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9693A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9693A
TW201319693A TW101112184A TW101112184A TW201319693A TW 201319693 A TW201319693 A TW 201319693A TW 101112184 A TW101112184 A TW 101112184A TW 101112184 A TW101112184 A TW 101112184A TW 201319693 A TW201319693 A TW 2013196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ea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2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71650B (zh
Inventor
Ming-Fong Hsieh
Ming-Hui Chu
Chi-Liang Chang
Hui-Hung Liang
Original Assignee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12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165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9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9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1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1650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基板、至少一光條及複數個光學元件。基板具有一第一側邊。光條有複數個光源,且包括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相鄰第一側邊,第一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一間距。第二區域相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二間距,其中第一間距小於第二間距。光學元件設置於各光源上方,用以均勻光源發出之光線。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係關於一種藉由光源排列方式,以改善暗帶區現象的背光模組。
一般應用在資訊裝置的液晶顯示器,係可以依照實際設計之需求,而選擇利用直下式或者是側光式的背光模組架構。直下式背光模組中,顯示裝置的邊角因為缺乏光線照射所產生的暗帶區,導致顯示品質下降。
在習知技術中,通常採用擴散板,使通過之光線均勻散出。其中,為了加強光擴散的功效及光混合的均勻性,光源與擴散板之間的間隙必須增大,或者擴散板的使用數量必須增加。然而,如此之結構設計不但效果相當有限,且將導致背光模組之厚度增加,而與液晶顯示器輕薄化之設計初衷相違背。
另外,為了使顯示裝置自背光模組接收更多光線,背光模組內需配置更多發光源。然而,在一應用發光二極體為發光源的背光模組中,發光二極體之製造成本昂貴,將不利經濟考量。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藉由背光模組上光源的排列變化,增強顯示裝置邊角的光源供應。本發明又一目的在於減少光源之數量,以減少生產成本。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基板、至少一光條及複數個光學元件。基板具有一第一側邊。光條有複數個光源,且包括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相鄰第一側邊,第一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一間距。第二區域相鄰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二間距,其中第一間距小於第二間距。光學元件設置於各光源上方,其中每一光學元件之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遠離光源之方向凹陷,且光學元件之出光面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之方向凹陷。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應用上述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其中一顯示面板設置於上述背光模組上。
由於靠近基板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的相鄰光源之間的間距較小於其他區域相鄰光源之間的間距,並且透過光學元件將光源進一步均勻擴散,將使得顯示裝置各區域充分地獲得來自背光模組之光源。如此,習知顯示螢幕之亮度不均勻缺點將可獲得改善。
茲配合圖式說明較佳實施例。
請參見第1、2圖。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包括一背光模組10、一光學膜片層20及一顯示面板30,其中背光模組10包括一基板50、一光學反射層55、二個光條100、複數個光源110以及複數個光學元件140。
基板50係用以承載及定位背光模組10中的光學元件,其包括二短邊側板51、52、二長邊側板53、54及一底板56,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其底板56的長寬比為16:9,其中短邊側板51、52係定義於第2圖圖面之垂直方向,長邊側板53、54係定義於第2圖圖面之水平方向,短邊側板51、52及長邊側板53、54係與底板56相連接,其平面法向量兩兩相互垂直或不垂直皆可。一般而言,當本發明之顯示裝置1直立擺設時,短邊側板51、52係位於使用者之左右二側,長邊側板53、54係位於使用者之上下二側(以下說明中將以第一側邊代表短邊側板51、第二側邊代表短邊側板52)。光學反射層55設置於基板50之內側,用反射光線以增加光擴散效果。基板50佈有驅動線路,可電連接其他元件使背光模組10運作。
