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3100A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3100A
TW200843100A TW096113807A TW96113807A TW200843100A TW 200843100 A TW200843100 A TW 200843100A TW 096113807 A TW096113807 A TW 096113807A TW 96113807 A TW96113807 A TW 96113807A TW 200843100 A TW200843100 A TW 2008431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imary color
layer
electrod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patter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3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43648B (en
Inventor
Ying-Ju Su
Chen-Ping Yu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61138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43648B/zh
Priority to US11/953,088 priority patent/US814378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0843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3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43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436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30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or Fermi energy valu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0843100 v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及其製作方法,尤指一種 具有同時具備有機發光與電子傳輸雙重作用之發光暨電子傳輸層 . 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以及一種可減少用於定義有機發光層之遮 罩使用數目的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製作方法。 φ 【先前技術】 平面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具有傳統陰極射線管(。她。^ Ray Tube ’ CRT)顯示器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省電、無輻射與輕 薄短小等,因此平面齡II漸漸取代了陰極射線管顯示器。隨著 平面顯示技術的提昇,平面顯示器的產品價格不斷降低,使得平 面顯示器更普及並朝向大顯示尺寸發展,而在現今各種平面顯示 為之中,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由於具有高對比與自發光等優勢, 更是目前市場上最受期待的產品。 請參考第1圖。第i圖為有機電激發光面板之一晝素區之習知 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習知有機電激 發光結構包含有-陽極10、—電洞注入層12設置於_ 10之表 面、-電洞傳輸層14設置於電洞注入層12之表面、一有機發光 矩陣設置於電洞傳輸層14之表面、一電子傳輸層18設置於有 機發光矩陣16之表面,以及-陰極2〇設置於電子傳輸層18之上。 6 200843100 、、、、示王彩之晝面,在有機電激發光面板之任一晝素區的有 機^發絲構巾均包含有—藍色次畫素、—綠色次晝素與一紅 ^欠晝素’而有機發光矩陣16包含有一藍色有機發光圖案16B、 彔色有機%光圖案16G與一紅色有機發光圖案16R,其中藍色 有機發光—16B係負#提供藍色次畫素之發光、綠色有機發光 Θ案係負貝提供綠色次晝素之發光,而紅色有機發光圖案 則係負貝紅色次畫素之發光,藉此組合出亮麗的全彩晝面。 有機發光矩陣Μ係利用蒸鍍製程配合使用遮罩(shad〇w咖幻 力;以製作’而就習知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有機發光矩陣i6而言, 藍色有機發光圖案1犯、綠色有機發光圖案撕與紅色有機發光 圖案16R必須分別利用三道遮罩進行蒸鑛。首先在製程上,由於 使用遮罩時無可避免的會產生對位誤差,㈣知製作有機電激發 $結構之有機發光矩陣16必須使用三道鮮,_增加了對鮮 仏的風險’而有機發光矩陣16的對位不佳會產生如陰影效應 (shadoweffect)等問題而導致顯示品質不佳。另外,當所欲製作之 有,電激發光面板的尺推大時,必須使肢魏罩,而大型遮 罩容易產生變曲形變效雜endingeffect),亦會使有機發光矩陣Μ 的圖形轉移產生偏差。 ρ因此,如何減少遮罩的使用數目’以避免因對位不佳對有機電
激發光結構造成的負面影響,實為現今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研發上 之一重要課題。 X 200843100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有機電激發光結構與其製作 方法’以提升元件穩定性並簡化製程。 •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上述有機 電激發光結構至少包含有-第一電極、一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設 置於該第-電極之表關以產生第—原色色發光圖 Φ 案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之表面用以產生第二原色光、一第三原色 發光暨電子傳輸層設置於該第—電極之表面、該第—原色發光圖 案層之表面,以及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表面,用以產生第三 原色光並-併發揮電子傳輸之_ H第二電極,設置於該 第三原色發光層暨電子傳輸層上。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製作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方 法。