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91868U -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91868U
CN221191868U CN202322482279.9U CN202322482279U CN221191868U CN 221191868 U CN221191868 U CN 221191868U CN 202322482279 U CN202322482279 U CN 202322482279U CN 221191868 U CN221191868 U CN 221191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water
symbiotic system
zoonotic
cylinder
purify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822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慧琴
罗贤新
谢荆明
刘子源
罗琦
雷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4822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91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91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91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包括:一端封闭的筒体,筒体顶端设有第一进水管;螺旋净水渠,设置在筒体内,第一排水管开口端延伸至突出部内;若干个菌藻混合凝胶珠,设置在螺旋净水渠内;箱体,其内部设有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支撑套以及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出水管,筒体设置在支撑套上,支撑套底部设有槽口;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设置在支撑套内。本实用新型中,微藻可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将其转化成生物量,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有机物,来满足大多数需氧细菌的生长需求,形成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有效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背景技术
氨氮的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水产养殖水质恶化、制约水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经济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氨氮,是目前国内外水资源控制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多种工业废水及大部分城市污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明显的低碳氮比特性。持续曝气并投加外源有机物以维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与工艺良好运行的A2/O是当前主流的脱氮工艺。但是,这种“以能耗能”的脱氮思路不仅加剧了脱氮工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碳排放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包括:
一端封闭的筒体,其内部底端具有向上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内部设有腔体,所述筒体顶端设有第一进水管;
螺旋净水渠,设置在所述筒体内,所述螺旋净水渠末端设有一端封闭的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一侧设有槽口,所述第一排水管开口端延伸至所述突出部内;
若干个菌藻混合凝胶珠,设置在所述螺旋净水渠内;
箱体,其内部设有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支撑套以及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筒体设置在所述支撑套上,所述支撑套底部设有槽口;
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设置在所述支撑套内。
优选的,所述螺旋净水渠内设有固定网。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三出水管管口处设有截留膜。
优选的,所述螺旋净水渠侧壁上设有若干个LED灯。
优选的,还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筒体上的缓冲装置,用于降低螺旋净水渠内废水的流速。
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溢流框、以及一端封闭且一侧设有槽口的第二进水管以及一端封闭的第二排水管,所述溢流框设置在所述筒体外壁上,所述第二进水管和第二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螺旋净水渠内,其一端穿过所述筒体延伸到所述溢流框内。
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叶轮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溢流框内且其转动部与外部发电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第一进水管借鉴穿孔墙形式实现均匀布水;
(2)叶轮装置可以控制污水流速使其缓慢流经螺旋净水渠,给其留有充分的时间被螺旋净水渠上的固定化菌藻混合凝胶珠吸收净化;
(3)整个螺旋净水渠半悬浮开放式、中空状态可以达到充分曝气目的。
(4)叶轮发电装置供LED小灯发光,为固定化菌藻混合凝胶珠内的微藻光合作用提供光源。
(5)菌藻混合海绵柱伸入反硝化细菌凝胶层且底部与第三出水管底部较近,从而控制液流自下而上,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缓慢而充分地利用反硝化细菌凝珠。
(6)截留膜可以防止长时间使用后的菌藻混合凝胶珠老化破裂后被水流带出,实现截留膜上的菌藻被回收利用;可通过直接观察截留膜是否堵塞辨别装置内菌藻混合凝胶珠是否出现老化情况在无需检查整个装置的情况下及时更换菌藻混合凝胶珠。
(7)微藻可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将其转化成生物量,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有机物,来满足大多数需氧细菌的生长需求,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矿化藻类产生的有机物及污水中的有机物并产生CO2,供给藻类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形成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有效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菌藻共生系统装置还能吸收空气中的CO2,提高了污水染物去除效能,是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为一体的技术;
(8)反应器内微藻细胞进行固定化提高了载体单位面积上的微藻生物量,保证污水的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螺旋净水渠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叶轮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筒体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套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进水管示意图。
附图标记:筒体10、第一进水管101、螺旋净水渠2、第一排水管201、固定网202、LED灯203、菌藻混合凝胶珠3、箱体4、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401、支撑套402、第三出水管403、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5、溢流框6、第二进水管7、第二排水管8、叶轮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至图7,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包括:
一端封闭的筒体10,其内部底端具有向上的突出部,突出部内部设有腔体,筒体10顶端设有第一进水管101;
螺旋净水渠2,设置在筒体10内,螺旋净水渠2末端设有一端封闭的第一排水管201,第一排水管201一侧设有槽口,第一排水管201开口端延伸至突出部内;
