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72599Y -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572599Y
CN2572599Y CN 02259476 CN02259476U CN2572599Y CN 2572599 Y CN2572599 Y CN 2572599Y CN 02259476 CN02259476 CN 02259476 CN 02259476 U CN02259476 U CN 02259476U CN 2572599 Y CN2572599 Y CN 257259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aluminium
output precision
hous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2594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呈
徐瑞源
江连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da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Delta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 022594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57259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57259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57259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该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包括: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电路板;一第一侧板,其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以紧密地覆盖该第一开口,且具有一输入组件固定孔,以固定该输入组件在其中;以及一第二侧板,其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以紧密地覆盖该第二开口,且具有一输出组件固定孔,以固定该输出组件于其中。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尤指一种电源转接器(adapter)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源转接器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电子装置。为使电源转接器能适用于各种使用环境与条件,通常会在电源转接器的组装结构上提供特别的设计。请参阅图1(a),其为传统电源转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传统的电源转接器1包括:一上壳体11、一下壳体12、一电路板13、一插座14以及一电源线15。其中,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可互相卡合,且在卡合时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容置电路板13于其内。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卡合时,第一孔洞与第二孔洞则被设于组合壳体的相对面上,可分别用以固定插座14及电源线15于其上。插座14在其外周围具有一沟槽141,当插座14与电路板13电连接(图未示出)且置于第一孔洞时,插座的沟槽141会与第一孔洞的边缘部分相卡合,使插座14在上下壳体组合时能被固定在第一孔洞上。电源线15则具有一接头151,该接头151包括有一电连接端1511、一缓冲部分1512与一沟槽1513。其中,沟槽1513形成于电连接端1511与缓冲部分1512之间。当接头151的电连接端1511与电路板13电连接(图未示出)且接头151被置于第二孔洞时,接头151上的沟槽1513将与第二孔洞的边缘部分相卡合,以使电源线15在上下壳体组合时能被固定在第二孔洞上。组合后结构如图1(b)所示。
然而,传统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1由于插座14与第一孔洞间、电源线15的接头151与第二孔洞间,以及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间的接合无法紧密且无可避免地会有缝隙存在,因此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防水之目的。对于需长时间在潮湿的操作环境下运作的电源转接器而言,其内部的电子组件将可能因与水接触或锈蚀而造成短路或损坏,如此将使电源转接器的使用寿命大幅降低,且使电源转接器的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另外,当遇到意外或无预期的水接触时,电源转接器内部的电子组件亦可能因与水接触而造成短路与损坏。
此外,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在电源转接器运作时常会产生极高的热量。由于传统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如图1所示)为塑料类材质的上下壳体组合,因此会有热量不易散逸的问题衍生。如无法有效解决散热问题,将使电源转接器内部的电子组件易于损坏,且大大地降低了电源转接器的使用寿命。虽然,目前市面上亦有为解决散热问题而于上下壳体上提供如图2所示的复数个散热孔20设计。然而,这样的设计对散热效果而言并不是那么有效,且势必也牺牲了电源转接器的防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以改善传统电源转接器的散热问题,且可提供电源转接器较佳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该结构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
一第一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一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入组件的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二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出组件的固定孔。
该输入组件为一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其中之一,该输出组件为一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其中之一;而该电子装置为电源转接器、充电器与变压器其中之一,该铝包覆壳体的表面还设置有复数个凹痕或翼片,且该铝包覆壳体为一体成型的铝挤型壳体。
该第一侧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且覆盖该第一开口,而该第二侧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且覆盖该第二开口。
该装置还包括:
一输入组件垫片,设置在该输入组件与该第一侧板间;以避免该输入组件与该输入组件固定孔间形成间隙;
一第一侧板垫片,设置在该第一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以避免该第一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形成间隙;
一输出组件垫片,设置在该输出组件与该第二侧板间;以避免该输出组件与该输出组件固定孔间形成间隙;以及
