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65307Y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65307Y
CN2765307Y CN 200420077125 CN200420077125U CN2765307Y CN 2765307 Y CN2765307 Y CN 2765307Y CN 200420077125 CN200420077125 CN 200420077125 CN 200420077125 U CN200420077125 U CN 200420077125U CN 2765307 Y CN2765307 Y CN 276530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arm
press
key structure
depressed part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7712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季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2007712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6530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6530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6530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底座、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第一支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轴杆,第一端连接于键帽,第二端连接于底座,轴杆位于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突出部。第二支臂具有一第三端、一第四端及一容置空间,第三端连接键帽,第四端连接该底座,容置空间位于第三端及第四端之间,且定义一底平面及一凹陷部。当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连接时,轴杆容置于容置空间中而转动,突出部抵接凹陷部。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剪刀式结构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键盘是用以输入文字/数字或指令给计算机系统最为普遍应用的工具。为了平衡使用者按在每一个按键上的施力,使得即使施力是在按键的侧边或侧端,都能够将施力平均地分布在整个按键面上,让使用者容易操作按键,在按键内及键帽下,一般会设计一种剪刀式结构。
如图1所示,典型的剪刀式结构包括一第一支臂101及一第二支臂102。第一支臂101的两外侧分别具有两轴杆103,而第二支臂102的两内侧则分别具有两盲孔104。第一支臂101上的两轴杆103可分别安置于第二支臂102的两盲孔104内而转动,以形成一剪刀式结构。对于空间有严格限制要求的便携式装置的键盘,例如超薄型笔记型计算机,按键高度不能太高,因此设计者必须于此结构中将第二支臂102的厚度d1缩小,以符合所需要的按键高度。然而缩小厚度d1将使得第二支臂102的强度减弱,也就是说当使用者有意拆装键帽(未显示)时,向上施力拉拔键帽(未显示),将不仅使两轴杆103与两盲孔104脱开,也使得第二支臂102损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另一现有技术的按键结构中,如图2所示,第二支臂202的两内侧设计为一对楔形部204,两者构成一容置空间206。当第一支臂201与第二支臂202连接,使轴杆203容置于容置空间206中,轴杆203可于容置空间206中转动,形成剪刀式结构(未显示)。然而,形成剪刀式结构(未显示)时,此对楔形部204分别在轴杆203的对角位置,轴杆203分别与此对楔形部204间的距离不一致,使得于轴杆203转动时易晃动。此外,在此设计中轴杆203的尺寸较大,造成轴杆203在容置空间206中转动时产生的轴转动力矩变大,引起转动不顺畅。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有必要提供一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更佳的按键与键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解决在按键高度降低时按键易于晃动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底座;一第一支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轴杆,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底座,所述轴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突出部;及一第二支臂,具有一第三端、一第四端及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底座,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之间,且定义一底平面及一凹陷部;其中,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所述轴杆容纳于所述容置空间中而转动,所述突出部抵接所述凹陷部。
优选地,所述容置空间为一盲孔。
优选地,所述容置空间由多个楔形部构成。
优选地,所述多个楔形部具有相对的曲面。
优选地,所述凹陷部为一曲形凹陷。
优选地,所述凹陷部为一圆柱形凹陷。
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为一锥体。
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为一圆柱。
优选地,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平面的中心。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现有技术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现有技术的另一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的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4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楔形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C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剪刀式结构的剖面图;
图5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透视图;
图5B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剪刀式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按键结构
200、33剪刀式结构
36键帽
39底座
101、201、34、51第一支臂
340第一端
342第二端
103、203、344、514轴杆
3445、5142突出部
102、202、35、52第二支臂
350第三端
352第四端
204、354楔形部
206、356容置空间
3542曲面
3562、5242底平面
3564、5244凹陷部
104、524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下列描述并配合图3至图5B的图标。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按键结构30包括一剪刀式结构33、一键帽36及一底座39。键帽36设于底座39之上且剪刀式结构33设置于键帽36与底座39之间。剪刀式结构33具有一第一支臂34及一第二支臂35,其中第一支臂34的第一端340连接键帽36,第一支臂34的第二端342连接底座39;第二支臂35的第三端350连接键帽36,第二支臂35的第四端352连接底座39。第一支臂34与第二支臂35与键帽36及底座39的连接方式可能是枢接或滑动地连接。第一端340与第三端350分别与键帽36枢接,第二端342与底座39滑动地连接,而第四端352与底座39枢接。可为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所能轻易了解的是当按键装置30被使用者操作时,剪刀式结构33通过此二支臂34、35的相互转动而运动,而实现使键帽36相对底座39作上下升降运动的目的。
现在详细讨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按键结构中剪刀式结构,剪刀式结构可由第一支臂34及第二支臂35组装而成。参考图4A,第一支臂34的两外侧具有轴杆344,两轴杆344皆位于第一端340及第二端342间的中线位置,在此仅标示其中之一。轴杆344具有突出部3445。此处的突出部3445为一圆柱,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突出部3445亦可为一锥体或其它适当的形体,不限于在此所揭示的圆柱一种。
第二支臂35的两内侧具有两对的楔形部354,皆位于第三端350及第四端352间的中线位置,在此仅标示其中的一对(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支臂35可包括多个楔形部354,不以两个为限,楔形部354定义出一容置空间356,当第一支臂34与第二支臂35结合形成剪刀式结构33时,则轴杆344可容纳于容置空间356。图4B为此楔形部354的局部放大图,此对楔形部354具有一对相对的曲面3542。参考图4A、4B,当轴杆344可容纳于容置空间356时,则轴杆344位在该对相对的曲面3542之间。为使轴杆344转动顺畅,因此曲面3542的形状及大小相对应于轴杆344的形体及大小而改变。藉此楔形部354的设计不仅限制轴杆344的径向移动,且由于楔形部354仅位于轴杆344的对角位置,因此符合缩小按键结构的高度的需求。
另外,容置空间356定义一底平面3562,底平面3562具有一凹陷部3564。参见图4C,图4C为沿剪刀式结构33的两轴杆344(即图3中虚线I-I’)的剖面图。如图3中所示,当由于使用者操作按键结构30,第一支臂34及第二支臂35转动运动时,图4C的突出部3445与凹陷部3564抵接,凹陷部3564支撑突出部3445,因此限制突出部3445的径向移动,使得轴杆344转动顺畅且按键结构30不易晃动。再者,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底平面3562具有凹陷部3564,凹陷部3564的面积小于底平面3562的面积,使得轴杆344于转动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突出部3445与凹陷部3564产生的摩擦力较小,因此转动时将较为顺畅。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突出部3445与凹陷部3564接触的面积与凹陷部3564的面积大致地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凹陷部3564为圆柱曲面,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由于凹陷部3564相对应于突出部3445,因此凹陷部3564的设计随突出部3445的形体及大小而不同,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突出部3445可为一锥体,或其它适当的形体。
参见图5A,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具有第一支臂51及第二支臂52,第二支臂52的两内侧具有两盲孔524,用以容纳第一支臂51的两轴杆514,轴杆514于盲孔524中转动时,其径向运动被限制。图5B为第一支臂51及第二支臂52组装后延轴杆514轴向的剖面图,盲孔524定义一底平面5242,于底平面5242的中心位置具有一凹陷部5244,用以于轴体514转动时支撑突出部5142,并限制突出部5142的移动。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5142为一锥体,与凹陷部5244的接触为点接触,因此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凹陷部5244的面积小于底平面5242的面积,使得轴杆514于转动时突出部5142与凹陷部5244产生的摩擦力将比现有技术小,因此转动时将较为顺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底座、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第一支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轴杆,其中第一端连接于键帽,第二端连接于底座,轴杆位于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突出部。第二支臂具有一第三端、一第四端及一容置空间,其中第三端连接键帽,第四端连接该底座,容置空间位于第三端及第四端之间,且定义一底平面及一凹陷部。当连接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时,轴杆容置于容置空间中而转动,突出部抵接凹陷部。
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将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所提供的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优点。在此需了解的是附图及详细说明仅作说明而非限定,并且并非要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类型及范例。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饰、变化、重新排列、取代、替换、设计选择及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还包括以上所述的修饰、变化、重新排列、取代、替换、设计选择及实施例。

