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01801A -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 Google Patents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01801A
TW201001801A TW98115687A TW98115687A TW201001801A TW 201001801 A TW201001801 A TW 201001801A TW 98115687 A TW98115687 A TW 98115687A TW 98115687 A TW98115687 A TW 98115687A TW 201001801 A TW201001801 A TW 2010018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lements
helical
core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15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Oliver Paul Leisten
Nicholas Roger Padfield
Original Assignee
Sarant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rantel Ltd filed Critical Sarantel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01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180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1/00Electrically-long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more than twice the shortest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11/02Non-resonant antennas, e.g. travelling-wave antenna
    • H01Q11/08Helical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Description

201001801 六、發明說明: t發明戶斤屬之技術領域3 本發明與用於在超過200MHz之頻率操作的一介電負 載式天線及包含這樣一天線的一可攜式無線終端機有關。 本申睛者的許多專利公開案中揭露了這些天線,包括 GB2292638A、GB2309592A、GB2310543A、GB2338605A、 GB2346014A、GB2351850A及GB2367429A。此等天線中的 每一天線至少具有一對直徑相對的螺旋狀天線元件,其鍍 在一實質圓柱形的電氣絕緣核心上,該電氣絕緣核心由一 相對介電常數大於5的一材料製成。該核心的材料佔據了由 該核心外表面所定義體積的主要部分。通過該核心從一個 端面延伸至一相對端面的是包含一同軸饋電線結構的一軸 向孔,該同軸饋電線結構包含由一遮罩導體圍繞的一内部 導體。在該孔的一端,該饋電線結構導體連接至各自的天 線元件,料天線元件具有«該孔末端的相關聯的連接 體部分。在該孔的另-端’該遮罩導體連接至一導體,該 導體鏈結鱗天線元件,且在此等範例㈣—範例中,是 以-導電套筒形式,該導電套筒環繞該核心的—部分以: 成-平衡不平衡轉換器。每—天線林在套筒的―邊緣^ 終止且每-天線元件沿著各自的螺旋狀路徑從其連接 該饋電線結構。 a 以上先前專利公開案中的-些揭露了主要用於接收或 發射圓極化電磁波的四線螺旋狀天線。此等天線中白卞 * 的 201001801 天線具有鍍在該核心圓柱表面上的四個螺旋狀執道,或四 個群組的螺旋狀軌道,每一群組形成一複合天線元件且包 含由一狹缝分離的兩個執道。 不管天線具有四個螺旋狀天線元件還是兩個螺旋狀天 線元件,連接該等天線元件與該等饋電線結構導體的連接 體部分為鍍在核心平面端面上的徑向執道。 習知的是為一個四線螺旋狀天線提供一阻抗匹配網 路。這可實施為固定到核心頂部端面上的一小型印刷電路 或層壓板,在此其提供諸如在上述先前專利公開案中所揭 露的那些饋電線結構與徑向連接體部分之間的耦合。在國 際申請案第W02006/136809號案中揭露了具有這樣一匹配 網路的天線。 於2008年7月17曰發表的國際申請案第 W02008/084205號案揭露了各自具有三對和四對直徑相對 的螺旋狀天線元件的介電負載式天線。此申請案及以上提 到的每一先前專利公開案的揭露以參考方式特別併入到本 說明書中。 【發明内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具有改良增益倍數頻寬積的 天線。 依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層面,一種操作頻率超過200MHz 的介電負載式多線天線包含:一固態材料電氣絕緣核心及 一個三維天線元件結構,該固態材料具有至少為10的相對 介電常數且佔據由該核心外表面所定義内部體積的主要部 201001801 分,該三維天線元件結構在該核心外表面上或鄰近該核心 外表面,且其包含至少兩對實質螺旋狀導電天線元件,該 等天線元件環繞天線的一轴遭間隔。每一該對天線元件形 成一導電迴路的一部分,該導電迴路在該操作頻率之N個波 長範圍内具有一有效電氣長度,其中N是一整數且大於等於 二。