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6614A -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6614A
TW201436614A TW102137088A TW102137088A TW201436614A TW 201436614 A TW201436614 A TW 201436614A TW 102137088 A TW102137088 A TW 102137088A TW 102137088 A TW102137088 A TW 102137088A TW 201436614 A TW201436614 A TW 2014366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ath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 nod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7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6152B (zh
Inventor
Takahisa Suzuki
Koichiro Yamashita
Hiromasa Yamauchi
Toshiya Otomo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36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6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6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61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04W40/10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based on available power or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4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for recovering from a failure of a protocol instance or entity, e.g. service redundancy protocols, protocol state redundancy or protocol service re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multi hop networks, e.g.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在感測器節點(101-5)之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情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使對於以感測器節點(101-7)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之一部分,以不經由感測器節點(101-5)之路徑來傳輸。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對於以感測器節點(101-7)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變更在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3)的分割比例,藉此改變被轉送之資料量的分配,使感測器網路內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均等化。

Description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本發明有關於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先前,利用電池驅動之複數個機器,進行並聯處理之手法,已知有根據機器之電池剩餘量,以及與其他機器之通信距離,決定對機器之分配處理(例如,參照下列專利文獻1)。
另外,已知者有在預定空間分散複數個具有感測器之無線終端機,可使其等協調並採取環境或實體之狀況的感測器網路(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系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65166號公報
但是,藉由多躍程通信傳輸資料之情況時,由於資料之傳輸路徑之不同,會使通信節點間之資料轉送量不同,所以會有各個通信節點之消耗電力量成為不均之問題。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可以達成各個通信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之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依照本發明之一態樣,提案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和資訊處理程式,其係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本身裝置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所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任一通信節點;根據上述傳輸資訊,從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中,選擇該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所轉送之委託資訊或 處理結果;在選擇了上述委託資訊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1收集裝置,到與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相關的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在選擇了上述處理結果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與上述處理結果相關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到上述第2收集裝置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
依照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案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和資訊處理程式,其係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本身裝置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通信節點;導出根據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之上述複數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所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第1通信節點,及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消耗電力量比所選擇之上 述第1通信節點少之第2通信節點;從上述複數條路徑,特定出包含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在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中,將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且用以表示將關於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上述委託資訊和上述處理結果,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之資訊。
另外,依照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案一種通信方法、通信節點,其係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收集裝置藉由多躍程通信傳輸委託執行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或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之路徑上之各個通信節點係執行下述處理:接收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在接收到之上述經由資訊所含之上述委託資訊所示之委託對象為本身通信節點之情況時,根據上述委託資訊執行上述資料處理;當分割資訊係被包含在所接收到之上述經由資訊之情況,若本身通信節點為下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與上述複數個傳輸對象之各者對應之包含根據上述分割資訊所示之比例所分割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若本身通信節點不為上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包含上述分割之資訊及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其中,該分割資訊係表示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並使其傳輸至複數個傳輸對象之上述路徑上之任一通信節點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 結果之比例;當上述經由資訊未包含上述分割資訊之情況時,產生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以及將所產生之上述經由資訊發送到上述路徑中之本身通信節點之傳輸對象。
另外,依照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案一種系統,具有:第1收集裝置;與上述第1收集裝置不同之第2收集裝置;複數個通信節點,藉由多躍程通信,利用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傳輸彼此互異之資料;以及資訊處理裝置,可分別與上述第1收集裝置和上述第2收集裝置通信,並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上述資訊處理裝置係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資訊處理裝置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判斷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所各別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中,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未滿臨限值;以及在上述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將上述傳輸資訊發送 到上述第1收集裝置,藉此,根據上述傳輸資訊,使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
若依照本發明之一態樣,則可以達成各個通信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100‧‧‧資訊處理裝置
101‧‧‧感測器節點
200‧‧‧感測器網路
201-1‧‧‧第1收集裝置
201-2‧‧‧第2收集裝置
300‧‧‧系統
301‧‧‧伺服器
400‧‧‧匯流排
401‧‧‧CPU
402‧‧‧ROM
403‧‧‧RAM
404‧‧‧碟型媒體驅動機
405‧‧‧碟型媒體
406‧‧‧網路I/F
407‧‧‧輸入裝置
408‧‧‧輸出裝置
500‧‧‧內部匯流排
501‧‧‧微處理機
502‧‧‧感測器
503‧‧‧無線通信電路
504‧‧‧RAM
505‧‧‧ROM
506‧‧‧非揮發性記憶體
507‧‧‧天線
508‧‧‧擷能器
509‧‧‧電池
510‧‧‧電力管理單元
600‧‧‧匯流排
601‧‧‧CPU
602‧‧‧ROM
603‧‧‧RAM
604‧‧‧非揮發性記憶體
605‧‧‧I/O電路
606‧‧‧天線
607‧‧‧無線通信電路
608‧‧‧網路I/F
700‧‧‧路徑資訊
701‧‧‧第1取得部
702‧‧‧第2取得部
703‧‧‧記憶部
704‧‧‧初期配置部
705‧‧‧導出部
706‧‧‧節點選擇部
707‧‧‧判斷部
708‧‧‧分割比例變更部
709‧‧‧處理量變更部
711‧‧‧使用者介面部
712‧‧‧傳輸資訊產生部
713‧‧‧收發部
801‧‧‧資料選擇部
802‧‧‧特定部
803‧‧‧路徑選擇部
804‧‧‧判斷部
805‧‧‧資訊決定部
806‧‧‧產生部
901‧‧‧第2節點選擇部
902‧‧‧第1特定部
903‧‧‧第2特定部
904‧‧‧判斷部
905‧‧‧第1候補決定部
906‧‧‧第2候補決定部
907‧‧‧第3候補決定部
908‧‧‧產生部
1100‧‧‧傳輸資訊
1101‧‧‧輸入資料
1102‧‧‧大小
1103‧‧‧分割資訊
1104‧‧‧程式碼或程式之識別資訊
1701‧‧‧接收部
1702‧‧‧記憶部
1703‧‧‧執行部
1704‧‧‧產生部
1705‧‧‧發送部
1800‧‧‧經由資訊
1801‧‧‧輸出入資料
1802‧‧‧分割大小
1803‧‧‧分割資訊
1804‧‧‧程式碼或程式之識別資訊
i1,i2,i3‧‧‧重複數
rx-1,rx-2,rx-i,r1,r2,r3‧‧‧路徑
r21‧‧‧第1路徑
r22‧‧‧第2路徑
第1圖是表示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例的說明圖。
第2圖是表示感測器網路例的說明圖。
第3圖是表示系統之一實例的說明圖。
第4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
第5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
第6圖是表示收集裝置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
第7A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之功能構造的方塊圖(之1)。
第7B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之功能構造的方塊圖(之2)。
第8圖是分割比例變更部之詳細的方塊圖。
第9圖是處理量變更部之詳細的方塊圖。
第10圖是表示消耗電力量之算出例的說明圖。
第11圖是表示傳輸資訊例的說明圖。
第12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1)的說明圖。
第13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2)的說明圖。
第14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3)的說明圖。
第15圖是表示處理量變更例(之1)的說明圖。
第16圖是表示處理量變更例(之2)的說明圖。
第17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之功能構造的方塊圖。
第18圖是表示經由資訊例的說明圖。
第19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全體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
第20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均等化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
第21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分割比例變更處理步驟例(之1)的流程圖。
第22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分割比例變更處理步驟例(之2)的流程圖。
第23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量變更處理步驟例(之1)的流程圖。
第24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量變更處理步驟例(之2)的流程圖。
第25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量變更處理步驟例(之3)的流程圖。
第26圖是表示網路構造為複數個之情況時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步驟例(之1)的流程圖。
第27圖是表示網路構造為複數個之情況時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步驟例(之2)的流程圖。
第28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
第29圖是表示第1收集裝置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
第30圖是表示第2收集裝置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之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各個通信節點定為感測器網路系統內之感測器節點。例如,在感測器網路中,雖然各個感測器節點所具有之處理器之處理能力不高,但是因為感測器節點之數目大量至數千個、數萬個,所以感測器網路系統全體之處理能力變高。因此,在本發明實施形態中,於感測器節點不進行感測動作之期間,可以利用感測器網路作為計算機資源。例如,使感測器網路演算與重複間無關之迴圈並聯處理。
