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68072U -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68072U
CN221168072U CN202322787589.1U CN202322787589U CN221168072U CN 221168072 U CN221168072 U CN 221168072U CN 202322787589 U CN202322787589 U CN 202322787589U CN 221168072 U CN221168072 U CN 221168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body
worm
sides
well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875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
林卡卡
张玉超
唐延军
严立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ya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ya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ya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ya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875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680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68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680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井体,所述井体两侧设有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底端设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内设有沉泥桶,所述沉泥桶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两组拉绳,两组所述拉绳上端均设有收线轮,所述收线轮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体上端两侧设有限位块,所述收线轮通过限位块卡接与井体侧壁;所述井体上端还设有井盖,所述井盖设有若干排水槽,所述井盖底端两侧均设有滑动槽,两侧所述滑动槽内设有滑杆,所述滑杆上端设有若干清淤块,若干所述清淤块分别对应若干排水槽;所述连接管道内设有节能传动组件,所述节能传动组件驱动滑杆移动及收线轮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背景技术
雨水井是一种收集雨水并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的设施,常用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或净化收集雨水使用,其排水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由于雨水井常设置于道路两侧,因此在收集雨水时,水流容易将道路上的杂物或泥沙带入雨水井内并堆积于雨水井底部,且雨水管道中的泥沙在水流流淌过程中也容易在井底处沉积导致管道内水流流速变低,从而影响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此时便需要清洁人员下井对井底处沉积的淤泥及杂物进行清理,由于雨水井空间较小且较为湿滑,清洁人员不仅清理费时费力且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外雨水井的井盖在长时间经过使用之后,表面的凹槽内部会堆积大量的泥沙,导致进水效果不佳,此时也需要人工进行清理,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清理井盖、便于清洁人员清理井中淤泥的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包括井体,井体两侧设有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井体底端设有沉泥槽,沉泥槽内设有沉泥桶,沉泥桶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两组拉绳,两组拉绳上端均设有收线轮,收线轮侧壁设有卡槽,井体上端两侧设有限位块,收线轮通过限位块卡接与井体侧壁;井体上端还设有井盖,井盖设有若干排水槽,井盖底端两侧均设有滑动槽,两侧滑动槽内设有滑杆,滑杆上端设有若干清淤块,若干清淤块分别对应若干排水槽;连接管道内设有节能传动组件,节能传动组件驱动滑杆移动及收线轮转动。
