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25558A - Feedback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Google Patents

Feedback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25558A
TW201225558A TW100135760A TW100135760A TW201225558A TW 201225558 A TW201225558 A TW 201225558A TW 100135760 A TW100135760 A TW 100135760A TW 100135760 A TW100135760 A TW 100135760A TW 201225558 A TW201225558 A TW 2012255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port
base station
feedback
transmission
multiple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5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5061B (zh
Inventor
Satoshi Nagata
Yuichi Kakishima
Hidekazu Taoka
Katsutoshi Kusume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25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5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0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201225558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回饋方法及移動終端裝置,尤其是有 關於,支援多重天線傳輸的回饋方法及移動終端裝置。 【先前技術】 在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網路中,爲了頻率利用效率之提升、資料速率之提升等目 的,藉由採用 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或 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使得以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爲基礎的 系統的特徵發揮到最大極限。關於該UMTS網路,爲了達 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而正在探討長期演 進技術(LTE: Long Term Evolution)。 第3世代系統,大體來說是使用5MHz的固定頻帶, 可實現下行線路最大2Mbps左右的傳輸速率。另一方面, 在LTE方式的系統中,則是使用1·4ΜΗζ〜2〇MHz的可變 頻帶,可實現下行線路最大3 00Mbps及上行線路75Mbps 左右的傳輸速率。又,於UMTS網路中,爲了更寬頻化及 高速化,LTE的後繼系統也正在被探討(例如LTE進階版 (LTE-A))。例如,於LTE-A中,預定會將LTE規格的最 高系統頻帶20MHz,擴充到lOOJVIHz左右。又,預定會將 LTE規格的最大送訊天線數亦即4送訊天線,擴充到8送 訊天線。 201225558 在LTE方式的系統(LTE系統)中,作爲以複數天線來 收送資料,來提升資料速率(頻率利用效率)的無線通訊裝 置’是提議了 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系統(例如 參照非專利文獻1)。在ΜΙΜΟ系統中,係在收送訊機準備 了複數個送訊/收訊天線,從不同送訊天線同時發送不同 的送訊資訊序列。另一方面,在收訊機側,係利用在送訊 /收訊天線間會發生不同之衰落變動這件事,而將被同時 發送之資訊序列予以分離而偵測,就可增大資料速率(頻 率利用效率)。 又,在LTE系統中係規定了,從不同送訊天線同時發 送的送訊資訊序列係全部都是屬於同一使用者的單一使用 者 MIMO(SU-MIMO(Single User ΜΙΜΟ))、和是屬於不同 使用者的多重使用者 MIMO(MU-MIMO(Multiple User ΜΙΜΟ)) 。在這些SU-MIMO傳輸及MU-MIMO傳輸中,係在收訊 機側,將應對送訊機之天線做設定的相位·振幅控制量( 預編碼權重)、和與該預編碼權重建立對應的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根據按照每一分級而複數決定的碼簿來 選擇最佳之PMI而回饋給送訊機,並且,選擇出表示最佳 分級的RI(Raiik Indicator)而回饋給送訊機。在送訊機側 ,係基於從收訊機所回饋的PMI、RI來特定出對各送訊天 線的預編碼權重,進行預編,碼而發送送訊資訊序列。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 1]3GPP TR 25.913 “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201225558 UTRA and Evolved UTRAN”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述’於LTE-A中,係預定將最大送訊天線數 成8送訊天線。然後已協議,在使用了 8送訊天線的 ΜΙΜΟ傳輸中,將從2個不同碼簿所選擇出來的2種 ,予以回饋。在如此的2種ΡΜΙ中,係從提升呑吐率 之觀點來看,被要求要能有效率地回饋給基地台裝置 本發明係有鑑於所述問題點而硏發,其目的在於 —種回饋方法及移動終端裝置,係在使用複數送訊天 下行ΜΙΜΟ傳輸中,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同時 預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回饋方法,係屬於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 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 Precoder Type Indie at ior)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 方法,其特徵爲,具備:當PTI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 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改變成不 PTI = 1時的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 而予以多工的工程;和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 控制頻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工程。 本發明之移動終端裝置,其特徵爲,在爲了使用 擴充 下行 ΡΜΙ 特性 〇 提供 線的 可將 線之 ΡΤΙ( 回饋 2及 同於 週期 上行 複數 201225558 送訊天線之下行ΜIΜ 0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 包含有PTI(Precoder Type Indicatior)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 裝置的模式下,具備:多工手段,係當PTI之値爲0時則 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改變成 不同於PTI=1時的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 訊週期而予以多工;和送訊手段,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 記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在使用複數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 傳輸中,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同時可將預編碼權重 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添附圖面而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首先,關於在LTE-A系統中所被進行的下行鏈結ΜΙΜΟ 傳輸時的預編碼,以圖1所示的ΜΙΜΟ系統爲前提來說明 °圖1係本發明所述之回饋方法所被適用的ΜΙΜΟ系統之 槪念圖。此外,在圖1所示的ΜΙΜΟ系統中,係針對無線 基地台裝置(以下簡稱「基地台裝置」)eNodeB及移動終端 裝置UE係分別具備有8根天線的情形加以圖示。 在下行鏈結Μ IΜ 0傳輸時的預編碼中,於移動終端裝 置UE中,使用來自各天線的收訊訊號來測定頻道變動量 ’基於所測定到的頻道變動量,來選擇使來自基地台裝置 -8- 201225558 eNodeB之各送訊天線的送訊資料予以合成後的吞吐率(或 收訊 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呈最大 的相位·振幅控制量(預編碼權重)所相應之PMI(Prec〇ding Matrix Indicator)及 RI(Rank Indicator)。然後,將該所選 擇之PMI及RI’連同表示頻道品質資訊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 一起以上行鏈結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 eNodeB。於蕋地台裝置eNodeB中,係基於從移動終端裝 置UE所回饋的PMI及RI,而對送訊資料進行預編碼後, 從各天線進行資訊傳輸。 於圖1所示的移動終端裝置UE中,訊號分離•解碼 部1 1係將透過收訊天線RX# 1〜RX#8所接收到的收訊訊 號中所含之控制頻道訊號及資料頻道訊號,進行分離及解 碼。藉由在訊號分離·解碼部11中施行解碼處理,就會 再生出對移動終端裝置UE的資料頻道訊號。PMI選擇部 12’係隨著未圖示的頻道推定部所推定的頻道狀態,來選 擇PMI。此時,PMI選擇部12,係在移動終端裝置UE及 基地台裝置eNodeB之雙方中對每—分級而決定了已知N 個預編碼權重(預編碼矩陣)、和該預編碼權重所對應到之 PMI的碼簿13中,選擇出最佳pmi。RI選擇部14,係隨 著頻道推定部所推定的頻道狀態,來選擇RI。這些PMI 及RI,係被當成回饋資訊而與表示頻道品質資訊的CQI —起被發送至基地台裝置eNodeB。 另一方面,於圖1所示的基地台裝置eNodeB中’預 編碼權重生成部2 1係基於從移動終端裝置UE所回饋的 201225558 PMI及RI,來生成預編碼權重。預編碼乘算部22,係藉 由對已被序列/平行轉換部(S/P)23進行平行轉換的送訊訊 號,乘算預編碼權重,而分別控制(平移)送訊天線TX#1〜 TX# 8個別的相位·振幅。藉此,被相位.振幅平移過的 送訊資料,就被從8根送訊天線ΤΧ#1〜ΤΧ#8發送。 此處說明,於此種下行鏈結ΜΙΜΟ傳輸中,從移動終 端裝置對基地台裝置eNodeB的頻道資訊(PMI/CQI/RI :以 下適宜稱作「回饋資訊」)的回饋方法。圖2係於下行鏈 結 ΜΙΜΟ 傳輸中,以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而從移動終端裝置UE往基地台裝置eNodeB將 回饋資訊予以回饋之方法的說明圖。於圖2中係圖示了, 回饋資訊被週期性回饋的情形(以下稱作「Periodic回饋」 )0 於Periodic回饋中,係如圖2A所示,具有:將寬頻 帶CQI(WB-CQI)及寬頻帶PMI(WB-PMI)與RI以個別的子 訊框來進行回饋的模式,和如圖2B所示,將WB-CQI及 WB-PMI、RI、已被選擇之子頻帶 CQI(SB-CQI)以個S!l的 子訊框來進行回饋的模式。