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30271U -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30271U
CN221330271U CN202322745351.2U CN202322745351U CN221330271U CN 221330271 U CN221330271 U CN 221330271U CN 202322745351 U CN202322745351 U CN 202322745351U CN 221330271 U CN221330271 U CN 221330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king tray
tray support
heating body
solid substr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453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胜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453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30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30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30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吸嘴、电源组件及雾化组件。雾化组件用于容置并加热雾化固态基质,雾化组件包括上烤盘及与上烤盘上下对接设置的下烤盘;上烤盘与下烤盘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固态基质的容置腔;于容置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槽,通气槽连通外部环境与容置腔;吸嘴与雾化组件连通;电源组件与上烤盘及下烤盘电连接。本申请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固态基质收容于雾化组件中,使得该溶胶产生装置在使用时结构小巧,外形整齐美观,方便携带;另外,在容置腔的侧壁上形成通气槽,使得外部气流可以从侧面进入固态基质,并横向贯穿固态基质,以提高固态基质的有效成分的萃取率。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加热不燃烧技术在气溶胶领域的发展和推广,加热不燃烧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气溶胶产生装置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不燃烧而能够产生气溶胶。
目前,市面上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一般通过在顶部设计雾化组件,通过将气溶胶生成制品制成杆状,并通过雾化组件来收容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伸出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外。这种结构设计,在使用时整体体积庞大,不美观,且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暂停使用时,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保护能力较小,气溶胶生成制品容易受到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将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顶端使用导致整体结构庞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用于容置并加热雾化固态基质,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上烤盘及与所述上烤盘上下对接设置的下烤盘;所述上烤盘与所述下烤盘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固态基质的容置腔;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连通外部环境与所述容置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烤盘包括下烤盘支架及固定在所述下烤盘支架上的下发热体;所述下烤盘支架与所述下发热体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至少为所述容置腔的一部分,所述通气槽邻近所述下发热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烤盘支架周壁上设有卡扣结构,所述下发热体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下烤盘支架上,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扣部和开槽,所述开槽为通气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发热体收容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内腔中;所述卡扣部包括形成于下烤盘支架内周壁上的弹性臂以及形成于弹性臂上的卡块,所述开槽的至少部分槽壁由所述弹性臂形成;所述下发热体沿纵向经由各所述卡块卡入所述下烤盘支架中,并限位于所述卡块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发热体与所述下烤盘支架之间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通气槽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气槽沿纵向上的下侧壁低于所述容置腔沿纵向上的下边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烤盘包括上烤盘支架及收容于所述上烤盘支架中的上发热体;
所述下烤盘包括下烤盘支架及收容于所述下烤盘支架中的下发热体;
所述上烤盘支架、所述上发热体、所述下发热体及所述下烤盘支架的中心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顶端贯穿所述上烤盘支架的顶端,所述气流通道的底端截止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壁;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容置腔垂直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发热体与所述上烤盘支架的顶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上隔热垫;
