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8640A -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8640A
TW201428640A TW102100263A TW102100263A TW201428640A TW 201428640 A TW201428640 A TW 201428640A TW 102100263 A TW102100263 A TW 102100263A TW 102100263 A TW102100263 A TW 102100263A TW 201428640 A TW201428640 A TW 2014286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application software
management unit
unit
authent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0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Cai Liu
Original Assignee
Hardware &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dware &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dware &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100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28640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8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8640A/zh

Links

Landscapes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一種指紋管理方法,應用於一包含複數應用軟體、一指紋辨識單元及一指紋管理單元的電子裝置,該指紋管理單元設定複數個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當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若否,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

Description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腦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特別是指一種以使用者的指紋管理電腦系統的各項功能之使用權限的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現行Android系統下並沒有指紋感測設備的規範或標準,雖然少數Android設備製造廠已經整合指紋感測器在其設備上,但其在Android系統上呈現的是一個非標準化規格的裝置,應用軟體需要透過指紋感測器供應商或Android系統整合商所提供的私有驅動程式與控制介面對指紋感測器進行操作控制;此外應用軟體開發商必須自行整合指紋辨識演算法,讓應用軟體透過指紋感測器的控制介面取得指紋影像,然後透過指紋辨識演算法辨識指紋影像,再根據辨識結果進行後續的動作。
再者,現今在Android系統上應用指紋辨識相關功能的應用軟體都是各行其道,各個應用軟體橫向之間並無共通的使用者權限控管。例如電子裝置中的應用軟體A是利用某一指紋保護的簡訊軟體,應用軟體B是利用同一指紋保護的pdf檔案瀏覽軟體,當應用軟體A要打開某一個被指紋保護的簡訊時,電子裝置必須驗證一次使用者的指紋,應用軟體B要打開某一個被指紋保護的pdf檔案時,電子裝置也必須再驗證一次使用者的指紋,也就是說使用者在使用每個由指紋保護的應用軟體時,電子裝置都必須 重新再驗證一次使用者的指紋,且就算是同一個應用軟體,每次開啟時電子裝置也必須再重新驗證指紋,而這種各自為政的應用軟體則會增加使用者操作的繁瑣和不便。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應用於電腦的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其利用使用者的指紋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功能的使用權限,讓提供的指紋具有某一使用權限的使用者,在使用對應於該使用權限的一或多種功能時,不需要再重複驗證指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指紋管理方法,應用於一包含複數應用軟體、一指紋辨識單元及一指紋管理單元的電子裝置,並包括下列步驟:(A)該指紋管理單元於該電子裝置中設定複數個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B)當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若否,執行步驟(C);及(C)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
較佳地,在步驟(A)中,該等認證指紋至少包括對應一權限1的第一認證指紋、對應一權限2的第二認證指紋,以及對應一權限3的第三認證指紋,且該等應用軟體至少 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1,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2,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3。