第1圖是表示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例之說明圖。在感測器網路中,藉由屬複數個通信節點之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之多躍程通信,經由複數條路徑,將互異之資料,從屬第1通信裝置之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屬第2通信裝置之第2收集裝置。因此,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係依照資料處理所需要之資料量,以及與資料處理有關之資料之收發所需要之通信量而決定。
依據傳輸路徑的不同,若各個感測器節點101在轉送之資料量多時,即使受委託之資料處理量少, 亦會有消耗電力量變多之情況。因此,在一部分之感測器節點101中,委託之資料處理和資料轉送之電力量,會有超過電池之蓄電量之情況。因為藉由多躍程通信轉送資料資料,所以若任何一個感測器節點101在電池耗盡時,會造成不能轉送資料,會有委託感測器網路之迴圈並聯處理未完成之可能性。因此,即使有多數之電池電量充分之感測器節點101,亦會不能委託感測器網路進行資料處理的情形。或者,若電池耗盡,則會造成不能進行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與本身節點有關之處理。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使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不超過可以蓄電在電池之電力量,所以藉由資訊處理裝置100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進行使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均等化之處理的電腦。在第1圖中,具有感測器節點101-1到感測器節點101-7。例如,委託感測器節點101-7實行之資料處理,其收發委託資訊之路徑存在有複數條。例如,具有從感測器節點101-3經由感測器節點101-5到達感測器節點101-7之路徑,和從感測器節點101-3經由感測器節點101-6到達感測器節點101-7之路徑等之2個路徑。
例如,在感測器節點101-5之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情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使委託在感測器節點101-7執行之資料處理的委託資訊之一部分,藉由迂迴感測器節點101-5之路徑傳輸。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100 係(1)對於委託感測器節點101-7執行之資料處理的委託資訊,藉由變更在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3的分割比例,來變更分配。藉此,亦可以使消耗電力量均一化。
另外,例如,在感測器節點101-5之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情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係(2)將委託感測器節點101-5執行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變更為別的路徑之感測器節點101-6。藉此,亦可以使消耗電力量均一化。
第2圖是表示感測器網路例之說明圖。感測器網路200係包含屬複數個通信節點之複數之感測器節點101。在感測器網路200中,具有藉由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間的多躍程通信,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第2收集裝置201-2轉送互異資料之複數條路徑(例如,rx-1,rx-2,...,rx-i)。第2圖之感測器節點101間係以實線連結,但是實際上是表示多躍程通信之路徑。將複數條路徑稱為網路構造或網路拓樸結構(topology),並將表示複數條路徑之資訊稱為路徑資訊。
對於感測器網路200之構建方法並沒有特別之限定,在此處簡單地說明其一實例。例如,首先,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a)藉由無線通信連接近距離無線可達範圍內之所有的附近的感測器節點101。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係(b)藉由多躍程通信,從第1收集裝置201-1將空的資料中繼轉送到周邊之感測器節點,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計測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最短躍程數。
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在(c)(a)中,於已連接之附近的感測器節點101中,以躍程數比本身感測器節點101少之感測器節點101作為母節點。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在具有連接關係之感測器節點101-1中,以躍程數較多之感測器節點101作為子節點。並且,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在具有連接關係之感測器節點101-1中,以躍程數相同之節點作為兄弟節點。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係於此時,切斷與兄弟節點之連接,對於母節點,若只有一個母節點則維持連接,若有複數個母節點之情況時,僅保留與最接近第1收集裝置201-1之母節點的連接,而切斷其以外的連接。藉此,可以構建感測器網路200。
另外,第2收集裝置201-2藉由從各個感測器節點101回收連接的感測器節點101之資訊,可以取得已構建之網路構造。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並不限於此種方法,而亦可以利用以各種方法構建之網路。
另外,即使為相同之感測器網路200,依多躍程通信之路徑之不同,網路構造係成為複數個。對於收集裝置201,在此處舉2個為例,但是亦可以為1個或3個以上。
第3圖是表示系統之一實例之說明圖。在系統300中,進行迴圈處理委託之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利用感測器網路200執行迴圈處理。系統300係例如具有感測器網路200、屬複數個通信裝置之複數個收集裝置201、以及資訊處理裝置100。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經由網路NET 分別與複數個收集裝置201連接。
(資訊處理裝置100之硬體構造例)
第4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在第4圖中,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具有CPU401、ROM402、RAM403、碟型媒體驅動機404、及碟型媒體405。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具有網路I/F406、輸入裝置407、及輸出裝置408。另外,各部係分別藉由匯流排400連接。
在此,CPU401係掌管資訊處理裝置100全體之控制。ROM402係記憶開機程式等之程式。RAM403係使用作為CPU401之工作區域之記憶部。碟型媒體驅動機404係依照CPU401之控制,控制對碟型媒體405之資料之讀取/寫入。碟型媒體405係記憶以碟型媒體驅動機404之控制所寫入之資料。碟型媒體405可舉例如磁碟、光碟等。
網路I/F406係經由通信線路連接到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網際網路等之網路NET,經由此網路NET連接到其他裝置。另外,網路I/F406係擔任網路NET和內部之介面,控制來自外部裝置之資料之輸出入。網路I/F406可舉例如採用數據機或LAN配接器等。
輸入裝置407係鍵盤、滑鼠、觸控面板等,藉由使用者的操作,進行各種資料之輸入之介面。另外,輸入裝置407可以取入來自攝影機之影像或動畫。另外,輸入裝置407亦可以取入來自麥克風之聲音。輸出裝置408 係依照CPU401之指示輸出資料之介面。輸出裝置408可舉例如顯示器或印表機等。
(感測器節點101之硬體構造例)
第5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感測器節點101係具有微處理機(以下稱為「MCU(Micro Control Unit)」)501、感測器502、無線通信電路503、RAM504、ROM505、非揮發性記憶體506、天線507、擷能器508、電池509、及電力管理單元(Power Management Unit;PMU)510。感測器節點101係具有內部匯流排500,用來連接MCU501、感測器502、無線通信電路503、RAM504、ROM505、及非揮發性記憶體506。在第5圖中,以虛線箭頭表示電力線,在第5圖中,以實線箭頭表示資料線。
感測器502係檢測設置位置之預定之變位量。感測器502係例如可以使用檢測設置位置之壓力之壓電元件、檢測溫度之元件、檢測光之光電元件等。天線507係收發與收集裝置201無線通信之電波。無線通信電路503(RF(Radio Frequency))係將已接收到之無線電波作為接收信號輸出,並將發送信號以無線電波經由天線507發送。
MCU501係處理感測器502所檢測到之資料。RAM504係儲存在MCU501中的處理之暫時資料。RAM504係儲存在MCU501中的處理之暫時資料。ROM505係儲存MCU501執行之處理程式等。非揮發性記憶體506 為可寫入之記憶體,且在電力供給中斷時等,亦可以保持已寫入之預定資料。例如,可寫入之非揮發性記憶體506可舉例如快閃記憶體。
擷能器508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之設置位置之外部環境,例如,光、振動、溫度、無線電波(接收電波)等之能量變化進行發電。擷能器508亦可以依照藉由感測器502所檢測到之變位量進行發電。電池509係儲存由擷能器508所發電之電力。亦即,感測器節點101不需要二次電池或外部電源等,可以在本身裝置之內部產生動作所必要之電力。PMU510係進行將電池509所儲存之電力供給到感測器節點101之各部作為驅動電源之控制。
(收集裝置201之硬體構造例)
第6圖是表示收集裝置之硬體構造例的方塊圖。與感測器節點101不同地,收集裝置201係根據外部電源進行動作。收集裝置201係具有比感測器節點101之MCU501高性能之處理機(CPU601)、大容量之ROM602、RAM603、非揮發性記憶體604、及介面(I/O(Input/Output))電路605。收集裝置201係具有匯流排600,用來連接CPU601、ROM602、RAM603、非揮發性記憶體604、及I/O電路605。
另外,在I/O電路605中,網路I/F608係與天線606和無線通信電路(RF)607連接。藉此,收集裝置201可以經由天線606和無線通信電路607,與感測器節點101無線通信。另外,收集裝置201可以經由網路I/F608, 藉由TCP/IP之協定處理等,經由網際網路等之網路NET與資訊處理裝置100、伺服器301或使用者終端機等之外部裝置進行通信。
(資訊處理裝置100之功能構造例)
第7A圖及第7B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之功能構造的方塊圖。圖8是分割比例變更部之詳細的方塊圖。圖9是處理量變更部之詳細的方塊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具有使用者介面部711、傳輸資訊產生部712、及收發部713。
使用者介面部711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資料處理委託等之命令。另外,使用者介面部711係進行資料處理委託之處理結果之顯示。具體而言,使用者介面部711係經由輸入裝置407受理命令,並藉由輸出裝置408輸出處理結果。
傳輸資訊產生部712係對於感測器網路200產生使用者委託之資料處理之傳輸資訊。傳輸資訊產生部712之詳細係於後面說明。
收發部713係將由傳輸資訊產生部712所產生之傳輸資訊發送到第1收集裝置201-1。另外,收發部713係從第2收集裝置201-2接收處理結果。具體而言,收發部713係例如,藉由網路I/F406而實現。
其次,詳細地說明傳輸資訊產生部712。如第7B圖所示,傳輸資訊產生部712係具有第1取得部701、第2取得部702、記憶部703、初期配置部704、導出部705、 節點選擇部706、判斷部707、分割比例變更部708、及處理量變更部709。記憶部703係例如藉由RAM403而實現。記憶部703以外之各部之處理,係例如編碼為記憶在CPU401可存取之記憶裝置中之資訊處理程式。然後,CPU401從記憶裝置讀出資訊處理程式,執行編碼為資訊處理程式之處理。藉此,實現各部之處理。另外,各部之處理結果係例如記憶在RAM403、碟型媒體405等之記憶裝置。
第1取得部701係取得路徑資訊700並寫入記憶部703,該路徑資訊700係表示藉由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間的多躍程通信,將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201-1轉送到第2收集裝置201-2之複數條路徑。複數條路徑可為如第2圖所說明之實例。其取得形式,可以經由網路NET,從伺服器301等之其他裝置取得,亦可為受理輸入裝置407之輸入,或可以從碟型媒體405等之記憶裝置讀出。
<初期配置>
其次,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利用初期配置部704進行初期配置。初期配置方法可舉例如,初期配置部704係將與迴圈有關之重複數分割成為N等分,將與分割後之重複數有關之資料處理分配給各個感測器節點101。對於端數之重複,初期配置部704係以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迴圈之重複數盡量均一之方式,分配給各個感測器節點101。 例如,初期配置部704係在將10圈之迴圈處理分成4個之情況時,以2、2、3、3之方式分割。不論是分割為2、3、2、3或3、3、2、2皆可,在初期配置之時點可以不特別限定。
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只有1個之情況時,於路徑上之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係成為轉送委託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在此,將委託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稱為輸入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有複數條之情況時,在屬路徑之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亦可以分割輸入資料。初期配置部704係以屬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分支數來將輸入資料等分割之方式,決定傳輸路徑。
對於輸出資料亦同樣地,從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來看,到第2通信路徑為止之路徑只有1條之情況時,於路徑上之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係成為轉送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在此,將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稱為輸出資料。從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到第2收集裝置201-2之路徑有複數條之情況時,在屬路徑之分支點之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亦可以分割已在某一個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輸出資料。初期配置部704係以屬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分支數來將輸出資料等分割之方式,決定傳輸路徑。
初期配置部704可以藉由決定分別對於全部 之感測器節點101委託執行之輸入資料和輸出資料之初期配置中之傳輸路徑,算出經由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輸出入資料量(Dh)。並且,初期配置部704係產生傳輸資訊1100並寫入記憶部703,該傳輸資訊1100係表示傳輸路徑、及傳輸路徑所含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執行資料處理之感測器節點101。
或者,第2取得部702係取得傳輸資訊1100並寫入記憶部703。取得形式可以經由使用者由輸入裝置407輸入,亦可以由讀出被記憶在碟型媒體405等之記憶裝置之傳輸資訊1100而取得。在此,所取得之傳輸資訊1100可以是由初期配置部704所獲得之傳輸資訊1100,亦可以是由使用者作成之傳輸資訊1100。或者,所取得之傳輸資訊1100亦可以是在由後面所述之分割比例變更部708或處理量變更部709變更處理量或分割比例之後,再度取得之傳輸資訊1100。傳輸資訊1100係對於複數個資料處理,表示在複數條路徑中之傳輸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和處理結果之傳輸路徑,及傳輸路徑所含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執行資料處理之感測器節點101。傳輸資訊1100之詳細實例係使用第11圖於後面說明。
第10圖是表示消耗電力量之算出例的說明圖。在第10圖之實例中,輸入或輸出係表示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附加在輸入或輸出之號碼係表示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在第10圖之實例中,例如,母節點為如具有複數個合流點之感測器節點101-3時,因 為通信量增加,所以消耗電力量變多。
導出部705係導出根據路徑資訊700和傳輸資訊1100之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例如,將每1次重複之輸出入資料量,預先記憶在RAM403、碟型媒體405等之記憶裝置。導出部705可以根據每1次重複之輸出入資料量,算出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量(C)和委託之資料處理之輸出入資料量(Dh),以及轉送之輸入資料量(Di)和轉送之輸出資料量(Do)。
