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1220U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1220U
CN221101220U CN202323100657.9U CN202323100657U CN221101220U CN 221101220 U CN221101220 U CN 221101220U CN 202323100657 U CN202323100657 U CN 202323100657U CN 221101220 U CN221101220 U CN 221101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emitting unit
brightness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006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咏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1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1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该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若干亮度调节单元。本申请中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上设置若干亮度调节单元,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吸收或产生光线以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整面亮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广泛应用于具有显示功能的智能设备中,很多场景需要用到超高均匀性的背光,例如液晶生产检测设备,医疗检测设备,航天航空设备等高精密产品。而现有的直下式背光产品中,由于LED本身的亮度差异、或LED分布间距不同、或LED的电流不均等因素造成现有背光模组的整面亮度均匀性不高,9点均匀性测试约70%,且受条件的限制,无法调节局部亮度,因此无法实现高均匀性的产品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若干亮度调节单元;
所述反射片上设有多个灯孔,所述多个灯孔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相应的所述灯孔内,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至少一个待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不同;
所述亮度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吸收或产生光线以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多个吸光单元,多个所述吸光单元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件,多个所述发光件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贴片,所述贴片上设有贯通孔和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所述多个吸光单元,多个所述吸光单元围绕所述贯通孔阵列设置,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多个所述吸光单元,所述吸光图案层与所述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所述吸光图案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图案,所述黑色图案包括圆、椭圆、圆环、扇形、折线、三角形、方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不同调控值的亮度调节单元,任一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配合。
可选地,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圆点;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环形,每个所述黑色圆点的半径为2.5mm至3.5mm;或者,
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圆点,沿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方向,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多个同心环,多个所述同心环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同心环,所述第一同心环的半径在19mm-21mm之间。
可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反射片相对设置;
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复合膜,所述光学复合膜与所述反射片相对设置。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申请中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上设置若干亮度调节单元,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吸收或产生光线以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整面亮度均匀性。此外,本申请中可以通过亮度调节单元对单个发光单元在预设面上的亮度进行调节,能够满足高均匀性的产品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节单元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00、显示装置;100、显示模组;110、显示屏;120、盖板;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20、灯板;230、反射片;240、发光单元;241、第一发光单元;242、第二发光单元;250、亮度调节单元;251、吸光单元;252、贯通孔;260、扩散板;300、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包括框体300、背光模组200和显示模组100。其中,背光模组200用于提供稳定的背光源,显示模组100用于显示图像,示例性地,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屏110和盖板120(例如玻璃盖板),盖板120设置于显示屏110背离背光模组200的一侧,用于保护其内的显示屏11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1000指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电脑、电视、平板、智慧黑板、智能交互平板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产品中,由于背光源本身存在差异,导致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整面亮度均匀性较差。以LED灯板作为背光源为例,该灯板上阵列设置有多个LED灯,由于每个LED灯本身的亮度差异、或相邻LED灯分布间距不同、或LED灯的电流不均等因素均能够造成背光模组200的整面亮度均匀性不高(也即背光模组200产生的光线照射至扩散板230、膜片240后,经由膜片240的出光面射出,膜片240的出光面上不同位置处的亮度不均匀),且受条件的限制,无法调节局部亮度(例如不能对单个的LED灯进行亮度调节),因此无法实现高均匀性的产品要求。
本申请中通过在背光模组中设置若干亮度调节单元,通过亮度调节单元吸收亮度较高的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出的部分光线或在亮度较低的区域中产生部分光线,从而实现局部亮度调节,提高背光模组的整面亮度均匀性。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中的所述背光模组200包括反射片230、多个发光单元240以及若干亮度调节单元250。其中,所述反射片230上设有多个灯孔,所述多个灯孔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40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发光单元240位于相应的所述灯孔内,多个所述发光单元240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41和至少一个待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不同;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设置于所述反射片230上,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调节后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所述亮度差减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待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指与基准亮度差异较大的发光单元。以背光模组200的整面亮度均匀性不低于95%为例,则发光单元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与基准亮度的比值不能超过5%。假设基准亮度为100cd,具体到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为与出光面(也即预设面)上的亮度在95cd至105cd之间的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如图1中A1区域的亮度在95cd至105cd之间,则A1区域内的发光单元为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为与出光面(也即预设面)上的亮度小于95cd或者亮度大于105cd的区域对应的发光单元,如图1中A2区域的亮度小于95cd或者亮度大于105cd,则A2区域内的发光单元为第二发光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发光单元240指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光的器件,例如LED灯,LED灯在通电点亮时能够发光。本申请中的预设面可以是该背光模组200中的扩散板260所在的面(例如扩散板260背离反射片230的一面),也可以是该背光模组200中光学复合膜270所在的面(例如光学复合膜背离反射片230的一面),也可以是显示屏110的显示面,还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参照面,例如,该虚拟的参照面与扩散板260背离反射片230的一面重合,或者该虚拟的参照面与光学复合膜270所在的面重合,又或者该虚拟的参照面与显示屏110所在的面重合等。所述预设面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的出光方向上,也即预设面与多个发光单元240或反射片230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可以通过相关测试仪(比如CA410色彩分析仪)测试得到。