典型地,每一實質螺旋狀元件具有一電氣長度N/2波長 且,合宜地圍繞天線軸實質上以一完圈來實施。較佳地, 該等天線元件環繞天線轴實質均勻地間隔。它們也較佳地 軸向共同延伸。對於圓極化輻射,該天線具有至少90°的一 遠場3dB波束寬度,且典型地達實現120°的一波束寬度。有 利地,該固態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至少是20,其中較佳材 料為妈鎂鈦酸鹽,具有一相對介電常數是21的一材料。以 此方式,可能相對於圓極化輻射的等向性構建一天線,該 天線實現在+3dB範圍内的一最高點增益。 依據本發明的較佳天線具有一天線元件結構,該天線 元件結構具有至少三對實質螺旋狀完圈天線元件。在依據 本發明的較佳天線中,核心具有一圓柱形外表面部分、一 第一端面部分及相對於該第一端面部分反向的一第二端面 部分。在此實例中,每對螺旋狀天線元件包含兩個細長的 導電元件,該等導電元件以一直徑相對組態鍍到或否則接 合到該核心的圓柱形外表面部分。該天線具有一轴向設置 的饋電線結構,該饋電線結構具有與該第一端面部分相關 聯的一中心饋電線連接體。較佳地,該軸向饋電線結構穿 過該核心,藉此該天線構成一所謂的“逆火式”天線。 201001801 較佳天線的天線元件結構包括在該第一端面部分上或 鄰近該第一端面部分的多個徑向延伸的連接元件,每一元 件將該等螺旋狀元件的各自螺旋狀元件耦接至該中心饋電 線連接體,該等徑向延伸連接元件的長度針對於每一該對 螺旋狀天線元件而言是不同的,以使包含每一各自該對螺 旋狀天線元件之導電迴路的電氣長度不同。 天線是在該操作頻率以一圓極化的共振模式共振的, 該共振模式的特徵在於一旋轉偶極,且電壓最大值在旋轉 方向上連續地在每一細長天線元件上受激發。 較佳天線包括一對天線元件耦合點,每一該對實質螺 旋狀元件具有連接至該等耦合點中的一耦合點的一天線元 件及連接至另一耦合點的另一天線元件。該較佳天線還具 有用於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的一共用互連導體,有利地, 是以互連該等細長導電元件末端的一導電迴路形式。此導 體可環繞該軸且一般位於垂直於該軸延伸的平面中。較佳 地,該互連導體在其外部圓柱形表面部分上環繞核心且圍 繞該核心定義了一共振導電路徑。每一螺旋狀天線元件具 有連接至該等耦合點中的一耦合點或另一耦合點的一第一 末端及連接至該共用互連導電體的一第二末端,第二末端 的連接體位於等間隔連接點上。 有利地5由壞繞核心的共用互連導體形成的壞形導電 路徑的電氣長度實質上等於與該天線之操作頻率相對應的 導波長的一整數(1、2、3...)。這增強了天線的圓極化共振 模式,因為共用互連導體在該操作頻率具有一環形共振, 201001801 促進旋轉偶極環繞均勻間隔螺旋狀天線元件的發展。 該共用互連導體可以是一狹窄環形導電執道,該導電 軌道的兩個邊緣在核心的外側表面部分上。這樣一組態特 別適於一端射式多線螺旋狀天線。可選擇地,該共用互連 導體可由圍繞該核心且在該第二端面上延伸以製成一連接 體的一導電套筒構成,在此實例中,具有一同軸傳輸線饋 電線結構的遮罩導體。該饋電線結構穿過該核心到達在該 核心的一對面端面部分具有螺旋狀天線元件的連接體。這 樣的一套筒可形成一整合平衡不平衡轉換器,如以上參考 本申請者的先前專利公開案中所描述的。 較佳地,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的末端環繞中心軸等角 間隔,且實體間隔等於各自元件上的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 位差。一般地,連續螺旋狀天線元件之間的實體角度間隔 在螺旋狀元件的末端及在螺旋狀元件末端之間的位置兩者 改變不會超過2:1。 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螺旋狀天線元件是實質等 長且等間距的純螺旋狀。特別是在一共用互連導體在該操 作頻率呈現出一環形共振的情況下,在細長天線元件中的 電流與電壓的定相可能不完全取決於這些元件的電氣長 度。然而,在較佳實施例中,透過針對每對螺旋狀天線元 件將徑向延伸連接元件不同地配置在第一端面部分上,該 等元件的定相可如上述那樣來實現。例如,在具有四對螺 旋狀天線元件的一天線中,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受設置在 該核心之一圓柱形外表面部分上,該等四個第一天線元件 201001801 彼此靠近設置,以形成一第一天線元件群組,且該等四個 第二天線元件彼此靠近設置,以形成一第二天線元件群 組,每一群組的天線元件連接至用於將該等天線元件耦接 至該饋電線結構的各自的耦合點。在此實例中,每一群組 的徑向延伸連接元件漸進單調地改變,對於每一群組而 言,該漸進的含義是相同的,以針對每一群組圍繞核心在 導電迴路之長度上產生一單調漸進。接著,每一螺旋狀元 件及其相對應的連接元件一起形成一導體,該導體在各自 耦合點與螺旋狀天線元件的另一末端之間產生一各自預定 的電氣路徑長度,其中該螺旋狀天線元件連接至圍繞核心的 互連導體,其中該互連導體與該核心的第二端面部分相鄰。 較佳地,該等徑向延伸連接元件形作為一導電箔的一 部分’該導電1¾在該核心的弟'--端面部分上或鄰近該核心 的第一端面部分’該導電羯具有兩個内導電弧’每一導電 弧互連與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群組中的各自螺旋狀天線元 件相關聯的徑向延伸連接元件。該較佳天線包括構建為一 層壓板的一阻抗匹配網路,其中該層壓板具有電氣連接至 上面提到的内導電弧的導電層。 較佳地,遠離徑向延伸連接元件的螺旋狀天線元件的 末端較佳地鏈結。因此,在該較佳實施例中,這些元件元 件中的每對中的每一螺旋狀天線元件具有耦接至該等耦合 點中的的一各自耦合點的一第一末端及鏈結至該對中的另 一螺旋狀天線元件之第二末端的第二末端,用以形成相對 於該軸大體對稱且具有一預定共振頻率的一導電迴路的至 8 201001801 少一部分。