若干个菌藻混合凝胶珠3,设置在螺旋净水渠2内;
箱体4,其内部设有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401、支撑套402以及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出水管403,筒体10设置在支撑套402上,支撑套402底部设有槽口;
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5,设置在支撑套402内。本实用新型中,废水从第一进水管101流到螺旋净水渠2内,废水经螺旋净水渠2内的菌藻混合凝胶珠3初步净化,经过初步净化后的污水缓慢地经第一排水管201槽口流到支撑套402内,经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5使之进一步净化,废水从支撑套402底部的槽口流到箱体4内,箱体4内部设有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401,污水在箱体4内慢慢上涨,利用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401缓慢而充分地处理净化污水,完成第三次净化后的污水通过第三出水管403排出。具体的,筒体10底部支撑柱,该支撑柱与箱体4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本实施例中,螺旋净水渠2内设有固定网202,对菌藻混合凝胶珠3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管101上设有若干个通孔,实现均匀布水。
本实施例中,第三出水管403管口处设有截留膜,可以防止长时间使用后的菌藻混合凝胶珠3老化破裂后被水流带出,实现截留膜上的菌藻被回收利用,可通过直接观察截留膜是否堵塞来判断菌藻混合凝胶珠3是否出现老化情况,无需检查整个装置的情况下及时更换菌藻混合凝胶珠3。
本实施例中,螺旋净水渠2侧壁上设有若干个LED灯203,为菌藻混合凝胶珠3内的微藻光合作用提供光源。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干个设置在筒体10上的缓冲装置,用于降低螺旋净水渠2内废水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包括溢流框6、以及一端封闭且一侧设有槽口的第二进水管7以及一端封闭的第二排水管8,溢流框6设置在筒体10外壁上,第二进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8设置在螺旋净水渠2内,其一端穿过筒体10延伸到溢流框6内,废水初步净化过程中,废水经过第二进水管7的槽口流到溢流框6,再从第二排水管8槽口流到下一圈的螺旋净水渠2内,降低污水流速,提高废水与菌藻混合凝胶珠3接触时间。具体的,第一排水管7和第二进水管8封闭端与螺旋净水渠2侧壁抵接,起到拦截废水的作用;每两圈螺旋净水渠2设置一个溢流框6;第二排水管8上设有若干个通孔,实现均匀布水。
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还包括叶轮装置9,其设置在溢流框6内且其转动部与外部发电装置连接,废水从第二进水管7进入到溢流框6内冲击叶轮装置9的叶轮使其转动,进而带动叶轮装置9的转轴转动,转轴与外部的发电装置连接,实现发电,发电装置给LED灯203供电,同时起到控制污水流速,废水从第二出水管8重新流到螺旋净水渠2内。具体的,叶轮装置9的转轴穿过溢流框6壁体。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端封闭的筒体(10),其内部底端具有向上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内部设有腔体,所述筒体(10)顶端设有第一进水管(101);
螺旋净水渠(2),设置在所述筒体(10)内,所述螺旋净水渠(2)末端设有一端封闭的第一排水管(201),所述第一排水管(201)一侧设有槽口,所述第一排水管(201)开口端延伸至所述突出部内;
若干个菌藻混合凝胶珠(3),设置在所述螺旋净水渠(2)内;
箱体(4),其内部设有反硝化细菌凝胶珠层(401)、支撑套(402)以及底部一侧设有第三出水管(403),所述筒体(10)设置在所述支撑套(402)上,所述支撑套(402)底部设有槽口;
多孔菌藻混合海绵柱(5),设置在所述支撑套(40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净水渠(2)内设有固定网(2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01)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水管(403)管口处设有截留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净水渠(2)侧壁上设有若干个LED灯(2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筒体(10)上的缓冲装置,用于降低螺旋净水渠(2)内废水的流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溢流框(6)、以及一端封闭且一侧设有槽口的第二进水管(7)以及一端封闭的第二排水管(8),所述溢流框(6)设置在所述筒体(10)外壁上,所述第二进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8)设置在所述螺旋净水渠(2)内,其一端穿过所述筒体(10)延伸到所述溢流框(6)内,所述第二排水管(8)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叶轮装置(9),其设置在所述溢流框(6)内且其转动部与外部发电装置连接。
CN202322482279.9U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Active CN221191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82279.9U CN221191868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82279.9U CN221191868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91868U true CN221191868U (zh) 2024-06-21

Family

ID=91488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82279.9U Active CN221191868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918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5508B (zh) 一种膜曝气菌藻生物膜系统及其应用
CN101870519B (zh) 人工强化自然通风脱氮除磷生物滴滤池
CN206126948U (zh) 一种旋转式mabr反应器
CN105481154B (zh) 一种集成催化氧化和负载催化剂的超滤膜再生水处理装置
CN108328725B (zh) 一种波导强化光传输的光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106430551A (zh) 一种旋转式复合生物型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6666329U (zh) 基于光电芬顿‑生物强化的废水处理系统
CN111252889A (zh) 一种菌藻共生法与膜生物膜反应器结合的高盐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873837A (zh) Pd/a原位耦合藻类实现深度脱氮除磷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49576B (zh) 一种污水中氮、磷和有机质资源回收的装置
CN113772816A (zh) 一种用于废膜丝曝气膜生物反应实验装置
CN221191868U (zh) 一种处理废水用的菌藻共生系统
CN209815909U (zh) 一种生物耦合光催化同步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系统
CN208532386U (zh) 旋转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装置
CN109502933B (zh) 一种含有聚丙烯酰胺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08562049U (zh) 一种立体式农村污水处理设备
CN107892392B (zh) 一种低碳节能的菌藻生物膜污水反应器保温装置与方法
CN203700113U (zh) 乡村污水处理器
CN206843179U (zh) 一种自旋漂浮式组合填料生物反应器
CN211170295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01456621A (zh) 一种生物填料及其水处理工艺
CN108658224A (zh) 一种基于特定电磁波技术强化酒精企业高氨氮废水处理的方法
CN111517468A (zh) 一种新型无能耗零排放污水处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6014602U (zh) 一种纳米浮岛水体修复系统装置
CN110723823A (zh) 一种利用接触氧化和微藻联合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