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18752A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oogle Patent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18752A
TW200818752A TW096127980A TW96127980A TW200818752A TW 200818752 A TW200818752 A TW 200818752A TW 096127980 A TW096127980 A TW 096127980A TW 96127980 A TW96127980 A TW 96127980A TW 200818752 A TW200818752 A TW 2008187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identification message
destination device
destination
intermedi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7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60318B (en
Inventor
Michael John Beems Hart
Yue-Feng Zhou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18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8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0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03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20081875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城】 發明領域 近來對於在封包式無線電與其他通訊系統中使用多跳 5點技術有相當大的重要性,此技術之目的在於其可擴大覆 蓋範圍及增加系統容量(呑吐量)。 t先前技術;j 發明背景 在一多跳點通訊系統中,通訊信號以沿著從一來源裝 10 置經由一或更多中繼裝置至一目地裝置之通訊路徑之通訊 方向傳送。第1圖繪示一個單一單元雙跳點之無線通訊系 統’其包含一個基地臺BS(在3G通訊系統之結構下習知為 「節點-B」NB)、一中繼節點RN(亦習知為中繼mrS)、以 及一個使用者設備UE(亦習知為行動站MS或用戶站RS ;下 15面,MM/SS用來指這些UE類型)。在信號在向下鏈路(DL) 上從一基地臺經由中繼節點(RN)發射到一目的使用者設備 (UE)之情況下,基地臺包含來源站(s)而使用者設備包含目 的站(D)。在通訊信號在向上鏈路(UL)上從一目的使用者設 備(UE)經由中繼節點發射到一基地臺之情況下,使用者設 20備包含來源站而基地臺包含目的站。之後的通訊形成包括 經使用者發射的^號’用以對基地台(及對網路)識別其本身 作為網路登入程序的一部分。這與下面將闡釋之本發明特 別相關。 中繼節點是為中介裝置的一種範例,且包含一個接收 200818752 森、可操作來接收來自來源裝置之資料;以及7 可操作來發射資料或其產物至目的裝置。 " 簡單類比中繼器或數位中繼器已用為在死 -=覆盍範圍之中繼。從來源站它們可操作以不同的^射頻 -5㈣避絲源發射與中黯發射之_干擾 、 來源站沒有發射時。 ^作在 山第2a-b⑽示繼電站之多種應用。就固定的公共建設 φ ❿。’繼電站提供之覆蓋範圍可為「填人」以供行動站存 取通二網路,行動站可能在其他物體之陰影下、或即使在 10基地$之正常範圍中也無法接收來自基地臺之充分強度之 信號。圖中亦顯示「範圍擴大」,其中—中繼站在—行=站 在基地臺之正常資料發射範圍外時允許存取。顯示於第 ' 2a_b®之右上方的―個「填人」例子,係置放-個遊移的 - 中繼站來允許穿過可能高於、在於、或低於地面之一建築 15物中之覆蓋範圍。 φ 其他應用為遊移的中繼站,其用於暫時地覆蓋,提供 事件或緊急事故/災難期間的存取。第2a七圖右下方顯示之 最後一種應用提供利用位於一運載工具中之中繼來存取一 網路 中繼亦可與先進的發射技術一起使用以增強通訊系統 之增益,如下所述。 習知傳播損失、或「路徑損失」之發生罩於無線電通 訊在行經空間時之分散或失真,造成,信號強度減弱。影 響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之路徑損失的參數包括:發射器天 200818752 ’士'線而度、接收器天線愚度、載波頻率j麈塞類型(城市、近 和辰村)、形悲細節諸如高度、密度、間隔、地形(丘陵、 平坦)。發射器和接收器間之路徑損失L(dB)可模型化為:: ^ = b + l〇nl〇gd (八) ’ 5 其中d(公尺)是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距,b(db>n是路 徑損失參數,而絕對路徑損失值為/ = 1〇(々10)。 間接鏈路SI+ID上經歷的絕對路徑損失總合可能少於 _ 在直接鏈路SD上經歷的路徑損失,換句話說它可能為: L(SI)+L(IDXL(SD) ⑼ 10 冑—個傳輸鏈路分成二個(或更多)較短的傳輸節段,藉 此利祕徑損失間之非線性關係。由使时程式(A)之路^ 損失的-簡單理論分析,可以瞭解到當一個信號從一來源 - t置透過-中間裝置(例如,中繼節點)被送到到一目的裝置 > 而不是直接從來源裝置傳送到目的裝置時,可達到在總路 15徑損失上之減少(並因此改進、或者增加信號強度與資料吞 Φ 土里)。