上述方法至少包含有: 春提供—基板,該基板上包含有-第-電極,以及-電洞注入結 構; 於《洞注入結構之表面形成—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 於該電洞注入結構之表面形成—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 全面性地於該電洞注入結構之表面、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之 表面與該第二原色發光_層之表面形成—第三原色發 光暨電子傳輸層;以及 ㈣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上形成—第二電極。 8 200843100 與輔助說物謂。•所_输參考 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實施方式】 ^#21|。第2圖為本發 流程圖。如第2圖% _ ^ ^ 々冤斌發光結構之方法 程步驟包含有: 本發賴作錢電激發光結 構之主要流 第—電極,以及一 步驟3〇 :提供—基板,且該基板上包含有 電洞注入結構; 步驟-層於該電洞注入結構之表面形成〜 步驟34 :於該電酿入結構之表面形成―第二原色發光圖案 層; 步驟36 :全面性地於該電洞注入結構之表面、該第一原色發光 圖々案層之表面與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表面形二 一第二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以及 步驟38 :於該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上形成一第二電極。 為進-步制本發明製作有機絲發絲構之綠的詳細步 驟’請繼續參考第3圖至第7圖。第3圖至第7圖為本發明製作 有機电麟絲福板之—畫素區的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一較佳實 施例的方知賴,其巾絲顯本發明之特點第3圖至第7圖係 以刹面示意。如第3圖所示,提供—基板5g,基板如上包含有二 200843100 ? -第一電極52 ’以及一電洞注入結構54。基板50可為一翻基板, 例如玻璃級、碎基減娜基板H電極52係為陽極, 而視有機電激發光顯示面板為紐光型(bottomemission)或頂發光 型⑼p emissi⑽)的不同,第一電極52可為透明電極,例如ΙΊ^電
* 極,或不透明電極,例如金屬電極。電洞注入結構54則包含有I 電洞注入層56與一電洞傳輸層58。 • 如第4圖所示’利用一圖案化遮罩59,例如—遮罩,進行一落 鍍製程’於電洞注入結構54之表面形成一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 6〇 ’㈣發出第―原色光,其中於本實施例巾第—原色包括藍I,
而第一原色光係為藍光。 I 如第5圖所示,接著再利用另一圖案化遮罩6卜例如一遮罩, 進行另-蒸鑛製程,於電洞注入結構54之表面形成一第二原^ 光®㈣62 ’其巾於本實麵巾第二原色包括 ^ •光係為綠光。弟一原色 如第6圖所示,接著不使用任何贿化遮罩,進行―基 =全面性地於電洞注入結構54之表面、第-原色發光圖二 =與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62之表面形成—第三原色發二 子傳輸層64,用以發出第三原声氺 其中於本實施射㈣色係為紅色,而㈣色, 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64之材質則包含有—㈣ 10 200843100 以及一可產生紅光之· 作用之電子傳輸与材料,㈣tr_e3i4 發光摻質材料,例如。 —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64上依序 二電極(陰極)68,即製作出本發明之 隶後如第7圖所示,於第 形成一電子注入層66與一第 有機電激發光結構。
本㈣之主要特徵之一在於整合電子傳輸層與有機發 用可發揮電子傳輸作用之電子傳齡體材料,並摻人可產生某一 原色光之發光摻質材料,製作出發光與電子傳輸雙重作用的 發光暨電子傳輸層’觀可減少—道随化料的錢,而降低 對位不準的風險。 、,在本發明中第二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64較佳是由一主體材 =與-摻質材料所構成。其中,在材料的選用上,主體材料與推 _質材料的娜特性較佳是符合二項條件。首先,第三原色發光暨 黾子傳輸層64之主體材料的最高佔據分子執域(highest〇ccupied molecule orbital,HOMO)能階(energy level)應低於或等於第一原色 务光圖案層60之最高佔據分子執域能階與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 62之最高佔據分子執域能階。例如,主體材料的HOMO能階為-6.1 eV ’而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60與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62之發光 材料的HOMO能階皆為_5.8 eV。其次,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 層之主體材料之最低未佔據分子軌域(least unoccupied molecule 11 200843100 =等於第—原色細案層的 未峨子執域能階與第:原色發繼層62之最低未佔據分子 執域能階。例如,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64之主體材料的 疆〇能階為_2.8 eV,而第—原色發光圖案層6〇與第二原色發光 圖案層62之發光材料的_〇能階皆為-2.8 eV。另外,第三^ 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64之摻質材料的lum〇能階應低於主體材 料的LUMO 4 ’且摻冑㈣的職^鎌應高於主體材 麵〇能階。例如純材料的L觸能階是·3」…,且職〇 能階是-5.4 eV。 在本實施例中以兩種材料作為說明,例如使用T〇rey公司的 TR-E314 > ffij a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 η ^ 删7作為摻質材料,但並不限於使用上述材料,亦可選用其它適 合材料。 於上述實關中,第-原色、第二原色與第三原色分別為藍 色、綠色與紅色,但本發明之應用不並限於此,第一原色、第二 原色與弟二原色可分別為藍色、綠色與紅色中之一種。換言之, 在主體材料與摻質材料互相匹配且各發光圖案的材料符合上述條 件的情況下,亦可使用可產生藍光或綠光之摻質材料摻入主體材 料。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糾具有一 不平坦之上表面,如第6圖所示,但若有其它考量因素下,例如 考里第一電極68的反射效果,於其它實施例中,第三原色發光譽 12 200843100 電子傳輸層64的上表面亦可 第8圖為本翻之有機電_^_/_辭面。