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可以在预设面上划分多个亮度测试区域A1、A2等,每个发光单元240对应一个亮度测试区域(例如,发光单元240(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在预设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其对应的亮度测试区域的中心),通过测量不同亮度测试区域的亮度作为该发光单元240的亮度。发光单元240亮度的具体测试方法不属于本申请的主要改进点,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到该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背板210和灯板220。其中,背板210用于安装和支撑灯板220(灯板220也称线路板)。多个发光单元240固定在灯板220上,每个发光单元240均与灯板220电连接,灯板220用于控制发光单元240的开启或关闭。多个发光单元240在灯板220上呈阵列设置,示例性地,多个发光单元240呈8行*14列的阵列式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相对应地,反射片230上的多个灯孔也呈阵列式的排布,示例性地,多个发光单元240呈8行*14列的阵列式结构,多个灯孔也呈8行*14列的阵列式结构,且发光单元240和灯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发光单元240背离灯板220的一面(也即发光单元240的出光面)穿过相应的灯孔暴露在反射片230的同一侧(反射片230背离背板210的一侧)。灯孔的大小和形状与发光单元240的大小相适配,以使发光单元240位于相应的灯孔内时,发光单元240的边缘尽可能与反射片230抵持,从而使发光单元240朝向灯板220一侧发出的光线经反射片230的反射作用后朝向预设面(或背光模组200的扩散板260),进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背板210、反射片230、发光单元240以及灯板220的具体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主要改进点,在此不做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到该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扩散板260。其中,扩散板260与反射片230正对设置,也即扩散板260与灯板220和多个发光单元240正对设置,且扩散板260位于多个发光单元240的出光面的正前方。示例性地,预设面为扩散板260背离反射片230的一面。背光模组200工作时,发光单元240产生的光线穿过扩散板260,多个发光单元240产生的光线经扩散板260后形成面光源。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光学复合膜270,光学复合膜270设置于扩散板260背离反射片230的一侧,光学复合膜270用于提高背光模组200的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现有的背光模组200形成的面光源的整面亮度均匀性不理想,一般9点均匀性测试约70%,其中,9点均匀性的测试方法是指在预设面上均匀设置9个测试点,并分别测量该9个测试点的亮度,通过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均匀性大小的评价方法。鉴于此,本申请中通过在背光模组200的反射片230上设置若干亮度调节单元250,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配置为吸收或产生光线以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进而提高背光模组200的整面亮度均匀性。此外,本申请中可以通过亮度调节单元250对单个发光单元240在预设面上的亮度进行调节,能够满足高均匀性的产品要求。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整个背光面的亮度差异在2%以内,即可满足整面均匀性高达98%的要求,可大大提升了背光模块的亮度均匀性,且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包括多个发光件,多个所述发光件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该实施例通过在反射片230上设置多个发光件,且多个发光件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通过多个发光件和第二发光单元242均发出光线,从而提高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调节后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相同或相近。需要说明的是,发光件可以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光的器件,例如可以是微型发光二极管。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包括多个吸光单元251,多个所述吸光单元251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例如环形结构),也即多个所述吸光单元251环绕第二发光单元242阵列设置。该实施例通过在反射片230上设置多个吸光单元251,且多个所述吸光单元251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通过吸光单元251吸收部分第二发光单元242发出的光线,从而降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调节后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相同或相近。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包括贴片,所述贴片上设有贯通孔252和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所述多个吸光单元251,多个所述吸光单元251围绕所述贯通孔252阵列设置,所述贯通孔252在所述反射片23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至少部分重叠,示例性地,贯通孔252和灯孔完全重合。该实施例通过将亮度调节单元250设置为贴片,且贴片上设有贯通孔252和吸光图案层,通过贴片与第二发光单元242配合以提高该背光模组200的亮度均匀性。具体地,在需要调整第二发光单元242的亮度时,仅需将相应的贴片穿过待调整的第二发光单元242,然后固定在反射片230上即可,该方式具有工艺过程简单,制备成本低等显著特点。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0包括多个不同调控值的亮度调节单元250,任一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配合。该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不同调控值的亮度调节单元250,且任一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配合,从而能够增加亮度调节单元250与第二发光单元242的适配性,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提高本申请中背光模组200的整面亮度均匀性。
为便于理解,下面以亮度调节单元250为吸光贴片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请参阅图3至图9,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还可以包括不同吸光能量的若干贴片。例如,若干贴片包括第一贴片、第二贴片、第三贴片以及第N贴片,其中,第一贴片配置为将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1%,第二贴片配置为将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2%,第三贴片配置为将第三发光单元240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3%等。在获取第一发光单元241和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值后,根据该亮度差值匹配相适应的贴片,从而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41和调节后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在出光方向上的亮度相同或相近。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单元251包括黑色图案,所述黑色图案包括圆、椭圆、圆环、扇形、折线、三角形、方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到该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单元251包括多个黑色圆点;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环形,每个所述黑色圆点的半径为2.5mm至3.5mm。该实施例通过在黑色图案中设置多个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呈环形阵列排布,且每个所述黑色圆点的半径为2.5mm至3.5mm,有利于简化黑色图案的制备工艺,且提高黑色图案的调控精度。
具体地,请参阅图3,第一黑色图案包括1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10个小黑色圆点环绕被调节的一个第二发光单元242。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一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1%,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9%。
又例如,请参阅图4,第二黑色图案包括15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5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二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2%,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8%。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单元251包括黑色圆点,沿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42的方向,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多个同心环,多个所述同心环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同心环,所述第一同心环的半径在19mm-21mm之间。该实施例通过在黑色图案中设置多个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呈多个同心环,有利于简化黑色图案的制备工艺,且提高黑色图案的调控精度。
具体地,请参阅图5至图8,第三黑色图案包括多个所述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阵列呈两个同心环。其中,内圆环(也即靠近被调节的第二单元的圆环)上包括1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形成内圆环,该内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外圆环包括13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3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形成外圆环,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5mm,其中,内圆环和外环圆同心设置。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三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4%,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6%。
