或控制,從而所有使用者的傳輸(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傳輸)可以被解碼,而不使用信號消除技術或SIC接收器。
因此,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排程實體可以利用RoT控制演算法以主動控制解耦模式使用者的一或多個傳輸參數,以緩和來自其傳輸貢獻的RoT。在一個實例中,可以在圖3的RoT控制器處實現RoT控制演算法。排程實體可以為每個解耦模式使用者針對其PUSCH或資料區域傳輸指定適當的調制和編碼方案(MCS),從而其RoT貢獻可以被控制。
在另一實例中,排程實體或RoT控制器可以採用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兩者的PUCCH傳輸的功率控制,以減少由其各自的PUCCH傳輸造成的RoT。亦即,儘管由耦合模式使用者造成的RoT可能相對較小,但是若存在大量這些耦合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中進行發送,則他們仍能夠貢獻較大的RoT。因此,控制(例如,減少)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的功率可以緩和RoT。類似地,可以利用RoT控制器經由排程實體來功率控制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
例如,排程實體可以設置適當的RoT閾值,並可以向使用者發送一或多個控制訊號傳遞以適當配置其MCS及/或其傳輸功率,從而其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傳輸不會引起RoT超過該RoT閾值。用於控制RoT的這些控制訊號傳遞可以廣播到一組使用者,尤其是用於SRS和用於由多個使用者共享傳輸資源的子訊框的控制區域。在另一實例中,可以將用於控制RoT的這些控制訊號傳遞單播到特定使用者,尤其是用於利用被排程資源進行發送的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SCH傳輸。UL傳輸的接收器(排程實體)可以解調、區分和估計每個單個使用者(例如,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接收功率。因此,排程實體可以決定哪個使用者的傳輸引起不期望的較大RoT。 正交多路存取
圖8是利用支援由一或多個耦合模式使用者和一或多個解耦模式使用者共享通道的正交多路存取演算法的公共UL短脈衝800的示意圖。
在該實例中,以與上述用於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案相同的方式,第一符號802包括由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中所有使用者共享的SRS傳輸。亦即,包括SRS傳輸的第一符號802在正交方案中基本上與在圖7所示的非正交方案中相同。
對於耦合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第二符號804包括PUCCH的寬頻傳輸806,佔據與在第一符號802中的SRS相同的頻寬(例如,圖8中的80 MHz)。亦即,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可以跨越整個可用頻寬。此外,對於耦合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第二符號804被配置為單載波波形。因此,對於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正交多路存取,該等使用者的傳輸可能是較高功率的OFDMA波形並利用被排程的資源,針對每個模式中的符號結構必須進行特定考量。
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可以利用交錯分頻多工存取(IFDMA)來使能如圖8所示在公共UL短脈衝傳輸中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正交多路存取。
在公共UL短脈衝800中,可以根據一組次載波或音調在頻域中分配資源。經由實現IFDMA,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806例如可以以週期性方式佔據每隔一個音調。這樣,在第二符號804中的PUCCH傳輸可以是單載波波形。在另一實例中,可以經由在每隔兩個音調而不是每隔一個音調進行發送來執行單載波傳輸。這可以使得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跨整個載波傳播並佔據與SRS相同的頻寬(從而SRS可以用作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的解調引導頻),同時仍維持跨PUCCH的適當頻率分集,這對於弱信號耦合模式使用者的傳輸的可靠性是重要的。
這樣,在由耦合模式使用者佔據的音調或次載波之間的音調或次載波可以用於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資料傳輸。亦即,因為解耦模式使用者被配置為利用OFDM波形進行他們PUCCH/PUSCH傳輸,所以這些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在耦合模式使用者佔據的音調806之間或與其交錯來適應其傳輸808。
OFDM傳輸的特性是利用OFDM將本質上任意的次載波分配給予使用者。因此,在本案內容的態樣,解耦模式使用者可以被配置為在耦合模式使用者未佔據的音調808或次載波中發送其PUCCH和(若發送的話)其PUSCH。
因此,在圖9示出的本案內容的另一態樣,對於具有用於發送公共UL短脈衝的第二符號的M個連續音調的每個UL資源區塊900,該資源區塊可以具有為耦合模式使用者保留的k個音調,以及為解耦模式使用者保留的(M-k)個音調。對於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以正交方式或非正交方式實現對k個音調的多路存取。對於在耦合模式使用者之間的正交多路存取,可以是這種情況,例如,第一使用者(使用者1)佔據每隔兩個音調(例如,音調1、4、7、10、13…),而第二使用者(使用者2)佔據每隔兩個音調(例如,音調2、5、8、11、14…)。這樣,使用者1和2均經由以週期形式佔據資源區塊的每隔兩個音調來維持單載波波形,同時佔據與第一符號中的SRS相同的頻寬。此外,使用者1和2彼此正交,同時留下一些音調(例如,音調3、6、9、12、15…)用於解耦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傳輸。
該方案可以被擴展以容納任意數量的正交耦合模式使用者,每個佔據為耦合模式使用者保留的k個音調的不同子集。此外,k個音調的每個子集可以由非正交佔據k個音調的那些相同子集的使用者集群共享。亦即,參考上述實例,兩個或更多使用者可以佔據音調1、4、7、10、13、…、k。
圖10是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示出在無線通訊中用於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000的流程圖。例如,可以經由任意排程實體(例如,如圖1-4所示)在公共UL短脈衝中在分時雙工(TDD)載波上執行該方法。在方塊1002處,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收發機310(參見圖3)及/或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0來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個中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例如,如圖5所示,可以在以DL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UL為中心的子訊框中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圖7所示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706。
