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48271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48271A
TW201248271A TW101111623A TW101111623A TW201248271A TW 201248271 A TW201248271 A TW 201248271A TW 101111623 A TW101111623 A TW 101111623A TW 101111623 A TW101111623 A TW 101111623A TW 201248271 A TW201248271 A TW 2012482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birefringent layer
birefringent
coeffici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1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kira Sakai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1248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82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42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for homeotropic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4Number of plate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6Two plates on one side of the LC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4Negative birefing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201248271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顯示裝置❶更詳細而言,本發明 係關於一種使用有圓偏光板之VA(Vertical Alignment,垂 , 直配向)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 【先前技術】
V 液晶顯示裝置作為以電腦或電視機為首之各種資訊處理 裝置之顯示裝置而得以廣泛應用。尤其是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以下亦稱為 「TFT-LCD」(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 器))廣泛普及,並期待進一步擴大市場,伴隨於此,要求 更進一步提昇畫質。以下,以TFT-LCD為例進行說明,但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TFT-LCD,而可應用於所有液晶顯示裝 置,例如亦可應用於單純矩陣方式、電漿定址方式等之液 晶顯示裝置。 截止目前,於TFT-LCD中最廣泛使用之方式為,將具有 正介電各向異性之液晶於相互對向之基板間水平配向的所 謂TN(Twisted Nematic ’扭轉向列)模式。TN模式之液晶顯 ' 示裝置之特徵在於,與其中一基板鄰接之液晶分子之配向 • 方向相對於與另一基板鄰接之液晶分子之配向方向而扭轉 9〇°。此種TN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雖已確立價格低廉之製 造技術,且於產業上已成熟,但難以實現較高之對比度。 相對於此’已知有將具有負介電各向異性之液晶於相互 對向之基板間垂直配向的所謂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 I63389.doc 201248271 於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於不施加電壓時,由於液 晶分子係配向於相對於基板面大致垂直之方向,故液晶單 元幾乎不表現雙折射性及旋光性,從而光係幾乎不改變其 偏光狀態地通過液晶單元《因此,藉由於液晶單元之上下 將一對偏光元件(直線偏光元件)配置為其吸收軸相互正交 (以下亦稱為正交偏光元件j ),而可於不施加電壓時實 現大致完全之黑顯示。於施加閾值電壓以上之電壓時(以 下僅簡記為施加電壓時),液晶分子傾斜而大致平行於基 板,表現較大之雙折射性,從而可實現白顯示。因此此 種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可容易地實現極高之對比度。 於此種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若施加電壓時之液 晶分子之傾斜方向為單向,則液晶顯示裝置之視野角特性 會產生不對稱性,因此廣泛使用有如下模式,即,例如藉 由像素電極之結構上之改$、或於像素内言史置突起物等配 向控制機構之方法,而將液晶分子之傾斜方向於像素内分 割為複數個的配向分割型VA模式,即所謂驗模式 (MulU-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域型垂直配向模 式)。 於MVA模式中,自最大化白顯示狀態之穿透率之觀點出 發’通常係設定為偏光元件之財位與施加電壓時之液晶 分子之傾斜方位呈45。之角纟。其原因在於:於正交偏光 元件間夾人有雙折射介質時之穿透率在偏光元件之軸與雙 折射介質之遲相轴所呈之角(單位:⑽時,係與 邮2α)成比例。於典型之mva模式中,&晶分子之傾斜 163389.doc 201248271 方位可分割為45。、135。、225。、315。四個區域。即便於此 種分割為四個區域之睛賴式中,亦大多會於區域彼此之 間之邊界或配向控制機構附近觀察到紋影(ScMiere)配向或 朝向並不期望之方向之配向,從而成為穿透率損失之原 因。 為解決此種問題,正在研究使用有圓偏光板之VA模式 之液晶顯示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丨)。根據此種液晶顯示 裝置,由於在相互正交之左右圓偏光板間夾入有雙折射介 質時之穿透率並不取決於偏光元件之軸與雙折射介質之遲 相轴所呈之角,故即便液晶分子之傾斜方位不為45。、 135°、225°、315°,只要能控制液晶分子之斜度,便可確 保所需之穿透率。因此,例如可為於像素中央配置圓形突 起物而使液晶分子向所有方位傾斜者,或亦可為完全不控 制傾斜方位而使液晶分子向隨機之方位傾斜者。再者,本
說明書中,亦將使用有圓偏光板之¥八模式稱為圓偏光VA 模式或圓偏光模式。相對於此,亦將使用有直線偏光板之 VA模式稱為直線偏光VA模式或直線偏光模式。又,眾所 周知,圓偏光板典型地係藉由直線偏光板與λ/4板之組合 而構成。 進而,已知,由於圓偏光具有於鏡面等反射時左右之掌 性父替之性質,故例如當於鏡面上配置左圓偏光板而使光 入射時,穿透圓偏光板而轉換為左圓偏光之光藉由於鏡面 反射而轉換為右圓偏光,而該右圓偏光無法穿透上述左圓 偏光板,因此,結果使圓偏光板具有抗反射之光學功能。 163389.doc 201248271 已知,此種圓偏光板之抗反射之光學功能由於可防止於室 外等明亮環境中觀察顯示裝置時之不需要之反射,故具有 改善以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為首之顯示裝置於明亮環境 中之對比度的效果。此處,上述所謂不需要之反射,認為 主要係指存在於顯示裝置内部之透明電極或TFT元件之金 屬配線等所引起之反射。若不防止該不需要之反射,則即 便為於較暗之環境中可實現大致完全之黑顯示之顯示裝 置,於明亮環境中觀察時,顯示裝置之黑顯示時之光量亦 增大,結果導致對比度降低。 如上所述’雖使用有圓偏光板之圓偏光VA模式可獲得 改善穿透率之效果及防止不需要之反射之效果,但於先前 之圓偏光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斜視角中之對比度 較低,無法獲得充分之視野角特性’於此方面存在改善之 餘地。對此,提出有各種使用雙折射層(相位差膜)改良視 野角特性之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下述(A)方 法’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下述(B)方法,於專利文獻3中 揭示有下述(C)方法,於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下述方 法,於非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下述(E)方法。 (A)使用2張滿足nx>ny>nz之關係之λ/4板的方法。 (Β)組合使用2張滿足nx>ny>nz之關係之人/4板及1張或2 張滿足nx<nySnz之關係之第二種雙折射層的方法。 (C) 組合使用2張滿足nx>nz>ny之關係之λ/4板及滿足 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的方法。 (D) 於(C)方法中進而組合使用1張或2張滿足nx>nz>ny之 163389.doc 201248271 關係之λ/2板的方法。 (Ε)組合使用2張單軸性λ/4板(滿足nx>ny=nz之關係之所 謂A板)、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及滿足nx>nz>ny 之關係之雙折射層的方法。 然而,於上述(A)、(B)及(C)方法中,視野角特性亦尚存 改善之餘地。又,於上述(C)、(D)及(E)方法中,需要製造 困難且高成本之滿足nx>nz>ny之關係(滿足0<Νζ< 1之關係) 的雙軸性相位差膜,於該方面存在改善之餘地。 因此,本發明者為解決上述問題而進行了各種研究,並 提出了下述(F)方法(參照專利文獻5)。 (F)組合使用2張λ/4板、滿足nx=ny>nz之關係之第三種雙 折射層、滿足nx>ny>nz之關係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滿足 nx<ny$nz之關係之第二種雙折射層的方法。 然而,於上述(F)方法中,雖藉由對2張λ/4板之Nz係數 (表示雙軸性之參數)進行最佳設計而視野角特性之提昇得 以實現,但於使用有2張滿足nx>ny>nz(Nz>l .0)之關係之 通用雙軸性λ/4板的設計條件下,視野角特性存在改善之 餘地。 因此,本發明者進一步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於將2 張λ/4板(第一及第二λ/4板)製成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 軸性λ/4板之後,將其Nz係數調整為大致相同,並於第一 λ/4板與第一偏光元件之間以及第二λ/4板與第二偏光元件 之間的至少一者配置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藉 此可簡便地製造能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獲得較高之對比度 163389.doc 201248271 的圓偏光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並於先前申請有專利 (參照專利文獻6、7)。 又,關於圓偏光板之製造方法,提出有使用相對於縱向 (machine direction)而於斜向具有面内遲相轴之λ/4板,藉 由連續捲繞技術製作偏光板之方法(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 2)。根據該方法,可將λ/4板之Νζ係數控制於1.1〜2.0之 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404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3704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3-207782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曰本專利特開2003-186017號公報 專利文獻5:國際公開案第2009/125515號 專利文獻6:國際公開案第2010/087058號 專利文獻7:國際公開案第2010/137372號 專利文獻8:曰本專利特開2008-146003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葛志兵(音譯)(Zhibing Ge),另有6名,「用 於移動液晶顯示器之廣視角圓偏光器(Wide-View Circular Polarizers for Mobi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IDRC08,2008年,ρ·266-268 非專利文獻2 : M.廣田(M.Hirota),另有4名,「包括面内傾 斜遲相軸之延遲膜(Retardation Films with In-Plane 163389.doc 201248271
Oblique Slow-Axis)」’ IDW’〇8,2008年,p.1733-1736 非專利文獻3 .咼崎在著,「結晶光學」,森北出版,丨975 年,p. 146-163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所述,圓偏光板典型為直線偏光板與λ/4板之組 合。於該情形時,必需將直線偏光板之吸收軸與λ/4板之 面内遲相軸所呈之角設定為大致45。。因此,近年來,自 提咼生產性之觀點出發,研發有藉由連續捲繞技術將傾斜 延伸之λ/4板、單軸延伸之偏光元件及保護膜(例如 TAC(TriaCetyl Cellulose ’三乙醯纖維素)膜)相互貼合之方 法來作為圓偏光板之製造方法。又,市售有NZ係數設定為 大致1.6之λ/4板及包含該λ/4板之圓偏光板。 然而,於λ/4板之Νζ係數較大之情形時,存在難以藉由 連續捲繞技術製造圓偏光板之情形。例如,即便藉由非專 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技術,亦難以製造包含^^2係數大於2 〇 之λ/4板之圓偏光板。因此,於λ/4板之]^2係數較大之情形 時,存在圓偏光板之生產性降低且製造成本增加之可能 性。又,於使用連續捲繞技術製作包含Νζ係數較大之λ/4 板之圓偏光板之情形時’亦存在其品質降低之可能性。 於專利文獻6、7之技術中,亦存在根據液晶層之相位 差、第三種雙折射層之有無、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相位差等 條件,而將第一及第二λ/4板之Νζ係數設定為較大之情 形。於此種情形時,由於第一及第二λ/4板2Νζ係數相互 163389.doc •9· 201248271 大致相同’故上下2張圓偏光板存在發生生產性降低、製 造成本增加及品質降低之情況之可能性。例如,當藉由分 批處理(單片處理)製作上下2張圓偏光板時,生產性明顯降 低。又’圓偏光板之品質降低會導致圓偏光VA模式之液 晶顯示裝置之視野角特性降低。 又’於專利文獻6、7之技術中,於不設置第三種雙折射 層之情形時,必需藉由調整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而 進行液晶層之補償。進而,通常於液晶單元之觀察面侧之 圓偏光板上設置各種表面處理層。因此,於液晶層之相位 差變更之情形時,必需根據液晶層之相位差值及表面處理 層之種類而分別重製上下2張圓偏光板。由此,無法少品 種且大量地生產’成本及生產性兩方面不容樂觀。又,亦 可成為妨礙量產化之原因。因此,於專利文獻6、7之技術 中,於實現成本削減及生產性提昇方面存在改善之餘地。 再者,本說明書中,亦將設置於液晶單元之觀察面側之圓 偏光板稱為觀察面侧圓偏光板,亦將設置於液晶單元之背 面侧之圓偏光板稱為背面側圓偏光板。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現狀研究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 種可削減成本、生產性優異、且可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實 現較高之對比度的液晶顯示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針對可削減成本、生產性優異、且可於較廣之 視角範圍内實現較高之對比度的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 裝置進行了各種研究,結果著眼於配置於經正交偏光配置 163389.doc 10· 201248271 之一對偏光元件(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之間的雙折射層之 相位差條件。並且發現,將圓偏光VA模式中所需之2張λ/4 板(第一及第二λ/4板)製成滿足nx>ny之ηζ之關係之(於本說 明書中,將「滿足nx>nyt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 一種雙折射層)雙轴性λ/4板之後,使其等之Nz係數互不相 同’並於第一 λ/4板與第一偏光元件之間以及第二λ/4板與 第二偏光元件之間配置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 (於本說明書中,將「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 定義為第二種雙折射層),藉此可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減 少黑顯示狀態之漏光,從而實現較高之對比度。又,可藉 由使用與控制為nx>nz>ny(0<Nz<l)之雙轴性相位差膜不 同,且具有適當之固有雙折射之材料而以簡便之方法製造 上述第一種及第二種雙折射層。進而發現,即便於將第一 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之總和設定為較大之情形時,亦可 使用生產性較高之方法(例如使用連續捲繞技術之方法)製 造包含Nz係數更小之λ/4板之圓偏光板。又,亦可將市售 之λ/4板用作Nz係數更小之λ/4板。並且發現,由於可分別 調節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故可相對於液晶層之相 位差之變更、表面處理層之種類變更等設計變更而極為靈 活地應對。右更具體地說明’例如於液晶層之相位差變更 之情形時’藉由僅調整其中一 λ/4板之Nz係數即可進行液 晶層之補償。又,於此種情形時,亦可藉由僅調整其中一 λ/4板之Nz係數’並進而於包含該χ/4板之圓偏光板上設置 具有適當之相位差之第三種雙折射層,而進行液晶層之補 163389.doc -II - 201248271 償。即,僅藉由進行其中一圓偏光板之設計變更,便可應 對液晶層之相位差之變更。以上之結果為,想到可完美地 解決上述課題,從而達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之某態樣為一種液晶顯示裝置(以下亦稱為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其於將滿足ηχ>η穴犯之關係之 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一種雙折射層,且將滿足nx<ny$nz之關 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二種雙折射層時,依序具備:第一 偏光元件;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 層(以下亦稱為「第一λ/4板」),其面内相位差經調整為 λ/4 ;液晶單元,其包含相互對向之—對基板及夾入於該 一對基板間之液晶層;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以下亦稱 為「第一 λ/4板」)’其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 層之Νζ係數,且面内相位差經調整為λ/4 ;第二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及第二偏光元件;並且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 層之面内遲相軸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呈大致 45°之角度,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轴相對 於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大致正交,該第 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 正交’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轴相對於該第 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轴大致正交,該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之面内進相轴相對於該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 並且該液晶顯示裝置係藉由將液晶層中之液晶分子配向為 大致垂直於基板面而進行黑顯示。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偏光元件」,係指具有將自然光(無 163389.doc •12· 201248271 偏光)、部分偏光或偏光變為直線偏光,即自自然光(無偏 光)、部分偏光或偏光掠出直線偏光之功能的元件,與偏 光膜同義。