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92867Y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592867Y CN2592867Y CN 03214578 CN03214578U CN2592867Y CN 2592867 Y CN2592867 Y CN 2592867Y CN 03214578 CN03214578 CN 03214578 CN 03214578 U CN03214578 U CN 03214578U CN 2592867 Y CN2592867 Y CN 259286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injection
- jar
- pump
- bacterium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适用于石油工业用微生物驱油的油藏及区块。本实用新型具有配料设施、射流泵、菌液生产罐和注入泵,将上述设备用管线与注水站的配水体系连接。利用注水站建站,减少了车辆运输费用。避免了再建加热系统和灭菌系统,利用了油田水的天然能量,建设成本低。而且现场生产、注入的操作管理简便,降低了项目的运行成本,驱油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业的采油设备,特别是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适用于用微生物驱油的油藏及区块。
技术背景
通过石油地质勘探发现一个油藏,在油藏开发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弹性能量开采,也称一次采油。由于油藏埋藏于地层深处,储集了天然地层能量,当钻井打开这些油藏时,这些天然能量就能使油藏中的流体自行喷发至地面。第二阶段,注水开发,也称二次采油。随着第一阶段开发的进行,地下天然能量会逐渐消耗,直到地下能量不足以将油藏流体举升到地面,这时就需要向油藏补充能量,以继续开采地下原油。通过注水井向油藏注水是一种常用的油藏能量补充方式。第三阶段,三次采油。由于油水粘度比较大,水的流动性好于原油,注入的水往往容易突破地下原油的粘滞阻力和多孔介质的毛细管力而直接推进到油井,致使油井含水上升。所以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采油井的含水率会越来越高,直到水流不能把油藏内的原油带到地面而全部产水。然而,油藏环境中仍残留有大量的原油尚未被开采出来,这就需要采取别的措施进行采油。目前,石油工程师们研究了多种三次采油工艺措施,比如聚合物驱油技术、化学活性剂驱油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泡沫驱油技术、蒸汽驱油技术、火烧油层等,这些三次采油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保的三次采油技术,所用微生物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胞杆菌(Bacillu5)、微球菌(Micrococcus)、棒杆菌(Corynebacterium)、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节杆菌(Arthrobacter)、梭菌(Clostridium)、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es)、热厌氧菌(Thermoanaerobacter)等,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微生物采油技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油气采收率技术>>,1996,3(1):14-22页详细介绍的“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筛选适应油藏环境的细菌,通过注水系统注入油藏,在油藏环境中生长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等物质,降低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水驱效率,达到提高油藏最终采油率的目的。相对于聚合物驱油等技术来说,微生物驱油技术的优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它采用的是一种生物制剂,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环保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微生物驱油技术成本低廉,菌液的单位价格已经低于其它化学制剂的价格。同时由于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注入工艺简单,不需要大型的注入流程,所以在技术实施的运行费用方面也远远低于其它三次采油技术。传统的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首先筛选微生物,然后在室内发酵罐中生产一定量的菌液,由罐车运送到现场,再注入地下油藏。由于室内发酵罐生产的局限性,注入的细菌量相对于油藏孔隙体积来说是少量的,细菌只能在油藏小范围内起作用,远远不能满足地下庞大油藏孔隙体积的需要。而且运输工作量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项技术的应用规模扩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与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克服传统的微生物驱油技术注入量少、微生物只能局部起作用和运输费用高的不足。使该技术能大幅提高注入的细菌量,从而提高微生物驱油现场效果,又大大减少了运输车辆费用,从而进一步降低工艺运行成本。
