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24778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324778U CN221324778U CN202322749565.7U CN202322749565U CN221324778U CN 221324778 U CN221324778 U CN 221324778U CN 202322749565 U CN202322749565 U CN 202322749565U CN 221324778 U CN221324778 U CN 2213247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duct
- air
- side wall
- branch
- branch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内胆、风道组件以及搁板。内胆设置于壳体内,内胆和壳体围设形成发泡腔,内胆具有间室,内胆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风道组件设置于发泡腔,风道组件包括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第一风道分支以及第二风道分支,第一主风道连通第一风道分支,第二主风道连通第二风道分支,第一风道分支和第二风道分支均连通间室,第一风道分支位于第一侧壁靠近顶壁的一端,第二风道分支位于第二侧壁远离顶壁的一端;搁板将间室分隔为若干区域,一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或一第二风道分支送风。本申请制冷设备通过将风道组件设置成两路单独输送冷风风量,提升间室内温度均匀性,延长食物储藏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冰箱中冷藏室风道固定在箱体背部,风口也位于箱体背部。冷冻室向冷藏室送风自下而上,冷藏室上部风口送风距离远,风量小,可能存在冷藏室上层区域温度高于下层温度的情况,进而影响冷藏室上层搁架上食物的储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冷藏室上层区域温度高于其下层温度,而影响冷藏室上层搁架上食物储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内胆,设置于壳体内,内胆和壳体围设形成发泡腔,内胆具间室,内胆包括顶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风道组件,设置于发泡腔,风道组件包括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以及第二风道分支,第一主风道连通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第二主风道连通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和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均连通间室,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位于第一侧壁靠近顶壁的一端,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位于第二侧壁远离顶壁的一端;搁板将间室分隔为若干区域,一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或一第二风道分支送风。
其中,内胆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第一风道分支和第二风道分支沿由第三侧壁到制冷设备开口的方向延伸。
其中,第一主风道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连接处。
其中,第二主风道设置于或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连接处。
其中,搁板将间室分隔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沿远离顶壁的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风道分支用于对第一区域送风,第二风道分支的数量为二,其中一第二风道分支用于对第二区域送风,另一第二风道分支用于对第三区域送风。
其中,第一风道分支的出风量大于任一第二风道分支的出风量。
其中,制冷设备包括冷冻室;第一主风道和第二主风道均远离顶壁的一端与冷冻室连通;或者,第一主风道和第二主风道远离顶壁的一端与送风通道连通,送风通道与冷冻室连通。
其中,还包括固定边框以及出风壁面,固定边框设置于出风壁面四周,固定边框设置于内胆并覆盖内胆与第一风道分支和第二风道分支连通的出风口,出风壁面包括织物、无纺布中至少一种。
其中,出风壁面分布有出风孔,出风孔包括设置于出风壁面的通孔和/或出风壁面的纤维间隙。
其中,固定边框设置第一磁吸件,第一风道分支和第二风道分支设置有与第一磁吸件配合的第二磁吸件;或者,固定边框设置第一魔术贴配件,第一风道分支和第二风道分支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配件配合的第二魔术贴配件;或者,在固定边框和第一风道分支、第二风道分支中,其中一者设置有卡槽,另一者设置有与卡槽相扣合的卡扣;或者,在固定边框和第一风道分支、第二风道分支中,其中一者设置吸盘,吸盘用于吸附于其中另一者。
本申请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内胆、风道组件以及搁板。内胆设置于壳体内。内胆和壳体围设形成发泡腔。内胆具有间室。内胆包括顶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风道组件设置于发泡腔。风道组件包括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第一主风道连通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第二主风道连通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和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均连通间室,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位于第一侧壁靠近顶壁的一端,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位于第二侧壁远离顶壁的一端。即通过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共同作用,使得冷风进入间室内,从而实现制冷设备制冷功能。另外,第一风道分支连通第一侧壁,第二风道分支连通第二侧壁,使冷风从内胆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入间室,不仅实现制冷设备两侧侧部送风,避免间室内冷风直吹用户而带来不适感,进而提升用户体验;而且能够减少冷气流动路径,提升内胆内间室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搁板将间室分隔为若干区域,一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或一第二风道分支送风。搁板将间室分隔为若干区域(图上未示意)。一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或一第二风道分支送风。因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位于第一侧壁靠近顶壁的一端。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位于第二侧壁远离顶壁的一端。即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一主风道、第一风道分支、第一侧壁靠近顶壁的一端流入间室上部,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二主风道、第二风道分支、第二侧壁远离顶壁的一端流入间室中部和/或下部。通过第一主风道以及第一风道分支单独给间室上部输送冷风,增大间室上部冷风风量;第二主风道以及第二风道分支单独给间室下部输送冷风,减少间室下部冷风风量大而间室上部冷风风量小的现象,使得间室中冷风风量分布更均匀,进而提升间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延长食物储藏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的局部简略图;