在多躍程通信方式之感測器網路200中,輸入資料係從第1收集裝置201-1經由數個母節點,到達委託對象之感測器節點101。如上所述,母節點係表示在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路徑上,轉送該資料處理之輸入資料之感測器節點101。並且,藉由委託對象之感測器節點101,資料處理後之輸出資料係經由數個子節點發送到第2感測器節點101。如上所述,子節點系表示在從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到第2收集裝置201-2之路徑上,轉送該資料處理之輸出資料之感測器節點101。
因此,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係取決於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其資料處理之輸出入資料之通信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及轉送輸出入資料之通信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
對此,導出部705係從感測器節點101之設 計資訊,取得每單位資料處理量之消耗電力量(Pp)、每單位資料處理量之發送電力量(Ps)、及每單位資料處理量之接收電力量(Pr)。對於感測器節點101之設計資訊,可以經由網路NET,從伺服器301取得,亦可以由使用者輸入。關於設計資訊係預先記憶在RAM403,碟型媒體405等之記憶裝置。導出部705係根據以下之式(1),算出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
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C×Pp+I×Pr+O×Ps+Dh×(Pr+Ps)...(1)
I為接收之資料量,O為發送之資料量。舉第10圖之感測器節點101-3為例時,可以算出輸出資料1、2、4、5之接收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及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量(C)、輸入資料量(Di)及輸出資料量(Do)。導出部705係根據輸入資料3算出資料處理量(C),根據輸入資料3和輸出資料3算出輸出入資料量(Dh)。導出部705係由輸出資料1、2、4、5算出接收之資料量(I)和發送之資料量(O)。然後,導出部705係將算出之各個資訊代入式(1),藉以導出感測器節點101-3之消耗電力量。
第11圖是表示傳輸資訊例的說明圖。傳輸資訊1100係包含關於委託之資料處理之輸入資料1101、該輸入資料之大小1102、分割資訊1103、及與迴圈處理有關之資料處理之程式碼或程式之識別資訊1104。在分割資訊1103中,包含表示在屬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亦即, 在具有複數之子節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各個子節點以何種程度之比例分割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之資訊。例如,分割資訊1103係表示在感測器節點101-3中,將感測器節點101-1之輸出資料,分割成為50[%]之資料送到感測器節點101-4,50[%]之資料送到感測器節點101-5之資訊。傳輸資訊1100係具有此輸出資料所經由之全部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之分割資訊1103。
其次,說明均等化。如第1圖所說明之方式,均等化可舉例如資料處理之變更、及在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分割比例之變更。資訊處理裝置100可以只進行資料處理之變更、及在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分割比例之變更之任一方。或者,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例如,亦可以在進行其一方而無法變更之情況時,進行其另外一方。並且,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在即使如此亦不能變更之情況時,亦可設為不能對此感測器網路200委託迴圈處理。
首先,節點選擇部706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選擇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任一感測器節點101。例如,節點選擇部706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選擇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消耗電力量最多之感測器節點101。
另外,判斷部707係在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中,比較委託對象為其他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輸出入資料之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及委託所 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例如,判斷部707係藉由比較2個消耗電力量,判斷哪一個消耗電力量較多。
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轉送之輸出入資料之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情況時,分割比例變更部708係變更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轉送之輸出入資料之傳輸路徑。分割比例變更部708係具有資料選擇部801、特定部802、路徑選擇部803、判斷部804、資訊決定部805、及產生部806。
另外一方面,委託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情況時,處理量變更部709係將委託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變更為其他之感測器節點101。處理量變更部709係具有第2節點選擇部901、第1特定部902、第2特定部903、判斷部904、第1候補決定部905、第2候補決定部906、第3候補決定部907、及產生部908。
在此,首先在說明依分割比例變更部708之分割比例變更例後,說明依處理量變更部709之處理量變更例。
<分割比例變更例>
第12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1)的說明圖。如上所述,節點選擇部706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選擇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任一感測器節點101。在第12 圖之實例中,選擇感測器節點101-B。在此,將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簡稱為選擇感測器節點101。
其次,資料選擇部801係根據傳輸資訊1100,在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中,選擇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依節點選擇部706轉送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感測器節點101-B轉送之資料係輸入資料INC、IND、及輸出資料OUTA。關於輸入資料INB及輸出資料OUTB,因為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為感測器節點101-B之資料,所以不是轉送之資料。例如,資料選擇部801係選擇選擇感測器節點101轉送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中,大小為最大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在第12圖之實例中,選擇了對感測器節點101-D之輸入資料IND。
第13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2)的說明圖。特定部802係在已選擇輸入資料之情況時,檢索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所選擇之輸入資料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感測器節點101為止之路徑。然後,特定部802係在所檢索到之路徑中,特定不經由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另外一方面,特定部802係在已選擇輸出資料之情況時,檢索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輸出資料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感測器節點101到第2收集裝置201-2為止之路徑。然後,特定部802係在所檢索到之路徑中,特定不經由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在第13圖之實例中,因為選擇了輸入資料IND,所以從第1收集裝置201-1 到感測器節點101-D為止之路徑r1~r3中,特定出不經由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r2,r3。
因為所特定出之路徑為複數條,所以路徑選擇部803係選擇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在第13圖之實例中,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於路徑r2為70,於路徑r3為60,所以路徑選擇部803係選擇路徑r3。判斷部804係判斷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在臨限值以上。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具有之電池509的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更具體而言,例如,臨限值可以為可蓄電之電力量本身,亦可以成為考慮到估計誤差而從可蓄電之電力量減去一定比例之值。
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臨限值以上之情況時,產生部806係產生表示藉由所讀出之傳輸資訊1100所示之傳輸路徑來傳輸之資訊。例如,產生部806亦可以產生表示分割比例之變更失敗之資訊。
另外,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產生部806係產生表示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所選擇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
另外,資訊決定部805係在所選擇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中,決定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之資料。具體而言,資訊決定部805係根據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和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 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之資料。更具體而言,例如,資訊決定部805係計算「(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一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例如,資訊決定部805係藉由算出與所計算得之電力量對應之資料量,於所選擇之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中,決定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之資料。
然後,產生部806係產生表示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由資訊決定部805決定之資料之資訊。具體而言,產生部806係產生傳輸資訊1100所示之傳輸路徑以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被決定之資料之方式經變更後的傳輸資訊1100。更具體而言,產生部806係重新產生傳輸資訊1100所含之分割資訊之分割比例經變更後之傳輸資訊1100。在第13圖之實例中,從選擇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90,減去路徑r3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60,再除以2,其結果為15。並且,以與15之消耗電力量相當之在路徑r1流動之委託資訊之一部分在路徑r3流動之方式,產生部806係變更屬各個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分割比例。
第14圖是表示分割比例變更例(之3)的說明圖。在第14圖之實例中,輸入資料IND係由第1收集裝置201-1分割為IND-1和IND-2。輸入資料IND-1係以經由感測器節點101-A之路徑傳輸,輸入資料IND-1係以經由感測器節點101-E和感測器節點101-F之路徑傳輸。在第14圖中,表示根據重新產生之傳輸資訊1100,藉由導 出部705再度導出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實例。即使是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亦成為75。因此,相較於變更前,感測器網路200內之消耗電力量係均等化。
<處理量變更例>
第15圖是表示處理量變更例(之1)的說明圖。在第15圖之實例中,表示第1收集裝置201-1、第2收集裝置201-2、及A~I之感測器節點10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詳細的導出方法係與上述之實例相同。在各個感測器節點101旁之文字方塊中,表示與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處理及通信有關之消耗電力量。例如,在感測器節點101-A中,資料處理之消耗電力量為10,用來收發資料處理之輸出入資料之消耗電力量(圖中之「A:」所示者)為10。再者,用來收發經由感測器節點101-A之輸入資料之消耗電力量(圖中分別以「B~E:」表示者)分別為10。因此,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為60。在此省略對於其他感測器節點101旁之文字方塊之詳細說明。
首先,如上所述,節點選擇部706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選擇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任一感測器節點101。例如,節點選擇部706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選擇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消耗電力量最多之第1感測器節點101。在第15圖之實例中,選擇感測器節點101-A作為第1感測器節點101。在此,藉由將第1感測器節點101成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移動到別 的感測器節點101,以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均一化。
其次,第2節點選擇部901係在感測器節點101之中,選擇消耗電力量比第1感測器節點101少之第2感測器節點101。更具體而言,例如,第2節點選擇部901係在感測器節點101之中,選擇消耗電力量最少之第2感測器節點101。在第15圖之實例中,選擇感測器節點101-G作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
第1特定部902及第2特定部903係從複數條之路徑中,特定包含所選擇之第2感測器節點之路徑。判斷部904係判斷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在臨限值以上。在此的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臨限值以上之情況時,第2節點選擇部901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重新選擇完成選擇的感測器節點101以外之感測器節點101。
另外,第1特定部902係特定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第2感測器節點101為止之第1路徑r21。第1特定部902係在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第2感測器節點101為止之第1路徑為複數條之情況時,以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作為第1路徑r21。
第2特定部903係特定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第2感測器節點101到第2收集裝置201-2為止之第2路徑r22。第2特定部903係在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為從第2感測器節點101到第2收集裝置201-2為止之路徑為複數調之情況時,以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作為第2路徑r22。