所述下发热体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下隔热垫。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通过上烤盘与下烤盘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固态基质的容置腔,在使用时,可以将固态基质完全收容于容置腔中,固态基质不会增加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体积,从而使得气溶胶产生装置整体体积小,方便携带和使用,且由于固态基质收容于容置腔中,可以对固态基质进行保护,防止固态基质受损。同时,将固态基质收容于上烤盘与下烤盘围合形成的容置腔中,从而可以对固态基质进行充分且均匀的加热,进而保证抽吸口感。此外,通过在容置腔的侧壁上开设通气槽,且通气槽与容置腔连通,使得外部气流能够经由通气槽处进入固态基质中,且气流横向贯穿固态基质,从而能够有效萃取固态基质加热产生的有效成分,提高了固态基质的有效成分的萃取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吸嘴、电源组件及上述雾化组件;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组件连通;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并为所述雾化组件供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电源组件包括按钮结构和电路板;所述按钮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按钮本体,相邻两个所述按钮本体之间通过连接筋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筋至少部分沿曲线延伸,所述连接筋具有弹性;所述电路板设有与各所述按钮本体分别对应的触点。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上述雾化组件的设计,使得该气溶胶产生装置整体结构小巧,且在使用时结构小巧,外形整齐美观,方便携带,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雾化组件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下发热体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下发热体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下烤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上烤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安装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按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雾化组件;101、上烤盘;102、下烤盘;103、通气槽;110、上烤盘支架;111、凸块;112、第二凸台;113、第二支撑筋;114、第二凸柱;115、第一滑块;120、下烤盘支架;121、卡块;1211、引导面;1212、限位面;122、弹性臂;123、开槽;124、第一凸台;125、第一支撑筋;126、第一凸柱;127、第二滑块;128、卡扣部;130、上发热体;140、下发热体;150、容置腔;160、下隔热垫;170、上隔热垫;180、气流通道;190、第一气流间隙;200、安装筒;201、第一滑槽;202、第二滑槽;203、线孔;204、安装槽;210、第二气流间隙;220、第一密封圈;230、第二密封圈;240、第一电极;250、第二电极;260、电极线;270、容置空间;300、电源组件;310、主壳体;311、气孔;320、电池;330、电路板;331、触点;332、指示灯;340、按钮结构;341、按钮本体;3411、按压板;3412、侧板;3413、连接板;3414、抵接柱;3415、挂钩;3416、安装柱;342、连接筋;350、导光柱;360、电池架;400、吸嘴;410、连接筒;500、固态基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背景技术所言,市面上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一般通过在顶部设计雾化组件,通过将固态气溶胶生成制品制成杆状,并通过雾化组件来收容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气溶胶生成制品至少部分伸出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外。这种结构设计,在使用时整体体积庞大,不美观,且在使用过程中或者暂停使用时,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保护能力较小,气溶胶生成制品容易受到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头脑风暴,终于研发出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在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置固态基质的容置腔150,使用时可将固态基质500容置于容置腔150中,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体积,结构小巧美观,使用方便,便于携带。
请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进行说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吸嘴400、雾化组件100及电源组件300。电源组件300与雾化组件100电连接,电源组件300用于为雾化组件100供电。雾化组件100在通电后能够将其内部的固态基质500雾化以产生气溶胶。吸嘴400与雾化组件100的气流通道180连通,吸嘴400用于将雾化组件100产生的气溶胶导出以供用户吸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雾化组件100用于容置并加热雾化固态基质500,雾化组件100包括上烤盘101及与上烤盘101上下对接设置的下烤盘102;上烤盘101与下烤盘102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固态基质500的容置腔150;于容置腔150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槽103,通气槽103连通外部与容置腔15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烤盘为气溶胶产生装置中专门用于对固态基质进行加热以使固态基质加热雾化产生气溶胶的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上烤盘101与下烤盘102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固态基质的容置腔150,在使用时,可以将固态基质500完全收容于容置腔150中,使用完之后进行更换即可,固态基质500不会增加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体积,从而使得气溶胶产生装置整体体积小,方便携带和使用,且由于固态基质500收容于容置腔150中,可以对固态基质500进行保护,防止固态基质500受损。同时,将固态基质500收容于上烤盘101与下烤盘102围合形成的容置腔150中,从而可以对固态基质500进行充分且均匀的加热,进而保证抽吸口感。