由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對形成的該等迴路相對 於該軸有角度地分佈,該等迴路的各自共振頻率隨著關於 該軸的角度定向單調的變化。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該等螺 旋狀天線元件的第二末端可透過環繞該核心的共用互連導 體鏈結,藉此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的第二末端可透過該等 元件的連接體限定到該等互連導體的一共用環狀邊緣。鏈 結該等螺旋狀元件的該邊緣實質上可位元於平行於該天線 軸的一平面中。 將注意到的是,在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透過該核 心上的導體而非使用一外部網路來在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 上實現定相電流與電壓。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採取以下形式,一個八線螺旋狀 天線具有四對細長螺旋狀天線元件,該等細長螺旋狀天線 元件在該核心的一圓柱形表面部分上,在圓柱軸鄰近這些 元件的角間隔為45°。較佳地,每一螺旋狀元件實質上關於 該軸實施一完圈。 較佳地,該等螺旋狀元件在核心外側表面部分上包含 導電執道。它們可為純螺旋狀或者它們可例如透過曲折偏 離一純螺旋狀路徑。改變他們的電氣長度也是可能的,在 每一種情況下,透過例如曲折其中一個邊緣,或透過以不 同的振幅曲折軌道中的兩個邊緣。值得注意的是,八線天 線的效率大於與一等效四線天線相關聯之天線的效率,因 為輕射結構之導電軌道邊緣的數目較大。在這些天線之典 型操作頻率,電流局易於限於導體的邊緣或周邊。接著, 201001801 增加並行連接邊緣的數量降低了歐姆損耗且因此提高了效 率。透過配置每對螺線形天線元件來形成一導電迴路,該 導電迴路具有導波長的兩倍或兩倍以上的一電氣長度,與 在我們共審查GB0800222.2中所揭露的八線天線相比較,天 線的體積增加了。已發現的是,該所增加的體積在不減少 天線波束寬度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了天線的效率。這與正 常情況下觀察到的效應相反,因為隨著旋轉數目的增加, 螺旋狀天線通常變得更具方向性。人們認為本發明之天線 呈現出很小或沒有減小波束寬度,因為儘管具有較導電迴 路長的電氣長度,但是天線的輻射長度(即螺旋狀天線元件 的軸向寬度)與空氣中的波長λ相比仍然較小,這是由於核 心材料具有比較高的相對介電常數。較佳地,輕射長度小 於λ/4。在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中,輻射長度小於λ/6。 如果垂直於軸量測的每對中的旋狀元件之間的間隔約 為該等螺旋狀元件之平均轴向寬度或天線輻射長度的一 半,則效率獲最大化。 以此方式,對圓極化的等向性在最高點(即在天線軸上) 實現+3dB的增益是可能的。這樣的增益在效率上可在不顯 著折衷波束寬度的情況下針對接收設備產生提高的靈敏 度,及針對發射設備產生較大的有效發射功率。 天線元件的曲折可用作改變元件的各自的電氣長度的 一裝置,幫助定相電流與電壓。透過一用非平面邊緣形成 共用互連導體(例如導電套筒),其中螺旋狀元件連接至該非 平面邊緣,相對於彼此改變螺旋狀元件的長度也是可能。 10 201001801 組合這兩個特徵或它們中的任一個或兩者與徑向延伸連接 元件之長度的上述變化,以較可用一個單一的這樣的技術 可實現的實現相對長度之一較大的變化是可能的。 針對該天線的一特定應用是在一衛星無線電話中,例 如,使用具有操作頻帶1616MHz到1626.5MHz的銥系統。 本發明還包括包含一上述天線的一可攜式無線通訊終 端機。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以下透過舉例的方式參考圖式描述。在該等圖 式中: 第1圖是依據本發明之天線的透視圖; 第2圖是從一遠端和一側所觀察的第1圖的天線的一鍍 金屬天線核心的透視圖, 第3圖是第1圖的天線的一饋電線結構的軸向截面圖; 第4圖是第1圖的天線的一遠端部分的較詳細透視圖, 其顯示了在該饋電線結構的一層壓板上的匹配網路; 第5A圖與第5B圖是顯示在該饋電線結構的層壓板的 遠端與近端面上之導電層的導體圖案的圖;及 第6圖是顯示天線之輻射圖案的圖。 I:實施方式3 參考第1圖與第2圖,依據本發明的一個八線螺旋狀天 線具有一天線元件結構,該天線元件結構具有八個細長天 線元件,其等是以八個軸向共同延伸螺旋狀導電執道10A、 10B、IOC、10D、10E、10F、10G、10H之形式,該等導電 11 201001801 執道鍍在或否則金屬喷鍵在圓柱形核心12的圓柱形外表面 部分上。該核心由陶曼材料製成。在此實例中,其是在該 區域具有一相對介電常數接近21的一鈣鎂鈦酸鹽材料。這 種材料因隨溫度變化的尺寸與電氣穩定性而聞名。電介質 損失一般可忽略。在此實施例中,該核心具有14mm的一直 徑D。該核心的長度大於直徑的兩倍,但在本發明的其他實 施例中,可小於這個長度。核心透過衝壓產生,但是可在 擠壓過程中產生,然後該核心可被烘制。 此較佳天線是一逆火式螺旋狀天線,因為其具有裝在 一軸向内膛12B中的一同軸傳輸線,該軸向内膛從以一遠端 面形式的一第一端面部分12D至以一近端面形式的核心的 一第二端面部分12P穿過核心。端面12D、12P兩者均是平 面且垂直於核心的中心軸。該同軸傳輸線為一剛性同軸饋 電線,其裝在内膛12B的中心,其中外部遮罩導體與内膛 12B的壁隔開,藉此,在遮罩導體與核心12的材料之間有效 地存在一電介質層。 