进一步的,节能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蜗杆,两侧连接管道上端的井体侧壁内均设有预设腔,第一蜗杆转动连接于预设腔内,第一蜗杆上端设有第一驱动轮,第一驱动轮上端还设有第二驱动轮,第一蜗杆下端置于位于连接管道内,第一蜗杆下端设有基座,基座固定于连接管道下端,基座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两端分别置于基座两侧,位于基座外端的转动轴上等比例环设有若干叶片,叶片侧端均设有轮毂,位于基座内的转动轴还设有传动轮,传动轮与第一蜗杆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轮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第二蜗杆一端穿过预设腔位于井体内,第二蜗杆位于井体内的一端设有用于卡接收线轮的凸块,第二驱动轮转动连接有第三蜗杆,第三蜗杆一端穿过预设腔位于井体内,第三蜗杆位于井体内的一端设有三角轮,两侧三角轮分别抵接滑杆两端下方,三角轮转动时带动滑杆及清淤块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卡槽为两个对称的半弧形凹槽,卡槽可卡接于凸块或限位块。
进一步的,基座两侧还设有弧形挡板,弧形挡板正对于叶片上端。弧形挡板固定于基座侧壁与井体侧壁之间。
进一步的,井体上端内壁两侧和沉泥桶外侧均设有磁石,沉泥桶可通过磁石吸附于井体内壁。
进一步的,沉泥桶上端对称设有两个提把。
进一步的,沉泥桶下端设有筛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节能传动组件的设置,能够对雨水井井内的水力进行回收,在雨水井内有水流流过时,节能传动组件能够内部各组件运转带动滑杆上下移动,并通过滑杆上的清淤块,对堆积于排水槽内的杂物及泥沙进行清理,避免排水槽堵塞,保证雨水井的正常运转;同时在沉泥桶需清淤时,节能传动组件可卡接收线轮并带动其转动,从而拉升沉泥桶至指定高度,此时清洁人员只需提出沉泥桶进行倾倒即可,便于用户操作。
2、通过三角轮的设置,三角轮在第三蜗杆的驱动下可不断转动,同时三角轮转动时侧面不同的高度变化,能够带动滑杆不断的上下移动,并通过滑杆上的若干清淤块对排水槽进行清理,从而实现对于排水槽的自动清理功能。
3、通过转动轴及若干叶片的设置,能够将雨水井内水流的动力进行转换并传导至第一蜗杆,同时通过传动轴、第一蜗杆、第二蜗杆、第三蜗杆的组合设置,第一蜗杆可将传动轴上若干叶片回收的水流推力传导至第二蜗杆、第三蜗杆,为排水槽及沉泥桶清理提供动力,从而降低人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为无挡板状态下的横向剖视图;
图4为三角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井盖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收线轮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1、井体;2、连接管道;3、沉泥槽;4、沉泥桶;41、提把;42、筛网;5、拉绳;6、收线轮;61、卡槽;7、限位块;8、井盖;81、排水槽;82、滑动槽;83、滑杆、84、清淤块;9、节能传动组件;91、第一蜗杆;92、第一驱动轮;93、第二驱动轮;94、基座;941、转动轴、942、叶片;943、轮毂;944、传动轮;95、第二蜗杆;951、凸块;96、第三蜗杆、961、三角轮;10、预设腔;11、弧形挡板;12、磁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点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当雨水管道内的水流流至连接管道2时,井内的水流推动叶片942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941转动,转动轴941内的传动轮944带动第一蜗杆91转动,第一蜗杆91通过第一驱动轮92与第二驱动轮93将动力传输至第二蜗杆95与第三蜗杆96;从而实现动能传输;当第三蜗杆96转动时,第三蜗杆96上端设置的三角轮961同步转动,通过三角轮961侧壁的高度变化,能够带动滑杆83不断的上下移动,并通过滑杆83上的若干清淤块84对排水槽81进行清理,从而实现对于排水槽81的自动清理功能;在沉泥桶4需清淤时,清洁人员可将两侧收线轮6从限位块7内取下,并将其卡接与第二蜗杆95的凸块951上端,当水流动力大于沉泥桶4重力时,凸块951转动即可带动收线轮6转动从而收起拉绳5将沉泥桶4拉起,当沉泥桶4至指定高度,沉泥桶4内设置的磁石12可吸附于井体1侧壁磁石12,即可完成固定,此时清洁人员只需提出沉泥桶4进行倾倒即可完成对于雨水井的清淤工作,当雨水井内水流强度不足时,清洁人员也可通过拉动收线轮6上的拉绳5将沉泥桶4进行抬升,避免清洁人员下井清理,降低人力消耗并提高清洁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照图1-图5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两侧设有连接管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底端设有沉泥槽3,所述沉泥槽3内设有沉泥桶4,所述沉泥桶4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两组拉绳5,两组所述拉绳5上端均设有收线轮6,所述收线轮6侧壁设有卡槽61,所述井体1上端两侧设有限位块7,所述收线轮6通过限位块7卡接与井体1侧壁;所述井体1上端还设有井盖8,所述井盖8设有若干排水槽81,所述井盖8底端两侧均设有滑动槽82,两侧所述滑动槽82内设有滑杆83,所述滑杆83上端设有若干清淤块84,若干所述清淤块84分别对应若干排水槽81;所述连接管道2内设有节能传动组件9,所述节能传动组件9驱动滑杆83移动及收线轮6转动。
通过节能传动组件9的设置,在雨水井内有水流流过时,节能传动组件9能够带动滑杆83上下移动,并通过滑杆83上的清淤块84,对堆积于排水槽81内的杂物及泥沙进行清理,避免排水槽81堵塞,保证雨水井的正常运转;同时在沉泥桶4需清淤时,节能传动组件9可卡接收线轮6并带动其转动,从而拉升沉泥桶4至指定高度,此时清洁人员只需提出沉泥桶4进行倾倒即可,便于用户操作。