於圖2A、B所示的模式中,回 饋資訊(PMI/CQI、RI)係使用PUCCH而被回饋。 於圖2A所示的模式中,WB-PMI及WB-CQI與RI, 係以不同的子訊框(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傳輸 時間間隔)而被回饋。於圖2A中係針對,PUCCH的頻道資 訊的回饋模式是模式1-1,WB-PMI/WB-CQI之週期係爲5 子訊框,RI的週期是WB-PMI/WB-CQI之週期的2倍(丨〇子 -10- 201225558 訊框),將RI進行回饋的子訊框,是從將WB-PMI/WB-CQI 進行回饋的子訊框起偏置2子訊框時的情形’加以圖示。 在此情況下,WB-PMI/WB-CQI與RI係被彼此獨立編碼而 回饋。 另一方面,於圖2B所示的模式中,WB-PMI及WB-CQI與RI、SB-CQI,係以不同的子訊框(TTI)而被回饋。 於圖2B中係針對,PUCCH的頻道資訊的回饋模式是模式 2-1,WB-PMI/WB-CQI(SB-CQI)之週期係爲 2 子訊框,RI 的週期是WB-PMI/WB-CQI之週期的5倍(10子訊框)’將 RI進行回饋的子訊框,是從將WB-PMI/WB-CQI進行回饋 的子訊框起偏置1子訊框時的情形,加以圖示。 又,於圖2B中係針對,子頻帶(Bandwidth Part(BP)) 數係爲2,將SB-CQI進行回饋之子訊框相對於將WB-PMI/WB-CQI進行回饋之子訊框的偏置係爲2子訊框,在 WB-PMI/WB-CQI的回饋周期間,將同一子頻帶的SB-CQI 回饋2次的情形,加以圖示。在此情況下,WB-PMI/WB-CQI與RI和SB-CQI係被彼此獨立編碼而回饋。 圖3係用來說明使用了 PUCCH的子頻帶CQI回饋的 圖。此外,於圖3中係針對,系統頻帶是由J個Bandwidth Part(BP)所構成,各BP是由2個子頻帶所構成的情形,加 以圖示。又,於圖3中係針對,爲了可在基地台裝置eNodeB 中針對每一碼字(CW)選擇出適切的 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而將 2 個 CW(CW1、CW2)所對應的 CQI 加以回饋之情形,加以圖示。 -11 - 201225558 如圖3所示’回饋模式2-1中的使用了 PUCCH之子 頻帶CQI回饋(3GPP TS36.2〗3)時,各BP中呈現最高收訊 S IN R的子頻帶會被選擇,該子頻帶的CQI,是連同SB索 引一起被回饋給基地台裝置eNodeB。再者’各BP之資訊 係被 Cyclic 地回饋。此外 ’ RI、WB-PMI 及 WB-CQI(CW1 、CW2),係對應於系統頻帶而被回饋》 圖 3 所示的 RI、WB-PMI、WB-CQI 及 SB-CQI(CW1、 CW2),若以如圖2B的態樣來表示,則如圖4所示般地被 分配至各子訊框。此外’於圖4中,爲了說明方便,將RI 所被分配之子訊框稱作第1子訊框。如圖4所示,RI係以 第1子訊框而被回饋,WB-PMI及WB-CQI(CW1、CW2)係 以第2子訊框而被回饋。SB-CQI,係連同SB索引一起被 第4、第6、第8及第10子訊框所回饋。此處是針對,在 第4、第8子訊框中SB-CQI1(CW1、CW2)是與SB索引1 一起被回饋,在第 6、第10子訊框中SB-CQI2(CW1、 CW2)是與SB索引2 —起被回饋的情形,加以圖示。 順便一提,如上述,協議了在使用了 8送訊天線的下 行ΜΙΜΟ傳輸中,將從2個不同碼簿(以下稱作「雙重碼 簿」)所選擇出來的2種ΡΜΙ予以回饋。此處,雙重碼簿 係由寬頻帶/長週期用的第1碼簿、和子頻帶/短週期用的 第2碼簿所構成。在使用了 8送訊天線的下行μ IΜ Ο傳輸 中,從第1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WB-PMIl),和從 第2碼簿所選擇出來的SB-PMI(SB-PMI2),會被回饋。此 外,第2碼簿係爲子頻帶/短週期用,但可不只選擇SB- -12- 201225558 PMI2 而可連 WB-PMI(WB-PMI2)也選擇。 在此種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MIM◦傳輸時的回饋模 式2-1中,預編碼權重係根據基於最後所被回饋之RI而 被調整的3個子訊框中的回饋資訊,而被決定。這些3個 子訊框中的回饋資訊,係可稱作3子訊框報告。該3子訊 框報告,係由分別制定有回饋資訊的報告1〜報告3所構 成。 在報告1中係被制定了 RI、和1位元的PTI (Precoder Type Indicatior)。在報告2、報告3中係制定了,相應於 報告1中的PTI之値的資訊。在報告2中,當PTI之値爲 「0」時則從第1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1會被回饋, 當PTI之値爲「1」時則WB-C$I及從第2碼簿所選擇出 來的WB-PMI2會被回饋。在報告3中,當PTI之値爲「0 」時則WB-CQI及從第2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2會 被回饋,當PTI之値爲「1」時則SB-CQI及從第2碼簿所 選擇出來的SB-PMI2會被回饋。亦即,是被構成爲,藉由 變更PTI之値,被報告3所回饋之資訊就可在關於寬頻帶 之回饋資訊與關於子頻帶之回饋資訊之間做切換。 圖5係使用了 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時的使用 有PUCCH之PMI/CQI/RI回饋的說明圖。於圖5Α中係圖 示ΡΤΙ = 0時的回饋資訊,於圖5Β中係圖示ΡΤΙ=1時的回 饋資訊。此外,於圖5中係圖示,子頻帶(ΒΡ)數爲2時的 情形。又,於圖5中,爲了說明方便,將RI所被分配之 子訊框稱作第1子訊框。 -13- 201225558 當ΡΤΙ = 〇時,如圖5 A所示,於第1子訊框中,RI及 ΡΤΙ(ΡΤΙ = 0)係被回饋(報告1)。又,於第2子訊框中,從 第1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1會被回饋(報告2)。再者 ,於第4'第6、第8及第10子訊框中,WB-CQI(CW1、 CW2)及從第2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2會被回饋(報告 3)。 當PTI=1時’如圖5B所示’於第1子訊框中,RI及 ΡΤΙ(ΡΤΙ=1)係被回饋(報告1)。又,於第2子訊框中,WB-CQI(CW1、CW2)及從第2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2會 被回饋(報告2)。再者,於第4、第6、第8及第10子訊 框中’ SB-CQI及子索引、和從第2碼簿所選擇出來的SB-PM12會被回饋(報告3)。此處是針對,在第4、第8子訊 框中 SB-CQI1(CW1、CW2)及 SB 索引 1 與 SB-PMI2 —起 被回饋,在第6、第10子訊框中SB-CQI2(CW1、CW2)及 SB索引2與SB-PMI2 —起被回饋的情形,加以圖示。 於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時的回饋模式2-1中,係如圖5所示,ΡΤΙ = 0、和ΡΤΙ=1時都使用共通的 子訊框來發送回饋資訊。因此,在ΡΤΙ = 0的情況下,係如 圖5Α所示,於第4、第6、第8及第10子訊框(報告3)中 ’同一回饋資訊(WB-CQI(CW1、CW2)及WB-PMI2)是被重 複發送。 本發明人們係著眼於ΡΤΙ = 0時被重複發送的同一回饋 資訊,可能阻礙無線資源的有效利用這點,而發現藉由避 免同一回饋資訊的重複送訊,就可在使用複數送訊天線的 -14- 201225558 下行ΜΙΜΟ傳輸中,就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同時可 將預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進而完成本 發明。 亦即’本發明的第i觀點係爲,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 天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 行控制頻道(PUCCH)中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 eNodeB的模式下,當ρΤι = 〇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 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或偏置參數,改變成不同於 ΡΤΙ=1時的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 或偏置參數而予以多工,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實體上行控 制頻道來發送給基地台裝置,藉此而在使用複數送訊天線 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同時將預 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 又,本發明的第2觀點係爲,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 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 控制頻道(PUCCH)中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eNodeB 的情況下,當ΡΤΙ = 0時則在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之一 部分中,將MU-ΜΙΜΟ用的回饋資訊予以多工,將已多工 4 之訊號,以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基地台裝置,藉此 而在使用複數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確保吞吐率 特性之提升,同時將預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 ΜI加以 回饋。 再者,本發明的第3觀點係爲,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 天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 -15- 201225558 行控制頻道(PUCCH)中包含有PTI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 eNodeB的情況下,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 應之回饋資訊予以反覆多工,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實體上 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基地台裝置’藉此而在使用複數送訊 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同時 將預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 再者,本發明的第4觀點係爲,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 天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 行控制頻道(PUCCH)中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 eNodeB的情況下,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 資訊,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實 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基地台裝置,藉此而在使用複數 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 同時將預編碼權重生成上所必須之ΡΜΙ加以回饋。 圖6係用來說明本發明的第1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方法的圖。