在方塊1004處,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收發機310及/或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2,以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個中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例如,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在圖5所示的以DL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UL為中心的子訊框中接收到。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在圖7中示出的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8及/或PUSCH 710。在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亦即,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頻率或頻寬上重疊。
圖11是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示出干擾消除方法1100的流程圖,該方法用於處理在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上行鏈路短脈衝之間的干擾。在一個實例中,可以經由在執行圖10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000時的任意圖1-4中示出的排程實體執行該方法1100。
在一個場景中,類似於圖7所示,排程實體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且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方塊1102處,排程實體在記憶體中儲存所接收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例如,排程實體可以利用記憶體305(參見圖3)來儲存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方塊1104處,排程實體對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例如,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接收器418RX及/或RX處理器470(參見圖4)來對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的資訊進行解碼和恢復。
在方塊1106處,排程實體應用干擾消除來從儲存的接收短脈衝中移除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一個實例中,排程實體可以利用干擾消除塊336(參見圖3)來執行本發明所屬領域已知的連續干擾消除(SIC)技術,以從接收到的短脈衝中移除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應用SIC或其他適當干擾消除之後,在記憶體中儲存的上行鏈路短脈衝包含對應於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資料。在方塊1108處,排程實體對經干擾消除的上行鏈路短脈衝中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例如,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接收器418RX及/或RX處理器470(參見圖4)來對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資訊進行解碼和恢復。
圖12是示出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的基於RoT的干擾處理方法1200的流程圖,該方法用於處理在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上行鏈路短脈衝之間的干擾。在一個實例中,可以經由在執行圖10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000時的任意圖1-4所示的調用實體來執行該干擾處理方法1200。
在一個場景中,類似於圖7所示,排程實體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以及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方塊1202處,排程實體例如利用RoT塊334(參見圖3)決定RoT。可以將RoT決定為在總干擾或接收到的總頻寬功率和熱雜訊之間的比率。在決策方塊1204處,排程實體可以利用RoT塊334來決定RoT是否大於預定閾值。RoT閾值的實例可以是6 dB。若RoT大於閾值,則在方塊1206處,排程實體利用RoT塊334、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0及/或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2,來緩和耦合模式使用者及/或解耦模式使用者的RoT貢獻。
例如,排程實體可以在PDCCH中向一或多個解耦模式使用者及/或耦合模式使用者發送一或多個控制訊息,從而減少一或多個UL通道(例如,PUCCH和PUSCH)中的UL功率。控制訊息可以包括一或多個發送功率控制(TPC)命令或其他適當的功率控制命令。回應於TPC命令,解耦模式使用者及/或耦合模式使用者可以增加、減少或維持UL發送功率。因此,利用TPC命令,排程實體可以緩和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RoT貢獻。
圖13是根據本案內容的態樣示出在無線通訊中用於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300的流程圖。例如,可以在任意排程實體(例如,如圖1-4所示)處在TDD載波上執行該方法。在方塊1302處,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收發機310(參見圖3)及/或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0來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個中從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例如,如圖5所示,可以在以DL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UL為中心的子訊框中接收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圖8所示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傳輸806。
在方塊1304處,排程實體可以利用收發機310及/或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322,以在TDD載波上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個中從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例如,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在圖8所示的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808。如上例如在圖8中所示,可以在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亦即,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在非重疊頻率或載波上發送。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具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例如,符號可以是圖8中所示的符號804。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以被結構化為使用佔據TDD載波中跨資源區塊的次載波的子集的交錯分頻多工存取(IFDMA)的單載波波形。例如,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以類似於如圖8所示的IFDMA上行鏈路傳輸806。
