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390359Y -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390359Y
CN2390359Y CN 99230559 CN99230559U CN2390359Y CN 2390359 Y CN2390359 Y CN 2390359Y CN 99230559 CN99230559 CN 99230559 CN 99230559 U CN99230559 U CN 99230559U CN 2390359 Y CN2390359 Y CN 239035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output
channel signals
signal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23055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益鹏
史年顺
余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KE ELECTRONIC GROUP CO JIANGSU PROV
Original Assignee
XINKE ELECTRONIC GROUP CO JIANGSU PRO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KE ELECTRONIC GROUP CO JIANGSU PROV filed Critical XINKE ELECTRONIC GROUP CO JIANGSU PROV
Priority to CN 9923055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39035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39035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39035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 Stereophonic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功率放大器的部件。本装置的对左右声道信号、超重低音声道信号、中置声道信号和左右环绕声道信号进行处理放大的各个电路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相应声道信号的端口,它们的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相应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它们的输出端前设有由控制电路控制的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控制电路还对电源电路的受控电源进行控制。本装置成本较低、可对DVD输出的5.1声道信号直接进行功率放大。

Description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功率放大器的主要部件。
功率放大器主要由电源电路、前置信号处理电路、后级纯功率放大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其主要的工作模式是: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电源电路为各部件提供电源,前置信号处理电路对外接的音频、视频信号进行选择切换输入,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包括信号放大衰减、音量控制、音调提升、衰减、音色及声场处理等。有的功率放大器配有信号编码或解码处理,以产生虚拟的环绕成份或经某种算法后的环绕声信号。前置信号处理电路输出信号输至后级纯功率放大电路,经功率放大后,驱动外接扬声器发出音乐信号。这种模式适应于立体声信号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以DVD为代表的节目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内置AC-3或DTS解码器,可以直接输出5.1声道信号(即左声道L、右声道R、中置声道C、左环绕声道LS、右环绕声道RS以及超重低音声道SW信号),也可以只输出L、R信号。一般的功率放大器无法与DVD输出的5.1声道信号接口,而只能与立体声L、R信号接口,再进行内部处理产生5.1声道。这显然与DVD的发展主流不同步,造成消费者投资的重复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可直接配接DVD输出的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是(见图1),本功率放大装置具有电源电路(1)、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和控制电路(8),控制电路(8)的输出端口的相应输出端分别与电源电路(1)的控制端和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相应控制端相连,电源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本装置的各有关电路的电源端相连;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其结构特点是:本功率放大装置还具有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和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声道信号的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超重低音音箱电路的端口;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中置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中置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和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均设有串联在各自的声道信号输出端口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的输入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设有控制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通断的控制件。
参见图2,上述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具有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固定音色电路(25-3)、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以及作为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的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和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固定音色电路(25-3)和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均设有控制端。左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A)主要由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和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组成。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B)主要由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和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组成。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声道信号的端口,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输出端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声道信号的端口,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输出端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且该输出端还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入端以及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输入端相连,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且该输出端还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入端以及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输入端相连,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左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接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参见图3,上述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还具有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和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入端即为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入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出端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的输出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输出端即为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出端口。
参见图4,上述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还具有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和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的输入端即为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口,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的输出端可接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的输出端即为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出端口。
参见图5,上述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具有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右环绕音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以及作为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的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和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的输出端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左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的输出端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右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参见图6,上述控制电路(8)具有键矩阵电路(81)、扫描控制电路(82)和CPU控制电路(83);键矩阵电路(81)与扫描控制电路(82)的输入端相连,扫描控制电路(82)与CPU控制电路(83)双向连接,CPU控制电路(83)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接固定音色电路(25-3)控制端,CPU控制电路(83)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控制端。
