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0916A -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0916A
TW201510916A TW102132243A TW102132243A TW201510916A TW 201510916 A TW201510916 A TW 201510916A TW 102132243 A TW102132243 A TW 102132243A TW 102132243 A TW102132243 A TW 102132243A TW 201510916 A TW201510916 A TW 2015109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warning
food nutrition
food
nutri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2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Yu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Mitac In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ac In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ac Int Corp
Priority to TW102132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10916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0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0916A/zh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一種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由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及一預存有一健檢資料的比對裝置執行,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該比對裝置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一組警示條件產生一警示成分。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對由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編碼而成的一編碼擷取得到一編碼影像。該比對裝置接收並解析該編碼影像,得到該多筆營養成分名稱,並針對各該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比對,若有任一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警示成分,則產生並傳送一警示訊息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顯示該警示訊息。

Description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利用條碼進行的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隨著健康意識逐漸抬頭,消費者逐漸開始關心其食用之食品的內容物為何,包括哪些營養成份及所含份量。特別是患有一些疾病的消費者,如糖尿病患者,會有了解若食用某一產品是否導致攝取糖份超標之需求。此外,尤其當出現了食品衛生的漏洞時,不肖廠商在食品中添加致癌原料,例如三聚氰胺或順丁烯二酸,更會提高消費者了解食品營養成份之需求。
目前協助使用者了解營養成分標示的裝置,例如,在將產品的成分標示掃描轉換為資料後,只是與一般性的資料如每人每日各種營養之建議攝取量進行比對,如台灣專利公告號I364716。另有將產品的成分標示掃描轉換為資料後與使用者自行輸入的偏好資料進行比對,如美國專利公告號US6796507。
此外,消費者在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只能單純的閱讀健康報告,再自行查詢各相關身體狀況是否有不適合食用的食物成分,再與包裝的標示進行比對。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析食品營養成分以及充分利用健康檢查結果,就成為一值得研究的主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配合健康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的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於是,本發明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由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及一比對裝置執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影像擷取單元,該比對裝置預存有一的健檢資料,該健檢資料內容包括多筆健檢參數之量測值,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該比對裝置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一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產生一警示成分。
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該影像擷取單元對由一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編碼而成的一編碼擷取得到一編碼影像,其中,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
該比對裝置接收該編碼影像,並解析該編碼影像得到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
該比對裝置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比對,若有任一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警示成分,則產生一警示訊息,並將該警示訊息傳送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顯示該警示訊息。
較佳地,其中,該比對裝置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該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還產生一警示成分之劑量值,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還包括該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的對應含量,該比對裝置還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的對應含量與該警示成分之劑量值比對,若有任一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警示成分,且含量超出該劑量值,則產生該警示訊息。
較佳地,其中,該警示成分包括各種同義詞,該比對裝置是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的各種同義詞比對。
較佳地,還配合一食品管理伺服器執行,其中,該比對裝置還自該食品管理伺服器取得一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之原物料管理資料,並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與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營養成分名稱,所產生之該警示訊息還包括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中與原物料管理資料中相同的營養成分名稱。
較佳地,還配合一醫院伺服器執行,其中,該比對裝置將該身分資料傳送至該醫院伺服器以取得該健檢資料。