於第1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 ,係如圖6所示,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 之回饋資訊的偏置參數,改變成不同於ΡΤΙ=1時的報告2 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偏置參數而進行多工。 於圖6中係針對,將WB-PMI1(報告2)進行回饋之子 訊框,是從將R1及ΡΤΙ(報告1)進行回饋之子訊框起被偏 置了 1子訊框及5子訊框,將WB-PMI2及WB-CQI(CW1 、CW2)(報告3)進行回饋之子訊框,是從將RI及ΡΤΙ(報 告1 )進行回饋之子訊框起被偏置了 3子訊框及7子訊框的 -16- 201225558 情形,加以圖示。 於第1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係當PTI = 0則可提高 WB-PMI1(報告2)被回饋的頻繁度,因此例如’即使在系 統頻帶中的頻道品質之變動較爲迅速的環境下’仍可於基 地台裝置eNodeB上生成適切反映了系統頻帶之頻道品質 的預編碼權重’因此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 此外,於第1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若將報告2及 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偏置參數設定成任意之値’則 隨著與使用來自其他移動終端裝置UE之PUCCH的回饋 資訊的關係’有時候對子訊框的多工會變得困難。亦即’ 在使用了 PUCCH的回饋中,RI係以PUCCH格式1而被 多工,相對於此,PMI/CQI係以PUCCH格式2而被多工 。無法將這些RI、PMI/CQI多工至同一子訊框。 因此,於第1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係必需要將偏 置參數設定成,使得在不受到此種PUCCH格式之關於多 工之限制的子訊框裡,會被分配有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 之回饋資訊。例如,當PTI=1時,將偏置參數設定成,會 被多工至與報告2或報告3所被多工之子訊框共通之子訊 框裡,較爲理想。藉由如此設定偏置參數,就可不受到 PUCCH格式的有關多工之限制,就能提高WB-PMI1(報告 2)被回饋的頻繁度。 此外’此處係針對,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 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偏置參數,改變成不同於ΡΤΙ = 1時的 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偏置參數的情形,加 -17- 201225558 以說明。然而,亦可爲,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 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改變成不同於ΡΤΙ=1時的 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此情況下 ,仍可獲得與使偏置參數變互異時相同的效果。 圖7及圖8係用來說明本發明的第2樣態所述之使用 了 PUCCH的回饋方法的圖。於第2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 中,係如圖7及圖8所示,當ΡΤΙ = 0時則對報告3所對應 之回饋資訊的一部分,將MU-MIMO用的回饋資訊進行多 工。 於圖7中係針對,對第2子訊框多工了 SU-MIMO用 的WB-PMI1,同時還對第4子訊框多工了 SU-MIMO用的 WB-PMI2 及 WB-CQI(CW1、CW2),對第 6 子訊框多工了 MU-MIMO用的 WB-PMI1,同時還對第 8子訊框多工了 MU-MIMO 用的 WB-PMI2 及 WB-CQI(CW1、CW2)的情形 ,加以圖示。此外,作爲對第6子訊框多工WB-PMI1 (報 告2)的手法,係考慮和第1樣態所述之回饋方法相同的手 法。 另一方面,於圖8中係針對,對第2子訊框多工了 SU-MIMO用的 WB-PMI1,同時還對第4子訊框多工了 SU-MIMO 用的 WB-PMI2 及 WB-CQI(CW1、CW2)’ 對第 6 、第8及第10子訊框多工了 MU-MIMO用的WB-PMI2及 W B - C QI (C W 1、C W 2)的情形,力□以圖示。 此外’於圖8中,作爲報告3而發送的回饋資訊(WB-PMI2及WB-CQI(CW1、CW2)),是與圖5A所示的回饋資 -18- 201225558 訊共通,因此不需要像是第1樣態所述之回饋方法那樣做 偏置參數等之變更。但是,由於MU-MIMO用的WB-PMI1 不會被回饋,因此在基地台裝置eNodeB上,必須要利用 SU-MIMO 用的 WB-PMI1。 於第2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係在報告3所對應之 回饋資訊之一部分中會被多工有MU-MIMO用的回饋資訊 ,因此可將進行MU-ΜΙΜΟ傳輸時所必須的PMI回饋給基 地台裝置eNodeB,所以在基地台裝置eNodeB上可適宜切 換SU-MIMO傳輸和MU-MIMO傳輸,可確保吞吐率特性 之提升。 此外,於第2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基地台裝置 eNodeB係將所被回饋的MU-MIMO用的WB-PMI及WB-CQI,視爲與最後(最近)被回饋之RI所示之分級不同之分 級所對應的MU-MIMO用之WB-PMI及WB-CQI,較爲理 想。例如,考慮視爲對最後所被回饋之RI所示之分級所 預先制定之分級所對應的MU-MIMO用的WB-PMI及WB-CQI。更具體而言,當最後被回饋之分級爲「2」時,則視 爲對應於分級1的MU-MIMO用之WB-PMI及WB-CQI, 當最後被回饋之分級爲「3」時,則視爲對應於分級2的 MU-MIMO用之WB-PMI及WB-CQI。藉由如此視爲與最 後被回饋之RI所示之分級不同之分級所對應的MU-MIMO 用之 WB-PMI及WB-CQI,於基地台裝置eNodeB中,就 可生成符合頻道品質的預編碼權重。
又,於第2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關於MU-MIMO -19- 201225558 用的WB-PMI,係將與其他移動終端裝置UE之關係上會 提升吞吐率特性之PMI加以回饋(Best companion PMI), 或將被特定分級(例如分級1、2)所限定之PMI加以回饋 (Rank restricted PMI),較爲理想。又,關於 MU-MIMO 用 的WB-CQI,係將有考慮到複數移動終端裝置UE間之干 擾的CQI加以回饋,較爲理想。藉由將這類MU-ΜΙΜΟ用 的 WB-PMI及 WB-CQI加以回饋,就可更力□提升 MU-ΜΙΜΟ傳輸進行時的吞吐率特性。 圖9係用來說明本發明的第3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方法的圖。於第3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 ’係如圖9所示,當ΡΤΙ = 〇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 之回饋資訊予以反覆而進行多工。 於圖9中係針對,對第2子訊框多工WB-PΜΠ (報告 2),同時還對第4子訊框多工WB-PMI2及WB-CQI(CW1 、CW2)(報告3),而且於第6、第8子訊框中也是,多工 了與第2、第4子訊框相同之回饋資訊(WB-PMI1、WB-PMI2及WB-CQI(CW1、CW2))的情形,加以圖示。 於第3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係由於報告2、報告 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是被反覆而回饋,因此可改善基地台 裝置eNodeB對於報告2、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收 訊品質,因此可在基地台裝置eNodeB中生成適切的預編 碼權重,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 圖1 0係用來說明本發明的第4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方法的圖。於第4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 -20- 201225558 ,係如圖1 〇所示,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 資訊,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中。 於圖10中係針對,對第2子訊框多工WB-PMI1 (報告 2),同時還僅對第 4子訊框多工 WB-PMI2及 WB-CQI(CW1、CW2)(報告3)的情形,加以圖示。對第5子訊 框以後的子訊框係未多工有WB-PMI2及WB-CQI(CW1、 CW2)(報告 3)。 於第4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中,係由於報告3所對應 之回饋資訊是被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因此可將未被 多工有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其他子訊框利用於其他 移動終端裝置UE上的回饋資訊之送訊,因此透過其他移 動終端裝置UE上的吞吐率特性之改善,可確保系統整體 的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又,由於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 是被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中,因此移動終端裝置UE 上的回饋資訊之送訊所涉及之消費電力,可以降低。 以下,參照添附圖面而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此處,說明使用對應於LTE-A系統的無線基地台裝置及移 動終端裝置的情形。 一面參照圖11’ 一面說明具有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 之移動終端裝置(UE)10及基地台裝置(eN〇deB)20的移動 通訊系統1。圖1 1係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述之移動終 端裝置10及基地台裝置20的移動通訊系統1之構成的說 明圖。此外,圖1 1所示的移動通訊系統1,係例如爲LTE 系統或是包含SUPER 3G的系統。又,該移動通訊系統1 -21 - 201225558 係亦可稱作IMT-Advanced,亦可稱作4G。 如圖11所示,移動通訊系統1係含有:基地台裝置 2〇、與該基地台裝置20通訊的複數移動終端裝置1〇(1〇ι 、1〇2、103、…10η,η係爲n> 0的整數)所構成。基地台 裝置20係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該上位台裝置30係與 核心網路40連接。移動終端裝置10,係於蜂巢網5〇中’ 與基地台裝置20進行通訊。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 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 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 各移動終端裝置(l(h、1〇2、、…1〇π)係具有相同 構成、機能、狀態,因此以下若是沒有特別區分則都是視 爲移動終端裝置10來說明。又,爲了說明上的方便’而 假設與基地台裝置20進行無線通訊的是移動終端裝置1〇 來說明,但就更一般性而言,可以是包含移動終端裝置和 固定終端裝置的使用者裝置(UE: User Equipment)。 