见图2至图6,考虑到使本装置既能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并进行放大、还能对所接收立体声信号进行处理放大后输出6个声道的信号,本装置还具有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环绕音分离电路(2D-5),各有关电路还具有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及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至少设有2个并行的信号输入分路,其中一个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另一个是可接收立体声中的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则设有相同的分路,其中一个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另一个是可接收立体声中的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具有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和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设置在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之间,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设置在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之间;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设有一个2选1或多选1的电子开关,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设有相应的一个2选1或多选1的电子开关;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输入端口的各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相应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的输出端相连,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输入端口的各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相应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的输出端相连,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环绕音分离电路(2D-5)均设有2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的输出端相连;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相连;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相连,或者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相连。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设置在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与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之间,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其一个输入端与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设置在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与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之间,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的一个输入端与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具有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和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设置在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之间,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设置在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与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之间;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设有一个相应的2选1电子开关;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的一个输入端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的一个输入端与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的输出端或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见图8,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是由电阻R43、R44、R54和电容C68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68与R54并联,C68和R54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44的一端以及R43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输出端;R44的另一端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一个输入端,R43的另一端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另一个输入端。
见图9,中置音分离电路(2D-4)是由电阻R129、R130、R131和电容C99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99与R131并联,C99和R131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129的一端以及R130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输出端;R129的另一端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一个输入端,R130的另一端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另一个输入端。
仍见图9,环绕音分离电路(2D-5)是由电阻R127、R128、R132和电容C100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100与R132并联,C100和R132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127的一端以及R128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R127的另一端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一个输入端,R128的另一端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另一个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使用本装置的功率放大器是AC-3对应功率放大器,具有真正的独立的5.1通道,完全可与5.1声道DVD接口,对所接收的5.1声道信号不再进行编码或解码处理,只做常规处理,直接经后级纯功率放大电路进行功率放大后输出,实现了真正的AV功放。(2)当设置有关的声道信号的分离电路以及相应的声道信号切换电路后,本装置还可用于对立体声信号的放大并进行有关的分离和放大后、输出6个声道信号。(3)使用本装置的功率放大器成本较低,功能较强,是一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功率放大器。
本实用新型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2为图1中的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3为图1中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4为图1中的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5为图1中的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6为图1中的控制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7为图1中的电源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8至图10为图2所示的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1为图3及图4所示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以及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2为图5所示的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3为图6所示的控制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4为图1中信号输出控制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视频转换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视频转换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卡拉OK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卡拉OK电路的一种电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给出了本功率放大装置可对直接配接的5.1声道信号进行处理放大的结构框图。本功率放大装置具有电源电路1、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控制电路8和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电源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本装置的各有关电路的电源端相连。
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29-2。
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超重低音音箱电路的端口,且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
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中置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中置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且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
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且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56-2。
控制电路8的输出端口的相应输出端分别与电源电路1的控制端、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的控制端以及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相应控制端相连。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设有控制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通断的控制件。
图2至图6给出了既能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并进行放大、还能对所接收立体声信号进行处理放大后输出6个声道的信号的结构框图,以下结合有关的电原理图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见图7,电源电路1由市电输入及变压器电路11、交流电源电路12、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3、第一组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4、第二组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5及受控电源控制电路16组成。
220V交流电经市电输入及变压器电路11的开关S701通断,再经熔断器F703加到变压器T1的初级,C701为抗干扰电容,T1次级输出4组交流电压。其中的3组带中心抽头,它们是AC33V、AC15V和AC16.5V,一组AC3.5V的输出不带中心抽头。
AC33V经第一组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4的整流器VD801整流,再经电容C801、C802滤波,在抗干扰电容C803、C804以及放电电阻R802、R803的参与下,得到一组直流电压,该组直流电压经继电器K801控制并在抗干扰电容C807、C808的参与下,由A5端输出正46V的电压、由A6端输出负46V的电压;该±46V的电压同时分别加到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