二個光條100以平行於長邊側板53、54的方向設置於底板56上。每一光條100分別包括一第一區域I、一第二區域II、一第三區域III、一第四區域IV、一第五區域V、一第六區域VI、一第七區域VII、一第一中介區VIII、一第二中介區IX。第一區域I相鄰第一側邊51,第二區域II相鄰第一區域I,第三區域III相鄰第二側邊52,第四區域IV相鄰第三區域III,第五區域V介於第二區域II及第四區域IV之間,第五區域V與第二區域II之間具有第六區域VI及第一中介區VIII,第五區域V與第四區域IV之間具有第七區域VII及第二中介區IX。此外,在此實施例中,第五區域V實質中央位置具有一中軸線C所穿過,其中中軸線C與光條100兩短側邊的距離相等,等分該光條100,並且各區域沿中軸線C呈鏡像分佈,也就是第一區域I對應第三區域III,第二區域II對應第四區域IV,第六區域VI對應第七區域VII,第一中介區VIII對應第二中介區IX,第五區域V左側部分對應第五區域V右側部分。但是,於其他實施例中,中軸線C不一定穿越光條100之特定區域,光條100上各區域亦不一定沿中軸C呈鏡像分佈。光條100例如是印刷電路板(PCB),具有光源驅動線路,使光源110接收電訊號後發光。光源100沿光條100長軸實質上呈一直線設置,單一光條100可容納一條或複數條直線設置之光源陣列。此外,單一光源陣列的光源110之間係具有不等間距之設計,但同一『區域』內之光源110間距相同,也就是光源110之密度d相同,而『中介區』內之光源110間距不一定相同,其光源110密度d可以是定值或變化值,其中光源110之間距(pitch),係指相鄰兩光源100中心的最短距離,大於0。
第一區域I係光條100最鄰近第一側邊51之區域,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1。第二區域II相鄰第一區域I,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2,其中p1小於p2,換句話說第一區域I光源110密度d大於第二區域II光源110密度d。第一區域I與第二區域II鄰接之部分係為共用之光源110,該共用之光源110中心即為間距p1與間距p2的變換交界(switching boundary)。
第三區域III係光條100最鄰近第二側邊52之區域,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3。第四區域IV相鄰第三區域III,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4,其中p3小於p4,換句話說第三區域III光源110密度d大於第四區域IV光源110密度d。第三區域III與第四區域IV鄰接之部分係為共用之光源110,該共用之光源110中心即為間距p3與間距p4的變換交界。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區域I與第三區域III間距數目相等,且間距p1等於p3;第二區域II與第四區域IV間距數目相等,且間距p2等於p4,但並不限至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間距p1及間距p3可不相等,間距p2及間距p4可不相等,或是間距p1不同於間距p2~p4。簡言之,沿中軸線C呈鏡像分佈的各個區域之間的距數目可為相同或不同。另外,光條100的第二區域II亦可與第四區域IV結合,或是光條100僅包括第一區域I及第二區域II...等,端視整體光學之設計而定。
第五區域V係介於第二區域II及第四區域IV,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5。於此實施例中,第五區域V與第二區域II及第四區域IV之間間隔有其他區域,且第五區域V位於光條100中心位置,中軸線C穿越第五區域V中央,間距p5小於間距p2及間距p4,相對而言第五區域V之光源110密度d大於第二區域II及第四區域IV,光源110由第一側邊51至第二側邊方向52之密度d大致呈現密-疏-密-疏-密之排列方式。於其他實施例中,中軸線C不穿越第五區域V中央,間距p5可相等或不等於間距p1~p4,第五區域V可與第二區域II、第四區域IV相鄰甚至結合,甚至無第五區域V...等,端視整體光學之設計而定。
第六區域VI係介於第二區域II及第五區域V之間,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6,其中間距p6大於間距p1及間距p2。第七區域VII係介於第四區域IV及第五區域V之間,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但皆具有共同的光源110間距p7,其中間距p7大於間距p3及間距p4。於本實施例中,第六區域VI與第二區域II相鄰,第七區域VII與第四區域IV相鄰,間距p6等於間距p7,且間距p6及間距p7皆大於間距p1~p5,換句話說,第六區域VI及第七區域VII之光源密度d相對其他區域大,光源110由第一側邊51至第二側邊方向52之密度d同樣呈現密-疏-密-疏-密之排列方式。於其他實施例中,第六區域VI與第二區域II可不相鄰,第七區域VII與第四區域IV可不相鄰,間距p6及間距p7與其他間距p1~p5之關係可相等或不相等,第六區域VI及第七區域VII亦可結合其他區域,甚至無第六區域VI及第七區域VII...等,端視整體光學之設計而定。
第一中介區VIII係介於第五區域V及第六區域VI之間,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可具有相同或是不同的光源110間距,但平均光源之間距為間距p8。第二中介區IX係介於第五區域V及第七區域VII之間,具有複數個光源110,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以上的光源110間距,可具有相同或是不同的光源110間距,但平均之光源間距為間距p9。於本實施例中,第一中介區VIII與第二中介區IX內的光源間距相同,間距p8及間距p9相同,且第一中介區VIII相鄰第五區域V及第六區域VI,第二中介區IX相鄰第五區域V及第六區域VII。中介區可視為由多個區域合併之單一區間。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中介區VIII及第二中介區IX內之間距可以是變化的,例如漸增、漸減、相等或不規則變化,間距p8及間距p9與間距p1~p7並無特定之關係,第一中介區VIII或第二中介區IX內之間距可介於相鄰區域間距p5~p7之間或任意值,第一中介區VIII或第二中介區IX亦可結合其他區域,甚至無第一中介區VIII或第二中介區IX...等,端視整體光學之設計而定。中介區之概念可延伸,例如於第二區域II及第六區域VI之間或是第四區域IV及第七區域VII之間插入一中介區。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應用背光模組10的顯示裝置1之尺寸為31.5吋,間距p1及間距p3為40mm,間距p2及間距p4為50mm,間距p6及間距p7為60mm,間距p8及間距p9為50mm,間距p5為40mm,光源110由第一側邊51至第二側邊方向52之密度d同樣呈現密-疏-密-疏-密之排列方式。但並不限制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雖然位於光條100的中軸線C二側的間距p1~p9彼此鏡像對稱,但並不應限制於此。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士可依照本實施例之基本精神,加以調整相鄰光源間的間距。
