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28080U -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28080U
CN221328080U CN202322948178.6U CN202322948178U CN221328080U CN 221328080 U CN221328080 U CN 221328080U CN 202322948178 U CN202322948178 U CN 202322948178U CN 221328080 U CN221328080 U CN 221328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microstrip line
circuit branch
microstrip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481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毕晓坤
杨椰楠
徐雨
谷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nway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nway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nway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nway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481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28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28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28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在拓扑结构中,第一平行线和第一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输入端相连,第一平行线的第二端与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第三微带线的第一端、第二平行线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平行线和第四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输出端相连,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一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一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第二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第三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三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第四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第四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五微带线的第一端相连,第五微带线的第二端与第二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如此,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宽带带通滤波器具有双陷波中心频率单独可控的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演进,能够满足人们对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的宽带通信系统的研发,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作为通信系统关键器件之一的带通滤波器,其宽带高性能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商用价值,吸引了广大学者和工程师的关注。然而,目前大多数宽带带通滤波器的通带内都不具有中心频率单独可控的陷波,导致无法对带内干扰形成灵活且有效的抑制,极大限制了其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灵活且有效抑制带内干扰的陷波中心频率单独可控的宽带带通滤波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拓扑结构,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第一短路枝节、第二短路枝节、第三短路枝节、第四短路枝节、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第一平行线、第二平行线、第一开路枝节和第二开路枝节,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平行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平行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短路枝节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短路枝节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微带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平行线和第二平行线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短路枝节和第二短路枝节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短路枝节和第四短路枝节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线包括第一左传输线和第二左传输线,所述第一左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输入端,所述第二左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左传输线、第二左传输线与所述第一微带线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左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左传输线和第一微带线之间;
所述第二平行线包括第一右传输线和第二右传输线,所述第一右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二右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右传输线、第二右传输线与所述第四微带线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右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右传输线和第四微带线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平行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短路枝节和所述第二短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三短路枝节和所述第四短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微带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二开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一开路枝节和第五微带线均垂直于第一平行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三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一开路枝节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
所述第二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四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第二开路枝节设置于所述第二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包括上述的拓扑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电长度、第二平行线的电长度、第一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二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二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二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三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三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四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三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均为所述滤波器通带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
