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9081A -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9081A
TW201439081A TW102113343A TW102113343A TW201439081A TW 201439081 A TW201439081 A TW 201439081A TW 102113343 A TW102113343 A TW 102113343A TW 102113343 A TW102113343 A TW 102113343A TW 201439081 A TW201439081 A TW 2014390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mmatory
compound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condition
diseas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3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na Bui
Timothy David Cushing
Turiso Felix Gonzalez Lopez De
xiao-lin Hao
Brian Lucas
Original Assignee
Amg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gen Inc filed Critical Amgen Inc
Priority to TW102113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39081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9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9081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經取代雙環雜芳基及含有其等之組合物,其等用於治療全身性發炎;關節炎;風濕病;骨關節炎;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牛皮癬;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包括(但不限於)自體免疫疾病,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Sjoegren's syndrome)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包括過敏之所有形式。本發明亦提供治療經p110δ活性介導、依賴於p110δ活性或與p110δ活性有關之癌症的方法,該等癌症包括(但不限於)白血病,諸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T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T-AL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B-ALL)、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B細胞淋巴瘤及實體腫瘤,諸如乳癌。

Description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PI3K活性之選擇性抑制劑及使用該等物質之方法。
經由3'-磷酸化磷酸肌醇進行之細胞信號傳導參與各種細胞過程,例如惡性轉型、生長因子信號傳導、發炎及免疫(評論參見Rameh等人,J.Biol Chem,274:8347-8350(1999))。負責產生此等磷酸化信號傳導產物之酶(磷脂醯肌醇3-激酶(PI 3-激酶;PI3K))最初鑑別為與病毒腫瘤蛋白及生長因子受體酪胺酸激酶有關的活性,該酶在肌醇環之3'-羥基處磷酸化磷脂醯肌醇(PI)及其磷酸化衍生物(Panayotou等人,Trends Cell Biol 2:358-60(1992))。
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PIP3)(PI 3-激酶活化的主要產物)之含量在用各種刺激物處理細胞時增加。其包括經由大多數生長因子之受體及諸多發炎刺激物、激素、神經傳遞質及抗原進行信號傳導,由此,PI3K活化代表一個(若非最普遍)與哺乳動物細胞表面受體活化有關的信號轉導事件(Cantley,Science 296:1655-1657(2002);Vanhaesebroeck等人,Annu.Rev.Biochem,70:535-602(2001))。因此,PI 3-激酶活化參與多種細胞反應,包括細胞生長、遷移、分化及細胞凋亡(Parker等人,Current Biology,5:577-99(1995);Yao等人,Science,267:2003-05(1995))。儘管在PI 3-激酶活化後產生之磷酸化 脂質的下游標靶尚未完全表徵,但已知當結合於各種磷脂醯肌醇脂質時含有普列克受質蛋白同源(PH)域(pleckstrin-homology(PH)domain)及FYVE指域之蛋白質得到活化(Sternmark等人,J Cell Sci,112:4175-83(1999);Lemmon等人,Trends Cell Biol,7:237-42(1997))。已在免疫細胞信號傳導情形下研究兩組含PH域之PI3K效應子(酪胺酸激酶TEC家族之成員及AGC家族之絲胺酸/蘇胺酸激酶)。對PtdIns(3,4,5)P3具有明顯選擇性之含PH域之Tec家族的成員包括Tec、Btk、Itk及Etk。PH結合於PIP3對於Tec家族成員之酪胺酸激酶活性很關鍵(Schaeffer及Schwartzberg,Curr.Opin.Immunol.12:282-288(2000))。由PI3K調節之AGC家族成員包括磷酸肌醇依賴性激酶(PDK1)、AKT(亦稱為PKB)以及蛋白激酶C(PKC)及S6激酶之某些同功異型物。存在AKT之三種同功異型物,且AKT之活化與PI3K依賴性增殖及存活信號極其有關。AKT之活化取決於PDK1磷酸化,PDK1亦具有3-磷酸肌醇選擇性PH域以將其募集至供其與AKT相互作用之膜。其他重要PDK1受質為PKC及S6激酶(Deane及Fruman,Annu.Rev.Immunol.22_563-598(2004))。蛋白激酶C(PKC)之一些同功異型物可在活體外由PIP3直接活化。(Burgering等人,Nature,376:599-602(1995))。
目前,PI 3-激酶家族已基於其受質特異性分成三類。第I類PI3K可磷酸化磷脂醯肌醇(PI)、磷脂醯肌醇-4-磷酸及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PIP2)以分別產生磷脂醯肌醇-3-磷酸(PIP)、磷脂醯肌醇-3,4-二磷酸及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第II類PI3K磷酸化PI及磷脂醯肌醇-4-磷酸,而第III類PI3K僅能磷酸化PI。
PI 3-激酶之初始純化及分子選殖揭示其為由p85及p110次單元組成之雜二聚體(Otsu等人,Cell,65:91-104(1991);Hiles等人,Cell,70:419-29(1992))。此後,已鑑別四種不同第I類PI3K,命名為PI3Kα、β、δ及γ,其各自由不同110kDa催化次單元及調節次單元組成。 更特定言之,該等催化次單元中之三者(亦即p110α、p110β及p110δ)各自與同一調節次單元p85相互作用;而p110γ與不同調節次單元p101相互作用。如下文所述,人類細胞及組織中之此等PI3K中每一者的表現模式亦不同。儘管近來已積累大量關於PI 3-激酶之一般細胞功能的資訊,但尚未完全瞭解個別同功異型物所發揮之作用。
已描述牛p110α之選殖。此蛋白質鑑別為與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蛋白Vps34p(參與液泡蛋白加工之蛋白質)有關。重組p110α產物亦顯示與p85α締合,在經轉染COS-1細胞中產生PI3K活性。參見Hiles等人,Cell,70,419-29(1992)。
第二人類p110同功異型物(命名為p110β)之選殖描述於Hu等人,Mol Cell Biol,13:7677-88(1993)中。據稱此同功異型物與細胞中之p85締合且普遍表現,因為在諸多人類及小鼠組織以及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尤爾卡特人類白血病T細胞(Jurkat human leukemic T cell)、293人類胎腎細胞、小鼠3T3纖維母細胞、HeLa細胞及NBT2大鼠膀胱癌細胞中已發現p110β mRNA。該廣泛表現表明此同功異型物在信號傳導路徑中顯著重要。
PI 3-激酶之p110δ同功異型物的鑑別描述於Chantry等人,J Biol Chem,272:19236-41(1997)中。可觀察到人類p110δ同功異型物以組織限制性方式表現。其以高水準表現於淋巴細胞及淋巴組織中且已展示在免疫系統中PI 3-激酶介導之信號傳導中發揮關鍵作用(Al-Alwan等人,JI 178:2328-2335(2007);Okkenhaug等人,JI,177:5122-5128(2006);Lee等人,PNAS,103:1289-1294(2006))。P110δ亦展示以較低水準表現於乳房細胞、黑色素細胞及內皮細胞中(Vogt等人,Virology,344:131-138(2006))且此後參與賦予乳癌細胞選擇性遷移特性(Sawyer等人,Cancer Res.63:1667-1675(2003))。關於P110δ同功異型物之細節亦可見於美國專利第5,858,753號;第5,822,910號;及第 5,985,589號中。亦參見Vanhaesebroeck等人,Proc Nat.Acad Sci USA,94:4330-5(1997)及國際公開案WO 97/46688。
在PI3Kα、β及δ次型之每一者中,p85次單元用於藉由其SH2域與標靶蛋白質中之磷酸化酪胺酸殘基(以適當序列狀況存在)的相互作用將PI 3-激酶定位於質膜(Rameh等人,Cell,83:821-30(1995))。已鑑別p85之五種同功異型物(p85α、p85β、p55γ、p55α及p50α),其由三種基因編碼。Pik3r1基因之替代性轉錄物編碼p85α、p55α及p50α蛋白(Deane及Fruman,Annu.Rev.Immunol.22:563-598(2004))。p85α普遍表現,而p85β主要見於腦及淋巴組織中(Volinia等人,Oncogene,7:789-93(1992))。p85次單元與PI 3-激酶p110α、β或δ催化次單元之締合似乎為此等酶之催化活性及穩定性所需。此外,Ras蛋白之結合亦上調PI 3-激酶活性。
p110γ之選殖揭示PI3K酶家族之進一步複雜性(Stoyanov等人,Science,269:690-93(1995))。p110γ同功異型物與p110α及p110β密切相關(催化域45-48%一致性),但注意未使用p85作為靶向次單元。實情為,p110γ結合p101調節次單元,該次單元亦結合於雜三聚G蛋白之βγ次單元。PI3Kγ之p101調節次單元最初在豬中選殖,且隨後鑑別出人類直系同源物(Krugmann等人,J Biol Chem,274:17152-8(1999))。已知p101之N端區與p110γ之N端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可經由Gβγ活化PI3Kγ。近年來,已鑑別出p101同源物-p84或p87PIKAP(87kDa之PI3Kγ銜接蛋白),其結合p110γ(Voigt等人,JBC,281:9977-9986(2006),Suire等人,Curr.Biol.15:566-570(2005))。p87PIKAP與p101在結合p110γ及Gβγ之區域中同源,且亦介導G蛋白偶合受體下游之p110γ的活化。與p101不同,p87PIKAP高度表現於心臟中且可能對於PI3Kγ心臟功能很關鍵。
國際公開案WO 96/25488中描述組成性活性PI3K多肽。此公開案 揭示嵌合融合蛋白之製備,其中p85中稱為內-SH2(iSH2)區的102個殘基之片段經連接子區融合至鼠p110的N端。p85 iSH2域顯然能夠以與完整p85相當之方式活化PI3K活性(Klippel等人,Mol Cell Biol,14:2675-85(1994))。
由此,PI 3-激酶可由其胺基酸一致性或其活性定義。此生長基因家族之其他成員包括關係稍遠之脂質及蛋白激酶(包括釀酒酵母之Vps34 TOR1及TOR2,及其哺乳動物同源物,諸如FRAP及mTOR)、共濟失調毛細管擴張基因產物(ATR)及DNA依賴性蛋白激酶之催化次單元(DNA-PK)。一般參見Hunter,Cell,83:1-4(1995)。
PI 3-激酶亦參與白血球活化之多個態樣中。已展示與p85締合之PI 3-激酶活性與CD28之細胞質域實體相關,CD28為回應於抗原來活化T細胞的重要協同刺激分子(Pages等人,Nature,369:327-29(1994);Rudd,Immunity,4:527-34(1996))。經CD28活化T細胞可降低由抗原活化之臨限值且增加增殖反應之量值及持續時間。此等作用相關聯以提高多個基因之轉錄,包括介白素-2(IL2),一種重要T細胞生長因子(Fraser等人,Science,251:313-16(1991))。CD28突變使其不再能與PI 3-激酶相互作用,導致無法起始IL2產生,從而表明PI 3-激酶於T細胞活化中的關鍵作用。
針對酶家族之個別成員的特異性抑制劑提供解密各酶功能之寶貴工具。兩種化合物LY294002及渥曼青黴素(wortmannin)已廣泛用作PI 3-激酶抑制劑。然而,此等化合物為非特異性PI3K抑制劑,因為其不會區別第I類PI 3-激酶的四個成員。舉例而言,針對各種第I類PI 3-激酶中每一者之渥曼青黴素之IC50值在1-10nM範圍內。類似地,針對此等PI 3-激酶中每一者之LY294002的IC50值為約1μM(Fruman等人,Ann Rev Biochem,67:481-507(1998))。因此,此等化合物在研究個別第I類PI 3-激酶作用中的效用有限。
基於使用渥曼青黴素之研究,有證據表明PI 3-激酶功能亦為經G蛋白偶合受體進行信號傳導之白血球的一些態樣所需(Thelen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91:4960-64(1994))。此外,已展示渥曼青黴素及LY294002阻斷嗜中性白血球遷移及超氧化物釋放。然而,由於此等化合物不會區別PI3K之各種同功異型物,因此此等研究仍不明確何種特定PI3K同功異型物參與此等現象及不同第I類PI3K酶一般在正常及患病組織中執行何種功能。數種PI3K同功異型物在多數組織中之共表現至今對分離各酶活性具有混亂作用。
隨著開發出允許研究同功異型物特異性基因剔除及激酶死亡基因嵌入小鼠的經遺傳操縱小鼠及開發出對一些不同同功異型物更具選擇性之抑制劑,各種PI3K同功酶之活性的分離近年來已有所進展。已產生P110α及p110β基因剔除小鼠且其均遭受胚致死,且可由此等小鼠獲得關於p110α及β之表現及功能的極少資訊(Bi等人,Mamm.Genome,13:169-172(2002);Bi等人,J.Biol.Chem.274:10963-10968(1999))。近年來,產生p110α激酶死亡基因嵌入小鼠,其在ATP結合袋之DFG基元中具有單點突變(p110αD933A),此可減弱激酶活性但保持突變型p110α激酶的表現。與基因剔除小鼠相比,基因嵌入法保持信號傳導複合物化學計量、骨架功能且比基因剔除小鼠更真實地模擬小分子法。類似於p110α KO小鼠,p110αD933A同種接合子小鼠遭受胚致死。然而,異種接合子小鼠存活且有生殖力,但呈現出經胰島素受體受質(IRS)蛋白、胰島素之關鍵介體、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及瘦素作用進行信號傳導嚴重變鈍。對此等激素之反應性缺乏引起異種接合子之高胰島素症、葡萄糖耐受不良、攝食過量、增加之肥胖及總體生長減少(Foukas,等人,Nature,441:366-370(2006))。此等研究揭示p110α作為IGF-1、胰島素及瘦素信號傳導中之中間物的指定非冗餘作用,其不能由其他同功異型物取代。必需等待p110β激酶死亡基因嵌入小鼠 之描述以進一步瞭解此同功異型物之功能(小鼠已產生但尚未公開;Vanhaesebroeck)。
p110γ基因剔除及激酶死亡基因嵌入小鼠均已產生且總體上展示類似及溫和表型,該等表型具有先天性免疫系統之細胞遷移的主要缺陷及T細胞之胸腺發育缺陷(Li等人,Science,287:1046-1049(2000),Sasaki等人,Science,287:1040-1046(2000),Patrucco等人,Cell,118:375-387(2004))。
類似於p110γ,PI3K δ基因剔除及激酶死亡基因嵌入小鼠已產生,且以溫和及類似表型存活。p110δD910A突變型基因嵌入小鼠展現δ在B細胞發育及功能(其中邊緣區B細胞及CD5+ B1細胞幾乎不可偵測)以及B及T細胞抗原受體信號傳導中之重要作用(Clayton等人,J.Exp.Med.196:753-763(2002);Okkenhaug等人,Science,297:1031-1034(2002))。已廣泛研究p110δD910A小鼠且已闡明δ在免疫系統中發揮之不同作用。p110δD910A中之T細胞依賴性及T細胞非依賴性免疫反應嚴重減弱,且TH1(INF-γ)及TH2細胞因子(IL-4、IL-5)之分泌減弱(Okkenhaug等人,J.Immunol.177:5122-5128(2006))。近年來亦描述具有p110δ突變之人類患者。患有病因先前未知之初級B細胞免疫缺陷及γ-低球蛋白血症的臺灣男孩呈現p110δ之外顯子24中之密碼子1021中的單個鹼基對取代,亦即m.3256G取代成A。此突變導致密碼子1021處錯義胺基酸取代(E取代成K),密碼子1021位於p110δ蛋白之高度保守催化域中。該患者不含其他所鑑別突變,且據研究,其表型與小鼠中之p110δ缺陷一致(Jou等人,Int.J.Immunogenet.33:361-369(2006))。
