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7997U - 升降桌 - Google Patents

升降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7997U
CN220987997U CN202322329424.XU CN202322329424U CN220987997U CN 220987997 U CN220987997 U CN 220987997U CN 202322329424 U CN202322329424 U CN 202322329424U CN 220987997 U CN220987997 U CN 220987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upport
horizontal direction
arm section
arm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94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健
彭俊华
卢成安
陈通
黄灵
申常敢
王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oruistront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94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7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7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7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chine Tool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桌,升降桌包括底座、桌板组件、支撑臂组件和支撑器,桌板组件设置在底座的上方,支撑臂组件为菱形连杆机构,支撑臂组件包括第一臂段、第二臂段、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第一臂段的底端和第二臂段的底端均与底座转动连接,第三臂段的顶端和第四臂段的顶端均与桌板组件转动连接,第一臂段的顶端与第三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第二臂段的顶端与第四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支撑器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桌板组件连接,支撑器用于支撑桌板组件以及使桌板组件升降。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好。

Description

升降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桌。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桌通过X型的支撑臂组件实现桌板的升降。具体来说,这种升降桌包括底座、桌板和支撑臂组件,其中,支撑臂组件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支撑臂,两个支撑臂相互交叉,从而使支撑臂组件呈X型。支撑臂的顶端与桌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支撑臂的底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并且,其中一个支撑臂的顶端能够相对于桌板水平滑动,另一个支撑臂的底端能够相对于底座水平滑动。随着桌板和底座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两个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也会相应地改变。
然而,在桌板处于较高位置时,升降桌的稳定性不佳。例如,随着桌板的上升,其中一个支撑臂的顶端会向左滑动,另一个支撑臂的底端会向左滑动,如此一来,撑臂组件主要对桌板的左半部分进行支撑,桌板的右半部分会处于悬空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若桌板的右半部分放置有较重的物品,则升降桌容易倾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升降桌,该升降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升降桌,包括:底座;桌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支撑臂组件,所述支撑臂组件为菱形连杆机构,所述支撑臂组件包括第一臂段、第二臂段、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所述第一臂段的底端和所述第二臂段的底端均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臂段的顶端和所述第四臂段的顶端均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臂段的顶端与所述第三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的顶端与所述第四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臂段的底端和所述第二臂段的底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臂段的顶端和所述第四臂段的顶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支撑器,所述支撑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连接,所述支撑器自身能够伸缩以调整所述桌板组件与所述底座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并且,所述支撑器还用于支撑所述桌板组件以保持所述桌板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桌,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的支撑臂组件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X型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臂组件采用菱形设计,支撑臂组件对桌板和底座的支撑点的位置不会随桌板的高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桌板位置较高时,支撑臂组件对桌板的支撑效果仍然比较稳定,升降桌的稳定性仍然较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相当于在桌板组件和底座之间设有两套支撑系统,其中一套支撑系统为支撑臂组件,另一套支撑系统为支撑器。