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包含偏光元件之偏光板 之對比度並非必需無限大,亦可為5000以上(較佳為1〇〇〇〇 以上)。所謂「雙折射層」,係指具有光學各向異性之層, 與相位差膜、相位差板、光學各向異性層、雙折射介質等 同義。自充分發揮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作用效果之觀 點出發,本說明書中之「雙折射層」係指下述之面内相位 差R及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之絕對值之至少一者具有1〇 nm 以上之值者,較佳為指具有2〇 nm以上之值者。又,如上 所述,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一種雙折射層」係指滿足 之關係之雙折射層,所謂「第二種雙折射層」係 指滿足ηχβΜηζ之關係之雙折射層。⑽及叮係表示相對於 波長為550 nm之光的面内方向之主折射率,ηζ係表示相對 於波長為550 nm之光的面外方向(厚度方向)之主折射率。 進而,所謂各向同性膜,係指面内相位差R及厚度方向相 位差Rth之絕對值均具有10 nm以下之值者,較佳為指具有 5 nm以下之值者。 於本說明書中’「面内相位差R」係於將雙折射層(其中 亦包含液晶單元或λ/4板)之面内方向之主折射率定義為⑽ 及ny,將面外方向(厚度方向)之主折射率定義為犯,且將 雙折射層之厚度定義為(1時,由R=| nX_ny | χ d定義之面内 相位差(單位:nm,絕對值)。相對於此,「厚度方向相位 差Rth」為由Rth=(nz-(nx+ny)/2)xd定義之面外(厚度方向 163389.doc -13- 201248271 相位差(單位:nm)。所謂「人/4板」或「面内相位差係調 整為λ/4之雙折射層(其中亦包含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λ/4之 第一種雙折射層)」,係指至少相對於波長為550 nm之光為 大致1/4波長(確切為137.5 nm,只要大於115 nm且小於160 nm即可)之具有光學各向異性之雙折射層,與λ/4相位差 膜、λ/4相位差板同義。 「面内遲相軸(進相軸)」係於將上述面内主折射率ηχ、 ny中之較大者重新定義為旧,且將較小者重新定義為 時,與主折射率ns(nf)對應之介電主轴之方向(χ軸或y軸方 向)。進而’「Nz係數」係表示由Nz=(ns-nz)/(ns-nf)定義之 雙折射層之雙軸性之程度的參數.再者,只要未特別言 明,則於本說明書中主折射率或相位差之測定波長係設為 550 nm ^又,即便為具有相同]^2係數之雙折射層,若雙折 射層之平均折射率=(nx+ny+nz)/3不同,則會因折射角之影 響使雙折射層之有效相位差相對於自斜向之入射而不同, 從而導致設計方針變得複雜。為避免該問題,於本說明書 中只要未特別言日月,則均係將各雙折射層之平均折射率統 -為1.5而算出Nz係數。對於實際平均折射率不為i 5之雙 折射層,亦係假定平均折射率為15而進行換算。又,= 於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亦進行相同之處理。 雖可分別適當設定上述第—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 及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但較佳為上述第 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他係數與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 層之Nz係數相互大致相同。又,雖可分別適當設定上述第 1633S9.doc 201248271
差相互大致相同。以下’於本說明書巾,僅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第一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之形態。 尽久丄地乐一调弟二種雙 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 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相位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 與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不同」,係表示Nz係數 之差為0.1以上之情形,較佳為〇 3以上。所謂「第一個第 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與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s 數大致相同」,係表*Nz係數之差未達〇1之情形,較佳為 未達0.05。所謂「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相位差與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係表示 面内相位差之差未達20 nm之情形,較佳為未達1〇 nm。 所謂「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與第一偏光 元件之吸收軸呈大致45。之角度」,即,「第一個第一種雙 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相對於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呈大致 45°之角度」’係指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與 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所呈之角為4〇〜5〇。即可,尤佳為 45°。即便於第—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與第一 偏光元件之吸收軸之相對角度並非絕對為45。之情形時, 亦可藉由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與第二個第 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大致正交,而獲得充分之防止 相對於基板面而於法線方向漏光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抗 163389.doc ^ 15- 201248271
反射功能或穿透率之提昇方面而言,可藉由上述 為45。而獲得顯著之效果。所謂「第二個第-種雙折射; 之面内遲相轴相對於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I =正交」’係指第二個第-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與 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轴所呈之角度為88〜92。 P可尤佳為90所明「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轴相對於 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係指第二偏光元件之 吸收轴與第-偏光元件之吸收轴所呈之角度為8H2。即 可’尤佳為90、所謂「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 相轴相對於第—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係指第一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軸與第—偏光元件之吸收軸 所呈之角度為88〜92。即可,尤佳為9〇。。所謂「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軸相對於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抽 大致正交」,係指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轴與第二偏 光元件之吸收轴所呈之角度為88〜92。即可,尤佳為9〇〇。 本發明之液㈣示t置只要包括上述第—偏光元件、第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液晶單 70、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及第 二偏光元件作為構成要素,則並不特別受其他構件限定。 自確實地實現下述之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中之顯示光之 偏光狀態之變化的觀點出發’作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褒置 之較佳形態,可舉出除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第一 個第一種雙折射層、液晶單元、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以外,於第—偏光元件與第二偏光 163389.doc •16· 201248271 元件之間不包含雙折射介皙夕彡能 町力質之形態。又,自減少用於液晶 顯示裝置之雙折射層之數晋而膝^择士士 双置而降低成本之觀點出發,作為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更祛带能 心文佳形態,可舉出除上述第一偏 光元件、第-個第二種雙折射層、第—個第—種雙折射 層、液晶單元、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第二個第二種雙 折射層及第二偏光元件以外,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不包含雙 折射介質之形態。另一方面,除上述第一偏光元件、第一 個第一種雙折射層、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液晶單元、 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及第二偏 光元件以外,亦可於液晶顯示裝置中附加雙折射介質,例 如,亦可將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1/2之λ/2板附加至液晶顯 示裝置中’以調整雙折射層等之波長分散性。 又,本發明者發現,根據方位之不同,妨礙完全之黑顯 示之原因便不同,並發現,藉由於第一及第二λ/4板之間 配置滿足ηχ与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於本說明書,將 「滿足nx与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三種雙折 射層),可進行相對於複數個方位之相位差補償。於設置 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形態中’首先,藉由調整第三種雙折射 層之相位差值,可將方位0。中之相位差補償之條件最佳 化,繼而,藉由適當調整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 相位差值,而不改變方位0°中之相位差補償之最佳化條件 地將方位45°中之相位差補償之條件最佳化,藉此可於更 廣之方位中減少斜向上之黑顯示狀態之漏光。其結果,可 於方位及極角兩方面實現較廣之視角範圍内之較高之對比 163389.doc •17· 201248271 度。進而,可藉由使用與控制為nx>nz>ny(〇<Nz<i)之雙轴 性相位差膜不同’且具有適當之固有雙折射之材料而以簡 便之方法製造第三種雙折射層,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 謂「方位」,係表示與液晶單元之基板面平行之方向上之 朝向,取0〜360。,所謂「極角」,係表示與液晶單元之基 板面法線方向之傾斜角,取〇〜9〇。。 即,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亦可於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 折射層與上述液晶單元之間以及上述液晶單元與上述第二 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間之至少一者,進而包括至少一層第 三種雙折射層。於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第二個第一種 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未達2·〇〇之情形時,尤其可較 佳地使用上述第三種雙折射層。上述第三種雙折射層較佳 為與液晶單元鄰接配置。此處’所謂「鄰接配置」,係指 於第三種雙折射層與液晶單元之間未設置雙折射介質,亦 包含例如於第三種雙折射層與液晶單元之間配置有各向同 性膜之形態。又,於設置複數個第三種雙折射層之情形 時’較佳為複數個第三種雙折射層中之至少一層與液晶單 元鄰接配置’且各第三種雙折射層彼此之間相互鄰接配置 的形態。 再者’所謂第三種雙折射層中之ηχ % ny,亦可換言為 I nx_ny I =? 0,具體而言係表示面内相位差R= | nx-ny | xd未 達20 nm之情形’較佳為未達10 nm。因此,第三種雙折射 層亦包括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上述第三種雙 折射層無論係包括多層抑或僅包括一層’只要係配置於較 163389.doc lg 201248271 上述第一 λ/4板及上述第二λ/4板更内侧(液晶單元側),且 其厚度方向相位差之總和相同,則液晶顯示裝置之透射光 強度之特性於原理上完全相同。又,於液晶顯示裝置實際 上不包括第二種雙折射層之情形時,亦假想係具有厚度方 向相位差為零之第三種雙折射層,而於原理上無任何問 題。因此,以下只要未特別言明,則於本說明書中,作為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僅言及於上述第一 λ/4板與上述 液晶單元之間配置有一層第三種雙折射層之液晶顯示裝 置’從而簡化說明。 作為上述偏光元件,典型地可舉出使具有二色性之碘錯 合物等各向異性材料吸附配向於聚乙烯醇(pVA,Polyvinyl Alcohol)膜上而成者,通常,為了確保機械強度或耐濕熱 性,會於PVA膜之兩側層壓三乙醢纖維素(TAC)膜等保護 膜而加以應用,但只要未特別言明,則於在本說明書中稱 為「偏光元件」時,僅指不包含保護膜而具有偏光功能之 元件。再者,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無論哪一者為偏光器 (背面側之偏光元件)或分析器(觀察面側之偏光元件),液 晶顯示裝置之透射光強度之特性於原理上亦完全相同。 即,亦可將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任一者設 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觀察面側。 但通常而言,觀察面側圓偏光板必需根據實際應用及來 自使用者之要求而製造僅表面處理層不同之複數個品種, 故期望為相較於背面側圓偏光板而生產性更高之簡單之構 成。另一方面’由於背面側圓偏光板通常無需表面處理, 163389.doc 201248271 故僅製造-個品種即可。因& ’即便背面側圓偏光板之構 成稍微複雜’對進行量產之影響亦相對較小。蓉於該情 况較佳為將Nz係數更大之第一種雙折射層(=更難以利用 生產性較高之製造方法製造之雙折射層)配置於液晶單元 之背面側,且將Nz係數更小之第一種雙折射層(=更易於利 用生產性較高之製造方法製造之雙折射層)配置於液晶單 元之觀察面側。自相同之觀點出發,更佳為將第三種雙折 射層僅配置於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於包含第二種雙折射層之構成中,於液晶層之相位差 (△nd)變更之情形時,通常係調整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相位 差來應對。然而,於第三種雙折射層設置於觀察面側圓偏 光板上之情形時,加上因上述表面處理之不同而引起之品 種增加之問題,進一步加劇品種增加之問題。因此,第三 種雙折射層尤佳為配置於背面側圓偏光板上。例如,於應 對5種表面處理及4種液晶層相位差之情形時,若將第二種 雙折射層配置於觀察面側圓偏光板上,則觀察面側圓偏光 板為5 χ4=20個品種,背面側圓偏光板為丨個品種,因此需 要合計21個品種之圓偏光板。另一方面,若將第三種雙折 射層配置於背面側圓偏光板上’則觀察面側圓偏光板為5 個品種’背面側圓偏光板為4個品種,因此僅準備合計9個 品種之圓偏光板即可。 自此種觀點出發,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中 Nz係數較大者較佳為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又, 於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第 -20· 163389.doc
S 201248271 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情形時,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 較佳為於上述第二偏光元件之觀察面側進而包括表面處理 層。進而,至少一層上述第三種雙折射層較佳為配置於上 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此時,更佳為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 折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 數,且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至少一層上述第三種 雙折射層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以下,只要未特別言明,則於本說明書中僅言及第一偏 光元件為偏光器之液晶顯示裝置,從而簡化說明。 上述液晶單元係包括相互對向之一對基板及夾入於該一 對基板間之液晶層者。本發明之液晶單元係藉由將液晶層 中之液晶分子配向為大致垂直於基板面而進行黑顯示的垂 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 : VA)模式之液晶單元。VA模式 包括 Multi-domain VA(MVA)模式、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CPA,連續焰火狀配向)模式、Patterned VA PVA,圖案化垂直配向)模式、Biased VA(BVA,偏向垂直 配向)模式、Reverse TN(RTN,反向扭轉向列)模式、In Plane Switching-VA(IPS-VA,共平面切換-垂直配向)模式 等。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將液晶分子配向為大致垂直於基 板面」,係指液晶分子之平均預傾角為80°以上即可。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於第一偏光元件與第二偏光元件 之間包括: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λ/4之第一個第一種雙折 射層(第一 λ/4板)及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λ/4之第二個第一 種雙折射層(第二λ/4板);以及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 163389.doc -21 - 201248271 層。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雖亦可如上述般於第一偏光元 件與第二偏光元件之間進而包括第三種雙折射層,但自實 現進-步削減成本之觀點出發,較佳為於第一偏光元件與 第二偏光元件之間不設置第三種雙折射層。於不包含第三 種雙折射層之形態中,於變更液晶層之相位差(Δικ1)之情 形時,較佳為調整Νζ係數更大之λ/4板之Νζ係數。藉此, 對於液晶層之相位差互不相同之複數種液晶單元,可共用 包含ΝΖ係數更小之λ/4板(=更易於利用生產性較高之製造 方法製造之λ/4板)之偏光板。 可分別適當設定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Νζ係數及 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Νζ係數,但較佳為大於i。 又,更佳為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 種雙折射層之其中一者之Νζ係數為2以上,且上述第一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另一者之 Νζ係數為1以上且未達2。藉此,可使用生產性尤為優異之 技術(例如非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技術)製作Νζ係數更小 之λ/4板。又,可使用將Νζ係數設定為大致ι·6之市售之入/4 板(通用品)作為Νζ係數更小之λ/4板。又,市售有經實施互 不相同之表面處理之複數種圓偏光板。