較佳地,在步驟(A)中,該指紋管理單元還設定一單次認證指紋,當該指紋管理單元目前開放的權限是權限3,且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來自一對應該權限3的應用軟體發出一單次認證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該指紋管理單元才允許該應用軟體存取存放於該電子裝置的一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
且較佳地,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其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該應用軟體,該應用軟體再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該指紋管理單元發出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的請求,該指紋管理單元驗證該單次認證門票無誤後,才提供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給該應用軟體。
再者,本發明實現上述方法的一種指紋管理系統,應用於一包含複數應用軟體的電子裝置,並包括一儲存複數個認證指紋的儲存單元、一指紋辨識單元及一指紋管理單元。該指紋管理單元設定該等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當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且其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對應該應用軟體時,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否則,其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且該指紋管理單元判 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對應該應用軟體時,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
較佳地,該等認證指紋至少包括對應一權限1的第一認證指紋、對應一權限2的第二認證指紋,以及對應一權限3的第三認證指紋,且該等應用軟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1,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2,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3。
較佳地,該指紋管理單元還設定一單次認證指紋,當該指紋管理單元目前開放的權限是權限3,且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來自一對應該權限3的應用軟體發出的一單次認證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該指紋管理單元才允許該應用軟體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
較佳地,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其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該應用軟體,該應用軟體再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該指紋管理單元發出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的請求,該指紋管理單元驗證該單次認證門票無誤後,才提供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給該應用軟體。
較佳地,該指紋辨識單元還包括n(n>1)個指紋感測模組及m(m>1)個指紋辨識演算法,該指紋管理單元可從中選擇一指紋感測模組及一指紋辨識演算法,其中每一指紋感測模組包含一控制介面、一驅動器及一指紋感測器,該指 紋管理單元透過該控制介面下達控制命令給該驅動器,使驅動該指紋感測器進行指紋感測,該指紋辨識演算法再對該指紋感測模組感測到的指紋進行指紋辨識。
較佳地,該指紋管理系統還包括一可被該指紋管理單元存取的註冊單元,且該等指紋感測模組及指紋辨識演算法皆登記在該註冊單元中,該指紋管理單元可從該註冊單元得知已註冊的每個指紋感測模組及其控制介面的檔案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感測模組,並得知已註冊的每個指紋辨識演算法及其檔案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辨識演算法。
此外,本發明具有複數應用軟體的一種電子裝置,亦可包括上述的指紋管理系統。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指紋管理系統藉由利用使用者的不同(或相同)指紋來設定不同的權限,以及設定對應不同權限的應用軟體,讓使用者只要輸入一次對應某一權限的指紋,即可使用對應該權限的所有應用軟體,而不需為了使用不同的應用軟體而一再重複輸入指紋進行驗證。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參見圖1所示,是本發明應用於一電子裝置的指紋管理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流程圖,且如圖2所示,該電子裝置包含複數應用軟體(應用軟體1、應用軟體2、… 應用軟體n)以及實現該指紋管理方法的指紋管理系統1,該指紋管理系統1主要包括一指紋辨識單元2、一指紋管理單元3及一可被指紋辨識單元2及指紋管理單元3存取的儲存單元4。上述電子裝置可以是使用Android系統或其它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及數位電視...等,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1之步驟S11所示,首先,為了透過指紋管理系統1統一管理該等應用軟體1~n的使用權限,指紋管理單元3會先設定複數個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並記錄在儲存單元4中。其中儲存單元4是供指紋管理單元3專門存放敏感與重要資料,例如指紋影像、指紋的特徵點等資料。此外,它也可供應用軟體存放專屬的資料,且存放在儲存單元4中的所有資料皆經過加密處理,以確保不易被惡意取得利用。