請參考第8圖, 為便於比較二實施例 /° 4另A例之示意圖,其中 同標號標注。如第8圖1帛8圖與第7 ^ f相同元件使用相 ^回不,舉例來說,可利用調整墓鍍f裎的 參數使弟二原色發_電讀 〜鍍衣㈣ 續製作之第二電極68亦| ;曰H的上表面,使後 一^ + /、有一平坦表面。此外,亦可利用哨敕筮 二_8紐製程的參數,使第二電極68具有—倾表面 請參考第9輕第12圖。”圖骂12圖為針對样明 電激發规構的顯示效果所作之實際測朗果,1中第 =電繼,㈣圖為有機電 辦先陳姆咖咖,帛u __激發光结構 之受度與發光鱗__,第12圖騎機電激發光結構之亮度 與aE-y色度鍊__。首先,上勒_吨光區域 試,其中各關個中均包含有―對照組與三實驗組,且對昭喊 貫驗組均使議2峨B52作為藍色有機發光層的材質,而不同 之處如下所述: 對照組(G_PC):係、為f知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使用孤·纽* 作為電子傳輸層之材質,電子傳輪層之厚度為3〇〇埃; 第-實驗組(G_PI):係林發明之有麵激發1結構,使用 TR-E314’.14.4%RD07作為紅色發光暨電子傳輪層之材質,且紅色 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之厚度為200埃; 第二實驗組(Group:係為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使用 13 200843100 TR-E314:14.4〇/〇RD07作為紅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之材質,且红色 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之厚度為300埃; 、、 =職14.4侧7作為紅嫩暨電子傳輸層之材質,且紅 色叙光暨電子傳輸層之厚度為400埃。 第9 _示了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跨縣電流爽产的 僅微幅上峨結構賴 整合於電子,明之械電激發統構將紅色發光材料 的耗電量與^ 鮮會_地影響有機 電激發光結構 弟1 〇圖顯示^ 7七 10圖所示,在相,有=電激發光結構之跨壓與亮度的關係。如第 ⑩結構的跨壓相較^^冗度之下,本發明各實驗組之有機電激發光 樣地亦表示了本1 4 4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跨壓僅微幅上升,同 電子傳輪層的作^明^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將紅色發光材料整合於 命。 並不會衫響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耗電量與壽 第11圖顯示了 如第11圖所示, 文發光結構之亮度與發光效率的關係。 發光結構的發光相同的冗度之下,本發明各實驗組之有機電激 '率她W知雜電激發絲翻發光效率均 14 200843100 — 具有顯著的提升。 另外,由於藍光的色飽合度係與〇[仏7座標值較具有相關性, 因此第12圖顯示了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亮度與CIE-y色度座標的 關係。如第12圖所示,在相同的亮度之下(例如在亮度 lOOOcd/m2)’本發日狀第一實驗組與第二實驗組的cffi_y座標值約 為0.185,而習知有機電激發光結構的Cffi_y座標值則約為ο.·, 籲由於一者差異甚小,表示了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並不會影 專藍光的色飽和度。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之錢電激發I賴糊摻f材料換入主 體材料’使得電子傳輸層除了傳輸電子之外亦具财某一單一色 的_,_試結果妓明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具 光效率。另外,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在製程上 即令-道遮罩的使用,不僅可降低對位不佳的風險,更可避免 使用遮罩所衍生之問題。 以上所述僅林翻之健實施例,凡 圍所做之解變倾修飾,皆闕本發明之涵絲圍胃專利辄 【圖式簡單說明】 知有機麵發光結構 第1圖為有機電激發光面板之一晝素區 的剖面示意圖。 15 200843100 f 2圖為本發明製作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方法流程圖。 弟3圖至第7圖為本發明製作有機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一畫素區 第的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一較佳實施例的方法示意圖。 第圖為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 9圖為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跨壓與電流密度的關係圖。 ^ 1〇圖為有機電激發紐構之跨壓與亮度的關係圖。 第圖為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亮度與發光效率的關係圖。 弟12圖為有機電激發統構之亮度與CIE_y &度座標的關係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Θ 陽極 14 電洞傳輸層 l6B藍色有機發光圖案 l6R i色有機發光圖案 2()陰極 52 第一電極 56 電洞注入層 59 圖案化遮罩 61 圖案化遮罩 64 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 輸層 68 第二電極 12 電洞注入層 16 有機發光矩陣 16G 綠色有機發光圖案 18 電子傳輸層 / 50 基板 54 電洞注入結構 58 電洞傳輸層 60 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 62 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 66 電子注入層 16

Claims (1)

