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82676Y -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 Google Patents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582676Y
CN2582676Y CN 02281837 CN02281837U CN2582676Y CN 2582676 Y CN2582676 Y CN 2582676Y CN 02281837 CN02281837 CN 02281837 CN 02281837 U CN02281837 U CN 02281837U CN 2582676 Y CN2582676 Y CN 258267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rotary body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ron core
low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28183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秀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228183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58267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58267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58267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包括球形壳体、回转环、旋转体,该球形壳体是由上、下壳体接合而成的中空体;上、下壳体的接合面周缘,分别设有对应的多个凸弧面;回转环及旋转体在中心轴周边的空间,设有一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该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包括至少二个转子构件,二个定子构件相对于转子构件而固设在回转环上;转子构件是在壳体内设有线圈及铁心,且铁心底面设有第一磁铁,第一磁铁底面设有第一导磁金属板,线圈连接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固定在壳体上而构成一模组化形态;定子构件相对于铁心设有第二磁铁,第二磁铁外侧设有第二导磁金属板。本实用新型具有自行发电的功效,微型发电模组不妨碍腕力球内部的运转,且不存在环保问题。

Description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背景技术
腕力球为兼具运动及乐趣的健身器材,其结构如图1A、1B所示,包括:
一球形壳体1,是由上、下壳体11、12利用高频熔接组成的中空体,其中,上壳体11顶面设有圆形口111;
一回转环2,是置于下壳体12的顶部内侧支承面121上,并可在支承面121上回转,其两侧设有枢接孔21;
一旋转体3,其中心轴31两端分别枢设于前述回转体2的枢接孔21,使其容置于上、下壳体11、12内部,且其表缘面中央设有凹环沟32,在凹环沟32上设有凹孔321。
如图2A、2B、2C所示,其使用方式是将一状似鞋带的绳索4的一端嵌入凹孔321,然后将绳索4卷绕在凹环沟32上,再将绳索4拉出,则旋转体3即以中心轴31为转轴,在回转环2内旋转。
又,如图3所示,用手掌握住球形壳体1转动,则其内部的旋转体3除了沿凹环沟32的方向旋转外,同时又随回转环2在球形壳体1内,沿着接合面13的方向回转,亦即该旋转体3会在球形壳体1内形成旋转+回转,犹如自转+公转一般,而两种不同方向的转动力,会形成一种惯性扭转力,所以,当手腕控制球体动作时,该球体会对手腕产生一扭转力,非常奇妙,不仅可训练腕力,并具有一种玩具般的乐趣。
上述现有腕力球自问世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缺乏变化与改进,以致于渐渐失去吸引力。于是,有业者尝试将壳体设成透明状,并在旋转体3上装设发光二极管等发光体,使其在使用时,可发出回转的弦光,但,发光体必须有电池供给电力,但在旋转体3内装设电池,存在下述二种缺点:
1、由于小电池的电能有限,电力极易耗竭,在使用数小时后电能就会耗尽,而无法再发出亮光,且该上、下壳体11、12为安全起见,在出厂前是利用高频熔接接合成,故无法打开更换电池。以致于发光时效仅限于刚开始使用的一段时间,所以常遭致消费者的投诉,认为有欺瞒之嫌。
2、电池会造成环境污染,故有些国家装设电池的腕力球,必须先缴纳一笔污染税,亦是造成发光腕力球无法实用的因素。
虽然,亦有业者尝试在腕力球内部装设有可发电的装置,但因腕力球内部空间有限,要如何使其顺利发电并非易事,况且要使电力能在运动中持续供给发光体,产生预定亮度的光源,困难度更高。因此,市售的腕力球尚未见到可成功自行发电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发光腕力球存在的不能持续供电,实用性差,且废弃电池会污染环境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其利用腕力球运动的旋转瞬间所产生的脉冲激磁,使其内部犹如内建一微型发电机,旋转时可持续产生电力,使发光体能有效聚光而散发出炫光,使其在使用状态中具有自行发电的功效,再者,微型发电模组不会妨碍腕力球内部的运转,由于不使用电池,故不存在环保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包括:一球形壳体,由上、下壳体接合而成的中空体,该上壳体顶面设有圆形口;一回转环,是设置于下壳体的顶部内侧支承面,并可在支承面上回转,其两侧设有枢接孔;一旋转体,其中轴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回转体的枢接孔,使其容置于上、下壳体内部,且其表缘面中央设有凹环沟,该凹环沟上设有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壳体的接合面周缘,分别设有对应的多个凸弧面,该上、下壳体