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2072A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2072A
TW201412072A TW102128052A TW102128052A TW201412072A TW 201412072 A TW201412072 A TW 201412072A TW 102128052 A TW102128052 A TW 102128052A TW 102128052 A TW102128052 A TW 102128052A TW 201412072 A TW201412072 A TW 2014120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downlink configuration
uplink
user equipment
duplex up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8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Che Li
Original Assignee
Innovative 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vative 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vative 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12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207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Abstract

一種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及裝置。根據一實施例,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上述方法更包括藉由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特定時間前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Description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無線通訊網路,且特別係有關於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隨著在行動通訊裝置上傳輸大量數據的需求迅速增加,傳統行動語音通訊網路進化為藉由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al,IP)數據封包在網路上傳輸。藉由傳輸網際網路協定(IP)數據封包,可提供行動通訊裝置之使用者IP電話、多媒體、多重廣播以及隨選通訊的服務。
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為一種目前正在標準化之網路架構。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UTRAN)系統可以提供高速傳輸以實現上述IP電話、多媒體之服務。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UTRAN)系統之規格係為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規 格組織所制定。為了進化和完善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之規格,許多在目前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規格及骨幹上的改變持續地被提出及考慮。
本發明揭露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根據一實施例,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上述方法更包括藉由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特定時間前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群組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下文為介紹本發明之最佳實施例。各實施例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但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之範圍當以後附之權利要求項為準。
100‧‧‧存取網路
104、106、108、110、112、114‧‧‧天線
116‧‧‧存取終端
118‧‧‧反向鏈路
120‧‧‧前向鏈路
122‧‧‧存取終端
124‧‧‧反向鏈路
126‧‧‧前向鏈路
210‧‧‧發送器系統
212‧‧‧數據源
214‧‧‧發送數據處理器
220‧‧‧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
222a~222t‧‧‧發送器
224a~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數據源
238‧‧‧發送數據處理器
242‧‧‧接收數據處理器
240‧‧‧解調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252r‧‧‧天線
254a~254r‧‧‧接收器
260‧‧‧接收數據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通訊裝置
302‧‧‧輸入裝置
304‧‧‧輸出裝置
306‧‧‧控制電路
308‧‧‧中央處理器
310‧‧‧記憶體
312‧‧‧執行程式碼
314‧‧‧收發器
400‧‧‧應用層
402‧‧‧第三層
404‧‧‧第二層
406‧‧‧第一層
500‧‧‧流程圖
502、504‧‧‧步驟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發送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終端或使用者設 備)之方塊圖。
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4圖係根據此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流程圖。
本發明在以下所揭露之無線通訊系統、裝置和相關的方法係使用支援一寬頻服務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無線通訊系統廣泛的用以提供在不同類型的傳輸上,像是語音、數據等。這些無線通訊系統根據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時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3GPP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電存取、3GPP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3GPP2超行動寬頻(Ultra Mobile Broadband,UMB)、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或其它調變技術來設計。
特別地,以下敘述之範例之無線通訊系統可用以支援一或多種標準,例如由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之標準,在本文中稱為3GPP,其中包括了文件號碼3GPP TS 36.331 V10.4.0(2011-12)“演進的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以下簡稱為 TS36.211);文件號碼RP-110450“長期演進進階技術分時雙工下行-上行鏈路干擾管理及傳輸適應進一步增強的新研究項目提案”(“New study item proposal for Further Enhancements to LTE TDD for DL-U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Adaptation”)(以下簡稱為RP-110450);文件號碼3GPP TR 36.828 V2.0.0(2012-06)“長期演進進階技術分時雙工下行-上行鏈路干擾管理及傳輸適應進一步的增強”(“Further Enhancements to LTE TDD for DL-U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Adaptation”)(以下簡稱為TS 36.828-200);文件號碼R1-122807“支援重新配置不同時間尺度的方法”(“Methods to Support Different Time Scales for Reconfiguration”)(以下簡稱為R1-122807)以及文件號碼3GPP TS 36.331 V10.5.0“演進的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0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0)”)(以下簡稱為TS 36.331)。上述所列出之標準及文件在此引用並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所述之多重存取無線通訊系統之方塊圖。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100包括複數天線群組,一群組包括天線104和106、一群組包括天線108和110,另一群組包括天線112和114。在第1圖中,每一天線群組暫以兩個天線圖型為代表,實際上每一天線群組之天線數量可多可少。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116與天線112和114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12和114透過前向鏈路(forward link)120發送資訊給存取終端116,以及透過反向鏈路(reverse link)118接收由存取終端116傳出之資訊。存取終端122與天線106和108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06和108透過前向鏈路126發送資訊至存取終端122,且透過反向鏈路124接收由存取終端122傳出之資訊。在一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統,反向鏈路118、124及前向鏈路120、126可使用不同頻率通信。舉例說明,前向鏈路120可用與反向鏈路118不同之頻率。