較佳地,其中,該比對裝置是一位於遠端而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經網路連線的伺服器。
較佳地,其中,該比對裝置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是整合為一體。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透過擷取該編碼及進行解碼取得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該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產生該警示成分,再將該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比對,可提供使用者應該注意的營養成分名稱及相關資訊。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1‧‧‧儲存單元
12‧‧‧影像擷取單元
13‧‧‧處理單元
2‧‧‧比對裝置
3‧‧‧醫院伺服器
4‧‧‧食品管理伺服器
S11-S13‧‧‧步驟
S141-S143‧‧‧步驟
S15‧‧‧步驟
S161-S162‧‧‧步驟
S17-S18‧‧‧步驟
S21-S22‧‧‧步驟
S231-S233‧‧‧步驟
S24‧‧‧步驟
S251-S252‧‧‧步驟
S26-S27‧‧‧步驟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方塊圖,說明本發明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圖2是一流程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一方塊圖,說明本發明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及圖4是一流程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與圖2,本發明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由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及一比對裝置2配合一醫院伺服器3與一食品管理伺服器4執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是例如一智慧型行動電話或平板電腦,包括一預存有一使用者的一身分資料的儲存單元11 及一例如是一攝影機的影像擷取單元12,該比對裝置2是一位於遠端而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經網路連線的伺服器,該醫院伺服器3是該使用者於上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所設定之曾經做過健康檢查之醫院所提供之伺服器,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是例如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為食品藥物管理署)所架設的提供有安全疑慮之營養成分名稱之伺服器,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S11-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經該影像擷取單元12擷取一由一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編碼而成的一編碼的編碼影像,其中,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的含量,在本實施例中是以QRCODE(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響應矩陣碼)的方式編成該編碼。
步驟S12-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傳送預存於該儲存單元11的該身分資料及該編碼影像至該比對裝置2。
步驟S13-該比對裝置2接收該編碼影像,並解析該編碼影像得到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
步驟S141-該比對裝置2將該身分資料傳送至該醫院伺服器3,請求取得一健檢資料。該醫院伺服器3是預先由使用者設定或選擇。該身分資料是例如使用者的身份證字號及生日等等可茲辨識身分的資料。
步驟S142-該醫院伺服器3根據該身分資料查詢相關於該身分資料的健檢資料。該健檢資料是該使用者於該醫院做完健康檢查後所產生的健康檢查報告之資料。
步驟S143-該醫院伺服器3回傳健檢資料給該 比對裝置2。需說明的是,步驟S141-S143可以是另外進行,因為使用者可能最多一年才做一次健康檢查,故不需每次均向該醫院伺服器3請求健檢資料,只需請求後儲存供下次使用即可。
步驟S15-該比對裝置2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與該健檢資料,產生一警示訊息,並將該警示訊息傳送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
詳細而言,該比對裝置2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一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產生一警示成分之劑量值。舉例而言,警示條件是「空腹血糖指數大於等於100毫克/分升」,而對應的警示成分之劑量值為「碳水化合物15公克」,且該警示成分的內容包括碳水化合物的同義詞如醣類。
該健檢資料包括多筆健檢參數之量測值,例如其中一筆為「空腹血糖指數等於120毫克/分升」,該比對裝置一一判斷該等健檢參數之量測值是否符合某些警示條件,若有符合者,例如「空腹血糖指數等於120毫克/分升」之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符合「空腹血糖指數大於等於100毫克/分升」之警示條件,則輸出對應該警示條件的警示成分之劑量值,如「碳水化合物15公克」,再與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營養成分名稱比對,若其中亦有「碳水化合物」,且含量超出15公克,則將「碳水化合物」此一警示成分、其劑量值及該超出之含量寫入該警示訊息,比對完畢後,傳送該警示訊息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以於後續步驟S18 顯示。
補充說明的是,食品上通常會標示沒有含量的成份如「糖」以及有含量的營養標示如「碳水化合物15公克」,在本實施例中,是以有含量的資料為主進行說明,對於沒有標示含量的成份,則僅就名稱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即進行警示,省略含量的部分。
再例如,健康健檢參數之量測值若包含使用者的BMI值(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或/及體脂數等身體相關參數,已有理論可藉此對應出每日熱量的建議攝取量,若該BMI值過高,該比對裝置2以查表或以計算的方式得到該建議攝取量,並記錄當日輸入的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熱量,若當日輸入的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總熱量接近或超過該建議攝取量,則傳送相關資料如建議攝取量及當日已攝取的總熱量的數值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而於步驟S18中顯示。
在步驟S13之後,除了進行上述步驟S141-S143、S15,還另外執行了以下步驟S161-S162、S17,在步驟S15、S17完成後,會進入步驟S18。
步驟S161-該比對裝置2向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請求取得原物料管理資料。
步驟S162-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回傳原物料管理資料。該原物料管理資料包括多筆有安全疑慮的營養成分名稱,在本實施例中是由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建立與管理。
步驟S17-該比對裝置2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與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多筆有安全疑慮的營養成分名稱,若有任一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其中一營養成分名稱,則將該符合的營養成分名稱及相關資訊寫入該警示訊息,並將該警示訊息傳送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並於步驟S18中顯示。