此外,通过在容置腔150的侧壁上开设通气槽103,且通气槽103连通外部环境与容置腔150,使得外部气流能够经由通气槽103处进入固态基质500中,且气流横向贯穿固态基质500,从而能够有效萃取固态基质500加热产生的有效成分,提高了固态基质500的有效成分的萃取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通气槽103沿纵向上的尺寸设置为与容置腔150沿纵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使得从通气槽103处引入的气流能够沿固态基质500纵向上的各处外表面引入固态基质500中,并在固态基质500中横向贯穿固态基质500,从而增加了气流流经固态基质500的总体积,提高了固态基质500的有效成分的萃取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通气槽103沿纵向上的下侧壁低于容置腔150沿纵向上的下边缘,由于气流密度轻,具有自下向上运动的趋势,上述设计,使得从通气槽103处引入的气流能够经过固态基质500的下部分,以提高固态基质500的有效成分的萃取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150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通气槽103,各通气槽103沿容置腔15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可以通过多个通气槽103分别向固态基质500沿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引入外部气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容置腔150的侧壁上形成有四个通气槽103,四个通气槽103沿容置腔150的周向上均匀分布。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通气槽10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或四个以上,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气槽103的宽度范围为0.2mm-1.0mm,例如通气槽103的宽度可以为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通过对通气槽103的宽度进行限定,从而使得通气槽103处的进气顺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烤盘101及下烤盘102的中心形成有气流通道180,气流通道180的顶端贯穿上烤盘101的顶侧壁,气流通道180的底端截止于下烤盘102的底壁,气流通道180与容置腔150垂直连通设置,气流通道180与吸嘴400连通。外部气流横向贯穿固态基质500后,将固态基质500产生的气溶胶携带走并经由气流通道180引入吸嘴400中,以供用户吸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烤盘101包括上烤盘支架110及收容于上烤盘支架110中的上发热体130;下烤盘102包括下烤盘支架120及收容于下烤盘支架120中的下发热体140;上烤盘支架110、上发热体130、下发热体140及下烤盘支架120的中心形成有气流通道180,气流通道180的顶端贯穿上烤盘支架110的顶端,气流通道180的底端截止于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气流通道180与容置腔150垂直连通。上发热体130及下发热体140分别与电源组件300电连接。当上发热体130及下发热体140通电后,分别对固态基质500的上下两侧进行加热,使得固态基质500产生气溶胶,外部气流经由气流通道180带走气溶胶,并从吸嘴400处导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烤盘支架110与下烤盘支架120上下对接设置,上发热体130收容于上烤盘支架110中,下发热体140收容于下烤盘支架120中,上发热体130与下发热体140上下正对且间隔设置,容置腔150形成于上发热体130与下发热体140之间,容置腔150由上烤盘支架110、下烤盘支架120、上发热体130及下发热体140共同围合形成。当固态基质500收容于容置腔150中,上发热体130与下发热体140分别贴合于固态基质500的上下两侧,并分别对固态基质500的上下两侧进行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可以将固态基质500呈圆扁状,气流通道180贯穿固态基质500的纵向中心,外部气流经由通气槽103进入固态基质500中,横向贯穿固态基质500,并在固态基质500的中心流入气流通道180中。其中,圆扁状的设计,不仅能够与容置腔150相适配,同时也使得固态基质500结构小巧,进而使得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结构小巧,且圆扁状便于批量制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态基质500为内部具有特定香气的植物叶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设计时可以将固态基质500的外径设置成小于容置腔150的内径,则当固态基质500收容于容置腔150中时,固态基质500的外表面与容置腔150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有与通气槽103连通的第一气流间隙190,从各通气槽103处引入的外部气流先进入第一气流间隙190中,并沿第一气流间隙190的周向均匀分布,最后从第一气流间隙190向固态基质500的一周方向上的外表面进入固态基质500中,从而保证了气流引入固态基质500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态基质500的外表面为圆柱面,使得固态基质500的外表面与容置腔150的内表面之间的第一气流间隙190为圆形的第一气流间隙190,如此设置,更能保证外部气流能够从圆形的第一气流间隙190均匀引入圆形的固态基质500中。