參考第3圖,同軸傳輸線饋電線具有一導電管狀外部遮 罩導體16、一第一管狀空氣隙或絕緣層17、及透過該絕緣 層17與該遮罩導體絕緣的一細長内部導體18。該遮罩導體 16—直向外突出且整體形成彈性突出16T或隔離遮罩與内 膛12B之壁的隔片。一第二管狀空氣隙存在於遮罩導體16 與内膛12B之側壁之間。取而代之,絕緣層17可形成為一塑 膠套筒,可以是遮罩導體16與内膛12B之壁之間的層。在饋 電線較低近端,内部導體18透過一絕緣套管18B定位在遮罩 12 201001801 導體16的中心β —遮罩導體16、内部導體18及絕緣層17之虹合構成 預疋特徵阻抗(在此為5 G歐姆)的—傳輸線,其穿過” 12用於將該等天線元件至丽的遠端耗接至該天線二 連接設備的射娜F)電路。天線元件舰顧麵電線之門 的耗合透過與螺旋狀軌道至應相關聯的導電饋電^ 接部分進行,該等連接部分形成驗在核心12之遠端面12D 上的徑向執道igAR、1QBR、1QCR、1GDR、iqer、_R、 10GR 1GHR(m參見第i圖及第2圖)。每—饋電連接部分從 各自螺旋狀軌道的遠端延伸至鍍在兩個内部拱形導體 10AD、1GEH中的-拱形導體,其中該等拱形導體鄰近内腔 12B的末端錄在核心遠端面12D上。 這兩個拱形導體l〇AD、10EH透過固定到核心遠端面 12D的層壓板19上的導體各自連接至遮罩及内部導體16、 18 ’將在下文中描述。同軸傳輸線饋電線及層壓板19在組 裝到核心12之前共同包含一統一饋電結構,可透過比較第1 圖、第2圖及第3圖看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再次參考第3圖,傳輸線饋電線的内部導體18具有一近 端部分18P,該近端部分18P從核心12的鄰近端面12P突出為 一銷(pin)用於連接至設備電路。類似地,在遮罩導體丨6之 近端上的整體式突耳(lUg)(圖未顯示)突出超過核心近端面 12P用於與設備電路的接地端連接。 如在第1圖中所示,天線元件10A至10H的近端透過一 共用虛擬接地導體20來互連。在此實施例中,該共用導體 13 201001801 是環形的,且是以一鍍金屬套筒形式,該鍍金屬套筒鄰近 近端面12P環繞核心12的一近端部分。接著,該套筒20透過 核心近端面12P的一鍍金屬導電罩(圖未顯示)連接至饋電線 的遮罩導體16,以形成一四分之一波長平衡不平衡轉換 器,如在上述先前專利公開案中所描述。 該等八個螺旋狀天線元件10 A -10 Η將這些元件構成四 對 10Α、10Ε ; 10Β、l〇F ; IOC、10G ; 10D、10Η,每對具 有耦接至該等拱形導體10AD、10EH其中之一拱形導體的一 螺旋狀元件’及耦接至拱形導體10EH、10AD其中之另一拱 形導體的另一直徑相對的螺旋狀元件,且之後各自耦接至 傳輸線饋電線的内部導體18及遮罩導體16。因此,實質上, 該等八個螺旋狀天線元件1OA-1OD可被視為配置為包含四 個元件10A至10D、10E至10H的兩個群組,一個群組中的所 有元件10A至10D耦接至第一拱形導體1〇AD,而另一群組 中的所有元件10E至10H耦接至第二拱形導體1〇Eh。因此, 該等兩個拱形導體組成互連各自的螺旋狀天線元件的第一 與第二耦合點,且針對每一群組中的元件提供到傳輸線饋 電線之導體中的一個或另一個的共用連接。
接下來母一戎對螺旋狀元件10A、1 〇E ; 1 〇B、1 OF; 1OC、 10G ; 10D、10H連同其相對應的饋電連接徑向元件對 10AR、10ER ’ 10BR、10FR ; i〇CR、1〇GR ; 1〇DR、1〇HR 以及套筒20的邊緣則-起在這兩㈣合點之間形成一導 電迴路。在這個天線中,導電迴路的電氣長度是^,其中 2 是在天線的#作頻率沿迴路中之導體傳導的電流的導 14 201001801 天線軸實施_完圈, 4負15%範圍内環繞 及邊緣开…子牛連同徑向饋電連接元件 路長度墙肖⑽赚。與具有迴 顯_少=,職走狀元件相比較,本天線 诋乂或未顯不出波束寬度退化。 積接近加倍(與具粍迴路且核心直=,由於天線體 較),增益倍數頻寬積的顯著增加獲2问的八線天線相比 實二Γ=:?波長之天線的小尺寸,在這個 至元件 Ρ·。y· 1 1 Λ/TU 乂 X疋空氣中的波 長在1621ΜΗΖ,在銀衛星無線電話頻帶,015人大=二 28.5mm。對於在該頻率操作的天線而言,平衡不平衡=換 器套筒测㈣度㈣⑽=千衡轉換 天線長度。天線之細部分 生大別3_的總 徑D)大約是2。-般而 (即輻射長度‘除以直 奴而,,車父佳長寬比等於 氣波長表示的波長的數目,其中該導電迴 H电 狀元件及相對應的徑向饋電連接元件形成。母—對螺旋 元件對及其—連接 際上,這是導電趣:的=倍(_。的電氣長幻。實 分別具有一稱微不同产”=一迴路較其相鄰超路 對的漸進。因此,在讀^獲传個別共振頻率從對到 電流之間存在相移,的 共振,以同樣的方式,而5 &些相移產生天線 弋在名知的四線螺旋狀天線中從元件 15 201001801 到元件的90°相移針對圓極化波產生共振。申請者已發現的 是’若八個螺旋狀天線元件10A至10H具有相同的長度或類 似的長度,則最佳結果被獲得’從螺旋狀對到螺旋狀對之 迴路長度的變化透過改變徑向饋電連接元件l〇AR、10ER ; 10BR、l〇FR; l〇CR、10GR ; 10DR、10HR的長度來實現, 如在第2圖及第4圖中最佳看出的。 參考第2圖及第4圖’徑向饋電連接元件i〇AR至10HR 互連螺旋狀元件10A至10H與各自的内部拱形導體l〇AD、 10EH,這如上所述這形成一對耦合點。該等徑向饋電連接 元件及内部拱形元件形成為直接鍍在核心遠端面12D上的 一單一導電層。將看出的是,徑向元件的一第一 180。相反 對10AR、10ER—般長於在反時針方向上的下一對1〇DR、 10FR’等等到一般最短的元件對1〇BR、1〇ilR。更確切地 說,徑向元件10AR至l〇HR之邊緣的長度會變化。也就是 說’相鄰徑向元件之間的空間24AB、24BC、24CD、24EF、 24FG、24GH呈截斷磁區之形狀,在每一群組徑向元件