在本案內容的一個態樣,來自解耦模式使用者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具有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例如,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以被結構化為正交分頻多工(OFDM)波形808,其在組成對應於如圖8所示來自耦合模式使用者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806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部分次載波之間交錯。
圖14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TDD載波上的無線通訊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400的流程圖。例如,該方法可以由任意從屬實體(例如,圖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短脈衝中在TDD載波上執行。
在方塊1402處,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被配置為基於SRS被解調的控制資訊。例如,從屬實體204(參見圖4)可以利用TX處理器468、通道估計器及/或資料來源467中的一或多個來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700(參見圖7)。在方塊1404處,從屬實體可以利用發射器454TX來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從屬實體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例如,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6(圖7),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8及/或PUSCH 710(圖7)。
圖15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TDD載波上的無線通訊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500的流程圖。例如,該方法可以由任意從屬實體(例如,圖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短脈衝中在TDD載波上執行。
在方塊1502處,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被配置為基於SRS被解調的控制資訊。例如,從屬實體204(參見圖4)可以利用TX處理器468、通道估計器及/或資料來源467中的一或多個來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800(參見圖8)。在方塊1504處,從屬實體可以利用發射器454TX來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解耦模式從屬實體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例如,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 806(圖8),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PUSCH 808(圖8)。
圖16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TDD載波上的無線通訊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600的流程圖。例如,該方法可以由任意從屬實體(例如,圖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短脈衝中在TDD載波上執行。
在方塊1602處,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從SRS解耦的解調參考信號(DM-RS)。例如,從屬實體204(參見圖4)可以利用TX處理器468、通道估計器及/或資料來源467中的一或多個來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700(參見圖7)。在方塊1604處,從屬實體可以利用發射器454TX來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耦合模式從屬實體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例如,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6(圖7),而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708及/或PUSCH 710(圖7)。
圖17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TDD載波上的無線通訊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1700的流程圖。例如,該方法可以由任意從屬實體(例如,圖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短脈衝中在TDD載波上執行。
在方塊1702處,從屬實體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其包括在第一符號中的探測參考信號(SRS)以及在第二符號中的從SRS解耦的解調參考信號(DM-RS)。例如,從屬實體204(參見圖4)可以利用TX處理器468、通道估計器及/或資料來源467中的一或多個來準備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800(參見圖8)。在方塊1704處,從屬實體可以利用發射器454TX來在TDD載波上在子訊框內發送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在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耦合模式從屬實體的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組合。例如,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耦合模式使用者的PUCCH 806(圖8),而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可以是解耦模式使用者的PUCCH /PUSCH 808(圖8)。
在結合圖10-17的上述處理和程序中,上行鏈路公共短脈衝可以在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中都發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揭示方法中的步驟的特定次序或層級是示例性程序的圖示。基於設計偏好,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重新佈置在方法中的步驟的特定次序或層級。所附方法請求項以取樣次序呈現各步驟的要素,而不意味著限制於所呈現的特定次序或層級,除非在本文中明確記敘。
如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容易理解地,貫穿本案內容描述的各態樣可以延伸到任意適當的一或多個電信系統、網路架構和通訊標準。經由實例,可以將各態樣應用於UMTS系統,例如,W-CDMA、TD-SCDMA和TD-CDMA。亦可以將各態樣應用於採用以下的系統:長期進化(LTE)(FDD、TDD或兩種模式)、高級LTE(LTE-A)(FDD、TDD或兩種模式)、LTE-U、CDMA2000、進化資料最佳化(EV-DO)、超行動寬頻(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藍芽及/或其他適當系統,包括由尚未定義的廣域網絡標準描述的那些。採用的實際電信標準、網路架構及/或通訊標準取決於施加在系統上的特定應用和整體設計約束。