如果適度實行,多跳點通信系統,可以降低發射器 之發射功率,方便無線傳輸,從而降低干擾程度以及減少 暴露於電磁輻射。或者,可以利肖總體路徑損失之減少來 改善接收所接收信號品質而不增加傳遞信號所需整體輕 20 射發射功率。 多跳點系統適合用與多載波傳輸。在一個多載波傳輸 系統中,例如FDM(分頻多工),0FDM(正交分頻多工)或者 DMT(離散多調),一單資料流被調變到N個平行附載波上, 每一副載波信號有其本身頻率範圍。這允許將分給多個副 200818752 載波之總頻寬(在給'定時間“内傳送之資料量)藉此增加每一 資料符號的持續期間。由於每一副載波具有較低的資訊 率。每副載波有一低資訊比率,多載波系統相較於單载波 系統優勢在於對頻道引起之失真有較強的免疫力。其實現 5係藉由確保傳輪率,且因此各副載波之頻寬小於頻道之一 致頻寬。因此,在一信號副載波上經歷的頻道失真是頻率 不相關的,因此能被一個簡單的相位和振幅校正因數所校 正。因此,當系統頻寬超過頻道的一致頻寬時,在一多載 波接收器内之頻道失真校正實體之複雜度能比在一單載波 10 接收器内之對手的複雜性更低。 正交分頻多工(OFDM)是基於FDM的一種調變技術 碼。一個OFDM系統使用數學上正交之多個副載波頻率使 得副載波頻譜可由於他們相互獨立的事實重疊而沒有干 擾。OFDM系統的正交性除去對保護頻帶頻率的需要而且 15因此增加系統的頻譜的效率。OFDM以被提議及採用於許 多無線系統。最近被用於非對稱數位使用者線(ADSL)連 線、一些無線LAN應用(例如依據ΙΕΕΕ8〇2·丨丨a/g標準之wiFi 裝置)、以及(特別關於本發明)例如WiMAX(依據ΙΕΕΕ8〇2· 16 才示準)之無線MAN應用。〇fDm之應用通常伴隨頻道編碼, 2〇 種錯誤校正技術,來產生編碼正交FDM或c〇FDM。 COFDM現在廣泛地用於數為電信系統中來改良一多路徑 兄中之OFDM式系統之效能,其中頻道失真之變數可被 視為跨過頻域之副載波與時域之符號 。此系統已被傭於視 舐和音汛之廣播,例wDVB*DAB,以及某些類型之電腦 200818752 網路技術,¾:,一 在一 OFDM系統裡,N個經調變平行資料來源信號之一 區塊藉用一反離散或快速傅利葉轉換演算法(IDFT/IFFT)映 ^ 射到N個正交平行的副載波來在發射器形成一個習知為 、 5 「OFDM符號」在時域上之信號。因此,一「〇fdM符號」 是為全部N個副載波信號之補償信號。一 〇Fdm符號可以數 學式表示為:
.ej2m¥fi<t<Ts (1) 其中△/為以赫茲為單位之副載波,Ts=1/Ay是以秒為單 10位之符號時間間隔,而Cn為經調變來源信號。各方程式(1) 中其上之各來源信號被調變的副載波向量,CeCn,c=(c〇, 是為來自有限叢集之N個叢集符號之向量。在接收 器處,所接收之時域信號藉由施予離散傅利葉轉換(DF丁) 或快速傅利葉轉換(FFT)演算法而被轉換回頻域。
5 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係〇fdm之多重存取變 化。其作動係藉由分派一子集的副載波給一個別使用者。 這允許從幾個使用者同時傳輸而導致更好的頻譜效率。不 過仍然有允許雙向通訊上問題,即,在上鍵與下鍵方向 上〉又有干擾。 為了能在 习 _個節點之間進行雙向通訊,有兩種不同 習知方法用來雙工這兩種通訊鏈路(進送或下鏈及逆回 上鍵),以克服設備在同-資源媒體上不 的物理限制。第分頻雙工(咖),其涉及 9 20 200818752 同的頻帶操作兩鏈路,以不同頻帶之操作係藉由將發射媒 體再細分成兩個不同頻帶,—用於進送鏈路而另一用於逆 迴鏈路通迅。第二種為分時雙工(TDD),其涉及用相同的頻 帶存取這兩個鏈路,但再進—步細分麵媒體的時間,使 得只有進送或逆_路在任-時間點细舰。兩種方式 (tdd&fdd)有其㈣優勢,且都是常用於單馳有線和無 線通訊系統的技術。例如IEEE8G2._準包含阳帥tdd 模式。麵標準802.16_2004「固定廣播無線存取系統之空 氣干擾」在本文中併供參考。 1〇 纟一單跳點通訊系統中,通訊直接發生於-MS/SS及 BS之間,MS/SS和BS接著進行一網路登入程序。然而, 習知網路登入程序不敷在BS*MS/SS間經由一或更多中繼 站RS進行通訊之一多跳點系統使用。現今對於這種情況需 求一改良式網路登入程序。 15 明内 發明概要 本發明進一步界定於獨立項中,現在的說明參考該等 界定。較佳實施例請求項進一步之界定。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運用一種被BS*RS採用為一網 2〇 路登入私序之新的協定,來令一潛伏MS或SS登入一中繼可 用式通訊網路的通訊方法、通訊系統、中介裝置(例如,中 繼站RS)、以及一基地臺(BS)。此協定涉及解除^^可管理整 個程序之集中控制。此協定係根據現有遵循圧££8〇216標 準之網路登入程序之適應性並特別設計來針對當一 RS發射 200818752 同步化與廣播控制資訊i即:前徽和MAP)之情況。本發明亦 包含用來在BS或RS上執行此新穎協定之電腦軟體。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的較佳特徵現下將被描述,完全地藉由舉例方 5 式,參考隨附圖式,其中: 第1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 第2a-b圖顯示中繼站RS之應用; 第3圖顯示標準MS網路登入程序;以及 第4圖顯示在一 MS測距處理期間在一中繼可用式網路 10中的一RS管理程序,其具現本發明。 【實施方式】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在潛伏單跳點系統中(例如⑽2 i6_2〇Q4和 8〇2.16e-2005),已經用來支援_MS*SS登入一通訊網路之 15標準網路登入程序。然而,當網路被修改來支援一潛伏MS 或SS所不知之中繼功能時,從網路的觀點來看需求一經修 改之網路登入程序來加速及有效支援……以網路登入。 本發明提出一種協定,其欲從網路的觀點被施用為經 凋整的網路登入程序,即施用於RS*Bst。特別是其被設 20計來應用與舰膽2.16標準且由繼或⑵之觀點不需改變 &序。其亦設計來針對穿透巾料情況,其巾織網路登