图3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中风道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号:10、制冷设备;1、内胆;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顶壁;15、间室;151、第一区域;152、第二区域;153、第三区域;2、风道组件;21、第一主风道;22、第二主风道;23、第一风道分支;24、第二风道分支;25、送风通道;3、壳体;4、搁板;51、固定边框;52、出风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1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的局部简略图;图3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制冷设备10可以是冰箱、冷柜或者酒柜等。制冷设备10包括壳体(图上未示意)、内胆1和风道组件2。内胆1设置于壳体内。内胆1和壳体之间围设形成发泡腔(图上未示意)。发泡腔内填充有发泡物质(图上未示意),发泡物质具有保温作用,用于实现制冷设备10节能。内胆1形成有间室15。间室15用于放置食物以及食品等。间室15包括顶壁14、第一侧壁11以及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顶壁14一端连接于第一侧壁11。顶壁14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侧壁12。
风道组件2设置于发泡腔内。风道组件2用于向间室15提供冷风。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主风道21、第二主风道22、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第一主风道21、第二主风道22、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均设置于发泡腔内。将现有的风道组件中一个主风道一分为二,将冷气分成两部分分别输送。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位于第一侧壁11靠近顶壁14的一端。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位于第二侧壁12远离顶壁14的一端。第一风道分支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多个等。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多个等。
第一主风道21连通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主风道22连通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第一主风道21和第二主风道22用于连通外界冷源(图上未示意)。外界冷源用于向第一主风道21和第二主风道22提供冷风。一部分冷风依次通过第一主风道21以及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通过第一侧壁11靠近顶壁14的一端进入间室15上部。另一部分冷风依次通过第二主风道22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通过第二侧壁12远离顶壁14的一端进入间室15中部或下部。即通过第一主风道21、第二主风道22、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共同作用,使得冷风进入间室15上部、中部或下部内,从而实现制冷设备10制冷功能。
另外,第一风道分支23连通第一侧壁11靠近顶壁14的一端,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第二侧壁12远离顶壁14的一端,使冷风从内胆1中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分别进入间室15,不仅实现制冷设备10两侧侧部送风,避免间室15内冷风直吹用户而带来不适感,进而提升用户体验;而且能够减少冷气流动路径,提升内胆1内间室15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搁板4将间室15分隔为若干区域(图上未示意)。一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23或一第二风道分支24送风。因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23位于第一侧壁11靠近顶壁14的一端。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24位于第二侧壁12远离顶壁14的一端。即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一主风道21、第一风道分支23、第一侧壁11靠近顶壁14的一端流入间室15上部,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二主风道22、第二风道分支24、第二侧壁12远离顶壁14的一端流入间室15中部和/或下部。通过第一主风道21以及第一风道分支23单独给间室15上部输送冷风,增大间室15上部冷风风量;第二主风道22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单独给间室15下部输送冷风,减少间室15下部冷风风量大而间室15上部冷风风量小的现象,使得间室15中冷风风量分布更均匀,进而提升间室15内温度的均匀性,延长食物储藏时间。
上述区域的数量与搁板4数量有关系。当搁板4数量为一个时,区域分成两个。一个区域由第一风道分支23送风。另一区域由第二风道分支24送风。
当搁板4数量为二个时,区域分成三个。而区域需要通过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数量确定。当第一风道分支23数量为一个,第二风道分支24数量为两个,正如下面所述实施例。搁板4将间室分隔为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和第三区域153。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和第三区域153沿远离顶壁14的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风道分支23的数量为一个。第一风道分支23用于对第一区域151送风,即第一风道分支23直接向第一区域151输送冷风。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为二个。其中,一第二风道分支24用于对第二区域152送风,即一第二风道分支24直接向第二区域152输送冷风。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用于对第三区域153送风,即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直接向第三区域153输送冷风。通过上述搁板4、一个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两个第二风道分支24共同作用,用于对不同的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以及第三区域153分别输送冷风。因第一风道分支23直接连通第一主风道21,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第二主风道22,使第一区域151处冷风风量与第二区域152冷风风量或第三区域153冷风风量基本一致,使得制冷设备10内上部、中部和下部温度均匀。