在本案內容的範疇內,詞語「示例性」用於表示「用作實例、例子或圖示」。在本文描述的作為「示例性」的任意實現方式或態樣不必解釋為優選或優於本案內容的其他態樣。類似地,術語「態樣」不要求本案內容的所有態樣包括所論述的特徵、優點或操作模式。術語「耦合」在這裡用於指的是在兩個物件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耦合。例如,若物件A實體接觸物件B,並且物件B接觸物件C,則物件A和C亦被認為彼此耦合,即使它們沒有直接實體接觸彼此。例如,第一物件可以耦合到第二物件,即使第一物件從不直接實體接觸第二物件。術語「電路」和「電路系統」被廣義使用,並且意圖包括電設備和導體的硬體實現方式,當被連接和配置時,使得能夠執行在本案內容中描述的功能,而不限制電子電路的類型;及資訊和指令的軟體實現方式,當被處理器執行時,使得能夠執行在本案內容中描述的功能。
100‧‧‧存取網路 102‧‧‧細胞 104‧‧‧細胞 106‧‧‧細胞 108‧‧‧細胞 110‧‧‧基地台 112‧‧‧基地台 114‧‧‧基地台 116‧‧‧遠端無線電頭端(RRH) 118‧‧‧基地台 120‧‧‧四軸飛行器 122‧‧‧UE 124‧‧‧UE 126‧‧‧UE 128‧‧‧UE 130‧‧‧UE 132‧‧‧UE 134‧‧‧UE 136‧‧‧UE 138‧‧‧UE 140‧‧‧UE 142‧‧‧UE 202‧‧‧排程實體 204‧‧‧從屬實體 206‧‧‧資料 208‧‧‧下行鏈路控制通道 210‧‧‧上行鏈路資料 212‧‧‧上行鏈路控制資訊 300‧‧‧無線通訊設備 302‧‧‧匯流排 304‧‧‧處理器 305‧‧‧記憶體 306‧‧‧電腦可讀取媒體 308‧‧‧匯流排介面 310‧‧‧收發機 312‧‧‧使用者介面 314‧‧‧處理系統 320‧‧‧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 322‧‧‧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區塊 324‧‧‧控制區域塊 326‧‧‧資料區域塊 328‧‧‧控制區域塊 330‧‧‧資料區域塊 332‧‧‧資源排程塊 334‧‧‧熱雜訊上升(RoT)塊 336‧‧‧干擾消除塊 338‧‧‧耦合模式使用者控制代碼 340‧‧‧解耦模式使用者控制代碼 342‧‧‧多工控制代碼 416‧‧‧發送(TX)處理器 418‧‧‧發射器 420‧‧‧從屬實體 452‧‧‧天線 454‧‧‧接收器 456‧‧‧RX處理器 458‧‧‧通道估計器 459‧‧‧控制器/處理器 460‧‧‧記憶體 462‧‧‧資料槽 467‧‧‧資料來源 468‧‧‧TX處理器 470‧‧‧RX處理器 474‧‧‧通道估計器 475‧‧‧控制器/處理器 476‧‧‧記憶體 500‧‧‧子訊框 502‧‧‧子訊框 504‧‧‧子訊框 506‧‧‧上行鏈路部分 508‧‧‧下行鏈路部分 510‧‧‧控制區域 512‧‧‧資料區域 514‧‧‧控制區域 516‧‧‧資料區域 518‧‧‧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部分 600‧‧‧子訊框 602‧‧‧子訊框 604‧‧‧SRS 606‧‧‧符號 608‧‧‧第一符號 610‧‧‧第二符號 700‧‧‧公共UL短脈衝 702‧‧‧第一符號 704‧‧‧第二符號 706‧‧‧PUCCH 708‧‧‧PUCCH 710-1‧‧‧資料區域傳輸 710-2‧‧‧資料區域傳輸 800‧‧‧公共UL短脈衝 802‧‧‧第一符號 804‧‧‧第二符號 806‧‧‧寬頻傳輸 808‧‧‧傳輸 900‧‧‧UL資源區塊 1000‧‧‧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002‧‧‧方塊 1004‧‧‧方塊 1100‧‧‧干擾消除方法 1102‧‧‧方塊 1104‧‧‧方塊 1106‧‧‧方塊 1108‧‧‧方塊 1200‧‧‧干擾處理方法 1202‧‧‧方塊 1204‧‧‧方塊 1206‧‧‧方塊 1300‧‧‧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302‧‧‧方塊 1304‧‧‧方塊 1400‧‧‧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402‧‧‧方塊 1404‧‧‧方塊 1500‧‧‧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502‧‧‧方塊 1504‧‧‧方塊 1600‧‧‧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602‧‧‧方塊 1604‧‧‧方塊 1700‧‧‧正交多路存取方法 1702‧‧‧方塊 1704‧‧‧方塊
圖1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網路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與複數個從屬實體通訊的排程實體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3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無線通訊設備的實例的方塊圖。
圖4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與從屬實體通訊的排程實體的進一步細節的方塊圖。
圖5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其每一個包括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的示意圖。
圖6是示出根據耦合模式配置的第一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以及根據解耦模式配置的第二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的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針對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在公共上行鏈路(UL)短脈衝中的非正交多路存取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些實施例的示出針對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在公共UL短脈衝中的正交多路存取的示意圖。
圖9是根據本案內容的實施例的示出用於公共UL短脈衝的傳輸的、具有M個連續音調的資源區塊的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案內容的實施例的示出在無線通訊中針對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11是根據本案內容的實施例在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上行鏈路短脈衝之間處理干擾的干擾消除方法的流程圖。
圖12是根據本案內容的實施例示出在耦合模式使用者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非正交上行鏈路短脈衝之間處理干擾的基於熱雜訊上升(RoT)的干擾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圖13是根據本案內容的實施例的示出在無線通訊中針對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使用者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14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經由分時雙工(TDD)載波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無線通訊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15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經由TDD載波在耦合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無線通訊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16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經由TDD載波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無線通訊的非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圖17是根據本案內容的一態樣的示出經由TDD載波在解耦模式從屬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無線通訊的正交多路存取方法的流程圖。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請換頁單獨記載) 無