Claims (9)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结构包括:
一键帽;
一底座;
一第一支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轴杆,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底座,所述轴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突出部;以及
一第二支臂,具有一第三端、一第四端及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键帽,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底座,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之间,且定义一底平面及一凹陷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二支臂连接,所述轴杆容纳于所述容置空间中而转动,所述突出部抵接所述凹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为一盲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由多个楔形部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楔形部具有相对的曲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一曲形凹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一圆柱形凹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为一锥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为一圆柱。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底平面的中心。
CN 200420077125 2004-08-10 2004-08-10 按键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76530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77125 CN2765307Y (zh) 2004-08-10 2004-08-10 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77125 CN2765307Y (zh) 2004-08-10 2004-08-10 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65307Y true CN2765307Y (zh) 2006-03-15

Family

ID=36168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77125 Expired - Lifetime CN2765307Y (zh) 2004-08-10 2004-08-10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6530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6293A (zh) * 2017-07-12 2019-01-2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6293A (zh) * 2017-07-12 2019-01-2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6856C (zh) 滑动式多方向输入键
CN100342467C (zh) 两段动作开关
CN1725403A (zh) 电子设备的控制按钮的支承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101957C (zh) 键盘装置
CN2765307Y (zh) 按键结构
CN1200441C (zh) 开关装置
CN2423647Y (zh) 按键开关装置
CN114001085A (zh) 一种用于柔性屏折叠的转动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775734Y (zh) 输入装置
CN1490835A (zh) 按压开关和多方向输入装置
CN2783509Y (zh) 键盘的剪式支架
CN1497772A (zh) 可动式天线及具备该天线的电子设备
CN1797287A (zh)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的旋转按键式输入装置
CN200972839Y (zh) 摇摆按键结构
CN1453689A (zh) 可升降式按键及包含此按键的键盘
CN2824263Y (zh) 按键结构
CN1188881C (zh) 按键装置
CN1885464A (zh) 操纵杆控制器
CN2669550Y (zh) 面板枢钮器
CN2876418Y (zh) 转轴装置
CN2696026Y (zh) 电子数据处理器的卡扣结构
CN2749038Y (zh) 笔记型计算机按键
CN2604724Y (zh) 双旋转轴的铰链结构以及具有此铰链结构的笔记本电脑
CN100530469C (zh) 按键及包含该按键的输入装置
CN1538474A (zh) 键开关装置和具有这种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81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