移動通訊系統1中,作爲無線存取方式,關於下行鏈 結係適用OFDMA(正交分頻多元接取),關於上行鏈結則是 適用SC-FDMA(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OFDMA,係將頻 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帶(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 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_FDMA ’係將系統頻帶 對每台終端分割成1或連續的資源區塊所成之頻帶’藉由 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 傳輸方式。 此處,說明L T E系統中的通訊頻道。關於下行鏈結’ -22- 201225558 係使用有:被各移動終端裝置10所共用的PDSCH、和下 行 L1/L2 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ield Indicator CHannel) 、 P ΗIC H (P h y s i c a 1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藉由該 PDSCH,來發送使用 者資料、亦即通常資料訊號。送訊資料,係被包含在該使 用者資料中。此外,被基地台裝置20分配給移動終端裝 置1 0的CC或排程資訊,係藉由L 1 /L2控制頻道而被通知 給移動終端裝置1 〇。 關於上行鏈結,係使用有:被各移動終端裝置1 0所 共用使用的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和 屬於上行鏈結之控制頻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藉由該PUSCH,就可傳輸使用者資料。又,藉 由PUCCH而傳輸下行鏈結的無線品質資訊(CQI)等。 (實施形態1) 圖1 2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1 〇 的構成的區塊圖。圖13係實施形態1所述之基地台裝置 20之構成的區塊圖。此外,圖1 2及圖1 3所示之移動終端 裝置10及基地台裝置20的構成,係爲了說明本發明而簡 化過,假設分別具有一般移動終端裝置及基地台裝置所該 具有之構成。 於圖12所示的移動終端裝置10中,從基地台裝置2〇 所送出的送訊訊號,係被天線1〜NRX所接收,被雙工器 -23- 201225558 (Duplexer)10 1#l〜101#N按照送訊路徑與收訊路徑而做電 性分離後,被輸出至RF收訊電路1〇2#1〜102#N。然後, 藉由RF收訊電路102#1〜1〇2#Ν,實施了從無線頻率訊號 轉換成基頻訊號的頻率轉換處理後,被輸出至收訊時序推 定部105及CP去除部103#1〜103#N。於收訊時序推定部 1 05中,係以頻率轉換處理後的收訊訊號來推定收訊時序 ’將該收訊時序輸出至CP去除部1〇3#1〜103#N。在CP 去除部1〇3#1〜103#N中,CP(Cyclic Prefix)會被去除,在 高速傅立葉轉換部(FFT部)1〇4#1〜1〇4#Ν中進行傅立葉轉 換’從時間序列的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的訊號。被轉換 成頻率領域之訊號的收訊訊號,係被輸出至頻道推定部 106及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1〇7。 頻道推定部106,係根據從FFT部1〇4#1〜#Ν所輸出 之收訊訊號中所含的參照訊號來推定頻道狀態,將所推定 之頻道狀態,通知給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1 〇 7、第1回饋 資訊選擇部109及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於資料頻道 訊號解調部107中,基於所被通知的頻道狀態,而將資料 頻道訊號予以解調。已被解調之資料頻道訊號,係於頻道 解碼部108中’被頻道解碼而再生成使用者#k訊號。 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9,係基於從頻道推定部1 〇6 所通知的頻道狀態’來選擇PMI。此處,第1回饋資訊選 擇部1 09 ’係從2個碼簿亦即寬頻帶/長週期用的第丨碼簿 、和子頻帶/短週期用的第2碼簿,選擇出PMI。第1回 饋資訊選擇部109’係從第1碼簿選擇出WB-PMI1,並且 -24- 201225558 從第2碼簿選擇出WB-PMI2。此時,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 109,係可選擇SU-MIMO傳輸用及MU-MIMO傳輸用的 WB-PMI1 及 WB-PMI2。 又,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係基於從頻道推定部 1 06所通知的頻道狀態,來選擇RI。然後,第1回饋資訊 選擇部109,係基於從頻道推定部106所通知的頻道狀態 ,來測定寬頻帶的頻道品質’選擇WB-PMI1及WB-PMI2 所對應之CQI(WB-CQI)。此時,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 ,係可選擇SU-MIMO傳輸用及MU-MIMO傳輸用的WB-CQI。然後,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〇9係基於已選擇之RI 及WB-PMI1,來選擇PTI。具體而言,隨著與先選擇之RI 及WB-PMI1之變更狀態而選擇PTI(例如,若有變更時則 作爲PTI之値是選擇「0」)。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〇9 ’ 係將已選擇的 RI、WB-PMI1、WB-PMI2、PTI 及 WB-CQI ,通知給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111。又,第1回饋資訊選 擇部109係將已選擇之RI、WB-PMI1,通知給第2回饋資 訊選擇部Π 0。 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係基於從頻道推定部106 所通知的頻道狀態,來選擇PMI。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 110,係從第2碼簿中選擇出SB-PMI2。第2回饋資訊選 擇部110,係基於來自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的RI及 WB-PMI1,而選擇讓每一子頻帶的收訊SINR呈最大的 SB-PMI2。此時,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係可選擇 SU-MIMO傳輸用及MU-MIMO傳輸用的SB_PMI2。 201225558 又,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係基於從頻道推定部 1 06所通知的頻道狀態,來測定子頻帶的頻道品質’選擇 SB-PMI2所對應之CQI(SB-CQI)。此時,第2回饋資訊選 擇部110,係可選擇SU-MIMO傳輸用及MU-MIMO傳輸用 的SB-CQI。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係將已選擇SB-PMI2及SB-CQI,通知給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1 1 1。 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1 1 1,係基於所被通知的RI、 PMI(WB-PMI 1、WB-PMI2、SB-PMI2)及 CQI(WB-CQI、 SB-CQI),生成將它們回饋給基地台裝置20用的控制訊號 (例如PUCCH訊號)。此時,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1 1 1,係 隨應於從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〇9所通知的PTI之値,而 生成符合報告1〜報告3之格式的控制訊號。又,回饋控 制訊號生成部1 1 1,係將用來以PUCCH進行回饋所需的 WB-PMI1 ' WB-PMI2 > SB-PMI2、WB - C QI ' S B - C QI 及 RI 之資訊,進行頻道編碼·資料調變。被回饋控制訊號生成 部1 1 1所生成的控制訊號或頻道編碼後的PMI、CQI、RI ,係被輸出至多工器(MUX:多工部)115。 另一方面,從上位層所送出的關於使用者#k的送訊資 料,係被頻道編碼部1 1 2進行頻道編碼後,被資料調變 部1 1 3進行資料調變。被資料調變部1 1 3進行了資料調變 的送訊資料#k,係在未圖示的離散傅立葉轉換部中被逆傅 立葉轉換,從時間序列的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的訊號, 然後被輸出至未圖示的子載波對映部。 於子載波對映部中,係將送訊資料’隨著從基地台 -26- 201225558 裝置20所指示的排程資訊而對映至子載波。此時,子載 波對映部,係將已被未圖示之參照訊號生成部所生成之參 照訊號#k,連同送訊資料#k 一起對映(多工)至子載波。如 此而被對映至子載波的送訊資料#k,係被輸出至預編碼乘 算部1 1 4。 預編碼乘算部114,係基於PMI所對應之預編碼權重 ’而對每一收訊天線1〜NRX,將送訊資料#k進行相位及/ 或振幅平移》已被預編碼乘算部114進行相位及/或振幅 平移的送訊資料#k,係被輸出至多工器(MUX)l 15。 於多工器(MUX)l 15中,係將已被相位及/或振幅平移 過的送訊資料#k、和已被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1 1 1所生成 的控制訊號加以合成,生成每一收訊天線1〜NRX的送訊 訊號。該多工器(MUX)l 15、中的對映(多工),係依照上述 第1〜第4樣態而進行。亦即,隨著PTI之値而將報告1 〜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分別多工至不同的子訊框中 。此外’該多工器(MUX)l 15,係構成了多工手段。 例如,於第1樣態中,係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 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或偏置參數,改變成不 同於PTI=l時的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 週期或偏置參數而予以多工。此外,關於當ΡΤΙ = 0時對報 告2及報告3的偏置參數或送訊週期,則是例如依照從基 地台裝置20所通知過來的RRC成訊之內容》於第2樣態 中’當ΡΤΙ = 0時則在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之一部分中 ,將MU_MIM:0用的回饋資訊予以多工。於第3樣態中, -27- 201225558 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予以反 覆多工。於第4樣態中,當ΡΤΙ = 0時則將報告3所對應之 回饋資訊,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 已被多工器(MUX)l 15所生成的送訊訊號,係被離散 傅立葉轉換部(DFT部)116#1〜116#N進行離散傅立葉轉換 而從時間序列之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之訊號。其後,在 逆高速傅立葉轉換部(IFFT部)117#1〜117#N中進行逆高 速傅立葉轉換,從頻率領域之訊號被轉換時間領域之訊號 後,以CP附加部1 1 8#1〜1 1 8#N附加上CP,被輸出至RF 送訊電路1 1 9# 1〜1 1 9#N。 於RF送訊電路119#1〜119#N中,實施了轉換成無 線頻帶的頻率轉換處理後,透過雙工器(Duplexer)101#l〜 101#N而被輸出至天線1〜天線NRx,從天線1〜天線Nrx 以上行鏈結而被送出至無線基地台裝置20。