700‧‧‧公共UL短脈衝
702‧‧‧第一符號
704‧‧‧第二符號
706‧‧‧PUCCH
708‧‧‧PUCCH
710-1‧‧‧資料區域傳輸
710-2‧‧‧資料區域傳輸

Claims (18)

  1. 一種在一排程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經由一分時雙工(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該TDD載波上在一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一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與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在該TDD載波上在該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該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其中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相組合。
  2. 根據請求項1之方法,亦包括以下步驟: 在記憶體中儲存該所接收到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對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 應用干擾消除以從該等所儲存的接收到的短脈衝中移除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對該等經干擾消除的接收的上行鏈路短脈衝中的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
  3. 根據請求項1之方法,亦包括以下步驟: 將一控制訊息發送給該解耦模式使用者或該耦合模式使用者中的至少一個,該控制訊息被配置為控制由該排程實體偵測到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或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對一熱雜訊上升(RoT)的一貢獻。
  4. 根據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關於要由該解耦模式使用者使用的一調制和編碼方案(MCS)的一指示。
  5. 根據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用於設置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的一功率的一功率控制命令。
  6. 根據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用於設置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一功率的一功率控制命令。
  7. 一種在一排程實體處可操作用於經由一分時雙工(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該TDD載波上在一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一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與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在該TDD載波上在該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該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其中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相組合。
  8. 根據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包含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被結構化為使用佔據該TDD載波中跨資源區塊的次載波的一子集的交錯分頻多工存取(IFDMA)的一單載波波形。
  9. 根據請求項8之方法,其中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包含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被結構化為一正交分頻多工(OFDM)波形,其在組成對應於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部分次載波之間交錯。
  10. 一種被配置為經由一分時雙工(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 一處理器; 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一記憶體;及 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一收發機; 其中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被配置為: 在該TDD載波上在一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一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與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在該TDD載波上在該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該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其中在該TDD載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相組合。
  11. 根據請求項10之排程實體,其中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亦被配置為: 在該記憶體中儲存該等所接收到的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和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對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 應用干擾消除以從該等所儲存的接收到的短脈衝中移除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對該等經干擾消除的接收的上行鏈路短脈衝中的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進行解碼。
  12. 根據請求項10之排程實體,其中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亦被配置為: 將一控制訊息發送給該解耦模式使用者或該耦合模式使用者中的至少一個,該控制訊息被配置為控制由該排程實體偵測到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或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對一熱雜訊上升(RoT)的一貢獻。