已以不同程度成功開發針對所有第I類PI3激酶同功異構物的同功異構物選擇性小分子化合物(Ito等人,J.Pharm.Exp.Therapeut.,321:1-8(2007))。其宜為α之抑制劑,因為已在數種實體腫瘤中鑑別到 p110α之突變;例如,α之擴增突變與50%卵巢癌、子宮頸癌、肺癌及乳癌有關,且活化突變已描述於超過50%腸癌及25%乳癌中(Hennessy等人,Nature Reviews,4:988-1004(2005))。Yamanouchi已開發出化合物YM-024,其等效抑制α及δ且對β及γ分別具有8倍及28倍選擇性(Ito等人,J.Pharm.Exp.Therapeut.,321:1-8(2007))。
P110β參與血栓形成(Jackson等人,Nature Med.11:507-514(2005)),且考慮特異於此同功異型物之小分子抑制劑用於包括凝血病症之適應症(TGX-221:0.007μM,針對β;對δ具有14倍選擇性且對γ及α具有超過500倍選擇性)(Ito等人,J.Pharm.Exp.Therapeut.,321:1-8(2007))。
數個群體正開發針對p110γ之選擇性化合物作為自體免疫疾病之免疫抑制劑(Rueckle等人,Nature Reviews,5:903-918(2006))。注意到AS 605240展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小鼠模型中有效(Camps等人,Nature Medicine,11:936-943(2005))且延緩全身性紅斑狼瘡模型之疾病發作(Barber等人,Nature Medicine,11:933-935(205))。
近年來亦已描述δ選擇性抑制劑。最具選擇性之化合物包括喹唑啉酮嘌呤抑制劑(PIK39及IC87114)。IC87114以高奈莫耳濃度範圍(三位數)抑制p110δ,且對p110α具有大於100倍選擇性,對p110β具有52倍選擇性但對p110γ缺乏選擇性(約8倍)。其展示對所測試之任何蛋白激酶無活性(Knight等人,Cell,125:733-747(2006))。使用δ選擇性化合物或經遺傳操縱之小鼠(p110δD910A)展示除在B及T細胞活化中發揮關鍵作用以外,δ亦部分參與嗜中性白血球遷移及所引發的嗜中性白血球呼吸爆發且造成部分阻斷抗原-IgE介導之肥大細胞脫粒(Condliffe等人,Blood,106:1432-1440(2005);Ali等人,Nature,431:1007-1011(2002))。因此,p110δ顯現為亦已知參與異常發炎病狀(包括(但不限於)自體免疫疾病及過敏)之諸多關鍵發炎反應的重要介體。為支 持此觀點,出現愈來愈多的源自使用遺傳工具及藥理學藥劑之研究的p110δ標靶驗證資料。由此,使用δ選擇性化合物IC 87114及p110δD910A小鼠,Ali等人(Nature,431:1007-1011(2002))已展現δ在過敏性疾病之鼠類模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無功能性δ存在下,被動皮膚過敏(PCA)顯著降低且可歸因於過敏原-IgE誘導之肥大細胞活化及脫粒減少。另外,用IC 87114抑制δ已展示顯著改善發炎及使用卵白蛋白誘發之氣管發炎之哮喘鼠類模型中的疾病(Lee等人,FASEB,20:455-465(2006))。由不同群體使用相同過敏性氣管發炎模型在p110δD910A突變型小鼠中確證利用化合物之此等資料(Nashed等人,Eur.J.Immunol.37:416-424(2007))。
需要在發炎及自體免疫環境中進一步表徵PI3Kδ功能。此外,關於PI3Kδ之理解需要進一步確立p110δ與其調節次單元及與細胞中之其他蛋白質的結構相互作用。仍需要PI3Kδ之更有效及選擇性或特異性抑制劑,以避免與對同功酶p110α(胰島素信號傳導)及β(血小板活化)之活性有關的潛在毒理學。詳言之,PI3Kδ之選擇性或特異性抑制劑為進一步探究此同功酶之作用及開發優良藥物以調節同功酶活性所需。
本發明包含對人類PI3Kδ具有改良特性及生物活性的新穎化合物。
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係關於具有如下結構之化合物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治療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之方法。
在某些實施例中,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在其他實施例中,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係選自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深部靜脈栓塞、中風、心肌梗塞、不穩定型絞痛、血栓栓塞、肺栓塞、溶血栓疾病、急性動脈缺血、周邊血栓性閉塞及冠狀動脈疾病。在其他實施例中,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係選自癌症、結腸癌、膠質母細胞瘤、子宮內膜癌、肝細胞癌、肺癌、黑色素瘤、腎細胞癌、甲狀腺癌、細胞淋巴瘤、淋巴增生病症、小細胞肺癌、鱗狀細胞肺癌、神經膠質瘤、乳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及白血病。在另一實施例中,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係選自II型糖尿病。在其他實施例中,PI3K介導之病狀或病症係選自呼吸道疾病、支氣管炎、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其包含投與根據以上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的步驟。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 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Sjoegren's syndrome)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的治療,其包含投與根據以上或以下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的步驟。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經p110δ活性介導、依賴於p110δ活性或與p110δ活性有關之癌症的治療,其包含投與根據以上或以下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的步驟。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選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T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B細胞淋巴瘤、實體腫瘤及乳癌之癌症的治療,其包含投與根據以上或以下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的步驟。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根據以上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或載劑。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根據以上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作為藥物之用途。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根據以上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
本發明化合物一般可具有數個不對稱中心且通常以外消旋混合物形式描繪。本發明意欲涵蓋外消旋混合物、部分外消旋混合物及各別對映異構體及非對映異構體。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意謂藉由習知方法製備之鹽且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藥理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如下無機酸及有機酸之鹼性鹽,該等酸包括(但不限於)鹽酸、氫溴酸、硫酸、磷酸、甲烷磺酸、乙烷磺酸、蘋果酸、乙酸、草酸、酒石酸、檸檬酸、乳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順丁烯二酸、水楊酸、苯甲酸、苯基乙酸、杏仁酸及其類似物。當本發明化合物包括酸性官能基(諸如羧基)時,則羧基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適合陽離子對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包括鹼金屬、鹼土金屬、銨、四級銨陽離子及其類似陽離子。「藥理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其他實例參見下文及Berge等人,J.Pharm.Sci.66:1(1977)。
「離去基」一般係指可輕易地被親核試劑(諸如胺、硫醇或醇親核試劑)置換之基團。該等離去基為此項技術所熟知。該等離去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N-羥基丁二醯亞胺、N-羥基苯并三唑、鹵基、三氟甲磺酸酯、甲苯磺酸酯及其類似基團。適當時,本文指出較佳離去基。
「保護基」一般係指此項技術中熟知用於阻止所選反應基團(諸如羧基、胺基、羥基、巰基及其類似基團)發生非所要反應(諸如親核反應、親電子反應、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及其類似反應)的基團。適當時,本文指出較佳保護基。胺基保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芳烷基、經取代之芳烷基、環烯基烷基及經取代之環烯基烷基、烯丙基、經取代之烯丙基、醯基、烷氧羰基、芳烷氧羰基、矽烷基及其類似基團。芳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苯甲基、鄰甲基苯甲基、三苯甲基及二苯甲基,其可視情況經鹵素、烷基、烷氧基、羥基、硝基、醯胺基、醯基及其類似基團取代,及鹽,諸如鏻及銨鹽。芳基之實例包括苯基、萘基、茚滿基、蒽基、9-(9-苯基茀基)、菲基、四甲苯基(durenyl)及其類似基團。環烯基烷基或經取代之環烯基烷基的實例較 佳具有6-10個碳原子,包括(但不限於)環己烯基甲基及其類似基團。適合醯基、烷氧羰基及芳烷氧羰基包括苯甲氧羰基、第三丁氧羰基、異丁氧羰基、苯甲醯基、經取代之苯甲醯基、丁醯基、乙醯基、三氟乙醯基、三氯乙醯基、酞醯基及其類似基團。可使用保護基之混合物保護同一胺基,諸如一級胺基可由芳烷基及芳烷氧羰基保護。胺基保護基亦可與其所連接之氮形成雜環,例如1,2-雙(亞甲基)苯、鄰苯二甲醯亞胺基、丁二醯亞胺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基及其類似基團,且其中此等雜環基可另外包括鄰接之芳基及環烷基環。此外,雜環基可經單取代、二取代或三取代,諸如硝基鄰苯二甲醯亞胺基。亦可經由形成加成鹽(諸如鹽酸鹽、甲苯磺酸鹽、三氟乙酸鹽及其類似物)阻止胺基發生非所要反應(諸如氧化)。許多胺基保護基亦適用於保護羧基、羥基及巰基。舉例而言,芳烷基。烷基亦為用於保護羥基及巰基的適合基團(諸如第三丁基)。
矽烷基保護基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烷基、芳基及芳烷基取代之矽原子。適合矽烷基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三甲基矽烷基、三乙基矽烷基、三異丙基矽烷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二甲基苯基矽烷基、1,2-雙(二甲基矽烷基)苯、1,2-雙(二甲基矽烷基)乙烷及二苯基甲基矽烷基。胺基經矽烷化後會產生單矽烷基胺基及二矽烷基胺基。胺基醇化合物經矽烷化後可產生N,N,O-三矽烷基衍生物。藉由用例如金屬氫氧化物或銨氟化物試劑處理(不是作為個別反應步驟就是在與醇基反應期間原位處理)可輕易地從矽烷基醚官能基移除矽烷基官能基。適合矽烷化劑為例如三甲基矽烷基氯、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氯、苯基二甲基矽烷基氯、二苯基甲基矽烷基氯或其與咪唑或DMF之組合產物。胺矽烷化及移除矽烷基保護基之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自相應胺基酸、胺基醯胺或胺基酸酯製備此等胺衍生物之方法亦為熟習有機化學(包括胺基酸/胺基酸酯或胺基醇化學)之技術者所熟 知。
保護基係在不影響分子其餘部分之條件下被移除。此等方法為此項技術所熟知且包括酸水解、氫解及其類似方法。較佳方法涉及移除保護基,諸如藉由在適合溶劑系統(諸如醇、乙酸、及其類似物或其混合物)中利用鈀/碳氫解來移除苯甲氧羰基。可在適合溶劑系統(諸如二噁烷或二氯甲烷)中利用無機酸或有機酸(諸如HCl或三氟乙酸)移除第三丁氧羰基保護基。可輕易地中和所得胺基鹽,得到游離胺。可在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的水解及氫解條件下,移除羧基保護基(諸如甲基、乙基、苯甲基、第三丁基、4-甲氧基苯基甲基及其類似基團)。
應注意,本發明化合物可含有可以互變異構形式存在之基團,諸如環狀及非環狀脒及胍基、經雜原子取代之雜芳基(Y'=O、S、NR)及其類似基團,其在以下實例中進行說明:
且儘管本文命名、描述、呈現及/或主張一種形式,但預期該名稱、描述、呈現及/或主張中固有地包括所有互變異構形式。
本發明亦涵蓋本發明化合物之前藥。前藥為在將前藥投與患者 後經活體內生理作用(諸如水解、代謝及其類似作用)化學改質成本發明化合物的活性或非活性化合物。製造及使用前藥時所涉及的適合性及技術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包括酯之前藥的一般討論參見Svensson及Tunek Drug Metabolism Reviews 165(1988)及Bundgaard 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1985)。經遮蔽羧酸根陰離子之實例包括各種酯,諸如烷基(例如甲基、乙基)、環烷基(例如環己基)、芳烷基(例如苯甲基、對甲氧基苯甲基)及烷基羰氧基烷基(例如特戊醯氧基甲基)酯。胺已經遮蔽為經芳基羰氧基甲基取代之衍生物,其藉由酯酶活體內裂解,從而釋放游離藥物及甲醛(Bungaard J.Med.Chem.2503(1989))。同樣,含有酸性NH基團之藥物(諸如咪唑、醯亞胺、吲哚及其類似基團)已經N-醯氧基甲基遮蔽(Bundgaard 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1985))。羥基已經遮蔽為酯及醚。EP 039,051(Sloan及Little,4/11/81)揭示曼尼希鹼(Mannich-base)異羥肟酸前藥、其製備及用途。
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含有使用措辭「選自...及...」及「為...或...」之物質清單(有時稱為馬庫西群(Markush group))。當本申請案中使用此表述時,除非另外說明,否則其意欲包括整個群、或其任何單個成員或其任何子群。此措辭之用途僅出於簡寫之目的,且不欲以任何方式限制需要時個別成員或子群的移除。
實驗
使用以下縮寫:
概述
以下所用之試劑及溶劑可自商業來源獲得。在Bruker 400MHz及500MHz NMR質譜儀上記錄1H-NMR譜。明顯峰用以下次序列表:多重性(s,單峰;d,雙重峰;t,三重峰;q,四重峰;m,多重峰;br s,寬單峰)、以赫茲(Hz)為單位之偶合常數及質子數。質譜結果以質荷比形式報導,後面為各離子之相對豐度(括號中之電噴霧電離(ESI)質譜分析在Agilent 1100系列LC/MSD電噴霧質譜儀上進行)。所有化合物均可以使用乙腈:水(含有0.1%甲酸)作為傳遞溶劑的正離子ESI模式分析。使用Agilent 1200系列在作為固定相之Agilent Eclipse XDB C18 5μm管柱(4.6×150mm)上用乙腈:H2O(含有0.1% TFA)溶離進行逆相分析型HPLC。使用Agilent 1100系列在作為固定相之Phenomenex GeminiTM 10μm C18管柱(250×21.20mm)上用乙腈:H2O(含有0.1%)溶離進行逆相半製備型HPLC。使用異丙醇/己烷梯度及AD管柱純化對掌性化合物。對掌性之確定係基於生物化學資料。
實例1:製備4-胺基-6-(((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基)胺基)-5-嘧啶甲腈N-(2-氟苯基)桂皮醯胺
在0℃下向2-氟苯胺(25.0g,225mmol)及碳酸鉀(47g,337mmol)於水(112mL)及丙酮(45mL)中之溶液中經2小時添加桂皮醯氯(37.0g,225mmol,1eq)於丙酮(45mL)中之溶液。在0℃下攪拌反應物1小時且於200mL冰-水中淬滅。過濾白色結晶固體且用水洗滌。將固體風乾2小時,隨後用400mL己烷洗滌。在真空下乾燥固體隔夜,得到N-(2-氟苯基)桂皮醯胺(56g,103%產率)。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49(br t,J=7.8Hz,1 H),7.80(d,J=15.3Hz,1 H),7.57(m,3H),7.41(m,3 H),7.17(m,3 H),6.61(d,J=15.6Hz,1 H)。質譜(ESI)m/e=242.1(M+1)。