由于支撑器的顶端与桌板组件连接并且支撑器的底端与底座连接,桌板组件和底座的支撑点的数量较多,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定义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对称轴,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基于所述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基于所述对称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支撑器的顶端和所述支撑器的底端分别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不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桌板组件包括顶架和桌板,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均与所述顶架转动连接,所述桌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架的顶部,所述顶架包括第一端,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对称轴之间,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2所述底座包括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不同侧,并且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对称轴之间,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3,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器设置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顶端和所述支撑器的底端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支撑器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任意两个所述支撑器相互平行,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器交叉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臂段设有第二凹槽;和/或,所述第三臂段设有第三凹槽;和/或,所述第四臂段设有第四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所述支撑臂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臂组件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升降桌还包括连接杆,两个相邻所述支撑臂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臂段、两个所述第二臂段、两个所述第三臂段和两个所述第四臂段中的至少一组连接有所述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桌的支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升降桌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升降桌切换至折叠状态之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升降桌拆掉桌板和键盘托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升降桌的主视图(省略桌板和键盘托);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升降桌的主视图(省略桌板和键盘托);
图7为图4中的支撑臂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的支撑臂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的配合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的配合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升降桌,101-桌板组件,102-桌板,103-键盘托,104-顶架,105-支撑臂组件,106-支撑器,107-连接杆,108-底座,109-控制把手;
201-第一臂段,202-第二臂段,203-第三臂段,204-第四臂段,205-第一连接杆,206-气弹簧,207-活塞杆,208-缸体,209-对称轴,210-第二连接杆,211-第三连接杆,212-第四连接杆;
301-第一凹槽,302-第二凹槽,303-第三凹槽,304-第四凹槽,305-第一齿,306-第二齿,307-第三齿,308-第四齿,309-第一枢轴,310-第二枢轴,311-第三枢轴,312-第四枢轴;
401-第一支撑臂,402-第二支撑臂,403-第一滑槽,404-第二滑槽;
501-第一端,50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升降桌100,升降桌100包括桌板组件101、支撑臂组件105、支撑器106和底座108。本实施例中,桌板组件101包括桌板102、顶架104,桌板102固定连接在顶架104的顶部,顶架104用于与支撑臂组件105和支撑器106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桌板组件101也可以不包括顶架104,支撑器106和支撑臂组件105都直接与桌板102的底部连接。底座108用于放置在地面、桌面(指该升降桌100以外的其他桌子的桌面)或者其他可以承载该升降桌100的表面上。支撑臂组件105为菱形连杆机构,支撑臂组件105可以折叠,支撑臂组件105折叠后,升降桌100的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桌板102的顶面处于较低的位置。当升降桌100处于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时,桌板组件101的顶面(即桌板102的顶面)与底座108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小,升降桌100的体积和所占据的空间较小,处于折叠状态的升降桌100方便存放和运输。
图4示出了图2中的支撑臂组件105,如图4所示,支撑臂组件105包括第一臂段201、第二臂段202、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第一臂段201和第二臂段202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也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图4中,第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臂段201的底端和第二臂段202的底端与底座108转动连接,第三臂段203的顶端和第四臂段204的顶端与顶架104转动连接。第一臂段201的顶端与第三臂段203的底端转动连接,第二臂段202的顶端与第四臂段204的底端转动连接。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具体可以设置为枢接也可以设置为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臂段201的底端和第二臂段202的底端分别通过不同的枢轴与底座108连接,第一臂段201的底端和第二臂段202的底端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并且相邻设置。第三臂段203的顶端和第四臂段204的底端也分别通过不同的枢轴与桌板组件101连接,第三臂段203的顶端和第四臂段204的顶端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并且相邻设置。