  13. 根據請求項12之排程實體,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關於要由該解耦模式使用者使用的一調制和編碼方案(MCS)的一指示。
  14. 根據請求項12之排程實體,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用於設置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的一功率的一功率控制命令。
  15. 根據請求項12之排程實體,其中該控制訊息包括用於設置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一功率的一功率控制命令。
  16. 一種被配置為經由一分時雙工(TDD)載波進行無線通訊的排程實體,該排程實體包括: 一處理器; 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一記憶體;及 與該處理器通訊耦合的一收發機; 其中該處理器和該記憶體被配置為: 在該TDD載波上在一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一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耦合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及 與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同時進行地、在該TDD載波上在該以下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和該以上行鏈路為中心的子訊框的每一個內從一解耦模式使用者接收一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 其中在該TDD載波上利用正交多路存取將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與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相組合。
  17. 根據請求項16之排程實體,其中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包含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被結構化為使用佔據該TDD載波中跨資源區塊的次載波的一子集的交錯分頻多工存取(IFDMA)的一單載波波形。
  18. 根據請求項17之排程實體,其中來自該解耦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二上行鏈路短脈衝包括包含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個符號,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被結構化為一正交分頻多工(OFDM)波形,其在組成對應於來自該耦合模式使用者的該第一上行鏈路短脈衝的該上行鏈路控制資訊的至少一部分次載波之間交錯。
TW105139821A 2015-12-09 2016-12-02 在分時雙工子訊框結構中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TWI7136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65324P 2015-12-09 2015-12-09
US62/265,324 2015-12-09
US15/185,315 US10038544B2 (en) 2015-12-09 2016-06-17 Multiple access for users with different modes in a common uplink burst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US15/185,315 2016-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108A true TW201722108A (zh) 2017-06-16
TWI713643B TWI713643B (zh) 2020-12-21

Family

ID=57589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9821A TWI713643B (zh) 2015-12-09 2016-12-02 在分時雙工子訊框結構中在公共上行鏈路短脈衝中具有不同模式的使用者的多路存取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8544B2 (zh)
EP (1) EP3387776B1 (zh)
CN (1) CN108476106B (zh)
TW (1) TWI713643B (zh)
WO (1) WO201710010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4082A (zh) * 2017-08-11 2020-04-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短持续时间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
US11330619B2 (en) 2015-07-09 202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scheduling request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US10142074B2 (en) * 2016-11-03 2018-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on uplink burst
CN109150431A (zh) * 2017-06-15 2019-0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探测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7911857B (zh) * 2017-12-12 2020-12-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超密集异构网络中基于上行下行解耦的多接入方法
US11191060B2 (en) * 2018-03-15 2021-11-3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Dynamic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serve uplink-centric and downlink-centric user applications
US11411779B2 (en) 2020-03-31 2022-08-09 XCOM Labs, Inc.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estimation
CA3195885A1 (en) 2020-10-19 2022-04-28 XCOM Labs, Inc. Reference sig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2093988A1 (en) 2020-10-30 2022-05-05 XCOM Labs, Inc. Clustering and/or rate selec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997185B2 (en) * 2021-06-23 2024-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modulator configuration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signa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12303A2 (en) * 2003-03-10 2004-12-23 Macphy Mod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burst equalization of single carrier signals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US8582596B2 (en) * 2004-06-04 2013-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998247B (zh) * 2004-06-30 2012-05-30 桥扬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载波无线系统中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EP1720369B1 (de) * 2005-05-02 2008-08-27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Funkkommunikation mit OFDMA und IFDMA