8-氟喹啉-2(1H)-酮
將N-(2-氟苯基)桂皮醯胺(10.5g,44mmol)溶解於氯苯(60mL)中且添加三氯化鋁(29.0g,218mmol,5eq)。加熱反應物至125℃後維持3小時,隨後經45分鐘冷卻至室溫。將反應物在攪拌下傾倒於300g冰上,得到棕褐色固體。過濾固體,用100mL水及3×100mL己烷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用1L DCM萃取固體且過濾以移除不溶性副產物。在真空中移除溶劑,得到8-氟喹啉-2(1H)-酮。1H NMR(400MHz,CDCl3)δ ppm 10.95(br s,1H),7.77(dd,J=9.8,1.6Hz,1 H),7.35(d,J=7.8Hz,1 H),7.27(ddd,J=10.2,7.8,1.2Hz,1 H),7.14(td,J=8.0,5.1Hz,1 H),6.76(d,J=9.4Hz,1 H)。
2-氯-8-氟喹啉
用磷醯三氯(163ml,1.73mol,11eq)使8-氟喹啉-2(1H)-酮(26.0g,159mmol)形成漿液且加熱至125℃後維持2小時。冷卻反應物至室溫且在劇烈攪拌下傾倒於1.2L冰水上。當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時,過濾橙色固體,用水洗滌且在真空下乾燥隔夜,得到27g粗物質。藉由在回流下溶解於約700mL己烷中且自殘餘焦油傾析使粗物質自己烷再結晶。冷卻己烷溶液至0℃且過濾沈澱物2-氯-8-氟喹啉。在真空中濃縮母液且自己烷再結晶,獲得第二批2-氯-8-氟喹啉(21.3g,74%總產率)。
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14(dd,J=8.6,1.2Hz,1 H),7.62(br d,1H),7.52(td,J=7.8,4.7Hz,1 H),7.45(m,2 H)。
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
將2-氯-8-氟喹啉(5.00g,27.5mmol)溶解於THF(60mL)中且冷卻至-78℃。向此溶液中經5分鐘添加新鮮製備且滴定之二異丙基胺基鋰(1M THF溶液,30mL,30mmol,1.1eq)。在-78℃下攪拌反應物20分鐘,之後經由注射器經30秒添加乙醛(2.3mL,41.3mmol,1.5eq.)(放熱)。在-78℃下30分鐘後,用50%飽和NH4Cl溶液淬滅反應物且用EtOAc稀釋。分離各層且用鹽水洗滌,經MgSO4乾燥且過濾。使粗反應混合物沈積於30g矽膠上且通過60g矽膠塞,用8:2己烷:EtOAc溶離。收集含有產物及緊接著(第二)溶離之區位異構體的溶離份。濃 縮溶離份且在回流下使粗固體於140mL 9:1己烷:EtOAc中形成漿液後維持30分鐘。冷卻至室溫後,過濾固體且用少量冷9:1己烷:EtOAc洗滌,得到純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3.1g,13.7mmol,50%產率)。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43(br s,1 H),7.64(td,J=7.8,5.1Hz,1 H),7.41(ddd,J=10.2,7.4,1.2Hz,1 H),5.39(qdd,J=6.3,3.9,0.8Hz,1 H),2.22(d,J=3.9Hz,1 H),1.62(d,J=6.3Hz,3 H)。
1-(2-氯-8-氟喹啉-3-基)乙酮
向含有甲苯(183mL)之圓底燒瓶中添加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6.20g,27.5mmol)及二氧化錳(19.1g,220mmol,8eq)。加熱反應物至回流後維持2小時,冷卻至室溫,過濾且濃縮。用己烷稀釋產物且過濾,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1-(2-氯-8-氟喹啉-3-基)乙酮(4.43g,72%產率)。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40(d,J=1.6Hz,1 H),7.71(br d,J=8.2Hz,1 H),7.56(td,J=7.8,5.1Hz,1 H),7.54(ddd,J=9.8,7.8,1.6Hz,1 H)。質譜(ESI)m/e=223.9(M+1)。
(R)-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
在圓底燒瓶中溶解(+)-dip-氯(tm)(17.5g,540mmol,2.2eq)於無水THF(200mL)中之溶液且冷卻溶液至-55℃(使用乾冰/MeCN浴)。向 此溶液中添加1-(2-氯-8-氟喹啉-3-基)乙酮(5.50g,24.5mmol)於THF(50mL)中之溶液。使反應物緩慢升溫至室溫隔夜。之後,用10mL丙酮及100mL 10% Na2CO3淬滅反應物且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添加乙酸乙酯(750mL)且分離各層。用50%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洗滌有機相三次且用鹽水洗滌一次。經MgSO4乾燥有機層,過濾且濃縮。在75℃下在高真空下濃縮粗物質以移除蘋烯。在室溫下使殘餘物於150mL己烷及150mL水中形成漿液後維持3小時。形成白色沈澱物,過濾且乾燥,得到4.9g 98% ee產物。將固體溶解於25mL沸騰之EtOAc中且添加25mL熱己烷以在回流下形成沈澱物。冷卻混合物至-15℃,過濾且用冷9:1己烷:EtOAc洗滌,得到(R)-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4.07g,73%產率)。對掌性HPLC(10% IPA之己烷溶液,chiralcel AD-H)展示產物>99.9% ee。所要對映異構體在9.6分鐘溶離,非所要對映異構體在8.1分鐘溶離。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43(br s),7.64(br d,J=8.2Hz,1 H),7.50(td,J=7.8,4.7Hz,1 H),7.41(ddd,J=10.2,7.8,1.2Hz,1 H),5.40(qd,J=5.9,0.8Hz,1 H),2.22(br s,1 H),1.62(d,J=6.3Hz,3 H)。質譜(ESI)m/e=226.0(M+1)。
(S)-2-(1-(2-氯-8-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圓底燒瓶中組合鄰苯二甲醯亞胺(6.38g,43.3mmol)、三苯基膦(1.14g,43.3mmol)及(R)-1-(2-氯-8-氟喹啉-3-基)乙醇(8.15g,36.2mmol)於THF(240mL)中。冷卻溶液至0℃且逐滴添加偶氮二甲酸二異 丙酯(DIAD,8.5mL,43.3mmol)。使反應物升溫至室溫隔夜。濃縮反應物至約100mL之體積且用1L Et2O及200mL水稀釋。分離各層且用200mL Et2O反萃取水層。用160mL鹽水洗滌經合併之有機層,經MgSO4乾燥,過濾且濃縮。使用100% DCM進行管柱層析,得到(S)-2-(1-(2-氯-8-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0.5g,82%產率)。1H NMR(400MHz,CDCl3)δ ppm 8.60(br s,1 H),7.74(m,2 H),7.64(m,3 H),7.45(td,J=7.8,4.9Hz,1 H),7.35(ddd,J=10.2,7.8,1.2Hz,1 H),5.89(q,J=7.2Hz,1 H),1.90(d,J=7.0Hz,3 H)。
2-((1S)-1-(8-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N2氛圍下將(S)-2-(1-(2-氯-8-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4.0g,39.5mmol)、2-(甲基硫基)苯基酸(9.95g,59.2mmol)及碳酸鉀(16.4g,118mmol)在300mL無水DMF中組合。用N2鼓泡溶液約5分鐘,隨後添加PdCl2(dppf)CH2Cl2(3.22g,3.95mmol)。在100℃下加熱溶液3小時,隨後冷卻至50℃。在真空下濃縮溶液,得到棕色殘餘物,用EtOAc(600mL)稀釋。隨後依序用H2O(3×80mL)及鹽水(1×100mL)洗滌有機層。用DCM(3×200mL)萃取經合併之水層。經MgSO4乾燥經合併之有機層,隨後在真空下濃縮。藉由矽膠急驟層析用20%己烷至40% EtOAc/己烷之梯度溶離來純化所得殘餘物。合併含有純產物之溶離份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呈淡黃色泡沫狀之2-((1S)- 1-(8-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4.6g,33.0mmol,84%產率)。質子NMR表明在25℃下滯轉異構體之比率為53/47。1H NMR(500MHz,CDCl3)δ ppm 8.71(br s,0.53 H),8.65(br s,0.47 H),7.79(m,1H),7.66(s,4 H),7.55(m,1 H),7.45-7.27(多重峰系列,3.6 H),6.87(m,1.4 H),5.70(q J=6.4Hz,0.47 H),5.63(q,J=6.8Hz,0.53 H),2.47(br s,1.4 H),1.91(m,3 H),1.52(br s,1.6 H)。質譜(ESI)m/e=443.2(M+1)。
2-((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基)-1H-異吲哚-1,3(2H)-二酮
向70mL DCM中添加13.56g(1mmol基質1.2g)濕潤蒙脫石(1g黏土約0.2g H2O)及過硫酸氫鉀(17.37g,28.2mmol)1。向此懸浮液中添加2-((1S)-1-(8-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5.0g,11.3mmol)溶解於DCM(10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攪拌漿液72小時,隨後經由燒結漏斗過濾。用DCM(約600mL)洗滌固體且在真空下濃縮濾液,得到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基)-1H-異吲哚-1,3(2H)-二酮(7.11g,97%)。質子NMR表明在25℃下滯轉異構體之比率為59/41。1H-NMR(500MHz,CDCl3)δ ppm 8.86(s,0.59 H),8.79(s,0.41 H),8.26(d,J=7.8Hz,0.41 H),8.04(d,J=7.8Hz,0.59 H),7.89-7.36(多重峰系列,9.6 H),7.20(d,J=7.6Hz,0.41 H),5.70(q,J=7.1Hz,0.59 H),5.54 (q,J=7.3Hz,0.41 H),3.19(s,1.75 H),3.15(s,1.25 H),1.98(d,J=7.3Hz,1.75 H),1.85(d,J=7.1Hz,1.25 H)。質譜(ESI)m/e=475.0(M+1)。
1. Hirano, M.; Tomaru, J.; Morimoto, T. Bull. Chem. Soc. Jpn., 1991, 64, 3752-54。
(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胺
將2-((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9.10g,19.2mmol)及水合肼(9.32mL,192mmol)添加至EtOH(190mL)中。在65℃下加熱3小時後,冷卻所得漿液至室溫,用900mL EtOAc稀釋且經由燒結漏斗過濾。用H2O(3×200mL)、鹽水(1×200mL)洗滌濾液,隨後經MgSO4乾燥,接著在真空下濃縮,得到呈淡橙色固體狀之(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胺(6.06g,17.6mmol,92%產率)。質子NMR表明在25℃下滯轉異構體之比率為73/27。1H NMR(500MHz,CDCl3)δ ppm 8.55(d,J=1.5Hz,0.73 H),8.50(d,J=1.5Hz,0.27 H),8.26(dd,J=8.1,1.2Hz,0.27 H),8.23(dq,J=7.81.2Hz,0.73 H),7.73(m,3 H),7.52(m,1.27 H),7.40(m,1.73 H),4.16(q,J=6.6Hz,0.27 H),4.03(q,J=6.4Hz,0.73 H),3.36(s,0.79 H),3.17(s,2.21 H),1.36(m,3H)。質譜(ESI)m/e=345.2(M+1)。
4-胺基-6-(((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基)胺基)- 5-嘧啶甲腈
將(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胺(9.16g,26.6mmol)、N-乙基-N-異丙基丙-2-胺(13.7mL,80mmol)及4-胺基-6-氯嘧啶-5-甲腈(4.32g,27.9mmol)在正丁醇(67mL)中組合,隨後在N2氛圍下加熱至110℃。在110℃下3小時後,使反應物之溫度增加至120℃後維持2小時。在冰浴中冷卻後,過濾混合物,剩餘14g棕色固體。加熱濾液至120℃後維持3小時,冷卻至40℃且在真空下濃縮,剩餘棕色油狀物。組合該油狀物與固體且於矽膠急驟管柱上用2% MeOH/DCM溶離來純化。合併含有純產物之溶離份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淡黃色固體。合併含有不純產物之溶離份且在矽膠急驟管柱上用1.5% MeOH/DCM至2% MeOH/DCM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合併含有純產物之溶離份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淡黃色固體。將經合併之純固體在加熱(約60℃)下溶解於EtOH中,隨後在真空下濃縮,重複溶解於EtOH中繼而在真空下濃縮。隨後在真空管線上在120℃下乾燥所得固體,直至殘餘乙醇低於0.5重量%。所得固體為4-胺基-6-(((1S)-1-(8-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3-喹啉基)乙基)胺基)-5-嘧啶甲腈(10.3g,84%產率)。質子NMR表明在25℃下滯轉異構體之比率為87/13。1H NMR(500MHz,DMSO-d6)δ ppm 8.80(br s,0.13 H),8.58(br s,0.87 H),8.13(dd,J=7.7,1.2Hz,0.87 H),7.95-7.52(多重峰系列,8H),7.30-6.99(br m,2 H),6.82(d,J=8.3Hz,1 H),5.62(五重峰,J=6.9 Hz,0.13 H),5.22(五重峰,J=6.9Hz,0.87 H),3.37(s,2.57 H),3.31 9s,0.43 H),1.60(d,J=6.9Hz,0.4 H),1.35(d,J=6.9Hz,2.6 H)。質譜(ESI)m/e=463.1(M+1)。
實例2:製備(S)-4-胺基-6-((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2-氯-7-氟喹啉-3-甲醛
在0℃下將POCl3(0.837L,9.17mmol)逐滴添加至配備有機械攪拌器之三頸燒瓶中之DMF(253mL,3.28mmol)中。在室溫下攪拌半固體混合物30分鐘且整份添加N-(3-氟苯基)乙醯胺(200g,1.31mol)。在75℃下加熱所得混合物隔夜。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混合物小心地傾倒於冰水(9kg)中。過濾所得固體,用水、NaHCO3洗滌且在空氣中乾燥。使粗混合物(200g,73%)在EtOAc(5L)中再結晶,得到呈灰白色針狀之2-氯-7-氟喹啉-3-甲醛(150g)。質譜(ESI)m/e=210(M+1)。
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
在-20℃下用MeMgBr(78.0mL,234mmol,1.1eq)處理2-氯-7-氟喹啉-3-甲醛(44.7g,213mmol)於THF(600mL)中之懸浮液。攪拌隔夜後,用NH4Cl溶液淬滅反應物且用Et2O(300mL及100mL)萃取。用水、鹽水洗滌有機層,經Na2SO4乾燥,濃縮且自EtOAc(100mL)及己烷(1L)再結晶。獲得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之淺黃色固體(41g, 85%)。質譜(ESI)m/e=226(M+1)。
1-(2-氯-7-氟喹啉-3-基)乙酮
加熱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7.7g,34mmol)、MnO2(30g,10eq)及甲苯(200mL)至回流後維持2小時。LC-MS展示反應完成。過濾繼而移除溶劑,得到1-(2-氯-7-氟喹啉-3-基)乙酮之灰白色固體(6.2g,81%)。質譜(ESI)m/e=224(M+1)。
(R)-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