判斷部904係判斷所特定之第1路徑r21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為臨限值以上,並判斷所特定之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為臨限值以上。在此之2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之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第2節點選擇部901係在第1路徑r21和第2路徑r22之任一方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臨限值以上之情況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重新選擇完成選擇以外之第2感測器節點101。更具體而言,第2節點選擇部901係根據所導出之消耗電力量,從複數個感測器節點101中之完成選擇的感測器節點101以外之感測器節點101,重新選擇消耗電力量最少之第2感測器節點101。
在第15圖之實例中,沒有第2路徑r22,而第1路徑r21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超過臨限值。在第1路徑r21和第2路徑r22之任一方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未超過臨限值之情 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可以將委託感測器節點101-A執行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移到感測器節點101-G。因此,接著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決定在委託感測器節點101-A執行之資料處理中,可以移動何種程度之資料處理量。
將委託感測器節點101-A執行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變更為感測器節點101-G時,在感測器節點101-G中,輸出入資料量亦隨著資料處理增加之部分而增加。伴隨於此,包含感測器節點101-G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亦增加用於與感測器節點101-G有關之輸出入資料之收發之消耗電力量。在此,為了演算的簡化,增加部分之輸出入資料係定為通過特定之第1路徑r21和第2路徑r22。因此,在第1路徑r21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中,相當於其輸入資料之收發相當之消耗電力量係增加達感測器節點101-G之輸入資料之增加部分。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亦同樣地,相當於其輸出資料之收發之消耗電力量係增加達感測器節點101-G之輸出資料之增加部分。
因此,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在藉由將資料處理從感測器節點101-A移到感測器節點101-G,來使消耗電力量均等化之情況時,使感測器節點101-G之消耗電力量不超過臨限值。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再者,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使依照增加之輸出入資料而增加之第1路徑r21及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不超過臨限值。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 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決定第1路徑r21或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不超過資料處理量變更後之感測器節點101-A之消耗電力量之資料處理量。但是,因為各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增加量相同,所以對於第1路徑r21、第2路徑r22、和其各別的路徑上之消耗電力量最大之感測器節點101,亦可以使消耗電力量不超過臨限值。
因此,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在委託第1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中,決定使委託對象成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之第1候補。例如,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根據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和第1路徑r21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來決定第1候補。
具體而言,例如,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從隨著資料處理之移動之感測器節點101-A之消耗電力量的減少之部分,算出感測器節點101-A與感測器節點101-F之消耗電力量成為均等之重複數。更具體而言,例如,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計算「(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第1路徑r21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其次,例如,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輸入資料量。然後,例如,第1候補決定部905係算出與所算出之輸入資料量對應之第1重複數(i1)。
第2候補決定部906係在委託第1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中,決定使委託對象成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之第2候補。第2候補決定部906係根據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與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來決定第2候補。更具體而言,例如,第2候補決定部906係計算「(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其次,例如,第2候補決定部906係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輸出資料量。然後,例如,第2候補決定部906係算出與所算出之輸出資料量對應之第2重複數(i2)。在圖之實例中,第1路徑r21上消耗電力量最大之感測器節點101為感測器節點101-F。另外,因為感測器節點101-G與第2收集裝置201-2直接進行通信,所以沒有受到感測器節點101-G之輸出資料增加之影響的其他之感測器節點101。
另外,第3候補決定部907係在委託第1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中,決定使委託對象成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處理之第3候補。具體而言,根據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與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來決定第3候補。具體而言,第3候補決定部907係算出在將資料處理從感測器節點101-A移到感測器節點101-G時,使感測器節點101-A和感測器節點101-G之消耗電力量均等之重複數。具體而言,例如,第3候補決定部907係算出「(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 電力量-第2路徑r22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其次,例如,第3候補決定部907係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資料處理量。然後,例如,第3候補決定部907係算出與所算出之資料處理量對應之第3重複數(i3)。
產生部908係在第1候補、第2候補、及第3候補中,產生表示與處理量最少之候補對應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成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資訊。具體而言,產生部908係比較第1重複數(i1)、第2重複數(i2)、及第3重複數(i3),並選擇最小之重複數。然後,產生部908係產生表示與最小之重複數對應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成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資訊。再者,產生部908係產生表示與該最小之重複數對應之資料處理之輸出入資料係經由第1路徑r21上、第2路徑r22上之其他感測器節點101之資訊。
具體而言,產生部908係將傳輸資訊1100所示之委託第1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資料處理的委託對象,變更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然後,產生部908係將所讀出之傳輸資訊1100所示之傳輸路徑,以藉由特定之路徑來傳輸委託第1感測器節點101執行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資訊和處理結果的方式來變更。藉此,產生部908係產生新的傳輸資訊1100。
第16圖是表示處理量變更例(之2)的說明圖。在圖之實例中,委託感測器節點101-A執行之資料處 理全部移到感測器節點101-G。因此,感測器節點101-G成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係從「10」成為「20」,感測器節點101-F中之感測器節點101-G之輸入資料成係從「10」成為「20」。
<複數個網路NET構造>
另外,在網路NET構造為複數個之情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對各個網路NET構造進行初期配置處理、消耗電力量之估計處理、及平均化處理。並且,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為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感測器節點101利用最小之網路NET構造,委託感測器網路200進行迴圈處理。
(感測器節點101之功能構造例)
第17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之功能構造的方塊圖。感測器節點101係包含接收部1701、記憶部1702、執行部1703、產生部1704、及發送部1705。接收部1701和發送部1705係例如,藉由無線通信電路503和天線507而實現。記憶部1702係例如,藉由RAM504或非揮發性記憶體506等而實現。
執行部1703和產生部1704之處理係例如,被編碼成為記憶在MCU501可存取之ROM505或非揮發性記憶體506等之記憶裝置之通信程式。並且,MCU501係從記憶裝置讀出通信程式,並執行編碼為通信程式之處理。藉此,實現執行部1703和產生部1704之處理。另外, 執行部1703與產生部1704之輸出資料係例如,被記憶在RAM504、非揮發性記憶體506等之記憶裝置。
接收部1701係接收包含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之經由資訊,並寫入記憶部1702。從記憶部1702讀出之經由資訊中包含輸入資料之情況時,執行部1703係判斷所讀出之經由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資料其所示之委託對象是否為本身感測器節點101。在此,將所讀出之經由資訊定為第1經由資訊。執行部1703係在第1經由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資料所示之委託對象為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情況時,根據輸入資料執行資料處理。
在第1經由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資料所示之委託對象為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情況時,產生部1704係產生包含執行部1703之輸出資料之第2經由資訊。另外,在第1經由資訊包含委託對象不是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輸入資料之情況時,產生部1704係產生在第1經由資訊包含委託對象不是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輸入資料之第2經由資訊。另外,在第1經由資訊包含輸出資料之情況時,產生部1704係產生包含輸出資料之第2經由資訊。
另外,產生部1704係在第1經由資訊包含分割資訊之情況時,判斷本身感測器節點101是否根據分割資訊進行分割。分割資訊係表示將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分割並傳輸到複數個傳輸對象之路徑上之任一感測器節點101分割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之比例。另外,分割資訊係具有表示是否對任一輸入資料或任一輸出資料進行分割之 資訊。
產生部1704係在判斷為進行分割之情況時,根據分割資訊所示之分割比例來分割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在即使第1經由資訊包含分割資訊但亦判斷為不進行分割之情況時,因為其分割資訊為轉送資料,所以產生部1704係產生包含該分割資訊之第2經由資訊。
然後,發送部1705係將由產生部1704產生之經由資訊,發送到本身感測器節點101之傳輸對象。
第18圖是表示經由資訊例的說明圖。經由資訊係具有輸出入資料1801、分割大小1802、分割資訊1803、及程式碼或程式之識別資訊1804。分割大小1802為輸出入資料之大小。在分割資訊1803包含表示在屬分支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中,各個子節點以何種程度之比例分割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並傳輸的比例之資訊。
在第18圖中,例如,表示感測器節點101-1為了發送到屬傳輸對象之感測器節點101-3而產生之經由資訊1800。另外,例如,分割資訊1803中亦可包含表示無關於子節點之有無而根據傳輸路徑之傳輸對象之資訊。藉此,各個感測器節點101可以判斷任一感測器節點101是否為傳輸對象。
(資訊處理裝置100進行之處理步驟)
第19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全體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可委託處理之感 測器網路200(步驟S1901),判斷是否可取得(步驟S1902)。例如,感測器網路200亦可以為複數個。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為了使感測器網路200進行處理而探索未進行感測動作之感測器網路200。感測器網路200之動作,可假定有2種:定期地進行感測並將感測資料發送到伺服器301、及在感測器節點101檢測到有任何異常時將檢測資訊發送到伺服器301。
特別是在定期地進行感測並將感測資料發送到伺服器301之情況時,資訊處理裝置100可以從伺服器301取得感測之間隔、或從上次進行感測起之經過時間等。因此,適於進行迴圈處理委託。例如,步驟S1902之判定是否可取得中,根據感測之間隔、或從進行上次感測起之經過時間等,判定是否可委託資料處理。再者,例如,步驟S1902之判定是否可取得中,亦可以判定是否為即使因委託之迴圈處理使得電池509之蓄電力耗盡,亦可在下次感測為止時充分充電之感測器網路200。
假如為可取得時(步驟S1902: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感測器節點101之蓄電容量和設計資訊(步驟S1903),進行初期配置(步驟S1904)。然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藉由初期配置所得之傳輸資訊1100,並將其記憶在記憶部1702(步驟S1905)。藉此,依步驟S1904,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可以藉由進行初期配置而取得傳輸路徑。
然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估計各個感測器 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步驟S1906),判斷是否可迴圈處理(步驟S1907)。是否可迴圈處理之詳細判定方法係使用第20圖進行說明。在不能進行迴圈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1907:No),回到步驟S1901。另一方面,在可進行迴圈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1907: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委託所選擇之感測器網路200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1908),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在不能取得之情況時(步驟S1902: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本身裝置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1909),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