入之控制會預先主宰地在以—集巾方錢行(即在辦,具 有來自RS之有限協助)。 N 第3圖、、曰示ΙΕΕΕδΟ2」6標準所述之網路登入程序,其支 200818752 援一 MS或S&解路登入一單跳點通訊系統。 - 一 * 在此,假設網路登入程序期間MS正在通訊之任—RS 已為網路所知(順便一提,本說明書中「網路」和「系統」 等用語係可交替使用)。舉例來說,RS可能在一個別的程序 5之後已完成登入至網路之程序,諸如申請人之英國專利申 请案第0616475.0號所述者,其揭露内容併供本案為參考。 亦假设,當需求網路來支援潛伏使用者時,以^或以仍會由 其觀點遵循同一網路登入程序,如第3圖所繪示。然而,rs 遵循之程序在本文定義,而BS所遵循者係由一單跳點網路 10中所遵循者經修改而來。為簡易說明,將以第1圖所繪示之 雙跳點組配為考量,僅管本發明不限於此。· 掃瞄下鏈頻道 在MS/SS掃瞄BS前綴發射之階段(注意RS在此情況中 不會發射前綴)。一旦所有潛在的前綴被檢測,MS會依據 15標準程序從可用頻道組中選擇要用哪個頻道。其接著會同 步化其接收器與發射器。 注意在此網路端不需新的操作。 獲得上鏈參數 在此階段’ MS/SS獲取包括上鏈控制資訊發射區域之 2〇位置的上鏈參數,其將被MS/SS用於下個階段。此資訊將 由MS/SS意圖連接之B^RS產生。注意在此網路端不需新 的操作。 測距&自動調整 MS/SS會發射一測距碼或測距訊息,如IEEE802· 16標準 12 200818752 …献義者,作為-種向網路識別其本身之識職訊(「測距 訊息」之用語在使用OFDM時較正禮,而「測距碼」更適 用於OFDMA,但下述中「測距碼」用來指兩者)。多跳點 - 、巾可能有—些接收11接收此發射。此碼將根據所選擇 . 5 之下鏈頻道指向較佳的接收器。 BS企圖在此階段檢測-測距碼之發射。然而,若⑽肌 所用發射功率太低,不會發生檢測。再者,若BS檢測碼但 _ 所接畅號功率太低,其會略或請求MS/SS繼續測距, 使其利用一較高發射功率來重新發射或對其發射實施一些 1〇其他調整以使得檢測結果較可靠。標準程序中,bs—成功 檢測碼且滿足Μ參數狀(❹化、賴㈣號功率等) 時,會通知MS/SS完成測距程序。河3和33接至著繼續以習 ' 知方式提醒網路登入程序。 、 現在參考第4圖,在一中繼可用式系統中,需要一些修 15改來在網路端上進行操作,如之前段落所述。隨著BS知道 • —RS存在,其不只會檢核來自一MS之直接測距碼之接收, 也會檢核RS處之測距碼檢測,在決定是否發射一測距碼相 關回應至MS時。這是本發明之第一特性。 下列二種機制任一者可用來通知在rs處接收到一 20測距碼。這些機制構成本發明更多特性: (a) RS簡單接收與發射測距碼到那上。進行時,假 設RS保證RS處之發射功率是合理的。譬如,BS處所接收之 測距碼上載波/干擾加雜訊比CINR應同於RS處所接收測距 碼上之CINR。在施用申請人之Ep申請案第〇5253783 4號之 13 200818752 卢一 發明時會自動發生這樣一種.樣況”,_該發明之揭示内容併供 本案為參考。若無法保證,則檢測能力在RS接收器不會正 確地出現。若此情況(即缺乏CINR平衡)為BS所知,這會是 , 前述EP申請案所述情況,BS可能可以藉由適當調整所觀察 5 之CINR在檢測之後校正此資訊。所接收信號強度一RSSI-可 用作CINR之替代方案。 (b) RS檢測碼而不是轉送碼,其卻轉送檢測資訊到 BS上。檢測資訊可包括但不限於,發射器所使用之碼索引 以及RS處所接收之CINR。I也可包括關於從MS接收之信號 10 之時間或頻率準確度的資訊。. (c)另可選擇地,BS通知RS—測距接受臨界(即必須 注意之CINR程度)’然後RS單純在檢測到一使用者時通知 BS。
BS —旦經由前述其中一種機制具有來自尺§之適合資 I5訊,BS接著組合相關碼檢測之中繼資訊與任何在正常上鍵 測距發射時期於BS處關於直接碼檢測之中繼資訊。注意其 可能接收來自-些中繼之中繼檢測資訊,故其實際上可具 有兩組以上要仲裁的資訊。這些中繼可來自多個與ms/ss 平行接收相同測距碼之RS。 20
一 RS 的一 RS 另可選擇地,在一多跳點組配中,多個RS可被插入 MS/SS和卿之通訊路徑。這樣—種情況中,前述程序被 調整來包括接收及/或中繼-測距碼或_資訊來自/至另 BS管理處理之程序如第4圖所示。 14 200818752 一完成测距",·剩餘現有網路登入程序由批和燃流過資一〜 料來取代選定路徑。發射路徑在上鏈與下鏈之間會變化, 特別是,下鏈上之資訊可能不需經由RS中繼,使得來自BS 之回應可被直接發射到MS。另可選擇地,可在上鏈中包括 5多個RS而在下鏈中涉及較少或不涉及rs。 綜言之,本發明定義一初始測距程序,其使得一網路 支援一潛伏MS或SS登入一中繼通訊網路。BS中僅需少數修 改來進情潛伏網路登入程序。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三種不 同在RS中繼MS檢測資訊至BS的方式,使其可能選擇必須 1〇適合系統之技術來運用(即傳訊管理、RS複雜度、BS複雜 度,協定可靠度)。 前述中,假設網路可包含一些潛伏Bs(即,遵循於現有 協定運作之基地臺)及-些中繼可用把(即,依據本發明運 作之基地$)。亦叙设一中繼可用8§可在一潛伏模式下運作 I5直到匕收到來自rS要進入網路之一請求。bs可在這樣一種 模式下運作之理由在於,當中繼無法從發射獲益時不需廣 播中繼特定資訊而節省發射資源。