每一天線群組及/或它們設計涵蓋的區塊通常被稱為存取網路的區塊(sector)。在此一實施例中,每一天線群組係設計為與存取網路100之區塊所涵蓋區域內之存取終端進行通訊。
當使用前向鏈路120及126進行通訊時,存取網路100中的傳輸天線可能利用波束形成(beamforming)以分別改善存取終端116及122的前向鏈路信噪比。而且相較於使用單個天線與涵蓋範圍中所有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來說,利用波束形成技術與在其涵蓋範圍中分散之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可降低對位於鄰近細胞中之存取終端的干擾。
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可以是用來與終端設備進行通訊的固定機站或基地台,也可稱作接入點、B節點(Node B)、基地台、進化基地台、進化B節點(eNode B)、或其他專業術語。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也可稱作係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無線通訊裝置、終端、存取終端、或其他專業術語。
第2圖係顯示一發送器系統210(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250(可視為存取終端或使用者設備)應用在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統200中之方塊圖。在發送器系統210中,數據源212提供所產生之數據流中的流量數據至發送(TX)數據處理器214。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數據流係經由個別之發送天線發送。發送數據處理器214使用特別為此數據流挑選之編碼法將流量數據格式化、編碼、交錯處理並提供編碼後的數據數據。
每一編碼後之數據流可利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調變來和引導數據(pilot data)作多工處理。一般來說,引導數據係一串利用一些方法做過處理之已知數據模型,引導數據也可用作在接收端估算頻道回應。每一多工處理後之引導數據及編碼後的數據接下來可用選用的調變方法(二元相位偏移調變BPSK、正交相位偏移調變QPSK、多級相位偏移調變M-PSK、多級正交振幅調變M-QAM)作調變(亦即符元對應,symbol mapped)。每一數據流之數據傳輸率、編碼、及調變係由處理器230所指示。
所有數據流產生之調變符號接下來被送到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以繼續處理調變符號(例如,使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FDM))。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接下來提供N T 調變符號流至N T 發送器(TMTR)222a至222t。在某些狀況下,發射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會提供波束 形成之比重給數據流之符號以及發送符號之天線。
每一發送器222a至222t接收並處理各自之符號流及提供一至多個類比訊號,並調節(放大、過濾、下調)這些類比訊號,以提供適合以多重輸入多重輸出頻道所發送的調變訊號。接下來,由發送器222a至222t送出之N T 調變後訊號各自傳送至N T 天線224a至224t。
在接收器系統250端,傳送過來之調變後訊號在N R 天線252a至252r接收後,每個訊號被傳送到各自的接收器(respective receiver,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a至254r將調節(放大、過濾、下調)各自接收之訊號,將調節後之訊號數位化以提供樣本,接下來處理樣本以提供相對應之「接收端」符號流。
N R 接收符號流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至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收數據處理器260將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之N R 接收符號流用特定之接收處理技術處理,並且提供N T 「測得」符號流。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下來對每一測得符號流作解調、去交錯、及解碼之動作以還原數據流中之流量數據。在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所執行的動作與在發射系統210內之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及發射數據處理器214所執行的動作互補。
處理器270週期性地決定欲使用之預編碼矩陣(於下文討論)。處理器270制定一由矩陣索引(matrix index)及秩值(rank value)所組成之反向鏈路訊息。
此反向鏈路訊息可包括各種通訊鏈路及/或接收 數據流之相關資訊。反向鏈路訊息接下來被送至發射數據處理器238,由數據資料源236傳送之數據流也被送至此匯集並送往調變器280進行調變,經由接收器254a至254r調節後,再送回發送器系統210。
在發送器系統210端,源自接收器系統250之調變後訊號被天線224接收,在收發器222a至222t被調節,在解調器240作解調,再送往接收數據處理器242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統250端所送出之反向鏈路訊息244。處理器230接下來即可決定欲使用決定波束形成之比重之預編碼矩陣,並處理提取出之訊息。
接下來,參閱第3圖,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在第3圖中,通訊裝置300可用以具體化第1圖中之使用者設備(UE)(或存取終端(AT))116及122,並且此通訊系統以一長期演進技術(LTE)系統,一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TE-A),或其它與上述兩者近似之系統為佳。通訊裝置300可包括一輸入裝置302、一輸出裝置304、一控制電路306、一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308、一記憶體310、一程式碼312、一收發器314。控制電路306在記憶體310中透過中央處理器308執行程式碼312,並以此控制在通訊裝置300中所進行之作業。通訊裝置300可利用輸入裝置302(例如鍵盤或數字鍵)接收使用者輸入訊號;也可由輸出裝置304(例如螢幕或喇叭)輸出圖像及聲音。收發器314在此用作接收及發送無線訊號,將接收之訊號送往控制電路306,以及以無線方式輸出控制電路306所產生之 訊號。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312之簡化功能方塊圖。此實施例中,執行程式碼312包括一應用層400、一第三層402、一第二層404、並且與第一層406耦接。第三層402一般執行無線電資源控制。第二層404一般執行鏈路控制。第一層406一般負責實體連接。
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之子訊框結構定義如表格1中,其出於TS 36.211:
在一無線訊框中的每一子訊框中,「D」表示保留給下行鏈路傳輸的子訊框,「U」表示保留給上行鏈路傳輸的子訊框,以及「S」表示一具有三個欄位的特定子訊框,其中此三個欄位為下行鏈路導引時槽(Downlink Pilot Time Slot,DwPTS)、保護間隔(Guard Period,GP)及上行鏈路導引時槽(Uplink Pilot Time Slot,UpPTS)。
目前,長期演進技術分時雙工藉由提供七種不同半靜態配置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給予非對稱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分配。這些分配可以提供40%至90%的下行鏈路子訊框。半靜態分配可能或可能不會與即時傳輸情況相匹配。RP-110450提出了根據傳輸情形及評估合適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時間尺度並藉由估算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的益處提高長期演進技術分時雙工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干擾管理及傳輸適應。