当雨水井内水流较强时,清洁人员可通过节能传动组件9与收线轮6进行卡接组合将沉泥桶4进行抬升清理,当雨水井内水流强度不足时,清洁人员也可通过拉动收线轮6将沉泥桶4进行抬升,两种方式均可避免清洁人员下井清理,在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可节约部分人力。
参照图1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节能传动组件9包括第一蜗杆91,两侧所述连接管道2上端的井体1侧壁内均设有预设腔10,所述第一蜗杆91转动连接于预设腔10内,所述第一蜗杆91上端设有第一驱动轮92,所述第一驱动轮92上端还设有第二驱动轮93,所述第一蜗杆91下端置于位于连接管道2内,所述第一蜗杆91下端设有基座94,所述基座94固定于连接管道2下端,所述基座94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941,所述转动轴941两端分别置于基座94两侧,位于基座94外端的转动轴941上等比例环设有若干叶片942,所述叶片942侧端均设有轮毂943,位于基座94内的所述转动轴941还设有传动轮944,所述传动轮944与第一蜗杆9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轮92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95,所述第二蜗杆95一端穿过预设腔10位于井体1内,所述第二蜗杆95位于井体1内的一端设有用于卡接收线轮6的凸块951,所述第二驱动轮93转动连接有第三蜗杆96,所述第三蜗杆96一端穿过预设腔10位于井体1内,所述第三蜗杆96位于井体1内的一端设有三角轮961,两侧所述三角轮961分别抵接滑杆83两端下方,所述三角轮961转动时带动滑杆83及清淤块84上下移动。
通过转动轴941及若干叶片942的设置,雨水井内水流流动时,水流的动力能够推动若干叶片942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941转动,转动轴941转动时其内部的传动轮944可带动第一蜗杆91进行旋转,第一蜗杆91旋转时,其上端设置的第一驱动轮92和第二驱动轮93可跟随转动,同时第一驱动轮92与第二驱动轮93可分别带动第二蜗杆95与第三蜗杆96转动,第二蜗杆95转动时可带动凸块951转动,此时将收线轮6卡接于凸块951时,收线轮6即可将拉绳5收起,从而带动沉泥桶4抬升,便于用户倾倒沉泥桶4;第三蜗杆96转动可带动三角轮961转动,三角轮961转动时侧壁不同的高度变化,能够带动滑杆83不断的上下移动,此时滑杆83上的若干清淤块84即可对排水槽81进行清理,从而实现对于排水槽81的自动清理功能。
参照图1与图6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卡槽61为两个对称的半弧形凹槽,所述卡槽61可卡接于凸块951或限位块7。
通过卡槽61与凸块951的组合设置,收线轮6在可卡接于限位块7,从而起到正常的固定作用;当需清理沉泥桶4时,两侧收线轮6可卡接于两侧凸块951,凸块951通过第二蜗杆95的转动驱动其一同转动,从而向上拉动沉泥桶4,使清洁人员无需下井取出淤泥桶进行倾倒,节能省力。
通过卡槽61为对称半弧形凹槽的设置,便于卡槽61卡接与转动时的凸块951,方便清洁人员操作。
参照图2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基座94两侧还设有弧形挡板11,所述弧形挡板11正对于叶片942上端。所述弧形挡板11固定于基座94侧壁与井体1侧壁之间。
通过弧形挡板11的设置,能够避免管道水流流淌时流速过快冲击叶片942上端,导致叶片942反转从而带动转动轮,从而进一步限制转动轮转动方向,保证节能传动组件9的正常运转。
参照图1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井体1上端内壁两侧和沉泥桶4外侧均设有磁石12,所述沉泥桶4可通过磁石12吸附于井体1内壁。
通过磁石12的设置,在沉泥桶4通过收线轮6及拉绳5上拉后,可通过磁石12固定于井体1上端,清洁人员通过提把41即可将沉泥桶4取出倾倒,同时后续重新安装时也用于初步固定沉泥桶4,便于清洁人员操作。
参照图1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沉泥桶4上端对称设有两个提把41。
通过两个提把41的设置,便于清洁人员取出或安装沉泥桶4。
参照图1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沉泥桶4下端设有筛网42。
通过筛网42的设置,在拉升沉泥桶4时,沉泥桶4内积水及可被水流带走的较小颗粒可通过筛网42缝隙流出,而较大的淤块仍旧跟随沉泥桶4上移,在保证清淤功能的同时可减轻沉泥桶4重量,以降低节能传动组件9传动压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两侧设有连接管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底端设有沉泥槽(3),所述沉泥槽(3)内设有沉泥桶(4),所述沉泥桶(4)上端两侧分别固定有两组拉绳(5),两组所述拉绳(5)上端均设有收线轮(6),所述收线轮(6)侧壁设有卡槽(61),所述井体(1)上端两侧设有限位块(7),所述收线轮(6)通过限位块(7)卡接于井体(1)侧壁;所述井体(1)上端还设有井盖(8),所述井盖(8)设有若干排水槽(81),所述井盖(8)底端两侧均设有滑动槽(82),两侧所述滑动槽(82)内设有滑杆(83),所述滑杆(83)上端设有若干清淤块(84),若干所述清淤块(84)分别对应若干排水槽(81);所述连接管道(2)内设有节能传动组件(9),所述节能传动组件(9)驱动滑杆(83)移动及收线轮(6)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传动组件(9)包括第一蜗杆(91),两侧所述连接管道(2)上端的井体(1)侧壁内均设有预设腔(10),所述第一蜗杆(91