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2387U -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2387U
CN221042387U CN202322306676.0U CN202322306676U CN221042387U CN 221042387 U CN221042387 U CN 221042387U CN 202322306676 U CN202322306676 U CN 202322306676U CN 221042387 U CN221042387 U CN 221042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ode
mos tube
triode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066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艳亮
刘冬冬
杨园超
张中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Xia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Xia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Xia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Xiangyu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066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2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2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2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解决双电池供电在切换电池的过程中,会使得设备断电的问题。第一电池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输出供电,当需要切换电池供电时,通过第二控制端使第二三极管导通,则第一MOS管导通,第二电池通过第一MOS管输出,通过第一控制端使第一三极管导通,第一继电器线圈通电,常闭触点引脚断开,第一电池不再供电,第二电池为设备供电。MOS管具有快速的开关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导通到截止或从截止到导通。可以实现快速切换,同时保持设备的稳定供电。

Description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行业的发展,市面上的冷疗产品越来越倾向于小型化,便携化。对便携式低温冲击镇痛仪产品的断电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市面上的同类产品主要是采用铅酸电池。
目前是通常使用单电池供电。而各种功能及外加器件必然电池容量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单电池供电,很难解决电池容量需求大的问题。若使用双电池供电,在切换电池的过程中,电源信号需要从一个电池切换到另一个电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设备可能会暂时失去电源供应,导致断电。会使得设备断电。
由此可见,如何解决双电池供电在切换电池的过程中,会使得设备断电,是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解决双电池供电在切换电池的过程中,会使得设备断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电池切换电路;微控制单元与电池切换电路连接,电池切换电路与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连接;电池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一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
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一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引脚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电池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二MOS管、第三电阻;
第二MOS管的漏极与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电池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
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引脚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第二电池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二极管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还包括: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连接;
外接电源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
供电电源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供电电源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与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五MOS管的栅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MOS管的漏极接地,第五MOS管的源极、第四MOS管的源极作为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MOS管、第八电阻;
第六MOS管的漏极与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六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八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六MOS管的源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还包括:电池充电电路;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升降压充电电路、充电切换电路;
供电电源输出端与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切换电路连接,微控制单元与升降压充电电路连接,充电切换电路与第一电池、第二电池、微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充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第五三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九电阻;
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与供电电源、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九电阻并联在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的充电控制端连接。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还包括:反馈电路;反馈电路与第一电池、微控制单元连接;
反馈电路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
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串联后并联在第一电池之间;第一电容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的公共端与微控制单元的第一采样端连接。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升降压充电电路为基于SW7201芯片的升降压充电电路。
可选的,上述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中,第一电池、第二电池为锂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电池切换电路;微控制单元与电池切换电路连接,电池切换电路与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连接;电池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一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一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引脚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池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输出供电,当需要切换电池供电时,通过第二控制端使第二三极管导通,则第一MOS管导通,第二电池通过第一MOS管输出,通过第一控制端使第一三极管导通,第一继电器线圈通电,常闭触点引脚断开,第一电池不再供电,第二电池为设备供电。MOS管具有快速的开关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导通到截止或从截止到导通。可以实现快速切换,同时保持设备的稳定供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市面上同类低温镇痛仪目前大部分使用铅酸电池,而且还是单电池,续航时间不足两个小时,充电时间较长,因为铅酸电池使用铅和酸作为主要的电化学材料,这些材料的密度比较高,导致电池相对较重。铅酸电池的充电过程通常较慢,这是因为铅酸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较慢,导致充电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随着设备功能的扩展,对电池的电容量需求增大,同时也为了防止电池故障时导致系统停机或数据丢失等问题,通常采用双电池进行供电,但双电池切换时会导致设备断电,在切换过程中,电源信号需要从一个电池切换到另一个电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设备可能会暂时失去电源供应,导致断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微控制单元11、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电池切换电路12;微控制单元11与电池切换电路12连接,电池切换电路12与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连接;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切换电路12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电池切换电路12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一MOS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D1、第二三极管D2;
第一三极管D1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一控制端BAT1_SW连接、第一三极管D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D1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一电池13的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引脚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第二三极管D2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二控制端BAT2_SW连接、第二三极管D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池14的输出端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二三极管D2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