在-45℃下(乾冰及乙腈)將1-(2-氯-7-氟喹啉-3-基)乙酮(164g,733mmol)於THF(1.34L)中之溶液逐滴添加至(+)-DIP-Cl(517.5g,2.2eq)於THF(3.5L)中之溶液中。使反應物緩慢升溫至室溫隔夜。隨後在0℃下用丙酮(750mL)及10% Na2CO3(750mL)淬滅反應物且在室溫下攪拌1小時,接著添加EtOAc(3.5L)。使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用10% Na2CO3及水洗滌。用鹽水乾燥有機層,濃縮且用己烷(1.0L)及水(1.8L)處理。在室溫下攪拌混合物40分鐘且過濾。用水及己烷洗滌白色固體,在空氣中乾燥隔夜(143g)。在60℃下,在高真空(2mm Hg)下,在旋轉蒸發器上乾燥此物質4小時,得到(R)-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之白色粉末(122g,73.7%)。AD管柱對掌性HPLC(異丙醇之己烷溶液,10%)展示ee>99%。質譜(ESI)m/e=226(M+1)。
S)-2-(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0℃下向(R)-1-(2-氯-7-氟喹啉-3-基)乙醇(3.03g,13.4mmol)、鄰苯二甲醯亞胺(2.37g,1.20eq)及PPh3(4.23g,1.20eq)於THF(70mL)中之混合物中逐滴添加DIAD(3.13mL,1.20eq)。隨後在室溫下攪拌混合物隔夜,接著分配於EtOAc(200mL)與水(200mL)之間。分離有機層,用水、鹽水洗滌,經Na2SO4乾燥且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DCM)純化殘餘物,得到(S)-2-(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之白色泡沫(3.8g,80%)。質譜(ESI)m/e=355(M+1)。
(S)-(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
在室溫下向(S)-2-(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0g,2.8mmol)於EtOH(10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NH2NH2(10eq,0.88mL),隨後升溫至90℃後維持30分鐘。冷卻至室溫後,濃縮反應混合物,分配於EtOAc(20mL)與水(5mL)之間。分離有機層,用水、鹽水洗滌,經Na2SO4乾燥且濃縮,得到無色油狀物,溶解於THF(10mL)中且在回流下用BOC2O(1.1eq,0.68g)及TEA(1.0eq,0.39mL)處理。冷卻至室溫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EtOAc/己烷,1/9)純化,得到白色固體(S)-(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0.70g,76%)。質譜(ESI)m/e=325(M+1)。
(S)-(1-(7-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
在N2下加熱(S)-(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382mg,1.2mmol)、2-(甲基硫基)苯基酸(257mg,1.3eq)、Na2CO3(623mg,5.0eq)、Pd(PPh3)4(93mg,5%)、MeCN(9mL)及水(3mL)之混合物至85℃隔夜。冷卻至室溫後,使反應物分配於EtOAc(10mL)與水(5mL)之間。分離有機層,洗滌,乾燥且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純化殘餘物,得到白色固體(S)-(1-(7-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460mg,94.8%)。質譜(ESI)m/e=413(M+1)。
(S)-(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
在N2氛圍下,將(S)-(1-(7-氟-2-(2-(甲基硫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412mg,999μmol)溶解於丙酮(3.00ml,40.8mmol)及水(3mL)中,且依序添加NMO(351mg,3.00mmol)及OsO4(12.7mg,0.05mmol)。在室溫下攪拌反應物隔夜。LC-MS展示反應未完全。再次用OsO4(12.7mg,0.05mmol)處理反應物且攪拌隔夜。LC-MS展示僅痕量起始試劑。藉由添加5mL飽和硫代硫酸鈉溶液 使反應物淬滅。用EtOAc稀釋反應物且用5% Na2CO3洗滌。隨後用鹽水洗滌有機層,乾燥(Na2SO4),過濾且在真空中濃縮。用30%至60% EtOAc之己烷溶液溶離來純化粗殘餘物,得到白色固體(S)-(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440mg,99%)。質譜(ESI)m/e=445(M+1)。
(S)-4-胺基-6-((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向(S)-(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440mg,1.0mmol)中添加HCl(4M,1mL)。在室溫下攪拌所得混合物1小時。移除溶劑且粗(S)-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胺不經進一步處理即加以使用。加熱(1S)-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胺(100mg,290μmol)、4-胺基-6-氯嘧啶-5-甲腈(45mg,290μmol)及DIEA(101μl,581μmol)於DMF(4mL)中之溶液至100℃隔夜。在減壓下移除溶劑且經由製備型TLC使用3% MeOH/DCM純化,得到(S)-4-胺基-6-((1-(7-氟-2-(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之白色粉末(6.9mg,5.1%)。1H NMR(500MHz,CD3OD)δ ppm 1.51(d,J=7.09 Hz,3 H)3.17(s,3 H)5.43(d,J=6.85Hz,1 H)7.48(d,J=2.45Hz,1 H)7.60-7.63(m,1 H)7.66-7.69(m,2 H)7.73(d,J=1.47Hz,1 H)7.81(s,1 H)8.07(dd, J=9.05,6.11Hz,1 H)8.13-8.17(m,1 H)8.49(s,1 H)。質譜(ESI)m/e=463(M+1)。
實例3:製備4-胺基-6-((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2-((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用N2吹洗(S)-2-(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50mg,423μmol)、3-氟苯基酸(65mg,465μmol)及碳酸鈉(90mg,846μmol)於MeCN(8mL)及水(2mL)中之溶液,繼而添加Pd(PPh3)4(24mg,21μmol)且在9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隔夜。用EtOAc稀釋反應混合物,用水、鹽水洗滌且經Na2SO4乾燥。使用製備型TLC用100% EtOAc純化,得到2-(((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甲醯基)苯甲酸(120mg,66%)。質譜(ESI)m/e=433(M+1)。將2-(((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甲醯基)苯甲酸溶解於EtOH(2mL)中且添加濃HCl(0.1mL)。加熱所得溶液至80℃後維持4小時。移除溶劑,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飽和NaHCO3且用EtOAc萃取。用鹽水洗滌有機層,經Na2SO4乾燥,濃縮且經由製備型TLC使用3%用NH3氣飽和之MeOH/DCM純化,得到2-((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之白色固體(85mg,49%)。質譜(ESI)m/e=415(M+1)。
4-胺基-6-((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向2-((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60.0mg,145μmol)於EtOH(2mL)中之溶液中添加NH2NH2(1.0mL,1.45mmol,10eq)且加熱所得溶液至80℃後維持2小時。過濾沈澱物且在減壓下移除濾液,得到(1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胺。向(1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胺之粗殘餘物於DMF(2mL)中之溶液中添加4-胺基-6-氯嘧啶-5-甲腈(22mg,145μmol)及DIEA(0.06mL,319μmol)。加熱所得混合物至100℃隔夜。在減壓下移除溶劑且經由製備型HPLC使用15-60% MeCN/H2O w/0.01% TFA純化,得到4-胺基-6-((S)-1-(7-氟-2-(3-氟苯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之白色固體(9.3mg,16%)。1H NMR(500MHz,CD3OD)δ ppm 1.63(d,J=6.85Hz,3 H)5.70(q,J=7.01Hz,1 H)7.25-7.34(m,1 H)7.44-7.54(m,2 H)7.55-7.63(m,2 H)7.74(dd,J=9.78,2.45Hz,1 H)8.05(s,1 H)8.18(dd,J=9.05,5.87Hz,1 H)8.72(s,1 H)。質譜(ESI)m/e=403(M+1)。
實例4:製備(S)-4-胺基-6-((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2-((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N2下加熱(S)-2-(1-(2-氯-7-氟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85.6g,241mmol)、Pd(PPh3)4(14g,12mmol,0.05eq)及2-(三丁基錫烷基)吡啶(107g,289mmol,1.2eq)於二噁烷(3.0L)中之混合物至90℃。攪拌隔夜後,LC-MS展示30%完成。加熱反應混合物至101℃後再維持2天。隨後冷卻反應混合物至室溫,傾析且過濾剩餘200mL溶液以移除Pd殘餘物。濃縮經合併之溶劑至300mL且過濾,得到棕褐色固體,用EtOAc/己烷(1/1)洗滌且乾燥,得到(82.1g)。濃縮母液至100mL且用EtOAc/己烷(1/1,200mL)處理,得到第二批產物(2.2g)。獲得2-((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之所有棕褐色固體(84.3g,88%)。質譜(ESI)m/e=398(M+1)。
(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胺
經5分鐘向2-((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2.1g,5.3mmol)於無水乙醇(15mL)中之漿液中逐滴添加 NH2NH2(0.85g,26mmol)。加熱反應混合物至90℃後維持30分鐘且冷卻至室溫。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洗滌。用水、鹽水洗滌所得EtOAc溶液且經Na2SO4乾燥。移除溶劑,得到(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胺之棕褐色油狀物(1g,71%)。質譜(ESI)m/e=468(M+1)。
4-胺基-6-((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在室溫下攪拌(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胺(85mg,0.32mmol)、4,6-二氯-5-氰基嘧啶(55mg,0.32mmol,1.0eq)及N,N-二異丙基乙胺(68μl,0.38mmol,1.2eq)於THF(3mL)中之混合物30分鐘,隨後加熱至50℃。4小時後,濃縮混合物且藉由管柱層析(EtOAc/1/1)純化,得到白色固體,在110℃下在密封管中用飽和NH3之二噁烷溶液(3mL)處理隔夜。濃縮反應混合物,藉由逆相HPLC(MeCN/H2O/0.1% TFA)純化且凍乾,得到白色粉末4-胺基-6-((S)-1-(7-氟-2-(吡啶-2-基)喹啉-3-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19mg,15%)。1H NMR(500MHz,CD3OD)δ ppm 1.78(d,J=6.85Hz,3 H)5.82(q,J=6.85Hz,1 H)7.71(td,J=8.80,2.45Hz,1 H)7.89(dd,J=9.66,2.32Hz,1 H)8.10(ddd,J=7.83,5.62,0.98Hz,1 H)8.19(s,1 H)8.27(dd,J=9.05,5.87Hz,1 H)8.45(d,J=7.83Hz,1 H)8.63(td,J=7.95,1.47Hz,1 H)8.94(s,1 H)9.03-9.09(m,1 H)。質譜(ESI)m/e =386(M+1)。
實例5:製備(S)-4-胺基-6-((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2-((3-氯-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
在80℃下加熱1-氯-3-氟-2-硝基苯(2.00Kg,11.4mol)、2-胺基丁酸(1.22kg,11.8mol)及K2CO3(1.58Kg,11.4mol)於無水DMSO(4.2L)中之混合物16小時(反應引發後,內部溫度升至110℃)。此時,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混合物在劇烈攪拌下小心地傾倒於水(10L)中。用甲基第三丁醚(2×5L)洗滌水層以移除有機雜質。隨後用濃HCl酸化水層至pH值為約1.5,得到橙色固體。藉由過濾收集橙色固體,用水(2×4L)洗滌且風乾,得到2-((3-氯-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2.85Kg),其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1H NMR(DMSO-d 6)δ ppm 7.35(t,J=8.3Hz,1 H),6.82-6.91(m,2 H),6.25(d,J=7.6Hz,1 H),4.14(td,J=7.4,5.4Hz,1 H),3.4(br.s.,1 H),1.74-1.92(m,2 H),0.88(t,J=7.4Hz,3 H)。質譜(ESI)m/z=259.2(M+1)。
8-氯-3-乙基-3,4-二氫喹喏啉-2(1H)-酮
向2-((3-氯-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1.5Kg,5.8mol)、4N HCl水溶液(4.35L,17.4mol)及EtOH(5.3L)之溶液中添加SnCl2.2H2O(3.93Kg,17.4mol)。加熱反應混合物至回流後維持5小時。此時,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冷卻至室溫後,在減壓下蒸發反應混合物。使用冰水浴冷卻所得殘餘物至0℃且在劇烈攪拌下小心添加10N KOH之水溶液(12L,180mol)。過濾移除不溶性固體後,用DCM(2×10L)萃取濾液,用水、鹽水洗滌,經無水Na2SO4乾燥且在減壓下蒸發,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8-氯-3-乙基-3,4-二氫喹喏啉-2(1H)-酮(1.1Kg),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加以使用。1H NMR(DMSO-d 6)δ ppm 9.70(s,1 H),6.65-6.83(m,3 H),6.31-6.44(m,1 H),3.66-3.72(m,1 H),1.53-1.71(m,2 H),0.92(t,J=7.4Hz,3 H)。質譜(ESI)m/z=211.2(M+1)。
8-氯-3-乙基喹喏啉-2(1H)-酮
向8-氯-3-乙基-3,4-二氫喹喏啉-2(1H)-酮(1.30Kg,6.17mol)於無水1,4-二噁烷(15L)中之溶液中添加DDQ(1.47Kg,6.48mol)。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添加DDQ後內部溫度升至45℃)。此時之後,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在減壓下蒸發混合物,得到棕色殘餘物。向此殘餘物中添加2M NaOH水溶液以調節pH值至7-8。藉由過濾收集所得黃色固體,懸浮於飽和NaHCO3水溶液中,攪拌1小時且過濾,得到淡綠色固體。將淡綠色固體懸浮於飽和NaHCO3水溶液中,攪拌,過濾且用飽和NaHCO3水溶液及水洗滌,得到灰白色固體。將灰白色固 體懸浮於水中,充分混合,過濾,用水洗滌,風乾隔夜且在50℃下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8-氯-3-乙基喹喏啉-2(1H)-酮(1Kg)。1H NMR(DMSO-d 6)δ ppm 7.69-7.75(m,1 H),7.59-7.65(m,1 H),7.29(t,J=8.0Hz,1 H),2.84(q,J=7.4Hz,2 H),1.23(t,J=7.4Hz,3 H)。質譜(ESI)m/z=209.1(M+1)。