当第一风道分支23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为一个时,一第一风道分支23用于对第一区域151送风。另一第一风道分支23用于对第二区域152送风。第二风道分支24用于对第三区域153送风。因第一主风道21和第二主风道22分别独立输送冷风,第一区域151以及第二区域152相较于现有相同情况下,冷风风量是处于增加状态,减少间室15下部冷风风量大而间室15上部冷风风量小的现象,使间室15上部和下部冷风风量分布更均匀。
当搁板4的数量为三个时,区域的数量为四个。当然,搁板4还可以是其他数值,区域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满足区域由一第一风道分支23或一第二风道分支24送风即可。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内胆1包括第三侧壁13。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相对间隔设置。第三侧壁13连接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沿由第三侧壁13到制冷设备开口的方向延伸,不仅使冷风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流向间室15,实现制冷设备10侧部送风,而且也能够增大冷风出风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设置于发泡腔内。因大部分制冷设备10横向截面呈方形设置。其中,壳体3拐角位置与内胆1拐角位置之间位置处于保温过渡位置。
其中,第一主风道21设置于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即第一主风道21和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在内胆1拐角位置和壳体3之间拐角位置之间。通过限定第一主风道21以及第二主风道22的位置,不仅为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提供了安装位置,即第一风道分支23可以连通于第一侧壁11,第二风道分支24可以连通于第二侧壁12,而且也巧妙利用内胆1拐角位置和壳体3拐角位置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大发泡物质填充空间,进而减少制冷设备10凝露风险。
上述第一主风道21设置于第一侧壁11靠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或者,第一主风道21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二侧壁12靠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或者,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
具体地,第一风道分支23的出风量大于任一第二风道分支24的出风量,增大第一区域151处冷风风量,进一步降低第一区域151与第二区域152或第三区域153处温度差,提升制冷设备10温度均匀性。另外,第一区域151冷风风量也能因重力自上而下进入第二区域152以及第三区域153中,进而提升制冷设备10内温度均匀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风道分支23数量为多个时,第一风道分支23也可以连通第三侧壁13。当第二风道分支24数量为多个时,第二风道分支24也可以连通第三侧壁13。一部分冷气通过第一风道分支23流入间室15背部。另一部分冷气通过第二风道分支24流入间室15背部。通过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分别向间室15输送冷气,提升间室15内冷风风量。
上述风道组件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多个等,在此不作限定。风道组件2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风道组件2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主风道21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第二主风道22设置在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当风道组件2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第一主风道21均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两个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在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
当然,在实际过程中,一风道组件2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一风道组件2中的一第一主风道21和一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于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具体地,一第一主风道21和一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于第一侧壁11靠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或者,一第一主风道21和一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或者,一第一主风道21设置于第一侧壁11靠近第三侧壁13处。一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一侧壁11处。
另一风道组件2设置在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另一风道组件2中的另一第一主风道21和另一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之间连接处。具体地,另一第一主风道21和另一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于第二侧壁12靠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或者,另一第一主风道21和另一第二主风道22均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或者,另一第一主风道21设置于第二侧壁12靠近第三侧壁13处。另一第二主风道22设置于第三侧壁13靠近第二侧壁12处。
通过上述两个风道组件2的限定,不仅为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提供安装位置,即第一风道分支23可以连通于第一侧壁11和/或第三侧壁13,第二风道分支24可以连通于第二侧壁12和/或第三侧壁13,而且也巧妙利用内胆1拐角位置和壳体3拐角位置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大发泡物质填充空间,进而减少制冷设备10凝露风险。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一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第一侧壁11和/或第三侧壁13。具体地,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一第二风道分支24均连通第一侧壁11。或者,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一第二风道均连通第三侧壁13。或者,一第一风道分支23连通第一侧壁11。一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第三侧壁13。