)转动连接于预设腔(10)内,所述第一蜗杆(91)上端设有第一驱动轮(92),所述第一驱动轮(92)上端还设有第二驱动轮(93),所述第一蜗杆(91)下端置于连接管道(2)内,所述第一蜗杆(91)下端设有基座(94),所述基座(94)固定于连接管道(2)下端,所述基座(94)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941),所述转动轴(941)两端分别置于基座(94)两侧,位于基座(94)外端的转动轴(941)上等比例环设有若干叶片(942),所述叶片(942)侧端均设有轮毂(943),位于基座(94)内的所述转动轴(941)还设有传动轮(944),所述传动轮(944)与第一蜗杆(9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轮(92)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95),所述第二蜗杆(95)一端穿过预设腔(10)位于井体(1)内,所述第二蜗杆(95)位于井体(1)内的一端设有用于卡接收线轮(6)的凸块(951),所述第二驱动轮(93)转动连接有第三蜗杆(96),所述第三蜗杆(96)一端穿过预设腔(10)位于井体(1)内,所述第三蜗杆(96)位于井体(1)内的一端设有三角轮(961),两侧所述三角轮(961)分别抵接滑杆(83)两端下方,所述三角轮(961)转动时带动滑杆(83)及清淤块(84)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61)为两个对称的半弧形凹槽,所述卡槽(61)可卡接于凸块(951)或限位块(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94)两侧还设有弧形挡板(11),所述弧形挡板(11)正对于叶片(942)上端,所述弧形挡板(11)固定于基座(94)侧壁与井体(1)侧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上端内壁两侧和沉泥桶(4)外侧均设有磁石(12),所述沉泥桶(4)可通过磁石(12)吸附于井体(1)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桶(4)上端对称设有两个提把(4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桶(4)下端设有筛网(42)。
CN202322787589.1U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Active CN221168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7589.1U CN221168072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87589.1U CN221168072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68072U true CN221168072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3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87589.1U Active CN221168072U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680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2961B (zh) 基于水流变化的河道清理用抽水防堵塞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2835302U (zh) 一种水利防洪大坝用拦截设备
CN212295019U (zh) 一种水利管道清淤接口
CN221168072U (zh) 一种回收节能型雨水井
CN215691959U (zh) 一种河流水污染治理的排污管道
CN219701256U (zh) 一种污水收集管网的拦渣装置
CN211621910U (zh) 一种便于清理泥沙的雨水检查井
CN211646673U (zh) 一种市政道路下水结构
CN218157072U (zh) 一种水利工程勘察用取样装置
CN216367019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
CN216973537U (zh) 一种市政建筑工程地基淤泥清理装置
CN210857337U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高效清淤设备
CN112878420A (zh) 一种建筑智能化排水装置
CN211113837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淤泥清理设备
CN220978083U (zh) 一种基坑降水管井
CN111335448A (zh) 一种倒虹系统及清淤方法
CN214614260U (zh)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CN219491151U (zh) 一种水利设计用的蓄水结构
CN217840229U (zh) 一种地面浅层滞水收集装置
CN221742707U (zh) 一种隧道施工用可移动式抽排水装置
CN217439059U (zh) 一种水利工程雨水收集装置
CN221535913U (zh) 一种除渣型污水处理管道结构
CN221299631U (zh) 一种隧道施工用抽水机
CN220953680U (zh) 一种防堵塞排水装置
CN218687155U (zh) 一种污水管网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