3,5-二氯-2-乙基喹喏啉
在100℃下攪拌8-氯-3-乙基喹喏啉-2(1H)-酮(1.00Kg,4.79mol)於POCl3(2.68L,28.8mol)中之濃漿液2小時。此時,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在減壓下移除大部分POCl3後,將殘餘物小心地傾倒於冰-水中且用2M NaOH水溶液與飽和NaHCO3水溶液之組合中和。用DCM(3×4L)萃取所得懸浮液。用鹽水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SO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蒸發。藉由急驟管柱層析用己烷/EtOAc(30/1)溶離來純化粗物質,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3,5-二氯-2-乙基喹喏啉(840g)。1H NMR(DMSO-d 6)δ ppm 8.01-8.08(m,2 H),7.84(t,J=8.0Hz,1 H),3.10-3.17(d,J=7.3Hz,2 H),1.36(t,J=7.3Hz,3 H)。質譜(ESI)m/z=227.1(M+1)。
2-(1-溴乙基)-3,5-二氯喹喏啉
在室溫下將3,5-二氯-2-乙基喹喏啉(1.10Kg,4.84mol)溶解於CCl4(4.4L)中,隨後添加1,3-二溴-5,5-二甲基內醯脲(762g,2.66mol)及過氧化苯甲醯(116g,0.48mol)。在回流下加熱所得懸浮液2小時。此時,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冷卻至室溫後,反應容器中形成白色晶體。藉由過濾收集白色晶體,用飽和NaHCO3水溶液(3×5L)洗滌且在高真空下乾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2-(1-溴乙基)-3,5-二氯喹喏啉(1.05Kg)。1H NMR(DMSO-d 6)δ ppm 8.04-8.12(m,2 H),7.78-7.90(m,1 H),5.76-5.84(m,1 H),2.09(d,J=6.7Hz,3 H)。質譜(ESI)m/z=304.8[(M+1)(79Br)],306.9[(M+1)(81Br)]。
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向2-(1-溴乙基)-3,5-二氯喹喏啉(1.00Kg,3.27mol)於DMF(8.2L)中之溶液中添加鄰苯二甲醯亞胺鉀(1.21Kg,6.54mol)。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此時,LC-MS分析展示反應完全。將混合物轉移至50L分液漏斗中且在攪拌下向其中添加水(12L)及EtOAc(6L)。大量白色固體析出且藉由過濾收集。分離水相且再用EtOAc(2×4L)萃取。用鹽水洗滌經合併之有機層,經無水Na2SO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使體積減少至5L。冷卻至室溫後,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過濾白色固體,用己烷濕磨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24Kg)。1H NMR(DMSO-d 6)δ ppm 8.02-8.21(2 H,m),7.83-8.02(m,5 H),5.89(q,J=6.8Hz,1 H),1.87(d,J=6.8Hz, 3 H)。質譜(ESI)m/z=372.0(M+1)。
(S)-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Novasep HPLC單元上純化外消旋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Kg)。用於分離製程之操作條件為:
管柱:CHIRALPAK®AS 20μM,11cm id×25cm L
移動相:己烷-IPA 70-30
流動速率:400mL/min
溫度:25℃
UV偵測:340nm
於移動相中之溶解性為1g/L。需要攪拌及加熱來保持樣品呈溶液狀態。溶液在使用前進行過濾。注射體積為每8.0分鐘510mL。使用Artisan薄膜蒸發器及旋轉蒸發儀在45℃下蒸發自層析製程收集之溶離份。移除溶劑後,在真空烘箱中在40℃下乾燥產物至恆重,得到:第一對映異構體(S)-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425.7g,85.1%產率,98.7% e.e.)及第二對映異構體(R)-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432.5g,86.2%產率,97.7% e.e.)。
2-((1S)-1-(5-氯-3-(2-(甲基硫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向配備有機械攪拌器、冷凝器、氮氣入口及溫度探針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DMF(2.16L)、(S)-2-(1-(3,5-二氯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273g,733mmol)及2-(甲基硫基)苯基酸(136g,807mmol)。向混合物中添加碳酸鉀(203g,147mmol)及與DCM錯合之氯化[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29.9g,36.7mmol)。用N2(2×)真空吹洗混合物且加熱至100℃。藉由LC-MS監測反應且認為4小時後完全。冷卻反應物至室溫(21℃),隨後分為兩個批次。使各批次在4L分液漏斗中分配於EtOAc(1.08L)與水(1.35L)之間。相分離後,用鹽水(2×500mL)洗滌有機層且濃縮,得到粗產物。將經合併之粗物質批次裝載於矽膠上且藉由急驟層析(ISCO/RediSepTM)(己烷:EtOAc=10:0至6:4)純化,得到呈淡棕色固體狀之產物(320g,98% LC純度,95%產率)。
1H NMR(400MHz,DMSO-d 6 )δ ppm 8.15-8.31(m,1 H),8.07(m,1H),7.93(m,1 H),7.77(m,2 H),7.64(br.s.,2 H),7.16-7.55(m,3 H),6.58-7.02(m,1 H),5.72-5.98(m,1H),3.29(s,3 H),1.79(d,J=6.9Hz,3 H)質譜(ESI)m/z=460.0(M+1)。
2-((1S)-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向配備有加料漏斗、氮氣入口、頂置式攪拌器及熱電偶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蒙脫石K10(274g,274mmol)及水(54.2mL)。劇烈攪拌混合物約10分鐘,此時獲得自由流動粉末。此時,依序添加DCM(1.26mL)及過硫酸氫鉀(421g,685mmol)。反應溫度降至15℃。在室溫(18-20℃)下經由加料漏斗向蒙脫石/過硫酸氫鉀懸浮液中添加2-((1S)-1-(5-氯-3-(2-(甲基硫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26g,274mmol)於DCM(630mL)中之溶液,且藉由水/冰浴控制內部溫度低於21℃。在室溫(19-21℃)下攪拌反應物且藉由LC監測。認為96小時後反應完全。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DCM(2×250mL)洗滌固體。用10wt% Na2SO3水溶液(2×250mL)洗滌經合併之有機溶液,濃縮且乾燥,得到呈淡黃色固體狀之產物(110g,97.6% LC純度,82%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 )δ ppm 8.14-8.29(m,1 H),7.64-8.14(m,8 H),7.52(dd,J=5.5,3.0Hz,1 H),7.21-7.38(m,1 H),5.59-5.94(m,1 H),3.10-3.27(m,3 H),1.66-1.91(m,3 H)質譜(ESI)m/z=492.0(M+1)。
(S)-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胺
向配備有頂置式攪拌器、熱電偶及具有氮氣入口之回流冷凝器的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S)-2-(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193g,392mmol)、水(1351mL)及35wt.%肼水溶液(711mL,785mmol)。在65℃下在氮氣下劇烈攪拌所得白色漿液6小時,隨後使其冷卻至室溫隔夜。此時之後,LC-MS分析展示完全轉化為所要產物。藉由過濾分離白色固體,用水洗滌且在氮氣流下在玻璃過濾器上乾燥4小時,得到(S)-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胺(129.7g)。質譜(ESI)m/z=362.0(M+1)。
(S)-4-胺基-6-((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向配備有頂置式攪拌器、氮氣入口及熱電偶之3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1S)-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胺(130g, 358mmol)、4-胺基-6-氯嘧啶-5-甲腈(55.4g,358mmol)、丁-1-醇(920mL)及N,N-二異丙基乙胺(187mL,1.08mol)。加熱反應混合物至95-100℃之內部溫度後維持6小時,隨後冷卻至室溫隔夜。此時之後,加熱反應物至100℃之內部溫度,隨後冷卻至50℃之內部溫度。在50℃下添加乙酸乙酯(約1.5L)且使反應物冷卻至室溫。用水(3×1L)、10wt% NaHSO4水溶液(4×1L)及鹽水(1×500mL)洗滌所得溶液。經MgSO4乾燥經分離之有機層,過濾且在真空中濃縮。將所得殘餘物懸浮於甲苯(1L)中,在真空中蒸發且在高真空下乾燥36小時(獲得247g粗物質)。將粗物質懸浮於EtOAc(2L)中,過濾且用10wt% NaHSO4水溶液(4×1L)洗滌。EtOAc層中開始形成白色固體。添加磁性攪拌棒,在室溫下攪拌懸浮液隔夜且在0℃下攪拌2小時。藉由過濾EtOAc分離白色固體且在氮氣流下在玻璃過濾器上乾燥兩天,將EtOAc濾液(濾液A)擱置。隨後將白色固體(51g)懸浮於EtOAc(2L)中且添加飽和NaHCO3水溶液(1L)。攪拌所得懸浮液15分鐘,得到兩層混合物。分離有機層,經MgSO4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中濃縮,得到所要產物。隨後在真空中濃縮濾液A,吸附於二氧化矽上且藉由MPLC(DCM/MeOH+10% NH4OH:100/0至90/10)純化,得到92g所要產物。合併兩批經分離產物且溶解於EtOH(500mL)中。在真空中濃縮所得溶液。重複此溶解於EtOH中且濃縮之製程三次(3×500mL)。將所得固體研磨(研缽及杵棒)成粉末且在真空烘箱(溫度:90-100℃)中經P2O5乾燥84小時。此時之後,再次研磨該物質,轉移至過大鍋中且在100-110℃下在高真空下乾燥24小時,得到(S)-4-胺基-6-((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127.9g)。1H NMR(DMSO-d 6)δ ppm 8.06-8.20(m,3 H),7.96-7.77(m,5 H),7.64-7.65及6.79-6.80(m,1 H),7.28(br.s.,2H),5.42-5.45(m,1 H),3.32及3.22(s,3 H),1.51及1.40(d,J=6.6Hz,3 H)。質譜(ESI)m/z=480.0 (M+1)。卡爾費雪法(Karl Fisher)及GC法對分析樣品之分析展示該物質含有0.45wt%水及0.55wt% EtOH。
實例6:製備2-((S)-1-(6-胺基-5-氰基嘧啶-4-基胺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
2-((S)-1-(1,3-二側氧基異吲哚啉-2-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
向配備有冷凝器、氮氣入口、頂置式攪拌器及熱電偶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2-((1S)-1-(5-氯-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400g,813mmol)、氰化鋅(dicyanozinc)(143g,1.22mol)及1,4-二噁烷(4.0L)。劇烈攪拌溶液且用Ar脫氣1小時。隨後向溶液中添加XPhos預催化劑(66.1g,89mmol)。隨後用Ar使混合物脫氣1小時且加熱至90℃。藉由LC監測反應且認為8小時後完全。冷卻反應物至室溫(20-21℃)且分為兩個批次。對於各批次,添加EtOAc(2.0L)、NaHCO3(400mL)及水(400mL)。攪拌混合物10分鐘且形成沈澱物。過濾沈澱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純產物(201.5g)。用鹽水(800mL)洗滌母液且濃縮有機層,得到粗產物(約400g)。隨後在室溫下於EtOAc(1.2L)中使粗物質形成漿液後維持30分鐘。過濾固體,用EtOAc(2×400mL)洗滌且乾燥,得到呈棕褐色固體狀之產物(220g)。合併所有固體,在溫和真空及N2流下於玻璃粉上乾燥2天, 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78g,99.6% LC純度,96%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 )δ ppm 8.47-8.68(m,2 H),7.66-8.19(m,7 H),7.52(dd,J=5.5,3.0Hz,1 H),7.22-7.40(m,1 H),5.61-5.95(m,1H),3.11-3.27(m,3 H),1.68-1.93(m,3H)質譜(ESI)m/z=483.0(M+1)。
2-((S)-1-胺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
向配備有氮氣入口、頂置式攪拌器及熱電偶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水合肼(381mL,783mmol)及EtOH(3.0L)。隨後向溶液中整份添加2-((S)-1-(1,3-二側氧基異吲哚啉-2-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378g,783mmol)且加熱至80℃。藉由LC監測反應且在反應物再次到達80℃後認為完全。冷卻反應物至室溫(20-21℃),此時添加DCM(3.0L)及飽和NaHCO3溶液(600mL)。相分離後,用鹽水(2×600mL)洗滌有機層,濃縮且在真空及N2流下乾燥24小時,得到呈淡黃色固體狀之產物(257.7g,94.4% LC純度,(未偵測到R對映異構體),93%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 )δ ppm 8.45-8.54(m,2 H),8.18(dt,J=7.7,1.5Hz,1 H),8.05(dd,J=8.5,7.4Hz,1 H),7.76-8.00(m,3 H),3.83-4.03(m,1 H),3.25-3.32(m,3 H),1.19-1.39(m,3 H)質譜(ESI)m/z=353.0(M+1)。
2-((S)-1-(6-胺基-5-氰基嘧啶-4-基胺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
向配備有機械攪拌器、冷凝器、氮氣入口及溫度探針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2-((S)-1-胺基乙基)-3-(2-(甲基磺醯基)苯基)喹喏啉-5-甲腈(257.7g,731mmol)、4-胺基-6-氯嘧啶-5-甲腈(120g,775mmol)及丁-1-醇(2.5L)。在室溫(19-22℃)下攪拌溶液5分鐘且整份添加N,N-二異丙基乙胺(363mL,219mmol)。加熱溶液至95℃,藉由LC監測且認為4小時後完全。冷卻反應物至室溫,此時添加EtOAc(2.0L)及水(500mL)。分離兩個層且用鹽水(500mL)洗滌,濃縮直至移除大部分EtOAc且形成沈澱物。過濾沈澱物且用最小量之MeOH洗滌。在真空下乾燥固體18小時,得到淡黃色固體(305g)。濃縮母液直至更多產物沈澱。過濾固體,用MeOH(2×200mL)洗滌,在真空下乾燥24小時,得到呈固體狀之產物(45g)。向配備有機械攪拌器、氮氣入口及溫度探針之5L三頸圓底燒瓶中饋入經合併之350g粗產物及MeOH(3.5L)。在室溫(19-22℃)下攪拌混合物2天。過濾固體,用MeOH(2×350mL)洗滌,在真空及N2流下乾燥24小時,得到奶油色固體(276.2g)(99.4% HPLC純度,(未偵測到R-對映異構體),80%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 )δ ppm 8.43-8.59(m,2 H),8.01-8.23(m,2 H),7.71-7.99(m,4 H),7.61(d,J=7.0Hz,1 H),7.24(br.s.,2 H),5.33-5.68(m,1 H),3.19-3.33(m,3 H),1.34-1.55(m,3 H)