如此,藉由將其中 一 λ/4板之Νζ係數設定為1以上且未達2,可大幅削減包含 該λ/4板之圓偏光板之成本,且明顯提高其生產性。又, 藉由將其中一 λ/4板之Νζ係數設定為1以上且未達2,並將 另一 λ/4板之Νζ係數設定為2以上,可容易地將第一及第二 λ/4板之Νζ係數之平均值Nzq設定為下述較佳之範圍。再 163389.doc •22· 201248271 者,於包含Nz係數更大之λ/4板之圓偏光板之製造中,有 時無法使用連續捲繞技術等生產性較高之製造技術。然 而,其影響僅涉及觀察面侧或背面側之圓偏光板,相較於 影響涉及兩側之圓偏光板之情形,其影響極小。 Νζ係數更大之λ/4板(以下亦稱為高ΝΖ2 λ/4板)與距高Νζ 之λ/4板更近之第二種雙折射層(以下亦稱為高Νζ側雙折射 層)之組合亦可為不介隔黏著劑(介隔接著劑)地積層而成之 積層體,但較佳為介隔黏著劑地積層而成之積層體。如上 所述,作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較佳形態,可舉出將 咼Νζ之λ/4板配置於液晶單元之背面側之形態。於該形態 中,存在難以使用適於連續捲繞技術之傾斜延伸法製造高 Νζ之λ/4板之情形。因此,自將其影響抑制於最小程度之 觀點出發’該形態較佳為利用以下方法製作。,藉由連 續捲繞技術’使用接著劑將高NZ側雙折射層貼附於第一或 第。偏光元件使用傾斜延伸法以外之方法(例如拉幅機 橫單轴延伸法、縱橫雙軸延伸法等)製作高&之人/4板。繼 而’使:㈣劑將高犯之人/4板貼附於第一或第二偏光元 件上之阿Νζ側雙折射層。亦可藉由分批處理進行該貼附處 理°再者’若採用分批處理’則擔憂生產性降低。然而,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由於具有例如可採用市售品之λ/4 板之、可靈活應對設計變更等其他較多之優點,故可充分 彌補分批處理之缺點。進而,若以於包含高Νζ之人/4板(= 更難以利用生產性較高之製造方法製造之λ/4板)之圓偏光 板之製k中採用分批處理為前提,則亦具有可使用傾斜延 163389.doc -23- 201248271 伸法以外之方法而容易地製作該λ/4板之優點。 自進一步提高生產性之觀點出發,Νζ係數更小之λ/4板 (以下亦稱為低ΝΖ之λ/4板)較佳為藉由以下方法積層於距低 Νζ之λ/4板更近之第二種雙折射層(以下亦稱為低Νζ側雙折 射層)上即,藉由連續捲繞技術,使用接著劑將低]^2側 雙折射層貼附於第一或第二偏光元件。使用傾斜延伸法製 作低Νζ之λ/4板。繼而,使用連續捲繞技術將低Νζ2λ/4板 貼附於第一或第二偏光元件上之低Νζ侧雙折射層。mNz 之λ/4板之貼附既可使用黏著劑,亦可使用接著劑。 第一 λ/4板及/或第二λ/4板與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組合較佳 為不介隔黏著劑地積層而成之積層體。此種積層體例如可 藉由如下方法製作,即,利用接著劑與共擠壓法等之擠出 製膜同時積層之方法,或使積層體中之其中一雙折射層包 含聚合物膜,並藉由塗佈而將包含液晶性材料或非液晶性 材料之另一雙折射層形成或轉印於該聚合物膜上,藉此積 層之方法等。尤其由於大多情況係藉由塗佈聚醯亞胺等非 液晶性材料或膽固醇狀液晶等液晶性材料之方法來製作第 三種雙折射層,故後者之使用塗佈或轉印之方法可較佳地 用於第一λ/4板及/或第二λ/4板與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積層體 之製作。 於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中,相對於第一偏光元件而自 正面方向入射之光藉由第一偏光元件轉換為直線偏光,並 於維持偏光狀態之狀態下穿透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且 藉由第一 λ/4板而自直線偏光轉換為圓偏光,並於維持偏 163389.doc -24- 201248271 光狀態之狀態下穿透第三種雙折射層及液晶單元,且藉由 與上述第一 λ/4板處於正交關係之第二λ/4板而.自圓偏光再 次轉換為與剛穿透上述第一偏光元件後相同之偏光狀態之 直線偏光’並於維持偏光狀態之狀態下穿透第二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且藉由與上述第一偏光元件正交之第二偏光元 件而阻斷直線偏光,藉此可獲得良好之黑顯示。即,第二 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目的並非係對自正面方向入射之光 而轉換偏光狀態。 再者,上述說明係對藉由追蹤每當穿透各層時而變化之 偏光狀態來獲得黑顯示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更直觀而言 亦可藉由如下說明而理解。即,在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 中,於正面方向,(1)由於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間所包含之 第一及第二λ/4板相互大致正交,且相互之相位差大致相 同(λ/4)’故藉由相互抵消相位差而實質上被無效化,(2) 由於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間所包含之第二種雙折射層中的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進相軸與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 大致正交,且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進相軸與第二偏光 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故分別實質上被無效化,進而, ⑺由於上述第第二偏光元件間所包含之第三種雙折射 層及液晶單元於正面方向相位差均大致為零,故實質上被 無效化,進而,(4)由於上述第-及第二偏光元件相互大致 正交而構成所謂正交偏光元件,故可獲得正交偏光元件之 良好之黑顯示(亦可為完全之黑顯示)。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若假定於斜向上無藉 163389.doc -25- 201248271 由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所引起之偏光狀態之轉換,則 會因下述三個理由導致相對於第一偏光元件而自斜向入射 之光未藉由第二偏光元件阻斷而無法獲得完全之黑顯 示。即’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目的在於對主要自、斜 向入射之光之偏光狀態進行轉換(亦可僅轉換自斜向入射 之光之偏光狀態)’從而進行視野角補償。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中之第二種及第三種 雙折射層能夠於維持正面方向上之良好之黑顯示之狀態 下’於斜向上亦獲良好之黑顯示,藉此可提昇斜向上之對 比度’從而實現視野角特性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 繼而,詳述藉由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對自斜向入射 之光轉換偏光狀態從而進行視野角補償之三個理由。此 處,考慮如下之構成最為簡單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 裝置100,其係如^般依序積層有第—偏光元件(吸收轴 方位90 )110、第-λ/4板(遲相幸由方位135〇)i2〇、va模式液 晶單兀130、第二λ/4板(遲相軸方位45。)14〇及第二偏光元 件(吸收軸方位0。)15〇,且不包含第:種及第三種雙折射 層。再者,圖1中’第-及第二偏光元件11〇、15〇中所描 繪之箭頭係表不其吸收軸之方位,第—及第二\/4板12〇、 140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軸之方位,Μ模式液晶 單元130中所$繪之;jpi球係、表示其折射率擴球 之形狀。 首先考慮正面方向之黑顯示,相對於第一偏光元件i 1 〇 而自正面方向入射之光藉由第一偏光元件110轉換為直線 偏光,並藉由第一λ/4板12〇而自直線偏光轉換為圓偏光, 163389.doc -26 · 201248271 且於維持偏光狀態之狀態下穿透液晶單元13〇,並藉由與 上述第一 λ/4板120處於正交關係之第二人/4板14〇而自圓偏 光再次轉換為與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11〇後相同之偏光狀 態之直線偏光,且藉由與第一偏光元件u〇正交之第二偏 光元件150而阻斷直線偏光,藉此獲得良好之黑顯示。換 言之,在液晶顯示裝置1〇〇中,於正面方向,(1)由於上述 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110、15〇間所包含之第一及第二人/4 板120、140相互正交,且相互之相位差相同(λ/4),故藉由 相互抵消相位差而被無效化,(2)由於上述第一及第二偏光 元件110、150間所包含之液晶單元13〇於正面方向上相位 差為零,故實質上被無效化,進而,(3)由於上述第一及第 一偏光元件110、150相互正交而構成所謂正交偏光元件, 故可獲得完全之黑顯示。 繼而考慮斜向之黑顯示,因下述之斜向上之視野角妨礙 原因(1)〜(3)而無法獲得完全之黑顯示。 (1) 上述第一及第二人/4板120、14〇並不相互正交,或相 互之相位差不同,故未被無效化。 (2) 上述液晶單元130之相位差不為零,故未被無效化。 (3) 上述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11〇、ι5〇並不相互正交,故 未構成正交偏光元件。 一面參照圖2,一面進一步詳細說明上述視野角妨礙原 因(1)〜(3)。如圖2(a)申模式性所示,於正面方向(相對於基 板面為法線方向),第一人/4板12〇之遲相軸121與第二λ/4板 140之遲相轴141相互正交,相對於此,於方位〇。中之斜 163389.doc -27- 201248271 向,第一 λ/4板120之遲相轴m與第二人/4板14〇之遲相軸 141並不相互正交,因此未相互抵消相位差,從而亦未被 無效化。又’如圖2(b)中模式性所示,於正面方向,第一 λ/4板120之遲相轴121與第二λ/4板140之遲相軸141相互正 交,相對於此,於方位45。中之斜向上,雖第一及第二λ/4 板120、140其遲相軸121與遲相軸141相互正交,但相互之 相位差不相同,因此未相互抵消相位差。其原因在於,相 位差雖由雙折射(折射率差)x厚度而決定,但有效雙折射 於正面方向及斜向不同,且亦取決於方位。基於相同理 由’於正面方向為零之V A模式液晶單元130之相位差於任 意斜向不為零。其原因在於,有效雙折射僅於正面方向為 零’而相位差亦為零。進而,如圖2(c)中模式性所示,於 正面方向,第一偏光元件110之吸收軸丨丨丨與第二偏光元件 150之吸收軸151相互正交,相對於此,於方位45。中之斜 向上’第一偏光元件110之吸收軸^與第二偏光元件15〇 之吸收軸15 1則不相互正交。 如上所說明,最小構成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100因上述三個視野角妨礙原因(1)〜(3)而無法於斜向獲得 元全之黑顯示。反而δ之,若能進行針對該等妨礙原因之 處理’即進行光學補償,則亦可於斜向獲得更佳之黑顯 示。再者’在多數情形下,乃複合化地觀測上述視野角妨 礙原因(1)及(2)。因此,在對其等進行光學補償之情形 時,亦可使用將視野角妨礙原因(1)及(2)整體最佳化而非 個別最佳化之方法。 163389.doc -28« 201248271 並且,本發明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係基於如 以下詳述之設計方針,設計為對上述視野角妨礙原因 (1)〜(3)同時進行光學補償。具體而言,首先,於將第一及 第二λ/4板製成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軸性λ/4板(第一種 雙折射層),且使其等之Νζ係數互不相同,其次,於第一 λ/4板與第一偏光元件之間以及第二λ/4板與第二偏光元件 之間配置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第二種雙折射 層),繼而,視需要於第一及第二λ/4板之間配置滿足 ηχ与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第三種雙折射層),藉此實現 光學補償。 此處,對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中之雙折射層之設計方 針進行說明。本發明者為了簡便且有效地進行上述視野角 妨礙原因之光學補償而進行了各種研究,結果著眼於根據 方位之不同而必需進行光學補償之因素則不同。並且發 現,如下述表1所示,於方位0°上,無需針對視野角妨礙 原因(3)進行偏光元件之光學補償,且發現,於該方位上僅 針對視野角妨礙原因(1)進行λ/4板之光學補償及針對視野 角妨礙原因(2)進行液晶單元之光學補償即可。 [表1] 方位 光學補償之必要性 ⑴λ/4板 (2)液晶單元 (3)偏光元件 0°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45° 需要 需要 需要 163389.doc -29- 201248271 進而,本發明者想到:藉由使用有龐加萊球(Poincare Sphere)之偏光狀態圖解及電腦模擬,對第一及第二λ/4板 之Νζ係數之平均值Nzq以及液晶單元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 進行最佳調整,進而’視需要於第一及第二λ/4板之間配 置滿足nx=ny>nz之關係之第三種雙折射層,並亦對其厚度 方向相位差R3進行最佳調整,藉此,可於方位〇。中,同時 且有效地對上述視野角妨礙原因(1)及(2)進行光學補償。 於本說明書中,將如上述般以方位〇。中之光學補償為目的 而選擇第一及第二λ/4板之Νζ係數之平均值Nzq、液晶單元 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以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厚度方向相 位差R3之最佳值的製程稱為第一步驟。 並且,本發明者想到:於該第一步驟之後,於第一入/4 板與第一偏光元件之間,將滿足nx<ny$nZ2關係之第一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配置為其面内進相軸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 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於第二λ/4板與第二偏光元件之 間,將滿足nxcny^iz之關係之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配置 為其面内進相軸相對於該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 交,並對該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Νζ係數Νζ2以 及面内相位差R2進行最佳調整,藉此,可於方位45。中, 同時且有效地對上述視野角妨礙原因(1)、(2)及(3)進行光 學補償。於本說明書中,將如上述般於第一步驟之後以方 位45。中之光學補償為目的而選擇第二種雙折射層之心係 數Νζ2及面内相位差R2之最佳值的製程稱為第二步驟。 由於第一步驟中所追加之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163389.doc 201248271 之面内進相軸係配署 置為刀別相對於鄰接之第一及第二偏光 元件之吸收軸而大‘ 乐堝尤 致父’故實質上並未改變方位〇。方向 上之光學特性(亦可+人 兀王不改變)。即,於第二步驟之後, 藉由第一步驟而獲犋导 硬得之最佳化狀態亦仍然得以保存係本發 明之液晶顯示裴置弁與 i尤予補彳員製程之特徵。如此,可完全 獨立地研究第一步驟盘 驟興第二步驟,從而使雙折射層之設計 變得容易。 藉由使用有龐加萊球之圖解,如下述般說明利用上述第 +步 第步驟之光學補償原理之詳細内容。利用龐加 萊球之想法’係作為對於通過雙折射層而變化之偏光狀萌 之追蹤有用之方法而於結晶光學等領域廣為人知(例如參 照非專利文獻3)。 於魔加萊球中,.太_ ^ ^ ^ 上+球表不右旋偏光,下半球表示左旋 偏光’赤道表示直線偏光,上下兩極表示右圓偏光及左圓 偏光。相對於球之中心處於對稱關係之兩種偏光狀態由於 橢圓率角之絕對值相等且極性相反而形成為正交偏光對。 又,龐加萊球上之雙折射層<效果I :將表示即將通過 雙折射層别之偏光狀態之點,轉換為以龐加萊球上之遲相 軸(更準確地換言之,係、雙折射層所具有之兩個固有振動 模式中的表示較慢之偏光狀態之龐加萊球上之點之位置) 為中〜而於逆時針方向旋轉移動由(2π)χ(相位差)/(波 長)(單位:rad)決定之角度程度所得之點(以進相轴為中心 而於順時針方向旋轉移動亦相同)。 自斜向觀察時之旋轉中心及旋轉角度係由其觀察角度下 163389.doc -31 - 201248271 之遲相軸(或進相軸)及相位差決定。雖省略詳細說明,但 其等例如1藉由解開菲淫耳之波面法線方帛式而獲得雙折 射層中之固有振動模式之振動方向及波向量來計算。自斜 向觀察時之遲相軸取決於觀察角度&Nz係數,自斜向觀察 時之相位差取決於觀察角度、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R(或厚 度方向相位差Rth)。 (第一步驟之補償原理) 首先,考慮自正面方向觀察圖1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 不裝置100時之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若利用龐加萊球 之S1-S2平面而圖示自背光(於圖丄中未圖示,係位於第一 偏光元件之下方)出射之光每當穿透各偏光元件11〇、 150、各雙折射層12〇、14〇及液晶單元13〇時之偏光狀態, 則如圖3所示。再者,表示各偏光狀態之點雖實際位於龐 加萊球面上’但係將其等投影圖示於S丨_S2平面。又,以 〇圖示表示偏光狀態之點,以乂圖示表示雙折射層之遲 (進)相轴之點》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110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萊球上位於點P0 ’且與由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15〇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丨5〇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一 致。繼而’藉由穿透第一 λ/4板120,位於點P0之偏光狀態 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Q1表示之第一 λ/4板12〇之遲相軸為中 心而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1。此時之 旋轉方向係自點Q1朝原點(龐加萊球之中心點)觀察為逆時 針方向。 163389.doc 3 -32- 201248271 繼而,穿透VA模式液晶單元130,但因VA模式液晶單元 130於正面方向相位差為零,故偏光狀態無變化。最後, 藉由穿透第二λ/4板140,而以由點Q2表示之第二λ/4板140 之遲相轴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 Ρ2,該點Ρ2與第二偏光元件150之消光位Ε—致《如此,圖 1之液晶顯示裝置100當自正面方向觀察時,可阻斷來自背 光之光,從而獲得良好之黑顯示。 進而考慮於第二偏光元件150之吸收軸方位〇。中從自法 線方向傾斜60。之方向(以下亦稱為極60。)觀察圖1之圓偏光 VΑ模式液晶顯示裝置1 〇 〇時之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若 利用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圖示自背光出射之光每當穿透 各偏光元件110、150、各雙折射層120、14〇及液晶單元 13 0時之偏光狀態,則如圖4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丨1〇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萊球上位於點p〇,且與由點E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15〇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15〇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一 致。繼而,藉由穿透第一人/4板12〇,位於點p〇之偏光狀態 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Q1表示之第一λ/4板12〇之遲相軸為中 心而受到特;t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ι。此時之 旋轉方向係自點Q1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繼而’藉由穿透VA模式液晶單元13〇,而以由龐加萊球 之點L表不之液晶單元13〇之遲相轴為中心受 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此時之 ///