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以硬體、或在—或更多處理器上執 行之軟體模組、或其等之組合來實現。即,熟於此技術領 或者將瞭解-微處理斋或數位信號處理器(仍巧可用來實 現本發明實施例之-發射器之一些或所有功能。本發明亦 Y具現以-或更多裝置或設備程式(例如電腦程式及電腦 私式產品)來實現本說明所描述之部份或全部方法。這類具 現本發明之程式可儲存在電腦可讀式媒體上,或可呈現為 15 200818752 5 • 5或更多信號的形式。這類信號可為可從一網際網路網站 下載之資料信號、或可由一載波信號提供、或呈現以任何 的形式。 具現本發明之一程式亦可如前所述用來對具有適合硬 體之MS/SS增加RS之功能性。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 第2a-b圖顯示中繼站RS之應用; 第3圖顯示標準MS網路登入程序;以及 10 第4圖顯示在一MS測距處理期間在一中繼可用式網路 中的一RS管理程序,其具現本發明。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無) • 16

Claims (1)

  1. 200818752 、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用於具有一來源裝置及一目的裝置之〜 系統之發射方法,至少從該來源裝置 無線通訊 射係經由-中介裝置傳導,該來源裴 、务 5
    15
    20 ^ σϊ人 瓜配置來發射一 識別訊心以向該系統識別其本身,該 驟: 去包含下列步 置之一識別訊 收到該識別訊 在該中介裝置中,判定來自該來源装 息是否已被接收,若是,通知該目的裝置 息,以及 在該目的裝置中,在該目的裝置直接檢測任何接收 自該來源裝置之識別訊息,檢測該中介裝置是否已通知 該目的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並利用該檢測來決定是否 傳送一回應至該來源裝置。 2·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中介裝置 藉由重新發射該識別訊息至該目的裝置來通知該目的 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中介裝置 藉由發射一通知訊息至該目的裝置來通知該目的裝置 收到該識別訊息。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目的裝置 預先通知該中介裝置用於該識別訊息之一接受準則, 且該中介裝置一判定已接收到符合該準則之一識別訊 息即通知該目的裝置。 5·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目的裝置 17 200818752 <識別訊息以及該 利用一接受準則比較任何直接接收 中介裳置重新發射之該識別訊息。 ’其中該通知訊息 其中該目的裝置利 識別訊息以及來自 6·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射方法 包括該所接收識別訊息之品質資訊, 用一接受準則比較任何直接接收之 該中介裝置之該通知中的該資訊。
    15
    20 • $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若該比較 結果為沒有收到符合該接受準則之識別訊息,該目的裝 置發射一重新發射該識別訊息之請求。 8.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中任一項之發射方法,其中 呑接又準則關於該識別訊息之_載體對干涉雜訊比率 (CINR)。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中任一項之發射方法,其中 該接受準則關於該識別訊息之一接收信號強度(RSSI)。 10·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有多個該中 裝置各自疼夠接收來自該來源裝置之該識別訊息,該 方法進一步包含,在該目的裝置中,在多個檢測間仲裁 來決定如何傳送一回應至該來源裝置。 依據申凊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有多個該中 W裝置排置成該來源裝置與該目的裝置間之一多跳點 ' 該通知步驟包括通知另一中介裝置收到該識別 訊息。 12.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識別訊息 係測距碼且該該目的裝置之回應係一測距回應。 18 200818752 13.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來源裝置 係一行動端。 14.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目的裝置 係一基地臺。 5 15.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等或每一 中介裝置係一中繼站。 16.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射方法,其中該系統係一 OFDM 或 OFDMA 系統。 17· —種具有一來源裝置、一目的裝置、以及至少一中介裝 10 置之無線通訊系統,至少從該來源裝置至該目的裝置之 發射係經由一中介裝置傳導,該來源裝置被配置來發射 一識別訊息以向該系統識別其本身,其中: 該中介裝置被排置來判定來自該來源裝置之一識 別訊息是否已被接收,若是,通知該目的裝置收到該識 15 別訊息;以及 該目的裝置包括用於任何在該目的裝置直接接收 自該來源裝置之識別訊息的一檢測器,其被配置來檢測 該中介裝置是否已通知該目的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以 及包括決策裝置,其響應於該檢測裝置之一輸出來決定 20 是否傳送一回應至該來源裝置。