TR36.828-200描述RP-110450提出的研究項目的進展情況。根據所需的適應時間尺度,可以考慮不同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下行鏈路-上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重新配置的方法。此種方法例係為系統資訊訊號、專用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號、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單元(Control Element)訊號或一實體層訊號。這四種方法的時間尺度可分別依序為640毫秒(ms)(或更大)、200毫秒、幾十毫秒及10毫秒。
R1-122807提出兩個佈署在不同分時雙工組態相 鄰細胞的潛在干擾問題。對於U及D不匹配的子訊框中,可能具有進化B節點至進化B節點或使用者設備至使用者設備的干擾,如果時間尺度變化不大時,其可藉由進化B節點實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中(例如,透過進化B節點間的協調)。然而,如果時間尺度是在10毫秒的時序中,用以避免干擾的解決方案可能無法執行。因此,根據R1-122807,為了允許避免干擾的執行,具有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較慢的適應率將更為有利。
根據TS36.211,在藉由實體控制格式指示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所指示的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號中,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被映射至未分配至特定細胞參考訊號(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CRS)或實體控制格式指示通道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的實體資源(資源-單元(resource-element)組)。由於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m i 可能在不同下行鏈路/特定子訊框間發生改變(例如,m i 可能如TS36.211表格6.9-1中所示之0或1或2),因此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映射將隨每個子訊框變化。當專用無線電資源控制訊號、媒體存取控制控制單元訊號或實體層訊號被用以重新配置新使用者設備之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時,則存在一傳統使用者設備及新使用者設備具有不同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理解之轉移期間。此外,傳統使 用者設備及新使用者設備具有不同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數量及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映射的理解。因此,藉由網路安排實體下行控制通道可能是複雜。
根據TR36.828-200,模擬結果顯示,根據傳輸適應,與較慢的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相比,更快的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時間尺度提供了更大的益處。除了任何與潛在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and reQuest,HARQ)時間表相關的問題之外,由於新使用者設備可能接收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訊號並使用早於傳統使用者設備的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因此傳統使用者設備和新使用者設備可能在前述提到轉移期間內具有不同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數量及實體下行控制通道映射的理解。舉例來說,新使用者設備在改變通知的修改週期內使用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並且傳統使用者設備等待直到下一個修改週期取得已更新的系統資訊為止。
根據一實施例,新使用者設備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及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映射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此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及 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也可由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由無線電資源控制(RRC)所配置)來決定,其中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包括TS36.331和TS36.211中所描述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參數: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資源(phich-Resource)及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phich-Duration)。在轉移期間中,當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訊號也指示一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時,傳統使用者設備與新使用者設備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根據另一實施例,新使用者設備在認定此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及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方法500之流程圖500。在第502中,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在步驟504中,在一特定時間前,使用者設備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根據一實施例,當使用者設備在一修改週期n內接收該訊號時,該特定時間係以一下一修改週期為開始,例如,n+1。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及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至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訊號可能為一專用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號。或者,該訊號可能為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單元(Control Element)訊號。又或者,該訊號可能為一實體層訊號。
在一實施例中,該特定時間可能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由一系統資訊所傳輸之已預期第一時間。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特定時間可能為傳統使用者設備取得或使用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已預期時間。該傳統使用者設備可能由系統資訊中取得該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該特定時間可能藉由用以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至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訊號所指示或傳輸。
根據一實施例,當一子訊框m在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使用者設備認定在子訊框m中之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根據另一實施例,在該特定時間後,使用者設備認定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 訊框中之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