一第二侧板垫片,设置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以避免该第二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形成间隙。
该装置还包括一外壳体以包覆该铝包覆壳体、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其中该外壳体由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所组成,以及该外壳体的外表面上还具有复数个散热孔。
该输入组件通过螺丝锁固于该第一侧板且固定于该输入组件固定孔中,而该输出组件卡合于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中;其中,该输出组件具有一沟槽,当该输出组件插入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时,该沟槽与输出组件固定孔的边缘部分相卡合,以使该输出组件固定于该输出组件固定孔中。
该输出组件具有一电源线端防水结构,该电源线端防水结构包括:
一第一螺帽,其具有一通道与一内螺纹;
一软垫圈;
一电源线线材,其一端穿过该第一螺帽的通道而与该软垫圈相套合;
一连接头,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其中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线材之该端通过该软垫圈相套接,且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第一螺帽相螺合,以使该电源线线材稳固且紧密地固定于该连接头并防水;以及
一第二螺帽,在该连接头的该第一连接端穿过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时与其相螺合;以使固定该输出组件于该第二侧板并防水,
其中该电源线端防水结构还包括一连接头垫片,设置在该连接头与该第二侧板之间,以于该连接头固定于该第二侧板时避免缝隙产生。
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该结构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以及
一外壳体,包覆在该铝包覆壳体外,并具有一输入组件固定孔与一输出组件固定孔,以分别固定该输入组件与该输出组件于其中。
一种电源转接器,其包括:
一输入组件;
一输出组件;
一电路板;还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
一第一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该第一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入组件的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二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出组件的固定孔。
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
一电路板;
一输入组件;
一输出组件;还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以及一外壳体,包覆在该铝包覆壳体外,并具有一输入组件固定孔与一输出组件固定孔,以分别固定该输入组件与该输出组件于其中。
附图说明
图1(a)为传统电源转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的电源转接器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具有散热孔设计的电源转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铝包覆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于其电源线与第二侧板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以下实施例虽以电源转接器的防水与散热结构说明本案技术,然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子装置并不限于电源转接器而已,任何适用下述技术的电子装置,例如充电器、变压器等在此皆可并入参考。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具有一防水与散热结构、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输入组件可以是插头、插座与电源线等其中之一,输出组件根据输入组件亦可变化地选自插头、插座与电源线等其中之一。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将以插座为输入组件,亦即插座可外接一电源线插头而输入市电,电源线为输出组件,亦即通过电源线可电连接至一信息设备,例如笔记型计算机,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包括一防水与散热结构31、一电路板32、一插座33与一电源线34。其中,该防水与散热结构31包括一铝包覆壳体311、一插座垫片312、一第一侧板313、一第一侧板垫片314、一第二侧板垫片315、一第二侧板316与一电源线垫片317。
请参阅图4,其为图3所示的铝包覆壳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铝包覆壳体311为一体成型的铝挤型壳体。铝包覆壳体311具有四个两两相邻接之面3111,3112,3113,3114,可形成一容置空间于其中,且借由四个面的边缘部分可分别形成一第一开口3115与第二开口3116。其中,铝包覆壳体311的容置空间可用以容置电路板32。
请再参阅图3。第一侧板313上具有一插座固定孔3131,可固定插座33于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插座33是通过螺丝而固定于第一侧板313。当然其它可据以实施的固定方式,例如卡合等方式在此亦可并入参考。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侧板313亦可通过螺丝而固定于铝包覆壳体311上,且紧密地覆盖第一开口3115。当然其它可据以实施的固定方式,例如卡合等方式在此亦可并入参考。
相同地,第二侧板316上具有一电源线固定孔,可固定电源线34的接头341于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线34的接头341是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于第二侧板316的电源线固定孔上。电源线34的接头341具有一电连接端3411、一沟槽3412与一缓冲部分3413。其中,沟槽3412形成于电连接端3411与缓冲部分3413之间。当接头341插入第二侧板316的电源线固定孔时,电连接端3411将与电路板32电连接(图未标)且接头341上的沟槽3412将与电源线固定孔的边缘部分相卡合,以使电源线34能被固定于电源转接器上。另外,第二侧板316亦可通过螺丝而固定于铝包覆壳体311上,且紧密地覆盖第二开口3116。当然其它可据以实施的固定方式,例如卡合等方式在此亦可并入参考。
请再参阅图3。为了进一步加强电源转接器的防水功能。铝包覆壳体31与第一侧板313间可选择性地设置第一侧板垫片314。该第一侧板垫片314可在第一侧板313固定于铝包覆壳体311时避免缝隙产生。另外,第一侧板313与插座33间亦可选择性地设置一插座垫片312,该插座垫片312同样地可于插座33固定于第一侧板313时避免缝隙产生。
