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25404Y - 改良的七弦古琴 - Google Patents

改良的七弦古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425404Y
CN2425404Y CN 00236325 CN00236325U CN2425404Y CN 2425404 Y CN2425404 Y CN 2425404Y CN 00236325 CN00236325 CN 00236325 CN 00236325 U CN00236325 U CN 00236325U CN 2425404 Y CN2425404 Y CN 242540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ng
qin
zither
strings
ways simi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23632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东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023632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42540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42540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42540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良的七弦古琴,它是将七弦古琴的琴面加宽,并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原来七条主琴弦长度相等的副琴弦,使弦数增为八弦至十一弦的特殊古琴,如此经过一次调弦定音之后,不需要再行调转琴弦即可弹奏二种至五种不同调式的曲目,更可丰富和弦与节奏音韵。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一组或多组长度与原来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组成多种弹弦乐器的结合。

Description

改良的七弦古琴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弦乐器,尤其涉及一种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八弦至十一弦的改良的七弦古琴。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改良的七弦古琴,它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八弦至十一弦的特殊古琴;或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的合并琴。
七弦古琴在我国的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应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伏羲、神农制琴的传说故不可考,但根据考古挖掘报告殷虚墓葬中有两件像琴的石器出土;甲骨文中「乐」字作「丝」字作「
Figure Y0023632500041
」,象张弦于木板上的形,说明在殷已经有了「琴」这一类的乐器。
七弦古琴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形成了自己本身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同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一样,但其根本特点则是,为表达情感的心灵语言。
锺子期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此等为「器乐曲」,但在《诗经,关睢》篇所说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行菜,左右流之……琴瑟友之。」中弹的都是边弹边唱情辞并茂的歌曲。论语上说的「子于是哭,则不歌」和「礼记」中「礼曲」下篇所说的「士无故不撤琴瑟」看来,孔子所唱的歌应是由琴瑟伴奏而唱的。至于「诗经」亦应是用琴伴奏的琴歌。一直到唐宋郭茂青编「乐府诗集」收集了137首琴歌,标明「琴曲歌辞」,分列四卷。明代的琴歌则有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孔子、韩愈等作辞的《猗兰》,王嫱、白居易等人作辞的《昭君怨》。王维、李白等人作辞的《蔡氏五弄》,可能都是唐宋流传下来的情歌。到了明代朱奠培、谢琳、黄士达、杨表正等人先后篡辑了二十多部含有曲辞的琴歌谱集。清朝出版的六十多种琴曲谱集中,半数以上都有辞的琴歌,是以古琴伴唱的声乐器。
「七弦古琴」究竟创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已难详考。但根据历史学家也是古琴大师谢孝苹先生的考证,推论古琴存世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证诸史迹,应是始于尧舜年代。按史记云:舜禅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诗曰:「南来之风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来之风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言穷音远,后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乃成七弦琴延续迄今。
岁月变迁,环境丕变,古儒赖以修身的七弦古琴,后人渐离渐远,社会乱象匡正不易,唐诗乃有「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之叹!但仍有少数神往古境的雅士,仍能弹指于浩汉的琴谱中,与古人神交于弦外之希。
由于琴曲的调式众多,每当弹奏不同的调式曲目时,必须先行调弦转调,否则无法弹奏,传统的七弦琴根本无法一气呵成来连续弹奏不同调式的曲目,必须在弹奏不同调式之前先行调弦转调之后再行弹奏,非常麻烦。兹以梅庵五调为例加以说明,梅庵五调分为:无射调、林钟调、仲吕调〔蕤宾调〕、太簇调、黄钟调五调。其中:
1.无射调的音位为:
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
2.林钟调的音位为:
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
3.仲吕调〔蕤宾调〕的音位为:
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
4.太簇调的音位为:
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
5.黄钟调的音位为:
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
传统「七弦古琴」的构造如附件一所示,其琴弦的其中一端是缚缠于雁足,再以绒豆丝线扭转绷紧琴弦,使之达到所须的音调。琴弦的另外一端则缚于琴轸,并借由转动琴轸以达到微调琴弦的目的。因此古琴的构造存在着下列缺点:
1.不论是调弦、换弦或是调转曲调均极为不便。
由于琴轸旋转的角度有限而使绒豆丝线缩短的长度不大,因此弦音的调整幅度极小,必须在上弦时就准确掌握好基本音调,再借绒豆丝线微调的。所以不论是调弦、换弦或是调转曲调均极为不便。
2.调转曲调极为不便。
由于七弦古琴每次调弦只能弹奏一种曲调,因此如欲弹奏其它曲调时,必须费时费事地重新调整琴弦转换曲调之后,始能继续弹奏。所以无法一气呵成地弹奏两种以上的曲调。加上调弦或换弦均极为不便,使得调弦转调十分困难。
3.不易流行广传。
七弦古琴和弦欠丰,音量较小较沉,必须在完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静心弹奏玩味;因其是个人修身养性、发思,讲求韵味的自娱乐器。亦是适合保守、内向的个性玩味的乐器。弦音较为单调,较为缺乏轻快和弦的热闹气息,并易被环境的杂音所掩盖或影响弹奏者之心性而影响弹奏效果,所以难以在一般杂乱群众面前演奏,更难作为带动兴奋现场气氛的乐器。因而离群索居,不易广为流行。
有鉴于七弦古琴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七弦古琴,它可以达到下列功效:
1.其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相等的副琴弦,当一次调弦定音之后,便可连续弹奏二至五种调式的八弦至十一弦的特殊多弦古琴。
2.其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组副琴弦,且每一组副琴弦为一条至多条长度与原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琴制的「双子琴」。
3.其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组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及中空穿越式琴头撑弦架而将副琴弦改换成不同琴种的「多用可换式多子琴」。