根據一實施例,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及從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至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訊號也可以指示一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在一特定時間前,使用者設備可認定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及/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並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根據另一實施例,當一子訊框m在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使用者設備認定在子訊框m中之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在特定時間後,使用者設備認定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訊框中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如上所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可包括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資源(phich-Resource)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phich-Duration)。
根據本文所述之一或多個實施例,由於使用者設備在一特定時間前認定該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並 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因此可避免在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的轉移期間內安排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的複雜性。
回到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此裝置300包括一儲存於記憶體310內之程式碼312。在一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器308可執行程式碼312使使用者設備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以及在一特定時間前,使用者設備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至少與新及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相重疊。此外,中央處理器308也可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動作和步驟,或其它在說明書中內容之描述。
以上實施例使用多種角度來描述。顯然這裡的教示可以多種方式呈現,而在範例中揭露之任何特定架構或功能僅為一代表性之狀況。根據本文之教示,任何熟知此技藝之人士應理解在本文呈現之內容可獨立利用其他某種型式或綜合多種型式作不同呈現。舉例說明,可遵照前文中提到任何方式利用某種裝置或某種方法實現。一裝置之實施或一種方式之執行可用任何其他架構、或功能性、又或架構及功能性來實現在前文所討論的一種或多種型式上。再舉例說明以上觀點,在某 些情況下,併行之頻道可基於脈衝重複頻率所建立。又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也可基於脈波位置或偏位所建立。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時序跳頻建立。在某一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脈衝重複頻率、脈波位置或偏位、以及時序跳頻建立。
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將了解訊息及訊號可用多種不同科技及技巧展現。舉例,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之數據、指令、命令、訊息、訊號、位元、符號、以及碼片(chip)可以伏特、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光場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組合所呈現。
熟知此技術之人士更會了解在此描述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處理器、裝置、電路、以及演算步驟與以上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用的電子硬體(例如用來源編碼或其他技術設計之數位實施、類比實施、或兩者之組合)、各種形式之程式或與指示作為連結之設計碼(在內文中為方便而稱作「軟體」或「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組合。為清楚說明此硬體及軟體間之可互換性,多種具描述性之元件、方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在以上之描述大致上以其功能性為主。不論此功能以硬體或軟體型式呈現,將視加注在整體系統上之特定應用及設計限制而定。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可為每一特定應用將描述之功能以各種不同方法作實現,但此實現之決策不應被解讀為偏離本文所揭露之範圍。
此外,多種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以及在此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實施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存取終端、存取點;或由積體電路、存取終端、存取點執行。積體電路可由一般用途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場可編程閘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編程邏輯裝置、離散閘(discrete gate)或電晶體邏輯(transistor logic)、離散硬體元件、電子元件、光學元件、機械元件、或任何以上之組合之設計以完成在此文內所描述之功能;並可能執行存在於積體電路內、積體電路外、或兩者皆有之執行碼或指令。一般用途處理器可能是微處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規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可由電腦設備之組合所構成,例如: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及一微電腦之組合、多組微電腦、一組至多組微電腦以及一數位訊號處理器核心、或任何其他類似之配置。
在此所揭露程序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純為一舉例之方式。基於設計上之偏好,必須了解到程序上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可在此文件所揭露的範圍內被重新安排。伴隨之方法申請專利範圍以一示範例順序呈現出各種步驟之元件,也因此不應被本發明說明書所展示之特定順序或階層所限制。
本發明之說明書所揭露之方法和演算法之步驟,可以直接透過執行一處理器直接應用在硬體以及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結合上。一軟體模組(包括執行指令和相關數據)和其它數據可儲存在數據記憶體中,像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可抹除可規化唯讀記憶體(EPROM)、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暫存器、硬碟、可攜式應碟、光碟唯讀記憶體(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數位視頻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在此領域習之技術中任何其它電腦可讀取之儲存媒體格式。一儲存媒體可耦接至一機器裝置,舉例來說,像是電腦/處理器(為了說明之方便,在本說明書以處理器來表示),上述處理器可透過來讀取資訊(像是程式碼),以及寫入資訊至儲存媒體。一儲存媒體可整合一處理器。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一使用者設備則包括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換句話說,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以不直接連接使用者設備的方式,包含於使用者設備中。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任何適合電腦程序之產品包括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其中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包括一或多個所揭露實施例相關之程式碼。而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腦程序之產品可以包括封裝材料。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00‧‧‧流程圖