具体是,从固态基质500的外表面引入,携带固态基质500产生的气溶胶后从固态基质500的内表面引出,而固态基质500的内表面即为气流通道180的部分内壁,从而将气溶胶带人气流通道18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7,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安装筒200,安装筒200套设于上烤盘支架110和下烤盘支架120之外。安装筒200的内壁与下烤盘支架120的外壁之间具有设有第二气流间隙210,第二气流间隙210与通气槽103连通,外部气流从安装筒200的底部进入第二气流间隙210,并经由通气槽103引入固态基质5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安装筒200外部套设有主壳体310,主壳体310上形成有气孔311,气孔311与第二气流间隙210连通,气孔311用于将外部气流引入第二气流间隙210中,从而经由通气槽103引入固态基质5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源组件300包括电池架360,主壳体310套设于电池架360之外,吸嘴400套设于安装筒200之外,主壳体310与吸嘴400上下对接设置。电池架360与安装筒200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三气流间隙,气孔311与第三气流间隙连通,第三气流间隙与第二气流间隙210连通,外部气流依次经过气孔311、第三气流间隙、第二气流间隙210、通气槽103及第一气流间隙190流入固态基质5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吸嘴400套设于安装筒200的顶部之外,吸嘴400向安装筒200的顶部中心延伸有连接筒410,连接筒410插入安装筒200的顶部中心并延伸至上发热体130,连接筒410与气流通道180的顶端对接连通。
本申请中的雾化组件100,在使用时,需要将固态基质500收容于上烤盘101与下烤盘102围合形成的容置腔150中,而为了整个雾化组件100的小巧化设计,需要将固态基质500设置成体积小的块状结构。块状结构的固态基质500体积小,使用完之后需要更换。在进行更换时,需要将上烤盘101与下烤盘102进行分离,原固态基质500会因重力随下烤盘102一起与上烤盘101分离,将原固态基质500从下烤盘102中移出,然后将新固态基质500放入下烤盘102的容置空间270中。下面对下烤盘102的结构设计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下烤盘102包括下烤盘支架120及固定在下烤盘支架120上的下发热体140;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围成容置空间270,容置空间270至少为容置腔150的一部分,通气槽103邻近下发热体140。本实施例中,通过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围成容置空间270,使得固态基质500至少部分可以被下发热体140及下烤盘支架120包裹设置,此时再将通气槽103邻近下发热体140设置,使得通气槽103邻近固态基质500设置,进而使得可以通过通气槽103将外部气路引入固态基质5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下烤盘支架120周壁上设有卡扣结构,下发热体140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下烤盘支架120上,卡扣结构包括卡扣部128和开槽123,开槽123为通气槽103。在该实施例中,将下发热体14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于下烤盘支架120中,使得下发热体140不会因为下烤盘支架120经常需要拆卸下来更换固态基质500而容易从下烤盘支架120中脱落,也不会因为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的热膨胀程度不同而相互脱离。同时,因为卡扣部128要回弹所以需要设计开槽123,利用开槽123形成通气槽103,从而可以简化了通气槽103的形成工艺。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之间也可以不是卡扣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密封件弹性抵接的方式形成连接,在形成容纳密封件的槽时可以同时加工通气槽103,以简化通气槽103的形成工艺;又如,可以通过玻珠螺丝抵接的方式抵接配合连接,在形成安装玻珠螺丝的安装槽的同时可以加工通气槽103,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之间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卡扣结构与通气槽103一一对应设置。其中,通过多个通气槽103的设置,可以通过多个通气槽103分别向固态基质500沿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引入外部气流,提高气流均匀性;同时,通过多个卡扣结构的设置,提高了下发热体140在下烤盘支架120中的安装牢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下发热体140收容于下烤盘支架120的内腔中;卡扣部128包括形成于下烤盘支架120内周壁上的弹性臂122以及形成于弹性臂122上的卡块121,开槽123的至少部分槽壁由弹性臂122形成;下发热体140沿纵向上经由各卡块121卡入下烤盘支架120中,并限位于卡块121与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之间。其中,通过将开槽123的至少部分槽壁由弹性臂122形成,使得弹性臂122具有弹性,从而增加了卡块121与下发热体140卡接时的结构弹性,使得当下发热体140挤压卡块121以卡入下烤盘支架120中时,卡块121对下发热体140的挤压力可以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下发热体140在组装时被卡块121压碎的可能性,提高了下发热体140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卡块121将下发热体140限位于下烤盘支架120中,防止下发热体140从下烤盘支架120中脱离,使得下发热体140在下烤盘支架120中安装牢靠,从而使得下发热体140不会因为下烤盘支架120经常需要拆卸下来更换固态基质500而从下烤盘支架120中脱落的情况,同时也不会因为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的热膨胀程度不同而产生脱离。