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系統,其中該中介裝置被排 置來藉由重新發射該識別訊息到該目的裝置以通知該 目的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系統,其中該中介裝置被排 19 200818752 置來藉由發射一通知訊息到該目的裝置以通知該目的 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 20.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系統,其中該目的裝置被排 置來通知該中介裝置用於該識別訊息之一接受準則,且 5 該中介裝置被排置來在一判定已收到符合該準則之一 識別訊息即告知該目的裝置。 21· —種無線通訊系統,其包含各自被排置來發射與接收資 訊之一用戶站與一基地臺、以及插入從該用戶站至該基 地臺至少一上鏈之一或更多中繼站,該用戶站發射一測 10 距訊息來向該系統識別其本身,其中: 每一中繼站判定是否已自該用戶站或自一下游中 繼站接收一測距訊息,若是,通知該基地臺或一上游中 繼站收到該測距訊息;以及 該基地臺檢測其直接自該用戶站接收之任一測距 15 訊息,檢測任何中繼站是否已通知它收到自該用戶站開 始之一測距訊息,並使用該檢測結果來決定是否或如何 傳送一測距回應至該用戶站。 22· —種用來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之一來源裝置與一目的 裝置間幫助發射與接收資訊的一中介裝置,其中形成從 20 該來源裝置延伸至該中介裝置之一通訊路徑以及從該 中介裝置至該目的裝置之一通訊路徑,且該中介裝置 可操作來接收與處理來自該來源裝置之資訊,包括向該 系統識別該來源裝置之一識別訊息,其中: 該中介裝置被排置來判定來自該來源裝置之一識 20 200818752 別訊息是否被接收,以及若是,通知該目的袭置收到該 識別訊息。 23·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中繼裝置,其中該中介裝置 被排置來藉由重新發射該識別訊息至該目的裝置通知 5 該目的襞置收到該識別訊息。 24.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中繼裝置,其中該中介裝置 被排置來藉由發射一通知訊息至該目的裝置通知該目 的裝置收到該識別訊息。 25·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中繼裝置,其中該目的裝置 10 預先通知該中介裝置用於該識別訊息之一接受準則, 且該中介裝置一判定已接收到符合該準則之一識別訊 息即通知該目的裴置。 26· —種基地臺,其與其各自被排置來發射與接收資訊之一 用戶站及至少一中繼站一起形成一通訊系統,該用戶站 15 進一步被排置來發射一識別訊息以向該系統識別其本 身,而该中繼站進一步被排置來通知該基地臺收到此一 識別訊息,其中: 忒基地室包括檢測任一直接接收自該用戶站之識 別訊息,及隸_該巾繼站是否已通知該目的褒置收 20 到該識別訊息,以及利用該檢測裝置之結果來決定是否 傳送一回應至該用戶站之決策裝置。 27. -種儲存有-套電腦程式之電腦可讀式媒體,當該套電 腦程式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之至少-目的裝置與_中^ 裝置被執行時會實施申請專利範第H6項之任一韻 21 200818752 方法
TW096127980A 2006-09-08 2007-07-31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I36031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617756A GB2444097A (en) 2006-09-08 2006-09-08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8752A true TW200818752A (en) 2008-04-16
TWI360318B TWI360318B (en) 2012-03-11

Family

ID=3723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1700A TW201018123A (en) 2006-09-08 2007-07-31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096127980A TWI360318B (en) 2006-09-08 2007-07-31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1700A TW201018123A (en) 2006-09-08 2007-07-31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080062907A1 (zh)
EP (2) EP2150006A3 (zh)
JP (2) JP2008067385A (zh)
KR (2) KR100935284B1 (zh)
CN (2) CN101141809B (zh)
GB (1) GB2444097A (zh)