502、504‧‧‧步驟

Claims (22)

  1. 一種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以及藉由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特定時間前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群組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當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修改週期內接收上述訊號時,上述特定時間係以一下一修改週期為開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由一系統資訊所傳輸之一已預期第一時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一傳統使用者設備取得或使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已 預期時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傳統使用者設備由一系統資訊中取得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由上述訊號所指示或傳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訊號係一專用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號、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單元(Control Element)訊號或一實體層訊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更包括下列至少其中之一:當一子訊框m在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上述使用者設備認定在上述子訊框m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或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後認定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訊框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訊號更指示一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且其中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包括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資源(phich-Resource)或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phich-Duration)。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更包括下列至少其中之一: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前認定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上述非上行鏈路子訊框;當一子訊框m在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上述使用者設備認定在上述子訊框m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或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後認定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訊框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改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的方法,其中上述非上行鏈路子訊框係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或一特定訊框。
  12. 一種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上述使用者設備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安裝至上述控制電路中;以及一記憶體,安裝至上述控制電路中並且耦接至上述處理器;其中上述處理器配置用以執行一儲存於上述記憶體中之程式碼以改變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上行鏈路-下行鏈路(Uplink-Downlink,UL-DL)組態,上述程式碼包括:藉由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收一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重新配置之訊號並從一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改變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以及藉由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特定時間前認定一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群組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非上行鏈路子訊框。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 者設備,其中當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一修改週期內接收上述訊號時,上述特定時間係以一下一修改週期為開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為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由一系統資訊所傳輸之一已預期第一時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一傳統使用者設備取得或使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已預期時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傳統使用者設備由一系統資訊中取得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特定時間係由上述訊號所指示或傳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訊號係一專用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號、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單元(Control Element)訊號或一實體層訊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更包括下列至少其中之一:當一子訊框m係在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上述使用者設 備認定在上述子訊框m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或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後認定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訊框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係由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訊號更指示一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且其中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組態包括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資源(phich-Resource)或一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phich-Duration)。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更包括下列至少其中之一: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前認定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其中上述方法至少適用於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及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之間重疊的上述非上行鏈路子訊框;當一子訊框m係在上述舊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但在上述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中為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時,上述使用者設 備認定在上述子訊框m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或上述使用者設備在上述特定時間後認定在所有下行鏈路或特定子訊框中之上述數量的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群組或上述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期間係由一新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所決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非上行鏈路子訊框係一下行鏈路子訊框或一特定訊框。