第一臂段201的底端和第二臂段202的底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如图9所示,第一臂段201包括多个第一齿305,第二臂段202包括多个第二齿306。图9还示出了升降桌100的第一枢轴309和第二枢轴310,第一臂段201通过第一枢轴309与底座108连接,第二臂段202通过第二枢轴310与底座108连接。第一枢轴309的中轴线(未示出)沿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若将第一枢轴309的中轴线记作第一轴线,那么第一轴线便是第一臂段201相对于底座108转动时的转动轴线。第二枢轴310的中轴线(未示出)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若将第二枢轴310的中轴线记作第二轴线,那么第二轴线便是第二臂段202相对于底座108转动时的转动轴线。多个第一齿305围绕第一轴线设置,多个第二齿306围绕轴线设置,第一齿305和第二齿306相互啮合。
由于第一齿305和第二齿306相互啮合,当第一臂段201沿某一方向(例如向左)转动某一角度之后,第二臂段202会沿另一方向(例如向右)转动相同的角度。第一臂段201的转动和第二臂段202的转动是镜像的并且是同步的,这有利于防止桌板组件101因为第一臂段201和第二臂段202的运动不同步而发生歪斜。
类似地,第三臂段203的顶端和第四臂段204的顶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如图10所示,第三臂段203包括多个第三齿307,第四臂段204包括多个第四齿308。图10还示出了升降桌100的第三枢轴311和第四枢轴312,第三臂段203通过第三枢轴311与顶架104连接,第四臂段204通过第四枢轴312与顶架104连接。第三枢轴311的中轴线(未示出)沿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若将第三枢轴311的中轴线记作第三轴线,那么第三轴线便是第三臂段203相对于桌板组件101转动时的转动轴线。第四枢轴312的中轴线(未示出)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若将第四枢轴312的中轴线记作第四轴线,那么第四轴线便是第四臂段204相对于桌板组件101转动时的转动轴线。多个第三齿307围绕第三轴线设置,多个第四齿308围绕轴线设置,第三齿307和第四齿308相互啮合。由于第三齿307和第四齿308相互啮合,第三臂段203的转动和第四臂段204的转动是镜像的并且是同步的,这有利于防止桌板组件101因为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的运动不同步而发生歪斜。
此外,若将第一臂段201相对于第三臂段203转动时的转动轴线称作第五轴线,第二臂段202相对于第四臂段204转动时的转动轴线称作第六轴线,那么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第四轴线、第五轴线和第六轴线中的任意两者是相互平行的,这六条轴线均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如此一来,随着顶架104相对于底座108升降,支撑臂组件105也会相应地展开或折叠。图4中,第二水平方向为前-后方向。
支撑器106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8和顶架104连接,图4中,支撑器106的底端与底座108连接,支撑器106的顶端与顶架104连接,支撑器106可以使顶架104相对于底座108固定,从而使桌板组件101相对于底座108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保持固定。并且,支撑器106自身能够伸缩(即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之间的距离可以发生改变),从而调整桌板组件101与底座108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即调整桌板组件101的高度。本实施例中,支撑器106设置为气弹簧206,气弹簧206包括缸体208和活塞杆207,活塞杆207与缸体208滑动连接。缸体208的底端与底座108连接,活塞杆207从缸体208的顶端向上伸出,并且活塞杆207的顶端与顶架104连接。支撑器106也可以设置为气缸或油缸,气缸和油缸亦包括缸体208和活塞杆207。此外,支撑器106可以设置为电动推杆、直线电机、丝杆模组等通过电力驱动的部件。又或者,支撑器106还可以设置为能够伸缩并且没有动力源的伸缩杆组件。
对于设置为菱形连杆机构的支撑臂组件105,支撑臂组件105的其中一条对角线是与竖直方向垂直的,该竖直的对角线可以是图5中的对称轴209。如此一来,随着顶架104相对于底座108升降,支撑臂组件105也会相应地展开或折叠。支撑臂组件105对桌板组件101的升降起到导向的作用,支持臂组件105使得桌板组件101能够平稳地升降。气弹簧则起到支撑桌板组件101以及驱动桌板组件101升降的作用,其中,桌板组件101的高度主要由支撑器106的伸缩长度决定。
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100的有益效果,下面以图1为例对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桌100进行介绍。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桌100,升降桌100包括桌板102、底座108、支撑臂组件105。支撑臂组件105包括相互交叉并且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臂401和第二支撑臂402。桌板102设有第一滑槽403,第二支撑臂402的顶端设置在第一滑槽403中,随着桌板102的升降,第二支撑臂402的顶端能够沿第一滑槽403左右滑动。底座108设有第二滑槽404,第一支撑臂401的底端设置在第二滑槽404中,随着桌板102的升降,第一支撑臂401的底端能够沿第二滑槽404左右滑动。第一支撑臂401的顶端与桌板102转动连接,第二支撑臂402的底端与底座108转动连接。当桌板102处于较高的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二支撑臂402的顶端会位于第一滑槽403的左端,第一支撑臂401的底端会位于第二滑槽404的左端,此时第一支撑臂401和第二支撑臂402所提供的支撑点均位于升降桌100的左半部分,升降桌100的右半部分处于悬空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若桌板102的右半部分放置有较重的物品,则升降桌100容易倾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限制现有技术中的X型升降桌100桌板的升高高度,无法满足不同身高人群对这类升降桌的使用需求。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的支撑臂组件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X型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臂组件采用菱形设计结合支撑器的两端分别连接桌板组件101和底座108,不论桌板组件的高度如何变化,支撑臂组件对桌板组件的支撑点和支撑器对桌板组件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支撑臂组件对底座的支撑点和支撑器对底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因此,支撑臂组件和支撑器均能对桌板组件进行有效的稳固支撑,从而确保升降桌使用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中的X型设计相比,特别是在桌板位置较高时,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的支撑效果仍然比较稳定,升降桌的稳定性仍然较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100相当于在桌板组件101和底座108之间设有两套支撑系统,其中一套支撑系统为支撑臂组件105,另一套支撑系统为支撑器106。由于支撑器106的顶端与桌板组件101连接并且支撑器106的底端与底座108连接,桌板组件101和底座108的支撑点的数量较多,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桌100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高。