负46V的电压经电阻R156、R157、R154、R155限流,稳压管VD17稳压,电容C103、C104滤波,由A11端输出负22V电压,该负22V的电压送到控制电路8作为屏显电压。
AC15V经第二组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5的整流器VD802整流,再经电容C810、C809滤波,在抗干扰电容C805、C806以及放电电阻R804、R805的参与下,得到一组直流电压,该组直流电压经继电器K802控制并在抗干扰电容C811、C812的参与下,由A7端输出正21V电压,由A8端输出负21V电压;该±21V的电压,同时加到左右环绕音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
二组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4、15的通断由受控电源控制电路16的继电器K801、K802控制。继电器K801、K802的工作状态又由CPU从K11端送出的POWER OUT信号决定。在抗干扰电容C813的参与下,当K11为高电平,则V801导通,使K801、K802吸合;当K11为低电平,则V801截止,使K801、K802断开,从而控制受控直流电源产生电路的通与断。
AC16.5V经过直流电源产生电路13的熔断器的F1、F2限流,加到由二极管VD3、VD4、VD5、VD6组成的整流电路进行全波整流,经电容C28、C26、C27、C25滤波输出较少纹波的直流电压,在型号为7812的三端稳压器N10和型号为7912的三端稳压器的作用下,并由滤波电容C18、C19、C20、C21滤波,在A3端输出正12V的电压,在A4端输出负12V的电压。
正12V的电压经电阻R153限流,再经电容C29、C30滤波加到型号为7805的三端稳压器N11的输入端,在滤波电容C31、C32的参与下,由A12输出正5V的电压,供给控制电路8。正12V电压又经电阻R155限流,稳压管VD2稳压,电容C17滤波,由A1端输出正6V的电压。负12V电压经电阻R154限流,稳压管VD1稳压,电容C22滤波,由A2端输出负5V的电压。A1、A2端输出的电压给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及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供电,还向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和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共用的集成电路N8供电。
AC3.5V直接从A9端及A10端输出给控制电路8,作为荧光屏显示电路85的灯丝电压。
见图8至图10,本功率放大装置对左右声道信号设有四种输入功能选择:一是可以接录像机的音频输出信号的输入端口——VCR端口,二是可以接广播接收机的音频输出信号的端口——TUNER端口,三是可以接磁带录音机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端口——TAPE端口,四是可以DVD机输出的音频信号的端口——DVD端口;前3组端口是可接收立体声信号即L、R两路信号的端口,而第4组端口则是接收DVD解码输出的5.1声道信号中的左声道和右声道信号的端口。
图8给出了左右声道两路信号的前置第一级处理电路。四种输入功能的L、R信号由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及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相应的外接插孔引入,经耦合电容、输入匹配电阻,接到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的型号为4052的输入功能切换集成电路N2,N2设有X组、Y组两只4选1电子开关。X组同时接四种功能状态的L路,Y组同时接四种功能状态的R路。N2对各功能状态的选择、通过控制电路8由其K1、K2信号的电平高低而决定。K1、K2为低电平时,选择接通VCR端口;K1、K2为高电平时,选择接通DVD端口;K1为低电平、K2为高电平时,选择接通TAPE端口;K1为高电平、K2为低电平时,选择接通TUNER端口。
图8中的A1、A2端的电压是电源电路1送出的+6V和-5V电压。A1端的+6V电压经限流电阻R90、滤波电容C40、C41加到N2的正电源端VCC端,A2端的-5V电压经限流电阻R97、滤波电容C23、C16加到N2的4052的负电源端VEE端。
通过K1和K2的控制,使N2接通相应一组端口的输入信号,由N2的X端13脚输出切换后的L路信号,由N2的Y端3脚输出切换后的R路信号。
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3设有两只运放,其中一只运放N3:1和R48、C46、R50、C45构成对L路信号进行放大的左路第一级电压放大器,该左路第一级电压放大器属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另一只运放N3:2和R49、C47、R55、C50构成对R路信号进行放大的右路第一级电压放大器,该右路第一级电压放大器属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N3的8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3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47、滤波电容C42、C43加到N3的8脚;N3的4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4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52、滤波电容C48、C49加到N3的4脚。
N2输出的切换后的L路信号,经电阻R17、R16加到左路第一级电压放大器进行电压放大,由N3的7脚输出经第一级电压放大的L路信号BL1;N2输出的切换后的R路信号,经电阻R13、R15加到右路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进行电压放大,由N3的1脚输出经第一级电压放大的R路信号BR1。
卡拉OK电路7送来的话筒信号BM1、BM2分别经电阻R12、R36也加到了N3的相应的输入端作混合放大。在卡拉OK关闭时,BM1、BM2均被静噪,以免给主声道带来噪声。
BL1、BR1信号可分四组输出。第一组输出加至如图9所示的左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处理电路,第二组输出加至线路输出电路2E,第三组输出加至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第四组输出加至频谱分离电路2F。
线路输出电路2E由匹配电阻R37、R38、R37A、R38A构成,其线路输出口LINEL、LINER可配接其它功放等设备。
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由电阻R43、R44、R54和电容C68组成;R44接N3的7脚经C44耦合输出的L路信号,R43的接N3的1脚经C52耦合输出的R路信号,R43、R44、R54构成左右路合并衰减网络,使左右路信号先增加再衰减至所需电平,C68与R44构成对左路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C68和R43构成对右路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分别对左右路信号中的中高频信号成分作衰减,分离出BSW1信号对后级输出。
频谱分离电路2F由电阻R44A、R43A和R45组成,三个电阻构成合并式衰减器,N3的7脚经C44耦合输出的L路信号以及N3的1脚经C52耦合输出的R路信号通过频谱分离电路2F处理后,分离出BP1信号至控制电路8的频谱采样电路84作为频谱采样信号。
图9给出了左右声道两路信号的前置第二级处理电路。该级电路主要设置了本功率放大装置的三种工作模式:一是手动音调模式,该模式为开机预选模式,分别调节高低音电位器,可以对左右路信号中的高低音成分进行提升和衰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二是固定音色模式,其中又设置四种音色:平直音FLAT、流行乐POP、摇滚乐ROCK和古典音乐CLASSIC,通过对频响曲线的修正,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三是直通模式,它可以满足发烧友对音质的原汁原味的需求。
图9中的左路主音量电位器RP1-1和右路主音量电位器RP1-2由一只音量调节旋钮同时进行调节;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5设有两只运放,其中一只运放N5:1和外围元件R66、C69、R67、C62构成对L路信号进行放大的左路第二级电压放大器,该左路第二级电压放大器属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另一只运放N5:2和外围元件R65、C68、R64、C70构成对R路信号进行放大的右路第二级电压放大器,该右路第二级电压放大器属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N5的8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3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72、滤波电容C63、C64加到N5的8脚;N5的4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4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71、滤波电容C65、C67加到N5的4脚。
由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送来的BL1信号经过电阻R40后、加到左路主音量电位器RP1-1,由RP1-1进行音量控制后,经电容C58耦合、再经电阻R62、R63,加到运放N5:1的输入端,经运放N5:1进行电压放大后,由N5的7脚经C59耦合分5个分路输出进行了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由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送来的BR1信号经过电阻R41后、加到右路主音量电位器RP1-2,由RP1-2进行音量控制后,经电容C57耦合、再经电阻R60、R61,加到运放N5:2的输入端,经运放N5:2进行电压放大后,由N5的1脚经C70耦合分4个分路输出进行了第二级电压放大的R信号。
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的第一分路和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R信号的第一分路组成第一组左右分路信号输出。第一分路L信号经隔离电容C442加到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第一分路R信号经隔离电容C51加到结构与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相同的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左路低音音调电位器RP2-1和右路低音音调电位器RP2-2由一只调节旋钮同时进行调节;左路高音音调电位器RP3-1和右路高音音调电位器RP3-2由另一只调节旋钮同时进行调节。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06设有两只运放,其中一只运放N06:1属于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另一只运放N06:2属于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以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为例,加到隔离电容C442上的第一分路L信号,经过R444、R445、RP2-1、R448、R449和运放N06:1构成低音调整部分时,调整RP2-1可以改变低音部分的增益,顺时针旋增益提升,逆时针旋增益衰减,调整范围±8dB;R442、RP3-1、R453、C448构成高音调整部分,调整RP3-1可以改变高音部分的增益,顺时针旋增益提升,逆时针旋增益衰减,调整范围±8dB。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的原理与之相同。由N06的7脚经电容C456耦合输出调整后的第一分路L信号,该L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57、R56调整电压后加到型号为4052的集成电路N7的12脚X0端;由N06的1脚经电容C457耦合输出调整后的第一分路R信号,该R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58、R59调整电压后加到型号为N7的1脚Y0端。
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的第二分路和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R信号的第二分路组成第二组左右分路信号输出。第二分路L信号经固定音色电路25-3的电阻R69、R70进行电压调整、阻抗匹配后,由电容C79耦合加到型号为PT2381的集成电路N6的1脚I1端,第二分路R信号经电阻R68、R74进行电压调整、阻抗匹配后,由电容C78耦合加到N6的16脚12端。PT2381是固定音色电路,它和作为频响元件的外围电容C82、C81、C80、C75、C74、C73构成四种音色状态,四种音色的选择由控制电路8送来的K3、K4控制信号决定。K3、K4为低电平时,N6则对第二组左右分路信号进行FLAT处理;K3、K4为高电平时,N6则对第二组左右分路信号进行为POP处理;K3为高电平、K4为低电平时,N6则对第二组左右分路信号进行CLASSIC处理;K3为低电平、K4为高电平时,N6则对第二组左右分路信号进行ROCK处理。处理后,由N6的2脚O1端经电容C77耦合、输出加载了有关音色的L信号,该L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82、R79调整电压后加到N7的第14脚X1端和15脚X2端;由N6的15脚O2端经电容C76耦合输出加载了有关音色的R信号,该R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83、R80调整电压后加到N7的2脚Y2端和5脚Y1端。
