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1707A - 角度調整機構 - Google Patents

角度調整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1707A
TW201611707A TW103130785A TW103130785A TW201611707A TW 201611707 A TW201611707 A TW 201611707A TW 103130785 A TW103130785 A TW 103130785A TW 103130785 A TW103130785 A TW 103130785A TW 201611707 A TW201611707 A TW 2016117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angle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0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0170B (zh
Inventor
吳舟偉
陳昭印
林彥誠
陳正育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0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017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0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01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1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707A/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角度調整機構,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以及一復位件。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定位結構。第二本體可動地耦合至第一本體,並具有嵌合至第一定位結構的一第二定位結構,且第二本體適於沿一軸向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以使第二定位結構沿一徑向遠離第一定位結構。復位件耦合至第二本體,並適於在第二定位結構遠離第一定位結構時累積一復位力。第二定位結構適於在第二本體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復位力而沿徑向接近第一定位結構,以重新彼此嵌合。

Description

角度調整機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角度調整機構,且特別是一種具有固定角度功能的角度調整機構。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可攜式(portable)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notebook,NB)、平板電腦(tablet PC)與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等電子產品已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電子裝置的型態與使用功能越來越多元,便利性與實用性讓這些電子裝置更為普及,可依據使用者需求而用於不同用途。此外,為了增加上述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便利性,許多可直接佩帶在使用者身上的穿戴式(wearable)電子裝置,例如是智慧型手錶(smart watch)或智慧型手環等電子產品也因應而生。
就一般的手錶而言,錶帶通常經由一樞軸與手錶主體連接,錶帶與手錶主體之間可以沿著一樞軸自由轉動。然而,就智慧型手錶而言,智慧型手錶的錶帶設計不再以環繞使用者的手腕為主。舉例而言,智慧型手錶的錶帶可以採用C型。此時,由於使用者的手腕的尺寸不同,故此種具有C型錶帶的智慧型手錶或 智慧型手環便無法滿足各種不同手腕尺寸的使用者。
本發明提供一種角度調整機構,其具有固定角度的功能。
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機構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以及一復位件。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定位結構。第二本體可動地耦合至第一本體,並具有一第二定位結構,其中第二定位結構與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且第二本體適於沿一軸向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以使第二定位結構沿一徑向遠離第一定位結構。復位件耦合至第二本體,並適於在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遠離第一定位結構時累積一復位力,而第二定位結構適於在第二本體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復位力而沿徑向接近第一定位結構,以重新彼此嵌合。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機構中,第一本體具有第一定位結構,第二本體具有第二定位結構,而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彼此嵌合,以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此外,第二本體適於沿軸向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而調整角度。 此時,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遠離第一定位結構,而使耦合至第二本體的復位件累積復位力。藉此,第二定位結構可在第二本體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復位力沿徑向接近第一定位結構,以重新彼此嵌合,進而再次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據此,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機構具有定位功能,且其第一本 體與第二本體可藉由旋轉而調整角度,並在旋轉後定位。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a‧‧‧角度調整機構
110、110a‧‧‧第一本體
112、112a‧‧‧定位凹部
114‧‧‧凹槽
120、120a‧‧‧第二本體
122、122a‧‧‧定位凸部
124‧‧‧底部
126‧‧‧滑槽
130‧‧‧樞軸
140‧‧‧復位件
150、150a‧‧‧固定座
152‧‧‧容置空間
154‧‧‧內部
160‧‧‧支撐件
A1、A2‧‧‧軸向
D‧‧‧延伸方向
N1、N2‧‧‧方向
R1、R2‧‧‧徑向
θ‧‧‧夾角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爆炸圖。
圖3是圖1的角度調整機構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圖1的第一本體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立體圖。
圖6是圖5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爆炸圖。
圖7是圖5的角度調整機構的局部剖視圖。