气弹簧206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气弹簧206处于锁定状态时,气弹簧206可以使顶架104相对于底座108固定;当气弹簧206处于解锁状态时,气弹簧206能够驱动顶架104相对于底座108升降。如此一来,气弹簧206能够驱动顶架104上升,使用者无需花费较大的力气去调高桌板102的位置,升降桌100的使用更省力、更方便。
下面对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进行说明。以支撑器106是气弹簧206为例,当气弹簧206处于解锁状态时,活塞杆207能够在气弹簧206的内部气压的作用下相对于缸体208滑动。若桌板102上的负载较小,则活塞杆207伸出在缸体208以外的部分的长度可以增加,顶架104的高度随着活塞杆207的伸出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气弹簧206处于锁定状态时,活塞杆207相对于缸体208固定,此时气弹簧206可以稳定地支撑顶架104。升降桌100还包括控制把手109和连接绳(连接绳未在附图中示出),如图2所示,控制把手109可转动地连接在桌板102的底部,控制把手109通过连接绳与气弹簧206连接。使用者可以扳动控制把手109,从而将气弹簧206切换至解锁状态;当使用者松开控制把手109后,气弹簧206恢复至锁定状态。
气弹簧206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属于本领域的公知技术,此处不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若需要使顶架104下降,那么使用者可以将气弹簧206切换至解锁状态,然后用手在桌板102上施加较大的压力(或者在桌板102上放置某些较重的物品),从而桌板102往下压,随着桌板102的下降,活塞杆207伸出在缸体208以外的部分的长度逐渐减小。
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缸体208的底端与底座108连接,并且活塞杆207的顶端与顶架104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气弹簧206也可以设置为:缸体208的顶端与顶架104连接,活塞杆207从缸体208的底端向下伸出,活塞杆207的底端与底座108连接。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器106同样能够对顶架104进行支撑,以及驱动顶架104上升。
缸体208和活塞杆207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控制把手109的位置来决定。在控制把手109设置在桌板102的底面的情况下,若活塞杆207在上并且缸体208在下有利于缩短连接绳的长度,那么气弹簧206的摆放方式可以设置为如图5所示的方式。若活塞杆207在下并且缸体208在上有利于缩短连接绳的长度,那么气弹簧206的摆放方式可以设置为如图6所示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把手109还可以安装在升降桌100的其他位置,例如,控制把手109还可以安装在顶架104或底座108上。又例如,如图2所示,桌板组件101还包括用于放置键盘的键盘托103,键盘托103与桌板102连接,键盘托103位于桌板102的下方,并且键盘托10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桌板102的前方,以减少桌板102对使用者使用键盘时的阻碍。在升降桌100包括键盘托103的情况下,控制把手109还可以安装在键盘托103的底部。
下面再对支撑器106的设置方式作进一步的介绍。
参照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器106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相应地,支撑器106的顶端能够相对于顶架104转动,支撑器106的底端能够相对于底座108转动。随着支撑臂组件105的折叠,支撑器106能够相对于底座108和顶架104转动,以便升降桌100能够切换至如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由于支撑器106是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支撑器106的高度较小,这有利于降低升降桌100在折叠状态下的高度和体积。图5中,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具体是在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若为了使支撑器106倾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也可以沿其他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器106也可以竖直设置。竖直设置的支撑器106施加于顶架104的作用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较大,这有利于增大顶架104被支撑器106驱动而上升时的速度。
参照图5,菱形的支撑臂组件105自身是对称设置的。对称轴209是一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直线,第一臂段201和第二臂段202基于对称轴209对称设置,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也基于对称轴209对称设置,对称轴209相当于菱形的支撑臂组件105的其中一条对角线。顶架104自身可以基于对称轴209对称设置,底座108自身也可以基于对称轴209对称设置。在支撑器106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在第一水平方向上,支撑器106的顶端和支撑器106的底端可以分别设置在对称轴209的不同侧。具体来说,以图5为例,第一水平方向对应左-右方向,支撑器106的顶端在对称轴209的右侧,支撑器106的底端在对称轴209的左侧。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位于对称轴209的不同侧这一设置,有利于增大支撑器106与底座108之间的连接点以及支撑器106与顶架104之间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升降桌100不容易左右晃动,也不容易向左或向右倾倒。