例如,在發生部分修飾澱粉含有順丁烯二酸的事件後,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將相關的營養成份「修飾澱粉」加入該原物料管理資料中,於步驟S16中該比對裝置2取得包含「修飾澱粉」的該原物料管理資料,若產品上的QRCODE編有「修飾澱粉」之營養成分名稱,則會被該比對裝置2找出,並將「修飾澱粉」此一營養成分名稱與毒澱粉相關資訊傳送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供使用者參考。
步驟S18-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顯示前述警示訊息,包括步驟S15中對於特定健康狀況下需注意的資料及步驟S17中對於一般使用者均需注意的資料。
以上即為本實施例的步驟,其中,由於步驟S15、S17需要比對的資料量可能較大,故在本實施例中該比對裝置2是設計為位於遠端而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經網路連線的伺服器。
參閱圖3與圖4,本發明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整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 及該比對裝置2(參閱圖1),故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比對裝置2所執行的動作在第二較佳實施例是以一可攜式電子裝置1執行。換言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由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配合一醫院伺服器3與一食品管理伺服器4執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是例如一智慧型行動電話或平板電腦,包括一預存有一使用者的一身分資料的儲存單元11、一例如是一攝影機的影像擷取單元12,及一連接前述元件的處理單元13,該醫院伺服器3是該使用者曾經做過健康檢查之醫院所提供之伺服器,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是例如由食品藥物管理署所架設的提供有安全疑慮之營養成分名稱之伺服器,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S21-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經該影像擷取單元12擷取一由一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編碼而成的一編碼的編碼影像,其中,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在本實施例中是以QRCODE的方式編成該編碼。
步驟S22-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以該處理單元13解析該編碼影像得到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
步驟S231-該比對裝置2將該身分資料傳送至該醫院伺服器3,請求取得一健檢資料。該醫院伺服器3是預先由使用者設定或選擇。該身分資料是例如使用者的身份證字號及生日等等可茲辨識身分的資料。
步驟S232-該醫院伺服器3根據該身分資料查詢相關於該身分資料的健檢資料。該健檢資料是該使用者於該醫院做完健康檢查後所產生的健康檢查報告之資料。
步驟S233-該醫院伺服器3回傳健檢資料給該比對裝置2。同樣需說明的是,步驟S231-S233可以是另外進行,因為使用者可能最多一年才做一次健康檢查,故不需每次均向該醫院伺服器3請求健檢資料,只需請求後儲存供下次使用即可。
步驟S24-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利用該處理單元13將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與該健檢資料,產生一警示訊息。
在步驟S22之後,除了進行上述步驟S231-S233、S24,還另外執行了以下步驟S251-S252、S26,在步驟S24、S26完成後,會進入步驟S27。
步驟S251-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向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請求取得原物料管理資料。
步驟S252-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回傳原物料管理資料。該原物料管理資料包括多筆有安全疑慮的營養成分名稱,在本實施例中是由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建立與管理。
步驟S26-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利用該處理單元13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與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多筆有安全疑慮的營養成分名稱,若有任一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其中一營養成分名稱,則將該符合的營養成分名稱及相關資訊寫入該警示訊息。
步驟S27-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顯示前述警示 訊息,包括步驟S24中對於特定健康狀況下需注意的資料及步驟S26中對於一般使用者均需注意的資料。
本實施例的步驟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運算速度足夠的情況下所執行,其餘與第一實施例類似之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透過擷取該編碼及進行解碼取得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的含量,並針對取自該醫院伺服器3該健檢資料依據該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產生該警示成分之劑量值,而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的含量與該警示成分之劑量值,且自該食品管理伺服器4取得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而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與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產生警示訊息提示使用者應該注意的營養成分名稱及相關資訊,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S11-S13‧‧‧步驟
S141-S143‧‧‧步驟
S15‧‧‧步驟
S161-S162‧‧‧步驟
S17-S18‧‧‧步驟

Claims (7)

  1. 一種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由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及一比對裝置執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影像擷取單元,該比對裝置預存有一的健檢資料,該健檢資料內容包括多筆健檢參數之量測值,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該比對裝置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一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產生一警示成分;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該影像擷取單元對由一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編碼而成的一編碼擷取得到一編碼影像,其中,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該比對裝置接收該編碼影像,並解析該編碼影像得到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該比對裝置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比對,若有任一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警示成分,則產生一警示訊息,並將該警示訊息傳送至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及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顯示該警示訊息。