ύΒ m ^ ^ V <奴轉方向係自點L 觀察為逆時針方向。最後,藉由穿透第二λ/4板 163389.doc -33· 201248271 140 ’而以由點Q2表示之第二人/4板14〇之遲相軸為中心受 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P3,且該點p3與第 一偏光元件1 5 0之消光位e不一致。如此,圖1之液晶顯示 裝置100當自方位〇。、極6〇。觀察時,無法阻斷來自背光之 光。 再者’於圖3及圖4中,點ρι~Ρ3之位置取決於第一 λ/4板 120之Νζ係數Nzql、第二χ/4板丨4〇之Νζ係數Nzq2及液晶單 元130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於圖3及圖4中圖示有
Nzql=Nzq2=2.0、Rlc=32〇 nm之形態作為一例。為易於理 解偏光狀態之轉換,各點之位置為大致表示,嚴格而言有 時亦並不準確。又’為明瞭地表示.圖,對於點ρι〜ρ3之轉 換未圖示有表示轨跡之箭頭。再者,VA模式液晶單元13〇 之Rlc典型為320 nm左右,但通常可於270〜400 nm之範圍 内予以調整。例如,有時為增大穿透率而將R1CS為大於 320 nm。第一及第二 χ/4板 120、140之Nzql、Nzq2通常於 1.0〜2.9之範圍内進行調整。例如,於使用將Rle設定於4〇〇 nm左右之VA模式液晶單元之情形時且未設置第三種雙折 射層之形態中,較佳為使用Nz係數之平均值彼此調整為 2.9之2張λ/4板。 繼而,考慮如圖5所示般依序積層有第一偏光元件(吸收 軸方位90°)210、第一λ/4板(遲相軸方位135〇)220、第三種 雙折射層235、VA模式液晶單元230、第二λ/4板(遲相軸方 位45°)240及第二偏光元件(吸收轴方位〇。)250之、包含第 三種雙折射層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200。再者, • 34- 163389.doc
S 201248271 圖5中,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21〇、25〇中所描繪之箭頭係 表示其吸收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人/4板22〇、240中所描 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軸之方位’ VA模式液晶單元23〇及 第一種雙折射層235中所描繪之橢球係表示其折射率糖球 之形狀。 首先’考慮自正面方向觀察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 示裝置200時之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若利用龐加萊球 之S1-S2平面圖示自背光(於圖5中未圖示,係位於第一偏 光元件210之下方)出射之光每當穿透各偏光元件21〇、 、各雙折射層220、240、235及液晶單元230時之偏光 狀態’則如圖6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210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萊球上位於點P0,且與由點E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25〇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2 5 〇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一 致。繼而,藉由穿透第一 λ/4板220,位於點p〇之偏光狀態 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Q1表示之第一λ/4板22〇之遲相軸為中 “而又到特疋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丨。此時之 旋轉方向係自點Q1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繼而,穿透第三種雙折射層235及VA模式液晶單元 230,但因第三種雙折射層235及¥八模式液晶單元23〇於正 面方向相位差均為零,故偏光狀態無變化。最後,藉由穿 透第二λ/4板240,而以由點Q2表示之第二λ/4板24〇之遲相 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2,且 該點Ρ2與第二偏光元件250之消光位£一致。如此,圖^之 163389.doc -35- 201248271 液晶顯示裝置200當自正面方向觀察時,與圖1之液晶顯示 裝置100—樣’可阻斷來自背光之光,從而獲得良好之黑 顯示。 進而考慮於第二偏光元件210之吸收軸方位〇。中自傾斜 60。之方向觀察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2〇〇時之 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若利用龐加萊球之S1_S2平面圖 示自背光出射之光每當穿透各偏光元件21〇、250、各雙折 射層220、240、235及液晶單元230時之偏光狀態,則如圖 7 -1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210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2 萊球上位於點P0,且與由點£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25〇可3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250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一 致繼而,藉由穿透第一 λ/4板220,位於點P0之偏光狀, 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Q1表示之第一λ/4板22〇之遲相轴為y 心而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此時4 旋轉方向係自點Q1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繼而’藉由穿透第三種雙折射層235,而以由龐加萊為 上之點R3表示之第三種雙折射層235之遲相軸為中心受至 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㈣。此時之旋轉方沒 係自點R3朝原點〇觀察為逆時針方向。繼而,藉由穿透^ 模式液晶單元230,而以由魔加萊球上之點L表示之液晶單 元23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 達至點P3。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L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 向最後藉由穿透第二λ/4板24〇,而以由點表示之 163389.doc
S •36· 201248271 第二λ/4板24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 從而到達至點Ρ4,且該點以與第二偏光元件25〇之消光位£ 致。如此,圖5之液晶顯示裝置2〇〇當自方位〇。、極6〇。 之斜向觀察時’與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一樣,可阻斷來自背 光之光。 再者,於圖6及圖7-1中,點Ρ1〜Ρ4之位置取決於第一 λ/4 板220之Νζ係數Nzql、第二λ/4板24〇2Νζ係數Nzq2、第三 種雙折射層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及液晶單元23〇之厚度 方向相位差Rlc,於圖6及圖7_丨中圖示有1^叫1 =^(12=2 〇、 R3=-61 nm、R1C=320 nmi形態作為一例。為易於理解偏 光狀態之轉換,各點之位置係大致表示,嚴格而言有時亦 並不準確。又,為明瞭地表示圖,對於點ρι〜ρ42轉換未 圖示有表示軌跡之箭頭。 並且,本發明者經研究,結果明確:對應第一?1/4板22〇 之Nz係數Nzql及第二λ/4板240之Nz係數Nzq2,存在第三 種雙折射層235之最佳相位差值R3。 此處’將藉由電腦模擬而調查第一λ/4板22〇2Nz係數 Nzql及第二λ/4板240之Nz係數Nzq2、與第三種雙折射層 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之最佳值之關係所得之結果示於 表2及圖8。於圖7-1之使用有龐加萊球之圖解中,係分為 利用第三種雙折射層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iP1—p2# 換、及利用VA模式液晶單元230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之 P2—P3轉換而圖示點PI —P3之偏光狀態轉換。然而,該等 兩種轉換僅旋轉中心相同且旋轉方向相反,旋轉方向係由 163389.doc •37 201248271 厚度方向相位差之符號決定,旋轉角度係由厚度方向相位 差之絕對值決定。因此,上述兩種轉換即便想作是「第三 種雙折射層235+VA模式液晶單元230」之利用「總厚度方 向相位差R3+Rlc」之直接pi—P3轉換而亦為相同。換言 之,只要R3+Rlc相同,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學特性不會因 VA模式液晶單元230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而異。因此,於 表2中表示有藉由電腦模擬算出R3+Rlc之最佳值之結果。 又,為簡單起見,此處雖設第一 λ/4板220之Nz係數Nzql與 第二λ/4板240之Nz係數Nzq2相同(Nzql=Nzq2=Nzq)而進行 電腦模擬,但本發明者發現,如以下所說明般’即便於第 一 λ/4板220之Nz係數Nzql與第二λ/4板240之Nz係數Nzq2互 不相同之情形時’亦可想作是1^^1及Nzq2之各者與其平 均值Nzq相等,而根據該Nzq算出第三種雙折射層235之最 佳相位差值R3,從而可直接參照表2及圖8之結果。如根據 表2及圖8牙知’若平均值Nzq與最佳R】c+R3之關係處於 l.()SNzqH9之範圍,則下式(A)充分地得出近似。圖8中所 示之實線係表示下式。 R1c+R3 = 1^9 nmxNzq-81 nm (A) 自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實現對比度較高之液晶顯示之觀 點出發,作為第三種雙折射層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與 上述VA模式浪晶單元230之黑顯示時(未對液晶層施加電壓 時)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之和的R3+Rlc ’最佳為表2及圖8 所示之最佳值’但只要為不會大幅降低斜視角下之對比度 之範圍,則亦可稍微偏離於最佳值。自充分發揮本發明之 163389.doc -38 · 201248271 液晶顯示裝置之作用效果之觀點出發,較佳為最佳值±50 nm之範圍。 [表2]
Nzq Rlc+R3(nm) 1.00 88 1.10 105 1.20 122 1.30 140 1.40 157 1.50 174 1.60 191 1.70 208 2.00 259 2.30 309 2.40 325 2.50 342 2.90 406 此處,對如下情形之理由進行說明:即便於第一 λ/4板 220之Νζ係數Nzql與第二λ/4板240之Νζ係數Nzq2互不相同 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假定Nzql及Nzq2之各者與其平 均值Nzq相等而算出之第三種雙折射層23 5之最佳相位差值 R3,來阻斷自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漏光,從而 獲得優異之視野角特性。 圖 7-1 係圖示如上述般 Nzql=Nz'q2=2.0、R3=-61 nm、 Rlc=320 nm之形態。並且,圖7-2係圖示Nzql=3.0、 Nzq2=1.0、R3=-61 nm、Rlc=320 nm之形態,圖 7-3係圖示 Nzql=2.5、Nzq2 = 1.5、R3=-61 nm、Rlc=320 nm之形態, 163389.doc -39- 201248271 圖 7-4係圖示 Nzql = l.〇、Nzq2=3.0、R3=-61 nm、R1C=320 nm 之形態’圖 7-5 係圖示Nzql = l_5、Nzq2=2.5、R3=-61 nm、Rlc=320 nm之形態,且其等之Nzql與Nzq2之平均值 Nzq均與圖7-1之情形一樣,為2·〇。如觀察圖而明確般, 於任一形態中’點Ρ4均與第二偏光元件250之消光位Ε — 致,該等液晶顯示裝置於自方位〇。、極60。之斜向觀察之 情形時,亦與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一樣,可阻斷來自背光之 光。 如圖7-6概括所示,第一 λ/4板220之遲相轴Q1係以Nzql 為2.0之情形為基準,若Nzql小於2.0則更靠近S2軸側,若 大於2.0則更靠近S1軸側。並且,第二λ/4板240之遲相轴 Q2係以Nzq2為2.0之情形為基準,若Nzq2大於2.0則更靠近 S 1轴側’右小於2.0則更靠近S2轴側。因此,以Nzql = Nzq2=Nzq=2.0之設計為基準,於以ANzq程度較小地設定 Nzql之情形時’以ANzq程度較大地設定Nzq2,藉此可使 P0 —P1轉換之旋轉中心與P3—P4轉換之旋轉中心於相同方 向適當位移,從而保持Z P1P0P3大致相同,結果為,與 Nzql=Nzq2=Nzq=2.0之情形一樣,可使點P4與偏光元件 250之消光位E —致。與該情形相反,以Nzql =Nzq2 = Nzq=2.0之設計為基準,於以^Nzq程度較大地設定Nzql之 情形時’以ANzq程度較小地設定Nzq2,藉此可使p〇—P1 轉換之旋轉中心與P3 — P4轉換之旋轉中心於相同方向適當 位移’結果為’與Nzql=Nzq2=Nzq=2.0之情形一樣,可使 點P4與偏光元件250之消光位E—致。 163389.doc •40- 201248271 藉由以上方法,即便於第一 λ/4板220之Nz係數Nzql與第 二λ/4板240之Nz係數Nzq2互不相同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 用假定Nzql及Nzq2之各者與其平均值Nzq相等而算出之第 二種雙折射層235之最佳相位差值R3,來阻斷自方位〇。、 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漏光,從而獲得優異之視野角特 性。再者,若將Nz係數Nzql與Nz係數Nzq2分別獨立處 理’則相位差條件之設計將變得極為複雜。因此,可使用 平均值Nzq算出最佳相位差值R3之意義極大。 (第二步驟之補償原理) 首先考慮於將第一偏光元件210之吸收軸方位90。及第二 偏光元件250之吸收軸方位〇。二等分之方位(以下亦稱為方 位45。)中,自傾斜60。之方向觀察完成第一步驟之圖5之液 晶顯示裝置200之情形,如上所述,於第一步驟中,液晶 顯示裝置200係根據第一 λ/4板220之Nz係數Nzql、第二λ/4 板240之Nz係數Nzq2而選擇液晶單元230之厚度方向相位 差Rlc及第三種雙折射層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之最佳 值,從而進行方位0。中之光學補償。於該條件下,若利用 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圖示自背光出射之光每當穿透各偏 光元件210、250、各雙折射層220、240、235及液晶單元 230時之偏光狀態’則如圖9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21 0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萊球上位於點P0 ’且與由點E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250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250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不 一致。於方位45°之斜向,由於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21〇、 163389.doc -41 - 201248271 250並不相互正交,故啟示需進行光學補償。繼而,藉由 穿透第-λ/4板220 ’位於點Ρ〇之偏光狀態以由龐加萊球上 之點Q1表示之第一λ/4板22〇之遲相軸為中心而受到特定角 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以。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 Q1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繼而藉由穿透第二種雙折射層235,而以由魔加萊球 上之點R3表示之第三種雙折㈣235之““ 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P2。此時之旋轉方向 係自點R3朝原點〇觀察為逆時針方向。繼而,藉由穿透va 模式液晶單元23〇,而以由龐加萊球上之社表示之液晶單 元230之遲相轴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 達至點P3。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L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 方向。最後’藉由穿透第二λΜ板240,而以由點Q2表示之 第二λ/4板24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 從而到達至點Ρ4,且該點Ρ4與第二偏光元件25〇之消光位£ 不一致。如此,圖5之液晶顯示裝置2〇〇當自方位45。、極 6〇°之斜向觀察時,無法阻斷來自背光之光。即,僅完成 第一步驟之液晶顯示裝置2〇〇於方位45。中未進行光學補 償。 再者,於圖9中,點pi〜p4之位置取決於第一 λ/4板22〇之 Νζ係數Nzql、第二λ/4板240之Νζ係數Nzq2、第三種雙折 射層2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及液晶單元23〇之厚度方向相 位差 Rlc,於圖 9 中圖示有 Nzql=Nzq2=2 〇、R3=-61 nm、
Rlc-320 nm之形態作為一例。為易於理解偏光狀態之轉 163389.doc
S -42- 201248271 換’各點之位置係大致表示’嚴格而言有時亦並不準確。 又’為明瞭地表示圖,對於點P1〜P4之轉換未圖示有表示 軌跡之箭頭。 繼而,考慮如圖10所示般依序積層有第一偏光元件(吸 收軸方位90。)310、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進相軸方位 〇 )315、第一λ/4板(遲相軸方位135。)320、第三種雙折射層 335、VA模式液晶單元330、第二λ/4板(遲相軸方位45。) 340、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進相軸方位9〇。)345及第二偏 光元件(吸收軸方位0。)350之、包含第二種雙折射層之圓偏 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3〇〇β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 層係為了進行方位45。上之光學補償而追加至圖5之構成 者。再者,圖10中,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31〇、35〇中所描 繪之箭頭係表示其吸收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人/4板320、 340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345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進相 轴之方位,VA模式液晶單元330及第三種雙折射層335中 所描繪之橢球係表示其折射率橢球之形狀。 首先,考慮自正面方向觀察圖10之圓偏光乂八模式液晶 顯不裝置300時之偏光狀態。若利用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 圖不自背光(於圖1〇中未圖示,係位於第一偏光元件31〇之 下方)出射之光每當穿透各偏光元件31〇、35〇、各雙折射 層315、320、335、340、345及液晶單元33〇時之偏光狀 態’則如圖11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31〇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163389.doc -43· 201248271 萊球上位於點PG,且與由點[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35〇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350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一 致。繼而,穿透第-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但位於點p〇 之偏光狀態即便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尺2-1表示之第一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315之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 換,偏光狀態亦不會自點P〇發生變化。繼而,藉由穿透第 一λ/4板320 ’而位於點P0之偏光狀態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 Q1表示之第一 λ/4板32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 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丨。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Q1朝原 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繼而’穿透第二種雙折射層335及VA模式液晶單元 330,但因第三種雙折射層335及¥八模式液晶單元33〇於正 面方向相位差均為零,故偏光狀態無變化。繼而,藉由穿 透第二λ/4板340,而以由點Q2表示之第二λ/4板340之遲相 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2。最 後’穿透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45,但位於點Ρ2之偏光 狀態即便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R2-2表示之第二個第二種雙 折射層345之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偏 光狀態亦不會自點Ρ2發生變化,該點Ρ2與第二偏光元件 350之消光位Ε—致。如此,圖1〇之液晶顯示裝置3〇〇當自 正面方向觀察時,與圖1之液晶顯示裝置1〇〇—樣,可阻斷 來自背光之光,從而獲得良好之黑顯示。 繼而考慮於方位45。中自傾斜60。之方向觀察圖10之圓偏 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300時之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