光學元件140設置於每一光源之上,用以增加出光擴散角度,以減少光源使用數量,並調整出光光形以減少混光距離,同時達到均勻化之效果,其詳細特徵將於後方說明。光學膜片層20相對於背光模組10設置於基板50之上方,且顯示面板30設置於光學膜片層20之上方。由於本發明之光學膜片層20、顯示面板30為本領域之習知元件,且非為本發明所強調之內容,在此不加以贅述。
請參見第3圖。第3圖顯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單位長度上光源分佈密度d相對於光條100位置之曲線圖。整體觀之,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中,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具有變化,其中自基板50的第一側邊51朝向第二側邊52的方向上,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呈現密、疏、密、疏、密的變化。詳而言之,自第一區域I至第六區域VI,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漸減;自第六區域IV至第五區域V,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漸增;自第五區域V至第七區域VII,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漸減;自第七區域VII至第二區域II,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d漸增。
受惠於二個光條100上光源110的排列方式,顯示面板30除了可維持中心亮度,其四邊角亦可增加接收的光線。因此,習知技術中,四邊角具有暗帶區的情形即可改善。在一實驗數據中,顯示面板30的中心亮度為105%,且均齊度為65%,在此均齊度定義為顯示面板最暗點與最亮點之比值。
請參閱第4圖。第4圖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之上視圖。為簡化說明,背光模組10’與背光模組10相同或相似之元件將施予相似之標號,且其特徵將不再說明。
光條100’上的光源的形式並不受第2圖所示之實施例所限制。在另一實施例中,相鄰第五區域V為第六區域VI及第七區域VII,並無前一實施例之中介區第一中介區VIII及第二中介區IX。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應用背光模組10’之顯示裝置(未圖示於第4圖)之尺寸為31.5吋,間距p5為50mm,間距p6及間距p7為70mm,間距p2及間距p4為40mm,間距p1及間距p3為30mm,但並不限制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雖然位於光條100’的中軸線C二側的間距彼此對稱,但並不應限制於此。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士可依照本實施例之基本精神,加以調整相鄰光源間的間距。
在一實驗數據中,運用此背光模組10’之顯示面板(未圖示於第4圖)的中心亮度為100%,均齊度為70%,在此均齊度定義為顯示面板最暗點與最亮點之比值。
請參見第5圖。第5圖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為簡化說明,背光模組10”與背光模組10相同或相似之元件將施予相似之標號,且其特徵將不再說明。
為了進一步改善應用背光模組10”之顯示裝置(未圖示於第5圖)暗帶區的情形,二個光條100的中軸線C分別自二個長邊側板53、54之中點531、541之連線向左及向右偏移。如第5圖所示般,位於圖面上方之光條(第一光條)100之中軸線C相對於中點531、541之連線向左偏移,且位於圖面下方之光條(第二光條)100之中軸線C相對於中點531、541之連線向右偏移。於是,位於圖面上方之光條(第一光條)100之短側邊較位於圖面下方之光條(第二光條)100之短側邊靠近第一側邊51,其中圖面上方之光條(第一光條)100之短側邊與第一側邊51之間具有第一距離L1,位於圖面下方光條100(第二光條)之短側邊與第一側邊51之間具有第二距離L2,其中第一距離L1小於第二距離L2。
本發明之光學元件140之結構特徵將進一步說明。請參照第6圖,第6圖顯示第1圖中部分元件之放大圖,其中僅顯示單一光學元件140、單一光源110以及部分基板50。光學元件140包括一第一凹曲面141、一出光面143、一底面145以及二個以上之支撐件147。第一凹曲面141面對光源110之出光面,其中來自光源110之光線經第一凹曲面141進入光學元件140中。亦即,第一凹曲面141為光學元件140之入光面,但不應限制於此。光線亦可能經光學元件140之底面145進入光學元件140中。第一凹曲面141自底面145朝遠離光源110之出光面的方向凹陷,且如第6圖所示般,第一凹曲面141實質上具有半長橢圓之外型。此外,第一凹曲面141相對光學元件140之對稱中心M呈軸對稱。換句話說,第一凹曲面141之橫切面為一圓形或橢圓形(第一凹曲面141之細部特徵將於第10A圖之說明中詳述)。
出光面143面對光學膜片層20(第1圖),亦即位於光學元件140相反於光源110之一側。出光面143包括一第二凹曲面S1、一凸曲面S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凹曲面S1以及凸曲面S2係軸對稱於對稱中心M,其中對稱中心M經過光源110之中心以及光學元件140之實質中心。第二凹曲面S1朝光源110之方向凹陷,且其法線與方向X之間的夾角θ1為90至180度。凸曲面S2環繞於第二凹曲面S1外側,且包括一第一出光表面S21以及一第二出光表面S22。第一出光表面S21相鄰該第二凹曲面S1,其中第一出光表面S21之法線與方向X之間的夾角θ2為0至90度。第二出光表面S22相鄰第一出光表面S21遠離第二凹曲面S1之一側,其中第二出光表面S22之法線與方向X之間的夾角θ3之間的夾角為0至-90度,上述方向X係自光學元件140之對稱中心M向光學元件140外側延伸且平行基板50之方向,如第6圖所示般。