另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第二侧壁12和/或第三侧壁13。具体地,另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均连通第二侧壁12。或者,另一第一风道分支23和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均连通第三侧壁13。或者,另一第一风道分支23连通于第二侧壁12。另一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于第三侧壁13。通过上述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第二风道分支24的位置限定,提升内胆1内间室15温度的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包括蒸发器(图上未示意)。第一主风道21远离顶壁14的一端与蒸发器(图上未示意)连通。同时,第二主风道22远离顶壁14的一端也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作为外部冷源,用于直接给风道组件2提供冷风。
在另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包括蒸发器。第一主风道21远离顶壁14的一端与送风通道25连通。同时,第二主风道22远离顶壁14的一端也与送风通道25连通。送风通道25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用于直接给送风通道25提供冷风。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制冷设备中风道组件的局部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还包括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固定边框51设置于出风壁面52四周,固定边框51用于出风壁面52,防止出风壁面52脱落。出风壁面52能够用于冷气通过。固定边框51设置于内胆1,同时固定边框51覆盖内胆1与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连通的出风口(图上未示意)。出风口用于向间室15内部输送冷风。第一风道分支23通过出风壁面52连通至间室15。第二风道分支24通过出风壁面52连通至间室15。一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一主风道21、第一风道分支23以及出风壁面52进入间室15。另一部分冷气依次通过第二主风道22、第二风道分支24以及出风壁面52进入间室15。
由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形成有气膜(图上未示意),能够防止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表面上产生凝露。因此,固定边框51均与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贴合过程中,无需额外设置保温层(图上未示意)等零部件保温。
在一实施例中,出风壁面52还包括织物(图上未示意)、无纺布(图上未示意)中至少一种。出风壁面52可以包括织物。或者,出风壁面52包括无纺布。或者,出风壁面52包括织物以及无纺布等。织物或无纺布可以由天然植物纤维、工业合成纤维和/或金属丝等。举例而言,织物或无纺布可以是聚酯纤维或其他可纺织的高强度材料。
出风壁面72分布有出风孔(图上未示意)。出风孔在出风壁面52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出风孔的设置方式是出风壁面52织物纤维间隙的存在使得部分气体通过纤维间隙在织物的表面形成气膜,阻止湿热空气靠近表面,不产生凝露。另一种出风孔的设置方式是出风壁面52设置通孔(图上未示意),冷气通过上述通孔输送至间室15内。上述出风孔尺寸可以为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4mm。其中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限定,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出风孔尺寸可以为0.5mm、1.1mm、1.3mm、1.4mm、1.9mm、2.1mm、2.8mm、3.4mm、3.7mm、4mm等。
上述出风壁面52可以通过固定、卡接、螺钉等方式设置于固定边框51内。上述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的数量与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相关。当第一风道分支23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为两个时,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的数量也为三个。当第一风道分支23的数量为三个,第二风道分支24的数量为五个时,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的数量也为八个。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边框51吸附于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外周,简化了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以及拆卸结构,能够提升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效率。
上述固定边框51吸附有多种方式。如一具体实施例中,固定边框51设置有第一磁吸件(图上未示意)。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设置有第二磁吸件(图上未示意)。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配合且两者吸附连接,便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以及拆卸。第一磁吸件以及第二磁吸件均具有一定磁性,能够起到吸附作用。上述第一磁吸件为第一磁铁。第二磁吸件为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如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固定边框51设置有第一魔术贴配件(图上未示意)。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设置有第二魔术贴配件(图上未示意)。第一魔术贴配件和第二魔术贴配件配合且两者吸附粘接连接,便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以及拆卸。第一魔术贴配件以及第二魔术贴配件均具有一定粘接性,能够起到粘接吸附作用。第一魔术贴配件和第二魔术贴配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如另一替代实施例中,固定边框51和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中,其中一者设置卡槽(图上未示意),另一者设置有与卡槽相扣合的卡扣(图上未示意)。卡槽和卡扣配合连接,便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以及拆卸。卡槽和卡扣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如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固定边框51和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中,其中一者设置吸盘(图上未示意),吸盘用于吸附于其中另一者。通过吸盘吸附,便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安装以及拆卸。吸盘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如固定边框51通过吸盘(图上未示意)吸附于固定边框51。吸盘具有一定吸附力,能够起到一定吸附作用。吸盘远离吸盘口(图上未示意)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朝向固定边框51的一侧面。或者,吸盘远离吸盘口的一端设置于固定边框51朝向第一风道分支23和第二风道分支24的一侧面。吸盘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内胆1内侧壁开设有定位槽(图上未示意)。固定边框51嵌设于定位槽内。定位槽用于限定固定边框51,避免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位移。另外,固定边框51嵌设于定位槽过程中,固定边框51远离定位槽的表面与内胆1内表面平齐,提升使用安全性,同时提升内胆1美观度。另外,内胆1内侧壁开设有扣手槽(图上未示意)。扣手槽与定位槽连通设置。通过设置扣手槽,使用者无需借助工具,通过手指伸入扣手槽即可将固定边框51从第一风道分支23、第二风道分支24中取出。