圖8是圖5的第一本體的側視圖。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爆炸圖。圖3是圖1的角度調整機構的局部剖視圖。請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角度調整機構100包括第一本體110、第二本體120、樞軸130以及復位件140。第二本體120可動地耦合至第一本體110,其中第一本體110具有第一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凹部112,第二本體120具有第 二定位結構,其例如是一個定位凸部122,而定位凸部122對應嵌入於定位凹部112的其中之一,以使第二定位結構與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進而固定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 再者,樞軸130沿軸向A1配置於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如此,第二本體120適於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以使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R1遠離第一定位結構。 換言之,作為第二定位結構的定位凸部122適於在第二本體12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時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此外,復位件140耦合至第二本體120,其中復位件140可以是螺旋彈簧或其他適用的元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如此,復位件140可隨著第二本體120的運動產生形變。藉此,復位件140適於在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而使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R1遠離第一定位結構時累積復位力,而第二定位結構適於在第二本體120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復位力而沿徑向R1接近第一定位結構,以重新彼此嵌合。 亦即,在定位凸部122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後,第二本體120亦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一角度。如此,作為第二定位結構的定位凸部122可藉由復位件140釋放復位力而沿徑向R1接近並嵌入作為第一定位結構的定位凹部的其中另一,以重新彼此嵌合。藉此,在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彼此相對旋轉之後,定位凸部122可藉由復位件140的復位力而嵌入另一個定位凹部112,進而再次固定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角度調整機構100更包括固定座150與支撐件160。固定座150具有容置空間152。支撐件160配置在固定座150的一側並連通至容置空間152。其中,固定座150連接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更進一步地說,第一本體110、第二本體120與固定座150藉由樞軸130樞設在一起,其中第二本體120位在第一本體110與固定座150之間,且第二本體120相對於定位凸部122的底部124位在容置空間152內。如此,固定座150適於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並帶動第二本體120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並在容置空間152內移動。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本體120具有滑槽126,而樞軸130配置在滑槽126內。如此,第二本體120適於藉由滑槽126相對於樞軸130移動,以使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而使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R1遠離或接近第一定位結構,且第二本體120的底部124可在容置空間152內移動。換言之,當固定座150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時,第二本體120受到固定座150的帶動而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在第二本體120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的過程中,定位凸部122可藉由滑槽126相對於樞軸130移動而同時沿徑向R1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並相對於固定座150移動。再者,復位件140配置在容置空間152內,且復位件140連接於第二本體120面向容置空間152的底部124與支撐件160之間。如此,第二本體120在定位凸部 122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的同時壓縮復位件140,而使復位件140在容置空間152內產生形變而累積復位力。在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後,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亦相對旋轉一角度,致使定位凸部120面對另一定位凹部112。因此,在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後,復位件140在容置空間152內產生形變而釋放復位力,以藉由復位力推動第二本體120朝向第一本體110移動,並使定位凸部122沿徑向R1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
圖4是圖1的第一本體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形狀為長條狀。舉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可以是條狀凹槽,而定位凸部122可以是條狀凸肋。其中,各定位凹部112的延伸方向與定位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如此,各定位凹部112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的形狀大致上對應於各定位凹部112,而使定位凸部122可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中。再者,上述的各延伸方向平行於軸向A1。如此,當第二本體120沿軸向A1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而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時,定位凸部122可視為是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之後沿垂直於軸向A1的方向N1(繪示於圖4中)往前或往後位移並嵌入相鄰的另一定位凹部112。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定位凸部122可藉由復位件140的復位力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故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尺寸亦會影響角度調整機構100的作動方式。 舉例而言,當定位凹部112的深度較深時,第二本體120在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時產生較為明顯的位移。如此,角度調整機構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的輪廓對應於定位凸部122的輪廓。 舉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輪廓在剖面上可為圓弧型或其他曲線型,如圖3所示。如此,定位凸部122適於沿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的表面移動而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換言之,藉由將各定位凹部112與定位凸部122的輪廓設計成彼此對應,較佳地是設計成呈現圓弧型,可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的過程更為順暢。