4.其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二组长度彼此不同的副琴弦,且每一组副琴弦为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琴制的「多子琴」。
5.其琴体需制成:
A.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
B.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
C.实心琴。
D.实心电子弦琴。
E.仅具备琴面的无底琴。
F.仅具备琴面的无底电子弦琴。
6.使其能够在扁薄的琴体形成甚佳的上弦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改良的古琴,特别是针对曲调的原理,提供了十一弦的琴弦,因此可供弹奏者弹奏更丰富的和弦,使曲调更丰富多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含:琴体;琴头撑弦架(又名岳山),设于琴体的头端;琴尾撑弦架(又名龙龈),是设于琴体的尾端;七条主琴弦,是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撑弦架之间;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在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其中一侧加设至少一条副琴弦,使之形成至少由八条琴弦所构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的琴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共有四条,且该等副琴弦是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撑弦架之间,使每一条副琴弦的有效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等,以便形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之中的任何一条副琴弦的粗细是与其它副琴弦的粗细相异。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每连续的七条弦是构成一调。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的粗细需彼此局部或是全部相同。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之中,至少一条副琴弦的粗细是与其它琴弦的粗细相同。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弦数与粗细需自由搭配选择。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进一步包含琴尾副撑弦架,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形成一组,并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且每组副琴弦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但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异,以形成至少二种不同的琴制。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进一步包含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可活动置设于琴面上且位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以改变副琴弦的弦长;及穿弦孔,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可供副琴弦自琴头撑弦架经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再经由穿弦孔穿入琴体底面,借活动琴尾副撑弦架的改变而任意调变副琴弦的弦长。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进一步包含二只琴尾副撑弦架,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形成二组,该二组副琴弦是分别绷设于同一琴头撑弦架与该二只琴尾副撑弦架之间,该二组副琴弦的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异,且该二组副琴弦的弦长是彼此相异,且每组副琴弦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以便形成多种不同的琴制。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琴体的整个内部均具有与全琴等长的中空共鸣箱。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琴体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琴体为实心。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琴体不但为实心,且得进一步装设有电子震动感应器。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琴体为仅具有琴面及琴边而无琴底。
前述改良的七弦古琴,其中琴体不但为仅具有琴面而无琴底,且得进一步装设有电子震动感应器。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一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剖面线2-2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一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左视图〔图中左侧即为琴尾端〕。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一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一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一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二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剖面线8-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二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左视图〔图中左侧即为琴尾端〕。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二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二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二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三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剖面线14-14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三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左视图〔图中左侧即为琴尾端〕。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三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三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之无底琴〕的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三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仰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四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俯视图。