TW (2) TW20101812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11268B1 (ko) * 2008-03-27 2016-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개의 무선 통신 방식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레인징 수행 방법
EP2134116A1 (en) * 2008-06-11 2009-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identifying at least one terminal for which signals transferred between the at least one terminal and a base station have to be relayed by a relay
US8953467B2 (en) 2008-09-08 2015-02-10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transmission modes for transparent relay
US9066287B2 (en) * 2012-01-24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etup
US9794796B2 (en) 2012-06-13 2017-10-17 Qualcomm, In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plified store and forward relays
US9510271B2 (en) 2012-08-30 2016-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ddress format detection
KR20180125455A (ko) 2016-03-30 2018-11-23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기지국 및 단말 장치
JP6932287B2 (ja) * 2019-03-15 2021-09-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無線装置集約局、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パラメータ決定方法、制御回路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3530A (en) * 1991-07-26 1993-09-0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Stand alone multiple unit tracking system
US5689502A (en) * 1995-06-05 1997-11-18 Omnipoint Corporation Efficient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interleaved format and timing adjustment control
US5719868A (en) * 1995-10-05 1998-02-17 Rockwell International Dynamic distributed, multi-channel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lot assignment method for a network of nodes
US6370384B1 (en) * 1998-07-30 2002-04-09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Frequency re-use plann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wireless translating repeaters
US5969264A (en) * 1998-11-06 1999-10-19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otal and individual flow measurement of a single-or multi-phase medium
US6456845B1 (en) * 1999-12-15 2002-09-24 Tekele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bserving, analyzing and correlating multi-protocol signaling message traffic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3741919B2 (ja) 2000-02-14 2006-02-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中継器選択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1230723A (ja) * 2000-02-17 2001-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通信方法