可选地,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电长度和第一开路枝节的电长度之和为第二陷波中心频率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电长度、第五微带线的电长度、第二开路枝节的电长度之和为第一陷波中心频率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拓扑结构设计的宽带带通滤波器能够形成两个中心频率单独可控的窄带陷波,以用于灵活抑制频段内的信号干扰,以使得宽带带通滤波器更能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滤波器的布局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滤波器的布局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实施例一的滤波器的S参数仿真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IS21I参数仿真对比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的IS21I参数仿真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滤波器1000的拓扑结构100,拓扑结构100包括输入端10、第一微带线20、第二微带线21、第三微带线22、第四微带线23、第五微带线24、第一开路枝节30、第二开路枝节31、第一平行线40、第二平行线41、第一短路枝节50、第二短路枝节51、第三短路枝节52、第三短路枝节53、输出端60。第一平行线40的第一端和第一微带线20的第一端均与输入端10相连,第一平行线40的第二端与第二微带线21的第一端、第三微带线22的第一端、第二平行线4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平行线41的第一端和第四微带线23的第一端均与输出端60相连,第一微带线20的第二端与第一开路枝节3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微带线21的第二端与第一短路枝节50的第一端、第二短路枝节51的第一端相连,第三微带线22的第二端与第三短路枝节52的第一端、第四短路枝节5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微带线23的第二端与第五微带线24的第一端相连,第五微带线24的第二端与第二开路枝节31的第一端相连。其中,第一平行线40和第二平行线41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输入端10和输出端60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一短路枝节50和第二短路枝节51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三短路枝节52和第四短路枝节53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行线40包括第一左传输线401和第二左传输线402,第一左传输线401的第一端连接于输入端10,第二左传输线40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微带线21的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左传输线401、第二左传输线402与所述第一微带线20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左传输线402位于所述第一左传输线401和第一微带线20之间。
第二平行线41包括第一右传输线411和第二右传输线412,所述第一右传输线41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输出端60,第二右传输线412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微带线21的第一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右传输线411、第二右传输线412与所述第四微带线23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右传输线412位于所述第一右传输线411和第四微带线2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均垂直于第一平行线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短路枝节50和第二短路枝节51均垂直于第二微带线21,第三短路枝节52和第四短路枝节43均垂直于第三微带线2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带线20、第四微带线23、第二开路枝节31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带线21;所述第一开路枝节30和第五微带线24均垂直于第一平行线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短路枝节50与所述第一平行线40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三短路枝节52与所述第一平行线40之间的距离,且第一微带线20和第一开路枝节30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路枝节50与所述第一平行线40之间;第二短路枝51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41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四短路枝节53与所述第二平行线41之间的距离,且第四微带线23、第五微带线24和第二开路枝节31设置于所述第二短路枝节51与所述第二平行线41之间。从而实现增加带通滤波器的带宽和减小其尺寸的目的。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微带线20的特征阻抗、第四微带线23的特征阻抗、第五微带线24的特征阻抗、第一开路枝节30的特征阻抗、第二开路枝节31的特征阻抗相等;第一短路枝节50的特征阻抗、第二短路枝节51的特征阻抗、第三短路枝节52的特征阻抗、第四短路枝节53的特征阻抗相等,且均为第二微带线21的特征阻抗和第三微带线22的特征阻抗的二倍。
第一平行线40的电长度和第二平行线41的电长度相等,且均为滤波器1000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第二微带线21的电长度和第一短路枝节50的电长度之和、第二微带线21的电长度和第二短路枝节51的电长度之和、第三微带线22的电长度和第三短路枝节52的电长度之和、第三微带线22的电长度和第四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之和相等,且均为滤波器1000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第一微带线20的电长度和第一开路枝节30的电长度之和可设置为θH,其为滤波器1000通带内第二个陷波的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第四微带线23的电长度、第五微带线的电长度24、第二开路枝节31的电长度之和可设置为θL,其为滤波器1000通带内第一个陷波的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第一平行线40和第二平行线41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输入端10和输出端60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一短路枝节50和第二短路枝节51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三短路枝节52和第四短路枝节53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一微带线20和第四微带线40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第一开路枝节30和第五微带线24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