底面145位於第一凹曲面141與第二出光表面S22之間,底面145藉由支撐件147連結於基板50。為了使光源110之光線皆可經由第一凹曲面141進入光學元件140之中,在此實施例中,支撐件147之高度H等於光源出光面至基板50之距離,使底面145位於光源110之出光面所在之平面。此外,支撐件147為一柱體或椎體,其寬度D1介於底面145之寬度D2的2%至20%之間,但並不限制於此。在不影響光線擴散的原則下,支撐件147的設置位置、形狀、尺寸皆可加以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如第6圖所示般,光學元件140之第一凹曲面141、出光面143皆為具有連續曲率之曲面,光學元件140之底面145則為一面對基板50之平面;此外,第一凹曲面141面對該光源110之開口之寬度D3係大於或等於光源110之寬度D4,以避免光源110與光學元件140相互干涉。在一具體實施例第一凹曲面141之開口之寬度D3係介於光源110之寬度D4的100%至150%之間。
來自光源110之光線經上述光學元件140後,其光形將有所調整,以提高照射於光學膜片層20(第1圖)之光線均勻度。是以,顯示裝置1(第1圖)之成像品質將進一步獲得改善。
本發明之光學元件140的結構特徵可因需求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性的提供光學元件可能的實施方式:請參閱第7-9圖,在第7-9圖所示之光學元件中,與光學元件140(第6圖)相似或相對應之元件將施予相似之標號,且已說明之特徵將在以下說明中被省略。
光學元件之第一凹曲面之型態可具有以下變化:光學元件240a之第一凹曲面241a實質上具有半圓形之外型(第7A圖)、光學元件240b之第一凹曲面241b實質上具有半扁橢圓之外型(第7B圖)、光學元件240c之第一凹曲面241c實質上具有波浪形之外型(第7C圖),或者光學元件240d之第一凹曲面241d實質上具有類雙橢圓之外型,其中一凸起247d形成於其實質中心(第7D圖)。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光學元件240d應用於一3D顯示裝置,且第一凹曲面241d可接收二個相對設置於凸起247d兩側之光源110所發出之光線。依照不同需求可利用不同的光學元件,使光擴散效果達到最佳。舉例而言,在一實施例中,當複數個光源設置於單一光學元件內部時,第7C圖之光學元件240c或第7D圖之光學元件240d將可使光擴散效果達到最佳。
在另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240e之第一凹曲面241e為非軸對稱,如第7E圖所示般,第一凹曲面241e之外型朝一特定方向歪斜,以創造左右兩側不同出光量的功效。
光學元件之底面之型態可具有以下變化:在第8A圖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凹曲面341a相鄰底面345a之切線與光源110之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α等於90度,此時,光學元件340a之底面345a係對齊於光源110之出光面所在平面。在第8B圖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凹曲面341b相鄰底面345b之切線與光源110之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α小於90度,此時,以最大出射角離開光源110之光線將不沿水平方向通過光學元件340b。此時,光學元件340b之底面345b與光源110之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間具有一夾角β,以節省光學元件之生產材料,降低成本。
在第9A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光學元件440a之底面445a更包括複數個凹陷之微結構449a,每一微結構具有一半圓形之造形。在第9B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光學元件440b之底面445b更包括複數個凸起之微結構449b,每一微結構具有一半圓形之造形。在第9C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光學元件440c之底面445c更包括複數個凹陷之微結構449c,每一微結構具有一半六邊形之造形。在第9D圖所示之實施例中,光學元件440d之底面445d更包括複數個凸起之微結構449d,每一微結構具有一半六邊形之造形。凸起或凹陷之微結構之造型可為任意形狀,並不受限於上述實施例。在一具體實施例中,上述凸起或凹陷之微結構之深度或高度皆小於光學元件之底面之寬度的10%。另外,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相鄰凸起或凹陷之微結構皆為等距,但凸起或凹陷之微結構亦可以不規則的形態分佈。
請參閱第10A圖,第10A顯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光源110與光學元件140之底面圖。在此實施例中,光源110為一正方形,故來自光源110之光線將均勻地朝各方向射出。為配合光源110之光線之光形,第一凹曲面141較佳地係軸對稱於光學元件140之對稱中心。請參閱第10B圖,第10B顯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210與光學元件240之底面圖。在此實施例中,光源210為一具有寬度W以及長度L之矩形,故來自光源210將於長度L之一側提供較多之光線,並於寬度W之一側提供較少之光線。為配合光源210之光線之光形,第一凹曲面241較佳地係為非軸對稱於光學元件140之對稱中心,以相對於光源210長度L一側提供較大的受光面積,並相對於光源210寬度W一側提供較小的受光面積。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凹曲面241之開口端為一具有短軸(第一寬度)E1以及長軸(第二寬度)E2之橢圓,其中光源210寬度W之一側對應於長軸(第二寬度)E2,且光源210長度L之一側對應於短軸(第一寬度)E1。更具體而言,光源210寬度W之一側沿長軸(第二寬度)E2設置,且光源210長度L之一側沿短軸(第一寬度)E1設置。請同時參照第10A、10B圖,本發明之發明人發現,依照光源110、210發出光線之光形調整光學元件140、240之入光面141、241之形狀,可進一步達到出光均勻的目的。