該等認證指紋至少包括對應一權限1的第一認證指紋、對應一權限2的第二認證指紋,以及對應一權限3的第三認證指紋,其中權限3大於權限2,權限2大於權限1;且該等應用軟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權限1,至少其中之一對應權限2,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權限3。
更確切地說,步驟S11通常是在使用者第一次購入電子裝置時首先要進行的設定動作。當使用者的電子裝置第一次開機並完成開機程序(系統出廠預設為”無螢幕鎖保護”狀態)後,進入系統設定程序時,系統會開啟一指紋管理應用軟體,即上述之指紋管理單元3,此時因為儲存單 元4中尚無登記任何使用者資訊,因此指紋管理單元3會自動進入一建立使用者指紋管理程序。且指紋管理單元3會預先規劃如下所列的七個權限及其進入條件和退出/退回條件:
由表中可見,電子裝置出廠時,是在權限-2狀態,電子裝置第一次開機後,尚未存有任何使用者的指紋時,是 在權限-1狀態,而當電子裝置在開機後,使用者曾輸入權限1、2或3的指紋,但一段時間後電子裝置進入待機狀態而鎖住螢幕時,即會退回權限0。
此外,在建立使用者指紋管理程序中,指紋管理單元3會要求使用者輸入姓名等個人資訊,並要求使用者透過指紋辨識單元2依序輸入對應不同權限的認證指紋,例如對應權限1的左、右手食指指紋,對應權限2的中指指紋,對應權限3的無名指指紋,以及供單次認證使用的左、右手大拇指指紋等單次認證指紋,並由使用者設定對應於各該權限1~4的應用軟體,亦即將該等應用軟體1~n依使用的重要性及安全性分別設定不同的使用權限,然後,指紋管理單元3將該等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各該權限所對應的應用軟體等對應資訊記載於儲存單元4,即完成使用者指紋管理建立程序。且第一位建立指紋的使用者即為指紋管理單元3的管理者,管理者擁有新增/修改/刪除其它使用者(包含自己)的權限,其它使用者則不具有管理者的權利。所以指紋管理單元3通常還會要求管理者設定一個專屬於管理者的權限4的管理者指紋,輸入該管理者指紋,指紋管理單元3才會允許使用者變更其中預設的認證指紋、應用軟體及權限之間的對應關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由使用者自行設定應用軟體所對應權限外,指紋管理單元3亦可在應用軟體安裝之時即預設該應用軟體對應的權限,以及該權限所對應的認證指紋,並在設定完成後通知使用者,可省去使用者自行 設定的不便。
藉此,如圖1之步驟S12所示,當指紋管理單元3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時,如步驟S13所示,指紋管理單元3會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則執行步驟S14,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若否,則執行步驟S15,指紋管理單元3要求輸入一指紋供指紋辨識單元3辨識,且如步驟S16,指紋辯識單元3會辨識該指紋是否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若是,如步驟S17,指紋管理單元3接著判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則執行步驟S18,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為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否則,執行步驟S19,拒絕該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
以下列舉一些應用軟體及其對應的權限說明。
設若指紋管理單元3設定權限1~4及其對應的應用軟體範例:
以下並將說明該些應用軟體的實施例:
1、開機與螢幕解鎖:假設電子裝置有設定螢幕保護鎖,且使用者已先在指紋管理單元3中設定電子裝置中的一螢幕保護解鎖軟體對應權限1,則當電子裝置開機之後,螢幕保護解鎖軟體會向指紋管理單元3發出一使用請求,此時因為指紋管理單元3沒有記載目前使用者及目前開放的權限,因此會要求使用者輸入一指紋供指紋辨識單元2進行指紋辨識,當使用者輸入右手食指經指紋辨識單元2辦識為該等認證指紋之一,且指紋管理單元3辨識其為對應權限1的認證指紋時,即允許螢幕保護解鎖軟體解除螢幕保護。同時,指紋管理單元3將目前開放的權限設定為權限1,並將使用者輸入的指紋暫存在儲存單元4中並登記該使用者為”目前登入使用者”。且指紋管理單元3的”目前登入使用者”必須要等到重新開機才會被清空,所以在開機的狀態下,” 目前登入使用者”一經登記即無法更改。
此時,電子裝置中對應權限1的其它應用軟體也會被允許使用,亦即使用者不需要再輸入指紋即可直接開啟其它對應權限1的應用軟體。
2、簡訊或其它文件閱覽:通常簡訊軟體都是將全部的簡訊滙集至一資料庫進行管理,簡訊軟體不會對個別的簡訊做個別的檔案處理,例如個別加密或存成個別的檔案。假設使用者已在指紋管理單元3中設定簡訊軟體對應權限2,當使用者需要閱覽簡訊時,簡訊軟體會發出一使用要求給指紋管理單元3,此時若指紋管理單元3確認目前的權限已在權限2,則不會要求使用者輸入指紋,並允許簡訊軟體根據使用者的操作提供簡訊閱覽服務,而如果目前的權限尚未到達權限2,指紋管理單元3則要求使用者輸入指紋,待確認輸入的指紋是對應權限2的認證指紋時,指紋管理單元3才允許簡訊軟體提供簡訊閱覽服務。同理,當使用者要開啟同樣對應權限2的其它文件閱覽應用軟體,例如EverNote之類的個人隨寫筆記助理軟體時,指紋管理單元3即不再要求使用者輸入指紋,藉此減少使用者重複輸入指紋的繁瑣動作。