结合成球形壳体的接合处周缘形成数个间隔的凸圆弧体;所述回转环及旋转体在中心轴周边的空间,设有一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该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包括有:至少二个转子构件,是分开固设于旋转体侧边内,随着旋转体作360°转动;至少二个定子构件,是相对于所述转子构件,固设在回转环上,使转子构件旋转时与定子构件呈耦合相切的状态;所述转子构件是在一壳体内设有线圈及铁心,且铁心底面设有第一磁铁,第一磁铁底面设有第一导磁金属板,线圈连接有一个以上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固定在壳体上而构成一模组化形态;所述定子构件相对于铁心设有第二磁铁,第二磁铁外侧设有第二导磁金属板;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是呈同磁极相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利用腕力球运动的旋转瞬间所产生的脉冲激磁,使其内部犹如内建一微型发电机,旋转时可持续产生电力,使发光体能有效聚光而散发出炫光,使其在使用状态中具有自行发电的功效,再者,微型发电模组不会妨碍腕力球内部的运转,由于不使用电池,故不存在环保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A是现有腕力球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B是现有腕力球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C是现有腕力球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A、2B、2C是现有腕力球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图3是现有腕力球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6-6线的断面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7-7线的断面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的动作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球形壳面
11上壳体                     12下壳体
13凸圆弧体
111圆形口                    112、122凸弧面
121支承面
2环形体                      21枢接孔
3旋转体                      31中心轴
32凹环沟                     321凹孔
5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
51转子构件                   52定子构件
511壳体                      512线圈
513铁心
514第一磁铁                  515第一导磁金属板
521第二磁铁                    522第二导磁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4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包括:
一球形壳体1,是由上、下壳体11、12利用高频熔接而成的中空体,其中,上壳体11顶面设有圆形111;
一回转环2,是置于下壳体12的顶部内侧支承面121,并可在支承面121上回转,其两侧设有枢接孔21;
一旋转体3,其中心轴31两端分别枢设于前述回转体2的枢接孔21,使其容置于上、下壳体11、12内部,且其表缘面中央设有凹环沟32,并在凹环沟32上设有凹孔321;其特征在于:
该上、下壳体11、12的接合面周缘,分别设有对应的多个凸弧面112、122,使上、下壳体11、12结合成球形壳体1时,在接合处周缘形成数个间隔的凸圆弧体13;
该回转环2及旋转体3在中心轴31周边的空间,设有一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5,该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5包括有:
至少二个转子构件51,是分开固设于旋转体3侧边内,随着旋转体3作360°转动;
至少二个定子构件52,是相对于前述转子构件51的位置,固设在回转环2上,使转子构件51旋转时与定子构件52呈耦合相切的状态。
前述转子构件51是在一模组化壳体511内设有线圈512及T形铁心513,且铁心513底面设有第一磁铁514,再在第一磁铁514底面设有第一导磁金属板515,另于线圈512连接一个以上发光二极管516,该发光二极管516是固定在壳体511上,而构成一模组化形态;
前述定子构件52相对于铁心513设有第二磁铁521,且在第二磁铁521外侧设有第二导磁金属板515;
第一磁铁514与第二磁铁521是呈同磁极(N→←N或S→←S)相向设置。
借助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功效:
1、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5,是利用腕力球内部原有的空间配设,完全不影响其体积及运转,且不使用电池,故不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
2、该转子构件51连同发光二极管516是呈模组化形态,因此方便套设在旋转体53内部的空间,组装非常便捷,且如图9所示,当转子构件51的铁心513切过定子构件52时,会瞬间产生脉冲激磁,使线圈512产生电流,进而供给发光二极管516所需电力,且由于第一磁铁514及第二磁铁521分别连接有第一、二导磁金属板515、522,故可增加磁力线,瞬间激磁时产生较大磁通量,采用一个发电及发光模组5,即可供前、后发光二极管516使用。
3、如图8所示,该第一磁铁514与第二磁铁521是呈同磁极相向方式配设,因此转子构件51与定子构件52不会相互吸引,可防止其干扰旋转体3的运转。