10AR、10BR ; 10CR、i〇dr ; 1〇ER、1〇FR ; 1〇GR ' 1〇HR 中,截斷程度在反時針方向上增加。若接下來每一連續元 件對之邊緣的長度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每一螺旋狀元件1〇A 至10H與邊緣20U直角接合產生的邊緣長度不同(參見第2 圖)’所以螺旋狀元件與徑向元件組合1〇A、1〇八11至1〇]4、 10HR的有效長度在兩群租元件中的每—群組中單調漸進 地變化。(如本技術領域中的那些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 是’是邊緣的長度控制㉟路長度,因為在操_率,電流 16 201001801 易於在導電執道的邊緣聚集。)
在本發明的該較佳實施例中,八個螺旋狀天線元件10A 至10H具有相同的長度或類似的長度。因此,套筒2〇的邊緣 20U貝邊上是平面的,實質上位元於垂直於天線軸的一平面 中。然而’―非平面邊緣可用在上述的一些情況下。 總之’因此該較佳天線的螺旋狀元件1〇A至1〇ti以 360 /η之間隔等角度地環繞核心12隔開,其中n是元件之數
目且違等元件獲配置成兩群組,每一群組具有η/2個元 件,由於套筒2〇之邊緣2〇υ與核心12之遠端面12D的變化距 離,該等元件具有類似的長度,其中該遠端面12D垂直於核 心的中心軸。在該實施例中,每一元件實質上執行核心之 一完圈。 钕電套筒20與核心之近端面12ρ上的鍍層形成一套筒 平衡平衡轉換器,當天線在其操作頻率操作時,其連同 饋迅線的遮料體16提供㈣天線元件結構與設備的共用 板式^離’其巾天線在安裝時連接至該設備。因此,在該 套筒中=電流遭限制於套筒邊緣綱。因此,在該操作頻 率套筒20的邊緣2〇υ與每—對元件ι〇α、聰至贈、腿 Ά狀7L件形成連接至_平衡饋電的各自的導電迴 路’電流在每—對中的元件之間藉由邊緣2GU傳導。 ^本發_該難實施财,在該操作頻率,套筒的 ^丘;正數個導波長。這具有增強共振模式的效果,其 ’、式由成對的螺旋狀元件與邊緣形成的上述導電 迴路在該操作頻率共振產生。特別地,如在上述英國專利 17 201001801 公開案GB2346014A中所描述的,套筒20本身獨立於螺旋狀 元件10A至10H作為一共振結構。因此,具有等於操作波長 之一電氣長度之套筒的邊緣20U是以環模式共振。由於由成 對的螺旋狀元件形成的迴路產生之共振模式的增強,透過 在每一螺旋狀元件與邊緣20U的接面成像注入到由邊緣 20U表示之環上的波,徑向饋電連接體與邊緣20U可能是可 見的,然後該波環繞邊緣20U傳導,以形成一自旋偶極,如 在GB2346014A中所描述的。由於邊緣20U的電氣長度,當 注入波環繞邊緣20U傳導且在注入點返回時,下一波從各自 螺旋狀元件注入,因此增強了該第一波。波的這種構造性 組合由邊緣的共振長度產生。 有助於關於圓極化電磁波之天線操作的環共振的另外 細節及套筒20與核心之近端表面20P上之鍍層的動作包含 在上述的GB2346014A中。而本發明的這個實施例中的套筒 與鍍層是有利的,因為它們提供一平衡不平衡轉換器功能 與一環共振兩者,環共振也可以透過將螺旋狀元件10A至 1 〇 Η連接至一環形導體獨立地提供,其中該環形導體環繞核 心12且在核心的外側表面部分上具有近端及遠端邊緣兩 者,而不是如在本實施例中的以一套筒連接至饋電線遮罩 導體16以形成一開口腔體之形式。這樣的導體可能相對較 狹窄,因為這可能構成一環形執道,該環形執道的寬度類 似於形成螺旋狀元件10Α至10Η之導電軌道的寬度,且假設 其具有相對應於在該操作頻率之導波長的整倍數(1、2、3··.) 的一電氣長度,仍然減小增強共振模式的環共振,其中該 18 201001801 共振模式與由螺旋狀元件及其互連體提供的迴路相關聯。 關於由螺旋狀元件l〇A至10H及其互連體表示之迴路 的共振行為,這些相組合藉此,其在天線的操作頻率在天 線對圓極化信號敏感的共振模式中操作。每對螺旋狀元件 10AE、10BF、10CG、10DH連同相關聯的徑向元件在天線 的一單一操作頻帶具有一相關聯共振,且該等對全部共操 作(co-operate),以形成一共用圓極化共振如下。螺旋狀元 件與徑向元件組合的不同長度導致在每一組1〇Α至i〇D、 10E至10H中的不同元件中之電流之間的360°/η(45。)相位 差。在該共振模式中,電流環繞邊緣20U在,一方面,耗接 至内部饋電導體18的每對螺旋狀元件10Α、10Ε、10Β、l〇F、 10C、10G、10D、10Η與,另一方面,透過層壓板19的叙合 導體連接至遮罩導體16的之間流動。套筒20與核心之近端 面12Ρ上的鍍層一起作為一捕集器(trap) ’避免電流從天線 元件10A至10H向在核心近端面12P的遮罩導體16流動。 具有一平衡不平衡轉換器套筒之介質負載多線螺旋狀 天線的操作在上述英國專利申請案GB2292638A及 GB 2310543 A中較詳細地描述。 饋電線傳輸線執行只作為具有50ohm特性阻抗用於傳 送信號到天線元件結構或從天線元件結構傳送信號之線路 以外的功能。首先,如上所述,導電遮罩導體16與套筒20 組合動作,以在將饋電結構連接至天線元件結構時提供共 用模式隔離。在⑻其與核心之近端面12P上的鍍層22連接與 (b)其連接至層壓板19上之導體之間的遮罩導體的長度,連 19 201001801 同孔12B的尺寸以及填充遮罩導體16與該孔壁之間的空間 之材料的介電常數使遮罩導體16在其外表面上的電氣長度 在天線所需共振模式之頻率至少大約是四分之一波長,藉 此導電套筒20、鍍層22及遮罩導體16的組合在饋電結構至 天線結構元件的連接促進平衡電流。 在該較佳天線中,環繞饋電結構之遮罩導體16存在一 絕緣層。該絕緣層減小了核心12對遮罩導體16之電氣長度 的影響,因此減小了對與遮罩導體16之外側相關聯的任何 縱向共振的影響,其中該絕緣層較核心12的介電常數一般 具有較小的介電常數(且在該情況下是空氣)。