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管);微控制单元11(Microcontroller Unit;MCU),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或者单片机。在本实施例中,微控制单元11通过控制电池切换电路12控制由哪一个电池进行供电。
本实施例提到的电池切换电路12与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连接,通过切换实现对应的电池供电输出。
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通电则常闭触点引脚断开,不通电则常闭触点引脚闭合;图2中,K1-5为常闭触点引脚;K1-4常开触点引脚,K1-3为公共端。当需要第一电池13供电时,则微控制单元11通过第一控制端使第一三极管D1不导通,第一电池13的电流经过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引脚流出,为设备供电;若需要第二电池14供电时,则微控制单元11先通过第二控制端使第二三极管D2导通,则第一MOS管Q1导通,第二电池14通过第一MOS管Q1输出,微控制单元11通过第一控制端使第一三极管D1导通,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常闭触点引脚断开,第一电池13不再供电,第二电池14为设备供电。
具体地,第一三极管D1、第二三极管D2为NPN三极管;第一MOS管Q1为P型MOS管。MOS管具有快速的开关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导通到截止或从截止到导通。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快速切换电路,可以在切换过程中实现快速的开关操作。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包括:微控制单元11、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电池切换电路12;微控制单元11与电池切换电路12连接,电池切换电路12与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连接;电池切换电路12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一MOS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D1、第二三极管D2;第一三极管D1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一控制端BAT1_SW连接、第一三极管D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D1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第一电池13的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引脚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第二三极管D2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二控制端BAT2_SW连接、第二三极管D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池14的输出端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二三极管D2的集电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第一电池13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输出供电,当需要切换电池供电时,通过第二控制端使第二三极管D2导通,则第一MOS管Q1导通,第二电池14通过第一MOS管Q1输出,通过第一控制端使第一三极管D1导通,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常闭触点引脚断开,第一电池13不再供电,第二电池14为设备供电。MOS管具有快速的开关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导通到截止或从截止到导通。可以实现快速切换,同时保持设备的稳定供电。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切换电路12还包括:第二MOS管Q2、第三电阻R3;
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栅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二三极管D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
第二MOS管Q2与第一MOS管Q1共源共栅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或电平的转换。两个MOS管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端,控制端可以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两个MOS管的导通与截止。
第二电池14通过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进入电路。当控制端的电压使得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电压达到一定阈值,第一MOS管Q1导通,此时输入信号可以通过第一MOS管Q1放大或转换。经过第一MOS管Q1放大或转换后的信号,通过第二MOS管Q2的漏极输出。当控制端的电压使得第二MOS管Q2的栅极电压达到一定阈值,第二MOS管Q2导通,此时输出信号可以从第二MOS管Q2的漏极输出。这种电路结构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和转换,并且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和较低的输出阻抗。具体地,第二MOS管Q2与第一MOS管Q1都是P型MOS管。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切换电路12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3、第二二极管D4;
第一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引脚连接,第一二极管D3的负极作为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
第二电池14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二极管D4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
第一二极管D3连接在输出端,负极作为输出端,有效地避免反电流的问题。
第二二极管D4连接在第一MOS管Q1的输入端之前,二极管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输入信号超过一定电压范围。具体地,第一二极管D3、第二二极管D4为肖特基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是一种具有低反向漏电流和快速开关特性的二极管。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有外接电源时,优选使用外接电源为设备供电,当没有外接电源时,使用电池供电,同时在使用外接电源供电时,避免电池供电输出,浪费电能,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方案,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还包括: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与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连接;
外接电源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DC+12V、第三三极管D5、第四三极管D6、第三二极管D7、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
供电电源与第三三极管D5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5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四三极管D6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D5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四三极管D6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电池切换电路1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D5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D6的发射极接地;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供电电源与第三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MOS管Q5的漏极接地,第五MOS管Q5的源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作为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当有供电电源DC+12V时,第三三极管D5导通,第四三极管D6基极被拉低,第四三极管D6不导通,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五MOS管Q5的栅极被拉高,第三MOS管Q3不导通,则电池无法给系统供电。第五MOS管Q5导通,第四MOS管Q4的栅极被拉低导通,此时供电电源DC+12V经第三二极管D7和第四MOS管Q4为系统供电。具体地,第三三极管D5、第四三极管D6为NPN三极管,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为P型MOS管;第五MOS管Q5为N型MOS管。
当供电电源断电时,由电池供电,第三三极管D5不导通,第四三极管D6基极高电平导通,第三MOS管Q3栅极被拉低导通,此时电池切换电路12输出端通过第三MOS管Q3供电输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接电源供电电路在供电电源存在时,使用供电电源介质供电输出,同时切断电池供电输出。
另外,优选地,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端与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则在供电电源存在时,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同时提供为第一继电器K1工作,当供电电源断电时,第一电池13的常闭触点接入供电,输出端的电压继续为提供给第一继电器K1工作;当切换为第二电池14时,设备供电输出不断电,第一继电器K1可正常工作。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MOS管Q6、第八电阻R8;
第六MOS管Q6的漏极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四三极管D6的集电极连接,第六MOS管Q6的源极与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
第六MOS管Q6与第三MOS管Q3共源共栅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或电平的转换。两个MOS管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端,控制端可以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来控制两个MOS管的导通与截止。
在实际应用中,当供电电源存在时,由供电电源供电输出,另外的,需要由供电电源为直流电池进行充电,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实施方案,还包括:电池充电电路;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升降压充电电路、充电切换电路;
供电电源输出端与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切换电路连接,微控制单元11与升降压充电电路连接,充电切换电路与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微控制单元11连接。