如图5所示,顶架104包括第一端501,第一端501为顶架104的右端,支撑器106的顶端位于第一端501和对称轴209之间。底座108包括第二端502,第二端502为底座108的左端,第二端502和第一端501分别位于对称轴209的不同侧,支撑器106的底端位于对称轴209和第二端502之间。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的位置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端501与对称轴209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支撑器106的顶端与对称轴209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2,第二端502与对称轴209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3,支撑器106的底端与对称轴209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4
在第一水平方向上,支撑器106的顶端和支撑器106的底端之间的距离越大,升降桌100的稳定性越高;在第一水平方向上,支撑器106的顶端与支撑器106的底端之间的距离越小,支撑器106施加于顶架104的作用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越大,桌板组件101上升时的速度越快。L1、L2、L3、L4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使支撑器106的顶端和支撑器106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使得升降桌100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指升降桌100不容易向左或向右倾倒),并使得桌板组件101具有较快的上升速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顶架104和底座108的支撑点的数量,支撑器106可以设置有多个。如图4所示,支撑器106设置有两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器106的数量可以大于2。
如图4所示,在支撑器106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支撑器106可以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如图4所示,由于支撑器106的顶端和底端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单个支撑器106可以使顶架104在第一水平方向上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水平方向上设置多个支撑器106可以提高顶架104在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桌板组件101的整体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支撑器106相互平行。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由于两个支撑器106施加于顶架104的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同的,两个支撑器106对顶架104的支撑效果更稳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器106的数量可以大于2,只要任意两个支撑器106都相互平行即可。若将支撑器106的顶端和支撑器106的底端的连线称作支撑器106的中轴线,那么两个支撑器106平行意味着,其中一个支撑器106的中轴线与另一个支撑器106的中轴线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由于气弹簧206自身具有锁定状态,无论物品放置在桌板组件101的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升降桌100均能够保持稳定。具体来说,当物品放置在桌板组件101的左半部分时,气弹簧206的活塞杆207的顶端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气弹簧206处于锁定状态时活塞杆207不会因为这个向下的压力而向下滑动,整个升降桌100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当物品放置在桌板组件101的右半部分时,气弹簧206的活塞杆207的顶端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气弹簧206处于锁定状态时活塞杆207不会因为这个向上的拉力而向上滑动,整个升降桌100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在支撑器106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下,支撑器106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例如,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撑器106是交叉设置的。例如,如图6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沿第二水平方向观察,支撑器106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且两个支撑器106是基于对称轴209对称设置的。第二水平方向可对应图6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下面再对支撑臂组件105的结构作进一步的介绍。
如图7所示,第一臂段201设有第一凹槽3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01可以用于容纳支撑臂组件105中的其他臂段(后文将举例说明)。而且,在设有第一凹槽301的情况下,第一臂段201的重量较小,升降桌100的整体重量亦较小。第一凹槽301沿第一臂段2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凹槽301的开口朝向第四臂段204,第一臂段201的横截面呈U型。因此,第一臂段201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强度。
类似地,如图7所示,第三臂段203设有第三凹槽303,第三凹槽303可以用于容纳支撑臂组件105中的其他臂段。第三凹槽303沿第三臂段20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三凹槽303的开口朝向第二臂段202。第三臂段203的横截面呈U型,第三臂段203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强度。
类似地,如图8所示,第二臂段202设有第二凹槽302,第二凹槽302可以用于容纳支撑臂组件105中的其他臂段。第二凹槽302沿第二臂段20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二凹槽302的开口朝向第三臂段203,第二臂段202的横截面呈U型,第二臂段202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强度。
类似地,如图8所示,第四臂段204设有第四凹槽304,第四凹槽304可以用于容纳支撑臂组件105中的其他臂段。第四凹槽304沿第四臂段20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四凹槽304的开口朝向第一臂段201,第四臂段204的横截面呈U型,第四臂段204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臂段201、第二臂段202、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均具有相应的凹槽;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轻升降桌100的重量,第一臂段201、第二臂段202、第三臂段203和第四臂段204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相应的凹槽即可。