因為與所需操 作頻率相關聯的共振模式特徵在於直徑延伸(即橫切圓柱 核心軸)的電壓偶極,小介電常數套筒對所需共振模式的影 響相對較小,因為套筒厚度至少在該較佳實施例中遠遠小 於核心的。因此,使與遮罩導體16相關聯的線性共振模式 與想要的共振模式解耦合是可能的。 饋電結構之另外的細節現將參考第3圖、第4圖、第5A 圖及第5B予以描述。饋電結構包含同軸50ohm線16、17、 18與連接至該線之遠端的平面層壓板19之組合。層壓板19 是一雙面印刷電路板(PCB),其以面對面接觸之方式平直地 依靠核心12的遠端面12D。PCB 19的最大尺寸小於核心12 的直徑,藉此PCB 19完全在核心12之遠端面12D的周邊内 且充分地小,以不覆蓋最長的徑向饋電連接元件10AR、 10ER,如在第1圖中所示。 在該實施例中,PCB 19是以設置於該核心之遠端面 20 201001801 12D之中心的一圓盤之形式。其直徑使其伏在鍍在核心遠端 面12D上的拱形内部元件耦合導體10Ad、10EH上。如在第 4圖中所示,PCB具有一實質中心孔洞,該中心孔洞接收同 軸饋電線傳輸線的内部導體18。三個偏離中心的孔洞接收 遮罩導體16的遠端凸緣(iUg)i6G。凸緣16G是彎曲的或“凸 出”的’以幫助關於同軸饋電線結構設置PCB 19。全部四個 孔洞遭鍍穿。此外,PCB 19的周邊部分19P遭鍍金屬,鍍層 延伸到板的近端與遠端面上。 PCB 19是雙面的,因為其在中間絕緣層的對面上具有 遠端與近端導電層。每一導體層用各自的導體圖案蝕刻, 如在第5A圖及第5B圖中所示。其中導體圖案延伸至pcb 19 的周邊部分19P及鍍穿孔洞,在不同層中的各自導體分別透 過邊緣鍍層及孔洞鍍層互連。如將從第5A圖及第5B圖中看 出的是’遠端導電層具有鏈結至内部導體18(當坐落在中心 孔洞中時)的一對墊片42P。這些墊片42P由連接至饋電線之 遮罩導體16之凸緣16G(當在其各自的鍍金屬孔中被接收時) 的一風扇或磁區形狀導電區域42S環繞。該等墊片42P及風 扇形狀導體的相鄰區域透過焊接在PCB 19之遠端面上的一 對晶片電容器44耦接,如在第4圖中所示。該等電容器在内 部導體18與饋電線之遮罩導體16之間一起形成一並聯電 容。值得注意的是,近端導電層(參見第5B圖)具有與磁區 形狀區域42S配准的一相對應的磁區形狀導電區域46S,這 兩個鍍金屬區域在饋電線之遮罩導體16與拱形内部導體 10AD及因此螺旋狀元件1〇A至1〇D之間形成—分散式連接 21 201001801 體。在遠端與近端導電層中的切口42C及46C分別與徑向# 電連接元件10BR、10CR之間的缺口配准,且促進電流在各 自群組之螺旋狀元件10A至10D中的分配。 遠端導電層的導體圖案使其具有從與内部饋電線導^ 18連接向一第二風扇或區段形狀導電區域42F,從而向伏在 棋形或部分環形導體10ΕΗ上之鑛金屬外周邊部分19p延伸 的一第二導體區域42L。再次,區段形狀區域中的切口42c 在各自螺旋狀元件10E至10H中服務於均勻電流分配。在近 端導體層中不存在相對應的基本導電區域。中心孔洞32與 伏在拱形軌道10ΕΗ上的鍍金屬周邊部分19P之間的導電區 域42L作為饋電線之内部導體18與另一螺旋狀天線元件群 組10E至10H之間的一串聯電感。 當PCB 19與細長饋電線16至18的組合遭安裝到核心12 陪,其中PCB 19的近端面與該核心的遠端面12D接觸,在 如上所述的拱形互連元件1〇AD及10EH上排列,連接在周邊 部分19P與核心遠端面12D上的主要軌道之間實現,以形成 具有一並聯電容與一串聯電感的一電抗性匹配電路。 饋電線16至18、PCB 19與核心之遠端面12D上的導電 軌道之間的連接透過焊接或透過與導電膠接合來實現。當 内部導體18的遠端與遮罩凸緣16G焊接到PCB 19之各自的 孔中時,饋電線16至18與1>(:6 19—起形成一統一饋電線結 構。饋電線16至18與PCB 19—起形成具有一整合匹配網路 的一統一饋電結構。 並聯電容與串聯電感在同軸傳輸線的遠端與天線的輻 22 201001801 射天線元件結構之間形成一匹配網路。該並聯電容與該串 聯電感一起匹配由同轴線表示的阻抗,實際上實現為遮罩 導體16、絕緣層17及内部導體18,當在其近端連接至具有 一 50ohm終端的射頻電路時,該同軸線阻抗在其一個(或多 個)操作頻率與天線元件結構之阻抗匹配。 由上述天線在操作頻率產生且用於圓極化輻射的遠場 輻射圖案實質上是心形,如在第6圖中所示。因為仰角大約 大於3 0 °,天線實質上是全方向的,在最高點5 0 (在天線軸上) 的增益較等向性大約大3dB。在最高點由3dB增益範圍内之 增益定義的波束寬度大約是120°,如3dB線52與波束寬度界 線54所示。類似的結果可在不同方位角獲得。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依據本發明之天線的透視圖; 第2圖是從一遠端和一側所觀察的第1圖的天線的一鍍 金屬天線核心的透視圖, 第3圖是第1圖的天線的一饋電線結構的轴向截面圖; 第4圖是第1圖的天線的一遠端部分的較詳細透視圖, 其顯示了在該饋電線結構的一層壓板上的匹配網路; 第5A圖與第5B圖是顯示在該饋電線結構的層壓板的 遠端與近端面上之導電層的導體圖案的圖;及 第6圖是顯示天線之輻射圖案的圖。 23 201001801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AR、10BR、10CR、10DR、 1OER、1OFR、1OGR、10HR … 徑向軌道/徑向饋電連接元件 10A、10B、IOC、l〇D、10E、 l〇F、l〇G、10H...螺旋狀導 電軌道/天線元件 D、麵...内部换形導體/ 梹形互連元件 12.. .核心 12Β·._軸向内腫 12D··.遠端面 12Ρ· · ·近端面 16…遮罩導體 16G·.·凸緣 16Τ..·彈性突出 17…絕緣層 18··.内部導體 18Β.··絕緣套管 18Ρ..·近端部分 19.. .層壓板 19Ρ...周邊部分 20.. .共用虛擬接地導體/套筒 20U...套筒邊緣 24ΑΒ、24BC、24CD、24EF、 24FG、24GH...空間 42C、46C...切口 42F...風扇或區段形狀導電區域 42L...導體區域 42P...墊片 425.. .風扇或磁區形狀導電區域 44.. .晶片電容 465.. .磁區形狀導電區域 5 0…隶南點 52.. .3.B 線 54.. .波束寬度界線 4.. .輻射長度 4.. .轴向長度 D...直徑 24