升降压充电电路受微控制单元11控制,可以对输入的供电电源进行升压降压等处理,使得适合直流电池充电。本实施例提到的充电切换电路受微控制单元11控制,由微控制单元11控制切换对哪一个电池进行充电。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实现对直流电池的充电控制。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升降压充电电路为基于SW7201芯片的升降压充电电路。
微控制单元11通过集成电路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IIC)配置SW7201芯片适配电池充电参数启动充电。
具体地,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充电电路的电路图,充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K2、第五三极管D8、第四二极管D9、第九电阻R9;
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与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与第一电池13的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与第二电池14的正极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第一端与供电电源、第四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9的正极与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第二端、第五三极管D8的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D8的发射极接地,第九电阻R9并联在第五三极管D8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五三极管D8的基极与微控制单元11的充电控制端IO1连接。
微控制单元11通过控制第五三极管D8的导通与断开,进而地控制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是否得电,控制开关触点的切换。
图4中,第一电池13为BG1,第二电池14为BG2。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的负极接地,正极为输出端。
在具体的应用中,为了在第一电池13充满电时切换为第二电池14充电,或在第二电池14充满电时停止充电,或者在第一电池13电量不足时及时地切换为第二电池14供电,因此需要微控制单元11对电池电量进行监控,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还包括:反馈电路;反馈电路与第一电池13、微控制单元11连接;
反馈电路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电容C1;
第十电阻R10与第十一电阻R11串联后并联在第一电池13之间;第一电容C1与第十一电阻R11并联;第十电阻R10与第十一电阻R11的公共端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一采样端ADC_1连接。
第十电阻R10与第十一电阻R11并联在电池的两端,形成一个电压分压器。通过调整两个电阻的阻值,可以确定采样端的电压分压比例。第一电容在电路中起到储存电荷的作用。第一电容C1与第十一电阻R11并联,形成一个RC电路。这个电路的作用是滤除电池电压中的高频噪声或波动,使得采样端的电压更加稳定。两个电阻的中间端作为采样端,用于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采样端可以获取电池的电压值。
同理,反馈电路还包括: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二电容C2;
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十三电阻R13串联后并联在第二电池14之间;第二电容C2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十三电阻R13的公共端与微控制单元11的第二采样端ADC_2连接。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池13、第二电池14为锂电池。
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意味着相同体积或重量下,锂电池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相对于铅酸电池,锂电池具有更长的循环寿命。循环寿命是指电池可以进行充放电循环的次数,而不会显著损失容量。锂电池的循环寿命通常比铅酸电池更长,这意味着锂电池可以更持久地供电,并且更耐用。锂电池相对于铅酸电池具有较低的自放电率。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时自行失去电量的速率。锂电池的自放电率较低,因此即使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锂电池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电荷。相对于铅酸电池,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充电性能。锂电池可以支持较高的充电电流,并且能够快速充电,减少了充电时间。这使得锂电池在需要快速充电的应用中更加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电池切换电路;所述微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池切换电路连接,所述电池切换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电池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一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引脚作为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二MOS管、第三电阻;
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切换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作为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电池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接电源供电电路;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连接;
所述外接电源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
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通过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池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作为外接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MOS管、第八电阻;
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充电电路;所述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升降压充电电路、充电切换电路;
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切换电路连接,所述微控制单元与所述升降压充电电路连接,所述充电切换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第五三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九电阻;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与所述升降压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九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充电控制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馈电路;所述反馈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
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十一电阻串联后并联在所述第一电池之间;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并联;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公共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采样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压充电电路为基于SW7201芯片的升降压充电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为锂电池。
CN202322306676.0U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Active CN221042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6676.0U CN221042387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6676.0U CN221042387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2387U true CN221042387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6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06676.0U Active CN221042387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2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89779U (zh) 一种太阳能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
CN102904329B (zh) 电源管理电路
CN204216616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114336857B (zh) 串联充电并联供电的转换电路
CN203205908U (zh) 一种用于多种移动终端的充电器及充电线
CN221042387U (zh) 一种双电池供电切换电路
CN200987080Y (zh) 太阳能笔记本电脑供电装置
CN204046247U (zh) 充电器的多用途高智能化电路
CN203423527U (zh) 一种移动电源的待机零功耗电路
CN201113475Y (zh) 一种带控制开关的usb充电器
CN212305723U (zh) 锂电led灯的恒流控制与过放电保护电路
CN104753112A (zh) 太阳能led控制电路
CN203537008U (zh) 一种大电流防电池反接电路
CN112968512A (zh) 后备电源充放电管理模块、充放电装置及电子产品
CN206742902U (zh) 充电宝充电功率自动调节电路
CN201860166U (zh) 用于医疗电源的电池切换电路
CN109995353A (zh) 一种稳定低功耗断电自启动电路
CN205945120U (zh) 一种太阳能自动充电器
CN211958168U (zh) 一种支持无线使用的充电插排
CN212992000U (zh) 一种电池供电控制电路
CN204334052U (zh) 一种电池自动投入电路
CN103779839A (zh) 一种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的自关断启动电路
CN203722214U (zh) 一种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的自关断启动电路
CN219760655U (zh) 一种实现先恒流后恒压的dcdc电路
CN221042649U (zh) 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的低功耗模式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