另外,请参阅图5及图6,图5为下发热体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下发热体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下发热体140装入下烤盘支架120的过程中,扣位在干涉部分向外扩张,当下发热体140装入到下烤盘支架120底部时,扣位回复位,刚好卡住下发热体140不会向外脱落。且下发热体140装配好后,下发热体140的上表面高于开槽123的下边缘,也即是开槽123的下侧壁低于容置腔150沿纵向上的下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下烤盘支架120的内壁上形成有四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卡块121,通过四个卡块121分别与下发热体140的不同周向位置进行抵接限位,从而提高了下发热体140在下烤盘支架120中的安装牢靠性。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卡块121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或五个以上,且各卡块121的间距也可以不完全相同,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卡块121具有相对设置的引导面1211及限位面1212,引导面1211朝向上发热体130设置,下发热体140自引导面1211卡入限位面1212,下发热体140沿纵向抵接于限位面1212与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之间。其中,卡块121形成于下烤盘支架120的内壁上,卡块121具有一定弹性,当下发热体140自上向下挤压引导面1211时,卡块121发生弹性形变,下发热体140挤压卡块121而滑入卡块121的下方,并沿纵向抵接于限位面1212与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之间,从而实现对下发热体140的限位。
具体的,请参阅图4,引导面1211为倾斜面,引导面1211自下烤盘支架120的内壁向下烤盘支架120的中心方向并向下烤盘支架120的底部方向倾斜延伸,从而可以引导下发热体140自引导面1211向下卡入下烤盘支架120中。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通过下烤盘支架120与下发热体140的连接处引入外部气流。具体的,于容置腔150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槽103,通气槽103与容置腔150连通。将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卡扣结构包括卡扣部128及开槽123。开槽123与通气槽103间隔设置,开槽123与通气槽103分别成型。
本申请的雾化组件100,由于固态基质500收容于雾化组件100的内部,使得雾化组件100的内部温度过高,不仅会影响到用户握持气溶胶产生装置,同时还会影响到气溶胶产生装置中其他电路结构的使用寿命。对此,本申请采用如下手段进行隔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7,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上凸设有第一凸台124,下发热体140抵接于第一凸台124与限位面1212之间。其中,通过第一凸台124将下发热体140在下烤盘支架120的底部垫高的设计,可以减少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的接触面积,减少下发热体140的热量经由下烤盘支架120传导出去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上还延伸有多条第一支撑筋125,各第一支撑筋125间隔设置,第一支撑筋125自第一凸台124延伸至下烤盘支架120的内壁上。第一支撑筋125用于支撑下发热体140的周缘,以提高下发热体140在下烤盘支架120中的支撑平稳性,同时还具有隔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的底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下隔热垫160。具体的,下隔热垫160呈圆环状,下隔热垫160抵接于第一凸台124与下发热体140之间,下隔热垫160对下发热体140具有隔离支撑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下发热体140的热量传导至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台112,气流通道180贯穿第二凸台112设置。当下烤盘支架120与上烤盘支架110装配完成后,上发热体130沿纵向抵接于第二凸台112与固态基质500之间,实现对上发热体130的纵向定位,同时也使得上发热体130能够与固态基质500贴合,以实现对固态基质500的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向下延伸有多个第二支撑筋113,第二支撑筋113连接于第二凸台112与上烤盘支架110的内侧壁之间,第二支撑筋113用于对上发热体130的周缘进行支撑。各第二支撑筋113间隔设置,通过各第二支撑筋113的设置,可以减少上发热体130向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发热体130与上烤盘支架110的顶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上隔热垫170。上隔热垫170呈圆环状,上隔热垫170抵接于第二凸台112与上发热体130之间,上隔热垫170对上发热体130具有隔离支撑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上发热体130的热量传导至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
本申请中的雾化组件100,由于需要经常更换固态基质500,因此需要将雾化组件100设计成方便拆装,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下发热体140及固态基质500自下向上依次安装于下烤盘支架120中;上发热体130安装于上烤盘支架110中。
装配时,可以先将下发热体140及固态基质500自下向上分别安装于下烤盘支架120中,然后将上发热体130安装于上烤盘支架110中,最后将上烤盘支架110盖于下烤盘支架120上,并使得上发热体130与固态基质500的顶侧贴合抵接。