藉由背光模組光源的排列,位於顯示裝置四邊角的光線均齊度將可有效地被提高,有助於改善顯示面板的成像品質。另一方面,藉由光學元件擴散來自光源之光線,背光模組的光源數量將可進一步減少,以降低生產成本。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於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顯示裝置
10、10’...背光模組
20...光學膜片層
30...顯示面板
50...基板
51...短邊側板(第一側邊)
52...短邊側板(第二側邊)
53、54...長邊側板
531、541...中點
55...光學反射層
56...底板
100、100’...光條
110、110’、210...光源
140、240...光學元件
141、241...第一凹曲面
143、243...出光面
145、245...底面
147...支撐件
240a-240e...光學元件
241a-241e...第一凹曲面
247d...凸起
340a-340b...光學元件
341a-341b...第一凹曲面
345a-345b...底面
440a-440b...光學元件
445a-445d...底面
449a-449d...微結構
C...中軸線
d...單位長度光源分佈密度
D1-D4...寬度
E1...第一寬度(短軸)
E2...第二寬度(長軸)
H...高度
L...長邊
L1...第一距離
L2...第二距離
M...對稱中心
p1-p9...間距
S1...第二凹曲面
S2...凸曲面
S21...第一出光表面
S22...第二出光表面
W...短邊
θ1、θ2、θ3...夾角
I...第一區域
II...第二區域
III...第三區域
IV...第四區域
V...第五區域
VI...第六區域
VII...第七區域
VIII...第一中介區
IX...第二中介區
第1圖顯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第2圖顯示第1圖之部分元件之上視圖;
第3圖顯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單位長度的光源分佈密度相對於光條位置之曲線圖;
第4圖顯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部分元件之上視圖;
第5圖顯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部分元件之上視圖;
第6圖顯示第1圖中部分元件之放大圖;
第7A-7E圖顯示不同型態之光學元件之結構;
第8A-8B圖顯示不同型態之光學元件之結構;
第9A-9D圖顯示不同型態之光學元件之結構;
第10A顯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之光源與光學元件之底面圖;以及
第10B顯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與光學元件之底面圖。
10...背光模組
50...基板
51...短邊側板(第一側邊)
52...短邊側板(第二側邊)
53...長邊側板
54...長邊側板
56...底板
100...背光模組
110...光源
C...中軸線
p1-p9...間距
I...第一區域
II...第二區域
III...第三區域
IV...第四區域
V...第五區域
VI...第六區域
VII...第七區域
VIII...第一中介區
IX...第二中介區

Claims (29)

  1. 一背光模組,包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側邊;至少一光條,具有複數個光源,包括:一第一區域,相鄰該第一側邊,該第一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一間距;以及一第二區域,相鄰該第一區域,該第二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二間距,其中該第一間距小於該第二間距;以及複數個光學元件,設置於各該等光源上方,其中每一該等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遠離光源之方向凹陷,且該等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之方向凹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板具有一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相對該第一側邊,且該光條包括:一第三區域,相鄰該第二側邊,該第三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三間距;以及一第四區域,相鄰該第三區域,該第四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四間距,其中該第三間距小於該第四間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間距等於該第三間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間距等於該第四間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區域及該第四間距之間介有一第五區域,該第五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五間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五區域相鄰該第二區域及該第四區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五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間介有一第六區域,該第六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六間距,該第六間距大於該第二間距及該第五間距。