質譜(ESI)m/z=471.1(M+1)。
實例7:製備(S)-4-胺基-6-((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2-((4-氟-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
在80℃下攪拌2,5-二氟硝基苯(119ml,1.10mol)、2-胺基丁酸(114g,1.10mol)及碳酸鉀(152.2g,1.10mol)於二甲亞碸(410ml,1.10mol)中之混合物23小時([注意1]:混合物具有深橙紅色。混合物之內部溫度升至約110℃後維持1小時,隨後降至80℃)。23小時後,冷卻反應物至室溫且小心地傾倒於水(2L+1L)中。用乙醚(1L×2)洗滌混合物水溶液以移除有機雜質。隨後用濃HCl(300mL)酸化水層至約pH 1.5,產生黃色固體。藉由過濾收集黃色固體,用水(3L)洗滌且風乾,得到所要產物-濕潤橙色固體。使濕潤橙色固體自3L甲苯再結晶且在室溫下靜置隔夜,得到呈橙色結晶固體狀之所要產物。過濾橙色結晶固體,用甲苯(2L)洗滌且在80℃下在高真空下乾燥4小時,隨後在凍乾器上隔夜,得到呈橙色結晶固體狀之2-(4-氟-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203.6g,76.4%產率)。橙色結晶固體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13.30(br.s.1 H),8.28(d,J=7.4Hz,1 H),7.90(dd,J=9.4,2.9Hz,1 H),7.49-7.60(m,1 H),7.09(dd,J=9.6,4.7Hz,1 H),4.49(dt,J=7.2,5.5Hz,1 H),1.79-2.00(m,2 H),0.85-0.93(m,3 H),質譜(ESI)m/e=243.1(M+1)。
3-乙基-7-氟-3,4-二氫喹喏啉-2(1H)-酮
向2-(4-氟-2-硝基苯基胺基)丁酸(181.7g,750.0mmol)、3N HCl水溶液(750.0ml,2250mmol)及乙醇(1923ml,750.0mmol)於5-L三頸圓底燒瓶中之非均質混合物中添加二水合氯化錫(II)(507.7g,2250mmol),且在78℃下在使用頂置式攪拌器攪拌下加熱橙色非均質混合物4小時([注意1]:橙色非均相混合物變為橙色均質混合物且橙色經約2小時變為紅色)。4小時後,冷卻混合物至室溫且在減壓下濃縮以移除乙醇,且保持在室溫下48小時。
藉由過濾收集所得黃色沈澱物且用水(500mL)洗滌。將黃色固體懸浮於冰水(1L)中且用KOH(約250g)調節混合物至約pH 13。用DCM(1L×3)萃取非均質混合物。用水(1L×1)及鹽水(1L×1)洗滌經合併之有機層,經Na2SO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呈淡黃色固體狀之3-乙基-7-氟-3,4-二氫喹喏啉-2(1H)-酮(60.92g,41.8%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10.26(s,1 H),6.68(dd,J=8.6,5.5Hz,1 H),6.47-6.61(m,2 H),5.95(d,J=1.2Hz,1 H),3.62(ddd,J=6.7,5.0,2.0Hz,1 H),1.50-1.72(m,2 H),0.92(t,J=7.4Hz,3 H),質譜(ESI)m/e=195.1(M+1)。
3-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
向3-乙基-7-氟-3,4-二氫喹喏啉-2(1H)-酮(60.61g,312.1mmol)及1,4-二噁烷(1350ml)之均質溶液中添加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75.91g,327.7mmol)且在室溫下使用頂置式攪拌器攪拌混合物2.5小時。此時,在減壓下濃縮混合物,得到棕色殘餘物。將棕色殘餘物懸浮於飽和NaHCO3水溶液(2L)中,攪拌30分鐘,過濾,用飽和NaHCO3水溶液(1L)洗滌,得到淡綠色固體。將淡綠色固體再懸浮於飽和NaHCO3水溶液中,充分混合,過濾且用飽和NaHCO3水溶液(500mL)洗滌,得到灰白色固體。將灰白色固體懸浮於水(500mL)中,充分混合,過濾,用水(1L)洗滌,風乾隔夜且在22℃下在高真空下乾燥2小時,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3-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56.87g,94.8%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12.36(br.S,1 H.),7.76(dd,J=9.0,5.9Hz,1 H),7.11(td,J=8.8,2.7Hz,1 H),7.00(dd,J=9.6,2.7Hz,1 H),2.78(q,J=7.4Hz,2 H),1.20(t,J=7.4Hz,3 H)質譜(ESI)m/e=193.0(M+1)。
3-(1-溴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
將3-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20.61g,107.2mmol)及1,3-二溴-5,5-二甲基內醯脲(18.77g,64.34mmol)懸浮於四氯化碳(1072ml,107.2mmol)中。向非均質混合物中添加過氧化苯甲醯(3.463g,10.72mmol)且在回流下在攪拌下加熱(油浴溫度:80℃)混合物20小時。20小時後,冷卻混合物至室溫。冷卻後,在攪拌下將混合物傾倒於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1L)中。藉由過濾收集沈澱物且用水(1L)洗滌,得 到呈棕褐色固體狀之3-(1-溴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23.19g,79.8%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12.68(br.S,1 H.),7.85(dd,J=9.0,5.9Hz,1 H),7.19(td,J=8.8,2.7Hz,1 H),7.05(dd,J=9.8,2.7Hz,1 H),5.62(q,J=6.7Hz,1 H),1.99(d,J=6.7Hz,3 H),約90%純
質譜(ESI)m/e=271.0[M+H(79Br)]+及273.0[M+H(81Br)]+
2-(1-溴乙基)-3-氯-6-氟喹喏啉
3-氯-2-(1-氯乙基)-6-氟喹喏啉
在100℃下於1L圓底燒瓶中攪拌3-(1-溴乙基)-7-氟喹喏啉-2(1H)-酮(58.86g,217.1mmol)及氧氯化磷(198.8ml,2171mmol)之非均質混合物2小時。在反應開始時混合物為非均質的,隨後經1小時變為均質黑色溶液。2小時後,冷卻混合物至室溫且在減壓下濃縮。在攪拌下向黑色殘餘物中小心地逐份依序添加冰(約400ml)及水(200ml)。在攪拌下用NH4OH(200ml)及冰(約200ml)中和混合物。藉由過濾收集所得沈澱物,用水(1L)沖洗且在高真空下乾燥隔夜,得到呈棕色固體狀之包括3-氯-2-(1-氯乙基)-6-氟喹喏啉的2-(1-溴乙基)-3-氯-6-氟喹喏啉(58.31g,92.8%產率)。
1H NMR(400MHz,DMSO-d 6 ),溴乙基類似物與氯乙基類似物之比率=2.5:1質譜(ESI)m/e=288.9[M+H(79Br)]+及291.0[M+H(81Br)]+
2-(1-(3-氯-6-氟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室溫下向含有3-氯-2-(1-氯乙基)-6-氟喹喏啉(48.39g,197.5mmol)之2-(1-溴乙基)-3-氯-6-氟喹喏啉(57.17g,197.5mmol)於N,N-二甲基甲醯胺(700.0ml,197.5mmo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鄰苯二甲醯亞胺鉀(91.43g,493.6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小時。1小時後,向混合物中添加水(2L)。用DCM(500mL×3)萃取混合物。用鹽水(1L×1)洗滌經合併之有機層,經MgSO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紅色液體。經由二氧化矽塞(5.5吋直徑×5吋高度)過濾紅色液體且依序用20% EtOAc之己烷溶液、30% EtOAc之己烷溶液及100% EtOAc作為溶離劑溶離,得到兩種溶離份。第二個溶離份,呈粉色固體狀之所要產物2-(1-(3-氯-6-氟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53.367g,75.97%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25(dd,J=9.4,5.9Hz,1 H),7.81-7.95(m,6 H),5.86(q,J=6.8Hz,1 H),1.86(d,J=7.0Hz,3 H)。質譜(ESI)m/e=356.0(M+1)。
2-(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
在110℃下攪拌2-(1-(3-氯-6-氟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 酮(50.14g,140.9mmol)、2-三正丁基錫烷基吡啶(80%純)(76.95ml,211.4mmol)及肆(三苯基膦)鈀(0)(16.29g,14.09mmol)於1,4-二噁烷(1175ml,140.9mmol)中之溶液29小時。29小時後,冷卻混合物至室溫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綠色糖漿狀固體。向殘餘物中添加DCM(200mL)。在回流條件下加熱混合物20分鐘,隨後在攪拌下冷卻至0℃。藉由過濾收集固體且用EtOAc-己烷(1:5,500mL)洗滌,得到所要產物(52.82g,94.07%產率)。將深棕色固體溶解於CH2Cl2:MeOH(9:1,400mL,溫熱)中,經由矽膠塞(150g,8.5cm直徑×5.5cm高度)過濾以移除殘餘鈀,且用CH2Cl2:MeOH(9:1,600mL)洗滌。在減壓下濃縮濾液,得到棕色固體(49.94g,88.9%產率)。將棕色固體懸浮於EtOAc-己烷(1:9,400mL)中且在回流條件下加熱混合物40分鐘。冷卻混合物至室溫,過濾,用EtOAc-己烷(1:9,600mL)洗滌且乾燥,得到呈棕褐色固體狀之所要產物2-(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47.76g,85.06%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47-8.53(m,1 H),8.20(dd,J=9.4,5.9Hz,1 H),7.94(dd,J=9.4,2.7Hz,1 H),7.85(td,J=8.9,2.9Hz,1 H),7.64-7.80(m,6 H),7.30-7.37(m,1 H),6.42(q,J=6.9Hz,1 H),1.76(d,J=7.0Hz,3 H)。質譜(ESI)m/e=399.1(M+1)。
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
向2-(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異吲哚啉-1,3-二酮(47.26g,118.6mmol)於乙醇(768.3ml,118.6mmol)中之非均質混合物中添加單水合肼(28.77ml,593.1mmol)且在95℃下攪拌混合物1小時。15分鐘後非均質反應混合物變成溶液,但繼而出現大量白色沈澱物。1小時後,冷卻混合物至室溫。用刮勺將沈澱物破碎,過濾且用EtOAc(3×250mL部分)洗滌。在減壓下濃縮濾液。將殘餘物再溶解於EtOAc(600mL)及水(300mL)中。分離有機層且用EtOAc(100ml×3)萃取水層。經MgSO4乾燥經合併之有機層,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呈棕色固體狀之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30.95g,97.25%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75(dq,J=4.7,0.9Hz,1 H),8.20(dd,J=9.0,5.9Hz,1 H),7.98-8.11(m,2 H),7.91(dd,J=9.4,2.7Hz,1 H),7.78-7.86(m,1 H),7.56-7.61(m,1 H),4.66(q,J=6.7Hz,1 H),2.08(br.S,2 H),1.35(d,J=6.7Hz,3 H)。質譜(ESI)m/e=269.0(M+1)。[對掌性HPLC](Chiralpak AD-H管柱,0.46×250mm,5μm)使用10%等濃度異丙醇之己烷溶液作為溶離劑:在254nm下之兩個峰,9.350分鐘及10.678分鐘,(Chiralpak OD-H管柱,0.46×250mm,5μm)使用10%等濃度的異丙醇之己烷溶液作為溶離劑:在254nm下兩個峰,9.69分鐘及11.22分鐘。
(S)-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
(R)-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
對掌性分離:使用SFC對外消旋混合物(30.95g)進行對掌性分 離。將樣品溶解於800mL MeOH(+痕量TFA)中,將1.3mL樣品溶液(亦即各50.3mg)注射於分離系統上。使用具有AS-H管柱,250×30mm(5微米)且移動相為36g/min MeOH(0.2% DEA)加上54g/min CO2(溫度=22℃)的Thar 350超臨界流體層析(SFC)(出口壓力:117巴(bar),在327nm下)進行半製備型SFC。對掌性分離後,將各溶離份與甲苯及乙醇一起共蒸發兩次以移除二乙胺。AS-H管柱上之第一個峰及AD-H管柱上之第二個峰(10.678分鐘):呈棕色固體狀之(R)-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13.5173g,50.4mmol,43.7%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76(dq,J=4.7,0.9Hz,1 H),8.20(dd,J=9.0,5.9Hz,1 H),7.99-8.10(m,2 H),7.91(dd,J=9.4,2.7Hz,1 H),7.82(td,J=8.9,2.9Hz,1 H),7.56-7.61(m,1 H),4.66(q,J=6.7Hz,1 H),2.07(s,2 H),1.35(d,J=6.7Hz,3 H),其含有三苯基膦氧化物;質譜(ESI)m/e=269.0(M+1)。[HPLC]4.996分鐘時之峰,在254nm下99.56%純;[對掌性HPLC](Chiralpak AD-H管柱,0.46×250mm,5mm)使用10%等濃度異丙醇之己烷溶液作為溶離劑:在254nm下11.432分鐘時之峰(第二個溶離之對映異構體);[對映異構體過量分析]:99% ee,在AS-H管柱上第一個溶離之對映異構體。AS-H管柱上之第二個峰及AD-H管柱上之第一個峰(9.350分鐘):呈棕色糖漿狀固體形式之(S)-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12.6738g,47.2mmol,40.9%產率)。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73-8.78(m,J=4.8,1.2,0.9,0.9Hz,1 H),8.20(dd,J=9.4,5.9Hz,1 H),7.99-8.10(m,2 H),7.91(dd,J=9.4,2.7Hz,1 H),7.82(td,J=8.9,2.9Hz,1 H),7.58(ddd,J=7.4,4.9,1.4Hz,1 H),4.66(q,J=6.4Hz,1 H),2.07(br.s.,2 H),1.35(d,J=6.7Hz,3 H);質譜(ESI)m/e=269.0(M+1)。[對掌性HPLC](Chiralpak AD-H管柱,0.46×250mm,5mm)使用10%等濃度異丙醇之己烷溶液作為溶離劑:在254nm下9.135 分鐘時之峰(第一個溶離之對映異構體);[對映異構體過量分析]:98.86% ee,在AS-H管柱上第二個溶離之對映異構體。在下一步驟中證實其立體化學為S-異構體。
(S)-4-胺基-6-((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
在120℃下攪拌4-胺基-6-氯嘧啶-5-甲腈(0.060g,0.39mmol)、(S)-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胺(0.105g,0.391mmol)及N,N-二異丙基乙胺(0.205mL,1.17mmol)於丁-1-醇(3.91mL)中之混合物3小時。3小時後,自加熱條件下移出混合物且保持在室溫下。在減壓下濃縮混合物,得到黃色固體。向黃色固體中添加水(30mL)。過濾所得固體,用水(30mL)洗滌且風乾,得到呈棕色固體狀之產物。藉由在40g Redi-Sep管柱上進行管柱層析經14分鐘使用CH2Cl2:MeOH:NH4OH(89:9:1)於CH2Cl2中之0至50%梯度且隨後使用50%等濃度CH2Cl2:MeOH:NH4OH(89:9:1)於CH2Cl2中之溶液作為溶離劑14分鐘來純化棕色固體,得到淡黃色固體(0.1246g)。將淡黃色固體懸浮於EtOAc-己烷(1:4)中,過濾且乾燥,得到呈棕褐色固體狀之(S)-4-胺基-6-(1-(6-氟-3-(吡啶-2-基)喹喏啉-2-基)乙基胺基)嘧啶-5-甲腈(0.1121g,0.290mmol,74.1%產率)。