此外,這些 RF 送訊電路 119#1 〜119#N、雙工器(Duplexer)101#l 〜 1 0 1 #N及天線1〜天線NRX,係構成了發送控制訊號的送 訊手段。 另一方面,於圖13所示的基地台裝置20中,將對使用者 #l〜#k之送訊資料#l〜#k,送出至對應之頻道編碼部201#1〜 20 1 #k。對應於使用者#1〜#k的RRC signaling生成部223# 1〜 223#k,係生成含有ΜΙΜΟ傳輸方法(Transmission mode)或 PUCCH/PUSCH 中的 CSI(Channel S t a t e I n f o r m a t i ο η)回饋模 式及該回饋模式下的回饋週期或偏置參數等之資訊的RRC signaling。在送訊資.料#1〜#k中係含有,被RRC signaling生 -28- 201225558 成部 223# 1 〜223#k 所生成的 RRC signaling。 送訊資料#l〜#k,係以頻道編碼部201#1〜20 1#k而 被頻道編碼後,被輸出至資料調變部202#1〜202#k,進行 資料調變。被資料調變部202#1〜202#k進行了資料調變 的送訊資料#l〜#k,係被未圖示的離散傅立葉轉換部進行 逆傅立葉轉換,從時間序列之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之訊 號,然後被輸出至預編碼乘算部203#1〜203#k。 預編碼乘算部203 #1〜2 03#k,係基於從後述之預編碼 權重生成部220所給予的預編碼權重,而對每一天線1〜 Ντχ將送訊資料#1〜#k進行相位及/或振幅平移(預編碼所 致之天線1〜Ντχ的加權)。已被預編碼乘算部203#1〜 20 3 #k進行相位及/或振幅平移的送訊資料#1〜#k,係被輸 出至多工器(MUX)205。 於多工器(MUX)205中,係針對已被相位及/或振幅平 移過的送訊資料#1〜,生成每一送訊天線1〜NTX的送 訊訊號。已被多工器(MUX)205所生成的送訊訊號,係被 離散傅立葉轉換部(DFT部)20 6#1〜206#k進行離散傅立葉 轉換而從時間序列之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之訊號°其後 ,在逆高速傅立葉轉換部(IFFT部)207#1〜207#k中進行 逆高速傅立葉轉換’從頻率領域之訊號被轉換時間領域之 訊號後,以CP附加部208#1〜208#k附加上CP ’被輸出 至RF送訊電路209#1〜2〇9#k。 於RF送訊電路209#1〜209#N中,實施了轉換成無 線頻帶的頻率轉換處理後’透過雙工器(DUplexer)210#l〜 -29- 201225558 2 10#N而被輸出至天線1〜天線Ντχ,從天線1〜天線Ντχ 以下行鏈結而被送出至移動終端裝置1 0。 從移動終端裝置10以上行鏈結而被送出的送訊訊號 ’係被天線1~Ντχ所接收,被雙工器(Duplexer)210#l〜 2 1 〇#N按照送訊路徑與收訊路徑而做電性分離後,被輸出 至RF收訊電路211#1〜211#N。然後,藉由RF收訊電路 211#1〜211 #N,實施了從無線頻率訊號轉換成基頻訊號的 頻率轉換處理後,被輸出至收訊時序推定部22 1及CP去 除部212#1〜2 12#N。於收訊時序推定部221中,係以頻 率轉換處理後的收訊訊號來推定收訊時序,將該收訊時序 輸出至CP去除部212#1〜212#N。 在CP去除部212#1〜212#N中,CP會被去除,在高 速傅立葉轉換部(FFT部)213#1〜213#N中進行傅立葉轉換 ’從時間序列的訊號被轉換成頻率領域的訊號。其後,被 逆離散傅立葉轉換部(IDFT部)214#1〜214#N進行逆離散 傅立葉轉換’從頻率領域之訊號被轉換成時間領域之訊號 。被轉換成時間領域之訊號的收訊訊號,係被輸出至頻道 推定部215#1〜215#N及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216#1〜 216#N 。 頻道推定部215#1〜215#N,係根據從IDFT部214#1 〜214#N所輸出之收訊訊號中所含的參照訊號來推定頻道 狀態,將所推定之頻道狀態,通知給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 216#1〜216#N。於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216#1〜216#N中 ’基於所被通知的頻道狀態,而將資料頻道訊號予以解調 -30- 201225558 。已被解調之資料頻道訊號,係於頻道解碼部217#1〜 217#N中,被頻道解碼而再生成使用者#l〜#k訊號。 回饋資訊解調部218#1〜218#N,係從各控制頻道訊 號(例如PUCCH)中所含之資訊,解調出關於頻道的資訊( 頻道資訊),例如,以PUCCH而被通知的CQI或PMI、RI 及 PTI等之回饋資訊。已被回饋資訊解調部 218# 1〜 2 18#N所解調之資訊,係分別被輸出至PMI資訊抽出部 219#1〜219#N及CQI資訊抽出部222#1〜222#N。 PMI資訊抽出部219#1〜219#N,係從已被回饋資訊 解調部218#]〜21 8#N所解調之資訊中,抽出PMI資訊。 此時,PMI資訊抽出部219#1〜219#N,係基於最後(最近) 所被回饋之RI及PTI,而將PUCCH中所含之報告2、報 告3所指定的Ρ ΜI資訊’予以抽出。此處,所謂Ρ ΜI資 訊,係意味著從第1碼簿所選擇出來的WB-PMI1、和從第 2碼簿W2所選擇出來的WB-PMI2及SB-PMI2。已被抽出 的 WB-PMI1、WB-PMI2及SB-PMI2,係被輸出至預編碼 權重生成部220。 CQI資訊抽出部222#1〜222#Ν ’係從已被回饋資訊 解調部218#1〜218#Ν所解調之資訊中,抽出CQI資訊。 此處,所謂C.QI資訊,係意味著WB-CQI與SB-CQI。已 被抽出之WB-CQI及SB-CQI,係分別被輸出至頻道編碼 部201/Π〜201#k、資料調變部202#1〜202#k,被利用於 對送訊資料#1〜送訊資料跬的MCS之選擇。 預編碼權重生成部220,係基於從PMI資訊抽出部 -31 - 201225558 219#1 〜219#N 所輸出之 WB-PMIl ' WB-PMI2 及 SB-PMI2 、以及RI,而生成表示對送訊資料#1〜之相位及/或振 幅平移量的預編碼權重。已被生成的各預編碼權重,係被 輸出至預編碼乘算部203#1〜203#k,被利用於送訊資料#1 〜送訊資料#k的預編碼。 於具有如此構成的移動通訊系統1中,在移動終端裝 置10適用第1樣態所述的回饋方法的情況下,若以第1 回饋資訊選擇部109而在PTI之値選擇了 〇,則藉由多工 器(MUX) 1 1 5,例如,如圖6所示,報告2及報告3所對 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或偏置參數,是改變成不同於 PTI=1時的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 或偏置參數而被多工。藉此,由於可以提高 WB-PMI1(報 告2)被回饋之頻繁度,因此例如,即使在系統頻帶中的頻 道品質之變動較爲迅速的環境下,仍可選擇適切反映了系 統頻帶之頻道品質的預編碼權重,因此可確保吞吐率特性 之提升。 又’在移動終端裝置1 0適用第2樣態所述的回饋方 法的情況下,若以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9而在ΡΤΙ之値 選擇了 〇,則藉由多工器(MUX)l 15,例如,如圖7或圖8 所示’在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之一部分中會被多工有 MU-MIMO用的回饋資訊,因此可將進行mU-ΜΙΜΟ傳輸 時所必須的PMI回饋給基地台裝置eNodeB,所以在基地 台裝置eNodeB上可適宜切換SU-mim〇傳輸和MU-MIMO 傳輸,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提升。 -32- 201225558 再者’在移動終端裝置1 〇適用第3樣態所述的回饋 方法的情況下’若以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9而在ΡΤΙ之 値選擇了 〇,則藉由多工器(MUX) 1 1 5,例如,如圖9所示 ,由於報告2、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是被反覆而多工 ,因此可改善基地台裝置eNodeB對於報告2、報告3所 對應之回饋資訊的收訊品質,因此可在基地台裝置 eNodeB中生成適切的預編碼權重,可確保吞吐率特性之 提升。 再者’在移動終端裝置10適用第4樣態所述的回饋 方法的情況下,若以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而在PTI之 値選擇了 〇,則藉由多工器(MUX) 1 1 5,例如,如圖1 0所 示,由於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是被多工至僅一部分之 子訊框,因此可將未被多工有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 其他子訊框,利用於其他移動終端裝置UE上的回饋資訊 之送訊,因此透過其他移動終端裝置UE上的吞吐率特性 之改善,可確保系統整體的吞吐率特性之提升。又,由於 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是被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中 ,因此移動終端裝置UE上的回饋資訊之送訊所涉及之消 費電力,可以降低。 (實施形態2) 如上述,在此種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時 的回饋模式2 - 1中,預編碼權重係根據基於最後(最近)所 被回饋之RI而被調整的3個子訊框中的回饋資訊(3子訊 -33- 201225558 框報告),而被決定。該預編碼權重,係藉由對3子 報告中所含之WB-PMI1乘上WB-PMI2(SB-PMI2),而 成(WB-PMIlxWB-PMI2(SB-PMI2))。因此,只有 WB- 及WB-PMI2(SB-PMI2)之任一方,並無法生成預編碼 〇 於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時的回饋模 1中,係如圖5所示,藉由變更報告1中所含之ρτι ,就可動態切換回饋資訊。然而,當ΡΤΙ之値從0變 1時,RI所示的分級資訊也被變更的情況下,則關於 ΡΜΙ1的資訊就會欠缺,可能發生無法生成適切預編 重的事態。在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1 〇及 台裝置20中,爲了事前防止此種事態,而被設計成 成預編碼權重。 亦即,於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 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包 ΡΤΙ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20的模式下,當ΡΤΙ之値從 更成1時,則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相同的RI, 當RI及變更後之ΡΤΙ予以多工至子訊框。 如圖5所示,當ΡΤΙ之値從0變更成1時,一旦 RI所示的分級,則由於ΡΤΙ=1時WB-PMI1並未被多 子訊框中,因此可能會發生變更後之分級所相應之 ΡΜΙ1未被回饋給基地台裝置之事態。於實施形態2 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係當ΡΤΙ之値從〇變更成1時 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相同的RI,將該當RI及變 訊框 被生 ΡΜΙ 1 權重 式2, 之値 更成 WB- 碼權 基地 可生 係在 含有 0變 將該 變更 工在 WB- 所述 ,則 更後 -34- 201225558 之PTI多工至子訊框,因此可防止PTI之値的變更和RI 所示的分級資訊之變更被同時進行,所以可防止WB-PMil 欠缺之事態,即使在使用複數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 中,仍可確實地生成預編碼權重。 尤其是,於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係 在基地台裝置20裡,把ΡΤΙ之値爲〇時將所被回饋之最 後的WB-PMI1視爲WB-PMI1,較爲理想。