US6701129B1 (en) * 2000-09-27 2004-03-0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Receiver based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US7031290B2 (en) * 2000-10-27 2006-04-18 L3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Code assignment algorithm for synchronous DS-CDMA links with SDMA using channel scanning
US20020094810A1 (en) * 2001-01-17 2002-07-18 Hassan Hassan I. Uplink transmission with selective ARQ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EP1288674B1 (fr) * 2001-09-03 2006-02-15 STMicroelectronics N.V.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stimation de la vitesse de déplacement d'un terminal mobile d'un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US20030119525A1 (en) * 2001-12-20 2003-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ng a mobile st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096274B1 (en) * 2002-02-12 2006-08-22 3Com Corporation Optimum frame size predictor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JP2004040568A (ja) * 2002-07-04 2004-02-05 Denso Corp 無線通信端末
JP4117170B2 (ja) * 2002-09-13 2008-07-1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浸炭用鋼材及び浸炭処理部品
US20040109428A1 (en) * 2002-12-09 2004-06-10 Srikanth Krishnamurth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traffic classes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US20040229563A1 (en) * 2003-02-14 2004-11-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indoor environment
GB0303471D0 (en) 2003-02-14 2003-03-19 Toshiba Res Europ Ltd Improv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indoor environment
CN1826780B (zh) * 2003-05-28 2010-04-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同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结构
KR20050015119A (ko) * 2003-08-04 2005-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신호 변조 장치및 방법
US7903538B2 (en) * 2003-08-06 2011-03-08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 to select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8018893B2 (en) 2003-09-03 2011-09-13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US7400856B2 (en) * 2003-09-03 2008-07-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JP4526898B2 (ja) * 2003-09-16 2010-08-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中継方法
US7366202B2 (en) * 2003-12-08 2008-04-29 Colubris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864659B2 (en) * 2004-08-02 2011-01-04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Quality control scheme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ystems