第20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均等化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從未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中選擇消耗電力量最多之感測器節點101(步驟S2001)。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經由資料之收發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多於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步驟S2002)。
在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經由資料之收發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多於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情況時(步驟S2002: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進行變更分割比例之處理(步驟S2003),並判斷變更是否成功(步驟S2005)。在變更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5:Yes),回到步驟S2001。
當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經由資料之收發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在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以下之情況時(步驟S2002:No),資訊處理裝置100 係進行變更處理量之處理(步驟S2004),並判斷變更是否成功(步驟S2006)。在變更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6:Yes),回到步驟S2001。
在變更不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5: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進行變更處理量之處理(步驟S2007),並轉移到步驟S2009。在變更不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6: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進行變更分割比例之處理(步驟S2008),並轉移到步驟S2009。
在步驟S2007或步驟S2008之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變更是否成功(步驟S2009)。在變更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9:Yes),回到步驟S2001。在變更不成功之情況時(步驟S2009: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在臨限值以下(步驟S2010)。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
當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臨限值以下情況時(步驟S2010: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定為可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2011),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011中產生並輸出表示可進行迴圈處理之資訊。當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不在臨限值以下情況時(步驟S2010: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定為不可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2012),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012中產生並輸出表示不可進行迴圈處理之資訊。
使用第21圖和第22圖用來詳細地說明變更分割比例之處理和該變更之成功判定,並使用第23圖23~第25圖用來詳細地說明變更處理量之處理和該變更之成功判定。
第21圖和第22圖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分割比例變更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根據基於初期配置所產生之傳輸資訊1100,判斷是否有經由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步驟S2101)。在未有經由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101: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定為變更失敗(步驟S2109),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109中產生並輸出表示變更失敗之資訊。
在有經由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101: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從經由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資料中,選擇大小為最大之資料(步驟S2102)。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所選擇之資料是否為輸入資料(步驟S2103)。若為輸入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103:Yes),特定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所選擇之資料之委託對象之路徑(步驟S2104),並轉移到步驟S2106。若不為輸入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103:No),特定從所選擇之資料之委託對象到第2收集裝置201-2之路徑(步驟S2105),並轉移到步驟S2106。
在步驟S2104或步驟S2105之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特定各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感測器 節點101(步驟S2106),並選擇所特定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最少之路徑(步驟S2107)。在特定之路徑為複數條之情況時,進行步驟S2106和步驟S2107。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是否未滿臨限值(步驟S2108)。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當在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並非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步驟S2108:No),轉移到步驟S2109。
當在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步驟S2108: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所選擇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大之消耗電力量)/2」(步驟S2201)。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資料量(步驟S2202),並判斷是否為所算出之資料量>所選擇之資料之資料量(步驟S2203)。
在所算出之資料量>所選擇之資料之資料量之情況時(步驟S1902: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所選擇之資料全部經由所選擇之路徑之方式,變更在路徑上之分支點之分割比例(步驟S2204),並轉移到步驟S2206。在不是所算出之資料量>所選擇之資料之資料量之情況時(步驟S2203: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所選擇之資料中之所算出之資料量之資料經由所選擇之路徑之方式,變更在路徑上之分支點之分割比例(步驟S2205),並轉移到步驟 S2206。在步驟S2204或步驟S2205之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定變更成功(步驟S2206),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206中產生並輸出表示變更成功之資訊。
第23圖~第25圖25是表示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量變更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是否有以所選擇之第1感測器節點101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步驟S2301)。在此之第1感測器節點101係由第20圖之步驟S2001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
在未有所選擇之第1感測器節點101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2301: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定為變更失敗(步驟S2308),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308中產生並輸出表示變更失敗之資訊。在有所選擇之第1感測器節點101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2301: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從未選擇之感測器節點101中,選擇消耗電力量最少之感測器節點101作為第2感測器節點101(步驟S2302)。
其次,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斷判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是否未滿臨限值(步驟S2303)。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在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並非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步驟S2303: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轉移到步驟S2308。在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 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步驟S2303: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對於第2感測器節點101特定第1路徑和第2路徑(步驟S2304)。第1路徑係從第1收集裝置201-1到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路徑,第2路徑係從第2感測器節點101到第2收集裝置201-2之路徑。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檢索各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感測器節點101(步驟S2305),分別在第1路徑和第2路徑中,各選擇1個路徑上之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步驟S2306)。然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第1路徑和第2路徑雙方之路徑上,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未超過臨限值(步驟S2307)。在此之臨限值係例如,根據感測器節點101所具有之電池509可蓄電之電力量之值。在超過之情況時(步驟S2307:No),回到步驟S2302。
在未超過之情況時(步驟S2307: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第1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步驟S2401)。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輸入資料量(步驟S2402),並算出與所算出之輸入資料量對應之第1重複數i1(步驟S2403)。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第2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步驟S2404),並算出與所算出之電力量對應之輸出資料量(步驟S2405)。然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與 所算出之輸出資料量對應之第2重複數i2(步驟S2406),並轉移到步驟S2501。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第1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第2感測器節點101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2」(步驟S2501),並算出與所算出之消耗電力量對應之資料處理量(步驟S2502)。資訊處理裝置100係算出與所算出之資料處理量對應之第3重複數i3(步驟S2503),並比較第1重複數i1至第3重複數i3(步驟S2504)。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在第1感測器節點101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中,將最小之重複數部分之資料處理移動到第2感測器節點101(步驟S2505),並算出與移動部分之重複數對應之輸出入資料量(步驟S2506)。步驟S2505中之移動係表示變更委託對象。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通過第1路徑和第2路徑之方式,變更分支點中之分割比例(步驟S2507),並判定為變更成功(步驟S2508),而結束一連串之處理。例如,資訊處理裝置100亦可在步驟S2508中產生並輸出表示變更成功之資訊。從步驟S2401到步驟S2403之處理、從步驟S2404到步驟S2406之處理、及從步驟S2501到步驟S2503之處理之執行順序並未特別地限定。
第26圖和第27圖是表示網路構造為複數個之情況時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可委託處理之感測器網路200(步驟S2601),並判斷是否可取得(步驟S2602)。例如,感測器 網路200亦可以為複數個。另外,對於未進行可否委託迴圈處理之判定之感測器網路200之網路構造,例如,從伺服器301等之其他裝置取得。在不能取得之情況時(步驟S2602: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本身裝置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2706),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
若可取得(步驟S2602: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感測器節點101之蓄電容量和設計資訊(步驟S2603),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取得網路構造並選擇1個(步驟S2604),且進行初期配置(步驟S2605)。藉此,依步驟S2605,資訊處理裝置100係藉由進行初期配置而可以取得傳輸路徑。然後,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在所選擇之網路構造中,估計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步驟S2606),並轉移到步驟S2701。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是否可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2701)。對於可否進行迴圈處理之詳細判定方法,係如上述之第20圖所示。在不能進行迴圈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2701:No),轉移到步驟S2706。在可進行迴圈處理之情況時(步驟S2701: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是否有網路構造之候補(步驟S2702)。
在未有網路構造之候補之情況時(步驟S2702: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以所選擇之網路構造和所估計之消耗電力量記錄作為候補(步驟S2705),並轉移到步驟S2706。在有網路候補之情況時(步驟S2702: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比較網路構造之候補和所選擇之網路 構造中之各個感測器節點101之估計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步驟S2703)。