3、登入雲端系統:當電子裝置,例如手機或平板電腦有內建瀏覽器(internal browser),且使用者在指紋管理單元3中將該內建瀏覽器設定為對應權限3,且使用者在目前開放的權限為權限3的狀態下,欲利用該內建瀏覽器登入某個雲端 系統時,雲端系統的伺服器會要求身分認證,認證方式為提供某一數位憑證供驗證。則如圖4的步驟S41,內建瀏覽器會發出一單次認證請求給指紋管理單元3,當指紋管理單元3收到該單次認證請求,會執行步驟S42,要求使用者立即輸入指紋至指紋辨識單元2,然後,如步驟S43指紋辨識單元2辨識該指紋是否為單次認證指紋,若是,如步驟S44,指紋管理單元3即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內建瀏覽器,若否,則執行步驟S45,拒絕該單次認證請求。接著,如步驟S46,內建瀏覽器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指紋管理單元3要求取得存放於儲存單元4中的一特定資料,即該數位憑證,之後,如步驟S47,指紋辨識單元2會先驗證該單次認證門票是否無誤?亦即是否為其所發出的單次認證門票,若是,則執行步驟S47,提供存放於儲存單元4中的該特定資料(數位憑證)給內建瀏覽器,內建瀏覽器即可將此數位憑證送給雲端系統進行身份驗證。反之,如步驟S49,指紋辨識單元2拒絕該特定資料的請求。
同樣地,上述方法亦可應用在近場通訊(NFC)交易軟體中。由於目前近場通訊交易大都以密碼(password)當作保護機制,因此在以指紋管理近場通訊交易軟體的使用權限,並且不破壞現行近場通訊(NFC)交易軟體應用的原則下,指紋管理單元3可以將近場通訊交易的密碼儲存在儲存單元4中,當使用者透過對應權限3的近場通訊交易軟體進行金融交易時,近場通訊交易軟體會向指紋管理單元3要求一單次認證請求,則指紋管理單元3會要求使用者 立即輸入指紋,待指紋辨識單元2辨識指紋為單次認證指紋時,指紋管理單元3即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近場通訊交易軟體,近場通訊交易軟體再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指紋管理單元3要求取得存放在儲存單元4中的密碼,近場通訊交易軟體即可以該密碼進行金融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指紋管理單元3亦可省略以單次認證門票取得特定資料的步驟,亦即當指紋管理單元3開放的權限是權限3,且指紋管理單元3收到一對應權限3的應用軟體發出一單次認證請求,並要求使用者立即輸入指紋供指紋辨識單元2辨識,當指紋辯識單元2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指紋管理單元3即允許該應用軟體取得存放於儲存單元4中的一特定資料,或者即提供存放於儲存單元4中的該特定資料給該應用軟體。
而且,應用軟體在儲存單元4中儲存資料時,指紋管理單元3會記錄目前的登入使用者,當應用軟體要由儲存單元4取出資料時,指紋管理單元3也會核對登入使用者必須與存入該資料的使用者相符,應用軟體才能讀取資料。且若指紋管理單元3已登記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使用者,並且由同一個應用軟體分別儲存不同的資料在儲存單元4時,當應用軟體要讀取資料時,指紋管理單元3會找出對應於目前已登入使用者的該筆資料給應用軟體,而不會將不屬於目前登入使用者的資料給應用軟體,藉此保護每個使用者資料的安全性。
此外,由於現今電子裝置的作業系統,例如Android 系統在待機一段時間之後都會進入螢幕保護鎖定狀態,以減少電源消耗。因此,本實施例的指紋管理單元3會自動偵測螢幕鎖定狀態,當目前的權限是在權限2或權限3,則指紋管理單元3會在電腦系統進入螢幕鎖定狀態後,自動將目前的權限降為權限0,待使用者再次按壓啟動鍵(或解鎖鍵)之後,指紋管理單元3會要求使用者再次輸入指紋,待指紋管理單元3確認輸入的指紋對應權限1,即解除螢幕鎖並更新目前的權限為權限1。
再參見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指紋辨識單元2還包括n(n>1)個指紋感測模組21及m(m>1)個指紋辨識演算法22,讓指紋管理單元3可選擇想要的指紋感測模組21及指紋辨識演算法。每一指紋感測模組21都包含一符合指紋管理系統架構規範的控制介面(通常由指紋感測模組21的供應商提供)、一驅動器及一指紋感測器。指紋管理單元3可透過該控制介面下達控制命令給驅動器,以達到控制指紋感測器動作的目的。
指紋管理系統1還包括一可被指紋管理單元3存取的註冊單元5,且該等指紋感測模組21及指紋辨識演算法22皆需登記在註冊單元5中(包含指紋感測模組21及指紋辨識演算法22的名稱、廠商、版本等資訊),因此指紋管理單元3可從註冊單元5取得必要的資訊以了解目前有多少個可使用的指紋感測模組21、每個指紋感測模組21的控制介面的檔案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感測模組,並了解目前有多少個可使用的指紋辨識演算法22及其檔案 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辨識演算法。
各個指紋辨識演算法22則是由獨立的指紋辨識演算法開發商所提供的符合指紋管理系統架構規範的指紋辨識演算法模組。且由於各家演算法著重的特色不同,精確度不盡相同,授權成本也不同,因此使用不同作業系統的電子裝置可能選擇不同的指紋辨識演算法,所以在指紋管理系統中可允許安裝多個指紋辨識演算法,以提供不同作業系統的需求。
由上述說明可知,本發明的指紋管理方法具有下列的優點:1、對電子裝置的使用者而言,能夠有效確保儲存於電子裝置內的資料及應用軟體使用的安全性並提高操作的便利性;2、對指紋辨識軟體的製造商而言,無須特別為不同的應用軟體規劃不同的辨識演算法;3、對電子裝置製造商而言,本發明的指紋管理系統提供電子裝置製造商一致的軟硬體建置平台,有效提高不同軟硬體的搭配彈性;4、對於應用軟體開發者而言,只要遵循本發明指紋管理系統所定義的架構規範,應用軟體開發者可簡易且有效地建置搭配指紋辨識功能的應用軟體,提高開發效率及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指紋管理系統藉由利用使用者的不同(或相同)指紋來設定不同的權限,以及設定對應不同權 限的應用軟體,讓使用者只要輸入一次對應某一權限的指紋,即可使用對應該權限的所有應用軟體,而不需為了使用不同的應用軟體而一再重複輸入指紋進行驗證,且具有上述之優點,確實達到本發明的功效和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指紋管理系統