本技术解决方案可达上述目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具有配料设施、传输泵、射流泵、菌液生产罐和注入泵,将上述设备用管线与注水站配水间的配水体系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微生物驱油生产技术相比有显著的效果,首先是以现场油田的注入污水为发酵载体,利用现场油田注入水的热量进行现场细菌末级放大培养。由于油田注入水一般都是采油井从油藏内采出的油水混合液经地面流程处理分离而来,具备了一定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刚好利用这些热量而不需要另建加热系统。另外,作为大规模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应用来说,注入的菌液的纯度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本发明实用新型不需要另建生产流程的灭菌系统,为现场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本发明的工艺技术视设计能力,每轮次可向油藏注入菌液300m3左右,是传统微生物驱油工艺技术注入菌液的数倍或数十倍,从而提高驱油效果。同时,在矿场利用注水站建站,避免动用大型罐车减少了车辆运输费用。现场建站避免了再建加热系统和灭菌系统,利用了油田水的天然能量,建设成本低。而且现场生产、注入操作管理简便,降低了项目的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参见附图,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具有配料设施1,可以是大罐或配料池,传输泵2、射流泵3、菌液生产罐4和注入泵5,将上述设备用管线与注水站配水间6的配水体系连接。本生产、注入装置与配水体系的连接分为生产罐污水注入管路、配料污水注入管路、菌液生产循环管路和菌液注入管路,各管路均与配水间6连通,又各有阀门控制。生产罐污水注入管路由配水间6的前端污水管线与生产罐4连通;配料污水注入管路由配水间6的污水管线与配料设施1连通;菌液生产循环管路由传输泵2、射流泵3、生产罐4等组成,由管线将配料设施1与传输泵2、射流泵3、生产罐4连通,通过管线和控制阀门使传输泵2、射流泵3和生产罐4之间形成循环,在传输泵2和射流泵3之间以及循环管路的起点和末端均设控制阀门。生产罐4是单个或多个,多个使用时,使其串联或并联,图示为串联方式,由菌液生产循环管路末端的生产罐联接废水池7并设控制阀门。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不设废水池7,直接将废水排入水沟或许可排放的场所。生产罐4并联时,每个生产罐4的出口安装一个阀门,再用一根管线将这些生产罐联起来。生产罐4可以是原注水站的储水罐或者是新增水罐,在罐体外设计保温层。菌液注入管路由控制阀门和注入泵5组成,控制阀门设在注入泵5与菌液生产循环管路之间,该菌液注入管路连接于传输泵2和射流泵3之间控制阀门的前端管线上。在生产前,由罐车从菌站将种子菌液运输到现场装有本装置的注水站。将注入污水引入现场生产装置,将一定量的培养基物质在配料设施1溶解后由传输泵2送入各生产罐4。将罐车中的种子菌液再通过配料设施1和传输泵2接种到各生产罐4,通过射流泵3循环,起到搅拌作用,同时补充细菌生长所需的氧气。现场定期检测细菌生长情况,视温度情况而定,2-3天或数天后,菌液密度可达到107个/ml左右,这时就可由注入泵5通过配水间6注入到油藏中去。
实施例:
在油田选择一块因地面条件和油藏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其它三次采油技术又远离菌液生产基地的区块,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如果所有的菌液都从生产基地车运到现场,运输量很大,因此在现场生产菌液,应用现场注入的污水进行最后一级菌液现场放样生产,这样运输到现场1方m3菌液可经过现场设计的放样能力获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菌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正常注水时,注水干线8的水直接进入配水间6,分配到各注水井9。菌液现场放大生产时,在配料设施1中加入菌液生产的培养基,将注水干线的油田注入水引入,通过传输泵2送入各生产罐4。将室内车间生产好的种子菌液用罐车送到现场,放入配料设施1中,由传输泵2送入各生产罐4,完成接种。由射流泵3将接种好的生产罐液体进行不断循环,由于生产罐4罐体外的保温层,在2-3天或数天时间内基本能够保持温度,接入的菌种在不断生长繁殖。由于接入大量菌种,接入的菌种在培养系统中形成优势菌群,可抑制杂菌的大量繁殖。视温度情况,生产装置循环2-3天后检测菌液密度,当菌液密度达到107个/m1左右时,启动注入泵5将生产好的菌液通过配水间6注入到目的井。用该系统可多次、反复生产和注入,由于注入地层大量菌液驱油效果显著。
Claims (5)
1、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其特征是本装置具有配料设施(1)、传输泵(2)、射流泵(3)、菌液生产罐(4)和注入泵(5),将上述设备用管线与注水站配水间(6)的配水体系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其特征是本生产、注入装置与配水体系的连接分为生产罐污水注入管路、配料污水注入管路、菌液生产循环管路和菌液注入管路,各管路均与配水间(6)连通,又各有阀门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其特征是生产罐污水注入管路由配水间(6)的前端污水管线与生产罐(4)连通;配料污水注入管路由配水间(6)的污水管线与配料设施(1)连通;菌液生产循环管路由传输泵(2)、射流泵(3)、生产罐(4)等组成,由管线将配料设施(1)与传输泵(2)、射流泵(3)、生产罐(4)连通,并使传输泵(2)、射流泵(3)和生产罐(4)之间形成循环,在传输泵(2)和射流泵(3)之间以及循环管路的起点和末端均设控制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其特征是生产罐(4)是单个或多个,多个使用时,使其串联或并联,由菌液生产循环管路末端的罐设控制阀门,与废水池(7)联接或者直接排放;生产罐(4)是原注水站的储水罐或者是新增水罐,罐体外设计保温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菌液注入管路由控制阀门和注入泵(5)组成,控制阀门设在注入泵(5)与菌液生产循环管路之间,该菌液注入管路连接于传输泵(2)和射流泵(3)之间控制阀门的前端管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14578 CN2592867Y (zh) | 2003-01-08 | 2003-01-08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214578 CN2592867Y (zh) | 2003-01-08 | 2003-01-08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592867Y true CN2592867Y (zh) | 2003-12-17 |
Family