图20为图19所示剖面线20-20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四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左视图〔图中左侧即为琴尾端〕。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四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四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主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十一弦古琴〔第四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仰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调弦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6为自图25所示剖面线26-26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28为图27所示剖面线28-2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六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33为图32所示剖面线33-3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六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六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六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七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俯视图。
图38为图37所示剖面线38-3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七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4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七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主视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七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仰视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八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俯视图。
图4 3为图42所示剖面线43-4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八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4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八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主视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双子琴〔第八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仰视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九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48为图47所示剖面线48-4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4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九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5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九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九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53为图52所示剖面线53-5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5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5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5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一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俯视图。
图58为图57所示剖面线58-5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5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一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6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一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主视图。
图6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一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仰视图。
图6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二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俯视图。
图63为图62所示剖面线63-6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6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二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6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二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主视图。
图6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子琴〔第十二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仰视图。
图6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三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68为图67所示剖面线68-6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6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三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7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三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7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三实施例〕〔具有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7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四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俯视图。
图73为图72的示剖面线73-7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7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四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7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四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主视图。
图7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四实施例〕〔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的仰视图。
图77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五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俯视图。
图78为图77所示剖面线78-78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79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五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80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五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主视图。
图81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五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琴〕的仰视图。
图82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六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俯视图。
图83为图82所示剖面线83-83所见到的纵向剖面图。
图84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六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右视图〔图中右侧即为琴头端〕。
图85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六实施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主视图。
图86为本实用新型制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第十六实例〕〔仅具有琴面及琴边的无底电子琴〕的仰视图。附照一: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俯视图〕。附照二: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主视图〕。附照三: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仰视图〕。附照四: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左侧图〕。附照五: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右侧图〕。附照六: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局部仰视特写图〕。附照七: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实际完成的「十一弦琴」的实体照片〔调弦构造的放大图〕。〔附件的简单说明〕附件一:是节印自龚一著「古琴演奏法」一书的影印本。附件二: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所著十一弦琴的按音位置图。附件三: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所著十一弦琴的徽位标示法。附件四: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所著十一弦琴的各弦调音法。附件五: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所著十一弦琴的音域图。附件六: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所著十一弦琴的泛音音位图。附件七:是节印自刘东升主编「中国乐器图鉴」一书的影印本。
在叙述本实用新型内容之前,先请参阅附件所示「仲尼式」七弦古琴的构造。也可参阅本实用新型图1至图6所示及附照一至七所示「二峰式」十一弦古琴,并请参阅索引,以了解古琴的构造及各部位的原始名称。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如下所述。
请参阅图1至图86及附照一至七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20)包含:琴体(21)、琴头撑弦架(22)〔又名岳山〕、琴尾撑弦架(23)〔又名龙龈〕、七条主琴弦(24)及副琴弦(25)。其中琴头撑弦架(22)是设于琴体(21)的头端(21a)。至于琴尾撑弦架(23)是设于琴体(21)的尾端(21b)。而七条主琴弦(24)是绷设于琴头撑弦架(22)与琴尾撑弦架(23)之间。
本实用新型改进之处在于:
进一步在既有七条主琴弦(24)的其中一侧加设至少一条副琴弦(25),使之形成至少八条琴弦之而构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的琴体。
请参阅图1至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一条、二条、三条、四条〔或更多条〕,且该等副琴弦(25)均绷设于同一琴头撑弦架(22)与琴尾撑弦架(23)之间〔也可以绷设于相同的琴头撑弦架(22)与不同的琴尾副撑弦架之间,下文将详述〕,使每一条副琴弦(25)的有效弦长〔附注:用来绷设琴弦的两个头尾撑弦架之间的长度,即为琴弦的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24)的弦长相等。由于并排且连续的每七条琴弦是构成梅庵五调中的其中一调,所以可以构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琴体(21)的琴面宽度可视需要而加宽,所增加的数条副琴弦(25)是自内而外逐渐加粗,例如:仅向外加设一条粗弦,或仅加弹一条粗弦即为八弦琴。所以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制成八弦琴、九弦琴、十弦琴、十一弦琴等多样变化,以满足不同弹奏者的需要。
当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一条、二条、三条、四条时,可得到下列四种结果:
1.当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一条时,加上既有七条主琴弦(24)即构成一共八条琴弦,可构成二种不同的琴制。
2.当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二条时,加上既有七条主琴弦(24)即构成一共九条琴弦,可构成三种不同的琴制。
3.当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三条时,加上既有七条主琴弦(24)即构成一共十条琴弦,可构成四种不同的琴制。
4.当所加设的副琴弦(25)为四条时,加上既有七条主琴弦(24)即构成一共十一条琴弦,可构成五种不同的琴制。
兹以梅庵五调为例说明前述五种不同的琴制,梅庵五调分为:无射调、林钟调、仲吕调〔蕤宾调〕、太簇调、黄钟调五调。其中:
1.无射调的音位为:
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
2.林钟调的音位为:
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
3.仲吕调〔蕤宾调〕的音位为:
商(Re)、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
4.太簇调的音位为:
角(Mi)、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
5.黄钟调的音位为:
徵(Sol)、羽(La)、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
前述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25)的粗细可全部相同、或其一部分相同而其余的相异,或彼此均相异〔即不同粗细〕。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古琴,特别是针对古琴的调弦及缚弦构造做了彻底的改良。改良后的调弦构造使调弦及换弦的工作更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古琴,特别是针对曲调的原理,提供了十一弦的琴弦,使梅庵五调所有不同的调式曲目经过一次调弦之后即能不需再行转调即能弹奏,因此免除了五调的移弦转调的麻烦,使弹奏更加方便,得心应手。有效解决了以往古琴无法一气呵成地弹奏两种以上曲调的缺憾。还可丰富和弦的范畴与节奏的快速宽宏,使古琴的音韵更丰富、更多样。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调弦机构(27),它是设在琴体的尾端,以便配合右端原有的琴轸(35)作微调,可形成两端皆可调弦的双向调弦构造,使调弦及换弦的工作更为简便。亦可为琴头端将弦固定,仅由琴尾端调整琴弦的松紧度。