163389.doc ^ S 201248271 若利用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圖示自背光出射之光每當穿 透各偏光元件310、350、各雙折射層315、3 20、335、 340、345及液晶單元330時之偏光狀態,則如圖12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一偏光元件310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龐加 萊球上位於點P0,且與由點E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350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350之消光位(吸收軸方位)不 一致。繼而,藉由穿透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位於 點P0之偏光狀態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R2-1表示之第一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315之進相軸為中心而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 轉換’從而到達至點P1。繼而,藉由穿透第一人/4板32〇, 位於點P1之偏光狀態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Q1表示之第一 λ/4板320之遲相軸為中心而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 而到達至點Ρ2»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朝原點觀察為逆 時針方向。 繼而’藉由穿透第三種雙折射層335,而以由龐加萊球 上之點R3表示之第三種雙折射層335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 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3β此時之旋轉方向 係自點R3朝原點〇觀察為逆時針方向。繼而,藉由穿透va 模式液晶單幻3G,而以由龐加萊球上之表示之液晶單 元33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 達至點P4。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社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 方向。繼而’藉由穿透第二λ/4板34〇,而以由點以表示之 第二λ/4板34〇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角度之旋轉轉換, 從而到達至點Ρ5。最後’藉由穿透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163389.doc -45- 201248271 345,而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R2_2表示之第二個第二種雙 折射層345之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 而到達至點P6。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R2_2朝原點觀察為 順時針方向。該點P6與第二偏光元件35〇之消光位^一致。 如此,圖10之液晶顯示裝置3〇〇當自方位45。、極6〇。之斜 向觀察時,亦與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一樣,可阻斷來自背光 之光。 最後考慮於方位0。中自傾斜6〇。之方向觀察圖1〇之圓偏 光VA模式液晶顯不裝置3〇〇時之偏光狀態。於該條件下, 若利用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圖示自背光出射之光每當穿 透各偏光元件310、350、各雙折射層315、32〇、335、 340、345及液晶單元330時之偏光狀態,則如圖^所示。 首先’剛穿透第-偏光元件31〇之後之偏光狀態於魔加 萊球上位於點p〇,且與由點它表示之第二偏光元件35〇可吸 收之偏光狀態即第二偏光元件35〇之消光位(吸收轴方位 致。繼而,穿透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但位於點抑 之偏光狀態即便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R2]表示之第一個第 二種雙折射㈣5之進相轴為中,。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 換,偏光狀態亦不會自點P0發生變化。繼而,藉由穿透第 一 λ/4板320,位於點P0之偏光狀態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⑴ 表示之第-λ/4板320之遲相轴為中心而受到特定角度之旋 轉轉換,從而到達至點Ρ卜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 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 而以由魔加萊球 繼而,藉由穿透第三種雙折射層335 163389.doc -46- 201248271 上之點R3表示之第三種雙折射層奶之遲相轴為中心 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而到達至㈣。此時之旋轉方向 係自點R3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方向。繼而,藉由穿魏 模式液晶單S33G,而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L表示之液晶單 元330之遲相軸為令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從:到 達至點P3。此時之旋轉方向係自點[朝原點觀察為逆時針 方向。、繼而,藉由穿透第二λ/4板34〇,而以由點的表示之 第二λ/4板340之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定角度之旋轉轉換, 從而到達至點P4H,穿透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345,但位於點Ρ4之偏光狀態即便以由龐加萊球上之點R2_ 2表示之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45之進相軸為中心受到特 疋角度之旋轉轉換,偏光狀態亦不會自點料發生變化,該 點Ρ4與第二偏光元件35〇之消光位£一致。如此圖之液 晶顯示裝置300即便自方位〇。、極6〇。之斜向觀察,亦與自 正面方向觀察時一樣,可阻斷來自背光之光,從而獲得良 好之黑顯示。 如此’元成第一步驟之圖10之液晶顯示裝置3〇〇於正面 方向、方位0。之斜向及方位45。之斜向,均可阻斷來自背 光之光’從而獲得良好之黑顯示。 再者’於圖11、圖12及圖13中,點Ρ1-Ρ6之位置取決於 第一 λ/4板320之Νζ係數Nzql、第二λ/4板340之Νζ係數 Nzq2、第三種雙折射層335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3、液晶單 元330之厚度方向相位差Rlc、以及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 折射層315、345之Νζ係數Nz2及面内相位差R2,於圖11、 163389.doc •47- 201248271 圖 12 及圖 13 中圖示有 Nzql=Nzq2=2.0、R3=-61 nm、 Rlc=320 nm、Nz2=-0.05、R2=89 nm之形態作為一例。為 易於理解偏光狀態之轉換,各點之位置係大致表示,嚴格 而言有時亦並不準確。又,為明瞭地表示圖,對於點 P1-P6之轉換未圖示有表示軌跡之箭頭。 並且,本發明者經研究,結果明確:對應第一λ/4板320 之Νζ係數Nzql、第二λ/4板340之Νζ係數Nzq2,存在第一 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345之最佳Nz係數Nz2及相 位差值R2。 此處,將藉由電腦模擬而調查第一 λ/4板320之Νζ係數 Nzql、第二λ/4板340之Νζ係數Nzq2、以及第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315、345之Νζ係數Nz2及面内相位差R2之最 佳值之關係所得之結果示於表3、圖14及圖15。又,為簡 單起見,此處係使第一 λ/4板320之Νζ係數Nzql與第二λ/4 板340之Νζ係數Nzq2相同(Nzql=Nzq2=Nzq)而進行電腦模 擬,且本發明者發現,即便於第一 λ/4板320之他係數Nzq1 與第二λ/4板340之Νζ係數Nzq2互不相同之情形時’亦可藉 由考慮Nzql及Nzq2之各者與其平均值Nzq相等’而根據該 Nzq算出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345 2Nz係數 Nz2及面内相位差R2之最佳值,從而可直接參照表3、圖 14及圖15之結果。由於其原因與使用圖7-6等而說明之情 形相同,故省略其說明。如根據表3、圖14及圖15而明確 般,雖平均值Nzq與最佳Nz2、R2之關係通常並不簡單’ 但若為l.〇SNzq^2.9之範圍,則下式(B)及(C)充分地與其近
163389.doc •48· S 201248271 似。圖14及圖15中所示之實線係表示兩式。
Nz2 = -0.8 7xNzq2 + 2.15xNzq-0.76 (B) R2=25 nmxNzq2-159 nmxNzq+311 nm (C) 自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實現對比度較高之液晶顯示之觀 點出發’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345之各者之 Nz2及R2最佳為表3、圖14及圖15中所示之最佳值,但只 要為不會大幅降低斜視角下之對比度之範圍,則亦可種微 偏離於最佳值。自充分發揮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襞置之作用 效果之觀點出發,Nz2較佳為最佳值±〇.8〇之範圍。R2較佳 為最佳值±40 nm之範圍。 再者’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15iNz2與第二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345之Νζ2,只要兩者之差未達n,則可彼此另 行獨立地滿足上述範圍β又,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之R2與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3452R2只要兩者之差未達 20 nm則可彼此另行獨立地滿足上述範圍。又,若將nz 係數Nzq 1與Nz係數Nzq2分別獨立處理,則相位差條件之 設計將變得極為複雜。因此,可使用平均值Nzq算出最佳 Nz2、R2之意義極大。 又’根據表3及圖14,於Nzq<2.00之範圍内,Nz2之最佳 值為〇<Nz2<1之範圍。表示該範圍内之Nz係數之雙折射層 係滿足nx>nz>ny之關係之雙軸性相位差膜,因此不適合第 二種雙折射層,且為較第二種雙折射層難以製造且高成本 之膜。再者,就可解決該點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滿足 2‘00SNzq。本發明者針對Nzq<2 〇〇之範圍,對更低成本且 163389.doc •49- 201248271 簡便地於較廣之視角範圍内實現對比度較高之液晶顯示之 方法進行了研究。其結果發現,於Nzq<2.00之情形時,若 使用Nz2=0之第二種雙折射層來替代滿足表3、圖14及圖15 中所示之最佳Nz2 ' R2之雙折射層,則於不使用經控制為 nx>nz>ny(〇<NZ<l)之雙軸性相位差膜之範圍内,可有效改 善視野角特性。將對應於各Nzq之最佳R2記作R2,而示於表 3及圖16。自充分發揮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作用效果 之觀點出發,較佳為滿足_〇 8〇SNz2S〇(最佳值_〇 8〇以上且 〇(=最佳值)以下之範圍),且滿足5 nr^R2s133 nm(最佳值 ±40 nm之範圍)。 [表3]
Nzq Nz2 R2(nm) R2'(nm) 1.0 0.65 180 45 1.1 0.60 162 53 1.2 0.60 158 60 1.3 0.55 147 65 1.4 0.50 138 71 1.5 0.40 123 75 1.6 0.35 118 80 1.7 0.25 108 84 2.0 -0.05 89 93 2.3 -0.40 77 2.4 -0.55 73 2.5 -0.70 69 2.6 -0.80 68 2.7 -1.00 64 2.8 -1.40 59 2.9 -2.45 49 163389.doc 201248271 將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及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之較 佳形態之代表性者示於以下。 (附記1)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於將滿足ηχ>η^ηζ之關係之雙折 射層定義為第一種雙折射層,且將滿足nx<ny$nz之關係之 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二種雙折射層時,依序包括:第一偏光 元件,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 其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λ/4 ;液晶單元,其具有相互對向 之一對基板及夾入於該一對基板間之液晶層;第二個第一 種雙折射層’其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Νζ 係數,且面内相位差係調整為λ/4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 層,及第一偏光元件;並且該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 内遲相軸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轴呈大致45。之角 度,該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相對於該第一 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大致正交,該第二偏光元 件之吸收轴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該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軸相對於該第一偏光元 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該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 相軸相對於該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並且該液 晶顯示裝置係藉由將液晶層中之液晶分子配向為大致垂直 於基板面而進行黑顯示。 (附記2) 如附記1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 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㈣折射層之其中—者之Νζ係:為 163389.doc -51 - 201248271 2以上,且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 種雙折射層之另一者之Nz係數為1以上且未達2。 (附記3) 如附記1或2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 一種雙折射層中Nz係數較大者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 面側。 (附記4) 如附記1至3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 之Nz係數,且於上述第二偏光元件之觀察面側進而包括表 面處理層。 (附記5) 如附記…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丨中上述第二個 第二種雙折射層之犯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上述第一個 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 (附記6) 如附記1至5中任-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滿足 給吹蚁關叙雙折㈣μ為第三種雙折射層時, 於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與上述液晶單元之間以及上 述液晶單元與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間的至少一 者,進而包括至少一層第三種雙折射層。 (附記7) 一層第三種雙 如附記6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至少 折射層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163389.doc •52- 201248271 (附記8) 如附記7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 數,且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至少一層第三種 . 雙折射層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附記9) 如附記6至8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上述第 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為 Nzq,將上述液晶單元之黑顯示時之厚度方向相位差定義 為Rlc,且將上述至少一層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厚度方向相 位差之總和定義為R3時,滿足下式(1)〜(3), 1.0<Nzq<2.9 (1) (169 nm><Nzq-81 nm)-50 nm<Rlc+R3 (2)
Rlc+R3<(169 nmxNzq-81 nm) + 50 nm (3)。 (附記10) 如附記9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且於將上述第一及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義為Nz2,且將面内相 位差定義為R2時,滿足下式(4)〜(7), (-0.87xNzq2+2.1 5 xNzq-0.76)-0.80<Nz2 (4)