2‧‧‧指紋辨識單元
3‧‧‧指紋管理單元
4‧‧‧儲存單元
5‧‧‧註冊單元
21‧‧‧指紋感測模組
22‧‧‧指紋辨識演算法
S11~S19‧‧‧步驟
S41~S49‧‧‧步驟
圖1是本發明指紋管理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流程圖;圖2是本發明指紋管理系統的一較佳實施例的電路方塊示意圖;圖3是本實施例的指紋管理單元在開放權限為權限3時,收到單次認證請求的流程圖;及圖4主要顯示本實施例的指紋辨識單元的細部組成元件。
S11~S19‧‧‧步驟

Claims (11)

  1. 一種指紋管理方法,應用於一包含複數應用軟體、一指紋辨識單元及一指紋管理單元的電子裝置,並包括下列步驟:(A)該指紋管理單元於該電子裝置中設定複數個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B)當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若否,執行步驟(C);及(C)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時,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是否對應該應用軟體,若是,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指紋管理方法,在步驟(A)中,該等認證指紋至少包括對應一權限1的第一認證指紋、對應一權限2的第二認證指紋,以及對應一權限3的第三認證指紋,且該等應用軟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1,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2,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3。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指紋管理方法,在步驟(A)中,該指紋管理單元還設定一單次認證指紋,當該指紋管理單元目前開放的權限是權限3,且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來自一對應該權限3的應用軟體發出一單次認證請求時, 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該指紋管理單元才允許該應用軟體存取存放於該電子裝置的一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指紋管理方法,其中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其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該應用軟體,該應用軟體再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該指紋管理單元發出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的請求,該指紋管理單元驗證該單次認證門票無誤後,才提供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給該應用軟體。
  5. 一種指紋管理系統,應用於一包含複數應用軟體的電子裝置,並包括:一儲存單元,儲存複數個認證指紋;一指紋辨識單元;及一指紋管理單元,其設定該等認證指紋及其對應的權限,以及設定各該應用軟體所對應的權限,當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一應用軟體的使用請求,且其判斷目前開放的權限對應該應用軟體時,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否則,其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等認證指紋其中之一,且該指紋管理單元判斷該指紋所對應的權限對應該應用軟體時,則允許使用該應用軟體並更新目前開放的權限。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其中該等 認證指紋至少包括對應一權限1的第一認證指紋、對應一權限2的第二認證指紋,以及對應一權限3的第三認證指紋,且該等應用軟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1,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2,且至少其中之一對應該權限3。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其中該指紋管理單元還設定一單次認證指紋,當該指紋管理單元目前開放的權限是權限3,且該指紋管理單元收到來自一對應該權限3的應用軟體發出的一單次認證請求時,該指紋管理單元要求輸入一指紋供該指紋辨識單元辨識,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該指紋管理單元才允許該應用軟體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其中當該指紋辯識單元辨識該指紋為該單次認證指紋時,其發出一單次認證門票給該應用軟體,該應用軟體再以該單次認證門票向該指紋管理單元發出存取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一特定資料的請求,該指紋管理單元驗證該單次認證門票無誤後,才提供存放於該儲存單元中的該特定資料給該應用軟體。