由此可知,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在第一本體110上配置 多個定位凹部112,可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經由相對旋轉後定位在多個不同的預定位置。換言之,在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彼此相對旋轉而調整角度調整機構100的使用角度之後,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可藉由定位凸部122配合其中一個定位凹部112而定位,以固定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再者,復位件140可藉由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彼此相對旋轉而累積或釋放復位力,以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在旋轉至一預定位置後藉由復位力自動地定位。此外,當第二本體120尚未推動復位件140,且定位凸部122已嵌入定位凹部112的其中之一時,復位件140亦可存在有復位力,例如是將作為復位件140的螺旋彈簧先適當壓縮後才配置在第二本體 120的底部124與支撐件160之間。如此,復位件140可藉由復位力加強定位凸部122與定位凹部112之間的固定性。之後,角度調整機構100可藉由一外力來調整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之間的角度,以使第二本體120在相對於第一本體110旋轉的同時壓縮復位件140,進而使復位件140累積更多的復位力,而後藉由釋放復位力來推動第二本體120朝向第一本體110移動,進而使定位凸部120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由此可知,藉由復位件140的設計,可使第一本體110與第二本體120在旋轉至一預定位置後藉由復位力自動地定位,並具有良好的結合性。
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立體圖。圖6是圖5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爆炸圖。圖7是圖5的角度調整機構的局部剖視圖。圖8是圖5的第一本體的側視圖。請參考圖5至圖8,在本實施例中,角度調整機構100a包括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樞軸130、復位件140以及固定座150a。第一本體110a具有第一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凹部112a,第二本體120a具有第二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凸部122a,而各定位凸部122a對應嵌入於定位凹部112a的其中之一,以使第二定位結構與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進而固定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之間的角度。再者,藉由前述的樞軸130與復位件140,可使第二本體120a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2相對於第一本體110a旋轉,並帶動定位凸部122a沿徑向R2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以使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R2遠離第一定位結構,而復位件140在定位凸部 122a沿徑向R2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累積復位力。如此,在定位凸部122a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後,定位凸部122a可藉由復位件140的復位力而沿徑向R2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a,進而再次定位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由此可知,角度調整機構100a與前述的角度調整機構100具有類似的結構與功能。 有關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樞軸130以及復位件140的相對位置、連接關係與作動方式可參考前述內容,其主要差異在於定位凹部112a、定位凸部122a與固定座150a。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與固定座150a藉由樞軸130樞設在一起,其中第二本體120a位在第一本體110a與固定座150a之間,且第二本體120a相對於定位凸部122a的底部124位在容置空間152內。如此,有關第一本體110a、第二本體120a、復位件140與固定座150a的相對位置、連接關係與作動方式可參考前述的第一本體110、第二本體120、復位件140與固定座150,在此不多加贅述。然而,不同於前一實施例的是,本實施例的固定座150a未配置前述的支撐件160,其中復位件140位在容置空間152內並連接於第二本體120a面向容置空間152的底部124與固定座150a的內部154之間,以在容置空間152內產生形變而累積或釋放復位力。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固定座150a可視為是前述的固定座150與支撐件160的結合。由此可知,本發明不限制固定座的具體形狀。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 的數量分別為多個,且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彼此對應。 其中,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的形狀為長條狀,例如是以條狀凹槽作為定位凹部112a,並以條狀凸肋作為定位凸部122a。其中,各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與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彼此平行。如此,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a的形狀大致上對應於定位凹部112a,而使定位凸部122a可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中。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110a具有凹槽114,位在定位凹部112a的一側。在定位凸部122a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出定位凹部112a外之後,所述位在定位凹部112a外的定位凸部122a位在凹槽114內。如此,第二本體120a可相對於第一本體110a旋轉至排列於最下方的定位凸部122a嵌入排列於最上方的定位凹部112a,而其餘定位凸部122a移入凹槽114內,而不干涉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之間的相對旋轉。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a與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與軸向A2彼此不平行且具有夾角θ。換言之,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可視為是相對於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的運動方向斜向排列。藉此,當第二本體120a藉由樞軸130沿軸向A2相對於第一本體110a旋轉,而使定位凸部122a沿徑向R2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定位凸部122a可視為是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後沿垂直於軸向A2的方向N2往前或往後位移並嵌入相鄰的另一定位凹部112a。此外,由於 本實施例的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斜向排列,故定位凸部122a在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所產生的摩擦力可在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上產生分力,進而在定位凸部122a沿方向N2嵌入或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時降低摩擦力對定位凸部122a與定位凹部112a的影響。如此,前述的夾角θ較佳地是大於等於0度以及小於90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藉由上述設計,經由調整延伸方向D與軸向A2之間的夾角θ,可使定位凸部122a與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之間相對移動所產生的摩擦力在延伸方向D上產生分力,以降低定位凸部122a與定位凹部112a之間的磨耗,進而提高角度調整機構100a的生命週期。