滤波器1000的第一陷波中心频率fL、第二陷波中心频率fH与滤波器1000的中心频率f0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λ为滤波器1000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当θL=θH=λ/4时,代入上述等式中可以得到等式:fL=fH=f0,此时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拓扑结构100设计的滤波器1000的第一陷波和第二陷波重合。由于此时拓扑结构100为对称结构,因而可采用奇偶模分析法进行分析传输极点和传输零点。通过奇偶模分析法可以得到,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拓扑结构100设计的滤波器1000,其通带内有两个位置重合的传输零点和四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传输极点。通带内的传输零点可以形成陷波,用于抑制带内干扰;通带内四个传输极点保证了平坦度。此外,当θL≠θH时,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拓扑结构100设计的滤波器1000的第一陷波和第二陷波不再重合,且陷波中心频率fL、fH的值随着电长度θL和θR的变大而减小,陷波中心频率fL、fH处的隔离度随着Z2值的变小而增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过奇偶模分析法,计算得到拓扑结构100的奇模传输极点、偶模传输极点以及传输零点,以最终确定滤波器1000的陷波和传输极点的数量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故此处不具体展开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滤波器1000,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拓扑结构100。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拓扑结构100设置于Rogers RO4003B电路板,电路板的介电常数为3.38,电路板的介电损耗为0.0022,电路板的厚度为0.813mm。经仿真软件的优化后可得滤波器1000的布局版图,如图3所示,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均垂直于第一平行线40;第一短路枝节50和第二短路枝节51均垂直于第二微带线21,第三短路枝节52和第四短路枝节53均垂直于第三微带线22;第一左传输线401的第一端连接于输入端10,第二左传输线40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微带线22的第一端的一侧,第一左传输线401、第二左传输线402与第一微带线20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第二左传输线402位于第一左传输线401和第一微带线20之间,第一开路枝节30垂直于第一微带线20;第一右传输线411的第一端连接于输出端60,第二右传输线41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三微带线2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第一右传输线411、第二右传输线412与第四微带线23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第二右传输线412位于第一右传输线411和第四微带线23之间,第五微带线24垂直于第四微带线23;第一平行线40和第二平行线41关于对称面AA*对称设置,输入端10和输出端60关于对称面AA*对称设置,第一短路枝节50和第二短路枝节51关于对称面AA*对称设置,第三短路枝节52和第四短路枝节53关于对称面AA*对称设置,第一微带线20和第四微带线40关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对称设置。其中,对称面AA*位于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的中心处,第二微带线21和第三微带线22均关于对称面AA*镜面对称。第一短路枝节50远离第二短路枝节51的一端通过设置金属过孔接地,第二短路枝节51远离第一短路枝节50的一端通过设置金属过孔接地,第三短路枝节52远离第四短路枝节53的一端通过设置金属过孔接地,第四短路枝节53远离第三短路枝节52的一端通过设置金属过孔接地。
根据上述拓扑结构100的实施例中记载的内容分析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滤波器1000的陷波的中心频率仅与布局图中的参数lL1、lR1和lR2相关,其余参数用来确定该滤波器1000除陷波外的其他特性。其中,lL1为第一开路枝节30的物理长度,lR1为第五微带线24的物理长度,lR2为第五开路枝节31的物理长度。
以下提供了三种具有不同数值的lL1、lR1和lR2的滤波器1000的实施例,每一实施例中滤波器1000的其他参数均设定为:l1=5.4mm,w1=0.3mm,s1=0.2mm,l2=1.5mm,l3=6.05mm,l4=3.3mm,l5=4.7mm,w2=2w3=2w4=1.4mm,lF=7.55mm,wF=0.3mm,sF=0.1mm;
其中,l1为第一微带线20的物理长度和第四微带线23的物理长度,w1为第一微带线20的物理宽度、第四微带线23的物理宽度、第五微带线24的物理宽度、第一开路枝节30的物理宽度和第二开路枝节31的物理宽度,s1为第一微带线20与第二左传输线402的间距和第四微带线23与第二右传输线412的间距,l2为第一左传输线401到第三短路枝节52的间距和第一右传输线411到第四短路枝节53的间距,l3为第三短路枝节52的物理长度和第四短路枝节53的物理长度,l4为第一短路枝节50与第二左传输线402的间距和第二短路枝节51与第二右传输线412的间距,l5为第一短路枝节50的物理长度和第二短路枝节51的物理长度,w2为第二微带线21的物理宽度和第三微带线22的物理宽度,w3为第三短路枝节52的物理宽度和第四短路枝节53的物理宽度,w4为第一短路枝节50的物理宽度和第二短路枝节51的物理宽度,lF为第一平行线40的物理长度和第二平行线41的物理长度,wF为第一左传输线401的物理宽度、第二左传输线402的物理宽度,第一右传输线411的物理宽度和第二右传输线412的物理宽度,sF为第一左传输线401与第二左传输线402之间的间距和第一右传输线411与第二右传输线412之间的间距。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lL1=0.3mm,lR1=2.3mm,lR2=2.6mm。此时基于该拓扑结构100的宽带带通滤波器1000有两个位置不同的陷波。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滤波器1000反射系数︱S11︱小于-10dB的阻抗带宽范围为3.886到8.526GHz,通带的绝对带宽为4.64GHz,通带中心频率为6.206GHz;第一个陷波隔离度大于10dB的带宽范围为5.427到5.599GHz,陷波绝对带宽为0.172GHz,陷波中心频率为5.513GHz;第二个陷波隔离度大于10dB的带宽范围为7.309到7.387GHz,陷波绝对带宽为0.078GHz,陷波中心频率为7.348GHz。此外,通带内有四个传输极点,分别位于:4.172GHz,4.428GHz,6.353GHz,8.352GHz,上述四个传输极点确保了滤波器1000通带的平坦度。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lL1=1.8mm,lR1=2.3mm,lR2=2.6mm,此时基于该拓扑结构100的宽带带通滤波器1000有两个位置不同的陷波,如图5中的实施例二对应的实线所示。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lL1=0.3mm,lR1=2.3mm,lR2=5.2mm,此时基于该拓扑结构100的宽带带通滤波器1000有两个位置不同的陷波,如图6中的实施例三对应的实线所示。
图5给出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种情况下的︱S21︱仿真对比,其中虚线是实施例一中滤波器1000的︱S21︱仿真结果,实线是实施例二中滤波器1000的︱S21︱仿真结果。由图5分析可知,随着参数lL1的单独变大,该带通滤波器的带宽和第一个陷波不变,第二个陷波的中心频率由7.348GHz独自朝下移动到6.478GHz。
图6给出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两种情况下的︱S21︱仿真对比,其中虚线是实施例一种滤波器1000的︱S21︱仿真结果,实线是实施例三中滤波器1000的︱S21︱仿真结果。由图6分析可知,随着参数lR2的变大,该带通滤波器的带宽和第二个陷波不变,第一个陷波的中心频率由5.513GHz独自朝下移动到4.619GHz。