上述调弦机构(27)包含:调弦壳体(28)、涡轮(29)及涡杆(30)。其中涡轮(29)是固设于缚弦杆(31),使缚弦杆(31)随着涡轮(29)一起转动。前述涡杆(30)是枢设于弦架(21)并与涡杆(29)啮合。涡杆(30)的一端设有捏手(32),以便转动涡杆(30)。调弦时,用手指捏转捏手(32)以转动涡杆(30),进而转动涡轮(29)及缚弦杆(31),从而达到调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十一弦古琴〕,其琴体(21)的整个内部〔也就是琴体的整个全长〕均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1至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或是仅琴体(21)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7至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琴体(21)也可以为实心〔如图13至图1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在实心琴体(21)的琴底加装电子震动感应器(34)〔如图19至图24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以便借电子震动感应器(34)将琴弦的震动作用转换成电子信号,先经调谐放大器放大后,再经由喇叭输出而形成电子弦琴。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进一步包含琴尾副撑弦架(26)〔副龙龈〕,其中所加设的数条副琴弦(25)是自成一组,并绷设于琴头撑弦架(22)〔岳山〕与琴尾副撑弦架(26)之间,且每组副琴弦(25)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但却与既有七条主琴弦(24)的弦长相异,以便形成至少二种琴弦共用一个琴体(21)的双子琴。根据此等弦长与七条主琴弦(24)的弦长相异的数条副琴弦(25)可组成多种弹弦乐器,例如副琴弦(25)为吉他弦时,即构成「古琴吉他双子琴」,也可以将副琴弦(25)制成如附件七所示的:阮、双清、秦琴、八角琴、板面小三弦、赛玎、月琴、四股弦、彝族月琴、彝族四弦、琵琶、南琶、五弦琵琶、柳琴、弹布尔、都它尔、乐队东不拉、南肯东布拉、天琴、火不思、多朗热瓦普、札木聂、苏古笃、箜篌、雁柱转调箜篌、侗族琵琶、卡龙、东布尔、库木孜、达比亚、玎胆……等数十种弹弦乐器,进而构成各种不同型式的双子琴。不仅可提高演奏的效果,更可带动更多已习或未习它种乐器者,因通过本双子琴的媒介而接近古老的传统古琴,以期使七弦古琴快速地发扬流传。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双子琴〕,其琴体(21)的整个内部〔也就是琴体的整个全长〕均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27至图31所示的第五实施例〕,或是仅琴体(21)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32至图36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琴体(21)也可以为实心〔如图37至图41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在实心琴体(21)的琴底加装电子震动感应器(34)〔如图42至图46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以便借电子震动感应器(34)将琴弦的震动作用转换成电子信号,先经调谐放大器放大后,再经由喇叭输出而形成电子弦琴。
请参阅图47至图66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进一步包含二处琴尾副撑弦架(26)〔副龙龈〕,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25)是形成二组,该二组副琴弦(25)(25)是分别绷设于同一琴头撑弦架(22)〔加长岳山〕与该二只琴尾副撑弦架(26)(26)之间,该二组副琴弦(25)(25)的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24)的弦长相异,且该二组副琴弦(25)(25)的弦长是彼此相异,且每组副琴弦(25)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以便形成「多子琴」。例如:原有的七弦古琴加上库木孜及热瓦普,一只琴体总共有三种〔甚至更多种〕琴弦共用一个琴体(21)的弹弦乐器。同样地,前述所加设的副琴弦(25)的粗细可全部相同、或其一部分相同而其余的相异,或彼此均相异〔即不同粗细〕,视实际需要而定。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多子琴〕,其琴体(21)的整个内部〔也就是琴体的整个全长〕均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47至图51所示的第九实施例〕,或是仅琴体(21)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52至图56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琴体(21)也可以为实心〔如图57至图61所示的第十一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在实心琴体(21)的琴底加装电子震动感应器(34)〔如图62至图66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以便借电子震动感应器(34)将琴弦的震动作用转换成电子信号,先经调谐放大器放大后,再经由喇叭输出而形成电子弦琴。
请参阅图67至图86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更可进一步做成「多用可换式多子琴」,即将双子琴的副琴弦更换,并另外制做活动琴尾副撑弦架(37),它可以活动地置设于琴头撑弦架(22)与琴尾副撑弦架(26)之间,以改变副琴弦(25)的弦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数个穿弦孔(36),它是设于琴面上且位于琴头撑弦架(22)与琴尾副撑弦架(26)之间,可供副琴弦(25)自琴头撑弦架(22)经活动琴尾副撑弦架(26)再经由穿弦孔(36)穿入琴体底面,借活动琴尾副撑弦架(26)的改变而任意调变副琴弦(25)的弦长及琴弦种类,而改成另外一种双子琴。例如将「古琴库木孜」双子琴中的库木孜的副琴弦与琴尾副撑弦架(26)抽换成吉他的副琴弦(25)与琴尾副撑弦架(26)而改变成「古琴吉他」双子琴。当然须事先设有双层弦头撑架〔因库木孜的琴头撑弦架较低,可由吉他琴头撑弦架(22)的中层穿过〕与活动琴尾副撑弦架(37)。此外,因「库木孜」的弦长较短,换成「吉他」时,其位于琴底的调弦机构(27)可以共用。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多用可换式多子琴〕,其琴体(21)的整个内部〔也就是琴体的整个全长〕均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67至图71所示的第十三实施例〕,或是仅琴体(21)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33′)〔如图72至76图所示的第十四实施例〕。琴体(21)也可以为实心〔如图77至图81所示的第十五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在实心琴体(21)的琴底加装电子震动感应器(34)〔如图82至图86所示的第十六实施例〕,以便借电子震动感应器(34)将琴弦的震动作用转换成电子信号,先经调谐放大器放大后,再经由喇叭输出而形成电子弦琴。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琴体也可以只有琴面而无琴底,其他部位则完全具备。如此则形成简单、轻薄、易于制造、方便演奏、声音亦宏亮、特殊的创新结构。
当弹奏本实用新型的双子琴或多子琴的副琴弦(25)时,弹奏者可将琴身竖抱于胸前,有如弹奏吉他或琵琶一般。
十一弦琴的弹奏法与传统七弦琴的弹奏法非常相近,即先确认所弹奏的曲调属于何调,并针对此调从十一弦中选认对应的七弦弹奏,其他各弦可为搭配协奏。
本实用新型多子琴为便于竖抱弹奏起见,其琴体后段可制成逐渐轻薄,以利发声及竖抱弹奏。
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具有下列特点:
1.本实用新型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相等的副琴弦,当一次调弦定音之后,便可连续弹奏二至五种调式的八弦至十一弦的特殊多弦古琴。
2.本实用新型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组副琴弦,且每一组副琴弦为一条至多条长度与原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琴制的「双子琴」。
3.本实用新型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侧,再并排地另外加设一组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及中空穿越式琴头撑弦架而将副琴弦改换成不同琴种的「多用可换式多子琴」。
4.本实用新型亦可在既有七弦古琴的七条主琴弦外,再加设二组长度彼此不同的副琴弦,且每一组副琴弦为一条至多条长度与七条主琴弦的长度不相等的副琴弦,使之成为各种不同琴制的「多子琴」。
5.本实用新型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琴体制成:
A.与全琴同长的共鸣箱。
B.仅局部长度具有共鸣箱。
C.实心琴。
D.实心电子弦琴。
E.仅具备琴面的无底琴。
F.仅具备琴面的无底电子弦琴。
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特殊的交叉斜孔上弦构造,使其能够在扁薄的琴体形成甚佳的上弦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改良的七弦古琴,特别是针对曲调的原理,提供了十一弦的琴弦,因此可供弹奏者弹奏更丰富的和弦,使曲调更丰富多样。

Claims (16)