需要更换固态基质500时,将下烤盘支架120与上烤盘支架110分离,然后更换新的固态基质500,然后再将上烤盘支架110与上烤盘支架110进行组装,更换方便。此外,这种安装方式,只需要通过上发热体130及下发热体140沿纵向分别抵接于固态基质500的相对两侧,即可实现对固态基质500的安装定位,无需额外再通过其他结构来限定固态基质500,从而便于固态基质500的拆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发热体14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于下烤盘支架120上。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固态基质500安装于下烤盘支架120中,在进行更换固态基质500时,经常需要将下烤盘支架120与上烤盘支架110分离,然后再更换固态基质500,由于下烤盘支架120处拆装更加频繁,所以需要通过卡扣连接来限制下发热体140,以保证下发热体140的安装牢靠性。同时,不会因为下发热体140与下烤盘支架120的热膨胀程度不同而相互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发热体13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接于上烤盘支架110中。在本实施例中,上发热体130在上烤盘支架110中的安装不会经常受到影响,因此可以将上发热体13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于上烤盘支架110中,这种安装方式简单,且结构简单。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上发热体130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安装于上烤盘支架110中,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上烤盘支架110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沿周向依次间隔分布的凸块111,凸块111沿上烤盘支架110的轴向延伸,各凸块111用于与上发热体130的外表面相抵接以实现过盈配合。其中,凸块111的设计,可以增加上烤盘支架110与上发热体130之间的抵接弹性,减少上烤盘支架110与上发热体13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传递,同时也减缓热膨胀程度不同而引起的脱离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安装筒200,安装筒200套设于上烤盘支架110及下烤盘支架120之外。上烤盘支架110及下烤盘支架120均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筒200中,安装筒200与电源组件300可拆卸连接。当需要更换固态基质500时,先将安装筒200从电源组件300上拆卸下来,然后将下烤盘支架120从安装筒200中拆卸下来,从而实现固态基质500的更换。更换后,先将下烤盘支架120装入安装筒200中,然后将安装筒200与电源组件300形成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筒200上设有第一磁吸件(图未示),电源组件300上设有第二磁性件(图未示),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可相互吸引并可相互分离,从而实现安装筒200与电源组件3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安装筒200的拆装,其结构简单,且使得安装筒200的拆装方便。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安装筒200与电源组件300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或者螺钉锁紧连接,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吸嘴400的底端与主壳体310的顶端相抵接配合,吸嘴400与主壳体310作为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的表壳。吸嘴400与安装筒200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及图9,上烤盘支架110的外壁上凸设有第一滑块115,安装筒2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滑槽201,上烤盘支架110通过第一滑块115与第一滑槽201的滑动配合引导上烤盘支架110装入安装筒2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及图9,下烤盘支架120的外壁上凸设有第二滑块127,安装筒200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滑槽202,下烤盘支架120通过第二滑块127与第二滑槽202的滑动配合引导下烤盘支架120装入安装筒20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下烤盘支架120的顶端外部与安装筒20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220,第一密封圈220用于阻止第二气流间隙210处的气流向上流动而从下烤盘支架120与上烤盘支架110之间的间隙中流入容置腔中,从而避免外部气流不经过固态基质500而直接引入气流通道18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上烤盘支架110的外部与安装筒200之间设有两个第二密封圈230,第二密封圈230同样用于阻止第二气流间隙210处的气流向上流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雾化组件100在进行装配时,先将上隔热垫170及上发热体130依次自上烤盘支架110的底部装入上烤盘支架110中,然后将上烤盘支架110自安装筒200的底部装入安装筒200中,其中,上烤盘支架110通过第一滑块115与第一滑槽201的配合形成周向限位,同时通过第二密封圈230抵接于上烤盘支架110与安装筒200之间实现上烤盘支架110在安装筒200中的紧配固定;接着将下隔热垫160、下发热体140及固态基质500依次装入下烤盘支架120中,并将下烤盘支架120自安装筒200的底部装入安装筒200中,直至下烤盘支架120与顶端与上烤盘支架110的底端抵接配合,其中,下烤盘支架120通过第二滑块127与第二滑槽202的配合形成周向限位,同时通过第一密封圈220抵接于下烤盘支架120与安装筒200之间形成下烤盘支架120在安装筒200中的紧配固定;最后,将安装筒200通过磁吸的方式与电源组件300组装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7,雾化组件100还包括两个第一电极240,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上延伸有两个第一凸柱126,两个第一电极240分别贯穿下烤盘支架120的底壁及两个第一凸柱126以与下发热体140电连接。两个第一电极240还用于与电源组件300电连接,从而使得电源组件300能够为下发热体140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8,雾化组件100还包括两个第二电极250,两个第二电极250与电源组件300电连接,两个第二电极250上分别连接有两根电极线260。