Nz2<(-0.87xNzq2+2.15xNzq-0.76)+0.80 (5) (25 nmxNzq2-159 nmxNzq+311 nm)-40 nm<R2 (6) R2<(25 nmxNzq2-159 nmxNzq+311 nm)+40 nm ⑺。 163389.doc -53- 201248271 (附記11) 如附記6至9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二個 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上述第一個 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且於將 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2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 為Nzq,將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 義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以時’滿足Nzq<2 〇〇, 滿足- 0.80$Νζ2$0 ’ 且滿足 5 nmSR2$l33 nm。 (附記12) 如附記1至5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滿足 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三種雙折射層時, 於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與上述液晶單元之間以及上 述液晶單元與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間不包括第三 種雙折射層。 (附記13) 如附記12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上述第一及第二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為Nzq,且將上述 液晶單元之黑顯示時之厚度方向相位差定義為Ric時,滿 足下式(1)、(8)及(9), ' 1.0<Nzq<2.9 (1) (169 nmxNzq-81 nm)-50 nm<Rlc (8) R1c<(169 nmxNzq-81 nm)+50 nm (9)。 (附記14) 如附記13之液晶顯示*置,λ中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 163389.doc •54· 201248271 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且於將上述第一及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義為Nz2,且將面内相 位差定義為R2時,滿足下式(4)〜(7), (-0.87xNzq2+2.15 xNzq-0.76)-0.80<Nz2 (4)
Nz2<(-0.87xNzq2+2.15xNzq-0.76)+0.80 (5) (25 nmxNzq2-159 nmxNzq+3 11 nm)-40 nm<R2 (6) R2<(25 nm><Nzq2-159 nm><Nzq+311 nm)+40 nm (7)。 (附記15) 如附記12或13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二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 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大致相同,且於將上述第 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為 Nzq,將上述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義 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R2時,滿足Nzq<2.00,滿 -0.80<Nz2<0 > 且滿足 5 nm$R2$l33 nm。 (附記16) 如附記6至11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上述 第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為 Nzq時,滿足Nzq<2.00。 (附記17) 如附記12至15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上述 第一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平均值定義為 Nzq時,滿足2.00$Nzq。 163389.doc -55- 201248271 〃上述各形態亦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内進行適 當組合。進而’將兩個以上之較佳形態相互組合而成之形 態亦為較佳形態之一。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削減成本、生產性優異、且 可於較廣之視角圍内實現較高之對比度的液晶顯示裝 置。該液晶顯示裝置可較佳地用於室外用標牌顯示器等顯 示裝置。 【實施方式】 (雙折射層) 、作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雙折射層,對於材料或光學性能 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延伸聚合物膜而成者、將液 晶性材料之配向固定而成者、包括無機材料之薄板等。作 為雙折射層之形成方法並無制限定,可㈣設計條件適 當選擇最具生產性之方法。於為包括聚合物膜之雙折射層 之情形時,例如可使用溶注法、㈣擠壓法等。亦可 使用藉由共擠壓法而同時形成複數個雙折射層之方法。只 要呈現所需之相位差’則既可無延伸,亦可實施延伸。延 伸方法亦不作特別限定,除使用輥間拉伸延伸法、親間壓 縮延伸法、㈣機橫單㈣伸法、傾斜延伸法、縱橫雙轴 延伸法以外,還可使用於熱收縮性膜之收縮力之作用下進 行延伸之特殊延伸法等。又,於為包括液晶性材料之雙折 射層之情形時’例如可使用於已實施配向處理之基材膜上 塗佈液晶性材料並進行配向固定之方法等。只要呈現所需 163389.doc -56- 201248271 之相位差’則亦可為不對基材膜進行特別之配向處理之方 法、或於配向固定後自基材膜剝離而轉印加工至其他膜之 方法等。進而’亦可使用不固定液晶性材料之配向之方 去。又’於為包括非液晶性材料S雙折射層之情形時,亦 可使用與包括液晶性材料之雙折射層相同之形成方法。對 於第一及第二λ/4板,由於係為了構成圓偏光板而與偏光 疋件呈大致45。之相對角度地積層,故較佳為使用相對於 捲筒膜之縱向而於斜向延伸配向之傾斜延伸法。尤其對於 Νζ係數更小之λ/4板,較佳為採用傾斜延伸法。另一方 面,對於ΝΖ係數更大之λ/4板,較佳為儘可能採用傾斜延 伸法,於無法採用該法時,可適當選擇上述其他方法。以 下,按雙折射層之種類進一步具體地說明。 (第一種雙折射層第一及第二λ/4板) 作為第—種雙折射層,可適當使用對包含Ε]有雙折射為 =之材料作為成分之Μ進行延伸加卫而成者等。作為固有 雙折射為正之材料,例如可舉出聚碳酸酯、聚砜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乙烯醇、降冰片 ,—乙醯纖維素、二乙醯纖維素等。 (第二種雙折射層) 作為第一種雙折射層,可適當使用對包含固有 負之材料作為成分之膜進行加^ 膜之#始a 现百於熱收縮 分之膜進行下對包含固有雙折射為正之材料作為; 之觀點出:1而成者等。尤其自製造方法之簡…
較佳為對包含固有雙折射為負之材料作為W 163389.doc -57- 201248271 分之臈進行延伸加工而成者。作為固有雙折射為負之材 料’例如可舉出包含丙烯酸系樹脂及苯乙烯系樹脂之樹脂 組合物、聚苯乙烯、聚乙烯萘、聚乙烯聯苯、聚乙烯吼 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N取代馬來醯亞 胺共聚物、具有芴骨架之聚碳酸酯、三乙醯纖維素(尤其 是乙醯化度較小者)等。尤其自光學特性、生產性及耐熱 性之觀點出發,較佳為包含丙烯酸系樹脂及苯乙烯系樹脂 之樹脂組合物。關於包含此種樹脂組合物作為成分之膜之 製造方法’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8中。 (第三種雙折射層) 作為第三種雙折射層,可適當使用對包含固有雙折射為 正之材料作為成分之膜進行縱橫雙轴延伸加工而成者、塗 佈膽固醇狀(對掌性向列)液晶或盤型液晶等液晶性材料而 成者、塗佈包含聚醯亞胺或聚醯胺等之非液晶性材料而成 者等。 (偏光元件) 作為偏光元件’例如可適當使用使具有二色性之蛾錯合 物等各向異性材料吸附配向於聚乙烯醇(PVA)膜上而成者 等。 (液晶單元) 作為液晶單元,只要係藉由將液晶層中之液晶分子配向 為垂直於基板面而進行黑顯示者即可,作為此種液晶單元 之顯示模式,例如VA模式可舉出Multi_d〇main VA(MVA)模 式、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CPA)模式、Patterned 163389.doc -58 - 201248271 VA(PVA)模式、Biased VA(BVA)模式、Reverse TN(RTN)模 式、In Plane Switching-VA(IPS-VA)模式等。又,作為液 晶單元之驅動形式’除TFT方式(主動矩陣方式)以外,亦 可為單純矩陣方式(被動矩陣方式)、電漿定址方式等。作 為液晶單元之構成,例如可舉出藉由於分別形成有電極之 一對基板間炎持液晶層,且向各電極間施加電壓而進行顯 示者。 (表面處理層) 作為表面處理層’主要可舉出以下三種。第一種為用以 防止損傷之硬塗層,第二種為用以賦予防眩性之AG(Anti Glare,防眩)層’第三種為用以降低表面反射之抗反射 層。作為抗反射層’可舉出反射率較低之AR(Anti Reflection, 抗反射)層、反射率高於AR層之LR(Low Reflection,低反 射)層及反射率極低之蛾眼層等。再者,表面處理層通常 係形成於透明之保護膜(例如TAC膜)上。又,亦可積層複 數個表面處理層,作為此種積層體,例如可舉出於LR層上 積層有 AG 層之AGLR(Anti Glare-Low Reflection,防眩-低 反射)層、於AR層上積層有AG層之AGAR(Anti Glare-Anti Reflection,防眩-抗反射)層等。觀察面側圓偏光板較佳為 使用帶表面處理層之保護膜、偏光元件以及第一及第二 λ/4板中Nz係數較小者而藉由連續捲繞技術加以製作。 (R、Rth、Nz係數、nx、ny、nz之測定方法) 使用雙旋延遲器(Dual-rotating retarder)方式之偏光計 (Axometrics公司製造,商品名:Axo-scan)進行測定。.面 163389.doc -59- 201248271 内相位差R係自雙折射層之法線方向而實測。主折射率 ⑽、ny、nz、厚度方向相位差_及&係數係從折射層之 法線方向、自法線方向傾斜,〜5G。之各斜向測定相位 差,從而藉由公知之折射率橢球式之曲線擬合而算出。傾 斜方位係與面内遲相軸正交之方位。又,ηχ、ny、nz、 Rxz及Nz取決於作為曲線擬合之計算條件而提供之平均折 射率=(nX+ny+nz)/3,將各雙折射層之平均折射率統一為 1.5而進行計算。對於實際平均折射率不為15之雙折射 層,亦係將平均折射率假定為1.5而換算。 (液晶顯示裝置之對比度-視野角特性之測定方法) 使用視野角測定裝置(艾爾迪姆(ELDIM)公司製造,商品 名:EZContrastl60)進行測定。光源係使用夏普公司製造 之液bb電視搭載(商品名.LC37-GH1)之背光。測定方位 45。、極60°之斜向中之白顯示及黑顯示之亮度,並將其比 設為CR(45、60)。又’測定方位〇。、極60。之斜向中之白 顯示及黑顯示之亮度,並將其比設為CR(〇、60)。 以下揭示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 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本發明之實施例1〜13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如圖10所示般依 序積層背光(未圖示)、第一偏光元件310、第一個第二種雙 折射層315、第一 λ/4板(第一種雙折射層)320、第三種雙折 射層33 5、VA模式液晶單元330、第二λ/4板340、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345及第二偏光元件350而獲得之圓偏光VA 模式液晶顯示裝置300。於實施例1~13中,第一 λ/4板320 60· 163389.doc 3 201248271 之Nz係數與第二χ/4板340之Nz係數互不相同。再者,圖1〇 中,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3 10、350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 其吸收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λ/4板320、340中所描繪之 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轴之方位’第一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 層315、345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進相轴之方位,VA 模式液晶單元330及第三種雙折射層335中所描繪之橢球係 表示其折射率橢球之形狀。 本發明之實施例14〜16之液晶顯示裝置及比較例5之液晶 顯示裝置係如圖17所示般依序積層背光(未圖示)、第一偏 光元件410、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415、第一λ/4板(第一 種雙折射層)420、VA模式液晶單元430、第二λ/4板440、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445及第二偏光元件45〇而獲得之圓 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4〇〇。即,圖丨7之液晶顯示裝置 4〇〇與圖1〇之液晶顯示裝置3〇〇之不同點在於不包含第三種 雙折射層。於實施例14〜16中,第一λ/4板42〇2Νζ係數與 第二λ/4板44〇之Νζ係數互不相同,但於比較例5中,第一 λ/4板420之Νζ係數與第二λ/4板44〇之Νζ係數係設定為相 同。再者’圖17中,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41〇、45〇中所描 繪之箭頭係表示其吸收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人/4板42〇、 440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415、445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進相 軸之方位,VA模式液晶單元430中所描繪之橢球係表示其 折射率橢球之形狀。 本發明之實施例17、18之液晶顯示裝置及比較例卜4之 163389.doc •61 - 201248271 液晶顯示裝置係如圖18所示般依序積層背光(未圖示)、第 一偏光元件510、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515、第一 λ/4板 (第一種雙折射層)520、VA模式液晶單元530、第三種雙折 射層535、第·一 λ/4板540、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545及第 二偏光元件550而獲得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500 «即,圖18之液晶顯示裝置500係第三種雙折射層及 VA模式液晶單元之配置部位不同於圖丨〇之液晶顯示裝置 300。於實施例17、18中,第一λ/4板520之Nz係數與第二 λ/4板540之Nz係數互不相同,但於比較例1〜4中,第一入/4 板520之Nz係數與第二λ/4板54〇iNz係數係設定為相同。 再者,圖18中,第一及第二偏光元件51〇、55〇中所描繪之 箭頭係表示其吸收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人/4板52〇、54〇 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遲相軸之方位,第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515、545中所描繪之箭頭係表示其進相轴之 方位,VA模式液晶單元53〇及第三種雙折射層535中所描 繪之橢球係表示其折射率橢球之形狀。 關於各例之偏光元件、雙折射層及液晶單元之材料名、 轴角度、面内相位差R、厚度方向相位差Rth或Rlc及Nz係 數如下述表4〜6所示。表中,各雙折射層之軸由面内遲 方位角疋義,偏光元件之轴由吸收軸之方位角定 Ο 丙^_ _ g 於第—種雙折射層,雖面内進相軸於設計上 較為重要,徊 1-於表中’與其他雙折射層一樣’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轴值士 Μ 面内遲相轴之方位角定義。第二種雙折射層 之面内進;j;目^^ W正交於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又, 163389.doc
S -62· 201248271 表中係使用以下簡寫符號來表示各雙折射層之材料名。 NB :降冰片烯 TAC :三乙醯纖維素 A .包含丙烯酸系樹脂及苯乙晞系樹脂之樹脂組合物 進而,表中,Nz係數平均值係定義為第一λ/4板之\2係 數與第二λ/4板之Νζ係數之平均值。 (評估結果) 測定各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對比度-視野角特性,並將 CR(0、60)及CR(45、60)整理於下述表4〜6。 本發明之實施例1〜18之液晶顯示裝置之CR(〇、6〇)及 CR(45、6〇)均獲得與比較例 1〜5之CR(0、60)&CR(45、60) 同等之值,且於目視評估中亦具有與比較例丨〜5同等之極 為優異之對比度-視野角特性。 又,於實施例卜18中,由於第一 λ/4板之Nz係數與第二 λ/4板之NZ係數互不相同,故包含仏係數較小之第一入/4板 之圓偏光板之生產性優異,且可削減成本。尤其由於可使 用藉由傾斜延伸而製作之通用品之λ/4板作為Νζ係數經調 節為大致1.6之λ/4板,故包含此係數經調節為大致!奴 λ/4板之實施例於生產上之優點極大。 於實施例丨〜16中,由於吣係數較小之第一 λ/4板係配置 於液晶單元之觀察面側’故可提高為應對不同表面處理要 求而易於導致品種增加之觀察面側(第二偏光元件側)之偏 光板之生產性。 於實施例1〜13中,第二種雙折射層係配置於液晶單元之 163389.doc -63· 201248271 背面側(背光側),與實施例17、18及比較例1〜4相比,實 施例1〜13由於觀察面側(第二偏光元件側)之偏光板之構成 更簡單,故生產性更高。 實施例3與實施例2相比雖液晶單元之相位差較大,但係 變更第三種雙折射層之相位差而補償液晶單元之相位差。 故可知’實質上係進行與實施例2相同之光學補償。如此 可知’根據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僅藉由改變第三種雙 折射層之相位差便可對應複數個液晶單元之相位差。因 此’無需完全變更如上述般易於導致品種增加之觀察面側 之偏光板之構成。 於比較例1~5之液晶顯示裝置中,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 係數均相對較大,從而有時難以製作第一及第二λ/4板。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可確保極 為優異之視野角特性,並獲得製造上之各種優點。 