1.一种改良的七弦古琴,包含琴体;琴头撑弦架,设于琴体的头端;琴尾撑弦架,是设于琴体的尾端;七条主琴弦,是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撑弦架之间;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在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其中一侧加设至少一条副琴弦,使之形成至少由八条琴弦所构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的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共有四条,且该等副琴弦是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撑弦架之间,使每一条副琴弦的有效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等,以形成至少二种不同曲调的琴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之中的任何一条副琴弦的粗细是与其它副琴弦的粗细相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连续的七条弦是构成一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连续的七条弦是构成一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的粗细彼此局部或是全部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其中所加设的四条副琴弦的中,至少一条副琴弦的粗细是与其它琴弦的粗细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琴尾副撑弦架,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形成一组,并绷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且每组副琴弦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但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异,以形成至少二种不同的琴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可活动地置设于琴面上且位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穿弦孔,设于琴头撑弦架与琴尾副撑弦架之间,可供副琴弦自琴头撑弦架经活动琴尾副撑弦架再经由穿弦孔穿入琴体底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二只琴尾副撑弦架,其中所加设的副琴弦是形成二组,该二组副琴弦是分别绷设于同一琴头撑弦架与该二只琴尾副撑弦架之间,该二组副琴弦的弦长均与既有七条主琴弦的弦长相异,且该二组副琴弦的弦长是彼此相异,且每组副琴弦中的每一条琴弦的弦长均彼此相同,以便形成多种不同的琴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的整个内部均具有与全琴等长的中空共鸣箱。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的局部内部具有中空的共鸣箱。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为实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为实心,且装设有电子震动感应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为仅具有琴面及琴边而无琴底。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改良的七弦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体为仅具有琴面而无琴底,且装设有电子震动感应器。
CN 00236325 2000-05-23 2000-05-23 改良的七弦古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2540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236325 CN2425404Y (zh) 2000-05-23 2000-05-23 改良的七弦古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236325 CN2425404Y (zh) 2000-05-23 2000-05-23 改良的七弦古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425404Y true CN2425404Y (zh) 2001-03-28

Family

ID=33597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23632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25404Y (zh) 2000-05-23 2000-05-23 改良的七弦古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425404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69954A (zh) * 2020-04-10 2020-07-03 李小平 一种提琴音高调节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69954A (zh) * 2020-04-10 2020-07-03 李小平 一种提琴音高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79916A (zh) 使用演奏乐器的声音信息的音乐分析方法
CN1243338C (zh) 乐谱显示控制装置
CN2705856Y (zh) 乐音和语音再现装置
CN1755686A (zh) 音乐搜索系统和音乐搜索装置
CN1838229A (zh) 重放装置和重放方法
CN1254785C (zh) 乐音生成装置、携带终端装置以及乐音生成方法
CN2425404Y (zh) 改良的七弦古琴
CN1344405A (zh) 双重音阶音乐的声调及由其制作的录音
CN1694160A (zh) 分排式乐器键盘
Nauncef et al. 14.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acoustic quality of violins
CN101042858A (zh) 一种多调式、调高口琴
Ncube et al. Prospective Zambian tonewoods for dreadnought acoustic guitar
Okoye Ụ Bá» Œ-AKA MUSIC IN IGBO CULTURE: A VALUABLE MUSICAL HERITAGE
Mihălcică et al. Acoustic Evaluation of Violins with Modified Geometric Parameters
Zamani Music of Razak Abdul Aziz: Preparing Chosen Solo and Collaborative Piano Works for Two Academic Recitals.
Ulfah et al.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for the Nanyin Music by the Lam Kwan Boen Hian Tong Community
CN1273953C (zh) 可对不同种类声音数据进行合成的声音合成系统
Boonrod et al. Musical Instruments from Recycled Materials: A Case Study of Uthen Pialor
Coleman Instrument Design in Selected Works for Solo Multiple Percussion
Pasquinelli Harmonica band: the history of chord and bass harmonica
Adamo Ulimba Xylophone Groups in Southern Malawi. Previous Sources and Recent Fieldwork.
Maloney Pierre Mercure's Pantomime for Winds and Percussion.
Harper THESE 10 Best Beginner 3/4 Acoustic Guitars Are GREAT!
Facci Enyamulere Flute, Omunde Dance and Wedding Songs:“Tradition” and “Neo-tradition” in Nande-Konzo Music (DRC and Uganda)
Masasabi et al. THE GLOBALISATION OF AFRICAN MUSICAL INSTRUMENTS: A CASE OF THE ADEUDEU OF TESO COMMUNITY IN KENY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