  2. 如請求項1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其中,該比對裝置針對該健檢資料,依據該組有關健檢參數之量測值的預設警示條件,還產生一警示成分之劑量值,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還包括該多筆營養成分名稱的對應含量,該比對裝置還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的對應含量與該警示成分之劑量值比對, 若有任一營養成分名稱符合該警示成分,且含量超出該劑量值,則產生該警示訊息。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其中,該警示成分包括各種同義詞,該比對裝置是針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的各該營養成分名稱與該警示成分的各種同義詞比對。
  4. 如請求項1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還配合一食品管理伺服器執行,其中,該比對裝置還自該食品管理伺服器取得一包括多筆營養成分名稱之原物料管理資料,並比對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與該原物料管理資料的營養成分名稱,所產生之該警示訊息還包括該食品營養標示資料中與原物料管理資料中相同的營養成分名稱。
  5. 如請求項1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還配合一醫院伺服器執行,其中,該比對裝置將一身分資料傳送至該醫院伺服器以取得該健檢資料。
  6. 如請求項1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其中,該比對裝置是一位於遠端而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經網路連線的伺服器。
  7. 如請求項1所述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其中,該比對裝置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是整合為一體。
TW102132243A 2013-09-06 2013-09-06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TW2015109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243A TW201510916A (zh) 2013-09-06 2013-09-06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2243A TW201510916A (zh) 2013-09-06 2013-09-06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0916A true TW201510916A (zh) 2015-03-16

Family

ID=53186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2243A TW201510916A (zh) 2013-09-06 2013-09-06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109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n et al.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ree cohorts of US men and women
Orlich et al. Vegetarian dietary patterns and mortality in Adventist Health Study 2
CN108091383A (zh) 孕期营养数据管理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6030566B (zh) 用于内容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Adams et al. Haloperidol versus placebo for schizophrenia
US20160188809A1 (en)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Healthcare Provider Reporting
JP703207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521500A (zh) 健康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
US2017006182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a food tracking service for tracking consumption of food items
Dearborn-Tomazos et al. Association of dietary patterns in midlif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later life in US adults without dementia
Poton et al.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KR100727770B1 (ko) 통합 건강 관리를 통한 건강식품 처방정보 제공 시스템 및그 방법
McKinney et al. Micronutrients and oral clefts: a case-control study
US841891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machine-readable codes to maintain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ferences
TW201447800A (zh) 飲食控管系統及方法
JP2016018224A (ja) 健康状態予測診断利用サービスシステム
Cox et al. Poisoning hospitalisations among reproductive-aged women in the USA, 1998–2006
CN110767286A (zh)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慢病主动管理方法
Mantsiou et al. A simple guide to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TW201510916A (zh) 食品營養標示的分析及應用方法
JP2013242650A (ja) 情報提示システム、端末および情報提示方法
Choi et al. Understanding moderators of home blood pressure telemonitoring systems in urba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orman et al. Nutrition monitor: a food purchase and consumption monitoring mobile system
TW201828237A (zh) 動態分析血糖值的方法及其系統與電腦程式產品
Bell et al. Feasi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vaccine two-dimensional barcoding using mobile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