I63389.doc 64- 201248271 [表4] 先學搆件名 材料名 軸角度 相位基[nm] Nz係 數 Nz係教平均 評估結果 [°] R Rth 成 Rlc 值 CR(45 ' 60) CR(0 * 60) 實施例1 第二供光元件 0 2.01 60 160 第二個第二《雙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W4板 NB 45 138 1.10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第一λ/4板 NB 135 138 2.92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供光元件 90 實施例2 第二偏先元件 0 2.03 60 161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λ/4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ft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第一X/4板 NB 135 138 2.41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3 第二偏光元件 0 2.03 60 161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90 •0.02 » 二 W4 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晶單元 350 第三種雙析射層 NB 2 •100 第一λ/4板 NB 135 138 2.41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4 第二偏光元件 0 2.05 62 161 第二個第二《«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V4板 NB 45 138 1.98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λ/4 板 NB 135 138 2.12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供光元件 90 實施例5 第二偏光元件 0 2.15 58 17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5 •0.01 第二λ/4板 NB 45 138 t.10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折射層 TAC 2 •52 第一 W4板 NB 135 138 3.20 第一個第二禮雙折射層 A 90 8S •0.10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6 第二偏光元件 0 2.14 58 17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5 -0.10 第二λ/4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晶翠元 320 第三種«折射層 TAC 2 -52 第一λ/4板 NB 135 138 2.6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5 -0.10 第一偁光元件 90 實施例7 第二偏先元件 0 59 176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5 -0.10 第二λ/4板 NB 45 U8 1.98 VA«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TAC 2 -52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28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5 -0.10 第一偽光元件 90 實施例8 第二偏光元件 0 59 17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0 •0.28 * 二 λ/4 板 NB 45 138 1.10 VA棋式液晶草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30 第一λ/4板 NB 135 138 3.34 第一铟第二種«折射層 A 90 80 -0.28 »—偏光元件 90 實铯例9 第二诲光元件 0 59 176 第二個第二種«折射層 A 0 80 .0.28 第二W4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30 »—W4 板 NB 135 138 2,77 *—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0 -0.28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铯例10 第二供光元件 0 60 176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0 -0.28 第二λ/4板 NB 4S 138 1.98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層 NB 2 •30 第一W4板 NB 135 138 2.42 第一個»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0 -0.28 第一偏先元件 90 -65- 163389.doc 201248271 [表5] 光學搆件名 材料名 轴角 度Π 相位差[nm] Nz係數 Nz係數 平均值 評估結果 R Rth 或 Rlc CR(45、60) CR(0 ' 60) 實施例11 第二偏光元件 0 2,32 60 174 第二個笫二種雙折射層 A 0 73 -0.44 第二λ/4板 NB 45 138 UO VA糢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10 第一λ/4板 NB 135 138 3.54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3 -0.44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12 笫二偏光元件 0 2.32 61 174 笫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3 •0.44 第二λ/4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1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99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3 -0.44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13 第二偏光元件 0 2.33 61 174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3 -0.44 第二λ/4板 NB 45 138 1.98 VA棋式液晶琴元 320 第三種«折射層 NB 2 -10 笫一 λ;4板 NB 135 138 2.68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3 -0.44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14 第二偏先元件 0 2.39 58 174 笫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1 •0.50 第二V4板 NB 45 138 1.10 VA棋式液晶单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3.68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1 -0.50 第一偽光元件 90 實施例15 第二偏光元件 0 2.38 59 175 第二個笫二種雙折射層 A 0 71 -0.50 第二λ/4板 NB 45 138 1.65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3.11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1 -0.50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16 第二偏光元件 0 2.38 59 17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1 0.50 第二W4板 NB 45 138 1.98 VA棋式液晶翠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78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1 -0.50 第一偏光元件 90 實施例17 第二偏光元件 0 2.03 60 161 第二個苐二種雙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λ/4板 NB 45 138 2.41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VA棋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1.6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偏先元件 90 實施例18 第二偏光元件 0 2.03 60 161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V4板 NB 45 138 2.41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VA祺式液晶草元 320 第一V4板 NB 135 138 1.6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偏光元件 90 163389.doc -66- s 201248271 [表6] 光學搆件名 材料名 轴角 度[°] 相位差[nm] Nz係數 Nz係數 平均值 評估结果 R Rth 或 RJc CR(45、60) CR(0'60) 比較例1 第二偏光元件 0 2.01 63 162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90 -0.02 第二λ/4板 NB 45 138 2.01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70 VA模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01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90 •0.02 第一偏光元件 90 比較例2 第二偏光元件 0 2.13 60 176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5 •0.10 第二λ/4板 NB 45 138 2Ί3 第三種雙折射層 TAC 2 -52 VA模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13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5 -0.10 第一偏光元件 90 比較例3 第二偏光元件 0 2.21 62 178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80 -0.28 第二λ/4板 NB 45 138 2.21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30 VA模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21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80 -0.28 第一偏光元件 90 比較例4 第二偏光元件 0 2.32 62 176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3 -0.44 第二λ;4板 NB 45 138 2.32 第三種雙折射層 NB 2 -10 VA樸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λ/4板 NB 135 138 2.32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3 -0.44 第一偏光元件 90 比較例5 第二偏光元件 0 2.37 61 177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0 71 -0.50 第二W4板 NB 45 138 2.37 VA模式液晶單元 320 第一 W4板 NB 135 138 2.37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A 90 71 -0.50 第一偏光元件 90 再者,各實施例之液晶顯示裝置由於在液晶單元之兩側 具有包括直線偏光板(偏光元件)與λ/4板之組合之圓偏光 板,故均以圓偏光VA模式進行顯示。圓偏光VA模式除了 可獲得改善穿透率之效果以外,還可獲得抗反射效果,故 對於對比度之提高較為有效。圓偏光VA模式之抗反射功 -67- 163389.doc 201248271 月&係藉由圓偏光板之作用’使一旦自液晶顯示裝置之周圍 入射至液晶顯示裝置内而於液晶顯示裝置内反射之光即 所謂内部反射所產生之反射光,不出射至液晶顯示裝置 外。因此,根據圓偏光VA模式,於液晶單元内之黑矩 陣 '配線、電極等之表面反射之光不易出射至液晶顯示裝 置外,尤其可防止於周圍較明亮之狀況(明亮環境)下液晶 顯示裝置之對比度降低。 另一方面,作為使明亮環境中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對比度 降低之反射光’除上述之内部反射所產生之反射光以外, 還可舉出不自液晶顯示裝置之周圍入射至液晶顯示裝置内 而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表面反射之光,即所謂表面反射所產 生之反射光。於圓偏光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抑制内 部反射所產生之反射光之結果為,表面反射所產生之反射 光之量對顯示晝面之視認性產生顯著影響。因此,藉由對 圓偏光VA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實施降低表面反射所產生 之反射光之對策,可於明亮環境中獲得極高之對比度,使 觀察顯示畫面之觀察者切實感受到顯示品質之顯著提昇。 作為用於抑制表面反射之抗反射膜(層),可舉出將折射 率不同之複數個膜積層而形成之抗反射膜、於表面形成有 微細之突起及凹坑之抗反射膜。尤其係作為後者之抗反射 膜之一種的「蛾眼(Moth Eye)膜」,其具有於表面設置有多 個較可見光之波長(380〜780 nm)小之突起的結構,從而可 於表面反射之抑制方面發揮極為優異之效果。如圖19(幻所 示,由於入射至蛾眼膜之光係經由設置於表面之微細之突 * 68 - I63389.doc
S 201248271 _361而到達至膜基材部362,故位於空氣層與膜基材部之 間的突起與空氣層混存之區域(圖中之A-B間區域)可視為 具有構成膜之材料之折射率(於為樹脂膜之情形時為15左 右)與空氣之折射率(1.0)之中間折射率的區域。即,如圖 19(b)所示’該區域之折射率對應於突起及空氣層之體積比 之變化’於短於可見光之波長之距離内,自與膜之表面接 觸之空氣之折射率起連續地逐漸增大至構成膜之材料之折 射率為止。其結果,入射至蛾眼膜之光不將空氣·膜間之 界面識別為折射率不同之界面’從而可大幅抑制於界面產 生之光之反射。藉由蛾眼膜,例如可使可見光之表面反射 率為0.15%左右。 蛾眼膜若配置於折射率不同之界面則可發揮降低反射率 之效果,例如於圖10所示之構成中,於較第二偏光元件 350更内部產生之内部反射可藉由包括第二偏光元件35〇及 第二λ/4板340之組合之圓偏光板而抑制。因此,例如於在 圖之構成中附加蛾眼膜之情形時,係如圖20所示之蛾眼 膜360般,配置於較第二偏光元件35〇更靠顯示面側(觀察 面側)。於在較第二偏光元件350更靠顯示面側配置保護板 等構件而存在複數個界面之情形時,亦可針對每個界面設 置蛾眼膜’絲佳為至少配置於露出於液晶顯示裝置之外 部之面。 作為蛾眼臈之具體例,可舉出以約2〇〇 nm之頂點間距離 於表面形成有多個咼度為約200 nm之大致圓錐形狀之突起 的樹脂膜。 163389.doc •69· 201248271 作為蛾眼膜之製造方法,可舉出將刻於模具之奈米尺寸 (1〜侧nm)之凹凸按壓至塗佈於基板上之樹脂材料而轉 印形狀的技術’即所謂奈米壓印技術。作為於奈米壓印技 術中使樹脂材料硬化之方法,可舉出熱奈米壓印技術、紫 外線(UltraviGlet,uv)奈米料技術等。UV奈㈣印技術 係於透明基板上形成料線硬化㈣之㈣,並於該薄膜 上按壓模具’其後照射料線,藉此於透縣板上形成具 有模具之反轉形狀之蛾眼結構的薄膜。 為了藉由奈米壓印技術大量且價格低廉地製造具有蛾眼 結構之薄膜’相較於分批處理,較佳為使用連續捲繞處 理。根據連續捲繞處理,可使用模具報連續製造具有蛾眼 結構之薄膜i為此種模具輥,可舉出藉由陽極氧化法於 經研磨之圓柱狀或圓筒狀銘管之外周面形成有奈米尺寸之 凹坑者。根據陽極氧化法,可於表面無規且大致均勻地形 成奈米尺寸之凹坑,從而可於模具輥之表面形成適於連續 生產之無接縫之(無縫之)蛾眼結構。 上述實施例中之各形態亦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 圍内進行適當組合。進而’將兩個以上之較佳形態相互組 合而成之形態亦為較佳形態之一。 本申請案係以2011年3月31曰申請之曰本專利申請2〇ιι· 080127號為基礎,且主張基於巴黎公約及移交國之法規之 優先權者。該申請之整個内容係作為參照而併入本申請案 中。 【圖式簡單說明】 163389.doc •70· 201248271 圖!係表示不包含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包括最 簡單之構成的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 分解圖。 圖2⑷係針對於正面方向正交之第一入/4板之遲相轴及第 二λ/4板之遲相軸,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之模式圖⑴、及自 方位0。之斜向觀察時之模式圖(下)。⑻係針對於正面方向 正交之第一 λ/4板之遲相軸及第二λ/4板之遲相軸,自正面 方向觀察時之模式圖(上)、及自方位45。之斜向觀察時之模 式圖(下)。(c)係針對於正面方向正交之第一偏光元件之吸 收軸及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之模式 圖(上)、及自方位45。之斜向觀察時之模式圖(下)。 圖3係針對圖1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將自正 面方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 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1_S2平面之圖。 圖4係針對圖丨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將自方 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 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81_82平 面之圖。 圖5係表示包含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 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分解圖。 圖ό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Nzq2=2.〇、R3 = -61 nm、Rlc=320 nm之形態),將自 正面方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 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之圖。 163389.doc 201248271 圖7-1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Nzq2=2.0、R3=-61 nm、Rlc=320 nm之形態),將自 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 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1-S2 平面之圖。 圖7-2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3.0、Nzq2 = l.〇、R3=-61 nm、R1C=320 nm 之形 態)’將自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 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 之S1-S2平面之圖。 圖7-3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2.5、Nzq2 = 1.5、R3=-61 nm、Rlc=320 nm 之形 態),將自方位0。'極6〇。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 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 之S1-S2平面之圖。 圖7-4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 = l.〇、Nzq2=3.0、R3=-61 nm、Rlc=320 nm 之形 態),將自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 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 之S1-S2平面之圖。 圖7-5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 1.5、Nzq2=2.5、R3=-61 nm、Rlc=320 nm 之形 態)’將自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 狀態每當通過各構彳時而變化《情形&影表示於龐加萊球 163389.doc