WO2006023771A2 (en) * 2004-08-18 2006-03-0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arent relaying
JP4494134B2 (ja) * 2004-09-01 2010-06-30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06043903A1 (en) * 2004-10-21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in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KR100584409B1 (ko) * 2004-12-29 2006-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기반의 셀룰러 시스템을 위한중계 통신 방법
US20060217093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wireless system and components
US7486928B2 (en) * 2005-04-14 2009-02-03 Kddi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06319676A (ja) * 2005-05-12 2006-11-2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レーム送信方法、トポロジー取得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1734666A1 (en) 2005-06-17 2006-12-20 Fujitsu Limit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54232B2 (en) * 2005-08-17 2013-10-08 App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CA2626895C (en) * 2005-11-11 2013-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lay communication
CN1964225B (zh) * 2005-11-11 2013-03-1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控制方法、中继站和基站
GB0616475D0 (en) 2006-08-18 2006-09-27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44097A (en) 2008-05-28
CN101141809B (zh) 2012-07-18
JP2010022064A (ja) 2010-01-28
KR20080023148A (ko) 2008-03-12
KR20090116674A (ko) 2009-11-11
GB0617756D0 (en) 2006-10-18
CN101715198A (zh) 2010-05-26
US20080062907A1 (en) 2008-03-13
EP2150006A3 (en) 2010-02-24
KR100966690B1 (ko) 2010-06-29
US20100046420A1 (en) 2010-02-25
KR100935284B1 (ko) 2010-01-06
TWI360318B (en) 2012-03-11
EP1898562A2 (en) 2008-03-12
CN101141809A (zh) 2008-03-12
EP2150006A2 (en) 2010-02-03
JP2008067385A (ja) 2008-03-21
TW201018123A (en) 2010-05-01
EP1898562A3 (en) 200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69722B1 (ko) 멀티-홉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타이밍 조정
TWI356645B (en) Two-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mediat
TWI424701B (zh) 通訊系統(八)
TW201028024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201018122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201210264A (en)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base station and relay station
JP2010063124A (ja)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中継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KR20110131300A (ko) 통신 시스템
KR100966690B1 (ko) 통신 시스템
TWI355161B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