1H NMR(400MHz,DMSO-d 6)δ ppm 8.66-8.74(m,1 H),8.19(dd, J=9.4,5.9Hz,1 H),7.99-8.09(m,2 H),7.95(dd,J=9.4,2.7Hz,1 H),7.80-7.89(m,2 H),7.70(d,J=7.4Hz,1 H),7.53(ddd,J=6.9,5.0,1.8Hz,1 H),7.20(br.s.,2 H),6.09-6.21(m,1 H),1.54(d,J=6.7Hz,3 H);質譜(ESI)m/e=387.1(M+1)。[對掌性HPLC](Chiralpak AD-H管柱,0.46×250mm,5mm)使用10%等濃度異丙醇之己烷溶液作為溶離劑:在254nm下16.038分鐘時之峰。
生物學分析
PI3K之重組表現
使用桿狀病毒(Baculo virus)表現載體使以polyHis標籤在N端標記之PI3kα、β及δ之全長p110次單元與p85在sf9昆蟲細胞中共表現。藉由連續Ni-NTA、Q-HP、Superdex-100層析法純化P110/p85雜二聚體。將經純化α、β及δ同功酶儲存於-20℃下20mM Tris(pH 8)、0.2M NaCl、50%甘油、5mM DTT、2mM膽酸鈉中。使用桿狀病毒使以polyHis標籤在N端標記之經截短PI3Kγ(殘基114-1102)在Hi5昆蟲細胞中表現。藉由連續Ni-NTA、Superdex-200、Q-HP層析法純化γ同功酶。將γ同功酶冷凍儲存於-80℃下NaH2PO4(pH 8)、0.2M NaCl、1%乙二醇、2mM β-巰基乙醇中。
活體外酶分析。
用上述最終濃度之組分以25μL在白色聚丙烯盤(Costar 3355)中 執行分析。磷脂醯肌醇磷酸基接受體PtdIns(4,5)P2 P4508來自Echelon Biosciences。α及γ同功酶之ATP酶活性在此等條件下不能由PtdIns(4,5)P2高度刺激,因此在此等同功酶之分析中忽略。將測試化合物溶解於二甲亞碸中,且用三倍連續稀釋法稀釋。向每個測試孔中添加化合物之DMSO溶液(1μL),且測定相對於不含化合物、具有及不具有酶之反應物的抑制作用。在室溫下分析培育情況後,終止反應且藉由根據製造商說明書添加等體積的市售ATP生物發光套組(Perkin Elmer EasyLite)來測定殘餘ATP,且使用AnalystGT光度計偵測。
藉由抗IgM刺激之人類B細胞增殖
分離人類B細胞:
自Leukopac或人類新鮮血液分離PBMC。藉由使用Miltenyi方案及B細胞分離套組II來分離人類B細胞。-人類B細胞藉由使用AutoMacs.管柱純化。
活化人類B細胞
使用96孔平底培養盤,每孔塗50000個於B細胞增殖培養基(DMEM+5% FCS,10mM Hepes,50μM 2-巰基乙醇)中之經純化B細胞;150μL培養基含有250ng/mL CD40L-LZ重組蛋白質(Amgen)及2μg/mL抗人類IgM抗體(Jackson ImmunoReseach Lab.第109-006-129號),與含有PI3K抑制劑之50μL B細胞培養基混合且在37℃培育箱中培育72小時。72小時後,每孔用0.5-1μCi 3 H胸苷脈衝標記B細胞隔夜約18小時,且使用TOM收集器收集細胞。
藉由IL-4刺激之人類B細胞增殖
分離人類B細胞:
自Leukopac或人類新鮮血液分離人類PBMC。藉由使用Miltenyi方案-B細胞分離套組來分離人類B細胞。人類B細胞藉由AutoMacs.管柱純化。
活化人類B細胞
使用96孔平底培養盤,每孔塗50000個於B細胞增殖培養基(DMEM+5% FCS,50μM 2-巰基乙醇,10mM Hepes)中之經純化B細胞。培養基(150μL)含有250ng/mL CD40L-LZ重組蛋白質(Amgen)及10ng/mL IL-4(R&D system第204-IL-025號),與50 150μL含有化合物之B細胞培養基混合且在37℃培育箱中培育72小時。72小時後,每孔用0.5-1μCi 3H胸苷脈衝標記B細胞隔夜約18小時,且使用TOM收集器收集細胞。
特異性T抗原(破傷風類毒素)誘發之人類PBMC增殖分析
自冷凍儲備液製備人類PBMC,或使用Ficoll梯度自新鮮人類血液純化人類PBMC。使用96孔圓底培養盤且每孔塗2×105個於培養基(RPMI1640+10% FCS,50μM 2-巰基乙醇,10mM Hepes)中之PBMC。為進行IC50測定,以半對數增量且重複三次自10μM至0.001μM測試PI3K抑制劑。添加1μg/mL破傷風類毒素(T細胞特異性抗原,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ab)且在37℃培育箱中培育6天。6天後收集上清液以供IL2 ELISA分析,隨後用3H-胸苷脈衝細胞約18小時以量測增殖情況。
用於偵測第Ia類及第III類PI3K之抑制作用的GFP分析
AKT1(PKBa)由經細胞分裂因子(IGF-1、PDGF、胰島素、凝血酶、NGF等)活化之第Ia類PI3K調節。回應於細胞分裂刺激,AKT1自細胞溶質易位至質膜。
叉頭(FKHRL1)為AKT1之受質。當由AKT磷酸化(存活/生長)時其在細胞質內。抑制AKT(停滯/細胞凋亡)-叉頭易位至核。
FYVE域結合於PI(3)P。大多數藉由第III類PI3K之組成性作用產生。
AKT膜波動分析(CHO-IR-AKT1-EGFP細胞/GE Healthcare)
用分析緩衝液洗滌細胞。用化合物於分析緩衝液中之溶液處理1小時。添加10ng/mL胰島素。在室溫下10分鐘後固定且成像。
叉頭易位分析(MDA MB468叉頭-DiversaGFP細胞)
用化合物於生長培養基中之溶液處理細胞1小時。固定且成像。
第III類PI(3)P分析(U2OS EGFP-2XFYVE細胞/GE Healthcare)
用分析緩衝液洗滌細胞。用化合物於分析緩衝液中之溶液處理1小時。固定且成像。
所有3個分析之對照組為10μM渥曼青黴素:
AKT為細胞質AKT
叉頭為核叉頭
PI(3)P自內體耗盡
生物標記物分析:CD69或B7.2(CD86)表現的B細胞受體刺激
用10μg/mL抗IgD(Southern Biotech,第9030-01號)刺激肝素化人類全血。隨後將90μL經刺激血液等分於96孔培養盤之每個孔中,且用10μL用IMDM+10% FBS(Gibco)稀釋之各種濃度之阻斷化合物(10-0.0003μM)處理。將樣品在37℃下一起培育4小時(用於CD69表現)至6小時(用於B7.2表現)。將經處理血液(50μL)轉移至96孔深孔培養盤(Nunc)中,用於以10μL CD45-PerCP(BD Biosciences,第347464號)、CD19-FITC(BD Biosciences,第340719號)及CD69-PE(BD Biosciences,第341652號)中之每一者進行抗體染色。將第二份50μL經處理血液轉移至第二96孔深孔培養盤中,用於以10μL CD19-FITC(BD Biosciences,第340719號)及CD86-PeCy5(BD Biosciences,第555666號)中之每一者進行抗體染色。所有染色均在室溫下在黑暗中進行15-30分鐘。隨後溶解血液且在室溫下使用450μL FACS溶解溶液(BD Biosciences,第349202號)固定15分鐘。隨後用PBS+2% FBS洗滌樣品2次,隨後進行FACS分析。樣品係針對用以CD69染色之 CD45/CD19雙陽性細胞,或針對用以CD86染色之CD19陽性細胞加以閘控。
γ反向篩選:刺激用於磷酸化AKT表現之人類單核細胞以供
將人類單核細胞細胞株THP-1保持於RPMI+10% FBS(Gibco)中。在刺激前一天,在血球計上利用錐藍拒染法計數細胞,並以每毫升培養基1×106個細胞之濃度將細胞懸浮。隨後將100μL細胞加上培養基(1×105個細胞)等分於4個96孔深孔培養皿(Nunc)之每個孔中以測試八種不同化合物。將細胞靜置隔夜,隨後用各種濃度(10-0.0003μM)之阻斷化合物處理。在37℃下,將用培養基稀釋之化合物(12μL)添加至細胞中後維持10分鐘。用培養基稀釋人類MCP-1(12μL,R&D Diagnostics,第279-MC號)且以50ng/mL之最終濃度添加至各孔中。刺激在室溫下持續2分鐘。向各孔中添加預升溫之FACS Phosflow溶解/固定緩衝液(1mL,37℃)(BD Biosciences,第558049號)。隨後在37℃下再培育培養盤10-15分鐘。使培養盤在1500rpm下離心10分鐘,吸出上清液且在劇烈震盪下向各孔中添加1mL冰冷90% MEOH。隨後將培養盤在-70℃下培育隔夜,或在冰上培育30分鐘,接著進行抗體染色。將培養盤離心且用PBS+2% FBS(Gibco)洗滌2次。吸出洗滌液且將細胞懸浮於剩餘緩衝液中。在室溫下,在震盪下向各樣品中添加1:100之兔pAKT(50μL,Cell Signaling,第4058L號)後維持1小時。洗滌細胞且在1500rpm下離心10分鐘。吸出上清液且將細胞懸浮於剩餘緩衝液中。在室溫下,在震盪下添加1:500二次抗體山羊抗兔Alexa 647(50μL,Invitrogen,第A21245號)後維持30分鐘。隨後用緩衝液洗滌細胞1次且使細胞懸浮於150μL緩衝液中以供FACS分析。細胞在流式細胞儀上運作之前需要藉由用滴管吸取極充分地分散。細胞在LSR II(Becton Dickinson)上運作,且在前向及側向散射上閘控以測定pAKT於單核細胞群體中之表現量。
γ反向篩選:刺激單核細胞以供小鼠骨髓中之磷酸化AKT表現
自5隻雌性BALB/c小鼠(Charles River Labs.)剝離小鼠股骨且收集至RPMI+10% FBS培養基(Gibco)中。藉由切割股骨末端且藉由使用25號針用1mL培養基沖洗來移出小鼠骨髓。隨後使用21號針將骨髓分散於培養基中。培養基體積增至20mL,且使用錐蟲藍拒染在血球計上對細胞計數。隨後細胞懸浮液增至每1mL培養基7.5×106個細胞,且將100μL(7.5×105個細胞)等分於4個96孔深孔培養皿(Nunc)的每個孔中以測試八種不同化合物。將細胞在37℃下靜置2小時,隨後用各種濃度(10-0.0003μM)之阻斷化合物處理。在37℃下將用培養基稀釋之化合物(12μL)添加至骨髓細胞中後維持10分鐘。用培養基稀釋小鼠MCP-1(12μL,R&D Diagnostics,第479-JE號)且以50ng/mL之最終濃度添加至各孔中。刺激在室溫下持續2分鐘。向各孔中添加1mL在37℃下預升溫之FACS Phosflow溶解/固定緩衝液(BD Biosciences,第558049號)。隨後在37℃下再培育培養盤10-15分鐘。在1500rpm下離心培養盤10分鐘。吸出上清液且在劇烈震盪下將1mL冰冷90% MEOH添加至各孔中。隨後將培養盤在-70℃下培育隔夜,或在冰上培育30分鐘,隨後進行抗體染色。使培養盤離心且用PBS+2% FBS(Gibco)洗滌2次。吸出洗滌液,且將細胞懸浮於剩餘緩衝液中。隨後在室溫下每孔添加Fc阻斷液(2μL,BD Pharmingen,第553140號)後維持10分鐘。阻斷後,用緩衝液稀釋50μL一次抗體;在室溫下,在震盪下向各樣品中添加1:50之CD11b-Alexa488(BD Biosciences,第557672號)、1:50之CD64-PE(BD Biosciences,第558455號)及1:100之兔pAKT(Cell Signaling,第4058L號)後維持1小時。將洗滌緩衝液添加至細胞中且在1500rpm下離心10分鐘。吸出上清液,且將細胞懸浮於剩餘緩衝液中。在室溫下在震盪下添加1:500二次抗體山羊抗兔Alexa 647(50μL,Invitrogen,第A21245號)後維持30分鐘。隨後用緩 衝液洗滌細胞1次且使細胞懸浮於100μL緩衝液中以供FACS分析。細胞在LSR II(Becton Dickinson)上運作且關於CD11b/CD64雙陽性細胞閘控以測定pAKT於單核細胞群體中之表現量。
pAKT活體內分析
藉由管飼法(Oral Gavage Needles Popper & Sons,New Hyde Park,NY)向小鼠(轉殖基因品系3751,雌性,10-12週,Amgen Inc,Thousand Oaks,CA)經口投與(0.2mL)媒劑及化合物,15分鐘後靜脈內注射(0.2mL)抗IgM FITC(50μg/小鼠)(Jackson Immuno Research,West Grove,PA)。45分鐘後,在CO2室中處死小鼠。經心臟穿刺(0.3mL)(1cc 25g注射器,Sherwood,St.Louis,MO)抽出血液且轉移至15mL錐形瓶(Nalge/Nunc International,Denmark)中。立即用6.0mL BD Phosflow溶解/固定緩衝液(BD Bioscience,San Jose,CA)固定血液,倒轉3次且置放於37℃水浴中。移出一半脾臟且轉移至含有0.5mL PBS(Invitrogen Corp,Grand Island,NY)之eppendorf管中。使用組織研磨器(Pellet Pestle,Kimble/Kontes,Vineland,NJ)壓碎脾臟,且立即用6.0mL BD Phosflow溶解/固定緩衝液固定,倒轉3次,且置放於37℃水浴中。收集組織後,以頸椎脫臼方式處死小鼠且處理屍體。15分鐘後,自37℃水浴移出15mL錐形瓶且置放於冰上,直至進一步處理組織。經70μm細胞過濾器(BD Bioscience,Bedford,MA)過濾壓碎之脾臟至另一15mL錐形瓶中,且用9mL PBS洗滌。在2,000rpm下離心脾細胞及血液10分鐘(冷)且吸出緩衝液。將細胞再懸浮於2.0mL冷(-20℃)90%甲醇(Mallinckrodt Chemicals,Phillipsburg,NJ)中。緩慢添加MeOH,同時迅速渦旋錐形瓶。隨後將組織儲存於-20℃下,直至可對細胞染色以用於FACS分析。
多劑量TNP免疫
藉由在免疫前第0天自7-8週齡BALB/c雌性小鼠(Charles River Labs.)後眼眶放血來收集血液。使血液凝結30分鐘且在10,000rpm下在血清微量採血管(Becton Dickinson)中離心10分鐘。收集血清,等分於Matrix管(Matrix Tech.Corp.)中且儲存在-70℃下直至執行ELISA。在免疫前且在基於分子壽命之隨後時段向小鼠經口給與化合物。隨後用含50μg TNP-LPS(Biosearch Tech.,第T-5065號)、50μg TNP-Ficoll(Biosearch Tech.,第F-1300號)或100μg TNP-KLH(Biosearch Tech.,第T-5060號)加1%明礬(Brenntag,第3501號)之PBS使小鼠免疫。藉由在免疫前每10分鐘輕柔倒轉混合物3-5次並維持1小時來製備TNP-KLH加明礬溶液。第5天,最後一次處理後,用CO2處死小鼠且進行心臟穿刺。使血液凝結30分鐘且在10,000rpm下在血清微量採血管中離心10分鐘。收集血清,等分於Matrix管中且儲存在-70℃下直至執行進一步分析。隨後經由ELISA量測血清中之TNP特異性IgG1、IgG2a、IgG3及IgM含量。使用TNP-BSA(Biosearch Tech.,第T-5050號)捕捉TNP特異性抗體。使用TNP-BSA(10μg/mL)塗覆384孔ELISA培養盤(Corning Costar)隔夜。隨後洗滌培養盤且使用10% BSA ELISA阻斷溶液(KPL)阻斷1小時。阻斷後,洗滌ELISA培養盤且連續稀釋血清樣品/標準物且使其結合於培養盤後維持1小時。洗滌培養盤,以1:5000稀釋Ig-HRP結合之二次抗體(山羊抗小鼠IgG1,Southern Biotech第1070-05號,山羊抗小鼠IgG2a,Southern Biotech第1080-05號,山羊抗小鼠IgM,Southern Biotech第1020-05號,山羊抗小鼠IgG3,Southern Biotech第1100-05號)且在培養盤上培育1小時。使用TMB過氧化酶溶液(SureBlue Reserve TMB,KPL)觀察抗體。洗滌培養盤,且視所分析之Ig而定,使樣品在TMB溶液中顯色約5-20分鐘。用2M硫酸終止反應,且在450nm之OD下讀取培養盤。
為了治療PI3Kδ介導之疾病,諸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本發明化合物可在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習知載劑、佐劑及媒劑的劑量單位調配物中經口、非經腸、藉由吸入噴霧、經直腸或局部投與。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非經腸包括皮下、靜脈內、肌肉內、胸骨內、輸注技術或腹膜內。
本文疾病及病症之治療亦欲包括向咸信需要預防性治療諸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及其類似疾病的個體(亦即動物,較佳哺乳動物,最佳人類)預防性投與本發明化合物、其醫藥鹽或任一者之醫藥組合物。
用本發明化合物及/或本發明組合物治療PI3Kδ介導之疾病、癌症及/或高血糖的給藥方案基於各種因素,包括疾病類型、患者之年 齡、重量、性別、醫學狀況、病狀之嚴重性、投藥途徑及所採用之特定化合物。由此,給藥方案可廣泛改變,但通常可使用標準方法來確定。每天每公斤體重約0.01mg至30mg、較佳約0.1mg至10mg/kg、更佳約0.25mg至1mg/kg數量級之劑量適用於本文所揭示之所用使用方法。
本發明之醫藥學活性化合物可根據習知藥學方法處理以產生用於向患者(包括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投與之醫藥劑。
對於經口投與,醫藥組合物可呈例如膠囊、錠劑、懸浮液或液體形式。醫藥組合物較佳製成含有既定量活性成分之劑量單位形式。舉例而言,其可含有的活性成分之量為約1至2000mg、較佳約1至500mg、更佳約5至150mg。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之適合每日劑量可視患者之狀況及其他因素而廣泛變化,但同樣可使用常規方法確定。