N6的7脚为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3端输出的+12V电压经固定音色电路25-3的电阻R73限流,再经电容C71、C72滤波后加到N6的7脚,提供PT2381的工作电源。
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的第三分路和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R信号的第三分路组成第三组左右分路信号输出。第三分路L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76、R78加到N7的第11脚X3端,第三分路R信号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81、R77加到N7的第4脚Y3端。
N7为三种工作模式的切换电路,其切换控制由控制电路8送来的K5、K6完成。K5、K6为低电平时,选择为手动音调模式,N7接通其输入端X0至输出端X的连路以及输入端Y0至输出端Y的连路;K5、K6为高电平时,选择为直通模式,N7接通其输入端X3至输出端X的连路以及输入端Y3至输出端Y的连路;K5、K6为相异电平时,选择为固定音色模式,N7接通其输入端X1、X2至输出端X的连路以及输入端Y1、Y2至输出端Y的连路。N7的13脚X端输出BL2信号,加到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N7的3脚Y端输出BR2信号,加到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
N7的16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1端输出的+6V电压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84限流,再经电容C85、C86滤波加到N7的16脚;N7的7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2端输出的-5V电压经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电阻R169限流,再经电容C83、C84滤波后加到N7的7脚。
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的第四分路和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R信号的第四分路组成第四组左右分路信号输至由电阻R129、R130、R131和电容C99组成的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第四分路L信号输至电阻R129的一端,第四分路R信号输至电阻R130的一端,电阻R129、R130、R131构成合并式衰减网络,电容C99与R129构成对L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电容C99与R130构成对R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分别对左右路信号进行处理后,分离出中置音BC1信号对后级输出。
经过第二级电压放大的L信号的第五分路和经固定音色电路25-3加载了有关音色的R信号组成一组信号输至由电阻R128、R127、R132和电容C100组成的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第五分路L信号输至电阻R128的一端,加载了有关音色的R信号输至电阻R127的一端,电阻R128、R127、R132构成合并式衰减网络,电容C100与R128构成对L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电容C100与R127构成对R信号的一阶低通网络,分别对左右路信号进行处理后,分离出环绕音BS1信号对后级输出。
图10给出了左右声道两路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左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具有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以及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右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具有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以及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右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的结构与左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的结构相同。
前级送来的BL2、BR2信号分别经电容C200、C300加到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和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以左声道为例:电阻R205、电容C202为一级低通滤波器,电阻R200为偏置电阻,三极管V30、V33构成差分对放大电路,对提高放大的稳定性和信噪比均有一定作用;电阻R204、电容C201组成相位补偿电路,三极管V31、V32和电阻R201、R202为差分对管的集电极负载偏置电路;三极管V34、电阻R207、二极管VD20和VD21构成恒流源兼差分对射极偏置电路,电阻R203为偏置电阻。三极管V36、V35为主电压放大级,对信号进行电压放大,电阻R211、R209为三极管的偏置、限流电阻,C207为消除高频自激的反馈电容;电阻R124、电位器VR1、电阻R125、R116、三极管V39构成动态偏置电路,V39随温度升高,b、e结电压Vbe上升,造成集成极电流IC上升,对后级基级电流分流,从而达到动态调整的目的。调整VR1可以改变V39的静态工作点,从而改变后级输出静态电流,电容C206为低频补偿电容。电阻R213、R217为后级偏置电阻,三极管V38、V41和V37、V40构成两组反向达林顿管,对信号进行电流放大,而完成整个的功率放大;R218为偏置电阻,R220、R219为射极输出电阻。电容C203、C204、电阻R207、R206构成反馈电路,其反馈系数决定了整个后级放大电路的增益。
BL2信号经上述电路处理后输至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的输入端,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由电容C211、电阻R227、R228以及电感L1组成,电容C211和电阻R227对输出功率信号进行相位补偿,L1与R228对输出功率信号起到消振和高频阻波作用。
电感L1输出L路信号至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由输出通断继电器S1构成,S1的通断是由控制电路8送出的K8信号经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控制的。经继电器S1可输出大电压、大电流信号至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接左声道音箱,驱动扬声器,播放左声道音乐信号。
右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对前级送来的BR2信号的处理过程与左声道信号的后级功率放大电路及输出电路处理BL2信号的过程相同,输出通断继电器S1的通断是由控制电路8送出的K8信号经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控制的。经继电器S2可输出大电压、大电流信号至相应的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接右声道音箱,驱动扬声器,播放右声道音乐信号。
电源电路1由A5端送出的+46V电压和由A6端送出的-46V电压,一组直接给后级达林顿管提供电源,另一组的+46V电压经R212限流、C205滤波,-46V电压经R210限流、C212滤波送给前级电路提供电源。
图11给出了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以及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电原理图。图中的音量电位器RP4-1和音量电位器RP4-2由一只音量调节旋钮同时进行调节;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405设有两只运放,其中一只运放和外围元件R470、C465、R469、C466构成对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进行放大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器,另一只运放和外围元件R465、C462、R464、C461构成对中置声道信号进行放大的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器。
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由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及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组成。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由电容C10、R10和电阻R11组成,输入插孔可接入的5.1声道中的SW信号,该信号由C10、R10、R11耦合加到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的型号为4066的集成电路N4的4脚。N4设有4只电子开关,本装置利用其中两只开关作切换。来自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BSW1信号加到N4的1脚。N4的切换控制由K1、K2经由三极管V1~V3及电阻R91~R96构成的转换器控制,N2处于接通DVD端口的状态也即K1、K2均为高电平时,三极管V1、V2导通,三极管V3截止,而使N4的13脚为低电平、5脚为高电平;此时,使N4接通4脚I/O2端至O/I2端3脚的连路,而使来自5.1声道信号中的SW信号输至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在K1、K2的其它电平状态,三极管V3导通,使N4的5脚为低电平、13脚为高电平,此时,使N4接通1脚I/O1端至O/I1端2脚的连路,而使来自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BSW1信号输至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N4的14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1端输出的+6V电压经电阻R87限流,再经电容C129、C130滤波,加到N4的14脚;N4的7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2端输出的-5V的电压经电阻R88限流,再经电容C60、C61滤波,加到N4的7脚。
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输出的信号加到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的音量电位器RP4-2,由RP4-2调整音量输出,再经电阻R468、电容C464耦合加到超重低音信号电压放大器,经超重低音信号电压放大器处理后,从N405的7脚输出、再经电容C467、R471耦合,输至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的输出通断继电器S6,继电器S6的通断是由控制电路8送出的K8信号经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控制的。经S6可将放大的超重低音信号输出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接超重低音音箱,R18为输出阻抗匹配电阻。
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具有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和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由电容C9、电阻R8、R9组成,由输入插孔可接入5.1声道信号中的C信号,该信号经C9、R8、R9耦合加到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的音量电位器RP4-1,由RP4-1调整音量输出,再经电阻R490、R463、电容C458耦合加到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器,经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器处理后,从N405的1脚输出、再经电容C463、电阻R466耦合,加到型号为TC4053的集成电路N8的5脚3/0端,TC4053设有3组2选1电子开关,中置声道信号利用其中一组。来自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BC1信号加到N8的3脚3/1端。N8的切换由控制电路8输出的K7信号控制。K7为低电平时,则接通N8的5脚3/0端至3O/I端4脚的连路,而使来自5.1声道信号中的C信号输至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K7为高电平时,则接通N8的3脚3/1端至3O/I端4脚的连路,而使来自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BC1信号输至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N8的16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1端输出的+6V的电压经R75限流,再经电容C95、C98滤波,加到N8的16脚;N8的7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2端输出的-5V的电压经电阻R133限流,电容C101、C102滤波,加到N8的7脚。