  1. 200843100 、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有機電激發光結構,至少包含有: 一第一電極; 用以產生 用以產生 一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之表面, 第一原色光; 一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之表面, 弟二原色光; 用;以及 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之夺面 第-原色發光圖案層之表面,以及該第二原色發=案= 之表面,用以產生第三原色光並一併發揮電子傳輪之作曰 一第二電極,設置於該第三原色發光層暨電子傳輪層上 2·如請求項1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第一原色係為餘 色、该弟一原色係為綠色,且該第三原色係為紅色。 、 3.如請求項1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第三原色發光替 電子傳輸層‘包含有一主體材料與一摻質材料。 4·如請求項3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主體材料之最高 佔據分子轨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e orbital,HOMO)能階低 於或等於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高佔據分子轨域能階與該 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高佔據分子軌域能階。 17 200843100 • 月東頁4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主體材料之最高 佔=子執域此階為W〜,且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高 制77子執域讀與該第二原色發細案層之最高佔據分子軌 域能階皆為-5.8 eV。 、、貞所it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巾該主體材料之最低 未據刀子執域(least un〇ccupiedlum〇)能階 ❿ 低於^等於σ亥第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低未佔據分子執域能階 與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低未佔據分子執域能階。 7·如請求項6所述之有機電激發絲構,其巾該主體材料之最低 未佔據分子執域能階為以eV,且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 低未佔據分子執域能階與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最低未佔據 分子轨域能階皆為-2.8 eV。 _ 8•如請求項3職之有機魏發光結構,其巾姆質材料之最高 佔據分子誠請高於該主體材料之最高彳罐分子轨域能階, 且該摻質材料之最低未佔據分子轨域能階低於該主體材料之最 低未佔據分子軌域能階。 9·如請求項8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主體材料之最高 佔據分子軌域能階為4·1 eV,且該摻質材料之最高佔據分子執 域能階為-5.4eV。 18 200843100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主體材料之最低 未佔據分子軌域能階為以ev,且該摻質材料之最低未佔據分 子轨域能階為-3.1 eV。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其中該第三原色發光暨 電子傳輸層具有一不平垣之上表面。 x 一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更包括一電洞注入結 構’設置於該第-電極與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第二原色發 光圖㈣、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之間。 x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_激發光結構,其中該電洞注入結構 包含有一電洞注入層設置於該第一電極之表面,以及-電洞傳 輸層,設置於該電洞注入層之表面。 14. 如請求項1 _之有機電激發光結構,另包含有—電子注入 層,設置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之間。 15. -種製作有機電激發光結構之方法,至少包含有: 提供-基板’該基板上包含有一第一電極; 於該第一電極之上形成—第-原色發光圖案層; 於該第-電極之上形成—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 王面!生也於。亥第%極之上、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之表面與 19 200843100 ' 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表面形成—第三原色發光暨電 子傳輸層;以及 於該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輸層上形成一第二電極。 16.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該第—原色發光圖案層、該 弟二原色發細案層_第三原色發級電子傳輸層係利用 蒸鑛製程加以製作。 η.如睛求項is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原色發光圖案層與 該第二原色發光圖案層之步驟包含使用—圖案化遮罩。曰” 18.=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原色係為藍色或綠色、 為第—原色係為綠色或藍色,且該第三原色係為紅色。
    W·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 具有一不平坦之上表面。 其中該第三原色發光暨電子傳輪層 20
TW096113807A 2007-04-19 2007-04-1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TWI343648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6113807A TWI343648B (en) 2007-04-19 2007-04-1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1/953,088 US8143780B2 (en) 2007-04-19 2007-12-10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having a red color luminescent-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6113807A TWI343648B (en) 2007-04-19 2007-04-1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3100A true TW200843100A (en) 2008-11-01