活性成分亦可藉由以具有適合載劑(包括生理食鹽水、右旋糖或水)之組合物形式注射來投與。每日非經腸給藥方案將為每公斤總體重約0.1mg至約30mg,較佳約0.1mg/kg至約10mg/kg,且更佳約0.25mg至1mg/kg。
可注射製劑(諸如無菌可注射水性或油性懸浮液)可根據已知使用適合分散劑或濕潤劑及懸浮劑之方法調配。無菌可注射製劑亦可為於無毒非經腸可接受之稀釋劑或溶劑中之無菌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例如於1,3-丁二醇中之溶液形式。尤其可採用之可接受之媒劑及溶劑為水、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及等張氯化鈉溶液。此外,無菌不揮發性油按照慣例用作溶劑或懸浮介質。為此目的,可採用任何溫和不揮發性油,包括合成單酸甘油酯或二酸甘油酯。另外,脂肪酸(諸如油酸)可用於製備可注射劑。
用於經直腸投與藥物之栓劑可藉由將藥物與適合非刺激性賦形劑(諸如可可脂及聚乙二醇,其在常溫下為固體但在直腸溫度下為液 體,因此將融於直腸中且釋放藥物)混合來製備。
本發明化合物之活性成分之合適局部劑量為0.1mg至150mg,每日投與1至4次,較佳1或2次。對於局部投藥,活性成分可佔調配物之0.001%至10% w/w,例如1重量%至2重量%,不過其可佔調配物之多達10% w/w,但較佳不超過5% w/w,且更佳為0.1%至1%。
適用於局部投與之調配物包括適用於穿透皮膚之液體或半液體製劑(例如搽劑、洗劑、軟膏、乳膏或糊劑)及適用於向眼腈、耳或鼻投與之滴劑。
為進行投藥,本發明化合物通常與一或多種適合於指定投藥途徑之佐劑組合。化合物可與乳糖、蔗糖、澱粉粉末、烷酸之纖維素酯、硬脂酸、滑石、硬脂酸鎂、氧化鎂、磷酸及硫酸之鈉鹽及鈣鹽、阿拉伯膠、明膠、褐藻酸鈉、聚乙烯基-吡咯啶及/或聚乙烯醇混合,且製錠或囊封以用於習知投藥。或者,本發明化合物可溶解於生理食鹽水、水、聚乙二醇、丙二醇、乙醇、玉米油、花生油、棉籽油、芝麻油、黃蓍膠及/或各種緩衝劑中。其他佐劑及投藥模式為藥物技術中所熟知。載劑或稀釋劑可包括時間延遲物質(諸如單獨或含有蠟之單硬脂酸甘油酯或二硬脂酸甘油酯)或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之其他物質。
醫藥組合物可製成固體形式(包括顆粒、散劑或栓劑)或液體形式(例如溶液、懸浮液或乳液)。醫藥組合物可經受習知醫藥操作(諸如滅菌)及/或可含有習知佐劑(諸如防腐劑、穩定劑、濕潤劑、乳化劑、緩衝劑等)。
用於經口投藥之固體劑型可包括膠囊、錠劑、丸劑、散劑及顆粒。在該等固體劑型中,可將活性化合物與至少一種惰性稀釋劑(諸如蔗糖、乳糖或澱粉)混合。正常實務中,該等劑型亦可包含除惰性稀釋劑以外的其他物質,例如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在膠囊、錠劑 及丸劑之情況下,該等劑型亦可包含緩衝劑。此外,錠劑及丸劑可經製備而具有腸衣。
用於經口投與之液體劑型可包括含有此項技術中常用之惰性稀釋劑(諸如水)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乳液、溶液、懸浮液、糖漿及酏劑。該等組合物亦可包含佐劑,諸如濕潤劑、甜味劑、調味劑及芳香劑。
本發明化合物可具有一或多個不對稱碳原子,由此能夠以光學異構體形式以及其外消旋或非外消旋混合物形式存在。光學異構體可藉由根據習知方法,例如藉由形成非對映異構鹽、藉由用光學活性酸或鹼處理來解析外消旋混合物而獲得。適當酸之實例為酒石酸、二乙醯基酒石酸、二苯甲醯基酒石酸、二甲苯甲醯基酒石酸及樟腦磺酸,隨後藉由結晶分離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繼而自此等鹽釋放光活性鹼。用於分離光學異構體之不同方法包括使用對掌性層析管柱,其經最佳選擇以使對映異構體之分離程度達最大。另一可用方法包括藉由使本發明化合物與活化形式之光學純酸或光學純異氰酸酯反應來合成共價非對映異構分子。所合成之非對映異構體可藉由習知方式(諸如層析、蒸餾、結晶或昇華)分離,隨後進行水解以釋放對映異構純化合物。本發明之光學活性化合物亦可藉由使用活性起始物質來獲得。此等異構體可呈游離酸、游離鹼、酯或鹽之形式。
同樣,本發明化合物可以異構體形式(亦即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原子相對於彼此以不同方式排列的化合物)存在。詳言之,本發明化合物之伸烷基取代基通常且較佳如針對此等基團中每一者之定義中所示排列及插入分子中,其可自左向右讀取。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製備此等取代基之取向相對於分子中之其他原子相反的本發明化合物。亦即,欲插入之取代基可與上文所述相同,但其以相反取向插入分子中。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本發明化合物之 此等異構形式應視為涵蓋於本發明範疇內。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衍生自無機酸或有機酸之鹽形式使用。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乙酸鹽、己二酸鹽、褐藻酸鹽、檸檬酸鹽、天冬胺酸鹽、苯甲酸鹽、苯磺酸鹽、硫酸氫鹽、丁酸鹽、樟腦酸鹽、樟腦磺酸鹽、二葡糖酸鹽、環戊烷丙酸鹽、十二烷基硫酸鹽、乙烷磺酸鹽、葡糖庚酸鹽、甘油磷酸鹽、半硫酸鹽、庚酸鹽、己酸鹽、反丁烯二酸鹽、鹽酸鹽、氫溴酸鹽、氫碘酸鹽、2-羥基乙烷磺酸鹽、乳酸鹽、順丁烯二酸鹽、甲烷磺酸鹽、菸鹼酸鹽、2-萘磺酸鹽、草酸鹽、雙羥萘酸鹽、果膠酸鹽、過氧硫酸鹽、2-苯基丙酸鹽、苦味酸鹽、特戊酸鹽、丙酸鹽、丁二酸鹽、酒石酸鹽、硫氰酸鹽、甲苯磺酸鹽、甲磺酸鹽及十一烷酸鹽。此外,鹼性含氮基團可用以下試劑四級銨化,諸如:低碳烷基鹵化物,諸如甲基、乙基、丙基及丁基之氯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硫酸二烷酯,如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硫酸二丁酯及硫酸二戊酯;長鏈鹵化物,諸如癸基、月桂基、肉豆蔻基及十八烷基之氯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芳烷基鹵化物,如苯甲基及苯乙基之溴化物;及其他試劑。從而獲得水溶性或油溶性或水分散性或油分散性產物。
可用於形成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加成鹽的酸的實例包括無機酸,諸如鹽酸、硫酸及磷酸;及有機酸,諸如草酸、順丁烯二酸、丁二酸及檸檬酸。其他實例包括與鹼金屬或鹼土金屬(諸如鈉、鉀、鈣或鎂)之鹽或與有機鹼之鹽。
本發明範疇內亦涵蓋含有羧酸或羥基之基團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酯,包括本發明化合物之代謝不穩定酯或前藥形式。代謝不穩定酯為可產生例如血液含量增加且延長化合物之相應非酯化形式之功效的酯。前藥形式為投與時不為分子之活性形式但在一些活體內活動或生物轉型(諸如代謝,例如酶促或水解裂解)後變得具有治療活性的形 式。包括酯之前藥的一般討論參見Svensson及Tunek Drug Metabolism Reviews 165(1988)及Bundgaard 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1985)。經遮蔽羧酸根陰離子之實例包括各種酯,諸如烷基(例如甲基、乙基)、環烷基(例如環己基)、芳烷基(例如苯甲基、對甲氧基苯甲基)及烷基羰氧基烷基(例如特戊醯氧基甲基)。胺已經遮蔽為經芳基羰氧基甲基取代之衍生物,其藉由酯酶活體內裂解,從而釋放游離藥物及甲醛(Bungaard J.Med.Chem.2503(1989))。此外,含有酸性NH基之藥物(諸如咪唑、醯亞胺、吲哚及其類似物)已經N-醯氧基甲基遮蔽(Bundgaard,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1985))。羥基已經遮蔽為酯及醚。EP 039,051(Sloan及Little,4/11/81)揭示曼尼希鹼異羥肟酸前藥、其製備及用途。本發明化合物之酯可包括例如甲酯、乙酯、丙酯及丁酯,以及酸性部分與含有羥基之部分之間形成的其他適合酯。代謝不穩定酯可包括如下基團之酯,例如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異丙氧基甲基、α-甲氧基乙基、諸如α-((C1-C4)烷氧基)乙基(例如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乙基、丙氧基乙基、異丙氧基乙基等)之基團;2-側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諸如5-甲基-2-側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等;C1-C3烷基硫基甲基,例如甲基硫基甲基、乙基硫基甲基、異丙基硫基甲基等;醯氧基甲基,例如特戊醯氧基甲基、α-乙醯氧基甲基等;乙氧基羰基-1-甲基;或α-醯氧基-α-取代之甲基,例如α-乙醯氧基乙基。
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以結晶固體形式存在,其可自常用溶劑(諸如乙醇、N,N-二甲基-甲醯胺、水或其類似物)結晶。由此,本發明化合物之結晶形式可以母體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多晶型物、溶劑合物及/或水合物形式存在。所有該等形式亦視為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儘管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單獨活性醫藥劑形式投與,但其亦可與 一或多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他藥劑組合使用。當以組合形式投與時,治療劑可調配成同時或不同時間給與之各別組合物,或治療劑可以單一組合物形式給與。
上述僅說明本發明且不欲將本發明限於所揭示化合物。預期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之變化及改變屬於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定義之本發明之範疇及性質內。
由以上所述,熟習此項技術者可輕易地確定本發明之主要特徵且在不背離其精神及範疇下可進行本發明之各種改變及修正以使其適合各種用法及狀況。

Claims (22)

  1. 一種化合物,其係選自: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7.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結構: 或其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2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0.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3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1.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2.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5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3.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4.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7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5.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8之化合物;及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劑。
  16.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Sjoegren's syndrome)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2之化合物之步驟。
  17.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3之化合物之步驟。
  18.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 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之步驟。
  19.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5之化合物之步驟。
  20.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之步驟。
  21.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 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7之化合物之步驟。
  22.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哺乳動物之病狀的方法,該病狀係選自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發炎性眼病、發炎性或不穩定膀胱病症、具有發炎組分之皮膚病、慢性發炎病狀、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病狀及過敏,該方法包含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8之化合物之步驟。
TW102113343A 2013-04-15 2013-04-15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TW201439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3343A TW201439081A (zh) 2013-04-15 2013-04-15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3343A TW201439081A (zh) 2013-04-15 2013-04-15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9081A true TW201439081A (zh) 2014-10-16

Family

ID=52113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3343A TW201439081A (zh) 2013-04-15 2013-04-15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390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3704B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JP5732701B2 (ja) 3−置換キノリンまたはキノキサリン誘導体およびホスファチジルイノシトール3−キナーゼ(pi3k)阻害剤としてのそれらの使用
US8633313B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US7919498B2 (en) Substituted pyrazolo[3,4-d]pyrimidines as PI3K inhibitors
US8754089B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US8759371B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US20130085131A1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US8835432B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JP2013543000A (ja) 複素環化合物およびその使用
US20130267526A1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US20140031355A1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HUE028954T2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TW201202219A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JP2013533884A (ja) Pi3k活性阻害剤としての複素環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らの使用
US20130079342A1 (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TW201439081A (zh) 雜環化合物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