此情況下,就 可根據有反映出最接近目前寬頻帶之頻道狀態的WB-PMI1 ,來生成預編碼權重。 又,於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係在爲 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包含有ΡΤΙ 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20的模式下,當選擇與最後所被回 饋之RI不同的RI時,則在ΡΤΙ之値選擇0,將該當ΡΤΙ 及變更後之RI予以多工至子訊框。 如圖5所示,當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 時,作爲ΡΤΙ之値若選擇1,貝丨J由於ΡΤΙ=1時WB-PMI1並 未被多工在子訊框中,因此可能會發生變更後之分級所相 應之WB-PMI1未被回饋給基地台裝置eNodeB之事態。於 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係當選擇與最後所 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時,則在PTI之値選擇0,將該當 PTI及變更後之RI多工至子訊框,因此可防止PTI之値的 變更和RI所示的分級資訊之變更被同時進行,所以可防 止WB-PMI1欠缺之事態,即使在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 ΜΙΜΟ傳輸中,仍可確實地生成預編碼權重。 -35- 201225558 圖1 4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i 〇 的構成的區塊圖。圖1 5係實施形態2所述之基地台裝置 20之構成的區塊圖。此外,圖14及圖15所示之移動終端 裝置10及基地台裝置20的構成,係爲了說明本發明而簡 化過’假設分別具有一般移動終端裝置及基地台裝置所該 具有之構成。 於圖14所示的移動終端裝置1〇中,係主要是具備 WB-PMI1資訊積存部120這點、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〇9 會向WB-PMI1資訊積存部12〇輸出WB-PMI1等這點、以 及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會基於WB-PMI1資訊積存部 120中所積存的WB-PMI1等而選擇回饋資訊這點,是與實 施形態1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1 0不同。至於其他構成, 由於是和實施形態1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10共通,因此 省略其說明。 於圖14所示的移動終端裝置1〇中,第1回饋資訊選 擇部109係當最後選擇的ΡΤΙ之値爲0,且將ΡΤΙ之値變 更成1的情況下,係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相同的RI 。又,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係當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 之RI不同的RI時,則在ΡΤΙ之値選擇0。 又,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9,係將ΡΤΙ的選擇結果 、ΡΤΙ之値爲0時所選擇的RI及WB-ΡΜΠ,輸出至WB-ΡΜΙ1資訊積存部120。又,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係將 已選擇之ΡΤΙ之値,通知給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10。此 外,假設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9,係具備有實施形態1 •36- 201225558 所說明之機能。 WB-PMI1資訊積存部12〇,係將從第1回饋資訊選擇 部109所輸入的RI及WB-PMI1,予以積存。於WB-PMI1 資訊積存部120中,每次從第丨回饋資訊選擇部109輸入 RI及WB-PMI1時,RI及WB-PMI1之値就會被更新,而 處於總是積存著最新RI及WB-PMI1的狀態。 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 1 〇,係當從第1回饋資訊選擇 部109所通知的PTI之値爲1時,則基於WB-PMI1資訊 積存部12〇中所積存的RI、WB」PMI1來選擇SB-PMI2及 SB-CQI。另一方面,當從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〇9所通知 的PTI之値爲0時,則基於從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所 通知的RI、WB-PMI1來選擇SB-PMI2及SB-CQI。此外, 假設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1 1 〇,係具備有實施形態丨所說 明之機能。 另一方面,於圖15所示的基地台裝置20中,係主要 是具備WB-PMI1資訊積存部224#1〜224#N這點、回饋資 訊解調部218#1〜218#N會向WB-PMI1資訊積存部2 24#1 〜224#N輸出 WB-PMI1這點、以及PMI資訊抽出部 219#1〜219#N會基於 WB-PMI1資訊積存部 224#1〜 224#N中所積存之WB-PMI1而抽出PMI資訊這點,是與 實施形態1所述之基地台裝置20不同。至於其他構成, 由於是和實施形態1所述之基地台裝置20共通,因此省 略其說明。 於圖15所示的基地台裝置20中’回饋資訊解調部 -37- 201225558 218#1〜218#N,係一旦將藉由PUCCH所通知I 予以解調,則將該WB-PMI1輸出至WB-PMI1 224#1〜224#N。此外,假設回饋資訊解調 2 1 8#N,係具備有實施形態1所說明之機能。 WB-PMI1 資訊積存部 224#1〜224#N,係 訊解調部218#1〜218#N所輸入的WB-PMI1, 於WB-PMI1資訊積存部224#1〜224#N中,係 資訊解調部218#1〜218#N有輸入WB-PMI1時 之値就會被更新,而處於總是積存著最新WB 態。 PMI資訊抽出部 219#1〜219#N,係當從 調部21 8#1〜21 8#N所通知的PTI之値爲1時 PMI1資訊積存部224#1〜224#N中所積存的 當作PMI資訊而予以抽出。另一方面,當從回 部2 1 8# 1〜2 1 8#N所通知的PTI之値爲0時, 資訊解調部218#1〜218#N所通知的WB-PMI1 資訊而予以抽出。此外,假設PMI資訊抽出 2 1 9#N,係具備有實施形態1所說明之機能。. 於具有如此構成的移動通訊系統1中,當 〇變更成1時,則在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 0 9 所被回饋之RI相同之RI會被選擇,藉由多工 該當RI及變更後之PTI被多工至子訊框,因此 之値的變更和RI所示的分級資訊之變更被同 以可防止WB-PMI1欠缺之事態,即使在使用 勺 WB-ΡΜΠ 資訊積存部 部 2 1 8 # 1〜 將從回饋資 予以積存。 每次從回饋 ,WB-PMI1 •PMI1的狀 回饋資訊解 ,則將WB-WB-PMI1, 饋資訊解調 則將從回饋 ,當作Ρ ΜI 部 2 1 9 # 1〜 ΡΤΙ之値從 中,與最後 器1 1 5而使 可防止ΡΤΙ 時進行,所 複數送訊天 -38- 201225558 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仍可於基地台裝置20中確實地 生成預編碼權重。 尤其是,於基地台裝置20中,當從回饋資訊解調部 218#1〜218#Ν所通知的ΡΤΙ之値爲1時,則於ΡΜΙ資訊 抽出部219#1〜219#Ν中,WB-PMI1資訊積存部224#1〜 224#Ν中所積存之WB-PMI1(PTI之値爲0時所被回饋之最 後的WB-PMI1)是被當成PMI資訊而抽出,被使用於預編 碼權重之生成。藉此,就可根據有反映出最接近目前寬頻 帶之頻道狀態的WB-PMI1,來生成預編碼權重。 又,於移動終端裝置10中,當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 之RI不同的RI時,則被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109在PTI 之値選擇了 〇,藉由多工器115而使該當PTI及變更後之 RI被多工至子訊框,因此可防止PTI之値的變更和RI所 示的分級資訊之變更被同時進行,所以可防止WB-PMI1 欠缺之事態,即使在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 ,仍可於基地台裝置20中確實地生成預編碼權重。 此外,亦可爲,於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 中,係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 ΜΙΜΟ傳輸所需而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20的 模式下,在基地台裝置20上是隨著RI而將作爲WB-PMI1 使用的虛擬ΡΜΙ予以事先積存,在移動終端裝置1〇上是 選擇與最後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當ΡΤΙ之値選擇爲1 時,則將該當變更後的RI及ΡΤΙ多工至子訊框,將已多 工之訊號,以實體上行控制頻道(PUCCH)來發送給基地台 -39- 201225558 裝置20,將相應於變更後RI的虛擬PMI,使用於預編碼 權重之生成。 此時,於基地台裝置20中,作爲虛擬PMI,係可考 慮將例如,變更後之RI所示的分級爲分級1、2時則將 WB-PMI1視爲0,變更後之RI所示的分級爲分級3、4時 則將WB-PMI1視爲1,變更後之RI所示的分級爲分級5 〜8時則將WB-PMI1視爲2的此種PMI,加以積存。這些 虛擬PMI,係例如預先被積存在 WB-PMI1資訊積存部 224#1〜224#N中。PMI資訊抽出部219#1〜219#N,係基 於來自回饋資訊解調部2 1 8# 1〜2 1 8#N的資訊,而選擇與 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偵測到PTI之値是被選擇 1,則將變更後之RI所相應之虛擬PMI,當作WB-PMI1 而予以抽出,輸出至預編碼權重生成部220。亦即,於預 編碼權重生成部220中,虛擬PMI是被當成WB-PMI1而 被用於預編碼權重之生成。 如圖5所示,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 當PTI之値選擇爲1時,作爲PTI之値若選擇1 ’則由於 PTI=1時WB-PMI1並未被多工在子訊框中,因此可能會發 生變更後之分級資訊所相應之WB-PMI1未被回饋給基地 台裝置20之事態。如上述,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 同的RI,ΡΤΙ之値是選擇1時,則藉由將變更後之RI所 相應之WB-PMI1所對應之虛擬ΡΜΙ’使用於預編碼權重 之生成,就可防止變更後之RI所對應之WB_PMI1欠缺之 事態,因此即使在使用8送訊天線的下行Μ IΜ 0傳輸中’ -40- 201225558 仍可於基地台裝置20中確實地生成預編碼權重。 又’亦可爲,於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1中 ’係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例如8送訊天線)之下行 ΜΙΜΟ傳輸所需而包含有PTI而回饋給基地台裝置20的 模式下,在基地台裝置20上是隨著RI、和最後所被回饋 之RI及WB_.PMI1而將作爲WB-PMI1使用的虛擬ΡΜΙ予 以事先積存,在移動終端裝置10上是選擇與最後被回饋 之RI不同的RI,當PTI之値選擇爲1時,則將該當變更 後的RI及PTI多工至子訊框,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實體上 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基地台裝置,藉由將變更後之RI、最 後所被回饋之RI及WB-PMI1所對應之虛擬PMI,使用於 預編碼權重之生成。 