S -72- 201248271 之S1-S2平面之圖。 圖7-6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將自方 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第一及第二λ/4板之遲相軸 根據Νζ係數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 l_S2平 面之圖。 圖8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而表示第 一及第二λ/4板之Νζ係數之平均值Nzq與第三種雙折射層之 厚度方向相位差R3之最佳值之關係的圖表。 圖9係針對圖5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將自方 位45。、極60。之斜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 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81_82平 面之圖。 圖10係表示包含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圓偏光VA 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分解圖。 圖11係針對圖10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Nzq2=2.0 ' R3=-61 nm ^ Rlc=320 nm > Nz2 = -〇.3〇 ^ R2=118 rnn之形態),將自正面方向觀察時之、透射光之偏 光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影表示於魔加萊 球之S1-S2平面之圖。 圖12係針對圖10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Nzq2=2.0、R3=-61 nm、ric=32〇 nm、Nz2= 〇 3〇、 R2=ll8 nm之形態)’將自方位45。、極6〇。之斜向觀察時 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 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之圖。 I63389.doc •73· 201248271 圖13係針對圖10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Nzql=Nzq2=2.0、R3=-61 nm、R1C=320 nm、Nz2=-〇.3〇、 R2 = 118 nm之形態)’將自方位0。、極60。之斜向觀察時 之、透射光之偏光狀態每當通過各構件時而變化之情形投 影表示於龐加萊球之S1-S2平面之圖。 圖14係針對圖10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而表示 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之平均值Nzq與第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Nz2之最佳值之關係的圖表。 圖15係針對圖10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而表示 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之平均值Nzq與第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相位差R2之最佳值之關係的圖表。 圖16係針對圖1〇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而表示 於Nzq<2.00之範圍内使用Nz2=0之第二種雙折射層時之、 第一及第二λ/4板之Nz係數之平均值Nzq與第一及第二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相位差R2之最佳值之關係的圖表。 圖17係表示包含第二種雙折射層而不包含第三種雙折射 層之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分解圖。 圖18係表示包含第二種及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圓偏光Va 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分解圖。 圖19(a)係表示蛾眼膜之剖面之放大模式圖,(b)係表示 蛾眼膜與空氣層之界面中之折射率之變化之說明圖。 圖20係表示於圖10之圓偏光乂八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中附 加有蛾眼膜之構成之立體分解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63389.doc
S -74- 201248271 100 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110 第一偏光元件 111 第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 120 第一 λ/4板 121 第一 λ/4板之遲相軸 130 VA模式液晶單元 140 第二λ/4板 141 第二λ/4板之遲相軸 150 第二偏光元件 151 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 200 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210 第一偏光元件 220 第一 λ/4板 230 VA模式液晶單元 235 第三種雙折射層 240 第二λ/4板 250 第二偏光元件 300 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310 第一偏光元件 31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320 第一 λ/4板 330 VA模式液晶單元 335 第三種雙折射層 340 第二λ/4板 163389.doc -75- 201248271 34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350 第二偏光元件 360 蛾眼膜 361 突起 362 膜基材部 400 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410 第一偏光元件 41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420 第一 λ/4板 430 VA模式液晶單元 440 第二λ/4板 44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450 第二偏光元件 500 圓偏光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510 第一偏光元件 515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520 第一 λ/4板 530 VA模式液晶單元 535 第三種雙折射層 540 第二λ/4板 545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550 第二偏光元件 163389.doc -76-

Claims (1)

  1. 201248271 七、申請專利範園: 1 _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於將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 射層定義為第一種雙折射層, 且將滿足nx<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二種雙 折射層時, 依序具備: 第一偏光元件; 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 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其面内相位差經調整為 λ/4 ; 液晶單元,其包含相互對向之一對基板及夾入於該 一對基板間之液晶層; 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其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個第 一種雙折射層之仏係數,且面内相位差經調整為 λ/4 ; 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及 第二偏光元件;且 該第-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相對於該第 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呈大致45。之角度, 該第二個第—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轴相對於該第 一個第—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遲相軸大致正交, 該第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相對於該第— 吸收轴大致正交, 偏光元件之 該第一個第 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 進相軸相對於該第 1633S9.doc 201248271 一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 該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面内進相軸相對於該第 二偏光元件之吸收軸大致正交,且 該液晶顯示裝置藉由將液晶層中之液晶分子配向為 大致垂直於基板面而進行黑顯示。 2. 如請求項1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 射層之其中一者之Nz係數為2以上; 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 射層之另一者之Nz係數為1以上且未達2。 3. 如請求項1或2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中Nz係數較大者 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 於上述第二偏光元件之觀察面側進而具備表面處理 層。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 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 大致相同。 6·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於將滿足nx% η>^ηζ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三種 163389d〇C -2- 3 201248271 雙折射層時, 、;述第個第一種雙折射層與上述液晶單元之間、 、,丨、述液B曰單兀*與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間的 至广-者’進而具備至少一層第三種雙折射層。 7. 如請求項6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層帛三種雙折射層係酉己置於上述液晶單元 之背面侧。 8. 如請求項7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大於上述第二個 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 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及上述至少一層第三種雙 折射層係配置於上述液晶單元之背面側。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 平均值定義為Nzq, 將上述液晶單元之黑顯示時之厚度方向相位差定義為 Rlc, 且將上述至少一層第三種雙折射層之厚度方向相位差 之總和定義為R3時, 滿足下式(1)〜(3): 1.0<Nzq<2.9 (1) (169 nmxNzq-81 nm)-50 nm<Rlc+R3 (2) R1c+R3<(169 nmxNzq-81 nm)+50 nm (3)。 10. 如請求項9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163389.doc 201248271 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 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 大致相同;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 義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R2時, 滿足下式(4)〜(7): (-0.87xNzq2 + 2.1 5 xNzq-0.76)-0.80<Nz2 (4) Nz2<(-0.87xNzq2+2.15xNzq-0.76)+0.80 (5) (25 nmxNzq2-1 59 nmxNzq+3 11 nm)-40 nm<R2 (6) R2<(25 nmxNzq2-159 nmxNzq+311 nm)+40 nm ⑺。 11.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 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 大致相同;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 平均值定義為Nzq,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定義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R2 時, 滿足 Nzq<2.00,滿足-0.80SNz2£0,且滿足5 nm$R2£ 133 nm 〇 12.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於將滿足 nx与ny^nz之關係之雙折射層定義為第三種雙折射層 時, 於上述第一個第一種雙折射層與上述液晶單元芝間、 163389.doc S 201248271 以及上述液晶單元與上述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間不 具備第三種雙折射層。 13. 如請求項12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 平均值定義為Nzq,且將上述液晶單元之黑顯示時之厚 度方向相位差定義為Rlc時, 滿足下式(1)、(8)及(9): 1.0<Nzq<2.9 (1) (169 nmxNzq-81 nm)-50 nm<Rlc (8) Rlc<(169 nmxNzq-81 nm) + 50 nm (9)。 14. 如請求項13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 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 大致相同;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定 義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R2時, 滿足下式(4)〜(7): (-0.87xNzq2+2.1 5 xNzq-0.76)-0.80<Nz2 (4) Nz2<(-0.87xNzq2+2.15xNzq-0.76) + 0.80 (5) (25 nm><Nzq2-159 nmxNzq+311 nm)-40 nm<R2 (6) R2<(25 nm><Nzq2-159 nmxNzq+311 nm)+40 nm ⑺。 15. 如請求項12或13之液晶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第二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分 別與上述第一個第二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及面内相位差 163389.doc 201248271 大致相同; 於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一種雙折射層之Nz係數之 平均值定義為Nzq,將上述第一個及第二個第二種雙折 射層之Nz係數定義為Nz2,且將面内相位差定義為R2 時, 滿足 Nzq<2.00,滿足-0·80$Νζ2$0,且滿足 5 nm<R2< 13 3 nm ° % 163389.doc S
TW101111623A 2011-03-31 2012-03-30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24827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0127 2011-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8271A true TW201248271A (en) 2012-12-01

Family

ID=46930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1623A TW201248271A (en) 2011-03-31 2012-03-30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248271A (zh)
WO (1) WO20121331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8702B2 (ja) * 2008-02-20 2014-06-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9104037B2 (en) * 2009-07-30 2015-08-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3140A1 (ja)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6990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79254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258022B (en) 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viewing angle compensation film using +A-plate
JP453809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058633A1 (ja) 円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533052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25982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133137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035605A (en) A coupled polarizing plate set and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WO2006100901A1 (ja)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90769A1 (ja) 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09078227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0923502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42979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95911B (zh) 耦合偏光板組及包含該耦合偏光板組的藍相液晶模式液晶顯示器
TW201248272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248271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234014B (en) Structure and generated method of a polarizer with improved the view angle
WO201213314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10542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040594A (en) Coupled polarizing plate set and blue phase liquid crystal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