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向下延伸有两个第二凸柱114,两个电极线260分别自上烤盘支架110的顶部向下贯穿两个第二凸柱114及上隔热垫170以分别与上发热体130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源组件300为上发热体130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安装筒200上还形成有两个线孔203,两根电极线260分别自安装筒200的底端自两个线孔203延伸至安装筒200的顶端,并贯穿上烤盘支架110以连接上发热体130。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安装筒200对电极线260具有支撑作用,而上发热体130挂在电极线260上,从而可以通过电极线260对上发热体130具有固定作用,防止在拆装过程中,上发热体130从上烤盘支架110上脱落下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7,第一密封圈220安装的位置与弹性臂122的位置对应,下烤盘支架120对应第一密封圈220的外侧内凹形成有环形槽(图未示),第一密封圈220至少部分安装于环形槽中,环形槽沿周向经过弹性臂122,从而可以将弹性臂122对应环形槽的位置减薄,从而提高了弹性臂122的弹性力,进而减少了上发热体130被卡块121挤压破坏的风险。
请参阅图7,安装筒200上还形成有多个安装槽204,各第二磁吸件均收容于各安装槽204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源组件300包括主壳体310、电池320、电路板330及按钮结构340。电池320及电路板330均安装于主壳体310中,按钮结构340安装于主壳体310的侧壁上。电池320与电路板330电连接,电路板330与雾化组件100电连接,电路板330上设有多个触点331,按钮结构340活动设于主壳体310上并用于分别驱动各触点331以实现不同的输入功能。例如,长按其中一个触点331用于开机,接着再按该触点331用于选择档位,例如选择第一档、第二档或第三档,待档位选好后,再按下另一个触点331,用于确认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按钮结构340包括至少两个按钮本体341及连接筋342,相邻按钮本体341之间通过连接筋342一体连接,连接筋342至少部分沿曲线延伸,连接筋342具有弹性;各触点331与各按钮本体341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筋342来将相邻两个按钮本体341连接在一起,使得按钮结构340为一体结构,便于制作及装配,使得按钮结构340的零件成本及安装成本低。此外,由于连接筋342具有弹性,当按压其中一个按钮本体341时,连接筋342会被拉伸,不会影响到相邻的按钮本体341,也即是使得相邻按钮本体341在进行按压驱动时能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操作可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按钮本体341包括按压板3411、侧板3412、连接板3413及抵接柱3414,侧板3412、连接板3413及抵接柱3414均形成于按压板3411朝向电路板330的一侧,抵接柱3414形成于按压板3411的中心位置,抵接柱3414用于与触点331抵接以驱动触点331;连接板3413与侧板3412分别形成于按压板3411的边缘位置并相互间隔设置,连接筋342连接于相邻两个连接板3413背离按压板3411的一端,连接筋342向背离按压板3411的方向外凸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板3413与侧板3412间隔设置,使得侧板3412对连接板3413没有拉力,从而增加了连接板3413及连接筋342的弹性,进而使得相邻两个按压板3411的按压不会相互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筋342的厚度为0.5mm,通过对连接筋342的厚度进行限制,以保证连接筋342的弹性。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筋342的厚度也可以为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及1mm,只要在0.3mm-1mm之间,均能够满足连接筋342的弹性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按压板3411的一侧边缘延伸有挂钩3415,挂钩3415用于与主壳体310的内壁相配合,以避免按钮结构340从主壳体310向外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路板330上还设有多个指示灯332,各指示灯332围设于各触点331设置,按压板3411的一侧延伸有多个安装柱3416,每个安装柱3416上安装有导光柱350,当按压板3411向内按压触点331时,导光柱350刚好与指示灯332抵接,从而将指示灯332发出的光向外导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源组件300还包括电池架360,电路板330及电池320均安装于电池架360上,主壳体310套设于电池架360外。第二磁性件设于电池架360的顶部,安装筒200的底端与电池架360的顶端抵接并相互磁性以实现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用于容置并加热雾化固态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上烤盘及与所述上烤盘上下对接设置的下烤盘;所述上烤盘与所述下烤盘围合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固态基质的容置腔;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连通外部环境与所述容置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烤盘包括下烤盘支架及固定在所述下烤盘支架上的下发热体;所述下烤盘支架与所述下发热体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至少为所述容置腔的一部分,所述通气槽邻近所述下发热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烤盘支架周壁上设有卡扣结构,所述下发热体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所述下烤盘支架上,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扣部和开槽,所述开槽为所述通气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包括形成于下烤盘支架内周壁上的弹性臂以及形成于弹性臂端部上的卡块,所述开槽的至少部分槽壁由所述弹性臂形成;所述下发热体沿纵向经由各所述卡块卡入所述下烤盘支架中,并限位于所述卡块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发热体与所述下烤盘支架之间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通气槽一一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槽沿纵向上的下侧壁低于所述容置腔沿纵向上的下边缘。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烤盘包括上烤盘支架及收容于所述上烤盘支架中的上发热体;