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六區域相鄰該第二區域及該第五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介於該第五區域及該第六區域係一第一中介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五區域及第四區域之間介有一第七區域,該第七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七間距,該第七間距大於該第四間距及該第五間距。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七區域相鄰該第四區域及該第五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六間距等於該第七間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介於該第五區域及該第七區域係一第二中介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邊及該第二側邊分別為該基板之二短邊側板,且該基板更包括二長邊側板連結於該二短邊側板,其中該光條平行於該二長邊側板。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光條及一第二光條,該第二光條相鄰該第一光條,其中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一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一距離,該第二光條與該第一側邊之間具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小於或等於該第二距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元件更包括一底面,該第一凹曲面自該底面朝遠離光源之方向凹陷,其中該第一凹曲面與該底面之交會處係位於光源之出光面所在平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底面包括複數個微結構,自該底面凸起或凹陷。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凹曲面相鄰該底面之切線與光源之出光面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90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元件更包括一支撐件,藉由該支撐件該底面連結於該基板,其中該支撐件之高度等於該光源之出光面至該基板之高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元件更包括一支撐件,該支撐件之寬度介於該底面之寬度之2%至20%之間。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凹曲面之法線與該基板延伸平面之間的夾角為90至180度。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元件更包括一凸曲面圍繞該第二凹曲面,該凸曲面係朝遠離相鄰光源之方向凸出。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曲面包括:一第一出光表面,相鄰該第二凹曲面,其中該第一出光表面之法線與該基板延伸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至90度;以及一第二出光表面,相鄰該第一出光表面遠離該第二凹曲面之一側,其中該第二出光表面之法線與該基板延伸平面之間的夾角為0至-90度。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凹曲面以及該凸曲面係軸對稱於該光源中心與該光學元件之實質中心之連線。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中該光源之出光面係軸對稱於該光學元件之對稱中心,且該第一凹曲面係軸對稱於該光學元件之對稱中心。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中該光源之出光面係非軸對稱於該光學元件之對稱中心,且該第一凹曲面係非軸對稱於該光學元件之對稱中心。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凹曲面之橫切面包括一第一寬度與一大於該第一寬度之第二寬度,其中該光源之出光面之長邊對應於該第一寬度,且該光源之出光面之短邊對應於該第二寬度。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凹曲面面對該光源之開口之寬度介於該光源之寬度的100%至150%之間。
  29.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包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側邊;至少一光條,具有複數個光源,包括:一第一區域,相鄰該第一側邊,該第一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一間距;一第二區域,相鄰該第一區域,該第二區域內之光源具有一第二間距,其中該第一間距小於該第二間距;以及複數個光學元件,設置於各該等光源上方,其中每一該等光學元件之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凹曲面朝遠離光源之方向凹陷,且該等光學元件之出光面包括一第二凹曲面朝光源之方向凹陷;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之上。
TW101112184A 2011-11-15 2012-04-06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471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2184A TWI471650B (zh) 2011-11-15 2012-04-06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543 2011-11-15
TW101112184A TWI471650B (zh) 2011-11-15 2012-04-06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9693A true TW201319693A (zh) 2013-05-16