此時,於基地台裝置20中,作爲虛擬PMI,係可考 慮積存:例如變更後之RI是分級1〜8,且最後所被回饋 之RI是分級1〜8,最後所被回饋之WB-PMI1是0時則將 WB-PMI1視爲0 ;變更後之RI是分級1〜4,且最後所被 回饋之RI是分級1、2,最後所被回饋之WB-PMI1是1時 則將WB-PMI1視爲1的此種PMI。同樣地,可考慮將: 變更後之RI是分級1〜4,且最後所被回饋之RI是分級3 、4 ’最後所被回饋之WB-PMI1是1時則將WB-PMI1視 爲2 ;變更後之RI是分級1〜4,且最後所被回饋之RI是 分級5〜8,最後所被回饋之WB-ΡΜΠ是1時則將WB-ΡΜΠ視爲4的此種PMI予以積存。又,可考慮將:變更 後之RI是分級5〜8,且最後所被回饋之RI是分級1、2 -41 - 201225558 ,最後所被回饋之WB-PMI1是1時則將WB-PMI1視爲0 :變更後之RI是分級5〜8,且最後所被回饋之RI是分級 3、4,最後所被回饋之WB-PMI1是1時則將WB-PMI1視 爲1 ;變更後之RI是分級5〜8,且最後所被回饋之RI是 分級5〜8,最後所被回饋之 WB-PMI1是1時則將WB-ΡΜΙ1視爲2的此種ΡΜΙ予以積存。這些虛擬ΡΜΙ,係例 如預先被積存在WB-PMI1資訊積存部224#1〜224#Ν中。 ΡΜΙ資訊抽出部219#1〜219#Ν,係基於來自回饋資訊解 調部21 8# 1〜21 8#Ν的資訊,而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 不同的RI,偵測到ΡΤΙ之値是被選擇1,則將變更後之RI 、和最後所被回饋之RI及WB-PMI1所相應之虛擬ΡΜΙ, 當作WB-PMI1而予以抽出,輸出至預編碼權重生成部22 0 。亦即,於預編碼權重生成部220中,虛擬ΡΜΙ是被當成 WB-PMI1而被用於預編碼權重之生成。 如圖5所示,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同的RI, 當ΡΤΙ之値選擇爲1時,作爲ΡΤΙ之値若選擇1,則由於 ΡΤΙ=1時WB-PMI1並未被多工在子訊框中,因此可能會發 生變更後之分級所相應之 WB-PMI1未被回饋給基地台裝 置20之事態。如上述般地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不同 的RI,ΡΤΙ之値是選擇1時,則藉由將變更後之RI、最後 所被回饋之RI及WB-PMI1所相應之WB-PMI1所對應之 虛擬ΡΜΙ,使用於預編碼權重之生成,就可防止變更後之 RI所對應之WB-PMI1欠缺之事態,因此即使在使用8送 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中,仍可於基地台裝置20中確 -42- 201225558 實地生成預編碼權重。 以上,雖然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但 對當業者而言,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 實施形態,是可自明之事項。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申請專 利範圍之記載所定下之本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 正及變更樣態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 係僅止於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具有對本發明的任何形式 之限制意思。 例如,在以上的說明中,雖然作爲在實體上行控制頻 道(PUCCH)中包含有PTI來進行回饋之樣態,是說明了基 地台裝置2 0具備8送訊天線的情形,但關於本發明所被 適用的基地台裝置20之構成,並不一定限定於此。例如 ,即使當基地台裝置20具備2送訊天線、4送訊天線時, 也可同樣地適用。 本申請是根據2010年10月4日所申請的日本特願 2010-224821。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本發明所述之回饋方法所被準用的ΜΙΜΟ系統 之槪念圖。 [圖2]使用了 PUCCH的PMI/CQI/RI回饋之說明圖。 [圖3]使用了 PUCCH的子頻帶CQI回饋之說明圖。 [圖4]使用了 PUCCH的PMI/CQI/RI回饋之說明圖" [圖5]使用了 8送訊天線的下行ΜΙΜΟ傳輸時的使用 -43- 201225558 有PUCCH之ΡΜΙ/CQI/RI回饋的說明圖。 [圖6]本發明的第1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 方法的說明圖。 [圖7]本發明的第2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 方法的說明圖。 [圖8]本發明的第2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 方法的說明圖。 [圖9]本發明的第3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饋 方法的說明圖。 [圖10]本發明的第4樣態所述之使用了 PUCCH的回 饋方法的說明圖。 [圖1 1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移動通訊系統之構成 的說明圖。 [圖12]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的構 成的區塊圖。 [圖13 ]實施形態1所述之無線基地台裝置之構成的區 塊圖。 [圖14]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的構 成的區塊圖。 [圖15]實施形態2所述之無線基地台裝置之構成的區 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天線 -44- 201225558 10, 1 On :移動終端裝置 1 1 :訊號分離·解碼部 1 2 : Ρ ΜI選擇部 1 3 :碼簿 14 : RI選擇部 20 :基地台裝置 21 :預編碼權重生成部 22 :預編碼乘算部 23 :序列/平行轉換部(S/P) 3 0 :上位台裝置 4 0 :核心網路 101 :雙工器(Duplexer) 102 : RF收訊電路 103 : CP去除部 104 :高速傅立葉轉換部(FFT部) 105 :收訊時序推定部 106 :頻道推定部 107 :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 108 :頻道解碼部 109 :第1回饋資訊選擇部 1 1 0 :第2回饋資訊選擇部 1 1 1 :回饋控制訊號生成部 1 1 2 :頻道編碼部 113: 資料調變部 -45- 201225558 1 1 4 :預編碼乘算部 1 1 5 :多工器(MUX) 1 16 :離散傅立葉轉換部(DFT部) 1 17 :逆高速傅立葉轉換部(IFFT部) 1 1 8 : CP附加部 1 19 : RF送訊電路 120 : WB-PMI1資訊積存部 2 〇 1 :頻道編碼部 2 0 2 :資料調變部 203 :預編碼乘算部 205 :多工器(MUX) 2 06 :離散傅立葉轉換部(D FT部) 207 :逆高速傅立葉轉換部(IFFT部) 208 : CP附加部 209 : RF送訊電路 2 1 0 :雙工器(Duplexer) 2 1 1 : RF收訊電路 212 : CP去除部 213:高速傅立葉轉換部(FFT部) 214:逆離散傅立葉轉換部(IDFT部) 2 1 5 :頻道推定部 2 1 6 :資料頻道訊號解調部 2 1 7 :頻道解碼部 2 I 8 :回饋資訊解調部 -46 - 201225558 2 19 : PMI資訊抽出部 220:預編碼權重生成部 221 :收訊時序推定部 222 : CQI資訊抽出部 223 : RRC signaling 生成部 224 : WB-PMI1資訊積存部

Claims (1)

  1. 201225558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回饋方法’係屬於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 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ρτι( Precoder Type Indicatior)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回饋 方法,其特徵爲,具備: 當PTI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 資訊的送訊週期,改變成不同於PTI=1時的報告2及報告 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而予以多工的工程;和 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 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工程。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回饋方法,其中,當Ρ ΤΙ之値 爲1時,將偏置參數或送訊週期設定成,會被多工至與報 告2或報告3所被多工之子訊框共通之子訊框裡。 3.—種回饋方法,係屬於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 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ΡΤΙ而 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回饋方法,其特徵爲,具備: 當ΡΤΙ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 資訊予以反覆而多工的工程;和 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 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工程。 4 . 一種回饋方法,係屬於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 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ΡΤΙ而 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回饋方法,其特徵爲,具備: 當ΡΤΙ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多 -48- 201225558 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的工程;和 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 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工程。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回饋方法 ,其中,於移動終端裝置中,當PTI之値從0變更成1時 ,則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Rank Indicator)相同的RI ,將該當RI及變更後之PTI予以多工至子訊框,將已多 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 裝置。 6·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回饋方法 ,其中,於移動終端裝置中,當選擇與最後所被回饋之RI 不同的RI時,則對PTI之値選擇0,將該當PTI及變更後 之RI予以多工至子訊框,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 上行控制頻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7.