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所選擇之網路構造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是否為較少之一方(步驟S2704)。在所選擇之網路構造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為較少之一方之情況時(步驟S2704:Yes),轉移到步驟S2705。在所選擇之網路構造之感測器節點101之消耗電力量並非較少之一方之情況時(步驟S2704:No),轉移到步驟S2706。
其次,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是否有未選擇之網路構造(步驟S2706)。在有未選擇之網路構造之情況時(步驟S2706: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選擇未選擇之網路構造之1個(步驟S2707),並回到步驟S2605。
在沒有未選擇之網路構造之情況時(步驟S2706:No),資訊處理裝置100係判斷是否有網路構造之候補(步驟S2708)。在有網路構造之候補之情況時(步驟S2708:Yes),資訊處理裝置100係使用網路構造之候補,委託所選擇之感測器網路200進行迴圈處理(步驟S2709),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在沒有網路構造之候補之情況時(步驟S2708:No),回到步驟S2601。
(感測器節點101進行之處理步驟例)
第28圖是表示感測器節點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感測器節點101若接收資料(步驟S2801),則判斷是否 有完成接收之資料(步驟S2802)。在此,接收之資料和完成接收之資料均為內容不同之經由資訊1800。在有完成接收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802:Yes),感測器節點101係將接收資料和完成接收之資料合併(步驟S2803)。例如,具有複數個母節點之感測器節點101係因為輸入資料或輸出資料有被分割而發送之可能性,所以藉由步驟S2803進行合併。
在未有完成接收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802:No),或在步驟S2803之後,感測器節點101係判斷是否已從全部母節點接收資料(步驟S2804)。例如,感測器節點101亦可在預先具有表示傳輸路徑之資訊之情況時,根據表示傳輸路徑之資訊,進行在步驟S2804中之判斷。另外,例如,感測器節點101亦可以根據是否從最後接收到之資料之接收時刻起經過預定時間,進行在步驟S2804中之判斷。
在已從全部母節點接收到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2804:Yes),感測器節點101係根據委託對象為本身感測器節點之輸入資料,執行資料處理(步驟S2805),並根據接收到之資料所含之分割資訊,產生經由資訊(步驟S2806)。若沒有委託對象為本身感測器節點之輸入資料時,則不進行步驟S2805。感測器節點101係將所產生之經由資訊發送到屬委託對象之子節點(步驟S2807),並轉移至接收待機狀態(步驟S2808),且結束一連串之處理。
在未從全部母節點接收資料之情況時(步驟 S2804:No),轉移到步驟S2808。藉此,感測器節點101可以待機至接收全部之經由資訊為止。
(第1收集裝置201-1進行之處理步驟例)
第29圖是表示第1收集裝置201-1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第1收集裝置201-1係從資訊處理裝置100接收傳輸資訊1100(步驟S2901),並根據傳輸資訊1100所含之分割資訊,對每一個子節點產生經由資訊(步驟S2902)。然後,第1收集裝置201-1係將所產生之經由資訊發送到子節點(步驟S2903),並轉移為接收待機狀態(步驟S2904)。
(第2收集裝置201-2進行之處理步驟例)
第30圖是表示第2收集裝置201-2進行之處理步驟例的流程圖。第2收集裝置201-2係接收資料(步驟S3001),並判斷是否為完成接收之資料(步驟S3002)。在此,接收之資料和完成接收之資料均為內容不同之經由資訊1800。在判斷為有完成接收之資料情況時(步驟S3002:Yes),第2收集裝置201-2係將接收資料和完成之接收之資料合併(步驟S3003)。例如,第2收集裝置201-2亦可以依照重複之順序,將輸出資料重新排列並合併。
在判斷為未有完成接收之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3002:No),或在步驟S3003之後,第2收集裝置201-2係判斷是否已從全部母節點接收資料(步驟S3004)。在判斷為已從全部母節點接收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3004:Yes), 第2收集裝置201-2係將所合併之資料發送到伺服器301或資訊處理裝置100(步驟S3005)。
在判斷為未從全部母節點接收資料之情況時(步驟S3004:No),或在步驟S3005之後,第2收集裝置201-2係轉移為接收待機狀態(步驟S3006),並結束一連串之處理。
如以上所說明,資訊處理裝置係根據以暫時決定之傳輸路徑所估計之消耗電力量,選擇感測器節點,並產生表示將由該感測器節點轉送之資料之一部分之轉送路徑,變更為迂迴該感測器節點之路徑之資訊。藉此,可以謀求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轉送所需要之電力量之減少。因此,可以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係根據取得之傳輸資訊、及表示藉由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來轉送之資訊,產生表示新的傳輸路徑之傳輸資訊。藉此,可以謀求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轉送所需要之電力量之減少。因此,可以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於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臨限值以上之情況時,產生表示藉由所取得之傳輸資訊所示之傳輸路徑來傳輸之資訊。藉此,若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之轉送之移動對象之消耗電力量變多,則可防止若移動則無法對感測器網路委託資料處理之情形。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可藉由選擇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感測器節點,而謀求消耗電力量較多之感測器節點之轉送所需要之電力量之減少。因此,可以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選擇大小為最大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藉此,藉由將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比其他多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作為向其他路徑之移動之候補,可以謀求一次之移動處理中之可移動之資料量之增大。藉此,可以謀求消耗電力之均等化所需要之時間之縮短。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在所特定之路徑為複數條之情況時,在所特定之路徑中,選擇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並藉由所選擇之路徑,傳輸所選擇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藉此,可以謀求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根據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與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所選擇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中之藉由所特定之路徑傳輸之資訊。藉此,可使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不超過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之一部分在所特定之路徑移動後之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因此,可以謀求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和所特定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在所選擇之感測器節 點之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多於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情況時,變更轉送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之一部分之路徑。藉此,利用推定可以減少更多消耗電力量之方法,謀求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減少。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在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少於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情況時,變更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委託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藉此,利用推定可以減少更多消耗電力量之方法,謀求所選擇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減少。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將委託所選擇之第1感測器節點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變更為消耗電力量比第1感測器節點更低之所選擇之第2感測器節點。藉此,可以謀求第1感測器節點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減少。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可藉由選擇消耗電力量最低之第2感測器節點,以謀求一次之移動處理中之可移動之資料處理量之增大。藉此,可以謀求消耗電力之均等化所需要之時間之縮短。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於包含第2感測器節點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臨限以上之情況時,選擇新的第2感測器節點。亦可於變更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後,以感測器網路內之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不超 過臨限值之方式,決定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藉此,可以謀求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依照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與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感測器節點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變更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量之候補。藉此,可以謀求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及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感測器節點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依照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與從第2感測器節點到第1收集裝置之路徑上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變更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量之候補。藉此,可以謀求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及從第2感測器節點到第1收集裝置之路徑上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依照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與第2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變更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量之候補。藉此,可以謀求第1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及第2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之均等化。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係導出以傳輸資訊所示之傳輸路徑傳輸時之各個感測器節點之消耗電力量,並在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委託感測器網路資料處理。藉此,委託推定電池尚未耗盡之感測器網路進行資料處理,可以使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可以正常地獲得之精確度提高。
另外,感測器節點係在已接收到之經由資訊定包含分割資訊之情況時,若本身節點之傳輸對象為複數個,則根據分割資訊,將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分割,並發送到傳輸對象。藉此,即使委託對象為相同之資料處理,亦可以經由不同之路徑傳輸。
另外,本實施形態所說明之資訊處理方法,可藉由以個人電腦或工作站等之電腦執行預先準備之資訊處理程式而實現。本資訊處理程式係記錄在硬碟,軟碟,CD(Compact Disk)-ROM,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藉由電腦,從記錄媒體讀出而藉以執行。另外,本資訊處理程式亦可以經由網際網路等之網路散布。
100‧‧‧資訊處理裝置
101‧‧‧感測器節點

Claims (21)

  1.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其係由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之電腦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電腦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所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任一通信節點;根據上述傳輸資訊,於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中,選擇該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所轉送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在選擇了上述委託資訊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1收集裝置,到與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相關的資 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在選擇了上述處理結果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與上述處理結果相關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到上述第2收集裝置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在產生用以表示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之處理中,以會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來傳輸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執行產生上述傳輸路徑經變更之傳輸資訊之處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判斷對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在臨限值以上之處理,在產生用以表示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之處理中,當上述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產生傳輸資訊,該傳輸資訊中,所讀出之上述傳輸資訊所示之上述傳輸路徑係被變更成所選擇 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會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當上述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臨限值以上之情況時,產生用以表示藉由所讀出之上述傳輸資訊所示之上述傳輸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在從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選擇任一通信節點之處理中,根據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消耗電力量最多之通信節點。