TWI471650B TWI471650B (zh) 2015-02-01

Family

ID=48872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2184A TWI471650B (zh) 2011-11-15 2012-04-06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7165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7403A (zh) * 2019-01-21 2020-09-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01692A (zh) * 2020-07-27 2022-02-0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电容之间最短距离的方法及评价电容制程的方法
US11933863B2 (en) 2020-07-27 2024-03-1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capacitance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capacitance manufacture proced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310B (zh) * 2009-12-18 2014-12-03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7403A (zh) * 2019-01-21 2020-09-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27403B (zh) * 2019-01-21 2023-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01692A (zh) * 2020-07-27 2022-02-0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电容之间最短距离的方法及评价电容制程的方法
CN114001692B (zh) * 2020-07-27 2023-04-07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电容之间最短距离的方法及评价电容制程的方法
US11933863B2 (en) 2020-07-27 2024-03-1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capacitance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capacitance manufacture proced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71650B (zh) 2015-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884B2 (en) Backlight and display
US832529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16409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JP4430088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7004095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9005962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02254B (zh) 顯示裝置及組合成之顯示系統
US11036082B2 (en) Color homogenizing film for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US20130194529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9201188B2 (en) Bl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1002595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297457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4235850A (ja) 導光板、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00220246A1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I471650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08269866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US20080043488A1 (en)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551549B2 (en) Condensing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94466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V-cut structure
KR100802999B1 (ko) 광학 시트 및 상기 광학 시트가 구비된 액정표시장치의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2444400B1 (ko)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2223447A (zh) 擴散板及具擴散板的背光模組
KR10170402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752894B (zh) 具傾斜結構之光學膜片的背光模組
JP6467081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