據此,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在第一本體110a上配置多個定位凹部112a,可使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定位在多個不同的預定位置。換言之,在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彼此相對旋轉而調整角度調整機構100a的使用角度之後,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可藉由定位凸部122a配合定位凹部112a而定位。再者,在本實施例中,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亦可藉由調整其尺寸而增加操作手感,且定位凹部112a與定位凸部122a的輪廓設計成彼此對應,較佳地是設計成呈現圓弧型,亦可使定位凸部122a移出或嵌入對應的定位凹部112a的過程更為順暢,其相關內容可參考前述說明,在此不多加贅述。此外,藉由復位件140的設計,可使第一本體110a與第二本體120a在旋轉至一預定位置後藉由復位力自動地定位,並具有良好的結合性。
此外,本發明的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並不限於上述型態。舉例而言,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本體的第一定位結構可為一定位凹部,而第二本體120的第二定位結構可為多個定位凸部,亦即此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定位凹部與定位凸部的數量。藉此,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亦可對應嵌入定位凹部,而使第二定位結構與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進而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且其亦可藉由上述作法調整並再次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類似地,前述的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的型態亦可互換,即第一本體的第一定位結構可為一定位凸部,而第二本體的第二定位結構可為定位凹部,而作為第二定位結構的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對應嵌入於作為第一定位結構的定位凸部。或者,第一本體的第一定位結構可為多個定位凸部,而第二本體的第二定位結構可為一定位凹部,而作為第二定位結構的定位凹部可對應嵌入於作為第一定位結構的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上述的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的型態亦可彼此嵌合而達到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的功效,並可採用上述方法調整並重新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由此可知,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的具體型態,其可依據需求調整。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機構中,第一本體具有第一定位結構,其例如是多個定位凹部,第二本體具有第二定位結構,其例如是一個定位凸部,而定位凸部對應嵌入於對應的定 位凹部,以使第一定位結構與第二定位結構彼此嵌合,進而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此外,第二本體適於沿軸向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而調整角度。此時,第二定位結構沿徑向遠離第一定位結構,以使定位凸部沿徑向移出對應的定位凹部,而使耦合至第二本體的復位件累積復位力。藉此,第二定位結構可在第二本體相對於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復位力沿徑向接近第一定位結構,進而再次固定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角度。 此外,藉由復位件的設計,可使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在旋轉至一預定位置後藉由復位力自動地定位,並具有良好的結合性。據此,本發明的角度調整機構具有定位功能,且其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可藉由旋轉而調整角度,並在旋轉後定位。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角度調整機構
110‧‧‧第一本體
112‧‧‧定位凹部
120‧‧‧第二本體
122‧‧‧定位凸部
130‧‧‧樞軸
140‧‧‧復位件
150‧‧‧固定座
152‧‧‧容置空間
160‧‧‧支撐件
A1‧‧‧軸向
R1‧‧‧徑向

Claims (18)

  1. 一種角度調整機構,包括:一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定位結構;一第二本體,可動地耦合至第一本體,並具有一第二定位結構,其中該第二定位結構與該第一定位結構彼此嵌合,且該第二本體適於沿一軸向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以使該第二定位結構沿一徑向遠離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一復位件,耦合至該第二本體,並適於在該第二定位結構沿該徑向遠離該第一定位結構時累積一復位力,而該第二定位結構適於在該第二本體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該復位力而沿該徑向接近該第一定位結構,以重新彼此嵌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更包括:一樞軸,沿該軸向配置於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之間,以使該第二本體適於藉由該樞軸沿該軸向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二本體具有一滑槽,該樞軸配置在該滑槽內,且該第二本體適於藉由該滑槽相對於該樞軸移動,以使該第二定位結構沿該徑向遠離或接近該第一定位結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更包括:一固定座,具有一容置空間,該固定座連接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且該復位件配置在該容置空間內,該固定座適於沿該軸向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並帶動該第二本體相對於該第一本 體旋轉並在該容置空間內移動,而使該復位件在該容置空間內產生形變而累積或釋放該復位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復位件連接於該第二本體面向該容置空間的一底部與該固定座的一內部之間,以在該容置空間內產生形變而累積或釋放該復位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更包括:一支撐件,配置在該固定座的一側並連通至該容置空間,該復位件連接於該第二本體面向該容置空間的一底部與該支撐件之間,以在該容置空間內產生形變而累積或釋放該復位力。