ID=33754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21457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92867Y (zh) | 2003-01-08 | 2003-01-08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592867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50625A (zh) * | 2023-09-19 | 2023-10-27 | 克拉玛依市新易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微生物冷位开采方法和微生物循环注采系统 |
-
2003
- 2003-01-08 CN CN 03214578 patent/CN259286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50625A (zh) * | 2023-09-19 | 2023-10-27 | 克拉玛依市新易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微生物冷位开采方法和微生物循环注采系统 |
CN116950625B (zh) * | 2023-09-19 | 2023-12-26 | 克拉玛依市新易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微生物冷位开采方法和微生物循环注采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elyaev et al. | Use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biotechnolo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 | |
US20040033557A1 (en) | Method of generating and recovering gas from subsurface formations of coal, carbonaceous shale and organic-rich shales | |
CN105003237A (zh) | 地热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与co2废气回注处理一体化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2116143B (zh) | 聚合物驱后油藏本源微生物采油方法 | |
Bryant | Potential uses of microorganisms in petroleum recovery technology | |
US6409650B2 (en) | Method for biosolid disposal and methane generation | |
CN102852497B (zh) | 一种低渗透油田复合微生物采油方法 | |
WO2008041990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timulating biogenic 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in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 |
CN104653148A (zh) | 废弃油井井群改造综合利用方法 | |
AU2002213006A1 (en) | Method for biosolid disposal and methane generation | |
CN103154430A (zh) | 使用井液注入处理地下位点期间的流体流控制 | |
Tanner et al. | Microbi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eservoirs | |
Bhupathiraju et al. | Pretest studies for a microbi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field pilot in a hypersaline oil reservoir | |
CN111537282A (zh) | 基于气驱原理的地下水单管脉冲分层采样装置 | |
US20030135083A1 (en) | Method for biosolid disposal and methane generation | |
CN1431383A (zh)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工艺及装置 | |
Jenneman | The potential for in-situ microbial applications | |
EP1251912B1 (en) | Method for biosolid disposal and methane generation | |
Harpaz |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 by means of wells in Israel | |
CN2592867Y (zh) | 微生物驱油的现场生产注入装置 | |
CN204729075U (zh) | 一种石油热采系统 | |
CN105567204A (zh) | 一种利用微生物菌群提高白云岩储层中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 |
Lazar et al. | Ch. F-2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ome Recent MEOR Field Trials in Romania | |
CN212300998U (zh) | 基于气驱原理的地下水单管脉冲分层采样装置 | |
Stephens et al. |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icroflora indigenous to and present in oil-bearing formations to selectively plug the more porous zones thereby increasing oil recovery during waterflooding, Class 1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