相同地,铝包覆壳体31与第二侧板316间亦可选择性地设置第二侧板垫片315。该第二侧板垫片315可在第二侧板316固定于铝包覆壳体311时避免缝隙产生。另外,第二侧板316与电源线34的接头341间亦可选择性地设置一电源线垫片317,该电源线垫片317同样地可在电源线34的接头341固定于第二侧板316时避免缝隙产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具有更佳的防水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电源转接器的组装结构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除了电源线与第二侧板间的组合结构不同外,其它部分皆相同。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在其电源线与第二侧板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侧板316上具有一电源线固定孔,电源线包括有一电源线端防水结构35,该防水结构具有一线材351、一第一螺帽352、一软垫圈353、一连接头354、一连接头垫片355与一第二螺帽356。其中,线材351的一端可穿过第一螺帽352的通道而与软垫圈353相套合。另外,连接头354则具有第一连接端3541与第二连接端3542,每一连接端皆具有外螺纹于其上。
线材351可通过软垫圈353而与连接头354的第二连接端3542相套接,且第一螺帽352通道内的内螺纹与第二连接端3542的外螺纹相螺合后可将线材351稳固且紧密地固定于连接头354。连接头354的第一连接端3541可穿过第二侧板316的电源线固定孔而与第二螺帽356相螺合,借此可固定电源线于第二侧板316,且使电源线可与电路板32电连接(图未标)。连接头354与第二侧板316间可设置一连接头垫片355。该连接头垫片355同样地可于电源线35之连接头354固定于第二侧板316时避免缝隙产生。另外,铝包覆壳体31与第二侧板316间亦可选择性地设置第二侧板垫片315。该第二侧板垫片315可于第二侧板316固定于铝包覆壳体311时避免缝隙产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接器具有更佳的防水功能。
当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螺帽352的内螺纹亦可设计为复数个圆形凹槽,而连接头354第二连接端3542上的外螺纹亦可设计为复数个圆形凸肋,借此,第一螺帽352的圆形凹槽与连接头354第二连接端3542上的圆形凸肋可借由卡合的方式固定。另外,第二螺帽356的内螺纹亦可设计为复数个凹槽,而连接头354第一连接端3541上的外螺纹亦可设计为个复数个圆形凸肋,借此,第二螺帽356与连接头354第一连接端3541亦可借由卡合的方式固定
请再参阅图4。铝包覆壳体31的四个面3111、3112、3113、3114上可选择性地设置复数个凹痕或翼片3117,借此可增加铝包覆壳体31的散热面积,以使电路板32上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能更有效而快速地传导出去。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还可如图6所示增加一外壳体40以包覆铝包覆壳体31、第一侧板313与第二侧板316。借此不只可保护铝包覆壳体31,且可达到美观及防烫的效果。当然,外壳体40可由上壳体401与下壳体402组合而成。此外,外壳体40还可如图7所示于其上下壳体上设置复数个散热孔403,以强化散热功能。
再则,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以图1所示的传统电源转接器为基础,而在电路板与外壳体间设置如图4所示的铝包覆壳体。而插座与电源线则分别固定于外壳体的插座固定孔与电源线固定孔上。借此,同样可使本案的电源转接器具有较传统技术更佳的防水与散热效果。
针对以上所述的数种较佳实施样态,以下将进一步说明何以本案结构除具有较佳的防水功能外,其于散热效果方面更有显着的表现。
请参阅表1,其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传统的电源转接器散热结果比较表。在表1中,A为传统由塑料制上下壳体组合的电源转接器;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铝包覆壳体的电源转接器;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有铝包覆壳体的电源转接器,其中铝包覆壳体上具有复数个凹痕或翼片。D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有铝包覆壳体与塑料制外壳体的电源转接器。E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具有铝包覆壳体与塑料制外壳体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塑料制外壳体上具有复数个散热孔。
请参阅表1,其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传统的电源转接器散热结果比较表。由表一可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亦即B-E)皆具有优于传统技术(亦即A)的散热效果。而且实施例C优于实施例B优于施实例E优于实施例D。换言之,具有凹痕或翼片的铝包覆壳体的电源转接器其散热效果会优于只具有铝包覆壳体者。且于包覆外壳体于铝包覆壳体的情况下,外壳体具有散热孔的电源转接器其散热效果又较无散热孔者佳。
    上表面温度 底部温度 壳体内部最高温度 散热效果
最小温度 平均温度 最高温度 最小温度 平均温度 最高温度
A  66.4  77.3  83.3  70.9  88.8  100.0  113.7 较差
B  76.8  77.2  77.4  77.1  77.7  78.8  103.1 较佳
C  74.9  75.2  75.4  75.2  76.1  76.7  101.2 较佳
D  60.4  76.9  79.2  64.9  81.4  83.6  108.0 较佳
E  65.6  75.9  77.2  65.8  78.1  79.7  106.0 较佳
备注 1、这些实施例的测量方式为将电源转接器置于一测试板上,其中电源转接器与测试板间具有至少1mm的间距。2、以上测试以相同的测试条件进行。
综上说明可知,通过铝包覆壳体的设计不只可使电源转接器具有更佳的散热效果,且亦能达到防水之目的。且由于铝具有高传导系数的特性,因此亦可使电源转接器的壳体温度达到均温之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
一第一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一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入组件的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二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出组件的固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输入组件为一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其中之一,该输出组件为一电源线、插头与插座其中之一;而该电子装置为电源转接器、充电器与变压器其中之一,该铝包覆壳体的表面还设置有复数个凹痕或翼片,且该铝包覆壳体为一体成型的铝挤型壳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且覆盖该第一开口,而该第二侧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该铝包覆壳体且覆盖该第二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之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输入组件垫片,设置在该输入组件与该第一侧板间;
一第一侧板垫片,设置在该第一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
一输出组件垫片,设置在该输出组件与该第二侧板间;以及