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其中該指紋辨識單元還包括n(n>1)個指紋感測模組及m(m>1)個指紋辨識演算法,該指紋管理單元可從中選擇一指紋感測模組及一指紋辨識演算法,其中每一指紋感測模組包含一控制介面、一驅動器及一指紋感測器,該指紋管理單元透過 該控制介面下達控制命令給該驅動器,使驅動該指紋感測器進行指紋感測,該指紋辨識演算法再對該指紋感測模組感測到的指紋進行指紋辨識。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還包括一可被該指紋管理單元存取的註冊單元,且該等指紋感測模組及指紋辨識演算法皆登記在該註冊單元中,該指紋管理單元可從該註冊單元得知已註冊的每個指紋感測模組及其控制介面的檔案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感測模組,並得知已註冊的每個指紋辨識演算法及其檔案路徑和名稱,以及預設的指紋辨識演算法。
  11. 一種電子裝置,具有複數應用軟體,並包括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10項其中任一項所述的指紋管理系統。
TW102100263A 2013-01-04 2013-01-04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TW2014286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0263A TW201428640A (zh) 2013-01-04 2013-01-04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0263A TW201428640A (zh) 2013-01-04 2013-01-04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640A true TW201428640A (zh) 2014-07-16

Family

ID=51726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0263A TW201428640A (zh) 2013-01-04 2013-01-04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286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4211B2 (en) Mobile electronic securit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5279449B (zh) 基于上下文的数据访问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设备
KR102132507B1 (ko) 생체 인식 데이터에 기초한 리소스 관리 기법
JP5154436B2 (ja) 無線認証
US10432620B2 (en)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US2016037143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iometric-based authentication of a user for a secure event carried out via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1843599B2 (en) Systems, method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a for secure biometrically-enhanced data exchanges and data storage
KR101033337B1 (ko) 단말기 사용자의 본인확인을 강화한 보안 인증방법
JP2009524880A (ja) データ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CN1985260A (zh) 使用外部设备的计算机控制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系统
US10037418B2 (en) Pre-boot authentication credential sharing system
CN103914641A (zh) 指纹管理方法及系统
TWI739778B (zh) 作業系統之登入機制
KR20080112674A (ko) 보안 기능을 가진 휴대용 저장장치를 이용한 서버 및사용자를 인증하는 장치, 시스템, 방법 및 기록매체
JP6118128B2 (ja) 認証システム
TWI725696B (zh) 行動裝置、驗證終端裝置及身分驗證方法
TW201428640A (zh) 指紋管理方法及系統、電子裝置
JP2007172176A (ja) 認証装置
KR102480453B1 (ko) 개인정보 수집주체를 통한 개인정보 공유장치
JP2014099127A (ja) 失効機能付き認証システム
KR102375616B1 (ko) 엔드 유저 인증을 위한 키 관리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1977611B2 (en)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platform
JP7172609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のアクセス制限方法
WO2024095755A1 (ja) 管理サーバ、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7205232B2 (ja) 組込制御装置及び組込制御装置の処理要求認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