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和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的结构与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和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的结构相同,所以,它们按相同的过程对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输出通断继电器S3的通断是由控制电路8送出的K8信号经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控制的。经继电器S3可输出大电压、大电流信号至相应的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接中置音箱,驱动扬声器,重放中置音乐信号。
图12给出了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电原理图。图中的型号为TC4053的集成电路N8既用于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同时也用于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音量电位器RP5-1和音量电位器RP5-2由一只音量调节旋钮同时进行调节。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分成左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和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路,该2路电路的结构相同。图中的3块集成电路由2路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共用。型号为4588的集成电路N406用于对LS、RS信号分别进行前级电压放大和调节,集成电路N8用于对LS、RS信号和BS1信号的通路进行选择,型号为TDA7265的集成电路N11是双声道功率放大器(2×25W)、用于对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分别进行后级功率放大。所以,2路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的工作方式也相同。N406设有两只运放,其中一只运放和外围元件R480、C473、R479、C475构成对LS信号进行前级电压放大的LS前级电压放大器,另一只运放和外围元件R484、C477、R483、C478构成对RS信号进行前级电压放大的RS前级电压放大器。N406的8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3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486、滤波电容C481、C480加到N406的8脚;N406的4脚为负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4端输出的-12V电压经限流电阻R475、滤波电容C470、C471加到N406的4脚。
5.1声道信号中的LS信号可接至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的输入插孔,LS信号经电容C7耦合,再经电阻R4,R5进行阻抗变换后,加到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的音量电位器RP5-1;由RP5-1控制电平输出大小,经电阻R476、电容C472耦合送至N406的3脚,经LS前级电压放大器放大后,由N406的1脚输出,再经电容C474、电阻R481耦合,加到N8的属于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的2脚2/0端。5.1声道信号中的RS信号可接至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的输入插孔,RS信号经电容C8耦合,再经电阻R6,R7进行阻抗变换后,加到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的音量电位器RP5-2;由RP5-2控制电平输出大小,经电阻R482、电容C476耦合送至N406的5脚,经RS前级电压放大器放大后,由N406的7脚输出,再经电容C479、电阻R485耦合,加到N8的属于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的12脚1/0端。
N8的属于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的1脚2/1端接收来自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BS1信号。有关信号的切换仍由控制电路8输出的K7信号控制。K7为低电平时,则接通N8的2脚2/0端至2O/I端15脚的连路,而使来自5.1声道信号中的LS信号通过N8,经C97耦合,R137、R145调整,再经C106耦合加至N11的属于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的左环绕声道功率放大器;K7为低电平同时还接通N8的12脚1/0端至1O/I端14脚的连路,而使来自5.1声道信号中的RS信号通过N8,经C96耦合,R138、R146调整,再经C105耦合加至N11的属于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的右环绕声道功率放大器。K7为高电平时,则接通N8的1脚2/1端至2O/I端15脚的连路,而使来自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BS1信号通过N8,作为左环绕声道信号经C97耦合,R137、R145调整,再经C106耦合加至N11的属于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的左环绕声道功率放大器;K7为高电平同时还接通N8的13脚1/1端至1O/I端14脚的连路,而使处于N8的15脚2O/I端的作为左环绕声道的信号通过N8,此时,将N8的14脚输出的信号作为右环绕声道信号,该信号经C96耦合,R138、R146调整,再经C105耦合加至N11的属于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的右环绕声道功率放大器。
经过功率放大的左环绕声道信号由N11的4脚输出,经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的R160、C109进行相位补偿,经输出电感L4、电阻R161进行消振、高频阻波,输出左环绕声道信号至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的输出通断继电器S4,经继电器S4可输出大电压、大电流信号至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按左环绕音箱,驱动扬声器,播放左环绕音乐信号。同样,经过功率放大的右环绕声道信号由N11的2脚输出,经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的电阻R162、电容C110进行相位补偿,经输出电感L5、电阻R163进行消振、高频阻波,输出右环绕声道信号至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的输出通断继电器S5,经继电器S5可输出大电压、大电流信号至输出插孔,该输出插孔可接右环绕音箱,驱动扬声器,播放右环绕音乐信号。
N11的8脚为左路信号负反馈输入端,电阻R150、R151组成左路反馈电路57-1,该反馈电路决定最后功率放大级的增益。N11的10脚为右路信号负反馈输入端,电阻R149、R152组成右路反馈电路57-2,该反馈电路决定最后功率放大级的增益。N11的3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7端输出的+21V的电压直接加至N11的3脚,电源电路1由A8端输出的-21V的电压由1脚、6脚接至N11的负电源端。N11的5脚为待机控制、静噪端。控制电路8输出的K8信号,经待机静噪电路58的三极管V23、V22及电阻R135、R136构成的转换器转换,经R148加到N11的5脚,经R147加到N11的3脚正电源端,从而实现待机控制和静噪的功能。具体过程是,一开机N503输出高电平的K8信号,使三极管V23导通、进而使三极管V22截止,电源电路1的由A7端输出的+21V电压则经电阻R147、R148加到N11的5脚,使N11处于无输出的状态,从而实现了开机静噪;开机后的1~2秒,N503使K8信号变为低电平,使三极管V23截止、进而使三极管V22导通,N11的5脚被至成低电平,而使N11正常工作。
图13给出了控制电路8的电原理图。控制电路8由键矩阵电路81、扫描控制电路82、CPU控制电路83、频谱采样电路84、荧光频显示电路85和指示灯驱动电路86组成。控制电路8的核心器件是型号为68HC90852的集成电路N503,N503属于CPU控制电路83,N503是新一代高性能CPU,它的基本性能为:①VDD=5V±10%,完全的静电低电压、低功耗设计;②内部总线速度8MHz;③4096字节FLASH或ROM,128字节ROM;④12路8位A/D,7个键盘中断位,23位I/O口(28引脚封装);⑤低电压复位,可选用石英振荡器(或RC振荡器)。
N503的7脚为正电源端,电源电路1由A12端送来的+5V的电压经电阻R514限流,电容C513、C514滤波、电感J501阻高频加到N503的7脚。N503的3脚VSS端接地。N503的4、5脚外接石英震荡器U503、电阻R513、电容C515、C516组成的石英振荡电路,为CPU提供基准时钟。N503的28脚外接二极管VD506、电阻R537和电容C523组成的上电复位电路,一上电,电源电路1由A12端输出的+5V电压经R537给C523充电,此时CPU复位,当C523上的电压超过复位门槛电压,复位结束,CPU正常工作。
N503的8脚和9脚输出的K1’和K2’控制信号分2组输出,一组经电阻R504、R504成为K1、K2控制信号给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的N2以及给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而对N4进行控制;另一组直接送到指示灯驱动电路86的型号为74H139的集成电路N504的2、3脚;经电阻R504输出的K1控制信号还输至视频转换电路6经电阻R1加到集成电路N1的2脚,集成电路N1的4脚还直接接受N503的25脚输出的K12控制信号。
在电容C531、C532的参与下,由N503的16、19脚分别经电阻R536、R538输出K3、K4控制信号,控制固定音色电路25-3的N6对四种音色进行切换,C531、C532为抗干扰电容。
N503的23脚和27脚输出的K5’和K6’控制信号分2组输出,一组经电阻R506、R507成为K5、K6控制信号给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N7,控制N7对三种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另一组送到指示灯驱动电路86的N504的13、14脚。
由N503的13脚经电阻R518输出K7控制信号给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和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共用的集成电路N8作为切换控制信号。
由N503的21脚经电阻R525限流、二极管VD505传输,电阻R524和电容C525抗干扰,输出K8控制信号,对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N11提供静噪电压。
在电容C527、电阻R510的参与下,N503的2脚输出的K10信号给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由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控制继电器的通断,C527、R510为抗干扰元件。
N503的22、24、26脚与扫描控制电路82的型号为UPD16311的集成电路N501的8、6、9脚接口,作为两个芯片的通讯口。N503的10~12、15、17、18、20脚与频谱采样电路84的型号为XR109的集成电路N502的1~7脚接口。