又例如,请参阅图5,第四黑色图案包括多个所述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阵列呈两个同心环。其中,内圆环包括1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形成内圆环,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外圆环包括18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8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外圆环,该外圆形的半径约为25mm,其中,内圆环和外圆环同心设置。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三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5%,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5%。
又例如,请参阅图7,第五黑色图案包括多个所述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阵列呈三个同心环。其中,内圆环上包括1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中间的圆环包括18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8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5mm。最外面的圆环包括24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24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30mm。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三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7%,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3%。
又例如,请参阅图8,第六黑色图案包括多个所述黑色圆点,多个黑色圆点阵列呈四个同心环,沿远离圆心的方向上分别为第一内圆、第二内圆、第三内圆以及外圆。其中,第一内圆环上包括1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0mm。第二内圆包括18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18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25mm。第三内圆包括24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24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30mm。外圆包括20个小黑色圆点,每个小黑色圆点的半径为3mm,20个小黑色圆点呈圆形阵列排布,该圆形的半径约为38mm。假设未配置亮度调节单元250时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100%,第三黑色图案能够使被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降低10%,也即配置第一黑色图案后第二发光单元242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与标准亮度的比值为9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亮度调节单元250包括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所述多个吸光单元251,所述吸光图案层与所述反射片230为一体结构,所述吸光图案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230朝向所述出光方向的一侧。示例性地,吸光图案层可采用吸光油墨喷墨打印在反射片230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若干亮度调节单元;
所述反射片上设有多个灯孔,所述多个灯孔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相应的所述灯孔内,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至少一个待调节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预设面上的亮度不同;
所述亮度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且靠近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设置,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吸收或产生光线以调节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差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多个吸光单元,多个所述吸光单元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预设面上的亮度,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多个发光件,多个所述发光件环绕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阵列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贴片,所述贴片上设有贯通孔和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所述多个吸光单元,多个所述吸光单元围绕所述贯通孔阵列设置,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反射片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应的所述灯孔至少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亮度调节单元包括吸光图案层,所述吸光图案层包括多个所述吸光单元,所述吸光图案层与所述反射片为一体结构,所述吸光图案层设置于所述反射片朝向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图案,所述黑色图案包括圆、椭圆、圆环、扇形、折线、三角形、方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不同调控值的亮度调节单元,任一所述亮度调节单元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配合。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圆点;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环形,每个所述黑色圆点的半径为2.5mm至3.5mm;或者,
所述吸光单元包括黑色圆点,沿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方向,多个所述黑色圆点阵列呈多个同心环,多个所述同心环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同心环,所述第一同心环的半径在19mm-21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反射片相对设置;
和/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复合膜,所述光学复合膜与所述反射片相对设置。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2323100657.9U 2023-11-16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110122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1220U true CN221101220U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0314B2 (en) Backlight device
CN100510896C (zh) 背光装置和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US860258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4461198B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8833956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64897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797475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04206916A (ja) 面状光源
US1091498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116387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01256307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1170472Y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KR20060103220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3162752U (zh) 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与扩散板
KR2014001394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824776A (zh) 直下式mini LED背光模组
CN211627972U (zh) 背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8644647B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JP202355215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画面
CN221101220U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68955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210626833U (zh) 一种组合式反射片结构及其背光模组
CN113917733A (zh) Mini-LED背光显示屏
CN112684636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4507989B2 (ja) 支柱、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