Claims (1)

  1. 201001801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具有超過2瞻批—操作鮮的介電貞載式多線 天線’其包含:由一固,態材料製成的_電氣絕緣核心以 及一個三維天線元件結構,該„材料具有至少為10的 一相對介電常數且佔據由該核心、外表面所定義之内部 體積的主要部分,該三維天線元件結構在該核心外表面 或4近。亥核心外表面,且其包含至少兩對實質螺旋狀 • 料天線鱗錢元件環繞鼓線的—轴遭隔 開’其中每—該對天線元件形成—導電迴路的—部分, 該導電迴路在該操作頻率之N個導波長範_具有一有 - 效電氣長度,其帽是—整數且至少是2,該天線針對圓 . 極化輻射具有至少90。的一 3dB波束寬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固態材料的 该相對介電常數至少是2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或第2項所述之天線,其中針對圓 ϋ 極化輻射的該3dB波束寬度至少是12〇。。 4. 如任-前㈣請專利範_所述之天線,其中該天線元 件結構具有至少該三對實f螺旋狀天線元件。 5·如任-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等實質 螺旋狀天線元件中之至少一些中的每一元件環繞:天 線袖實質上以-完圈來實施,該等天線元件環繞該天線 軸實質上均勻地隔開且實質上是軸向共同延伸的。 6.如任一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中: 該核心具有一圓柱形外表面部分、一第-端面部分 25 201001801 及相對於該第一端面部分反向的一第二端面部分; 每一該對螺旋狀天線元件在該核心的該圓柱形外 表面部分上包含相對於彼此直徑相對的兩個細長的導 電元件; 該天線包括與該第一端面部分相關聯的一中心饋 電線連接體;以及 該天線元件結構在該第一端面部分上或鄰近該第 一端面部分包括多個徑向延伸連接元件,每一連接元件 將該等螺旋狀元件中的一各自螺旋狀元件耦接到該饋 電線連接體,該等連接元件的長度對於每一該對螺旋狀 天線元件是不同的,以使包含每一各自對之導電迴路的 電氣長度是不同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其具有四對螺旋狀 天線元件,該天線進一步包含一對天線元件耦合點,每 一該對螺旋狀天線元件具有連接至該等耦合點的其中 之一耦合點的一第一天線元件及連接至另一耦合點的 一第二天線元件,該等四個第一天線元件彼此靠近設置 為一第一天線元件群組,且該等四個第二天線元件彼此 靠近設置為一第二天線元件群組,且其中每一群組中的 該等徑向延伸連接元件在一預定方向上環繞該第一端 面部分之周邊長度漸進地減小,對於每一群組而言漸進 的意義是相同的,從而用以環繞該核心在該等導電迴路 的該等長度上產生一單調漸進。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等徑向延伸 26 201001801 連接元件在該核心的該第一端面部分上或鄰近該核心的 該第一端面部分形成一導電箔的一部分,該導電箔具有 兩個内導電弧,每一導電弧使與該等螺旋狀天線元件群 組中的一各自群組相關聯的該等饋電線連接元件互連。 9. 如任一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天線元 件結構包括一共用互連導體,該等天線元件中的每一元 件連接至該共用互連導體且該共用互連導體環繞該核 心,該共用互連導體環繞該核心定義了一導電路徑,該 等天線元件在實質等間隔連接點連接至該導電路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導電路徑的 電氣長度實質上等於與該操作頻率相對應之導波長的 一整數(1、2、3…)。 11. 如任一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等螺旋 狀天線元件的平均轴向寬度小於λ/4,其中λ是在該操作 頻率之電磁波在空氣中的波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天線,其中該等螺旋狀元 件的該平均軸向寬度小於λ/6。 13. 如任一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中垂直於該 軸量測的每一對中的該等螺旋狀元件之間的間隔大約 是該等螺旋狀元件之該平均軸向寬度的一半。 14. 如任一前面申請專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其具有在從 1616MHz到1626.5MHz範圍内的一操作頻率。 15. —種可攜式無線通訊終端機,其包括如任一前面申請專 利範圍項所述之天線。 27