所述下烤盘包括下烤盘支架及收容于所述下烤盘支架中的下发热体;
所述上烤盘支架、所述上发热体、所述下发热体及所述下烤盘支架的中心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顶端贯穿所述上烤盘支架的顶端,所述气流通道的底端截止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壁;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容置腔垂直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发热体与所述上烤盘支架的顶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上隔热垫;
所述下发热体与所述下烤盘支架的底侧内壁之间抵接有下隔热垫。
9.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电源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组件连通;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并为所述雾化组件供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包括按钮结构和电路板;所述按钮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按钮本体,相邻两个所述按钮本体之间通过连接筋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筋至少部分沿曲线延伸,所述连接筋具有弹性;所述电路板设有与各所述按钮本体分别对应的触点。
CN202322745351.2U 2023-10-12 2023-10-12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21330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5351.2U CN221330271U (zh) 2023-10-12 2023-10-12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45351.2U CN221330271U (zh) 2023-10-12 2023-10-12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30271U true CN221330271U (zh) 2024-07-16

Family

ID=9183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45351.2U Active CN221330271U (zh) 2023-10-12 2023-10-12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302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91772A1 (en) Atomizing assembly,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thereof
CN111972712B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EP3708011A1 (en) Personal vaporizer
CN108887746A (zh) 电子烟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211433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0693088A (zh) 电子烟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WO2020228690A1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877334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1330271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2393860U (zh) 分体拆装式电子烟及电子烟充电系统
CN110089777B (zh) 围绕加热保温式节能电子烟及其围绕式加热保温装置
CN215224736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5224737U (zh) 供电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1832832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781538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1690090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71412U (zh) 电子烟具和电子烟组件
CN221670958U (zh) 电源装置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769319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6059243U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109134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921635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9055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308862U (zh) 可拆卸的精油雾化头及香薰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