指示灯驱动电路86的型号为74H138的集成电路N504内设二只2,4译码器。电源电路1由A12端输出的+5V电压经电阻R523限流,电容C517、C518滤波后加至N504的16脚,给N504供电。N504的连接在2、3脚与4~7脚之间的内部电路构成一只译码器。N504的2脚1A端、3脚1B端接收N503输出的K1’、K2’信号,对应于K1’、K2’高低电平的不同、形成4种组态,这4种组态的每一种决定了4~7脚中的一个输出端的电平为低电平,N504的4~7脚外接发光二极管VD507~VD510和电阻R531~R534,电源电路1由A12端输出的+5V的电压通过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支路,到低电位构成回路,使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点亮,表示功放装置处于VCR、DVD、TAPE或TUNER四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N504的连接在13、14脚与9~12脚之间的内部电路构成另一只译码器,N504的14脚2A端、13脚2B端接收N503输出的K5’、K6’信号,对应于K5’、K6’高低电平的不同、形成相应的组态:当K5’、K6’均为低电平时,12脚输出低电平、点亮发光二极管VD511,表示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选通手动音调模式;当K5’、K6’为相异电平时,9脚输出低电平、点亮发光二极管VD512,表示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选择直通模式。
频谱采样电路84的型号为XR1091集成电路N502是图示均衡滤波器电路,它设有内部的RC振荡器,并有2个信号输入口,可提供8路带通滤波器,是低噪声的CMOS电路。电源电路1由A12端输出的+5V电压经电阻R526限流,电容C508、C509滤波加到N502的正电源端16脚,电源电路1由A4端输出的-12V电压经电阻R530限流、稳压管VD513稳压至-5V、再经电容C511、C512滤波,加到N502的负电源端9脚。N502的14、13脚外接的电阻R528、电容C510与内部电路构成400KHz振荡器,提供滤波器取样时钟。N502的15脚外接的电阻R527、电容C507与内部电路构成200KHz振荡器,提供二分频时钟给内部电路。N502的10、11脚为频谱信号输入端,接收频谱分离电路2F输出的BP1信号,与N502的10脚相连的电阻R529为输入偏置电阻。N502的1~7脚为7路带通滤波器输出口,中心频率分别为63Hz、160Hz、400Hz、1KHz、2.5KHz、6.3KHz、16KHz,通过内部开关电容对各中心频率处峰值进行取样,由N502的1~7脚输出取样值至N503的10、11、12、15、17、18、20脚的7个A/D口,由N503进行内部转换后,通过N503与N501的通讯,控制扫描显示,使荧光屏显示相应的频谱,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N502的8脚悬空。RS1为10K×7的排阻,是7个滤波器的输出下拉负载。
扫描控制电路82的型号为UPD16311的集成电路N501是CPU的外围可编程控制器件,它由高电压驱动,具有输入12×4的键盘矩阵信号的接口以及4个串行口和5路LED的驱动口,还具有向荧光频显示电路85输出显示信号的端口。N501的四个串行口是5脚的DOUT口、6脚的DIN口、8脚的CLK口以及9脚的STB口,它们是与N503进行通讯的4个串行通讯口。
N501的8脚CLK端是时钟输入端,接收由N503的22脚PTD3端发出的时钟信号,在时钟上升沿,由N501的6脚输入来自N503的24脚PTD2端的数据;在时钟下降沿,由5脚输出数据至N503的24脚PTD2端。N501的5、6脚并在一起,分时复用。N501的9脚STB端是触发端、接收由N503的26脚输出的触发信号,9脚为高电平时、N503输至8脚的时钟信号不被读取,低电平时、则N501由其8脚读取来自N503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通讯。N501的15~18脚是双功能口,其功能之一是用作键扫描脉冲输出口,N501的10~13脚是键扫描脉冲读入口。键矩阵电路81的4只二极管VD501~VD504以及10只按键K501~K510组成键矩阵,电阻R535、R539、R540是下拉电阻。当按下K501~K510中某一键时,N501根据由键扫描脉冲读入口所读到的扫描脉冲,判断出是哪一只键按下,通过串行口5脚输出相应的信号给N503,N503进行处理后,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给有关的电路,控制这些电路做出相应的动作。键矩阵电路81的按键K501~K510中,K501~K504是控制N503输出K1’、K2’信号的按键,K505~K506是控制N503输出K5’、K6’信号的按键,K507~K510是控制N503输出K3、K4信号的按键。N501的15~32脚、35脚是可向荧光频显示电路85输出信号的段扫描输出口,N501的37~44脚是可向荧光频显示电路85输出信号的位扫描输出口。电源电路1的由A11端输出的-22V的电压经电阻R503限流加到N501的34脚VEE端,提供工作负电源和下拉电位。电源电路1的由A12端输出的+5V的电压经电阻R19限流,一路经电容C505、C506滤波同时加到N501的45脚、33脚、14脚的各VDD端,提供工作正电源,另一路经电阻R517加到N501的52脚OSC端,构成N501的时钟振荡回路,第三路经电阻R16加到N501的5、6脚,提供下拉电平。
荧光频显示电路85的型号为BJ304GK的集成电路U501可显示左右声道信号的频谱图形。电源电路1的由A9端和A10端输出的AC3.5V电压分别经电阻R501、R502限流,电容C524、C501和电容C520、C521滤波,送到V501的F1端和F2,作为灯丝电压。电源电路1的由A11端输出的-22V的电压经电阻R503限流,二极管VD514降压,分别经电阻R541、R542限流,给灯丝提供直流下拉电位。U501的P1~P24端是段扫描输入口、与N501的段扫描输出口相连,U501的G1~G7端是位扫描输入口,与N501的位扫描输出口相连。在N503的控制下,N501由串行通讯口接收N503输出的频谱信号,经N501处理后由相应的段、位扫描输出口输出信号,驱动U501里的荧光粉点亮,动态显示相应的频谱图形。
图14给出了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的电原理图。N503送来K10信号经电阻R103加到控制三极管V4的基极,R104是偏置电阻。在开机后,K10为高电平,使V4饱和导通。电源电路1的由A5端输出的+46V的电压,经电阻R106、R105、继电器L11、L12、L13到三极管V4构成回路,使三只继电器L11、L12、L13吸合。电阻R105、R106支路流过的电流与L11流过的电流大小一样,确保三只继电器流过电流一样,使它们同时导通。当K10为低电平时,三极管V4截止,继电器L11、L12、L13因无电流经过而跳开。L11控制的开关S1、S2为左、右声道输出通断开关。L12控制的开关S3、S4分别为中置声道、超重低音声道输出通断开关。L13控制的开关S5、S6为左、右环绕声道输出通断开关。电阻R105、R106同时也吸收L11断开时线圈上的反电动势,型号为4001的二极管VD13也吸收L12、L13断开时线圈上的反电动势。
见图10及图11,本装置还设有功放采样保护电路:左声道功放信号采样电路27-3、右声道功放信号采样电路27-4、中置声道功放信号采样电路47以及保护控制电路87。在任一后级功率放大电路上出现过流、过载故障时,与该后级功率放大电路相连的功放信号采样电路的采样三极管导通,进而使保护控制电路87的三极管V9导通,则所输至CPU控制电路83的三极管V501基极的控制信号K9为高电平使V501导通,而使N503的1脚IRQ-端变成低电平。N503接收到该低电平信号后,则使其2脚及6脚的输出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从而使K10、K11为低电平控制信号。K11为低电平,则受控电源控制电路16的继电器失电,使开关K801、K802断开,切断受控直流电源;K10为低电平,则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的继电器L11、L12、L13因无电流经过而跳开,进而使输出通断开关S1~S6都断开,达到保护功放以及所接音箱的目的。
图15和图16给出了视频转换电路6的框图和电原理图。视频转换电路6具有DVDVIDEO IN和VCR VIDEO IN的两路视频输入以及VIDEO OUT一路视频输出。两路输入的视频切换在型号为2235D的集成电路N1中完成。DVD VIDEO的视频输入信号经电阻R2阻抗变换,电容C5耦合加到N1的3脚;VCR VIDEO的视频输入信号经电阻R31阻抗变换,电容C3耦合加到N1的1脚。N1的切换控制由2、4脚输入的K1、K11信号决定。K1、K11信号由N503送出,切换控制的工作模式是:在DVD或VCR状态,K11为低电平、K1为高电平,使N1接通3脚至输出端6脚的连路,输出DVD VIDEO信号;K11为低电平、K1为低电平,使N1接通1脚至输出端6脚的连路,输出VCR VIDEO信号;在TUNER、TAPE状态,K11为高电平,无论K1为何电平,6脚均无视频信号输出。6脚输出的视频信号,经电容C1、R3耦合加至视频输出插孔,可输至外接的监视器。
图17和图18给出了卡拉OK电路7的框图和电原理图。卡拉OK电路7对2路话筒音量可单独调节,1只混响电位器可调整混响深度,适合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卡拉OK电路7设有第一路话筒输入电路71-1、第二路话筒输入电路71-2、第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2-1、第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2-2、第一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1、第二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2、混响电路74、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5-1、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5-2、混响音一路静噪控制电路76-1和混响音二路静噪控制电路76-2。上述电路中第二路话筒输入电路71-2、第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2-2、第二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2的结构分别与第一路话筒输入电路71-1、第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2-1、第一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1的结构相同;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5-2、混响音二路静噪控制电路76-2的结构分别与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5-1、混响音一路静噪控制电路76-1的结构相同。
第一路话筒输入电路71-1的话筒插口X601可接收话筒MIC1的信号,输入信号经第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2-1的电容C601、C604耦合、电阻R607限流加到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601的一只运放输入端3脚,R602、R604为输入偏置电阻,R410、C407、R612、C609和该运放构成第一级电压放大器,由1脚输出经放大的MIC1信号,经电容C413、第一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1的电阻R415加到话筒音量电位器RP601的输入端,经RP601调节音量后,输至混响电路74的电阻R639。第二路话筒输入电路71-2的话筒插口X602可接收话筒MIC2的信号,输入信号经第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2-2的电容C602、C603耦合、电阻R608限流加到N601的另一只运放输入端5脚,R601、R603为输入偏置电阻,R609、C606、R611、C608和该运放构成第一级电压放大器,由7脚输出经放大的MIC2信号,经电容C612、第一路话筒音量调节电路73-1的电阻R614加到话筒音量电位器RP602的输入端,经RP602调节音量后,输至混响电路74的电阻R638。输至混响电路74电阻R639的MIC1信号和输至混响电路74电阻R638的MIC2信号、同时经电容C628、电阻R617、R618耦合加到型号为PT2399的集成电路N602的16脚运放输入端。
N602为数码混响电路,它与外围元件构成混响放大电路,RP603为设置在机内的电位器、可设置时间常数,C626、C622为消振电容,C621、C620、C618、C619为时间常数电容,电阻R621、R622、R623、电容C623构成补偿回路。经内部延迟后的信号由N602的14脚输出,经电阻R640、电容C625加到混响电位器RP604输入端,顺时针旋、混响增加,逆时针旋、混响减弱。再由混响电位器RP604的抽头经电阻R626、电容C629、电阻618叠加到N602的信号输入端16脚。电容C627、C624为防高频电容,N602的15脚输出经混响处理后的信号,经电阻R620、电容C630耦合,电阻R628、R627调整,分二路输至后级。一路经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5-1的电容C633耦合,加到型号为4558的集成电路N603的输入端3脚,另一路经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5-2的电容C622耦合加到N603的输入端5脚。R632、R631为输入偏置电阻。R634、C637、R636、C635和N603的一只运放构成属于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5-1的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器,R633、C636、R635、C634和N603的另一只运放构成属于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5-2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器。N603的1脚和7脚输出的信号分别经C641、R674和C640、R673耦合,输出BM1、BM2信号分别经电阻R12、R36加到N3的相应的输入端作混合放大。