请结合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臂段201设有第一凹槽301,第二臂段202设有第二凹槽302。第一凹槽301的宽度大于第三臂段203的宽度,并且第二凹槽302的宽度大于第四臂段204的宽度。当升降桌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折叠状态如图3所示),第三臂段20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凹槽301中,第四臂段20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二凹槽302中。这样设置可以提高折叠状态下升降桌100各零部件之间的布局紧凑性,从而减小折叠状态下的升降桌100的体积,方便升降桌100的存放和运输。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折叠状态下的升降桌100的体积,支撑臂组件105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设置方式。
例如,第三臂段203设有第三凹槽303,第四臂段204设有第四凹槽304,第三凹槽303的宽度大于第一臂段201的宽度,第四凹槽304的宽度大于第一臂段201的宽度。当升降桌100处于折叠状态,第一臂段20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三凹槽303中,第二臂段20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四凹槽304中。
又例如,第一臂段201设有第一凹槽301,第四臂段204设有第四凹槽304,第一凹槽301的宽度大于第三臂段203的宽度,第四凹槽304的宽度大于第二臂段202的宽度。当升降桌100处于折叠状态,第三臂段203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凹槽301中,第二臂段20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四凹槽304中。
又例如,第二臂段202设有第二凹槽302,第三臂段203设有第三凹槽303,第二凹槽302的宽度大于第四臂段204的宽度,第三凹槽303的宽度大于第一臂段201的宽度。当升降桌100处于折叠状态,第四臂段20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二凹槽302中,第一臂段20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三凹槽303中。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臂组件105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臂组件105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增加支撑臂组件105的数量有利于增加顶架104和底座108的支撑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升降桌100的稳定性。图4中,支撑臂组件105一共设置有两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臂组件105可以设置得更多。参照图4,支撑器106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支撑臂组件105所形成的间隙中。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升降桌100中各零部件的布局紧凑性,从而减小升降桌100所占据的空间。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升降桌10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杆107,连接杆107的两端(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臂组件105固定连接。由于相邻的两个支撑臂组件105通过连接杆107连接,其中一个支撑臂组件105相对于另一个支撑臂组件105运动的风险较低,两个支撑臂组件105对桌板组件101的支撑稳固性较高。
如图4所示,连接杆107可以设置有四个,四个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205、第二连接杆210、第三连接杆211和第四连接杆212,第一连接杆20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臂段20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21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臂段20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21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三臂段203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杆21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四臂段204固定连接。
在这种设置方式下,分别属于不同的支撑臂组件105的两个第一臂段201可以同步运动,分别属于不同的支撑臂组件105的两个第二臂段202可以同步运动,分别属于不同的支撑臂组件105的两个第三臂段203可以同步运动,分别属于不同的支撑臂组件105的两个第四臂段204可以同步运动。因此,相邻的两个支撑臂组件105的状态可以同步地发生改变,这样有利于提高桌板102组件101的升降过程的平稳性,以及提高支撑臂组件105对桌板102组件101的支撑效果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桌100中不一定需要同时设置上述四个连接杆107,升降桌100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05、第二连接杆210、第三连接杆211和第四连接杆212中的至少一者即可。换言之,为了使相邻的两个支撑臂组件105能够同步运动,两个相邻的支撑臂组件105的两个第一臂段201、两个第二臂段202、两个第三臂段203和两个第四臂段204中的至少一组连接有连接杆107即可。当连接杆107的数量为2时,两个第一臂段201和两个第二臂段202的其中一组可连接有连接杆107、两个第三臂段203和两个第四臂段204的其中一组可连接有连接杆107。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升降桌,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桌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