—種移動終端裝置,其特徵爲, 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 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PTI(Precoder Type Indicatior) 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的模式下, 具備: 多工手段,係當PTI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 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改變成不同於PTI=l時的 報告2及報告3所對應之回饋資訊的送訊週期而予以多工 :和 送訊手段,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 -49- 201225558 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8.—種移動終端裝置,其特徵爲, 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 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的模式下, 具備: 多工手段,係當ΡΤΙ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2及報告3 所對應之回饋資訊予以反覆而多工;和 送訊手段,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 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9·—種移動終端裝置,其特徵爲, 在爲了使用複數送訊天線之下行ΜΙΜΟ傳輸所需而在 實體上行控制頻道中包含有ΡΤΙ而回饋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的模式下, 具備: 多工手段,係當ΡΤΙ之値爲0時則將報告3所對應之 回饋資訊,多工至僅一部分之子訊框;和 送訊手段,將已多工之訊號,以前記實體上行控制頻 道來發送給無線基地台裝置。 -50-
TW100135760A 2010-10-04 2011-10-03 A feedback method and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TWI465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4821A JP4938122B2 (ja) 2010-10-04 2010-10-04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5558A true TW201225558A (en) 2012-06-16
TWI465061B TWI465061B (zh) 2014-12-11

Family

ID=4592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5760A TWI465061B (zh) 2010-10-04 2011-10-03 A feedback method and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36922B2 (zh)
EP (1) EP2627023A4 (zh)
JP (1) JP4938122B2 (zh)
KR (1) KR20130120467A (zh)
CN (1) CN103238286B (zh)
MX (1) MX2013003668A (zh)
TW (1) TWI465061B (zh)
WO (1) WO20120466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7126B2 (ja) * 2010-10-04 2013-12-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JP4938122B2 (ja) 2010-10-04 2012-05-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FR2982103A1 (fr) * 2011-10-28 2013-05-03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trames, stations et programme d'ordinateur correspondants
JP2012080584A (ja) * 2012-01-05 2012-04-19 Ntt Docomo Inc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US10519046B2 (en) 2012-03-30 2019-12-31 Selecto, Inc. High flow-through gravity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water
JP2016105526A (ja) * 2013-03-13 2016-06-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通知方法、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344167B2 (en) * 2013-06-06 2016-05-17 Broadcom Corporation Codebook subsampling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t precoder codebook
WO2014205376A1 (en) * 2013-06-21 2014-12-24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indicators used i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feedback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4662953B (zh) 2013-09-18 2018-05-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6031110B (zh) * 2013-12-26 2019-06-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预编码
KR102150373B1 (ko) 2014-03-05 2020-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간 상관도를 갖는 채널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49864A1 (zh) 2015-03-20 2016-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si上报、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200102B2 (en) * 2015-11-13 2019-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ion information reporting and transmission mode for 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KR102527279B1 (ko) * 2015-11-18 2023-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JP6414756B2 (ja) * 2016-05-23 2018-10-31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8106A (en) 1989-09-14 1992-12-01 Cabot Corporation Carbon blacks
EP2241022B1 (en) * 2008-02-12 2012-1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11353B2 (en) * 2008-04-22 2014-08-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and PMI in download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single-user MIMO (UL SU-MIMO)
JP2010224821A (ja) 2009-03-23 2010-10-07 Kddi Corp リクエスト受付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3229578B (zh) * 2010-09-15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系统和方法
US9042841B2 (en) * 2010-09-17 2015-05-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UCCH subband feedback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4938122B2 (ja) 2010-10-04 2012-05-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80396A (ja) 2012-04-19
EP2627023A1 (en) 2013-08-14
CN103238286B (zh) 2016-03-23
MX2013003668A (es) 2013-07-02
JP4938122B2 (ja) 2012-05-23
EP2627023A4 (en) 2017-03-29
CN103238286A (zh) 2013-08-07
US9136922B2 (en) 2015-09-15
US20130230007A1 (en) 2013-09-05
KR20130120467A (ko) 2013-11-04
WO2012046689A1 (ja) 2012-04-12
TWI465061B (zh)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5061B (zh) A feedback method and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JP5357119B2 (ja)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276047B2 (ja) 移動端末装置
JP5210278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067734B2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法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JP5108035B2 (ja)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JP5268983B2 (ja)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JP5291664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JP2016021757A (ja)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CN103238287B (zh)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JP5367187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2080584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