TW98115687A 2008-05-13 2009-05-12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TW20100180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808661A GB0808661D0 (en) 2008-05-13 2008-05-13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1801A true TW201001801A (en) 2010-01-01

Family

ID=39571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15687A TW201001801A (en) 2008-05-13 2009-05-12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KR (1) KR20110011677A (zh)
CN (1) CN102089929A (zh)
BR (1) BRPI0911840A2 (zh)
GB (1) GB0808661D0 (zh)
TW (1) TW201001801A (zh)
WO (1) WO20091387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77289B (en) * 2010-01-27 2014-08-13 Harris Corp A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resistance to common mode noise
GB2491282B (en) * 2010-01-27 2014-12-03 Harris Corp A dielectrically loaded antenna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8736513B2 (en) 2010-01-27 2014-05-27 Sarantel Limited Dielectrically loaded antenna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14284706B (zh) * 2021-12-31 2024-04-05 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镜头胶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17450D0 (en) * 1994-08-25 1994-10-19 Symmetricom Inc An antenna
US6094178A (en) * 1997-11-14 2000-07-25 Ericsson, Inc. Dual mode quadrifilar helix antenna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operation
GB9828768D0 (en) * 1998-12-29 1999-02-17 Symmetricom Inc An antenna
GB9902765D0 (en) * 1999-02-08 1999-03-31 Symmetricom Inc An antenna
GB0505771D0 (en) * 2005-03-21 2005-04-27 Sarantel Ltd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US7245268B2 (en) * 2004-07-28 2007-07-17 Skycross, Inc. Quadrifilar helical antenna
TWI413297B (zh) * 2005-06-21 2013-10-21 Sarantel Ltd 天線及天線饋源結構(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9929A (zh) 2011-06-08
GB0808661D0 (en) 2008-06-18
KR20110011677A (ko) 2011-02-08
WO2009138729A1 (en) 2009-11-19
BRPI0911840A2 (pt) 2015-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60678B1 (ko) 유전체 탑재 안테나
US6300917B1 (en) Antenna
US8456375B2 (en) Multifilar antenna
TWI508369B (zh) 介電負載天線(一)
US20120299798A1 (en) Dielectrically Loaded Antenna
US8436783B2 (en)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GB2471578A (en) Resonant phasing ring used in a feed system of a multifilar helical antenna
TW201001801A (en) A dielectrically-loaded antenna
WO2013076457A1 (en) An antenna
US8089421B2 (en) Dielectrically loaded antenna
US6362796B1 (en) Broadband antenna
GB2383901A (en) A dual frequency antenna
JP2001156528A (ja) アンテ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