TWI343648B TWI343648B (en) 2011-06-11

Family

ID=3987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3807A TWI343648B (en) 2007-04-19 2007-04-19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143780B2 (zh)
TW (1) TWI3436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8054B (zh) 2010-05-13 2014-02-21 Au Optronics Corp 有機發光二極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03715367B (zh) 2013-12-24 2016-03-30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9139B2 (ja) * 1990-03-16 2000-07-24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分散型電界発光素子
EP0553950A3 (en) * 1992-01-07 1994-11-23 Toshiba Kk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3899566B2 (ja) 1996-11-25 2007-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2170667A (ja) * 2000-11-30 2002-06-14 Hitachi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6791258B2 (en) 2001-06-21 2004-09-1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US7862904B2 (en) 2003-07-21 2011-01-04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KR100543003B1 (ko) 2003-09-15 2006-01-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풀칼라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611756B1 (ko) 2004-06-18 2006-08-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TW200721901A (en) 2005-11-28 2007-06-01 Univision Technology Inc Full-col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58611A1 (en) 2008-10-23
TWI343648B (en) 2011-06-11
US8143780B2 (en) 2012-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129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026915B2 (en)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4124259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246353B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US9214501B2 (en) In-cell OLED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US20140353691A1 (en) In-cell oled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with metal layer for sensing
CN103633111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KR20120077301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8878667A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KR2014008680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389978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TWI291189B (en) Electrode compositions
TW200843100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9346500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TWM461104U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觸控結構
US7701127B2 (en) Field emission backlight unit
CN110429185A (zh) 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20880626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68420A (zh) 一种显示器件
TWI281684B (en) Anode plate structure for flat panel light source of field emission
Rana et al. An extensive review 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for energy-saving and eco-friendly technology
TWI428054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325284B (en) Field e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KR2014008632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785844B (zh)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