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在選擇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處理中,從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轉送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選擇大小為最大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為複數條之情況時,執行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中,選擇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的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少之路徑之處理,在產生用以表示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之處理中,產生用以表示藉由所選擇之上述路徑,傳輸所選 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根據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中,所被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消耗電力量、與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決定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中,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的處理,在產生用以表示在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之處理中,產生用以表示將所決定之上述資訊,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判斷關於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中,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轉送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是多於或少於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中之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被委託之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處理,在選擇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轉送之委託資訊或 處理結果之處理中,在上述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多於上述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情況時,根據所取得之上述傳輸資訊,在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中,選擇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轉送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在上述轉送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少於上述資料處理所需要之消耗電力量之情況時,不執行選擇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處理;特定出不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之處理;及產生表示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之處理,並執行下述處理:根據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選擇消耗電力量少於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以下稱為「第1通信節點」)之第2通信節點,從上述複數條路徑,特定出包含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路徑,產生用以表示在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中,將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且用以表示將關於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資訊和處理結果,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
  10.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其係由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之電腦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電腦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通信節點;導出根據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所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第1通信節點,及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消耗電力量比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少之第2通信節點;從上述複數條路徑,特定出包含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在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中,將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 且用以表示將關於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上述委託資訊和上述處理結果,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進行傳輸之資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產生傳輸資訊,在該傳輸資訊中,所讀出之上述傳輸資訊所示之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係被變更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且所讀出之上述傳輸資訊所示之上述傳輸路徑,係被變更成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所相關之上述委託資訊及上述處理結果,會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在選擇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處理中,根據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消耗電力量最少之第2通信節點。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判斷關於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之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在臨限值以上之處理,在選擇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處理中,當所特定之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在上述臨 限值以上之情況時,根據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重新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完成選擇的通信節點以外之第2通信節點。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下述處理:特定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1收集裝置到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第1路徑;特定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2通信節點到上述第2收集裝置之第2路徑;根據對上述第1通信節點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與對上述第1路徑上之通信節點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在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中,決定將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資料處理之第1候補;以及根據對上述第1通信節點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與對上述第2路徑上之通信節點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之差分,在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中,決定將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資料處理之第2候補,在產生用以表示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資訊之處理中,產生用以表示在將所決定之上述第1 候補與所決定之上述第2候補中處理量較少之候補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設為上述第2通信節點,並用以表示藉由上述第1路徑和上述第2路徑,傳輸關於上述較少之候補之資料處理之上述委託資訊和上述處理結果之資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執行根據對上述第1通信節點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與對上述第2通信節點所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之差分,在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中,決定將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資料處理的第3候補之處理,在產生用以表示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資訊之處理中,將所決定之上述第1候補、所決定之上述第2候補、及所決定之上述第3候補中處理量最少之候補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設為上述第2通信節點,並產生用以表示藉由上述第1路徑與上述第2路徑,傳輸關於上述最少之候補之資料處理之上述委託資訊與上述處理結果之資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或15項所述之資訊處理方法,其中,上述電腦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1收集裝置到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路徑中,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之所導出之最多之 消耗電力量為最小之第1路徑,特定出上述複數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2通信節點到上述第2收集裝置之路徑中,上述路徑上之通信節點之所導出之最多之消耗電力量為最小之第2路徑。
  17. 一種通信方法,其係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收集裝置藉由多躍程通信傳輸委託執行資料處理之委託資訊或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之路徑上之各個通信節點係執行下述處理:接收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在接收到之上述經由資訊所含之上述委託資訊所示之委託對象為本身通信節點之情況時,根據上述委託資訊執行上述資料處理;當分割資訊係被包含在所接收到之上述經由資訊之情況,若本身通信節點為下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與上述複數個傳輸對象之各者對應之包含根據上述分割資訊所示之比例所分割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若本身通信節點不為上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包含上述分割資訊及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其中,該分割資訊係表示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並使其傳輸至複數個傳輸對象之上述路徑上之任一通信節點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比例; 當上述經由資訊未包含上述分割資訊之情況時,產生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以及將所產生之上述經由資訊發送到上述路徑中之本身通信節點之傳輸對象。
  18. 一種通信節點,其係藉由多躍程通信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委託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或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到第2收集裝置之路徑上之通信節點,具有:接收部,接收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記憶部,記憶由上述接收部所接收到之經由資訊;執行部,當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所含之上述委託資訊所示之委託對象為本身通信節點之情況時,根據上述委託資訊,執行上述資料處理;產生部,當分割資訊係被包含在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經由資訊之情況,若本身通信節點為下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與上述複數個傳輸對象之各者對應之包含根據上述分割資訊所示之比例所分割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若本身通信節點不為上述之任一通信節點時,產生包含上述分割資訊及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當上述經由資訊未包含上述分割資訊之情況時,產生包含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經由資訊,其中, 該分割資訊係表示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並使其傳輸至複數個傳輸對象之上述路徑上之任一通信節點分割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比例;以及發送部,將所產生之上述經由資訊發送到上述路徑中之本身通信節點之傳輸對象。
  19. 一種系統,具有:第1收集裝置;與上述第1收集裝置不同之第2收集裝置;複數個通信節點,藉由多躍程通信,利用從第1收集裝置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傳輸彼此互異之資料;以及資訊處理裝置,可與上述第1收集裝置和上述第2收集裝置之各者通信,並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上述資訊處理裝置係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前述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資訊處理裝置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 含之通信節點中之上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判斷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所各別導出之上述消耗電力量中,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是否未滿臨限值;以及在上述最多之消耗電力量未滿臨限值之情況時,將上述傳輸資訊發送到上述第1收集裝置,藉此,根據上述傳輸資訊,使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