三极管V602和电阻R688构成混响音一路静噪控制电路76-1,三极管V603和电阻R689构成混响音二路静噪控制电路76-2。S601是话筒口内置开关,当拔出话筒头时,S601接通电源电路1的由A3端输出的+12V的电压,该电压经S601分别加到静噪控制电路76-1、76-2,对混响音一路电压放大电路75-1和混响音二路电压放大电路75-2输出的信号进行静噪,达到消除话筒干扰的目的。当插入话筒头时,S601断开,解除静噪;电源电路1的由A3端输出的+12V的电压以及由A4端输出的-12V的电分别经限流电阻、滤波电容给N601、N602提供正、负电源。混响电路74的三极管V601为电源调整管,电阻R625、稳压管VD601组成基极偏置电路,V601的射极输出5V电压给N602供电,C614、C615、C616为电源滤波电容。

Claims (10)

1、一种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具有电源电路(1)、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和控制电路(8),控制电路(8)的输出端口的相应输出端分别与电源电路(1)的控制端和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相应控制端相连,电源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本装置的各有关电路的电源端相连;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设有串联在输出端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其特征在于:本功率放大装置还具有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和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声道信号的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超重低音音箱电路的端口;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中置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中置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口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其输出端是输出放大的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和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均设有串联在各自的声道信号输出端口前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的输入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信号输出控制电路(9)设有控制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通断的控制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具有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固定音色电路(25-3)、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以及作为左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的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和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固定音色电路(25-3)和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均设有控制端;
左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A)主要由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和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组成;
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2B)主要由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处理部分、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和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组成;
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声道信号的端口,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输出端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
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声道信号的端口,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输出端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
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且该输出端还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入端以及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输入端相连,左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1)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左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
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且该输出端还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入端以及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输入端相连,右声道信号手动音调电路(25-2)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右声道信号输入端口的相应一个输入端;
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左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左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左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1)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左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右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27-2)接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右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28-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29-2)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右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还具有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和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入端即为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入端口,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出端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的输出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34)输出端即为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3)的输出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还具有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和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的输入端即为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入端口,中置声道信号输入电路(41)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的输出端可接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45)的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中置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46)的输出端即为中置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4)的输出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具有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右环绕音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以及作为左右环绕声道信号处理放大电路(5)的信号输出受控电路的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和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
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的输出端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1)的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左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1)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左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的输入端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环绕声道信号的端口,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入电路(51-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的输出端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匹配消振电路(55-2)的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右环绕声道信号输出受控电路(56-2)的输出端是可输出放大的右环绕声道信号并可外接扬声器的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8)具有键矩阵电路(81)、扫描控制电路(82)和CPU控制电路(83);键矩阵电路(81)与扫描控制电路(82)的输入端相连,扫描控制电路(82)与CPU控制电路(83)双向连接,CPU控制电路(83)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接固定音色电路(25-3)控制端,CPU控制电路(83)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接工作模式切换电路(26)的控制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具有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环绕音分离电路(2D-5),各有关电路还具有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及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
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至少设有2个并行的信号输入分路,其中一个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另一个是可接收立体声中的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则设有相同的分路,其中一个是可接收5.1声道信号中的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另一个是可接收立体声中的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