TW102128052A 2012-08-06 2013-08-06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TW2014120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79935P 2012-08-06 2012-08-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2072A true TW201412072A (zh) 2014-03-16

Family

ID=50025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8052A TW201412072A (zh) 2012-08-06 2013-08-06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00935B2 (zh)
TW (1) TW2014120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080B (zh) * 2017-08-09 2022-06-01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一種回饋應答資訊的長度確定方法及相關產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02269B2 (en) * 2013-05-13 2017-03-21 Acer Incorporated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using the same
JP6604444B2 (ja) * 2016-03-04 2019-11-13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サブフレーム構成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32846B1 (ko) * 2011-03-24 2019-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TWI548231B (zh) * 2011-06-14 2016-09-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定義及使用用於載波聚合的phich資源的方法、系統及裝置
WO2013005991A2 (ko) * 2011-07-05 2013-01-10 주식회사 팬택 시간 분할 듀플렉스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US9602251B2 (en) * 2012-01-27 2017-03-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US9331759B2 (en) * 2013-03-29 2016-05-03 Intel IP Corporation HARQ timing design for a TDD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080B (zh) * 2017-08-09 2022-06-01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一種回饋應答資訊的長度確定方法及相關產品
US11855926B2 (en) 2017-08-09 2023-12-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feedback response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pro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36719A1 (en) 2014-02-06
US9100935B2 (en) 2015-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0300B2 (ja) レイテンシ低減を伴うフレキシブル時分割複信(tdd)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5409153B (zh) 带有捆绑考量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传输
EP287808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US100752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AU20142215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depending on UE capability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US888574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RS) for demodulation
US8989079B2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backhau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EP2863572A1 (en) Allocating 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PHICH) resources
CN109155712B (zh) 借助时分双工的多发射时间间隔协调
TWI524788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通道狀態資訊測量的方法及裝置
TWI479852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非週期性探測參考符元的方法及裝置
CN10999732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TW201322787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分時雙工跨頻帶載波聚合的方法及裝置
TW201320796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提前時序群組變更的方法及裝置
CN108370571A (zh) 用于低延迟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和方法
EP2995106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W201521475A (zh) 下行鏈路-上行鏈路的干擾管理及流量適應的方法及裝置
US20230354326A1 (en) Transport block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ment design for full duplex user equipment
TW201412072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分時雙工上行鏈路-下行鏈路組態變化的方法及裝置
KR20150090727A (ko) 주파수 집적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2228177B1 (ko) 캐리어 집적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6325594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类型配置
US20210359795A1 (en) Quantized cqi feedback for harq based retransmissions
US20220124713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acknowledgement (ack) feedback for multi-cell scheduling
KR102233094B1 (ko) 주파수 집적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