  20. 一種資訊處理程式,其係使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之電腦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電腦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的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 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任一通信節點;根據上述傳輸資訊,於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中,選擇該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所轉送之委託資訊或處理結果;在選擇了上述委託資訊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上述第1收集裝置,到與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相關的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在選擇了上述處理結果之情況時,特定出上述複數條路徑之任一路徑所含之路徑,且該路徑為從與上述處理結果相關之資料處理之委託對象之通信節點,到上述第2收集裝置為止之未經由所選擇之上述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所選擇之上述委託資訊或上述處理結果之至少一部分之資訊。
  21. 一種資訊處理程式,其係使具有記憶資訊之記憶部之電腦執行下述處理:取得路徑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路徑資訊係表示藉由複數個通信節點間的多躍程通信,將彼此互 異之資料,從第1收集裝置傳輸到第2收集裝置之複數條路徑;對於從上述電腦委託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執行之複數個資料處理,取得傳輸資訊並寫入上述記憶部,該傳輸資訊係表示:上述複數條路徑中,用來傳輸委託上述資料處理的執行之委託資訊及上述資料處理之處理結果的傳輸路徑;以及上述傳輸路徑所含之通信節點中之執行上述資料處理之通信節點;導出以從上述記憶部讀出之上述路徑資訊和上述傳輸資訊為根據之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之各別的消耗電力量;根據所導出之上述之消耗電力量,選擇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第1通信節點,及上述複數個通信節點中之消耗電力量比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少之第2通信節點;從上述複數條路徑,特定出包含上述第2通信節點之路徑;以及產生用以表示在上述複數個資料處理中,將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委託對象,設為所選擇之上述第2通信節點,且用以表示將關於以所選擇之上述第1通信節點為委託對象之資料處理之一部分之上述委託資訊和上述處理結果,藉由所特定之上述路徑傳輸之資訊。
TW102137088A 2012-12-26 2013-10-15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資訊處理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TWI5161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3755 WO2014102948A1 (ja) 2012-12-26 2012-12-26 情報処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ノード、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6614A true TW201436614A (zh) 2014-09-16
TWI516152B TWI516152B (zh) 2016-01-01

Family

ID=51020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7088A TWI516152B (zh) 2012-12-26 2013-10-15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資訊處理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55402B2 (zh)
EP (1) EP2941054A4 (zh)
JP (1) JP5924423B2 (zh)
CN (1) CN104904272B (zh)
TW (1) TWI516152B (zh)
WO (1) WO20141029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613B (zh) * 2015-10-13 2018-06-01 富士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系統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2140B (zh) * 2016-05-27 2022-03-22 集道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无线传感器的功耗优化方法及装置
WO2017212620A1 (ja) * 2016-06-09 2017-12-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サーバ装置、センサ機器、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0958580B (zh) * 2019-12-11 2021-10-15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种低功耗的多功能数据汇聚网关及其数据汇聚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7414B2 (en) * 2001-08-03 2007-10-0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Energy aware network management
JP3671891B2 (ja) 2001-10-04 2005-07-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管理方法、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管理プログラム、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管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および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管理装置
US7194463B2 (en) * 2002-05-28 2007-03-20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trained anisotropic diffusion routing within an ad hoc network
US7414977B2 (en) * 2003-11-25 2008-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Power and delay sensitive ad-ho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693049B2 (en) * 2004-10-29 2010-04-0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elf-organization of sensor networks using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KR100713590B1 (ko) * 2005-02-04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최소 전력으로 데이터를 전송하기위한 방법
JP2007074564A (ja) * 2005-09-08 2007-03-2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経路設定方法及び無線局
KR101213158B1 (ko) * 2006-09-26 2012-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너지 기반 경로 설정 장치 및 방법
DE102006046184B4 (de) * 2006-09-29 2009-01-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zur Ermittlung einer voraussichtlichen Überschreitung einer maximal erlaubten Leistungsaufnahme eines mobilen elektronischen Geräts und mobiles elektronisches Gerät
KR100874652B1 (ko) * 2007-06-26 2008-12-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기종 센서네트워크를 위한 통합 인터페이스 장치 및 그방법
CN101868784B (zh) * 2007-11-22 2013-05-08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敏捷计算的方法和设备
JP5068709B2 (ja) * 2008-07-23 2012-11-07 Necシステム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経路決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560941B2 (ja) * 2009-11-17 2014-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US8165143B2 (en) * 2010-03-16 2012-04-24 Novell, Inc. Routing protocol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US8760995B1 (en) * 2010-07-08 2014-06-24 Amdocs Software Systems Limited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outing data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JP5510234B2 (ja) 2010-09-16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351133B2 (ja) * 2010-12-15 2013-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861701B2 (ja) 2011-05-13 2016-02-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経路制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経路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711213A (zh) * 2012-05-14 2012-10-0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网路由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613B (zh) * 2015-10-13 2018-06-01 富士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系統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272B (zh) 2018-06-05
CN104904272A (zh) 2015-09-09
US20150289192A1 (en) 2015-10-08
TWI516152B (zh) 2016-01-01
US9955402B2 (en) 2018-04-24
JP5924423B2 (ja) 2016-05-25
EP2941054A1 (en) 2015-11-04
JPWO2014102948A1 (ja) 2017-01-12
WO2014102948A1 (ja) 2014-07-03
EP2941054A4 (en)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6152B (zh) 資訊處理方法、通信方法、通信節點、資訊處理系統及資訊處理程式
CN105308905B (zh) 使用天气预报来动态调整网络参数
Wehmuth et al. Daccer: Distributed assessment of the closeness centrality ranking in complex networks
CN105075179A (zh) 基于学习机器对异常网络性能的检测
Rahimifar et al. Predic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software defin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 probabilistic Markov model approach
JP6176335B2 (ja) 通信網制御方法、通信網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システム
Zheng et al. Optimizing multi-copy two-hop routing in mobile social networks
Asha et al. Soft computing and trust-based self-organized hierarchical energy balance routing protocol (TSHEB)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aul et al. Learning probabilistic models of cellular network traffic with applications to resource management
Zhang et al. How Far Have Edge Clouds Gone? A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Edge Network Latency In the Wild
Hrabčák et al. Tools for evalu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in mobility models
Giridhar et al. The spatial smoothing method of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5027173A (zh) 数据收集方法、系统以及数据收集程序
Tam et al. An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data aggregation tree construc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ovanovici et al. Heuristic optimiz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aemi et al. Energy-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a hybrid metaheuristic algorithm
Banerjee et al. CA based sensor node management scheme: An energy efficient approach
Buchina et al. The tool for modeling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nested Petri nets
Hammoudeh et al.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s of hierarchical mapping servic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4516995A (zh) 网络流图缩减方法和装置
Deri et al. Graph sampling: Estimation of degree distributions
Khan et al. Clustering of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an efficient probabilistic technique
Wehmuth et al. Distributed assessment of network centrality
Rubin et al. Capacity aware optimal activation of sensor nodes under reproduction distortion measures
Adibaru Energy Based Simul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outing Protocol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