支撑臂组件,所述支撑臂组件为菱形连杆机构,所述支撑臂组件包括第一臂段、第二臂段、第三臂段和第四臂段,所述第一臂段的底端和所述第二臂段的底端均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臂段的顶端和所述第四臂段的顶端均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臂段的顶端与所述第三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臂段的顶端与所述第四臂段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臂段的底端和所述第二臂段的底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臂段的顶端和所述第四臂段的顶端通过啮合传动的方式连接;
支撑器,所述支撑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连接,所述支撑器自身能够伸缩以调整所述桌板组件与所述底座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并且,所述支撑器还用于支撑所述桌板组件以保持所述桌板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定义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对称轴,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基于所述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基于所述对称轴对称设置;
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支撑器的顶端和所述支撑器的底端分别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板组件包括顶架和桌板,所述第三臂段和所述第四臂段均与所述顶架转动连接,所述桌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架的顶部,所述顶架包括第一端,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对称轴之间,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2
所述底座包括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对称轴的不同侧,并且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对称轴之间,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3,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对称轴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器设置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
所述支撑器的顶端与所述桌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器的顶端和所述支撑器的底端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支撑器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支撑器相互平行,或者,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器交叉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臂段设有第二凹槽;和/或,所述第三臂段设有第三凹槽;和/或,所述第四臂段设有第四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段和所述第二臂段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第二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
所述支撑臂组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臂组件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升降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桌还包括连接杆,两个相邻所述支撑臂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臂段、两个所述第二臂段、两个所述第三臂段和两个所述第四臂段中的至少一组连接有所述连接杆。
CN202322329424.XU 2023-08-28 2023-08-28 升降桌 Active CN220987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9424.XU CN220987997U (zh) 2023-08-28 2023-08-28 升降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9424.XU CN220987997U (zh) 2023-08-28 2023-08-28 升降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7997U true CN220987997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4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9424.XU Active CN220987997U (zh) 2023-08-28 2023-08-28 升降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7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64483B2 (en) Height-adjustable desk
US20220354246A1 (en) Lifting table-on-table
CN220987997U (zh) 升降桌
CN216316246U (zh) 桌上升降桌
CN217792215U (zh) 零靠墙电动床
CN111053390A (zh) 一种椅子
CN212995542U (zh) 一种折叠式家庭看护椅扶手
JP3232917U (ja) 介護ベッド用昇降装置及びその介護ベッド
CN220777877U (zh) 双电机驱动座椅机构
EP4353128A1 (en) Extension unit, adjustment structure, and seat frame
CN221307573U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脑升降桌
CN220675619U (zh) 一种升降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功能沙发
CN112932066B (zh) 升降桌面翻转传动总成
CN214803113U (zh) 升降桌面翻转传动总成
CN219606600U (zh) 一种多重调节式显示器支架
CN215014474U (zh) 一种自动翻转升降桌架和桌子
CN216569141U (zh) 一种折叠凳
CN217524250U (zh) 一种升降电脑桌
CN214803114U (zh) 升降桌面翻转布置结构
CN219333128U (zh) 一种麻将机及其折叠机构
CN220988225U (zh) 一种带脚部翘起伸缩功能的电动沙发
CN212973739U (zh) 一种具有转运功能的输液椅
CN217792214U (zh) 平稳升降的电动床
CN220423508U (zh) 一种可折叠办公座椅
CN218500331U (zh) 电动沙发铁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