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3959Y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793959Y CN2793959Y CNU2005200058672U CN200520005867U CN2793959Y CN 2793959 Y CN2793959 Y CN 2793959Y CN U2005200058672 U CNU2005200058672 U CN U2005200058672U CN 200520005867 U CN200520005867 U CN 200520005867U CN 2793959 Y CN2793959 Y CN 279395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site
- arm
- socket connector
- connector terminal
- bas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端子,可与一插入的配合器件的插接脚接触;其包括一本体,及自该本体相对两侧延伸的第一与第二臂部。该本体包括一基部,及一自基部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第一臂部包括一自基部一侧垂直弯折的第一后臂部、自第一后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前臂部,及自第一前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掌部。第一掌部又包括一第一引导部,及自第一引导部光滑收缩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对称的,第二臂部延伸有第二后臂部、第二前臂部,及包括相应第二引导部及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掌部。第三接触部自基部向靠近第一与第二接触部侧弯折延伸,与基部所在平面之间存在一弹性位移。本实用新型具有电连接稳定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5,860,838号公开一种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的端子。如图1所示,该插座连接器的端子7包括一第一接触部70、第二接触部71,及一第三接触部72。该第三接触部72包括一基部720,及自基部720一端延伸的配合端部721,该配合端部721可插入一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相应通孔内,而实现插座连接器端子7与该电路板间的电连接。第一接触部70与第二接触部71位于第三接触部72的相对两侧,分别包括一自基部720延伸配合端部721一端的相对两侧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一、第二后臂701、711,自该第一、第二后臂701、711大致垂直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第二前臂702、712,及自该第一、第二前臂702、712延伸至略低于基部720的顶端(即配合端部721的相对端)的第一、第二掌部703、713。第一掌部703与第二掌部713由外侧向内侧倾斜,且末端相向前凸弯折,从而在两掌部703、713外端之间形成宽阔的引导空间73,而在内端至基部720之间形成狭窄的定位空间74(如图2a-2c所示)。
如图2a-2b所示,插入的配合器件的插接脚8先进入宽敞的引导空间73,此时其不会与该插座连接器端子7产生任何接触,而后在驱动元件(未图示)的驱动下平行移动至定位空间74为两掌部703、713所夹持接触,从而实现插接脚的零插入力插入。如图2c,为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该插入的配合器件的插接脚8还可进一步平移与第三接触部72接触。然而由于第三接触部72呈笔直板状,且实际应用时抵靠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内壁,因而与插接脚8接触时所能产生的弹性形变非常有限,难以达到有效的接触效果。
鉴于上述描述,现有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并没有达到有效提高电连接稳定性的目的,仍需作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端子,该插座连接器端子的具有第三接触部,该第三接触部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之间具有足够的弹性形变空间,在与一插入的插接脚接触时能产生足够的弹性压力,从而保证与该插接脚的稳定电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端子,可与一插入的配合器件的插接脚接触;其包括一本体,及自该本体相对两侧延伸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该第一臂部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二臂部包括一第二接触部,该本体包括一基部,及一自基部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该第三接触部是自该基部向靠近第一与第二接触部侧弯折延伸,其与该基部所在平面之间存在一弹性位移。该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可共同夹持并接触该插入的插接脚。
该第一臂部包括一自基部上大致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一后臂部、一自该第一后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前臂部,及自该第一前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掌部。对称的,第二臂部依次延伸有相应的一第二后臂部、一第二前臂部,及一第二掌部。该第一前臂部与第二前臂部在延伸过程中逐渐远离。该第一掌部包括一自该第一前臂部延伸的第一引导部,及自该第一引导部光滑向内收缩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对称的,第二掌部还包括相应的第二引导部及第二接触部。如此在该第一与第二引导部之间形成一宽阔的引导空间,该引导空间的最小宽度大于插入的插接脚直径,可实现该插接脚的零插入力插入。另外该插座连接器端子还包括一自基部另一端垂直弯折延伸的焊接部,以焊接至一相应的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插座连接器端子的该第三接触部缺少弹性形变空间,以致所能产生的弹性形变不足以提供稳定接触所需的压力;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接触部藉由与基部平面间预留的弹性位移,可提供足够的弹性形变空间,从而提供足够的接触压力。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端子能提供与插接脚的真正的三点接触,具有非常稳定的电连接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现有插座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2a-2c是一配合器件的插接脚插入图1中插座连接器端子时的示意图;
图3是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插座连接器端子收容于一相应端子收容槽中的俯视图;
图5是图3中插座连接器端子的左视图;
图6是图3中插座连接器端子的前视图;
图7是一使用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端子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端子的一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端子1具有一本体2,一自该本体2一端垂直弯折的焊接部3,及自该本体2相对两侧大致同向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4与第二臂部4′。该插座连接器端子1可收容于插座连接器5(见图7)的相应的端子收容槽50中,与插入的器件的相应插接脚(未图示)接触,而实现该器件与一电路板(未图示)间的电连接。
根据图3-5,该本体2包括一与焊接部3连接的基部20,一自基部20另一端弯折延伸的第三接触部21。该基部20两端的两侧各水平延伸有一凸部200,当该插座连接器端子1收容于端子收容槽50中时,基部20紧贴端子收容槽50槽壁,而其上的凸部200则与端子收容槽50槽壁干涉接触,以将整个插座连接器端子1固持定位于端子收容槽50内。第三接触部21可与插入的相应插接脚接触,其是先偏离基部20延伸方向向靠近两臂部4、4′侧延伸一段,再平行于基部20延伸。如此,该第三接触部21的自由端与基部20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弹性位移d。
焊接部3与两臂部4、4′是位于本体2的同侧,其可焊接至电路板上的相应位置,以建立该插座连接器端子1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气连接。
请同时参考图3-6,各臂部4、4′大致与第三接触部21同高。其中第一臂部4分别具有一自基部20一侧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一后臂部41,一自该第一后臂部41向靠近第三接触部21的一端延伸的第一前臂部42,及一自该第一前臂部42向靠近第三接触部21的一端延伸的第一掌部43。相应的,第二臂部4′自基部20另一侧与第一臂部4对称的延伸有一第二后臂部41′、第二前臂部42′及第二掌部43′。如图5,第一与第二前臂部42、42′在侧视方向是平行于基部20向靠近第三接触部21一端延伸的;然为取得更好的零插入效果,两者在延伸过程中逐渐远离,即如图6中所示呈一倒八字形向外侧扩张延伸。各掌部43、43′大致平行于对应的后臂部41、41′,具有一与相应前臂部42、42’连接的第一引导部430与第二引导部430′,及由各引导部430、430′光滑向内收缩而延伸向第三接触部21的一第一接触部431与第二接触部431′。如图3、4所示,因两前臂42、42′向外扩张延伸,因而两掌部43、43′外端于两引导部430、430′间形成一宽大的引导空间44;内端则因收缩而在第一接触部431与第二接触部431′之间形成一窄的夹持空间45,两空间在俯视方向观察时呈八字形连通。