一第二侧板垫片,设置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铝包覆壳体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壳体以包覆该铝包覆壳体、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其中该外壳体由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所组成,以及该外壳体的外表面上还具有复数个散热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输入组件通过螺丝锁固于该第一侧板且固定于该输入组件固定孔中,而该输出组件卡合于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中;其中,该输出组件具有一沟槽,当该输出组件插入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时,该沟槽与输出组件固定孔的边缘部分相卡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输出组件具有一电源线端防水结构,该电源线端防水结构包括:
一第一螺帽,其具有一通道与一内螺纹;
一软垫圈;
一电源线线材,其一端穿过该第一螺帽的通道而与该软垫圈相套合;
一连接头,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其中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线材之该端通过该软垫圈相套接,且该第二连接端与该第一螺帽相螺合;以及
一第二螺帽,在该连接头的该第一连接端穿过该第二侧板的该输出组件固定孔时与其相螺合;
其中该电源线端防水结构还包括一连接头垫片,设置在该连接头与该第二侧板之间。
8、一种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输入组件与一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以及
一外壳体,包覆在该铝包覆壳体外,并具有一输入组件固定孔与一输出组件固定孔。
9、一种电源转接器,其包括:
一输入组件;
一输出组件;
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
一第一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该第一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入组件的固定孔;以及
一第二侧板,固定在该铝包覆壳体的第二开口处,且具有一固定该输出组件的固定孔。
10、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
一电路板;
一输入组件;
一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铝包覆壳体,其具有至少四个两两相邻之面,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其中该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电路板;以及
一外壳体,包覆在该铝包覆壳体外,并具有一输入组件固定孔与一输出组件固定孔。
CN 02259476 2002-10-17 2002-10-17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57259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59476 CN2572599Y (zh) 2002-10-17 2002-10-17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59476 CN2572599Y (zh) 2002-10-17 2002-10-17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572599Y true CN2572599Y (zh) 2003-09-10

Family

ID=33726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59476 Expired - Lifetime CN2572599Y (zh) 2002-10-17 2002-10-17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57259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899B (zh) * 2006-03-14 2010-06-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散热器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服务器刀片
CN106017597A (zh) * 2016-07-15 2016-10-12 天津市炳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井下水表控制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899B (zh) * 2006-03-14 2010-06-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散热器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服务器刀片
CN106017597A (zh) * 2016-07-15 2016-10-12 天津市炳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井下水表控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18587B2 (en) LED fixture and mask structure thereof
EP2146381A3 (en) Connecting device having a diode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to a connecting lead
CN101600325B (zh) 一种密闭壳体电子设备的组合散热装置
TW201250158A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ulb
WO2008060509A2 (en) Junction box for solar cells with bypass diodes and heat sink
TWI442000B (zh) 燈條結構及其光源裝置
CN201467613U (zh) 一种密闭壳体电子设备的组合散热装置
TWM350675U (en)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lamp and housing structure thereof
CN2572599Y (zh) 电子装置的防水与散热结构
CN1896752A (zh) 天线耦合测试装置
US20090196054A1 (en) Light housing
CN2658940Y (zh) 电子组件散热模块
CN101030090A (zh) 计算机电源
CN101051721A (zh) Sata数据连接器
CN2659096Y (zh) 电子组件散热模块
JP6815622B2 (ja) Led照明装置
CN1681113A (zh) 热管式散热器
CN2612069Y (zh) 散热器
CN101067756A (zh) 计算机电源
CN1801542A (zh) 网络传输用的连接器模块
CN215528524U (zh) 一种半导体芯片散热装置接线盒
CN2658941Y (zh) 电子组件散热模块
CN101547531A (zh) 模块化户外led电源供应器
CN1290233C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合结构以及连接器组
JP7021799B2 (ja) Led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210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