EP1897245A4 (en) * 2005-06-20 2013-01-16 Texas Instruments Inc LOW UPLINK POWER SUPPLY CONTROL
US20080037661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Adaptix,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modulation zones
BRPI1015270A2 (pt) * 2009-04-28 2017-09-26 Zte Usa Inc método e sistema para ajuste dinâmico de taxa de alocação de enlace de descida/ enlace de subida em sistemas lte/tdd
EP2772092A2 (en) 2011-10-26 2014-09-0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ell selection based on biasing for uplink-centric ues
WO2013112189A1 (en) * 2012-01-23 2013-08-01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user association and offloading techniques for integrated multi-rat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20130286902A1 (en) * 2012-04-27 2013-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in lte
US8995377B2 (en) * 2012-05-11 2015-03-31 Blackberry Limited PHICH resource provisioning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US9497747B2 (en) * 2012-06-22 2016-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US9590772B2 (en) 2012-07-02 2017-03-07 Intel Corporation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KR102189315B1 (ko) * 2013-12-04 2020-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US9936519B2 (en) * 2015-03-15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172118B2 (en) * 2015-12-09 2019-0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oupled mode for a common uplink burst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30619B2 (en) 2015-07-09 202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scheduling request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11558893B2 (en) 2015-07-09 202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scheduling request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11034082A (zh) * 2017-08-11 2020-04-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短持续时间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38544B2 (en) 2018-07-31
CN108476106A (zh) 2018-08-31
CN108476106B (zh) 2021-03-16
WO2017100101A1 (en) 2017-06-15
EP3387776B1 (en) 2019-10-02
US20170170943A1 (en) 2017-06-15
TWI713643B (zh) 2020-12-21
EP3387776A1 (en) 2018-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3927B2 (en) Decoupled mode for a common uplink burst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US11470625B2 (en)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supporting single and multiple interlace modes
CN108476106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1212067B2 (en) Configurable bi-directional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EP3465970B1 (en) Downlink slot structure, channel placement, and processing timeline options
TWI676382B (zh) 自包含分時雙工(tdd)子訊框結構
TWI492594B (zh) 用於無線網路可擴展及可縮放控制通道之方法及裝置
EP3847858A1 (en) Techniques for use in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state
US20160128045A1 (en) Reliabl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on control channels
JP6921081B2 (ja) 共通バーストを利用する時分割複信キャリアにおける遅延した制御フィードバック
JP201952565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202051918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信号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2013502182A (ja) ダウンリンク多地点協調(CoMP)伝送のための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制御信号伝達
WO2020068352A1 (en) Power headroom report procedure for a wireles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