上述定位槽的数量可以与固定边框51以及出风壁面52的数量对应。定位槽的设置位置与第一风道分支23远离第一主风道21的一端位置对应。定位槽的设置位置与第二风道分支24远离第二主风道22的一端位置对应。举例而言,当第一侧壁11远离发泡腔的一侧面设置有定位槽时,固定边框51设置于定位槽上。或者,第二侧壁12远离发泡腔的一侧面设置有定位槽时,固定边框51设置于定位槽上。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围设形成发泡腔,所述内胆具有间室,所述内胆包括顶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发泡腔,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若干个第一风道分支以及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所述第一主风道连通若干个所述第一风道分支,所述第二主风道连通若干个所述第二风道分支,若干个所述第一风道分支和所述若干个第二风道分支均连通所述间室,若干个所述第一风道分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顶壁的一端,若干个所述第二风道分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
搁板,将所述间室分隔为若干区域,一所述区域由一所述第一风道分支或一所述第二风道分支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一风道分支和所述第二风道分支沿由所述第三侧壁到所述制冷设备开口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搁板将所述间室分隔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沿远离所述顶壁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风道分支用于对所述第一区域送风,所述第二风道分支的数量为二,其中一所述第二风道分支用于对所述第二区域送风,另一所述第二风道分支用于对所述第三区域送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分支的出风量大于任一所述第二风道分支的出风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和所述第二主风道均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与蒸发器连通;
或者,所述第一主风道和所述第二主风道远离所述顶壁的一端与送风通道连通,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蒸发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边框以及出风壁面,所述固定边框设置于所述出风壁面四周,所述固定边框设置于所述内胆并覆盖所述内胆与所述第一风道分支和所述第二风道分支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壁面包括织物、无纺布中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壁面分布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壁面的通孔和/或所述出风壁面的纤维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边框设置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风道分支和所述第二风道分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配合的第二磁吸件;
或者,所述固定边框设置第一魔术贴配件,所述第一风道分支和所述第二风道分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魔术贴配件配合的第二魔术贴配件;
或者,在所述固定边框和所述第一风道分支、所述第二风道分支中,其中一者设置有卡槽,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扣合的卡扣;
或者,在所述固定边框和所述第一风道分支、所述第二风道分支中,其中一者设置吸盘,所述吸盘用于吸附于其中另一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49565.7U CN221324778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49565.7U CN221324778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324778U true CN221324778U (zh) | 2024-07-12 |
Family
ID=91799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749565.7U Active CN221324778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324778U (zh) |
-
2023
- 2023-10-12 CN CN202322749565.7U patent/CN2213247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475771U (zh) | 冰箱 | |
US20130000333A1 (en) | Refrigerator | |
CN106546048B (zh) | 风冷冰箱 | |
CN208108594U (zh) | 一种风冷冷柜 | |
CN210220346U (zh) | 蒸发器位于储物间室横向侧壁内的冰箱 | |
CN110375507A (zh) | 从底部进行散热的冰箱 | |
CN104482698A (zh) | 分体式制冷器具 | |
CN221324778U (zh) | 制冷设备 | |
US4882910A (en) |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product display enclosures | |
CN108444177A (zh) | 一种风冷冷柜 | |
CN209893737U (zh) | 变温室在冷却室侧壁回风的冰箱 | |
CN221279732U (zh) | 制冷设备 | |
CN108224883B (zh) | 风道组件、制冷设备及风道组件的组装方法 | |
CN221279736U (zh) | 制冷设备 | |
CN221279733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955757U (zh) | 冰箱 | |
CN208817832U (zh) | 从底部进行散热的冰箱 | |
CN221324775U (zh) | 制冷设备 | |
CN221324777U (zh) | 制冷设备 | |
CN221279734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955754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955755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955756U (zh) | 制冷设备 | |
US20210404725A1 (en) | Ice maker assembly for a cooling device | |
CN219955814U (zh) | 抽屉安装桶、抽屉组件及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