当配合的器件的插接脚插入插座连接器5中时,其首先进入该插座连接器端子1的引导空间44,然后在驱动组件(未图示)的驱动下沿掌部43的光滑曲面由引导空间44移入夹持空间45,先与第一与第二接触部431、431′接触,最终推进至与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431、431’、21同时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电气连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端子1设有第三接触部21,该第三接触部21与基部20之间存在一弹性位移。由于基部20是紧贴端子收容槽50槽壁,因而第三接触部21自由端与端子收容槽50壁之间亦存在一弹性位移d。当插接脚推进至抵靠第三接触部21时,该第三接触部21可产生相应的足够弹性形变,进一步的与该插入的插接脚紧密接触。较现有技术的插座连接器端子仅有两个接触部,或虽有三个接触部然第三接触部根本无法产生弹性形变,本实用新型具有稳固电连接的优点。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精神,该第三接触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型式,其在延伸过程中可作任意弯折或变化,如:始终倾斜延伸、多次弯折、于其上设置凸点等由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插座连接器端子,用于与一插入的配合器件的插接脚接触;其包括一本体,及自该本体相对两侧延伸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该第一臂部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二臂部包括一第二接触部;本体包括一基部,及一自基部一端延伸的第三接触部;该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用于共同夹持并接触该插入的插接脚;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接触部是自该基部向靠近第一与第二接触部侧弯折延伸,其与该基部所在平面之间存在一弹性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臂部包括一自基部上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一后臂部、一自该第一后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前臂部,及自该第一前臂部靠近第三接触部的一端侧延伸的第一掌部;第二臂部依次延伸有对称于该第一后臂部的一第二后臂部、对称于该第一前臂部的一第二前臂部,及对称于该第一掌部的一第二掌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前臂部与第二前臂部是在延伸过程中逐渐远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掌部包括一自该第一前臂部延伸的第一引导部,及自该第一引导部光滑向内收缩延伸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掌部还包括对称于该第一引导部的第二引导部及对称于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第二引导部之间为一宽阔的引导空间,该宽阔的引导空间的最小宽度大于插入的插接脚直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插座连接器端子还包括一自基部另一端垂直弯折延伸的焊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形成一夹持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5200058672U CN2793959Y (zh) | 2005-03-11 | 2005-03-11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5200058672U CN2793959Y (zh) | 2005-03-11 | 2005-03-11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793959Y true CN2793959Y (zh) | 2006-07-05 |
Family
ID=3682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5200058672U Expired - Lifetime CN2793959Y (zh) | 2005-03-11 | 2005-03-11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793959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66151A (zh) * | 2018-07-10 | 2018-12-21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2290254A (zh) * | 2018-10-05 | 2021-01-29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
2005
- 2005-03-11 CN CNU2005200058672U patent/CN279395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66151A (zh) * | 2018-07-10 | 2018-12-21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066151B (zh) * | 2018-07-10 | 2020-06-09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2290254A (zh) * | 2018-10-05 | 2021-01-29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US11342693B2 (en) | 2018-10-05 | 2022-05-24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90959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2190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8685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728035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793959Y (zh)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
CN287485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47496Y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539301Y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710195Y (zh)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
CN2826741Y (zh) | 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 | |
CN209344364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CN2809936Y (zh) | 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 | |
CN1877916A (zh) |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 |
CN1917292A (zh) |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 |
CN2821906Y (zh) | 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 | |
CN280051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612108Y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096248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596587Y (zh) | 插座电连接器结构 | |
CN109510013A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CN2682612Y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 |
CN2554818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484662Y (zh)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
CN2501198Y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523047Y (zh) | 插座连接器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31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