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多個定位凹部,而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至少一定位凸部,該定位凸部對應嵌入於該些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且該定位凸部適於在該第二本體沿該軸向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時沿該徑向移出對應的該定位凹部,並在該第二本體相對於該第一本體旋轉一角度之後藉由該復位件釋放該復位力而沿該徑向嵌入該些定位凹部的其中另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各該定位凸部與該定位凸部的形狀為長條狀,且各該定位凸部的一延伸方向與該定位凸部的一延伸方向彼此平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各該延伸方向平行於該軸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各該 延伸方向與該軸向彼此不平行且具有一夾角。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夾角大於等於0度且小於90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定位凸部的數量為多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一本體具有一凹槽,位在該些定位凹部的一側,在該些定位凸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出該些定位凹部之後,位在該些定位凹部外的該定位凸部位在該凹槽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各該定位凹部的輪廓對應於該定位凸部的輪廓,以使該定位凸部適於沿對應的該定位凹部的一表面移動而移出或嵌入對應的該定位凹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各該定位凹部與該定位凸部的輪廓剖面為圓弧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至少一定位凹部,而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多個定位凸部,該些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對應嵌入該定位凹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多個定位凸部,而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至少一定位凹部,該定位凹部對應嵌入於該些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角度調整機構,其中該第 一定位結構包括至少一定位凸部,而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多個定位凹部,該些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對應嵌入於該定位凸部。
TW103130785A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調整機構 TWI510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0785A TWI510170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調整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0785A TWI510170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調整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10170B TWI510170B (zh) 2015-11-21
TW201611707A true TW201611707A (zh) 2016-03-16

Family

ID=5522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0785A TWI510170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調整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01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1035B (zh) 2018-03-06 2019-02-11 簡文豐 三維角度調整及定位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40567A (en) * 2006-04-17 2007-11-01 Kabo Tool Co Tool structure in insert type (6)
TWM367057U (en) * 2009-05-08 2009-10-21 Min-Jing Cai Pivoting tool position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10170B (zh) 2015-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975B (zh) 組合式穿戴電子裝置
KR102423139B1 (ko)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CN106030688B (zh) 可挠性电子物品
TWI398583B (zh) 樞轉裝置
TWI566075B (zh) 用於一電子裝置之附接系統
US2016008002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on, mounting, and accessorizing of digital devices
TW201611710A (zh) 用於電子裝置之鉸鏈配置
US201600919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50089976A1 (en) Jewelry and/or holder for coins or other objects
JP2011192263A (ja) 電子機器
TWM488833U (zh) 具有usb接頭之數位產品
JP2015155708A (ja)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TWI510170B (zh) 角度調整機構
EP2993553B1 (en)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US20230296129A1 (en) Hinge structure having coupling structure of arm part and rotation part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20067310A (ko)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9411372B1 (en) Wearable device
US20130009874A1 (en) Shape-changeable mouse
TWI616597B (zh) 鉸鏈結構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457744B (zh) 可固定於可攜式電腦之外殼之電腦周邊裝置
JP2010121742A (ja) ヒンジ構造及び電子装置
US20120060363A1 (en) Disassembling device
KR20190100808A (ko) 회전 가능한 부재의 유동 제한 구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I535357B (zh) 連接裝置與應用其之電子設備
TW202014850A (zh) 操縱桿裝置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