综上可知,基于该拓扑结构100可以用来设计具有两个中心频率单独可控的带通滤波器,以实现灵活有效抑制带内干扰,从使得宽带带通滤波器1000更能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端、输出端、第一短路枝节、第二短路枝节、第三短路枝节、第四短路枝节、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第一平行线、第二平行线、第一开路枝节和第二开路枝节,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平行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平行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短路枝节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短路枝节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短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微带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微带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路枝节的第一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行线和第二平行线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关于所述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短路枝节和第二短路枝节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短路枝节和第四短路枝节关于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行线包括第一左传输线和第二左传输线,所述第一左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输入端,所述第二左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左传输线、第二左传输线与所述第一微带线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左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左传输线和第一微带线之间;
所述第二平行线包括第一右传输线和第二右传输线,所述第一右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二右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微带线的第一端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右传输线、第二右传输线与所述第四微带线间隔并且平行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右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右传输线和第四微带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微带线和第三微带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平行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短路枝节和所述第二短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三短路枝节和所述第四短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微带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微带线、第四微带线、第二开路枝节均垂直于所述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一开路枝节和第五微带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平行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三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微带线和第一开路枝节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一平行线之间;
所述第二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四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微带线、第五微带线和第二开路枝节设置于所述第二短路枝节与所述第二平行线之间。
8.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拓扑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行线的电长度、第二平行线的电长度、第一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二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二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二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三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三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第四短路枝节的电长度与第三微带线的电长度之和均为所述滤波器通带中心频率处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微带线的电长度和第一开路枝节的电长度之和为第二陷波中心频率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所述第四微带线的电长度、第五微带线的电长度、第二开路枝节的电长度之和为第一陷波中心频率对应的四分之一波长。
CN202322948178.6U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Active CN221328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8178.6U CN221328080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8178.6U CN221328080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28080U true CN221328080U (zh) 2024-07-12

Family

ID=91786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8178.6U Active CN221328080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28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09461B (zh) 一种互补双工结构全频段吸收双频带通滤波器
CN113193316B (zh) 一种基于双面平行带线的无反射带通滤波器
CN109088134B (zh) 一种微带带通滤波器
CN212434808U (zh) 滤波结构和滤波器
CN117317551A (zh) 一种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328080U (zh)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111063968B (zh) 一种基于镜像开路阶梯阻抗谐振器的超宽带带通滤波器
CN104393382A (zh) 具有宽阻带特性的高阶小型化窄带带通滤波器
CN221328072U (zh) 一种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108110389B (zh) 一种高近端抑制度小型化微带发夹线滤波器
CN220798235U (zh) 一种双通带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20628194U (zh) 一种紧凑型宽通带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220510222U (zh) 一种双通带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21508452U (zh) 一种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328077U (zh) 一种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407589U (zh) 一种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379694U (zh) 一种拓扑结构及具有陷波特性的宽带带通滤波器
CN221727409U (zh) 一种小型化超宽带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220672827U (zh) 一种双通带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21508451U (zh) 一种具有陷波特征的宽带带通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220964838U (zh) 一种拓扑结构、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328078U (zh) 一种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CN221727404U (zh) 一种微带双陷波带通滤波器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221727405U (zh) 一种紧凑型微带双陷波宽带带通滤波器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CN220672826U (zh) 一种陷波可控的滤波器以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