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具有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和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设置在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之间,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设置在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之间;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设有一个2选1或多选1的电子开关,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设有相应的一个2选1或多选1的电子开关;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输入端口的各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1)的相应左声道信号输入分路的输出端相连,左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1)的输出端接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输入端口的各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21-2)的相应右声道信号输入分路的输出端相连,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2)的输出端接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左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2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环绕音分离电路(2D-5)均设有2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一级电压放大电路(23-2)的输出端相连;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相连;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一个输入端与左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右声道信号输出端相连,或者一个输入端与右声道信号前置第二级电压放大电路(24-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固定音色电路(25-3)的左声道信号输出端相连;
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设置在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与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之间,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其一个输入端与超重低音声道信号输入电路(3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电压放大电路(33);超重低音声道信号切换电路(3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设置在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与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之间,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的一个输入端与中置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4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中置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44);中置声道信号切换电路(43)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具有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和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设置在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之间,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设置在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与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之间;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设有一个2选1电子开关,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设有一个相应的2选1电子开关;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的一个输入端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1)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左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1);右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2)的一个输入端与右环绕声道信号前置电压放大调节电路(52-2)的输出端相连,另一个输入端与左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1)的输出端或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接右环绕声道信号后级功率放大电路(54-2);环绕声道信号切换电路(53)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8)输出端口的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是由电阻R43、R44、R54和电容C68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68与R54并联,C68和R54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44的一端以及R43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输出端R44的另一端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一个输入端,R43的另一端为超重低音分离电路(2D-3)的另一个输入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置音分离电路(2D-4)是由电阻R129、R130、R131和电容C99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99与R131并联,C99和R131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129的一端以及R130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输出端;R129的另一端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一个输入端,R130的另一端为中置音分离电路(2D-4)的另一个输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其特征在于:环绕音分离电路(2D-5)是由电阻R127、R128、R132和电容C100组成的衰减低通电路;C100与R132并联,C100和R132的一个公共接点接地,另一个公共接点同时与R127的一端以及R128的一端相连,且该公共接点即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输出端;R127的另一端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一个输入端,R128的另一端为环绕音分离电路(2D-5)的另一个输入端。
CN 99230559 1999-12-27 1999-12-27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9035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230559 CN2390359Y (zh) 1999-12-27 1999-12-27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9230559 CN2390359Y (zh) 1999-12-27 1999-12-27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390359Y true CN2390359Y (zh) 2000-08-02

Family

ID=34019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23055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390359Y (zh) 1999-12-27 1999-12-27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390359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0404A1 (fr) * 2002-09-27 2004-04-08 Congyu Yan Ecouteur d'ambiance numerique a canal 5.1
CN102595298A (zh) * 2012-01-19 2012-07-18 宁波日兴电子有限公司 舞台专业扩声系统
CN106210578A (zh) * 2016-07-05 2016-12-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声音模式控制方法及激光电视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0404A1 (fr) * 2002-09-27 2004-04-08 Congyu Yan Ecouteur d'ambiance numerique a canal 5.1
CN102595298A (zh) * 2012-01-19 2012-07-18 宁波日兴电子有限公司 舞台专业扩声系统
CN102595298B (zh) * 2012-01-19 2014-06-18 宁波日兴电子有限公司 舞台专业扩声系统
CN106210578A (zh) * 2016-07-05 2016-12-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声音模式控制方法及激光电视
CN106210578B (zh) * 2016-07-05 2019-06-2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声音模式控制方法及激光电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25734U (zh) 一种音箱立体声播放的调控系统
CN201590835U (zh) 高保真声音再现系统
CN107197402A (zh) 蓝牙音箱及其控制系统
CN2390359Y (zh) 可直接配接5.1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CN201585114U (zh) 音箱
CN2390358Y (zh) 可输出超重低音声道信号的功率放大装置
CN105959852B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03104749U (zh) 多功能集成化便携式音响设备
CN207410482U (zh) 一种具有外放喇叭的耳机
CN207399470U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移动音箱
CN205081902U (zh) 一种多通道数字解码家庭影院系统
CN205961401U (zh) 一种多功能桌面蓝牙环绕音箱
CN206728281U (zh) 一种音频处理装置
CN204667875U (zh) 啦啦操音乐自动混合器
CN204810526U (zh) 基于开关电源和d类功放的2.1声道数码音响系统
CN206759705U (zh) 一种音频处理装置
CN2807653Y (zh) 带重低音大功率音响的电视机
CN208905194U (zh) 默音混响一体功放
CN208836396U (zh) 显示控制一体机多信源共用音频电路
CN207099291U (zh) 一种带无线麦克风及功率放大功能的调音台
CN201937750U (zh) 数字电视一体机的音频通道切换电路及数字电视一体机
CN100488035C (zh) 晶体管串接单端直耦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CN209375922U (zh) 一种六声道数字音频处理器及功放一体机
CN214281585U (zh) 一种条形音箱的控制电路结构
CN210518800U (zh) 一种dsp功放、dsp功放机及dsp功放音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