4、如图7及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上、下壳体11、12接合面所设的凸弧体13,具有聚光效果,使发光二极管516所产生的亮光,经各凸圆弧体13投射出来,非常明亮炫丽;再者,该凸圆弧体13可作为手指间定位用元件,提高握持时的稳固性。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利用腕力球达到自行发电的功能,并使腕力球增添炫光变化,兼具运动及玩具功效于一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构造,为昔所无,且确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并具可供产业利用价值,完全符合新型专利要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包括:
一球形壳体,由上、下壳体接合而成的中空体,该上壳体顶面设有圆形口;
一回转环,是设置于下壳体的顶部内侧支承面,并可在支承面上回转,其两侧设有枢接孔;
一旋转体,其中轴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回转体的枢接孔,使其容置于上、下壳体内部,且其表缘面中央设有凹环沟,该凹环沟上设有凹孔;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壳体的接合面周缘,分别设有对应的多个凸弧面,该上、下壳体结合成球形壳体的接合处周缘形成数个间隔的凸圆弧体;
所述回转环及旋转体在中心轴周边的空间,设有一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该微型发电及发光模组包括有:
至少二个转子构件,是分开固设于旋转体侧边内,随着旋转体作360°转动;
至少二个定子构件,是相对于所述转子构件,固设在回转环上,使转子构件旋转时与定子构件呈耦合相切的状态;
所述转子构件是在一壳体内设有线圈及铁心,且铁心底面设有第一磁铁,第一磁铁底面设有第一导磁金属板,线圈连接有一个以上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固定在壳体上而构成一模组化形态;
所述定子构件相对于铁心设有第二磁铁,第二磁铁外侧设有第二导磁金属板;
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是呈同磁极相向设置。
CN 02281837 2002-10-22 2002-10-22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Expired - Lifetime CN258267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81837 CN2582676Y (zh) 2002-10-22 2002-10-22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81837 CN2582676Y (zh) 2002-10-22 2002-10-22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582676Y true CN2582676Y (zh) 2003-10-29

Family

ID=3374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81837 Expired - Lifetime CN2582676Y (zh) 2002-10-22 2002-10-22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58267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354A (zh) * 2012-07-31 2012-10-31 深圳市创荣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珠型遥控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354A (zh) * 2012-07-31 2012-10-31 深圳市创荣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弹珠型遥控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57290A (zh) 一种波浪能驱动机构
CN2582676Y (zh) 可自行发电的腕力球
CN208564833U (zh) 一种波浪能驱动机构
CN110344994A (zh) 一种双浮子波浪发电装置
CN2783605Y (zh) 一种由运动载体带动的电能产生装置
CN2842594Y (zh) 腕力训练球的转速计数装置
CN112865473A (zh) 一种基于fpc工艺和电磁耦合的微型可穿戴能量收集装置
WO2019019071A1 (zh) 一种多用途立式涡激振动发电装置
CN205549405U (zh) 豪腕型的自发电腕力球
CN105991065A (zh) 磁力发动机
CN214836908U (zh) 一种楼梯踩踏发电装置
CN215010011U (zh) 一种基于fpc工艺和电磁耦合的微型可穿戴能量收集装置
CN216306125U (zh) 一种高能比风力发电机
CN207353992U (zh) 一种干湿两用可携带式发电机
CN1189716A (zh) 强力磁动机
CN203233345U (zh) 立柱杠杆触动式磁能转换动力装置
CN219570244U (zh) 一种小型不倒翁式组合发电装置
CN201142625Y (zh) 多层定子电动机
CN217693031U (zh) 一种双环型磁力发动机
CN203219217U (zh) 垂直杠杆触动式磁能转换动力装置
CN205851631U (zh) 冲凸台装置
KR101223825B1 (ko) 나선형 구조를 갖는 네오디뮴자석을 이용한 전기발생장치
CN1066752A (zh) 磁力发动机
CN205070675U (zh) 改进的磁控发电机结构
CN112855479A (zh) 一种楼梯踩踏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210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